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农佛学答问卷四

(自利行愿门)

 

范古农居士主答

 

一、皈戒

二、礼拜

三、供养

四、忏悔

五、回向

六、持斋

七、阅书

八、诵经

九、持咒

十、念佛

十一 杂修

 

古家佛学答问卷四

 

自利行愿门

 

(一)皈戒

 

问:皈依之式若何。

 

答:在佛僧前焚香礼拜,长跪合掌,至心发愿誓言,弟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是三称。又言弟子某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如是三称。

 

问:皈依三宝有何因由。

 

答:皈依佛,为佛有无量功德故。皈依法,为法有大利益故。皈依僧,为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故。

 

问:皈依三宝有何效果。

 

答: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问:三皈章句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请言其理由。

 

答:古人意取以三皈之上善,对治三途之极恶。此外亦无理由。

 

问:受皈后入寺见僧,应行何仪礼。

 

答:见方丈及重要职顶礼。屡屡见者,问讯。见普通僧,合掌。

 

问:僧宝为三宝之一,自菩萨罗汉起至高僧传中所载之僧,自足以当此名。然僧宝二字,系连缀名词,世俗形式上之僧,久已与佛典上之僧离开。宝字更谈不到。敢问现在此二字,尚可适用否。我辈皈依菩萨罗汉望空发愿,即可算为皈依僧否。

 

答:皈依佛法僧三宝,本是皈依贤圣僧也。但现在之僧,亦即皈依贤圣僧之人。我辈从之受皈,不过由他介绍一下。如我人从父母生,而父母未必皆贤也。智度论云,海中遇死,亦可冯以得度。幸勿嫌其死臭而弃之。

 

问:从前认出家人为僧宝,以为拜出家人为师,得三宝也。而出家人亦以此相劝。今请坛经,有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依此开示,是皈依僧乃是不染尘劳爱欲,不是拜出家人为师,始名皈依僧。究竟何者为是,请高明指示之。

 

答:前说是事相,坛经说是理论,宜合不宜分。惟因自性不染尘欲名众中尊,则为僧者,亦当以不染尘欲为相。既皈依自性僧,岂不当皈依住持僧耶。

 

问:晚信佛诵经亦念三皈,纵未蒙师传,于佛制可否算已授三皈。

 

答:应在佛像前自诵皈依法语。遇便时,仍应请比丘僧证明之。

 

问;初机人行受三皈仪式时,所闻皈义,未得了解,徒有形式,此亦算皈依了乎。

 

答:临时未了,受后应再修习。凡受皈之人,在一年之内,应日诵三皈文及忏悔发愿,令成不坏信也。

 

问:余前授三皈时,正如某居士所谓徒有形式不解皈义,未识可需重受。

 

答:不须重受。但请一册受三皈仪式书,自己研究可也。

 

问:每有欲受三皈五戒菩萨戒等,惟无师为之传,或依书而习之可乎。

 

答:依书自习,当然亦可。但须依僧教授方为正式。

 

问:受优婆塞戒,就居首都者而言,多必在古林香林宝华楼霞等处求受。然制海青须十元,搭衣十元,拜具二元,戒费十二元,膳费十元,杂费六元,共五十元。(此系某师为余预算)仅此一居士戒,已费钜如此。倘家寒者,奈何。岂因贫富攸分,遂判别有畛域。高明另有方便法可告乎。

 

答:如欲省却供养,可于不在传戒时求受。海青搭衣拜具,当然要自备。一时无力置备者,临时可向他人借用,俟有钱时再置。然即不置用亦可。因居士非比丘比,不必定要有形式分别也。

 

问:予于旧历正月间,正病后无事,展阅净业良导,知持戒之要,乃具疏于济公吕祖李拐案前,发持五戒愿。迨来沪后,以职务关系,虽力避妄语,惜未全能。吕祖李拐为道教人,归依佛者,当不能再事奉承,而照发愿须在佛前之旨严格言之,则前之发愿,谅不生效。今之未能全戒妄语,或可认为非毁妄语戒。然否。

 

答:未曾在佛前受戒者,若有违犯,仅为普通过失,不名犯戒。

 

问:余前辈遗传,逢道教诞期,讽礼道忏。既信佛教,本不应讽礼道教经忏,但世传已久,断绝甚难。今处两难之地,请示用何种方法,以解此疑难。

 

答:果是信佛教人,应尽形寿皈依三宝,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问:香烟赌博乃消遣品,受过皈戒,屡欲止断而未能。未知于学佛究有阻碍否。

 

答:消遣二字,非学佛人所宜有。当勤精进,如救头然。尚有何遣可消耶。

 

问:于受三皈受五戒之师,平时应否尽弟子之礼。其礼若何。

 

答:弟子敬礼其师,见时礼拜,时常请法,岁时供养,用物则衣服卧具汤药,用钱签曰[香敬]多少不拘。如行与戒不相应时,应向戒师忏悔。

 

(二)礼拜

 

问:何谓礼拜。

 

答:为对于佛像,或心想佛前,五体投地顶礼稽首也。对于法僧亦然。

 

问:对法如何礼拜。

 

答:供经于桌,口称经题,及经中某字,至心甘情愿顶礼一拜。如拜华严经者,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如字法宝一拜,再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字法宝一拜,我字以下皆然。

 

问:礼佛之仪式有几,及其礼法。

 

答:佛家礼拜以顶礼旋绕为最。次之但顶礼。又次之问讯。(揖)最简为合掌。如时间从容者,应先焚香。顶礼时口念佛号或诵赞佛偈。

 

问:何谓顶礼仪式如何。

 

答:作寻常稽首式,而将两掌向上分置左右,如托两足。故谓之顶礼佛足。

 

问:拜愿与礼拜有分别否。

 

答:拜愿谓拜佛发愿之意。礼拜但拜佛也。拜下未起时,应默祷发愿,故曰拜愿。

 

问:学人拜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有人云,拜佛只应念佛号下拜,如念愿文下拜,是拜愿文,非拜佛也。未知是否。

 

答:拜愿即是拜佛。盖所发者愿,能发者即佛也。何容分别。

 

问:礼佛之仪式如何,请详细指示。

 

答:可向佛学书局请[佛教仪式须知]观之自知。

 

问:佛家合掌礼,是何意义。

 

答:合掌即合十,(十指)佛家敬礼之一。合掌当心,表示一心恭敬也。

 

(三)供养

 

问:何为供养。

 

答:为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等供献于佛而敬养之。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者。

 

问:对于法宝,既如佛僧一样礼供,足见敬法之至。但平日安放经籍,宜如何办法,方不失敬。

 

答:宜安放清洁处,包以净布尤佳。勿乱堆桌架上,勿杂置他籍中,勿放在椅凳榻上。诵读翻阅时,均须洁手正身。中途辍诵者,用布覆之。携取者,宜手棒,勿胁挟。

 

问:对佛像应如何供养。随便供养可否。

 

答:平时对佛像,须日日香花供养,不可悬挂而不供养。

 

问:室中悬挂西方三圣释迦弥陀药师观音地藏等圣像,应如何分配其位置。

 

答:释迦悬中,药师悬东,弥陀悬西,列上。观音左,地藏右,列下。西方三圣,另桌供之,宜向东。

 

问:奉承佛像,要坐何方向何方,佛前要供何物。

 

答:弥陀佛像可坐西向东,药师佛像可坐东向西,释迦佛像应坐北向南,若均南向供亦可。佛前供品除香花灯烛常供外,或供水及食物(水果糕饼)均可。

 

问:菜膳或糕馒等供佛,是否要用箸(敝乡曰筷)。

 

答:饭食供佛,不必用箸。以佛时抟食,本不用箸也。

 

问:供养三宝之六种供用十种供,其品目及修治方法,请详细示知。

 

答:六种供养者,一水,二涂香,三华,四烧香,五饮食,六灯明也。十种供养者,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末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盖幢幡,八衣服,九伎乐,十合掌(出法义经)至修治方法,密宗有定轨,显教无定法,但取鲜洁丰美而已。

 

问:每见佛门设供,排列水果五种,蔬菜六种,名为五果六斋,是否有所表法。又如筵席糕饼等,可为供品否。

 

答:现在佛门设供多少,但依习惯,并无规定。五果六斋,不过取谐声名词说之。如必欲说表法,则配五眼六通之果德,五明六度之因行均可耳。筵席糕饼均可供也。

 

问:佛堂供有佛像多尊,其供水要否每尊一杯,或只供一杯即可。水用生水或开水,是否每日要换。其已供之水,换时应如何处置,可随便倒去否。

 

答:供一杯可矣。因取其洁,则以开水为宜。应晨供暮撤,撤时倾于阶侧,祝施饿鬼食。或倾于河,施鱼类食均可。供时宜诵甘露咒,及供养咒。

 

问:大悲忏行持法云,佛前所供食物,行者不能自食,不知何故何据。

 

答:行者既以物供佛,则已认为佛有。自取食之,则有诳佛之嫌。若以施人,则是广佛之慈。行持法是法智大师所作,必有经律依据也。

 

问:然指供佛,究系何意。

 

答:身外之物为外财,身内之物为内财。舍外财易,舍内财难。佛教然指供佛,即所谓舍内财也。梵网楞严皆有此文,佛口亲宣。其功甚大。

 

问:予供木质金身阿弥陀佛像已多年,拟雇匠加雕,未知获罪否。

 

答:如以庄严之心理行之,何罪之有。

 

问:寺庙佛像每要开光,吾辈在家供奉者可无开光之必要乎。

 

答:在家人供奉画像或小塑像,留意清洁可也。

 

问:新造佛像须开光。张挂画像,宜用何仪式。请示。

 

答:画像上须写唵哑吽三梵字。西藏法,写在纸背,当像顶喉心三处。即此为已开光。因此三字,为佛之应报法三身之光也。但其仪式,却未之见。

 

问:信佛者当供养诸佛像,但为地方与职业上的关系,只能在诵经时张挂佛像,诵毕收卷可否。

 

答:此甚可行。但始张时当作迎请想。将卷时当作奉送想。作此想时,最简也须合掌作礼。

 

