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大师文集—法义

 

圆瑛大师讲述

洪启嵩、黄启霖主编

 

三乘教义

佛教大乘教理行果

题扇(提楞严全经要旨)

 

三乘教义

 

各位居士:圆瑛昨日因事来京,承本寺广明方丈暨首都佛学研究会,请讲佛理,因未能久留,只作短时间三晚之讲演,讲题是‘三乘教义’。‘三乘’是释迦佛对三种根性众生所说之法。‘乘’是车乘,运载为义,譬喻为名。

 

对小根众生,说四谛法,名‘声闻乘’,亦即小乘。

 

对中根众生,说十二因缘法,名‘缘觉乘’,亦即中乘。

 

对大根众生,说六度法,名‘菩萨乘’,亦即大乘。

 

中小二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车,只能自载,以力量小故。

 

大乘不独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车,可以广载,以力量大故。

 

我佛释迦牟尼(译能仁寂默)应时出世,所谓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广度众生,个个令成佛道,是名一大事因缘。法华经云:‘为欲开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佛知乃是真知,而无所不知;佛见乃是真见,无所不见。一切众生本具佛之知见,故曰大地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了本性,将佛知佛见,埋没在‘五蕴’身中。犹如真金,埋没在矿山之中,惟有矿师能识,开矿乃可出金。众生本具佛之知见,惟佛能知,故佛为众生开之。又云:‘为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示者,指示。于众生身中指出佛之知见,而不离于众生平常日用中,终日见色闻声,无非全体大用。又云:‘欲令众生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生’‘佛’本来一体,只因‘迷’‘悟’攸分。迷时:则全体佛知见,即成众生知见;悟时:则不离众生知见,即是佛之知见。又云:‘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既然开示令悟,则众生自可依悟起修,因修得证,入佛知见,圆证无上佛道;佛一代中度生大事,不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已!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即欲以自觉之道,普觉一切众生,首说华严大教,转根本无上法轮,无奈大法不契于小机,小乘众生,有眼不见舍那身(佛之报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如来不得已,从本起末,隐大施小,开方便门,说出‘三乘’教法,渐次修证,欲令众生由此‘三乘’出离生死,趣至涅槃。

 

一、小乘教义

 

小乘教义,即‘声闻乘’。声闻者,闻佛所说四谛声教,由此得证阿罗汉果,故曰‘声闻’;佛以音声而作佛事,谓之声教。何谓四谛?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者,实义。此四谛中,有苦乐二种因果,依因感果,皆谛实不虚之理,故名曰‘谛’。

 

(一)‘苦谛’:是三界内生死的苦果。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言,各有界限故。

 

欲界,是‘五趣杂居地’。何谓五趣?一者天趣,指六欲天,有男有女,未离欲故。六天之中,生天愈高,欲心愈轻。颂曰:‘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是则名为六天欲。’以修上品十善为因。十善者:身三善(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三善(不贪、不嗔、不痴),所感欲界之报为‘果’。二者人趣,以五戒为因。五戒者:一、不杀生害命,二、不偷盗财物,三、不行奸犯淫(惟在家学佛五戒居士不得犯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所感人道之报为果。三者地狱趣,以五逆十恶为因,所感八热八寒之报为果。四者饿鬼趣,以嗔恚嫉妒为因,所感历劫饥虚之报为果。五者畜生趣,以愚痴暗昧为因,所感宰割烹煎之报为果。尚有阿修罗趣,合之便为六趣。六趣即六道,依因趣果,故名为‘趣’。梵语阿修罗,此云非天,以无天德故,因中虽修十善,犹带嗔慢之心,是为善恶杂修,故不感天报,比天不及,比人则胜。所住之处,在大海中心点,须弥山之内,亦有宫殿在海底,入海二万一千由旬,乃至入海十六万八千由旬者。阿修罗有胎、卵、湿、化四生区别,福报亦有胜劣。此中所言五趣杂居地,不列阿修罗,乃将阿修罗摄在四趣之中。胎生阿修罗,人趣摄之;卵生阿修罗,鬼趣摄之;湿生阿修罗,畜生趣摄之;化生阿修罗,天趣摄之,故‘欲界’但名五趣杂居地。

 

