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世尊弘法的最初二十年中,由于前来请求出家的人普遍动机纯正,僧团中还没有污垢法出现,所以佛世尊并没有为诸弟子们制定诸多的学处。当时,佛陀只是以“教诫巴帝摩卡”教导诸比库。此“教诫巴帝摩卡”如下:
“忍耐是最高苦行,诸佛说涅槃最上;恼他实非出家人,害他者不是沙门。莫作一切恶,具足于诸善;净化其自心,此是诸佛教。不谤不恼害,护巴帝摩卡;于食知节量,居边远住处;致力增上心,此是诸佛教。”(Dp.183-5)
据《律藏》记载,佛世尊在证悟正自觉后的第十二年,住在韦沙离城的韦兰迦村度雨安居。在那时,上首弟子舍利弗基于令佛陀教法久住的原因而希望世尊为弟子们制定学处,世尊说在僧团中还未出现有漏法之前不会为弟子们制定学处,诵巴帝摩卡。
律中说:“那时,具寿(大德)舍利弗在独处静坐时,心生起这样的想法:‘哪一位佛世尊的梵行不能久住?哪一位佛世尊的梵行能久住?’
当时,具寿舍利弗在傍晚时分从静坐起来,前往世尊之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边。坐在一边的具寿舍利弗对世尊这样说:
‘尊者,我在此独处静坐时心生起这样的想法:‘哪一位佛世尊的梵行不能久住?哪一位佛世尊的梵行能久住?’尊者,哪一位佛世尊的梵行不能久住?哪一位佛世尊的梵行能久住呢?’
‘舍利弗,世尊维巴西、世尊西奇和世尊韦沙菩的梵行不能久住。舍利弗,世尊咖古三塔、世尊果那嘎马那和世尊咖沙巴的梵行能久住。’
‘尊者,是何因何缘,世尊维巴西、世尊西奇和世尊韦沙菩的梵行不能久住呢?’
‘舍利弗,世尊维巴西、世尊西奇和世尊韦沙菩因疲劳为诸弟子详细说法,他们只有少量的经、重颂、记说、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与智解,不为诸弟子制定学处,不诵巴帝摩卡。
当那些佛世尊入灭后,随佛觉悟的诸弟子入灭后,那些后来的弟子由不同名、不同姓、不同出身、不同种族出家,他们使其梵行迅速消失。舍利弗,犹如不同的花放在木板上,不用线串在一起,那风一吹就飘散、分散、破碎。
那是何因呢?它们没有被线串在一起故。正因如此,沙利子,当那些佛世尊入灭后,随佛觉悟的诸弟子入灭后,那些后来的弟子由不同名、不同姓、不同出身、不同种族出家,他们使其梵行迅速消失。又,那些世尊疲劳以心查知弟子们之心。
舍利弗,过去韦沙菩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曾在一座恐怖的密林中,以心查知一千位比库僧之心,教诫、教授说:应如此思惟,不应如此思惟;应如此作意,不应如此作意;应舍断此,应成就此而住。’
舍利弗,当时那一千位比库在韦沙菩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如此教、如此教授时,心无执取而从诸漏解脱。那座恐怖密林确实恐怖,若有未离贪者进入该密林,大多数皆毛骨悚然。舍利弗,乃是此因此缘,世尊维巴西、世尊西奇和世尊韦沙菩的梵行不能久住。’
‘尊者,又是何因何缘,世尊咖古三塔、世尊果那嘎马那和世尊咖沙巴的梵行能久住呢?’
