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1974年于台湾

 

前言

智首问举德征因

文殊答标德显因

有十一愿明在家时愿

有十五愿明出家戒时愿

有七愿就坐禅观时愿

有六愿将行披挂时愿

有七愿澡漱盥洗时愿

有五十五愿乞食行道时愿

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

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

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

有三愿明寤寐安息时愿

总结

圆满菩提心

培育佛教新血

心灯永明

 

壹、前言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净行品〉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品,若要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经名,那要很长的时间,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讲经题。至于翻译这部经的实叉难陀法师,是唐朝时于阗国精通三藏的沙门,现在也没空详细讲他。

 

现在要讲的是〈净行品第十一〉。净,是清净,清净是对著染污而言。要是染污,就是不清净;清净,就是不染污。什么清净了?身口意三业清净;什么不染污了?身口意三业不造恶业,这是没有染污。如果你身口意染污的话,就是凡夫。那么说:‘二乘人已经得到无漏了,他也是清净吧?’不是的。二乘无漏是无漏,但是没有利他的这种德行;因为没有利他的德行,所以谈不到真正的清净。这个清净行就是菩萨行,菩萨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萨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觉,更能觉他,所以他修这个清净的行门。这种清净行门,是所有修道人都应该遵照去修行的。

 

在这一品里,有一百多个愿,这些愿都是为众生而修行,所以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一种行门。净行(音横)也可以读成净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这一部品前讲的是‘信解门’,而这品就是‘修行门’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没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实践,老老实实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们每一个佛教徒应该特别注意,特别著眼这一点——应该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实践,以身作则,老老实实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虚伪的宣传,就是事事求实,实实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点就行一点,知道两点就行两点,不是知行不合一的。

 

中国明朝时,有位王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他说你为什么不行呢?就因为你还没有知道;你如果真知道,没有不行的。真知就能真行,真行才是真知,这是‘知行合一’这种学问。那么这种学问,虽然它是儒教的道理、学说,不妨把它借来用到佛教的道理上。在佛教,如果你只注重理论,虽然可以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但是不实行,这就像什么?就像说食数宝:

 

终日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    其过亦如是

 

好像银行的出纳员每天数钱,不知数了多少,但即使数了一天,也不是自己的,是替人数钱的。所以说‘终日数他宝’,一天到晚,数他人的宝物,但‘自无半钱分’,自己连半钱那么多都没有。‘于法不修行’,在佛教里,你若不修行的话,‘其过亦如是’,就和那个数宝人一样的。那么说食呢,也是一样的,譬如你说这个饭好吃,这个菜好吃,又这位黄代表在新店买那个什么锅贴,什么大饼啊,能放两个礼拜也不会坏,又可以做汤吃。你单单这么说,若不真实去吃,那是没有用的。这说食、数宝都是同一道理。

 

佛教的道理是最高无上的,所以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不容易遇,不是不容易遇,就是不容易行。遇,还比较容易,就行是很不容易的。‘我今见闻得受持’,受持是行,就是修行。‘愿解如来真实意’,我愿意明白佛这真实的道理。为什么愿意真明白?就因为要老老实实去修行,你真明白了才能老老实实去修行。

 

那么〈净行品〉,就是出家人所应该遵守的一种法规,出家人所不应忘的一种准绳,这是一定要遵守的;因为你遵守这种的方法,才能到彼岸,才能成佛。所以从出家到觉悟成佛,都是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那么这部经前边所讲的信解,就是明白了;这一品就是要去修行,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是这一品的意思。‘行’就是你所行的;你所行的要清净,不单一种的行要清净,种种的行都要清净,所以有一百多愿。

 

在这一百多愿里边,有二十个‘云何’;二十个‘云何’里边,又有十一段;在这十一段里边,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来是一百一十种的愿,一百一十种的德。第一段,明‘三业离过成德’。三业是什么?就是身口意三业。我们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回光返照,修我们的身业清净,没有杀盗淫;意业清净,没有贪嗔痴;口业清净,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本来这一些事情,学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净。你要能三业清净,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都没有过失了,三业清净,这就是修道人最要紧的。

 

身有三恶:杀、盗、淫。我们要将杀生改成戒杀放生,为什么要戒杀?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们认识上天的好生之德,所以就要戒杀。再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们如果杀了一个众生,就等于杀一位佛一样;能这样想,就不会杀生了。还有众生都是好生恶死的,无论大小的众生都愿意活,不愿意死。你看蚂蚁那么小的东西,见到人都赶快跑;可惜它没有火箭,若有火箭,见到人它也会坐著火箭到月球里去,就会跑得那么远!虽然它没有火箭,也要逃之夭夭,跑得很快的。

 

我们人身上有虱子,在南方人这个虱子很少的,因为常常沐浴,常常洗衣服;在北方天气寒冷的时候,冬天不是常常沐浴、洗衣服,衣服里就有很多虱子生出来。你把衣服一脱下,这虱子也就跑得很快,要躲藏起来。为什么它这样?就因为它好生恶死,这么小的动物,这么小的畜生都愿意活,不愿意死!各位想一想,由这一点我们人都应该戒杀放生。

 

古人有几句话说得很好:

 

千百年来碗里羹    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试听屠门夜半声

 

‘千百年来碗里羹’,这千百年来,人人都做一碗的羹汤,这一碗羹汤不要紧,但是‘冤深似海恨难平’,这里头的怨恨、仇怨,好像海那么样深,这个恨不容易填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你若想要知道世界上战争从什么地方来的?‘试听屠门夜半声’,半夜的时候,你去听一听屠宰场是个什么声音;不是猪哭起来,就是羊叫了,再不就是牛哭起来。这样看来,这种的冤气越结越深,所以就结成世界上战争的浩劫。这个道理是很浅的,可是也就因为很浅,人人都不注意,忽略了;忽略了,就造成浩劫。这是一个杀的问题,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戒杀。

 

盗,‘不告而取,谓之盗。’古来廉洁的人,‘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诸人。’一芥就是一根芥草;一根芥草也不随便送给人的,也不随便去拿人的一根芥草。他为什么这样?就是廉洁自守。廉洁自守就是自己要干净,干净也就是净行了,这廉洁就是净行。廉洁自守的人是这样的——不随便要人的东西,不随便送礼给人,也不随便受人的礼物。这是很清高的人有这么一种的行为;反之,就是不清高,但也不要太过了。‘盗’字,就是不告而取人家的东西,你没有告诉人家,就拿走了,这就犯盗。譬如别人的东西,你或者没经过他的允许,就拿来送给人,这也是犯盗的。

 

在《论语》上,孔子说:‘孰谓微生高直?’谁说这个微生高是直心、很直率的?不是的。为什么我这样说他?我告诉你们各位——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就说了——你们知道吗?这个微生高,有一次有个人向他借一点醋,‘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微生高自己没有醋了;但他想讨好这个人,就到邻居去借一点醋,再来借给这个人。孔子说这样不是直心,是弯曲的心;所以有人说微生高很直率、很耿直的,孔子就批评说不对,他不是耿直的人。因为你自己有,就借给人;没有,就不借;可是你又到邻居借醋,来讨好这个人!所以孔子批评他,说他不直。直的就不会盗,那么他这个弯曲,或者近于盗,但也不能说他是盗。讲到‘盗’字的微细处,即使在心里想要贪求人的物质,这都是有多少不合乎戒律了。

 

至于淫,更是不容易守的,人人从无始劫以来,都从这个染污法生出来的,所以淫欲的念头也不容易清净。净行主要的就是对治淫欲,《楞严经》上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欲心要是不断,你想修行,‘譬如煮沙,欲其成饭’,好像蒸沙子,要令沙成饭,无有是处。那么淫欲的念头是很要紧的,我们修道的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断欲去爱,能这样才够上清净;若不这样,就谈不到净行了,所以〈净行品〉,就是要真正清净。

 

那么方才说身有三恶:杀、盗、淫,意也有三恶:贪、嗔、痴。贪,是贪而无厌,不知道厌足,再多也觉得不足。这个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常常有一种忧患,知足就会常乐。贪,贪名誉是贪,贪权力、地位、领导也都是贪。不过话说回来,你要是为大众谋幸福,不为自己,那不一定是贪。

 

嗔,就是你贪不到,就生出嗔恨心。嗔心一起,八万障门就都打开,‘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为什么人有嗔心?这就是业障重,脾气就大,无明火也就大;要是业障轻的人,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脾气。

 

痴,就是痴心妄想,不应该想的他要想,不应该得的他想要得,不应该成的他要成,不应该做的他想要做。我常常为人讲这几句话,好酒色财气的人,贪花的人就想:‘啊!我这花若天天都开著,多好啊!它总也不谢,总也不落。’就打这痴心妄想,‘好花常令朝朝艳’,希望我种的花天天都能这么新鲜艳丽。欢喜玩乐的人就想了,他说这月光呀,要是每天晚间都这么圆,每天晚间我都可以在这月下赏月,你说这有多好!所以他说:‘明月何妨夜夜圆’,这个明月为什么不每天晚间都是圆的?白天太阳每天都是圆的,怎么月光不每天是圆的呢?它也应该每天晚间都是圆的,那多好!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大地有泉皆化酒’,大地所有的水池都变成酒池;这醉猫就想所有的水都变成酒,他也不用拿钱买酒,到处都可拿酒就喝。而财迷呢,他打什么妄想?‘长林无树不摇钱’,所有的树林都变成摇钱树,我一用钱的时候,到那儿一摇,就有很多钱来,你说这有多好呢!那么这就是一个痴——愚痴。

 

还有,关于愚痴又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为各位说明这痴。什么呢?他就想了,想什么?没有读书,却想得到某个最高学府的博士学位。你说他根本连小学也没入过,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几担,就想要做博士,这是不是痴心?这还不算,还有没有种田的,到时候看人家收谷,他也想要收谷;春种秋收,你春天不种,秋天怎样可以打粮呢?这也是一种愚痴。还有,没有买彩票,就想中头彩;没有读书想中状元,这都是一种痴心。

 

这个痴心,说是很容易的,但是除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出家人才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是意有三恶:贪嗔痴。

 

口,我们人所造的罪业都因为这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讲错一句话,就得到一种灾祸;你若吃错了东西,就生了病。又有恶口,恶口就是骂人,无论见到谁都骂。我遇到很多这种人,就会骂人,文章除非他不写,一写文章就是写骂人的文章,和人家来做笔战,这也是恶口之一;说话骂人,也是恶口。

 

两舌,专门会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对甲就说乙怎么怎么不对,对乙又说甲怎么怎么不对,来回挑拨离间,挑拨是非。绮语,就是说一种很不正当,邪知邪见,很不清净的这种话。妄言,就是打妄语,无论说什么,他一定要打妄语,不打妄语就不能活著;一天不打妄语,就会死了,所以一定要打妄语,他就依赖打妄语而生存。

 

口有四恶、身有三恶、意有三恶,合起来身口意三业应该清净,才能修行;三业不清净,就不能修行。所以在早晚课诵本上,有四句话说得很好: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我们往昔所造来的一切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都从无始劫以来,因贪心、嗔心、痴心所造成的;若没有贪嗔痴,不会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就因为贪嗔痴才造出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从身语意之所生’,从我身,从我口——就是语,从我意念所生出来的这些罪业,‘一切我今皆忏悔’,那么一切一切,我现在都要忏悔。你能忏悔,就能清净;不忏悔,就不能清净。你不能三业清净,就谈不到净行,净行就是一切的习气毛病都没有了。

 

我们多生多劫所有的习气,好像我们一讲话就笑人,人家有一个什么不对,我就笑一笑,讥笑这个人。为什么要讥笑人?这都是往昔的习气——就欢喜替其他人洗衣服,为其他人照相,自己本身的相怎样?不会照。不能回光反照,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就把自己忘了;把自己忘了,道业就不成就。我们听佛法、学佛法、研究佛法,必须要身体力行。不身体力行,你就学多少年,我相信尽未来际,也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只是得到一种狂慧。说起什么,就:‘我知道了!’但是知道,做不到;你没有做到,这就像那个石头人,能说不能行。我们佛教徒要是每一个人都注重实行,注重修行,又以身作则,给其他人做模范,做个真正好的好榜样,这对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我们要真真实实地做佛的一个弟子,真真实实替佛争一口气,我们是个佛教徒,佛教不兴就是我没尽到我的责任,每一个人要负起复兴佛教这种责任,佛教一定会发扬光大的。所谓末法,一般人说:‘现在末法了,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了!’这是魔王所说的。末法,越末法我们才越要修行,越要持戒,越要给释迦牟尼佛争一口气。我们要做释迦牟尼佛真正的信徒,真正的实行者,依教奉行的一个弟子。我们若这样,每一个佛教徒,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都能负起佛教的责任,那么佛教就是正法又出现于世了;正法出现于世,就会有证果的圣人出现;有证果的圣人出现,众生的苦也就没有了,福也增加了。所以我们佛教徒不是说佛教末法了,我们不要管了。末法,是谁做的末法?是人为之,是人做出来的,不是生来就是末法。所以我们要发愿,要护持正法,要令正法久住;每一个人不要袖手旁观,我是个人,就要拥护正法,况且我是个佛教徒呢!你是个佛教徒,佛教衰了,你还看笑话,说:‘佛教没有了。’佛教没有,对你很好吗?对你很有面子吗?不要这样想。佛教没有了,我们应该生大惭愧!在有生之时,一定要护持真正的佛法,令正法久住,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负起来的一种责任。

 

上列说明三业离过成德,离身口意三业的过,没有错了。

 

〈净行品〉以随事巧愿,防心不散,增长菩萨的悲行和智行,为它的宗旨。至于它的趣向是什么呢?就是以成就普贤菩萨这种真实的德行,为它的趣向。我们每个佛教徒都应该依〈净行品〉里边所说的每一个愿去修行,我们立定这个志愿,立定这个目标,要依法修行;人人若依这种方法去修行,都可以很快就成佛了。

 

〈净行品〉,行就是你所行的,净就是清净。就是要你所行的清净,才能得到圣果;如果所行不清净,这一定不能得到圣果。那么这一品的文,在《华严经》它是第十一品。

 

                卍                卍

 

这次讲经法会的成立,各位佛教的耆宿都在百忙中来参加,我觉得很惭愧,很对不起各位,因为没有什么好的法食来供养各位。但是我的愿力是不错的,我的愿力是什么?第一、愿意本堂曹居士夫妇两人,祝他们所求如意,所愿遂心,护法成就一切人的道业,这是很值得人来赞叹的。第二、愿意来这个法会结法缘的大众,都是智慧开朗,善根增长,早成佛道。第三、我还祝愿当今总统政躬康泰,福寿绵长。这是我三个意愿,希望各位护持道场的人,早成佛道。至于我所讲的经典是很普通的,并没有什么玄妙来谈,我就是老老实实地讲,你们要老老实实地听。最好把心的门户打开,心的门户打开,没有门户之见了,那么对佛法一定能领会得多一点,这是我今天对各位所说的。

 

再者,我在美国金山寺,每天晚间讲经,礼拜天、礼拜六则讲两次,都是我讲。为什么我每天都要讲经?因为我每天要吃饭嘛!每天要穿衣服啊!我若一天有衣服穿、有饭吃,就一天要讲经。我讲经不求任何代价的,所以在美国那儿天天讲经也没有人供养,也一包红包都没有,那么我到外边也是这样。我常说我有一口气的时候,就要为众生说法,不管我说得好不好,我都要说;甚至没有人听,我也要说。没有人听,我就为桌子讲,为板凳讲,不管有人听、没人听。所以我也不需要哪一个说:‘啊!给这个法师一点面子啰!明天还去拥护道场。’如果不愿意听的,只管请便,因为我讲的的确是很普通的道理,这是我一贯的宗旨。因为这样,我在美国那儿讲经,不管人多人少,人多一样讲,人少也一样讲;但是有很多外国人都常常来听,不会中国话,他们也欢喜来听,这是在美国那儿的情形。你们若欢喜听我在美国的情形,有机会我可以介绍给各位听一听。今天各位若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问一问,我们就以普通谈话的方式来谈一谈。

 

                卍                卍

 

贰、释文

 

A1、智首问举德征因         A2、文殊答标德显因

A1分二  B1、标问答之人     B2、陈所疑之问

B1、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这一段文就是解释正文了,昨天晚间已经说过在解释正文里边,有二十个云何,这就是问,问种什么因能结什么果,怎样可以得到菩萨的果位?怎样才能得到十住这种的果位?所以互相设出来问答,来表明这种因果的道理。在这二十个云何中,分出十一小段,每一段又有十句,这十句也是表示重重无尽的道理。《华严经》的道理是重重无尽的,也是无尽重重的,这个道理说不完,只用十句来代表,所以每一段里边就有十句,合起来就是一百一十个愿,一百一十种德。

 

第一段是说三业要清净,要离开过失;三业离开过失,业就没有了;没有业,就成就修德,所以第一段就叫‘三业离过成德’。第二段是‘得堪传法器’,得堪传法器这种的程度,能得到可以做为法器了。法器就是能说法,教化众生。第三段是‘成就众慧’,能成就一切的智慧。第四段是‘具道因缘’,具足修道的因缘。第五段是‘于法善巧’。第六是‘修涅槃因’,你在修因的时候,要修涅槃的因。涅槃是梵语,中译是不生不灭。第七是‘满菩萨行’,修行要满菩萨所修行的道路。菩萨所修的是什么?就是六度万行。第八是‘得十力智’。第九是‘十王救护’。第十是‘能为饶益’。第十一就是‘超胜尊贵’。

 

现在讲讲六度,常常听经的人,一定对六度知道得很清楚。可是清楚是清楚,你行了没行?这是个问题。所以已经听过经的人,不妨听多一次;没有听过经的人,不妨注意听一听。

 

六度,第一事布施。布施对治悭贪,就是要舍。贪的人就吝啬,不会布施给人,就叫人家布施给自己,这是刻薄悭吝、吝啬。那么若没有贪心呢,就会布施了,所以布施就对治每一个人的悭贪。说:舍得舍得,你要舍才能得,你若不舍就不得。《地藏经》上说:‘舍一得万报’,舍得一分钱,就得万分那么多的报。其实我们做布施的时候,也不应该有一个得万报的思想,不应该说:‘我布施一文钱,将来我就富贵到极点,或者得到什么好处了。’不该有这种思想。为什么不该有这种思想?你若存一个得报的心,那还是一种贪,说:‘我布施了,现在我舍了,将来我得优厚的果报,得最多的利。’我不是毁谤你,你这个莫如去放高利贷,这也就等于放高利贷一样。你要是布施一文,将来想要得万报:‘你看我布施一文,就得万万文这么多的报。’这不是高利贷是什么?

 

那么我们布施应该要怎么样呢?这个布施就是我本来就应该布施,是我的本分、我的天职!不应该存一个获报的心,绝对没有一个所求在我这布施里边,这才叫净行!各位听经听到这一点,明白这一点这价值已经是不可思议的。好像我常常这样讲,怎么说?我说:‘我这个出家人,绝对不拜韦驮菩萨。’各位或者想我这种思想一定是很不正常的:‘为什么韦驮菩萨你都不拜?他是护法嘛!你不拜韦驮菩萨,那他不护你的法怎么办?’我告诉你们,我之所以这么穷,就因不希望他护我的法,而希望他护旁人的法,不要护我的法。为什么?我要是一个真修行人,我不叫他护法,他也要护法我的,因为他应该尽他的责任。如果我不修行,单单给韦驮菩萨叩几个头,请他来护法我,他就护法我了。这样一来,我说他不够韦驮菩萨的资格。为什么?他也贪污,也卖法啊!哦,人家向你叩几个头,你就护法;不叩几个头,你就不尽责任了,这岂不是贪污吗?各位想一想,我要是修道的人,我不向他叩头,他也应该护我的法;我若不修行,就是向他叩头,他也不应该护我的法;所以我不向他叩头。这是我的思想、宗旨。

 

讲到这个地方,你们各位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真真明白佛法的真意,不要糊里糊涂地一天到晚拜佛,磕一些个糊涂头,这把菩萨笑得嘴都大了。为什么?他说:‘唉!这么糊涂,这个人真不堪教化!信佛了,说是没有贪心,还一天到晚向我叩头,又求发财,又求升官,又求什么事情一顺百顺,诸事平安。你说这种思想,这个......,你自己心里平安,还要求我干什么?你自己心里若没有毛病,没有贪嗔痴了,那自然就一顺百顺,何必向我叩头?真是呀!可怜可怜!’你看这样子,本来菩萨都在那儿入定,你这一拜、一求他,把他求得也笑起来了,所以我说这把菩萨的嘴都给笑大了。

 

那这该怎样?我们向佛叩头的时候,不要有所求。有所求就向佛叩头,无所求的时候就不叩头了,是不是?在佛教里这种的思想,应该改善。我所说的道理,各位不妨用你的智慧来想一想。如果我说的不对,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我绝对接受你们告诉我:‘你讲错了,这个地方不应该是这样。’如果你的理论比我这个正确的话,我绝对绝对接受你的思想。

 

所以谈到布施,不应该有一个获报心。古人有一副对联说得很好:

 

读书虽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

为善不期获报    自然梦稳神清

 

‘读书虽未成名’,我读书虽然没有中状元,没有成就我这个名。这个名,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没有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是也读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书,所以‘究竟人高品雅’,人格也清高,品性也雅、也好了。雅,就是很好的。为什么你人高品雅?因为你读过书,不会很粗气的。

 

‘为善不期获报’,你做善事不要等著,这个‘期’就是等著,做一点善事了,就站到那地方等著。等什么?等好的果报。你不必等著那好的果报,也不管它有没有好的果报,可是怎么样?你‘自然梦稳神清’,作梦也没有噩梦,因为你做过善事,心里都很慈祥的,没有暴力;没有暴力,就不会作凶梦了:‘啊!我作梦,人家拿枪要打我。’不会的,你自己不用枪去杀人,人也不会杀你的,你在心里上已经很平安了,所以梦稳,你自然作梦是作好梦,做平安的梦。神清,这个清就是明白、清醒。你的精神也非常地明白,精神一定很快乐的;很快乐就是很清醒的,你脑筋不会愚痴。

 

这样一说,所以我们布施应该认为,这个布施就是自己的责任。各位想一想,我所说的这个是一种理论,不是像有的人说:‘你做布施啦!布施,你的功德无量。’我告诉你,无量就是没有,无量嘛!所以不要听这个,你若听这个,我保证你永远不会明白佛法的。你不要尽说:‘啊!这是个大居士!他做了很多好事。’很多,有多少?拿个秤秤一秤,喔!没有。那么要怎么样?这个做功德,不能说没有功德,有是有,但不要存一个有功德的心。要所谓:

 

有心为善,虽善不少;无心为恶,虽恶不乏。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各位若明白这两句话了,今天晚间这堂经就没有白听。说:‘这个我们早都明白了,法师你不要讲,我们很不愿意听的。’就因为你不愿意听,我才讲给你听;你若愿意听,我也不讲了,就这么奇怪!这个法师就是愿意讲人家不愿意听的,方才恒由不是说了吗?尽讲我们的毛病,一讲,有的受不了就要跑。你跑就跑,你跑我也不留,你在这儿我也不撵,我就是这种宗旨。

 

谈到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不是说我们捐出来几亿造个庙,这就是功德了。你看人家诸佛菩萨所布施的,难行能行,难舍能舍,有外财、内财。外财,家、国、城池、妻、子都可以布施。哪一位能有这样的勇气,把自己的家全都布施了?布施了,还没有一个布施相在里头,还不存一个:‘啊!我把我家布施出来了。’要没有这个,要行所无事,这才是根本的布施,这叫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国,我的国,我把它布施了,让给旁人了,不要了。谁能这样?你看释迦牟尼佛,舍弃国荣,国家的王位都不要了,到雪山修了六年,每一天只吃一麻一麦,饿得骨瘦如材,皮骨林立,因为吃一麻一麦嘛!他有太太,太太也不要了,也布施了,我不管你,你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子,又有罗侯罗,也都不管了。你看!这才叫大丈夫、大英雄、大豪杰,这才叫超人呢!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这样的人,所以他成就道业,创造伟大的佛教。以上是往外来讲,这是外财。

 

往内来说,身心性命、头目脑髓,都可以布施,都可以舍了。行菩萨道,把一切一切都看空,看假了,有人需要我的头,我割下来布施给他。各位想一想,这个难不难?有人想要头,他都可以布施给人。这种菩萨道是不容易行的,所以舍利弗听佛提倡行菩萨道,他也想要回小向大,行菩萨道,就到外边去行菩萨道,遇到一个人在路旁哭。他发菩萨心了:‘哎!这个哭的人一定有苦,我一定要帮助他,有什么困难的问题,我都帮他解决。’于是很亲切、很慈祥地问这个人:‘你有什么困难的问题,可以告诉我吗?我愿意帮助你。无论你有什么困难的问题,我都要帮助你,你不要哭了。’这个人睁开眼睛看看他,说:‘你真能帮助我吗?’他说:‘我是想要行菩萨道,我一定会帮助你,有什么困难你告诉我,大家不客气,你说啦!’

 

这个人就说:‘我为什么哭?因为我母亲有病,去看医生,这个医生一看这病,要用一种药来治。我到各药材店里去买这药,都买不著,所以我母亲的病一定治不好了。’

 

舍利弗一听,说:‘那你究竟要买什么药,告诉我一声,我可以帮你去找。’这个人就说:‘我所需要的药就是人的眼睛,若有人的眼睛,就可以把我母亲的病治好了,这是医生说的。但是我到各药材店去买眼睛,没有一个药材店说有人眼睛的。’当时不像现在,现在就有眼库,保存眼睛,可以换人的眼睛,或者可以做药品;当时科学没有这么发达,所以眼睛这种药品就没有。

 

舍利弗说:‘这没什么问题,你只要用眼晴,我可以布施一只眼睛给你,你拿回去给你母亲治病。’‘好啊!你真能布施吗?不是说假话吗?’‘唉!说什么假话!’就用手把自己的眼珠挖出来。挖出了,很痛的,但是还忍著,就把眼睛给这个哭的人。这哭的人拿起一看,又看看他,说:‘啊!你弄错了。’‘怎么弄错了?’‘我母亲所需要的是左边的眼睛,你现在给我的是右边的眼睛,这个不对了!你右边的眼睛不能治我母亲的病。’说完了,把这只眼睛拿起摔到地下,一摔,就摔碎了。摔碎了,舍利弗这一回,啊!考不上了。我常说有这几句话:

 

一切是考验    看尔怎么办

对境若不识    须再从头炼

 

那么舍利弗把右眼挖出来了,人家是要用左眼,他舍不得了;舍不得,就退回来了,说:‘唉呀!这个菩萨道,真难行,我还是要去做比丘好了。’所以退这个菩萨位,又回来做比丘。你看!大智舍利弗行菩萨道都不能难舍能舍,何况我们平常人呢!不要说要我们的头,就要我们的眼晴,不一定就舍得。所以这个布施,行所无事是不容易的。

 

那么外施还容易,内施不容易。内施就是头目脑髓,甚至于自己整个身体都布施。各位想一想,能不能做到这种行菩萨道的程度?若不能到,那你切记不要自满,不要说:‘哦,我是个什么大修行人哪!或者发菩提心的啊!’你发一发菩提心,要经过考验才甘心呢!考不上,那还像读书的学生,没有及格一样的。

 

这次我到越南,有位法师,他有一个皈依弟子,能言善辩。他说什么?他说:‘我们在家人也不杀生,也不偷盗,也不邪淫,也不妄语,也不饮酒,这和受戒是一样的,何必又要去受戒呢?’和他师父常常这么辩论,他师父也没什么话讲。这次,他又拿这个话对我辩论:‘我们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受戒,只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就是守五戒嘛!何必又受戒呢!’‘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你在家里读书和在学校读书一样的吗?你在学校里读书,会得到一张毕业证书;若在家里读书,有没有人发一个证明书给你呢?’他一听我这么讲,说:‘这个有点道理。这个有点意思,啊!还是要受五戒。’还是要经过考验,要经过证明的。我说:‘那你明白了,我也不用再对你说什么。’

 

我相信各位也有这种情形的,也有说:‘我们在家居士比出家人都有修行,不需要拜师父,也不需要受戒,这么就算了,我们就是大居士,我们或者比出家人都有修行。’为什么你要这样想?为什么不想:‘哦!我很惭愧的,我明白佛法太晚,修行功德不如人!’为什么要想自己比谁都好?人的习气就是这样,自己本来不如人,但是觉得:‘哦!我比谁都好,我比谁都好!’你看!各行各界都有这种的麻烦,都觉得我比谁都好。一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菩提心就不容易长大。你要没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没有唯我独尊的这种思想,不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佛可以这样说,我们是佛的弟子不可以这么骄傲,不可以觉得:‘啊!我比任何人都高。’其实比任何人都高,那又有什么用?莫如和一切人都平等,人还不会讨厌你。你若比人人都高了,譬如人现在五尺高,你长一丈高,人人看见:‘哦!这是个什么?’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怪物,各处开展览会时,一定拿去展览的。人家都五尺高,你一丈高,拿到那儿展览,这是一个——广东话叫高佬,国语叫大个子。拿去展览,这没有什么用的。修行人一定要把这个须弥山打倒,什么是须弥山?就是我们的贡高心,就觉得我比谁都好,谁都不如我。就因为这一个念头,就把我们的道业都障住了。

 

布施,又有法施。法施就是为人讲经说法,以法来布施,‘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布施里边,用法来布施给人,这是很重要,很要紧的。因为假如有人明白佛法,依法来修行,这样乃至成佛,这个成佛的人就是你帮助他成的。你帮助人成佛,那么人也会帮助你成佛。这叫自利利他。但是还是说回来,也不要存这个心,也不要说:‘哦!我帮助人成佛了,将来他成佛,我也成佛。’你发愿让人人都成佛,我不成佛,那才真是菩萨发心。我就愿意帮助人成佛,你们谁愿意成佛吗?我都愿意帮助他成佛。

 

讲到这儿,我再对你们说一说我在美国狂的样子。怎么狂?我对大家说,我是个工程师,I am an engineer.什么工程师呢?我说我是造活佛、造活菩萨、造活祖师的工程师,谁愿意做活佛,就到我这个工厂里来。什么工厂?就是金山寺。金山寺不是我的,可是我在那儿暂时做一个工程师。那么谁愿意做活菩萨、活祖师,都可以来,我是来者不拒,往者不追。谁愿意来,你是做祖师的材料,我就造一个祖师;你是个菩萨的材料,我就造一个菩萨;你是佛的材料,我就造一个佛。我这个佛不是木雕的,说你这工程师造一个木头佛像、铁的佛像、铜的佛像,或者金的佛像、银的佛像。不是的,我造一个活的佛像,是有血有肉的佛。谁愿意做,我都愿意造,所以我不主张造庙,我主张造佛。