色界者:‘四禅四地’,此色字,不是色欲之色,乃是色身之色:因欲界第六天,知欲可厌,修离欲定,此定修成,上生色界。初禅名离生喜乐地,离欲界之生,得初禅喜乐,此定即名离生喜乐定。此定中尚有觉观,乃加功进步灭除觉观,得生二禅,名定生喜乐地,定名亦同。此定中尚有喜心浮动,乃加功进步,灭除喜心,得生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定名亦同。此定中乐想浮动,乃加功进步,灭除乐想,得生四禅,名舍念清净地,苦乐双舍,不但无‘苦’,并‘乐’亦亡,定名亦同。四禅各三天,共十二天。第四禅天中,更有‘无想外道天’,外道因中,修无想定,得生此天,寿命五百劫;生此天已,修定半劫,即得入定,在定中四百九十九劫,以为得阿罗汉道,实则未得自谓已得,未证自谓已证;到最后半劫,定力已散,毁谤三宝(佛、法、僧),堕入地狱。四禅天中,更有‘五不还天’(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色究竟天。),乃是第三果阿那含圣人所居。不还者,因断欲界九品思惑尽,故不还来欲界受生,名曰五不还天。自初禅至此,共十八天,称十八梵天,属色界。

 

无色界,有‘四空’‘四地’并色身亦无。一者空无边处地,由第四禅,厌色为碍,乃以定力灭色归空,定力成就得生此天。二者识无边处地,因空境太宽难缘,由是舍空缘识。三者无所有处地,因识心大多难缘,由是舍识缘无所有,将七识(末那)粗分,伏而不行。四者非想非非想处地,因观识处,有想如疮,无所有处无想如痴,乃观非想非非想。识心粗分已伏,故名非想;细分仍在,名非非想。如灯将残,半灭半明,此四天名‘无色界’,合上‘欲界’‘色界’名为三界。

 

三界之内的依报正报,无不是苦果,不但‘三途’是苦,即‘人’‘天’趣中,上至非想非非想处,总不出‘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三恶趣’众生,是苦而又苦,是为‘苦苦’。‘人趣’有生、老、病、死四苦,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亦‘苦苦’摄。‘天趣-’六欲天至第三禅天,虽有天报之乐,乐不长久,亦有终尽,名为‘坏苦’。第四禅天以上与四空天,虽无苦乐二受,而有舍受,犹未离苦,有行阴念念迁流之苦,名为‘行苦’。行者,即迁流之义,刹那生灭,念念不住,如流水相似。佛说:‘苦谛’,即是说三界之内五趣众生,依报正报,无不是苦果,令众生知苦生厌,发心修行。

 

(二)‘集谛’:是三界内生死苦因。三界依正苦果,并非无因而生,果不离因。如世间种子之与结实,‘种子’为因,‘结实’为果;若无种子,安能结实!?生死苦因:就是粗细烦恼之惑,积集在众生心中:依惑而造业,依业而受报,报即是苦果,依‘集谛’之惑,招感而成故。‘集’是招感性,是能招苦果之苦因也。此苦集二谛是三界内之苦因苦果。

 

(三)、‘灭谛’:是出三界外之乐果。‘灭’非真谛,灭卸烦恼苦因,会归真谛,故名‘灭谛’。而得方便有余涅槃(不生不灭义),证阿罗汉果,轮回永卸,超出三界。

 

(四)‘道谛’:是超出三界外之乐因。‘道’即所修之道,共有七科,合为三十七道品:一者四念处,二者四正勤,三者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菩提分,七者八圣道分。此三十七品,即修行之法,可以对治‘集谛’烦恼之苦因。依此循序而修,自可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此灭道二谛是出三界之乐因乐果。佛为‘小乘’人说此‘四谛’之法。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断‘三界’内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是为声闻乘教义。

 

二、中乘教义

 

中乘教义,即‘缘觉乘’。‘缘觉’者:修十二因缘之法,觉悟无生,得证辟支佛果,故名缘觉。十二因缘有十二支,亦名十二有支;有因有果,故名曰‘有’,亦具二重因果。

 

一流转门——是苦因苦果:‘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连环钩锁,相续不断;能令众生流转生死,故名流转门。流者:迁流不息,如流水一般;转者:轮转不停,如车轮一样。依惑、业、苦三字,约三世而论因果:过去二支因(无明与行),现在五支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支因(爱取有),未来二支果(生老死)。依过去世‘惑’、‘业’二支之苦因,受现在‘识’等五支之苦果;复由现在世‘惑’、‘业’三支之苦因,再受未来世‘生’、‘死’二支之苦果;来世再起‘惑’、造‘业’,再来世又要受苦。惑业苦三,相续不断,流转无穷,生死长劫,实可悲愍,是以熏动如来大悲心,为说十二因缘法,如下表:

