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

 

净心法师讲述

民国五十四年于高雄凤鸣广播电台

 

甲一 经前提要

甲二 解释经题

甲三 解释品题

甲四 译者简史

甲五 正释经文

 

甲一  经前提要

乙一  契机的教典

 

观世音菩萨,是和我国的众生最有缘的。因此,我国的民间家庭里,供养观世音菩萨圣像的人很多。尤其在台湾,只要是烧香拜拜的信者,其家庭的厅堂,大部分都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绘像。虽然有的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而称呼为‘观音妈’,可是从家家户户都供养观世音菩萨这一事实来看,足以证明观世音菩萨,是和我国的众生最有缘的!

 

因为在我国,信仰观世音菩萨的人很多,所以礼拜观世音菩萨的人多,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人也很多。只要是信仰观世音菩萨的人,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可是观世音菩萨怎样救度众生?我们要怎样祈求,才能得到感应呢?关于这种道理,也许还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是说明观世音菩萨感应的道理的。我想这种道理,凡是信奉观世音菩萨的信众,都必须要了解的。所以我现在就来解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内容吧!

 

乙二  佛教的要义

 

在要讲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前,须先一提的就是,佛教是什么?因为凡是信奉佛教的人,必须明了佛教的根本原理,把握著佛陀的根本精神。然后,依之信解修行,才能达到学佛修行的真正目的。如果对于佛教的原理,认识不清楚,就会曲解佛教,错误修行,走入邪途,愈陷痛苦深渊,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然而佛教的要义是什么呢?现在分为五点来解释:

 

第一、佛教是否认有‘创造神’的宗教 创造神,就是有一种宗教,是主张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的。印度的婆罗门教,主张人类是从梵天所生的,耶稣模仿这种学说,也主张世界和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这就是创造神主义的宗教。由这神创造的学说,就演变成为神权的思想。以为世间的一切,既然是由神所创造的,神就是万能之主,他既能创造万物,当然就可支配万物。因此,神要你怎样,你就得怎样,人类的一切,都要听从神的安排,自己是做不了主的。这种思想是君权主义的思想,已经不适合于民权主义的现时代了。

 

我们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最反对这种学说的。依佛陀智慧的观察,宇宙人生是由心所造,而不是有个‘创造神’所造成的。依佛陀的教法,有情的众生,固然是由心所造,而外界的山河大地,也是由心所造成的。而各个人的身体,是由各人的别业所成,山河大地的世界,是由众人共业所成的,所以佛教处处主张一切法唯心的道理。这一切法唯心的道理,也就是自由的思想,因为你要上天堂,或要下地狱,是由你自己的意志而决定的,其中并没有支配者,和创造者。

 

佛陀虽然能揭开清净安乐的理想国土,和污浊苦恼的现实世界,以唤醒人类的注意,比较和选择,并指示你趋向清净安乐国土的方法。但必须由各人去选择,发展自己的意志去实现,佛陀是不能支配你上天堂、或下地狱的。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所以每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无论要下地狱,要上天堂,甚至要超出三界,享受涅槃寂静的快乐,这唯有自己去选择,去实现了。

 

第二、佛教是主张平等教义的宗教 平等是差别的对待。佛陀当时的印度社会,对于种族阶级的差别是很严格的。佛陀的发心出家、修行、创立佛教,一方面也是以打破四姓差别的阶级制度为动机。所以佛陀成道之后,就提倡‘四川归海,同一盐味,四姓出家,同一释氏。’的平等口号,以打破当时四姓差别的阶级制度。佛陀所提倡的平等真理,不但是人类种族的平等,乃至提倡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众生和佛没有差别的平等真理。这种彻底平等的真理,是其他的宗教所没有的。其他的宗教,如果其教徒妄想要成为和教主一样的地位,那就犯了天大的教规了。可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却大声的疾呼:‘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都能成佛’,并希望愚痴的众生,都能反迷归悟,赶快成佛,然后,与佛并坐,与佛并行,与佛同样的享受不生不灭境地的本地风光。佛教所主张,佛与众生平等的真理,和他教主仆的差别,真是天渊悬隔,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佛教是大慈悲为本的宗教 慈悲是与乐拔苦的意思。要使人家得到快乐,要拔除人家的痛苦,这就是同情恻隐的心理,这同情恻隐的心理,在佛教叫做慈悲,在儒家叫做仁,在基督教叫做博爱。佛教的慈悲,儒家的仁,基督教的博爱,在含义上虽然相似,而在分量上却有差别。基督教的博爱是‘信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博爱,未免太感情太自私了。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种对于禽兽的同情恻隐的心理,也是很肤浅的。佛教的慈悲,是不分有缘无缘,也不分大的动物和微细的昆虫,都把他们看待像自己一样;他们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要使他们澈底离苦得乐。这种无缘慈,同体悲的慈悲心,才是大慈悲的心理。佛教主张戒杀放生,乃至蝼蚁之微,也不得故意杀害。这种普遍惠施与一切众生的慈悲心,就是大慈悲的心理。而且佛陀的教化众生,是要众生断烦恼了生死,得到不生不灭的究竟安乐的。这种拔苦与乐是彻底而永远,不是肤浅而短暂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从空间来说,是无边的,从时间来说,是无限的,这种慈悲,才能称为大慈悲。佛教是本著这大慈悲的精神,来为人群谋福利的。

 

第四、佛教是理想超然的宗教 理想是现实的对待。依佛陀智慧的观察,我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是痛苦秽浊的,可是离开这痛苦秽浊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安乐清净的理想国土。这安乐清净的理想国土,就是诸佛圣人所证到的涅槃境地,这种超然现实的理想境地,是可以实现的。佛陀之所以教化众生,就是要众生离开这痛苦秽浊的现实世界,到达安乐清净的理想境地。所以说,佛教是理想超然的宗教。

 

第五、佛教是主张自觉的宗教 自觉就是自己智慧的觉察。依佛陀的教义,众生之所以会堕在这污秽痛苦的现实世间,就是因为没有自觉的智慧,迷惑颠倒,造诸恶业所致。所以想要从这苦恼的现实世间,趋向安乐的理想境地,不是求神的赐与,而是必须以自觉的智慧,消除迷惑颠倒的心理,改善自己的行为,才能达成,所以佛教是最重视智慧的。有智慧的觉照,才能实现理想的安乐境地,所以佛教是主张自觉的宗教。

 

上面已经把佛陀的根本精神,和佛教的根本原理,分为五点,简单的解释好了。根据这五点意思,大家就可知道,佛教之所主张:吾人身形的美丑,环境的优劣,都是由自己的心所造成的,而且人人都有个灵觉的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佛陀看著众生迷惑造业受苦报,就发了大慈悲心,普遍而彻底的救度众生,要众生实现理想安乐的国土,并启示从自觉中,去离苦得乐的道理。大家知道这佛教的根本原理之后,就得端正自己的内心,创造优良的身境,并启发自己佛性,发扬本有的良知,为实现自己理想国土,为使一切众生,实现理想国土而努力!

 

乙三  本品的宗要

 

古来的大德讲解佛经,都先将经中的要义,提纲挈领的介绍出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贤首宗的十门分释。可是这种五重玄义或十门分释,要解释起来,既深奥又费时间,所以现在就不采取这种方法,而简单地介绍这部普门品的宗旨要义。这部普门品的内容重点,大致可分为三点来解释:

 

一、显观音宏愿 观音宏愿,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誓愿。这部普门品的经文内容,就是显示观世音菩萨的广大誓愿的。本品经文记载观音菩萨,能解救三灾、四难,除三毒、应二求,乃至随类现身说法,这都是菩萨果上利他的德行。可是‘以愿引行,以行填愿’,必须要有利他的誓愿,才能引发出利他的功行,并以利他的功行,来完成利他的宏愿。所以这部普门品所记载,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的道理,也就是显示观世音菩萨的宏愿。

 

二、明菩萨神力 神力就是神通的力量。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力量,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在这部普门品里,世尊回答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段文的意思就是,很多的众生同时受苦,同时祈求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也同时能救度无量众生的苦难,这就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神通力量不可思议的道理。

 

三、示感应胜缘 感应胜缘就是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广大灵感的殊胜因缘。这部普门品所记载的救度众生的事实,或冥中加庇,或显身救度,只要你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都能感得菩萨救度的应验。而且即时就能得到感应。只要你肯称念菩萨的圣号,即时就能得到感应,这就是显示观世音菩萨感应的殊胜因缘!

 

乙四  本品的利益

 

上面已经把这部普门品内容的大要,介绍出来了,大家对这部普门品的内容,必定有个大概的认识了。可是知道这部普门品的内容,又有什么利益呢?对于研究了知普门品的利益,也分为三点来解释:

 

一、知普济沉沦 普济沉沦就是普遍救济沉沦的众生。在这部普门品里,说明观音菩萨,冥中感应,或现身说法,在一切时一切处,救度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菩萨普济沉沦的事实。我们凡夫,都是沉沦在生死苦海中,而日夜受著种种苦恼煎迫的。在这茫茫苦海中,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的依怙者!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普济沉沦的,那就得赶快登上菩萨大慈悲愿的舟航,接受菩萨的救济!

 

二、令称名得益 称名得益就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能得到感应的利益。观世音菩萨是普遍济度众生的。他对于众生,没有怨亲之分,也没有贫富贵贱之别,可是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大家知道称名得益的道理之后,就得常常虔诚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祈求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

 

三、启吾人兴慈 兴慈就是发起慈悲心。在普门品里,记载著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道理,这就是阐扬菩萨慈悲的心肠。我们研究了知之后,应该要启发本性的良知,发起大慈悲心,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发愿救度众生才对!也唯有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为自己的心,以观世音菩萨的宏愿为自己的志愿,效法菩萨,行菩萨道,救度众生,才能达成信仰观世音菩萨,研究这部普门品的真实意义。

 

甲二  解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

 

这部普门品,应该名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法莲华经一共有七卷廿八品,这部普门品是其中的一品。因为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所以对于妙法莲华经的经题,也必须要明了。

 

一般解释经题,都分为‘别题’和‘通题’来解释。‘别题’就是各部经各别不同的专有名称。这部经的‘妙法莲华’四字就是‘别题’,因为‘妙法莲华’四字,只是这部经独有的名称;以这妙法莲华四字,拣别不是其他的经,所以叫做‘别题’。‘通题’就是通用的名词。这部经的‘经’字,就是‘通题’。因为‘经’之一字,是通用的。凡是经藏的教典,无论是金刚经、弥陀经、药师经……,都叫做‘经’。这‘经’之一字,是通用于一切的经典的,所以叫做‘通题’。

 

现在先解释本经的别题──妙法莲华。妙法莲华又要分为二段来解释:一、‘妙法’,二、‘莲华’。先解释‘妙法’。

 

妙法二字是法──真理。‘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佛法的真理,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是甚深微妙的,所以叫做‘妙法’。这微妙的法,就是:‘佛法’、‘众生法’、‘心法’。叫做‘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

 

佛法妙──佛法就是佛陀所亲证,至高无上菩提的真理。这至高无上的真理,是甚深微妙,不是菩萨罗汉所能了知的,更加不是凡夫知见所能臆测的。法华经上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就是说,唯有证到究竟佛果的,才能彻底了知诸佛所证甚深的妙理。因为佛法是奥妙的,所以叫做‘佛法妙’。

 

众生法妙──众生虽然迷而不觉,而受生死轮回的痛苦,可是众生本来具有佛性,而且这佛性,虽然被埋没在众生的尘劳烦恼中,也没有失去。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的时侯,很惊奇的说:‘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就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真理。法华经上佛陀说:‘我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故,佛现于世。’这就是说明佛陀之出现于世间,就是为的要启发众生本具的佛性,使众生也能觉悟成佛。众生虽然在迷,而有灵觉的佛性,这唯有大智慧的佛陀,能彻悟这道理,能启示这真理。这种真理也是很奥妙的,所以叫做‘众生法妙’。

 

心法妙──心有‘肉团心’、‘缘虑心’、‘真心’的差别。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吾人身中的肉团心,也不是日常分别缘虑的妄想心,而是指人人本具的真性,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众生本具的佛性。这真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约时间说,它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的;约空间说,它是横遍十方,不见内外的,而且也是超物质而存在的。它是人生宇宙的本体,十法界一切诸法,都是依它所现。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显现,所以要下地狱也是由心,要上天堂,也是由心,乃至要成佛作祖也是由心。这颗心能造天堂,能造地狱,乃至能成佛作祖。诸佛的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所以叫做‘心法妙’。

 

‘妙法’虽然分为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的三种意思解释,可是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心法之妙’。因为这一心之法,众生和佛都是具足,而且本来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诸佛悟了这一心之法,就成佛,众生迷这一心之法,就沦为众生。真心是人人本具的,只因迷悟之差,就有‘众生’和‘佛’的分别。在这部法华经,就是佛陀兴大慈悲,赤裸裸地启示众生心中的一真如心,要使众生都能了悟这本有真心而修行成佛!

 

莲华二字是譬喻,因为‘妙法’二字的道理,很深奥而不容易了知,所以就以‘莲华’来譬喻,以便于了知‘妙法’甚深的道理。这‘莲华’有‘当体莲华’和‘譬喻莲华’的两种意思。

 

当体莲华——‘当体莲华’就是‘花果同时’的譬喻。以这花果同时,譬喻‘因果同时’的道理。莲华和其他的花不同,其他的花,是花谢了才结子,可是莲华是正在开花的时候,莲子就在花瓣中了。花瓣和莲子,是同时而有的,叫做‘花果同时’。以这‘花果同时’,譬喻众生的因心,就是佛地的果觉,因心与果觉同时具足,因果同时的道理。可是详细的说来,众生的因心不但具足佛地的果觉,乃至具足著十法界诸法。一念嗔恚心起,就是地狱的因;一念贪欲心起,就是饿鬼的因;一念愚痴心起,就是畜生的因;一念嫉妒心起,就是修罗的因;一念修五戒的心起,就是人间的因;一念修十善的心起,就是天上的因;一念修四谛的心起,就是声闻的因;一念修十二因缘的心起,就是缘觉的因;一念修六度的心起,就是菩萨的因;一念修一乘实相真理的心起,就是究竟佛果的因。一念心为十法界之因,而结十法界之果,受十法界之报。虽然报应是在未来,可是当你一念心起,或善或恶,已经结成相当的果了。例如:起了一念嗔恚的心,就是地狱的因,有这地狱的因,未来决定要受地狱的苦报;而未来之所以会受地狱的苦报,是由一念心起的当儿就决定了的。这种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道理,也是‘因果同时’的意义。

 

譬喻莲华——‘莲华’是生长在污泥中的,可是从污泥生长出来的莲花,是清净而不被污泥染污的。以这莲华在污泥而不染的道理,譬喻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虽然处在染污的烦恼中,而不被烦恼所染污。染污的烦恼,虽然能够盖覆著自性清净心,使自性清净心,埋没在无明烦恼中,而不能发生妙用,可是自性清净心的本体,是不会被无明烦恼所染污的。莲华在污泥而不染,就是譬喻真心在无明烦恼中而不染的道理,所以叫做‘譬喻莲华’。

 

上面把别题中的‘妙法莲华’四字,分别解释好了,现在要解释通题——经。

 

经字的梵语‘修多罗’,翻译中国话叫做‘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经中所诠的道理,上能契合诸佛的真理,下能摄尽众生的根机。换一句话说,经中所诠的道理,是佛佛道同,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且真理是随时随地适合于群众的需要的,所以叫做‘契经’。

 

又有将‘经’字譬喻为‘镜’或‘径’的。镜子是要拿来照面孔的美、丑、染污或干净的。当我们拿起镜子一照,就知道自己的面目美、丑,干净或染污。而‘经’是用来规范身心的行为的,当我们打开佛经一看,以之反省自己,就知道自己心之所念,身之所行,是邪是正,是善是恶。‘经’的作用,和镜子一样,所以譬喻为‘镜’。‘径’是道路的意思,众生之所以能转凡成圣,就是依靠著经中道理的指示;经中的道理,就是指示众生,修行成佛的一条大道,所以譬喻为‘径’。

 

甲三  解释品题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八字,就是这部普门品的品题。现在从这品题的八个字,分为:一、‘观世音’,二、‘菩萨’,三、‘普门’,四、‘品’的四段来解释。

 

观世音:梵语‘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翻译中国话叫做‘观自在’或‘观世音’。‘观自在’是约自利的解释,‘观世音’是约利他的解释。‘观世音’的‘观’字,是能观的妙智。观世音菩萨是寻声救苦的,可是其寻声救苦,不是以耳识的分别,乃是以微妙智慧的观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修习耳根圆通,证得圆通本体之后,所发起的妙用。‘世音’二字是所观的境界。‘世’是六凡的迷惑世间,和三乘的正觉世间。‘音’是音声,就是世间出世间,所有的音声。观世音菩萨,以智慧的观察,如果有世间的众生,受痛苦而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祈求观世音菩萨救度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随著苦痛祈求的音声的所在,去解救受苦的众生。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寻声救苦的,所以名为‘观世音’。

 

上面所说,是根据字义的解释,而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得名为观世音,有:‘宿世悲愿’,‘因中自利’,‘果上利他’的三种因缘。

 

一、宿世悲愿——悲华经说:在过去善持劫中,宝藏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转轮王,叫做‘无量净轮王’。这位转轮王的第一位太子,非常的笃信佛教。这位太子有一次发心供养佛僧,结夏安居三个月的饮食。当三月安居圆满,宝藏佛就问他发心供佛斋僧,有何希求?太子回答世尊说:‘世间的物质都是虚假的,我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要求。我唯有的愿望,就是如果有众生,遭受地狱、饿鬼、畜生一切苦恼的时侯,凡是能称念我名字的,我就用我的天眼来观察他们的所在,用我的天耳来听闻他们的音声,而解救他们的苦难。如果他们称念我的名字,而不能免除三途诸苦恼的话,那我就不成就菩提佛果。’宝藏佛听到这位太子,发菩提心要救度众生,就很欢喜的称赞他说:‘汝能观察一切众生的痛苦,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的痛苦,那是很好的,我现在就给你赐一个名字,叫做观世音吧。’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由宿世的悲愿,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二、因中自利——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向佛陀说:‘世尊!我回想到我过去,无数恒河沙劫前的时候。有佛出现于世间,号为观世音。我就在观世音佛的会下发菩提心,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于三摩地………世尊!那位观世音如来,赞叹我善得圆通法门,在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在因中修行,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三、果上利他──在这普门品里,世尊回答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圣果之后,寻声救苦,利益众生,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据大悲经说:观世音菩萨已于无量劫前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因为菩萨有大慈悲大愿力,为著要使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现为菩萨,倒驾慈航,入于苦海中,随缘教化众生。这位观世音菩萨,现在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做阿弥陀佛的辅佐。观世音菩萨是和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因缘的。凡是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都会生起欢喜恭敬的心。因此,礼念供养这位观世音菩萨的人,也特别多,而礼念供养所得到的福利更属殊胜。将来阿弥陀佛入涅槃以后,正法于上半夜灭,观世音菩萨于下半夜成等正觉,号‘一切功德山王如来’,国家的名字,叫做‘众宝普集庄严’,其环境比现在的极乐世界更加优秀殊胜。这是观世音菩萨的过去,和未来的事迹。

 

因为观世音菩萨和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缘,尤其和我国的众生更加有缘,所以常常在我国示现救度众生。在唐朝的元和年中,观世音菩萨示现于陜西,化为一位很美丽的姑娘,每日手提著鱼篮,在人群中往来卖鱼。当地的很多青年,看她那么美貌,都在追求她。这位姑娘就对他们说:‘我只有一个人,而你们追求我的人那末多,叫我怎么办呢?那么就这样吧!如果有人在一夕的时间,能背诵普门品的,我就许配绐他吧!’因为这许多青年,都想求得这位容姿殊绝的姑娘,于是大家都认真的背诵。结果在一夕之间,能背诵普门品的,竟有二十人之多。这位姑娘说:‘我一个人也不能许配你们二十个人呀!那末大家就再背诵金刚经吧!’于是这二十个青年,又认真的背诵金刚经,在一夜之中,竟有十数人能背诵金刚经。姑娘又说:‘你们十几个人,我还是无法许配你们,就请你们背诵法华经吧!如果在三天之内,能背诵一部法华经,我就许配给他。’这十几位青年,又认真的背诵法华经。法华经有六万多字,要背诵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有一位姓马的青年,竟能在所限定的三天内,把一部法华经背诵出来。因此,这位姑娘就遵守诺言,许配这位姓马的青年。于是就选择佳日,举行结婚典礼。可是在结婚这一日,所有的宴客还没有散,这位美丽的姑娘,就得到急症,忽然间死去,而且身体马上腐烂破坏。这位姓马的,本来是做的喜事,却变成丧事,非常的悲哀。但人已经死了,也没有办法,就把她埋葬了。过了数日,有一位老和尚,拿著锡杖来看这位姓马的青年,并问起这位美丽姑娘的经过情形。这位姓马的青年,一一向老和尚说明经过情形后,就带他到埋葬这位姑娘的地方。这位老和尚用锡杖,将棺木盖子拨开,而这位姑娘的死尸已经腐化消尽,只剩下一把骨头和身上的金饰,这位老和尚就用锡杖,挑这一把骨头,就向马少爷说:‘这位姑娘,不是普通的人,这是圣者怜愍你们业障深重,所以来感化你们的。’讲完这句话后,腾空飞去,因此在陜西的地方信奉佛法的人特别多。泉洲粲和尚赞叹说:‘丰姿窈窕鬓敧斜,赚杀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上面这则因缘,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为马郎妇──鱼篮观世音──的因缘。观世音菩萨在我国示现救度众生的事迹很多,而且都是示现女人身,所以在我国所塑绘的观世音菩萨,都是女人像的多。可是观世音菩萨,本来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因为菩萨是断烦恼,了生死,证得果位的圣人,既没有男女的情欲,也就没有男女之相可得。关于这种道理,信奉观世音菩萨的人,必须要认识清楚。

 

菩萨二字,梵语应该叫做‘菩提萨埵’,翻译中国话叫做‘觉有情’。这觉有情的意义,可约:‘自利’、‘利他’、‘自他两利’的三方面解释。

 

一、约自利释──‘觉有情’约‘自利’的解释。就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有情是有知情意的精神活动的生命体。所以凡是有心识,有知觉性的动物类,都叫做‘有情’。而有情有‘觉悟的’和‘迷惑的’的分别。迷惑的有情,是在六道中受生死的愚痴凡夫;觉悟的有情,就是已经证了果位的三乘圣人。三乘的圣人,是已经觉悟到真理的,所以叫做‘觉’。可是,他们觉悟的程度,还没完满,还有微细烦恼未尽,所以叫做‘有情’,合起来叫做‘觉有情’。

 

二、约利他释──‘觉有情’约‘利他’的解释,‘觉’就是自己所觉悟的真理,‘有情’就是一切的众生。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去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也都能得到觉悟,所以名为‘觉有情’;这将自己所觉,去觉悟有情,就是菩萨利他的功行。因为菩萨不但是要具备‘自觉’的条件,同时也要具备‘觉他’的条件。所以声闻、缘觉虽然也具有自觉,因为没有觉他的条件,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三、约自他两利释──‘觉有情’约‘自他两利’的解释,‘觉’是‘上求佛觉’,‘有情’是‘下化有情’。因为菩萨觉悟的程度还没圆满,所以不断的向上追求究竟的佛道,这是菩萨自利的功行。又因菩萨是发大慈悲心,要救度众生的,所以一方面,也不断的做度化众生的事业。上求佛觉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就是菩萨‘自他两利’的意义。

 

从上面所说三种意义,大家就知道,菩萨之所以称为菩萨,是要具足自觉,和觉他的条件的。自觉就是智慧,觉他就是慈悲。要悲智双运,才能称为菩萨。这位观世音菩萨,约迹门说:他就是运智以求自利,运悲以达利他的菩萨。如果约本门说:观世音菩萨是已经证到究竟佛果的‘正法明如来’,因为度化众生的慈悲心切,所以垂迹示现为菩萨,将自己所觉悟的无上佛道,随众生的机缘,演说开示种种的佛法,以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名为‘菩萨’。

 

普门:‘普’是普遍,‘门’是能通的意思。这普遍而能够通达,正是显示观世音菩萨,利他行门的广大。观世音菩萨的度化众生,是普遍深入于九法界的。因为观世音菩萨,能够现种种身,游化诸国土,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所以叫做‘普门’。

 

品:‘品’是品类。义类相同的聚在一段,所以叫做‘品’。这部普门品,是将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事迹,聚在一处,所以叫做‘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分为‘长行’和‘偈颂’,说明观世音菩萨‘冥应’、‘显应’度化众生的事迹。

 

甲四  译者简史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上面把这部普门品的‘经题’和‘品题’,都已经解释好了。现在开始解释这部经的‘译题’──这部经的翻译年代和译者的简单历史。讲说经典,为什么要讲解‘译题’呢?因为佛陀是印度人,结集经典亦是在印度,佛陀所说的教法,本来都是用印度的语文记载──有些是用梵文,多数是用恒河下流地方语文(巴利文前身),后来由精通印度文字和中国文字的大法师们,把它译成中国文字,佛法才流传于中国。佛法在中国得以普遍盛行,都是这些翻译经典的法师们所贡献!我们今天能够见闻了解佛法,应该要感念诸译师对我们的恩惠。古来的大德,从事翻译经典的,自汉朝末期至晚唐为最盛,其中最著名的译师有:竺法护、罗什、菩提流支、真谛、玄奘、不空等多人。而这部法华经,便是罗什法师翻译的。所以须要将这位罗什法师的简史,和翻译这部经的年代等,分别说明一下,以资感念!

