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者再讲一讲三因结生,好吗?
答:三因结生就是,如果一个在造了殊胜的三因善业,也就是他在造这种善业的时候,他生起的善心里面有慧心所,例如:他思维业果法则。
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持戒的时候,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对业果法则有信心。那你在持戒的时候,你造的这个业,就是属于三因的善业。
如果你在禅修的时候,你对佛陀的教法有信心,而且你在禅修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善业。当这种善业被你造下的时候,在你临终时这种善业成熟了;
而这种善业,由于你造的是属于三因的善业,那这种三因善业带来的果报,就是三因的果报心。在你下一生的投生时,由于投生的心称为结生心,它也是三因的,于是你的下一生,就称为三因结生者。
因为你是透过拥有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因的心,去投生为人或者投生为天人,于是你的果报心、你的生命里、你的果报,就拥有这种很好的素质。
因为你的果报心、你的生命当中,拥有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很好的素质,你要修行就很容易成功。或者说,你禅修的话将有可能成功,所以这一类的人,称三因结生者。
2.请问尊者,只是专心思维无常的刹那变化、不真实,或思维五蕴的无我等法理,能达到止禅的定力吗?
答: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他见到了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他思维究竟名色法的刹那生灭为无常,他将能够修习观禅。
如果他只是思维五蕴无我的法理,而不是真正的观照名色法为无常、苦、无我的话,那这个只是属于寻(思维),充其量只是闻慧和思慧,还不能够说是修慧。
这种慧是一种很弱的慧,就是透过学习佛法教理而得来的慧。或者说,这个是寻心所很强、慧心所较弱的慧,这种慧并不能带来轮回的解脱。
如果是要达到止禅定力的话,止,有培育止禅的法则;观,有培育观禅的法则。如果是想要证得禅那的话,必须要透过专注于由色法而生起的概念法;
持续地专注概念法,当他的心,达到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的时候,将能够成就他的止禅,而证得禅那(安止定或禅定)。
如果他观照名色法为无常、观照名色法的刹那生灭,到了行舍智的阶段;在那个时候,由于他的心,很稳固地观察诸行(名色法)的无常、或苦、或无我,
那这样的定力,只是称为刹那定,这个时候生起的心,还是属于欲界的速行心。也就是说,一切的观智,都是属于欲界的速行心。
除非是出世间的观智,那个时候是介乎于欲界、介乎于出世间,然后到了出世间的圣果心,那时是属于出世间的安止定。
3.凭什么认为,那个人、天、动物,就是被授记的菩萨在轮回中延续呢?是他在积累的巴拉密,都存在他的名下吗?
答:如果你经常用一种“我”来思维的话,那么,你会感觉到必须得有个“我”,才不会浪费巴拉密。如果没有那个“我”,那么造的善业在那里呢?
然而,一切都是由业果法则去负责的。名法生了就立刻灭,色法一生起就灭,它们背后,不必要有一个什么东西去指令他生灭,指令他认知,所以佛教是不承认有“我”在轮回的。
只要你看到了名色法的生灭现象,你就会发现,根本就没有一个主宰。然而,业果法则又会使一个人,只要业还有效用、还会再发生作用,那它就不断地成熟,会带来果报。
对于这些果报的自然反应,只要你没有如理作意的话,好的生起贪、不好的生起嗔,于是就在这种纠缠当中,不断地重复、重复又重复,这就形成了我们称为的轮回。
它的法则就是缘起,它的法则就是业果法则、因果法则。如果一个有情是菩萨,我们平时一般很难知道,但从他的某一些行为里,我们可以自然而然的知道他是不是菩萨。
有一些众生或者有一些人,他天生就会有那种只为他人着想,不顾自己只为他人着想的这种倾向存在。而且他得到很多的财物,也都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布施出去;
他不会对自己的财物、家属、眷属等有贪着,这个很有可能就是菩萨。而且由于他的果报,一个菩萨只要被授记之后,无论如何他绝对不会说妄语。
如果你记得,你曾经有心说过骗话,有心说谎,有心骗过人。那么,你肯定是没有被授记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一个被授记的菩萨,一旦他在菩萨的时候说了妄语,他就不可能在以后说法的时候,有那么强的威力,他就会偏离了他的真实巴拉密。
菩萨在累积十种巴拉密当中,有一种叫真实巴拉密,就是由于他不断地修真实语;他从来没有说过骗话,一旦他说出任何一件事情,然后他说愿这事情能够实现,真的就会有效果。
而且,作为一位菩萨他在被授记之后,他不可能再投为女性,也就是说唯有男性。佛陀在《增支部.一集》里说,有几种有情不可能是女性:
第一、正自觉者的佛陀不可能是女的;第二、色界梵天人不可能是女的;第三、欲界天的沙咖天帝(帝释天王)不可能是女的;第四、转轮圣王也不可能是女的。
以一个人在授记为菩萨之后,他不可能再投生为女性。而由于菩萨过去生所积累的种种福报,所以他不用去追求,自然就很有福报。
或者他无论去到那里都很有威望,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对他人很照顾;所以很自然的,很多的人都被他所感化、所感召,即使他是一个外道,他也可以收一大堆的徒弟。
例如我们的释迦菩萨,他在过去世的很多时候,都是外道的导师。当他是苦行者的外道导师,他都会有很多的弟子随从,然后教他们投生到梵天界等。
我们看了《本生经》,就会知道透过某一些行为,我们可以猜测一个人是不是菩萨。如果你真的要肯定,你自己是否是菩萨;
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透过修行四禅八定,证得宿命智(宿命神通)。然后,你去查你自己的过去世,是否被佛陀授过记没有。
就犹如有一位长老,他在修宿命智的时候,他见到他在很久远以前被授记的,即使在我们的佛陀出世的时候,当时他是个外道出家人,应该来说我们不能叫他是外道,他只是一个隐士。
他也被佛陀说,将要在未来,在若干大劫之后也要成佛。虽然这个在巴利经典里面没有记载,但他透过宿命智他见到了。
所以,你如果真的要肯定自己是菩萨,或者你要肯定一个众生是菩萨,唯有在他修到宿命智的时候,他见到自己曾经被佛陀授记。
在修缘起的时候也可以知道,只是他见到的不可能像宿命智那么清楚,他知道他曾经见过佛陀,佛陀也曾经跟他说过:你将会在未来世成为佛陀。
而且,如果是一位曾经被授记的菩萨,他在观他的过去世的时候,无论他把他的心投向于哪一世,他都发现他的身体都是男性根色,除非是梵天界没有性根色;
如有性根色,他都是男性根色。他再把他的心往后面推,去观他的未来世,他也都是男性根色,不可能突然变成女性根色。如果他有可能变成女性根色,那么他就不可能是菩萨。
4.佛教不认为有灵魂,那菩萨在轮回中到底是什么“名色”在流转?
