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始佛教

魔王的陷阱
时间:2014-08-06 13:20:57  来源:  作者:

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今天,让我们再次讨论嗔恨与发怒。贪与痴的危险,可能比较不容易看到,但嗔恨与发怒的危险,则非常容易看到。
 
我们都知道嗔恨,它对所有的人都是明显可见的,它不曾被称赞,而且一切的善人与智者,都认为它是家庭与社会中许多问题的来源。
 
然而,我们却沉迷于嗔恨。我们知道发怒是危险的,是所有人都批评的,但我们还是让自己发怒。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嗔恨的危险,也不知道无嗔是可能又好的。简而言之,我们发怒是因为我们愚蠢。
 
在说到嗔恨时,一般上,我们都是针对我们嗔恨的对象、针对他们对我们的伤害。但是,佛陀却从另一方面来说,他指出我们的嗔恨,对我们自己的伤害。
 
佛陀并没爬上迷猴树(一种长满刺的热带大树,当猴子爬上去时它感到迷惑),去数它许许多多的刺而被刺伤。佛陀站在树下,找出了树根。
 
嗔恨与发怒,并非因为迷猴树上的许多刺而产生;嗔恨与发怒,是因为迷猴树的种子而产生。那许多刺的种子,是贪欲、敏感且情绪化的凡夫之心。
 
于《增支部.忿怒经》,佛陀在解释嗔恨时说:「诸比库,有七件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会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
 
什么是敌人?敌人是恨我们的人,是希望我们或我们亲爱的人遭受伤害的人。敌人与朋友相反。当我们以手或武器攻击某人时,那是因为我们希望该人身心遭受痛苦:这是一个敌人的愿望。
 
当我们以舌头或圆珠笔攻击某人时,当我们的言语或文字粗野无礼时,那是因为我们希望该人的心遭受痛苦:这是一个敌人的愿望。
 
当我们以心攻击某人时,当我们心怀恶念地想「我恨他!」时,那是因为我们希望该人遭受痛苦:这是一个敌人的愿望。
 
这些愿望在心中生起。愿望是心的行动,是心的业。佛陀在《中部.优婆离经》里解释,最令人厌恶的恶业造作,是心的业。
 
敌人并不是在手里或炸弹里,也不是在舌头或圆珠笔里;敌人是在我们心里,它引导着手、投掷炸弹、控制舌头、牵引圆珠笔。
 
当父亲生儿子的气时,他以手或舌头攻击儿子,他是儿子的敌人。不出声地嗔恨的母亲,也是敌人。无论是一个只维持一秒钟的嗔念,还是持续一整天或更久的许多个嗔念,它们都是敌人之念。
 
由于嗔恨,我们也成为动物的敌人,例如来检查我们的食物的苍蝇、在我们家中找到住所的蟑螂、夜晚于家中四处觅食的老鼠、或向我们吠叫的狗。
 
有时候,我们甚至成为不称心的无生命体的敌人。例如:一扇打不开的窗户或一台不能操作的手机。有时我们愤怒至刻意打破那扇窗,或把该手机摔在地上来报复。
 
那时,心的造作把该窗户或手机,视为拥有自我的敌人。试一试走进任何一间办公室,去听人们如何对他们的电脑发脾气,就好像电脑拥有自我。
 
这是最高程度的愚蠢,而我们则时常这么做。每当我们生气时,我们是敌非友。我们是某人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年或一辈子的敌人。
 
所以当佛陀说,有七件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会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时;它的意思是当我们生气时,敌人希望我们遭受到的身心痛苦,会以七个方式降临在我们身上。
 
因此,每当我们生气时,我们是自己首要的敌人。佛陀解释:「诸比库,有七件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会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
 
是哪七件?于此,诸比库,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丑陋!』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美丽。
 
诸比库,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虽然他沐了浴,涂了油,修饰了头发与胡须,以及穿了洁白的服装,但他还是很丑,因为他是嗔恨的猎物。
 
诸比库,这是第一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我们是否曾经想过这一点?我们是否曾经思惟嗔恨的脸孔?
 
