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大意三辑第二种

华严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编述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此宗之教义

第三篇 此宗之行果

 

华严宗大意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

 

此宗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一宗正依之根本圣典,以建立义理显示旨归,故名华严宗。又以此宗观门教相,至贤首大师法藏而圆备,故以贤首名宗。又名法界宗,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故。佛典称释迦牟尼佛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深位菩萨,说圆满修多罗,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也。佛灭度后七百年,南天竺国龙树菩萨,往龙宫中,见此华严经有三本,其上中二本,并非凡力所持,乃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而出,流传人间。东晋义熙年中,佛陀跋陀罗三藏,翻译下本十万偈中前分三万六千偈为六十卷,是为旧经。次唐武后时,实叉难陀三藏,翻译前分四万五千偈为八十卷,是为新经。次唐德宗贞元年中,般若三藏,别译入法界一品为四十卷。此经自佛陀跋陀罗三藏翻译以来,早经敷畅。然至陈惰之间,杜顺禅师,总括华严奥旨,作法界观一卷,又作五教止观一卷,始定一完之基础,是为东土华严初祖,其弟子至相大师智俨,通华严十地中大相义,作华严略疏五卷,后人称为搜玄记,并作十玄门五十要问答孔目章,以申其义,是为第三祖。至第三祖法藏,承搜玄之后,作探玄记二十卷,又尝同译八十华严。复造章疏二十余部,大成一宗之教义。贤首殁后,静法慧苑,背师说,作刊定记三十卷。嗣清凉大师澄观出,作大疏及演义钞,会释静法之破斥,恢复华严之正统,是为第四祖。次圭峰大师宗密,祖述清凉,盛弘此宗,后人称为华严第五祖。唐季遭会昌之厄,此宗遗风扫地。至宋长水子浚及其弟子晋水净源等,出而保存之,余绪赖以不坠。明初别峰麓亭等,大阐华严宗旨。传及明季,有续法法师,若贤首五教仪详注等。清代有通理法师,著五教仪开蒙增注等,尚承流未泯也。

 

第二章  此宗之教判

 

此宗以五教十宗,判释释迦如来一代之教法。如华严教义章云:初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就法分教者,就所诠之法义,分能诠之教相为五类,非依年月说时之次第。如探玄云:以义分教,教类有五,此就义分,非约时事。以理开宗者,就五教所尊所崇所主之义理,开为十宗。言五教者,一小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一小乘教者,不堪听受大法者所受持之教门,即愚法二乘教。愚法者迷执自法,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此教逐机设故,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木。唯论小乘,名为小教。此教总摄四阿含等经,六足发智婆娑俱舍等论所说。二大乘始教者,大乘之初门,为自小乘教出始入大乘者所说教法。未尽大乘法理,名之为始,不言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作佛,故亦名分。于中广说法相,少说法性。又说诸法一切皆空,不说不空中道妙理。此有相始教空始教二门。深密等经唯识等论,立众生根性法尔有五种不同,建立依他万法,名相始教。般若等经中观等论。说诸法皆空,除有所得迷执,名空始教。三终教者,大乘终极之教门。此教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名之为终。以称实理,亦名为实。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如楞伽胜鬘等经起信宝性等论说。此上二教,并立阶位,渐次修行成佛,故总名为渐。四顿教者速疾顿悟之教门。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于中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与三自性俱空,八识及二无我尽遗。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如净名默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五圆教者,无碍圆满之教门。此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成正觉,名为圆教,即华严经所说。

 

言十宗者,一我法俱有宗,谓人天乘及小乘中犊子部等。人天乘,计我法俱有实体。犊子部等,立三世有为无为诸法及胜义我。二法有我无宗,谓小乘中萨婆多部等。彼计一切法皆悉实有,而不立我。三法无去来宗,谓小乘中大众部等。彼说过未之法。体用俱无,唯现在诸有为法及无为法有。四现通假实宗,谓小乘中说假部等。此宗不唯说过未无体,于现在有为法中,亦有假法有实法。在五蕴可实,在十二处十八界为假。五俗妄真实宗,谓小乘中说出世部等。彼说世俗之法皆假,以虚妄故。出世之法皆实,非虚妄故。六诸法但名宗,谓小乘中一说部等。彼说一切我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已上六宗,收小乘教。然诸法但名,又通于初教之始。七一切皆空宗,谓五教中大乘始教。始教有空始教相始教二种。此就空始教立名,即无相大乘。彼说一切诸法,不问有漏无漏,悉皆真空。此贤首所立,清凉改为三性空有宗,谓此宗但说遍计一种性是空,依他圆成二种性是有。八真德不空宗,谓五教中终教。说一切法唯是真如,如来藏中实德摄故,有自体故,具性德故。清凉改此为真空绝相宗,谓此宗说真空实相之中,绝一切虚妄假名之相。九相想俱绝宗,谓五教中顿教。泯所缘境相,绝能缘心想,直显离言法性。清凉改此为空有无碍宗,谓此宗说空是即有之空,谈有是即空之有,二互交彻,圆融无碍。十圆明具德宗,谓五教中圆教,说性海圆明,具足众德,一多相容,主伴无尽,清凉改此为圆融具德宗。