答:这个问题好像问了几次,之前也有问过。没有灵魂,但是毕竟是名色法还会有相续的,如果我们看到相续,就认为有灵魂,这个是落入常见。如果我们看到了生灭,认为他是灭了不再生,这个又落入断见。
5.尊者你好,有一些人接触佛教会选择在世俗中生活,而另一部分人会选择出家修行。那些出家修行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父母亲、亲属或丈夫及儿女,
能够顺利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家人会阻止。先是好言相劝,如不见效会恶语相向,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他们认为出家修行是不负责任的、是冷漠的、是不近人情的做法。
如果是在中国出家或许会是没有后顾之忧,有很多寺院和去处。但是,只想学习上座部佛法的人境遇就很尴尬,特别女众去缅甸可以做十戒女,但是在国内如果不工作就不可能生活,不知道想一心禅修求解脱的人,怎样的做法才是适合的?
答:我想这个是由于你还没有出家,所以你才会有那么多的顾虑,如果你真的是出家,而且你真的是一心想求解脱,你还担心生活问题吗?
我们应该是忧道不忧贫,你现在是忧贫不忧道啊!所以,你不用担心太多,只要你真的是有心去修行,而且你真的是实践佛陀教法的话,你根本就不用去想那么多,你出家之后就会明白。
6.尊者,弟子经常会生起不善心所,马上要如理作意都拉不回,该怎么办?
答:这是习惯的问题,如果没有习惯的话,那么心就会追随着他自己不良的习惯,经常去造不如理作意的业。
7.请问尊者,如果一个人在他死时果报低劣,这能影响他来世幼年果报也很低劣吗?
答:死时果报低劣,是指如果一个人死的时候,由于他前一世或他的业生色很低劣,如果他在临死的时候生起的是善心,或者他的善业成熟,
他的来世的幼年,并不一定会很低劣。就好像说,每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由于业生身(他的果报业生色法)已经走到了下坡路;
所以每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都会很虚弱、有各种各样的病等等。但是,他下一世如果他成熟的业,是令他健康的业、令他很长寿的业,那他的下一世的幼年阶段,仍然会是很好的。
8.禅修时会不喜欢说话,好像得了自闭症一样,是否不正常?怎样调整?
答:这个要看……如果你在禅修的时候,你的内心就是不喜欢说话、不喜欢嘈杂,那这个是对的。但如果你不喜欢说话,只是你看到这个人又烦、看到那个人又讨厌;
你自己又觉得连自己都看不惯,这个可能你的内心有点不好的倾向。例如:自闭或者忧虑,或者是为了你的修行迟迟没有见到效果而感到很烦,这个也有可能。
9.初禅的禅那心,只生起一次?
答:对的,生起一次它就灭去了。因为这是由于第一次证入禅那,生起时它很弱,而且这也是属于心的定法之一。如果一个人透过持续的专注,他的心投入到所缘(目标)去,譬如似相。紧接着,禅那心生起的次数,会越来越多,乃至会生起无数次。
10.可以供养十戒女吗?办法和供养尊者的一样吗?
答:当然是可以,如果你供养十戒女,这是你的功德。不要说供养十戒女,佛陀在中部的《布施分别经》里面讲到,如果你供养一只动物,你将能够地得到一百份的果报;
如果你供养没有道德的凡夫,你可以的得到一万份的福报。如果你供养一位为了要证悟初道、为了要证悟入流果的一个人,那你的功德更大。
只要你的心,是愿意想要断除烦恼、想要证悟道果,那你都是可以属于这一类的人。在巴利义注里讲到,有一种叫做为了证悟入流果而行道者;
这一类的人,包括了一个人正在证得初道,也包括了修观禅的人,还包括一切持戒清净的出家人(比库、比库尼),也包括了一个持八戒的在家人;
还包括了持五戒的在家人,甚至包括了只是刚刚受三皈依的人,他都可以属于为了要证悟入流果的行道者。这是《中部.布施分别经》里讲到的。那你说,供养一个禅修的人,他的善业大不大?他的果报大不大?
11.请问一个人造了恶业之后已受人法制裁,例如:已受枪决,还要受业力果报下地狱吗?谢谢!
答:当然要了,受人法的制裁枪决,那个只是前奏,还没有入门。如果一个人造了恶业,例如他杀人,他受到恶业的果报会更大。如果他下地狱的话,那个地狱之苦,才是真正的开始。枪决,只是提早叫他到地狱里去承受他的果报而已。
12.诽谤圣者造什么样的业?受什么样的果报?
答:在《清净道论》里讲到,诽谤圣者的业,重如无间罪。因为几乎任何一段经文,只要讲到天眼智的时候,他都会讲到,因为诽谤圣者,而堕入地狱、鬼道等等。
所以,当一个人诽谤了圣者的话,由于圣者的功德是很大的,因为他拥有了很崇高的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
所以若诽谤了一个圣者,由于对象的功德很大,所以你造下的恶业也很大。如果你对着一群乞丐骂一天,也不如你说一位圣者一句话那么大。
这就好像,如果你在皇宫里面说皇帝的一句坏话,你的命会怎么样?你在平民百姓里,经常骂平民百姓,你的结果又是怎么样?就是这样的道理。
由于对方的功德大,你造的罪过自然大;如果对方的功德小,你造的恶业也就小。
13.我很喜欢南传佛教的教法,这种教法的最高果位是阿拉汉和正自觉的佛陀,和菩萨果位有什么区别吗?我希望行菩萨道证得佛陀一样的智慧,这种教法能达到吗?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得知道菩提或证悟的方法有三种,这三种成就了三种圣者。
第一种行的是菩萨道,行菩萨道最终证的正自觉的佛果,就是无上的正自觉者。如果一个人在积累了巴拉密,他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时候,透过自己的智慧而证悟,那这个称为独觉;
有的人他积累了巴拉密,他是在有佛陀教法的时期证悟,这种人称为阿拉汉弟子,也就是说这种人他透过听闻佛陀的教法而证悟的。但是所有这三类的圣者,他证悟的都是四圣谛。
犹如佛陀自己说过:由于证悟了四圣谛,如来称为阿拉汉正自觉者。因为我们的佛陀在证悟四圣谛的同时拥有了一切知智,所以他称为佛陀。
也就是说,他不仅仅自己无师可以证悟四圣谛之法,他还可以把所觉悟的四圣谛之法,教导出来。为什么能够成为佛陀呢?因为他必须得积累种种的巴拉密,能达到完全的圆满,一旦巴拉密的圆满,带来的就是佛陀的这种结果。
只要一个人他还没有成佛,但是他的心很强的倾向于成佛,这种就称为菩萨。菩萨的意思梵文就是bodhisattva,但是他的巴利语叫做bdhisatta,bodhi就是菩提、觉悟、为了正觉,satta就是众生、有情。
这种有情就是包括由于福业而可能投生到人天善趣,因为恶业而投生到畜生、鬼等,这种人称为有情。但是,他属于最终追求正觉的有情,所以他也可以称为大有情或称为菩萨摩诃萨。
如果是一个人在他的巴拉密成熟的时候,却是没有佛陀教法的时期,那这一类的禅修者,由于他拥有了智慧,自己可以证悟四圣谛。但是他没有一切知智可以教导他人,这种人称为自度者,我们也叫做独觉佛。
在有佛陀教法的时期,因为一位佛陀的出世,他必定会说法,必定会有很多的弟子、会有很多的人,去追随他而成为弟子。
只要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修行、去证悟的这种人,都叫做声闻弟子,而且只有这种人才有资格称为真正的佛弟子、才是真正的僧宝。
于是,透过听闻佛陀说法、或者说我们不用自己完全地去发现这条道路,而我们是透过听闻佛陀法去证悟四圣谛的,这一类的人就称为弟子。
至于要成为佛陀,或者要成为弟子,那是你个人的选择。但是,佛陀、独觉佛、阿拉汉弟子,都是圣人,他们都觉悟了四圣谛、他们都证悟了涅槃;
当他们在身坏命终之后,都将不会再投生,这个是共同的。也就是,说佛陀说的法,他不会吝啬,他不会说我教你进入涅槃,只进入一点点涅槃,只是到了门口而没有进入,佛陀不会这样。
14.如果一个人在他出生时及以后,都会有很多人照顾他,给他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但自他出生后,包括把他推向正道的亲人和身边的人都不顺意,这是什么原因?
