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今天的开示是有关阿拉汉道果的两堂开示的第一堂。这两堂是作为结束有关第三圣谛——苦灭圣谛的开示。
今天,我们要讨论现代进步的佛教文化。首先,让我们看一看《长部.沙门果经》里所记载,阿阇世王去见佛陀时说:「尊者,世间有各种行业,如:骑象兵、骑马兵、马车兵、弓箭手、
抬旗者、骑士助手、兵营将官、骑士、探子、精兵、军队勇士、铠甲兵、工人、管家、理发师、侍浴者、厨师、制花环者、洗衣工、织工、编篮者、陶艺家、统计学家、会计师及类似性质的许多其它行业。」
可见古印度的社会与经济情况,根本就跟所谓的现代进步社会的社会与经济情况一样。阿阇世王接着说:「所有这些人,都享有他们行业当下可见的成果:
他们本身得到快乐与欢喜,并且将快乐与欢喜带给他们的父母、妻儿、朋友及同事;他们对沙门与婆罗门所作出的殊胜供养,能导向善趣、结成乐报、引生天界。」
在此,古印度文化与现代进步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照顾自己、照顾家庭、照顾父母与子女,他们也尊敬那些献身于更高层次之法的修行者,供养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知道这种行为能够导致投生到善趣。
然而,现代社会的进步文化,却没有时间做这些事:它要社团机构照顾父母(老人院)、照顾病人(末期病人赡养所、医院等等),以及照顾他们的子女(托儿所、幼儿园、青年中心等等)。
如此,子女与父母们,便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现代社会的进步文化,即精神与物质的不断增长与不断迷惑。
在现代社会里,被尊敬的只是那些献身于下等文化的男女:传媒文化(闲聊一族)、身体与运动文化(体育运动及体育明星)、影视文化(影视明星)、娱乐文化(流行音乐及其它愚蠢的文化)、
政治与无尽论坛的文化、商业文化、工艺文化、信息文化(删除的依据是最低层次的大众喜好:无关紧要的事物/轰动的事)。
现代社会的宗教经典,是由会计师们收集、一直更新的统计,以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文化)来衡量一切事物的好坏。
有了这种下等的文化,那些追求更高层次文化的修行者被贬抑:「他们为什么不去工作?」「他们为什么不能做些有用的事!」「他们为什么不能对社会的发展做些贡献?」
在此,作者提到,有一次有一位北美比库告诉他,有一个应该已成年,且聪明但现代的男人问一位比库:「比库的修行,如何利益国民生产总值?」
因此,为了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现代沙门与婆罗门必须为晚餐买唱,也就是说不能够正确地追求他们的文化。
(为自己的晚餐买唱:在获得某件东西之前,人们必须做某项任务才配获得它:这句成语,是指人们必须先唱歌才能够获他们的晚餐。)
佛陀解释:「诸佛不接受诵偈得来的食物。婆罗门,由于有此原则存在,这是他们的行为准则。」——《相应部.火经》
因此,虽然在内涵方面,古代文明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社经情况并没有改变,但现代文化(例如教育观与价值观)已经无可避免地退步。
且让我们再听一听,阿阇世王询问佛陀的问题:「尊者,可否指出同样当下可见的沙门成果?」简单地说,他的问题是:「比库文化在今生的成果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阿阇世王把有文化的比库,在社会里扮演重要的角色(即让在家人培育上等的布施成果的管道),视为是理所当然的。
反之,该问题是针对比库文化能够带给比库本身的成果。佛陀在这部长篇的《沙门果经》里,详细地解释,一层比一层高的十四种比库文化的成果。
简略地说,这些成果是:1. 在古印度文化里,比库们受到善信的尊敬,即使他以前是奴隶。阿阇世王承认,自己也会顶礼及供养必需品给这样的比库。
2. 以前是自由人的比库,也是如此。3. 无论外在的文化是什么,比库的内在文化,是透过持守佛陀所制的戒律来培育戒。
例如佛陀解释:比库只在一天中的一个时段用餐(知足文化)、他戒除接受金银(无钱文化:不以任何借口来接受任何形式的金钱)、
他戒除进行买卖、他戒除这样的邪命(没有商业文化)、他戒除说废话与绮语(无闲聊文化);他戒除兽明,例如算命、驱邪驱鬼、念咒、为某些日子(结婚、开张等等)选吉日;