 

怎么造法?就是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没有钱,真修实证,要认真脚踏实地去做。怎么苦也要受,怎么难也要受,要忍、要受。所以这一些美国的青年,都是没有超过三十岁,都在这个地方想试一试,看看倒是怎么样?因为这个,就有十多个美国人来出家。在过去,西方人出家的人也有,但是很少很少的;那么现在开始,西方人对佛教有一点点认识。在过去,西方人想研究佛法,没有什么经典可看;现在我们大家共同研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们那儿有四、五十个人,天天从事翻译的工作,这也叫法的布施。我们在西方转正法轮,我们是要正法,不要末法的,我们要人修道证果,不要没有真正实证的,也要有证果的圣人出现,所以这也是法施的一部份。

 

除了财施、法施,又有无畏施。人有时会有一种恐怖的事情发生,这种恐怖的环境现前了,吓得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忐忑不安。‘忐忑’两个字就是‘上’下边加一个心,‘下’下边又加一个心,忐忑不安就是心里七上八下,心里跳啊跳啊,很不平静的,这都是恐惧的表现。所以《四书》上说:‘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你一恐惧,正念就不现前了;正念不现前,就会误入歧途,或者走错路。那么在这个时候,需要善知识来安慰他,帮助他。这个善知识到这儿告诉他:‘你不要害怕,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菩萨就会帮助你。观世音菩萨是施无畏者,谁有怖畏,观世音菩萨都能帮助他没有怖畏,你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没有事了!’这是安慰。或者你告诉他:‘你不要害怕,世界上是有真理、有公理的,这件事情对你不会有什么麻烦,你不要恐惧,心定一定就会好了!’你这么对他一讲,他就觉得没有恐惧了,这叫无畏施。

 

那么布施是一度,布施度悭贪。第二度就是持戒,‘为什么要持戒?这才是胡闹!他们佛教里,又是五戒,又是八戒——猪八戒,又是十戒,又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又是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啊!太麻烦了,这才没有意思呢!’那个不懂佛法的人就这么批评。其实这个戒,怎么叫戒?戒就是止恶防非。止恶,就是把你的一切恶停止了;防非,防备你的过错。你要是恶不止,则善不生;善不生,就不会发菩提心;不会发菩提心,就不会结菩提果。就有这么大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止恶防非,也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诸恶不作就是众善奉行,众善奉行也就是诸恶不作了。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你翻过来就是菩提。你诸恶不作,也就是烦恼即菩提,你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你想找菩提心,不要在烦恼的外边另找菩提心,你把烦恼变过来就是菩提心。所以各位不要头上安头,说是:‘把我这个烦恼断了。’不要断,烦恼不要断。这是我的说法,其他的法师不这样说。不要断,要转!你若一断,烦恼即菩提,你把烦恼断了,那菩提也断了。断个什么?有什么可断的?根本不要向外驰求,回头是岸,你只要觉了,就是菩提;若迷了,就是烦恼。烦恼的本身,菩提就在烦恼里边,烦恼也包括菩提;菩提你若不会用,也就是烦恼。不要在头上安头,离开烦恼另找菩提,这是错了!因为做恶也是你这个人,做善也是你这个人,发菩提心也是你这个人,生烦恼也是你这个人,成佛也是你这个人,做鬼也是你这个人;不是另外去找一个。所以说: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若人欲了知’,你要是想明了,‘三世一切佛’,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应该观看观看法界的这种情形,‘一切唯心造’,这一切一切都是由自心造出来的。自心可以成佛,自心也可以做菩萨、声闻、缘觉,也可以升天、做修罗,又可以做人、做畜生、做鬼、堕地狱。所以有人说他是信佛的,却还问我说:‘法师!我对佛法很相信的,但是对于鬼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有鬼。’我就问他:‘你相不相信有佛呢?’‘我相信有佛!’‘那你相信有佛,佛就是鬼!佛是鬼修行成的,你怎么连这一点都不懂?’所以说‘做佛也由它’。人这个‘心’字写得很好:

 

三点如星布    弯勾似月牙

披毛从此起    作佛也由它

 

‘三点如星布’,三点好像星星在天空那儿排布著。‘弯勾似月牙’,心的弯弯勾,好像一个月牙在那儿。‘披毛从此起’,披毛戴角也是从这个心做的。‘作佛也由它’,作佛也是从这个心,所以头先说‘一切唯心造’。

 

佛说一切法    因众生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无心便是道,你若真能无心了,‘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内观心,连心都没有了。‘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外观形,也没有一个形相了;‘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远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房廊屋舍也都没有了,远看这个物也没有了。‘三者俱无,唯见于空’,这三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俱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观这空也没有了,再那空都没有了。三心已扫,四相已飞,外不知其物,内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在,到这时,连真空都没有了。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所空也没有了。无真空、无太空、无欲界、无色界、无想界、无思界,粉碎虚空,‘湛然常寂’,这时候入定了,湛然常寂就是入定了。‘寂无所寂’,在静也没有了的时候,‘欲岂能生’,欲就是欲念,欲念不生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你能欲念不生,没有欲了,这就是真净,真正清净了。能这样,这还是修行的一个小境界,不是全体大用。但是也必须要经过这个小境界,然后才能得到耳根圆通,六根互用这种境界。

 

说起这个,你们都不相信的;六根互用,眼睛能吃饭,也能听声,也会说话。说:‘这个我不相信。’我早就知道你不相信,但是我一定要说。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种的神通,都有这六种的能力,这叫六根互用,六根互用得到圆通自在。这是不容易的,不是我这一说,你就会了,就得到六根互用。若这样,那我就永远不要讲经了,因为一讲,你就懂了,还讲它做什么?

 

持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种境界,要是你能真正去做,这时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那个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你知道吗?’这一声,把那个惠明吓得开悟了。我现在讲的声音也很大,可是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开悟?这种境界,是真持戒。戒,一定要持,修道不持戒,那不会成就道业的,所以持戒是很要紧很要紧的!因为这个,出家的比丘一定要受戒,在家的居士也一定要受戒。你受了戒,然后才能得到这个证明书;若没有受戒呢,就得不到毕业证书。你看有很多人自己读书,读的书也很多,但是得不到博士的学位,就因为没到学校去;那么持戒也是这样。

 

戒,说起来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时间的关系,只说个大概。你们记得能以‘不思善,不思恶’,到这个境界,这是真持戒!持戒就度毁犯,你若尽犯过错,就要持戒。我们人很奇怪,你叫他守规矩,他一定就要犯一点规矩;你若不叫他守规矩时,他反而不犯规矩。你叫他受戒,‘哦!我就要犯戒,试试看是个什么味道?’犯了戒,看看这个味道是什么样子?没有旁的样子,只是堕地狱。以上是第二度持戒。

 

第三度就是忍辱。这个‘忍’字,我们都知道,就是在心上插上一把刀,好像用刀扎心那么难忍、那么痛。那么痛,还要忍!所以说:‘忍字心上一把刀。’这一把刀不容易受,可是你若能受了,能忍,这就是有办法了。所以佛说这个‘忍’字,我们又要忍苦、忍热、忍饥、忍寒、忍风、忍雨、忍法,一切一切都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受的,还要受,所以我常说这几句话。这是很浅很浅地说忍:

 

忍是无价宝    人人使不好

若能会使它    事事都能好

 

‘忍是无价宝’,忍就是个无价宝。‘人人使不好’,可是人人都不会用它,一忍、两忍、三忍,就不能忍了,火里冒烟了,就像炮竹响,所以说人人使不好。‘若能会使它’,你若会使用‘忍’字,‘事事都能好’,无论什么事都会好的,都不会有什么烦恼发生。忍,又有法忍,我们研究佛法也要有一种忍耐心。佛法深如大海,我们不要一见著佛法像大海,就望洋兴叹了:‘哎!海这么大,我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些水都吸干了?唉!没有一天可以吸干它的。’就好像佛法这么多,我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些经典都完全明白,都看完、读完,都了解了?不要有这种思想,你有这种思想,那对于法你就没有忍了,没有法忍。

 

生忍、法忍,还要有一个无生法忍,忍有这么多种。所以各位要回光返照:学佛多少年,脾气还没有改变,这一点要特别忧心哪!不可以马马虎虎的。我知道不但居士对忍这一度不能修,就是出家人也不容易修的;忍辱仙人有的时候都忍不了的,有的时候都会发脾气的。忍辱就度嗔恚,若好发脾气的人,就应该修忍辱行;你修忍辱行,就度过嗔恚的彼岸了。

 

第四度是精进。我们天天讲六度,可是天天都要懒惰,不精进,明知故犯。知道精进是好,但是就不依法修行,一定要懈怠。甚至于——我说这话,各位不要多心——吃完了饭,一定要睡睡午觉,休息休息;若不休息,这一天就觉得不舒服。这是天气热的关系,大约也是热带的一种习惯。那么在三藩市金山寺,哪一个人也不准睡午觉的,所以到外边也习惯不需要睡午觉。

 

这个精进,要把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要错过。古人说: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寸金失去容易得    光阴失去难再寻

 

各位!由这几句古人所说的‘废话’,我们应该把它拿来做一个擦心的东西,擦一擦我们心里懒惰的习气,把懒惰的习气用这个‘废话’擦去。古人又说:‘一寸时光,一寸命光。’你看,这话说得多重要!一寸时光就一寸的命光,这一寸的时光过去了,我们就少了一寸的命光!听见了没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不要以为:‘啊!他那么老了才学佛法,我也等八十岁以后再念佛好了。’哈!你等著活到八十岁?你有他那么大年纪就好,你不要二十岁就死了,二十岁就死的人不知有多少!所以各位不要等著,今天知道佛法好,今天就要努力,不要等明天。你等明天,明天还有明天,明天再有明天,哪个明天是你修道的时候?哪个明天是你了道的时候?哪个明天是你成佛的时候?各位,想一想、想一想!在这个地方要痛下决心:‘我绝对不等了!’不要 wait a minute (等一分钟),waiting一个minute,两个minute,三个minute,哦!不知道waiting多少个minute。说是等一分钟、等一分钟、等一分钟,等一分钟就不知错过多少分钟了。

 

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你看古来在因地佛修道时,站在佛前七日七夜,眼睛也不闭,目不转睛恭敬于佛,站了七天七夜,这才是真正精进,真正修道!站了七日七夜也不知道疲倦,你说这种精进,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站在佛前七个钟头,眼睛也不闭,目不转睛地来瞻仰佛?没有过。没有,那还是不够功夫!各位不要自满,不要以为我不得了了。有什么不得了?你有什么超人的地方?我所说话,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听。

 

古来的人,又有这样修行的,例如药王菩萨因为供佛把身体都烧了,用棉花把身体缠上,灌上香油,点著了,来供养佛。我们燃一根手指头,就叫痛得不得了;燃一个臂香,也觉得不知几辛苦。要是把身体烧了,绝对办不到!一定向后转的,我不行。你看!这是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根基了。过去诸佛菩萨为求道业,布施身心性命求法。有的人就说了:‘哎!这个!我认为很笨的。’所以你就很聪明啰!这么久的时间也不肯布施,也不肯那么样苦干,这真是‘大智慧者’,大智慧者没有那么精进。

 

精进就度懈怠,懈怠就是懒惰,就是于佛法不肯精进,不肯用功修行。你看他去跳舞,就有精神;拜佛,啊!不行了,拜佛拜多了,头发昏。可是去跳舞,在舞厅里蹦蹦跳跳的,也不头昏,很精神,回来说:‘啊!今天玩得真好!’你来回这么一比较,就知道我们人是修道精进?还是贪玩精进?

 

第五度是禅定,禅定度散乱。禅,所谓‘久坐有禅,久住有缘。’你在什么地方住久了,就会有缘。你坐禅,坐得时间久了,也会生出定来。禅是梵语,中译是‘思惟修’,又叫‘静虑’。静虑,就是把你的妄想没有了,清净其心。所以这个〈净行品〉,你若不净心,就不会有净行。你心里不干净,行为一定不干净的;你心里一定要清净了,行为表现出来才能清净,所谓‘以行于示,示之而已。’凭你行为的表现,就是你清净心的表现;你若没有清净的心,就不会有清净的行,所以这个禅定是很要紧的。

 

禅定有四禅八定,有现前九次第定,《楞严经》上有九次第定。各位若要研究禅定这一度,要自己去用功坐禅,并且研究《楞严经》。《楞严经》对禅定的帮助是很大的,所以各位要是想真正研究禅定这种功夫,就要熟读《楞严经》。禅定就度散乱,你若散乱心、妄想心太多,就修禅定。

 

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梵语,中译是‘智慧’。为什么不直译智慧?因为多含不翻。智慧只有一种讲法,般若有三种讲法,有文字般若、观行般若、实相般若,因为有这三种的般若,所以就译音不译义。般若度愚痴,愚痴众生就熟读般若。《大般若经》六百卷,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翻译这六百卷《般若经》时,‘桃开六度’,桃花在一年间,曾经开过六次,这就是一种树神献瑞,来表示《大般若经》降临震旦(中国)。那么当初玄奘法师翻译《大般若经》时,就有这一种祥瑞,所以现在能听《大般若经》的人都是稀有难得。

 

以上是六度,前面所说第七‘满菩萨行’,就要修六度万行。现在解释经文,‘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这一开始来设问答,就是这位智首菩萨来发问。

 

尔时:就是说〈净行品〉这个时候。在这个时候法会大众之中有一位智首菩萨,是一切菩萨中的一个大菩萨,也是菩萨里边很有德行的一位菩萨,他向文殊师利菩萨就说了,就是请问。那么他这个问是不是他不懂?不是的。这都是法身大士示现来互相问答,令众生知所遵行,知道怎么样去修行。

 

智首:智慧之首,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菩萨。菩萨:什么叫‘菩萨’?很多中国人说:‘去拜菩萨啊!’你问他:‘什么叫菩萨?’他把眼晴睁得大大的,没有话说,却说:‘菩萨就是菩萨嘛!还什么叫菩萨!’这就叫‘猪八戒吃了人蔘果,食而不知其味。’菩萨也是梵语,具足叫菩提萨发,因为中国人愿意省文,愿意说话简略一点,所以把‘提’字和‘发’字都去了;又有的读‘菩提萨埵’,好像〈大悲咒〉那个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一个具足的称呼。那么具足叫菩提萨埵,或者菩提萨发,英文叫Bodhisattva,这是梵语,它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因为它不是中国的语言,所以就不知道。那么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就永远不知道,就算了?这不可以的,我们应该要明白它的意思、它的义理。所以我们听经就是对这一些个名词要认识清楚;不然,方才讲的:‘你去拜菩萨。’为什么要拜菩萨?你去拜拜鬼,不也一样吗?

 

菩萨,译为‘觉有情’。觉是觉悟,有情就是一切的众生。菩萨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我们有情没有觉悟,他已经觉悟了,已经自觉而且又能觉他。因为自觉,是有情中的觉悟者;又能觉他,他不但自己觉悟了,又能够帮助其他的众生觉悟。菩萨又叫‘大道心的众生’,又译成‘开士’或‘大士’。那么佛叫‘无上士’,菩萨又叫‘有上士’,这都是菩萨的名字、名称。

 

这一位智首菩萨,他因为有智慧,所以就明白怎样来请问佛法,他问文殊师利菩萨言:文殊师利也是梵语,译为‘妙吉’,所以有时就叫妙吉祥菩萨。言,就是说了;智首菩萨对妙吉祥菩萨就说了。这位妙吉祥菩萨也是有大智慧的——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智与智通,智与智和,他这个智首菩萨和这个大智菩萨,彼此都互相了解,互相明白,可以说是知音,也可以说是知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那么他们设这些法来问答,也是要大家互相了解,他才问文殊师利菩萨。

 

B2、陈所疑之问分二 C1、一段总问其果 C2、后十别明

C1、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第一段明三业离过成德。智首菩萨称了一声文殊师利菩萨,佛子:佛为法王,菩萨就是法王的弟子,这佛子,有的人讲是佛的儿子,其实这是佛的弟子。文殊师利是菩萨中的一个上首,是法王之子,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智首菩萨称他为佛子。

 

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这个修行的菩萨,这一位菩萨没有一定是哪位,就是所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都包括在内。甚至于过去的菩萨、现在的菩萨、未来的菩萨,都包括在这一段经文里边,所以没有称名,而只说菩萨。智首菩萨问:‘这个发心的菩萨,怎样才能得到身语意业清净,没有过失?要怎样修行才能三业清净?’这个地方就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你勤修戒定慧,身语意业就没有过失了;息灭贪嗔痴,贪嗔痴不单没有了,而且过失也不生了,这就是菩萨能得到三业无过失的一种方法。

 

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这个‘云何’上边,还应该有‘菩萨’两字,不过翻译经典的人省文,没有加上‘菩萨’两字,就用上边这个‘菩萨’两个字贯串到下边这一句。我们研究经典的,应该知道这一段文还是说菩萨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不害:是不妨害,就是身语意业清净了,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破坏它。这要怎么样?就要有‘坚、诚、恒’。菩萨修行要有坚固心、诚心、恒心,不要再被染污法把身语意业破坏了。菩萨修行要时时刻刻都特别谨慎身语意三业,不造一切恶,愿修一切善。

 

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再问,菩萨得怎样才能得不毁犯身语意清净呢?前边是不能破坏身语意。这个是不可毁犯。破坏,是或者由其它的境界来破坏;毁犯,就是自己有时不小心就犯戒了,身口意三业不清净。这得怎么样?就要常常持戒,就不能毁犯身语意业了。

 

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菩萨得怎么样才能得到不能破坏的身语意业,修得清净身语意业,犹如金刚那么坚固,任何的境界都不能破坏身语意业。

 

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我们人发心,有的时候发了几天就退了。譬如发心修道,或者修习坐单这个法门;修习坐单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坐在那地方,怎么样也觉得没有躺著舒服。好像在我右边这个大个子,他也坐单,他说:‘坐单的人应该把床搬走了,若有张床,坐到那儿就想躺著;若没有床,想躺也没地方躺了,就要坐著。’所以他练习坐单就有这么个感觉,有这么个经验。那么想要躺著,这就是退转了;虽然有床,又不躺、又不卧,这是不退转。身语意本来是清净的,你若一不注意小心,就又犯了过错。最容易犯的就是打妄语,无论哪一个人都很容易不知不觉中就打了妄语。打了妄语,还要给自己做一个辩护律师,说:‘我不是打妄语呀!我这是说方便语。’自己给自己辩护一下。你看,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气,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这都是退转。

 

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不可动,就是不可摇动。身语意业修持得犹如金刚那么坚固,任何的境界来了,都不会摇动自己的身语意,所以就不会造恶业了。

 

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了:一切修行的菩萨,怎样才能得到这种殊胜的身语意业?他不单不造恶业,而且还成就善的功德、殊胜的功德。

 

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得怎么样才能得到清净的身语意业?就是把染污心去了,自然就得到清净的身语意业。

 

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智首菩萨又问,得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染污的身语意业?没有染污就是清净,也就是前边所说的那个清净,你染污心没有了,也就是清净心了。

 

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那么菩萨发心,怎样才能得到有智慧?有智慧,就能帮助身语意三业清净。人为什么造恶业?就因为般若智慧不现前。般若智慧不现前,愚痴心就做主了,所以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身语意业也都不清净了;你若有智慧,用智慧来领导身语意,自然就会清净,也自然就会聪明有智了。

 

C2、后十别明分五    D1、一段明异熟果    D2、四段明士用果

D3、二段明离系果    D4、一段明增上果    D5、二段明等流果

D1、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第二段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如何‘得堪传法器’。

 

云何得生处具足:这是说菩萨修行,怎样才能得到这一生就成佛了,就具足圆满道果了?怎样才能这样?就是要去修行。生处具足,就是这一生成佛了。

 

种族具足:这就是生在尊贵的家里。好像在印度,就有做官的,又有婆罗门、做生意的、要饭的。要饭的这种贫贱的种族,印度的庙里都不准他们进去拜佛,说他们太邋遢,太贱了。在印度,种族的观念很重,甚至于贫贱的种族要走那贫贱的路,走路都不能在一起,分别得这样子!那么种族具足就是生尊贵家,不生到贫贱的家庭,要饭的家庭。

 

我这次到亚洲来,首先是回到台湾,见著台湾我们的同胞,非常欢喜!以后就到了香港,在香港停留一个时期,打了一个佛七,又到了泰国。泰国的天气非常地炎热,比台湾这儿热得厉害,真有点过不惯那么热的生活,所以我说快点走,就到印度去。到了印度,所看见的是什么呢?就是满街都是饿得面黄肌瘦的要饭的。这要饭的有多少?有苍蝇那么多。你坐著车从街上一过,前后左右就满了,都是要饭的,伸著一个碗,不知道他们说什么?我听来好像是说:‘南无佛,南无佛。’是不是这么说?也不太清楚,都是要钱。这是印度唯一的特产,要饭的人最多。还有,印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邋遢,最不清洁,人到处随街吐痰、小便,到处都是牛粪、狗粪这些东西;所以在印度关于卫生的问题是谈不到的。

 

我们去朝佛的八大圣地,这八大圣地,每一个地方都没有清洁的维护,都很邋遢的。它那么邋遢,你进门口,他还叫你把鞋脱下!那个沙子地上也是很多牛粪、狗粪,但是他叫你把鞋脱下,沾得袜子上都是沙和泥上。到了佛殿叫人脱鞋,这还可以;他不是,就在那个院子里,就叫你把鞋脱下来。但是牛去了、狗去了,他不叫它脱鞋,你说奇怪不奇怪?不单不叫脱鞋,他还让它们把这些肮脏的东西拉到那地方,他们也不管。

 

还有政府里导游的人,就是要饭的,一边导游一边伸著手和你要钱,你看!买火车票,三等的火车上没有位子,只是站的位子,还挤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于都有人挤死在火车上。二等的车票也是那样,你只可买头等。买头等火车票,要先给一点黑钱,没有黑钱,无论谁,他也不卖,印度的情形就这样!佛的各处圣地,也没有一个完善的保护,所以我这回到印度,看见这种情形,很痛心的!也没有人在那儿修行,也没人在那儿保护。这样庄严的圣地,都很荒凉的样子。

 

那么种族具足就是不生贫贱的家,生尊贵的家。怎样才能种族具足?也就要修种种尊胜的法门、高尚的法门,才能得到种族具足。

 

家具足:家,就是每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家具足,是生在慈善的家庭,正信佛法的家庭。

 

色具足:色是相貌。佛在过去生中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都是色具足,相貌圆满端正。那么下边这一句又说相具足:色是颜色,相就是三十二相也具足。

 

念具足:就是正念具足,有正知正见,不生出邪知邪见。

 

慧具足:慧是智慧。智慧能帮助你修行,你想要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认识修行的法门;真认识修行的法门了,才能依法修行。如果没有智慧,就不会认识;不会认识,就不会修行,所以这慧具足也是要紧的。现在智首菩萨问怎样才能慧具足呢?

 

行具足:怎样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门具足?

 

无畏具足:怎样又能得到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所恐惧这种具足?

 

觉悟具足:怎样又能得到觉悟的道理也具足了?

 

D2、有四段明士用果分四    E1、慧为捡择    E2、力谓修习

E3、善巧谓智    E4、道品助修

E1、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这是第三段,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成就众慧’。

 

云何得胜慧:智首菩萨又说,怎样才能得到殊胜的智慧?

 

第一慧:怎样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

 

最上慧:怎样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

 

最胜慧:怎样又能得到最殊胜的智慧?

 

无量慧:怎样才能得到无量的智慧?

 

无数慧:怎样才能得到没有数那么多的智慧?

 

不思议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智慧?

 

无与等慧:怎样才能得到没有再可以和他比的这种智慧?

 

不可量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以称量的那种智慧?

 

不可说慧:怎样才能得到不可说的那种智慧?

 

E2、力谓修习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第四段智首菩萨问如何‘具道因缘’。

 

云何得因力:怎样得到正因的因力坚固?

 

欲力:怎样才能得到欲力,自己愿意修的这种力量坚固?

 

方便力:怎样才能得到方便这种的力量也是坚固?

 

缘力:怎样才能得到缘的力量坚固?

 

所缘力:怎样才能得到所缘的这种力量坚固?

 

根力:怎样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坚固?

 

观察力:怎样才能得到观察的力量坚固?

 

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止’。毗钵舍那也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观’字。怎么叫止呢?止个什么?怎么就可以止呢?这个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种静的意思;观,是观察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叫‘止观’。佛教的名词是很多很多的,讲这个止观,修习止观,怎么叫止?怎么叫观?止个什么?观个什么?都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在这个讲经法会,都不用那些个古有的名词。这个止,止什么?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淫欲心,止你的无明,要生出一种智慧。观察你是不是还有无明?观察你是不是还有妄想?观察你是不是还有淫欲的心?这样比较合用一点。

 

又可用两句古诗来把它说明了,这两句古诗是什么?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万物静观’,也就是止观。你能止观了,就明白万事万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说的格物的功夫。怎么叫格物?就是格除你的物欲,返回到你自性上。你能格除物欲,返本还原,明心见性,然后你才能知至,你的智慧才能生出来。智慧生出来了,才会修行,所以这止观是很要紧的。万物静观,那个止也就是个静,静止,在英文上叫guiet,就是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停止了。甚至于你修止观修得呼吸都停止了,脉搏也停止了,说那是不是死了?不是。

 

所以在儒教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能得个什么?能得一个明白。明白就是观察力所产生出来的,也就是‘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是春夏秋冬;佳兴,就是最好、最高兴的事情。最高兴的事情不要自己独有,不要自己独占,和所有的人来一同欢喜,一同快乐,所谓‘与人同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你单单自己一个人得到快乐,这还谈不到是真正的,你要能和所有的人都得到这种的快乐。

 

那么止观,把一切的妄念习气都停止了,生出一切的善法、智慧来观察。这个止,古人又说: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你若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侮辱就是外人对你不客气。你若不知足就有一种贪心,有一种贪心就会受到侮辱。因为你贪,其他人也要贪,那么彼此都有贪,就会生出一种斗争来。有斗争就是优胜劣败,力量大的就可以把力量小的压迫,小的就受到侮辱。你若常常知足,不去贪,就会没有侮辱。‘知止不殆’,你若能知道所止,无论做什么都能知止,也就是不妄贪,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循规蹈矩的,能这样就不会有危险。你要是不知足、不知止,就会受到侮辱和危险。

 

修止观的人,先要停止贪。你把贪停止了,再观察你的贪根还有没有?所以下边这一句就是思惟力:有这止的力量了,又有这观察的力量了,就要思惟。这思惟也就是禅定,禅是梵语,译为静虑,又叫思惟修。那么你思惟修,也就是思惟你能生出一种定的力量。

 

止观讲起来很多的道理,不过我们现在可以这样讲。怎么讲?拿它当戒来讲。止,就诸恶不作;观,就要众善奉行。你能诸恶不作,就是止;你能众善奉行,也就是观。

 

我们人修行,不要知道得太多;知道太多,不去修行,反而误事。你尽仗著口头禅,口头三昧,说得是很妙的,行得就很不妙,那是没有用的,就好像开谎花,不结果一样,花是开得很美丽的,但是没有真正的果实成熟。

 

E3、善巧谓智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这是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第五个问题,如何‘于法善巧’。

 

云何得蕴善巧:蕴,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都知道观自在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一个别名,观世音菩萨就叫观自在菩萨。虽然说观世音菩萨叫观自在菩萨,但是每一个人应该要知道,我们都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我们也可以回光返照来观自在,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在、不自在?若在了,还要自在,单在而不自在,那也是自己跑了,不自在了。不自在,就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你要也自在了。怎样才能观自在?你要看破,一切一切都看破了,一切一切都没有执著了。看破,没有执著了,就把一切的贪嗔痴都放下了。贪嗔痴放下,就会得到自在;你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自己就会跑了。跑到什么地方去?那跑的地方就远啰!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饿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狱,这样子各处去跑。跑,就在六道轮回里转,转来转去,转去转来,总也跑不出去这个六道轮回。为什么你这样?就因为你不自在,没有看破放下,所以就不自在,就跑了。

 

这也可以说你做不得主,自己不能说了算,所以被六根六尘来支配。观自在菩萨,你若能观自在,就是菩萨;若不能观自在,是什么?哎!那就或者是鬼,或者是人,或者是畜生,或者是修罗,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没有一定了,没有一定的名称。因为各处跑,跑到哪一类去,就是哪一类,所以没能观自在菩萨。没能观自在,就成不到菩萨;若能观自在,就可以叫菩萨。你就是观自在菩萨,还得要修行;若不修行,还是不行。修什么?修深般若,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修深般若,就是修大智慧;修大智慧,才能到彼岸;你能到彼岸了,然后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色受想行识,在《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也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想行识都是这样,都是空的。那么现在讲五蕴善巧,善巧就是善说五蕴法,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来说明五蕴,使令众生明白五蕴本来是空的。

 

界善巧:这个界就是十八界。什么叫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和六根、六尘合起来叫十八界。因为六根对著六尘,中间就生出六识,这是十八界。六根就是令我们打妄想的一个开始,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爱触、意就缘法。眼睛见著色尘,就被色尘所转,而没能转这个色尘。你若能‘眼观形色内无有’,眼睛看这些形形色色的,内里边没有。‘耳听声音心不知’,耳朵听著一切声音,自己心里不知道,这就不被声尘所转。说是:‘这个事情是做不到的,如果眼睛见色,里边也没有;耳朵听声音,自己心里也不知道,这不和土木金石没有分别了吗?土木金石没有这些分别心,但是它也没有成道业,我们人怎么可以这样呢?’就因为你不可以这样,所以就有那么多的挂碍;你若能这样,那就放下了,就会得到自在。

 

眼不被色尘所转,也不会贪著美色,也可以说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要证得初果,才可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入流果’,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色声香味触法都无动于衷了。所以古人才说:

 

终日吃饭    未吃一粒米

终日穿衣    未著一缕纱

 

有人说:‘这真是打大妄语,终日吃饭没吃一粒米,那他吃什么来著?他说一粒米都没有吃,这不是打大妄语吗?’你若到这个境界,也可以这样打妄语;没有到这个境界上,不可以假借的,不可以说:‘哦!我也终日吃饭,没吃一粒米。’那你真是打妄语。你若证得这果位,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这可以说:‘终日吃饭,没吃一粒米。’当然没吃一粒米,我绝对证明他不是打妄语,他吃很多粒嘛!当然不是一粒了,所以说没吃一粒米,这不是打妄语,是真语、实语、如语、不妄语。

 

‘终日穿衣,未著一缕纱’,他天天穿衣服,不是穿一条线,这也不是打妄语。单单一条线穿到身上,根本就没有用的;所以穿很多条,这是很老实话,不过听起来好像说:‘哦!他连一条线都没穿,那么他没有穿衣服啊?’不是的,他穿很多。那么这样,穿的虽然很多,他是无心,吃也无心,穿也无心,不著住到穿衣吃饭了。不像我们凡夫,一天不吃也不可以,一天不穿衣服也不可以。

 

讲到这个地方,我为你们讲一点美国的和尚没有裤子穿,美国的和尚没有房子住,美国的和尚没有饭吃,你们相不相信?怎么说美国和尚没有裤子穿?美国这个国家,物质丰富,美金是世界上有名的。但是我们这一次到印度,有一个中国和尚就问我们:‘这个美金,我听说是金的,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没看过,你好不好给我看一看呢?’追著这两个美国和尚,追前追后就要看美金,这两个和尚怎么样?把美金都带到裤袋里头,也不拿出给他看。所以这个中国和尚始终没有遂心满愿,没有看见美金,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美国那么多美金,但是出家的和尚没有裤子穿,你们觉得这个话有没有点意思?