答:由于这个人的过去世他不妒忌他人,他经常去照顾他人,所以他自然能得到他人的照顾。他有很好的生活环境。
但是,他的亲人也许并没有造这样的善业,所以他身边的人和亲人还是很不顺意。这个还是由于过去世的业。
虽然说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但是由于每个人过去造的业不同,由于某一样相近或相同的业,使我们今生能够在一起,但我们造的更多的是不同的业。
就像我们大家一起在吃饭,你想什么、我想什么都不同,也许你很贪吃;也许他只是在观饭食的无常、苦、无我;那么同样都在吃饭,都吃同样一个东西,但大家修的不同。
那以后,他的结果也自然是不同的。所以由于某一样共同的业,我们大家能够在一起,而又由于大家所造的业不同,所以大家呈现出不同的果报来。
15.北传佛教的入众修行和南传佛教的独自修孰更胜?
答:这个决定在个人,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自制能力太差了,你应该在一个很好的修行环境当中随大众修行。如果你觉得在很多人的时候,人多麻烦多,你喜欢个人修行,自觉性、自律性很好,那你就可以选择独自修。
16.怎样才能最好的去除我执,破除身见?
答:最好是证得初道入流道,才能够完全地破除身见、去除我执。
17.请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为何?世间法的范畴为何?出世间法有范畴吗?
答: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不同,就是一切的世间法又叫做动摇的法,它是不确定的。世间法也是我们修行要观照的目标,因为它具有无常相、苦相和无我相。
而出世间法一共只有九种,即:四种圣道心、四种圣果心、涅槃。在九种出世间法当中,前面的八种是属于有为法,它还是属于心。
虽然它们是出世间法,但是,它们是属于出世间的有为法。因为出世间道心、出世间果心,还是无常、还是苦的、还是无我的。
只不过,我们不用去观照它为无常、苦、无我而已。因为圣道心一生起就立刻灭去,所以它还称为有为法。
对于世间法来说,它表现为我们一般说的身和心,或者说它是因缘聚合、还会毁灭的法,它是动摇的法,它是不确定的法。
而出世间法,可以说是佛陀教法的目标。出世间法,就包括了有为出世间法和无为出世间法。无为出世间法只是一种,即:涅槃,因为涅槃离了一切的生灭。
然而,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也好,它都是无我的。我们不能够执着于涅槃或世间法,有一个恒常的我存在、有一个实质存在。
对于世间法来说,它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它还会有烦恼、会有种种的杂染,会受到这些污染的,它都拥有生灭相、由种种的因缘组合所构成的。
从世间法来说,它包括了二十八种色法、五十二种心法、八十一种世间心,这个是世间法。而出世间法的范畴,只包括了八种出世间心和一种涅槃,这是出世间法。
18.我们回向给现世的亲人,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回向给不信佛教的人有意义吗?
答:如果回向给现世的亲人,假如他们知道你所做的功德,而对此感到欢喜,如果他们说:萨度!萨度!那么,他们将能够获得随喜的功德。
这种功德是由于他随喜而得来的功德,如果他根本就反对,例如:你为他去做布施、去供僧,而他知道你去供僧了,就骂你:“你怎么浪费钱,你那么蠢。”
这样的话,他不仅仅不能得到你的功德,即使以他的名义,他还会造恶业。所以,真正得到利益的,还是你自己。
如果你以他的名义去造功德,他知道了很高兴、很欢喜,那么他就能获得你所作的功德。但是他所获得的功德,真正还是我们拥有这种“思”、造业的思而造下的善业,
真正造的功德大的,还是你,而对方知道了之后很高兴,特别是当他知道了你用他的名义时,他会有更强的喜悦和随喜的心,那他造下的随喜善业,就是他所得的功德,应该这么做。
对不信佛教的人来说,如果他知道你乐善好施,你为他去做善事,他感到很欢喜,他也随喜,那么他会有功德。如果他感到恼怒,甚至批评你、骂你、谤你,那这个是他造的不善业。
19.三因结生的前世,是什么样的人呢?
答:都有可能,三因结生的人,前世有可能是人、有可能是天人、有可能是梵天人、也可能是动物、也可能是鬼,都有可能。
因为即使是动物或者鬼类,他都有可能生起三因善心。或者说,也许动物和鬼、甚至地狱的众生,由于他们过去世所造的三因善业,在他那一生临终的时候成熟,而使他投生为人,这个也是有可能的。
20.请问尊者,在帕奥禅林完成帕奥教程的十六道观智之后,就是初果圣者吗?
答:是的。
21.二因结生的人,修慈心可以证得慈心禅那吗?
答:不能。
22.这次禅修,弟子感到有很多的障碍,这是什么原因?是以前曾经干扰过别人修道吗?