问:人住楼上,如楼下为佛堂,有何方便以处之。

 

答:当楼下挂供佛像处,楼上用净器具遮置之,勿使人从上蹈著。如佛堂内念诵时,楼上最好不住人。

 

问:因病故供佛像于卧房内,夜间置有溺器,有妨害否。

 

答:有妨害。当于佛案前张黄布以遮之。如欲揭起此布,当先将溺器撤去。

 

问:欲避尘俗居寂静之处,或不能携带佛菩萨像,亦无香花果饼等供物,可否念阿弥陀佛及大悲咒。此等类似闭关的修行法,可否长期行之,及会惹起邪魔否。

 

答:既系类似闭关的修行,不能不设像供以防业障。无像或供经本。供养至少拈香一炷。如屋小室有卧床,可用帐隔之。如暂时作客,则但静心念诵可也。

 

问:鲜花供佛,是否即拈花微笑之意,抑尚有其他意义。

 

答:诸天以散花为礼故印度以花为供品,而供佛从之,拈花微笑,另一事也。

 

问:室中设佛像,迁居时应如何办法。

 

答:宜焚香默祷之。

 

问:佛前灯油用罂粟油与酥油,何者为宜。

 

答:宜用香气之油。酥油,西藏供佛用之。

 

问:陈设佛像,朝夕瞻敬,但因环境所限,未能按时讽诵经号,如此功不唐捐否。

 

答:功不唐捐。

 

问:焚化纸锭并加诵经咒,而佛菩萨亦用此否。一般妇女往往以此表恭敬。但愚意此类终属冥物,普济孤魂则可。至于佛菩萨,决不用此,或代普济亦未可知。质之高明,以为然否。

 

答:供佛菩萨用金箔元宝差可,然不若用真铜银元(均应加诵经咒)供之,供毕以购香烛或布施贫窃均可。

 

问:现在敝邑东城可滩海都庵,由学人等发起重建,而敝社(佛光社自去正创立在内,以募款不易,除大殿及四而围墙外,余如内部装修,一概尽力俭省,如念佛堂之西方三圣供养壁中壁厨旁,再加石灰堆成双龙抢珠,如此办法,不知有无慢渎之罪。

 

答:但心念恭敬,即非慢渎。

 

问:七月中人民之点油灯益众,盖系纪念地藏菩萨圣诞,藉以广照幽冥,皆使解脱,宅心之慈,俱堪崇拜。但虫蝶喜明,咸飞灯旁受热堕下溺死油中,虽有灯罩之发明,然亦无济于事,是欲救幽冥而反杀生矣。予意不然。幸告。

 

答:油灯供养乃普贤行愿之一。(广照幽冥其余义耳)至于设备未周,致杀害众生,欲修福而反招罪,此亦娑婆业报劣下之征。但罪果不免,福亦不唐捐也。

 

问:后学皈佛自修,差堪勉励,今为谋生奔走他方,而家中佛堂香火不免疏忽。现在外面早晚功课如恒,而不便焚香,不知可否从省。

 

答:家中佛堂如不是另室者,既无人供,不如撤去为宜,以免亵渎。在外既不便供香,默想供佛亦可。

 

问:有一种泥塑佛菩萨像,儿童作为玩具,毁之既不可,弃之又不可,应如何办法。

 

答:即使儿童供养成之。

 

问:刊有佛菩萨像之报章,在敬谨保存者,固属不少,然弃之而包裹秽物者,亦所难免,亵渎圣像罪过不浅,应否设法改良。

 

答:宜改其式,使可折订成书以便保存。

 

问:奉祀祖先不用锡箔,专念佛号或诵经咒记数于黄纸上焚化,何者为宜。

 

答:奉祀之先祖,概是鬼道众生。用箔是财供养,用黄纸纪念经佛焚化是法供养。何妨并用。

 

问: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内,有一段[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何故以衣服卧具医药供养菩萨。尤以医药,更属不解。

 

答:菩萨在世原有身形,行住坐卧示同常人,佛制供养僧众以此四事为则,菩萨乃贤圣僧,故须依法供养。须知吾人依法尽诚供养,固不问菩萨之需要与否也。此四事皆是益人之物,菩萨自己即不用,亦可以之转施,故无碍也。

 

问:华严经行愿品广修供养一段,内有[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句,此[供养如来]是否一专门名词,解释为[行法供养即是供养佛]可否。

 

答:供养如来是一种行愿,即是一件佛事,须行法供养能成就之。若但财供养,不足以当之也。

 

问:又广修供养一段内,言各种供养俱不及法供养,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各种供养之百分千分,俱不及法供养一念功德,则优波尼沙陀分最微细之数目,当然不及一念法供养,何以置之譬喻之中。测其意,百分千分百千俱胝那由他分逐渐譬大,则以后当更大,何以反用微细之数目。是否因愈细则愈多,用以譬许多别种供养不及一念法供养否。又算分数分喻分是否解为多至或少至不能算不能数不能譬喻。

 

答:百千俱胝那由他皆大数,迦罗算数喻优波尼沙陀分皆是小数,均言不及者,盖以法供养超乎数量,非如财供养之有数量可计也。超乎数量者,不可思量,如虚空矣。

 

问:见之江报观宗答张德威君有云,[供佛之宝满四天下,福固多也,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多宝供养宜是世间福报,何以目为魔业。斯说出何经典。

 

答:七宝供佛,乃六度之一度。前五是福,后一是慧。若但有福而无慧,乃有漏因也,故福尽还堕,岂非魔业。此语华严维摩法华玄义摩诃止观诸皆部皆有之。

 

(四)忏悔

 

问:何为忏悔。

 

答:于三宝前发露已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也。

 

问:或云悔过能消灭从前罪过,信乎。

 

答:罪由心造,悔亦心作,心无二心,造时成过,悔时过灭,当然如是。若云业报,则消灭与否殊未可必。若悔过之心能常相续,则恶因不生,恶缘不起,而报亦无隙可乘,久久德增,则感报之缘益微而至于消灭,报终可免。

 

问:或谓清净一日,功德无量。其说然否。

 

答:但清净二字,不免淆讹。若云外无尘务烦扰,其人安闲无事,名为清净,则无量功德由何发生。其说不然。若云终日办诸善学,其心自如,名为清净,则一日之时虽少,其功德固多。若用心研究真理,忏悔往愆,净一分障,增一分光,使性具本有之功德自然发生,其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云一日清净,功德无量也。

 

问:今有一人前作恶而后忏悔,论作恶则夙债须偿,论忏悔则罪障应灭,来世相逢,果报如何。

 

答:现生作恶现世肯忏,即现身可以消灭若轻心忏悔,不能消重恶之罪,其恶报犹所不免。试看罪忏之如何耳,不得一言而尽判。

 

间:曾闻一善知识说,各各作业,个个受报。既是作过罪以后,再修福德去消灭罪业,恐办不到。是则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岂非无用。

 

答:不然。业有一定得报,有不一定得报。不一定得报者,可忏除。一定得报者,不可忏除。虽不可忏除,而亦得减重为轻,减苦增乐。岂得无用。

 

问:忏悔的真义,有谓是在佛前仅发露从前过恶,有谓是哀求佛菩萨赦罪。但是假若吾人有过,仅仅发露宣布即可无罪,似不能如此容易。不知究竟忏悔之真义应如何解释。

 

答:忏悔是华梵兼举之名词,原具发露悔改两义,非仅发露而已也。盖发露则免人检举,悔改则勉励自新,如此则前愆不续,后过不起,而恶业清净矣。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故求佛赦罪之说,非佛法也。所以在佛前者,求佛证明与哀矜耳。

 

问:小子当起念时,心知罪愆畏惧,而念卒不能灭,犹有时同起如是念。不知是妄是魔。念后忏悔,可能免愆乎。

 

答:念有善恶,恶不当念,善乃当念也。知而犹念,则念力强,而无法以制止之故也。忏悔亦制止之一法。他若念佛诵经礼拜,均是制恶之法。制止有效,则罪灭矣。

 

问:吾得弱症数年,身体衰极,家中人又不和,常发现最难忍受之事,未知是何业报,当作何忏悔,有何法可禳解之。

 

答:经云若遇恶口者,说眷属团诤报。此是前世恶口业报,念诵地藏经,足以忏除也。

 

问:友人张君已长斋,既而复肉食,近承友人劝诫,又茹素矣。渠自知前过欲行忏悔,有何忏悔经。

 

答:金刚经即是忏悔经,或心经亦可。又须多作放生功德。

 

问:前曾参与毁坏庙宇,今追思罪重,应如何忏悔。

 

答:掉转转头来,竭力作护法宏法事业,即所以忏罪也。

 

问:往生净土忏愿仪云,劝请有二义,一请说法,二请久住世。然诸佛住世说法均有定数,劝请何益。

 

答:诸佛随众生机而住世,为度众生而说法,俱非一定之数。纵有定数,请之亦必有益。谓我等宿世为波旬眷属时,有劝不说法劝入涅槃之罪。今劝请,即忏此罪也。

 

问:安士全书忏悔门忏除业障忏悔无始以来邪淫尊长六亲之罪一段,可否能读。如可读。是否应于回向前读之。

 

答:依普贤行次第,忏悔居四,回向居十,既系忏悔文,当然可读,且应在回向前按普贤行次第,忏悔文应在礼拜供养后接读之。

 

(五)回向

 

问:何为发愿。

 

答: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虔请加被令得圆满也。

 

问:尚有回向,其式若何。

 

答:此包括在发愿内,谓以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于己所愿处,令速成就也。三处,一向佛果,令所行作成佛之资也。二向众生,以己利施人也。三向理性,不执事相也。

 

问:回向文及发愿文,其末均以(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为结。其意云何。

 

答:即回向佛法僧三宝之意。首句是佛,次句是圣僧,末句是法。

 

问:每日同一时间,先念佛后念观世音菩萨。念佛祈往生,念菩萨祈消灾解厄,目的不同,应如何回向。

 

答:应分别先后回向之,即念佛后作一次回向,念菩萨后再作一次回向。

 