 

无明──┐

        ├过去二支因┐

行───┘         

识───┐          ├过去现在一重因果

名色──┤         

六入──┼现在五支果┘

触───┤

受───┘

爱───┐

取───┼现在三支因┐

有───┘          ├现在未来一重因果

生───┐         

        ├未来二支果┘

老死──┘

 

何谓‘无明’?即是迷惑心,无所明了,故称无明。试问迷惑甚么?乃是迷‘我’‘法’二种空理。执著五阴的身心,认为实我;执著万有的形象,认为实法。此即所谓无明妄惑。六道众生,皆不免有此无明妄惑的。

 

今先讲‘我执’之迷,后说‘法执’之迷。众生不了‘身’,‘心’为五阴幻报,本来无‘我’,却执五阴(色、受、想、行、识)以为实我,是为我执无明。‘五阴’又名‘五蕴’,蕴是积聚义,阴是盖覆义;谓积聚色等五法盖覆真性故。众生之身即是‘色’阴,和合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属于色法。皮肉筋骨属‘地大’,地有质碍之义;痰泪精血等属‘水大’,水有流溢之义;周身热气属‘火大’,火有温暖之义;四支运转属‘风大’,风有摇动之义。前三大易信,惟有手足运动属风大,人多难信。今举事证明:如人身中风大不调,则成疯病。疯病在手,则手不能动。故知此身乃是和合四大以成,假名为我,本来无我可得。众生之心:乃是受、想、行、识四阴的功用,属于‘心法’。‘受阴’以领纳为义,属前‘五识’:‘眼识’领纳‘色尘’,‘耳识’领纳‘声尘’,‘鼻识’领纳‘香尘’,‘舌识’领纳‘味尘’,‘身识’领纳‘触尘’。触者:无知之物与有知之身相合,则成为‘触’。例如衣服,挂在衣架,则为‘色尘’;一穿身上,方成‘触尘’;以领受尘境,故名为‘受’。‘想阴’以取像为义,属第六‘意识’。‘意识’有想像前五尘境界,分别是非好丑等,而起爱憎之心,故名为想。‘行阴’以迁流为义,属第七‘末那识’;此识恒审思量,念念相续,迁流不断,故名为行。‘识阴’以执持为义,属第八‘阿赖耶识’,执持一期寿命;此识若在,寿命不尽,此识一离,则为寿终;第八识为人生的主人翁,投胎时先来,舍报时后去。‘八识规矩颂’曰:‘去后来先作主翁。’后四阴属心法,前一阴属色法。色法四大,本无知之物;因心法旋令觉知,故肉身针刺知痛。心法四阴,乃有知之性,本是一精明,因地、水、火、风壅令留碍,故见闻嗅尝觉知,六用分隔。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吾人乃色、受、想、行、识五阴组织而成。观察五阴之中,本来无‘我’;五阴之外,亦无有‘我’。众生妄执五阴幻报为‘我’,非我执‘我’,是谓我执之迷。迷却我空真理,故曰无明。受、想、行、识四阴,亦有以受想行三阴,指受、想、思三心所,‘识阴’通指八个识。现前所讲,‘受阴’指‘前五识’者,以八识虽皆有受,而‘前五识’受力偏强故。‘想阴’指‘六识’者,以六识想力最大故。‘行阴’指‘七识’者,以七识思力极胜故;如急流水迁流不住。‘识阴’指‘第八识’者,以八识执持全身故;若无八识见分,映在诸根,则前七识皆无了别功用。今约八识分配四阴亦不遗漏心所。是否有当,请质高明。

 

次说‘法执’之迷。众生不了诸法皆空,本非实有,妄执万有以为实法,是为法执无明。世间万有,从缘生灭、幻妄为相,皆由‘无明’幻力所成。如空中华,空原无华,病眼妄见,病者执为实有。病眼由身中火气所成,空华由病眼虚妄而见。众生亦复如是,由心中‘无明’之惑,薰成见病,妄见世间有一切‘法’。若无‘无明’,则无‘妄见’;既无妄见,自不见一切法。如好眼之人,但见万里澄空,清净无碍,本无空华。众生妄执万有为实法,是为‘法执’之迷。迷却‘法空’真理,故曰:‘无明’。

