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

卷五(悬示中)

 

明 交光大师 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五(悬示中)

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 

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 

 

二法古提纲者。法古人之程式。提经中之大纲也。详夫如来五时设教。藏乘所收。有无量差别法门。无量差别因缘。乃至理趣浅深机宜利钝等种种不同。今释斯经。若不解前悬判分明。则如上诸事鲜不迷惑。是故解家于经前悬叙。乃一定法则也。然准古诸师。多于解前作十门分别。序次名目亦多相似。而不无小异。故兹列数虽遵于古。而序目实不尽同。亦各随所见而已。一确定说时。二藏乘分摄。三因缘所为。四义理分剂。五教所被机。六能诠教体。七宗趣通别。八科判援引。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今初确定说时者。良由诸师因一二别典所传事迹稍不投合。遂于斯经异说纷然。判时不定。既说时未定。则权实难分。而因缘所起。及藏教收摄等。悉不可定。故今首以定说时也。说时既定。则权实攸分。而诸门判属皆无犹豫矣。夫凡时悬旷古。地隔遐方者。其事迹多不可以考定。如此方上古。今世殊邦。讹传交互。不可考据之事何限。况西天佛世。时与地皆悬隔之甚。而欲于参差不备之梵文。以求考据之真。不亦难哉。故事迹有不合者掷之。不必泥也。至于圣经本文。密藉威灵。外资贤哲。译翻详备。文义皎然。若但据此以甄分权实。量定说时。无不可以意得者。奚可以一匿王父子为难哉。今据经中明文了义。阿难以二乘求成佛道。满慈以罗汉歇即菩提。十二类生与六十圣位敌体相翻。初无五性分半之拘限。而顾有疑其在法华前。以至下沦于方等般若者。则是法华以前。小乘已无化城之滞。异生皆许成佛。及至说法华时。复有何权可开。何实可显哉。况显言耶输陀罗已蒙授记。若非法华在前与之授记。复是何时与之授记耶。又出现惟为知见。惟佛究尽实相。法华已前。声闻未蒙与说也。斯经实相三出。知见四称。若在法华之前。则是前此已向声闻屡说法华。何谓闻所未闻乎。凡此文义炳著。是可见其在法华之后无疑矣。而智圆诸师判在法华涅槃之间。当必见同于此。安可以区区事迹而妄非之哉。或曰。法华但为会融一类执权迷实之二乘而已。故全是二乘当机。非谓法华以前。绝无大乘实义之教。如净名胜Ÿ般若等经。皆谈佛性真常之理。俱在法华之前。安知楞严不是此类。故诸师判为方等般若。亦非无见而然也。子何必非之。而定判为法华之后乎。答。法华以前虽不无实教。而实未面许声闻修大作佛。故声闻非但未敢公请修佛。而如来亦不与之显说真要。以是菩萨屡腾败种之讥。二乘每抱绝分之痛。是则方等般若。实虽具而权未开也。直至法华。方许进修。普成佛道。而身子等叙昔未闻之意。在文可考。今斯经同法华。全以声闻当机。故庆喜满慈所请者。皆圆实之妙门。而如来菩萨所演者。悉成佛之真要。方等般若中。安有如是问答。若强判于法华之前。则是先已开许声闻舍掷小乘。修习佛道。至法华。而身子何言但教菩萨。不为我等说斯真要。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甚自感伤。又自从事佛来。未闻如是说。是皆何所为而云然乎。纵令巧言曲救。终难销会耶输授记之时。然则斯经决定法华之后。始于上之诸义为不乖背。学者幸勿多疑。但依智圆诸师所判为正。问。匿王父子虽不足泥。但经初匿王现在。而经尾疖璃已堕。斯经一期。何太时长。宜其众疑不决。幸勿掷之。一为剖析。以拔疑根焉。答。古德已言。经非一会。前后异时。结集收之。类为一聚。自足断疑。何劳多问。况法华涅槃。中间八年之久。何事不变。且匿王垂老。岂当佛之早年。须在法华之后。更后七八年间。疖璃逆事何不可毕。但判经两会。不曾的指其处。今疑当在结经之后。阿难请谈七趣。如来自说五魔之处。全似后会别说。以前大定三名连答。经之五号结终。文势连环。岂可中断。至于七趣五魔。自是经外别义。若齐此另为一会。文固判然可见。而匿王父子之疑。亦涣然冰释矣。

 

