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八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八章  牛马道上话前因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这是最后的宗旨。成佛是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的解脱,即所谓大般若成就。永明寿禅师说,《宗镜录》的宗镜,以禅宗为主,如镜一般照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东西,包括各宗各派法门。

 

‘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就像快船顺流而下,不但顺风,没有阻碍,又碰到划船技术好。‘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宝城是《法华经》的典故。一切众生皆是佛的爱子,佛为渡爱子而想尽办法在归家途中设了许多假的地方——化城,一步步诱导爱子到真正的宝所。

 

讲到这里,我们又要提《西游记》的故事,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快到西天时,在雷音寺碰到一个假佛,同真佛一模一样,简直无法分辨。把孙悟空搞得莫名其妙,昏头昏脑,认不得真假。

 

修行人有时觉得自己了不起,入了化城而不知,化城尽是魔境。真的宝所是法王之家,归家稳坐。

 

福慧双修成佛之因

 

‘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大家想学佛,学佛要花本钱的,这个同世间一样,没有本钱就想学佛,办得到吗?学佛要什么钱?要‘资粮’资本、粮食。哪一种资本?一是福德,一是智慧(般若)。

 

福德没有具备,一上来就想悟道,就是做生意也没那么便宜的事。想劳力赚点钱多困难!平生没有种一点福德,坐在那里只想管自己的人会有福德?那就奇怪了!那些为世间救世救人、为他人忙碌的人都白干了!那真是笨蛋的可以,只有你最聪明,只管自己两腿一盘就成佛?唉呀!有这样便宜的事我早干了!

 

福德、智慧资粮不具备就想成道?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永明寿禅师说,你必须先了解《宗镜录》这部书,所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这是一条出路。

 

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

 

‘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佛拈花微笑,传法给迦叶尊者,是为禅宗第一代祖师。

 

我常跟出家同学讲戒律时会提到佛的十大弟子,所有声闻众,每一个都挨过骂,经典上不大看得到,戒律上看得到。佛也同我们一样,脾气来了痛骂,笨蛋、臭蛋、皮蛋都拿上来。唯有迦叶尊者一生没挨过骂。迦叶尊者的‘行’——修行的行为、福德、智慧样样好。佛一生只真正接受一个人的供养,那就是迦叶尊者所供养的金缕袈裟。

 

迦叶家族世代有钱,未出家前,是印度首富;出家后,财产全舍了,只带一件金缕衣出家。金缕衣是无价的珠宝穿成的。

 

现在出家人穿的袈裟,是一条黄线滚在红衣服上,叫金襕。袈裟,为什么这么穿呢?这不是印度佛教的制度,是是中国佛教的,唐代以后,大和尚受皇帝赏赐时穿的,一块块方形兜拢,那叫福田衣,要为一切众生种福田。

 

佛接受迦叶尊者供养后披上袈裟,涅槃时交待迦叶不准死,到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弥勒佛下来,把袈裟交给弥勒再涅槃。所以迦叶尊者还在那里等著。

 

至于有人怀疑他怎么会从印度跑到云南来?因为云南当时与印度边界不分。

 

‘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弥勒楼阁上次提过。

 

学佛第一步先要改正心理行为,那得先研究《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从发愿到行履,都要那么做的。

 

‘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这是《法华经》上次讲过的典故。

 

‘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也是《法华经》的故事。《法华经》先是把小乘根器、焦芽败种赶出去。佛最后讲完这部经又对这些人授记,任何人都会成佛,那些原来被贬被斥骂的,慢一点他又会回转过来变成好的,只是时间问题。

 

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过去觉王;因玆成佛;未来大士;仗此证真。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无一色非三摩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任何声音皆是咒语,最高总持法门。

 

这些文句很有文学味道,接下来最美的文字又出现了,真是经常高潮迭起!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很美的句子!任何景致都可传心。一片树叶,风一吹,悠悠一飘,悟道了!月亮照在沙汀上,一看!悟道了!‘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些都是好句子。搞文学的人抄起来,将来自己文章写进去,人家不晓得来源,嘿!就把人吓倒,学问好。你不要告诉他是《宗镜录》上来的哟!他问你,你叫他去查、去读书。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葡之香,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

 

通玄峰顶不离人间

 

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妙峰’,《华严经》境界。善财童子悟子道,得了根本智,但是差别智难求。世间法都要会,样样可通大道。善财奉老师之命出外参访,第一参就找法名叫‘德云’的和尚,德云在哪里?站在妙高峰顶上,又妙又高。善财童子拼命爬,爬到妙高峰一看,连个人影都没有,那有个德云比丘?这事怪了!跑到山里找和尚,山顶上没有和尚,和尚大概下山还俗去了!

 

和尚哪里去了?