进行沐浴仪式(例如洒圣水)、行医等等(没有下等文化)。再者,比库防护根门(防护眼、耳、鼻、舌、身与意的文化);
他拥有正念与正知(在一切时候了知自己的身、语、意之文化);他少欲知足(没有消费文化)。完成其文化的初阶后,比库进一步去到旷野、森林、寂静住处,培育禅修文化。
比库的初阶文化,使得他能够克服五盖:一、对世间的贪欲;二、嗔恨;三、昏沉与睡眠;四、掉举与追悔;五、疑。因此,他证得了初禅。
4. 比库进而证得第二禅。5. 他更进一步证得第三禅。6. 他更进一步证得第四禅:此时,其心犹如孕育出来的珍珠,既清净又明亮。
7. 他更进一步修行观禅,如实地知见名色法。8. 他更进一步培育意生身。9. 他更进一步培育入地、在水上行走、飞行等等(神变智、神足通)。
10. 他更进一步培育听远近、人间与天界的声音(天耳智)。11. 他更进一步培育读别人的心(他心智)。12. 他更进一步培育知见数以千计的过去世,甚至过去的坏劫与成劫(宿住随念智)。
13. 他更进一步培育知见众生如何根据自己的文化生死轮回:他知见好的文化如何导致投生到善趣,坏的文化又如何导致投生到恶趣(众生死生智、天眼通)。
14. 他更进一步成为阿拉汉。
现在,我们可能会想:「这是错的!这种比库怎么能够对其他人有利益?他怎么可以与世隔绝地在森林里培育五根?
他只是一个懒惰的懦夫,寄生于信徒,只想到自己的快乐与解脱,毫不关心别人:这不是真正的佛教文化!真正的比库,应该勇敢且无私地奉献自己全部的生命,来服务于他人!」
我们可以列出与佛陀所列举的成果相反、现代进步比库文化的种种成果:比库发起、掌握与监督为医院、佛学院、佛庙、佛寺、禅修中心、佛像与佛塔筹款。
比库开办佛教托儿所、学校、孤儿院及末期病人赡养所(甚至动物孤儿院)。他开办妓女们、吸毒者等的康复中心。他参访监狱与军营。
他给与大众们娱乐性的佛学开示。他著作、出版与贩卖娱乐性的佛学书籍。他精通娱乐性的佛学网络。他指导政治家与政府部长。他在媒体上讨论重要的课题。
他实行佛教祝福与沐浴仪式。(在此,作者解释,祝福是不符合佛法的,因为这是说某人神奇地获得其上帝赋予神力,以便赐与他人神的眷顾。)
比库向新生儿、病人、临终者、老人、战场上的兵士、甚至树木洒圣水。(在此,作者提到树木是没有生命的色法。透过正确的禅修,人们能够透视究竟色法。
这时候,他们将会知见有生命的色法拥有命根色。在辨识树木时,人们只能见到活在树木上的生命的命根色:树木本身则没有这种色法。再进一步地辨识,他们将会见到树木的增长,只是因为火界产生的色法。)
比库以美妙、和谐、变化多端、宏亮的声调与节奏,来诵念佛教圣典。他主持佛化婚礼与丧礼,及佛教庆典与游行。他主办及参与宗教交流的晚宴与论坛。他主办旅行团去参访古代佛教文化的名胜古迹。
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都出自于对苦难的人、苦难众生的大悲心。我们可能会想:「这是真正的佛教文化!不是秃驴逃避现实、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此,作者提到,现代社会有广泛的见解认为,在家人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就,因为他们没有逃避现实。在佛陀时代也有这种现代见解:请参考《中部.美丽经》。
我们对这些感到熟悉吗?很熟悉,也很动人,是不是?有许多佛教比库的活动,与许许多多社会人士的交谈。
但是佛陀呢?在向阿阇世王解释十四种渐进的比库文化成果时,佛陀对于每一项成果,都给与一个譬喻。最后一个是他对阿拉汉道果的譬喻:
「大王,假设在山谷中有一座湖,湖水清澈、澄净、无垢。视力敏锐的人站在湖边可以看见蚝贝、沙、卵石、游动与静止的鱼群。
他心里会想:这座湖的水清澈、澄净、无垢,水中有蚝贝、沙、卵石、游动与静止的鱼群。」这就像看进一个很清洁的鱼缸,可以详细地看见其中的每一样东西。
「同样地,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专注、清净、光明、无垢、无瑕、柔软、适业、稳固与达到不动摇时,他引导其心,使心倾向于漏尽智。
他如实地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原因。』他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息灭。』他如实地了知:『这是导致苦息灭之道。』
他如实地了知:『这些是诸漏。』他如实地了知:『这是诸漏的原因。』他如实地了知:『这是诸漏的息灭。』他如实地了知:『这是导致诸漏息灭之道。』