二藏乘分摄者。良以说时既在法华之后。则醍醐上味。越彼二酥。而藏教所归。有何难辨。然古德谓三藏确论所诠。从正而不从兼。取多分而不取少分。则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而斯经多谈大定。正诠定学。虽有少分起行之戒。论议之慧。是但所兼而非正也。故知斯经。三藏之中。修多罗摄。至于二藏。定属菩萨。而不属声闻。以当机所请。纯是菩萨行也。又虽兼说咒心。名标灌顶。而启悟修证。显文较密。过数十倍。亦但以密助显而已。非秘藏所收也。若此摄彼。皆可傍兼。兼余可知。而声闻亦兼者。以不废声闻戒。及小果名。故乘摄。则正惟同教一乘。而兼属别教一乘。若此摄彼。则三五俱该。如四重三渐。乃至七趣。因果俱彰。尚不遗人天。何况余乘。十二分中。长水谓契经方广二分所摄。摄彼如前。此中藏摄拟于起信。而乘分法于璇师。

 

三因缘所为者。现见世间凡举一事。必有所为因缘。况佛大教。岂无所为而然耶。古德谓须弥山王。非小因缘之所能动。亦非少因缘之所能动。佛所说经。亦复如是。准清凉解华严。因缘各有十科。详其所开之缘。大同六种成就等意。斯则入经自解。今不更开。长水所著本经因缘有总有别。别中多遵贤首。斯解总虽同彼。而别则多殊。今夫总者谓佛诸教。总为酬因酬请。显理度生。所显之理。即佛知见。众生等有。迷不自知。故沦生死。佛于因中。悟此发愿。成佛普示。故今五时诸教。虽言有权实。显有迟速。而意中所主。惟为此一大事因缘。故此为诸教总因缘也。别亦有十。一者毕竟废立故。二者的指知见故。三者发挥实相故。四者改无常见故。五者引入佛慧故。六者示真实定故。七者直指人心故。八者双示二门故。九者极劝实证故。十者严护邪思故。应知此之十门。迥不同于长水义海中旧所立因缘。

 

今初毕竟废立者。以法华虽曰废权。亦但废其三乘之名。及所许之果相。明其无三无果而已。立实者。亦但明其惟有一乘。而普许修佛成佛。无复分半之拘限。其曰汝等皆是菩萨。亦惟授以大乘名字而已。是则三乘之心行未改。则非毕竟废权。一乘之心要未授。则非毕竟立实也。正由四十年来已定之说。一旦更张。人心慌越。疑网重重。且与破裂。稍得信领。便且极力苦劝流通以定其志。故彼经不暇细除心行。及别授心要也。直至斯经。方与毕竟终其废立之实焉。良以权实虽有多种差别。而所用之心以为本修因者。乃其差别之要也。故斯经初中后。重重与之判决权实二种行人所用之心大有不同。令其决定舍权取实。如最初判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是则一切众生。并该权小。生死相续。变易同伦。故知妄想者。权人所用之心也。常住真心者。实人所用之心也。此犹隐略。须待释明。至后剖判二种根本。乃大分明。不劳补释。文云。一切众生。业种自然。诸修行人不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权小魔外。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作饭。尘劫无成。一者生死根本。即汝今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向下所破识心。令其舍之者。斥妄根本也。指与根性。令其用之者。授真根本也。惜旧注于真根本。全不达其即下所指与之见精。以旧注齐指见处。皆误判为破妄见故也。详究如来剖判语意。则知一切权人之所以为权者。由其错用识心为本修因也。若不斥之令舍。则令法华徒废权之名字。而心行不改。依旧蒸沙作饭。岂毕竟废之耶。实人之所以为实者。由其能用根性为本修因也。若不授之令用。则令法华徒立实之名字。而常心不用。依旧终无实果。岂毕竟立之耶。至三摩提中二决定义。依旧将前二本应择去者决定去之。应取用者决定用之而已。但第一决定。即兼去妄用真二义。其所辩生灭心。不可以为本修因者。即前攀缘识心。况下明言先择生死根本。即去妄本也。而于前名字丝毫未改。旧注不能略照佛言。辄取近文。释为五浊业用。又其令依不生灭圆湛之性。即用真本也。而旧注又别释为三止观。全与前文无干。遂令悟修不成一贯。而后学永迷也。至于第二决定。但令决用真本而加详耳。且下文引诸佛证明识性虚妄。犹若空华。生死涅槃。皆惟根性。及至选圆通时。毕竟惟用闻根而已。是皆所以改权人之心行。而授圆实之真本也。当知如来正为毕竟废权。毕竟立实。故说斯经。

 