 

回头一看,和尚在另外一个峰顶。

 

这个故事,又妙又高。一般总认为出家、出世是道,结果善财到了妙高峰顶找不到人。

 

那么,道在哪里?

 

在另外一个山顶上,那个山顶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那地方就有道。

 

《华严经》五十三参,第一幕镜头就把佛法说完了!

 

妙高峰顶找到德云,道德如云,一切道德像云、雨一样洒起来,盖覆天下众生。这个不是站在妙高峰顶能够办到的。一个人在孤峰顶上独立,万缘不沾,‘不要找我,我要修道’,你永远找不到这个和尚,而且不能成就道德之云。

 

所以德云比丘在另一个峰头站著。

 

但是,话又说回来,你没有先爬到妙高峰顶的话,你就不会回头找到德云和尚。因此你只好剃了头先爬到妙高峰上再说,不爬到这里不行,找不到的,这条路只有这样通。要把这个佛经的故事悟到,可以修道了!

 

所以,搞通《宗镜录》,‘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那才是真正的妙,极平凡而极高明,佛法就在世间最平凡,妙高峰就在这儿。

 

下面一节是结论。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以玆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共传斯旨耳。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三藏十二部有多少佛经?永明寿禅师为我们做整理工作,删去繁文缛节,集中精要。

 

‘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文章体裁是对话问答方式。什么叫《宗镜录》?宗字在此,唯心为宗,万法如镜。

 

‘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把所有佛法要点集中记录下来,所以叫《宗镜录》。

 

‘分为百卷,大约三章。’永明寿的分类大约三章,他觉得已经整理得非常科学,那时可以,现在又不行了。

 

‘先立正宗,以为归趣;’(这是第一章。)

 

‘次申问答,用去疑情;’(这是第二章。)

 

‘后引真诠,成其圆信。’(这是第三章。)

 

‘以玆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以上是永明寿写《宗镜录》的一篇序文。我们没有办法照他的卷一、卷二……这么讲下去,因为我研究过,照这样讲下去,大家会很无聊。老实讲,大家佛学没有基础,尤其现在的青年同学,你说中国文字不好嘛!个个很高明,中国字都认得,道理都会讲,但是不深入,你说好嘛!实在不行,很难办。所以我研究半天,只好颠倒过来讲。这是第一次试用这个方法。

 

现在,我们不照次序讲,因为我曾经照次序分段做过一阵功夫,本想做完,但中间跟大家开始研究讨论时,又把工作摆下来。我做的工作素来没有结果,这是学西藏喇嘛的方法。没有结果,就永远跟大家在一起;有了结果,涅个槃就跑掉了!所以很多事我都做半截摆在那里,以保留一个未了之缘。

 

唯识与因果

 

接著我们讨论第四十二卷。真正的唯识来了。

 

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永明寿禅师对唯识学尤其见解独到。他把当代各宗各派研究唯识的大师一齐请来,分别提出要点,而归纳出一个总结论。可是后世一般研究唯识的中国人,对他的唯识连理都不理,认为非正宗,这是很开玩笑的事。换句话说,后世研究唯识的学者,有必要注意及此。

 

宋代以后,佛教各祖师咸称永明寿禅师为弥勒菩萨的现身,他宏扬自宗唯识,特别讲得好。所以我们先研究他的唯识部分。尤其是现代人,配合这个时代即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学术文化思想,以及廿一世纪开始的真正佛法,必须先要了解这个。

 

研究《宗镜录》综合的唯识学,必须先从四十二卷提出一个思想理念:明辩因果。

 

我经常说,学佛的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必须相信佛法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

 

(编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自作自受等思想,普见大、小经典,现略举数则,以供参证:一、《中阿含经》:‘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其受报如是。”二、《杂阿含经》:‘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三、《孛经抄》:‘天地之间,一由罪福;人作善恶,如影随形;死者弃身,其行不亡;人死神去,随行往生。’四、《光明童子因缘经》:‘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亡。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五、《涅槃经》:‘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六、《法华经》:‘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前年借用佛光别院讲课,我郑重提出,后世学佛颠倒因果,而且坦白地说,少有学佛的人真正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好一点是迷信,差一点,老实说,就是不信。

 

有位大法师好几年前在善导寺公开演讲,讲了一些很伤心、也是很真实的话,他的话还算客气,他说;‘现在一般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他当时对事务性有所感慨而发。当天有位居士听了跑来告诉我这句名言,他说把他肚子笑痛,眼睛也笑出来了。肚子痛是因为这个话太好笑,骂尽天下人;眼睛笑出来是因为讲得好伤心。

 

的确,一般信佛的人真是如此,包括在家出家。自己确切反省,真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了吗?不见得吧!如果真相信,你的行为做法绝不是这样做喔!