 

第三章  华严经大纲

 

(第一)名义

 

华严经云者,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略,具译应云大方广佛杂华严饰经,译略杂饰。大方广者,大者,体性包容。方广者,相用同遍,一切如来所证法也。佛者果也,万德圆明,能证人也。华喻万行,严谓严饰,因位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云华严。如华严略策云:大方广者,所证法也。佛华严者能证人也。佛谓果圆觉满,华喻万行披敷,严乃饰法成人,经乃贯穿常法,又佛果地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云华严。如探玄云:佛非下乘,法超因位,果德难彰,案喻方显。谓万德究竟,镶丽犹华。互相交饰,显性称严。

 

(第二)内容

 

至相贤首,据六十华严,言佛七处八会说华严经,谓人中三处,天上四处,为七重会,普光为八重会。清凉据八十华严,言七处九会。第一会,在菩提场,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有世主妙严品已下六品。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十信法门,有如来名号品已下六品。第三会,在忉利天宫,说十住法,有忉利天宫品已下六品。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说十行法,有升夜摩天宫已下四品。第五会,在兜率陀天,说十回向法,有升兜率天宫品已下三品。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说十地法,有十地品一品。贤圣有隔,故越化乐。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因圆果满法,有十定品已下十品。前六因圆,后五果满。第八三会普光明殿,说普贤大行法,六位顿成,有离世间品一品。第九会,在室罗伐城逝多园林,说入法界法门,有入法界品一品。而第九会末,归菩提场,则十会圆明,顿彰玄极。约能诠文,束此九会以为四分。约所诠义。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四分者,第一会世主妙严品已下六品,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从第二会如来名号品,至第七会如来出现品三十一品,名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八会离世间一品,名托法进修成行分。第九会入法界一品,名依人证入成德分。五周因果者,一所信因果,谓第一会菩提场,说如来依正因果法门,共六品。前五品,显舍那依正果德。后一品,明彼本因,令人信乐,故名所信因果。二差别因果,谓第二会普光明殿至第七会重会普光明殿,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差别因果之法门,共二十九品。前二十六品,辨因。后三品,明果。故名差别因果,亦名生解因果。三平等因果,谓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平等因果,共二品。前普贤行品,详因该果海。后如来出现品,明果彻因源。因果交彻,平等不二,故名平等因果,亦名出现因果。四成行因果,谓第八会重会普光明殿,说成行因果离世间法,唯一品。初明五位因,后明八相果,以此因行,成此果行,故名成行因果,亦名出世因果。五证入因果,谓第九会逝多林,说证入法界妙门,唯一品。初明佛果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修因,谓因果二门俱时证入,故名证入因果。

 

(第三)宗趣

 

此经以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不思议为宗。法界者,总相也,包事包理及无障碍,皆可轨持,其于性分。缘起者,称体之大用也。理实者,别语理也。因果者,别明事也。此经宗明修六位之圆因,契十身之满果,一一皆同理实,皆是法界大缘起门。语理实则寂寥虚旷,故经云: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语缘起则万德纷然,故经云: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此二无碍,故事理交彻,互夺双亡。此二相成,则事理照著。以理实而融因果,则涉入重重。会斯二而归法界,则融通隐隐。故经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

 

(第四)疏释

 

此经之章疏,六十华严,有至相之华严经搜玄记,具云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力轨,又单称华严经略疏,有贤首之华严经探玄记,单称探玄记。八十华严,有清凉之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四十华严,有清凉之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圭峰之疏钞。他若帝心之法界观五教止观,明华严之观行。至相之孔目章十玄门五十要问答,贤首之五教章金师子章华严旨归游心法界记妄尽还源观华严八会纲目,清凉之华严悬谈华严略策华严七处九会颂等,说华严之奥旨,皆此宗之要籍,至贤首五教仪五教仪开蒙增注等,则此宗之入门也。