二的指知见者。总因缘中虽言诸教皆具。而权宗但是隐覆曲谈。非显了说。法华以后。方是显谈。其奈开显之初。且但题破名字。未暇的实详指。不暇之故。前文已说。因此解家各随己意释之。如以三智五眼为知见。则偏就果德为言而不详佛开示悟入。语意双含性具修成两义。古德释此。多惟取义。而不曲意寻文。茍皆依义而不依文。将使圣言但具义无碍。而不具辞无碍也。乌乎可哉。今据经本文云。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字义多少。句句不同。岂可一概取义自在。而更不顾义之所安乎。今有私解。来哲审之。知见二字。楞严中佛自指明。今且伸明诸句不齐之故。启闭曰开。佛知见三字。应指众生性具本有知见。佛即知见。持业释也。但为迷倒封闭。故开令显现。复加使得清净四字。足显乃是在迷之体。不开未即清净。拣异修成。不更使净也。然一开即永离迷倒之封闭。是谓清净矣。出告曰示。谓出己所有以昭告于人也。佛之知见。即释尊与诸佛修证已成果德上之知见。依主释也。盖众生惟有性具知见。而未逮修成知见。若但开其性具。而不示修成。则终无究竟。故就已修证以示诸佛之知见焉。自惺曰悟。承上开显本有。而自悟性具之知见也。亲到曰入。知见道者。修证果上知见之门路也。例如道谛。承上告示修成。而亲到修证境界矣。前二在教。后二在机。一三属性具。而二四属修成也。至于知见。惟楞严方以的指六根中性是也。如五卷。诸佛同声证云。生死涅槃。同汝六根更非他物。及释尊自解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是显然以根性为知见也。但近示初修。虽似但惟发端于根性。及至渐次开显到于究竟。即是如来藏性。非佛知见而何哉。若以开示悟入而考斯经。从初发明见性。至七大遍周。令其知真本有。即开启性具之知见也。自问云何忽生。答至三种相续。令其达妄本空。即使得清净也。自辩五大相陵。答至三如来藏。即告示如来自所修成之知见。中间文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乃至于中一为无量等。四交彻意。即究竟知见之大用。又云。如来藏心。非一切。即一切。乃至离即离非。三圆融意。即究竟知见之全体。此文明是如来出己果德以励众生。由性具而克此成功。恰合法华欲示众生佛之知见。观其结云。如何三有众生。出世二乘。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可验上文皆是说佛知见也。若论悟佛知见。单约于机。则后别无文。不离开示之下。前云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等。后云疑惑销除心悟实相等。皆是也。至于入佛知见。虽亦约机。若连欲令二字读之。兼是教意。斯经三摩提之契入。禅那之修证。皆是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盖悟人守悟。不依方便。从修证门。则终不得入故也。此是约教论入。若约机入。则圆通偈终。听众进证等三位。结经名后。当机增位于二果是也。是则如来知见。极于三藏圆融。四用交彻。究其性具实体。只在众生六根门头。诚亦难信。无怪诸师于指见是心处。皆误释为破妄见也。佛为特指如来知见即是众生根性。故说斯经。

 

三发挥实相者。法华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而亦未及显彰何为实相。虽历举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此亦但是尽举诸法差别之相。浑以如是标之。其旨隐而未彰。天台变文释为三谛圆融。自是解家之意。非佛自所发明。今经三番明标实相。显发无遗。一者于二种颠倒见妄之先。首责声闻不达实相。足知向下剖开妄见所出真见。乃至阴等四科所显如来藏性。是即究诸法实相也。二者七大之前。许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足知向下所明七大藏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即究诸法实相也。三者于四卷中正答满慈兼示阿难之后。乃结听众心悟实相。足知上所谈者。生续本空。性相无碍。即究诸法实相矣。问。此与知见何别。又据所引之文。既皆取其所显之性。何不即云实性而必曰实相乎。答。知见实相。约心约法。为门各殊。当知克就心性名如来知见。约此性体散为万物。而仍不变其本妙理体。亦无隐覆。如金虽作器。不变不隐。故欲见性者。当体即见。历然性相双显。而曰实相。表不坏相而见性也。如欲观器金者。不劳销器。当体即见。而称宝器。表不坏器。而见金也。是则即相而惟见其有。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若即相而直以见性。即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也。是则约此性未起为相。应曰实性。约此性已起为相。而不变不隐。则曰实相。至后诸圣。七趣。五魔。虽不明标实相。类上而知不出果报本末究竟实相也。佛为彰此实相。故说此经。

 