即使嗔恨只维持一秒钟,脸孔也是残酷的。我们的脸孔,显示我们的心。狗摆出一张凶恶的脸孔对人猛吠,而该人也即刻摆出一张凶恶的脸孔:他反映了那只狗。
 
快乐的家庭主妇,快乐地在厨房里发现一只快乐的蟑螂快乐地住在厨房的洗碗盆下;然后她黑着脸,喷着她从现代超级市场买回来的致命毒气。
 
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的少女,认为她自己很美丽迷人;但是当她拍打蚊子时,她的脸是巫婆的脸孔。
 
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表或圣洁引以为荣,但当嗔恨生起时,我们看起来很邪恶。美丽不能与嗔恨并存,因为美丽从内心出发;由于我们生气,我们看起来很邪恶,我们的确邪恶。
  
接着,佛陀说:「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睡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睡得安稳。
 
诸比库,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虽然他躺在上有华盖、以毛皮、白毯子、有花饰的毛制床单或羚羊皮铺盖的床上,
 
或躺在两端都有绯红色的坐垫长椅上,但他还是睡不好,因为他是嗔恨的猎物。诸比库,这是第二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
  
再次,一切外在的条件,都适合安稳地睡觉,但是内在的条件却不允许,因此我们睡得不好。我们翻来覆去地躺着,想着某人在一小时前、一天前、一星期前、一年前、十年前,
 
乃至几十年前、童年时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许多时候这些只是想象出来的,因为嗔怒的人太过敏感。有位尊者说:「我们对已过了好些年月的事加温,以便折磨自己的心。」
 
打开报纸读一读世上嗔怒的人,看他们的脸孔,看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你们认为他们在晚上,是否能够睡得安稳?
  
接着,佛陀解释:「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遭遇损失!』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有收益。
 
诸比库,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虽然遭遇损失,他却想:『我有收益!』有收益时,他则想:『我遭遇了损失!』这对事实的歪曲,带给他长久的痛苦与不幸。
 
诸比库,这是第三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当一个女人或男人生气时,负面与正面被混淆了:黑是白,白则是黑。
 
举恐怖活动为例子来说。一个恐怖份子,把一粒炸弹偷放进一架飞机里;当它爆炸时,机上的所有男人、女人及小孩都被炸死了。他想:「好极了!」他被其领导称赞为英雄。
 
为了更加英雄,他准备以炸弹杀死更多的男人、女人及小孩:他视杀死别人,为个人的收益。如果因为炸弹没爆炸,使到飞机安全降陆、没人被杀死,
 
他就想:「啊,真可惜,我失败了!」其领导责备他失职,惩罚他以后不得再杀无辜的男人、女人及小孩。他则认为,这是一项极大的个人损失。
 
我们也可以在法庭里等等,看到这种对事实的歪曲。家庭成员变成了一辈子的敌人,因为每个人都想要得到比较多的遗产,嗔恨则是要求赔偿的必备条件。
 
胜诉者认为,这是个人的收益;败诉者则认为这是个人的损失。包括律师在内,没有人看到自尊的损失。法庭讼诉案,就是由嗔恨构成。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把黑白混淆了。我们因为某人的做法或说法,和我们的不一样而感到生气,因而生气地给他取个外号。
 
当我们告诉每个人自己想出来的有趣外号时,我们认为坏话是好的,儿童是坏外号的大师。我们认为,能够给予尖锐的反驳是聪明的象征,保持沉默则是懦弱的象征。
 
狗吠时,我们因为嗔恨而感到害怕,因此拾起一枝木棍。那只狗害怕地逃走时,我们笑着继续走,骄傲地把愤怒的头,抬得高高地,认为这么做非常善巧…而那只狗也是如此。
 
狗吠,是为了吓人及动物,然后快乐且骄傲地回去它的地盘。而事实是:由于受到嗔恨所害,我们成为野兽的兄弟姐妹。
 
接着,佛陀说:「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没有财富!』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富有。
 
诸比库,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由于他是嗔恨的猎物,无论他的财产是透过努力工作获得的、透过手力获得的、透过流汗获得的、正当如法地获得的,
 
统统都被国王充公到国库里。诸比库,这是第四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当我们成为嗔恨猎物,我们犯法,最终需要上法庭。
 