答:也许啊。或者,那是由于你自己的习惯、你自己的性格,或者你的心还没有完全放下,所以你来这边就感觉到困难重重。但更多、更重要的,可能是你自己的心,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心的杂染,所以你会感觉到很多障碍。
23.有人说,在禅修时回忆起以前的一些好或者不好的事情,就能把这些业给消除了。请尊者慈悲开示。
答:这是不可能的事!你回忆起好和不好的业,由于你的不如理作意,你会回想起以前不好的事情,你回想起以前不好的事情,那么你生起的是掉悔的心,怎么可以把这些业消除呢?
这些不仅仅不能消除,而且这些业,犹如你重新再造作一番,所以我们在讲到追悔的时候,就是不要去想以前不好的事,不要去想以前不好的业。
对于禅修来说,无论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念头,你都不应该去想。例如:有些人他喜欢思维教理。很喜欢思维教理的人,这是属于善的还是不善的心?是属于善的心。
当你在培育定力的时候,如果你经常去思维教理,你的定力能够培育起来吗?不能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在培育定力的时候应该一心专注。
在修观禅的时候,我们应该依照教理去观照名色法,而不是老是去思维教理:这个名词是怎样?这个名词是错了,用这个名词会更好,这样还是属于妄想。
24.我学习上座部佛法之后,认为临终的境界很重要,大约成或不成各占一半的可能。那么,我们临终时如何提起正念呢?或者我们如何帮助禅修者保持正念?
答: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业,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极重的业、又没有惯行的业,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人,可能是善恶参半,
或者他没有很强的善业、他也没有很强的恶业,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忆念的业,或者临终的时候所造的业,将会使他投生。
如果我们平时都习惯了保持正念、正知,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很有可能由于这种习惯的业,我们就能够保持正念正知。
但平时你很爱胡思乱想、爱推测、爱幻想,那这样的话,在临终的时候更不用说了。因为临终的时候,那个时候业力一成熟,或者争着成熟,你就很迷糊、很慌乱。
即使有一些修行的人、有些虔诚的佛教徒,在临终之前,他都已经感到很慌乱。如果旁边有其他的人,知道如何去帮他度过临终,或者知道怎么对他做临终关怀的话,
他应该透过语言,去安慰他、去劝导他,去教导他,可以叫他看佛像、叫他诵经、叫他做三皈依,叫他回忆以前做的善事、造的善业等,用这样的语言,使他的心能够提起正念。
如果他是一位修行人,例如他经常专注呼吸,那么这个时候应提醒他:你让心平静下来、不要胡思乱想;只专注你的呼吸,只是专注你的呼吸就可以。
或者,可以提醒他去散播慈心、培养慈爱,或者如果他有修观的话,你提醒叫他去观无常、苦、无我等这些方法。
25.一个人临终时处于昏迷状态,应如何帮助他不堕入恶道呢?
答:如果一个人处于昏迷状态,有时候他还是能够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别人的话。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在他的耳边,说一些提醒他过去造的善业这样的事情。
或者,你可以在他的耳边,赞叹佛陀的功德、佛法的功德、僧宝的功德等,可以帮助他。至于他是不是真的可以听到,或者是不是对他真的有帮助,要看他当时的精神状态来决定。
26.修习慈心,业处在哪里?要向很多人散播慈爱,如何缘念这么多目标?
答:修行慈心的业处是有情、也就是众生,在刚开始修习慈心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定力很弱,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对很多的众生散播慈爱,也就是我们的心量没那么快、没有那么广大。
如果我们一下子对太散的有情散播慈爱的话,我们的心由于很散,将不可能培养很强的一境性、心一境性。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通常是对固定的众生、固定的人散播慈爱。
等一位禅修者已经熟练地、熟悉地对不同的人散播慈爱之后,他就可以取一群、甚至一切的众生散播慈,所以真正达到慈心的解脱是对一切的众生。
要看我们修慈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获得禅那、获得定力的话,他就必须得要先依照一位众生,持续地散播慈爱一直到证得禅那,之后他才有可能对一切的众生散播。
因为一位众生,容易使他的心定在一个目标上,而有利于心一境性的培养和加强。因为一切的众生(十方)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上方、下方都有众生,他的心太散了。
所以不可能在没有定力的情况下,透过专注一切的众生证得慈心定,除非他在过去生有很强的巴拉密,这个是另当别论。要不然一般的人,很难透过一下子对一切众生散播慈爱。这个是培育慈心定力,达到禅那的方法。
但是,如果修习慈心,只是为了调心,就是有时候你的心,感觉到很狭窄,你的心感觉到很郁闷。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对一切的众生散播慈爱,让你的心打开、让你的心放开,这种方法即使是没有定力的时候,为了调心还是可以的,就用这种方法。
27.弟子们有机会为临终者或已死者助念,弟子想把这样的机会当作修“死随念”的因缘,不知道具体应如何修?以不同的尸体来修,行吗?
答:是可以的。修死随念,我们可以借助临终者或借助死者来修,是可以的。当我们看到临终的人或者已经死去的人,我们想起这个身体或一切的生命,都是很脆弱的、都是很无常的。
这个时候,我们生起了对诸行无常、对生命微脆、对生命短暂这种危机感与悚惧感,这个也是属于死随念。
28.在修三十二分身时,如肉、筋腱、骨、骨髓这些遍布身上较广的部位,须顺序由上往下去感觉,还是直接遍缘全身即可?
答:两种方法都可以。如果你一下子不可能遍得全身的肌肉、筋腱等等,你可以取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你全部都可以取,那是最好的,就是依一个人的定力而定。
例如:有很多的禅修者并不能够一下子就见到全身的骨,他可以透过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透过扫描的方法去取到骨相,有的定力强的一照见,他就会见到整幅骨相;但又有些禅修者由于定力不足,他可以专注在某一部分的骨相,他的骨相清晰也是可以的。
29.有个问题请尊者开示:假如一个人在北方死亡心灭去的,结生心可能南方或国外更远的地方结生,怎么会那么快就到遥远的地方结生了呢?
答:不要说南方、北方、国外,你在这里死,你很快就可以到梵天界,是不是?这个问题在《弥琳达问经》里面就讲到了。
弥林达王是属于希腊的国王,当时他在北印度,他问龙军尊者:“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快?”
龙军尊者回答他说:“你现在回想你远在希腊的家乡,你能够回想起吗?”
弥林达王说:“可以!”
龙军尊者说:“那是不是你的心,跑到了那个家乡里面去了?”
其实,心是最快的。它就是这里一灭去,如果是结生的时候,那么在另外一个地方就升起了,这是因为业的关系,是由于心的力量。所以它不需要空间的距离、不需要有速度,你要算它一秒钟有多少时速,没有必要这样算的。
30.令生业能使结生心生起时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就确定下来,对吗?那就是无论一个人如何修行都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寿命长短的,对吗?