 

明辩因果是重要的一件事。

 

讲到明辩因果,有一个大问题:东方文化非常注意因果,尤其是中国与印度。譬如中国文化源头的《易经》,就是讲因果的,一爻一爻地演变,这爻由那一爻而来,都是前因后果。

 

所以,孔子在《易经》坤卦《系传》上就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首先提出《易经》就是一部讲因果律观念的书;包含物理世界的因果律、精神世界的因果律、行为的因果律、理念的因果律。所以《易经》可以占卜、算命、看病等等,也就是根据这个因果律来的。孔子很伤心地在坤卦《系辞》上讲:‘臣杀其君,子杀其父’,讲春秋战国三、四百年中,社会之混乱,人类道德之堕落,儿子杀父亲,臣下杀长官的,太多了!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这不是偶然的,‘其所由来者渐已’,是因果慢慢累积起来的。

 

中国文化素来讲因果,因此世代尊师重道,孝顺父母,都讲绝对的因果律。

 

我经常跟青年同学讲到道德观,大家说现代青年人没有道德观念,我说我反对,怎么没有?古今中外,道德情操不变,道德的观点两样,如果说现代人没有道德观念,你真是同我一样糊涂!

 

人类过去的道德是宗教性的,讲因果律、报应;现在的道德是经济的价值观念——有没有价值。你不能认为价值观念不是因果道理。懂得观点两样的道理,就明白新的文化开始怎么去领导?你光想返古,用旧的因果律观点迎合未来时代,培养道德情操,无异背道而驰,几乎把每一代的善念变成焦芽败种,这是我们教育错误的责任。老一辈大多初旧教育不求新、不求变的包袱捆住,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害了后一代,罪过很大。我们要知道如何开发后一代道德的基础,伦理的观念情操一样,就是方式不同,赶快变更自己的方式。

 

过去传统文化,讲因果是道德性、宗教性,不只中国,世界上皆如此,现在是价值性,过去所讲的因果是三世因果,父亲做坏事,报应在子孙。我们小时候要当著父亲的面,背《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若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老一辈都知道,年轻人不知道,好像我在念无上等等咒。

 

(编案:朱子指明末清初大儒朱用纯(西元1617——1688年),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越二载遭国变,痛父殉难,弃去儒冠,故乃称‘布衣’;不能效王裒庐墓攀柏,而时时辄洒其泪,故自号‘柏庐’。从此隐居教授以养其母,潜心《四书》、《六经》及濂、洛、关、闽之书,探索融会,务在躬行实践。生平严以律躬,不欺暗室。每日晨兴,必谒宗祠,庄诵《孝经》一遍。晚年作《辍讲语》曰:‘中庸成己成物,罔弗由诚。然后谓诚者,不外乎伦常日用之间。今人心中不脱卑鄙二字,伦理上只办得苟且二字。以此读书,虽可语于圣贤之学?虽日事讲贯奚益哉!’

 

及其临终,命设父像,扶起再拜。以平日所著删补蔡虚齐《易经引蒙》及《四书讲义》二书,嘱其子曰:‘谨藏诸笥,吾将以此见先人于地下。’复语门弟子曰:‘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言讫而逝,年七十二。

 

这篇《朱子治家格言》影响中国社会民间教化甚巨,但恐已为现代青年所轻忽。近年来因社会急剧变迁,其内容或有不合时宜之处,然其一贯精神仍颇有可取之处,谨录全文,以便览读慎思明辩。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节约,宴客切忌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礼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生谄容者最可耻,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持势力而淩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诬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餮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胜天;为人若此,庶几近焉。)

 

因果三式

 

过去,因果是讲直线的,祖宗做不好,祸延子孙,这个问题很大,祖宗做不好,子孙有何罪呢?‘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不错,是自寻烦恼,可是妻女又为什么应该受报呢?‘慝怨而用暗箭’,子孙又有何罪要替你受这个报呢?

 

中国这个因果律讲直线代代报,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是至理。

 

佛家讲的三世因果是‘自报’,与中国所言‘祖父、父母、我’的三世因果不同,佛家讲‘前世、今世、后世’的三世。这两个东西是有关系的。中间所讲的报应是这么个十字架;佛家的报应是这么个圆圈里加上个十字架,像一个田,啊!真是福田。

 

西方的因果报应呢?与中、印又不同,很简单,善人升天,恶人下地狱,两头报,中间偶然站一下。中间怎么来的?他怎么那么有钱、享福?我怎么那么苦?这个不知道、不管,这是两头报。那么,不善又不坏,站在中间好不好呢?站不住的,自己还做不了主,要等到世界末日上帝审判,这是西方的因果报。

 