问:诵地藏经,要超度亡亲,及念佛行善,祈某人病愈,某人发心学佛,或某地难民脱苦,诸如此类,当一一分别作回向文口念否。抑以意念回向,便可达到。

 

答:意念回向,亦可达到。如要郑重,须作文句口念之。

 

问:因事立愿持白衣咒三年,已满二年,拟将尚有一年持诵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共离苦趣同生极乐,不知中途变更,有无不圆满之过咎。

 

答:发愿不妨广狭兼举。盖神咒功德譬如灯火,熟食除暗,不妨并奏其效也。

 

问:求人口平安,以及往生净土,回向文如何念法。

 

答: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除灭,人民咸安乐,临欲命终时,尽除诸障碍,愿共一切众,同生极乐刹。

 

问:舍弟死后,鄙人为之诵阿弥陀佛百万声助其往生但不知回向应用何文,其文何语。敬求法施。

 

答:我今称念阿弥陀。百万功德佛名号。惟愿慈光垂摄受。令我弱弟速往生。

 

问:诵地藏药师经,持地藏药师名,亦应回向,而佛经上未见有回向语。何故。

 

答:佛经原是释迦佛说法之记录,当然不著后人诵者之回向语。今诵者无自己特别之愿,可用普通回向偈代之。

 

问:最简单之回向文,请示数则。

 

答:(一)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同生极乐国。或最后句改[皆共成佛道。](二)念诵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三)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问:戒恶行善固主于心,何故佛门中有受戒发愿诸形式举动耶。

 

答:受戒发愿,均是策励方法。又佛教举行仪式者,所谓有理有事也。

 

(六)持斋

 

问:受戒与许愿同否,倘犯戒与销愿,是否同受裁罚。又戒杀与吃荤,是否相违。

 

答:受戒有自他授受关系。许愿止属自己发心。故违犯时,一则但受良心上之处分,一则兼得从受者之惩罚耳。至吃荤与杀生,但间接杀与直接杀之殊。戒杀者当然不能吃荤。然佛制比丘得食三净肉,(小乘佛教有此例)何谓三净肉,为自死,乌自死,乌残,与不为己杀者。(比丘乞食愿与被乞家之造食不相期待故曰不为己杀)此为戒杀而不妨吃荤之例也。

 

问:人体藉动物之精血以为滋养,倘永久蔬食,势必体脊力疲,不能久存于世。持此说者颇多,究竟然否。

 

答:世俗之见,其实不然。近经生理学家所考,滋养人体之要质,蔬豆米麦之中,大部具足。而黄豆为尤富。动物之肉,缺少淀粉糖质,而有一种微菌,足致肠肺等病。牛羊豕类为多。故滋养之品,植物实远胜于动物。至以体脊力疲为蔬食者虑,则何以田野劳动者,食仅藜霍而体强,富贵娇养者,食必膏粱而体反弱乎。

 

问:持斋奉佛乃孤独者多,此句俗语如何纠正。

 

答:此句俗语,不可谓全无根据。然言者若心存毁谤,则不足法。否则亦有讨论余地也。持斋奉佛,乃佛教信徒之标准,佛教信徒,有出家在家两众。发心学佛,必有一种境界上之刺激,在家人夫妇子女团圆时,易生乐感,沈于五欲,不思厌离,故学佛难。若一旦配偶偏亡,子女夭丧,既感人生之苦,自然厌离心生,故学佛易。此持斋奉佛之孤独者多,其故一也又佛法喻家庭为牢狱,经论中诃斥在家之恶,不胜枚举。学佛之人依佛教诫固宜以婚嫁生育为非人生乐趣,概不耽求。此持斋奉佛之孤独者多,其故又一也。

 

又人世间固以不孤独福报,而以孤独为非福。须知祸福因果,断无错误。祸果必从祸因中来,福果必从福因中至。今持斋奉佛,所感之福果未至,而孤独之祸果先来者,盖先世祸因之果先熟,今世福因之果尚未熟耳。夫孤独之人,并不持斋奉佛者亦复不少,斯又何说耶。

 

问:有人云吃长素无善根之人,必有六贼缠扰,须先吃六神素三月或百日,在六神前许愿,将来可免开荤之苦。否则虽吃素至十余年或数十年,至患病时,或将死时,难免有思劳食及开荤之扰。是否,请示知。

 

答:六神素之说,未免无稽。须知佛门吃素,为戒杀之动机。戒杀为保持吾人慈悲之心性。宜多看戒杀放生之书,自然理解满足,持戒坚固。如恐不固,多持大悲咒以培植善根可也。

 

问:吃素乃是好生,则不知吃淡素(所吃菜蔬不放盐酱)有否意义。

 

答:除有关卫生外,无有意义。非佛法也。

 

问:佛家素食,何以念准提咒亦不禁饮酒食肉。心斋乃是真斋,故济公亦茹荤也。

 

答:念准提咒不禁饮酒食肉,极言咒之神效,与菩萨之慈悲。心斋之说。与济公之颠,非其例也。

 

问:经云,菩萨元制食三净肉,谓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复益之以自死乌残为五净肉。似此佛菩萨岂亦未尝戒肉食耶。

 

答:大乘中极说食肉之过,梵网戒中绝对戒之。小乘律中则有因病他人为乞许食之条。此五净肉说,亦出小乘经也。或曰食三净肉,是未制戒前渐导之法。既制戒后,不得食矣。

 

问:闻文殊师利问经中论食肉一节,对肉先诵一咒,取食也就无妨,因未见此经不知此咒,请示知咒文,并求示咒文之意。

 

答:此经未见,恐出西藏经中,因中夏无信佛人食肉例。昔得诸葛亮白喇嘛有殊往生咒,其音为[嗡阿毗拉哄吼洒拉孟母莎洽。]据云,可以度羊豕等被斩后使往生净土也。未知可用否。

 

问:班禅何以不戒肉食。

 

答:班禅为西藏国主,其食肉,从其俗也。显戒小乘亦非绝对禁肉,故不得以是斥密宗。据云密宗修菩萨法须断肉,修金刚法则不断。

 

问:顷见上海申报刊载某活佛抵汉即赴汀主持祈祷和平法会新闻一则,内云[持斋茹素是道教,佛法只戒杀生,无禁止食肉之规定,盖食肉非杀生也,且佛制比丘可食三净肉,]如此提倡肉食主义,不将使五戒中之首位推翻乎。

 

答:佛经如梵网楞严楞伽涅槃均制不许食肉。云道教,误也。康藏僧不戒肉食,根据教典不同。然亦非不知断肉为可贵。报载云云,或言之过甚也。

 

问:上海新闻报[新园林栏内,载某活佛在汉谈话内有[佛不强人所难,而必淡斋蔬菜,密宗大乘,且以不食肉为戒。]云云。诚如所言,则我辈长斋,非仅无谓,且犯密戒矣。未知显教将何以自圆其说也。请教。

 

答:报系传闻,未必可靠。喇嘛系从西藏佛教俗。我国佛教,依大乘经,以食肉为失慈悲。西藏密宗修金刚法时不制食肉,非谓许食肉也。尝见诺那应化事略中,亦云[食肉有问题。]意可知矣。

 

问:何谓六斋七斋及十斋,初学人不能长斋,不知茹何斋为佳。

 

答:六日十日之别,名曰六斋十斋,并无七斋。不能长斋,六日十日随缘守之可也。

 

问:俗谓六月茹素,所以报母恩。信乎。

 

答:此说仆未尝闻。俗六月茹素有两种,一为观音素,从初一至十九为度,一为雷斋素,从初一至二十四为度,在此期内,为供奉观音祖起见,故茹素以表示清洁,且勉为不杀善业,以邀冥加庇护。然若以茹素功德回向,愿母往生极乐,此固足以报母恩,而不必定限六月时也。

 

问:五荤除葱与渠,则余二为革葱与渠。法藏疏云,革葱是山葱,北地有,江南无。与渠有说叶似野蒜,根茎似韭,亦名著老子,江南有,北地无。又释阿魏药。梵语名与渠。

 

问:吃素人葱韭蒜可食否。

 

答:不可食因臭秽故。不宜念佛诵经。持咒尤忌。

 

问:葱韭薤蒜及无生命之鸡蛋等品,能否免予禁戒。

 

答:韭蒜等气臭易招恶鬼,故不食。鸡蛋能孵出小鸡,亦有生命者在,故须戒。

 

问:蛋类无生命,可作素食品否。

 

答:蛋类亦有生命不宜食,可用银耳代之。盖此物,蛋白质甚富也。若欲价贱,则食豆腐可矣。

 

问:或云鸡蛋为动物所产不宜食,或云其生命尚未萌动是素,二者未知孰是。

 

答:蛋为动物所产,不宜食是也。

 

问:鸡子能成小鸡,有生命也,固不可食。而乡间所养之鸡,多雌无雄,鸡子不能成小鸡,无生命也。不知可食否。

 

答:如果不能出小鸡,无杀生之嫌固不妨食之。但以滋补而论,其蛋白质与油质,以豆腐黄豆等尽可相抵。

 

问:鸡蛋可食问题(略)

 

答:鸡蛋中雏,虽未成形,但识神已住,即有生命关系。亦未可食。或谓母鸡独居所产者无孵雏之效果,不妨啖食。然须检别紧严可耳。否则当以不食为妥。

 

问:蛋食之可使免成畜而遭杀苦,似不失寓有仁慈之意。

 

答:如当成畜而食之,与杀何异安得谓仁,切不可作如是想。蛋未成形,似不杀生,然古有食蛋之报,则当亦不可食矣。

 

问:前问蛋食之可免成畜而遭杀,似不失寓有仁慈之意,蒙示不可作如是想。窃晚学前畜鸡鸭,奉佛后既不敢杀,复不忍售与人杀,所产之卵,免使成畜复遭杀,故食之。今公言不可食究将何安置,仍使之成畜乎,或使之自坏而不使成畜乎,抑或售之听人食或孵畜乎。请示。

 

答:使之自坏为上,售与孵畜者为次。

 

问:牛乳蜂蜜虽出诸牛蜂,然并不丧其生命,似可列为素食物品,斋日服之,谅不为毁戒。然乎。

 