 

就是我左边这位矮的美国和尚(恒由),和这位高的美国比丘(恒具),他们两个发愿三步一拜,从三藩市拜到西雅图云石山,一千一百五十个英哩,也就是三千四百五十个华里。他们为什么要三步一拜?就因为看见这个世界战争很厉害,灾难很多,人都想不到的灾难,很多时候就现出来了。好像地震、飓风,种种天灾人祸,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情形。那么他们就发愿祈祷世界和平,为全人类求幸福。本来他们想用点省力的方法做这种工作,但是他们也没什么神通,也不会念什么牙疼咒,所以只可以苦行了,就发愿三步一拜。

 

那么三步一拜,他们也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预先征求一点三步一拜的基金,或者三步一拜的衣服、三步一拜的饮食,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拜,拜了三、四天,我左边这个矮的和尚,就把裤子拜坏了。本来他就是个老修行,在我们庙上,是有名的神仙。怎么叫神仙呢?因为在我庙上,后边只有三尺乘六尺那么大一个小地方,有个小花园,这花园是六尺宽。他在这个花园一边就搭一个小茅棚,这个小茅棚上边就用plastic,塑胶盖著。下雨,有的时候也有雨淋到他那个茅棚里边,但是他也能忍。他在那儿住了三、四年,所以有一些个多事的人就给他取名字叫神仙,说他在那儿等于神仙一样,很优游自在的。因为他是老修行,衣服都穿得很破的,汗泥味也很大,因此所有的美国女人都不高兴他,所以他能很清净的,持戒清净。

 

因为这样,所以他们发愿三步一拜时,他也没有预备衣服。没有预备衣服,在这个时候裤子破了,你说怎么办?不要说出家人,就是在家人在马路上不穿裤子也是犯法的,况且是一个出家人,更是很难为情,很不雅观的。我常讲如果到跳舞厅,或者脱衣舞那个地方。这当然是合法的。但是和尚若去脱衣舞那个地方,也是天下一个大新闻。那么在马路上,这事情一定是不合法的,警察一定要来干涉他。他就对恒具说:‘我的裤子坏了,这怎么办?没有裤子穿,怎能再继续这个工作?’正在这说话之后,一转马路,在马路中间就有一件东西在那地方放著,他拿起来一看,恰好正是一条裤子。究竟这条裤子怎么来的?这就叫不可思议。你说如果是人送的,没有人知道他没有裤子穿。如果说是鬼送来的,是哪一个鬼?这个鬼为什么要发心供养和尚一条裤子?如果说是菩萨送的,菩萨在什么地方得来的这一条裤子?所以我常讲这美国和尚没有裤子穿。

 

还有,美国和尚没有房子住。我最初在——就是方才讲的佛教讲堂,那时只有这个讲堂的一半。那么样的一层楼,在这一层楼上住了三十多个人,这三十多个人怎么住呢?就广单,和佛都在一个房里头,供桌佛前这个地上就睡了人;但是还不够地方,所以金山寺有很多人坐单,就从那时开始的。有的人就预备一个木头箱子,这木头箱子各位不要误会,不是死人住的棺材。因为我在越南讲这木头箱子,翻译的人就译成棺材。怎么说不是棺材?因为棺材是二尺宽乘六尺、五尺,它这是三尺乘三尺,高也是三尺。坐到这个木头箱子里打坐修行,你想伸腿也没有地方伸,你想躺著也躺不下。因为也躺不下,也不能够伸腿,所以就像古来中国裹女人的小脚,用布把它裹上,现在是把人装到一个木头箱子里,所以也就不能躺著了,只能坐著,这和那个大同小异。这木头箱子是装苹果,或者什么东西的,有大的三尺乘三尺、高也三尺这种,晚间就在那里头住。那时有十几个人住木头箱子,所以我说美国和尚没有房子住,只住木头箱子,苦得不得了,不是好甜的。不是好像睡到弹簧床上,一弹有两尺半那么高,然后落下来,就像坐电动椅,没有那么舒服的!这是美国和尚没有房子住。

 

美国和尚没有饭吃。怎么没有饭吃呢?一天吃一餐,早起也不吃东西,晚间也不吃东西。所以这是美国和尚没有房子住,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你说我这一讲,这两位美国和尚很丢脸的,觉得很不好意思。不要紧!这没关系,这才是真正佛的弟子,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没有钱,苦干,打起精神来,越苦越好!这些美国人出家,在我那儿都是吃一餐的,都是愿意修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这种法。所以有很多中国人要跟著我出家,我说你若能学会吃一餐,也是穿的衣服不怕破,吃的不怕没有味道,那可以的。

 

那么这是在美国的佛教一开始,人人都吃得苦、受得苦。在中国的佛教一开始的时候,也是能吃得苦、受得苦,不是尽讲享受的。不过时间一久,人觉得苦,苦来苦去,苦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大意思,所以就不愿意受苦了。美国人呢,现在佛教是个新鲜的东西,是一个时髦的东西,所以他们试一试,啊!苦,看看这苦又有什么味道?苦没有旁的味道,就是苦味。

 

那么你能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就不会被饮食和衣服摇动你的思想,扰乱你的心性。各位如果觉得自己有点修行,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吃好东西?若愿意吃好东西,那还不够火候;愿意穿漂亮的衣服,那也是不够火候。你要学得‘终日吃饭没吃一粒米,终日著衫未著一缕纱’,若能到这个境界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初果须陀洹果。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就是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了。

 

这个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是扰乱我们心性的,令我们不成就道业;可是在《楞严经》上说,帮助你成就道业,使你证果成佛,也都是由这六根来帮助你的。你若能教这六根听你的话,受你的支配。这样就会有办法。这十八界善巧,也就是善于运用十八界;你善于运用十八界,它就能帮你修成无上道。

 

处善巧:十二处还是没有离六根和六尘,六根、六尘合起来,就是十二处。十二处你也要会运用,善于运用这十二处来修道。总而言之,无论是什么,若会用它就合佛法,若不会用就会生出障碍。你不被六根、六尘所转,能转六根、六尘,这就对你修道的前途有帮助。若尽跟著六根、六尘跑,那对你的道业就有大障碍。所以不论是五蕴、十八界和十二处、六根、六尘,你若善于利用它,它就可以帮助你;你不会用它,它就可以破坏你。这就像什么?就像你善于用兵,到处都胜利,可以打胜仗;就如昨天晚间所讲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你若不善于用兵,那处处失败。我们这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帮助我们修道的,但是若不会用它,就变成障道,生出一种障道的因缘了。

 

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因为我们必须要活著才能修道;若死了,就不能修道。那么饮食就是帮助我们活著修道的。各位要知道,人生吃饭是为了活著,但是活著可绝对不是为吃饭。有的人说:‘你活著若专为吃饭,那是卑鄙下流。’也不是这样讲法,不需要说:‘活著为吃饭是卑鄙下流。’活著,是因为吃饭而活著;但是我们人活在世界上,绝对不是为吃饭。那为的什么呢?要为的有功于世,有德于民,有利益于全人类。能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不能这样,那我们来,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

 

还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先明白的人,就要教那些没有明白的人。古人伊尹说过:‘以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我用这个道觉悟所有的民。伊尹以天下为己任,他看见一个人若饿了,没有饭吃,就等于自己没给他饭吃一样,‘一人有饥,犹己饥于人。’一个人受冻了,伊尹就觉得好像自己没给他衣服一样。所以在中国来论,伊尹也是个圣人,以天下为己任。

 

所以我头先说,我们金山寺的和尚为什么要吃一餐?因为他们的师父吃一餐。他们的师父为什么又吃一餐?这师父一定是个很笨、很愚痴,不会算术的人。为什么这么讲?若会算术,为什么要自己早起也不吃,晚间也不吃,对不起自己的肚皮呢?不是这样子。我不承认我是很笨的,我也不承认我不会算术。我不用算盘,只这么一看,多少人我知道的。所以在越南,我叫这个小徒弟去数数多少人,他数来数去也数不过来,然后我告诉他有多少个人,我没有去数,可是确定是那么多。这样,所以我不承认我是一个不会算术的人。

 

那为什么我要吃一餐?今天我不妨和我们各位同胞,来说一说我这个因缘。那时候是在东北,正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我在母亲坟上守孝,就有人来告诉我,说日本人把中国人抓去,就做劳工,到那个地方每天吃不饱,饿死很多人,也不给衣服穿,啊!太苦了!我想起这样,这么多没衣服穿、没饭吃的人,饿死很多人,冻死很多人,所以我就发愿一天吃一餐,把我早晨这一餐和晚间这一餐,都留给没有饭吃的人吃。有的人就说了:‘这种行为,太愚痴了!’可以这么说,是很愚痴的,因为没有饭吃那个人或者不能直接得到我所剩下的饮食。但是各位要知道,这是物质不灭,我不吃这东西,这饮食始终是会在世界存在的。它在世界存在,那么始终是会有人来吃它的,所以我发愿一天吃一餐。并且我看《四十二章经》上也是这么说。有人说:‘这个吃一餐不是佛制。’那么是鬼制?你连佛法都不懂,还说不是佛制。你打开《四十二章经》看一看,上面说比丘:‘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不要多了。那么这不是佛制,是什么制?你不懂佛法,反而乱加批评,真是可怜!佛所谓可怜愍者。因为这样,我发愿吃一餐。

 

由此之后,我又发愿不穿棉衣服,就怎么样冷的天气,都是这样。我在东北,那天气冷的时候,常常是零下三十三度、三十四度;若零下三十八度的时候,一定会冻死人的。但是就在那么冷的天气,我发愿不穿棉衣服,就穿单衣服,所以我冬天、夏天只穿三层布,也不穿毛线衣服。因为发愿不穿棉衣服,我把这棉花省下来,给没有衣服的人穿,回向给他们。那么他们能不能得到,这也是一种物质不灭的方法,这个物质是存在的,物质存在一定会有人用的。我发这个愿不穿棉衣服,在那么冷的天气,我也不怕冻;甚至于以后连鞋也不穿,袜子也不穿,但是我可以随便在雪地上走,脚冻不坏的。

 

讲起这个,有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我有一个师侄,他十八岁,年纪很轻,很有朝气。他看我不穿鞋、不穿袜,他也要试试看,在那个雪地上走了有一百多步远。啊!他冻得脚胖得很厉害,受不了了。受不了,就赶快跑回庙上去,在庙上半年不能走路。你看看!我那时二十多岁,他十八岁比我年纪还轻,我受得了,他就受不了;不单他受不了,和我差不多年龄的也都受不了,但我可以受得了。为什么?这就因为我发愿不穿棉衣服,那么以后不穿棉衣服也不冻了,不吃那么多饭也不饿了。我在以前不是吃一餐的时候,每一餐我要吃五碗饭,这三五一十五碗。虽然不是很大的碗,但也是普通吃饭的碗,年纪轻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吃五碗饭,我因为身体也不小,所以吃五碗饭。但是发愿吃一餐以后,最多只吃三碗饭,不论大、小碗,大碗吃两碗,小碗吃三碗。我现在在曹居士家里,到吃饭的时候只吃三碗,并不是自己节量食,吃多了也觉得不舒服,所以不吃也不饿了。

 

所以人就是要有一种愿力,你有了愿,它就会满你的愿,我吃一餐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的弟子,在美国的多数都是吃一餐,不单出家人吃一餐,在家人很多很多也都吃一餐,他们也都愿意学我这个笨法子。在科学时代用这个笨法子来修行,可以说是不会算帐、不会算术;可是又可以说算得很清楚,因为我们不吃的东西,给其他人吃,这和其他人结上饮食缘了,所以相信尽未来际都不会饿死的,因为我们怕饿死,所以把应该吃的东西,留一点慢慢吃。

 

古人又有这么两句话:‘减衣增福,减食增寿。’我想自己不会活得很长命,所以少吃一点,寿命或者会长一点;这不是一定这样,是我和你们讲笑话。那么真实的,我们吃一餐就是要依照佛制来修行,佛主张比丘‘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在什么地方住,最多不超过三天。因为一超过三天,或者就有人来供养了。那么说不受人供养吗?受是受,但是不应该存一个贪供养的心。你要是在什么地方住时间久了,这一定就有缘法了,所谓‘久坐有禅,久住有缘’,你久坐就会有禅定的功夫,久住就有缘。所以比丘要是没有什么重要关系的时候,就各处云游是最好的。中国的出家人,都要到各处参方,到各大丛林去参方;这就叫‘韬光晦迹’,不愿意显修行,叫人知道,不愿意一天到晚到各处卖修行。因为这样,所以住的地方最多不超过三天。

 

以上是我们金山寺吃一餐的这种因缘,金山寺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以后我希望多介绍一点给你们听听。因为有很多人想要知道,为什么美国人就信了佛?信了佛,又吃了一餐,又坐单,这是不是念了一个什么咒,把他们都迷住了,或者吃一种什么迷魂药,把他们都胜过了?

 

我知道在台湾这儿,以前就有人给我造谣言,说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国人跟他出家,就因为他在美国那儿和他们吸毒,吃LSDD。这个他们吃一粒就受不了了,他吃十粒也没有关系,所以他们就都跟他出家了。不是的,这完全是一种谣言,一粒我都受不了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LSD,也不知道什么叫marijuana(大麻菸)。可是台湾这儿各处就给我这样宣传,说是吃了LSD了。这听起来真好笑!那么你们想一想,没有这么一回事,就有人造这么个谣言,这是什么道理?

 

我还要告诉各位,金山寺有一份杂志叫《金刚菩提海》,这《金刚菩提海》已经发行五年,没有到六年,每个月出刊一次,是英文的。各位大专的学生,或者中国的学者,能看英文的人,不妨把你的地址清清楚楚地写给我;你若能看,我可以把这份杂志每月寄一份给你。在美国,这份杂志是一年十四块美金,若在台湾这儿算起来是很贵的;但是各位放心好了,我送给你们看,但是要能看的才送,不能看的,就不要糟蹋这个钱。无论哪一位,能看英文杂志的,我可以送给你们一份,最低限度可以送你一年。那么看完了之后,可以写一个意见书,你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或者好的地方,请来批评一下,补我们的不足,匡我们的不逮。

 

因为我也是中国人,本来我没有种族的观念、国家的观念,我是个世界性的;所以我讲这个佛教不是中国的佛教。我告诉你们,我们中国根本就没有佛教,印度也没有佛教,日本、暹罗、缅甸,哪一个国家都没有佛教,佛教是世界的,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以前我们人眼光小,都把它看成或者中国,或者印度,或者暹罗、缅甸、日本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佛教是全人类的,佛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既然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那么每一个众生都是佛教的一份子,所以我的佛教理论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国籍的观念、家庭的观念、种族的观念、人我的观念,是普遍的。现在是科学时代,人类已经到了月球,所谓‘天涯若比邻’了,也就是元朝的宰相耶律楚材说过:‘西天三步远,东海一杯深。’西天有三步那么远,东海只有一杯酒那么深。现在‘天涯若比邻’,我们这整个世界,就好像以前一个乡村这么大,一天就到每一个地方去了。所以我们的思想都应该扩大起来,不应该再有门户之见、人我之见,应该以法界为心,佛教是以全人类为教义的。

 

为什么我在美国有一些天主教、耶稣教、犹太教徒都信佛了?我老实告诉你们,就因为我这个教义广大。我说你们现在不信佛,不承认自己是个佛教徒,但是我承认你是个佛教徒。为什么?因为你也是众生之一,佛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你既然是众生之一,将来就有成佛的机会。如果你不承认自己是个众生的话,那佛教里头就没有你的份;但是你说你不是一个众生,那你是个什么?我请问你,你叫一个什么名字?取不出来另外一个名字。取不出来,那你就是众生之一;是众生之一,那你就有佛性。你有佛性,虽暂时间不信佛,但将来会信的;将来你不信,再将来你会信;今生你不信,来生你会信;今天你不信,明天你会信。那么现在你就是不信,我也把你算在这个信的里边,所以我看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众生都是佛教徒,这是全体大用的。

 

那么这样一讲,天主教一听,说:‘哦!那我们跑不出法界去,好啦!回来了。’因为这个,就源源而来,很多的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师都说:‘嗯!你讲的好像有点道理。’‘不是好像,你研究清楚,你能跑出法界去吗?’‘跑不出去的。’那法界就是我的,法界就是佛教的!你跑不出法界,就没有法子跳出佛教外边。孙悟空那么大的本事,一个筋斗打出十万八千里,还打不出佛的手掌,这虽然是小说的题材,但是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可以比方一个大的。

 

这是我对佛教所说的教义,我这个佛教教义没有边际,没有界限的,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教的。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多的地方,不是过去诸佛舍身命处。既然这样,哪一个众生又能跑出法界外边去?所以我这佛教的教义,不是古老的佛教教义,不是说:‘哦!大乘佛教是中国的。’那你眼光看得太小了。说佛出生在印度,可以的,不能说佛教是印度的;说佛教传到中国来,这是可以的,不可以说佛教是中国的。佛教没有一个界限,没有一种种族的界限。

 

如果我说的不合各位的思想,可以尽量等我下座的时间,或者白天,我预备上午八点到十点,及下午两点到四点这两段期间,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来讨论,我们见面详细研究。若我说的不对,理论不正确,或者你觉得不合你的思想;如果你那个对,我就接受你那个,把我这个取消了。根本也没有我这个,本来就是没有的。为什么?我这是佛教的一种理论,没有一个‘我’的成见在里头,都是从大家的智慧这儿来的,我不过是代表佛教来说一说这个理论。今天我也不多说了,不然有几个人著急了,说是:‘讲得太多了,我不愿意听,你快下来吧!’那么你这一请,我就赶快下座,识时务者为俊杰,我做一个俊杰好了。

 

缘起善巧:缘起,就是或者有一种什么因缘,或者助道的因缘生起了。这也应该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善巧,他因为善于知道一切的诸法本来是空无所有的,又能知道‘不坏假名’,这个假名不需要把它破坏了,来分别一切的诸法实相,所以叫善巧。无论有什么因缘生起,都应该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来演说,所以叫‘缘起善巧’。

 

欲界善巧:欲界的众生有食欲、淫欲、色相、心识。六欲诸天、一切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一切众生所居处,都在欲界内;所以每一个众生都有很多的欲。这个欲念不清净,随著染污的境界转,生死轮回流转不已,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谓‘色欲而生,色欲而死’,欲界的众生就是这样。所谓‘菜里虫子,菜里头死’,我们这欲里头的虫子,就是欲里头死。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说是一只大的虫子,大虫子和小虫子只是体积不同而已,虽然体相不同,可是欲都是一样,都有欲念。你若能把欲念停止了,断欲去爱,就会超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不容易的,可是就因为不容易,我们才应该修行,修行就是要修这个不容易的事情。说是:‘我是凡夫啊!’你是凡夫?那么他不是凡夫吗?不单你是凡夫,过去诸佛、菩萨、阿罗汉都是凡夫来著,就因为他在凡夫的时候能去欲断爱,能逆流,能不随著欲所转,所谓‘顺则生人,逆则成佛。’顺,就是顺著情欲去,就会生人的;逆,就是逆回来,不顺著情欲心去转,那么就会成佛。

 

佛都是凡夫成的,因为都是凡夫成的,所以每一个凡夫都有成佛的资格,都有成佛的机会。只怕你不修行,你若能不顺著欲念去转,就有机会成佛,就有资格成佛。所以不要说:‘我是凡夫,就应该做凡夫的事情。’你若是凡夫做圣人的事情,那不更好吗?那个小孩子不可以天天说我是个小孩子,过了十年、二十年之后,长大了,还说我是小孩子,这是不可以的。所以哪一个人都有成佛的资格,只要你肯修行,就能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

 

有一首偈颂说得很好:

 

六欲诸天具五衰    三禅天上有风灾

任君修到非非想    不如西方归去来

 

天上的人也有寿命终的时候,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天叫四王天,这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岁,可是他以人间五十年做为一昼夜。为什么他的一昼夜就是我们人间五十年呢?因为在天上非常地快乐,他这时间是很长的,但是只是一日一夜,所以我们人间五十年是四王天一昼夜。四王天以五百岁做为他的寿命,那么这样推上去,高一层天就多五百年,所以天上的人最短的寿命都有五百岁;但是寿命有终的时候,他寿命将终时,就有五衰现相。这五种衰相:

 

(一)花冠萎谢。天人所戴的帽子是用花做成的,非常美丽、非常庄严。等他寿命尽的时候,帽子这花就凋谢了,花冠落了,这叫花冠萎谢。这是五衰之中的一衰,有这种衰相,就知道这个天人寿命要终了。

 

(二)衣著尘埃。天人的衣服是清净没有染污的,不是像我们人间的衣服会脏了、不干净,要用洗衣机洗一洗,不需要的。他的衣服总是清洁没有尘埃。可是等到他五衰现相的时候,衣服上面就有尘埃、脏了,这也是五衰之中的一衰。

 

(三)两腋汗出。人间的人身上常常出汗,天人就不出汗,但是等到五衰现相的时候也出汗了,两腋汗出,就是两臂的底下那儿就出汗了,这又是一衰。

 

(四)臭气入体。天人的身上常常是放香的,有一股香气,异香扑鼻。但是可不是擦‘巴黎之夜’,不是擦香水才香,他那股香气是一种天然的香。为什么他会香?就因为他受持五戒、修十善,就有一种戒香。

 

我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中国人有的有狐臭,即使离得很远,也会嗅到有一种狐臭的味道,令人受不了!为什么他有狐臭味?这就因为前生受戒而不守戒。他受戒不守戒,但是还没有太大的错处,所以又可以来做人。可是做了人,把他那个坏处也带来一点,就有一股狐臭味道。讲到这个地方,西方人、外国人很多也都有狐臭的味道,可以说是他们前生就不守戒律,今生更不守戒律,很随便的,随便行淫欲。西方人不像中国人这么古老、保守,而是很随便的;因为他们的国家讲自由,就什么都自由了,不管什么,什么事情都自由、随便。所以在西方的国家里边,随便就结婚,今天结婚,明天就离婚,后天又结婚了;甚至于就是结不结婚都根本不成问题。在中国人呢,哦!这是不行,要有一定的礼法;而在外国,人根本就不讲究这个。所以你坐到西方人旁边,有很多人就有一股狐臭味道现出来,或者有一股洋葱味,或者有一股臭袜子味道,就是他吃cheese(起司)吃得太多了,所以有这么一股味。而天人身上常常是放香的,没有这些麻烦,没有狐臭,没有洋葱味,没有臭被子味道,也没有臭脚丫的味道。但是等到他五衰现相的时候,这些种子在他身体里边,所以味道都出来了,就臭气入体,有臭气了,这是一衰。

 

(五)不乐本座。天人常常是坐著的,端然正坐,入禅定的样子。等他一五衰现相的时候,业报现前,坐也坐不住了,就要跳起来;跳起来又不对,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就像猴子跳跳钻钻的。那么一跳,跳得多就死了,这不是血管爆炸,也不是心脏病,但是就死了。死了,看他什么业成熟,就受什么果报。因为天人不究竟,还在六道轮回里边,所以我们真正明白佛教的佛教徒就不希望升天。以上所说的是欲界。

 

色界善巧:色界有色相、心识,他虽然没有那么重的欲念了,但是还欢喜著住到色相上,还有色相可见。

 

无色界善巧:无色界就没有色相了,只有心识,但是他那种欲的识、欲的思想还没有断,还有这种的麻烦。

 

‘超出三界’,就是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那你生死才能了,不在六道轮回里了。你要是超不出三界,在三界里转来转去,就像在火宅里边一样;这个房子已经著火了,你还不知道逃走,终究有一天,或者哪一个时候,就会被火烧死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我们应该修行,超出三界,都应该用善巧方便,来教化三界的众生。

 

过去善巧:过去诸佛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

 

未来善巧:未来的诸佛也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反迷归觉,舍邪归正。

 

现在善巧:现在的一切诸佛也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出三界,了生死。

 

E4、道品助修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这是第六个问题,智首菩萨问如何‘修涅槃因’,本段经文是说七觉三空。七觉分,又叫七菩提分,或七觉支。《阿弥陀经》上不是也说:‘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就是说的这个。三空,这‘空’空了,无相、无愿,都空了。那么智首菩萨又问了: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怎样修习这种菩提的念觉分,念觉分怎么修习?

 

择法觉分:又怎样好好地修行择法觉分?择法觉分就是我们怎么能知道什么法是对的?什么法是不对的?我们怎能有这种择法眼来修择法觉分呢?智首菩萨这样问文殊师利菩萨。那么这些现在都不需要答覆,后边的偈颂都是答覆这些前边所问的。

 

精进觉分:怎样能修习精进觉分?怎样能好好修习精进,向前去精进,不向后退这种的法门呢?精进就是不懒惰,精进!但是人人都愿意懒惰,不愿意精进,所以得想个什么办法善修习精进觉分呢?

 

喜觉分:怎么样来善修习欢喜佛法这种的菩提心?怎么样能令欢喜法这种的思想不断呢?

 

猗觉分:怎样能使令修习轻安的这种觉分、这种的情形不断?猗觉分就是轻安,轻安就是修习禅定的时候,觉得很舒服的,有一种很自在、很快乐的感觉,坐在那儿就不愿起来了,觉得这坐的时候比什么都好,也比吃什么好东西都好,把其他什么都忘了。得到轻安的这种境界,这是坐禅的人一开始有这种舒服、很自在的受用,很快乐的。

 

定觉分:怎样才能得到定觉分?能‘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怎样才能常常在定里边?怎样修习呢?

 

舍觉分:怎样才能知道是法、非法,把非法舍掉,把一切贪爱也都舍掉,这要怎么样呢?这都请问文殊师利菩萨。

 

空:怎样才能真得到空了呢?

 

无相:也没有一切相了。

 

无愿:什么都空了,相也空,愿也空。怎样才能破执著,得到这三空呢?智首菩萨这么请问文殊师利菩萨。

 

D3、二段明离系果分二    E1、六度四等    E2、具足十力

E1、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这一段是问六波罗蜜,加四无量心,也就是如何‘满菩萨行’,所以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怎样才能修习圆满了檀波罗蜜?檀是梵语,译为‘布施’,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波罗蜜也是梵语,译成‘到彼岸’,或者‘彼岸到’。就是你没有做完的事情,这是没有波罗蜜;你事情做完了,这叫波罗蜜。好像你吃完饭了,这吃饭波罗蜜;穿上衣服了,穿衣服波罗蜜,因为你穿上衣服,这波罗蜜了,穿好了;你睡觉睡醒了,这睡觉波罗蜜。说:‘你这法师尽讲穿衣服、吃饭、睡觉,我们不愿意听这个。’你不愿意听这个?你办不到不吃饭,你办不到不穿衣服,你办不到不睡觉。那么你既然办不到,这讲一讲又有什么关系?叫你到波罗蜜、到彼岸,这不是很好的吗?

 

道在浅中求啊!修行,不要好高骛远,想要跑到天上去求道,说:‘现在火箭发明了,我将来坐火箭到天上去求道。’你这个妄想今生恐怕不能打完,不能满愿的。虽然科学发明,你要是想坐火箭到天上去,或者到月球去求道,这个妄想未免打得太没有价值了。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做完了,做到圆满了,这都叫波罗蜜。那么波罗蜜在这个地方讲,是说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涅槃的彼岸,叫波罗蜜。我们布施波罗蜜,布施到彼岸了。可是布施要存一个‘三轮体空’的思想,三轮体空就是没有一个能施,没有一个所施,中间也没有一个受者。没有能施、所施、受者的思想,那么你这个布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这才是真正圆满檀波罗蜜。

 

尸波罗蜜:尸,本来是尸罗,那么只用一个字,就是尸波罗蜜。尸是戒律,就是波罗提木叉。波罗蜜,还是‘到彼岸’。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戒律是其中之一。阿难请问佛:‘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以谁为师呢?’释迦牟尼佛就答覆阿难:‘我在世的时候,你们以我为师;我入涅槃之后,就以戒为师。’所以佛入涅槃之后,一切的出家人都要受戒律。怎么有戒律?就因为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六群比丘常常犯戒,犯了一条戒,佛就给说一条戒,以后不可以犯了,以后犯就堕地狱,就这样说的戒。那么佛在世说戒,大家都遵守戒律;佛入涅槃,一切出家人就都要依戒来修行,所以要以戒为师。

 

羼提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力量很大,无论哪一位修道,应该要学忍辱。释迦牟尼佛当初都做忍辱仙人,各位常听到《金刚经》上就有忍辱仙人,歌利王割解他的身体,他都不生嗔恨心。我们现在是佛的弟子,有没有人来割解我们的身体呢?没有。那么假如有人来割解身体,我们能不能忍?有的人说:‘我可以的。’有的人就说:‘等遇著再说。’有的人又说:‘说实话的,不可以。’那么释迦牟尼佛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以释迦牟尼佛的德行,都有人去割解他身体,他都忍著,不生嗔恨。现在没有人割我们的身体,我们就要嗔恨。你说这和释迦牟尼佛比较起来,我们是不是应该生大惭愧?我们是佛的弟子,为什么不能取法于佛?为什么不能照著佛所修行的行门去修行?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没有人为他说法,说忍辱波罗蜜是怎么样忍辱,他自己就会忍辱;我们现在天天听经闻法,有人说我们一个不好,就受不了,不能忍了,烦恼就来了;甚至于——啊!要气死了。唉!真是可怜!