 

由‘无明’缘‘行’:行是业行,因‘无明’惑,而造善恶不动之业行,惑业是过去世二支苦因,能招现世五支苦果。

 

‘行’缘‘识’:识即第八‘阿赖耶识’,现在世而来投胎者是。此识随业受报:于父母有缘之处,见有明相发现,神识聪利,即刻到父母身边,忽起一念爱心,流爱为种,纳识为胎,流一念爱心,为受生之‘种子’,纳‘八识’于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识’缘‘名色’,名色即是‘心色’。‘心’无形相但有名字,故曰:名色。‘名’属随业投胎之心识;‘色’即赤白二渧之色法。‘心’‘色’和合方能成胎。

 

‘名色’缘‘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十月满足,出胎成人,六根具足。而眼根能入色尘,耳根能入声尘,鼻根能入香尘,舌根能入味尘,身根能入触尘,意根能入法尘,故名‘六入’。

 

‘六入’缘‘触’:触者接触。孩童时天真纯朴,六根对境,但接触而已。

 

‘触’缘‘受’:年至稍长,知识稍开,根境相对,即知领受。从‘识’至此,共有五支,是现在世之苦果;合前二支乃前因今果,是一重因果也。

 

‘受’缘‘爱’:年至成人,意识攀缘诸尘境界,分别好丑,而起爱憎。见顺情境,心生爱著;见违情境,心生憎恶。

 

‘爱’缘‘取’:对境既起爱憎。于所爱境,念念贪求,必取而得之。于所憎境,念念厌离,必舍而去之。今虽单举‘爱’‘取’,以爱字含有‘憎’字在内,‘取’字含有‘舍’字在内。

 

‘取’缘‘有’:上二支‘爱’‘取’,属现在世之惑,依惑必定造业。‘有’即是业,有善恶等业。此三支是现在世之苦因。

 

‘有’缘‘生’:既有苦因,现阴身灭,中阴身生,依业受报,依因感果,必定受生。

 

‘生’缘‘老死’:既已受‘生’,则后阴之身,自然从少至老,迁流代谢,必至于死。如然香相似,渐渐消殒。此二支是未来世之苦果。合上三支乃今因后果,又是一重因果也。如是辗转,果上再造因,依因再感果,因果不昧,相续长劫,无有了期,故名流转门。

 

三、还灭门——是乐因乐果。‘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自‘无明’灭,则无有‘惑’;无‘惑’,则不造‘业’;无‘业’自不受‘报’。苦因既断,苦果自除,故得复还真理,灭除生死,故名还灭门。

 

佛为‘中乘’人说此十二因缘之法。此人利根,一闻之下,便知‘无明’为生死根本;即下手用功断‘无明’,‘无明’一灭,其余十一支,不断自灭。如砍树者,从根砍断,则全树皆倒。可出三界内‘分段生死’,证辟支佛果,是为缘觉乘教义。

 

三、大乘教义

 

大乘教义,即‘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译云‘觉有情’,简称‘菩萨’。乃是大道心众生,不独自利,兼能利他。今据觉有情三字,当约菩萨修行,作三番解释:一、自利释:乃是已经觉悟‘我’‘法’二空之有情,故不同‘凡夫’之不觉。二、约利他释:是能宏扬教法,普觉法界之有情,故不同‘二乘’之自觉。三、约两利释:发菩提心,上求佛觉;依慈悲愿,下度有情,故同十方诸佛,三祇炼行,百劫修因,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此三种意义,故名觉有情。

 

称为大道心众生者,以是‘大乘’机故,具有七种大:

 

(一)有‘大根’: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值佛既多,根机故大。

 

(二)有‘大智’:因根机既大,故智慧不凡,不为世间六尘之所迷惑,不为世间五阴之所覆盖;观照分明,智慧故大。

 

(三)解‘大理’:因智慧既大,故能解悟大乘一心之理。一心者,一真如心也。非是众生所认色身中之肉团心;因肉团心但是一团肉,假名为心,无有功能作用。亦非终日缘虑分别之妄想心,此妄想心是前尘分别影事,无有真实自体。‘真如心’为万法之本源,为众生之慧命,具‘体’、‘相’、‘用’三大。其体则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横遍十方(四方四维上下)无边无表。其相则具足恒沙,称性微妙功德。其用则出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此心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者:能为十法界诸法所依,不为诸法所变。随缘者:随迷缘,则成六凡法界;随悟缘,则成四圣法界。如水随寒气之缘,则结成冰,随暖气之缘,复融为水。菩萨解悟此心,圣凡同具,生佛平等。一切众生,皆具此‘真如’之心。‘迷’之则为不觉之‘众生’,‘悟’之则为本觉之佛性,修之则证妙觉之佛果。悟此一真如心,是为解大理。