答:乳蜜无伤物命,斋日可服,不为毁戒。

 

问:牛乳食之无碍,亦同饮人乳之比,是否。

 

答:牛乳非不宜饮。佛当时亦饮之。惟楞严经说不宜饮,以服其身分总须还债,亦非戒杀之义也。

 

问:倘长斋者有病,必须各种动物医治,如蝎虫斑猫鹿戮虎骨等类,是否要忌避。

 

答:为治病而用现成药物,可不拘泥。能择可以替代之药尤善。受过戒者应查律。

 

问:治病吃胎骨,有人云吃胎骨后,不能再事学佛。又吃胎骨后,求菩萨不灵。鄙人因受医生之骗,药内暗用胎骨,始于近日晓得,然已不及。未识砾否。

 

答:吃胎骨无异食人肉,以其残忍,故有人言云云。然为药物,且受骗暗用不知而食,何足为罪。

 

问:弟现吃六斋,戒吃牛犬。但寄人篱下,诸多不便,有时牛肉煮瓜菜,吃瓜菜不吃牛肉,可乎。

 

答:亦可。但六斋日宜纯粹素食。可自备。

 

问:因病不能吃斋,吃葱蒜酒肉,于念佛号经咒,有妨害否。

 

答:每日定课前宜吃斋 。余时亦宜以净水嗽口。但葱蒜最好戒之。

 

问:持长斋人应否有房事。

 

答:在家人但戒邪淫。正式夫妇,不在禁例。

 

问:余未受戒,鸡鱼未断,其余不吃。第六当吃时,代彼念佛祝他往生,又忏自己杀罪,仍有罪否。请教。

 

答:要到自己念佛有感应时,被杀者始可超生。方无罪耳。

 

问:持斋当然持长斋最佳,现在因种种关系不能如愿,只能持十斋三月斋,以一年计算,两相平均,亦足相抵。

 

答:极可以。

 

问:居士固应茹素,惟因交际不便,又不能迳行屏绝,能否除在家(素食)及交际中之为己不食者外,不再囿于禁戒。

 

答:亦可。或但吃肉边菜。

 

问:余体甚弱,持斋以来,未见稍健,拟服补药。但补药多动物合成,如虎骨膏鱼肝油等。但见有其他茹素者亦服之,云服药无妨。余终不敢服。然有时真有病症,医生开万中有动物之药甚多,如蝉衣等,不知可服否。请教。

 

答:因病服药,暂食肉类,法固可许。但须不得已时则可。若好食之,即不可矣。

 

问:鄙人所患是肝肾两虚,自吃荤后,因良心上之驱使,时时懊悔,现虽身子稍好,而成一心肾不交之症,故稍有言语触忤,肝风即动,顿时腰背俱痛,手足无力,心胸亦痛,至躯壳虽存,精神反衰,应如何对治。乞示知。

 

答:居士病症在肝,蔬食除辛辣外,实最相宜,似不必食肉也。再养肝之法,要心气和平,可请一尊弥勒菩萨,即笑颜大腹之布袋和尚像,时常注目看看,自然喜气填胸,抑郁可开,病自渐愈矣。

 

问:鄙人因病发愿吃素,后从医生亲戚劝而复开荤,病仍未愈。请问如何愈病。并将来须受报否。贪吃是著魔否。

 

答:凡人疾病,以前生业障为因,以今生业障为缘。宜常念观音圣号,清净三业,不管他受报不受报,是魔非魔,但到恢复吃素原状,病自全愈矣。

 

问:每逢佛菩萨生日成道日修道日,及先父母忌日,本身生日,均茹素。平日亦吃早素。并实行三净肉法。余均通融可否。

 

答:居家随俗,如此足矣。若求澈底,自当以永断荤腥为宜。有愿必成持念久久,自然水到成渠也。

 

(七)阅书

 

问:初机人当阅何种书,祈略示一二,以便研究。

 

答:佛法导论,初机净业指南,安士全书,佛教初学课本等,可先阅看。

 

问:初学佛者,宜阅何种经书。

 

答:宜阅[佛教历史]及[四十二章]等三经,[阿弥陀经][普门品]等经。

 

问:学佛先要阅何书。

 

答:学佛当知佛史,故先阅览室释迦谱,或释迦应化事迹。学佛当知佛经,故先阅藏经目录,或阅藏知津。学佛当知佛说,故先读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学佛当知佛教源流,故先阅三国佛教史。若欲得文简义丰一举而数善备者,可先阅杨仁山佛教初学课本。

 

问:学佛者可参看他教之书否。

 

答:佛理明了之后,再看不妨。因已具法眼,则不外诱也。

 

问:初学念佛之人,宜阅何种经书,以便研究。

 

答:初机净业指南,弥陀经白话解,及净土经论。

 

问:学佛之人应看何书为前提,以便自警。

 

答:看龙舒净土文。

 

问:平时省察克治,宜常阅何种典籍。折服现行烦恼,以阅看何种典籍为佳。

 

答:从积极方面,可读天亲菩萨发菩提心论,或六波罗蜜经优婆塞戒经等。从消极方面,可读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或金刚经亦可。

 

问:鄙人对于佛学中之头陀行,喜其洒脱,深愿研究学习之。不知何种经典可资参阅。

 

答:头陀行是十二种苦行,方等经中有佛说十二头陀经。及其他散见于经论疏注者尚多。

 

问:看大乘经典,是要净室净衣等设备方可。但予职务是帐房,账桌上可否敬阅。假使要固定的净室,岂非因噎废食。请示能否变通。

 

答:佛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有何不可变通。但如能焚香一炷最好。

 

问:各种大乘经典,如法华华严涅槃楞严甚多。下手易而成功高,以何经为对机。祈指教。

 

答:法华楞严卷数较少,易于下手。至于成功之高下,全在读者解行如何耳。但以对机而论,末世众生,概以念佛法六为当机。是宜读无量寿佛经,或华严经中之普贤行愿品。

 

问:佛经深奥,有极多处看不懂,故此甚多疑虑。即使可问贵刊,而此灭彼与,永无了期。今想不去研究,只一心去念,譬诸盲者不辨东西南北红黄黑白,惟求目明,自能知道。但这样是否盲从,或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则有不悟之害乎。

 

答:若居士另有明目之法,固可不问。否则还是多问为是。至于大疑大悟两句,乃参禅家言,非读经家言也。

 

问:阅经功德较之诵经,同欤否欤。

 

答:阅经惟属意地,是慧功德。诵经必兼身口,是福功德。解经惟悟理,诵经兼事修,本不相侔。同出一心,相去不远。试看诵者诚不诚,阅者会不会为如何耳。

 

(八)诵经

 

问:初学宜先习何经。

 

答:习有二种,一者诵习,二者修习。诵习则今人常诵之心经金刚经弥陀经皆可先习。若言修习,则以众生根钝深广难明,便捷之法莫若念佛,故以先习阿弥陀经为宜。他若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文句利达,陈义平易,亦初学所宜修诵者也。

 

问:同一佛经,何故分诵习修习。

 

答:将经文逐字逐句朝夕讽诵,不求其义,如持咒然,但一心而已,此为诵习。博考经义,深思明辨,按照经中所示之法而身体力行之,此为修习。一往而论,诵习得福,修习得慧。此其所以别也。

 

问:入门学佛,宜读何宗之书,诵经以诵何部经为最有益。

 

答:入门学佛,不必专宗。若从了解诵经,宜先读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地藏经,无量寿佛经。若为功德诵经,可诵法华经。

 

问:佛经太多,要念何几种为合。每种须念若干次。

 

答:要念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十善业道经,普贤行愿品,金刚般若经,般若心经,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观音普门品,地藏经,每日轮流念去,终身念之可也。

 

问:求超先灵及求自己灭罪,皆得早生净土,以诵何经为简当。小本弥陀经与大本不同之点如何,诵念效力相等否。金刚弥陀两经笺解及诵本,以何种为最好,易于领悟,而便诵读。在家朝夕诵经简单仪式如何,朝夕必欲作回向否。必欲诵净三业净口净法界及护身大明大轮等真言否。

 

答:以诵弥陀经为简直速当。小本大本文字繁简之不同,盖大本是广陈阿弥陀佛本迹及极乐庄严,下卷又广陈娑婆苦恼情形,令读者一面欣求一面厌离也。又小本无问自说,大本阿难请说并付嘱弥勒流通。诵念效力相等,而大本更增知慧耳。金刚弥陀两经注解,有金刚经贯释及弥陀经白话解,为便初学。诵本以大字本为善。在家朝夕诵经仪式,只要焚香对佛像礼拜后,恭坐展卷朗诵。如已熟者可以默诵,行坐立皆可不拘,诵毕均须回向礼拜。至用晚课中之大忏悔文,或大悲忏或净土忏。但用朝晚课本有须注意之点,(一)蒙山施食及警众偈,只适用于晚时。(二)朝课心经后之回向偈,在家人用应改换字句,如次[伽蓝]二字,应改[坛场]二字,末后四句应改[弟子熏修希胜进,功德庄严无难事,家庭清净绝非虞,眷属亲朋增福慧。]

 

问:予笃信佛教然被俗缘所羁,不得已每逢十斋日持斋,就清晨在家堂或当空,或附近的寺院,设案具香花果灯烛,与赞诵一切经咒,或忏,为人并己消灾禳福,又为人或己之亡过恩亲忏罪,并助念往生等种种之举,未审有获罪于佛菩萨,并有违背佛法否,且效验如何。又藉右举发愿,利己利他,并誓生西,能取效否。又能用章疏及牒文,并可盖佛法僧宝之印否。

 

答:所举持斋及行种种佛事,并无与佛法违背,虔心行之,必获感应。即发愿求生净土亦必有效,但须念弥陀佛号。至用章疏须合于在家人口吻。牒文及三宝印不宜用,因此二者唯出家人可用,或佛教会等团体名义,亦可用之。

 

问:对前条所列行为,应用何赞及何经咒忏文是妥,千祈一一指迷,以资宏扬佛化普利众生,同登极乐之邦。是所至祷。

 