 

忍辱是最妙的一个法门,你若真能忍了,不觉得忍辱像吃黄连那么苦,而是觉得它像喝甘露那么甜,这才有受用呢!‘张公百忍,九世同居。’所以佛讲忍辱波罗蜜,是非常好的,我们若能躬行实践这一个‘忍’字,就会有大的成就。你修这个‘忍’字,先要从哪个地方入手?我现在告诉你,你们要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普通的,要把‘一切有为法’,看得‘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要看一切法,都如幻如化。一切法也就是一切事,也就是一切的境界,也就是你每天面前的所遭所遇,这都叫一切法。你在这个时候,面对现实,能认识,能人办事,不要被事来办(绊)人,不知怎么样好?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

 

现在我主要要告诉你们一句我在美国所用的妙法。什么呢?就是Everything is okay.怎么样都可以,没有问题!你能以什么事都没有问题了,这就是一个‘忍’,看什么事情都很平常的,不执著,天地间一切的事情,都是如幻如化!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什么你起烦恼?就因为你很愚痴;你若聪明的话,绝对不会有烦恼,烦恼就是从无明那儿来的;若没有烦恼,你的智慧就现前了。为什么我们记忆力那么差?说是:‘我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很好;老了,就没有记忆力了。’

 

我今天到李居士(前抗日将军李炎武)家去,他写了一首诗,写的字画,我拿起看了一遍,这么闭上眼睛一背就背出来,我现在念给大家听一听。他说:

 

黑水千年涌    白山万世雄

吾家居僻麓    耕凿乐斯螽

弱冠投班笔    衰颜寄旅蓬

何时归故里    再绕庭前桐

 

‘黑水千年涌’,因为李居士是东北的人,东北有黑龙江,这黑水千年来都是像涌泉那么滔滔不断,川流不息。‘白山万世雄’,他住近于长白山的地方,长白山万世在群山里边,都是一座大山,好像一个大英雄,所以说万世雄;因为他是个武人,所以一讲就讲英雄,英雄主义。‘吾家居僻麓’,我的家在那一个偏僻的山脚下。‘耕凿乐斯螽’,耕是耕田,凿是凿井,那是在帝尧的时候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他说:‘耕凿乐斯螽’,斯螽就是螽斯衍庆,这是从《诗经》上来的,就说他家里人繁衍得很多,乐斯螽。‘弱冠投班笔’,他说他年纪弱冠的时候,就投笔从戎去了,学班超;班超投笔从戎,这是汉朝的一位将领。本来他读书的,但是他要为国家效力,投笔从戎,所以说‘弱冠投班笔’。‘衰颜寄旅蓬’,他说现在年纪老了,颜色都衰颓了。寄旅蓬,寄住在台湾这儿,好像在一个旅游的地方。‘何时归故里’,什么时候再回到老家乡去呢?到长白山那儿看一看呢?‘再转庭前桐’,因为这位李居士出生那一天,他母亲梦见庭前有一棵梧相树,醒了就生李居士。他为了报母恩,所以念念不忘再到庭前那棵梧桐树那儿转来转去;或者意思说再转生,来生还要做他母亲的儿子。你说啊!这个李居士做人的儿子,总也做不够,来生还要做儿子去。

 

这首诗我念了一遍,一闭上眼睛就记得,我念给他听。他说:‘你记忆力这么好。’‘这已经坏了,我年轻时比这更好。’那么你若能忍辱,记忆力就会好。有的人告诉我他没有记性,就因为你不能忍辱嘛!你若能忍辱,什么事情都可以记得了;但是记一切事情也没有用。你若能忍辱,就会得到禅那,也就会精进了。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叩头顶礼说:‘我不敢轻视尔等’,我不敢轻视你们,‘尔等皆当作佛’,他说你们都应该成佛的。那么这样,有人就打他、骂他;骂他,他还向人叩头,他离远远地叩头,就说:‘我不敢轻视你等,你等皆当作佛。’这时增上慢的比丘又想去打他,他站起就跑,就这样。你看我们现在忍辱,没有像常不轻菩萨那么忍辱,也没有像释迦牟尼佛那么样被割解身体,也不生嗔恨。我们若能到那个程度上,那才算有点办法,功夫才到家了;这是忍辱波罗蜜。

 

毗黎耶波罗蜜:毗黎耶也是梵语,翻译过来是懒惰,是不是啊?毗黎耶是不是翻懒惰?我忘了,果道对不对?

 

果道:精进。

 

上人:哦!那我懒惰,你精进,好不好?有事弟子服其劳,哈!你精进一点好,我懒惰一点,在这儿等一等你们,不然我跑到前边,把你落下,你又找不著师父了,你们大家说对不对?所以我现在懒惰一点没有关系,但是你不要学我这个懒,你要学我有的时候也精进,要学那个精进,对不对?听见没有?

 

果道:对。

 

那么这个‘毗黎耶’,我以为我这个懒师父就讲毗黎耶是懒,孰不知有这么一个徒弟还懂梵文,他说翻译是精进,那么就照精进来讲了。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精进,你或者看经,不要睡那么多觉,这也是精进。所以我们那个‘冰箱’——三藩市金山寺,我给它另外取个名字叫‘冰箱’,冰箱就是雪柜。为什么?因为那儿没有暖气,所以叫雪柜,这是周老居士都知道的。没有暖气,在冬天,有时把人都冻得有多少受不了,因为受不了,就要精进了,所谓‘冬参夏学’。为什么要冬参?这是在中国的环境有这样的说法,冬天因为冷,冷就要坐禅了,就不能睡那么多觉;夏天热,热就听经,就讲经说法,人就听经。所以冬参夏学,这是道场里的规矩。但是金山寺是冬夏都要精进的,没有人休息。我这些弟子都是常精进,我就是一个常休息,不是不休息,是常休息;但是他们不敢学我这个休息。所以这毗黎耶波罗蜜也是到彼岸,精进到彼岸。

 

禅那波罗蜜:禅那,就是坐禅,就是修禅。禅要时间久了,才能有禅,久坐有禅。你不要觉得坐没有什么意思,就不坐了;你要坐得时间久,也还是要用忍耐心来帮助它。坐在那地方,腿痛了要忍,腰痛了还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要打破痛关;痛关过去,它就不痛了。坐禅也有种种的境界,但是你不要怕这些境界,不要说或者我坐坐禅,来了一只老虎要吃我,吓得站起来就跑,结果老虎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不要跑,它不会吃你,因为这只是境界。来了老虎,你看著它要吃你,你在那儿定定的,它绝对不会吃你;因为这是一种境界,或者是你的考验,来考验你,所以不要怕。总而言之,无论有什么境界,都不要怕,你一‘定’,一切的魔障就都化为乌有,降伏一切魔军,这禅定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六度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再略略讲一讲。般若就是智慧,你有智慧也能到彼岸;你若愚痴,会不会到彼岸?愚痴,那到不到彼岸,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佛没有说愚痴波罗蜜。

 

及以圆满慈悲喜舍: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都圆满,圆满就是佛。那么前边说六度,这是菩萨所修的,就是修满菩萨行,要是把六度修圆满,就得到真正的解脱了;得到解脱,不久将来就会证到佛果,圆满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这慈悲喜舍是佛的四无量心,我们修六度后,也要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圆满了。

 

E2、具足十力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这一段是问‘得十力智’,也就是怎样才能修得佛的十种智慧力量?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处就是合理的,非处是不合理的。处,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对的;非处,是不对的。佛的十力,第一就是处非处智力,怎么样能得到这种知道事情是合理、不合理的智慧力量?

 

这个若讲起来也很多的讲法,那么我讲经,因为我也不懂什么,只浅浅地讲一讲。你们谁若懂得比我多,可以给没有听过的再讲一讲。因为我讲经只愿意讲浅浅的,所以在春天我来那一趟,就有人说:‘啊!他也不认得字,怎么会讲经?你们不要去听他讲经,他尽是胡说八道!’有很多人这么替我宣传,我是很谢谢这些人。为什么?如果没有这些人,这个讲堂很小的,将来把曹居士给吓坏了。我这次来的时候,曹居士说:‘哦!春天讲经,我怕人多把这个讲堂都给压塌了。’幸亏没有那么多人,也幸亏有我的善知识来这么帮忙我,又说:‘哦!他讲得很浅的,给美国人和澳洲人讲就可以,因为他们不懂佛法,讲这个浅浅的,他们可以接受。我们这些都是老资格、老佛教徒、老居士、老出家人、老上座了,不需要听这个。’这是我真正的知己,知道我不会讲经。那么不会讲经,我还讲;那会讲经的,吏不应该闲著,更不应该休息,更不应该那么懒惰了。因为不会讲的我都讲,我这叫‘抛砖引玉’,我这砖头抛出去,玉会来的。我不会讲都讲,那么会讲经的人看了就不好意思:‘教化众生我们也有份的,我们不应该不尽我们的责任啊!’所以他们也就都发菩提心,这是我的意思。

 

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怎么知道过去的业报、现在的业报、未来的业报这种智慧的力量?

 

根胜劣智力:怎么能知道一切众生根基的殊胜和劣根?劣根性的众生是不容易度的;不容易度,你就不度他了吗?不可以的。因为他劣根性,你才应该教他增长这个胜的根性。好像我的宗旨,我教化人,不一定教化好人,也不一定教化有善根的人。因为有善根的人,自己就会发菩提心,不需要我教化。好的人,他已经好了,还何必来教化他呢?譬如人家已经信佛,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了,你又去:‘哎呀!你要信佛呀!你应该皈依三宝。’这叫干什么?人家已经信佛,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了,你还去教人:‘啊!你应该发菩提心哪!’这岂不是叫马后课啊!你应该教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想法子教他发菩提心;没有信佛的人,应该教他信佛;没有皈依的人,应该教他皈依三宝。

 

我老老实实告诉你们,我现在所有美国的皈依弟子和出家人,对著他们面,我可以这样说:‘他们都不是好人来著。’这个大个子前六年到过台湾。啊!他是一个最调皮的人,怎么说呢?那时他做水兵,在潜水艇里头住了五年半的时间,一天到晚也见不著天,在海里头和鱼在一起做朋友。那么他和鱼做朋友,有的时候也就讨厌鱼了,就要跑到岸上来玩一玩。他到了台湾,台湾很多酒吧,他那时候欢喜喝酒——白兰地、威士忌——这是他最欢喜的东西。现在他也有一种欢喜的东西,我告诉你们,就是可口可乐。你谁要是想叫他说多一点法,就送给他一瓶可乐,他就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和你们谈话了。他还欢喜喝milk,milk是英文,中文叫牛奶,他欢喜喝牛奶。

 

那么他那时欢喜喝酒,所以一到台湾就到酒吧喝酒。他很能喝的,大约喝醉了,威士忌喝了有几斤,你说怎么样啊?他就发狂了,本来面目现出来了,狂心野性露出来了。他先预备一挂鞭炮,中国这鞭炮、炮仗,叫hangfire,他把酒吧的门关上,把这一挂鞭炮就点著了。这鞭炮一点著,霹雳啪啦、霹雳啪啦,把酒杯、酒瓶都打烂了,人的头也破了,血也流了,啊!这回他成功了。可是这样子犯法了,犯法,他把门开开就跑了。跑了,就来两个美国宪兵。这个宪兵是管著他们的,知道他们很不守规矩,常常要各处巡逻。那么他一出门口就遇著两个宪兵,这宪兵比他又高又胖又大,一边一个,就像凶神恶煞。

 

这时候你看他喝醉了嘛,但是他还有醉的智慧,他会用金蝉脱壳的方法。怎么样呢?他把他的水兵帽子摘下,问这两个宪兵:‘你们看见过这个没有?你知道这是什么?’这两个宪兵往帽子一注意、一看它,这时他把帽子丢到半空中,这两个宪兵就仰面而观:‘这是个什么宝贝啊?’正在那儿看这个宝贝呢!他跑了,无踪无影。这不知道是金木水火土哪一遁?那么用这个遁法他就跑了,跑到街上,电台就广播说:‘有个水兵,没有帽子的,看见一个水兵没有帽子,赶快把他抓住。’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跑回船上,又同鱼在水里打球去了。你看看!他就有这么大的智慧,所以你说他是好人吗?不是的。不是,可是你看现在他会三步一拜,祈祷世界和平,从金山寺门口出去,到Marble Mountain(云石山)一千一百五十个mile(哩),在这十个月的期间,天天都那么叩头。你怎么知道当初见在台湾酒吧显神通的这个水兵,将来会三步一拜?所以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种种界智力:大约讲一讲,种种界就不是一种的界。

 

种种解智力:又怎样才能得到种种解的智力?

 

一切至处道智力:怎样才能得到一切至处道智力?

 

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怎样才能得到禅解脱三昧染净的智力?三昧就是定。禅解脱这种定的染净,这种智慧的力量,怎么样能得到呢?

 

宿住念智力:怎么能知道以前和现在这种智慧的力量?

 

无障碍天眼智力:怎样才能得到没有障碍天眼的智力?

 

断诸习智力:断这一切习气的智慧力量,怎么样能得?

 

前边是佛的十种智慧力量,怎样才能得到这十种的智慧力量?这也是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问的,这些个‘怎么样能得到’,在后边的偈颂里边都有答覆的。

 

D4、一段明增上果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侯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这是第九个问,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得‘十王敬护’。

 

云何常得天王:怎样才能得到天上的天王来恭敬供养?天王就包括一切诸天的天王,例如:四大天王、忉利天王、帝释天王、大梵天王......。

 

龙王:怎样又能得到龙王来守护恭敬供养?

 

夜叉王:夜叉是一种飞行的鬼,又叫速疾鬼,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这个夜叉——速疾鬼走得非常快,但是他也有王。要是夜叉王守护恭敬供养,那一切夜叉也就都守护恭敬供养了。

 

乾闼婆王:怎样能得到乾闼婆王来守护恭敬供养?乾闼婆是天龙八部之一,他是乐神,会奏乐;又叫嗅香神,他闻香而至。玉帝有一种香,一点上这种香,乾闼婆王和乾闼婆的眷属就都来了,为玉帝奏乐。这个奏乐,也就在那儿跳舞又奏乐。

 

阿修罗王:阿修罗是有天福,没有天权的,可以在天上住,天上也有阿修罗,可是没有天权,没有天德,中译叫‘无端正’。无端正就是长得非常丑陋,有时鼻子长到头上去;有时眼睛长到下巴,很难看,很丑陋的,所以叫无端正;可是阿修罗女就生得非常美丽。

 

迦楼罗王:果道,记得迦楼罗是什么吗?

 

果道:迦楼罗是梵语,是大鹏金翅鸟,梵语叫Garudha。

 

上人:Sansrikt叫Garudha,因为译音,叫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大鹏金翅鸟的翅膀有三百六十由旬那么大,它若一飞,用膀子一煽,就会把海煽干了,它是吃龙的。那么以后做佛的护法,做为八部之一。怎么样能令迦楼罗王来守护恭敬供养呢?

 

紧那罗王:这紧那罗王又是一种奏乐的乐神,也是一种玉帝的乐神,是奏音乐的。怎么能令紧那罗王来守护恭敬供养呢?

 

摩侯罗伽王:摩侯罗伽就是一种大蟒蛇,也是八部鬼神之一。怎么能令摩侯罗伽王来守护恭敬供养?智首菩萨这么问文殊师利菩萨。

 

人王:人王就是做皇帝的,是人世的王。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

 

之所守护,恭敬供养:怎么样才能令这十王来守护恭敬供养?这就要你持戒律,戒德圆满;你修定力,有慧力,戒定慧圆满,有德行了。你若有德行,这十王就恭敬守护你,供养你。

 

D5、二段明等流果分二    D1、饶益    D2、超胜

D1、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

 

这是智首菩萨第十个问,他问文殊师利菩萨如何‘能为饶益’。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怎么样才能为一切众生所依靠,为众生所寄托,这是为依。

 

为救:怎么样才能救护一切堕落三恶道的众生?

 

为归:怎么样才能令众生来皈依佛道、发菩提心、皈依三宝?

 

为趣:趣就是趋向,怎么样才能令众生向佛道上走?向佛道上进步?

 

为炬:怎么样才能做众生的明灯,给众生做眼目?

 

为明:怎么样才能给众生做一种光明,来照破众生的黑暗?

 

为照:光明常常照众生,令众生没有黑暗。

 

为导:为众生的引导者,接引众生。

 

为胜导:做为众生一个最殊胜的导师。

 

为普导:怎么样才能普遍做众生的一个大导师?智首菩萨这样问文殊师利菩萨。

 

D2、超胜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最后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怎样能‘超胜尊贵’?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怎么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一切众生中第一是谁?就是佛。佛的功德大海圆满,无欠无余,所以谓之第一。

 

为大:怎么样为大?因为佛这个体是大的,法体包罗一切,体包法界,所以叫大。

 

为胜:怎么才能为胜?胜就是殊胜,就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做众生里边一个非常的人。

 

为最胜:在众生里边,没有众生可以比的,这都是佛的境界。

 

为妙:妙,就是烦恼没有了,就得到妙境界。又什么叫胜?你自利圆满了就是胜,也可以说得到最后的胜利。什么叫最胜?就是利他圆满了。怎么叫妙?烦恼断尽就叫妙。

 

为极妙:怎么为极妙?极妙就是烦恼障断了,所知障也断尽了。烦恼障,无论什么事情就生了烦恼,就障碍你的道业。所知障,就是自觉比旁人都知道得多:‘啊!我又会讲经,又会说法,又会念经,又会拜佛,你看他们什么也不会!’这是所知障。你知道的多,就自满,满就招损,反而把自己的道业障住了。那么所知障断了,这就叫极妙。

 

为上:怎么叫为上?你向下看,没有人比你再高的了,这是上。

 

为无上:怎么为无上?你往上看,没有比你再高的,这叫无上了。

 

为无等:无等,你向下看,没有人可以和你比的了。

 

为无等等:不单一个人不能比,所有的都不能和你来比较了,这是无等等;你到这个程度,这就是圆成佛果了。

 

A2、文殊答标德显因分二    B1、叹问成益    B2、正酬其问

B1、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就答覆智首菩萨说:‘好得很啊!你这个佛的弟子是很好的,是最善的。’你看菩萨和菩萨讲话都这么客气,也先赞叹他一句:‘你好得很!Very good,you are very good’要先赞叹一下。难怪现在我们人都学得:‘多谢啦!多谢啦!Thank you very much’都要这么样。

 

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你现在因为想要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利益,得到好处,得到安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你很慈悲的,很悲愍这世间一切众生。你想饶益众生,安乐一切众生,所以要利乐天人,天上的人得到利益,人间的人也得到快乐。

 

问如是义:你问这样的道理,这样的义理,这不是为你自己问,而是代表众生问。

 

B2、正酬其问分二    C1、标因成德酬其举德    C2、指事显因酬其征因

C1、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佛子,若诸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又说:你这个好的佛的弟子啊!假设一切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若能善于用他的心,来发广大愿,就能得到一种殊胜不可思议的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对于一切诸佛之法,心里一点障碍都没有,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能了达诸法实相。住去来今诸佛之道:住在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修的道路上。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常常随著众生而住,不舍离一切众生。如诸法相,悉能通达:就好像这个法,所有一切诸法实相的道理,完全能明白了解。断一切恶,具足众善:能明白一切法,就能依法修行;能依法修行,就会断一切恶;断一切恶就是一切善。所以你一切恶断了,就具足众善,所有的善就圆满了。

 

所以说烦恼即菩提,你翻过来就是,就在那个烦恼上,你若一翻过来,就是菩提心。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修行,就要认识境界,你对这个境界若认识了,就会忍耐。你通达诸法实相了,就会有一种忍力,不论顺的境界、逆的境界都能明白,都能忍,顺的境界不生欢喜心,逆的境界也不生烦恼。修行,什么叫修行?平常心是道,你就平平常常,日用动作行为,所行所作,都要很平和的,不要生烦恼。你遇著一件事情一生烦恼,就退失菩提心了,这就叫没有长远心。你没有长远心,修道就不容易成功的,所以一定要发长远心,要有忍耐。好像今天有一个学生,本来昨天他同我约好两点钟来见我,但是今天到外边去,赶不回来,结果三点钟才来。这个学生来了,没有遇著师父,大失所望,就生了烦恼;一生烦恼,魔障就来了,就生了一种退堕心。幸亏还有善神来护持,就给他一个境界。那么他还不错,对这个境界还认识,知道自己错了,知道自己来,没有见到师父就生退悔心,这是不对的;这一点可以说是很快地就受到这种感应了。所以我们修行,不单对师父,就对任何人都要用忍耐心;你若不能忍,就得不到真正的三昧,得不到真正的定。所以你能断一切恶,就是具足众善了。

 

当如普贤色像第一:这个修道的初发心菩萨,也就和普贤菩萨的色像一样了。普贤菩萨是色像第一,你也能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所有的一切行愿,都具足圆满了。于一切法无不自在:游诸法相是通达无碍,在一切佛法的大海里边,随便他愿意怎么游泳都可以的。在这法海里边,欢喜怎么样游泳,就怎么样游泳,你看!很好玩的,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能做一切众生第二个大导师;第一是佛,或者是普贤菩萨,那么你能和普贤菩萨一样,所以是第二导师。

 

C2、指事显因酬其征因分三    D1、总征    D2、别开义类    D3、总结

D1、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文殊师利菩萨又称了一声智首菩萨:佛子,你想要知道怎么样善用其心,才能得到一切的胜妙功德?

 

D2、别开义类分十

E1、有十一愿明在家时愿      E2、有十五愿明出家戒时愿

E3、有七愿就坐禅观时愿      E4、有六愿将行披挂时愿

E5、有七愿澡漱盥洗时愿      E6、有五十五愿乞食行道时愿

E7、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  E8、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

E9、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    E10、有三愿明寤寐安息时愿

E1、

 

佛子。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佛子:又叫了一声佛子,就是因为怕他不注意,不是怕智首菩萨不注意,就怕你我众生在这个地方,听这经听得觉得很平常,就要沉沉入睡,所以又称了一声佛子。那么听经的人一听,说:‘或者叫我呢!’那么你想要睡觉,也就醒了。所以说:

 

菩萨在家:说一切在家的菩萨,那么出家算不算呢?等到后边,你就知道了,现在是讲在家的菩萨,就是没出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也有菩萨,你受了菩萨戒,行菩萨道,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行人所不能行的,做人所不能做的;你能慈悲代天宣化,能用智慧代国教民,为国家来教化老百姓,这都是在家的菩萨。

 

当愿众生:菩萨在家应该要发愿,发什么愿?现在我就发愿,愿一切众生,知家性空:都知道家这个性本来是空的,家也是空的,一切一切都是空的。那么既然知道是空的了,免其逼迫:就不会被这个家来抓住了。被这个家枷住,就跑不了了,这等于逼迫。你知道它是空的,‘哦!一切都是逢场作戏啊!这本来是空的。’你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执著它了,不会被家庭所累了,就不会生那么多烦恼了,不会一天忙忙碌碌:

 

终日忙忙只为饥    得了饱饭又思衣

衣食两般俱丰足    房中缺少美貌妻

娶下娇妻并美妾    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    又无官职被人欺

五品四品嫌官小    三品二品又嫌低

一品当朝做宰相    又想面南去登基

一日登基坐了殿    又想神仙下局棋

 

你说这个心什么时候能完呢?啊!

 

孝事父母    当愿众生    善事于佛    护养一切

 

孝事父母:你这个人若是孝顺父母的孝子,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我现在愿意一切众生,善事于佛:移孝于佛,那么若无佛的时候,你孝顺父母,父母就是堂上活佛。因为父母生你这个身体,你应该孝顺,报父母昊天罔极、劬劳之恩。你看母亲怀胎十月,乳哺三年。今天于主教(于斌枢机)讲,他反对堕胎;而现在的人差不多跟著那些个喝醉酒的国家学,想要学堕胎,这是不人道的。所以我们中国人,不论青年人、老年人,是新鲜脑筋的、旧脑筋的人,都不要赞成这不合人道的法。于枢机主教说:‘啊!这是把人芽子杀了!’堕胎,这是杀人芽子!小孩子入胎,好像人的一个芽,把人的芽杀了,这是惨无人道的,他说得很对的。

 

那么孝顺父母,你就应该来善事于佛,就是孝顺佛。护养一切:你护持佛法也就是孝顺父母,你供养父母也就等于孝顺佛,佛和父母是不能离开的。所以无论哪一个人,要是孝顺父母,佛一定会欢喜他的,佛一定说:‘善哉男子!’来赞叹你。

 

妻子集会    当愿众生    怨亲平等    永离贪著

 

妻子集会:在家的菩萨都有家庭,会有妻子,和妻子集会的时候,也应该发这个愿,当愿众生:我现在愿意一切众生,怨亲平等:我和谁也不远、也不近,怨亲平等,和我有仇的人,我也待他如同亲人。所以佛教是真正的平等,怨亲都平等,怨亲是一样的,能看成这样。不是说自己的妻子,就近一点;其他的人就远一点,都一律平等相待。永离贪著:永远离开这种贪心——贪恋自己的家庭、妻子、儿女,执著自己的妻子、儿女。你看那个菩萨都能舍弃国城妻子,他能把国城妻子都布施出去,这才是真正发菩萨心的,所以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隐

 

若得五欲:什么叫五欲?财色名食睡。财,是一个欲;色,贪美色,这也是人之所大欲;名,有的人不贪财、不贪色,但他贪名,想要得一个好的名,得一个大的名,想要名闻世界,天下闻名。这也是一种欲。有领袖欲的人都有这种的毛病,贪名图利,利就是财。食,就是饮食,好吃好东西。所以做斋菜的人,都要比较一下,这个庙上的斋菜比那个庙上的斋菜有味道,料理得好,色香味俱佳,要是这样,就是著到食上了。睡,有的人不贪财,也不贪色、不贪名、不贪吃,但他就贪睡,你若叫他不睡觉,那比用刀割他一块肉都痛苦。

 

你看!这五种财色名食睡,就是五欲,是地狱五条根。你贪财很容易就跑到地狱去,贪色也很容易就跑到地狱去,贪名很容易就和阎罗王碰鼻子去。你贪食,很容易就和猪呀、狗呀,去抢东西吃。因为你贪吃!到时候要吃东西就要抢。你看猪吃东西都互相抢著吃,狗吃东西也是互相抢著吃,因为它就怕吃不著,所以要抢著吃;甚至于粪,狗都要去抢著吃。我不是骂人啊,你看!这就因为在生的时候,它尽贪吃好东西,所以好东西吃不著了,就是这个臭东西它也要抢著吃,这是食。睡,也是有人贪睡眠。在佛住世的时候,佛的弟子都有欢喜睡觉的,连佛在那儿讲经说法,他也睡觉,佛就骂他。所以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是地狱五条根,你要是想不到地狱去,就把这五欲的根断了。

 

所以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这个欲就等于一支箭似的,射到你身上很痛的,你若要把这欲箭拔除去,就要不要有五欲。究竟安隐:这时你究竟得到快乐,得到智慧了。

 

伎乐聚会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了伎非实

 

伎乐聚会:伎就是伎女,或者一种音乐。大家聚在一起开party(宴会)、奏音乐,以为这很好玩的,在这时你要明白,当愿众生,以法自娱:这时候你要发觉悟的心,当愿众生,应该好乐佛法,以法做为自己的娱乐。你看你天天读读经,这有多快乐!我念念佛、诵诵经,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了伎非实:知道伎乐这暂时间的快乐,不是实在的,不是真的,不是究竟的。

 

若在宫室    当愿众生    入于圣地    永除秽欲

 

若在客室:皇帝所住的叫宫,一般人所住的房子叫室。无论你是在宫殿里边,是在一般人的家庭里边,这时菩萨就要发愿了,当愿众生,入于圣地:现在我愿意一切众生,都到圣人的地位,圣人所住的清净宫殿。永除秽欲:永远除去不清净的思想和一切的欲念。

 

著璎珞时    当愿众生    舍诸伪饰    到真实处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璎珞,有在头上戴的,有在脖子上戴的;这璎珞就是一切庄严好看的装饰。那么戴璎珞的时候,菩萨也发愿,愿意一切众生,舍诸伪饰:舍弃一切虚伪、不实在的装饰。到真实处:要到真实的处所、真实的地方,不要尽做一些个虚伪假面具,戴一些个假面具。

 

上升楼阁    当愿众生    升正法楼    彻见一切

 

上升楼阁:又菩萨上升楼阁的时候,也即刻就发愿,要做这种观想来发愿。愿意什么?当愿众生,升正法楼:要到正法的楼阁里边去,彻见一切:彻见就是了彻,明白一切的正法。

 

若有所施    当愿众生    一切能舍    心无爱著

 

这个布施,我们人要难舍能舍,不能舍的、舍不得的,也都要舍,那才是真舍。譬如我有五百亿,我布施一块钱,那不算什么。我一块钱都没有,有人向我来化缘,我想法子能布施,这才叫真舍。你那么多钱,布施那么少少的,那不是什么真正的布施。但是人也要量力而为,你力量真的达不到、做不到,也不要勉强;你若勉强,因为布施,借得周身是债务,一天到晚叫债主来讨债,你就不还人家,这也不是你自己的布施,所以也不要这样去做。

 

所以若有所施:若有众生能做布施的,当愿众生:在这时候也要发愿,令一切众生,一切能舍:一切不能舍的也要舍,最要紧的是什么呢?我告诉你们,心无爱著:你心里不要有一种贪爱,你若能把所爱的舍了,那才是真舍。譬如我爱古董,我有个古董,这个古董真是无价宝,啊!多少钱也买不来,晚上睡觉都想著这个古董,作梦说:‘啊!古董丢了,被人给偷去了。’一惊醒了,还知道是个梦,那个古董还没有丢。就是因为这样,令你在梦里头都挂著这个古董,你说这多苦啊!这个你若能把它舍了,那么这是真的。古董是这样,其余你所爱的、所执著的,都应该把它舍了。

 

众会聚集    当愿众生    舍众聚法    成一切智

 

众会聚集:大家有的时候在一起聚会,或者有什么事情来开会,在这时候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就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把一切聚集这种法,也不执著了。不要执著这一切,你能舍众聚法,就能成一切智:佛法,你就因为有执著,才没有一切智慧;你要是没有执著了,一切智慧自然就现前了。

 

若在厄难    当愿众生    随意自在    所行无碍

 

若在厄难:厄难就是灾难、苦难,也就是当你最危险的时候;或者你有病,病得要死;或者你行路,遇著狼虫虎豹、毒蛇猛兽,正在危险的时候,你这时候也要发个愿,当愿众生,随意自在:都能随心如意,得到自在,没有厄难。所行无碍:所行所做都没有障碍。因为自己遇到厄难了,愿一切众生都没有障碍,这就是菩萨心,就是发菩提心。

 

E2、有十五愿明出家戒时愿

 

舍居家时    当愿众生    出家无碍    心得解脱

 