答:令生业决定一个人的长寿和短命,然而支持业也可能会支持。因此令生业,只是决定你这一生基本的寿命、寿量到哪里。
但是,如果你透过饮食、注意卫生,注意保健、生活起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等等,这样的话,可能你的寿命会延长。
即使你的令生业是那么长命,但是你经常浪费你的健康,用去纵欲、用去花天酒地等等,那么这样的话,你的健康会受损,你所造的那些不善业,
会助长你的不善业提早成熟,而使你的寿命减低。对于修行来说也是如此,一般上,寿命都差不多,但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良好的心、善心,它有可能会延长寿命,但是不可能长到哪里去。
31.以前布施或印经书都不知道回向功德,更没有想过要什么福报,现在明白了,也没有想到是为了福报而布施,只是愿意这么做,这是得什么样的果报呢?
答:如果你知道、你相信有因果法则,你在布施的时候,你知道所做的布施是有福报的,那这个是有智慧——业果智。如果你没有去想它,那么这个是智不相应的。
如果你是为了福报或者是为了炫耀自己而去做,那么你是抱着贪的心去做布施。所以,我们还是要看你的动机在哪里。
你是相信因果法则的去做布施,和你纯粹是为了贪求更多的东西去做布施,那是不同的。如果你相信,你的布施是一种善行、一种善业它能够带来果报,那这个就是属于善的心。
正如人们所付出的努力,将能够获得到回报,这个是符合因果法则的。但是,如果说我付出,我必须要得到福报,那么这个是有执着、有贪求的心。
32.顶礼尊者!请问禅那是佛陀发现的吗?我在您的书中《你认识佛教吗?》里,看到佛陀出家后追随当时的禅定大师阿腊加.咖喇马和伍达咖.拉马子学习禅定,
在证得了最高境界后,修苦行发现徒劳无益,于是放弃苦行,待体力恢复后再通过专注呼吸而证得了禅那。请问尊者,既然菩萨当时证得了最高的禅定境界,难道没有证得禅那吗?
答:当时,他去追随那两位禅定大师修的时候,他确实是已经精通了禅定的境界。当时我们的菩萨,他是证得了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两种定是透过修遍禅业处而证得的。
之后,由于佛陀发现在微妙的定境当中,他仍然还是会有我、还是会有烦恼,他觉得这个只是很强的定力镇伏,这个只是很快乐的境界,于是他就接受了当时的一种思潮;
认为痛苦的来源在于有快乐,于是他就透过摒弃一切快乐、拒绝一切快乐的方式,来修习苦行。因为当时他们认为,有了这个身体,就会接受这种种的快乐;有了快乐,你就会去追求、就会染着。
所以,你过去所造的业,现在通过自己去折磨自己,造成自己身体上的痛苦,让过去所造的那些恶业、那些不善业提前成熟,于是当时的菩萨就采取这样的方法。
他就拒绝一切的快乐,连吃、住、穿全部都把它摒弃掉。但后来呢,他记起在小的时候,有一次坐在jambu(阎浮、瞻部)树下,他当时透过专注呼吸证得了初禅。
当时他想,这一种快乐是很寂静的,他没有受到贪欲的污染,所以我不应该排斥这种快乐,这种快乐,他想应该是出离之道。
当时,他回忆起之后,才重新回去专注修行禅那,要不然之前的六年,他只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他想到什么方法,可以使到自己的身体受苦,他就这么去做,是这样而已。
33.请问入流圣者在临终前,是否会有昏迷现象?换句话说,一个修行者在临终前发生昏迷现象,是否能说他没有解脱呢?
答:一般入流圣者,他在临终前都不会有昏迷的现象。
34.造成无明的原因是什么?
答:在《清净道论》里面说,无明的原因是漏,就是烦恼。
35.我是无固定收入又乐善好施的佛教徒,常向亲友借钱做布施供养,为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会借东家的还西家,借富有的还贫困的,我对布施供养的功德深信不疑,
肯定比从银行贷款作生意的回报率高,而且没有风险,等我布施供养的果报成熟,我会加倍偿还给亲友们,请问这种借贷投资的方式是正命吗?有过失吗?
答:如果你有信誉,你借钱那没有过失,如果你有信誉的话。如果你借钱来做布施,这个也是好事。有时候我们在经典里面也会看到,有些这样的例子。
有些人很贫穷,他反而会挨家挨户去叫大家一起做布施。如果你是借了不还,或者是赖账的话,那么就有可能犯偷盗。
例如:在戒律里面就讲到了,如果你借了一个人的钱,然后别人又向你追债的时候,你说:“哎?我有借吗?”如果别人说:“好,他真的是没有借。”一旦别人生起了这样的心理,你的偷盗就成立了,所以有借有还,就不算偷。
36. 佛陀成佛前的六年苦行,是走了修行上的“弯路”吗?还是属于菩萨在积累菩提资粮?若没有这六年“饿其筋骨、劳其体肤”的苦行和修习禅定,一个养尊处优的王太子,能在菩提树下一座好几天不动吗?
我们凡夫都不屑一顾的狗行、牛行等苦行,一个巴拉密即将成熟的被授记的菩萨,为什么会选择去体验呢?而且那么多年只是为了舍弃和否定吗?还是为了超越?
答:菩萨六年的苦行,是他过去世恶业的果报,因为他在过去世曾经批评过一位独觉佛,所以他要遭受六年的苦行果报。
并不是每一位佛陀,在成佛前都需要苦行的,有些佛陀一出家不久就已经成佛了,所以因为我们的果德玛佛在过去世造了恶,所以他才走了这样的弯路。
这个并不是他在积累菩提资粮,或者他是为了否定,而是说果报来了他要承受,当时他就选择这样去做。
37.我很爱说话,学佛后检查自己的说话内容,发现主要是评论周围的人和事,以及重复无意义可有可无的话,即:两舌和绮语。
但我发现,我并不是在讲是非,而是在讲事实。因为没有挑拨是非的心,只是习惯性的爱评论是非、好坏、对错,否则就无话可说了。
请问尊者,不是故意的两舌、绮语,是否犯了妄语戒?是否造了不善业?修行人,是否应该养成保持沉默的习惯?
答:爱评论别人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你评论的也许是真的,也许是虚假的,也许只是你个人的猜测,或者你看错了你去评论。
如果别人对你评论,你生起的是什么心?别人对你品头评足,你会怎么样?在你评论别人的时候,如果别人都在评论你,那你会不会感觉到很舒服呢?