答:前列行为,就地方有在家庭及寺院之不同,就事实有消灾禳福忏罪求生之不同,若必一一分别举之,不胜其烦。今且就普通方法略一说之,(一)赞用炉香赞杨枝先弥陀赞,(二)经咒可用朝晚课中所举者,或观音普门品普贤行愿品金刚般 若经。(三)忏可用晚课中之大忏悔文。

 

问:在家受持五戒或多分戒,于每月朔望应诵何种戒经。

 

答:可诵五戒相经。

 

问:祈现生消灾延寿,念何佛诵何经。

 

答:念药师经及药师佛呈,或念普门品及观音号。

 

问:讽诵唐玄奘法师译六百卷大般若经,听人说能开大智慧。其故安在。

 

答:般若义翻智慧,此乃诸佛因地之清净智慧。有此智慧,可以成佛。故曰能开大智慧。

 

问:体弱多病,宜诵何经。

 

答:病是死因,诵金刚经弥陀经等,回向西方,庄严净土可也。

 

问:日念金刚经弥陀经心经,能得何益。

 

答:金刚经心经能消业障开智慧,弥陀经能得生净土之缘。

 

问:大乘中最胜而最短,便于每日讽诵者为何经。

 

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惟二百六十字为最短,而般若为一切佛母为最胜。

 

问:俗云常诵金刚经,令人寿长,信欤。

 

答:金刚般若经,功德不可思议,经中反覆叮咛,可谓至矣。果能如法受持读诵,何止长寿。

 

问:俗谓诵金刚经后,必诵心经,名曰剩经,(如往生咒之于弥陀经等)否则无效。亦尝闻乡间寺僧作此说。当非原意。请辞辟之。

 

答:心经为般若经之枢要,诵一卷心经,犹诵一切般若经也。金刚经但般若经之一部分,欲得其全,故再诵心经耳。剩经云云,不足为训。

 

问:念经经题是否要念,例如心经金刚经,其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一须连同经文每卷都要念否。

 

答:经题要念。如分卷处,若连诵时不念亦可。

 

问:若诵金刚经一卷,为时甚久,有客来,可否于分段处暂停。

 

答:诵经时间既规定后,宜揎除一切,专心念诵。如时间不足,分段可也。客来非特别原因,不宜停止,当令客稍坐,以待诵毕。

 

问:金刚经中之三十二分标题,石成金谓不必杂于经文读,而每见寺僧则并诵之,究应何从。又诵此经宜诚敬,跪诵趺坐诵,二者孰优。

 

答:标题不读为是。趺坐诵为优。

 

问:晚于数年前,即持诵金刚经,后因生活问题,致中辍。今春仍本初衷,偷闲念金刚经往生咒。时念时辍,会获罪否。

 

答:可改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字少而易背诵,虽忙无妨碍矣。时念时辍亦不至获罪,因不得已也。即辍时无功,念时岂得无功耶。

 

问:据某僧言,诵金刚经须十分静心,若耳中一听到人声,稍涉杂念,即徒劳无益。此言然否。

 

答:此即诵经修定之旨,然非绝无利益。

 

问:晚系中学教员出身,对于佛经尚未能十分明了,每就一经研究数遍,然至诵时仍未能前后贯串,了然于心,似此诵经,恐未得益。高明者,当另有功夫入佳境。

 

答:此在余时仔细研究,诵时不必费解,任运了然可矣。盖诵取一心,是修定,非修慧也。

 

问:晚于十斋日之晨,念地藏经。是日念佛,是否专念地藏菩萨。

 

答:可以专念地藏名号。

 

问:地藏经全卷,念诵颇感不易,可以如法华变通办法,摘出一品持诵否。

 

答:虽可。然亦何妨三函分诵乎。或日诵一品乎。

 

问:晚欲于士斋日持诵地藏经,然因时间不及,只能念二品多至三品,不知诵毕二品或三品后,要加诵何佛名或咒语。又开经时须请诵何佛菩萨。

 

答:诵地藏经,始终只要称念[南无地藏王菩萨]三称,或始时加念本师佛号三声,及开经偈。毕时,加念回向偈。

 

问:药师经亦在持诵,若再诵其他经咒,势有不能,应如何排列功课。

 

答:地藏既有专日,则余日晨可与金刚大悲等间日诵之。至晚课则一律弥陀可也。诵药师经晨,宜持药师佛名号。至药师咒,可在经中多持几遍。

 

问:早晚诵普门品大悲咒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经药师经,应如何分配之。

 

答:大悲咒金刚经药师经归早课,普门品地藏经弥陀经归晚课。

 

问:敝社之宗旨,乃专修净业求生净土,以弥陀经及弥陀圣号为主,兼以普门品。但逢诸佛诞日所诵不一。不知可合净土正宗否。

 

答:照永明寿禅师万善同归之义,一切诸法均可念佛回向净土。复何碍哉。

 

问:修净业人日课阿弥陀经,但我又念普贤行愿品地藏经大悲忏观音普门品金刚经。可否在做功课后再念,或今日今此,明日念彼。

 

答:极可以。大悲忏须礼,亦可暇时行之。

 

问:从前念经无一定经典,惟末后必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阿弥陀佛千数百称,早晚皆然。现在早课大悲咒七遍,十小咒心经普门品各一遍,观音大士百八称,晚课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阿弥陀佛千数百称,回向文一遍,三皈依,再诵大悲咒三遍。不知前非今旭,抑今非前是,或二者皆非皆是。请一言以决疑。

 

答:早课后亦须加回向文三皈依,晚课后大悲咒可删,取不与早课重覆也。凡所持诵,统须回向愿生净土,此修行之一定规则。余可不拘。

 

问:专修净业者,除念佛诵弥陀经外,可否诵持其他经咒以为辅因。

 

答:读诵大乘,本净业正因,语见观无量寿佛经,有何不可。但勿种数太多,致碍念佛时间,以淆静虑耳。最好加读普贤行愿品。

 

问:念诵各经,是否即照汉字读音,抑或另有梵音,如另有梵音,应如何练习,有无专书。

 

答:既读汉文当然照汉字读。其中咒音,须以梵音考证者,因译音有古今方言之殊。习梵音虽有悉昙入门等书,但非口授,亦难正确耳。

 

问:佛号可默念,若经偈亦可默念否。又拜大悲忏水忏,亦可默诵否。

 

答:念诵礼忏,但须诚敬,语默无关。

 

问:诵经须要诚敬,但遇有时或遗落一二字,或念错一字一句,而自知觉,即接上补正一字一句,有无罪过。

 

答:经语文句,原有次第,如何遗落在前而可补正于后。错乱经义,非所宜也。

 

问:仁者尝谓念经时三业与经佛相应,何谓三业。

 

答:此三业,即身口意等。礼佛对经,是身业也。念诵,是口业也。思惟,观想,是意业也。

 

问:文殊菩萨谓读经要句句分明,天道众生方可听得了了。岂吾人念经时,天上神祇亦来窃听耶。

 

答:佛为天人师,吾人念经,是诵其师言,安得不来敬听耶。况天道众生,有天耳,不必来亦能听闻,俗所谓人间私语天闻若雷,安有念经而不闻之乎。

 

问:平日读诵之经,念于纸而焚化于佛前乎。抑不必用纸亦不必焚化乎。

 

答:诵经功德,与记数焚告无关。但初学者,恐生怠倦,藉以勉励,亦可为之。然佛门本有回向一法,凡一切所作功德,皆当回转向于菩提实际众生三处,宜遵行之。回向菩提者,欲仗此功德求成佛果也。回向实际者,以此功德为性分所当为,不以为功也。回向众生者,以此功德施诸众生,愿彼离苦得乐也。若修净土,则宜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为总回向。(盖一生极乐则三回向皆具。)

 

问:念经必用香烛何也。

 

答:香花灯烛,所以供佛。念经念佛,如对佛前,礼宜供养,故用之。但不具时,亦可省略,心虔诚可矣。

 

问:诵经时佛前灯以美孚洋油灯代可否。

 

答:不宜。因有臭气。宜用香油灯。

 

问:诵经时敲鱼击磬,是何意义。

 

答:令大众闻鱼磬声而诵,不致参差,此利他也。令自己闻鱼磬声而诵不致错散,此自利也。又令不诵经者闻声而起敬法之念,亦属利他之义。

 

问:较量数珠功德经,载念经功德,因数珠不同而异。夫同属诚心念佛,何以用铁珠记数则功德特少,用菩提子珠记数则功德特大,珠愈贵则功德愈大,买得起贵珠的才得大功德,是佛家便宜,亦惟富豪特享矣。

 

答:一切诸法,因缘生生。诚心念佛者因也。用珠不同者缘也。(因珠贵而生珍重心是为增上缘)缘异果亦异,宜也。至云菩提子贵者,何以现世偏多耶。豪富特享之说,非确论矣。

 

问:在校茹素,种种困难,素口固可诵经及菩萨圣号,敢问非素口诵之,亦有罪乎。

 

答:诵经持名,并非定要素口。但当漱口洗手整衣端坐,或复焚香以表诚敬,斯可矣。

 

问:晚定晨晚二课受十斋,于非斋日食荤后诵晚课,有罪否。

 

答:无罪。但课前嗽口可矣。

 

问:世谓食荤后不可念佛诵经。不清洁处,无净室处,有臭气处,不可放经像。今有寄居沪地者。多数借小屋一间而住,阖家之人,大小便皆于其中,经像不可供,则皆无缘修净土矣。然则当如之何。

 

答:修净土念诵之经尚少,可于净处读熟后,随时默念最为妥当。又于星期六星期日午后,可至闸北世界佛教居士林随众同修。如有暇每日晨晚均可到林同修。入林费亦极少。

 

问:今僧众诵经,其快如流。窃以经贵解义,若此,则尚不能入耳经心,更安能随文解义。未知法应如是,抑为末流之弊。

 

答:经熟者,虽快亦不碍解义。况诵经但取讽义。但漫不经心者,为末流之弊也。

 

(九)持咒

 

问:白衣大士咒中[怛只哆]三字念何音。又天罗神等五句,是否要并念。倘点满一万二千遍,此本是否要焚化。应焚化何处。请示。

 