 

姚秦是国号,是罗什法师翻译这部经的时代。罗什法师是龟(音秋)兹国(即今新疆省库车县一带)的人。什师于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到中国来,从事翻译经典及讲解佛法的工作。那个时候,正值中国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之乱。自周代聚处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的氐族酋长苻洪自称三秦王,占据枋头(即今之河南省)改姓为苻,苻洪死后,他的儿子苻健,进而侵占关中(即今函谷关内以西渭水平原),在长安建立国都,国号叫做秦──史家称为前秦。传到苻坚的时候,势力大为扩张,统一了中国北方一带。苻坚贪心不已,又想侵略偏安在南方的晋室,曾亲自带了八十七万的大军,向南方出发,意图攻败晋国。晋王孝武帝得到这个消息,就派遣将军谢石、谢玄等,带领八万兵马,到淝水(即今安徽寿县境内)始而和苻坚大军隔河对峙,继而渡河攻击,秦兵大败,苻坚狼狈逃返北方。受此战败的损失,前秦的势力便突然下坠了。后来苻坚的司马姚苌叛离,在渭水以北,纠合羌族五万余众,自立为秦王,围袭苻坚,缢杀之于新平佛寺内。姚苌为秦王,在历史上称为姚秦,又叫做后秦。这里所谓姚秦,就是指此而言。

 

三藏是律藏、经藏、论藏。‘三’是数目,‘藏’是含藏的意思。律、经、论三者,各各含藏一切甚深微妙的道理,所以叫做‘三藏’。而律、经、论三者,究竟含藏那些道理呢?‘律’是佛涅槃以后,佛的弟子把佛陀向弟子们制定的大小乘戒律──如比丘律,菩萨戒本等──诵出结集起来,集为一类,叫做‘律藏’;把佛陀一生中所说的大小乘教理──如阿含经,方等大乘经──诵出结集起来,集为一类,叫做‘经藏’;把佛陀和诸弟子的讨论教理,以及诸大菩萨,历代祖师的论著──如智度论、起信论、唯识论等──集为一类,叫做‘论藏’。‘律’所含的是‘戒学’,‘经’所含的是‘定学’,‘论’所含的是‘慧学’的道理。因为戒、定、慧是由律、经、论的教典所诠(显)的,所以说:律、经、论三藏是能诠(显)的文字,戒、定、慧三学是所诠(显)的义理。

 

法师:‘法’是佛法,‘师‘是师范,善能演说佛法,教导人类,做一切人的模范者,叫做‘法师’。以佛陀的教法,为准绳而自修持者,亦可叫做‘法师’。前者以利他为先,是拿佛法来教化人家的‘利他法师’;后者以自利为主,是以佛法为师的‘自利法师’。因此,以法自师,或以法师人者,都可叫做‘法师’。博通三藏教法,可为人天师范者,叫做‘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是译主的名字。梵语应该叫做‘鸠摩罗什婆’,或叫做‘鸠摩罗时婆’,又叫‘鸠摩罗耆婆’。译为中国话叫做‘童寿’。为什么叫做‘童寿’呢?‘童’是他父亲的名字,‘寿’是他母亲的名字,合取父母的名字,叫做‘童寿’。在西域的风俗,儿子取名,多以父母之名为本,每合取父母之名以称之,鸠摩罗什法师自不例外。百论疏说:‘鸠摩罗什者,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耆婆曰寿,鸠摩罗炎云童,即童寿也。合取父母两称,为儿一名,风俗异也。’古德也有解释说:‘什师在童年的时候,就有年老的德学,所以叫做童寿。’这是随著中文字义的解释,虽亦有意义,似不足取。

 

什师的祖籍是印度,而他却出生在龟兹国。他的祖先,好几代的人,都做过印度的宰相,他的祖父就是当时的老宰相。印度当时的惯例,做官都是父子继承相袭的。当他的祖父年纪垂老,想要把宰相的官职传给他的儿子鸠摩罗炎(什师的父亲)的时候,鸠摩罗炎觉得做宰相职位,是辅佐国王,处理全国政事的重职,自己的德薄学浅,恐不能尽其职责,而贻害国家和人民,所以不敢继承父亲的职位,向父亲说明原委,便告辞离乡东渡葱岭,跑到龟兹国(现在的新疆省库车县)去参学。龟玆国王钦慕他的品德才学,用很隆重的礼节迎接他,请他为国师。龟兹国王有个还没有出嫁的同胞妹妹,名字叫做耆婆,年纪已经有二十岁了。许多邻国的公子、王孙向他求婚,她都不肯答应他们,但一看到鸠摩罗炎的一表人才,芳心为之倾动,一心一意的想要嫁给他。龟兹国王白纯,知道了这椿事后,就和鸠摩罗炎商量,将耆婆嫁给他。不久,耆婆就生了什师。其后不久,什师的母亲看破红尘出了家。什师那个时候只有七岁,也跟母亲出家。出家后亲近一位法师,学习阿毗昙经,一日能背诵一千偈。一偈三十二字,一千偈就是三万二千字了。一天能背诵那么多经文,若不是他有宿世的慧根是做不到的。什师把阿毗昙经全部背熟了之后,他的师傅就教授他经义,他也很快的体会到其中的奥义了。他母子俩出家后,住在龟玆国里,因为他的妈妈是王妹,他是国王的外甥,所以全国的人民,都常常拿了很珍贵的物品来供养他们,以表示敬意。他们深感常受人民的厚供,是有害于道业的。于是九岁的什师,跟他的母亲离开了龟兹国,渡过辛头河(即印度河,其流域在巴基斯坦境内上游),到罽宾国(在现今的巴基斯坦北界),开始他们乞食自给的生活。到了罽宾国,遇到一位很有学德名望的槃头达多法师,槃头达多是罽宾国王的从弟,相传他在幼年(据云三岁)的时侯就熟谙九部,声誉远播诸国,远近的学者都来亲近他。什师遇到这位明师,便拜他为师,亲近他学习中阿含与长阿含经。达多常常赞什师神俊过人。这话传到罽宾国王知道了,国王立即请他进宫,并召集很多外道论师和他辩论;辩论的结果,所有外道论师,都被他折伏了。这一来什师的声誉传遍罽宾国,国王更是特别敬仰厚待他。

 

什师十二岁的时候,虽然一度跟母亲归返祖国龟玆,但全国内都找不到一位比他高明到而可以亲近的法师,什师为了佛道事业的前途,不得不再出国参访明师。于是又跟他母亲,离开龟兹到月氏(音痴)国(即今阿姆河流域及阿富汗一带。甘肃及青海一带之月氏,乃汉武帝时,月氏之本土,武帝时已举族西遁至阿富汗及北印度矣,东晋时葱岭以东甘青一带已无月氏国)。他们在途中遇到一位阿罗汉,这位阿罗汉一见什师就很奇异的对什师的母亲说:‘你要好好照顾这位沙弥,他如果到了三十五岁不破戒的话,将来一定大兴佛法,广度众生,和优婆桠多(阿育王之师,付法藏第五祖)一样的,德风留于万世’。什师母子在月氏国住了二年,又到沙勒(即今新疆西南边境疏勒)。有一次什师在寺院,看到佛的香案前,有一个铁钵,什师看到很好玩,就把它拿起来戴在头上,继而想:这么大的铁钵,我怎么能够把它拿起来呢?这样一想,便感铁钵沉重起来了,随即堕落到地上,于是他悟到一切法唯心的道理。什师在沙勒,遇到一位三藏沙门名字叫做喜见,喜见三藏觉得什师不是平凡的出家人,就奏请国王,请什师升座说转法轮经。什师在沙勒国,亲近须利耶苏摩转学大乘,苏摩教授他阿耨达经、中观、百法、十二门论等。

 

在沙勒住了一个时期,又随母亲到温宿国(即龟兹的北界)。后来龟兹国王亲自到温宿国,迎请他们母子返国。什师返国后,常常广说诸经,声誉遍播龟玆,举国的人民都很崇仰他。什师到二十岁的时候,在王宫秉受具足大戒,亲近卑摩罗叉学习十诵律。不久,其母离开龟玆到印度去,临走的时候对什师说:‘大乘的教义是很幽奥的,唯有你才有办法把它弘传于东土,但你若到东土去,对你自身是不利的,这怎么办呢!’什师回答母亲说:‘菩萨的行化是利他而忘己的。到了东土,如果能够大化流传的话,虽然身受炉镬之苦,也在所不惜。’他的母亲听他这番话,很受感动,便留什师于于新寺,独自到印度去了。什师在于新寺住了二年,广览大乘经纶。什师的小乘师父槃头达多,知道什师已经转学大乘,就远途迢迢来和什师辩论。经过一个月的论答,什师以大乘的奥义,说伏他的小乘师槃头达多。达多便很钦服地拜他为师,说:‘你是我的大乘师,我是你的小乘师。’于是千古传为佳话。西域诸国的人,都很钦服什师的神俊超群,每于升座讲经的时侯,所有的国王,都长跪在法座的傍边,让什师践登法座,由此可见诸王尊重他的一斑了。

 

什师的德望,由西域渐渐传播到中国来,很快的传达到秦王苻坚的耳中了。苻坚为著要迎请什师到秦国,于建元十八年九月,派遣将军吕光,带七万的兵马,西伐龟兹国。吕光攻破了龟兹后,把国王白纯杀死,拥什师随军回秦国。吕光回到凉洲的时候,听说他的主君苻坚已经被姚苌所害,他就驻兵于凉洲,建都于姑藏,自称为三河王。后来到了姚秦的第二代君主姚兴即位,于弘始三年(约当西元四○一年),姚兴派兵攻打凉国,消灭了吕光的侄子吕隆,把什师迎同秦国的长安,优待于西明阁,并以逍遥园为译经的道场,召集国内博通佛法的僧伽,帮助他翻译佛经。亲近他的学人多至三千人,其中最出名的是:僧肇,僧睿、道融、道生等四人。

 

什师在翻译期中,后秦国王姚兴,时常亲到译场,参究教理,或和法师闲谈。姚兴对于法师的智慧极为拜服。他想这样大智慧的法师,如果死了,则智慧种子断绝,于是选了十个宫女,强迫法师接受,要他留下智慧种子。法师为维持佛法,不得已的接受了。因此什师就离开僧团住了华丽的宫阁,可是深证大乘教理解脱自在的什师,对于自己宝贵的戒体是不会有瑕疪的。什师先后所译大乘经论中,有金刚经、法华经、梵网经、遗教经、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百论、中论等。小乘经论中有成实论、十诵律等,共约三百余卷。最后翻译的是十诵律,十诵律译稿初就未及删改,什师就圆寂了。时弘始十一年(约当西元四○九年)什师将要入灭以前,曾对他的弟子发誓说:‘我所译的经典,如果没有错谬的话,我死了以后,我的舌头不会因焚身而焦烂。’后来入灭焚化,果然舌头完整未化,这足以证明他所译的经典,是一点也没有乖谬佛意的了。

 

上面已经把译题分别解释好了。现在把它合并起来,作个简单的解释:这部法华经是姚秦的时代,有一位博通三藏的法师,名字叫做鸠摩罗什,把印度文翻译为中国文,故曰:‘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甲五  正释经文,分三

乙一  当机启问发起

 

对于经文的解释,远在东晋时代的道安法师,以三分科经的方式,将一部经文的内容分为三分。这三分是: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叙述发起讲这一部经的因缘:‘正宗分’是真正阐明这一部经的宗旨要义:‘流通分’是举出这一部经的利益,以劝奉行流通。在道安法师对经典立为三分解释的时侯,有很多义解法师,不赞成这三分科经的方法,可是到了唐朝,玄奘大师传译亲光菩萨的佛地论,佛地论也分有‘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的三分,和道安法师所立的三分科经相吻合,于是那些以前反对三分科法的人,也都佩服道安法师的智慧高超,分判正确,遂一致称赞道安法师这三分科经为‘弥天高判’。于是,古今的大德法师们,只要是用分科判教的方式解释经典的,都依用这‘三分科经’的方式。

 

如果站在整部法华经的立场来说,这品普门品已被判属于‘流通分’的了,可是,现在是单独讲解这一品的道理,所以也可将这品的经文,单独判立为三分来解释──这并不是我自作聪明,而是这品的经文内容,有这品的‘发起因缘’,有这品的‘宗旨要义’,也有这品的‘闻经获益发心’的道理,正符合于‘三分科经’的条件,所以虽然以往的大德法师们,对于普门品的注解,好像没有这样的分判过,但我也大胆的把它分为三分来解释。

 

这普门品的三分是:一、‘当机启问发起’,二、‘世尊答示感应’,三、‘会众获益发心’。‘当机启问发起’,是佛陀讲这品普门品的对象──无尽意菩萨,先向世尊请问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由,以之作为世尊讲这品普门品的发起因缘,这就是属于‘三分科经’的‘序分’的道理。‘世尊答示感应’,是无尽意菩萨启问之后,世尊对无尽意回答指示,观世音菩萨灵感应机度化众生的因缘,这正是这品的重要意义所在,是属于‘三分科经’的‘正宗分’的道理。‘会众获益发心’,是佛陀讲完普门品以后,持地菩萨起来赞叹听闻普门品所得的利益,当时在会的大众,都发了无上佛道的心,这是属于‘流通分’的道理。所以我分判的三分科名,虽然和道安法师的三分科经不同,而其内容实是一样。

 

这品普门品,三分科法的‘当机启问发起’的文,是从这品经文最开头‘尔时无尽意菩萨’起,到‘以何因缘名为观世音’为止:‘世尊答示感应’的文,是从‘佛告无尽意菩萨’起,到‘是故应顶礼’为止:‘会众获益发心’的文,是从‘尔时持地菩萨’起,到‘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止。现在从‘当机启问发起’解释下去。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是当尔之时。约白话说,就是‘那个时候’的意思。约佛陀讲这普门品的事实来解释‘尔时’的意思,就是佛陀已经讲完东方妙音菩萨品,接著要讲西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那个时候。也就是法华会上的八万人天众,已经听完妙音菩萨弘扬经教的道理,接著要听观音菩萨感应道理的时侯。可是,深一层说,‘尔时’就是‘师资缘熟之时’,‘说听相契之时’。‘师’是师父,‘资’是徒弟。师父要传授佛法的因缘已经成熟,徒弟要承受佛法的因缘也已经成熟,师徒两方授受的因缘都已经成熟的时候,叫做‘师资缘熟之时’。‘说’是说法的人,‘听’是听法的人,说法的人和听法的人,机缘互相契合的时候,叫做‘说听相契之时’。

 

佛法是很重视因缘的道理的,所以对于世间上的任何事物,都认为是因缘的会合。世间一切事物如是,要成就一个讲经法会的机缘,当然也不能例外。必须讲经的人,要讲那一部经的因缘成熟,听经的人,也要听那一部经的因缘成熟,彼此的因缘会合,才能成就一个讲经的法会。佛陀在法华会上,要讲观世音菩萨慈悲救度众生的道理的因缘成熟,在会的听众,要听观音菩萨广大灵感的道理的因缘也成熟,彼此的因缘会合,才成就了讲这品普门品的法会,叫做‘尔时’。

 

‘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菩萨是这品的对象。换一句话说,就是这品的发起人。凡是诸佛菩萨,都是以德立名的,那末这位菩萨为什么叫做‘无尽意’呢?‘无尽’是没有限量,‘意’是心。这位菩萨,看到在这无限量的众多世界上,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受著无穷无尽的苦恼迫逼。因之,生起了无穷无尽的同情心,誓愿必定要去救济他们,使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远离无穷无尽的苦恼。如果有一个众生,还没有接受救济,他的愿行是不肯罢休的。因为世界无尽,众生无尽,而这位菩萨救度众生的慈悲心也无尽,所以叫做‘无尽意’。谛闲大师说:‘菩萨悲心无尽,请意莫穷。’这就是说这位菩萨,虽然在法华会上,向世尊请示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可是,他的用意,是为著无限空间中,乃至无尽时间中的未来众生,都能得到观世音菩萨感应的法益,要使这妙法,流通于无穷无尽的未来际,所以立号为‘无尽意’。这是约菩萨向世尊请法的用意的解释。这位无尽意,是已经证得果位,而且也发心做度化众生工作的,自利利他的功行都具足的圣者,所以称为菩萨。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这段经文是结集经典的人,描写请法者的敬意。佛的弟子们,要向佛陀请法,在道理上是应该要先向佛表示敬意的。‘即从座起’是就从座位站起来。本来无尽意菩萨,也是在法华会上做一个听众,坐在自己的座位,听著世尊说法,而到了世尊讲完妙音菩萨品的时候,因为向世尊有所请示,所以就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偏袒右肩’的‘偏’字是偏在一边,‘袒’是袒露,‘右肩’是右边的肩臂。穿袈裟将右边的肩臂袒露出来,叫做‘偏袒右肩’,这是印度极其尊重的礼貌。‘即从座起,偏袒右肩’这两句话,是表示身业的恭敬。‘合掌向佛’的‘合掌’,是将两手的手掌合在一起,‘向佛’是头面向著佛的地方,这是表示心的统一,即意业的虔诚。‘而作是言’是开口向世尊说了下面的话,这是表示口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恭敬以请法,是佛的弟子向师长上人请教的仪式。本来佛的弟子要向佛请示佛法,应该都是要顶礼胡跪合掌向佛的,这位无尽意菩萨,只是即从座起,合掌向佛,而没有顶礼胡跪,或许他是东方不眴国的大菩萨,他是来辅佐释尊教化众生,而不是世尊会下的弟子的关系吧!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几句话,正是无尽意菩萨,开口向世尊请示佛法。上面‘尔时无尽意菩萨……而作是言’是结集经典的人,描述当时请法的情形。无尽意菩萨,开口先称呼一声世尊,是表示以下的问话,不是询问在会大众,而是诚恳请示释尊,希望世尊能够因之向大众开示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济众的道理。

 

‘世尊’是佛十种德号之一。‘世’是世间出世间,‘尊’是尊贵,佛是世出世间最为尊贵的大圣人,所以叫做‘世尊’。十方一切诸佛,都可称为世尊,而在这里是对于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三句话翻成白话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缘故,他的德号叫做观世音呢?’世间一切法,都是从因缘所生的,世间一切名相的安立,当然也各有因缘。现在这位望尊法界,风偃群贤的观世音菩萨,他的圣号的安立,当然也有因缘的。我们要知道,无尽意菩萨并不是不知道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做观世音;但明知而故问,是要释尊因为解释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以显示其不可思议的慈悲度生功行,以作末世修学菩萨道者的模范。无尽意菩萨之向世尊请示观音菩萨得名因缘的目的,是专为末世后学,而不是为自己,可见这位菩萨是何等的慈悲呢?

 

因为无尽意菩萨,向世尊请示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而引起世尊发起讲这品普门品的教法,所以科名为‘当机启问发起’,这就是亲光菩萨在佛地经论所判立的‘启教因缘分’,也就是东晋道安法师所判立的‘序分’的道理。

 

乙二  世尊答示感应,分二

丙一  长行

 

上面无尽意菩萨请问的文句,已判在序分,下面世尊回答的文句,照前述的道理,应该判为正宗分。无尽意菩萨向世尊请示的用意,是要世尊向在会大众,开示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救度众生的道理,而世尊知道无尽意菩萨的用意,就向无尽意菩萨回答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随著详细阐释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救度众生的功行,所以科名为‘世尊答示感应’。这正是世尊要说的道理,也是这品经文的重点,亦即是亲光菩萨所判的‘圣教所说分’,道安法师所判的‘正宗分’的道理。这‘正宗分’又分为‘长行’和‘偈文’二大科。‘长行’是文句不限字数的散文体裁,‘偈颂’是每句有一定字数的诗词体裁。

 

丙一  长行,分二

丁一  总答

 

长行的文,又分为‘总答’和‘别答’的二科。‘总答’是概括答示观音菩萨得名的因缘,‘别答’是分别详述观音菩萨感应的道理。现在先解释‘总答’的科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佛告无尽意菩萨’:‘佛’是指教主释迦牟尼佛。上对下发言叫做‘告’。佛陀要向无尽意菩萨开示,是为:‘佛告无尽意菩萨’。这句话也是结集经典的人所加入的文句。

 

‘善男子’:这是释尊称呼无尽意菩萨的代名词,含有称赞的意思。‘调柔’叫做‘善’,‘质直’叫做‘男’,心性调柔而质直,这是对于大丈夫的赞美称呼。世尊好像一个大钟,有叩才会响,世尊讲完妙音菩萨品的时侯,无尽意菩萨起来发问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做为释尊弘扬观音菩萨不思议感应道理的发起,问得恰当其时,所以释尊首先向他赞美一句‘善男子’,然后才回答。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若有’是假说的意思。‘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是形容众生之多,而不是局限著固定的数目。‘众生’二字含有:‘众法生义’、‘众类生义’、‘受众多生死义’的三种意思。‘众法生义’又分为‘众缘和合所生’、‘众法和合所生’的二种意思。大凡世间上的动物类,都是自己的业识为因,父精母血为缘,因缘和合才能构成其生命体。所以叫做‘众缘和合所生’。而一个生命体的组合,是要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条件的。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物质方面有:地、水、火、风。这八种东西和合,才能组合有情的生命体,所以叫做‘众法和合所生’。‘众类生义’是在生死轮回中的有情,是从无始以来,就在三界六道中受轮回的。因为常在六道中轮回,所以有时候升天堂,有时候下地狱,有时候做人,有时候做阿修罗,乃至饿鬼、畜生。就是在同一人道中,有时候做白种人,有时候做黄种人,乃至黑种人,所受生的种类千差万别,所以叫做‘众类生义’。‘受众多生死义’,是说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常在六道中轮回,随著每一次的改头换面,必有一次的生死,于是轮回的次数很多,所受的生死也很多,所以叫做‘受众多生死义’。以上三种意义,是就六道凡夫众生的解释,可是,在本文中所指的众生,是包括六道凡夫和三乘圣人的。因为六道的凡夫,固然叫做众生,而三乘圣人的烦恼生死,还没完全断了,所证的果位,还没有究竟,所以还是叫做众生。

 

‘受诸苦恼’:‘诸苦恼’是种种的苦恼。‘苦’是身受苦楚,‘恼’是心生恼乱。既然是做个众生,难免要受苦恼的。六道凡夫,固然是很多苦恼,而二乘人和菩萨,还是有痛苦的,只是受苦的程度有深浅的分别而已。现在将九法界的众生所受的不同痛苦说明于下:地狱里的众生,有众多刑具交加的苦恼;饿鬼道中的众生,有不闻浆水之名,饥渴交逼的苦恼;畜生道的众生,有弱肉强食和被奴役的苦恼;阿修罗道的众生,有嫉妒斗争,互相残杀的苦恼;人道的众生,有八苦、三灾等的苦恼;天道的众生,有无常变坏,五衰相现的苦恼。以上所说的是六道凡夫所受的苦恼。还有二乘圣人,有的虽然已经断了烦恼,可是还有业报的身体存在,有的虽然舍去了三界六道的生死果报体,可是堕在偏空无为的深坑,仍有尘沙无明烦恼,和方便有余土变易生死的痛苦。菩萨虽然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但还有微细识情,还有实报庄严土的变易生死未了,还是有些微的痛苦的。九法界的众生无量无边,而所受的苦恼也千差万别,这是说明各人的业,所感受的果报不同。其中可分为一个人受很多种痛苦,和众多人受众多苦恼的差别。在这里是显示人多受苦多,而这众多人的众多痛苦,都是观音菩萨慈悲救拔的对象。

 

‘闻是观世音菩萨’:听到这位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叫做‘闻是观世音菩萨’。这句话是指那些受诸苦恼的众生,过去曾听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并且知道这位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所以才会一心称念。

 

‘一心称念’:将心统一在一个地方,不生其他的念头叫做‘一心’。‘称念’是口里称名,心里思念。在这里所说的‘一心称念’,是专心一意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和观世音菩萨有缘的众生,过去曾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所以在受著种种苦恼煎迫的时候,就忽然间想起观世音菩萨,不期然的会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但是要能感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度,必须要一心专意的称念,所以这句‘一心称念’,是求观世音菩萨感应的重要关键,也是称念圣号的工夫所在,如果称念而没有一心,那就不能得到菩萨的感应了。这一心的条件是心要清净,而不可散乱和怀疑。所谓心的清净,就是当你称念圣号的时侯,要去掉内心的贪、嗔、痴烦恼,心里不可有不正当的念头,如果你抱著不正当的念头求菩萨,而菩萨也满你所求的话,菩萨岂不是变成世界上的大坏人吗?不可散乱,是当你念观音圣号的时侯,要专心系念于所念的圣号,不可以参杂其他的杂思妄想。不可怀疑,就是当你称念观音圣号的时候,要深信观音菩萨是慈悲灵感的,菩萨必定能够救济我们的苦难,如果信而不切,半信半疑而念,那是不能得到感应的。关于这道理,我可以拿一个譬喻来说:一轮明月,悬在空中,只要是有水的河川池塘,都有月影映在里面。但也有有水的地方,不能映出月影的,这是因为那个地方的水污浊的关系。也有映出月影很模糊不清,这是水动摇的关系。这并不是天上的月亮有什么自私分别,而是那个地方的水,缺乏了接受月亮映照的条件。菩萨的慈悲心,好像天上的月亮,众生的心好像是河川池塘的水,水不清就映不出月影;众生的心不清净,也不能得到菩萨慈悲感应。动摇的水所映出来的月影是模糊的;以散乱怀疑的心祈求,也不能得到真实的感应。这并不是菩萨的心有偏私,而是接受菩萨感应的条件不完备呀!所以如果常常称念观音圣号,而不能得到菩萨感应的,应该要反省自己的心,是否清净统一,深信不疑,是否做到一心称念的工夫?切不可错怪菩萨不灵感!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段文是显示菩萨的寻声救苦,也是说明菩萨之所以名为观世音的缘由。‘即时’,是众生在念观音圣号,祈求救度的当儿。‘观其音声’,是以智慧观察众生求救音声的所在。‘皆得解脱’,是都能得到解脱种种灾难苦恼。世间上的众生,受灾厄苦难,而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时候,观世音菩萨马上就运用智慧,观察求救音声的所在,用威德神通的力量,使他们都得到解脱,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句话,意义深长,我们需要详细研究一下。‘即时观其音声’是说明感应之速,‘皆得解脱’是说明感应之广。世界无边,众生无边,而苦恼也无量。在这受著无尽苦恼的无量众生,同时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而祈求救苦的时侯,观世音菩萨,即时就能使这些无量的众生,同时都解脱苦厄灾难。这种感应迅速,而且一时能救众苦的功用,就是菩萨的不思议妙方。‘皆得解脱’这句话,也是表示菩萨的平等心肠,菩萨看到世间的众生,都像自己的婴儿一样,不分种族,不分国境,都是一视同仁,平等救济,而使他们离苦得乐。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是世间环境,当属观世音的‘世’字,‘一心称名’,是众生求救音声,当属观世音的‘音’字,‘世音’合起来,是菩萨所观的环境,也是所救济的对象。‘观其音声’,当属观世音的‘观’字,是菩萨能观的智慧。由以能观的智慧,去观察所观的环境,即时都能使其得到解脱,这是显示寻声救苦的妙行。

 

以上都是约事相解释菩萨寻声救苦的道理,再进一步从理性方面来说,众生个个都有天性良知。这良知善性,就是菩萨的慈悲心性,所以每人的心中,都有观音菩萨在,只因为无始以来,受惑业的遮障,而不能发生妙甪。当你受苦求救而念圣号,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是唤起自性心中的菩萨。因为菩萨是活在众生心中,所以当他被唤起的时侯,就发起不思议妙用,而即时就能解脱种种苦难。谛闲大师普门品讲义说:‘菩萨心中之众生,称众生心中之菩萨,感应之速,犹如桴鼓,随扣随响……如啐啄同时,不前不后也。’就是这个意思。

 

或者有人会疑问:菩萨既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那末,受苦的众生,不念他的圣号,菩萨也应该要来救他才对,为什么一定要称念菩萨的圣号,才能感得菩萨的解救呢?关于这个疑问,约事相来说,菩萨的平等慈悲心,好像悬在天空的日月遍照大地,又像广播电台的电波遍满虚空。但是太阳虽然在天上,必须在没有遮障的地方,才能受它的照临;月亮虽然在天空,要有水才能现影;电波虽然充塞天空,但必须要有收音机,才能收到电台所播出来的节目。在室内得不到太阳光,不是太阳的自私,而是你自己住在室内阳光被房屋遮住了;得不到月影,不是月亮的偏照,而是池塘没有水;收不到电台的节目,不是电波的不周到,而是没有收音机,或者没有打开开关,或者周率号码不对的关系。菩萨慈悲救苦的心愿,犹如太阳、月亮、电波的普遍与不偏私,可是众生不称念圣号,不能得到感应,就像人在室内不能得到阳光,没有水不能得到月影,没有收音机不能收到广播一样。我们在受苦的时候,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正是拨开遮障,澄清心水,打开心灵的开关,让菩萨慈光,犹如电流一样,流入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和菩萨的心相接触,感应同时,才能得到菩萨的救济。所以自性心的时候,必须一心称念圣号,才能得到感应。约理方面来说,一心称念圣号,是唤起在受苦中的观音菩萨,使他从惑业中解脱出来,而发生妙用。如不一心称念以唤起他,让自性心中的观音菩萨,犹被遮缚在惑业之中,怎能发起妙用呢?所以在受苦的时侯,必须称念圣号才能得到感应。