 

第二篇  此宗之教义

 

第一章  法界缘起

 

此宗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为一家教观之玄宗。如法界玄镜云:言法界,一经之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所言一心法界者,谓总该万有心,即该罗一切万法有情非情迷悟染净之一心。如清凉新经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言法界者,法者,轨持为义。界有性分二义,今取性义,以能为诸法之性,一切诸法皆由性起故。清凉于大疏钞中,依五教略明一心。初小乘诸教,实有外境,假立一心,由心造业所感异故,是曰假立一心。三大乘始教,以异熟赖耶为一心,遮无外境,是曰异熟赖耶一心。三大乘终教,以如来藏性具诸功德,故说一心,是曰如来藏性一心。四大乘顿教,以泯绝无寄,故说一心,是曰泯绝无寄一心。五大乘圆教,总该万有,事事无碍,故说一心,是曰总该万有一心。于此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超言思之一心法界上,色心万差诸法,炳然显现,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犹帝网天珠,彼此圆遍而不妨,互相融通而无碍,是曰法界缘起,又曰无尽缘起,即法界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总为一团。此一团万法互为能缘起所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此一法,望他一切法为缘。他一切法,望此一法亦悉为缘。相资相待,互摄互容,成一大缘起,所谓总收法界为一缘起是也。如法界缘起章云:法界缘起,无碍容持,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又大疏云: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即他宗就一事一理定能缘起体,不过一相孤门之缘起。此缘起就法界全体,一多相容,自他由藉,重重无尽之缘起也。

 

第二章  四法界

 

一心法界,摄四法界,所谓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是也。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者,差别之事物,即万法。色心情器万差诸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譬如器从金出,成种种形,故名事法界。此时界者,分义,随事分别故。理法界者,平等之理体,即真如。此体性不增不减,生佛平等,无二无差别。譬如众金,其相虽异,其体则一,故名理法界。此时界者性义,谓诸法性不变易故。理事无碍法界者,差别之事物,与平等之理体,一体不二。事揽理成故,即理是事。理由事显故。即事是理。如是理事互相交络,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真如与万法,无碍融通。譬如金即器,器即金,故名理事无碍法界。此时界具性分二义,不坏事理而无碍故。事事无碍法界者,一切分齐之事法,一一称性融通,各各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关系,即万差诸法,皆真如法性理故,一尘一毛,亦悉具足真如法性理,更无欠缺。万法与真如无碍故,从真如起之此法与彼法亦无碍。火从理起,水亦从理起。所起之水火似异,而从能起之真如观之,水火二法亦无碍。如是万法互相摄尽,事事互相融即,重重无尽,无碍自在。譬如器器同一融即,故名事事无碍法界。此时界亦具性分二义,性融于事,一一事相,不坏其相,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

 

第三章  十玄门

 

事事无碍之原理,毕竟不出相即相入二语。相即,如波水相收。彼即是此,此即是彼,是曰万物同体。相入,如二镜互照。彼依此有,此依彼有,是曰万物相依。此宗以所谓十玄门,说明此相即相入之原理。十玄门有新古之别,至相所立,谓之古十玄。贤首所立,谓之新十玄。古十玄者,华严教义章作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诸法相即自在门,四因陀罗网境界门,五微细相容安立门,六秘密隐显俱成门,七诸藏纯杂具德门,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此一门总说,自余九门,此门之别义也。同时具足相应者,会玄云:同时,明无前后。具足,明无所遗。相应,明不相违,谓十方三世一切诸法,同时具足圆满,彼此照应,成一大缘起,顺逆无碍,参而不杂,如大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又本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即如金师子章所云: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一,谓于多事中随举一事为一。除此一事,余有多事为多。相容者,递互相容。如一遍于多时,则多能容一。多遍于一时,则一能容多。虽递互相容,而一多历然可别,故曰不同,如一灯与多灯相对一室,一多各住,但光照互遍耳。又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即如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前说相入,今示相即。谓诸所有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无障无碍。一若摄于多时,多便即一,所谓由此容彼,彼便即此,是也。多若摄于一时,一便即多,所谓由此遍彼,此便即彼,是也。如乳投水,废己同他,故名相即。又经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又云:此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悉与三世诸如来等,亦与三世佛境界等,悉与三世佛正法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三世诸佛平等智慧所化众生皆悉平等,即如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诸根诸毛,各摄全体,无离眼之耳鼻舌,亦无离耳鼻舌之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诸根相即,无碍自在。