如此知见,他的心从欲漏、有漏、无明漏当中解脱出来。心解脱之后,如此的智慧就会生起:『心已经解脱。』他了知:『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这是阿拉汉道果,是无明、贪爱、轮回与痛苦文化的终止。生死轮回再进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大王,这就是比前面那些更殊胜与崇高的可见之沙门果。大王,再也没有比这种更殊胜与崇高的其它沙门果了。」
佛陀这么说:比库文化的成果,没有比阿拉汉果更高的了。这既非动人,也非不动人,因为它是无量的。
佛陀在其一生中的教法里,以种种方式一而再地赞叹阿拉汉道果,为佛法文化里的最高成就。
佛陀在其一生中的教法里,以种种方式一而再地赞叹阿拉汉道果,为佛法文化里的最高成就。例如在《中部.大心材喻经》,佛陀说:
「因此,诸比库,此梵行生活不以供养、恭敬与名望作为它的利益,不以戒行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智见作为它的利益,而以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作为梵行生活的目标、心材与终点。」
佛陀是这么说的。再者,对于其文化不以阿拉汉道果为目标的比库,佛陀称之为愚人。在《增支部.六集.学经》,佛陀解释:
「诸比库,这六法导致正在修习的比库失败。是哪六者?乐于活动;乐于说话;乐于睡觉;乐于群体;不防护根门;食不适量(吃太多,例如在下午与晚上用餐)。」
这种比库是退步的。佛陀解释,这种没有文化的比库,不能够朝向正见进展,不能朝向正道进展,不能证悟阿拉汉道果,不能完成梵行的目标。
现在,我们或许已经能够明白,我们会认为保持远离社会的比库对社会没有利益,只是因为自己对世间的贪爱(贪欲),
只是因为自己对三宝的怀疑,对佛陀的证悟及其言之可靠性,没有足够的信心。当然,也因为我们无明:没有佛教文化。这是为何这些错误见解,都是源自佛教以外的文化。
跟一切见解一样,这种现代见解在佛陀时代已经存在。有一次,有一位名叫商哥拉瓦的婆罗门告诉佛陀,婆罗门众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因为他们实行祭拜,也使得别人这么做。
但是商哥拉瓦说:「乔达摩大师,从这家或那家出家的人,舍离俗家而出家,只驯服一个我,只止静一个我,只带引一个我达到涅盘,他出家只是为了一个人修福的修行。
对此,佛陀解释,在这世间出现了阿拉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知、人之无上调御者、天人师、佛陀、世尊。
佛陀说:「来吧!我修习及以明(智慧)了知此道此修行,我透过它们示知梵行生活的无上法。你也来修行吧!以便你能够修习及以明了知梵行生活的无上法,以及安住其中。」
无上法便是涅盘,安住于其中则是指安住于了知涅盘的果定。因此,佛陀解释,佛陀所教是的朝向涅盘。
「如是此师教法,他人亦为了它而修行。再者,有许多百、许多千、许多百千这样的人。婆罗门,现在你怎么想?既然是如此,他出家只是为了一个人修福的修行,还是为了许多人修福的修行?」
「不,乔达摩大师,那是为了许多人修福的修行。」接着,商哥拉瓦告诉佛陀,在以前(当僧团比较小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比库显现神通,但现在则相反。
对此,佛陀解释三种奇迹:1. 神变通奇迹。2. 他心通奇迹。3. 指导的奇迹。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神变通:它是在水上走、飞行等,神通的详细解说请参考《清净道论》第12章。
这是用身体来显现的奇迹,他心通则是用心来显现的奇迹:这两种奇迹,都是透过培育禅那来达到。解释这两种奇迹后,佛陀解释指导的奇迹:
「在此,有人如此指导:如此运用你的心,不要那样运用你的心;如此作意,不要那样作意;舍弃这个;证得这个及安住于其中。婆罗门,这称为指导的奇迹。」
这时候,佛陀问商哥拉瓦,他认为哪一种奇迹最好。商哥拉瓦认为它们都很好,但指导的奇迹则是最好。接着,商哥拉瓦问佛陀,除了佛陀之外,是否有任何比库拥有这三种奇迹。
佛陀回答:「的确有,婆罗门。拥有这三种奇迹的比库,并非只有一百个,或两百个,或三百个,或四百个,或五百个,而是远比这个数目更多。」
佛陀解释,他们都在比库僧团里。佛陀称为奇迹的指导,是否只是说指导人们如何布施及持守五戒?