答:怛只哆即怛侄他,天罗神等句是回向语,不必并念,应焚化于观音菩萨前炉内。

 

问:持诵神咒,有人说不宜在家念。如白衣咒大悲咒之类。譬如房屋子褊小,无净室可念,可通融在家念否。白衣咒家中念有妨碍否。又白衣咒前有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或云须每卷念三遍,或云只须开首念三遍拜三拜。众莫能决。究应如何念法,请示知。

 

答:在家诵念,若无净室,可于念时闭目端坐作想,离身四周空旷无物,只有佛像香烛,俨同净室,作想后勿开目,而即念诵,可无妨矣。念毕,作佛去想,仍想四周空旷无物,乃开目下座。称菩萨名三称三拜但首末行之可矣。不必每遍如此。

 

问:大悲观音圣像有二种。立相者五首,十三面,四十八臂。坐相者,四十八臂,只有一首,三面,头上有阿弥陀佛。持诵大悲咒者,应供奉坐相,抑供奉立相耶。请教。

 

答:两种皆是千手观音之略像,故均可供奉。

 

问:大悲咒于每日正课持诵之外,不拘行住坐卧,随时默念可否。请教。

 

答:极可。

 

问:大悲心陀罗尼经咒,未经口授难于诵读,有何方法可解决之。又此经翻自他国,纯为译音,梵文别有意义,不知华文有解释之书否。

 

答:请能念咒者一教,亦不难也。楞严咒疏中,有此咒解释。

 

问:大悲咒净水能治百病,未悉念此咒多少方有效。

 

答:须预念十万遍,然后对水念廿一遍,或七遍五遍,均可。

 

问:持诵一切经咒,须要洁净志诚,而准提咒咒头有稽首皈依苏悉帝,头而顶礼七俱胝,然则此咒比别种经咒,更加洁净志诚,而佛云不拣净秽,是何意义。

 

答:此系准提佛母本愿,大悲度生之果。至于敬礼之偈,修者自当诚敬。非谓不拣净秽,便可放肆也。

 

问:晚自去年以来,于念佛外,复持准提咒,朝晚祝云,[求菩萨以慈悲加被于众生,使我现生早得功名富贵,具大势力,得以致力于拥护大法,法界同伦同生安养,]如此谅无不可。因日久生疑,敢问毕竟可否。

 

答:菩萨慈悲如此祈愿自利利他,有何不可。但不能生果必心,致涉要求而成亵渎。

 

问:去年底曾结印持准提咒弥月,承知识指教,称无师盗法,实有大碍,遂不复敢结印,然实不忍弃咒也。今行住坐卧绵密不断,除念佛外,每日多至万遍以上。如此既不复结印矣,尚有碍否。

 

答:如此一心持咒,决无妨碍。

 

问:年来家道不幸,人亡财破,颇自疑此乃持准提之故,欲罢之而心不忍,请智者决之。(岂盗法之后,若欲悔过,当印咒俱弃耶,然自疑决无此理也。)

 

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岂容因此退转,而降于魔耶。

 

问:佩准提镜有何功德。

 

答:准提镜为诵准提咒时对之诵,镜背刻准提菩萨背像,意显正像当在镜面现也。至佩带功德,当与佩带咒像同,无非消灾增福满愿而已。

 

问: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弥吽]当读何音。

 

答:当读[盎麻尼百昧哄。]

 

问:大明咒六字有何效力。请示。

 

答:此咒是观音菩萨根本咒,凡观音菩萨一切神力均能感应。约而言之,断六道轮回苦,得六位菩提道果也。(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

 

问:后学以念佛求生为主,会中常习大乘经典,如楞严咒最难学,不学有碍会规,学则颇觉困难。请示。

 

答:楞严咒效力广大,可耐心学诵,一时不能学全,应分段学。最后多侄他下八句是咒心,未能全诵时,单诵此咒心可也。

 

问: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太长,不知只诵咒心,功德同否。

 

答:功德亦同,至少应诵七遍或二十一遍。

 

问:毗卢遮那佛大灌光真言,其真言内[阿谟伽尾卢左曩]之阿字及伽字曩字,阿读遏,伽读茄,曩读纳,然否。[摩贺母捺罗么坭]之母字,及坭字,母读没,坭读尼然否。[钵罗革哆野吽]之革字,及哆字,革读末,哆读答,然否。此咒未经师授,持之不蹈盗法之罪否。

 

答:读音不错,虽无师授,但已皈依三宝者,无师而有师矣。郑重恭敬行之,无妨也。

 

问:滇城前年有一比丘,教予专持秽迹金刚神咒,咒共四十三字,念满四十万遍,即可得缩地分身变化,及种种神通,随意所欲,先对佛前发愿,方得传法。予手抄秽迹金刚法禁百变法门经一部,以备修持。佛学法门,原有密宗一门,可求现前神通,予完全废止念佛而持此咒,已念七八万遍,因屡患病遂中辍,予自知业障太深,但废念佛而持咒,不知确能得到现前神通否。欲不念此咒,已发过愿,不知有干神谴否。天下大善知识不勘,不知有专持此咒而得神通变化之人否。

 

答:神通乃感应之一种表现,全在功夫绵密成熟,所谓至诚感格,俗法且然,何况佛法,但不可以有所得心得之。金光明最胜王经,有依空满愿品发明此义。学密法者,于持咒后须观[阿]字。今朝晚课最后均诵般若心经一遍,皆此旨也。若以有所得心而持咒,欲求有验,犹缘木而求鱼矣。

 

问:金轮咒法云可问事。乞将行法指点(及作法次第)以便诵持。

 

答:一字金轮咒,即[部林]是。欲知行法,须询诸能者。天津徐蔚如先生昔能行之。

 

问: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内,载诸咒如六字大明真言准提咒等,拟择一结印诵持。然未经师受,有大碍否。

 

答:依书为师无碍。

 

问:经咒上不认识之字甚多,必经口传,方可诵读,若非佛教中人传者,可否照念,有无功效。

 

答:非佛教中人,如教经上普通字亦可无误,或特别字及咒上字,当非已经诵习者,不可请教,恐有误也。至念诵功效,则以念者虔诚为要。如果虔诚,即字误亦有效也。

 

问:发心持诵经咒,有译取之字不易认识者,如为本音,尚可于字典中求之,惟明为此字,而读音特异,尤其多加口旁,莫名其妙,欲持诵者遂不免彷徨无主,因而中止,即或传授持诵,亦多以讹传讹,虽一心信仰错亦有效,终属于理不合。如大悲白衣准提等咒,多为世人持诵者,有能于非本音或特别之字注其音读刊行,更于半月刊中逐期发表,则持诵者虽不解其义,而音读有定亦被祛疑去惑,为功当非浅鲜。

 

答:咒字译音,应皆可照本音读,其特异者,我国文字古今异音耳。梵音字母与国音字母,并不适合,注音亦甚难得当,然拟试作之。

 

问:或有未能去荤酒及房事,而欲日诵法华大悲等经咒不间断。听之乎。阻之乎。

 

答:在家学佛,荤酒应除。夫妇间事,不能避免。然诵持前应先礼拜忏悔,发惭愧心,或加念净三业真言一百另八遍。

 

问:学生气虚不能多出声,各咒可默诵否。

 

答:可以默诵。持咒以金刚持为上,金刚持者音小,但自己得闻也。

 

问:持咒功德较诵经如何。

 

答;咒为密经,经为显咒,经咒本无二致。惟持与诵不同,诵则出音,持则默念。总之唯在一心,心若归一,功德俱不可思议。

 

(十)念佛

 

问:佛号者,佛之名号也,犹人称王某张某是。佛经者,佛菩萨所说之学说也,犹论语孟子是。何以虔诚诵之,有不可思议之功德。

 

答:佛之一名,义翻为觉。觉者窃理尽性了达贯通之谓。名实相符,名实互用,故称其名者其实立显。感应之神,不速而至。又佛为福慧满足之人,即是福慧满足之德名以召实故称其名者,获无量功德也。至其学说,即其精神之所寄,精神所至,感无不通,故诵者以虔诚为感,使佛等之精神与诵者之精神契合,而佛之功德亦即诵者之功德矣。

 

问:法华经寿量品云,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又云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足见释迦身示弥陀身,说娑婆说极乐,说东说西,说净说秽,于未开显时,无非诸佛方便分别随顺机宜之谈,非究竟无余之极说。以是之故,我于称念弥陀名号,不取不舍,生极乐与生兜率,东土西方无所可否,但求速成不退而已。如是知见,如是信解,如是发愿,如是行持,不知能满所愿否。

 

答:居士以求速成不退为愿,则莫速于念弥陀生极乐,经有明训也。

 

问:修行念佛,如何可必生净土,不入魔境。入魔因心起邪。但在万恶的上海,欲制心真难于登天,未知可有方便之法否。

 

答:生净土为念佛之目的,必与不必,全在愿力之坚否。然须知生净土在命终时,而命之短长系乎前业,非可强使速成。世之念佛入魔身心受病者,多由欲速而致。若心起邪,即是业障,法宜忏悔。通法可用朝暮课诵中大忏悔文,因内八十九佛名若能诵熟或谙诵 或礼拜,是导心入佛,不待制心,自不入邪。请试行之。

 

问:止心缘中之静坐法,丁福保老居士所著之静坐法精义一书中论之甚详,似非外道。未知修念佛人可否兼修,可否取以为修净土之助道法。

 

答:念佛法门,本是止心缘佛名号以习静者。经云,执持名号,缘也。一心不乱,止也。能以念佛为静坐,乃修净土法之正行,岂助道哉。若离念佛而别修静坐,恐涉外道耳。

 

问:不佞极信因果报应,忙里抽闲,亦肯念佛。惟读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二语,以为心即是佛,只要我人一生行善念佛,其他不生正信,亦无量大关系,以为弥陀净土全在心中,是无事实,未知有无方法去此修持之魔障。

 