舍居家时:就是出家了。人出家要真正地修行,不要犯戒,不要破戒,不要做破戒的比丘,要做一个清净持戒的比丘。所以舍居家时,就是要出家,想要剃发染衣,出家做佛的弟子时,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要当愿众生,出家无碍:我出家,发愿出家没有障碍,没有人来令我不能出家。我生生世世都要发这种愿:我想要出家,即刻就能随心满愿,不会有障碍。心得解脱:我的心里头会得到解脱,心里得到解脱就无挂碍,没有挂碍就得到解脱了。

 

入僧伽蓝    当愿众生    演说种种    无乖诤法

 

入僧伽蓝:就到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到道场——寺院里边、伽蓝里边,或者寂静处,或者大众修行的一个地方。这僧伽蓝就是出家人所修道的地方,到这个地方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演说种种:要能演说种种的佛法。这个法,演说种种,各位要知道,讲经说法不要有一定的讲法,各人有各人的讲法,各人有各人的见地,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讲经要观机逗教,因人说法,看众生的根性,适宜哪一种法门,就说哪一种法门。不要固守成墨,一定要照著什么注解来讲。我主张讲经要把经讲活动起来,不讲得死死板板的,或者单单依文解义,或者照著注解来背注解。那么当初没有注解的时候,讲经的人又照著什么来著?甚至于当初没有经典的时候,佛怎么说的经呢?‘佛说一切法,因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讲经,我主张讲活经。怎么叫活经呢?讲得很生动的,不那么死板板。所以我到什么地方,有很多青年人欢喜听,因为适合青年人的口味。

 

演说种种,由这个‘种种’,你就知道不是一个讲法,是要用种种的来讲法。所以这个经典,你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讲经,要把它讲得流水似的,怎么样都可以流的。无乖诤法:乖就是不对的。这个乖就是违背经典的道理,讲得不合经义,所谓离题了。诤是和人诤论,

 

诤是胜负心    与道相违背

便生四相心    由何得三昧

 

这是《金刚经》无诤三昧。你有所诤,就是有胜有负;有胜有负,这就落了人我相上。所以‘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就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生出来了。‘由何得三昧’,你怎么能得到定?得到正定正受?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得到三昧呢?得不到的。所以要说无乖诤法,就是你怎么说都可以,但是不能尽说这个诤论法。

 

诣大小师    当愿众生    巧事师长    习行善法

 

诣大小师:诣,是到那个地方;造诣,就是往那个地方去。往什么地方去?大师,往大阿阇黎、大轨范师;小师,或者普通的法师,不够大阿阇黎这个资格,不是大和尚,是小师,就是普通的。当愿众生:这时候也要发愿了,要发什么愿?要巧事师长:巧事也就善事,善巧来侍奉师长。习行善法:要习学来修行一切的善法,不要修行一切的恶法。你修习一切的善法,这就是听善知识的教,不要听恶知识的教。

 

什么叫恶知识?譬如佛教里都应该要持戒,那么这个知识就说:‘哎!这末法了,不要持戒了,大家都是凡夫,随便啦!你愿意怎么样都可以,没有关系。这个末法,人人都不修行的。’你说这是个什么话!什么叫末法?什么叫凡夫?末法是人造出来的末法,人要是行正法就是正法嘛!你人行的末法就是末法!哦!末法就不要修行啦!那正法的时候,你若不修行,也一样没有正法;末法的时候,你若修行也一样有正法。这是人为之,法没有正法,没有末法。你自己不知惭愧,自己:‘哦!我是凡夫。’谁是圣人啊?大家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由凡夫而成圣人。哦!你要由圣人而成凡夫,本来出家做比丘了,自己还给自己做辩护律师说:‘我是凡夫,犯戒没关系。’这是如来所谓可怜悯者,这太可怜了!自己给自己讲道理,自命凡夫。

 

求谓出家    当愿众生    得不退法    心无障碍

 

那么想要出家,要求请出家:去访求善知识。我们出家最要紧的是找一个善知识,善知识可以指示你的正路。若遇不著善知识,就像方才我说的这一位知识,他说:‘末法了,法没有了,我们都不要修行了,大家混吃等死算啰!’你说这叫什么话?所以我发愿,我的愿力:‘我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要有正法,我不欢喜末法。’末法和正法就是在于人,还是这句话,人为之啊!法无正末,人有精进和懒惰、修行和不修行。

 

所以你求请出家,这叫睁眼投胎。我们来的时候不知道找哪一个家庭是好,哪个家庭是坏,就像苍蝇乱飞,飞得撞到无明网里,就出生了。那是自己做不了主,随业受报。我们现在想要出家,睁著眼睛,要真真地访求明眼善知识,跟著善知识来学习佛法,才不会走错路,这是很要紧的!善知识就是我们的眼目,我们若遇不著善知识,就等于没有眼睛一样。所以求请出家,想要出家,一定要访求善知识。不是说为了什么出家?为一张饭票出家?什么饭票?戒牒,受了戒,到各处都可以挂单。可是现在这个时代有多少不同了,挂单不是像在中国那么方便。但虽不是那么方便,出家也哪个地方都可以住,这就有了饭票;不是这样,不是为了饭票出家。

 

当愿众生,得不退法:要得不退转的法门,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障碍:好像修行,自己给自己讲道理说:‘末法了,不要修行了。’我听不知多少人这么说,很多很多人都说:‘唉!末法了,没有法子修行啰!末法了,那算了。’末法就算了?我遇著很多人都这样讲的,所以我想起来对大家说说,切记不要被这种理论转动。心无障碍,你一说末法不能修行,这就是心有障碍了;你心若无障碍,就不会这么讲话。

 

脱去俗服    当愿众生    勤修善根    舍诸罪轭

 

脱去俗服:就是剃发染衣,剃除须发出家了,把在家衣服脱去,脱去俗服,俗是在家所穿的衣服。在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栽培善根。舍诸罪轭:把一切的罪,一切修道的罪业和障碍都舍了。轭本来是古来车前边的一根横木,舍诸罪轭,就是把你那罪的障碍物没有了,要舍了它。

 

剃除须发    当愿众生    永离烦恼    究竟寂灭

 

剃除须发:你把头发剃去,胡须也剃去了,要做比丘,要做出家人。这时候你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永离烦恼:不但把头发剃去了,要把烦恼也剃去了,剃除须发就是要剃除烦恼。究竟寂灭:常常得到寂灭之乐。寂灭就是真正的静,清净的快乐。你得到寂灭之乐,究竟寂灭,将来得到究竟的快乐。

 

著袈裟衣    当愿众生    心无所染    具大仙道

 

著袈裟衣:袈裟是出家比丘所穿的衣服;有五衣、七衣、祖衣,这三衣。在比丘出家之后,有三衣钵具,常不离体,常不离开自己。不离开三衣,这是持戒。那么穿袈裟的时候,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心要清净,没有染污。袈裟又叫染色衣,衣是染色,但是你心不要有所染,心要清净。具大仙道:大仙道也就是佛道,佛也称金仙。所以往往人以为仙和佛距离很远,实际上,佛经上也常常说大仙道。

 

正出家时    当愿众生    同佛出家    救护一切

 

正出家时:前边偈诵那是说,想要出家而还没有出家,初初穿袈裟的时候,那么现在这偈诵是正出家了,就是已经出家了。这时又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同佛出家:和佛一起出家。救护一切:能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所依怙。

 

自归于佛    当愿众生    绍隆佛种    发无上意

 

自归于佛:这三皈依很要紧,〈大悲咒〉、〈楞严咒〉,其他种种的咒,第一句都是皈命十方常住无尽三宝。〈大悲咒〉一开始‘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这是皈依十方常住三宝;〈楞严咒〉第一句‘南无萨怛他苏伽哆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这也是皈依十方无尽无尽的常住三宝。所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是非常重要的!你诵持〈楞严咒〉、〈大悲咒〉,一开始这么说皈依十方无尽无尽三宝,这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你,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那还是最后的,等这十方诸佛护念你之后,那八万金刚藏菩萨常随著你。所以我们天天在寺院里头要三皈依。这是很要紧的。

 

出家比丘都应该常常受持三皈、严净毗尼的,所以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我就愿一切众生,能绍隆佛种,就是令佛的种子继续不断,接接连连,很兴隆的。我接接连连令佛种永远都不断,这叫绍隆佛种。发无上意:也就是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于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归于法:我皈依法,法犹如大海,所以我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深入到经藏的里边。智慧如海:智慧犹如海一样,无量无边的。

 

自归于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自归于僧:皈依僧的时候,皈依十方一切贤圣僧,那么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统理大众:统理就是率领大众。一切无碍:一切所修行没有障碍。讲到这儿,希望各位都一切无障碍。

 

受学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于戒    不作众恶

 

受学戒时:也就是受戒的时候。在受戒时,也叫学戒的时候,因为我们受戒,应该把沙弥十戒、五十三条小咒毗尼日用、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还有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都应该读熟能背得出,这才许可受戒,所以这叫受学戒时。在这个时候也应该发愿,因愿而起行。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善学于戒:善于学戒,会用这个戒,能明了戒法、戒相、戒体、戒行,深入戒律这个行门,了解戒律的意义。不作众恶:怎么叫善学于戒呢?就止恶防非,把一切的恶停止了,而奉行众善。

 

受阇黎教    当愿众生    具足威仪    所行真实

 

受阇黎教:阇黎就是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语,译为‘轨范师’,又叫‘亲教师’。那么你受阿阇黎的教诲时,当愿众生:也发愿,因愿而起行,所以说当愿众生,具足威仪:这个威仪在儒教里也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佛教里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为什么要具足威仪呢?因为你威仪若好,一切众生就见而生信——见著你就会生一种信心。若威仪不好,譬如你做一个比丘,走路蹦蹦跳跳像只猴子,甚至于——不是骂人——像只兔子,那么这样就很难看的,没有人相信。

 

我们必须要学马胜比丘,走路目不斜视,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威仪严整。所以摩诃目犍连和舍利弗两人一见到马胜比丘,就发菩提心了,问他:‘你是个做什么的?’那时候因为没有出家人,所以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都是外道,一见著马胜比丘的威仪这么好,就说:‘你一定有位好师父,你师父是哪一位啊?’马胜比丘答道:‘我师父是佛。’舍利弗和目犍连一听说佛,更不明白了,就问马胜比丘,说:‘怎么叫佛呢?’因为以前他没有听说过‘佛’字。马胜比丘就说:‘佛——我的师父所讲的道理,就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个道理就是佛所讲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一听,啊!就欢喜得不得了:‘这个法说得真妙!这真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了,我一定要去看看你师父。’那么跟著马胜比丘去见释迦牟尼佛,于是就皈依三宝了。你看看!这就因为马胜比丘的威仪好,所以感化舍利弗、目犍连这两个大外道都来皈依佛了。

 

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无论出家人、在家人,就是居士也不能说是:‘我是做居士的,我不要守威仪。’那又错了,你做居士,这是佛教的外护,你这外护要是行为好、威仪好,一切一切‘言必忠信,行必笃敬’,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为众人的一个法则,为众人的一个榜样。那么不信佛的一看你,这么样‘言必忠信’,你不打妄语,不欺骗人,所说的话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点虚伪,‘行必笃敬’,你的行为很诚实,很笃厚的。不是做一些个假面具、伪装,不是‘老虎挂念珠,假充善人’——你不是这样,那么一般不信佛的人,见著你这么好的行为,也就会生信心了,你影响力是很大的,所以这个威仪也是很要紧的。所行真实:无论所行所做,什么事情都要真真实实,实实在在的。

 

受和尚教    当愿众生    入无生智    到无依处

 

受和尚教:和尚。这个和就是六和,尚是高尚,所以和尚这个名字就是清高品雅的一种名称。他又清高,又品雅,人格非常地圆满,人格非常地好,这叫和尚。所以到大丛林里头,只有一个方丈住持叫大和尚;若退居了,就叫老和尚。那么你受和尚教的时候,也要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得到无生的智慧。到无依处:这个和尚是我们皈依的一个和尚。那么皈依了,你也不要常常生出一种依赖心,以为我做坏事也没关系。不是这样的,你要不造杀盗淫的恶,才能不堕三恶道;你若造杀盗淫的罪业,那三恶道的门一样开著,很欢迎你。所以到无依处,你不要依赖,还要自强,不要犯戒,不要造罪业,这才可以的。不要生出一种依赖心,以为皈依三宝,这就永远都不做畜生了,世界上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受具足戒    当愿众生    具诸方便    得最胜法

 

受具足戒:就是受具足戒的时候。在这时候也要有一种观想发愿,发什么愿?就说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具诸方便法门。本来方便法门是很多的,那么总起来,有‘慈悲顾恋’,你用慈悲心顾恋一切众生,这也是一种方便。‘了知诸行’,你明白一切修行的法门,善于用修行法门来教化众生,这也是一种方便。‘欣佛妙智’,你心里欢喜佛这种的妙智妙慧,这也是一种方便,还有你因为教化众生,‘不舍生死’,常常在生死里头来游戏;可是虽然在生死,轮回不能染污你,这也是一种方便,还有‘炽然精进’,你在教化众生的时间,时时都精进,时时都认真修行,这都是方便。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路’,归元就是成佛。你无论修哪一个法门,哪一条路,都可以成佛;但是方便法门是很多的,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得最胜法:那么具诸方便,你得到最胜、最殊胜、最妙的这个法门。

 

E3、有七愿就坐禅观时愿

 

若入堂宇    当愿众生    升无上堂    安住不动

 

若入堂宇:你若到一个什么讲堂里头,或者是屋宇里边,这时也应该观心发愿,不应该打妄想,这个都是对治人一般的妄想,这发愿就是对治众生的妄想。你若能发愿,就没有旁的妄想了;若不发愿,就会打其他的妄想,失去正念了。若发愿就能护持你的正念,所以发愿也就是发菩提心,愿愿都是要得到菩提的。所以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升无上法堂。也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无上的这种觉位,所以就要升无上堂。安住不动:在这个佛的地位,你就能如如不动;能如如不动,就能了了常明。如如不动就是定,了了常明就是慧,这就是定慧圆明,所以安住定慧圆明这种境界上不动。

 

若敷床座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

 

若敷床座:你或者安置自己的床,或者座位,这时候也应该发心,应该发一种愿,所以就说当愿众生,开敷善法:开敷、阐扬善的法门。见真实相:令一切众生都得到真实的相。真实相,本来无相,实相无相;可是虽然无相,又无所不相,所以一举一动都要发愿,修这个威仪。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著

 

正身端坐:就是端然正坐,坐得很端正的,不向左歪,不向右歪,不向前移,不向后仰。这正身端坐就是坐禅的时候,坐禅必须要把脊背挺直了,脖颈也要直的,不要低头,不要仰头,就像一座钟在那儿,这叫正身端坐。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坐菩堤座:要坐觉悟的座位,坐那个地方觉悟,就是坐那儿不要昏沉,不要坐坐就睡著了。菩提是觉,觉也就是叫你生觉悟的心,不要坐在那儿愚痴心就现出来了。愚痴心现出来,就睡著了,所以要坐菩提座。

 

心无所著:菩提就是觉,那么觉,你还不要著住到一切境界。坐禅会时时都有境界,有时一个善的境界来了,有时又一个恶的境界来了。为什么有一个善的境界来?为什么又有一个恶的境界来?就因为你在往昔生中,生了一个善念,等你坐禅的时候,善的境界现前了;或者你生一个恶念,那个魔障的境界就来了。无论顺境、逆境、善境、恶境,都是从往昔你所打的妄想那儿生出来的。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不要随便打妄想,能‘一念不生全体现’,你能一念不生,你那个全体大用、本有的佛性都会现前了,只要一念不生就可以。一念不生,就什么妄想都没有了,做一个无心道人,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为什么他不除妄想呢?他没有妄想了,还除什么?他不求真,真已经得到了,他还求什么?闲道人,他所作已办了,不受后有了,所以他做一个闲道人。闲道人,这就是心无所著了;心无所著,这就是与太虚同体,法界为一了,所以才能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

 

结跏趺坐:这叫双跏趺坐。一切诸佛菩萨现禅定相的时候,都是结双跏跌坐。谈起双跏趺坐,又叫金刚坐,也就是方才所说的菩提坐。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一个公案,讲给大家听听。这公案恐怕各位已经都听过了,那么你听过,不妨再多听一次,要有一点忍耐的心。不要说:‘啊!这个公案我听过了,你不要讲了。’那你没有忍耐心,六度忍辱波罗蜜就过不去。听法,不一定都是听没有听的,已经听的不妨听多一次;你吃饭,怎么天天吃也不讨厌?为什么听法听多一趟,就生出一种厌倦来?这是错误的。那么没有听过这公案的,听过一遍就增加你的菩提心。

 

以前,在中国有一个地方,有位老修行,不是老修行,是一个赶经忏的人。赶经忏的人常常去给人念经、拜忏、作佛事、作功德,但是都给人家做,不是自己的。那么这样,有一天他为人作功德回来,天已黑了,经过一个乡村,这村子的狗就叫。这时,人都已经睡了,那么狗一叫,就把人都吵醒了。他就听见房子里边一个女人叫说:‘喂!你看一看,狗叫得这么厉害,是不是来偷东西的贼啊?你看一看。’一个男人就说:‘哎!看一看...,不会吧!’大约他太太这么一叫,他就在窗户里边,那窗户糊的纸有窟窿,就由窗户纸的窟窿向外一看。这时候狗叫得更厉害了,他太太就问:‘是不是有贼了?’他说:‘哎!不是的,是一个赶经忏的鬼,一个经忏鬼!’这和尚一听,‘哦!他说我是赶经忏的鬼,不叫我赶经忏的神仙。’心里就很不高兴:‘哼!我赶经忏,关你什么事,你叫我赶经忏鬼,我若真是鬼,一定叫你头痛。’这样想,他就走过去这条村庄,又下雨了。

 

下雨,他就要避雨,走到一座桥底下,就坐到桥底下来避雨。他往那儿一坐:‘啊!平时听说双跏趺坐不错,我结一个双跏趺坐试试看。’就结上双跏趺坐,在那儿坐。坐,也不知道他自己眼睛花,也不知道是他发神经,也不知道他因为被人骂一个经忏鬼的名词,自己放不下,就神经错乱,看见鬼了,有两个鬼。可是这两个鬼一看见他,不单不给他麻烦,而且还向他叩头。两个鬼对谈说:‘这座金塔里边有佛的舍利,我们应该恭敬礼拜,我们赶快礼拜这金塔。’因为他结双跏趺坐,在鬼的眼睛看来他是座金塔;在和尚的眼睛看,就看这是两个鬼。

 

那么两个鬼向这和尚叩头,这和尚尽给人家超度亡魂,大约也常常见鬼,或者没有撞鬼,但是常常觉得有鬼,所以他就不怕这鬼。他坐坐双跏趺坐,腿就痛了,受不了,大约是咬著牙也挺不住,也忍不住了,于是把上边的腿就搬下来放到下边,就是左腿在上边,右腿在下边,这样叫半跏趺坐。那么半跏趺坐,一个鬼向他叩头一抬头,说:‘咦!这金塔怎么变成银塔了呢?’因为单跏趺坐,在鬼的眼里看来,就由金塔变成银塔了。另一个鬼就说:‘哎!金塔、银塔里边都有佛的舍利,我们就是礼拜佛的舍利,可以消我们的业障,还是要叩头的。’又继续叩头,鬼互相在那儿谈话,他都听得清清楚楚。

 

他就又坐,坐...坐...,大约又坐有一个钟头的样子,这单跏趺坐又受不了了。因为他平时以赶经忏来维持生活,所以这回打坐,之前双跏趺坐坐了半个钟头受不了,现在单跏趺坐,坐了一个钟头又受不了了;受不了,他又把左腿放下来,就随随便便那么坐。这时鬼又叩完头,起身一看,说:‘哦!这也不是金塔,也不是银塔,现在变成泥巴了,我们打它!’这两个鬼就拳踢脚打,要打他。他骇得——哦!这时战战兢兢地,忐忐忑忑地就赶快又结双跏趺坐。结上双跏趺坐,这两个鬼刚刚把鬼拳头举起来,想要往下打呢,一看,又变成金塔了,说:‘咦!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还是赶快叩头。’这两个鬼又继续叩头,他这回就是痛死也不敢再放腿了,就双跏跋坐,一边打坐一边念佛。一边念佛,念...念...,念到天亮,鬼也没有了,他的腿也不痛了。腿不痛,他就想:‘哦!我赶经忏,人家就叫我经忏鬼,那么我结双跏趺坐就是金塔,单跏趺坐就是银塔,也不单也不双就变成泥巴。结双跏趺坐,鬼都来恭敬礼拜,这真是不可思议!’

 

由此而后,他把经忏的生活改变了,再也不赶经忏,就发心修行,天天都结双跏趺坐来修行。一修,修了一个时期就豁然开悟证果了。证果,他自己想一想,溯本穷源:‘我这个修行不是自己发心修行的,这是两个鬼逼得我发心修行的。’所以不用以前的名字,以后就给自己起一个很奇怪的名字,叫什么?叫‘鬼逼’,所以人人都称他鬼逼禅师,鬼把他逼得修行。那么这个老修行本来是赶经忏的,你看!他也可以修行证果。所以‘英雄莫论出身低’,无论哪一个,若能真正发菩提心,能忍耐一点痛苦,都会有所成就的。那么双跏趺坐就有这样的好处。

 

在双跏趺坐的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善根坚固:你双跏趺坐,这要有坚固心;双跏趺坐又叫金刚坐,金刚坐也就是坚固的意思。那么我愿意一切众生,善根都种得坚固,不退转。得不动地:不动地,也就是不改变修行的这种思想,你能继续发菩提心,练习跏趺坐,不要摇动,不要被痛或是什么境界来摇动。

 

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余

 

修行于定:你修禅定的时候,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以定伏心:所以我常常讲‘性定魔伏朝朝乐’,你性若定了,魔就伏了。魔为什么不伏?就因为你性没定。我告诉你们,我在美国弘扬佛法,魔障多得很,但是无论什么魔来了,我都欢迎他。你们听过这种讲法吗?我欢迎魔来。无论什么魔来,我和他做朋友,我说:‘欢迎欢迎!Sit down,please.请坐,大家坐下来谈一谈。’为什么我欢迎他?就因为我Everything's okay!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的,没有关系。

 

有人就说:‘哦!你Everything's okay!谁若把你最有价值的东西都偷去了,你也okay吗?你也说可以吗?’我说:‘那他偷去,他用和我用是一样的,为什么又要分他和我?他想拿去,他一定有用;他若没有用,他不会拿的。那么他既然有用,免得我保存这个东西,那又有什么问题?’有的人说:‘那他若真偷你东西,或者你就放不下了。’我说:‘那你可以试一试。’但是他也不敢作贼。所以‘性定魔伏朝朝乐’,天天都是快乐的,没有一天忧愁的。明心无难事,怎么叫明心?明心没有碍难事。怎么叫见性?见性没有忧愁心,见性就不知道愁了。‘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你若不打妄想,到什么地方都是平安的,都是好的,不会说是:‘啊!这个地方不好,这个地方不平安。’到什么地方都是平安,都是很好的,没有一切的麻烦,这叫以定伏心。

 

究竟无余:什么没有余了?究竟没有习气了。有余就是余习,余习就是没有定,没有定就有余习。好像这个高个子(上人的西方弟子)欢喜喝牛奶,这都是一种余习,还有另一位讲到下午要偷吃雪糕的事,这也是余习。那么他偷著买雪糕吃,以为这没有问题,结果老鼠就来,要分一份他们第二天吃的东西:‘你饿了吗?我也饿了,你不守金山寺日中一食的规矩,那我也就无所谓了,偷你和尚一点面包吃,这我也没有罪业。’所以它就来大吃特吃:‘你赶我也不走。’他想要抓它呢,它就飞了,你看!这只老鼠这么大的本事。这就是老鼠来教训教训这两位:‘你这偷东西的和尚,会变老鼠的,以后要小心一点!’幸亏他们也都觉悟了:‘哎呀!我们偷著吃雪糕、吃冰淇淋,老鼠就来偷吃我们的面包,这是如是因、如是果。’

 

若修于观    当愿众生    见如实理    永无乖诤

 

若修于观:观,是修止观。修观就生观照的般若,能生观察的智慧。怎么能生出观察的智慧?首先就要修定,定也就是止,止也就是定,这都是换名不换义。你能止也就有定了,有定也就有止了,所以这修止观,也就是修禅定。那么修禅定时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见如实理:如实理就是真实的理,真如实相的理,见这真实的真理。

 

永无乖诤:永无乖诤是什么法?也就是Everything's okay了,这就是永无乖诤。你能把一切事都看空了,这就是永无乖诤,和谁也不争,让而不争,也不争名,也不争利,也不争权,也不争一切地位,一切一切都与人无争,这叫永无乖诤。乖就是不合理;诤就是没有理想要讲道理,强词夺理,这都叫乖诤,拿不是当理讲。我告诉你们,律师多数都犯这个毛病,我们这里不知有没有律师?有律师最好学一学这个无乖诤法。

 

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

 

舍跏趺坐:就是双跏趺坐也不坐了,单跏趺坐也不坐了,也就是变成泥巴的时候。那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一种观想,也要有一种观想,所以要当愿众生,观诸行法:观察一切一切修行的法,一切一切世间法,一切一切不究竟的法,悉归散灭:都是归于空,都是无常的,悉归散灭。

 

E4、有六愿将行披挂时愿

 

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

 

下足住时:下足,就是不坐禅了,把双跏趺坐解开,就要下地走动时。这时又要发一种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心得到解脱,无所著住。解脱,就是你一切无著,自然就解脱了,不要说我找个解脱。古来有一个老修行去请开示,问一位和尚:‘大和尚,请问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这位大和尚对老修行就说了:‘哦!谁把你绑上了?’这个老修行一想,就是:‘哎!没有人绑著我啊!’‘那你为什么要找解脱?’‘啊!原来没有人把我绑著。’哦!他豁然开悟了。但你不能说:‘哦!我明白本来没有人绑著我。’以为这就可以了,那还不可以,要你开悟了才算。开悟,真得到解脱,打破你的黑漆桶了,那才算得到解脱。

 

安住不动:安住不动就是常常有一种定力,常常在定中,行住坐卧都是不动的,不打妄想,不起邪念。什么不动?你的欲心不动。你若能时时没有欲念,那是真正不动了。所以孔子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孟子说:‘四十不动心。’这个安住不动,就是不动心。不是说:‘我这个身体不动。’那要等死的时候才能不动,你活著没有法子不动,对不对?不动就是不动心,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你真能不动,就得到真正智慧;你得到真正智慧,就不颠倒了,这是真不动。这个不动,是在你自心里头,不是到外边去找。

 

不是像一块石头在那个地方,说那就是不动了,风也吹不动,雨也打不动,但是石头没有用的,所谓‘死水不成龙。’这所谓不动,就是不动妄念,不起邪念,不生欲心。最要紧的,每一个人回光返照:‘哦!我学佛学了几十年,淫欲心停止了没有?’你要是没有淫欲心,那我承认你是一个真学佛者;若有,那还没到家呢!还要修,还要学,你那个余习、习气还没有断呢!所以啊!各位善知识,不要欺骗自己,不要自己没有到家,就向人说我怎么样不得了,我怎么样了不起了。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骗自己呢!还了不起!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若举于足:若是举于足,这是走路的时候了。前边那坐完禅下地了,但是还没有走路呢!现在是举足了。举足的时候,应该念一个偈颂:

 

从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于足下丧其形    愿汝即时生净土

 

‘从朝寅旦直至暮’,朝是早晨早起,寅旦是天一光的时候;直至暮,到晚间,暮是晚间。‘一切众生自回护’,一切众生你都回避一点,自己保护自己。我因为不注意,或者不小心,没看见你,所以你要自己回避一点,你看我下地要迈步的时候,赶快走,赶快逃之夭夭,不要在这儿等死,所以说‘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假设你也没跑,我也没看见,你就在我的足下丧形,我把你的身体压死了。我有一个无知的罪,你有一个枉死的罪,‘愿汝即时生净土’,我发愿请你即刻就往生极乐世界。出家人一早举足时要诵这首偈颂,还有个咒来念,这在《毗尼日用》上都说得很清楚。所以说‘若举于足’,举于足就是将要迈步的时候,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所有一切众生都离开生死的苦海,具足一切众善的法。

 

著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著下裙时:下裙,在印度、缅甸和泰国天气热,他们都穿裙子。下裙就是搭五衣,他们做这个裙。在中国来说,下裙也就是裤子,中国穿裤子,也就等于裙子一样。所以说著下裙时,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服诸善根:也就是自己保护自己的善根,也就是自己穿衣服似的。善根就像我们的衣服,所以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为什么要著下裙呢?就因为我们要知道惭愧。如果不著下裙,这很丑陋,不雅观。那么不雅观,你就这么裸体,好像去年美国就流行一种裸体跑,不穿衣服,这就是不知惭愧,无惭无愧,他才裸体跑!以为:‘你看!我这个本来面目,原来如此!’但是你为什么要跑?既然不穿衣服,应该站在那儿,叫大家看个够啊!但是他要跑,这还是不究竟,还是不到家,他无惭无愧这种思想还是不究竟,还是有一点点惭愧,所以他要跑。跑,作戏似的,给大家看一看,但是叫你们看不清楚,这就是没有惭愧,不具足惭愧了。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整衣束带:整衣,就是把所穿的衣整理好了,也是合乎威仪,合乎教相,穿得很好的。不是拖泥带水的样子,不是衣冠不整,戴的帽子不整齐,穿的衣服或者不扣钮子;或者裸露,扣上一个钮子,或者两个钮子,其余的就叫它露著。这都是袒露,袒胸露背都叫衣冠不整。整衣束带,整衣就是把衣整齐好了。好像穿中国的长衫马褂,穿好了它,到一种会场,或者开一个什么party(宴会),去到那地方,令人看见,很恭敬的,这都叫衣冠整齐,衣冠楚楚;毕挺的西装,领带也打得很好的,这叫整衣束带。那么出家人,现在在台湾这儿没有系腰带子的,以前的出家人都要系一条金刚带,有这么宽系到腰里,精神抖抖的,好像一个纠纠武夫的样子。出家人抖擞精神,你一看,哦!这每一个出家人,不论练过武术,没有练过武术的,都好像十八般兵刃件件皆通。尤其以前少林寺的和尚若出来,那不得了了!那么这是整衣束带,都要做得很整齐的。

 

当愿众生:这时候也愿一切众生,检束善根:检点自己的善根是完全、不完全?善根具足、不具足?要自己检点自己。不令散失:不使令自己所修的功夫、所种的善根散失。散失,就是或者退菩提心,或者生一种懒惰心,或者生了一种畏难的心,说:‘哎呀!修行这么难,我不修行啰!’这都是散失了。