 

四因陀罗网境界门,一切诸法相即相入,不唯一重。体相自在,隐显互现,重重无尽。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象俱现。诸珠皆然,互相现影,影复现影,重重无尽,千光万色,虽重重交映,而历历区分,亦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传耀相写,递出无穷。如经云:一切佛刹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具说普贤行。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莲华座,遍满一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又云: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于一微尘中,见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故于微尘现国土,国土微尘复示现,即如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如是诸法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然甲是甲,乙是乙差别之诸法,不坏其相,各住自位,于一法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隔瓶顿见。一能含多,法法皆尔,故曰相容。一多法相,不坏不难,故曰安立。微细有三义,一所含微细,犹如芥瓶。二能含微细,以一毛一尘即能含故。三微细难知,微尘不大国土不小,而能相容。如经云: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住。又云:于一尘内,微细国土一切尘等悉于中住。又云:菩萨于一念中,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近,及所被益诸众生等,于一念中,皆悉显现,即如金与师子,或显或隐,或一或多,彼此同时安立无碍。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此全摄彼,此显彼隐。彼全摄此,彼显此隐。以一摄多,一显多隐。以多摄一,多显一隐。如是彼此一多摄入,隐覆显了,俱时成就,不相妨碍,秘密自在,虽各不同,亦不杂乱,故云隐显。俱时而成,体无前后,故云俱成。各得其所,自在无碍,故云秘密。由互相摄,则互有隐显,故有此门。谓摄他他可见,故有相容门。摄他他无体,故有相即门。摄他他虽存而不可见,故有隐显门。如经云:或东方见入正受,或西方见三昧起,或西方见入正定,或东方见三昧起,乃至于眼根中入正受,于色法中三昧起,乃至现童子身入正受,于壮年身三昧起,乃至一毛孔中入正受,一切毛孔三昧起。一切毛孔入正受,一毛端头三昧起,乃至一微尘中入正受,一切微尘三昧起,即如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若看金,唯金无师子,互有隐显。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一藏多时,就一说即名为纯,就多说即名为杂。诸法举成一法是纯,一法具一切法是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防碍,故名具德。如似就一施门说者,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等行,故名为杂。又经云: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此般若波罗密普庄严门,即如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

 

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一切诸法,遍十世中,同时别异具足显现。言十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三一世,又各有过去未来及现在,即过去中,更有过现未三世,现在未来亦然,名为九世,此九世叠相即入,摄为一念。前九为别,一念为总,总别合论,故云十世。十世区分,名为隔法。此十世隔法,相即相入,而不失前后长短等差别相,故名异成,以三世相因互相摄故,一念具十。举十以显无尽故,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如经云:或以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或百千大劫为一念,或一念即为百千大劫,或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又云: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自在神力。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众生。诸佛于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即如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故成总别十世之不同。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一切诸法,唯是如来藏真如一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名唯心回转。如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又经云: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即如金与师子,隐显一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一切事法,互为缘起,随托一事,便显一切事法,以随一事即是见于无量法界,能生事事无碍胜解。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显道理,非是托此别有所表。如经云:此华盖等,从无生法忍之所生起等,意明一切因生一果,一果即具一切故,非是托此别有所表也。即如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真体,具彰真性。理事合论,况赖耶识,令生正解。

 

贤首于至相所说十玄,改诸藏纯杂具德门,为广狭自在无碍门,又改唯心回转善成门,为主伴圆明具德门。广狭自在无碍门者,广兼宽大,狭兼窄小。毛端现刹,狭不碍广也。刹入毛端,广不碍狭也;又毛端现刹,不坏毛相,即狭而广也。刹入毛端,不坏刹相,即广而狭也。任运俱现,彼此各不相妨,故云自在无碍。如经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以是初发心。又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以大世界作小世界等。主伴圆明具德门者,一切诸法,随举其一,即便为主,而居其中。余者为伴,周匝围绕,由其为唱为随,无杂无碍,故云主伴。彼此隐显,主伴交辉,故云圆明。一多摄入,连带缘起,故云具德。如经云:法界修多罗,以佛刹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是也。

 