四改无常见者。法华以前佛多示无常者。盖缘凡夫于常住真心中。被无明所覆。尽皆迷成生灭无常之法。身有生死。心有去来。界有成坏。于中受苦无量。又为诸苦逼极。就此无常法中。强觅常住之处。各随所见。妄立涅槃。如五现之类。间有执断灭者。亦以灭为常住。如七灭之类。遭其误赚。升坠无端。犹如转轮。佛为愍此颠倒。欲令舍离。故说尽三界内。悉是无常无乐无我不净。教出三界外。别有涅槃。乃一期应病之药。作离苦之胜方便而已。由是小根者竞起厌离。争出三界。是虽暂愈断常之病。不免转药成病。永计三界实有。生灭非虚。避如火坑。怖如牢狱。而万法惟心。湛然常住之体。转成隐没沉晦矣。是又一颠倒也。故法华初转前心。略为标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近解。两句雷同。皆言万法常住。天台旧解。是法。指一心法。正合性空二宗。法异真俗也。住法位者。凝然住于正位理中。所谓本际不动。斯则心无去来轮转之事也。世间相。即情器二世间相也。常住者。本无生死。及成坏也。此虽略显身心世界常住之旨。而言未广陈故义非明决。及至斯经名题首楞严。已见总诠一切事究竟坚固之理。文中首指见性为心。而备显不动不灭不失无还等义。则心住法位之旨已明。到后广彰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即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则世相常住之意亦显。诚所谓彻法底源。不动不坏。及至指示修门决定义中。乃明不离众生见闻觉知。遥契如来常乐我净。究竟真实大涅槃果。是惟斯经始有以全彰真常真乐真我真净。而尽祛乎无常无乐无我不净之旧见。前之药病双除。而本来不动之真际。方以归元而显现焉。经虽显了分明。而实此意甚深难解。若当说听之时。说者随文而说。听者随文而听。尊佛语故。无不钦承。实则非己智分。最难得乎真实领解。今试离经。闲中语于人曰。人人有个真心。常住不灭。其余诸法。都是无常。其人虽习过楞严。亦于斯言不生违拒。信顺而已。殊不知方是法相宗真妄各体之旨。正与楞严违反。胡为听之而不觉耶。又若于闲中语之曰。现前有情肉身。无情房舍器皿。花柳风云。乃至电光石火。一切幻梦暂现之物。皆即当体真常。不坏不灭。斯则岂惟教外人不信不解。虽其习过楞严者。亦多迷惑不解。迟疑不信矣。正以此之深旨。本难解领。小乘法相圣人。尚乃头迷。粗心学人。安能极领而彻解之乎。今略重与晓示。须以譬喻而得开悟。然所谓真心者。非世人迷执身中方寸之心。亦非千里万里东想西想之心。亦非禅定强制之心。乃自性本具。湛然不动。体遍十方。量等虚空。明越日月。即经初所开显之见性。此方是真实常住之心。此心譬如一个极大镜子。山河大地。及肉身房舍等。乃至流转成坏。皆如镜中之影。一往观之。似乎镜无动摇生灭。影有动摇生灭。此即同于法相真妄各体之见。祖师所谓半生灭半不生灭是也。若能就喻详观。影无自体。体即是镜。镜不动摇生灭。影岂动摇生灭乎。若一静一动。须有二体。今既本无二体。而诸影复将何体以成动摇生灭乎。以是义故。而知万法与真心本无二体。何得真心常住而万法不常住乎。此法相所以为迷倒不了。而法华世相常住。斯经一切坚固。为真实了义也。佛为明此了义。而改万法无常之见。故说此经。

 