 

若著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若著上衣:就是著七衣,七衣又叫上衣。当愿众生:也要发愿一切众生,获胜善根:得到殊胜的善根。至法彼岸:都得到波罗蜜,六度波罗蜜都得到圆满,所以至法彼岸,到涅槃的彼岸。

 

著僧伽黎    当愿众生    入第一位    得不动法

 

著僧伽黎:僧伽黎就是祖衣,又叫大衣,又叫杂碎衣。那么著这衣的时候,当愿众生:也发愿。入第一位:第一位就是佛位,令一切众生都得到佛位,得到佛的果位。得不动法:你入第一位,就得到不动法了。不动的法就是没有所著,无所著,也就是一个定,得到真正的定。佛住在常寂光土,这都叫得不动法了。

 

E5、有七愿澡漱盥洗时愿

 

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

 

在以前,无论是印度的、中国的出家人,都有嚼杨枝。手执杨枝:嚼杨枝,手一拿起杨枝,就发这个愿,说当愿众生,皆得妙法:都得到这种不可思议的法。究竟清净:将来得到清净了。

 

嚼杨枝有很多种好处:(一)能明目。杨枝有一种苦味,能去头上的火,所以能明目,这是第一个好处。(二)除痰。常嚼杨枝,痰会没有了。我们人有痰,是因为有火气,杨枝这个苦不单能明目,而且又可以去心火,去心火就没有痰,除痰。(三)除口臭。你嚼杨枝,口的臭气也没有了。它有很多种的好处,但是现在出家人因为有牙刷了,都用牙刷,不用杨枝。我在苏州灵岩山住的时候,那儿还有这个老风气,还有这个老祖的家风,天天都嚼杨枝。这嚼杨枝有很多种好处,好处很多很多的,不过现在都把这种家风放弃了,很少用。

 

嚼杨枝时    当愿众生    其心调净    噬诸烦恼

 

嚼杨枝时:正在嚼杨枝的时候,也不能打其他的妄想,也不能随随便便的,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心里很调柔清净的,没有烦恼,所以说噬诸烦恼:把烦恼都给咬碎没有了,没有烦恼。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嗔痴    蠲除罪法

 

大小便时: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时候,也都应该发一种愿,不要在厕所上,到那个地方就开会。因为厕所那个地方不可以互相讲话的,所以这时候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弃贪嗔痴:把贪嗔痴都舍弃不要了,不要贪嗔痴。蠲除罪法:蠲就是没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扫除了。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样,它很肮脏的,你不要要它,不要舍不得,不要保留不肯撇弃它。蠲除罪法,就是把它撇弃了。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事讫就水:事讫,是大小便完了之后;就水,到那儿洗净的时候。比丘大小便后,都应该洗净,或者洗手,或者洗肛门,都应该把它洗净了,所以这叫‘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又发愿了,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要修出世法,要赶快到出世那个地方去,不要留恋在三界火宅里头。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洗涤形秽:这就是洗净。小便完了之后洗手,大便完了之后,要用水来洗肛门。那么洗完了之后,就发愿,当愿众生,清净调柔:得到清净调柔。调柔就有忍辱的意思在里头,就是没有脾气了,没有无明。毕竟无垢:将来一定没有一点的尘垢,没有肮脏的东西了。

 

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以水盥掌:用水盥掌,就是洗手。洗手的时候,也应该发愿。我们洗手要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得清净手:每一个众生都得到清净手。受持佛法:为什么要得到清净手?用这手来翻经典,来修持佛法;你手若不干净,就不应该修一切的法。好像〈大悲咒〉,《千手千眼陀罗尼经》上有四十二手眼,想修这种法的人,必须要保持你的手时时都清洁干净的,时时都没有邋遢,才能受持这种法。

 

至于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就千手千眼。在以前的佛教,称马遛子,叫‘千手观音’。我们修十手千眼这个法,并不希望做‘千手观音’去偷东西。因为手太多了,人看不见就可以偷东西;眼睛也太多,人家看不见你,也可以偷,不是那样。你修千手千眼,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是救人的。我们每一个人要是得到这种四十二手眼,都可以变成千手千眼;不单千手千眼,是万手万眼;不单万手万眼,可以说是无量的手眼。有一句俗话说:‘那个人手眼通天哪!’手眼通天就是有千手千眼的能力。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和观音菩萨并驾齐驱,都可以有千手千眼,但是可惜都没有修这个大悲法,四十二手眼就是得到千手千眼的这种法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得到清净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    永无垢染

 

以水洗面:你用水来洗脸的时候,也要发愿,要当愿众生,得净法门:得到清净的法门。永无垢染:永远都没有垢染。

 

E6、有五十五愿乞食行道时愿分三

F1、有十二愿游涉道路    F2、有十九愿所睹事境

F3、有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F1、

 

手执锡杖    当愿众生    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

 

手执锡杖:手拿著锡杖的时候,这也要发愿。人人都知道摩诃目犍连尊者拿锡杖,是开地狱的一个锁匙。那么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设大施会:设立大布施的会。示如实道:指示人真实的道路。大施会就是一个法会,大法会就是指示人一条修行的道路。

 

执持应器    当愿众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执持应器:就是拿著钵的时候。钵叫应量器,你手里拿著钵的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成就法器:都做一个法器。法器就是载法之器,就是能以荷担如来的家业,这都叫法器。受天人供:得到天人的供养。

 

发趾向道    当愿众生    趣佛所行    入无依处

 

发趾向道:这一句偈颂是说,你想要修行的时候。想要修行,譬如走路,在这时候也要发愿,由愿而起行,所以说当愿众生,趣佛所行:我们修道应该依教修行,依教奉行,依照佛所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入无依处:无依处就是叫人不要生一种依赖心,一种怠惰的心。怠惰就是懒惰,懒惰就生出一种依赖心。就好像阿难尊者,以为佛是他的堂兄弟,自己不修行,到时佛也会给他三昧。可是想不到是‘各人吃饭各人饱,自己生死要自己了’,所以不可有一种依赖性。

 

若在于道    当愿众生    能行佛道    向无余法

 

你要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就是若在于道,也要发愿,发愿当愿众生,能行佛道:能依照佛所修行的法门去修行佛道。向无余法:要修到无挂无碍、无余的涅槃这种法。

 

涉路而去    当愿众生    履净法界    心无障碍

 

涉路而去:就是在路上行走。出家人在路上走的时候,也不能打妄想,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当愿一切众生所行履的,所到的地方,都是清净的法界。心无障碍:自己心一点执著也没有,无所挂碍;无挂碍,也就是没有障碍。

 

见升高路    当愿众生    永出三界    心无怯弱

 

见升高路:就是向山上走的时候,向一步比一步高的道路。走这种路也要对境发愿,见到这种境界就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永出三界:永远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心无怯弱:出离三界不容易,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出离三界。可是虽然经过这么一段长远的时间,心里也不要生出一种畏惧的心。怯弱,怯就是怕了,以为佛道长远不容易修行,就生了退心。退心,这志愿就不坚固,就软弱了,软弱就没有力量向前走了。

 

见趣下路    当愿众生    其心谦下    长佛善根

 

那么向高处走,发这种愿;而有的时候也向下走,向下走也要发愿,所以见趣下路:向下坡走这道路,也当愿众生,其心谦下:心里很谦恭的,不骄傲。谦下就是不骄傲,没有贡高我慢的心,心里和任何人都有一种谦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比我没有知识的人,我也要请教他,他甚至于不一定比我没有知识。所以要有一种谦德、谦逊的德行,其心谦下。长佛善根:你能对一切众生不生一种骄傲心,没有轻视一切众生的心,这就是长佛的善根。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自己才成佛了;如果他看一切众生都是鬼,他也不会成佛。所以我们想要成佛,就要用慈悲喜舍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是长佛善根。

 

见斜曲路    当愿众生    舍不正道    永除恶见

 

见斜曲路:路,有一种路不直,弯弯曲曲的,有的路又好像蚕丛路,蚕所行,虫子所行的路。好像中国四川的路就不容易走,所以古人有诗: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山从人面起’,那山,好像在人的前边就生出一座大山了,看不见路。‘云傍马头生’,那云,是在马头前边就生出了这云雾。所以四川的路是不容易走的,崎崎岖岖,弯弯曲曲的,很危险。

 

若走到这斜曲路,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舍不正道:舍就舍弃。所有一切众生都把不正当的道路舍了,要行正路。永除恶见:恶见就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邪知邪见就好像斜曲的路,因为这个,所以要发愿,永除恶见。

 

若见直路    当愿众生    其心正直    无谄无诳

 

若见直路:这个直路就是表示我们心里要正直,所谓‘直心是道场’。我为什么要把佛法推行到西方去?就因为我见到有一些西方人都很天真无邪,心很直的,不像亚洲人这么会打妄语;他们现在正在学习的期间,学习打妄语,还没有完全懂。那么在这个时候,把佛法推行到西方,或者他们这个直心更能延续时间长一点。

 

那么若见直路,这路是正直的,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愿一切众生的心都正直。无谄无诳:谄就是谄曲、谄媚。一般的人喜欢谄富骄贫,厌故喜新。谄富,见到有钱的人,把面就仰起来,对著这个有钱的人说话,现出一种谄媚的心,所谓‘胁肩谄笑’,这一种态度是很可耻的。而无谄就是没有这种谄媚心,不谄富;又不骄贫,见到贫穷的人又不骄傲。那么富贵的人要是不骄傲,这就有一种德行;贫穷的人若不谄媚,也是有一种正直的德。

 

厌故喜新,我们人无论什么事情,新鲜的就欢喜,若旧了就不欢喜,这叫喜新忘故。喜新忘故,谄富骄贫,这都是人人很容易犯的毛病,也是人人的老毛病。若能不犯这种毛病,那就知道做人的道理了。但是你不谄富,也不要生一种骄傲的心,骄傲也不对,你对穷人骄傲是不对的,对有钱的人骄傲也是不对的。

 

各位都知道,中国有位关帝公,他欢喜穿绿袍,曹操留他留不住了,做一件绿袍送给他,叫他穿上。他把它穿到里边,曹操就问他:‘我送给你一件新袍,你为什么把它穿到里边呢?’他说:‘因为外边这件袍是我刘备大哥送给我的,我穿得惯了,你送给我这件是新的,我不愿意喜新忘旧。’曹操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说:‘这个人哪,我没有办法来利用他了。’所以关公大义参天,他不谄富、不骄贫、不厌故、不喜新。

 

‘狂’字,加个‘言’字,有的读诳(音往),有的读诳(音狂),也就是打妄语。为什么要打妄语?打妄语的动机就因为自私,若没有自私心就不会打妄语了,若大公无私,绝对不会打妄语的。

 

见路多尘    当愿众生    远离尘坌    获清净法

 

这个‘坌’字,有的读坌(音笨),有的又读坌(音刹),《四十二章经》上也有这个字。因为你在路上见著多尘,所以就远离尘坌。

 

见路多尘:你在见著路上很多尘土的时候。好像我们到印度,这个印度,啊!你在那路上一走,不吃饭就会饱的。怎么会饱呢?吃尘土面子,这尘土把你口鼻里边都灌得满满的,耳朵里也吃得都有尘土,耳朵都可以吃,甚至于眼睛也可以吃尘土,那真是尘土太多了。那么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这也要发愿。这么多尘吃不了了;吃不了,就远离尘坌:远离这尘以免掉到自己身上。从上边掉到下边,这叫坌。获清净法:得到一种清净的妙法,没有那么多尘土了。

 

见路无尘    当愿众生    常行大悲    其心润泽

 

见路无尘:见到路上很干净的,好像在美国,路上都很干净的,是柏油路,马路也都很宽,那么见路无尘。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常行大悲心。什么叫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看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所以我有这么几句话,对这个大悲心是很好、很恰当的。怎么说?

 

真认自己错    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同体名大悲

 

‘真认自己错’,无论什么事情,不要去怪人,要承认自己的不对,自己的错误。不要文过,不要护过,不要掩饰自己的过错,所谓‘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你有过,若能改,《左传》提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改过,这就是个善。孔子说:‘过则勿惮改。’你有过错,不要怕改过;你怕改过,那就是要文过、饰过了。这饰过,就掩饰自己的过错,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所以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我们人往往不谈话则已,一谈起话来,就是说人的不对,说某某如何、某某如何。就是看不见自己,所谓‘乌鸦落到猪身上,看见猪黑,看不见自己黑。’一天到晚说人家的不对,自己一点不对都没有,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这一句话证明,圣人才能无过;贤人能寡过,能寡少过;君子能改过,君子就会改过的;小人就护过,小人保护著他这个过错。有过能改,这是最好的,所以莫论他人非,不要尽看人家的不对,也不要尽洗人家的衣服。

 

‘他非即我非’,你能这样想:‘啊!旁人不对,就是我的不对。’就是有人骂我,我也很高兴的;有人说我不对,我也很高兴的。为什么?就因为我觉得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对就是我的不对,不要和旁人分开。说:‘这个吃亏吃得太大了。’吃一点亏怕什么?这个世界为什么坏的?就因为不肯吃亏;你也不肯吃亏,他也不肯吃亏,都想占便宜。所以说你若能看成‘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对就是我的不对。这就是‘同体名大悲’,一切众生与我同体,一切众生与我没有什么分别。所以‘常行大悲’,常常地行大悲心,其心润泽:这个心就很有智慧,很光明的。所谓‘富润屋,德润身’,你若富,就把房子造得很好、很美丽;你若有德行,身体就有一种光泽,有一种光辉,所以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    当愿众生    住正法界    离诸罪难

 

若见险道:险,就是危险的道路。什么是危险的道路?就是在六道轮回里头,都是危险的道路。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饿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人,都是很危险的。‘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难得,所以说在六道轮回里是很危险的。在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住正法界:住于正法,离诸罪难:离开一切的罪业和障难。

 

F2、有十九愿所睹事境

 

若见众会    当愿众生    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见众会:若见大家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说甚深法:说甚深的微妙法。一切和合:令一切都和合,没有争,大家在一起都不争。

 

若见大柱    当愿众生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若见大柱:这个大柱,有的经上是翻译成大树,那么柱和树,意思都是一样的。当愿众生:也发愿愿一切众生,离我诤心:离开我慢、诤论的心。无有忿恨:心里没有一种忿恨。

 

若见丛林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应敬礼

 

若见丛林:丛林就是大树林。在中国,出家人住的地方都叫丛林。为什么叫丛林?每一个出家人好像一棵树,大家住在一起,所以叫丛林。因为树可以利益众生,所以见到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一切诸天和一切世间人,所应敬礼:都应该恭敬礼拜。

 

若见高山    当愿众生    善根超出    无能至顶

 

若见高山:如果见到有高山的地方,又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善根超出:善根超出一切的人,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什么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呢?善根。无能至顶:到没有能到的最上那个地方。

 

见棘刺树    当愿众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见棘刺树:棘刺就是荆刺,生刺的那种树。见到这种有刺的荆刺树时,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就说当愿众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什么?三毒之刺:三毒就是贪毒、嗔毒、痴毒,这三种犹如毒箭一样,所以应该把它剪除去。剪除还要快一点地剪除,不要慢了;你若慢了,恐怕就没有力量剪了,所以要疾得剪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    当愿众生    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

 

见树叶茂:见著树的枝叶很茂盛时,也要发一种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这树的叶子茂密,也就要修定,修解脱。而为荫映:荫映,就是在上边覆盖著。

 

若见华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若见华开:假设你若见著有某一种的花开时,这时也应该对境发愿对著这种境界不要打妄想,要发一种愿。愿意怎么样?当愿众生,神通等法:愿一切众生所得到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议这种的法,如华开敷:好像花开敷那么茂盛,那么美丽。

 

若见树华    当愿众生    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

 

若见树华:假设见著一切树木开种种的花,在开花的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愿意一切众生好像花,具有三十二相。

 

若见果实    当愿众生    获最胜法    证菩提道

 

若见果实:就是见著一切的水果树,或者苹果,或者橘子,或者木瓜;总而言之,一切的果实。你见到一切果实的树木,又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获最胜法:得到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这种法。证菩提道:证得涅槃觉道。

 

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预法流    入佛智海

 

若见大河:假设见著大河的话,或者好像见到恒河这大河,当愿众生:这又要发愿了,愿一切众生,得预法流:预就是参预。参预这法流,法流就是入圣人法性流,所以说入佛智海:得到佛的智慧海,入到佛的智慧海里边。你得预法流,就入佛智慧海了。

 

若见陂泽    当愿众生    疾悟诸佛    一味之法

 

若见陂泽:陂泽,就是有水的地方,但是它这个水不是常常流的,这叫陂泽。这又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疾悟诸佛:很快地觉悟一切诸佛一味之法:一味之法就是实相的道理。

 

若见池沼    当愿众生    语业满足    巧能演说

 

若见池沼:沼也就是水池的别名,所以叫池沼,池也就是沼,沼也就是池。文王修灵台的时候,‘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那么这个地方所讲的池沼,也就和文王那个灵沼一样的,‘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这个灵沼也就是池子。所以若见池沼,当愿众生:也即刻就发愿了,愿意一切众生,语业满足:语业不造恶业;不造恶业,善业满足了。巧能演说:善巧方便来说一切的法,演说诸法实相。

 

若见汲井    当愿众生    具足辩才    演一切法

 

若见汲并:汲井就是吸水的井。这个井,现在是机器井了,一按,水就会上来。古来的井是要用一个绺绾,要用井绳往上这么一绞。若见到这种井的时候,你就也应该对境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具足辩才:你得大辩才。你念观音菩萨,得大智慧,得大辩才,得大无畏,得大安养。辩才有四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演一切法:能演说一切法,善说诸法,就像富楼那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是说法第一。

 

若见涌泉    当愿众生    方便增长    善根无尽

 

若见涌泉:若见涌泉的时候。涌泉,就是从地里头所涌出来的水泉。若见这种水泉的时候,也应该对境发愿。这〈净行品〉都是修道的人对一切的境界,不为一切境界所转,来转境界;就是不好的境界,也会把它转得好了。怎么会转好呢?就要发愿。所以若见涌泉,当愿众生:又发愿了,愿一切众生,不是单单一个人。方便增长:方便的智慧会增长。善根无尽:这个善根没有穷尽,源远流长,源源而来。没有种善根的人,令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人,就令他善根增长;已经增长的,就令他成熟;已经成熟的,就令他解脱。所以这个善根是无尽无尽,重重无尽的。

 

若见桥道    当愿众生    广度一切    犹如桥梁

 

若见桥道:若见桥道的时候,又要发愿了。桥梁,就是从河这边可以到那边。我们想要度生死的河,必须要藉著般若的桥梁,那么这个般若的桥梁,能令我们了生脱死。所以说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又发愿了。广度一切:广度一切众生,犹如桥梁:就好像桥梁,令人从这边可以到那边去,从那边又可以到这边来。

 

若见流水    当愿众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若见流水:若见有河里流水这种境界,又要发愿,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得善意欲:得到善意欲,这个欲就是愿,发的愿;得到这个发的善愿。洗除惑垢: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都是起惑、造业、受报,起惑、造业、受报......。那么这种的起惑、造业、受报,又叫惑垢,就是很不清净,是一种染污法,所以是一种惑垢。

 

见修园圃    当愿众生    五欲圃中    耘除爱草

 

见修园圃:园,就是或者花园,或者菜园,在那儿种花、种菜,这叫园圃。我们修行也好像种花、种菜一样,所以见著花园和菜园,有人在那儿做花王,修理花、种菜,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五欲圃中:我们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花园里头,五欲的菜园里边。耘除爱草:我们应该把爱的这种草拔去铲除。耘,就是耕耘。耕耘把这种草拔除去了。什么草呢?爱草。这爱草在我们菩提园中,是一种障碍,它能令我们堕落,所以要把它拿走了。

 

见无忧林    当愿众生    永离贪爱    不生忧怖

 

见无忧林:见著没有忧愁的、很快乐的这种地方,也就是见著这个人淡泊明志、知足忍辱、无忧无虑的。这时又要发愿,当愿众生,永离贪爱:愿所有的众生都永远离开贪心和爱心。有贪心、有爱心,菩提心就不会增长。佛就是业尽情空的人,人就是业重情迷的众生,我们人如果把业消了、情空了,也就会成佛。怎么没空?就因为有贪爱。不生忧怖:愿一切众生都得到无忧无愁,无挂无碍。

 

若见园苑    当愿众生    勤修诸行    趣佛菩提

 

若见园苑:这个园苑都是花园之类的。唐朝女皇帝武则天,对著花神写一首诗,给花神下命令。那时是在冬天的时候,花还都没开呢!她想看看这花草树木是不是听她的话,她说的话是不是有效验,所以下了一道圣旨,也就是一首诗。这首诗怎么说?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枝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明朝游上苑’,明天我要到花园里去游玩。‘火速报春枝’,所有的花明天早上都应该开了,因为我明早要去游花园,这叫火速报春枝。春就是春天,虽然是冬天,你们应该行春天的时令。‘花须连夜发’,所有的花都应该在今天晚间就给我开了,要连夜开发。‘莫待晓风吹’,不要等到一早起风来吹,你们才开,你们在晚间就都应该赶快给我开。她写了这么一首诗,第二天到花园里一看,果然所有的花在冬天就都开了。你看看!所以她做皇帝,知道自己是有天子之命,你看这花草树木都要听我的招呼!

 

那么这个武则天,在佛教里头,佛以前早就给她授过记的,这是在中国应该有这么一个女皇帝,她是护持佛法的。虽然她品行不太好,但是这都是大权示现,令人明白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看花草树木都听她的话,所以老百姓也都要受她的统治。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不要懒惰,要精进勤修,不要懈怠。诸行,所有一切行门都要勤修。趣佛菩提:赶快到佛觉悟的果位上。

 

F3、有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为严好

 

见严饰人:若见著好庄严、好修饰的人。严饰,就是打扮得很端庄优雅,不是很妖娆的,不是像妖精的样子,是有幽闲贞静这种德行的样子。所以《诗经》上第一首诗就说:‘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在《诗经》〈关睢篇集注〉解释这首诗的典故说:‘兴者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此诗以美之。’所以古来的人也是修饰的,但是她幽闲贞静,落落大方,不是很奇怪的样子,所以见严饰人,这个严饰就是这种意思。当愿众生:又愿意一切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应该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做为自己的庄严妙好。

 

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舍诸饰好    具头陀行

 

见无严饰:就是见不修饰、本来面目的人,甚至于也不洗脸,也不梳头,不加修饰,也可以说是不修边幅。但不是像现在美国嬉皮那个样子,美国嬉皮那是太不像样了,谈不到严饰、不严饰。见无严饰,当愿众生:又要发愿了。舍诸饰好:把一切的庄严、一切的修饰,都舍弃了。具头陀行: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意思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常常地抖擞精神。本来想要睡觉,打起精神来不睡觉;本来想吃东西,打起精神来不吃;本来应该穿多一点衣服,但是常做运动,常常跑步,常常开步走,所以把身体运动得热气都充满了,也不怕冷、不怕冻、不怕饿,精神总是有的,不会没有的,这叫抖擞。抖擞就是常精进,不休息。

 

头陀行,有十二种头陀:

 

(一)粪扫衣。(二)但三衣。(三)常乞食。(四)次第乞食。

(五)一坐食。(六)节量食。(七)午后不饮浆。(八)住阿兰若。

(九)冢间坐。(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常坐不卧。

 

见乐著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舍

 

见乐著人:乐就是快乐,著就是执著。执著到这个快乐上,可是这种快乐不是究竟的,是暂时的,不是永远。在美国,现在最流行的是一种摇摆大会,开摇摆舞,奏音乐,这个男的、女的各奏各的音乐,都不穿衣服在一起。无论哪一个地方,一开这种会,人就不知道多少,甚至于三万、五万的人聚会到一起。在会场里边人挤人,就会挤死很多人,也会挤死很多小孩子;甚至于没生出来的小孩子就给挤出来,就这么样疯狂。汽车和汽车也挤,人和人也挤,挤得摇摆舞的那些人也都摆不动了,就那么样厉害。但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呢,就没有那么多人,三十、五十、一百、二百,最多三百、五百,或者再多一千人,这是人最多的时候。你看那摇摆舞就三万、五万、三十万、五十万,人不知多少?

 

方才这个果道,恒由是字,名是果道。他讲男女在一起,这是美国最盛行的、最流行的一种青年人所好。男女青年住在一起,为所欲为,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无拘无束,无挂无碍,也可以说是无人无我。这种颠倒的、不可思议的情形,在美国很多很多的。那么他们两个人跑到这种地方去了,所以打不破境界,对著这种境界就打妄想了。打了妄想,他们还不承认,还不知道。等打电话,我说:‘你们为什么要打不正当的妄想?’他们这时候才知道。我说:‘你们若再打这个妄想,将来不单被鬼抓你们、压你们,将来你们还会死呢!你不小心!你犯戒的比丘,这个是不得了的!’那么他们大约把这种妄想都收拾干净了,所以以后就没有这种麻烦。

 

乐著人,就是这种颠倒的人,就是这种开摇摆大会,他们认为是最快乐了,所以挤死都不要命地那么去看,不要命那么去颠倒,这就是乐著人了。当愿众生:这时候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就说以法自娱:愿一切众生都以法为快乐,生一种法爱;可是法爱也是要不得的,你有一种法爱就有一种法执。我执你没有了,法执不空也是不行的。不过以这个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欢爱不舍:那么不舍弃这个法,不舍于法,就是以法做为自己最快乐的,能这样才能破除乐著这种的执著。

 

见无乐著    当愿众生    有为事中    心无所乐

 

见无乐著:见没有乐著这种人,就是不颠倒的人。当愿众生:这时候又愿意一切众生。有为事中:在有为、有形有相这种事的里边,心无所乐:就是心里不贪著这种境界,不要执著这种境界。

 

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

 

见欢乐人:见著欢乐的人,很欢喜、很快乐的这种人,对著这种境界又要发愿了,当愿众生,常得安乐:时时刻刻都常常得到安乐。想要得到安乐,先要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你又知足,又能忍,这就会得到安乐。乐供养佛:常常欢喜供养于佛。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见苦恼人:若见著一切苦恼的人。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苦、坏苦、行苦,这是三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又有无量诸苦。这个世界就是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苦恼。那我们见到苦恼的人,当愿众生:对著这种苦恼的人又要发愿,愿意怎么样呢?获根本智,灭除众苦:得根本智;你得到根本的智慧,也就是本来觉悟的智慧。得到这种本觉的智慧,就能灭除众苦。你为什么有苦恼?为什么有无明?就因为没有智慧;愚痴,对事看不清楚,就会生出一种苦恼来。若聪明有智慧的人,能看得破、放得下,就会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乐。灭除众苦,能把一切的众苦都灭除了。

 

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直实慧    永无病恼

 

见无病人:见到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人,也要对著这种人,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真实慧:得到他本有的那种真实智慧。永无病恼:永远都没有一种的疾病和苦恼。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见疾病人:就是见有病的人。行菩萨道的人,见著有病的人,或者听某人有病,就应该去慰问,去探这个疾病的人。那么当见到疾病的人,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知道这个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本来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时候,四大分张,就化为乌有了,所以这个身体本来是寂灭的。离乖诤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么可争?又有什么可不高兴呢?所以离这乖诤法。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常生深信

 

见端正人:就是见著这个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圆满,这是端正人。什么叫端正人?什么叫相貌圆满?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会生到嘴那儿,眼晴不会生到鼻子那儿,眼睛也不会生到头顶上,尽看上边的人,下边的人看不见。所以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例如眼睛长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会长到耳朵上,这叫端正人。这时要发愿了,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因为佛菩萨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端正人,也就是在过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养佛,《三世因果经》上说:

 

今生端正容貌好    香花点灯供佛前

 

所以说于佛菩萨,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种深信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犹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个‘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里边;如果你没有信心,就不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须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个时候深信,要时时刻刻地都要生一种深信,就是没有退心。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著

 

见丑陋人:见著这种人有一种业障,所以他生得相貌丑陋。业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罗就是无端正。为什么他无端正呢?就因为他好杀生、好战争。好战争,有的时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罗的时候,也没有鼻子,受这种丑陋的果报。我们人生得丑陋,都是有一种杀业,杀生杀得多的人,相貌就丑陋。见到这种人,又要对境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不善事:对于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乐著:不要贪著做坏事,不要贪著邪知邪见,所以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

 

见报恩人:若见著这个人,是知恩报德的人,或者孝顺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师长的人,报父母恩、报师长恩的人。那么见到愿意报恩的人,又要发愿了。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说:

 

受人点水之恩    当思涌泉之报

 

点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这么多的恩,应该用好像涌泉那样来报恩,要知恩报德,不要知恩不报,知恩莫忘报。所以见著报父母恩的人,或者报师长恩的人,或者报国王恩的人,也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对于佛菩萨,我们都应该报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萨对我们的恩德。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你要知道,佛在过去生中,因为教化众生,布施头目脑髓来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们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报佛恩,报菩萨的恩,所以说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

 

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于有恶人    不加其报

 

见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报,不报父母恩、不报师长恩、不报佛恩、不报菩萨恩。也就是不孝顺父母的人,不恭敬师长的人,谤佛、谤法、谤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见背恩的人,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于有罪恶的人,不加其报:不要生一种报复的心,要以德行来感化这种人。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若见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梵语叫沙门,此云‘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能这样就是沙门。当愿众生:若见著沙门,见著出家人,应该也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调柔寂静:调就是调和,柔就是柔软,寂静也就是没有烦恼,就是其心寂静。调什么呢?调伏自己这种难调难伏的刚强心性,所以叫调柔,令刚强的思想变成柔软了。寂静就是没有烦恼,没脾气了,这才寂静;你若有烦恼,有无明火在里头,这都不会寂静的,寂静也就是一种很快乐的。毕竟第一:那么毕竟、究竟,将来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毕竟第一。什么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

 

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见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印度有一种婆罗门教,这也是修清净行的一种修道人。这印度教修行很认真的,也是吃斋,他修种种的苦行。可是有的时候,这婆罗门教有一种嗔恨心,因为不如意的时候,就生一种嗔恨心,所以就有恶。那么见著婆罗门,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永持梵行:就是永远修行清净的梵行。离一切恶:离开一切的嗔恨心。

 

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于苦行    至究竟处

 

见苦行人:若见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种种的苦行,可是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种人修牛戒、狗戒,他学牛、学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学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学狗那种行为,这叫无益的苦行。那么有益的苦行就是修头陀行,修这个抖擞头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为乐,以苦行做为自己的快乐,这个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我常常讲这两句话,我们这个恒具也就开悟了,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了觉。’因为他欢喜吃饭,他说吃了这一次,我应该吃的就了了。吃饭是了饭,可以说吃饭是消饭。你看,我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消觉。’

 

那么你修苦行,不要勉强,要很自然地来修这种苦行。当愿众生,依于苦行:依靠著这个苦行。至究竟处: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那个地方,叫究竟处,就是乃至成佛。

 

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

 

见操行人:这操行,就是有品节的人;有品节的人就是不随随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种清高的态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为,不会随随便便不守规矩,有节操,有一种清高的行为,不会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我们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种操守,有一种清高的品格。那么修道的人更应该要有,所以不可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所以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要坚持自己的志气,要有冲天的志愿,要有旋乾转坤的这种志愿,要有一种移风易俗的这种行为,能令一切人都闻风而化。不舍佛道:永远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见著甲胄    当愿众生    常服善铠    趣无师法

 

见著甲胄:甲胄,就是古来作战的人穿一种盔甲,所谓‘顶盔冠甲’。甲胄可以挡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枪来刺也刺不进去,因为有盔甲在外边。我们修道的人也有一种盔甲,是什么?就是‘善’。我们做的善事,就是我们的盔甲。所以就说‘见著甲胄’,见武装的人,这个甲胄也就是武装的人。对著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常服善铠:铠也是甲,铠甲。这个善铠,我们披勇猛精进铠,向前去迈进,所以常服善铠。趣无师法:趣向无师自通的那种法。我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赖,说:‘我一定要依赖某一种的法。’不要依赖,不要生出一种依赖心。

 

见无铠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

 

见无铠仗:见著没有穿盔甲的人,也没有什么依仗的人时,对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永远离开一切一切不善之业,凡是所有不善的这种业,都离开它。你离开不善之业,善业就增长了。

 

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

 

见论议人:在印度有这个论师,论师就是辩才无碍,没有道理,他也会辩出一个道理。论师也要去学,到那个地方读外道论议的书,专门和人辩论,也就是所谓‘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他是很圆满的,专门论议。所以你说是,他会说个非,他总和你有一种不同的理论,所谓狡辩,能言善辩,这一能言善辩,就把真理遮盖住了。所以他有异论,有不同的这种辩论。这个时候,也要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这种以是为非、将黑作白的论议,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们胜过了。

 

见正命人    当愿众生    得清净命    不矫威仪

 

见正命人:这个命,有正命、邪命。正命的人就依法修行,不会贪图供养。邪命的人就是‘现奇特相’,他现一个与人不同、很特别的样子。为什么要现奇特相?就因为好引起人的注意,但他不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自说功德’也是五邪命之一,说:‘我做过什么好事,我做了一些个什么什么功德,我对人类有什么贡献。’总是自己赞叹自己,在儒教里头,也就是叫伐善。怎么叫伐?伐就是夸张。

 

颜渊和子路有一天服侍孔子,孔子就问他们:‘盍各言尔志?’你们两个人说说你们的志愿是什么?子路这个人很粗气的,冒冒失失就说了:‘乘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说我骑著一匹很肥的马,穿得很轻暖、很名贵的一件皮袄。这轻裘就是或者狐狸皮的,或者最值钱的皮衣。与朋友共,不是我自己来用这些东西,我这肥的马,也就是跑得很快的这匹马,和我穿的最名贵的衣服,和我朋友两个人用。敝之而无憾,就是用坏了,没有关系,我不会发脾气的,也不后悔,不会埋怨我的朋友说:‘哦!你把我这匹马骑坏了,把我这件衣服穿坏了。’我的愿力就是这样。

 

孔子又问颜渊:‘你怎么样啊?’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的愿力就是我若有什么好处,不夸张自己。我帮助人,也不会说:‘我现在帮助你了,我费了很多精神,你怎么样啊?’这就是想要求报酬。他不求报酬,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不愿意自己赞叹自己,伐善就是自赞毁他。那么邪命就不同了,就是说自己的功德。

 

‘占相吉凶’,就给人家算卦,算算说:‘啊!你要小心一点!不然啊,你会有灾难的,一个礼拜以内,如果不小心一点,或者就会被车撞死。’吓得人就:‘那得怎么办呢?有什么解救的方法没有?’‘有!有!你给我三百块钱,你这个灾难就会没有了。’占相吉凶,这都叫邪命,还有一种也在邪命之内,叫什么?‘高声现威’,高声,讲话声音很大的,哦!把面上这种火憋得就像关公一样红,令人生一种敬畏说:‘哦!他真够威风!’