诸法得有.如是混融无碍,略有十因。一唯心所现,谓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唯是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是故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即入无碍。二法无定性,谓一切诸法,既唯心现,从缘而生,无有定性。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大非定大,故能入一尘而无间。三缘起相由,谓一与多互为缘起,递相由藉,故有如此相即相入等。四法性融通,谓若唯约事,则互相碍,不可即入,若唯约理性,则唯一味,无可印入。今则理事融通,具斯无碍,谓不异理之一事,具摄理性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随所依理,皆于一中现。五如幻梦事,犹如幻师,能幻一物以为种种,幻种种物以为一物等。一切诸法,业幻所作,故一异无碍;又如梦中,所见广大,未移枕上,历时久远,未经斯须。六如影像现,一切万法,略有二义,一皆如明镜,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别所现,如影像故。由初义故为能现,由后义故为所现,故一切法互为镜像,如镜互照而不坏本相,已上六因,就诸法自尔之德相说。已下,就诸佛菩萨业用无碍。七因无限量,谓诸佛菩萨,昔在因中,称法界性,修无量殊胜之因,故今得果,妙用无边。八佛果证穷,谓佛证穷真性,故如性业用亦无碍。九深定大用,谓海印定等诸三昧力故,令于小处而现大法,无所障碍。十神通解脱,谓此皆是诸佛菩萨胜神通力及不思议解脱力之所显现,故圆融自在。此十义中随一即能混融诸法,无碍自在。

 

如是一切诸法,皆具足此十玄,无碍自在,是名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亦名无尽缘起法门。

 

第四章  六相圆融

 

十玄缘起事事无碍之法门,由六相圆融之教门成立。所谓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总相者,一含多德故。二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缘起法一切处通,今且略就缘成舍辨。总相别相,如云全体与部分,如舍是总相,和同作舍之椽等诸缘,别于总故,是别相。三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义故。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同相谓差别之诸法,能调和成一体,而不失其部分之特质。如椽等和同作舍,不相违背,皆名舍缘,非作余物,是同相。椽等诸缘,随自形类,相望差别,是异相。五成相者,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六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谓有特性之异相,能调和而成同相,即部分相依而成全体,虽成全体,而非破坏部分之特性。如椽等作缘,舍义得成,是成相。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是坏相。一切诸法,无不具足此六相。此三对六相中,总同成三,无差别之圆融门也。别异坏三,差别之行布门也。此平等与差别,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离总相,无别相。离同相,无异相。离成相,无坏相。总相即别相,别相即总相。同相即异相,异相即同相。成相即坏相,坏相即成相。如是圆融不离行布,行布不离圆融。行布即圆融,圆融即行布,六相无碍,是名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

 

第五章  缘起与性起

 

由以上所述观之,此宗教义之要领,不外所谓十玄,所谓六相,皆是谈事事无碍法界之无尽缘起,以宣扬万物一体万物相关之妙理。此事事无碍之教义,此宗称为性起法门,简他缘起说。所谓缘起者,因缘生起义,谓待他缘而生起。以无明为缘,显现诸法。所谓性起者,体性现起义,谓不待他缘,依自性本具之性德生起,即性起者,在如来果上,真如法性,顺自性起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性海无风,金波自涌。如妄尽还源观云:依体起用,名为性起;又普贤行愿品疏钞云:一心法界成诸法,总有二门。一性起门,二缘起门。关键中约亲疏也。性起者,谓法界性全体起为一切诸法也。法相宗说真如一向凝然不变,故无性起义。此宗所说真性,湛然灵明,全体即用,故法尔常为万法,万法常自寂然,寂然是全万法之寂然,故不同虚空断空,顽痴而已。万法是全寂然之万法,故不同遍计倒见定相之物,壅隔质碍。既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全是性起,则性外更无别法。所以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无碍镕融,具十玄门,重重无尽。性起一语,出晋经宝王如来性起品,以其所说但在说如来出现,故唐经译之为如来出现品,但所谓如来者,经所谓十身佛也,即网罗法界全体,称为如来。故探玄云:真理名如名性,显用名起名来,即如来名为性起,又六要钞云:宝王如来,此非佛名,是指法性。缘起有二,一无明熏真如,成染缘起。二真如熏无明,成净缘起。染成万类,净至成佛。如行愿品疏钞又云:缘起门有二,一染缘起,二净缘起。染缘起者,谓诸众生虽中全有如上真性及性所起过尘沙之善法,良由迷之不自证得,便颠倒遍计别执过尘沙之恶法,故云染缘起也。释此便为二门,一无始根本,二展转枝末。根本者,谓独头无明也。言独头者,迷本无因,横从空起,不同余法展转相因。此复有二,一迷真,二执妄(中略)。二展转枝末者,此有三种,一由前独头无明故,起种种烦恼。二由烦恼故,造种种业。三由业成故,受六道种种生死诸苦果(中略。二净缘起者,亦有二义,一分净,二圆净。分净有三,一声闻,二缘觉,三权教六度菩萨(中略)。二圆净者,亦有二门,一顿悟,二渐修。统而言之,则净缘起门,翻前染缘起门,以合前性起门也。然此华严圆宗,具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义。上性起门,即别教义,迥异诸教故。上缘起门,即同教一乘义,普摄诸教。又疏钞云:缘起有二,一染,二净。净谓如来大悲菩萨万行等。染谓众生惑业等。若以染夺净,则属众生,故唯缘起。今以净夺染,唯属诸佛,故名性起。他宗之缘起说,即此中染缘起,真如法性,在众生因中,随无明缘生起诸法也。所谓净缘起翻染缘起以合前性起者,此宗之立脚地,而谈此性起者,此宗之特色也。