 

上面已经将这段经文,分别解释好了,现在再综合起来说:‘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的众生,同时受著种种的苦恼,听到有一位慈悲的观世音菩萨,于是同时一心称念他的圣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察求救音声的所在,马上就去解救他们,使这些无量无边受苦的众生,同时都得到解脱。’这段经文是释尊用寻声救苦的大意,向无尽意菩萨,解答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所以科名为‘总答’。

 

丁二  别答,分二

戊一  答示持名感应,分五

己一  能救三灾,分二

庚一  别明救灾,分三

辛一  能救火灾

 

上面将‘总答’的经文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别答’的文。‘别答’的文,又分为二大科:第一科是‘答示持名感应’,第二科是‘答示游化方便’。‘答示持名感应’,是释尊向无尽意菩萨,回答指示持念观音菩萨,能得到感应的道理。这一科又分为五科:一、‘能救三灾’,二、‘能脱四难’,三、‘能离三毒’,四、‘能应二求’,五、‘能得多福’。‘能救三灾’,是观世音菩萨,能救济水、火、风的三灾。‘能救三灾’下,又分为二科:一、‘别明救灾’,二。‘结示得名’。‘别明救灾’下,又分三小科:一、‘能救火灾’,二、‘能救水灾’,三、‘能救风灾’。玆解释‘能救火灾’的经文。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若有’是假设之词。如果有持念这位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本是不会遭遇到火灾的。

 

‘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设入’亦是假设之词。假若是由于自己的业感,而遭遇著火灾,身入大火之中,被大火所包围的时侯,因为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所以就不会被火烧害。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为甚么呢?这是因为菩萨威德神通力量所加被的缘故呀!菩萨的慈悲心,好像清凉的甘露一样,当你遇著火灾的时候,由于你一心称念圣号,而感得菩萨洒下慈悲的甘露,那末,炎炽的大火,自然就会熄灭了。

 

关于观音菩萨,救火灾的灵感事迹很多,我现在举出二三事,以证明菩萨灵感的事实。

 

在我国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姓王的人,他的家住在江苏昆山。因为一心要朝拜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为表示虔诚,就先吃长素三年,然后才去朝拜南海普陀山。当他所乘的船只,就要出发的时候,家人匆匆忙忙的跑来说,邻家失火,快要烧到自己的店了,要他赶快回去救火。他对家人说:我虔诚的持素三年,现在才要实行我朝拜观音菩萨的心愿,怎可因为火灾而改变我的志愿呢?纵使被火烧毁了我的房子,我也不回去的。这位姓王的人,向家人说出他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决心,就继续行程,而在船内端身正坐,专心称念观音圣号,祈求菩萨加被,免使家中遭受火灾。他朝拜观音菩萨归来后,看到周围邻家的房子,都烧成焦灰,只有他的店屋独存无恙。这位姓王的人,朝拜菩萨的心,是何等的坚决,他对菩萨慈悲灵感的信心,是何等的深固。因此,才感得菩萨灵应而免除火灾。

 

民国十一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并引起大火灾,那个时候,受难死亡的人数,有三十多万人,东京浅草区,几乎全灭,浅草公园内的池水都烧干了。公园内有观音堂,内奉观世音菩萨,难民被火包围,集在观音堂的,有三万人之多。他们都很虔诚的称念观世音菩萨,结果他们都免于灾难,而观音堂也没有被烧。因此,浅草观音的名,遂盛传全日本。我去年随访问团到日本访问的时候,也去朝拜浅草的观音菩萨。那一尊曾救了三万人生命的浅草观音,被日人尊为国宝,用佛龛牢牢密封著,如果没有特别法要,是不准启开的。

 

又民国四十二年,我所出家的新竹法源寺,因为一个小孩要烧热水,从草房的地方失火。其草房是在大殿的北边,因为北风很大,所以失火之后,火焰炎炎,很快的烧去了三间草屋,而蔓延到厨房,势将波及到大殿了。那个时候,因为火势无法控制,斌宗上人和广心师兄,就很虔诚的念著观音菩萨。说也奇怪,那一天的风势是北风,但当火焰烧延到厨房的时侯,忽然转为南风,把炎盛的火焰,吹到北边去,就在那个时候,草房倒下去,火焰也失势了。因此只烧去三间草房,大殿和其他的配房,都没有受殃。如果不是忽然转了风向,大殿和其他所有的配房,都会被烧光了。这就是斌宗上人和广心师兄,一心称念圣号,所得到的感应,才能幸免于火灾之难。从上面所说三件事实,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是何等的微妙。

 

上面所说的火,是外在有形相的火,但是还有一种无形相的火,这无形相的火,是众生心中的嗔恚烦恼火。有人将这嗔恚火,解释为自己的嗔恚烦恼,念观音圣号,能熄灭自己的烦恼。这种解释法,好像不太适当,因为在脱三毒难的经文,有‘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句,才是念圣号,解除自心嗔恚烦恼火的意思。这里的救三灾,是指外境而言,所以还是约外境的解释,才是合理。那末,这无形相的嗔恚火是甚么呢?这就是对方的人的无明火啊!当对方的人,向你大发雷霆的时候,他气得面红耳赤,岂不是像炎盛的大火吗?你在受他的无明火,就好像身入大火一样。在这个时候,你如果也动了恼怒的心,岂不是会被他所烧。所以在这个时候,应该要一心专意,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他发他的无明,你念你的圣号,这样虽然被他的无明火所包围,也不会被他所烧。而对方的人,看到你没有反应,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再发脾气,于是他的无明火也就会消灭哩。

 

从前有一位妇人家,信佛很虔诚,但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没有善根的人,每每看到他的太太到寺院拜佛回来,就怒火三丈,把家里的佛像法器,都甩到地上。到寺院拜佛,是做善事,有什么不好?但是这位妇人家,每当她的丈夫发起无明火的时侯,都不和他论理,只是心中默默的称念观音圣号,祈求菩萨度他丈夫信佛。她的丈夫,一次又一次的向她发脾气,可是看她每次都不反嘴论理或相骂,她的丈夫想到不好意思再发脾气了。再经过有一段时间,她的丈夫感觉到,自己的太太每次到寺院回来,都随自己发脾气而能忍受,这样的学佛,必定有好处吧!于是这位暴戾的丈夫,受他太太的感化,也随他的太太信佛学佛了。这就是念观音圣号,能消灭无形的无明火的事实。在这世间上,凶恶的人多的是,但碰著这些凶神恶煞,向你发无明的时侯,你就赶快念观音圣号吧,这样自己不会被他的无明火所烧,也能逢凶化吉呢。

 

辛二  能救水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能救度水灾的文。

 

‘若为大水所漂’:就是如果被大水所漂流。

 

‘称其名号’:就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即得浅处’:是即时能够得到水流浅的地方。

 

世间的众生,如果有人遭遇到大洪水的灾难,被洪水冲流到江河里;或者失足,跌入深渊大海中;或者行舟航海,遭遇暴风大浪,舟船倾覆,掉入海中的时候,是会被大水漂溺,而有生命的危险的。可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侯,只要你肯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菩萨就能运用他的慈悲神力,使你漂流到浅水的地方。既然漂流到浅水的地方,就不会被淹溺,而能免除水灾的厄难了。

 

在这段经文中,是‘即得浅处’的‘即’字,是‘即时’的意思。所谓‘即时’,就是当你被大水所漂流,忽然想到慈悲救苦的观音菩萨,而一心称念观音圣号的时候。就在你受水灾,称念圣号的时候,菩萨马上就能使你漂流到浅水的地方。这就是说明菩萨感应之速。这句‘即得浅处’,和总答文中的‘即得解脱’句,是互相照应的。如果我们凡夫,在远处看到他人,被水漂流,而想要救他的时候,就得赶快跑去他的附近岸上,再跳入水中,然后游泳到他的身边,才能把他救起来。这一来要化费一些时间,如果危急的,可能就没有办法救他了。可是,菩萨慈悲神力,只要你称念他的圣号,他马上就来解救你,使你即时就漂流到浅水的地方,而得到解脱。这就是菩萨不思议神力的道理。可是进一步说,菩萨的慈悲心,是遍满在一切空间的,所以一切众生,都在菩萨的心中;而一切众生,都有良知善性,这良知善性,就是菩萨的慈悲心,所以菩萨也在一切众生心中。因为菩萨心中的众生,称念众生心中的菩萨,所以感应之速,就好像桴鼓,随扣随响,即时就能得到解脱了。

 

在法华感通记载说:唐朝有一位岑景仁,从少年的时候就很虔诚的诵普门品,及持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有一天,到苏州乘船,船只巅覆,堕入水中。就在这生命危险的时候,听到有人说:能诵普门品的人,就能够免除水难。这位姓岑的人,听到人家说这些话,很清楚的听到说三遍,结果他就浮到水面,过一会儿就漂流到岸上,而得解脱水灾之难,而同舟的人,都被溺死。从这则感应的事迹,我们就可以知道,诵普门品和持念观音圣号的功用,真是不可思议!

 

上面是从有形相的水,说明观音菩萨灵感的道理,现在再约无形相的水来说。无形相的水是什么?我们岂不是常听到‘爱河千尺浪’这句话吗?所以这无形相的水,就是贪爱的心理。可不是吗?世间上有很多青年男女,当他们堕入情网而不能达成目的时候,就双双去跳水自杀。这岂不是先被无形的爱欲水所溺,然后被有形相的水所淹死吗?所以这无形的水,就是说明贪欲的心理。凡夫的欲心无穷,而男女的性欲尤甚,所以男女的情欲,足以代表其他一切的贪欲。

 

在后面免三毒的经文中,有‘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那一段话正是说明自心的欲念,所以这里所说无形的水——情欲,应该是说明外来的欲境。在这人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今日,有很多因单恋而被害的案件。在报纸上常常看到,因为追求女朋友,而被拒绝,就向女朋友泼硫酸,或者刺杀女朋友,受到这种被害的人,就是被无形的欲水所溺。生在这时代的少女弱妇,为了情爱的纠缠,真是苦恼太多,但不必害怕,只要你肯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圣号的时候,菩萨必定能使对方消除无理追求的欲心,使你脱离情网的灾难!

 

辛三  能救风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这段文是说明观音菩萨,能救度风灾的文。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这句话是形容众生数目众多,而不是局定百千万亿的数目。

 

‘为求金银……真珠等宝’:‘金’是黄金,‘银’是白银,‘琉璃’是青色宝、‘砗磲’是白色宝,‘玛瑙’是红色宝,‘珊瑚’形像树枝,‘琥珀’是千年松香所变成,‘珍珠’是从蚌中取出的珠宝。这是世间上的人所珍贵的七宝。这七宝是世间人所贪求的但大部份都出产在大海中。

 

‘入于大海’:是因为金银等七宝之类,多产在海中,所以为著要采取这些七宝,就得入于大海中。

 

‘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黑风’是怪风,也就是鬼风。‘船’是小船,‘舫’是大船。要入于大海采宝,必得要乘船,如果有怪风吹其船舫的时侯,就会遭遇到灾难了。

 

‘漂堕罗刹鬼国’:‘漂’是漂流,‘堕’是堕落,‘罗刹鬼’是食人的鬼。因为在大海中,遇到怪风,被怪风所吹,就会被漂流,堕到罗刹鬼所居住的国土去。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其中’是入于大海采宝,被怪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的百千万亿众生之中。这些百千万亿的众生,被漂到罗刹鬼国,必定会遭受罗刹鬼食害的生命危险。在这个时候,能够大家都称念观音圣号,那是太好了,如果不能大家都念,乃至少到只有一个人会念观音菩萨的圣号,菩萨就能来救度他们。

 

‘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是诸人等’,是指那些入海采宝,被漂堕罗刹鬼国的百千万亿众生。‘皆得解脱’,是这些遭遇罗刹鬼难的百千万亿的众生,都能得到解脱罗刹害的灾难。

 

世间的众生,那一个不贪求七宝之类呢?当很多的众生,组成队伍,入于大海中采宝,如果遭遇到怪风,吹著他们的船只,被漂堕罗刹鬼国,将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其中只要有少数的人,或者最少乃至只有一个人,能够称念观世音菩萨,那些众多的人,都能够蒙受观音菩萨的恩泽,而同得脱离风灾之难。只要一个人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大家都能得到解脱,这就是菩萨平等慈悲灵感的不可思议因缘!

 

在现在的时代,入海采宝的事,可能是很少,但是国际间的贸易关系,一天比一天的繁荣,船只的来往也就日日的增多。当船只航行在广阔大海的时候,谁也不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和随身财货的安全。如果在这航海途中,万一船只的机件发生故障,或者遇到暴风而有倾舟沉船的危险的时候,唯一的救星,就是观世音菩萨了。

 

上面是约事相的解释,再约理的方面解释。金银等的七宝,就是佛法的七圣财。这七圣财是:信、进、戒、惭、愧、闻、舍、定慧。这七种法门,是能成就众生的善法功德,是众生成佛的资财,所以叫做七圣财。入于大海,就是入于佛法的大海。因为佛法是广大无边的,而且是有无量的宝藏,譬喻如大海一样。黑风,就是境界的风。罗刹鬼国,就是妨害道业,足以伤毁法身慧命的恶劣环境。根据这个意义来说,当你发心要求取佛法的七圣财,而入于佛法大海的时侯,可能会有种种障道的因缘的。如果有障道的因缘,使你堕在恶劣的环境中,以致没有办法修学佛法,乃至要摧毁你法身慧命的时候,你只要一心称念观音圣号,由于菩萨慈悲的神力就可以使你远离障害,脱出恶劣的环境了。

 

我们常听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这句话,是一点也不错的。尤其是在家学佛的人,障害更是太多了。好比有个虔诚的在家信徒,当他晚上要去听经的时侯,往往有人会阻碍说:嗳哟!算了吧!听什么经?今天的电影很好看,不看太可惜了,去吧,看电影去吧!在这个时候,如果信念不坚定,就会被他所动摇,随他去看电影了。而电影都是演那些杀、盗、淫的勾当的。如果你看了电影,而增长贪、嗔、痴的念头,这岂不是把道心毁了,把法身慧命断灭了吗?这岂不是等于被怪风吹到罗刹鬼国,被鬼吃掉一样吗?其实,有形相的鬼风,只能吹动你的身体,有形相的罗刹鬼,只能伤害你的生命,其苦只是一生之事,而无形的境界风,却能吹动你的道心;无形的恶劣环境,却能毁坏你的法身慧命,使你不能成佛道。其苦是多生多劫的,其贻害之大,实使修道的行者,心寒胆战!但你不要怕,只要你肯一心一意的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菩萨必定能够消除你种种的障道因缘,而使你顺利地达成修学佛法的目的!

 

庚二  结示得名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世尊向无尽意菩萨,结束上面所说,观世音菩萨能救三灾的道理,以指示观音菩萨得名的因缘,所以科名为‘结示得名’。

 

‘以是因缘’:是因为观音菩萨,能以智慧观察,听到众生求救的声音,就能救度众生水、火、风三灾的因缘。

 

‘名为观世音’:所以他的名号,才叫做观世音。在无尽意启问中,无尽意菩萨,向世尊请示说,‘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在这里佛答以‘以是因缘,名观世音’,正是答覆无尽意菩萨所问的话。

 

己二  能脱四难,分二

庚一  别明脱难,分四

辛一  能脱刑难

 

上面已经把观世音菩萨,‘能救三灾’的道理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观音菩萨,能解脱众生四种灾难的道理。‘能脱四难’下,再分为二科:一、‘别明脱难’,二、‘总结神力’。‘别明脱难’下,又分为四科:一、‘能脱刑难’,二、‘能脱鬼难’,三、‘能脱囚难’、四、‘能脱贼难’。兹解释‘能脱刑难’的科文。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这句话是说,如果有人,正在面临著要被人加害的时候。众生所作的恶业很多,所招感的恶报也是很多,所以除了水火风的三灾之外,还有刀枪剑戟等等的灾难。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这句话是说,临当被害的那个人,是一个平素持念观音圣号的人。所以在他面临刑戮灾难的时候,就会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以求观音菩萨的救度。

 

‘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彼’是指要伤害人的恶人。‘所执刀杖’是手里所拿的刀,或者是杖。‘寻’是即时的意思。‘段段坏’是一节一节的断坏。‘而得解脱’是因为持刀要害人的人,所持的刀一节一节的断坏,所以被害的人,就能够脱离被害的灾难了。

 

如果有人,或者被人陷害,将受国法刑罚之难,或者遭遇怨贼,要杀害你的时候,只要你能够称念观音圣号,对方所拿的刀杖,即时就会一节一节的断坏,这位称念圣号的被害者,就能得到解脱。这当然是菩萨威德神通的力量!

 

齐书记载:有一位孙敬德的人,奉命防守北陲。他是一位虔诚的观音信者。他曾造观音圣像,每日礼拜供养。后来被贼人陷害,被判处死刑。他还被关在牢中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位和尚,教他诵普门品千遍,他就照其所言,很虔诚的念了。后来要受刑的时候,斩首官所提的刀,折成三段,而孙敬德的头项,却一点儿也没有受伤。当时的宰相,知敬德是被陷害的,就启奏皇上,代为伸冤,结果孙敬德幸免于死。

 

上面所解释的是有形相的刀杖,但是还有一种没有形相的刀杖。这没有形相的刀杖,就是人们骄慢,嫉妒的心理。如果被人骄慢凌辱,或者嫉妒仇害的时候,内心的刺激,犹如身受刀杖之苦一样。但,只要你肯称念观音圣号,就能折伏对方骄慢欺凌的心理。从前有一位很虔诚信仰观音菩萨的老妇人家。他那么虔诚信仰观音菩萨,应该要娶得一位很孝顺的媳妇才对,可是他偏偏娶得一个既骄傲,又不孝的媳妇。这个不孝的媳妇,对待这位翁姑虐待的态度,连邻居的人,都看不惯,可是这位仁慈的翁姑,却处处以慈悲的心行对待媳妇,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有一天邻居的人,看到那个凶恶媳妇不在,就对这位翁姑说:你的媳妇这样的虐待你,你怎么受得了呢?这位翁姑回答说:我的媳妇很孝顺我,并没有对我不好的地方呀!接著又称赞他媳妇很多好话。那里知道,那个不孝的娘妇,原来是在房间内,邻居和翁姑所说的话,他每一句都听得很清楚。他想:我对待婆婆这么不好,他还要讲我的好话,我实在太对不起他了,于是,发现了天生的良知,变成一个很孝顺的媳妇了。这就是这位翁姑,以他的慈悲心,把那个不孝媳妇的骄慢刀杖折断了。

 

辛二  能脱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士,满中夜叉、粜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三千大千国土’:是一佛所教化的世界。这三千大千国土的算法,是一个须弥山,一对日月。须弥山外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须弥山的四面是四大部洲,上面是六欲天。这样的一个日,一个月,一个四大部洲,一个六欲天,是一个‘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为色界初禅天所盖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为色界二禅天所盖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为色界三禅天所盖覆。因为有小中大三个千,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满中夜又、罗刹’:‘满中’是充满其中。三千大千国土之中,充满著夜叉和罗刹,叫做满中夜叉、罗刹。‘夜叉’是梵语,译为‘疾捷’,是飞行轻快的恶鬼。‘罗刹’也是梵语,译为‘暴恶’或‘非天’,也是食人的恶鬼。

 

‘欲来恼人’:是上面所说的夜叉、罗刹之类,要来恼害人类的意思。

 

‘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这句话是说,那些恶鬼听到被害的人,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是诸恶鬼’是那些欲来恼人的夜叉、罗刹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是那些恶鬼,尚且不能用它的恶眼来看你。‘况复加害’,是何况能加害于你。

 

鬼有报得的五种神通,它们的势力是很大的。如果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著夜叉、罗刹鬼的话,岂不是变成了很可怕的鬼世界吗?但不要害怕,纵使真的世界中都充满著凶恶的鬼,只要你肯一心称念观音圣号,那些恶鬼,不但不敢来恼害,而且不敢用它的恶眼来看你呢!

 

佛祖统记载:梁朝的慧简禅师,是一位精修戒律的修行人。在荆州厅有别斋三间,鬼怪很多,普通的人都不敢进去,唯有慧简禅师能居住。慧简禅师居住于那三间别斋的初夜,看到一个人,穿黑衣服而没有眼睛,从壁中跑出来,倚在门上。慧简禅师心里知道是鬼怪出现,就很虔诚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过了一会,那个鬼怪就入于壁内,隐而不见了。慧简禅师,一点也不害怕,仍和平常一样,起来礼佛诵经。第二日的晚间,梦见有人对禅师说,我是从汉朝末年就住在这里,已经有数百年了,都不容允他人住在这里,因为禅师是一位诚实而又戒律清净的好人,所以特别容许禅师住在这里的。这则因缘,一方面是说明慧简禅师戒行所感,一方面也是说明观音菩萨不思议感应的道理。

 

在这世界中,鬼神确实很多,只是不容易被我们发见而已。但是除了鬼道的鬼神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相的恶鬼。这无形相的恶鬼是什么呢?就是祟,象征人类不正当不光明的心地。在这道德沦亡的现实世界里,人们的内心都充满著奸诈、阴险、毒辣种种黑暗的心理,这和充满著夜叉罗刹的鬼世界有甚么差别呢?在这世界里不是处处充满著残忍、斗争、杀害的触目惊心恐怖现象吗?我们处在这种人鬼混乱的世界里,时时处处都有被害之可能,真是既苦恼又危险,但我们只要能专心持念观音菩萨的圣号,那些奸诈、阴险的人,也就不敢用毒辣的手段来加害我们了。

 

辛三  能脱囚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这段文是说明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能够脱离囚系之难。

 

‘设复有人’:是假设再有一类,前生种了囚系之因,今生应该要受囚系业报的人。

 

‘若有罪,若无罪’:或者他是真的违犯国法,而有罪的,叫做‘若有罪’。或者他是没有违犯国法,而是被陷害的,所以叫做‘若无罪’。

 

‘杻械枷锁’:‘杻’是手栲,‘械’是脚镣,以木架架于头部叫做‘枷’,以铁炼系缚身体叫做‘锁’,这些东西都是刑罚的工具。

 

‘检系其身’:‘检’是检束,‘系’是系缚。以上所说的杻械枷锁等等刑具,束缚于身体,叫做‘检系其身’。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被杻械枷锁所囚禁的人,如果能够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够承蒙菩萨的救脱了。

 

‘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被束缚在身上的杻械枷锁,统通都会断坏,即时就能得到解脱被囚禁的灾难。

 

身体受这些刑具的人,有的是触犯国家法律,罪有应得,但也有无辜受害的;罪有应得的,是今生的恶业所感,无辜被陷害的,是前生所造的恶业所感。但无论罪之有无,只要他能够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他所检系在身上的杻械枷锁,仗著观音菩萨威德神通的力量,都会断坏,而得到解脱。

 

在这里或者有人会怀疑说,国家制定刑法,是用以惩诫恶人的。没有罪而被陷害囚系的,菩萨来解救他,固然是很对的,如果菩萨去救那些有罪的人,使其免受刑法之难,这岂不是纵恶而殃累善良吗?岂不是破坏国家的纲纪,扰乱社会秩序吗?但应当要知道,弥天的大罪,挡不住一个悔字。虽然有罪而被囚禁,既然能称念观音圣号,这个人已经有反悔之心;有悔过之心就是好人,所以他如果因称念圣号而脱离灾难,此后自然可以感化为善,改往修来了。这样的话,菩萨是感化罪人改恶为善,绝对没有纵恶殃民,坏乱纲纪的道理。

 

法苑珠林记载:晋朝有一位窦传者,是河内人。在永和七年,为高昌步卒吕护所俘虏,同伴七人共系狱中,不久就会被杀了。恰巧有一位道山法师,那时正在吕护的军营中,道山法师和窦传相识,他听说窦传被禁,就去探视他。窦传一见道山法师,就哭著说,我的生命在顷刻间,法师能救我吗?道山法师说:你不必焦急,只要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必定有感应的。窦传就默念观音圣号三昼夜,身上所系的枷锁自然解开。窦传想:我的枷锁虽然脱落了,但同伴的人还是在监禁中,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于是又求菩萨加被,并劝同伴的人,一心称念观音圣号,结果同伴者的刑具也都解开,才得一齐逃离这不幸的遭遇。他们各各回到家里以后,都很恭敬的信仰观音菩萨,而成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呢!

 

以上所说的是有形的枷锁,但是还有一种是没有形相的枷锁。这没有形相的枷锁,就是名利恩爱。世间人都是被这些名利恩爱的枷锁束系得不能自由。常常听到一般在家学佛的人说:嗳哟!我现在的事业又扩张了,忙得连拜佛的时间都没有了,这就是被名利的枷锁所束系了。或者有些老妇人家说,最近家里的媳妇,生了一个可爱的孙子,为著要帮忙照顾他,所以就顾不得拜佛听经了,这就是被恩爱的枷锁所縏了。可是世间的恩爱,能当做逃过阎王关的护身符吗?阳世的名利,能够带到阴间享受吗?到头来,这世间的名利恩爱,一样也带不去,唯有业随其身而已!为了逃脱无常的生死关,应该要虔诚称念观音圣号。念圣号的心恳切,名利恩爱的心就会淡薄,这样才能脱离无形的杻械枷锁!

 

辛四  能脱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这科的文是说明观音菩萨,能救脱贼难的文。

 

‘若三千大千国土’:‘若’字是假使的意思。‘三千大千国土’是一佛所教化的区域。这在能脱鬼难科中,已经有详细的解释。

 

‘满中怨贼’:是三千大千国土之中,充满著怨贼。害命叫做‘怨’,谋财叫做‘贼’,既夺取财物。又杀害生命的恶贼,叫做‘怨贼’。

 

‘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商主’是做生意的主脑者、好比现在的董事长、总经理或商团的团长之类。‘将诸商人’的‘将’字是带领的意思。带领著很多商人,叫做‘将诸商人’。‘赍持重宝’是拿著很贵重的宝物,‘经过险路’是经过充满著怨贼的危险道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在这许多商人之中,有一个人就很大声的这样的说:诸位善信的男子呀!你们不要恐怖了。

 

‘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他们经过了充满怨贼的道路,真是恐怖极了,为什么说不要恐怖呢?其实到这个时候,恐怖也是没有用的,那末怎么办呢?那一个人又说,你们应当要一心一意的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呀!

 

‘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是菩萨’是指这位观世音菩萨。‘无畏’是无畏布施,这是布施的第三种,有人在受他人欺凌,精神上受著恐怖的时候,能解除他受欺凌的恐怖,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的,就是无畏布施的法门。观音菩萨能以十四种无畏力,使众生远离恐怖的心理,叫做‘能以无畏,施于众生’。这句话是,其中一人,叫大家不要恐怖的所以然。

 

‘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为甚么其中有一人,叫大家要一心称念观音圣号呢?他又说:你们如果能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虽然在这怨贼的危险中,也能够得到解脱的缘故啊!