东西方文化各个宗教、各个民族对因果报应的观念不同,深入研究又是一篇博士论文。讲得最圆满的,对不住!还是我们这位,在那里闭眼睛的本师的学问最大,果报讲得最圆满,三世因果包括了上下左右,这是佛法的基础。

 

这一篇讲的是明辩因果。实际上,我们常讲‘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在哲学立场一听,很高明,唯心唯识这两句话是真正的因果论,从形上到形下,真正的至理。所以这一段特别重要,因此必须从这一篇讲起。

 

夫大乘圆顿,识智俱亡。云何却述缘生,反论因果?答:经云‘深信大乘,不谤因果。’又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问答对话题,假使重新编排这本书,以一问一答方式分成两行书写,后世青年看起来比较清楚,有问题可找,会喜欢看。

 

他说大乘佛法是圆满顿悟,一切皆空,本性自空,到了这个境界,识智俱亡,无所谓唯心唯识,也无所谓有智慧。有一知、有一念已经不是了。那么,既然本体是‘本来无一物’,又‘何处惹尘埃’呢?

 

佛法讲缘起、缘生,又讲建立在因果上,你看永明寿禅师把佛法做假定性的问题来回答。

 

‘深信大乘,不谤因果。’刚才提出信解行证,你要相信佛说的,大乘道到了彻底究竟既然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哪里有个因果报应对不对?那就不对了!他说大乘道不谤因果,谤,不完全是毁谤之意,曲解、误解也是谤。因果绝对存在。

 

又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体是空的,空的体起用,就是缘起,一用就有因果。所以,根据中国《易经》文化的一句话:‘动辄得咎’。房间绝对空,没有事,有一点灰尘落下,一动就有因果。动就有用,一起用,就有因果。缘起,因果就来,所以说‘动辄得咎’,不动则已,一动毛病就来。

 

所以我经常说孔子讲《易经》讲得好极了!研究《易经》必须先了解《系传》。孔子言:‘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算命、看相、看风水都从《易经》文化来。严格言之,吉凶二字就是好与坏,没有第三样。悔吝:悔是佛学所讲的烦恼、痛苦;吝是不通、障碍住、蔽住;悔与吝两者是小凶。好就是好,没有大好、小好之分;不好则有小不好、大不好的差别。《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有时吉、有时凶,有时悔、有时吝,归纳起来只有两样:好与坏。问命好不好?事情可不可做?当然可以,不好就坏。做生意十年,赊本了,很简单嘛!天下事不好即坏,不用算命卜卦。不过人在小坏中不觉得,以为自己在好中。

 

中国有两句哲学名言:‘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好事没有两样一起来的;倒起霉来不是一件喔!刚刚打破碗,完蛋!又割伤手、又弄脏衣服。这是中国人生哲学,人生懂了这些就知道事情的来历。孔子说:‘吉凶悔吝,生乎动者’,做人做事,一动,四分之一的成份可能是好;四分之三必然是坏,可见吉之难。可是世界上的人愚痴、贪嗔痴,不管凶悔,都在求吉。学佛法的人懂得一动就是缘起,也不要算命、卜卦、求神了,自己就会懂了,你这个起心动念、缘起对不对,因果律摆在这里。要不然,自认为佛法是空的,不懂得真空知缘起的道理,就落在断见、邪见上了。这些非常重要,在讲邪见,所以要注意!

 

夫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所以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拨无,堕诸邪网?只为一切外道,不达缘生,唯执自然,拨无因果;二乘眇目,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世间业系,无闻凡夫,五欲火烧,执著因果,尽成狂解,不体圆常,皆背法界缘起之门,悉昧般若无生之旨。

 

永明寿禅师集中经论的主要重点,告诉我们一般学佛的人,要特别留意因果的基础理论,乃至小乘罗汉不懂因果,搞错了,都落在邪见上,严重得很!所以好多年来,我经常说佛法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讲尽管讲,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我们现在从文字上研究唯识宗、法相宗宗旨。实际上,唯心唯识不出因果,因是因,果是果,譬如拍桌子,‘啪’一下,拍桌子是因,发出声音是果,因果同时,就那么快,因中含果,果中含因,几乎没有办法分辨,有这样严重。不是说,我打了他一个耳光,明天他看到我对我吐口水,果报才来,中间利息不算,不是这么回事。‘啪!’因果就是那么快。

 

这个道理要搞清楚,才能谈悟道。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因果并不是个王、上帝、菩萨在那里用电脑跟你算帐,是你自己的心识在变。孟子再三引用诗经的话:‘自求多福’。反过来说,我们遭遇不好,是自求多祸来的,这是自求的、自变的,儒家、佛家、道家一样。孔孟之道强调自求多福是深信因果,一切唯心唯识是自变的,这个道理非常深刻、非常基本。

 

《返回世间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