或是指一些画蛇添足的事,以取乐大众?或是解释佛法为有趣、科学式的形而上学?你们认为怎样?
认为每一项佛陀所教之法都是佛教文化独有的是错误的想法。举例而言,对于佛陀指导比库避免野狗、避免蛇、避免与女人亲密接触、避免恶友,
如果我们向听众说:「瞧!佛陀的无量智慧!」那便是在误导人。佛陀的许多指导,并非其教法独有,但都符合正法。
因此,当佛陀解释他的过去世时,我们知道,即使在没有佛教文化的古印度时代,许多善人都行布施、持五戒或八戒及培育禅那:要教导这些基本的善业文化,并不需要佛陀。
因此,这样的指导并不是奇迹。佛陀解释:「但这种良好的善业及修行,并不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止、上等智、菩提与涅盘,只能够导向投生人天善趣及梵天界。」
符合正法的指导,并不等于指导的奇迹。以前的英国绅士曾经以礼仪、谦虚及诚实闻名,但并不因此而朝向涅盘进展。
只有在所指导的修行,能够导向灭尽生、老与死,也就是涅盘,该指导才算是奇迹。这是为何佛陀给与商哥拉瓦的第一项解释,是佛陀说:
「来吧!我修习及以明(智慧)了知此道此修行,我透过它们示知梵行生活的无上法。你也来修行吧!以便你能够修习及以明了知梵行生活的无上法,以及安住其中。」
可见,这是指导师依自己已经培育的来指导。否则,他又怎么能够指导?(在此,作者提到佛陀不允许比库众,以任何方式向未受具足戒者说及自己的修行成就。)
举例而言,如果有人要透过教导英文来谋生,他便需要懂的比「我泰山,你珍妮。」还要多。他必须有张大学英文文凭,必须能够讲得一口流利的标准英语,理想是能够讲得像英语是母语的人一样,必须懂得许多词汇,必须精通语法、标准发音、拼字等等。
否则,他又怎么能够教导学生们,帮他们通过大考?但是,佛法并不是作为学术科目来读的语言、文学、哲学或宗教学;它是对于如何进展至阿拉汉道果的指导。
在经、律、论里,没有任何一项是纯粹理论的:一切都是朝向阿拉汉道果进展,朝向灭尽生、老、死。
因此,如果要指导成为奇迹、值得冠上佛陀之名,指导者便需要从自己追求阿拉汉道果的圣寻文化的经验来说;
圣寻文化便是三增上学:一、增上戒;二、增上心(止禅);三、增上慧(观禅)。指导者的观点,必须源自佛陀所说的「慧殿」,
如《法句经》第28首偈里说:「智者以不放逸去除放逸,登上智慧的高楼,已断苦的他看着苦难的众生,如智者立足于山顶,向下看着平原的愚人。」
指导者的观点与圣寻,远远超越世俗社会疯狂大众的非圣寻,即追求生、老、病、死。否则,指导者又怎么能够知道佛教文化,甚至是开始解释佛教文化,或甚至是开始具体化佛教文化?