 

‘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众商人’是那些拿著重宝,经过险路的商人。‘俱发声言’:是大家都发出声音。因为他们带著重宝,经过危险的道路,正在恐怖万分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人高声唱说:你们要一心念观音圣号,就能得到解脱。这些商人,都听到他所高唱的话,于是大家,为了脱险,都异口同音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称其名故,即得解脱’:因为这些商人,都称念观音菩萨名号的缘故,所以即时就解脱了怨贼的灾难!

 

在这个充满著怨贼的危险环境里,有一个富有的巨商,率领著很多商人,并且带著一大批贵重的东西,要经过一段很危险的道路。在这种情形之下,难免被怨贼谋财害命的,真是太危险了。当众商人正在万分恐怖的时候,其中如果有一个平日有信仰观音菩萨的人,对大众高声的说:诸位不要恐惧,大家应当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这位菩萨能以无畏,布施给我们,你们如果能称念观音名号,在遭遇怨贼时就能得到解脱,而能安然经过这危险的道路啊!当时这些商人,都听他的话,真的大家都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因为他们都念观音名号,蒙受菩萨无畏施的神力感应,果然都解脱怨贼之难了。

 

谛闲大师的普门品讲义记载:民国十七年二月廿八日夜,上海天潼路蔡仁茂玻璃店的主人蔡仁初,被土匪绑去。因为他是观音菩萨的信仰者,所以就默念观音圣号,祈求免除灾难。果然得到菩萨的冥中加被,起初是土匪汽车的轮胎爆破,继即汽油发火。土匪恐怕事情暴露,就要逃走,但不能达成劫夺的目的,心恨蔡仁初,就开枪打蔡仁初,可是打了三枪,仁初恰好跳了三次,所以都没有受伤。结果土匪逃走,仁初安然回家。这就是证明一心称念圣号的效力是迅速而确实的!

 

上面所说的是外来怨贼的侵扰,可是还有内在无形的怨贼。内在无形的怨贼,就是内心的烦恼。这内在的烦恼贼,比外来的怨贼,更利害更可怕。因为外来的怨贼,只是劫夺身外的财物,伤害假合的色身生命,其所受害,只是今生一世。可是烦恼贼,不但会劫夺我们的功德法财,更会伤害我们的法身慧命,使我们生生世世沉沦生死苦海,永劫受苦,其所受害,是累生累世的。可是,当烦恼的怨贼侵扰我们的时候,也不必害怕,只要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就可把内在的烦恼贼消灭了。

 

庚二  总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这科是总结以上三灾四难,以显示观音菩萨威德神通的力量,所以科名为‘总结神力’。

 

‘无尽意’:是世尊再呼无尽意菩萨一声,以唤起他的注意。

 

‘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菩萨的意思。这正是显示观世音菩萨,不是普通的苦萨,乃是一位具有大道心、大愿力、大慈悲、大行门、大无畏、大功德、大神通、大妙用,能够应化无穷,施无畏于众生,时时处处为众生作依怙的大慈悲圣者,所以称为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这是显示菩萨的功德妙用。‘威神之力’,是威德神通的力量。‘巍巍’是高耸之貌。观音菩萨的神通妙用,和解救众生的种种苦难,施与众生的恩惠,深似海,高如山,所以叫做‘巍巍’。‘如是’,指上面的三灾四难。观音菩萨给与众生,救苦救难的恩惠,从甚么地方可以表现出来呢?像上面所说的,菩萨能救三灾四难的大无畏施就是了,所以说:‘巍巍如是’。

 

己三  能离三毒,分二

庚一  别明离毒,分三

辛一  能离贪毒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现在要解释的是,称念观世音菩萨,能远离三毒的文。众生为甚么会从无始劫以来,受生死的轮回,而有三灾四难的痛苦呢?追究他的原因,都是因为有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的缘故。因为贪嗔痴的三根本烦恼,会毒死吾人的法身慧命,所以叫做三毒。

 

这‘能离三毒’的文,分为二科:一、‘别明离毒’,二、‘总结神力’。‘别明离毒’下,又分为三科:一、‘能离贪毒’,二、‘能离嗔毒’,三、‘能离痴毒’。兹解释第一科、‘能离贪毒’的文义。

 

众生的贪欲有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等等,种类很多。但所有贪欲之中,以淫欲为最强盛而难断,所以就拿淫欲来代表其他的贪欲。意思就是说,最强盛而难断的淫欲,尚可因观音菩萨的威神之力来消灭他,何况其他的欲念呢?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这句话是,假若有一类的众生,淫欲的心特别强盛的意思。虽然一切众生,都是以淫欲而正生命,所有众生都有淫欲的贪念,但因各人的业感不同,可能有的淫欲心特别强盛,所以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常念’是时刻不断的称念。‘恭敬’是身体的礼貌叫做‘恭’,心理的尊重叫做‘敬’。常常称念观音圣号,而且身常礼拜圣像,心常存著敬重之意,叫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便得离欲’:‘便得’是就能够的意思。多淫欲的人,如果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能够远离淫欲之念,所以说:‘便得离欲’。

 

男女的性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学佛修行想要了生死的人,必须先断生死根本的淫欲,但淫欲是众生与生俱有,根深蒂固,很不容易断除的。佛陀虽然教人修不净观,以对治淫欲,但淫念炽盛的人,如果修习不净观也无法对治的话,真是苦恼无穷,且其后患,也是不堪设想。如果受淫欲之念困扰而不能自拔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了。因为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能蒙受菩萨威德神通力的加被,使令远离淫欲的毒害。又能够称念圣号,恭敬礼拜观音圣像,自然能澄清心的染污念头,而提高理智。理智提高,就可克服欲念了,所以果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的话,由于菩萨神力的加被,和自心理智的提高,就可远离淫欲之念了。

 

淫欲之害,轻者损害身体,丧失道德,重者亡躯失命,且会招感来世妻不贞良,眷属乖离的果报。尤其惨重的是,可能堕地狱受铜柱铁床,寒冰冻裂的苦报,岂不可怕呢?如果知道怖畏,就得常念恭敬观音菩萨,以念力而对治淫心,用慧剑来斩除我爱的罗网了。

 

辛二  能离嗔毒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三毒的第二是‘嗔恚’。‘嗔恚’是忿怒的心理,也是一种很不好的心理状态。

 

‘若多嗔恚’:是如果有一类的众生,多嗔恚的心。嗔恚心也是人人都有的,但有的人嗔恚心特别大,一言不合,或一眼不顺,马上就发脾气。所以叫做‘多嗔恚’。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常常称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的意思。

 

‘便得离嗔’:如果是一个多嗔恚的人,能够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可以远离嗔恚了。

 

人之所以会生起嗔恚,有三种原因:一、顺理嗔,二、非理嗔,三、诤论嗔。一、‘顺理嗔’,是因为无端受害,或他人无理欺凌,故意中伤破坏自己的声誉地位,甚至损伤自己身体,或剥夺所享受之物,所以就大发脾气。这是他人先找到自己头上来,会发脾气是人之常情。因为发脾气发得有理,所以名为‘顺理嗔’。二、‘非理嗔’,他人没有事先来惹我们,却无端自发脾气,或者明知自己不对,而大发雌威,先发制人,就大动肝火,这都是拂乎人情的。因为发脾气发得没有道理,所以名为‘非理嗔’。三、‘诤论嗔’,这是由于言论所起的,或者是起于闲谈,或者是起于辩论。在辩论道理的时候,往往看到双方各各坚持自己的意见,争执不休,结果弄得大发脾气,不欢而散。有的在茶余饭后,相对闲谈,但聊天到彼此见解不能一致,就会发出相反的言语,于是互相诤论,结果惹起火来了,可能还会大打出手呢?这些由诤论,所起的嗔心,都名为‘诤论嗔’。无论是顺理嗔、非理嗔,或者诤论嗔,都是会导致祸害的,如果嗔恚炽盛,无法禁制的话,其所受害轻的会伤感失和,重的会忘掉自身的利害,六亲不认,而且会招致来生被人恼害的果报,尤其严重的会堕落地狱,备受刀山剑树,剉刺槌击的果报,岂不可怕呢?

 

从前在一个小池里,有一只乌龟,因为天气久旱不雨,水池中的水一日一日的减少,不久就会干枯了。如果池水干枯,这只乌龟的生命也就完了,所以这只乌龟,急得像热锅盖上的蚂蚁一样。就在这个时候,飞来两只雁鸟,乌龟向雁鸟求援了,它要求雁鸟把它带到有水的地方去。这两只好心的雁鸟也答应了,它们随即飞到附近的树林,检来一支树枝,对乌龟说:你用嘴咬著这支树枝的中央,我们各咬一边,就可以把你带到有水的地方去,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在飞的时候,你要把嘴咬紧,不能讲话。乌龟听到雁鸟要带它到有水的地方,真是欢喜极了。它就咬在树枝的中间,让两只雁鸟带它飞上天空。但当它们飞到一个村庄上空的时侯,被一群小孩看到了。这群小孩大声的叫道:嗳哟!你们看!那一只乌龟被雁鸟捉去了。乌龟听了这种话,很是生气,它想:我是要雁鸟带我到有水的地方,怎么说我被雁鸟捉去了呢?于是越想越生气,它再也不能忍受了,它想如果不和他们辩个明白,岂不白白被他们侮辱了,于是,它开口说话了。但当乌龟开口要说话的时候,嘴巴一松,离开了树枝,就从天空掉下来,跌得粉身碎骨,一命呜呼!

 

从这则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嗔恚不能忍辱的害处是何等的严重!经上说:一念嗔恚火,焚烧功德林。嗔恚之火,确实是修学佛法的大敌。但只要我们时时刻刻称念恭敬观音菩萨,就可以念力来制伏嗔心,仗著菩萨的慈风,来消除我人心中的嗔恚热恼,而得远离嗔恚了。

 

辛三  能离痴毒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能消除众生的愚痴的道理。

 

‘若多愚痴’:‘愚痴’是愚蠢痴呆,心地昏暗,不明事理的意思。这愚痴就是无明烦恼。无明有迷事的无明和迷理的无明。迷事的无明,是由于事相而起的迷惑。诸如: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颠倒因果是非邪正,障碍真谛妙理,这就是迷事的无明。迷理的无明,是由于理性而起的迷惑。诸如:不识真心,不明自性,不达中道,障碍中道实相真理的,就是迷理的无明。无论是迷理无明和迷事无明,都是一切忧患的根本。贪和嗔的烦恼,乃至其他的枝末烦恼,都是由无明所起。它是一切烦恼,一切生死,一切痛苦的根本,所以在十二因缘中无明排在第一支。要灭除苦恼,就得从苦的根源——无明——断除,这才是斩草除根的办法。愚痴的无明,是人人都有的,但有的愚痴心特别重,所以叫做‘多愚痴’。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如果多愚痴的人,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的话,就能够远离愚痴了。

 

多愚痴的人,迷了正知见,起邪分别,事理错乱,邪正颠倒,就好像迷失了指南针的船只,在大海中摸索,将有触礁沉舟的灾难。又好像瞎子行路,不能辨识道路的好坏,将有堕坑落堑的灾殃,岂不危险!本来佛教有因缘观是对治愚痴的,但愈是愚痴,愈是不能修观,那就只好专心一意称念观音圣号了。如果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的话,一方面由菩萨威神力的加庇,一方面由自己的正念来敌破邪执,由正念的慧日照耀心地的时侯,心中的迷云,就能消散了。

 

传说从前有一个小沙弥,非常的愚蠢,他的师父教他的经典,他不但不能了解经中的道理,连字音都没有办法记著,他的师父也想不出好办法来教化这个愚痴的徒弟,后来就教他称念和礼拜观世音菩萨。每天晚上,以一支香的时间为限,并且到时间,要听到他师父摇铃的声音,才能休息。这个小沙弥,人虽然很愚痴,却也很忠直。他就依照师父所限定的,每天不断的礼拜观音菩萨。就这样的拜了三年,有一天晚上,他的师父竟忘记了摇铃,但说来奇怪,当小沙弥礼念一支香的时候,铃子不摇自响,小沙弥以为是师父摇铃叫他休息,他就去休息了。次日早晨,他的师父一觉醒来,想起昨夜忘记摇铃,小沙弥可能还在那里拜菩萨呢?于是赶快跑到大殿一看,却没有看到小沙弥在拜,就到小沙弥的寮房,责备小沙弥不应该没有听到摇铃声,擅自去睡觉。小沙弥辩解说:师父昨夜也和平常一样摇了铃,我才去睡觉呀!这位师父觉得很奇怪,于是,那一天晚上故意不摇铃,到时候注意其动静,果然铃会自响。这是小沙弥礼念观音圣号,精诚所感。自是以后,这位小沙弥,大开智慧,凡所有一切经典,不教自通,且一旦看过的经文,都不会忘记。由此可知,观音菩萨威德神通的力量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庚二  总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这段文是说明,称念观音圣号,能离三毒之后,作一个结束,显示观音菩萨的神通妙用,并劝勉众生,应该要常念恭敬观音菩萨。

 

‘无尽意’:是世尊说法说到这里,再招呼无尽意菩萨一声,以唤起他的注意。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如是’是指上面所说,观音菩萨能离众生贪嗔痴三毒烦恼的不思议妙用。‘等’是等及其他——包括上面的三灾四难,以及所有的灾难等等。‘威神力’是威德神通的力量。菩萨的威德势力,是能降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屈挠。菩萨的神通妙用,是不可测度的,所以叫做‘大威神力’。观音菩萨,有像上面所说,能拔众生贪嗔痴的根本烦恼。你看,他的威德神通的力量,是何等的伟大呢!

 

‘多所饶益’:‘饶益’是礼饶利益。‘多所饶益’是很多的利益的意思。观音菩萨的威德神通力量,能拔众生三毒深根,能除众生的三灾、四难。其对众生的利益,既能够解脱众生现生的灾难,又能使众生,远离未来生死的苦报。其对众生的利益,真是太多了。

 

‘是故众生,常应心念’:‘是故’是因为观音菩萨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于众生的缘故。‘众生’,近指六道中的众生,远赅九法界的众生。‘常应心念’,是常常应该在内心称念观音圣号,‘是故’与‘常应’是劝勉之词,‘心念’二字是称念的工夫。称念观音圣号,必须发自内心,如果像小沙弥念经一样‘有口无心’,那是不能得到感应的。

 

世尊讲到这里,又呼一声无尽意,接著说:因为观音菩萨,有像上面所说的大威德神通的力量,对于众生的利益很多,所以众生,常常应该发出虔诚的心,一心专意,称念观音圣号呀!

 

己四  能应二求,分二

庚一  别明应求,分二

辛一  求男得男

 

上面将观音菩萨,‘能离三毒’文中的意义解释好了,现在接著要解释‘能应二求’文中的意义。‘能应二求’下,又分二科:一、‘别明应求’,二、‘总结神力’。‘别明应求’下,又分为二科:一、‘求男得男’,二、‘求女得女’。兹解释第一科‘求男得男’文中的意义。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不但能救济众生的三灾、四难和三毒的苦恼,而且也能使祈求子息的妇女,满其所愿。

 

‘若有女人’:‘若有’是如果有的意思。‘女人’是指已经出阁的妇女。

 

‘设欲求男’:‘设欲’是假设想要的意思。‘求男’是希求有个男孩子。世间的妇女,如果没有生育男孩的,就希求能生得一个男孩子。

 

‘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礼拜’是以身体来顶礼。‘供养’是以香花茶果等物质来供奉,或者在三宝门中执役效劳。世间的妇女,如果希求生个男孩,就得礼拜供养这位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便生’是就会生的意思。‘福德’的‘福’是福报,‘德’是善行,修善行所得到的福利,叫做‘福德’。‘智慧’是‘愚痴’的反面。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诞生一个既有福德,又有智慧的男孩,所以说‘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世间的人们,无论男女,都很注重生育子女,以传宗接代的,因为这是人伦的俗习呀!尤其妇女家,对于求子的心,比较男人还要急切。因为身为妇女而不会生育,就有三种痛苦:一、为丈夫所轻视抛弃;二、为翁姑所嫌;三、为邻近妇人所讥笑。因为妇女家,求子的心比较急切,所以在这里单指女人求子嗣来说。而必定要求男者,因为家无男儿,就有:一、年老无人服侍,二、家业无人付嘱,三、身后宗嗣断绝等三种可畏的事。所以没有生育男孩的妇女,就希望能诞生一个男孩。

 

释尊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如果有妇女家,想要求得一个男儿,只要他肯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菩萨就能满他所愿,而生一个男儿了。可是如果生一个平平凡凡的男儿,并不足为奇,所可贵的是,求观音菩萨所生的男儿,是有福德、有智慧的男儿呢!有福德就富而且贤,有智慧就是贵而且哲,四美具足,可以说是世间上稀奇少有的男子了。

 

生在世间上做人,如果但有福德而没有智慧,就是痴福。有一种人,生来很有福报,人也良善,可是生得不聪明,这是痴福。有的虽然很聪慧,可是缺乏了道德心,又没有福报,虽有满胸的希望和计划,却一事不成,这更是人生的缺陷。观音菩萨能将福慧双全的男子,赐给没有儿子的妇女,由此可见,菩萨对众生的恩惠,是山高海深,无穷无尽的。

 

据现果随录记载:在清朝初的时候,有一位谭宪卿,是一位很富有的长者,因为他们夫妻到了半老的时候,还没有子女,所以族亲们争著要分他的财产,宪卿为此而困扰不甘。于是,费了五千金,设大悲忏坛,礼拜大悲忏四十九日,以此功德,祈求观音菩萨赐与子息。果蒙菩萨的感应,当年妾遂生一子。他的妻儿又发心捐舍一千金,修建白衣阁,过了没有多久的时间,也生一子。这就是观音菩萨,能应求子的妇女,赐与子息的证明。

 

辛二  求女得女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这段文是说明观音菩萨,能应无女儿众生的要求,而赐与女儿的意思。

 

‘设欲求女’:‘设欲’是假设想要的意思。‘求女’是希求有个女孩子。世间的妇女,如果没有生育女孩的,就希求能生得一个女孩子。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便生’是就会生的意思。‘端正’是端庄正经,拣别不是娇慢惯养之类,这是约贞静娴淑的品德说的。‘有相’是有好的相貌。如果没有女儿的妇女家,想要求得女儿,就会生得一个端正有相的女儿。在这句的上面,应该要有‘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一句,在这里所以省略者,是鸠摩罗什法师译法的巧妙。

 

‘宿植德本,众人爱敬’:‘宿植’是宿世所植。‘德本’是善行的因。凭什么会转生为端正有相之女呢?这是因为前生种了善行之因所致呀!‘爱敬’是被人看了,既爱而且敬。爱敬就是虽然被人看了,会生起亲爱的心理,但不敢随便干犯她。

 

依世俗来说,男承内嗣,女结外亲。如果只有男孩而无女儿,也是美中不足之事,所以女儿虽属半子,也有祈求者。而没有女儿的人们,只要他们肯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菩萨就会满其所愿,而赐与女儿。而且其所赐与的女儿,不是平庸的女儿,而是一个品德端正,形相尊贵的女儿。这是一个使人既亲爱又敬畏的女儿呀!如果但使人爱而不敬的话,就是虽然有端妍之貌,而无福德之相。如果只有使人敬而不爱的话,就是虽然有福德之相,而没有端妍之貌。能够使人见了生起亦爱亦敬的心理,必是福德智慧都具足的人,这是宿世培植众德之因所致啊!

 

己二  缘结应求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

 

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这段文是总结二应求的文,以显示观音菩萨威德神通的力量,和众生所得到的利益,并劝勉众生受持观音圣号。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无尽意’是释尊开示了观音菩萨能应二求的道理以后,又呼无尽意菩萨一声,以唤起无尽意菩萨,其实也是唤起法华会上听经大众的注意。‘如是’二字是指法之词,是指上面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意思。观世音菩萨有能满足世界人类,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愿望的神通力量,所以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若有众生’是如果有一类的众生——是有宿世的善根,而且和观世音菩萨有缘的众生。‘恭敬’二字的解释,是自己谦逊退让为‘恭’,推崇他人智慧道德为‘敬’。‘礼拜’是将恭敬的心意,表现在身体外表的行为上,其最恭敬的是,五体投地的致敬方式。恭敬观音菩萨是意业的虔诚,礼拜观音菩萨是身业的虔诚,称念观音菩萨是口业的虔诚。但这三业是以意业为主,所以无论是礼拜或称念,必须心存恭敬,才能得到感应道交的效用。‘唐捐’的‘唐’是‘徒’或‘空’,‘捐’是弃的意思。所做的事,徒劳无益叫做‘唐捐’。恭敬礼拜观音菩萨的功德,不会徒劳无补,其福报不会虚无缥缈,叫做‘福不唐捐’。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故’,是因为恭敬礼拜观音菩萨,福不唐捐的缘故。‘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大家都应该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受持’是不但口里称念圣号,更是牢牢的常常记在心里。因为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所以释尊开示说:‘世间的众生都应该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释尊向无尽意菩萨,开示观音菩萨能应二求的道理之后,又呼一声无尽意菩萨说:无尽意呀!如果有众生,能够心存恭敬,身行礼拜观世音菩萨的话,不但能免三灾、除四难、离三毒,乃至能满二种的祈求,而且因为恭敬礼拜所获得的福报,终无虚弃。就是不礼拜,而单持名也能得到很大的福报。所以你们世间的众生,都要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这正是显示恭敬礼拜的利益,以劝勉众生受持观音圣号的意思。

 

己五  能得多福,分二

庚一  一多相较

 

上面已经把观音菩萨能脱四难、离三毒,应二求的道理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答示持名感应’下第四科,‘能得多福’的经文。‘能得多福’下,又分为二科:一、‘一多相较’,二、‘结显多福’。兹解释一、‘一多相较’的科文中的意义。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无尽意’:世尊要向无尽意菩萨说明礼拜观世音菩萨,能得多福的道理之前,又先呼无尽意菩萨一声。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受持’是口里称念,心内忆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是六十二亿恒河沙数那么多菩萨的圣号。‘恒河’是在印度,宽四十里,长一千多里的大河。恒河里面的沙,好像面粉那么细。一小撮的恒河沙,尚且不能计数,何况既宽且长的恒河里面的沙呢?佛陀说法,讲到数目之多的没有办法计算的时侯,就以恒河的沙来作譬喻。一个恒河沙数的菩萨,已经是太多了,何况有六十二亿的恒河沙数菩萨,其数目更是多的没有办法计算。

 

‘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复’是‘又’的意思。‘尽形’是尽此身形,也就是尽此一生的意思。‘供养’是向三宝供奉:香、华、灯明、饮食、资财等,为之供养。‘饮食’是日常生活上解决饥渴的食料。‘衣服’是身体上穿以遮体的衣裳之类。‘卧具’是睡眠所用的床铺、被褥之类。‘医药’是医治病体的药品。供养这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是为四事供养。有一类众生,不但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的圣号,又尽他的一生,向这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的菩萨,行四事的供养。所以说:‘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于汝意云何’是在你的心意怎样?‘是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受持六十二亿菩萨名字,又尽形寿供养四事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功德’二字的解释是,身行叫做‘功’,心行叫做‘德’。内心有良好的美德,又能表现在身体上做诸善事,叫做‘功德’。‘功德多否?’是问其所得的功德多不多。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无尽意言’是无尽意菩萨为要回答世尊而发言。‘甚多’是很多的意思。因为世尊向无尽意菩萨,问起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又尽形寿供养四事所得到的功德,是否很多?因此,无尽意菩萨就回答说:世尊呀!那个人的功德是很多的了。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佛言’是释尊又向无尽意菩萨发言开示。‘若复有人’是如果另外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这句话是和‘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的相对照。‘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说明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的时间之短暂;这句话是和‘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相对照的。

 

‘是二人福,正等无异’:‘是二人’是一个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等四事的人,和一个但受持观音菩萨圣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的人。这两个人所得的福报,叫做‘是二人福’。‘正等无异’是真正平等而没有差别的意思。受持观音菩萨圣号,乃至只有一时礼拜供养所得到的福报,和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名字,尽形寿供养四事所得到的福报一样而没有差别,这正是显示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功德的殊胜。

 

‘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他们两个人的福报,在百千万亿劫的时间中,都不能穷尽。不能穷尽是享受不尽的意思。‘百千万亿劫’是形容时间的长久,不必当做固定的数目。

 

‘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的名字’是显示受持菩萨圣号之多:‘尽形供养’是显示供养时间之长:‘四事供养’是显示供养之大。‘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显示所受持菩萨圣号的寡少:‘一时礼拜供养’,是显示供养的时间的短促。有人能普遍的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的名字,并且尽其一生,常以四事供养这么多的菩萨,他的供养心是何等的广大,他的精进心是何等的勇猛,当然他的福报是不可思议。但为甚么受持观世音菩萨和一时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所得到的福报,也一样的大,而百千万亿劫,享受不尽呢?我们应该要知道,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的菩萨虽然很多,但都是普通的菩萨,犹如一般的珠宝,而观音菩萨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是度化众生心恳切,倒驾慈航示现的菩萨,犹如摩尼宝珠。因为摩尼宝珠一粒,压倒海宝千群,所以一名能等余号,犹如一粒摩尼宝珠,能胜海中众宝一样。

 

以上是约事相解释,再进一步,约理论来说:观世音菩萨和六十二亿恒河沙的菩萨,都是证到真如本体的。在真如实际中,法性是平等,而没有一多的差别的。从这法性平等的道理来说,受持观音一号,就等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圣号一样,所以二人的功德是正等无异。

 

又约修持的工夫来说:学佛修行是要澄清心里的尘劳杂念的。专心一意单持观音圣号的话,可把心里的尘劳杂念澄清下来,而受持或礼拜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一会儿要念这位菩萨的圣号,一会儿要礼拜那位菩萨,一会儿要供养这位菩萨,一会儿又要供养其他的菩萨。这样的时刻都在起分别的话,心里的尘劳,将会愈动乱,是不能收到‘修心’的工夫的!所以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圣号,不如单独受持一位观音菩萨的圣号呢!

 

庚二  结显多福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这一段文是世尊将受持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和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做个比较,并说明两者的功德没有差别之后,再做个结论,以显示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能得多福的道理。

 

‘无尽意’:世尊说法到这里,又呼无尽意菩萨一声,可是在法华会上的菩萨有很多,为什么不呼其他善萨的名字,而都是呼无尽意菩萨的名字呢?因为无尽意菩萨,是这部普门品的发起人,他是这部普门品的当机众的关系啊!