 

第三篇  此宗之行果

 

第一章  观法

 

此宗之观法,虽有华严三昧观、普贤观、唯识观、华藏世界观、三圣圆融观、华严心要观等,无不该摄于法界观中,是故法界观者,此宗观门之枢要也。此观略有三重,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法界即所观之境,三观即能观之观。法界之相,总具四种,今是后三,事法界历别难陈,一一事相皆可成观,故略不明。若分析义门,即有其四。今以对能观之智,故唯三重。一真空观,谓观诸法之本性即空。然其为空也,非断灭之空,亦非离色之空,即有明空,其空亦无空相,故名真空,所谓理法界是也。此有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空色无碍观,绝无寄观四种。二理事无碍观,前观简情计,遮虚妄之念虑,虽有色事,为成空理。空色无碍,为真空故,泯绝无寄,亡事理故,未显真如之妙用,故唯是真空观门。此观进而观诸法事与真如理,炳然双融,所谓理事无碍法界是也。三周遍含容观,若唯约诸法事,则彼此相碍,若唯约真如理,则万差诸法无可相碍,亦无可遍容。今以真如理融诸法事,事则无碍,一一事皆如理融,即此第三观,所谓事事无碍法界是也。既于第二观知理事融即,更进而观以同一真如为其本性之一一事,遍摄无碍,交参自在。理含万德,无可同喻,略如虚空二义,谓溥遍含容,名之曰周遍含容观。此三但是一道竖穷,展转玄妙,非初观外别有二三,既不旁横,故云三重。

 

第二章  行位

 

此宗之行位有二义,一小乘三乘等所明行位,皆取为此教所摄,以是此方便故。二据别教一乘所谈,有其三义。一约寄位显,二约报明位,三约行明位。约寄位显者,寄十信三贤等位次,显圆教行位。此有二门,一次第行布门,二圆融相摄门。初次第行布门者,行谓行列,布谓分布,阶位历然;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从浅至深,从微至著,阶位渐次,即本经中第二会说十信,第三会十住,第四会十行,第五会十回向,第六会十地等觉妙觉,如是次第说五十二位差别因果者是也。次圆融相摄者,圆谓圆遍圆摄,融谓通融通泯,以性融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谓随得一位,得一切位,如得十信满心一位,随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佛果诸位。得初住位,随得二住前后诸位,乃得佛果位,随得前一切诸位,故一位之中,具摄一切诸位功德。如本经世间净眼品说,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又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又如贤首品说信满成佛义,以位位相即相入,因果无二,始终无碍故,行布是教相施设,圆融乃理性德用,故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融通隐隐,涉入重重。二约报明位者,约果报明行位,总有三生,一见闻生,二解行生,三证入生。一见闻生者,观见听闻华严别教一乘甚深法界普贤法门,熏成金刚种子位。二解行生者,前生见闻别教一乘法门,熏成种子故,于此生开一乘圆解修圆行,具足十信乃至十地等觉之妙行位。三证入生。(又称证果海位)者,依前见闻解行,于当来世证入佛果位。众生根机有上下故,此三生有二义,一约下根三世隔生义,过去见闻,现在解行,未来证入(隔生果报非托法门)。二约上根,法门分位义,解行证入一生,但约增胜三生成佛义者,第一生,见闻别教一乘法门。第二生,闻圆解,修圆行。第三生,证入佛果。三约行明位者,就行相明位。此有二分,一自分,二胜进分。当位为自分,趣向后位为胜进。一切行位,皆各具此二分,而一行即一切行,融通无碍。若约信满得位已去,十信满心既摄诸位一时成佛,自证满足故,化他行用皆遍法界。