五引入佛慧者。华严全谈佛慧。而五浊正炽。未堪普授。故法华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缘是二时以来。一向施权。故法华又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直至本经会上。方以显实而令归佛慧。故又云。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又云。今所应作。惟佛智慧。又云。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虽重言叠举。但是名字。实无列义出体明文。天台虽指在华严。亦但以三一圆融之义释之。固无不是。而其言总略。未尽重玄。岂与华严相称适哉。今当了简。而后明斯经文义称适。了简有二。一对他。二约自。对他者。普对五时。诸教诸经。皆佛发明。莫非佛慧。此意太宽。非今确指。良以佛教。有随自意。有随他意。诸余权宗。皆随他意。偏真偏俗。执边执中。但可谓声闻慧。乃至菩萨慧而已非佛慧也。约自者。不对声闻等慧。正约佛慧。乃有名字义相之分。而义相中更有总略重玄之别。今法华经。但有名字。而义相全未显现。纵天台疏释。但约总略。未尽重玄。总略者。即三一圆融之种智。重玄者。即六相十玄之妙门。若取帝心三法界观理。则有三十玄门。方以尽法界无障碍智。而佛慧始以罄其全体大用。所谓微妙第一。尽思莫测。岂虚语哉。今既云引入佛慧。纵不全彰体相。亦应稍列义门。只以法华不暇之故。明有待于斯经。是以斯经首请三一圆融之大定。而佛于次第藏性中。已具总略佛慧。而中间所谓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即露重玄之端。及至圆彰藏性时。备明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乃至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而复极于三秘密藏。及后谈圣位时。十行位内。复言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凡此诸文。皆十玄中极智。而不具足十玄全义者。引入而已。仍知此固择取重玄。彰胜况劣耳。若并全收总略。则通部皆是佛慧。以斯经纯用第一义谛故也。而所以偏择重玄者。以理事无碍法界。尚通一乘同教。而事事无碍法界。独属一乘别教。华严所以迥别于一乘同教者。正惟在于事事无碍法界以其具足一切玄门。而斯经毛端现刹。尘中转轮等文。正事事无碍之旨。而为华严之极智。法华虽标佛慧。了无此文。尚无总略之相。岂有重玄之门。此所以必待斯经而后详究佛慧之义相也。是则原其始也。本从佛慧海中。流出差别之慧。以成一切权宗。要其终也。还会诸流悉入佛慧海中。以抵一真实际。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然法华与斯经虽皆摄末归本之真诠。而法华但以开其端。而斯经方以竟其说矣。我故尝叙斯经为法华堂奥。华严关键。诚有见于是耳。问。此与佛知见何别。答。此有多种差别。知见属如理。此属如智。三大之中。知见属体。此属相用三德之中。知见属法身。此属般若解脱。三因佛性。知见属正因。此属缘了。有如是等种种差别。问。约知见。实相。佛慧。三种名义虽别。约子所取证之经。则皆无有别文。夫能证经文。既不别异。而所证之法。安有多种乎。答。义相为门不同。理体安有多种。故不离一法。而说多义门。大教以万法一心为宗。分之则有万法。会之则惟一心。故云。如来能于一个说百千万个。能于百千万个说唯一个。以是义故。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岂以全部经文重证三法为多乎。请勿惑也。佛为普引众生入佛慧故。故说斯经。通上五义。前四全为法华。后一乃为华严。夫诸佛出世。本只为说华严。而四十年后。乃称法华为一大事者。以法华于施权之后。复摄诸教归华严耳。今斯经前五因缘。圆法华不了之公案。启华严无上之要关。所谓莫大之因缘。岂小小哉。

 

六示真实定者有二。一为教诸权乘舍不真实定。而修真实大定。夫外道。凡夫。小乘。及权教菩萨。皆各有定。而止于凡外。权。小。悉无究竟者。缘其所依定体皆非真实心也。即斯经首所破者。如佛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斯则一切初心乐修禅而未决择者。无有出此境界者也。故诸凡夫天。虽奋精研。所修八定。宁能越此。又云。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则知一切外道所修邪定。同用此心。又云。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由是而知诸小乘人。亦同此心。安有别定。但加深至耳。要之。通上凡。外。小乘。皆但知此六识为心。离此别无。故约下界。但知此心。恶则三涂。善则人天。约上二界。但知此心。散则下沦。定则上升。诸小乘人。亦但知此心。伏为界内。断为界外。而伏断望烦恼种现为言。如阿难云。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大众。应即凡。外。权。小。相宗。果中虽八识齐转。而因中修定。全取第六。是由所依之心。既皆生灭而非真实。故其所修之定。有入住出。入之则有。出之即无。境静则顺。境动则违。在定纵经多劫。必以静而碍动。出定略涉须臾。必以动而碍静。凡外定销。必成堕落。小虽不堕。了无进益。权虽略进。亦不远到。推其病本。皆由最初但顺所迷生灭之心。强制令定。而曾不悟本有不动之心故也。是故斯经。阿难首请如来大定。而佛即先以征破识心。以不舍此生灭迷心。终不能修如来真实大定。然于征破之初。即许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等。此即真实大定之名。向下即征破识心。可见欲修此真实大定。须先舍此生灭不实之心。而别取真实心也。其别取真实之心。即下破识之后。指与根中见闻等性。然此性。屈指飞光。分明显出本来不动之体。岂假强制而后定哉。观河无老。分明验出不灭之常。岂有堕落断灭之忧哉。八还封辨。分明见得无还之妙。岂有出定丧失之理哉。人能灼见此本具之性。守之即为真实大定。何假多术。故四卷末击钟验闻之后。乃曰。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则汝根尘识心。应念销落。乃至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五卷诸佛证明六根之后。偈中即许用根而修者。为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也。直至耳根圆通。观音自称如幻闻熏金刚三昧。文殊亦言。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此对凡外权小依识心所修之定不成实果。而今经所依根性幻修之定。能成真实圆通。以登无上知觉。而必教其舍彼而取此也。二为教彼大心凡夫。能解大乘深旨。知真本有。达妄本空。自恃天真。耽著多懒。无休歇志。不勤定力。屈于欲魔。无力敌苦。终无受用。故劝其修首楞大定以取实果。如经教阿难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偈又云。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将心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是则前之一义。劝彼自恃余乘痴定。不知决择真实。而枉费勤苦者。山林下多有斯人。后之一义。劝彼自恃大乘狂慧。不知以定收功。而孤负利根者。宗教下多见是等。均为要义。旧注多明后义。少申前义。而不知前义不明。则非惟林下人固守伪定不思改革。而宗教下决择未审。承激劝而辄用识心之定者亦有之矣。故知前义为尤要也。宜珍玩之。佛为劝此二种人修真实大定。故说斯经。