你很喜欢别人去评论你吗?如果你是用一颗不满的心去评论别人,那你是在造嗔恨的业、嗔恚的恶业。
如果你是看不起别人来评论别人,那你造的是我慢的不善业。如果你是因为妒忌而评论别人,那是在造妒忌的业,这些都是不善业。
即使有的时候是事实,但是我们难道就可以肯定是事实吗?在我们在学戒律的时候,讲到有一个故事就是,即使有一个比库看到另外一个比库和一个女的坐在床上;
那个时候他去批评他,其实那位已经是阿拉汉比库了,他不可能和一个女的坐在床上,而是因为他坐在床上,那个女子在后面。他看上去好像那两个人都坐在床上,于是他去批评。
他批评了阿拉汉,他自己造了很重的恶业。所以他是亲眼看到的,即使是亲眼看的,都可能是假的,因为那女子正好在床的那一头,她只是站着。
所以,这一位阿拉汉比库没有错,他也没有犯戒。但是,他看到的就是他和那个女的坐在床上,所以他批评了,就自己造了自己的恶业。
那这是不是事实?他看到的确实是事实,但他还是造了诽谤圣者的恶业,因此对于修行人来说,世尊允许十种话题是允许讲的。
第一、少欲论;第二、知足论;第三、远离论;第四、独处论;第五、精进勤勉论;第六、戒论;第七、定论;第八、慧论;第九、解脱;第十、解脱知见论。
这十种是世尊允许讲的话题。至于谁是谁非、谈国王、谈盗贼、谈战争、谈女人、谈世间的起源、谈乌鸦是白的或是黑的,这些没有意义的话,佛陀都是禁止的。这些都称为杂秽语,又称为绮语。
38. 得知随喜和回向是最轻而易举的功德后,我就经常随喜并将随喜功德回向,于是得到两份的功德,再随喜这两份功德,于是得到三份功德,再将三份功德回向,于是得到四份的功德……如此随喜回向循环下去,我的功德是否无限增长?还是对功德的贪着在增长?
答:可能是后面,贪着在成长。我们必须得知道,回向和随喜的意义在什么?不是利滚利、不是放高利贷。例如:我们随喜他人的功德,真正造善业的还是他人。
因为我们学过了阿毗达摩就很容易分析,当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那个时候速行里面的“思”造的是善业,你对别人的善行生起欢喜,这个时候,你生起的速行里面的“思”在造善业。
这个是由于你见到对方所造的善业你生起的,所以你生起的是善业,是这样的意思。不是说你随喜了他的功德,就把它拿给自己,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应该知道,随喜和回向的意义在这里,注意还是在速行里的“思”在造的业。
39. 遇到倒霉事,例如:被尖尖的高跟鞋踩了一脚后,思维业果法则,也许我前世要了她一条命,今世她踩了我一脚就算重罪轻报,于是不仅不生气,反而偷着乐、认为很划算,请问这是如理作意吗?还是阿Q精神的自我安慰?业果法则里面有“重罪轻报”的道理吗?
答:一般业果法则也不是这么样思维,而是说当你承受了不善的果报的时候,你坦然地去接受。但是阿Q精神最主要的,是当你得不到的时候,有点类似酸葡萄心理那种或自我安慰。
这样的话,不会导致自己的心理不平衡,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阿Q精神至少也可以让一个人接受现实,但是不好的,就是他有时会透过贬低他人、增强自己的我慢这种来思维,所以我们要看具体的情况来分析。
40.作为一位佛教徒,热衷于买社会福利奖券是属于慈善行为还是赌博行为?如果动机是为了中大奖后用来资助贫困、供养僧团是否善行?这种心存侥幸有什么恶报呢?
答:看当你真正中了大奖后,你还会不会想到僧团,会不会想到资助贫困,这个是最重要的,你得到了那笔钱之后,你再想着如何用那笔钱这个是重要的,看你的动机。
41.礼敬尊者,糯米做的醪糟吃后会犯酒戒吗?
答:醪糟是犯酒戒,因为以前也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那个时候我听有些人说醪糟并不会...也不是属于酒。但后来,有一次在翻译第二次结集的经典的因缘:当时毗舍离的比库发生了十事(违犯戒律的十件事情),
那些当地的比库认为有一类,把米酿成酒,但还没有变成酒的那一类,我们现在叫醪糟,他们可以吃、他们可以喝,他们认为这些是可以的。但是,那些持戒严格的他们认为是不行的。
当时,我在翻译那个词的时候,因为要确定所以就问那些缅甸的长老、又查了巴利字典、巴利的义注、附注、又查了缅文的词典。发现到他们解释那一条,当时当地的毗舍离比库们认为是可以喝的,就是这类的醪糟。
所以,当时他们认为这个是可以用的,但是那些持律严格的就认为是不可以用的。因此,如果是糯米做的、如果是醪糟的话,用了、喝了还是会犯酒戒。
42.顶礼尊者,我母亲年事已高,有七十岁了。有腰及关节增生不能坐或走半个钟以上。但她一生慈爱,几乎对生活、事物没有抱怨和怨恨过、也没有对他人大声指责过,我愿她在有生之年或今世投生善趣,那她的身体状况和她的品性该修学什么,我能尽力做些什么?
答:你可以教她修一修佛随念,你可以在她的面前挂一张佛像或是在她的房间里面,在干净的地方,在她能看到,又不是脚对着的地方,挂一张佛像。
然后,你教她忆念着佛陀的功德,让她养成习惯,如果是这么样的话,当她养成了习惯,要投生善趣,那个是很容易的。
43.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学处。若违犯了需忏悔吗?违犯僧制需忏悔吗?
答:根据上座部佛教的戒律,只要是佛陀在《律藏》里面制定的,佛陀在《律藏》里制定有两部分,一类是止持、一类是作持。止持,就是你做了就算违犯,你就要忏悔;作持,就是你没有完成你没有做,你就违犯。
所以更难持守的,是作持的部分。我们说到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比库巴帝摩卡、比库尼巴帝摩卡),这只是称为止持的。当然,众学法它是属于作持的。
真正难持的,是作持。例如:在上座部佛教叫《大品》、《小品》。你们叫《犍部》、《揵度部》。所有那些如果我们没有去做,例如我们的衣不符合规格,
我们的钵没有按照如法的受持、或没有按照如法的使用钵、或者住所,还有很多那些,如果我们没有按照要求去做,那我们就犯戒。
例如:在依止的时候,我们没有依止,每一天我们都犯突吉罗(恶作)。在依止的时候,我们没有尽到对导师的义务、对阿阇梨的义务,我们又犯突吉罗。
难持的是这些戒,而不是在我们的戒本里面。《比库巴帝摩卡》戒本里的戒,要持起来很容易。更难的是在篇章的部(大品、小品),在犍度的部分,那个是会更难持守的。
44. 佛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若违犯了要做法忏悔,若所有的戒条都没有违犯,是不是可算是持戒清净的呢?