 

第三章  佛身

 

此宗以释迦,卢舍那,毗卢遮那,为一佛之异名。依法界无尽缘起教门,谈融三世间真应相融一多无碍十身具足摩诃毗卢遮那佛,又说周遍法界十佛之身,不同三乘等变化身及受用身等说。如略策云:真身寥廓,与法界合其体。包罗无外,与万化齐其用。穷源莫二,执迹多端,诸佛就机,一多异说。约体相用,略说三身。隐约自他,分二受用及与真应。尽理而说,十身方圆,其所谓十身具足之法身佛,有二种,一解境十佛。一行境十佛。解境者,解悟照了之境界,即圆行菩萨以解了心照宇宙法界时,不论有情非情,森罗万象,悉是佛身,以故依十表无尽之深意,说之为十身。如悬谈云:未有一法非佛身。解坟十佛中,第一众生身,谓有情世间诸众生身。第二国土身,谓众生之依处,即山河大地诸器世间刹土。第三业报身,谓生上二身之业烦恼。云报者,业能招报,从果立名。已上三身,为染分身。第四声闻身,谓观四谛,求涅樊所证身。第五缘觉身,谓观十二因缘求涅槃所证身。第六菩萨身,谓修六度求菩提所证身。第七如来身,谓因圆果满之妙体,即佛当分身。第八智身,谓能实智。第九法身,谓所证真理。已土六身,为净分身。第十虚空身,谓虚空,显无碍自在,即毗卢遮那如来身相,染净不二分身也。染净二分九身,彼此融摄无碍,不二一体,犹如虚空,故最后立虚空身。虚空离染净二分相,而为染净二分所依,谓之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缘起法界,分为十故,即染分依他,净分依他,同依一实故。此十身中,第一众生身,就众生世间立。第二国土身,就器世间立。第三业报身,就彼二生因立。第四已下,就智正觉世间立。融此三世间为一佛身,即毗卢遮那正觉之体,故云融三世间十身,或云圆满无碍法界身云。如法身章云:通摄一切三世间故,众生及器无非佛故一大法身具十佛故,三身等并在此中智正觉摄故,又云总前九为一总句,是谓如来无碍自在法身之义。于一如来身既有十身,余九身亦然,便成百身,又互相作,便成千身。千身相作,则成万身;如是展转相作,则成无尽身云,所谓无障碍法界圆融身即圆融佛也。

 

行境者,解绝修证之境界,谓菩萨因位修行成就,所证得无碍圆满之佛身,即于解境十佛中第七如来身上,立菩提身愿身等十身,即佛身之上,自具十身。行境十佛中,第一菩提身,谓于菩提树下,朗然大悟,成等正觉。第二愿身,谓愿周法界,上生兜率。第三化身,谓普应群机,随类化现。第四住持身,谓任待全身碎身,永久不坏。第五相好庄严身,谓相好庄严实报之身。第六势力身,谓威德广大,魔外归伏,如月光明,掩映众星。第七如意身,谓随自他意,处处受生,度诸有情,意有所往,身即随到。第八福德身,谓福德具足,如海遍圆。第九智身,谓妙智圆明,通达无碍。第十法身,谓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同遍法界。此十身即佛十德,具体具用,有应有真,但融无二门,故称圆妙。十德不离一身,更无别佛,不同三身四智体用不同。离世间品说正觉佛愿佛等十佛,又说无著佛愿佛等十佛,并是行境十佛之异名。

 

正觉等十佛中,第一正觉佛,谓示成正觉,即前菩提身。第二愿佛,谓愿生兜率,即前愿身。第三业报佛,谓修万行清净业因,感相好庄严果报,即前相好庄严身。第四住持佛,谓真身及于舍利,住持世间,永久不坏,即前住持身。第五涅槃佛,谓化事既终,示现灭度,即前化身。第六法界佛,谓真无漏界,即前法身。第七心佛,谓依唯心故,即前势力身,虽光明亦能摄伏,心伏最胜,如慈心降魔等。第八三昧佛,谓常在定故,即前福德身,定为福之最故。第九性佛,谓了本性故,即前智身,大圆镜智平等性智皆本有故。第十随乐佛,谓随所乐欲无不现故,即前如意身。然佛就内觉,身多就相,故立名不同。

 