 

(四)发‘大心’:既悟大理,则发广大平等慈悲之心:发慈心欲与一切众生以安乐;发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恼;故冤亲平等,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子。如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是为发大心。

 

(五)修‘大行’:即发大心,则修自他两利之行;其行乃‘六度’行:一、布施度悭贪;二、持戒度诸恶;三、忍辱度嗔恨;四、精进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乱:六、智慧度愚痴。布施等六种,即如来所说菩萨应修‘大乘’之法行;悭贪等六种,即众生所有弊恶之心病。以此法行之药,而度自他心病,方能成就两利,是为修大行。

 

‘布施度’有三:布者散布,施者施与。一、‘资生施’:凡财物可以资养生命者,谓之‘资生’。财有‘内财’‘外财’。外财,即身外之财物;内财,即身内之头目脑髓等。菩萨修行布施度,不独外财可施,即内财之‘身命’亦所不惜。如释迦如来过去修菩萨行:有一世为尸毗国王,割肉以喂饥鹰;有一世为萨埵菩萨,舍身以饲饿虎;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二、‘法施’:随顺众生机宜,广说三藏教法,善巧方便,开导饶益,不辞劳倦。三、‘无畏施’:凡众生遇有危难苦厄之事,心生怖畏,菩萨为其安慰拥护,令离怖畏,而得安乐。如观世音菩萨,十四无畏,利济众生。

 

‘持戒度’亦三:菩萨所持之戒,是大乘戒法。一、‘摄律仪戒’:无恶不断,亦不以小恶而为之;如以一星之火,能烧须弥之山。二、‘摄善法戒’:无善不修,亦不以善小而不为;如以滴沥之水,渐渐能盈大器。三、‘饶益有情戒’:‘有情’即众生之代名词,凡有识情未尽者,通称有情。菩萨则广修万行,而饶益之。

 

‘忍辱度’亦三:‘忍’者忍耐,忍受之义。一、‘事忍’:见来侮辱之人,及与受辱之我,所有中间辱境,能以忍力,逆来顺受,不与计较,退一步,让三分,或辱境难耐时,作一种反想,必定是我前生辱他,故今生他来辱我,可以不记在心,放下罢了,是为事忍。二、‘观忍’:当辱境之来,起智慧观察,他来辱我,何者是我,这个色身,本来无我;我见既已不立,人见自然亦亡。‘人’‘我’皆空,辱境何存,是为观忍。三、‘慈忍’:受人之辱,非独不生嗔恨,不图报复;反起慈心,念他无智,愍他堕落,想用种种方便,说法教化而度之,是为慈忍。

 

‘精进度’亦三;精者不杂乱,进者不退转。一、‘庄严精进’:勤修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不敢中途退怯。二、‘摄善精进’:摄持一切善法,其心勇猛直前,不敢稍存放逸。三、‘利生精进’:以利益众生事业,认为自己责任,不敢有所疲倦。如地藏王菩萨愿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其精进为何如!世俗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主义,彼实末曾研究佛教,不知大乘菩萨,积极救世;驴胎马腹,是其行处;地狱鬼趣,随类化身,其积极,谁可与比。

 

‘禅定度’有多种,不能俱演,今略举三种说之: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上上禅’。‘禅定’梵语‘禅那’,译云静虑。‘静’即是‘止’,‘虑’即是‘观’;非缘虑分别之虑。欲修禅定,先依静处易于摄心;次则端身正坐,调其外身,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后则调其气息,将其中浊气,唇齿微开,放其出去,外面清气,收些进来,再把鼻息,徐徐调顺,不急不缓;此为修禅定之前应注意之数点。修定时,将所有缘虑分别,一齐放下,令心得止。但‘止’而无‘观’,就要落于‘昏沉’;心中暧昧,如同‘无记住’一般,这不是‘禅定’。必须提起慧照,照著一句话头。古人所立话头颇多:如参‘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参‘念佛是谁?’,随参那一句,都可。要用心光观照,提起疑情,参这一句话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只好起疑情去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但不可起分别,这样是那样不是,若起分别,又要落于掉举,心中驰散,如同妄想一般,这也不是禅定。‘禅定’之法,务必‘止’‘观’双修,‘止’中有‘观’不落昏沉。‘观’中有‘止’,不落掉举。即古德所谓:‘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止’‘观’双运,这才是禅定。如车两轮,如鸟二翼,阙一不可。

