首页 > 法界资讯

佛性——本有的优秀品质-- 土丹却准法师
时间:2004-03-24 00:00:00  来源:  作者:

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处在不断重复出现的麻烦中。我们也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无明、无明导致的烦恼以及烦恼导致的行为。现在我们可能会想:“糊涂、执着和愤怒的人怎么可能成佛呢?有没有脱离轮回的方法?有的话,那是什么?”

是的,是有可能把我们自己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达到一种永恒的安乐,在此状态下可以利用我们所有的优秀品质去利益他人。这种可能是因为我们有内在的佛性。佛性是不会毁坏的品质。另外,我们还有宝贵的人生,给我们实现佛性的机会。这是下面两章的内容。

您是否曾经站在高山上,望着一片辽阔无云的、空旷的蓝天?那种宽广、宁静和清晰的感觉真是令人惊叹,激发灵感。但当我们在城市里仰望天空时,视线却被周围的高楼限制住了。又因为云彩和污染的遮盖,我们有时看不到蓝天。从天空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未曾变过。天空仍然是纯净、空旷和充满阳光的。不过我们看不到;我们的视线太狭窄,天又被云层和烟雾遮挡。

我们心的本质也是同样道理。它最终是纯净、没有染污的。使我们看不到本性的云雾就是烦恼,如执着、嗔恨和愚痴,加上在烦恼影响下所造的业形成的习气。

天空和云不是同一个东西。它们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云和污染只是暂时的障碍,可以驱散,然后露出清朗、空寂的天空。同样,我们的烦恼以及它们导致的业留下的习气不是我们心的真正本质。它们可以被永远清除,使我们能看到无边的本性,与它融为一体。

我们怎么知道烦恼和业不是我们的心性呢?如果愤怒是我们的心性,我们就应该总是愤怒。但事实并非如此:愤怒时来时去。业的习气也不是我们的心性,因为它们可以被忏净、清除。

可不可能永远去除嗔心呢?可能,因为嗔心是一种虚假的心,是建立在错误认知上的一种态度。愤怒是在我们把坏的品质赋予人和事时产生出来的。我们误解了事情,以为它们对我们有害。陷入自己的主观臆测时,我们错误地认为那就是别人的品质,于是对自己强加于人的东西生气。可悲的是,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个过程,错误地相信那个我们认为粗鲁的、不合情理的家伙真的在那儿。

开发智慧后,我们就会认识到,那个外在的敌人实际上是我们错误思想的夸张的投影。这时,我们的愤怒会自动消失,因为智慧和愚痴的愤怒不能同时出现。不断发展智慧,就可以彻底消除嗔心。

嗔恨、嫉妒和骄慢等烦恼建立在并不牢固的错误判断的基础上,所以可以清除。积极的品质,如忍耐、爱和慈悲却有确实的基础,因为它们确认了所有其它生命所共有的善。因此,这些态度永远不会从我们的意识瀑流中消失。相反,它们永远可以得到发展。

每个生命都有成佛的可能,因为我们每人都有两种佛性。一个是心的胜义本性,也就是心存在的方式。它是一种否定的“遮法”,是除掉虚妄梦想后显露的那个东西。另一种是肯定的现象,是我们世俗意义上心的功用。

心的胜义本性是自然佛性,它如同清净广阔的虚空。就是说,我们的胜义本性没有任何虚妄的存在。不带有任何恒常不变和独立存在的错误认识。我们的心没有独立存在的内涵。这点会在关于智慧一章说明。

心的胜义本性没有受烦恼的污染。它无始也无终。它不会坏灭,无人能把它夺走。心的这种空性是我们生而有之的。知此,我们就可以很自信,因为我们可以成佛。

当下,我们的自然佛性被烦恼遮盖了。随着我们依照修行的方法把烦恼清除,佛性就会越来越清晰地显现。

第二种佛性是发展的佛性。这既包括世俗意义上的心性,即心的清明和觉知,也包括慈悲等正面心态。

心是无形的。不是由原子或什么物质组成的。它清明,是因为能清晰地照见事物。它能觉知,是因为它有能力认知和觉察事物。

嗔怒与慈悲都是心态,也都是清明和能觉知的。这种清明和觉知的性能,就是我们发展的佛性。不过,嗔怒本身不是我们佛性的一部分,因为它建立在可以去除的虚妄认知上。

另一方面,慈悲不是建立在虚妄的测度上,所以它可以无限地发展。同样的,其它能准确感知事物的心态,如爱、忍辱、信心、不执着、体谅他人、乐于进取等,都可以无限地增长。这些好的品质,在我们身上目前就有,在我们走向觉悟的道路上还会发展。在觉悟之路的尽头,也就是成佛时,它们会融为佛心。由于这个原因,它们被称为发展的佛性。印度伟大的逻辑学家和圣者法称论师说:

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

法称论师断言说我们心的本性是净光,再确认了我们成佛的可能。这里有两重意义,对应于两种成佛的潜能。首先,因为我们的心本来没有虚妄,所以是净光。当我们的智慧感知到这种净光,也就是本质的空性时,我们就可以完全根除烦恼。

第二,我们的本性是净光,因为清明和觉知的性质总是存在。我们的烦恼和业力没有和清明、能知的性能混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嗔,也不是不良的品质本身,这些都是可以去除的障碍。

佛性是很深刻的问题,我们开始可能不易明白。但可以领会一点我们内在的潜能和美好,那就是被嗔怒、执着和其它烦恼的云雾暂时遮盖的佛性。开始云消雾散的时候,我们佛性的两方面就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喜金刚续》里说:

有情本是佛,只因染污敝,染净即是佛

第一行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是佛,不然我们是无知的佛了!它只是说我们有佛的两种性能。一旦除去意识瀑流中的障碍,现在意识的相续就变成佛的意识。

因此,佛教对生命和人性采取了一种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有完美的内在素质的种子,就是自然的和发展的佛性,别人偷不去,也毁不掉。我们没有理由感到无望和无助。因为我们的佛种是内在的、不可分离的,所以任何时候都有理由自信和保持良好的志向。

目前,我们的佛性还沉睡着,被烦恼和业力的阴云覆盖。有时人们把我们的佛种比喻为被愤怒的蜜蜂围绕的蜜,或灰尘蒙住的纯金。蜜蜂和灰尘就好比我们的烦恼和业力,都是暂时的遮障而已。

怎么去除那些障碍呢?那就要行佛所指出的道路:培养智慧和慈悲。觉悟空性的智慧能使我们见到自然的佛性,即离开一切虚妄的本性。慈悲是一种实际的愿望,希望一切有情生命脱离缺陷和痛苦的处境。决心要从问题丛生的处境中解脱出来,就是佛道的第一步。它是发展慈悲与智慧的温床,能使佛种开花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佛法来获得纯洁和发展心灵的方法。hb0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心的出走与走出
下一篇:佛陀如何形容后世的人?-- 佛使尊者讲/郑振煌译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