 

还有的邪命是什么?‘广说供养’,好像到了志莲精舍就说:‘你知道吗?我从什么地方来的,我在那个地方,他们这一些个居士啊,这个也封果仪,那个也封供养,哦!简直地,这些居士真是发心!’那么这个地方的居士一听:‘哦!那个地方的居士这么发心,我们若不发心也不对啊!’于是这个也拿红包,那个也拿红包,红包就来了。你看!这广说供养!又说:‘谁谁供养我,谁谁又供养我,哎呀!我到印度那儿,每个庙上都请我吃斋。啊!印度那么穷,但是他们供养我的斋菜非常好的。’这地方的人一听:‘印度那么穷困的地方,都用那么好的斋菜来供养这位法师,我们这个地方更应该比印度好一点。’所以就天天办如意斋啊,又什么...,比罗汉斋总好得多。那么除了如意斋,还有什么斋,我因为没有吃过这么多斋,也不懂,总之就是色香味俱佳的斋菜。为什么要广说供养?就是叫你供养供养,这就是和人要供养呢!

 

谈到这儿,这修行谈何容易!不容易的,真正明白佛法、依法修行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是五邪命:现奇特相第一,说己功德第二,占相吉凶第三,高声现威第四,广说供养第五。你看看,在出家人里头能有多少不犯这五邪命呢?所以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又对这个发愿。正命就不是邪命,得清净命:得清净命就是正命,没有邪命。不矫威仪:我们修行要依照佛的戒律、佛的制度来修行,不能别开生面,做一个特别样子。

 

说:‘法师啊!你既然这么讲,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法师不天天搭著衣,你却天天搭衣,现这个样子很特别的?’我们现这个样子,是本来就该这样子,并不特别。佛的弟子,所有一切的比丘,都应该时时搭著衣。因为在中国,环境气候与及习惯的关系,不搭了。不搭了,你不能说这就是对。本来这个衣应该时时刻刻都搭著,但是中国的习惯不搭了,人也都不考察,以为搭衣就不对了,这是一个错误。

 

去年春天,我在这儿讲这个道理,有人就说:‘你们美国来的和尚,天天都搭衣,又一天吃一餐,又说长坐不卧,装模作样的。如果你们这个对,中国佛教都不对了;如果你们不对,那中国佛教就对了,你说哪个是对?’在电话里这么问我,你看厉害不厉害?

 

我说在中国的佛教,现在不搭衣认为是对,那么究竟对不对?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懂。就是你也不搭衣,我也不搭衣,大家都是这样,一合相,都不搭衣。有的时候上殿过堂,穿上袍,也不搭衣。本来袍、海青和长衫,只是中国的古装,并不是出家人就是应该穿这种衣服。你看看暹罗、缅甸小乘的僧人,他们所搭的衣,那才是本来佛的制度。

 

我在去年春天已经讲过,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气候不同,中国天气冷,所以里边必须要穿上衣服;穿上衣服,外边搭的衣就很容易掉了,甚至于丢了都不知道。以后中国的法师就想出用一个圈圈,再用一个钩钩来挂上它,这只是中国临时的一种方便法。那么这样用得时间一久了,也觉得不方便,就有人不搭衣。本来最初出家人都是搭著衣,时间一久,你不搭衣,他看见:‘哎!他没搭衣,我也不搭了。’这就是习焉不察,久而久之,就说不搭衣是对。我不能说他不对,但是这个应该要考证一下。那么搭衣和不搭衣,很有关系的,搭著衣是现比丘相,可以受人天的供养礼拜;没有搭衣,这谈不到是比丘相。

 

当我见著小乘的佛教时,便这样说:‘大乘的佛教太大了,小乘的佛教又太小了,所以大和小就格格不入,没有法子共同合作。想要佛教发扬光大,必须要小乘向前迈一步,大乘向后退一步,才能碰头,大家才能互相合作。’这个意思就是小乘把执著破了,大乘把方便收回来一点。因为小乘太执著了,裹足不前,就有一定的界限,不向前去求进步,就是固守成墨——所谓就知道他自己的,不知道人家。大乘呢,太方便了,方便太过,所以什么事情马马虎虎算了,方便方便,没有关系;不搭衣,没有问题,什么都没有问题了。这一什么都没有问题,人就忽略了,不搭衣也没有问题。若让我说,不吃饭也没有问题,最好是不吃饭。和尚若都不吃饭,那一定会有很多人供养。为什么?你若不吃饭,他供养永远都存在的,不会消。但你若说:‘我不吃饭,贪图供养。’那又错了!又入了五邪命之中。所以‘不矫威仪’,不矫,也就是不现奇特相。

 

若见于王    当愿众生    得为法王    恒转正法

 

若见于王:就是见皇帝。比丘有的时候有机会,或者在什么场合里头,会见到皇帝,见到王。这时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得为法王:做为法中之王,也就是成佛。恒转正法:常转正法轮。

 

若见王子    当愿众生    从法化生    而为佛子

 

若见王子:那么见著皇帝,又见到太子,王子就是太子。当愿众生:又应该发愿了,愿一切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从法王这儿化生,做为佛的弟子。

 

若见长者    当愿众生    善能明断    不行恶法

 

若见长者:长者就是大富长者。前边是王、王子,这个是长者,包括一切的宰官、大臣在里头。长者是主持公正的,所以这时候当愿众生:就发愿了。善能明断:说他一定能主持公道,一切明辨是非。不行恶法:作官,判人的词讼,不会判得不公平。

 

若见大臣    当愿众生    恒守正念    习行众善

 

若见大臣:大臣就是国家的大臣,作官的。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愿意一切众生,常常守持正念,做种种的善事。

 

E7、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

 

若见城郭    当愿众生    得坚固身    心无所屈

 

若见城郭:古来的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一个里边的城,有外边的城叫郭。那么见到城郭的时候,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得到坚固身,好像城那么坚固。心无所屈:心里常常是很正直的。

 

若见王都    当愿众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乐

 

若见王都:就是皇帝所住的城,这时候对这个境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功德聚会到一起,心常常欢喜快乐。

 

见处林薮    当愿众生    应为天人    之所叹仰

 

见处林薮:林薮,就是树林,又有一些草。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应该做为天人和人间的人所赞叹和仰慕。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入里乞食:就是到城市,或者乡村。里是很小的一个乡村,或者也就好像巷子。当愿众生:在这儿乞食的时候,也愿一切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入甚深的法界,心里没有障碍,就是心里没有烦恼,你有烦恼就是有障碍了。烦恼障、所知障,这都是障碍。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到人门户:到在家人的门里边,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入到所有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能明白,都能了解。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出去乞食到村里里边,或者到人的家里前,先到门户,每一个家庭的门户不同,但进去时,都是入到一间房子里边,所以入其家已:到人家里边的时候,又发愿当愿众生,得入佛乘:都得入佛的一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三世平等:和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平等无二,都得到佛乘。

 

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

 

见不舍人:你去乞食,有的人布施,有的人就不布施。好像金山活佛去向人化缘,化吃的东西,人家就给他油灰的灰水,说:‘这个我布施给你,你喝了它。’他就把它喝了;这就是不愿布施的人。那么金山活佛就能教化这种人,把两桶灰水都喝了。喝了以后,这个人又向他来认错,这就是见不舍人。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发布施心,所以说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胜功德法,就是修学一切佛法,立一切的功德。我们人修行,没有罪就有功,胜功德就是做多一点功德。功德法,就是有善必须要做,种种的功德都要去做,这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虽然小,你也应该去做;恶虽然小,也不应该做。久而久之,你做多了善,自然就得到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

 

见能舍人:也就是见到能布施的人。这时也要对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什么是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怎么堕落三恶道的?就因为有贪嗔痴,有贪心就变成饿鬼,有嗔心就堕落畜生道,有痴心就堕落地狱道。这三恶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这三恶道的苦应该永远离开。

 

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若见空钵:出家人吃饭都用钵,托钵乞食。在没有乞到食之前,是个空钵,所以说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对这种境界也应该发愿,就是有一种观想的愿力,所以说当愿众生,其心清净:心里清净,没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就没有烦恼,所以说空无烦恼。

 

我们修道的人,最要紧的就是这个烦恼,所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可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在烦恼外边,另有一个菩提;也不是在生死的外边,另有一个涅槃。就在这个烦恼里边就是菩提;在生死里边,你要是明白开悟了,就是涅槃,好像反掌之易。烦恼就譬喻冰,菩提就譬如水;你用一碗水冻成冰,拿这冰块向人头上打去,可以把人打死。你要是只用一碗水向人头上泼过去,这个人不觉得怎么痛。所以我们一有了烦恼,对人就会生出种种的障碍来;若没有烦恼,只是菩提心,那对人人都会有缘的。

 

若见满钵    当愿众生    具足成满    一切善法

 

若见满钵:那么去乞食,得到食了,就是有人供养饮食,这是满钵。这时候,对著满钵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具足成满:具足,就是一切都圆融无碍了;具足成满也就是圆融无碍。一切善法:对一切善的法都圆满了,都修行成就。因为见著满钵,愿意一切众生所行所做,所有的希望,都得到圆满了。

 

若得恭敬    当愿众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若得恭敬:比丘托钵乞食,就会有人来恭敬供养,恭敬礼拜。没有定力的人,有人恭敬供养就会生一种欢喜心,没有人恭敬供养就会生烦恼。所以比丘遇著人家恭敬供养的时候,又应该对境发愿,对著这个境界来发愿,发愿的原因就是对治毛病,所以说当愿众生,恭敬修行:对于佛要恭恭敬敬的,对于法也要恭恭敬敬的,对于僧更应该恭敬如一,所谓恭敬三宝,修行身口意业三业清净。一切佛法:对于一切佛法都要依法来修行,要把自己贡高我慢这种行为都去了,打倒自己这个须弥山。

 

不得恭敬    当愿众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得恭敬:那么得到恭敬了,你欢喜,依法修行;若不得到人家恭敬,你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不得到恭敬,更应该修行,应该生大惭愧:‘啊!我自己道德不圆满,没有道德,所以一切众生都不恭敬。’那么既然是这样,没有人恭敬,这时也要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去做所有的不善之法,凡是不善的法都不去做,所行所做都是善法。

 

见惭耻人    当愿众生    具惭耻行    藏护诸根

 

见惭耻人:人修行要常常生惭愧心,不可以无惭无愧。我很不幸运地就收到一个美国徒弟,他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叫惭愧,无惭无愧。他说:‘为什么要惭愧?’他不知道怎么叫惭愧?这是一个很难教化的西方人。所以我说:‘上天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入地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他根本就是不要有惭愧心:‘做事情就做啰!做就做了,惭愧它做什么?’你看!他理直气壮地讲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可是这是无惭愧,这种的思想是不对的。

 

耻就是廉耻、羞耻,自己做错了事,有的时候面就红了,面红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知耻。古人又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旁人说的可以,自己不能这样说。譬如说:‘我请教你,我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这么一说,这就证明对方不如自己,这就等于骂人一样;好像我是个老师,你是个学生,所以我向你来请教,我是不耻下问。这在旁人来说:‘哦!那个人那么高的知识,向那么没有知识的人来请教,他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可以的。但自己不能给自己戴高帽子,说:‘你知道我吗?我向你请教,我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说要是没有知识的人,当然无所谓,那么稍微有知识的人对于你这种的言论,就会有问号了。

 

所以这个‘耻’就是说,我怕做不对的事情,我怕做坏事,就有一种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好像他做了错事,你一提到,喔!他面就红了,那关公的面就现出来了,这都是一种知耻的心。廉是清廉,耻就是自己惭愧,知道惭愧:‘啊!我这个事情做得不对。’

 

所以见惭耻人。这惭耻人就是知道惭愧、知道羞耻的人。那么对这种人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具惭愧行:具足惭愧和羞耻这种的行为。藏护诸根:这个藏不是隐藏起来,是在过没有现出来的时候,就把它没有了,就把它灭了。藏护也就是保护,那么这个‘藏’字,翻译经典时译成‘藏’,其实也就是谨慎的意思,谨慎护理你的诸根。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这诸根不随境界转,也就是你很小心、很谨慎地保护你的诸根。眼睛不看非礼,也就是非礼勿视,不看不合理的东西;非礼勿听,不听不合理的音乐。音乐,有的奏得很难听的;歌曲,唱得人都迷迷糊糊、颠颠倒倒的,喝醉酒似的,醉而不醒,迷醉到这种浪漫的声音里头。所以‘耳不听恶声,目不视恶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都是藏护诸根的一种办法。

 

见无惭耻    当愿众生    舍离无惭    住大慈道

 

见无惭耻:前边是有惭愧、有羞耻的人,见著要发这种愿。那么现在见著没有忏悔,不知惭愧、不知羞耻的人,也就是好像没有血、没有气、没有骨头的人,他无惭无愧。像我方才说的,收到一个没有骨头的西方人,他不知道惭耻,不知道惭愧。那么这时也要对境发愿,当愿众生,舍离无惭:应该把无惭无愧这种行为舍离。住大慈道:住到大慈悲道路上。

 

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

 

若得美食:就是美好的食物,味也美,色也美,又香,所谓色香味俱佳。这个美食又分是什么人得?好像北方人欢喜吃饺子,若得到饺子,他认为是美食了;南方人欢喜吃饭,若得到饭,他觉得这是美食;西方人欢喜吃奶油、面包、cheese(起司),你要是给他一点奶油、面包,他就不发脾气了。如果那儿摆著奶油、面包,他要吃,你也不叫他吃,喔!他那嗔恨心就生出来了,甚至于对师父都要不客气了:‘为什么你不给我面包吃?为什么那么好的奶油你不给我吃?’所以这个美食,看什么人得,各有所好。好像猪若得到酒糟,它吃得很香,或者炸油的豆饼,你给它一点吃,它觉得这是美食了;你若给人吃,人就不愿意吃那种东西,酒糟?谁吃啊?狗呢,偏偏欢喜吃人粪,你看!这个人粪,它一得到啊!吃得津津有味,它得到那个也是美食。那么见著美食,就是自己所欢喜的,谓之美食。

 

见著这个美食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就是他求什么得什么,好像观音菩萨,人向他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寿考就得寿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谁要是想要求儿子,或者求女,就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满愿的。心无羡欲:羡就是羡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没有,这馋欲流涎,就羡慕,就馋了,羡慕人家:‘他吃得那么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面包,我吃不著,这个真是太苦啦!’这是羡欲。不羡欲,心无羡欲,心里没有这种羡慕的心,没有这种食欲。这个欲是食欲,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馋欲流涎,这就叫羡欲。若没有,就不会流口水,心无羡欲了。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得不美食:这是不好吃的东西,这面包坏了,奶油也臭了。西方人吃cheese,毛长得愈长愈好,那cheese长这么长的毛,他认为:‘喔!这是最好的。’那么不美食,就是自己不愿意吃的东西。当愿众生:这时候也要发愿了。莫不获得:没有不得到诸三昧味:三昧就是正定,又叫正受。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三昧的滋味,就是正定的滋味,或正受的滋味。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薰    心意柔软

 

得柔软食:吃的东西有很硬的,又有柔软的。那么不要说旁的,就说面包,有柔软的面包,一吃把人吃得很肥的;又有很硬的面包,把人吃得就很瘦。西方人现在有一个趋向,人人都怕肥,人人都愿意瘦,所以卖面包的就说明白:‘吃这个面包,保证不肥。’大约这不肥的面包,不会那么柔软。

 

那么柔软食,就是令人吃得很甜蜜、很香甜,很欢喜吃的。在这个时候,得到柔软的食物,又对这种境界来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软:什么叫柔软?柔软就是忍辱,忍辱也就是柔软食。慈能拔苦,悲能予乐,大悲心就想给一切众生乐。给一切众生乐,就不和众生争;不和众生争,这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所以叫‘大悲所薰’。心意柔软,心里没有嗔恨,很快乐的,这都是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得粗涩食:粗涩食就是很粗的,不容易吃的那种东西。可是不容易吃,你若能吃,这也就是一个忍,也就是修行‘食人所不能食的’。我记得,我在母亲坟上守孝的时候,有一个比丘送了一筐‘里二外八’来。什么叫‘里二外八’?这是赵州行脚的一个公案:

 

赵州和尚八十多岁时,有一天有个人问他:‘老和尚,你知道“里二外八”是什么?’这一问,把这个老和尚问住了。赵州和尚一看这是个吃的东西,但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说:‘你拿来给老僧吃了它。’那么这个人以为他懂了,虽然没有说出叫什么名字来,但是他说拿来给老僧吃了它,就以为他就认识这个‘里二外八’了;实际上呢,赵州和尚不知道这个叫什么名字?这人回去后,赵州和尚就生大惭愧心:‘啊!这东西叫什么名字,我都不认识,你说这修道修得连吃的东西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修的糊涂道,啊!还要出去当参学去。’

 

但是当参学,自己的眼睛也不帮忙了,牙也掉了很多,腿也要罢工了,就是腿也不帮忙,走路很困难,总想罢工。那怎么办?和侍者商量商量看看。他就把侍者找来说:‘我向你借一点东西,你可不可以借给我啊?’侍者一听,和尚要借东西,这怎么可以不借呢?就说:‘您借什么?可以的。’‘你说可以就可以了,不要问我借什么?你回去睡觉。’那么这个侍者大约也莫名其‘吵’了。有人说:不是‘吵’,是‘妙’,莫名其妙。虽然莫名其妙,可是和尚叫他回去睡觉,就去睡啰!睡,这一觉醒了,照镜子一看自己:‘哦!我怎么有很长的白胡子,牙也掉了,变成一个老翁,成了赵州和尚了!’侍者吓坏了,啊!这一回可糟了!真糟糕:‘我怎么跑到和尚身上来了?’就去找和尚,一到和尚住的房里,他看见自己站在那儿,就打这人说:‘这是怎么一回事?’赵州和尚说:‘不要吵!不要吵!慢慢地我还给你,你不要怕;但是你现在替我做和尚,我出去参方。’

 

那么赵州和尚参方,从南方就到北方,到了北方一看,北方做窝窝头(用玉米粉做的馒头,中间是空心的)的时候,两根大拇手指头放在里边转,其余八根手指头放到外边守。就问:‘这叫什么?’那个人就告诉他:‘哦!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这叫窝窝头。’‘啊!原来这东西叫窝窝头。’那好了,知道这个名字,就回来了。回来把侍者这个年轻的身体又还给他,自己又回自己那个老态龙钟的身上去了。所以这叫里二外八。

 

那么当时就有人给我送了一筐这个东西,有五、六十个。送给我的这个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儿守孝,怕我饿坏了,给我去送一点供养。那我就慢慢吃,吃这个东西,吃到最后,大约有三个礼拜吧!才吃完了。最后那个窝窝头就长这么长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长。因为我也没有管它,没有把它拿到外边去吹吹风,或者晒一晒就不会长毛了。我那时也很懒的,一天吃饱了,就坐著,什么也不管。结果最后天气热的时候,它长那么长的毛。那时我把毛都去了,把窝窝头也都吃了。这东西啊!那真难吃,那就叫粗涩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讲起来,那个味道甚至于比粪的味道还臭得不得了,吃到口里是很难吃,但是也把它咽了,没有糟蹋,这就等于粗涩食一样。所以说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心里没有这种染著,没有这种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绝世贪爱:把贪好吃的思想都没有了。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不单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应该在吃饭时,修三念五观。三念是:

 

第一念,愿断一切恶。正当吃饭的时候,先喝三瓢羹汤,喝第一调羹时,就这么观想:‘我愿断一切恶。’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吃饭时,都应该先作这种观想,愿断一切恶。

 

第二瓢羹就说:‘愿修一切善。’那么愿断一切恶,我们就不应该常常说人的是非,说人的是非也就是恶。愿修一切善,就是要赞叹其他的人,要隐恶扬善。我常对人讲,隐恶不是隐自己的恶,要隐他人的恶;扬善不是扬自己的善,要扬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记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我怎么好怎么好,旁人怎么怎么不好。世界争战起来的原因,就因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么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来一种争贪的心。

 

喝第三瓢羹汤的时候,说:‘愿度一切众生。’我发愿度一切众生和我所有的亲戚朋友,我先度他们皈依三宝,然后再度他们受持五戒;再若进一步,令他们自己发心出家修道。

 

在出家修道这一层,各位愿意出家的人就要考虑清楚,不要贸贸然,出家然后又后悔了。要出家就像一个出家人,在家就像一个在家人,不要做一个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虽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个出家人,但是心里不修道,什么功课也不做,甚至于连早晚的功课都不做,懒得不得了!这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这三念是很要紧的,愿度一切众生。

 

在吃饭的时候,又要修五观,要有五种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你算一算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古人有这几句偈颂说得很好: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在锄禾草的时候,就是在耕种的时候,太阳正当午时。‘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湿了,所以‘谁知盘中餐’,谁知道碗里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有这几句话说:

 

施主一粒米    重如须弥山

吃了不修道    披毛戴角还

 

你看!这说得很严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这个好时候应该修道,不要把时间都空过去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不是有资格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要防备自己的贪心,要防备自己好吃好东西这种过错,吃够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什么要吃饭?我们若不吃饭,身体就受不住,就会坏了。就好像机器,你若不给它上上一点油,就会摩擦坏了。我们人若不吃饭呢,就会饿死,身体这个活的机器也就会变成死的机器。所以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是一种好的良药,来治理身体的枯槁。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因为想要成就道业,所以才要吃饭,才要受供养。

 

所以说若饭食时:吃饭的时候,当愿众生:我愿意一切的众生。禅悦为食:都得到禅悦做为他的饮食。禅悦,是坐禅生一种轻安快乐。那么得到禅悦做自己的饮食,就是坐到那儿,不吃饭也不饿了,吃这个禅悦嘛!法喜充满:法是佛法。充满,就是自己得到这个法的快乐了;得到法的快乐,这叫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若受味时:吃东西方面,各人欢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碱,各有所好。所以普贤菩萨做行堂,身上带很多的瓶子,你欢喜什么味道,他就给你什么,但是一般人还认为他行的菩萨道不够。所以若受味时,得这个调味的味道的时候。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得佛这种禅悦的上味。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得到这种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应该知道它是甜的。满足,常常有一种甜的味道,很满足的。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前边是吃饭的时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涩的食;现在是饭食已讫:吃完饭了。在正吃饭的时候,方才说有五种的观想;那么吃完饭,也不是就没有观想了,所以说饭食已讫,吃完了饭又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说我愿意一切的众生,他们愿意做什么都成就,这叫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饭,给一切众生回向时,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所有供养三宝的人,一定会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处。假设你因为想要得到快乐,得到永久安乐的缘故,来供养、来布施,将来一定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这种安乐。

 

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若说法时:就是讲经说法的时候。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得没有穷尽的无碍辩才,所谓得大辩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广宣法要:广,就是由少能说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说法要,把法要紧的地方都说明白了。

 

E8、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

 

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从舍出时:出家人有时从所住的宅舍出去,这时也不能东张西望,或者拿一副望远镜看看跑马的,或者看看跑狗的,或者到野外山上,各处去东张西望,不能这样。那么要怎么样?要约束身心,目不旁视来发愿,在这个境界还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我愿意一切众生都早得到佛这种甚深无上的智慧。永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要超出三界,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要超出三界。

 

若入水时    当愿众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若入水时:入水,就是或者到河里去沐浴,或者经过河,入水这个时候。这时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一切智:都得到一切的智慧之水。知三世等:有知道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智慧。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入水以后,就要洗浴身体:沐浴不是沐身体外边的尘垢,要把心里头的尘垢也洗干净了,所以说洗浴身体的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心无垢:要外边洗干净了,没有尘垢来染污;内里头把贪嗔痴这三毒,也都洗干净了。内外光洁:内里没有尘垢,外边也没有尘垢,这叫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    当愿众生    舍离众恼    一切皆尽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热天的时候。炎毒,有一种炎热,热得人都受不了,毒似的。虽盛暑炎毒,在这个时候也不应该打其他的妄想,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舍离众恼:要把一切的热恼都舍离,要远离一切的烦恼。一切皆尽:把一切烦恼都完全没有了,都了了它,不要存一点点,丝毫也不要。

 

暑退凉初    当愿众生    证无上法    究竟清凉

 

暑退凉初:前边是盛暑炎热的时候,现在这个暑退了,凉初,秋天将要来的时候,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证无上法:证,就是得到无上的法,得到清凉的法。究竟清凉:究竟得到没有热恼,这种的清凉快乐。

 

E9、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

 

讽诵经时    当愿众生    顺佛所说    总持不忘

 

讽诵经时:就是我们人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对著本子,这叫读;背著,不用本子,这叫诵。我们读诵经典的时候,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应该依佛的教诲,仰承佛的教敕,要依教奉行,要依佛教我们所修的法门来修行,不要背道而驰,不要觉得自己比佛的智慧都大,我也可以说经,我也可以传教,贡高我慢的。不要那样,要顺佛所说。总持不忘:总持就是常常记得,持而不忘,记得这个经,记得这个咒。总持又是陀罗尼的一个别名,陀罗尼是梵语,中译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对一切法,都是能记得不忘失,都能背得出来。念《弥陀经》,《弥陀经》能背得出来;念《金刚经》,《金刚经》能背得出来;甚至于《法华经》、《楞严经》都能背得出来,这就是总持不忘。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若得见佛:我们修行,有的时候会得到五眼六通,能见一切佛。那么你得到五眼,可以见一切佛;没有得到五眼,只可以见著有形有相的佛,例如木雕、泥塑的,或者是画的佛像。无论是你开五眼所见的佛像,或是是用肉眼所见的佛像,都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得无碍眼: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这五眼。你得到五眼,这才叫得无碍眼,没有障碍的眼。

 

见一切佛:你若能五眼都开了,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佛,都会看得见;若没有看见,就应该要修行,你修行才能开五眼,不修行就不会开。或者有善根的人,也会开五眼。他前生善根深厚,今生有时也就见著佛,见著菩萨,见著一切鬼神,都有的。所以不要批评这一类人:‘哦!那个人是鬼眼,他能见什么见什么。’不是的,因为他有善根,所以才能见著。那么我们见不著,就没有善根了吗?不是的,也有善根。就是你没有善根,也应该继续修,来培植你的善根;如果不培植,永远都没有善根。所以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你管有没有做什么?你若没有,才应该要修,不可以懒惰;若有善根,更应该要修,更不可以懒惰,你一懒惰,把你的善根又都丢了。所以不管有没有善根,都应该向前勇猛精进,这是要紧的,不要生一种退堕心。因此要发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见所有的佛。