 

‘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这句话正是显示受持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够得到很多福德的道理。‘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不但口里在念观音圣号,更能将观音圣号,常常牢牢的记在心里。‘得如是’是得到这样的意思。这‘如是’二字,近指这一科‘较量功德’文中所说:称念观音圣号,其所得福德,等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洪名。远指前面诸科所说,众生称念观音圣号的话,菩萨就能救他三灾、四难,能离三毒,能应二求等威德神通,不可思议的意思。‘无量无边’是无有限量和无有边际。多的不可计算,叫做‘无量无边’。‘福德’是福报和功德。有福报和功德的利益,叫做‘福德之利’。而受持观音圣号,能够得到如上所说,很多福报功德的利益,所以说:‘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有人认为:称念一菩萨圣号,不如念很多菩萨的圣号;礼拜一尊佛的圣像,不如拜很多佛的圣像;念小部经,不如念大部的经。甚至认为佛菩萨固然要拜,但天公妈祖、城隍爷、福德神等等也都要拜。于是,今天念这个佛号,明天念那个佛号,今天念这部经,明天念那部经,今天拜佛,明天拜天公,后天拜妈祖城隍爷,弄得心里乱糟糟。这样不但不能得到效果,反而弄得身心疲倦不安。这就是不知道修行要领所致。大家要知道,学佛修行是在修心,众生的心好像猿猴野马一样。学佛的初步,就是要使散乱心平静下来,然后才能修持应该要修的法门。如果还没开始修持法门,就把心弄得乱糟糟,岂不是病上加病,这样怎么能收效呢?佛陀开示众生念一菩萨的圣号,能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的功德相等,正是要众生专一其心,好好一门深入。所以我在这里做个结论:如果能专心一意的念一佛一菩萨的圣号,其所得的福德之利,是无量无边的。反之虽然受持很多佛很多菩萨的圣号,如果心里散乱的话,其功德是有限的。假若是为贪求福德而受持很多佛菩萨圣号,其所得的福德利益更是有限了。

 

戊二  答示游化方便,分二

己一  当机进问

 

上面已经将世尊‘答示持名感应’经文中的意义解释好了,下面接著要解释‘答示游化方便’。所谓游化方便,是观音菩萨随类现身,应化在世间,教化众生的方法。

 

‘答示游化方便’下,又分为二科:一、‘当机进问’,二、‘如来详示’。兹解释一、‘当机进问’科中的经文。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无尽意菩萨是这部普门品的发起众。因为他听世尊说了上面的道理之后,还有要请问的地方,所以就再向世尊开口说话了。‘白佛’是禀白于佛,下对上发言请示叫做‘白’,上对下开示叫做‘告’,这是佛法的仪规。

 

‘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世尊’是无尽意菩萨要请法之前,先称呼一声佛陀的尊称。‘云何游此娑婆世界’,是‘怎样游化这娑婆世界?’的意思。‘娑婆’二字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做‘堪忍’。意思是说:在这世界里的众生,能够忍受这五浊恶世中种种痛苦和祸害,不但不求解脱,反而认是这娑婆世界是快乐的,终日过著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名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在这句‘游此’的‘游’字,含有重要的意思,我们不可让它忽略过去。‘游’是‘游化’,所谓‘游化’是去来自由。菩萨应化在娑婆世界是去来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的。譬如,游客到风景区游览,要去就去,要回就回,来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一样。这去来自由的游化,和众生的随业受报,迥然不同。凡夫众生,如果不是造的这个世界的业,你想要来也不得来,如果这娑婆世界的业未满,您想要去也不得去。凡夫众生的去来是要受著业力的限制的,但是佛菩萨的游化,是想要来,随时可以来,想要去随时可以去,是自由自在,丝毫都不受任何限制的。

 

‘云何而为众生说法’:这句经文,是无尽意菩萨的第二问。无尽意先向世尊请问观世音菩萨游化娑婆世界之事之后,再进而请问观音菩萨怎样对众生说法,所以说:‘云何而为众生说法?’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这句话是无尽意菩萨的第三问。‘方便’是教化众生的方法,‘力’是力用。‘其事’是这段事情,对于教化众生这段事情怎么样,所以说:‘其事云何?’

 

无尽意菩萨这三段问话,有三种含意:一、云何游此娑婆世界,是问身业;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是问口业;三、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是问意业。这是请问菩萨的三轮不思议妙用。所谓三轮不思议妙用是:一、身轮不思议妙用;二、口轮不思议妙用;三、意轮不思议妙用。身口意在众生叫做业,因为众生依著身口意而作业,所以叫做三业。但在诸佛菩萨就名为三轮,轮是运载的意思。诸佛菩萨的应化娑婆世界,能以身口意的妙用,普载众生,断除烦恼,出离生死,证入涅槃,所以名三轮。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游化娑婆世界,教导救度众生,是为‘身轮不思议妙用’。观音菩萨以一口能说无量法,世间的众生,应以何法得度者,菩萨即为说何法。菩萨能说大、小、权、实、契埋、契机的道理,就是‘口轮不思议妙用’。观音菩萨能以智慧鉴别众生的根机,善巧方便应机施教,是为‘意轮不思议妙用’。

 

前科‘答示持名感应’文中,是说明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故名为观世音,及说明菩萨冥中加庇众生的功用,这名为‘冥应’。但还没有谈及菩萨普门示现‘显应’,大悲济世的力用,所以无尽意进问观音菩萨游化方便的道理,乃是合情合理的。无尽意既然是一位菩萨,怎么会不知道菩萨的三轮不思议妙用呢?大家要知道,无尽意菩萨的明知故问,是为著在会及当来的众生,示同凡夫情解而请问的。

 

己二  如来详示,分二

庚一  广显应化诸国,分二

辛一  明应显化,分八

壬一  能应三圣

 

上来已经将‘当机进问’科文中的意义解释好了,现在要解释‘如来详示’科。‘如来详示’下,又分为二科:一、‘广显应化诸国’,二、‘正答游于娑婆’。‘广显应化诸国’下,又分二科:一、‘明应显化’,二、‘结德劝供’。‘明应显化’下,又分为八科:一、‘能应三圣’,二、‘能应六天’,三、‘能应五人’,四、‘能应四众’,五、‘能应众妇’,六、‘能应二童’,七、‘能应十类’,八、‘能应力士’。兹解释‘能应三圣’的文。

 

壬一  能应三圣,分三

癸一  能现佛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所谓‘能应三圣’,是观世音菩萨能够应现佛、辟支佛、声闻的三种圣人之身。这‘能应三圣’又分为三科,兹解释第一科‘能现佛身’。‘能现佛身’是菩萨能够应一类众生的需要,现佛的身而为众生说法的意思。

 

‘佛告无尽意菩萨’:上对下的开示叫做‘告’。佛要对无尽意菩萨说话,是为‘佛告无尽意菩萨’。

 

‘善男子’:这句话是对无尽意菩萨赞美之词。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国土’是国家土地,也就是依报的世界,众生是正报的身体。正报的众生,要依著依报的国土而住,依报和正报同时举出来,所以名‘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是应该要用佛身来度他,才能化度他的意思。菩萨的利乐众生,必需先有机感,然后适应其根机而化导他,所以先出其机——国土的众生,然后应具机类而教化他。

 

‘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有一类的众生,应该要用佛身才能化度他,所以观世音菩萨,就现佛身来对他说法,这正是随类现身说法的意思。

 

观世音菩萨的教化众生,是应现诸国土,度脱诸众生的。所以如果有一类实报庄严土的众生——菩萨,成佛的机缘已经成熟,一见佛相,就能够成就佛果的话,观音菩萨就随他的机缘,示现佛身,向他开示成佛的法门,使他断除最后一分微细无明,证得圆满法身真理,而得成就佛果。楞严经上说:‘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是观世音菩萨亲向佛陀说自己应菩萨的机类,而现佛身说顿入佛乘的道理。

 

或者有人会疑问:观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只是登上圆教初住位而已,怎能现佛身为等觉菩萨说法呢?我们要知道,菩萨虽然圆教初住,也可分身百界八相成道,而度众生,所以可以现佛身为菩萨说法。何况圆教初住,乃是迹门中的事,若论其本,菩萨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既然是古佛再来,当然可以现佛身为菩萨说成佛之法了。又退一步说:如果有一类的众生,希望见佛身,才能生起敬仰心的话,菩萨就现佛身,随机施教,并不一定是说一乘实相,成佛的法门呢!

 

此中‘应以佛身得度者’的‘应以’二字,是说观音菩萨能知众生机宜,这是说明菩萨的‘意轮不思议妙用’。‘即现佛身’是说观音菩萨,能适应众生的机宜而现身,这是说明菩萨的‘身轮不思议妙用’。‘而为说法’是说观音菩萨能适应众生的机宜而说法,这是说明菩萨的‘口轮不思议妙用’。菩萨的三轮不思议妙用,是同时应用,而不相离的。

 

癸二  现辟支佛身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辟支佛’的梵语,应该叫做‘辟支迦罗’,旧译为‘缘觉’,新译为‘独觉’。‘缘觉’是出生在有佛的时侯,亲近佛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的名为‘缘觉’。‘独觉’是出生在没有佛的时侯,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自己静静的观察世间无常演变的道理,由此体悟无生的真理的名为‘独觉’。观音菩萨运用他的意轮不思议妙用,知道有一类众生,是要用辟支佛身才能得度的,是为:‘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现辟支佛身’是观音菩萨的‘身轮不思议妙用’,‘而为说法’是‘口轮不思议妙用’。

 

观世音菩萨观察法界的众生,见到有一类众生,应该要现辟支佛身才能化度的,观世音菩萨就现辟支佛身来度他。众生宿世所种的善根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种了‘信行善根’,欢喜听闻佛法而受益,有的种了‘法行善根’,欢喜独自修持。观世音菩萨为著要教化法行善根之类,就现同类身——独觉身,随机施教,而为他说无生之理,为了要教化信行善根之类,观音菩萨也现缘觉身,为他说十二因缘的生灭门和流转门的道理。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说‘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就是观音菩萨为辟支佛的机类,现辟支佛身,为说十二因缘或无生真理的明证。但如果有一类的众生,并不是辟支佛的机类,可是他对辟支佛有渴仰受法的心理。既然这样,观世音菩萨也就不失其度化众生的机会,现辟支佛身在于其前,为他说法了。而这个场合的说法,就不一定是说十二因缘或无生之理了。

 

癸三  现声闻身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声闻’是闻佛说四谛教法,而悟道的阿罗汉。观世音菩萨知道有一类众生要用‘声闻身’才能得度的。这是菩萨的‘意轮不思议妙用’。

 

‘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知道一类众生,要用声闻身度他才能得度,所以就现‘声闻身’向他说法而度他。‘现声闻身’是观音菩萨的‘身轮不思议妙用’。‘而为说法’是观音菩萨的‘口轮不思议妙用’。

 

声闻是信行善根之机,因为他须要闻佛声教,才能断惑证真,所以观音菩萨就现同类身,为他说四谛的法门,教他‘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得以超出三界,而证入偏空涅槃。楞严经上观音菩萨说:‘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这就是观音菩萨,为信行善根的声闻,现声闻身而说四谛法的意思。有一类众生,虽然不是声闻根机之类,但他对于声闻有渴仰受教的心理,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投其所好,现声闻身来向他说法而度他。辟支佛与声闻都是佛门中的出家众。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有的人对于出家人特别有缘,所以观音菩萨,为投其所爱乐,就现出家人的身份来度他了。但对他所说的,不一定就是四谛或十二因缘的法门。

 

以上已经将‘能应三圣’的文义解释好了。‘能应三圣’应该要能应四圣才是圆满,因为也有一类众生,应以菩萨身才能得度的。而观音菩萨正是现菩萨身度化众生,用不著特别为此类根机另外示现,所以经文中也就省略了。

 

壬二  能应六天

 

上面已经将‘能应三圣’科文的意义解释好了,下面接著要解释‘能应六天’科文的意义。‘能应六天’下,又分为六科:一、‘现梵王身’,二、‘现帝释身’,三、‘现自在天身’,四、‘现大自在天身’五、‘现天大将军身’,六、‘现四天王身’。兹解释一、‘现梵王身’的科文。

 

癸一  现梵王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这句话是说明菩萨的‘意轮不思议妙用’。‘梵王’是色界梵天的天王,他管领著大千世界。依佛经说: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所云‘欲界天’是有男女的性欲和饮食欲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地方,共有六层。‘色界天’是有色质而无淫欲和食欲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色界天的众生,虽然断除了欲界的性欲与食欲,但仍有色身和宫殿的物质存在,所以叫做色界。此中众生由其禅定功夫的深浅,境界的粗妙优劣分为四级,共有十八层。‘无色界天’是没有色身和宫殿的物质,唯有精神存在的地方。在无色界天的众生,将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中,既无四大的色身,也没有国土的色质,所以叫做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也依其禅定工夫的浅深,分为四层。合起来名为三界二十八天。兹为明了起见,将三界二十八天的名相表列于后:

 

      ┌ 四天王天

      │ 忉利天

      │ 须夜摩天

  欲界六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天┤ 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 二禅天┤ 无量光天

      │    └ 光音天

      │    ┌ 少净天

 色界十八天┼ 三禅天┤ 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福生天

      │    ┌ 凡夫天┤福爱天

      │    │    └ 广果天

      └ 四禅天┼ 外道天─ 无想天

           │     ┌ 无烦天

           │     │ 无热天

           └ 五不还天┤ 善见天

                 │ 善现天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 识无边处天

 无色界四天┤

      │ 无所有处天

      └ 非想非非想处天

 

要做三界中色界大梵天的天王,就得断欲离爱,具足五戒十善,获得初禅定力,且须要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才能做大梵天王。菩萨以其智慧观察,知道有一类的众生,是要现梵王身才能度得了他的,是为:‘应以梵王身得度者’。

 

‘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有一类众生,既然要以梵王身才能度化他,观世音菩萨,仍是不失其对化度众生的机会,‘运用身轮不思议妙用’,而现大梵天王的身形,运用‘口轮不思议妙用’,为他说适应机宜的佛法了。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亲自说明自己,为一类厌离欲界尘欲,希求得到清净之身,希望统领大千世界,而持戒修善的众生,现梵王身而说法的文。对这种众生所说的法,当然是五戒十善,离爱断欲,四无量心等的法门。但也有一类众生,虽然不是希求做梵王的,但他欢喜看到梵王身,乐于接受梵天王的话,所以观音菩萨就为他现梵王身而说法。而这个时候所说的法,就不一定是五戒十善等的道理,而是随其所需而说了。

 

癸二  现帝释身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帝释’又名‘释提桓因’,翻译中国话叫做‘能为主’,是欲界第二层‘忉利天’的天主。欲界有六层天,名为六欲天。六欲天的第一层是四天王天,第二层是忉利天,就忉利天向横的方面来算,东西南北的四方各有八天,中间有一个天,合起来有三十三天,所以忉利天翻译中国话叫做‘三十三天’。帝释就是住在三十三天的中间一个天——善法堂天,而统领著其余的三十二天。佛教所说的‘帝释天主’,等于我国民间信仰的‘天公’,基督教所崇拜的‘上帝’。他们以为天公,上帝是万能之主,是世间上最尊贵的神,但在佛教看起来,却只是二十八层天当中,居在下面第二层的天人而已。在他的上面还有很多比他地位高的天人,况阿罗汉、菩萨、佛,那更是他望尘莫及的呢。观音菩萨运用他的智慧观察,知道有一类的众生,应该要以帝释的身份,才能度化他的。可不是吗?就以台湾的民间信仰来说吧,大多数人的心里,都存有一个天公的观念,而且视天公为世间至高的神,而信仰供奉著呢!

 

‘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现帝释身’是观音菩萨的随类现身:‘而为说法’是观音菩萨的随机说法。楞严经说:‘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观音菩萨,为投合一类想要做帝释天主的众生,而现帝释身,为他们说五戒十善的法门,以成就他的愿望。但也有一类众生,虽不希求做天主,而是信乐帝释天主的,于是观音菩萨,也就不失度众生的机会,现帝释天身,使其欢喜亲近,然后为他开导佛法了。

 

癸三  现自在天身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自在天’是欲界六天中,最高的一层天。这个天有两个王,一是天王,二是魔王。‘天王’是因为修未到定的力量,举动自在,而受五欲之乐,且能将旁天所化现的娱乐,作为自己的娱乐,摄为自己享受,而自在无碍,所以又名‘他化自在天’。‘魔王’是看到人世间有大修行人,持戒修定,将出离三界,他则恐怕三界内的众生,超出三界,得到解脱,而减少他的眷属,于是就来扰乱修行人了。这个魔王也拥有其诸魔眷属——魔兵魔将的。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各人的好乐不同。因为观音菩萨有他心通智的妙用,所以就知道也有一类众生,要现自在天的身份才能得度的。

 

‘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现自在天身’是观音菩萨的‘身轮不思议妙用’,而为说法,是观音菩萨的‘口轮不思议妙用’。观音菩萨运用他的智慧观察而知道,有一类众生须要用自在天身才能化度的,所以就随其机感而现自在天身,对他说法了。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说,有一类众生,希望得到自在天身,以便逍遥自在,游行十方的话,观音菩萨,就现自在天身,到他的面前,对他说上品十善等法门,使他成就自在天的福报。还有一类众生,虽然不是想要做自在天人的,但他和自在天人有缘,所以观音菩萨,仍不失其机感,现自在天身,而度化他了。

 

癸四  现大自在天身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大自在天’是色界的最上一层天,其他的经典称为‘摩醯首罗天’。这类众生,有三眼八臂,骑白牛、执白拂,飞行虚空,统治三千大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之主,而得大自在,所以叫做‘大自在天’。观音菩萨运用意轮不思议的妙用,知道有一类的众生,是要用大自在天身才能得度的。

 

‘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先以意轮鉴机之后,就运用身轮现身,口轮说法了。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其所说的法,如果听法者是希望得到大自在天身,便为他说十善,四无量心等法。如果只是乐意接受大自在天王的教化,而不希求生天为大自在天人的,就投其所好,而说应机之法了。

 

癸五  现天大将军身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天大将军’是天上的大将军,他的职责是统领天龙八部,而拥护佛法,救护国土,巡视世间,摧邪辅正,赏善罚恶,降福除灾的。如在寺院供奉著的韦驮菩萨,就是发出护教护人的本愿,示现天大将军身,作为忉利天主的外臣的。菩萨运智观察,知道世间有一类众生,是要现天大将军的身份,才能度化他的。

 

‘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既然有一类众生,应以天大将军的身份才能得度,观音菩萨就随类现身——现天大将军身在他的面前,为他开示佛法了。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说,有人道或八部鬼神的众生,如果有志愿要统领鬼神,救护国土,保卫佛教的,观音菩萨,就现天大将军身,为其说五戒十善等法,使其成就天大将军身的威德勇猛,以完成摧邪辅正,保国卫教,护法安僧的志愿。

 

癸六  现四天王身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毗沙门’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做‘多闻’。是四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观音菩萨运用智慧观察,知道有一类众生,应该要用毗沙门天王身的身份,才能度化他的。

 

‘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又知道有一类众生,须以毗沙门天王身,才能度化他,就应其机宜,现毗沙门天王身在其眼前,对他开示佛法了。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从这个经文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不但化现毗沙门天王身,同时也现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东方持国天王的身份呢!在这里只举出毗沙门天王,乃是只举其一,而把其他三方的天王省略了。这四天王是帝释的外臣武将,居住在须弥山腰,各各统领著鬼神部属,常常拥护正法,使修行者,远离魔障。观音菩萨,观察世间众生,有希望生四天王宫为太子,或发愿为四天王,以护国安邦的,即为这类根机示现四天王身,对他们说上品十善,及统领鬼神,护国安邦的道理,使其成就,以满其愿。

 

上面已经将‘能应六天’经文的意义解释好了,在这里所说的,欲界六天中,只举出‘四天王天’、‘帝释’、‘自在身天’,而略去‘兜率天’、‘夜摩天’、‘化乐天’等身,色界四禅十八天中,只举出初禅‘梵王’与四禅的‘大自在天身’,而将二禅兴三禅略去。这并不是余天不现,而是行文的省略而已!

 

壬三  —应五人,分五

癸一  现小王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小王’是人间各国的国王,因为和转轮圣王之统领四天下比较起来,其统领的范围很少,所以叫做‘小王’。又因世间上国家多,国王也多,犹如粟子散布遍地,所以又名‘粟散王’。世间的众生,也有要以小国王的身份,才能度化他的。

 

‘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既然知道,有一类众生,要以小国王的身份,才能接受度化,就应其机宜,示现小国王的身份,在其面前,为他说法了。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做一国之王,算是人中之最高贵者,谁不希望做国王,以君临天下呢?但要做国王,必须先多修福德。观音菩萨,看到一类众生,希望做人王的,于是就现人王之身,于其面前,为他说五戒十善,治国祐民之法,以成就其福德,以满其治国安民之愿。又有一类众生,须以人王的威德才能接受教化,观音菩萨,也就现人王尊严之身,为其说法,以使其信伏领教了。

 

癸二  现长者身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所谓‘长者’,就是有财有德,在地方上有声望的长辈者。但严格的说,要具备十种条件,才够做长者的资格。这十种条件是:一、姓贵——族姓高贵,如王族之类。二。位高——要有很高的地位,如朝中的元老、宰相之类。三、大富——要有田宅财宝之富。四、威猛——要具备威德勇猛,使人见了肃然起敬。五、智深——要智慧高深,能通达世间的事理。六、年耆——要年纪在六十岁上,而有相当涵养的美德。七、行净——要行为端正,堪为众人的模范。八、礼备——要具足威仪,待人以礼。九、上叹——要为在上者(如国王或上司)之所赞叹。十、下归——要为下辈者之所信伏归附。这便是长者所应该要具备的十种条件,又名长者十德。有一类众生,须要以长者的身份,才能接受化度的。

 

‘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知道有一类众生,要以长者的身份,才能感化于他,就随类应化,现长者身,到其面前,为其说法了。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因为做了一个长者,能得到地方人士的归附爱戴,所以也有人羡慕的。既然这样,观音菩萨,就现长者身,对他说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法门,使其成就,以满其愿了。又有一类,虽自身不希望为长者,但要以长者的身份来感化他,才能信伏的,所以观音菩萨,就投其所好,现长者身,为其说法,以便使其接受教化了。

 

癸三  现居士身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所云‘居士’,依通常的解释,是居在家庭里,修学佛道之士。世间众生的乐欲和机缘各别不同,也有一类众生,要以居士的身份,才能得度的。

 

‘即现居土身,而为说法’:既然有一类要以居士身才能得度的机感,观音菩萨也就现‘居士身’,为其说法了。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说,有一类希望韬光藏德,寡欲精修,爱谈名言,心慕佛法的众生,观音菩萨,就现居士身,为其说居家修德之法。又有一类与居士有缘的机感,观音菩萨,就应其机宜,现居士身,为其说法,使其接受感化了。

 

癸四  现宰官身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宰官’是宰相官僚,如从前的宰相百官,现在之内阁,省、市、县长等,凡是从事国家政治,接受国家薪俸的,都是宰官之类。也有一类众生,要用宰官的身份,才能接受感化的。

 

‘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运用他的智慧观察,知道有一类要以宰官的身份,才能得度的众生,菩萨就现宰官身,为其说法了。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说:如果有一类众生,希望治理国政,以安定邦邑的,观音菩萨,就示现宰官身在其面前,对其说辅政安邦,仁民爱物的道理,以满其愿。又有些现职的军政首长,自为职高身贵,那肯接受普通人的教化,所以观音菩萨,就示现较他更高的宰官身份,为其说法,使其信伏,而收教化之功了。

 

癸五  现婆罗门身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婆罗门’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做‘净裔’。是古时代印度四种族姓之一,也是当时有领导权威的外道。自称他们的族种,是劫初时,从梵天的口所生,是梵天的后裔,所以叫做‘净裔’。世间上也有一类众生,要以婆罗门的身份,才能使他接受教化的。

 

‘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既然有一类众生,要以婆罗门身才能度他,观音菩萨也就曲随方便,示现‘婆罗门身’,对其说法了。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因为婆罗门族是印度最有权威的种族,其余受轻视的贱族,当然希望自己也成为贵姓的种族,以免受人侮辱,因此,观音菩萨,就现婆罗门身,在他的面前,为其说法,使其成就了。又外道的邪见固执,不是以出家人的身份,所能教化的。观音菩萨,为要使他们改邪归正,就现同类身,为其说佛法,使其去邪执,悟正理,而得解脱了。

 

壬四  能应四众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上面已经将‘能应五人’文中的意义解释好了。在‘能应五人’文中所举的,只是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等身。但在世间上,还有经商、耕农等等行业的人,种类繁多,观音菩萨,既是有机感必应,自然都可一一现同类身,为其开示佛法,只是一一举出来的话,不免繁多,所以简略之耳。这一科的文,就要解释观音菩萨示现佛教四众,以教化众生的意义了。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比丘’是印度话,又名‘苾刍’。因为包含有三种意义,所以只翻其音而不译其义。比丘的三种意义是: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所谓‘乞士’是内乞佛法以资法身慧命,‘外乞’饮食以养色身生命的意思。换句话说,‘比丘’是出家修道者。身为出家修行者,必须内求佛法,以增长法身慧命,外向信众乞取饮食,以维持色身生命,所以叫做‘乞士’。‘破恶’是做个出家人,必须精持净戒,以破身的杀、盗、淫,口的恶口、两舌、妄言、绮语的七种恶业的意思。‘怖魔’是出家人发心出家,严持净戒,就能超出三界,而减少诸魔眷属,因此,就使魔王生大恐怖,所以叫做‘怖魔’。‘尼’是女,所以比丘尼,就是出家修行的女众。‘优婆塞’也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做‘近事男’,梵语‘优婆夷’,翻译中国话叫做‘近事女’,受过三皈五戒亲近奉事三宝的善男信女,叫做‘近事男’或‘近事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佛教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的职责是主持佛法,优婆塞、优婆夷的职责是拥护佛法。自身想要出家修行,或者与出家人有缘,乐意接受出家人教化的,这便是应以比丘、比丘尼身教化的机类,如果自身想做个在家学佛的清信士女,或与在家清信士女有缘,乐意接受他们劝导的,便是应以优婆塞、优婆夷身教化的机类了。

 

‘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以智慧观察众生,如有一类机感,须以佛教四众的身份来度他的,观音菩萨,就现四众身,对其说法了。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又云:‘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说,观音菩萨,看到在俗的,男女,有心厌尘俗,好学佛法,希慕割爱辞亲,出家学道的,于是观音菩萨,就示现比丘,比丘尼身,于其眼前,为其说清净梵行,出欲离尘的法门,使其完成出家的愿望。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又云:‘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说,观音菩萨看到一类众生,希望受三皈五戒,做个在家的清净信士信女的,观音菩萨也就随其机宜,示现优婆塞,优婆夷身,为其说三皈五戒的道理,使其成就。

 

又有一类众生,虽然自身并不想要出家,但是和出家人有缘,观音菩萨就适应其机宜,现出家人的身相,为其说法,使其信受。有一类众生,虽和出家人没有缘,却和在家信众有缘的,观音菩萨也就投其所好,示现在家居士的身份,为其说法,以便教化了。

 

壬五  能应众妇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中,前后所说,除比丘尼及优婆夷、童女之外,都是示现男子身,唯有这一段说明菩萨应化妇女身,可见观音菩萨,本来不是女人之相,只是随类示现而已。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这段‘妇女身’三字,是包括从长者乃至婆罗门,就是‘长者妇女’、‘居士妇女’、‘宰官妇女’、‘婆罗门妇女’。‘长者妇女’是长者的夫人:‘居士妇女’是居士的夫人:‘宰官妇女’是宰官的夫人:‘婆罗门妇女’是婆罗门的夫人。此中只举出四种妇女,实则包括其他一切妇人。在封建时代,妇女都是深居闺内,不易外出,更不能与外界男人接触,而现在虽然文化开明,女人可以出入于公众场所,但男众与女人接近,总觉得不大方便,尤其身为出家比丘,更不方便常与妇女之辈接近。这种妇女之辈,还是以同类身来度化他此较方便,这便是应以妇女身得度的机类了。