 

七直指人心者。良以吾释号万法惟心之宗。双开宗教二门。接引群品。令悟一心而成道。意无不同。夫何直指人心独属宗门。意显教家为曲指也。夫曲指。则必假言诠。广列义相。备明理事真妄。详开次第圆融。令人寻言生解。转悟于心。纵有无言放光等事。皆可诠表注释。亦同有言也。如佛说华严等一切权实法门。而菩萨等各随浅深悟解者是也。直指。则多离言诠。玄示玄提。一锥一劄。石火电光。瞬目便过。终不与人说破。但令当机不涉言词。自于身中亲自见得。便是入手时节。纵有一言半语施设。要须言外知归。非取名味。亦同无言也。如佛末后拈花。了无言说。而大迦叶破颜独领者是也。是宗则一味离言。教则一味用言。故直指独属宗门而不属教也。今斯经双兼直曲二指。非一于纯用言诠。故有直指人心之处。不可屈抑之而不加表显也。彼于征破妄心之后。阿难求示妙明心时。此正索要真心之处。意同神光求达摩安心时节。此时佛若广列言诠。表显义门。或举三大。或陈四德。表显相状。或说同于虚空。或说周于沙界。此即令人悬空想像。高推佛有。终不知我今现前身中何者即是。斯则但是曲指而非直指。今佛也不列义门。也不谈相状。就于阿难现前身中。六根门头。指出眼中见性。是心非眼。分明说与此即真心。不可更迷为眼根也。然犹似口行人事。至于次科。显其不动。则屈指开合。飞光左右。审问阿难。令分动静。阿难此时分明于自身中见得有本具不动之妙性。元与摇动之身境了不相干。故随即满口承当。动静二皆不属。更无疑滞。夫如来屈指飞光。已离言诠而示。阿难亲见不动。已离思惟而领。但如来多却分明审问。令分动静。阿难多却分明说见。双离动静。是皆兼于曲指曲领。故令人昧却同宗之妙用。直指之玄机。向使如来但屈指飞光。而不形审问。阿难即礼拜默领。而不更说破。管取人天百万。不知下落。则何异于拈花微笑耶。或曰。宗师所示。决是纯真无妄之心。统摄无余之体。今兹见性。佛自明言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岂即纯真。而况偏局眼根。不该万相。岂成全体。若是。则非即宗门所示之心。顾谓直指人心。未敢闻命也。答。如是见解。敢保老兄非惟不谙宗通。恐亦未知教意也。夫佛言虽非妙精明心者。但表众生分上真妄和合。精明未妙。非谓离此别有妙精明也。观其喻第二月。足显非是二体。但多一捏影而已。理实惟佛具妙精明。自佛以下。皆同具此真妄和合之心。何况一切初心。离此凭何指示乎。且此性近具根中。而远为四科七大之体。以至三如来藏亦不外是。经既呼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何异于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谁谓偏局眼根。而不该万相乎。且圣性虽云通十八界。而尘为根影。识又尘影。独六根之性乃为实体。故宗家门庭虽别。而所示多不出于六根门头。如二祖初悟。谓了了常知。从意根入也。竖指伸拳。密澄其见也。棒从忍痛。发觉身根也。喝至耳聋。令从闻入也。是虽变态无端。而究实令众生自于身中亲切见性。其得于见闻觉知之根者良多也。良由众生从无始来。已将清净纯真之心。迷成十八界相。而实体宛在根中。如金在矿。初不相离。何处更有纯真之心。若舍根性而指心。犹舍矿而寻金。非善示众生之性者也。但宗家示而不说。务令自悟。斯则别为一类之机。要从此无言得入者也。教家说而不示。令依言解。斯则亦别为一类之机。要从有言得入者也。楞严兼示兼说。既令亲见。而又令从言加解。是乃普为群机。慈悲特煞。所谓落草之谈也。岂惟是指见处为然哉。前示妄心。亦举拳引推。令其现前。而后觌面喝之。后示闻性。乃敕击钟。令其亲验。而后责之。此特双取说示。而有似宗门直指类耳。若并论言诠心性。则斯经始终纯指人心。无别余事。请试言之。阿难最初请妙奢摩他等。求定力也。佛不直谈定力。而即破妄心以指真心。显真心即大定之全体也。满慈次问生续性相。辩万法也。佛不但说万法。而与谈心生灭门。及如来藏心。显万法即一心之大用也。及其说契入也。则选以闻根。助以心咒。示心之显密相资也。说历位也。则本以类生。转成圣位。示心之染净相翻也。叙七趣。而表其根于心之内分外分。辩五魔则明其由于心之邪解邪悟。他如余经谈世界生起也。多言起于增上业力。则人谓感虽由己。而体终心外物耳。斯经则明风即心之生摇。地即心之立碍等。既离心了无一法。悟心岂不全空。余经谈地狱三涂也。多但归于恶业招感。则人谓招虽在我。而设立有鬼神耳。斯经则言火即淫心之研磨。冰即贪心之吸缩等。唯心更非他造。转心岂不即无。然则无粗无细。一切皆心。任圣任凡。更无别物。而直指人心岂有过于斯经者哉。是知佛为直指人心。故说斯经。