 

谛观佛时    当愿众生    皆如普贤    端正严好

 

谛观佛时:谛观就是很注意的,注目凝神,这么目不转瞬来观佛。在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皆如普贤:所有的众生都好像普贤菩萨,端正严好:就像普贤菩萨骑著六牙白象,威仪严好,很庄严,很妙好的。

 

见佛塔时    当愿众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见佛塔时:我们佛教徒无论在什么地方见著塔,应该礼拜塔,应该绕塔,右绕三匝。凡是塔里边,都有佛法僧的真身,有佛的舍利、法宝、僧宝,所以我们应该向右绕三匝,来礼拜供养。

 

讲起绕塔,我这一次到印度去,见到佛的菩提树,那儿又有塔,我们礼拜这塔,又右绕七匝。我这一次去,到每一个地方,在礼拜时,都代表亚洲所有的佛教徒、所有我的皈依弟子、所有见著我的人,或者听到我名字的人,替他们在佛前顶礼三拜,希望这一些人佛果早成,早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给所有的人这么回向,这是尽上我到印度这一点的心。我不是一定自己在那儿拜,我是代表所有和我认识的一切众生,去礼拜这八圣地。这是我当时拜佛的一种观想,为所有的人回向。所以若见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尊重一切众生,都好像尊重佛塔。受天人供:受人天的供养。

 

敬心观塔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共瞻仰

 

敬心观塔:观看佛塔,这要有一种恭敬心,所以说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这时又应该发愿,所以出家人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打妄想,只应该为法界一切众生发愿。诸天及人,所共瞻仰:一切的诸天和人,大家共同来瞻仰,就好像恭敬佛、瞻仰于佛那样。

 

今天有一位法师,在我没有开讲之前,就要求我讲一讲参禅的道理。我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的要求,为什么?因为讲经,心念要专一,虽然我讲得不好,但是我也要一心来讲经。因为这样,所以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他要求讲一讲坐单和坐禅的情形,所以今天我们先赊一赊账,明天再讲,明天的经文比较少了,我尽量用剩余的时间,来讲一讲坐禅和坐单的问题。

 

今天我还有一个消息向各位发表,希望以大众的威德力来为这个人回向。本来前几天我就要发表这个消息,但是因为这个人的业障太重了,我每逢一想发表这消息,就有一种障碍障著,不能对大家说。那么今天说了之后,我相信仗著大家的这个力量,三昧加持的力量可以令这个人的病早一点好,业障早一点消了。

 

什么事情?就在新店吧?有一位小姐叫王晓明,被车撞得昏迷不醒,已经十多年了。前几天我去看她,中国人都知道有魂魄,她当时被车一撞,撞得她这魂魄,所谓‘惊魂三千里’,魂魄都跑了。跑了,就被一个天魔给抓去,所以就不回来。虽然她所撞的伤好了,但因为魂魄还是没有回来,病也没好。我希望大家都发一点慈悲心,晚间回去,会念〈大悲咒〉的,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回向令她这个病好;不会念〈大悲咒〉的,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她求观世音菩萨来帮助她,令她的魂魄快点回来。

 

现在如果大家真有诚心的话,她这个病一定会好的;大家没有诚心,当然就没有感应。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她,而是要仗著大家的功德、大家的力量为她回向,她一定会好,所以今天我发表这个消息。我们哪一位都爱人如己,人有毛病,就像自己有毛病一样来帮忙她,这是我对大家发表的意见。大家若有诚心她就会好的,就好像我说他们三步一拜,我说:‘你们三步一拜,如果有诚心,就不会下雨;假如下雨,也是只在你们前后边下,你们拜那个地方就不下雨。’以后他们很诚心了,果然就是这样。他们往什么地方一住,不去拜的时候,那儿就下雨;一说明天又要开始拜,天就晴了。本来那时是天天要下雨的,没有晴天的时候,但是他们有这样的感应。那么我们若真愿意帮助人,也会有大感应,她的病一定好的。

 

顶礼于塔    当愿众生    一切天人    无能见顶

 

顶礼于塔:我们佛教徒见到塔一定要礼拜的,因为塔里边,十方常住三宝都具足,所以必须要礼塔。礼塔后又要发愿,所以当愿众生,一切天人:一切,就是六道众生都包括了,有天上的天人,有人间的人等。无能见顶:六道众生,都不能见著塔顶,为什么无能见顶?这就是〈楞严咒〉上所说的无见顶相;既然是无见顶相,所以就无能见顶。〈楞严咒〉,是释迦牟尼佛顶上放出百宝光明,在百宝光明里边又涌出千叶宝莲,千叶宝莲的上边就现出一尊化佛,有化如来,坐宝华中,坐在宝莲花里边。这尊化佛顶上又放十道百宝光明,这十道百宝光明就是表示这个法是重重无尽的;在每一道光明都现出十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那么多的金刚藏菩萨来拥护这个法。

 

所以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会诵持〈楞严咒〉。〈楞严咒〉是佛‘放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这是放光如来宣说的神咒,〈楞严咒〉是佛法身说的,所以妙不可言,没有法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白它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若有一个人会诵持〈楞严咒〉,就不会到魔王出世的时候,〈楞严咒〉能降伏十方三世一切诸大魔军,普通的魔军更不用说了,所以〈楞严咒〉是最妙的。那么这个无能见顶,也就是说佛的无见顶相。

 

右绕于塔    当愿众生    所行无逆    成一切智

 

右绕于塔:绕塔必须向右绕,这是表示恭敬。当愿众生,所行无逆:就是所行所做都顺道而行,不是逆,逆是背道而行。我们应该顺道而行,就是依照佛法来修行,不要违背佛法;违背佛法就是逆了。逆是愚痴,顺就生智慧,所以成一切智: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成就一切的智慧。

 

绕塔三匝    当愿众生    勤求佛道    心无懈歇

 

绕塔三匝:绕塔也有一个数目,要右绕三匝。三匝也可以说是我们出三界,也可以说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可以说是你若绕塔三匝,就远离三恶道了,因为你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就不会堕落三恶道。所以这没有一定的讲法,你觉得哪三种相应,都可以讲。当愿众生,勤求佛道:绕塔是不懒惰,才绕塔,所以就要精进勤求佛道。心无懈歇:不要生一种懒惰心、懈怠心、向后退转的心。我们求佛法,时时刻刻都要向前精进,不要向后退转,所以要心无懈歇。歇就是停止了,中道自画,也就是半途而废,走到半路上,就不向前走,退回来了。我们发菩提心要勇猛精进,不要停止,不要休息,这就是心无懈歇。

 

赞佛功德    当愿众生    众德悉具    称叹无尽

 

赞佛功德:我们在佛前诵持赞,赞颂于佛,称扬赞叹歌颂佛的功德,这是在佛教里头必须有的。所以不应该说:‘我们唱赞,这就是唱歌呢!唱歌对佛法有什么用?唱这么些个歌?’称扬赞叹佛的功德,才能增加善根;若不称赞于佛,善根就不能增加;善根不能增加,菩提心就不会长大了;菩提心不会长大,你的菩提果也不会成就,所以要称扬赞叹佛的功德。

 

那么我说:‘上天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入地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在美国怎么样呢?这不是讲人的是非,是讲事实,用事实来证明。我在美国,西方人不懂称扬赞叹佛的功德,就说:‘哦!这又要唱歌了。’譬如做早课,他说又要唱歌了;吃中饭上供,他说:‘哦!我们要唱半点钟的歌,才能吃饭;若不唱半点钟的歌,就换不来饭吃。’因为我们吃一餐饭,都是十点半钟上供,天天上供,不是初一、十五上供;在中国的丛林是初一、十五上供,上完了供吃饭,而金山寺天天都上供。为什么要天天上供?因为天天要吃一餐嘛!我们人要吃饭,也先供佛,这是一个理由。

 

还有西方的人都不懂佛前的法器,敲打唱念也都很生疏的,虽然说是佛教的戏子,但是你也要会唱;若不会唱,连个戏子都不会做,那怎么做佛的弟子?虽说参禅打坐是佛的弟子,敲打唱念是佛的戏子,但这个戏子也要会做;不会做,怎么够上佛的弟子?说这是皮毛,皮毛你若不懂,内容更不明白了。所以我们就天天上供,一方面供养佛,一方面他们练习犍槌,好一天比一天熟,是这么一个意思。但是他们就说了:‘啊!我们又要去唱歌来换饭吃。’各位听一听,西方人是不是难度?他们说要唱歌来换饭吃。但是还只可以换一餐,连三餐都换不出来,就这样难教化。你看!在中国虽说也有劣根性,我还没听过这种的口调:‘我们又要唱歌去,好能换饭吃。’

 

所以教化西方人哪,真是太难了!芝麻绿豆那么样一件小事,他也要来问一问;甚至于到厕所,也来问问师父:‘师父,我好不好到厕所去?’这并不是表示他们听话,就是不知道什么事情怎么做。说这话,只是一个比喻,你们不要一定相信这话。我讲话没有什么真的,都是假的;但是我说假的,你们会找著一个真的,我的目的在此。

 

我再讲讲这位三步一拜的恒具,说一说教化美国人真不容易。他在金山寺修行修行,受不了了,就买牛奶来喝。买了牛奶,不敢从金山寺的门口拿进来,怎么样呢?先把一条绳子绑屋里,再把这条从窗户摔出去,然后将牛奶拴到绳子上,吊到上面来偷喝。你看!有这么大的本事,有大神通的。正在那儿喝牛奶喝得津津有味时,突然,门好像炸弹‘乓’一响,他几几乎把牛奶都泼到地下。你们说谁进来了?

 

现在回到偈颂上,赞佛功德时,又对境发愿了,当愿众生,众德悉具:众德也就是佛的万德。众者,多也,万者也就是一个大数目。佛才能万德庄严,众德悉具就是万德庄严。因为你称赞佛的万德庄严,所以自己也就众德悉具,得到万德庄严了。

 

佛怎么成佛的,你们学佛这么多年,我相信都不知道。说:‘哦!那你知道,说来听听。’当然我知道,佛怎么成了佛,就因为称佛的功德,赞佛的功德,所以自己就成佛了。佛若天天骂众生:‘你是个鬼!你是畜生!你是蚂蚁!你是个什么什么。’他若有这个心,也成不了佛。就因为他过去赞叹诸佛的功德,不单赞叹过去佛,还赞叹现在的佛;不单赞叹现在的佛,他又赞叹未来的佛。那么谁是未来的佛?现在在这个讲堂,所有的人都是未来的佛;不单在这个讲堂里边是未来的佛,就在讲堂外边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所以发大菩提心、具足大悲心的人,不能尽说人家的不对。

 

我过去说这么几句话:你若尽看人不对,就是自己苦没了;你若苦了了,看谁都是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既然是过去的父母,说一切众生的不对,就是说自己父母的不对;要是对一切众生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若能这样想,众德悉具是毫无问题的。那么佛怎么成的佛?就是赞叹佛而成的佛。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证明。他说:一者礼赞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里边,就有称赞诸佛的功德这一愿,所以你在佛前唱赞、礼佛,这都是成佛的本钱,成佛的根本;若反而说这是唱歌来换饭吃,真是如来所谓可怜愍者啊!

 

称叹无尽:你赞叹佛,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众生也赞叹你,所以称叹无尽,辗转无尽这种赞叹功德的法。

 

赞佛相好    当愿众生    成就佛身    证无相法

 

赞佛相好:当我们见著佛像,觉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相、每一好我们都赞叹。这时又要对境发愿了,不要打其他的妄想,所以说当愿众生,成就佛身:我们也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的佛身。证无相法:我们虽然愿意得到相好,但是也不要生一种执著。我们要证到真正的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智亦无得这无相法。

 

E10、有三愿明寤寐安息时愿

 

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神足力    所行无碍

 

若洗足时:出家人、比丘常常洗足,为什么要洗足?因为在印度,或者在中国的南方,天气热,佛是赤足的,那时一切比丘也就不穿鞋、不穿袜子。因为不穿鞋、不穿袜子,脚上就常常沾到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每天必须洗。《金刚经》上不是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洗足也是出家的一个功课,如果你不洗足,把佛堂踩邋遢了,这也不恭敬于佛,所以必须洗足。这个洗足,不是单单洗足,也要洗心涤虑,发菩提心。在洗足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今天心里是生邪念?是生正念?要把心清净一下。我心里有没有淫欲的思想?贪心?嗔心?痴心?要回光返照来想一想。所以洗脚的时候,当愿众生:这时候就发愿了,具神足力,所行无碍:得到神足通的力量。想要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无所障碍。

 

讲到这儿,我想起我们在美国三藩市华盛顿街那儿成立一所译经院,想把佛经翻译成英文。我们根据梵文、中文,或者西藏文等种种文来对照参考,翻译成英文。关于翻译经典这项工作,我一开始讲经就想对各位讲一讲这个问题,也没有时间,今天时间或者稍微充足一点,就对各位讲一讲。

 

几千年以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以后经过唐朝玄奘大师等,不辞千辛万苦到印度,杷佛法请回到中国。中国当时,多的时候三千多人,少的时候都有八、九百人,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那个时候皇帝也信佛做护法,所以成就就非常地伟大,几乎把佛在印度所说的经典,都翻译成中文。可是后来的人,就没想到把经典再翻译成外国的语言文字,只知道保守地在中国来宣扬佛教,没把经典翻译成西方的语言文字。

 

几千年以来,或者有人想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实现这种思想;或者根本就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所以这种思想根本就不能实现。中国人只看见中国这么一块土地,没有看见还有其他的国家,所以没有把佛经再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尽量发扬光大,翻译成各国的语言文字。乃至于近代的大德高僧,有的著眼在这一点,但是也没有实现。在四十几年以前,我就曾经提倡青年的出家人,要为佛教做著想,为弘法做著想,应该准备这种他所需要的技能,向世界各国去弘扬佛法。那么想要有这种的技能,必须要通达外国的语言文字。四十几年以前,我曾经提倡很多青年的出家人去读英文,或读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当时有几个青年人就发心研究外国的语言,可是这种情形也没有怎么样实现。

 

所以一九六二年我到了美国,就准备造就出一些西方的人才,来翻译中国的经典,可是当时这种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在美国可以说是隐遁了六、七年。等到一九六八年,好像这个因缘成熟了,美国人就源源而来,这一年就有五个西方人出家。等到一九六九年,我就派他们来到台湾求戒,这是西方人有正式比丘的一个开始。

 

以后,又有很多人来想要出家,可是我在美国所收的出家人,不是那么容易的。说:‘那是不是要哀求他们出家?’不是的。所谓不容易,就是他们不容易得到我应承他们出家。所以在美国这些出家人,最低限度都跪到我面前要求过三次以上说:‘我想要出家做比丘。’那么第一次,我说:‘你再考虑清楚,我给你一段时间,考虑清楚后,再来对我讲。’那么他这一考虑,或者三个月、五个月也不再来向我要求,这就算了,我知道他是不会出家了。如果他又来说:‘我一定要出家。’我说:‘你再考虑,或者考虑一段时间,你真觉得可以出家,可以受得了这苦了,也能吃一餐,也能坐单了再说。’这个坐单也是很不容易的,昨天因为我答应这位法师讲一讲坐禅和坐单这些问题,所以今天借著这个宝贵的时间来说一说。

 

坐禅没有什么特别的巧妙,要能端然正坐,最好就结双跏趺坐。结双跏趺坐不那么容易昏沉,又能降魔。这个坐又叫金刚坐,就是很坚固的,不容易倾倒。你结上双跏趺坐,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时把舌头抬起来,舌尖顶上颚。有一种理教,理教就是不抽菸、不喝酒,它有这几句话说:‘闭口藏舌,舌尖顶上颚。’这不是一定理教里这样,佛教也应该这样。因为人的身体,我告诉你们,你看小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舌尖都顶上颚的。舌尖顶上颚这个方法有什么用呢?我们修道都知道有任脉、督脉,舌尖顶上颚就交任督二脉,是调气调血的,能把气血调匀了。

 

至于坐单,坐单的功能就是不睡那么多觉。你若躺著睡觉,睡八个钟头还觉得不够;若坐著睡呢,睡四个钟头就觉得已经够了,很有精神的。要是能不昏沉,那么打坐也容易入定,这就是坐单。你要不怕苦,不怕腿痛,不要贪舒服,不要说:‘啊!我把腿伸开,躺在那儿觉得很舒服的,坐这儿,不太舒服。’当然了!坐著没有躺著那么舒服,但是你考察过去的祖师,都是由不舒服成的;要是尽贪舒服,吃得也好,睡得也好,那怎么能表示出你修行的真心?

 

所以在西天,就是印度,胁尊者一生胁不著席,胁就是旁边肋头的地方,胁尊者不躺到席子上,也就是不躺著睡觉,他坐著。那么中国也有很多很多都是坐单,都是发愿胁不著席的。现在在美国,佛教刚刚开始,刚刚种下种子,所以我提倡日中一食,这是头陀行;长坐不卧,也是头陀行,是十二头陀行其中的二种。那么行头陀行是不容易的,要不贪舒服,不贪享受,也不贪吃的;所以有人要送供养给我们,我就告诉他,你不要令我们生贪心。今天我再发表一个消息,因为以前没有发表,就有人又送点白木耳,又送点衣服。从今天开始,任何人无论送什么礼物,我都不接受。这虽然很对不起各位,没有接纳你们的诚意;但是我知道自己道凉德薄,不敢受太多的供养;因为受太多了,的确没有这种福报来消受。那么如果想送礼给我的,你把钱转赠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的人,这就等于供养我一样。

 

还有坐禅不是说有什么巧妙,就是要常常坐。你常常坐,坐久了,自然就会得到好消息。若不常坐,‘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今天修了一天,休息十天,那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所以要有一种忍耐心、长远心。发心要发长远心,修行也要长远,不要修三天、五天,没有什么成就就退心了,那是不行的。今天我对王委员说:‘人说有善根,你才修行。没有善根,更应该修行!有善根才修行;没有善根就不修行,那你不修行,不栽培,善根始终是没有的。就因为没有,我们才要修;就因为有,我们更要修。我们再继续以往的这种功德,做将来无量的功德,我们要一天比一天精进,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各位!你们都是对世间法经验很多了,现在应该认识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再一天到晚烦烦恼恼、争争吵吵,做一些很愚痴的事情;我们应该都聪明一点,大家真正发菩提心,这是我对各位的希望。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以时寝息:就是到睡觉的时候。到睡觉的时候,你一定要睡觉,不要人家睡觉你去拜佛,人家拜佛你去睡觉。尤其在丛林里头,大众会下,必须要遵守大众的规矩。所以这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身得到一种的安乐,不要躺到床上,或者坐到自己的坐单上,就打妄想。心无动乱就是叫你不要打妄想。你打妄想会怎么样?就睡不著觉了。所以有的人说失眠,失眠的人没有其他的原因,就因为想东想西,往那儿一躺的时候,就陈谷乱芝麻都想起来,睡不著觉了。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睡眠始寤:前面以时寝息是睡了,若醒的时候是寤,就是睡醒了。郑武公生个儿子叫寤生。为什么叫寤生?因为他母亲刚睡醒,甚至于眼睛还没有太睁开,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生个小孩子,所以叫他寤生,也就是郑庄公。史书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因为这样,她就很讨厌这个儿子,说:‘这个儿子真不是好东西,我睡觉没醒呢,刚一睁眼睛,他就出来了。’

 

那么出家人,到醒的时候又要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一切的智慧和觉悟,周顾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法界都周顾了。

 

D3、总结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文殊菩萨又称了一声智首菩萨,佛子: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其实这个佛子就包括当时所有的菩萨。所以他就说若诸菩萨:假设你们各位有智慧的菩萨。如是用心:像前边所发的愿、这种行为,像这样来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就能得到一切殊胜、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能增长你的法身慧命,早得不退转于正等正觉。所以一切胜妙功德就是德无不备,行无不周,也就是成就佛果了。

 

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怎么叫胜妙功德呢?因为一切世间国王、大臣,和诸天、魔、梵、婆罗门、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诸天是一切的天王,魔是魔王,梵是大梵天王,沙门是比丘,婆罗门就是在印度修印度教这种清净行的。乾闼婆是玉帝那儿奏音乐的乐神;阿修罗等,就是一切无端正的阿修罗王和阿修罗民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有的声闻、缘觉,声闻和缘觉都是二乘人。‘所不能动’,你能得到这功德,就超过一切的声闻、缘觉,二乘人不能摇动你的思想、你的定力。这个不能动,就是你的定力已经超过他们,他们没有办法知道你。所谓‘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觉’,因为你是菩萨,你这种境界高过一切的二乘人,所以二乘人的定力也就没有你这么深和厚了。

 

在这一次,回到台湾讲〈净行品〉,我自己很惭愧的。因为没有辩才,也没有什么学识,既没学过教,又没真正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所讲的都是很平凡的,就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没有什么高谈阔论和各位谈。既然这样,所有的人都会讲、都会说,不过有的人愿意常常入定,在定中来说法。我虽然讲经讲不好,但是和各位都有一些法缘,这法缘是很深的,不是一生一世,所以今天又应该在这儿结这么一个法的果。来听经的都是有大善根的人,到这儿做影响众,我知道很多人所知道的都比我多,但还是一样来听,愿意做影响众。那么无论早发菩提心的,或者现在发菩提心的,我都希望我们这个法缘一天比一天深,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大。我没有什么妙法来供养各位,但发愿所有来的这些善知识,或者诸山长老、各位法师都早成佛道。我们信佛的人没有旁的,只愿意成佛,我知道大家都愿意成佛,没有一个人愿意堕落三恶道的,所以我愿意各位早成佛道。志莲精舍曹居士两夫妇要常常发菩提心来护持三宝,令佛的慧命永远不断,正法久住世间。愿意我们这个国家的元首福寿康宁;也愿意各位同参道友都菩提一天比一天长得高一点、大一点,早成佛道,这是我衷心的希望,天天为各位这么回向。

 

还有,昨天讲王晓明,我们各位回到家里还是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希望她的病好了。我希望她病好,但是我一个人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仰仗各位。我们这里听众里边说不定就有文殊菩萨的化身,或者智首菩萨已经来了;他们能发慈悲心,来帮助王晓明,令她这种昏迷的病快一点好,这是我一点小小的希望。

 

圆满菩提心

 

恒具:当我三步一拜快完,尚有十英哩时,我和恒由都很高兴,但是我们还有一点问题。那时,拜的那条路有很多车,天气也很热,所以我很容易对恒由发一点脾气,彼此都不太舒服。到了一个小镇,天很热,我们就停下来喝一点水,这时有一个老人,我不认识他,他告诉我几句话:‘你是不是佛教徒?’我说:‘是。’老人说:‘你知不知道佛教是什么?’我看这个老人不同于一般人,他很奇怪的,我说:‘请您告诉我。’他说:‘佛教慈悲,可是人不相信,我想你不懂慈悲。’这时我非常惊讶!

 

上人:他说:‘佛教徒都要有慈悲心,但我知道你一点慈悲心也没有。’为什么说恒具没有慈悲心?就因为他们两个人常常fighting(争吵),常常发脾气,他对著这个小的、矮的发脾气,生烦恼。为什么生烦恼?就因为天气热,热得脾气跑出来了,慈悲心就没有了。这个老人意思就是你是个佛教徒,你不听佛的教化,要发脾气,一点慈悲心都没有。

 

恒具:所以我就说:‘我没有说我是圆满的。’他说:‘佛教慈悲,你一定要用慈悲,我是你的朋友。’

 

上人:这个人对他说:‘你是个佛教徒,就应该有慈悲心,不应该有脾气;甚至于你的同伴,你都常常对他发脾气,这是没有慈悲心。’这个老人又说:‘我并不是你的敌人,我是你真正的朋友,所以我才这样告诉你,你还要多一点慈悲心,你的慈悲心不圆满。’意思就是你三步一拜,不要说拜了十个月,即使就拜了十年,但是你不依照佛的教化去行,一点慈悲心都没有,还是没有用的。这个老人并没有看见他们两人吵架,没有看见他对恒由发脾气,但是到加油站那儿,就这样教化他,意思就是你拜十个月,脾气还是那么大,怎么了?

 

恒具:这是我的意思。

 

上人:他不会讲,我替他翻译。

 

恒具:是的。

 

上人:我的脾气比你更大,所以教出你这么个徒弟来。怎么?你还有什么话讲吗?

 

恒具:没有,哦!我还有一个小故事。讲到发脾气,我们这次在越南西贡某法师的寺庙,越南总理夫人就来见上人,她说她有一种病,问上人要怎样才能把病治好,上人说她这病的原因是......

 

上人:不要讲这个,你讲人家的病干什么?你讲讲自己有什么病就好了,讲讲自己吃不著cheese(起司)也发脾气,喝不著牛奶也发脾气,吃不著面包也发脾气,那才对嘛!我们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讲寺吃中饭时,碗盘都是装了饭和菜;但住持坐的席位,就摆了面包、奶油、cheese。他往那儿一坐,一爪探过去,就把人家面包、牛油拿过来。我知道这是住持吃的,就说:‘这个不要动,不要动!’他心里即刻就发脾气了:‘啊!真是没有慈悲心,面包也不给我吃。’这是他自己告诉我的。你说!带这么个会吃的徒弟到各处丢脸,哎!很不容易的。

 

这品经今天虽讲完了,可是明天下午七点到八点半,我还有一点点时间,如果谁愿意来随意谈谈话,随意研究问题,可以来。我们明天就以随意谈话的方式进行,因为大约八点半以后,我就要去高雄、台南。明天是在火车上过夜,本来黎居士预备买三个睡铺、三个座位。我说:‘不要买睡铺,因为我们都是坐著的,何必要睡铺呢!’侯太太就说:‘哦!那师父您一人在里边,清净一点,没有那么吵!’我想:‘随他去啰!愿意买坐就坐,愿意买睡就睡,随遇而安,到处随缘安岁月。’在没去买之前,我就已经在心里祈祷千万不要有睡铺;这睡铺,钱又多,我们又不需要睡铺。我又想:‘如果买到睡铺,送给三个香港来的人,我们坐座位。’结果一买,买不著睡铺,只有座位,这很好了。所以明天十点多钟去坐火车,第二天是九号,一早六点多钟就到高雄了。那么九号晚间在高雄住一宿,十号就到嘉义。嘉义佛教会理事长吴大海今天来过了,他派人到高雄那儿接我。到了嘉义,或者十号晚间就为他们说一说法,还有十一号、十二号,共三天。十三号就会回来,或者十二号晚间回来也不一定,看情况而定,那么十四号就到日本去了。所以,今天就和你们拜拜了,英文叫goodbye,就是和大家告辞了,我们以后有缘再见。

 

培育佛教新血

 

各位大德、善知识,各位护法、居士:在没讲经以前,我要向各位说,我讲经的方法和其他人有多少不同。有什么不同?其他的法师讲经是一人讲经,众人听经;我讲经,带著两个帮忙的,在讲经前后替我讲一讲,他们先讲英文,然后自己翻译中文。

 

一开始,由个子矮的恒由先讲三至五分钟。等我讲完了,再由个子高的恒具,也是讲三至五分钟,前后共十分钟。为什么这样?因为我的宗旨是要提拔青年人来做弘法的人才,我愿意培植佛教的新血,把佛教过去专制的习惯,独裁的这种行为改善了,要学民主国家自由平等的方法。我的志愿是要栽培佛教的新青年,这是我一点点的意思。所以各位不要著急,慢慢地听一听他们用英文说法,虽然他们讲的少,但所讲的都比我好。

 

编按(1)宣公上人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二日,率领早期两位三步一拜的美籍弟子恒具、恒由(他们为祈世界和平,于一九七三年由三藩市三步一拜至西雅图,创美国佛教史上第一次三步一拜的先例。)前往台湾、香港、泰国、印度、锡兰、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地弘法。今特恭录上二段文,让读者了解宣公上人当时讲经的情况。

 

编按(2)本书科判系根据华严经疏科文,但采取简要方式行之,以便读者易知易解。

 

心灯永明

 

师父道座:

 

此次炎武在台北皈依,仰仗师父示不可思议之法力,即座顿悟‘心灯永明’之义,又皈依后,心中悲念无端而生,一周之内不能忘怀,因有此念在心,其他欲念俱去。由此复悟悲能悯人,亦能制欲。更悟一般称观世音菩萨,均加上‘大慈大悲’四字,盖修持不但须存慈怀,亦须存悲念也。炎武拟今后即以‘心灯永明’四字,随时持诵,因一觉心有明灯,则善念俱备,诚如师父所语,已明心见性矣!拟即从此勤加修持,不知当否?倘蒙师父赐以数行予以开示,则大幸矣!

 

皈依时,师父升座说法之际,炎武当见师父时而现菩萨相,时而现大将军相,二相显现不已,法指亦屈伸不已,使炎武精诚凝聚,顿生心灯之悟,事后问诸大德,对师父法相显现,均无所识,惟炎武一人见之,亦云幸矣!

 

师父说法毕,在提示佛门弟子,须忍人所不能忍,让人之所不能让,即使受人打骂,亦须忍让之训诫后,问曰:‘有人骂师父,你们将如何?’武当时昧于己别识,答以‘以笑置之。’又问曰:‘有人要杀师父,你们将如何?’答以‘挺力而为。’意在替师父死。当以皈依时间太长,恐师父太累,未便另请开示。既退而思之,则觉所答非矣!因师父犹父母,闻人辱骂,以笑置之,未免忍让过份。似应晓之以理,晓之无效则拂袖而去,但不可与之对骂。又人欲杀师父,则应先以言词或力量出而卫护,卫护不成,则替师父死可也。炎武经检讨后,曾书一事以更正当时回答之误,贴于志莲精舍佛堂壁上,供诸大德参照。不知师父以为当否?

 

师父离台时,炎武机场送行,因以往见送师北,多行便礼,此次炎武亦昧然行之,以为是矣。及见臧广恩师兄行顶礼时,始知错误,遂急起补行顶礼。生礼之咎,实缘平时欠修,接触三宝机会太少,因而规矩欠谙,自己又粗心大意,有以致之。故当向师父顶礼后,不禁汗流浃背,惭觫不已!回至家中,又走于佛案之前,痛加自责!迄难忘怀。但不知师父能以慈悲之怀,悲此凡识之一昧否?事出仓猝皈依,错失不一,临当依依,不胜惭憾之至!专当敬叩

 

慈安并祝

 

恒谦、恒受、恒伯诸法师道福

 

凡徒李炎武叩上 

 

另敬书皈依时顿悟‘心灯永明’四字,

由航空挂号寄上敬请赐收存念!

 

《返回世间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