 

‘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看到一类众生,应该要以妇女身得度的,就随其机宜,示现妇女身,而为说法了。此段文,应该是‘即现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文中只云‘即现妇女身’,乃是文法之略耳!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所谓‘内政’,是泛指一切妇女之道。儒书说:教令不出闺门,故曰内政。也就是说闺门是万化之源,关系于国家之治乱者很大,所以妇女在家内教育子女方面,负有相当的责任呢!女主,即是天子之后。国夫人,如邦君之妻,叫做君夫人。命妇,是受朝廷诰命的妇女。大家,是大姑的意思,才德兼备,能为妇女之楷模者,就是大家。楞严经这段文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一类妇女,要内政立身,以修身齐家治国的,观音菩萨,就现女主身,国夫人之身,命妇之身,大家之身,于其面前,为其说三从四德,修身齐家,教养子女等道理,使其成就妇人之道。以上所说,乃是约一类乐为妇女之机所说,但女人究竟是苦恼多,所以很多女人,渴望求脱女人身的。既然这样,观音菩萨,也就现同类身,方便接近教化,以使其得到解脱了。又菩萨不但现能齐家治国的宰官妇女,多德望的长者妇女,多学识的居士妇女,多数术的婆罗门妇女,同时亦随机示现种种贵贱不一的妇女身,以化度所有妇女之辈呢!诸如白衣观音、送子观音等,都是观音菩萨,在中国示现女人身,以教化众生的事迹。

 

壬六  能应二童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上面已经把‘能应众妇’文中的意义,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的,是‘能应二童’文中的意义。所谓‘二童’,就是‘童男’和‘童女’。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所谓‘童男’是抱著独身主义志愿,终身不犯女色的男子:‘童女’是志愿常为处女,终身不出嫁的女子。‘童男’如华严经之善财童子,‘童女’如法华经的龙女之类。观音菩萨,以智慧观察,知道有一类众生,要以童男童女的身份才能得度的。

 

‘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既然有一类众生,须要以童男童女身才能得度的,观音菩萨,就示现童男童女身,到他的面前,为他说法了。楞严经上说:‘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说,有一类抱独身主义的男女,观音菩萨,就示现童男童女身,为其说法,使其成就童男童女之身。上面是约乐意做童男童女的机类所说,但也有一类虽不是想要做童男童女,却与童男童女有缘,所以菩萨也就示现童男童女身,为其说法了。如马郎妇,就是观音菩萨,示现童女身,以教化众生的事迹之一。

 

壬七  能应十类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上面已经将‘能应二童’文中的意义解释好了,下面接著要解释‘能应十类’之文义。所谓十类,就是‘天’、‘龙’、‘夜叉’,乃至‘摩侯罗伽’等八类,再加上‘人’、‘非人’,合之即为十类。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天’指欲界与色界诸天的天人,也就是收摄上面能应六天文中,不尽之天人机类。‘龙’有守天宫殿的,兴云降雨的,开渎决江的,守护伏藏等等,种类殊多。‘夜叉’是梵语,翻译中国话叫做‘勇健’,又叫‘捷疾鬼’或‘能啖鬼’,因为这是一类食人的凶恶鬼神,有地行、空行、飞行三种夜叉。‘乾闼婆’也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做‘香阴’。因为他不食酒肉,唯以香气滋养身命,所以名为香阴。是帝释天人的奏乐神,帝释天神,须要作乐的时侯,只要烧沉水香,乾闼婆神,就寻香而至,奉侍帝释,而演奏音乐。‘阿修罗’也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做‘无端正’,因为阿修罗女貌美,而阿修罗男丑恶,所以叫做‘无端正’。又因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所以又名‘非天’。阿修罗有天道所摄的化生阿修罗,有人道所摄的胎生阿修罗,也有鬼趣所摄的卵生阿修罗,和畜生道所摄的湿生阿修罗。因为阿修罗依附于天、人、鬼、畜之四趣,而没有其个别的趣所,所以就把六道轮回的众生判为天、人、鬼、畜、地狱的五趣,而略去修罗趣。‘迦楼罗’也是印度话,译为中国话叫做‘金翅鸟’,俗谓大鹏鸟。而形相粗大,两翅伸展开来,有三十六里之广,金翅鸟本来是以龙为食的,后来因受佛的感化,就不再食龙了。佛陀为济其饥,就命佛弟子,每于食时,念咒布施饮食,使其饱满。出食偈云:‘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就是从这些因缘来的。‘紧那罗’也是梵语,译为中国话叫做‘疑神’,因为他的形体像人,但头上有一支角,使见者疑是鬼怪之类,所以叫做‘疑神’,他也是帝释天人的奏乐神。梵语‘摩侯罗伽’,译为‘大腹行’,就是大蟒蛇神。此类众生,虽是蛇身,但粗而且长,其鳞内生虫,日夜咬之,其苦难堪,此乃前生多嗔恨心所感受的果报。例如武帝之后郗氏,就是转生为大蟒蛇,幸得武帝延请高僧,为其修建忏悔道场,才脱离了蟒蛇身,而得生天上。现在佛门中,有金山御制梁皇宝忏十卷,就是从这因缘而来的。‘人’是人道中的人类。上面能应五人,已经说明菩萨能示现人类之身,而这里所以重述者,乃是统收人王、宰官……以外,不尽之机耳。‘非人’是对人而言,也就是天龙八部的鬼神等,就是非人。而在本文中,已经列出天龙八部之名,为甚么又再重言非人之类?这亦是统收天龙八部之外,不尽之鬼神之机耳。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既然看到一类众生,须要以天、龙乃至人、非人等身,才能得度的,就仍不舍机感,曲随方便,示现天、龙……人、非人等身,而为其开示佛法,是为:‘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有诸天,乐出天伦,即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观世音菩萨,应诸天之机,而示现教化,所教化的天人有二种,一是求为天人的,二是求脱离天身的。前面能应六天,是应其求生天的机感,这科文中示现天身,是应其求脱离天身的机感。因为天上虽好,整日耽溺于天福之中,就不能发心修行,且天福享尽,就会现出五衰相,而堕落下界,乃至三途去受苦。这倒不如在人间,苦乐参半,容易发道心,学佛修行,能了生死。所以只要是有智慧的天人,就想求出离天趣了。观音菩萨,看到这类机,就示现天人之身,为其说法,使其脱出天伦,以成就其愿望。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龙虽然由宿福的招感,住在七宝宫殿,且能唤云变雨,具备大神力,但因前生多嗔,心地不正,犯戒好斗,所以有三苦:一、热沙炙身,二、风坏宫衣,三、金翅鸟啖的三种苦报。因此,龙也希望脱离龙身的。既然这样,观音菩萨,就示现龙身,为其说布施、持戒、柔和、仁慈等法门,使其达成脱离龙伦的心愿。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又说:‘若有夜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夜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夜叉,多为暴恶因缘而堕落的。做个鬼道的众生,当然是苦恼无穷。如果有希望脱离‘夜叉’苦报的机感,观音菩萨,就现同类身,为其说布施持戒、柔和谦善等法门,使其脱离‘夜叉’之伦类,而转生人道了。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乾闼婆’住在须弥山南,金刚窟内,亦是由前世业报所生。其有欲脱离‘乾闼婆’身的,观音菩萨,就现‘乾闼婆’身,为其说远离放逸,及受五戒,修十善等法门,使其脱离‘乾闼婆’的伦类。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因为‘阿修罗’,在前生虽修下品十善,但因常怀猜忌之心,尤好斗争,所以虽然住在南瞻部洲的金刚山,有六千由旬广大的修罗宫,可是,每日三时,有刀枪剑戟,从空中飞入宫中,阿修罗若不躲避,必受杀伤。因为‘阿修罗’虽然能得享福,但因苦具自至,常受痛苦,所以就有生厌离心,求脱其伦的。既然这样,观音菩萨,就现‘阿修罗’身,为其说慈忍谦恭,及五戒十善等法门,使其脱离‘阿修罗’的伦类。

 

‘迦楼罗’的身形粗大,每日要吃大龙一条,小龙五百条,才能饱满。这么大的身份,岂不痛苦?其有欲脱离‘迦楼罗’苦报的,观音菩萨,就示现同类身,为其说仁慈爱物及五戒十善等法门,使其脱离畜生道,而转生于人天道上。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紧那罗’虽然由前生布施的力量,住在七宝宫殿,能歌能舞,但似人非人,似神非神,其形体很怪诞,怎不生厌离心,求脱其伦呢?观音菩萨,看到有欲脱其伦的‘紧那罗’,就示现同类身,为其说远离戏乐,及十善等法门,使其达成脱离本伦,而生人天胜趣的愿望。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做个‘大蟒蛇’,也是痛苦难堪的,其欲脱离本伦,求生人天的,观音菩萨,就示现‘摩呼罗伽’身,为其说忍辱、慈悲、十善等法门,使其舍离嗔恚,脱离大蟒蛇身的苦报,而转生人天乐趣。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从这一段文的内容看起来,就可以知道在这科文中菩萨示现人身,乃是约其喜欢人身,更无他求者而言。佛陀曾言:地狱众生太苦,天趣众生太乐;太苦太乐,都不能发心修行佛法,只有人道众生,苦乐参半,既能因受苦而激发道心,又因有短暂的安乐,而得以办道。所以古德说: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为。既然这样,凡有智者,谁不希望善保人身,以借假修真呢?既然这样,观音菩萨,就示现人身,为其说五戒十善等法门,使其成就人身。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使其成就。’其中有形指有色身,如休咎精明等众生。‘无形’,是没有形体的空散销沉等。‘有想’,是有精神的鬼神精灵等,‘无想’,是精神麻木,而化为土木金石等类。这些都包括在非人之内,如果欲脱其本伦的,菩萨都一一现同类身,为其说法,使其解脱非人之类。

 

壬八  能应力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执金刚神,就是护法神。护法神的责任,是手执金刚的宝杵,降伏邪魔,谴责恶人,以护持正法的。佛教虽然以慈悲为本,但在适应众生的根机,施行教化方面,却有‘折’、‘摄’二门。折伏门,是对个性刚强的众生,以威德折其骄慢,使其信伏。摄受门,是对个性柔顺的众生,以慈悲摄受,使其信从奉行。执金刚神,就是以折伏门的方法,帮忙佛陀教化众生的。如果有护法心切,欲为执金刚神,以藉金刚杵的威德,降伏邪恶,拥护佛法的机类,观音菩萨,就示现执金刚神之身份,为其说摧邪辅正之法,令其成就威德,以作佛教护法。正法念经说:‘过去有一位国王,第一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国王设了一千个筹,叫他们抽筹,以试未来成佛的次第。结果拘留孙得第一筹,乃至楼至得最后一筹,就是现在贤劫的千佛。第二夫人生了二个儿子,一个发愿做梵王,劝请千佛说法,一个发愿做金刚力士,拥护千佛的教法。’这就是现在的梵王和金刚神。

 

上面已经将观音菩萨,应众生机,示现身相说法教化众生的文义,解释好了。在这应机示现教化众生文中,所举出来的有三十二种身相,所以又名三十二应身。这三十二应身,就是:能应三圣是三种身相,能应六天是六种身相,能应五人是五种身相,能应四众是四种身相,能应众妇是一种身相,能应二童是二种身相,能应十类是十种身相,能应力士是一种身相,合起来一共三十二身相。但观世音菩萨既云随类现身,何止现三十二种身?在本品标明三十二应身者,只是举出大略的数目耳。

 

辛二  结德劝供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常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这段结德劝供的文,又要分为二段:‘无尽意……度脱众生。’是结德。‘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劝供。所谓‘结德’,是总结上面三十二应身的文,以赞叹观世音菩萨,妙化的功德。‘劝供’是劝在会乃至未来的众生,都要供养观世音菩萨。玆分段略释之: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世尊把上面的道理讲完之后,又再呼‘无尽意’一声,以提醒无尽意菩萨,以及在会大众的注意。接著就说:‘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是观世音菩萨’是‘这一位观世音菩萨’的意思。‘如是’二字是指法之词,是指观音菩萨,现佛身乃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的,三轮不思议妙用。这位观音菩萨,成就了如上面所说,随类现身说法的功德,是为:‘成就如是功德。’

 

‘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以’是‘用’的意思。‘以种种形’就是用种种的身形,这是标示菩萨的身轮妙用。既然说‘以种种形’,就不止是三十二应身了。所以这句‘以种种形’更加显示观音菩萨的神化莫穷。‘游诸国土’的‘游’字是‘游化’,这是说明菩萨的来去自由的自在业用。‘诸国土’是一切的国土,也就是一切世界。观音菩萨的游行教化,不分天上人间,也不拘此疆彼界。这正是表示,观音菩萨的妙应无方。‘度脱众生’的‘度’是‘化度’,‘脱’是‘解脱’。化度众生,使其解脱种种灾厄痛苦,叫做‘度脱众生’。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故’是因为观音菩萨,成就了三轮自在业用,随类现身说法教化的功用,以种种身形,游化一切世界,度脱众生的缘故。‘汝’字指无尽意菩萨,‘等’字,近指在会大众,远即总该所有信仰观音菩萨的现在未来诸众生。‘一心’是专一无二之心。‘供养’是以物质的供奉。佛陀对无尽意菩萨说:是因为这位观音菩萨,神化无穷,妙应无方,游化十方,度脱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离苦得乐的恩惠,其功德海深山高,叹莫能尽,所以你们,为著酬答观音菩萨给与的恩惠,就应当一心一意的,供养观世音菩萨呀!

 

观音菩萨的鉴机、现身、说法,乃是从修耳根圆通所得到的‘无作妙方,自在业用’,所以虽曰以种种形,其体惟是一真,虽曰游诸国土,仍然不离当处。这好比天上的一个月,普遍映印于一切水中,一切水中的月,唯是天上的一月所摄;月不下降,而水也不上升,水清即月明,是一样的道理。能够体会此意,才能领悟观音菩萨,随类示现说法教化的真实意义呢!

 

庚二  正答游于娑婆,分二

辛一  显示妙德,分三

壬一  能施无畏

 

上面已经把‘广显应化诸国’科下的意义解释好了。下面接著要解释‘正答游于娑婆’科文的意义。这科文分为:一、‘显示妙德’,二、‘应问总答’的两科。‘显示妙德’下,又分为:一、‘能施无畏’,二、‘能感供养’,三、‘能修供养’的三科。兹解释‘能施无畏’的科文。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这段文正是显示观音菩萨,能施无畏的功德妙用。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是’字当做‘这’解释。‘是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位观世音菩萨’的意思。‘摩诃萨’的‘摩诃’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做‘大’。‘萨’字是‘菩萨’的略称。所以‘摩诃萨’是‘大菩萨’的意思。观世音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以称为‘菩萨摩诃萨’。菩萨之所以称为摩诃萨,是表现在菩萨中,是一位超群拔类者。详言之,必须具足:大、多、胜的三种妙德,才能称为摩诃萨。所谓大,是心境广大——已体证法身真理,心境开通,包太虚、周沙界。所谓多,是解悟众多——对于权实之法,都已了解体证。所谓胜,是度生妙用殊胜——运用三轮不思议妙用,随类示现教化。观世音菩萨,正是具备了这些条件,所以堪称为摩诃萨。

 

‘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于’是‘在’的意思。‘怖畏’是恐怖畏惧,‘急难’是紧急的灾难。在恐怖畏惧紧急灾难之中,叫做:‘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能够布施无畏。我们如果日间走到深山,有盗贼恶兽的道路,或者夜间走到黑暗的道路,心理必定会恐怖畏惧。如果真的碰到劫盗或野兽,那更是紧急的灾难。观世音菩萨,在众生心生恐怖的时候,能使你远离怖畏,在众生遭遇急难的时候,能使你解除灾难,而使你精神上,消除种种恐怖畏惧,所以叫做:‘能施无畏’。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这正是显示观音菩萨,能施无畏的功德。

 

所谓‘布施’,分为三种:一、财施。财分:‘内财’、‘外财’、‘内外财’。将衣服、饮食、卧具、金钱等身外之物布施与人,是名‘外财施’。将自己身上的头、目、髓、脑、手,足等布施与人,是名‘内财施’。以妻、子等布施与人,是名‘内外财施’。二、‘法施’:对一切众生,演讲佛法,就是以佛法布施众生,名为‘法施’。三、‘无畏施’:能使人除去怖畏、能解救人的急难,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快乐者,名为‘无畏施’。三种布施当中,财施属于物质的,法施与无畏施,都是属于精神的。而财施只救众生色身之苦,法施能破除众生痴暗,能开众生智慧光明,使众生增长法身慧命,而了生死,成就圣果,所以法布施的功德,胜于财施的功德。在本文中,菩萨能施无畏给众生,乃是布施的第三无畏施。世间的怖畏,莫过于生死,众生的急难,也莫甚于生死。因此要彻底的解脱众生的怖畏急难,非要使众生了脱生死不可!要使众生了脱生死,就得开示佛法,以断除其烦恼恶业。果能这样,无畏施也就是法施了。

 

‘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是故’,是因为观音菩萨,在众生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能使众生远离怖畏急难的缘故。‘此娑婆世界’是指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区域,有三千大千国土之多。‘号’是安立德号,说明白点,就是称呼的意思。因为观音菩萨,能以无畏布施众生,所以这娑婆世界的众生,都称呼这位观音菩萨,为‘施无畏者’。

 

楞严经十四无畏中,观音菩萨向世尊说:‘世尊!我复于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于四不思议中说:‘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害,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这是说明观音菩萨,因修耳根圆通,发起妙用,所以能以无畏施与众生。同时说明,不但娑婆世界的众生,称他为施无畏者,而是十方诸世界的众生,都称呼他为施无畏者。观音菩萨的‘施无畏者’,乃是因其能施无畏的德用,所安立的德号。

 

壬二  能感供养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上面已经把‘能施无畏’科中的意义解释好了,现在接著要解释‘能感供养’科文的意义。这科‘能感供养’文中,又含有三段的意义。从‘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是受旨——无尽意菩萨,承受佛陀圣旨而兴供养。‘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是不受——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无尽意复白………受此璎珞’是重奉——无尽意菩萨重申把璎珞珠,供奉观世音菩萨。兹分别解释于后: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萨’:无尽意菩萨在前面听世尊说:你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所以就接受世尊的意旨,要发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了。而且在要供养观世音菩萨之前,先禀白佛说:世尊啊!我现在应当遵照世尊的开示,要发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了。这段文正是‘受旨’的意思。也是表明能供养的人——无尽意菩萨。

 

‘即解颈众实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即’字是‘即时’,‘解’是‘解开’,‘颈’是‘颈项’。‘众宝珠’是种种珍宝之珠,‘璎珞’即是项炼之类。无尽意菩萨向世尊说要供养观世音菩萨之后,即时把挂在颈项的众宝珠镶成的璎珞解下来,这宝珠的价值有百千两金那么多。虽然这么高贵的璎珞,无尽意菩萨并不吝惜,而把它供养给观世音菩萨。这段文是显示所布施之物的贵重。

 

‘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无尽意菩萨,把璎珞宝珠解下来,拿给观世音菩萨,就开口说:‘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所谓‘仁者’是有仁德的人。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大悲救世的慈悲者,所以称谓‘仁者’。又‘仁者’,也是菩萨与菩萨之间,互相客气的称呼。无尽意菩萨,向观世音菩萨说:仁德的圣者啊,请你接受我的法施,所供养你的珍宝璎珞吧!这段文是无尽意菩萨,把供养观世音菩萨的事,付于实行,再以口言表达内心的诚意。这璎珞是物质,应该是‘财施’,为甚么叫做‘法施’呢?这是因为无尽意菩萨,解珠供养的时侯,能够了达三轮体空而不著相——能够以缘生性空的真理,而体会‘能布施的人’、‘受布施的人’、‘中间所布施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因之虽然布施,而不著布施之相。既然能了达三轮体空而不著相,所以‘财施’就是‘法施’了。又菩萨之布施,乃是代为众生祈福,既然是代众生布施,即是回自向他——将布施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所以‘财施’也就是‘法施’了。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时’是无尽意菩萨,把宝珠奉给观世音菩萨,请观世音菩萨接受的时侯。那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供养的璎珞宝珠。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的意思。但观世音菩萨,为甚么不肯接受呢?因为无尽意菩萨,虽然承受佛旨发心供养,但观世音菩萨,犹未奉命接受,所以不敢接受。这是尊重佛陀的慈命。又无尽意菩萨的璎珞珠,是从自己的颈项解下来的,既是这样,观音菩萨,怎么好意思接受他人身上亲自所用的东西?这是不应该接受的。所以观世音菩萨,就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璎珞宝珠的供养了。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无尽意菩萨,看到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其供养,于是就又禀白观世音菩萨说:仁者啊!为怜愍我们,所以请你接受这璎珞吧!这段文是无尽意菩萨重请供养。为甚么说‘愍我等故’呢?‘我’是指无尽意菩萨本身,‘等’是并及在会四众人等。众生太薄福了,但都是仍然悭贪而不肯布施造福,这样的话,要等何日才能离苦得乐呢?无尽意菩萨就是怜愍众生的贫穷痛苦,而代为布施造福的。所以就对观世音菩萨说:仁者啊!我是愍众而施,也请你愍众而受吧!

 

无尽意菩萨之重请,有二种意思:一、为表示诚恳,希望佛陀能转为命令观世音菩萨,必定要接受。二、表示既然为众生而施,而菩萨为众而受,并没有损伤正义。为此二事,所以就重请了。也由此可以知道,菩萨的一切举动,都是为著众生呀!

 

壬三  能修供养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这科文是观世音菩萨,接受无尽意菩萨的璎珞珠之后,转供世尊及多宝佛塔,所以科名‘能修供养’。这一科的文,又分作二段。‘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受是璎珞。’是佛劝——佛劝观世音菩萨,要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即时观世音菩萨……一分奉多宝佛塔’是受已转奉——观音菩萨把璎珞珠接受之后,转而供养二佛。兹分别解释之: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尔时’是无尽意要供养,而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的时候。因为世尊知道观音菩萨,是因为没有得到佛的慈命,所以不敢接受,也知道无尽意菩萨之所以重请,乃是希望世尊转致,令其必受,所以就向观世音菩萨开口说话了。这是佛陀意轮鉴机,口轮说法的妙用。

 

‘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这段正是世尊劝观世音菩萨的话。四众及天龙八部等,在前面已经有解释,所以这里不重解释。世尊明白了双方的心理,就对观世音菩萨说:你应当怜愍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八部等的缘故,要接受无尽意菩萨所供养的璎珞啊!在这里应当要知道:怜愍无尽意和怜愍众生的意思不同。怜愍无尽意,是怜愍其代众生布施求福的诚恳。怜愍众生,是怜愍众生寡德薄福。世尊劝说的用意,正是无尽意菩萨既为众生而布施,观世音菩萨也应该为众生而接受的意思。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即时’是世尊劝说的时侯。因为世尊开口劝观世音菩萨,要接受无尽意的璎珞供养,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怜愍四众天龙八部众等,而接受璎珞。不说愍无尽意,而言愍诸四众等者,正是显示无尽意,乃是为代众生求福而布施,观世音菩萨,亦是为使众生植福而接受的。

 

‘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这段文正是转奉的意思。观世音菩萨,既承世尊的慈命,接受了无尽意菩萨的璎珞珠之后,就把它分作二分,其中一分供养释迦牟尼佛,一分供养多宝佛。所谓‘多宝佛塔’,多宝佛是东方宝净世界的佛。多宝佛入涅槃之后,以本愿为全身舍利,诸佛说法华经,必在其前出现。因此,世尊讲法华经,也涌出多宝佛塔,在其法会中。观世音菩萨,既然接受了无尽意菩萨的璎珞供养,而又转奉世尊及多宝佛塔,是有二种意思的:一、是显示观世音菩萨,乃是为令众生植福,所以才接受,而不是贪著物质而接受,所以接受后,即时转奉于佛。二、是观世音菩萨,自谦自己的福德不如佛,供养菩萨不如供养佛的福报大。既为众生植福的话,转供世尊的福报殊胜,所以就把它转奉于佛了。这也正是显示观世音菩萨能修供养的妙德。

 

辛二  应问结答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上面已经把‘显示妙德’下三小科的文义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应问结答’文中的意义。所谓‘应问结答’就是世尊因无尽意菩萨之请问,而解释了上面的道理,现在把要解答的道理,都已经解释好了,就做一个结论的答覆,所以科名为‘应问结答’。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世尊把上面的道理讲完之后,再呼无尽意菩萨一声,接著说: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自在神力。‘如是自在神力’这句的意思,远指冥应和显应文中所说,观世音菩萨悲心救苦,普门示现等等的度化众生妙用;近指菩萨‘能施无畏’、‘能感供养’、‘能修供养’的妙德。所谓‘自在神力’是自在解脱的神通力,就是楞严经所脱的‘无作妙力’。这‘无作妙力’,是显示菩萨所示现救度众生的三轮不思议妙用,乃是本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任运妙用。其作用是不须要经过思考作意,毫无勉强的。

 

‘游于娑婆世界’:观世音菩萨的教化众生,虽然是‘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但娑婆世界的怖畏急难的事比较多,而人类也多习悭贪,少修福慧,所以菩萨就特别关心娑婆世界的众生,以自在神力,游化娑婆世界,而解除娑婆世界众生的怖畏,救拔娑婆世界众生的急难,使裟婆世界的众生破悭贪、修福慧。所以说: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裟婆世界。

 

丙二  偈颂,分三

 

上面已经把‘世尊答示感应’下的第一科‘长行’的文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第二科‘偈颂’的文,本来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法华经,这品普门品,是没冇偈颂的。后来到了隋朝的时候,有一位阇那笈多法师,再翻译法华经,这品才有偈颂。以后的人,把它移来合并于罗什法师所翻译普门品长行文的后面,所以现在的流通本,才有这段偈颂。

 

偈颂有‘祇夜’和‘伽陀’两种。梵语‘祇夜’,译为‘重颂’,是以诗词的体裁,重复说明长行文中的义理的名为‘重颂’。‘重颂’又有‘广颂’和‘略颂’的差别。‘广颂’是在长行文中,没有说明清楚的地方,以偈颂详细的说明,‘略颂’是在长行文中,已有详细的说明,所以在偈颂中,只作简略的说明。梵语‘伽陀’,译为‘孤起颂’,这是在长行中没有文,而在偈颂中,孤独而起,说明另外一种意思的,所以名为‘孤起颂’。

 

佛陀的说法,为甚么有‘长行’和‘偈颂’二种体裁呢?这在印度的宗教,本来就有二种说法的体裁。一是贯华说,就是‘偈颂’,这好此中国的韵文。二是散华说,就是‘长行’,好此中国的散文。这都是众生的好乐不同,随机而说的。而在‘长行’文之后有‘重颂’者,一为投合利钝两种根机:因为利根的众生,只要经过世尊一番说明,就可以了解,所以只要长行之文就够了。但根机迟钝的众生,要再次说明才能了解,所以要重复以偈颂颂出。二为后来之众:佛陀说法的时候,有的因为差别因缘,不能一开始就来参预法会而听讲,佛陀为使后来听讲的众生也能得到利益,所以在‘长行’之后,又以‘偈颂’重述之。本品的‘偈颂’,又要分为:一、‘重问得名因缘’,二、‘重答得名所以’,三、‘重显游化方便’的三科来解释。

 

丁一  重问得名因缘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录,名为观世音?