无著等十佛中,第一无著佛,安住世间故,不著涅槃。成正觉故,不著生死。乘无住道,示成正觉,故名无著。又无邪慧而不离,故云无著。无正德而不圆,故云正觉。此即总句,下九皆此别义。第二愿佛,乘愿出生故,又乘此愿能生一切德故。第三业报佛,修万行善业之因,感相好庄严之报。第四持佛,随顺众生,住持舍利等故;又随顺众生,以圆音周遍三世持佛法故。第五涅桨佛,化身示灭,故名涅槃。第六法界佛,法身充满于法界故,法界为佛体故。第七心佛,湛然不动,安住真唯识性。第八三昧佛,寂然常照,无念无依。第九性佛,本觉真性,清净湛然,洞彻明了。第十随乐佛,随自他意,普受一切之身。

 

要之,此宗所立佛身,为融即三身,通摄三世间,具足十身,周遍法界,圆满无碍之一大法身。此卢舍那法界身云无障碍故,真应相融,一多无碍。虽常在此处,而不离他处。虽远在他方,而恒住此方。身虽不异,而亦非一。同时异处,而是一身。盖佛之体用,与法界同,故混万化而即真,会精粗而一致,圆融无碍,随机教异耳。

 

第四章  佛土

 

此宗之佛土,依探玄记,小乘唯有一类娑婆等界,无别净土。三乘有二,一约佛自住处,有三。一法性土,谓寂照无碍之真理,所谓真如。二实德土,谓佛自内证之行业等。三色相土,谓殊胜高妙七宝庄严之净土等,后二为自受用土。二约佛摄化处,亦有三。一化身土,此复有二,一染,谓此娑婆等,此约释迦。二净,谓余方化土,此约余佛。二变染土,谓佛依自在神力假现起净土等。三他受用,谓十八圆满净土等。依一乘义,若约果分十佛自境界,即十佛自体国土海,此当不可说,身土无碍自在,圆融不向思议,宇宙法界,皆是不可思议光明庄严海。若约一乘十佛化境,有三类世界:一莲华藏世界,二十重世界,三杂类世界。莲华藏世界者,十身具足毗卢遮那佛所居土。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最下风轮,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宝焰,炽然庄严;最上风轮,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中,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周匝围绕。此中复有不可说微尘数香水海,此香水海中,各有大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世界种于中安住。一一世界种中,各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次第布列,此二十重上阔下狭。如倒安浮图,今此娑婆,即第十三重也。莲华含子之处,目之曰藏。今刹种及刹,为大莲华之所含藏,故云莲华藏。其中一一境界,皆有刹海尘数清净功德,故曰庄严。世界无边,深广不测,故名为海。积多世界,共在一处,摄诸流类,故名为种。十重世界者,娑婆三干界外,别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同类义。二世界海,众类多义,又深广义。三世界轮,齐用义。四世界圆满,具德义。五世界分别,不杂义。六世界旋,正旋义。七世界转,侧转义。八世界莲华,敷发义。九世界须弥,胜好义。十世界相,形貌义。杂类世界者,谓有无量杂类世界,尽虚空遍法界,即莲华藏世界中诸世界种。彼一切世界种,或作须弥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回转形,或作漩流形,或作轮辋形,或作坛墠形,或作树林形,乃至或作诸庄严具形如是等,一切异类,形相不同。此三并是十身具足摩诃毗卢遮那佛摄化境界,本末圆融,相收无碍。如探玄记云:依一乘有二,一约果分,十佛自体国土海,此当不可说,寄缘说十,如第二会说。二约摄化处,有三类。一从须弥山界及树形等已去,乃至一切众生形世界海,为第一类。二三千界外,别有十世界,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圆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此等当万子已去轮王境,为第二类。三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如帝纲等,是佛境界,为第三类。又如教义章云:若别教一乘,此释迦牟尼身,非但三身,亦即是十身,以显无尽。然彼佛境界所依有二,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若寄法显示,如第二会初说。二世界海,有三类。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二于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圆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此等当是万子已上轮王境界。三无量杂类世界,皆遍法界。如一类须弥楼山世界,数量边畔,即尽虚空遍法界;又如一类树形世界乃至一切众生形等,悉亦如是,皆遍法界,互不相碍。此上三位,并是一卢舍那十身摄化之处,仍此三位。本末圆融,相收无碍。何以故,随一世界,即约粗细有此三故。当知与三乘全别不同也云云。小乘唯染,三乘有染有净。一乘中,约果分,唯净。约摄化处,第一类染,第二类通染净,第三类唯净。

 

《返回世间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