 

现在有人修静坐法,或观丹田,或观气海,或炼精化气,或炼气化神,此种功用,都是有相有为之法;修之但得一种卫生利益,或得出神些小功用,全不是了生脱死工夫。

 

今就第一种‘世间禅’说之:‘世间’者,世界之间,上二界中,‘色界’有四种禅,‘无色界’有四种禅,但是有漏禅定,次第而进。‘色界’初禅得‘离生喜乐定’,二禅得‘定生喜乐定’,三禅得‘离喜妙乐定’,四禅得‘舍念清净定’。‘无色界’灭色归空: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八种定,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有为功用,未得无为,在定纵经多劫,因烦恼之惑未断,生死之苦不离,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是为‘世间禅’。

 

次说‘出世间禅’,即三乘圣人所得之‘禅’。阿罗汉、辟支佛,此二乘人虽得‘灭尽定’,想受灭,第六‘意识’不行;其定力只能断界内烦恼,破除‘我执’,未破‘法执’;不能从空出假,入廛垂手,教化众生。菩萨大乘人所修之禅定,乃是自性本定,略兼修成。如首楞严王大定,以法界为定体,近具根中,远该万法;即动即静,统事理之无遗;不入不出,该动静而一致。此与二乘所得之‘禅’,皆是无漏,是为‘出世间禅’。

 

再说‘出世上上禅’,即如来所修所证,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任从万变纷纭,究竟一心不动;如太虚空相似,寂湛常恒,是为‘出世上上禅’。

 

‘智慧度’亦三:俱约大乘说。一者‘真智’,真智者实智也。称于真如实理而起之智,依理而起还照于理;如摩尼宝珠之光,依珠所起之光,还照于珠。真如理,即本有真心。此心圆满周遍,真实不虚,无妄无伪,故谓之‘真’,不动不变,故谓之‘如’。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是谓真智。二者‘俗智’,‘俗智’者,‘权智’也。权巧方便之智;能照世出世间,十法界一切诸事,种种名,种种相,种种差别因缘,无不彻照明了,是谓俗智。三者‘中智’,‘中智’者,中道智也。不偏之谓中,不偏于空,不偏于有,空有乃是二边;以中智照空时,了知‘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则全真即是‘俗’;以中智照有时,了知‘妙有’非‘有’,具足‘真空’,则全俗即是‘真’。真俗圆融,空有无碍。如观镜中像,若言其空,幻相宛然,若言其有,体不可得。空有双彰,真俗一致。如是照了,是为中智。

 

菩萨修此六度,有‘事度’‘理度’之分。‘事度’者,不离事相,未称真理故,如修布施度,有能施之我,有受施之人,所施之财物等。修‘事度’者,是为权教菩萨。‘理度’者,称合真如之理而修。真如离一切相,故修诸度时,‘三轮’体空,无能施者,无受施人,无中间物;离相清净,称合真理。修‘理度’者,是为实教菩萨。修行六度,具足万行,自利利他,智悲并运,乃为修大行。

 

(六)经‘大时’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梵语‘阿僧祇’译云‘无数’。菩萨修行六度,必经三个无数劫之时间。如释迦佛初从古释迦佛发心修大乘行,值遇七万五千佛至尸弃佛止,为第一阿僧祇劫。次从尸弃佛起,值遇七万六千佛至燃灯佛止,为第二阿僧祇劫。又从燃灯佛起,值遇七万七千佛至毗婆尸佛止,为第三阿僧祇劫。于此三祇修集福慧,修前四度圆满,则福德具足;修后二度圆满,则智慧具足,是为经大时。

 

(七)求‘大果’者:即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佛果。梵语‘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虽有翻义,诸经之中皆不翻者,由最初翻译法师以此九字,乃是三觉圆满,超越九界以独尊之号;即是佛果之称,故留梵音不翻。

 