 

这段文是无尽意菩萨,重复向世尊请问,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尔时’是指世尊把上面的道理讲完的时候。世尊在上面把观世音菩萨,有无作妙力,游于娑婆世界的道理说完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以偈颂再向世尊请示了。

 

‘世尊妙相具’:这句是以偈赞叹佛陀的功德。‘世尊’是对佛的尊称。因为佛陀是世间、出世间最为尊贵的圣者,所以称为‘世尊’。‘妙相具’是具足微妙相好的意思。佛的报身有无量相好庄严,应化身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称为‘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这句偈是表达无尽意菩萨自己的问意。‘彼’字是‘他’的意思,此处的‘彼’字是指观世音菩萨。我现在要重复请问他——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所以说‘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这两句偈正是所要问的事情。‘佛子’是菩萨的别称。佛陀慈悲深广,等视一切众生,犹如赤子。所以约广义说,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但子以嗣父业为职责,佛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而菩萨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荷负教化众生的事业,才是真正的佛子。二乘人侧重自利,只与佛陀的本怀少分相应,但犹未悟证其中道理,所以称为外子。这里所说的佛子,是指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随类示现,度脱众生,正是负担如来利生之事业,所以是名符其实的佛子。‘何因缘’是为甚么缘故的意思,佛子——观世音菩萨——为甚么缘故,名字叫做观世音呢?所以说:‘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世尊把上面的道理讲完的时候,当机的无尽意菩萨,就以偈颂再请问世尊。就说:‘具足微妙相的世尊啊!我现在要重复的请问他(观世音菩萨)的事情,佛子(观世音菩萨)为甚么叫做观世音呢?’这便是这一科‘重问得名因缘’科文的意思。

 

丁二  重答得名所以,分三

戊一  总标分二

己一  极显二利行愿

 

‘重答得名所以’下,又分为三科:一、‘总标’,二、‘别显’,三、‘总结’。‘总标’下又分二科;一、‘极显二利行愿’,二、‘正标化他行愿’。玆解释‘极显二利行愿’的文。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这一科的文,是世尊把观世音菩萨,自利利他的行愿,以简单几句话显示无遗,所以科名‘极显二利行愿’。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具足了微妙相的世尊,是为‘具足妙相尊’。以偈来回答无尽意菩萨的发问,是为‘偈答无尽意’。这两句话是结集经典的人,描述当时的情形。就是说:因为无尽意菩萨,以偈颂来请问世尊,所以世尊,也就以偈颂来回答无尽意菩萨了。

 

‘汝听观音行’:‘汝’字是指无尽意菩萨,‘听’字是要谛听,‘观音行’是观音菩萨自利利他的行愿。世尊以偈回答无尽意菩萨的时候,一开口就说:无尽意菩萨啊!你要注意听呀!我要向你说明观世音菩萨,自利利他的行愿了。这句话是训诫无尽意菩萨,要注意听下面所要讲的道理。无尽意问世尊说:‘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而世尊即以‘观音行愿’回答,这正是表示诸佛菩萨的圣号,每以其‘因中’的‘自利行’与‘果上’的‘利他行’,来安立德号的。

 

‘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这三句偈,是说明菩萨‘化他的行愿’。‘应’字是‘感应’的意思。佛菩萨的度众生,是有机感即应的,‘应’而叫做‘善’,必定具足自在的神通力。从‘真理体而随类化身,虽然变现了无量无边的应化身,而真身本体,从来不动摇;虽真身不动,而能随类化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才能叫做‘善应’。‘诸方所’是所有的地方处所。观世音菩萨的应化,能够应化到所有的方所——十方世界。这是因为菩萨有一身不分而普现的善应妙力,所以就能感应众机而不遗漏。不固定方向处所,而皆能感应,这就是无刹不现身的意思。从这无刹不现身的行愿看起来,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利他行是何等的宽广呢!

 

‘弘誓’是观音菩萨度化众生的广大誓愿,‘深’是渊深,就是彻底究竟的意思。观音菩萨的度化众生,不但是遍十方而广大无边,也是究竟的——使一切众生究竟离苦得乐。其广大渊深之妙用,犹如广阔无涯,渊深莫测的大海一样,所以说:‘弘誓深如海’。‘历劫’是经历尘沙劫数,这是约时间说。观音菩萨的度化众生,约时间说,乃是从无量劫前,一直到无量劫以后;从过去到现前,乃至到未来,都是不休息的。这种广大、究竟,而且历时长久的度生妙用,乃是我们的心所不能测知,我们的口所不能表达的,所以说‘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这两句偈是说明观音菩萨‘自利的行愿’。‘侍’字是亲近的意思。‘千亿佛’是有千亿数那么多的佛。观音菩萨自从初发心以来,亲近了数以千亿计的佛。由此可见,观音菩萨是常随佛学,而辅助佛教化众生的。因为菩萨所亲近的佛,有那么多,所以他的功行也就很殊胜了。‘清净愿’是说明发愿的纯洁;不求世间名利,不求未来欲乐,也不为天上的福乐,和二乘的小果,所为的只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愿才是清净愿。观音菩萨发出了度化无边众生,成就无上佛道的愿,所以说:‘发大清净愿’。因为观音菩萨,从因地发心修行以来,是亲近了众多的佛,而又发了清净的愿,所以才能够善应诸方所,经历尘劫而度无量众生呢!

 

己二  正标化他行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这段文正是标示观音菩萨化他的行愿,所以科名为‘正标化他行愿’。这里只是略标,下面还有详释。

 

‘我为汝略说’:‘我’是世尊自称,‘汝’是指无尽意菩萨。我要对你无尽意菩萨简略说明,所以说:‘我为汝略说’。观音菩萨的行愿是不可思议的,世尊虽能把它一一表达出来,而在会大众,未必然能够领解;而且世尊为著利益众生,将单说化他行愿,而略其自修方面,所以叫做‘略说’。

 

‘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闻名’是听到观音菩萨的圣号,‘见身’是见到观音菩萨的圣像;‘心念’是内心思念观音菩萨。‘不空过’是不会徒劳无益,而是有感必应的意思。心里思念观音菩萨,能够得到观音菩萨的感应,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为甚么听到观音圣号,和见到观音圣像,也能得到感应呢?因为能够闻名、见身,必定是有宿世善根的,因此,闻名必能称念圣号,见身必能礼拜圣像,所以也都能感应了。闻名而称名是口业,见身而礼拜是身业,心念而祈求是意业,众生的身、口、意三业为能感,观音菩萨有感必应,是不会徒劳无益的,所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诸有’是指三界,‘有’是有因有果。三界六道中,有善因即得善果,有恶因即得恶果,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所以叫做‘有’。三界的‘欲界’叫做‘欲有’,‘色界’叫做‘色有’,‘无色界’叫做‘无色有’也有把三界分为‘九有’或‘二十五有’的,这只是把三界,详细分类解释耳。‘苦’是痛苦,有‘苦因’和‘苦果’的分别。‘苦因’是‘烦恼’,‘苦果’是‘业报的身体’。苦有‘三苦’、‘八苦’等等。观音菩萨能消灭三界众生的苦因苦果,所以说:‘能灭诸有苦’。

 

戊二  别显,分二

己一  能免三灾,分二

庚一  能免火灾

 

上面已经把观音菩萨,对众生感应的道理,简单的标明出来,下面就要分别说明,观音菩萨有求必应的道理。所以科名为‘别显’。‘别显’科下,又分为:一、‘能免三灾’,二、‘能脱八难’的二科。‘能免三灾’下,又分二科:一、‘能免火灾’,二、‘免水风灾’。玆解释第一科‘能免火灾’的文。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假使’是假设,‘兴害意’是生起谋害的心。假设有人生起要谋害你的心,而把你推落到火炎猛炽的大火坑里,所以说:‘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的‘彼’字是指观世音菩萨;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叫做‘念彼’。‘观音力’是观音菩萨的威德神通之力。如果有人把你推落到大火坑里,便有被火焚死的危险。在这危险万分的时侯,只要你称念观音圣号,便能仗著菩萨威神之力,倏然之间,把火坑变成莲池,而免火灾之难了。所以说:‘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长行的文说: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长行文说‘火不能烧’,偈颂说‘火坑变成池’,虽文字有出入,但意义都是说免除火灾的,这便是‘重颂’的意思。

 

庚二  免水风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漂流’是受大风的狂吹而漂荡,这是风灾。到‘巨海’必会受大水的沉溺,这是水灾。当你被漂流到大海的时侯,就会遭遇到毒龙、鲸鱼、罗刹鬼等等的灾难,所以说:‘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不能没’是不能吞没,当你被漂流到大海,又遭遇到龙鱼诸鬼的灾难,谁能够不做龙鱼诸鬼的食物呢?在这时候,只要你能虔诚的称念观世音菩萨,便能仗著菩萨的神力,不但不被龙鱼吞食,就是波浪也不能吞没你。所以说:‘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长行的文说: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这是免水灾的文。又说: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这是免风灾的文。而此处的文,虽比较简略,而且文字有出入,但都是说明免除水风之灾难的,所以仍是‘重颂’。

 

己二  能脱八难,分八

庚一  免怨贼难

 

上面已经把‘能免三灾’的文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能免八难’的文。能脱八难科下,又再分为八科:一、‘免怨贼难’,二、‘免刑戮难’,三、‘免枷锁难’,四、‘免毒药难’,五、‘免罗刹难’,六、‘免恶兽难’,七、‘免毒虫难’,八、‘免暴雨难’。玆解释第一科‘免怨贼难’的文。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成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须弥峰’是须弥山的最高峰。梵语‘须弥’,翻译中国话叫做‘妙高’,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出水面有八万四千由旬之高,是一座很高的山,所以叫做‘妙高山’。‘为人所推堕’是被人所推而堕落下去。如果有人行走在须弥山的最高峰,而被恶人所推,必定会跌得粉身碎骨,其情景是何等的危险。被害者在这生死紧要关头,只要能称念观音圣号,便能仗著观音菩萨威德神通的力量,而好像太阳住在虚空一样,不会堕落下去,所以说: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在这里说,在须弥山上,被人推落下去,这是形容被害者处境的高险,却未必定是在须弥山顶被人所推堕。从极高的山上被人推落,且能如日住于虚空,待怨贼去,仍得升起,何况比较低的山呢?当然更能得免难了,这是举难况易的意思。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金刚山’是坚固异常的山。起世经说:‘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高六百八十由旬,纵广亦六百八十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这便是说明金刚山的位置及性质等。如果被恶人所追逐,而堕落到金刚山中,所以说:‘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被恶人追逐而堕落到金刚山中,也是会粉身碎骨的。但只要被害者,能够称念圣号,便能得到菩萨威神力的加被救护,不但不会跌伤,就是身上的一根毛也不会受损害,所以说:‘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堕落金刚山,也是形容被害者,堕触外物的坚固而已,并不一定是堕落金刚山,这也是举难况易的意思。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值’字是遭遇的意思。‘怨贼’是不但要抢夺财物,而且要伤害生命的劫贼。‘绕’是围绕。或者遭遇到很多怨贼的围绕,各人都手里拿著利刀,要来加害于人,所以说:‘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遭遇怨贼各各执刀围绕要加害的时候,必定不能免受劫害伤亡的。在这自分必死,无可逃避的时候,只要能虔诚的称念圣号,必定能仗著菩萨威神力的加被,化对方怨贼恶念,都会即时生起慈悲心。这一来不但不会遭遇伤命之害,而且亦不会遭遇劫财的损失。所以说:‘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长行的文说:‘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但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彼此的文,虽然有出入,但是免怨贼难的意义是相同的。

 

庚二  免刑戮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上面已经把免怨贼难的文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免刑戮难’的文。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王难苦’是自己违犯国法,或冤枉受刑法牵连。‘临刑’是临著要受极刑——死刑,‘欲寿终’是寿命就要终结——死亡,自己犯法或无辜被牵连,而遭遇国法刑罚的痛苦,受刑罚而生命要终结,所以说:‘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在这时候,也是必死无疑,但只要你能称念观音圣号,仗菩萨威力的加庇,斩手所持的刀,马上就会一段一段的断坏——会断成一节一节,所以说:‘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我在几年前,任中国佛教会推派的监狱布教师,常到台北监狱布教。有一次和赵茂林居士,一齐到无期徒刑的狱房探视罪犯黄君,黄君向我们说明梦中之境,及所遭遇之事,必定是菩萨的解救无疑,所以就把它录出来做参考。黄君说:他本来是一个被判极刑的囚犯,而他是独生子,他的母亲为爱子心切,且素有信仰,就虔诚的祈求菩萨的解救。就在他被判极刑不久的时候,黄君梦见,他自己驾一部吉普车,其母坐在车内,因为后面有人追他们,所以就开足马力向前驶去,但走到一段路之后,前面有一条大河,而又没有桥梁可以通行。后面有人紧追,前面又没有路可走,就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候,在河中忽然现出一个白衣妇人,挥手向他们招呼说:来!来!我可解救你们。就在这时候,黄君忽然从梦中醒来。过了不久,黄君承恩特赦,从死刑降为无期徒刑。梦中这位白衣妇人必定是观音菩萨无疑。因为黄君得到菩萨的解救,所以就很虔诚的信仰佛教,虽在狱中,也过著很安乐的生活。

 

或有人问:受冤枉的,菩萨来解救他,乃是理所当然,而自己犯法而受刑,乃是因果报应,理所当然的,为甚么菩萨也来解救他呢?这岂不是让那些恶人更加无所顾忌吗?关于这道理,在长行文中已有解释,请自己检阅。长行文说: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彼此文字的意义虽有出入,也同是说明免刑难的道理。

 

庚三  免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上面已经把‘免刑戮难’偈文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免枷锁难’的偈文。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忸械:‘囚禁’是被监禁在牢狱里,‘枷’是挂在头颈的架,‘锁’是锁在身上的炼子,‘杻’是手栲,‘械’是脚镣。或者有人被囚禁在牢狱里,头颈被‘枷’架著,身体被‘锁炼’锁著,手被‘手栲’栲著,足被‘脚镣’镣著,是为:‘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被人囚禁在牢狱里,被杻械枷锁系缚的时侯,也是无法脱离囚禁之难的。但只要被囚禁者,能虔诚的称念观音圣号,就能仗著观音菩萨威神之力,而释然得到解脱了。所以说:‘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释然’是解散的意思。‘解脱’是解散了杻械枷锁的系缚,而脱离囚禁之苦。长行文中说:‘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这正是这一句偈的意思。

 

庚四  免毒药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上面从‘免怨贼难’到‘免枷锁难’三科偈文的意义,都在长行文中所有,是重复申明长行的意义,所以都名为‘重颂’。这一科偈文,是在长行文中所没有的,是孤独而起的,所以名为‘孤起颂’。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咒诅’是用咒语、邪术、咒水等,驱役鬼神,以诅害于人。‘毒药’是有毒性的剧药。毒药的种类很多,所以叫做‘诸毒药’。‘咒诅诸毒药’都是足以致人于死地,而所以施用‘咒诅’或‘诸毒药’的用意,也是企图伤他人身命的,所以说:‘所欲害身者’。如果遭受恶人暗中以咒诅毒药,要加害的时候,也是不容易脱离灾难的。但被害者,如果能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话,被害者不但不会遭受毒害,且其‘咒诅诸毒药’还会回转来,著在谋害者的本身呢?所以说:‘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所以会‘还著于本人’,一方面表示,观音菩萨解救被害者——即是菩萨摄受众生的慈悲。另一方面,表示观音菩萨对谋害者的谴责——即是菩萨折伏众生的威德。如果谋害者,不但不能害人,还害自己,就会恐惧而改悔行善,这岂不也是得到观音菩萨教化的利益吗?佛菩萨的‘慈悲摄受’,或‘威德折伏’,都是为了能得教化的功效。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佛菩萨,就对机施教,该摄受的就摄受,该折伏的就折伏,慈威兼施之耳。苏东坡居士以为‘还著于本人’偈,未免违背了佛教慈悲的精神,所以就把它改为‘两家俱免难’。这好像有片面的道理,但这乃不知佛法‘摄’、‘折’二门的意义。又从因果的观点来说,害人反害自己,乃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对于‘还著于本人’之偈,并没有不妥善的地方。

 

我曾听家师白公上人说:在大陆时有一位同参道友,是弃邪归正来出家的。这位法师有一次回故乡,顺便去探访从前所亲近的外道邪师。而这位外道师,对其徒弟的出家,仍含恨在心,乃起恶念想要害他。于是外表假装善意,留他住宿。这位法师不疑有他,就接受其好意而住宿下来,但到了深夜,好像有一个很重的轮子,压著他的身体一样,被压得透不出气了。这位法师心里猜想,谅必是他的外道师,施用咒诅谋害他的,于是赶快默念大悲咒。大悲咒一念,压在身上的东西就没有了,而休息不念的时侯,就又压下来了。于是这位法师,就起来端坐念咒,一夜不敢入眠。到了明天,天已大亮,但他的外道师未起床,这位法师就要去探视他。可是,一到了其外道师的房门外,就听到外道师,在床上呻吟叫苦,这位法师,起初以为其外道师是患甚么急症,但他的外道师,却哀求他说:‘法师呀!希望你看在我们从前师徒的情份,原谅我,救我的命吧!’。这位法师再探究其原因,其外道师说:‘我昨夜念咒役使鬼神,要去伤害你,但这些鬼神,却反过来对付我,这必定是你的法力比较大的关系。我已经痛苦得快要死了,希望你不要再施法术,救救我的命吧!’。这位法师听了以后,才恍然了悟昨夜之事,也证验了大悲咒的威力。于是再念大悲咒,为其外道师解除苦厄,果然大悲咒一念,其外道师身上的痛苦全消。以后其外道师,也就改邪归正,而信仰佛教了。

 

这段因缘,正是‘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的明证,也证明了‘还著于本人’的教化之功效。

 

庚五  免罗刹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恶罗刹’是凶恶的罗刹。‘毒龙’是有毒气的龙,‘诸鬼等’是其他所有的凶恶鬼神。罗刹本来就是食人的鬼,再加上凶恶,更是遇者必被食害无疑。毒龙和诸恶鬼,也是会伤害人的性命的,如果遭遇到恶罗刹,或毒龙诸鬼,岂不是必死无疑吗?

 

‘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只要被害者,能称念观音圣号,就能够仗著菩萨威神之力,而免除伤害。‘时’是就在被害者念圣号之时,‘悉’是统通,就是所有遭遇到的恶罗刹、毒龙、诸鬼等,‘不敢害’是不敢来加害你。因为被害者,能够称念观音圣号,就能得到菩萨智慧光明所普照,慈悲神力所保护,所以罗刹龙鬼就不敢来伤害了。

 

长行文中也说:‘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因此,这一科偈颂,仍是重颂。

 

庚六  免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这科‘免恶兽难’偈文的意义,也是在长行文中所没有的,所以这一科也是‘孤起颂’。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恶兽’是凶恶的兽类,诸如:豺、狼、虎、豹等,能伤害致人于死地者,就是恶兽。‘利牙爪’的‘利’是锐利,‘牙’是口内的牙齿,‘爪’是手指的爪甲。牙爪都很锐利,所以叫做‘利牙爪’。恶兽就是靠著它‘利牙爪’来伤人的,这‘利牙爪’是很可怕的东西,所以说:‘利牙爪可怖’。当你被恶兽围绕著,它们现出锐利的牙爪,要来伤害你的时候,是可怖也是很危险的。

 

‘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疾走’是很快的走开,‘无边方’是无有边际的地方,这是形容地方的遥远。当遇著恶兽包围,将被其爪牙加害的时侯,只要能记得这位救世大悲主——观音菩萨,而称念他的圣号,那些恶兽就能受著菩萨慈力的感伏,而即时远走。它们都不敢再留在你的身边,何况敢来伤害你呢?因此,就能得到解脱了,所以说:‘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据南海慈航载:在福建省,有一个烧木炭的人,名叫雷法震。他的家里,有一支鸭栏木,因为看到这支木材的纹理很精细,就想要拿来雕刻观世音菩萨,以便供奉,但都因工作太忙,以致未能雕刻。后来,有一天法震入山烧炭,从荆棘丛中,突然间跑出一只猛虎,向雷法震扑来。正在这危险紧急的当儿,忽然间来了一位妇人,当著猛虎叱责一声,虎即跪下,叩头而去。法震很感激这位妇人的相救,并请问其姓名。该妇人说:‘我是你家中的鸭栏木。’,说完后忽然之间不见了。法震到此才回想从前拟用鸭栏木,雕刻观音圣像的事,于是,回家后就把它拿来雕刻观音圣像,并且终身持斋礼敬观音菩萨。

 

这位雷法震,只在心里想雕刻形像,尚且能得菩萨的感应,何况志心称念圣号?愿望信仰观音菩萨者,生起决定信心,切莫半信半疑,必能感应道交,而得法益。

 

庚七  免毐虫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蚖、蛇、蝮、蝎,都是毒虫类的动物。念观音圣号,可以免除这些毒虫之害,所以科名曰:‘免毒虫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蚖’是四脚的虫类,其形体像壁虎,而比壁虎还要大。‘蛇’有‘有毒’与‘无毒’之分,这里是指有毒的蛇。‘蝮’与‘蝎’,也都是毒虫之类,有云大毒蛇叫做‘蝮’。‘气毒’是气有毒,也就是说,这些毒虫之类,都是有毒气的。‘烟火然’是说像烟火一样。这些毒虫之类,会吐出像烟火一样的毒气,所以说:‘气毒烟火然’。这是说明毒虫毒气的厉害,只要被其毒气触到,就会被侵入身体内,中毒而死。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蚖、蛇、蝮、蝎,吐出如烟火的毒气,要来加害的时候,也是很危险的,但只要志心念观音圣号,都能得菩萨的慈力加庇,使那些毒虫,一听到念观音圣号的声音,就自己回避而去,而免遭其灾难。所以说:‘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庚八  免暴雨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这段‘免暴雨难’偈颂的道理,也是在长行文中所没有,是孤独而起,所以仍是‘孤起颂’。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云’是晴空起乌云,‘雷’是进而打雷声,‘鼓’是雷的震声,犹如鼓击之声,‘电’是发出闪电的光,‘掣电’是电的闪飞,犹如牵掣的形态。晴空起云,雷声隆隆,电光闪闪,这是要下大雨的前奏。而电光的闪铄,也会把人打死,岂不可怕呢?‘降雹’是从天空降下冰雹,这‘雹’是比霜雪还要粗,像小冰块一样的东西。‘澍大雨’的‘澍’字是降下的意思。从天空降下很大的雨,叫做:‘澍大雨’。降雹的时候,连屋上的瓦,都会被打破,当然人亦会受其灾害。如果大雨倾盆,而不休息的话,就会酿成洪水泛滥的灾患。这雷电、降雹和大雨,都是可怕的现象。

 

‘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当雷电鼓震,雹雨倾泻的时侯,如果能志心念观音圣号,也能仰仗观音菩萨大悲神力,而免除暴雨的灾难。‘应时’是就在你念圣号的时侯,菩萨就感应你。‘得消散’是得到云消雨散。在你念圣号的当儿,就得云消雷停,雨过天晴,所以说:‘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以上所解释的是,‘能免三灾’和‘能脱八难’的偈颂,有的重颂长行之所说,有的是孤独而起,以补长行的不足。这都是世尊以偈回答无尽意菩萨,也就是分别说明观世音菩萨,能免除众生诸灾难的威德神力,以为其得名的因缘。

 

戊三  总结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这段的偈颂,是总结以上观音菩萨灵感救苦的道理,以显示得名观世音的缘由,所以科名为‘总结’。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困’是‘围困’,就是束缚的意思。‘厄’是‘灾厄’,就是痛苦的意思。众生自从无始劫以来,因为有我执的烦恼,就执此假合的身心为实有的我,遂将自由解脱的自性清净心,被围困于五蕴身心之中;又以这幻妄的身心,为造业的工具,不断造作恶业,所以就被‘业力’重重围困于三界六道中,而不得出离。这便是‘困’的意思。既然被困于三界六道中,受生死的轮回,就必定有种种灾厄,所以说:‘众生被困厄’。‘无量苦’是无量的痛苦。众生的痛苦是数不尽的。且约人类来说:自从呱呱堕地,乃至气尽命终,其间要备受生理上‘病’、‘老’的痛苦,又要受精神上‘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等的痛苦。自身生理上的病痛,外界人事的刺激,大自然界遭遇的不如意,其逼迫身心的痛苦是无可限量的,所以说:‘无量苦逼身’。而这众生的痛苦,正是菩萨所要救度之境。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妙智’是妙观察智,这是转第六意识所成,是能够观察分别世间事相的智慧作用。‘力’是神通力,是救度众生的神通妙方。观音菩萨有妙智,能观察世间的苦境,又能以神通力,解救世间众生的苦恼,所以说:‘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因为观音菩萨,有能观之智,观世间苦境,而寻声救苦,所以才名为观世音。

 

丁三  重显游化方便,分二

戊一  广显游化十方,分五

己一  略颂游化

 

上来已经把‘偈颂’第二科‘重答得名所以’下的偈文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偈颂’下第三科‘重显游化方便’的偈文。‘重显游化方便’下,又分二科:一、‘广显游化十方’,二、‘正显游于娑婆’。‘广显游化十方’下,又分为五科:一、‘略颂游化’,二、‘灭诸趣苦’,三、‘颂二利观’,四、‘破惑灭灾’,五、‘三轮妙用’。兹解释第一科‘略颂游化’的偈文。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士,无刹不现身。

 

‘具足神通力’:‘神通力‘是神通的力用。观音菩萨的神通力用,和其他的权教菩萨不同,观音菩萨的神通是具备而充足的,所以叫做:‘具足神通力’。因为观音菩萨证得圆通本体,从这本体中所发起的神通妙用,是化而复化,化化无尽的,这名为‘无记化化通’。

 

‘广修智方便’:‘广修’是广博而彻底修习的意思。‘智’是指实智,‘方便’是指权智。所谓‘实智’,是冥契于本觉真理的根本智慧,‘权智’是随众生的根机而施行教化的方便智用,所以叫做‘方便’。观音菩萨自从久远劫来,亲近了很多佛而修习,证得根本智之后,从根本智而起方便智用,所以说:‘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十方诸国土’是尽十方所有的世界。这就是说,菩萨的现身,非是局限于娑婆世界,而是普遍应化于十方世界的。‘无刹’的‘刹’是刹土——世界,没有一个刹土不现身,换一句话说,无论那一个世界,都会现身,所以说:‘无刹不现身’。

 

这四句偈,赅括了长行文中的三十二应身而无遗,所以科名为‘略颂游化’。菩萨之所以能随类应身,乃是具足神通之力故。观音菩萨运用其神通妙用,设使极微尘数的众生,有机感之,都能遍应,所以称为普门大士,并不是虚夸之辞。也因为菩萨广修智方便,能随机施教,丝毫不乱,所以有感皆应,无机不度。十方世界,只要有求救的处所,菩萨都能一一圆满感应,所以就‘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了。如果从竖言之,不但‘凡圣同居土’能应化,就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也都能随处应现。因为在长行文中所说‘应以辟支佛身’,就是应现于方便有余土,‘应以佛身’就是应现于实报庄严土呢!