一个失去自制力、愤怒地行事的人,不可能会胜诉,这是说他必须付律师费,通常也必须付罚款。有时,人们会对公务员生气,
 
例如开乱停车传单给他们的警察、说他们逃税的税务调查员,而对公务员发脾气的后果,可以是很严重的。我们可能会坐牢,以及失去许多生意。
 
在所谓的先进国家里有着许多现代现象,例如人们会因为巴士迟到发火,当巴士来时则攻击无辜的巴士司机。
 
人们也会因为超级市场太拥挤而愤怒地攻击其它顾客:这称为手推车之怒火。人们也会因为塞车而故意触犯交通规则造成车祸,或因为感到被轻视而撞别人的车:这称为公路之怒火。
 
微小的障碍,只是阻碍我们几秒、几分钟或半小时,很少会更久,或者我们会看到及听到幻觉而感到被冒犯了。
 
怒火生起,我们不能约束自己,接下来所知道的,就是我们已经伤害了某人或某人的财物,也伤害了自己及自己的财物。
 
接着,佛陀解释:「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没有好名声!』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有好名声。
 
诸比库,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由于他是嗔恨的猎物,他失去了所获得的好名声。诸比库,这是第五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
  
什么是好名声?那是人们尊敬及信赖我们。坏名声,是人们瞧不起及不信赖我们。无论我们多么善良与温和,当我们生气时,
 
人们看到我们丑恶的脸孔、听到我们丑恶的声音及语言,他们以厌恶的眼光看着我们。人们可能会怕生气的人,但他绝对不会受到尊敬与信赖。
 
接着,佛陀说:「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没有朋友!』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有朋友。
 
诸比库,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由于他是嗔恨的猎物,他的朋友、密友、亲戚及族人,都远远地躲开他。
  
诸比库,这是第六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有谁会喜欢和坏脾气的人在一起?坏脾气的人,自私、骄傲且情绪化,因此不理智。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坏脾气的人什么时候会发脾气,因为嗔恨是不遵守任何规则的。情绪化的人所遵守的规则,是他自己及任何人都无法解释的。
 
因此,与这种人相处没有任何益处。与坏脾气的人相处时,我们可能很难不跟着发脾气。即使别人的嗔恨,不会污染我们的心,与坏脾气及情绪化的人相处,依旧是没有益处的。
 
这是为何坏脾气的人,不会有许多朋友。子女与孙子们,会愉快地拜访及照顾友善又亲切的父母与祖父母,与友善又亲切的人相处很容易又愉快。
 
子女与孙子们,也可能会去拜访及照顾,无礼又坏脾气的父母与祖父母,但那只是因为责任感,并非他们所愿。因此其拜访又少又短,其关怀也肤浅。
 
抱病家中或住院时,如果我们能够忍受痛苦,愉快而又友善地对待医生、护士及来探访或照顾我们的朋友与家人,他们就会乐于来看我们。
 
然而,医生与护士及来探访的朋友与家人,并不喜欢去看坏脾气的人。他们会想着赶快离开。又有谁要去探访在医院里发脾气的人?
 
因此,我们所见到的孤独父亲或母亲等等的遭遇,多数是因为他们自己在过去、现在或两者的坏脾气行为:这是很明显的「业力果报」。这些是嗔怒的人,实现其敌人愿望的六种方式。
 
对于第七种方式,佛陀解释:「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死后投生到恶道、恶趣、地狱!』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投生到善趣。
 
诸比库,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他于身、口、意造作恶业。如此于身、口、意造作恶业,死后他投生到恶道、恶趣、堕处、地狱。
 
诸比库,这是第七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到敌人欢喜及如愿以偿的事。」这是关于未来世。受到嗔恨所害,坏脾气的人,透过身、口、意造作恶业;
 
他们不只在今生为自己带来不幸,也带来未来世的不幸。在生活里发脾气越多,我们就必须在今生与来世,遭受越多的痛苦。
 
如果我们心怀嗔念地死亡,我们肯定会投生到其中一个恶道里,例如畜生道、饿鬼道或地狱。对于坏脾气的男人或女人,看到即将前往投生的地狱的景象及很恐惧地死亡,并不是少见的事。
 