何谓三觉圆满超越九界呢?今从下释上,‘正觉’者:真正觉悟,觉悟大地众生,本来是佛,个个具有本觉之‘佛性’,是为自觉;异于六凡法界之不觉。‘正等’者:真正平等,因觉悟自他平等,生佛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了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若肯称性起修,皆当作佛,由是生起利他之心,辗转化导,是为觉他;异于二乘法界之自觉。‘无上’者:无有何人能在其上。因自觉,觉至一心本源,智慧圆满,则慧足;觉他,普觉法界有情,功德圆满,则福足。福慧两足成无上道,是为觉满:异于菩萨法界之分证。二乘虽得‘自觉’,但觉‘我空’之理,未觉‘法空’之理,又只能自觉,不能‘觉他’,不得称三藐三菩提。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不过分证,未曾觉至心源,不为满证。即使等觉菩萨,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如十四夜月,未能十分圆满,不可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惟佛一人,三觉圆,万德具,堪受此称;菩萨志在‘菩提’,是为求大果。

 

具此七大,乃是‘大乘’,而能自他兼利。不同凡夫之不觉,不同二乘之自觉,发广大心,自觉觉他,是为菩萨义。此种三乘教义,为研究佛学者之所应知。今仅大略讲之,若欲识详细,请广阅藏经,方信佛法甚深如大海。今虽三乘并讲,惟愿诸位信解大乘教义,依之修证,由是渐次成就佛道;普济众生,则善甚矣!(慧度笔记)

 

佛教大乘教理行果

 

诸位!佛法甚深,犹如大海,非香象莫穷其底。圆瑛才庸智浅,只尝染指之味,今承贵校宠招讲演佛学,略述一二,惟希指正!

 

我佛释迦牟尼,舍金轮王位,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悟明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众生,即动物之总名称。十法界除佛法界,其余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上为四圣。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此类比天则劣,比人则胜,居须弥山,人不能见,斗争心极重)、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为六凡。从菩萨起,九界皆可称众生。所云本来是佛者,因各各具有本觉佛性,虽然现今迷而不觉,而本觉佛性,仍各不失,所以我佛当时腊月八夕,观见明星出现,忽然悟道成佛,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即佛之通号)智慧德相,祗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智慧德相者,即众生本具佛性之灵知妙用也。妄想执著者,即众生我执、法执,二种心病也。心病若除,则灵知妙用任运现前。譬如铜镜,本具光明照用,因一向未磨,尘垢障蔽,所以光明不能透露,不可谓无光明。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是佛,具有灵知妙用,因一向未修,妄想日积日厚,我法二执不离,所以佛果不能证得。佛因觉悟此理,成佛后欲以自觉之道,普觉众生,所以即说华严大乘教法,以转无上根本法轮,无奈众生根机大小不一。

 

大根者,久植德本,根机胜利,能见舍那佛身,能闻自顿大教。小根者,虽在法会,根机愚钝,不见舍那佛身,不闻圆顿大教。如来观察大教,不契小机,悲怀不置,由是不得已隐大施小,而说阿含小教,即小乘教,令众生破除我执,转凡成圣;然后再说大乘教,令得转小成大。乘者,车乘,有运载义,此从喻立名,小乘能除我执之病,能运众生,从凡夫地,而至二乘地,如果大乘能除我法二病,能运众生,从凡小地而至如来地。

 

何谓我执?众生妄执此身为我,不了色心假合,本非真实,一期幻报,有生必灭。因众生迷无我之真理,妄执实我,即是心病,此病一起,即能生贪嗔痴等种种诸病。现今世人,皆认此身为我,皆存爱我之心,于是百计营求,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供我娱乐,贪名图我荣耀,贪食养我肢体,贪睡求我安逸,一一皆是为我,若有拂我所贪之财色名食睡五者,即起嗔怒之心。不知财色名食睡,为地狱五条根,即因贪嗔而造种种恶业,随业堕落。请世人一一观察,无不是因我而起贪嗔等病,而造诸业,而受种种之报。

 

何谓法执?众生妄执世间一切诸法,出世间二乘涅槃,菩萨所有修证,不了随业妄现,皆如梦幻,迷法空理,妄执诸法,心外实有,亦是心病。界内众生,心起法执,必定造业,界外众生,心起法执,不能究竟。大凡世人身躯有病,无论内科外枓,可请中西医,用中外药品,而能疗治。而众生我法二执心病,虽中西医最著名之医士,与最良好之药品,悉皆罔效,惟有如来法药,方克有功。法药即大小两乘之教,能治众生我法二执之病,是为法药。