 

己二  灭诸趣苦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这句偈颂,是特别显示菩萨救苦的功德。菩萨能灭除诸恶趣的痛苦,所以科名为‘灭诸趣苦’。这是补长行所不足,也是属于‘孤起颂’。

 

‘种种诸恶趣’:‘诸恶趣’是所有的恶趣,恶趣是三恶道,也赅摄了阿修罗。所有的一切恶趣,所以说:‘种种诸恶趣’。这一句是总说。

 

‘地狱鬼畜生’:这一句是分别列出三恶道之名。‘地狱’是三恶道中最苦者,‘鬼’是饿鬼,‘畜生’是牛马等。

 

‘生老病死苦’:这一句是指出人道痛苦之相。生老病死,是我们人道所不能免除的,它是一切人类的总苦。

 

‘以渐悉令灭’:地狱道的众生,有种种刑罚之苦;饿鬼道的众生,有不得饮食的痛苦;畜生道的众生,有劳役偿命的痛苦;阿修罗道的众生,有斗争之苦;人道的众生,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天道的众生,有五衰相现的痛苦。但无论那一道的众生,只要能恭敬礼拜,或称念观音菩萨,就能得到菩萨的感应,而渐渐消灭六道中的一切痛苦,所以说:‘以渐悉令灭’。因为众生的恶业很多,所以痛苦就多,要一下子把它消除,谈何容易!但只要能仰仗菩萨之力,必定能渐渐消灭,乃至最后,会消灭一切业报呢!

 

己三  颂二利观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这一偈颂文,是观世音菩萨的‘自利观’和‘利他观’,所以科名为‘颂二利观’。菩萨之所以能利他,也就是修这观行,所发起的妙用。这一段偈颂,也是补长行文之所不足,仍是孤起颂之文。

 

‘真观清净观’:‘真观’是真空观。所谓‘真空观’,就是以智慧观察,而了知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之法;缘生之法没有体性,当体就是空的。般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种真空观智。世间一切法,总不出:‘无情的器界’和‘有情的身心’。外面的无情器界,是四大假合之物。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离散,虚妄有灭。物质存在的当儿,只是因缘的假合,而无实体,所以说‘当体’就是‘空’的。对于有情的身心来说,有情的身体也是四大的假合,而有肉体,再加上精神的要素,而构成有情的生命体。因之,有情的生命体,也是物质和精神的假合,其中并没有独立的个体,所以也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菩萨从这修习真空观之中,破除了我执烦恼,而证真谛理。‘清净观’是假观。菩萨先以真空智,照见五蕴皆空,但所谓空,只是说缘生无自性,并不是说‘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所以世间一切法,虽然当体即空,但缘起的假相,仍然存在;虽然有假相,却是幻化的。如能明了到此,就不为物质所执著,虽然居在尘缘的世界,也不会被它所染。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在尘而不染尘,无垢清净,所以名为‘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菩萨先观‘当体空’,次观‘幻化有’。再其次进一步深入观察,幻化有的五蕴身心,和真空的妙理,是‘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这就是‘理事无碍圆融中道观’。因为世间法,其体本空,其相幻有;空不是有,有不是空,所以说‘不即’。但‘幻有’的当体就是‘真空’,‘真空’的当处就是‘幻有’;‘幻有’和‘真空’不相隔离,所以叫做‘不离’。因为‘真空体’不是‘幻有相’,‘幻有相’也不是‘真空体’;‘空’、‘有’不是一体,所以‘不一’。但‘幻有相’和‘当体空’只是一体的两面,而实是一个东西,既不分彼此,所以就‘不异’了。例如:茶杯也是缘生之法,但有假合之相,而空无自性,从茶杯的相说是‘幻有’,从茶杯的体说是‘真空’。‘真空的体’不是‘幻有相’,‘幻有的相’不是‘真空体’,所以就‘不即’、‘不一’。再进而观察,茶杯的‘真空体’就在这一茶杯的‘幻化相’之中,‘真空体’与‘幻化相’,同在这一茶杯之中,这就是‘不离’、‘不异’。因为茶杯的本体是空的,不能说它是‘有’,但茶杯的假相是有的,不能说它是空;这么说来,茶杯是‘非空’、‘非有’的了。从这‘非空’、‘非有’所显的中道叫做‘但中’,但进一步说,茶杯的假相是‘有’的,所以可以说它是‘有’,而茶杯的体是‘空’的,所以也可以说它是‘空’;这么说来,茶杯也是‘即空’、‘即有’的。从这‘即空’、‘即有’所显的中道叫做‘圆中’,也就是圆融无碍中道观。观音菩萨能彻悟,五蕴身心之本体,就是中道的妙体,因为中道的妙体是广大无边的,所以五蕴的身心,也是称性而无边的。能够了达这‘理事无碍圆中观’叫做‘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悲观’的‘悲’是拔苦的意思。菩萨能运‘同体悲心’,希望拔除众生的一切苦恼。所以叫做‘悲观’。‘慈观’的‘慈’是与乐的意思。菩萨起无缘大慈,希望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这名为‘慈观’。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这三种观行,是属于自利方面的,名为‘自利观’。‘悲观’与‘慈观’是属于利他方面的,所以名为‘利他观’。可是,菩萨的利他观,是由菩萨的自利观所起的。因为菩萨,修真空观,观察一切法,当体本空——众生的妄业也是本来空的。修清净观,观察一切法,其相幻妄——众生的自性,是离染清净的。修广大智慧观,以圆融事理——照见众生,幻妄即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道理。但进而观察,众生虽是业妄本空,幻妄即真,但众生迷而不自觉,所以自从无始劫来,深陷于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因为菩萨看到众生,堕在痛苦中,所以就兴起慈悲心,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要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但众生是幻妄的,所以就能终日度众生,而终日不著度众生相。这就是菩萨证三谛理,所起的妙用呢!

 

‘常愿常瞻仰’:‘常愿’是常常愿望。这是佛陀嘱咐众生,应当要常常愿望观音菩萨,能垂大慈悲,拔除痛苦,而赐与快乐。因为观音菩萨,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能运无缘慈,平等看待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幼儿一样,都要使其得到安乐。菩萨亦下与十方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能运同体悲,把众生的痛苦,当著自己的痛苦,都要使一切众生,远离种种痛苦。所以众生如能常愿‘与乐’、‘拔苦’,必定能满所愿的。‘常瞻仰’的‘瞻’是‘瞻视’——看——的意思。‘仰’是‘仰慕’。常常瞻视和仰慕,叫做‘常瞻仰’。为甚么世尊嘱咐众生要常瞻仰呢?因为如能常瞻视菩萨的庄严的妙相,能仰慕菩萨的美德,就自然会恭敬礼拜,既能恭敬礼拜,就能得菩萨慈悲保护,而得离苦得乐了。

 

己四  破惑灭灾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这一段的偈文,是显示菩萨妙智化他的功德,亦是属于‘孤起颂’。因为菩萨的智慧,能破众生的痴暗,能灭众生的灾难,所以科名为‘破惑灭灾’。

 

‘无垢清净光’:‘无垢’是没有垢秽。观音菩萨修习真空观而破见思烦恼,修清净观而破尘沙烦恼,修广大智慧观而破无明烦恼,所有烦恼垢秽都没有了,所以叫做‘无垢’。‘清净光’是清净的光明。因为菩萨由修三观,而断除了一切烦恼,内心纯洁清净,所以就显出自性清净的智慧光明了,所以叫做‘清净光’。

 

‘慧日破诸闇’:‘慧日’是智慧日。菩萨的无垢清净光,就是大圆镜的大智慧光明,这智慧光明的照耀,犹如太阳在天空,放出光明一样,所以叫做‘慧日’。‘破诸闇’是破除种种的黑暗。这黑暗是指众生无知的烦恼。众生从无始劫来,受无明烦恼的盖覆,心地失去了光明,犹如黑暗的天空一样。而菩萨的智慧光,不但能破自己的烦恼,也能破众生的烦恼,所以说:‘慧日破诸闇’。

 

‘能伏灾风火’:‘灾’是总指众生的一切灾难,‘风火’是别指众生的‘风灾’和‘火灾’。菩萨的慧日,不但能破众生的烦恼,同时也能消灭众生的风火等一切灾难,所以说:‘能伏灾风火’。众生外来的灾难痛苦,都是由内在的烦恼,驱使身口造作恶业而招感的。菩萨的慧日,既能破除众生的烦恼,则因灭故果灭,三灾、七难等苦果,自然会消灭。

 

‘普明照世间’:‘普明’是普遍的光明,菩萨放出了很大的光明,而能普遍的照耀世间,所以说:‘普明照世间’。观音菩萨的智慧,是从法性真理所发的。法性遍一切处,所以从法性所发的智慧光明,也能普遍。其所照的世间,不但是六道凡夫的凡圣同居世间,而是二乘的方便土世间,和菩萨的实报庄严土世间,也都能够照耀著呢!

 

己五  三轮妙用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一段偈颂,是显示观音菩萨的三轮不思议妙用,所以科名为:‘三轮妙用’。亦是属于‘孤起颂’。

 

‘悲体戒雷震’:这一句偈颂,是说明观音菩萨的‘身业神通轮’。‘悲体’是菩萨所证的大慈悲的法身理体,这悲体是由严持净戒所报得,所以说:‘悲体戒’。菩萨从这大悲的戒体,运用身轮妙用,示现三十二应身,以大神通力,骇动十方佛刹,犹如大雷的震动,一切众生,都能闻知,所以说:‘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慈意’是慈悲的心意。‘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菩萨运无缘慈、同体悲,要使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犹如大云的普覆大地一样,所以说:‘慈意妙大云’。云能遮盖焰日,使大地得到阴凉,菩萨能使众生离苦得乐,亦如大云。但菩萨之使令众生离苦得乐,乃是彻底而普遍的,所以称为‘妙’。这一段偈颂,是说明菩萨的‘意业记心轮’。

 

‘澍甘露法雨’:‘甘露’名‘不死乐’,服用的人,能消除百病,而长寿不死,以这甘露譬喻佛法。凡是得到佛法的人,都能消除身心诸病,而得法性的无量寿命。‘法雨’是把佛法譬喻如雨水。大地如果久不下雨的话,一切草木都会干枯。同样的,众生如果不得佛法的话,心灵就会枯寂。草木得雨水的滋润,就会欣欣向荣,众生得到佛法的滋润,心灵也就能得到苏醒,充满生机。佛陀讲经说法,滋润众生的心田,犹如从天空降甘露、下雨,以滋润草木一样,所以说:‘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烦恼焰’是把‘烦恼’譬如‘火焰’。因为烦恼的扰乱身心,犹如大火焚身一样,使身心逼迫,痛苦难堪,所以叫做‘烦恼焰’。菩萨如大云的慈悲心,应化无边身相,向众生开示种种的佛法,能使众生破除如焰的烦恼,消灭业报而离苦得乐,所以说:‘灭除烦恼焰’。

 

戊二  正显游于娑婆,分四

己一  能施无畏

 

上面已经把‘广显游化十方’下的偈颂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正显游于娑婆’的偈颂。‘正显游于娑婆’下,又分四科:一、‘能施无畏’,二、‘颂具五音’,三、‘劝信勿疑’,四、‘具德劝供’。玆解释‘能施无畏’科的偈文。

 

诤颂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诤讼经官处’:‘诤讼’是由斗争而诉讼于官。既然诤讼,就必须经过官卫的处所,所以说:‘诤颂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军阵中’是军中战争的阵营里。在军阵中,就刀枪如林,子弹如雨,随时都有被伤杀的可能,岂不恐怖畏惧呢?所以说:‘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由诤讼而对簿公庭,就必定内心忧虑刑罚,在军阵中,就恐命在瞬息间,这都是怖畏的境遇。但只要能念观音圣号,就能仗菩萨慈悲神力加庇,使诤讼的双方,消灭宿怨,解除诤讼,和解了事,或排除军阵中种种兵器的威胁,所以说:‘众怨悉退散’。

 

娑婆世界的众生,个性多好斗诤,这诤讼和军阵,都是指娑婆世界的众生而言,所以判为‘正显游于娑婆’。又有斗诤就必定有怖畏,菩萨能解除众生的怖畏而无畏,所以科名为‘能施无畏。’长行文中说:‘是观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彼此的文字虽有出入,却都是说明‘无畏施’的道理。

 

己二  颂具五音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上面‘颂二利观’的五观:是解释观音菩萨的‘观’字,这一段‘颂具五音’,是解释观音菩萨的‘音’字。以这‘五观’与‘五音’,显示观音菩萨的妙德,也于此建立观世音的圣号。

 

‘妙音观世音’:‘妙音’是微妙的音声。这‘妙音’是指音声的本体,这音声的本体,就是真如理体。这妙音之体,具足了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之法,也就是说,这妙音的本体,是充遍于法界的。因为体遍法界,所以到处能随缘现出音声来。‘观世音’是以能观的妙智,观照世间苦恼众生称名的音声,寻声而解救世间众生的痛苦。观世音是指音声的功用,音声的本体既然充遍法界,从体所起的妙用,也是充满法界的,所以无论远近的众生,只要有人称名求救,观音菩萨都能一一寻声,而解救其苦难。

 

‘梵音海潮音’:‘梵音’的‘梵’字,是清净的意思。观音菩萨的音声言教,都是演说清净的佛法,所以叫做:‘梵音’。这是出世圣人之所以和凡夫不同的地方。凡夫众生,一开口就是杀、盗、淫罪恶等事;不然,就是贪求财色货利等事,所说的都是世间染污之事。但佛菩萨所说的,都是清净心地之法,都是了脱生死之法,所以是清净的。‘海潮音’的‘海潮’是不失时的意思。海潮的进退,是有一定的时间,且都能很准确,而不失其时。这是譬喻观音菩萨之说法,是应机而不失时的。在三十二应身文中,‘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也可以说,‘应用何法者,即为说何法’。观音菩萨的说法,如海潮之不失其时,所以名为:‘海潮音’。‘不失时’,换一句话说,就是不失去机会。菩萨能把握良好机会,对众生施与适当的教化,所以说‘不失时’。

 

‘胜彼世间音’:‘胜’字是超胜,‘彼’是指世间,‘世间音’是世间的音声。观音菩萨的音声,是超胜于世间的音声的,所以说:‘胜彼世间音’。因为世间的音声,都是由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所发,其音声是猥亵而不清净的。但观音菩萨说法的音声,是上契佛理,下合群情,能令众生离去爱欲,了悟心性,它是远胜那尘俗的世间音的。又观音菩萨,能对十法界的众生,说十法界的道理,这不是世间的音声所能及的,所以叫做:‘胜彼世间音’。这又是另一种解释。

 

‘是故须常念’:上面三句‘颂具五音’,是赞叹观音菩萨的功德,这一句是劝众生受持圣号。‘是故’是因为观音菩萨,具足了五音功德的缘故。‘须常念’是说众生,须要常常称念观音圣号。因为观音菩萨,具足了五音功德,能利益众生,所以众生应当要常常称念,所以说:‘是故须常念’。这是世尊苦口婆心,劝勉众生,必须常念,无有间断,自然能得感应。

 

己三  劝信勿疑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这段的偈颂,是世尊劝众生,必须对观世音菩萨,生起深固信心,不可生起疑念,所以科名:‘劝信勿疑’。

 

‘念念勿生疑’:‘念念’是在心内,一念一念之中。又前念后念相继,无有间断,也叫做‘念念’。这是上句‘常念’的意思。‘勿生疑’是不可生起怀疑的心。世尊知道众生的业障深重,往往因为疑惑,而障碍信心,因之,中途退堕,不肯老实持诵观音圣号,这一来,就道业未成,依然轮回生死,陷于痛苦深渊,而不能自拔。所以佛陀就劝众生,要无间断的称念观音圣号,不可生起一念的疑念。所以说:‘念念勿生疑’。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最注重‘信心’的,果能对佛法生起深固信心,则出世的道业,才能成办。反之,疑虑重重,则是修道的障碍。对于观音菩萨灵感的道理,也是一样。如果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自己的虔诚不够,而不能蒙受感应,就怀疑菩萨不灵感,那就永远也不能得到菩萨的解救了。我们要知道,不是菩萨不灵感,而是自身接受菩萨感应的条件不够。如能深固信念,不灰心的受持圣号,等到感应道交时,自必能得到感应的。

 

‘观世音净圣’:这句偈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妙德。‘净圣’是清净的圣者。因为观世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示现菩萨身来度众生。他不同于其他惑业未尽的菩萨,乃是一切烦恼习气,究竟清净,一切生死都了脱的圣者,所以名为‘观世音净圣’。这是显示观音菩萨,是断三障、证三德的究极圣者。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苦恼’是世间上的种种痛苦。详细分开来说,身体所受为苦,心灵所受为恼。‘死’是生命的终结。‘厄’是灾厄。‘依怙’是依靠的意思。观音菩萨,在众生的苦恼生死灾厄之中,能做我们的依靠,所以说:‘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儒云:无父何依,无母何怙。但世间的父母,能作儿女的依怙者,并不究竟的;而大难临头,真能解救我们,作我们依怙者,唯有慈悲救世主的观音菩萨。所以观音菩萨,才真是众生的大慈父,大悲母呢!因为观音菩萨,能够做众生依怙的大慈父母,所以世尊劝众生:‘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己四  具德劝供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这段偈文,是显示观音菩萨,具足了无量福德,同时劝众生顶礼。顶礼也就是身业供养,所以科名为‘具德劝供’。

 

‘具一切功德’:这是说观世音菩萨,具足了一切的功德。观音菩萨‘侍多千亿佛’,就是修集无量的自利功德,同时观音菩萨‘善应诸方所’而度脱众生,就是修集了无量的利他功德。无论是自利德和利他德,都是无量的,所以说:‘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慈眼’是慈悲的眼光。以大慈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众生、既不偏爱,也无差别,所以说:‘慈眼视众生’。正因为菩萨,具足了一切功德,又能以慈眼视众生,就如同世间父母的爱护亲生儿女一样,非常热情,无微不至,所以在众生苦恼死厄之中,可作最可靠的依怙呢!

 

‘福聚海无量’:‘福聚’是观音菩萨,所聚集的福德。‘海无量’是譬如海之深广无涯。这正是显示观音菩萨,从无量劫来所集聚的,自利利他的功德,高大若须弥,深广如大海,无量无边,所以说:‘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是故’是因为观音菩萨‘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的缘故。‘应顶礼’是应该要顶礼的意思。礼拜时头顶至于地,以最尊贵的头,顶戴佛菩萨的足,叫做‘顶礼’,这是最恭敬的礼貌。世尊劝众生说,因为观音菩萨既有慈悲,又有福德,所以应该要顶礼呀!因为对观音菩萨的敬礼,不但能消灾免难,也能得到无边的功德哩!

 

乙三  会众获益发心,分二

丙一  持地称扬

 

上面已经把经文第二大科‘世尊答示感应’的经文解释好,也就是把这部普门品,‘正宗分’中的道理,都解释好了。下面接著要解释经文第三大科‘会众获益发心’的文,这一科就是普门品的流通分。‘会众获益发心’下,又分二科:一、‘持地称扬’,二、‘时众发心’。玆解释第一科‘持地称扬’的经文。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这段文是持地菩萨,称扬听这部普门品的功德,所以科名为‘持地称扬’。

 

‘尔时持地菩萨’:‘尔时’是当世尊用偈颂回答无尽意菩萨,已经把观音菩萨得名所以,及歌颂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劝导众生应该持名礼拜供养的道理,都讲完毕的时候。明白的说:世尊把偈颂都讲完的时候,叫做‘尔时’。‘持地菩萨’这位菩萨是由持平地之行,后蒙平心之教,而证圆通,所以名为持地菩萨。持地菩萨在楞严经,自述证圆通的经过。持地菩萨对佛说:‘我想到过去,普光如来出现在世的时候,我做比丘,而修头陀苦行,凡是路有不平不好走的,我都把它填平,或者铺设桥梁等等。就这样的勤苦为人服务,但都不能开悟证果,到了后来,遇著毗舍浮如来。他对我开示说:你发心平填土地,固然很好,但应当先平你的心地,然后世界的土地都会平。我听到佛的开示,心地开通,烦恼脱落,从此修行,就证得了圆通’。这是持地菩萨,自述得到圆通的大意。

 

‘即从座起,前白佛言’:这位持地菩萨,因为要证明听这部普门品的功德,所以在法华会上,听完这部普门品的道理之后,就从座位站起来,到了佛的面前,向佛开口讲话了。

 

‘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世尊’是持地菩萨要向世尊开口说话之前,先称呼世尊一声,这是表示尊敬的意思。‘闻是’的‘是’是‘此’的意思。是指这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品’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简略称呼。‘自在之业’是冥应中的,解七难、免三毒、满二求等,都是观音菩萨,不思议自在的业用,也就是菩萨的神通妙用,所以说:‘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这是指显应中,三十二应身,十九种说法,都是观音菩萨,普门示现的不思议神通力。观音菩萨的示现神通,是凡有机感,必能‘千处祈求千处应’,‘善应诸方所’的,所以叫做‘普门示现神通力’。‘功德不少’是功德很多的意思。

 

当世尊讲完了偈颂的时候,有一位持地菩萨,就从座位站起来,到了佛陀的面前,称呼一声世尊,就说:如果有众生,听到这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解七难、免三毒、满二求,三十二应身、十九种说法等等道理的话,功德是很多很多的。换一句话说,凡是能将这品经的道理,从始至终,把它听完的话,其所得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

 

诸位虔诚的听众!你们也都把这部普门品听完了,你们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啊!我为你们庆喜祝福!只听这部普门品的功德,已经就不少,何况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呢!其功德更是不可限量了!愿诸位虔诚的听众,从听闻而修持,乃至如说修行,启发自心观音,发挥大慈悲的精神,为人群服务,则其所得功德更是无可限量!

 

丙二  时众发心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段文是流通分的第二科,是结集经典的人,叙述闻品获益发心的文。佛陀讲完普门品的时侯,法会大众,都发菩提心,所以科名为‘时众发心’。

 

‘佛说是普门品时’: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部普门品的时侯,叫做:‘佛说是普门品时’。

 

‘众中八万四千众生’:‘众中’是法会大众之中。当时在灵山会上听佛说法华经的,有亿万人等众,而其中有八万四千众生,发了无上菩提心,所以说:‘众中八万四千众生’。如果要知道听经的功德,就得看法会受益之众。佛陀讲完了这部普门品的时候,听众的受益,但指初发心的人,就有八万四千之多,由此可见,法会大众,获益之多,和听经功德之大。

 

‘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发’是都发,‘无等等’是无有何等之法,可与相等。这是至高无上的意思。这是指下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是至高无上的佛道,世出世间,没有能够跟它对比者,所以说:‘无等等’。梵语‘阿耨多罗’翻译中国话是‘无上’。梵语‘三藐’,翻译中国话是‘正等’。梵语‘三菩提’,翻译中国话是‘正觉’。这‘正觉’是真正的觉俉,拣别凡夫的迷而不觉,和外道的错误邪觉。阿罗汉和辟支佛,证得了真空理,就是正觉的圣者。‘正等’是真正平等。二乘圣人,虽然得到正觉,可是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心不平等,而菩萨既求自了,亦发心度生,自他两利,发心平等,所以称为‘正等’。‘无上’是至高无上的意思。菩萨虽发平等心,自度度人,但所证的真理,犹未究竟,所以称为‘有上士’。唯有佛,自觉的程度,到了究竟,度众生的任务,也都完成,自利利他,都已究竟,证得最彻底的真理,才堪称为‘无上士’。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中国话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指的佛所证的无上佛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出要成就佛道的心。在会众生中,有八万四千的众生,都发心要成佛,所以说:‘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然而,这些听众,为甚么会发起成佛的心呢?因为他们,既然听到世尊说了观音菩萨,利益众生之事,又听持地菩萨,称扬闻经的功德,怎不羡慕观音菩萨殊胜的功行呢?但观音菩萨,是过去古佛示迹教化者,他们想要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殊胜功行,也必须先成就佛道。所以就见贤思齐,而发成佛之心,期能与观音菩萨同样,运用自在神通,普门示现,以救度众生呢!也唯有这样,才不辜负无尽意菩萨的启问发起,世尊苦口婆心开示的一片好意。愿诸闻者,也同发无上菩提心吧!

 

诸位听众!上面已经把普门品的全部经文,简单的解释好了。这部普门品,是世尊应无尽意菩萨的启请,而阐扬了观世音菩萨悲愿宏深,广大灵感救度众生的道理。我们既然因前生的惑业而轮转在这五浊恶世中,谁能够没有灾难?既然都有灾难,就都须仰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度了。因此,观世音菩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一位不可缺少的救护依怙者。观世音菩萨是怎样的救度众生?我们要怎样信奉观世音菩萨,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感应?这些道理,正是这部普门品中所说明的,所以这部普门品,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经典。因为这部普门品,是众生能得观音菩萨救护,能得离苦得乐的津梁,是一部人生生活中很重要的经典,所以虽然上面已经把整个经文,分科逐句解释好了,在这里仍不厌其烦的,再提示经中的纲要。

 

当世尊讲完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有一位无尽意菩萨,从座位站起来请教世尊,有关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于是世尊就答示,观世音菩萨得名为观世音的所以然。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是寻声救苦,随类现身,应机施教,度脱众生。对于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度脱众生的道理,在这部普门品经文中,分为长行和偈颂二大段的说明。长行的文,又分为冥应和显应的二段意思。所谓冥应,是观世音菩萨在冥冥之中,寻声救苦,而作救度众生的工作。显应,是观世音菩萨随类现身,应机说教的意思。经文中说,观世音菩萨能解救众生,免除火、水、风、刑、鬼、囚、贼的七种灾难,和远离三毒烦恼,满众生求男女的愿望等,都是冥应的道理。经文中说,观世音菩萨能随众生机,示现三十二应身,应机说法,就是显应的道理。而偈颂中,有的重申长行文中的道理,有的补充长行文中意义的不足,都是说明观世音菩萨,寻声赴机,救度众生的道理。

 

在冥应中所说的是,观世音菩萨能解救众生七难三毒之苦。而现实的世间里,灾难何止七种?尤其科学发达的今日,飞机的空难,车辆的灾祸等的灾难很多;而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之多,何止三毒。观世音菩萨,对于众生的一切灾难都能解救,一切烦恼都能消除。若以为观世音菩萨只能解救众生七难和远离众生的三毒烦恼,那就不善体会经意了。

 

世尊一开头,就回答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便是说明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而得名为观世音的所以然。也从此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广大灵感。而‘一心称名’句,更是提示感应的妙诀。要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其关键在‘一心称名’。因此,如果想要求得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就得著眼于‘一心称名’的工夫,时刻不断的称念观音圣号吧!工夫纯熟,必定感应道交,而得法益。

 

《返回世间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