巴利语称此景象,为gati nimitta(趣相;死后去处之相)。坏脾气的人,不能宁静地过活,不能宁静地睡觉,也不能宁静地死亡。
 
宁静的人死亡时,其家人都感到惋惜;但坏脾气的人死亡时,其家人都松了一口气。在这世上,有许多人的晚年,对他们及身边的人来说是地狱,原因就是他们的嗔恨与坏脾气。
 
不发脾气的人,也可能遭遇同样的不幸、同样的病痛或更惨,但他们宁静地对待他们的不幸与病痛,宁静地对待世界,以及宁静地死亡:他们可能会看到善趣的趣相。
 
在《增支部.忿怒经》的结尾,佛陀以一首长偈作总结。他在其中所说的几项是:「嗔怒的男女,不了解嗔恨的一切危险,是从内在产生。
 
嗔怒的男女,不知道自己的利益,也不了解真实法。男人、女人在发怒时,盲目黑暗在主宰他们,他们甚乐于造恶,好像这么做很好。
 
发怒之后,他们好像被火燃烧。年轻人发怒时,他们没有惭愧,他们言语无礼,失去了立足地。嗔恨,导致人们弒父、弒母、杀圣人与凡夫。
 
即使我们都爱自己更甚于爱世上的其它人,嗔怒的男女也会自杀。」简而言之,我们透过嗔恨毁灭自己。在该偈的结尾,佛陀讨论应该如何对治嗔恨。
 
他把嗔恨解释为魔王设在心中的陷阱。心是意处,魔王的陷阱,就是从心中弹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在心中,解除这个魔王的陷阱。
 
我们应该如何解除魔王的陷阱?如何从心中去除嗔恨?我们以心,去除心中的嗔恨。除此之外,再无他法可改造心,只有心才能改造心。
 
佛陀举出,解除嗔恨的陷阱的四项必备条件:(一)自制;(二)智慧;(三)精进;(四)正见。
 
正见这最后一项最重要,因为没有正见,我们就不能了解嗔恨是不善,不能了解嗔恨会在今生与来世,为我们自己带来伤害。
 
之前,佛陀已经说过嗔怒的男女,是嗔恨的猎物。由于嗔恨从我们内在产生,而且是我们自己必须遭受痛苦,那就是说,我们既是猎人又是猎物:嗔怒的男女既是老鹰又是兔子。
 
然而,透过正见我们了解自制的利益。拥有自制,我们就能控制自己的心:老鹰飞不起,兔子逃走了。
 
佛陀说,嗔怒的男女受到嗔恨控制。当我们不能自制、当我们发脾气时,那是魔王在控制我们、占据了我们心的王位;
 
当我们控制自己的心时,魔王已被推翻倒台,我们占据了王位,我们在统治。但要推翻魔王并不容易。他已经坐在王位很长久了:从无始轮回以来即是如此。
 
魔王是旧敌人,最旧的敌人。这是为何要推翻他,必须要拥有极大的精进力:许许多多的精进力。改造心,并不是愚人、心力软弱者、或怠惰者的事。
 
正见导致正见,意思是,我们了解什么对我们有益;透过自制与精进,我们拥有的智慧获得增长,它增长得越多,魔王就离我们越远。
 
当我们继续改造心,培育自己的心时,陷阱已被破坏,魔王已被击败,而即如佛陀在该偈的最尾端所说:「嗔恨止息时,自制、离欲者证悟涅盘。」
  
涅盘是什么?佛陀重复说了许多次,比如在《相应部.无为相应》里所说:「涅盘是贪之灭尽、嗔之灭尽、痴之灭尽,它是一切嗔恨止息时的最终寂静。」
 
且让我引用佛陀在《法句经.双品》中所说的第3首至第6首偈,来结束今天的开示,也总结这两场探讨嗔恨与发怒的开示:
 
佛陀说:「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心怀此念之人,不能止息嗔恨。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心不怀此念之人,能止息嗔恨。」
 
「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唯有慈心方能止恨,这是永恒的真理。有些人不了解世人终须一死。了解这一点的人平息了争论。」
  
如果我们思惟这四首偈,而且在身、口、意皆依法实行,我们都会在个人、在家里、在社会里及在世界上拥有宁静。

上一篇:供养动态——供僧活动
下一篇:布萨八戒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