答:有心必有境,有性必有相,孰谓净土唯心而无净土之境,弥陀自性而无弥陀之相耶。须知浦余生(问者名)亦是居士自性之浦余生,无锡亦是居士唯心之无锡,不得谓无锡浦余生全在心中,并无事实也。此乃居士执理迷事之病,即是邪见,关系甚大,不可不除。须知心即是佛,亦佛即是心,何居士但达半句耶。请深思之。

 

问:念佛时应始终一如,厌恶此世界,恳切求佛救出欤。抑应只念四字佛号,用耳听音,心无他念。按若行前法,是信愿恳切,但甚难一心。若行后法,则容易一心,然无恳切求生之可言。不知后法于往生上有无利益。

 

答:念佛三要,为信愿行,信愿所以起行,非谓行时要兼信愿也。行须建立在信愿上,非谓发信愿心时兼念佛号也。如念有间断,则于不念时不忘欣厌可也。如念无间断,则在起念之初先发欣厌之心,欣厌既切,遂一念永念,至于见佛往生可也。

 

问:弟子是公务人员,现已实行净素,但因寄居客地,诸多不便,每日清晨在床合掌趺坐,诵大士圣号五百,大悲咒五遍,药师琉璃光如来十遍。但惜未能焚香礼拜。未识有无罪过,能邀菩萨加被否。

 

答:最先应诵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声,示不忘本也。余照诵极可。焚香礼拜,可由心意为之,较为有益。但至诚心诵,自无不获加被耳。

 

问:晚在室内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药师佛地藏王菩萨像,每晚公余,夫妇同念佛菩萨驿号各两珠,念完之后,默祷[加被地方家庭,无灾无难人口平安]合法否。

 

答:亦可。但须再供本师释迦牟尼佛像,亦念两珠,方为尽理。

 

问:有母子两人,先修同善社坐功,念该教所称天元太保阿弥陀佛有年。本年三月间,劝其朝西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回向西方。其母于阴历五月间在床内趺坐念佛时,见身穿斜领衣,顶有发结者两人,分立左右,于床外者三次。其子亦照其母坐法,每日面西念佛回向极乐,由末学告以口念耳听,未及二月,彼闻顶上亦有句句分明之佛号声音,历历可听者约旬日。如此境界,是益是损。

 

答:见形则病于目,闻声则病于耳。念佛见佛,闻佛说法,尚不作圣解,况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问:誓持书夜弥陀十万声恒不及数。奈何。

 

答:须去其障碍,(自省有何障碍)徒唤奈何无益。

 

问:持念六字洪名的时候,心中屡生杂念,未知有何法可以镇摄。

 

答:但静心用耳听此六字,常令明了可矣。

 

问:身体孱弱之人念佛,若至紧切时,有无伤及身体。

 

答:须缓急得中,多默念,勿令伤气。

 

问:予体素弱,每当念佛百声或数百声,即感气促,兼心多昏散,不知当用何法对治。

 

答:念时声勿高,气勿急。(如昏多先合眼令睡醒后起念。如散多,则用耳听法,令六字明了,或起而礼拜。)

 

问:夜间合眼便梦,不知病根何在。

 

答:非倦极睡易梦,正宜在入睡时想佛或默念佛。(如此则有梦亦属佳梦)

 

问:夫妇同床未行房事。若默念佛号有碍否。

 

答:默念佛号无碍,不若念大忏悔之须备威仪也。

 

问:阿弥陀佛为皈依佛教者口不离诵,但非斋口,亦可随时随地口宣,或默诵否。

 

答: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皈佛者称之,固得出世福。即未皈佛者称之,亦得世间福果也。

 

问:念佛常生杂念,无法镇摄,但日日继续作去,他日能得生西否。

 

答:得生与否,尤在志愿。生西之愿不退,命终十念亦得往生,可无疑虑。

 

问:在俗缘中难于一心,敢问每日功课不辍,除不得已稍进荤菜,异日西归,可得目品生否。

 

答:九品往生经中有例,可以比观。须知往生以有愿为先,但得往生同登不退,何争上下。

 

问:不茹素而惟积他德念佛者,临终能否往生极乐。

 

答: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然虽不茹素,仍须戒杀。

 

问:鄙人在学校读书,素食不便,可否荤食而念佛乎。

 

答:素食宗旨,在不食肉不杀生。如在校,不妨食肉边菜也。荤菜中如有素菜等,但食其菜,不食其肉。未始不可。至于念佛与素食,本是两事。但以佛心慈悲,既以佛为念,即是以佛心为心,故须戒杀,不忍食众生肉耳。是中可与不可,全在自己发心。

 

问:因要事而间断早晚课诵,有罪否,可否补诵。

 

答:中止常课,自系过失。但可减少以省时间,补诵亦可。

 

问:诵经念佛,在月经期内,应否停止。

 

答:不必停止。

 

问:进过产室者,在尚未弥月期中,可否拜佛念佛。

 

答:可以拜佛念佛(只要经过洗涤)

 

问:产妇可否在尚未弥月之产室内念佛。

 

答:亦可默念。如能焚香清洁,即出声亦可。

 

问:念佛诵经朝晚不便,故定课中午,可否。

 

答:修行以画夜六时,中午即画之一时,有何不可。

 

问:夜间睡后,有时失眠,可念佛否。

 

答:失眠时,可默念佛号。

 

问:做功课时,杂念甚多,只有大声念佛摄耳谛听,除此以外,尚有何法。

 

答:念佛时若多妄念,亦可净念稍停,静观佛字,至妄念消,再念。若坐念时,可改行念,或礼拜念,均可打消妄念也。

 

问:弟子弱症数年,恐将死,世缘不能放下,关于佛法书籍事物贪求不已,不能一心念佛,恐碍往生。望先生与无缘慈,详细开示,则弟子感恩之至矣。

 

答:既知求生净土,何可不一心念佛。宜放下万缘,作已死想。记数念佛,勿使懈怠。定数之外,但看净宗经典作增上缘也。

 

问:当危急时专念观世音菩萨,不念南无二字,可否。如不幸遭难身死,专念观世音菩萨,可生西方否。

 

答:可不念南无二字,不幸身死,可生西方。

 

问:室内衣物甚多,为方便故,难以除去,此于一心念佛有碍否。

 

答:念佛时先作室内净空之想,即不妨碍。

 

问:为环境所阻者,对于早晨十念法,欲施于睡眠始寤未下床时,向西坐定默念,较为利便。但以未经漱洗整衣,是否无妨。

 

答:苟其一心,即是清净,亦无不可。

 

问:念佛诵经固可有暇即行,予见凡念佛者,每以佛珠计其数,何故。或佛珠果有其他之效用乎。

 

答:念佛用珠计较,所以策励修行,日有定数,勿使懈忽也。

 

问:如一日中数次念佛,要否数次回向,抑俟至一天完时总回向。

 

答:若此日专诚念佛,不作他事,则可一次总回向。否则以每次回向为宜。

 

问:修持当如何用功,方收确切之效。

 

答:一切法门,念佛第一,不必探奇好妙。古德云,老实念佛,此一语可为苦海慈航。但能信愿行三者具足,自收确切之效。念佛之法,当以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四语为准绳。六根不缘六尘境界,清净其心,专念弥陀名号,念念相续不断,不假参究观想诸方便,自然得于自心中开发佛慧,了知即心即佛。

 

问:今生的境遇不好,必是前生或多生所做恶业所致。敢问此人若诚心念佛,能将境遇改善否。再者此人念佛时,应如何著想。应心中想将此念佛功德布施前生或多生结冤之众生,以此赎罪。抑应哀求阿弥陀佛赦罪。

 

答:诚心念佛,可能改善境遇。但想佛的功德,是断尽诸恶,具足诸善,度尽众生,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此善根增长,能把恶种伏而不起,即得改善之机矣。布施众生,只要发愿回向利益有情求佛哀佑亦然。至于赎罪赦罪之意,佛法所无。盖佛法主张自救自度。定业不可逃时,即佛亦无能救也。

 

问:凡遇拂意之事,指意之人,及逢最难忍受或最危险之境遇,如是一切无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皆认为是阿弥陀佛法音宣流变化所作,种种纷扰之魔事,皆变为佛矣。如此方便,可得一心不乱否。

 

答:如此方便,正是念佛三昧境界。安得不是一心不乱。

 

问:念佛须念相续。然遇应酬世务,若何用功。如勿念者,是有间断。如仍念则一心应事,一心念佛,是心有二用。窃意平常用功真切,临事自有不念而念之妙。然否。

 

答:心无二用,诚是。然应酬世务时,暂止不念,应酬毕,即继续念去,是仍以念为主,而应酬为客。但能客不夺主,主不随客即是功夫。

 

问:念佛时心切,稍不慎,难免魔现。但真念佛者,以了生死心,念弥陀佛,所在地谓狱火炎炎念佛名。正切之至也。今一恐魔来,则人不敢切念矣。奈何。

 

答:魔有病魔心魔鬼魔。病魔因不善调身而起,心魔因烦恼炽盛而起,鬼魔因夙有怨对而起。念佛人当持三聚净戒,行一切善,除心魔也。断一切恶,除病魔也。度一切众生,除鬼魔也。持咒礼忏读诵大乘以为加行,则千万稳当矣。

 

问:昔闻杨仁山诸公说,念佛以无后心为是。迄今未了其义。究谓举念念佛时,念念在佛而无别计度,绝待一心,便为无后乎。疑不可解。

 

答:行千里者,到在一步。念佛人于舍报时,最后一念,真是往生之因。故于平日念佛,亦当单提一念,一念之后。万念不生,若其生心,即复再提,如此念念相续,实皆念念单提,此为无后心也。平日如此念佛,临终往生稳当矣。故曰以无后心为是也。

 

问:念佛兼忏悔乎,抑不必忏悔,专心念佛乎。

 

答:念佛为正,忏悔为助,正助兼修,收功弥速。果能专一其心,何须更求忏悔。苟心不专,反不若兼以忏悔为得。

 

问:朝暮课诵列有八十八佛名,不知出何经典。佛名无数,何以只念此诸佛而为日课。

 

答:初五十三佛,出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三劫千佛皆礼此五十三佛而成道。次三十五佛,出大宝积决定毗尼经。菩萨犯极重罪,在三十五佛前忏悔,当得解脱。