答:是的。
46.今年的禅修营学习了《阿毗达摩》觉得很殊胜,但是一下子消化不了那么多,想回去后能针对初学实修重点,复习某些章节。抽取少量背诵来为实修做准备,尊者能指示是哪些吗?
答:我们可以说《阿毗达摩》是佛学基础,或者说是佛学的入门。《阿毗达摩》其实并不高深、也不难,只不过是名相多了一点而已。
想要学习好《阿毗达摩》,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大概地把《阿毗达摩》整体的先看一遍,对它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我们可以重点的去拿来用。
例如说,在如理作意这方面,我们一学就可以立刻用的。还有我们如果修定的话,要培养心一境性,我们知道心是如何运作的,然后我们就可以立刻用在生活上、用在实上。
47.《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写道:当能去除厌恶时,此喜(随喜)即已成功,若导致同欢、同乐,则已失败。这于《阿毗达摩讲要》中写道:见到他人的成就,自己也要感到欢喜。两种有差异吗?
答:我们说,见到他人的成就自己感到欢喜,这个就是随喜。但如果见到他人的成功,自己变得很兴奋,这个是失败。就是生起了世间的那种喜,而不是说我们为他人的成就而感到衷心的欢喜,还是有不同的。
48. 修习止观禅,是否有后应效果?如有出现禅那,应怎样应对?
答:什么叫后应效果?不清楚什么叫后应效果。如果你们能够修习止、观禅法,并能够证得禅那当然是更好了,我们的心,就应该透过禅那培养定力!
49. 请问修习止观禅得天眼,是否还有近视的存在?
答:天眼是神通心,它是第五禅的禅心的作用,和近视没有关系。近视是眼净色受到破坏、或不好而造成的近视。而天眼,是第五禅或者第四禅禅心的作用,他们没有关系。也许你得了天眼,但你可能还是近视眼。你想选择你的视力变好,还是选择天眼呢?
50. 以前做了很多功德都不懂得回向,但都记得很清楚。比如:建学校、建寺庙、供养、供佛、布施、修路、造桥、助学、扶贫。。。很多随喜的功德,
只要碰上了都会做,不管对方用来干什么,包括在街头上的乞丐,明知他受黑帮控制,但见他们很可怜,我给他一点钱他回去可能会好受些,不用挨骂吧!也会给。这会不会好心做坏事?可以补回向吗?
答:你的心念是好的,你做的善事就是好的,你生起的就是善业。如果你一定要计较说给了这些,之后会怎么样?那有时候我们很多的善事,我们都不能够做。
很重要的是当时你的心念、你的动机,也就是当时如果是如理作意的话,我们造的就是善业。当然,你可以补回向。但是,补回向只是一个不得已的方法,最好就是我们随做随回向。
或者,我们每天都记得要做回向。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习惯于做回向,愿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业,回向给去世的亲人、回向给一切众生等等,养成好的习惯。
那就等于是说,你每天赚来的钱,你都随时拿去保存。这样的话,钱就不会在我们的轮回当中、在我们的放逸当中流失掉。
51.请问借钱给人买楼、买车、读书、医病、做生意或在生活上的周转,这算善行吗?
答:如果那个时候,你的心是属于帮助别人,那是属于善行。但是,如果你是为了自己赚钱,或是放高利贷的话,那就不是善行。
52.礼敬尊者,对于还没有接受过上座部佛教戒律的人,不知道怎么如法如理的供养比库培植福报。请尊者开示一下如何才能如法的供养比库?
答:这个就在《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的《敬僧须知》里有讲到。但是,有几点要注意的:第一,不能够以任何形式的金钱供养比库。
第二点:如果是食物的话,你要看,假如是已经煮熟了的食物,而且可以是当天可以用完的,你应该亲手授予给比库。因为,如果你只是放在那里的话,比库也不能够拿。
在《巴吉帝亚》第四十条里,讲到比库不能够把没有授予的食物送入口中。如果这样的话,他将会犯一条中等的罪。
但是,如果你们想供养给比库的食物比较多,例如:很大量或者还有一些生的东西、或者里面是一些药品,而且你也知道,
比库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就吃完,那么,你可以放在净人那里,或者交代另外一位在家人,要他们在适当的时候供养比库,那么这个时候是适当的。
当然,在下午就不适合供养食物。还有,不应该供养那些不如法、不如律的食物。例如:你杀一些鸡,或者你去市场叫那些人“你宰这条鱼”,然后你把这些去供养给比库,这些也都是不如法的。
还有,有一些物品也不适合供养比库,例如一些娱乐的用品,或者一些麻醉品,烟、酒...这些也不适合供养。如果想要再清楚地知道,你应该去看敬僧须知。或者以后也还会有类似这方面的书籍出来,到时你可以去看一看。
53. 请问尊者,外道的禅那心的慧根心所,也是修所成慧吗?外道是否也能成就七清净与十六观智的部分成就呢?为什么弟子在chanmyay道场禅修,会见到快速的生灭及坏灭等,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修不成功,那么依照马哈希的方法观照无常、苦、无我,是否可以证入涅槃?
答:外道的禅定也是有慧根心所,如果他们证得了禅那,他们也是属于修所成慧,因为他们毕竟有禅那的体验。关于“外道是否能够成就七清净与十六观智的部分成就?”
七清净中,他们可以成就心清净。但是,我们要看外道是属于在哪一时期的外道,如果在没有佛法时期的外道,那么他就不可能会有十六观智的现起。
如果是在有佛法的时期,他还是有可能通过修习佛陀的教法,培养起部分的观智。然而,当他对于佛法的体验,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会转向于佛教,
他不会再相信外道修行的那一套,因为十六种观智,是佛陀的教法里面所特有的。七清净的后面的五种清净,其实就包括了十六种观智。
例如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须深的外道,他是以盗法的目的,去佛教里出家的。也就是说,他本是一个外道的导师派他去出家的。
因为,这个外道导师想要知道,为什么佛陀的教法里会有很多人信仰、有很多的供养,在他们的教法里却没有,于是他就派须深去偷师、去学法。
结果,等须深外道出家不久,又受了具足戒不久之后,他证了果。当须深证了果之后,就忏悔他以前盗法的这种重罪、这种业,结果后来佛陀也原谅了他。
那个时候,佛陀就说先有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当时,须深是以外道的身份去听闻佛法,虽然他已经是比库了,但是他内心还没有放弃盗法。
然而,当他在修习观禅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没有再接受外道的那一套思想与修法。有些外道,比如沙利子尊者,他在证得初果的时候,他的身份还是外道。
只不过当他证得初果之后,虽然他还是穿着外道的衣服、还是外道的身份,但是他的内心,已经是真正的佛陀的弟子了。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是在佛陀的教化时期,以外道的身份还是可以修这些观智。只不过,当他一旦成就了这些观智之后,自然而然他会成为佛陀的弟子。
关于你最后的问题,由于我并太不清楚马哈希西亚多教导的方法,所以我也不清楚这种到底是怎么样的现象。还有再提醒你,以后不要再问这一类问题了。
54. 南传十戒,如果犯了其中任何一条的话,是所犯的那条戒失效,还是十戒全部失效,须重新受戒?我们已受汉传比丘尼戒,现又增受了南传十戒;
那么,假如她犯了十戒中的饮酒戒,这样是所受的南传十戒失效,还是要忏悔汉传具足戒里的波逸提罪吗?请慈悲开示!