‘舍利弗,世尊咖古三塔、世尊果那嘎马那和世尊咖沙巴不疲劳为诸弟子详细说法,他们宣说很多的经、重颂、记说、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与智解,为诸弟子制定学处、诵巴帝摩卡。
当那些佛世尊入灭后,随佛觉悟的诸弟子入灭后,那些后来的弟子由不同名、不同姓、不同出身、不同种族出家,他们使其梵行长时住立。舍利弗,犹如不同的花放在木板上,用线串在一起,那风吹也不会飘散、分散、破碎。那是何因呢?它们被线串在一起故。
正因如此,舍利弗,当那些佛世尊入灭后,随佛觉悟的诸弟子入灭后,那些后来的弟子由不同名、不同姓、不同出身、不同种族出家,他们使其梵行长时住立。舍利弗,乃是此因此缘,世尊咖古三塔、世尊果那嘎马那和世尊咖沙巴的梵行能久住。’
当时,具寿舍利弗即从座位起来,将上衣披于一肩,合掌礼敬世尊后,对世尊这样说:‘尊者,现在是时候了!善至,现在是时候了!愿世尊为诸弟子制定学处、诵巴帝摩卡,如此使此梵行长久住立。’
‘你且等等,舍利弗!你且等等,舍利弗!如来将知其时。舍利弗,只要在此僧团中没有出现一些有漏存续之法,导师将不为诸弟子制定学处、诵巴帝摩卡。
舍利弗,直到在此僧团中出现一些有漏存续之法,那时导师将会为诸弟子制定学处、诵巴帝摩卡,以便消除那些有漏存续之法。
舍利弗,只要僧团还没有达到经久、庞大之前,在此僧团中还不会出现一些有漏存续之法。只有僧团达到经久、庞大后,才会在此僧团中出现一些有漏存续之法,那时导师将会为诸弟子制定学处、诵巴帝摩卡,以便消除那些有漏存续之法。
舍利弗,只要僧团还没有达到广大、利养、多闻、庞大、达到极庞大之前,在此僧团中还不会出现一些有漏存续之法。只有僧团达到多闻、利养、极庞大后,才会在此僧团中出现一些有漏存续之法,
那时导师将会为诸弟子制定学处、诵巴帝摩卡,以便消除那些有漏存续之法。舍利弗,比库僧团实无秽垢、无过患、离污浊、清净,住于坚实。舍利弗,此五百位比库中,最后的比库也是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Pr.18-21)
佛世尊住在韦沙离城大林的重阁讲堂。其时咖兰达村的长者子苏定那.咖兰达子闻佛说法,生起信心,请求出家,但父母坚决不允。苏定那乃采用绝食的方法,最终迫使其父母勉强答应。苏定那在世尊跟前出家并达上后,受持诸头陀行,并住在瓦基的一个村庄。
有一次,瓦基发生饥馑,乞食难得,具寿苏定那回乡托钵,被亲戚家的婢女认出。其父母知道后,邀请他次日回家应供。次日,其父母出示家财,诱劝具寿苏定那还俗,但再三不获其允,于是改求续种(子嗣):
“亲爱的苏定那啊!此家富有,大富大贵,多金银、多财物、多资产。亲爱的苏定那,那
就请给予子嗣吧!不要让离差族人因为我们无子而没收财产。”具寿苏定那答应所求。
其母携其前妻到大林中,由于当时世尊尚未制定学处,未能见到过患,于是苏定那与其前妻三次行淫欲法,他成为无秽垢、无过患的比库僧团中的最初犯戒者。
苏定那的前妻因此有了身孕,不久生了个儿子,朋友们叫他“续种”,称其母为“续种母”,称苏定那为“续种父”。之后,母子俩皆出家并证得阿拉汉。
具寿苏定那事后常怀忧悔,告诉诸比库,诸比库种种呵责后告知世尊。世尊集合僧众,审问具寿苏定那,并以种种方便呵责后,制定了第一条学处:“若比库从事淫欲法者,巴拉基咖,不共住。” 从此,世尊开始为比库们制定学处。(Pr.24-39)
此后,随着僧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僧人成份的不断复杂,在僧团中的不良现象和不良分子也逐渐增多。每当僧团出现污垢,或者比库们发生不适当的行为时,佛世尊就此因缘而制定了相应的学处。当制定的学处达到一定数量时,便编集成《巴帝摩卡》。
佛世尊制定学处的一般过程是:僧团中有某位或某些比库发生不适当的行为,引起在家人的讥嫌、非议,比库们听到在家人的讥嫌、非议,其中的少欲者也讥嫌、非议。那些比库们以种种方法呵责后,将此事报告世尊。
世尊因此集合僧众,将当事人叫到跟前查问。当事人承认事实后,世尊以种种方法呵责他,并申明制定学处的十项意义,然后制定学处:
“诸比库,缘于十义,我为比库们制定学处:为了僧团的优越,为了僧团的安乐;为了折服无耻之人,为了善行比库们的安住;为了防护现法诸漏,为了防御后世诸漏;为了无信者生信,为了已信者增长;为了正法住立,为了资益于律。”(Pr.39)