 

八双示二门者。谓平等方便二门。圆实教家方能具足。何为平等。一心万法。本元无差。平等一相。所谓真妄虚实邪正是非等一切差别之相悉不可得。良以一法界内。惟有一真是实。诸妄本空乃至一尘。一毛。一念。一刹那。无非法界全体。而何法不是真性。何法不遍十方。若有一法非性。便是真性不遍。不遍即非真性。亦是妄体不空。不空即不成妄。若有一法不遍十方。便不即性。设许即性。而不遍十方。便是理有分限。其过无穷。或曰。若是。则无圣凡。无迷悟。并诸因果一切都无。安得不犯拨无因果之邪见。答。拨无者。断见为主。永碍修证。斯盖达理平等为主。大益圆顿修证。安可与拨无者同日而语也。何为方便。于诸法中。分真分妄辩正辩邪。许破许显。有修有证等。良以真虽本有。而迷之已久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而执之已深。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觉。又纵了见分明。若不作方便。舍妄从真。亦终不入。所以初心必从是入也。或曰。此则真妄条然。虚实迥别。诸法差别。灼然非一。何以异于权宗。答。若但执此方便误为真实。毕竟真妄不融。因果永异。是即权宗。此则不然。明知万法。惟是一心。一味平等。而巧从方便。舍妄从真。及至深心。普融一味。是为圆家善巧方便。非同权宗之误住方便也。如经后初住文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故知方便之语。非定属权宗也。问。斯经双含二门。何文即是请试明之。答。阿难权圣。请处施设。即以具足斯旨。故既陈三名以请大定。而复恳最初方便。是其所志。固期于圆修大定。而起修方便。亦彼所克意而最重者也。故佛酬此三名之请。具用乎方便平等二门。然或双用。或各用。在文可见。彼奢摩他中。二门双用也。谓先用方便门决择真妄。文始于征破识心。而终于非不和合。其中于识。决定破其为妄心。而令其舍之。于见。决定显其为真心。而令其取之。了无平等之相。故属方便门也。此则真妄既分。真体既露。若局此真体独在于根。不与万法平等普融。则何以发明圆理而成圆修耶。故后用平等门普融真妄。文始于会通四科。终于普责思议。其中四科七大。会之则同归藏心。六尘尚然。六识何择。所谓真则同真。无一法而不是于真也。十惑三续。起之则同成妄有。三细尚然。六粗何择。所谓妄则同妄。无一法而不是于妄也。至于相妄本无陵灭。不倾夺。则诸碍何成。性真先非水火。能合融。则万用齐妙。由此蹑示藏心之于万法。非则俱非。而何分染净。即则俱即。岂拣圣凡。如是乃至双即双离。所谓融则同融。无一法而可分于真妄。故属平等门也。无前门。则真妄混淆。何以克体见真。无后门。则真妄永隔。何以悟圆入妙。故示悟性定。必二门双具也。至于三摩禅那。则二门各专用焉。三摩提中。专用方便。盖指结处独取六根。选门时更专一耳。既不平等。全属方便。义显然也。禅那中。专用平等。十信之初。便言中中流入。十向以去。无非法法双融。既不偏取。全归平等。义尤著也。是则方便择从入之妙门。平等趣圆融之极果。二门必相资以有成。通达此者。岂复有矛盾之疑哉。今佛为双示此之二门。故说斯经。