对于这点,佛陀在《中部.削减经》说得很清楚:「尊陀,自己陷入泥沼的人,要拉出另一位陷入泥沼的人,是不可能的。自己没有陷入泥沼的人,要拉出一位陷入泥沼的人则可能。
自己未受驯服、未受训、未证悟涅盘的人,要驯服、训练及帮助另一人证悟涅盘,是不可能的。自己已受驯服、已受训、已证悟涅盘的人,要驯服、训练及帮助另一人证悟涅盘则可能。」
是否需要佛陀才能够明白这一点?任何一位乡间老妇都能够明白。对于指导奇迹的这种基本事实,我们也能够在佛陀指示最初的六十位阿拉汉僧团,四处去弘扬佛法、给与指导的奇迹这件事里看得到。
在《律藏.大品.魔王论》,佛陀说:「诸比库,我已经解脱天界与世间的一切陷阱。诸比库,你们也已经解脱天界与世间的一切陷阱。」
佛陀强调,他们和他一样,已经证悟了阿拉汉果,因此有资格给与指导。这六十位阿拉汉对世俗社会毫无贪欲与忧虑,对整个世间毫无贪欲与忧虑;
他们没有欲望,想要成为「神圣」的佛教导师,也没有欲望想要离开佛陀、走进社会。因此,这些阿拉汉是有资格的导师:
「诸比库,为了许多人的幸福、为了许多人的快乐、为了诸天与人类的幸福、利益与快乐,你们应出自对世间的慈悲地去行脚。不要两人走在一起。诸比库,教导初善、中善及后善之法。」
身为阿拉汉,他们完整地了知法,因为他们已经从起点进步到中间,又从中间进步到终点。这最初的僧团里的每一位成员,已经从社会文化、世间文化进步到寂静文化,而成为比库。
佛陀以这样的话来剃渡他们:「善来,诸比库,法已善说;实践梵行生活,以达到苦与烦恼的完全终止。」
甚至到今天,比库受戒仪式里直接地说明,这是为了使他能够朝向证悟第三圣谛(涅槃)地进步。佛陀没有在任何地方说,人们应该为了成为服务于社会的导师而出家。
这种观念是荒谬的,因为这样的话,人们出家的目标,是为了继续生死轮回,而不是为了证悟涅盘脱离生死轮回。也就是说,他们甚至不了解第一圣谛——苦谛。
阿阇世王询问佛陀比库文化的成果时,佛陀列举的便是朝向至上阿拉汉果的三增上学的渐进成果。但是佛陀也知道,在未来,真正的佛教文化将会被遗忘,而以退步的佛教文化来取代。
因此,佛陀说了五种未来的危险。第一种危险:「诸比库,未来有不修身(不防护身)、不修戒(没有戒律文化)、不修心(没有止禅文化)、不修慧(没有观禅文化)的比库众。
他们自己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及不修慧,他们将授与别人具足戒。他们没有能力,指导他们(新比库)增上戒、增上心与增上慧。
因此,他们(新比库)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及不修慧。自己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及不修慧,这些新比库又将授与别人具足戒。
这些新比库,也没有能力指导他们(更新的比库)增上戒、增上心与增上慧。因此,那些更新的比库们,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及不修慧。」
这是佛教文化渐进的腐败。「如是,诸比库!有了腐败之法,便有腐败之戒;有了腐败之戒,便有腐败之法。」
佛陀解释,第二种危险,是没有能力指导学生增上戒、增上心与增上慧的无文化比库。他们的学生也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正确的给与指导,也就是说他们的学生将是没有文化;这也是佛教文化渐进的腐败。
第三种危险,是无文化比库没有能力理解法,因此在教导法时,他们批评法、毁谤法,因为他们想要获得利益与恭敬;
例如他们会说:「巴利圣典很无聊!完全不需要学习!」「巴利圣典并非真正的佛教文化!它们已经受到腐败、有性别歧视的比库们擅改!」「我知道巴利注释是错的!听我自己的注释!」等等。
第四种危险,是无文化比库不运用佛陀所教的经(深奥、极深奥、出世间、与无我相应之经),反而运用离题的诗歌、修饰学与外来的教理。
他们不学习巴利圣典,反而学习其它的典籍,例如:佛曲与诗歌、对佛教文化的哲学性与历史性分析、或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等等,以及其它的外来文化。
第五种危险,是无文化的比库不实行寂静的任务,也不致力于证悟任何道果。佛陀解释,如此他们的随众,便会产生邪见、有样学样;