律藏的义注《普端严》解释此十义说:其中,⑴.僧团的优越即是僧团的优越状态。凡是领受如来之语者,即能为他带来长久的利益、快乐,
对于僧众们回答“好的,尊者!”来领受我的话而我将制定学处,并见到了不领受的过患以及领受的功德,而不是使用强硬手段,因此才这样显示说:“为了僧团的优越”。
⑵.僧团的安乐即是僧团安乐的状态。为了共同生活在一起者能够快乐地安住的意思。
⑶.为了折服无耻之人:无耻即是恶戒之人。即使对那些觉得羞耻的、会陷入痛苦的事,他在违犯时或做了也不会羞愧,为了折服他们。
在没有学处时,他们会说“你们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们做了什么?凭哪件事、哪条罪来斥责我?”来扰乱僧团。但有了学处,僧团便可令他们见到学处而用法、律、导师之教来折服。以此故说:为了折服无耻之人。
⑷.为了善行比库们的安住:为了善行、喜戒的比库们能够安乐住。若喜戒的比库不知道应作、不应作,有过失、无过失,界限和规则,在为圆满三学努力时感到疲劳,有疑问时感到苦恼。
但若知道应作、不应作,有过失、无过失,界限和规则,在为圆满三学努力时不会疲劳,有疑问时不会苦恼。为他们制定学处则能导向安乐住。又或者折服了无耻之人,他们才能安乐住。
若依止恶行之人,则不能行诵戒、不能行自恣、不能举行僧甘马,也不能和合,比库们不能专一地教导、询问和实践业处等。
但折服了恶行者则没有这一切祸害,从而使善行比库们能安乐住。如此,当知“为了善行比库们的安住”有这两种意思。
⑸.为了防护现法诸漏:现法诸漏即是因为不防护而使自身遭受到的拳打、棒打、砍手、砍脚、名声败坏、懊悔等痛苦。如是为了防护、避免、预防这些今生的灾患。
⑹.为了防御后世诸漏:后世诸漏即是因为不防护而作了恶业之因,使后世遭受地狱等的痛苦。乃是为了消除、止灭、避免这些而说。
⑺.为了无信者生信:有了学处的制定,那些无信心但却知道学处的制定、或者见到比库们遵照学处而行的智者们会说:
“对于世间上大多数人染着、秽恶、愚昧之事,这些沙门释迦子却能远离、离而安住,他们确实行难行之行,确实行重大之行。”从而生起信心,就像看了律藏后的邪见者三吠陀婆罗门一样。所以说“为了无信者生信”。
⑻.为了已信者增长:那些对佛教有信心的善男子知道了学处的制定,或见到比库们遵照学处而行时会说:“啊,这些圣尊行难行之行,他们终生只吃一餐、行梵行、守护律仪。”从而信心越来越增长。以此故说“为了已信者增长”。
从佛世尊“为了无信者生信,为了已信者增长”这两项利益而制定诸学处来看,在家人了解和学习比库学处是很有必要的。在家居士了解比库戒律,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五项功德:
1.增长对佛法以及僧宝的净信心;2.佛陀的教法包括正法与律两大部分,明白戒律有助于更完整地学习世尊的正法、律;
3.懂得如何通过如法、如律的方式护持僧团和比库;4.对某些比库轻慢、违越戒律的言行进行监督和劝谏。
5.对于有心出家者,可先打好戒律基础,做好梵行生活的准备,出家后便可以少犯戒并致力于禅修。正因如此,南传上座部僧团鼓励在家居士学习和了解比库学处。
⑼.为了正法住立:有三种正法:教正法、行正法与证正法。在此,收录于三藏中的一切佛语名为“教正法”。十三种头陀功德、十四种行仪、八十二种大行仪,以及戒、定、观慧名为“行正法”。
四种圣道、四种沙门果以及涅槃名为“证正法”。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学处的制定,比库们才能研习学处及其分别的义理、释义,连同其他佛语,并依所制定的学处修行。
圆满行道后,因行道而证得应证悟的出世间法。所以,因制定了学处,才使正法得以长久地住立。以此故说“为了正法住立”。
⑽.为了资益于律:有了学处的制定,可以资益、支持、善支持律仪律、舍断律、止律和制定律,以此故说:“为了资益于律”。
所有诸句皆应结合“我将制定学处”这一语。比如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可组合为“为了僧团的优越,我将制定学处;为了资益于律,我将制定学处。”
另外,其中僧团的优越即是僧团的安乐;僧团的安乐即能折服无耻之人等,这是环环相扣的。同时,僧团的优越即是僧团的安乐;
僧团的安乐即能折服无耻之人等,如此以每一句为基础而连结了十次。——摘自《比库巴帝摩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