 

问:平日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同消灾延寿药师佛二圣号,以何者为好。

 

答:药师琉璃光如来或药师琉璃光王佛,均是佛之本号。消灾延寿赞德,犹如大慈大悲也。

 

问:我因身体弱到极点,常卧订褥,以后关于一切疑问,不问可否。关于饮食起居,皆不过问,只是斩断万缘,一心念佛可否。如不行善修福,是否专念佛号即是行善。

 

答:专念佛号,回向一切众生,令得福慧,即是行善也。信愿持名,为念佛宗要。凡关于念佛往生问题上有疑者,不可不求决也。

 

(十一)杂修

 

问:念佛诵经礼忏拜像,是有相法。参禅见性拈花微笑,是无相法。谓有相与无,其功成究竟为殊途同归则可。若谓无相能成而有相不能成,无乃不可乎。请开示。

 

答:佛法非有相非无相,要有无不二,方可入道。故有相修者,宜不住相。无相修者,宜不住无。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诵经念佛,能灭重罪。修禅宗者,既不诵经,又不念佛,过去重罪,何能消灭。重罪未消何能成佛。

 

答:禅宗以断除妄念彻见心性为究竟。虽不诵经念佛,而成功则一。然此等多是利根,夙世修行,功已将圆,故一悟千悟耳。若末世众生,虽修禅宗,仍须诵经念佛,或勤修忏悔,方得罪障消除,而易于成就。不然,初祖达摩何以传楞伽经四卷,六祖慧能何以传金刚般若经,而永明寿禅师何以提倡念佛法门耶。

 

问:一切法门,任运修习,若称名,若持咒,若修观,若诵经,若礼忏,若坐禅,不限定一法,随己意乐,任运行之,有杂而不专之病否耶。若以杂为病,然一切法门,皆是如来无相方便无性之法,虽多而不杂。又永嘉云,诸行无常则是空,即是如来大圆觉,空即非有,圆觉非无,是中道义,又岂患杂耶。如是行持,不知有当否。

 

答:所举称名至礼忏,虽似多法,然互相资,任运行之,原无障碍。惟其中须具一贯之旨则可耳。如净土法门,称弥陀名号,持往生咒,修十六观,诵净土经,礼净土忏,及坐禅以为修持准备,何杂之有。然其中诵经持咒有可作加行功夫,原不限于净土范围,但以之回向净土可也。居士所举,乃圆顿工夫。悟圆觉者乃能有益。

 

问:浅学之人学佛,除念经礼忏尚可做到外,如其深入经藏了解高深之教理,似不容易。有何方法补救。

 

答:只要念经礼忏如法做去,亦可以伏烦恼智慧。欲问补救方法,亦不外诚敬如法而已。

 

问:学人从前曾诵经持咒,回向西方,人谓杂修。现仅于晚课诵忏悔文蒙由。昨晤一比丘云,忏悔文及蒙山,亦非居士所宜诵,纵回向仍属杂修,以专念六字佛号为是。未知然否。

 

答:蒙山施食,居士非宜。忏悔文未尝不可诵。专杂在心,能回向西方,即是专修也。

 

问:念佛有谓宜兼观白毫相者,有谓凡夫妄念纷飞不必涉及观想者。以何为是。

 

答:当量力行之。

 

问:学人修净业,欲单持名,每因简而生散乱。今欲持名时兼观想,藉想以系心,未知有违经旨否。

 

答:持名易,观想难,故应持名易一,观想易散。今居士不然者,从宜可也。

 

问:近年于静坐中,依观经作观,其观法即从第一观至第十二观,意在薰习作往生之助。但迄今不见有何进境。请开示。

 

答:观经中惟第一日观及第十三池上三圣观为易观。其他观境广大繁密,均不易观。宜足下之无进境也。请专修日观或池上三圣观。一观成就,即获三昧。切勿贪多速成,致遭魔境,反失善利耳。

 

问:杨仁山先生礼拜入观法第五观有观卢舍那佛法,其说云但以意识照经缘境观之,不知欲观卢舍那佛,应读何经。

 

答:卢舍那佛是报身佛,华严经梵网经均有其相。

 

问:佛经论上载魔能现佛菩萨像,又能说法,又能令人得神通得三昧,敢问修行人倘若遇此等时,如何能辨别他是魔或佛,应如何处置。

 

答:魔令人热恼,佛令人清凉。魔则心摄念而自消佛则心愈定而愈显。所以修行人遇此,则一心不乱,行所无事。经云,若作圣解,则受群邪。

 

问:唐善导等提倡专修而戒杂修,但四弘誓愿中则云法门无量誓愿学。此说矛盾否。

 

答:愿学是闻思的工夫,专修是修的工夫。又从杂修中方可简译一法而专修之。

 

问:善导和尚谓专修者百修百成,杂修者十得一二,后学每日课四字佛万声,往生咒七七遍,大悲咒七遍,阿弥陀经一遍四十八愿一遍,楞严经势至圆通章一遍,并参用龙舒净土文大菩萨修净土法门,又诵南谟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百遍,又参用慈云大师往生净土忏愿仪,每日仍课十念,又诵金刚经一卷心经三卷。如是订为日课,不犯杂修病否。

 

答:所诵经咒,悉皆回向,愿生净土,何杂之有。

 

问:结七闭关之法,未能施行,如前条所订之课,能成功否。又家境困难不免烦恼,拟遣谢一切,宁为饿夫,不以俗务纷心,再加双足趺坐,心念心听功课,何如。

 

答:如此用功,自入佳境。

 

问:打七功夫之意义目的及其形式若何。

 

答:欲令功夫加进之意。其目的在限期成就,将平日念诵功课连续做了七日,就是打七。或一人或多人均可。

 

问:闭关之仪轨若何在家可行否。

 

答:闭关者,禁足谢客,专心静修,在家人当然可行。入关时须斋佛疏告辞众,或请高僧说法对关。至在关内如何用功,则各随所愿,规定课程可也。

 

问:每当逆境时,不知当作何等想。

 

答:作反观想,(即是恕)退一步想,忍耐不睬想,种种譬喻想,还债想。

 

问:嗔心太重,如何才可去掉。

 

答:修忍辱度及慈心三昧,可以去嗔。简单说句话,处处自己认错,人人当他子女。若求佛菩萨加被,则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可也。

 

问:平时克治,以嗔恚为最难,每发于一时猝不及觉,未知除常念恭敬观世音外,有何法可以对治。

 

答:读佛经中关于忍辱波罗蜜文,可以对治,防于未然也。如金刚经忍辱仙人一节,六波罗蜜经中忍辱一品,及发菩提心论中羼提波罗蜜,均可。又四十二章经以能忍为有力大人,可详玩味。

 

问:消灭嗔火之方。

 

答:以忍耐为第一,慈悲为第二,愿谅哀矜均包含在内。明达因果为第三。不为现境所蒙,亦忍之后盾也。

 

问:收摄放心之法。

 

答:除念佛读经之外,阅有兴趣之佛典,如释迦谱大唐西域记高僧传居士传净土圣贤录等书。

 

问:学人每于增进修持之日,(例如长日诵经或结七念佛等)则三毒转炽,莫由遏止,纵以种种自解求伏,终似盆水车薪。未审此系宿业使然,抑天魔所扰也。当以何法治之。

 

答:此系宿业习气,须在平日读相常之书,令正思维若在临时,当以礼佛法对治之。

 

问:云何是闻思修,云何入三摩地,乞详示。

 

答:听讲看经曰闻,了解其义曰思,依义从身口意实行曰修,修至纯熟一心不乱曰入三摩地。

 

问:余未学佛前,思念极少,而学佛后反生种种感想。是何原因。

 

答:此前之念少是愚痴,后之想多是闻慧。学佛者,正应将佛理思维纯熟,方能于起心动念处,顺道而行耳。

 

问:因解起行,行起解绝,其行起解绝句意义若何。

 

答:研究其理,思维其义,谓之解。身口意业谓之行。如行路然,既识其途,然后起行。如方行时,犹须认路,如之何其行哉。故行起不须解矣。

 

问:布施为六度之首,然照金刚经所说,则但诵此经,一切布施均不能及,更何用布施乎。更何为六度之首乎。

 

答:布施有财施法施之二,诵经为法施,法施利人心,财施利人身,法施利及远,财施利及近,故云不能及。身命为内财,施身命亦财施也。来问未明此义,故致误会。

 

问:念经读咒,闻应于静室中具备香案木鱼等件,倘无如上布置时,应如何诵念之。

 

答:净几开卷端坐念诵。

 

问:同学某君好研佛理,身体力行。惟不喜念经及拈香祈祷。询其故,则曰,佛教为最高之哲学,哲学尚修持,焚香念经祈祷非佛教之精神,真正佛教功夫,不必作此等举动云云。其如何,乞指教。

 

答:学佛有四层功夫,曰信解行证。某君注意解行工夫,故云然。但行实通乎始终,不观普贤行愿品十大行愿乎。拈香即修供养,祈祷即忏悔,念经即读诵,为大乘十法行之一,皆行也。安得云绝对不必乎。

 

问:后学对于阅各项佛书,每每不能终卷。有碍答。

 

答:看经不终卷者,经不契机也。近居士处有法师讲经者否。宜就彼一听,即生兴趣,而得专一入门矣。

 

问:敝邑报本寺恭请能禅法师宣讲地藏经,其开讲时间,与敝社常课抵触。未知于修持方面有碍否。

 

答:听经与诵经无异。时间冲突,不妨相抵也。

 

问:听经者每日所饮该寺之茶水,而并未斋僧供众,是否为侵捐常住。

 

答:听经者所饮茶水,乃该寺之布施。受者,非侵损也。如听经得益,则增常住功德矣。侵损云何哉。

 

问:远处讲经,有人去听,无亲友处可住宿,饭食寺院中可否。供给其饭金住宿费,如何计算。

 

答:可否住寺,以寺屋能容与否为断。当预期接洽。至于计费,可约照住旅馆所费者送寺。

 

古农佛学答问卷四终 

 

《返回世间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