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京报》报道《两亿皮草收入背后的杀戮》,揭露了国内皮毛贸易的真相:很多被养殖的动物不但在生前得不到哪怕最基本的照料,被屠宰时更惨遭令人发指的活剥皮的凌虐。当人们怀着“收割”的心态来“处理”这些动物,将动物的“挣扎、流血与哀叫”视为“劳动”性质的一部分时,其广泛意义的残酷与冷漠,和巨大规模的系统性迫害行为,迫使我们不得不将动物话题再次提升到严肃的道德与伦理层面。
由国际关心野生动物协会和中国台湾动物协会研究会联合组织的2005年皮毛贸易调查指出,近十年来,国际皮草业一直采取精诚合作、不遗资本的全球性活动,来不断对抗皮草时尚中的道德禁忌,新型工艺和新色彩给皮草增加了新奇和多功能性,从晚礼服到运动装,从专人设计的时装到商场的大量成衣,皮草创造了一种回归的时尚。美国皮草委员会说,“皮草购买者的平均年龄持续下降,当今皮草购买者中55.3%的人年龄在44岁以下”。那些仍然忍不住会对将动物皮作为流行时装有顾虑的人,得到的保证是:“养殖并穿戴动物皮毛不会对谁造成伤害……皮毛都来源于被精心照料,妥善养殖的动物,它们在皮毛养殖场和大农场中过着惬意的生活……”
那么,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我们必须占有原本不属于我们的美丽吗?对于一种“血腥残暴”的时尚,它的生命力究竟能有多久?消费者愿意为其付出情感与金钱的支持吗?《新京报》的报道中提到,当地行业人士对活剥动物皮问题的辩解是,总得有个过程,河北的发展水平远没有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水平。而实际情况是,沧州市2003年起执行的《狐狸屠宰取皮和初步加工》规定,狐狸致死方法有药物处死法、心脏注射空气处死法和电击处死法。这表明,不是我们没有相对人道的屠宰方式,而是明明有了却无人执行,更无人监督和管理。河北皮毛贸易行业每年上交国库两个亿,如此庞大的收入,当地拿出了多少用于动物养殖及屠宰的行业规范与管理?又有多少用于改善这些血肉生灵的生活质量?
欧洲学者Rev.Andrew Lindzey教授曾经说道,“我们剥削动物的所有方式都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没有一种比我们为皮毛养殖场的动物搭建的活地狱更为糟糕。”它们美丽的皮毛,原本是造物主设计来保护它们的,如今却变成了把它们送上地狱的单程票,而幕后的指使者正是我们所谓“时尚的都市消费者”。没有不痛苦的死亡。即便我们有了人道屠宰方式并认真地予以贯彻和执行,又如何能缓解如此沉重的生命苦难(更何况我们从根本轻视这类人道法规)?今天,皮草已不再被视为纯粹的奢侈品,它们被大批量生产,其价格也在很多消费者经济承受能力内。但是代价是什么呢?皮毛装饰看起来确实美丽,但皮毛就是皮毛,为了在商场里出售一件皮草,一只动物不得不为此送命,而我们已经看到了,对这些动物来说,死亡不是那么容易的。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从动物的生活,和它们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死亡,我们了解到,动物没有得到哪怕最简单的一点善待的行为。相反的是,成千上万的生命个体被迫忍耐人们对它们的痛苦、尊严和最基本需要的漠视———以所谓“时尚”的名义。在英国皮毛贸易协会的一个网页上,协会夸耀说,“我们知道,在消费者成群结队涌向商店购买皮草的时候,他们是在用他们的脚步和钱夹来为皮草产业投赞成票的。”这话讲得一点没错。我们购买的东西,可以改变这个世界。面对血淋淋的真相,潜在的皮草爱好者是否会重新做出道德的考虑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