 

九极劝实证者。为三种人懈怠。一者。好务多闻。不求实证。狂慧无归。大似说食不饱。数货常贫。佛以阿难当机。而种种激劝多闻无力。如第四卷重问因缘。其文炳然。前已引明矣。二者。因闻诸圣深慈大力。必救众生。遂恃他力。但求加被。怠于自修。不求亲证。此亦用阿难表显。虽以如来为兄。而身心亦不相代。岂能惠赐三昧。要当自勤修证。然后诸圣可加。如雨露但润有根之木也。三者。圆顿机根。见理高妙。自恃天真。不假修证。玩留恶习。了不依佛方便证入之门。不揣道情未坚。力不敌苦。大事忽临。手足何措。反贻权证者之笑矣。为斯等故。最初即以无力抗邪者发起大教。便有激劝修证之旨。及破同分见妄之尾。极劝证取。方为远离。发明性相之末。责不勤求。故无妙指。如是乃至曲开巧修之门。详列历证之位。皆导其进于深证。抵于实果而后已。且其所立二渐。即所谓别信并圆五品位矣。三渐。复是别之三贤。圆之十信。过于罗汉远矣。所谓弹指超无学也。向下立干慧以收前中十信。开十心以成后之一住。皆所以撮合浅位。促入深心。令速登分证也。以此中十信。即分证之初心耳。尚不令淹滞于相似。岂容前种人徒闻无证哉。至于十住。似华严十地证同。是虽二经并同圆极。决无优劣殊位。而圣意错综自在。善巧导物。恐是前后合开之意。阙疑在后解文中。俟来哲更酌量之。又于十住既以促入真修。而后之诸位。或恐即以促入后心。其夹持速证。务臻极果之意于兹立位可以观其概矣。是尚恐其暂息中途。宁许有当机者一无所证乎。是则佛为极劝实证。故说此经。

 

十严护邪思者。良以娑婆世界。欲坑深广。见网重繁。极难颖脱。是故众生善根积集。虽亦不无。而习气幽绵。卒难净尽。往往利根聪慧之流。锐气苦辛之辈。亦能醉心法喜。凝神禅悦。而中途隳废者。不为贪爱沦溺。而即为邪妄支岐。甚哉。见思之为害深矣。释迦慈重。偏愍斯流。故于是经从初至末。自狭向宽。而所以塞绝爱坑以破裂邪网者。意无不至矣。初欲谈大定。而知淫爱为定门之冤贼。故起教以圣弟误堕淫室为缘。发心以相好不由淫欲为念。即以警聪敏者防欲箭而避淫坑也。及其圆发三藏。而定体已彰之后。遂以切责历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定以离憎爱之苦。意明淫心固为乱定之冤贼。而大定亦为破欲之将军。与其怖欲魔而沉湎于闻。孰若拜禅将以剿绝于欲哉。又于诸圣圆通之后。文殊偈选之中。深责阿难强记。不免邪思。欲漏不除。蓄闻成过。又于华屋得门之后。道场请式之前。四律缚其贼首。三学捣其巢穴。坛制峻其堤防。咒心绝其种类。是皆所以驱邪思使无所容。而护正觉令无所扰也。及其谈证位也。渐阶。则首申戒品。以止绝诸非。入位。则毕护定心。以住持正慧。遂令四十一心。心心断惑。五十五位。位位证真。而始终无退屈也。如是乃至备明七趣。则示以三恶剧苦。令其慎恶因而勿犯也。示以四善终沦。令其舍乐果而勿贪也。详辩五魔。则警觉外魔窥伺。戒其勿纵邪解以招致也。阐扬内魔伏藏。戒其勿起邪悟以引发也。最后重明五阴无非妄想。始终警戒邪思。故知如来为此严护邪思。故说斯经。

 

通上十义论之云。究废立。则超权入实。开知见。则自心即佛。达实相。则万法即心。了相常。则本无生灭。入佛慧。则果终圆极。得真定。则不劳把捉。直指心。则亲见本真。明二门。则性修无碍。期实证。则不止半途。护邪思。则永无破坏。然前四与六七。极显性具。五与后三。曲遂修成。而节节皆圆实宗殊胜了义。诚所谓莫大之因缘。岂同区区逐节无谓之语哉。具眼者味之。所为因缘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五

 

《返回世间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