他们可能会说,由于现代科学进步、由于现代文化,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再培育戒律、不可能再培育禅那及不可能再朝向证悟涅盘迈进。于此,真正的佛教文化被毁掉了。
当朝向证悟涅盘迈进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时,真正的佛法便不复存在,因为在那个时候,四圣谛只剩下两个:只有苦谛与集谛(苦的因)。
当进步的佛教文化变成神话,以及我们的文化变得以投生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为目标时,它的情况便是如此。
但是,各位先生、女士,果德玛佛陀的教化期还存在。难道这还不够好?我们的见解,便是会如此谬误。佛陀解释:「如是,诸比库,有了腐败之法,便有腐败之戒;
有了腐败之戒,便有腐败之法。诸比库,这些是目前还未生起、当在未来生起的五种未来危险。当对它们警惕,以及警惕地致力于去除它们。」
在《增支部.五集.第四未来危险经》中,佛陀说另外五种未来的危险,发生在比库众不再住在寂静处,反之深入世俗社会当中时。
佛陀解释,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一、他们要上等的袈裟;二、他们要上等的食物(他们不再去托钵);三、他们要上等的住所。」由于这些欲望,他们做了许多不适当的事。
佛陀说:「四、比库众,将和众比库尼、学戒女及沙弥尼紧密接触地过活。」可能是因为男女平等这一项现代教条,他们视分开文化为不民主、性别歧视的文化。
佛陀解释,这样的话会有什么发生:「当他们和众比库尼、学戒女及沙弥尼紧密接触,便可预期,他们会不满意地过着梵行生活,或犯了其中一条重罪,或舍弃修行回到下等生活(还俗)。」
以这种文化,比库众与修行的女众紧密接触地过活,在同一间食堂用餐、一起进行僧务、一起出外、一起学习及一起教学。
接着,他们便会进一步一起做出不适当的身、语、意文化,一起还俗。然后,一起进行结婚文化:非圣寻(继续生、老、病、死),变成他们的佛教文化的目标。
佛陀说:「五、比库众,将和寺院的侍者与沙弥们紧密接触地过活。」他们储藏各种各样的东西,成为地与产业的主人,以及以经济文化来办理自己的寺院。
可见佛教文化的渐次毁灭,便是指导奇迹的渐次毁灭。从原本的奇迹,佛教指导变成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障碍、最大的障碍。
佛陀解释,在这种情况里,即使该指导者是戒腊高的比库,拥有许多居士与比库随众,获得许多供养,善于解释法,在理论上很了解法,但却有邪见,
因此,佛陀在《增支部.五集.长老经》里说:「他引导许多人离开正法,建立他们于非正法。」佛陀称这种指导为:「带给许多人不快乐、带给许多人无益、带给诸天与人类不利与痛苦。」
《中部.大空经》记载,有一次,阿难尊者与许多其它比库聚在一起做袈裟。看到这有太多所谓的「我们是僧团」的感受,佛陀很严厉地训诫阿难尊者:
「阿难,比库不会因为乐于群体、取乐于群体、耽乐于群体而照耀世间。」佛陀解释,这样的比库,无法培育止禅与观禅,无法朝向涅盘迈进。接着,便会有梵行者的堕落。
接着佛陀说:「因此,阿难,应友善地对待我,不应怨恨。这会带给你长久的幸福与快乐。弟子又如何怨恨地对待导师,而不友善?
于此,阿难,该导师慈悲及为其弟子们着想,基于悲心教他们正法,说道:『这是为了你的幸福、这是为了你的快乐。』但其弟子们并不想听或用心理解,他们乖离了导师的教化。」
这就是佛陀的弟子们(众比库、比库尼、男居士、女居士),尝试创造各种不同文化的佛教的时候:以外来文化(可能是自创的文化)来掺杂进佛教文化里。
「弟子又如何友善地对待导师,而不是怨恨?于此,阿难,该导师慈悲及为其弟子们着想,基于悲心教他们正法,
说道:『这是为了你的幸福、这是为了你的快乐。』其弟子们细心聆听、用心理解,他们没有乖离了导师的教化。」
这就是佛陀的弟子们(众比库、比库尼、男居士、女居士),尝试恭敬与保存指导的奇迹的时候。这是进步的佛教文化,你们是否想要友善地对待佛陀?你们是否想要进步的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