答:南传的十戒,我们给大家授的是一个叫做整体的戒,这种整体的戒就是,只要你能够把这十戒很清静地持守好,那么这种戒是终生都有效的,而且终生都在发挥作用。
只要你持好这十戒,那么你这十戒的功德,一直都在增长。然而,如果你是有意的去违犯、或者你去破了这条戒的话,那它就将变得无效。
因为,我们是把它当成一个整体受持。所以,如果你破了其中的一条戒,就变成那十条戒都无效。当然,如果你们已经受了比丘尼戒、假如又饮酒的话,那么南传的这十戒失效了,而你还必须要忏悔波逸提罪,这个是当然的。
你并不能因为说我受了南传的戒,我北传的戒就不用忏悔,还是不行的。你犯了这条戒,因为比丘尼的戒里面也有讲到不许饮酒,那么犯了共同的,所以还是要忏悔。不能够说,我这是受南传的,所以破了南传的,北传的不算犯,南传的算。不能够这样说。
55. 顶礼尊者,请问正念的精细性,是不是指心的微细和细致度呢?应如何在呼吸中培养这种精细度?
答:正念的精细度,应该来说就是加强正念的力度。正念我们叫做念,它可成为一种根,如果根得到加强变成一种力,就是satindriya(念根)和satibala(念力)。
在呼吸当中,如果我们那个时候的心,是以正念在支配着、在控制着我们的心,去沉入在所缘(目标),这个时候就称为念根。
而当我们的念力已经很强了,强大到如如不动,这个就称为念力。如果是对于心的微细,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时候我们叫“你的心再细一点”。
其实,你心再细一点,就是你的心,再平静一点、再把你的心一境性,再加强一点。因为当我们的一境性在加强的时候,正念同样也会被培育起来。
因此,有的时候我们用“你的正念再细一点”,其实应该来说,就是你的心应该再细一点,你的心再细一点,其实就是你的一境性再集中一点、再专注一点,是这样的意思。
因为,一境性和正念还是有不同的,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一境性,就是我们说的专注、很纯粹的、很单纯的专注。
而正念,就是在专注的时候,很稳固地把心,锁定在对象上、目标上、所缘上,把心沉入到对象里面,这个是正念。
56. 请问微息是一种概念法吗?
答:是的。
57.请问二因结生的人和三因结生的人,哪一种多呢?
答:当然是二因结生的人多了。我再问问大家:大家都是人,都是人类,信佛的人多还是不信佛的人多?
在信佛的人当中,真正修行的人多还是不修行的人多?真正想禅修的人多?还是不想禅修的人多?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58. 如果以别人的名义做功德,别人能得到吗?自己有利益吗?
答:这要看这里的别人,是属于哪一种人,如果这里的别人是指已经去世了的人。当他已经投生到某一类的受他施饿鬼,那你以他的名义做功德,同时也回向给他们,他们将能够得到功德。
如果他是活着的人,你必须得告诉他、叫他随喜,当他知道你在为他做善事,他感到很高兴,他就能得到功德。但无论如何,能够得到更大利益的,是做这个功德的人。
做功德的时候,重在你做时的思心所,你的思是造业的。所以,我们不要相信民间的那样,我把功德全部转给你,自己的功德就没有了,事实上不是这样。
实际上,你造善业,还是你自己造的,然后你叫他人随喜。他人随喜了,他能够获得你所造的功德。但是你自己的功德,并不会因为他的随喜,你的功德就转让给他了,做功德不是转帐。
59.树神、家神、夜叉,他们是属于哪一道的众生?
答:如果他们比较有好的福报,是属于比较低等的地居天;也有可能是属于鬼类,是属于比较有福报的鬼类。
我们很难界定大福报的鬼和低等的地居天那些天人,因为他们都是杂居的。我们平时说到的鬼,有些鬼的福报比天人的更好。
有些天人的福报,可能比鬼还不如,他们是些很低等的天人。所以在非人这一界,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介乎于鬼和介乎于天的那一类。
例如:干闼婆,他就是比较好的、殊胜的。还有个瓮睾鬼,他就是属于比较丑陋的一类。夜叉里有很多种,有像天人一样漂亮的、很好福报的,但是也有像鬼一样很凶恶的夜叉。
还有很多类似叫做gandhabba、嘎卢腊(旧译迦楼罗)这些,都是属于介乎于鬼和天之间的这一类。但这一类很多都是属于四大天王的部属。
60. 怎样证明我们能接收到他人发送给我们的慈心呢?突然看到那个人的影像是吗?
答:不是的,有时候我们很难确定是谁发慈心给我们,但是有时候我们感觉到,有时候内心比较柔和,或者那个时候的那种排斥力,没有那么强。
例如:在森林里面那些经常散播慈爱的比库、那些禅修者们,他们时时都会向一切的众生散播慈爱。即使有的时候,他会遇到一些比较凶猛的野兽,例如:毒蛇,
如果他的慈心很强的话,那个时候他可以使本来想要攻击人的毒蛇,它的心会软化,而不会有攻击性的游走。
正如在斯里兰卡,有一位西洋人,有一次曾经跟一位比库在森林面去散步。突然跑出了一头公象,那时候,那个西洋人吓得不得了,因为这头公象的攻击力很强。
只见那个时候,那位比库站在那里不动,他的口里不知道在念什么,西洋人也听不懂。结果,那个公象就看了他们一眼,然后从另外的一条道走了,这是真实的故事。
所以慈心在有时候,我们散播出去,可以软化一个人,可以使一个人,如果他是很愤怒的话,可以使他的愤怒减轻,如果本身他是平常的话,可以使他更加快乐。
但是,唯有一个人散播的慈爱,是很强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一般上来说,很多人还是感受不到慈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