 

佛说两乘之教,不出教理行果四种阶级。如表:

 

      ┌教——声名句文——能诠之教

      │理——即是教中——所诠之理

四种者┤

      │行——依理所起——进修之行

      └果——由行所证——诸乘之果

          ┌起信

          │生解

众生依此而┤

          │造修

          └得证

 

今对贵校,但讲大乘之教理行果,即如教育家,对小学程度则授以小学教科书,对大学程度必授以大学教科书,若对大学诸君,而谈小乘学说,恐反生疑,故独讲大乘之教理行果。

 

一、教者:如来开示众生之言教,具有声名句文四法,能诠如来道理,令人起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大乘之教,说万法唯心,四圣六凡,十法界依正因果种种诸法,皆唯心所现,心为诸法之体,诸法是心之用,此心非是肉团心,乃是人人本具之如来藏心。藏心有二义:一不变随缘义:真体不变,能随染净诸缘。二、随缘不变义,虽随染净诸缘,其体依然不变,藏心如水,染净诸缘如冷暖之气,水随冷气之缘,则结成冰,虽结成冰,全体是水。若随暖气之缘,复融为水,切勿离冰,更觅乎水。信此者,为信大乘教。

 

二、理者:即教中所诠唯心之理,万法唯是一心,心外本来无法。譬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外更无实器可得,心外无有实法可得,亦复如是。令人解此大乘之理,不起法执,即能对治众生法执之病,于界内诸法不起贪著,于界外涅槃不生法爱。解此者,为解大乘理。

 

三、行者:即依理所修圆顿之行,不同凡夫著有之行,亦不同外道小乘著空之行。凡外小乘所著空有二边之行,皆非成佛真因。大乘菩萨所修称理观行,先悟理非空有,故不著空有二边,而修自他两利之行。自利行,虽知上无佛道可成,任运圆修三观,圆断二执,求成佛道。利他行,虽知下无众生可度,任运圆修六度,圆具万行,普度众生。正所谓修习空华万行,晏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此中四喻,皆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虽修万行,普度众生,修即无修,不著度生之相;虽坐道场,而成佛道,得无所得,不著成佛之相;虽是降魔,浑如镜像;虽是说法,即大作佛事,不异梦境:修此者,为修大乘行。

 

四果者:即依因行所感之果,有分证满证之别。分证者,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证菩萨果。满证者,烦恼惑尽,菩提智满,证入佛果,名得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佛居十界之尊,无有何人更加其上。

正等——佛得真正平等,了知万法惟是一心。

正觉——佛得至正满觉,圆证一心具足众德。

 

此即究竟极果,证此果已,二执(我执法执)永尽,二死永亡(三界内分段生死、三界外变易生死),福慧两足,名得涅槃(此是梵语,译云不生不灭)。证此者,为证大乘圆极之果。

 

诸公身列大学界,今日之学者,即他日之博士,一切学说,皆应研究。况佛学可以解释哲学之疑点,又与德智二育有密切之关系,请闲尝研味,自可获益。圆瑛讲演不充分处,统希原谅!

 

题扇(提楞严全经要旨)

 

梵语首楞严,华文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事依理起,法自心生,一切事法,究到根本源头,即是不生灭不动摇之真心。此心名为如来藏性,亦即首楞严定,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为诸佛之心宗,是众生之慧命,乃万法之本体,实禅门之要关。十方如来,依而修之,得成无上菩提;一切众生,迷而背之,备受无边生死。佛以阿难请修佛定,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三定别名),最初方便,故问阿难,最初发心,破其无处非心无体。三番破识,破其全体是妄,欲令舍之;十番显见,显其彻底是真,欲令用之;此舍识用根四字,以为楞严要旨。迨阿难既领本具真心,更为普融万法,会四科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归极于三如来藏性,令开圆解,照了如来密因,以答奢摩他之问。次则阿难既开圆解,欲请圆修,求登华屋之门,希入三摩之地。如来示以二决定义:一者以因同果,若以生灭心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二者从根解结,但向同一门深入,自可解六结,而破五阴,令起圆修,即是了义修证,以答三摩之问。后则阿难欲知禅那,修证圣位。佛为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诸菩萨广修万行,带果修因,定慧双融,自他两利,中中流入,萨婆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以答禅那之问。请答相应,正说首楞严经已毕。

 

《返回世间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