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一词,其字根的含义是奋斗。原本是用于古印度社会,许多勤修苦行的宗教寻觅者。
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时代,该词已经毫无分别地,被用来称呼一切不属于正统婆罗门教的出家人。
沙门包括了,那些严格勤修自我折磨的苦行者、极度坚苦的行脚者,也包括了一些神秘主义者、空想理论者、纯粹由于太多妄念而产生愚痴学说的提倡者。
这些沙门在北印度的乡间野外流浪,或隔绝在森林里,或在辩论堂里互相辩论,或对以钵食来支持他们的村民进行开示;他们组成了印度社会阶级以外的另一个阶级。
无论是可见或者不可见,这些沙门的存在,为那些没有被世俗欲乐所迷惑的人,带来了一线希望;同时,这些梵行者也为那些耽乐于欲乐的人,带来了一个问号。
释迦牟尼佛也是一位沙门,与他同时代的人称他为乔达摩沙门;他的比丘弟子们也是沙门,跟其它拥有类似行为与生活的沙门有别地,被称为是释迦子沙门。
为了回答‘沙门生活是否能带来当下可见的成果’这个问题,佛陀受托向整体世俗世人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良家子弟(包括女子),选择舍弃自己的家庭、财富、亲爱的人及社会地位,以便跟随释迦族的圣者出家。
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于世俗生活的人,舍离、自制、奋斗与独自禅修的出家梵行生活,是个永远不可理解的神秘。
只要这种看似毫无乐趣的艰苦生活所能带来的利益,不能够被清楚地显示出来,那么这种神秘就无法解开。
佛陀关于‘沙门成果’这堂开示之目的,就是为了要向世人们解除迷惑,以显示出那些真诚地过这种梵行生活的人,能获得可以当下现证的、真真实实的个人利益。
在那个美丽的月圆夜,于宁静的芒果园里,向佛陀提出的‘可否指出当下可见的沙门成果?’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越了当时提出这个问题的情形。
无论如何的微弱,该问题显示了认同世俗生活的不足,它也显示了探讨更高层次成就的可能性。
释迦牟尼佛的回答,在许多个世纪里不断地回响;不单只告诉大家,沙门梵行生活拥有极大的成果,也显示出如果依法奉行出家生活,其成果是与世俗快乐完全不同的。
显而易见,世俗快乐是短暂的,它紧系于贪欲及执取,求不得时则会带来忧伤;而清净的沙门圣果,则导向于脱离贪欲的不安,其本身就足于解除,我们对那不会被破坏的安宁与快乐的渴求。
除此之外,沙门圣果里还含藏着,真正永远不会被破坏的安宁与快乐——它即是涅槃。
该文的详细内容,请阅读《沙门果经及注疏》:http://dhamma.net.cn/books/ysfj/saamannaphala_sutt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