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大意二辑第二种

三论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编述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此宗之教义

第三篇 此宗之行果

 

三论宗大意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

 

此宗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开宗,故名三论宗。以教义大都依于般若,一名般若宗,又其所显大分空义,亦称大乘空宗。佛灭后七百年顷,龙树论师,依摩诃般若,以无得正观为宗,造无畏论十万偈,说诸法皆空不可得之法门。次从无畏论中,拈示八不一颂,纵横分合,成五百偈,立二十七观门,说八不中道,即无所得中道,是为中论,又就中论内,择其精玄,成十二略观门,开示般若正观,克证中道法性,是为十二门论。其弟子提婆论师,继体绍述,复演二十品百首庐义,妙弘此宗,正破外道,兼破内道之执,是为百论。龙树有弟子二人,一曰龙智,一曰提婆。此二大论师,并肩施化,龙智传之清辨,清辨传之智光,智光传之师子光。提婆传之罗侯罗多,罗侯传之须利耶苏摩,须利耶苏摩传之鸠摩罗什。罗什三藏来中国,尽译三论,是为此土三论之首祖。罗什有上足弟子十人,曰道生、僧肇、道融、僧睿、昙影、慧严、慧观、僧碧、道常、道标,谓之什门十哲。僧肇传之河西道朗,道朗传之摄山僧诠,僧诠传之兴皇法朗。罗什既译三论,什门之学者,各敷讲之;然研钻不精,道统不纯,至僧诠法朗,始专弘三论。法朗传之吉藏,是为嘉祥大师。三论至嘉祥而其宗极盛,亦至嘉祥而其义略变,于是一宗分为新古。嘉祥已前,名古三论,亦名北地三论。嘉祥已后,名新三论,亦名南地三论。诸祖中特定嘉祥为太祖,唐惠远智拔惠喻法影诸德,皆盛汲其流者也。北方又如龙树之智度论,称四论宗,惟不盛。

 

第二章  此宗之教判

 

华严玄谈,承慧苑刊定记之说,言罗什三藏有一音教刊,至嘉祥大师,在新三论,依涅槃经及智度地持正观等论,立二藏,又依法华经信解品,立三轮。以判释释迦如来.一代之教法。言三轮者,一根本法轮,华严经也。佛始成正觉华严会之说法,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二枝末法轮,小乘诸经乃至方等般若诸大乘经也。薄福钝根之机类,不堪闻一因一果,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摄未归本法轮,法华经也。四十余年,说三乘教,至法华会,始得会彼三乘,归于一道;如中论疏云:十方诸佛及释迦一化,凡有三轮。一根本法轮,谓一乘教也。二枝末法轮之教,众生不堪闻一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从一起,故称枝末也。三摄末归本,会彼三乘,同归一极,此之三门,无教不收,无理不摄。

 

言二藏者,一声闻藏,即小乘教。二菩萨藏,即大乘教。二藏非于三轮外有别体,不过简别赴大机之菩萨,称赴小机之教法曰声闻藏而已;如法华游意云: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意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而佛灭度后,结集法藏人,摄佛一切时说小乘,名声闻藏。一切时说大乘者,名菩萨藏,即大小义分,浅深教别也。

 

以上为嘉祥所立教判,但据华严经探玄记,则天竺那烂陀寺智光论师,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三时教。一初时,心境俱有,阿含经也。唯摄二乘人机。二第二时,境空心有,解深密经也。通摄大小二机。三第三时,心境俱空,般若经也,唯摄菩萨。如探玄云: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三教,谓佛初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中,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根犹劣,未能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

 

第三章  中论大纲

 

(第一)名义

 

此论立名,有广有略,略但云中论。中者,实义,又中道义。唯此一理,名之为实。非有非空,则是中道。此论破一切虚妄偏邪,显中道实相,故名中论;如中论疏云:斯文论中实之理,从所诠理实得名,故云中论;又三论玄义云:依文释义者,中以实为义,中以正为义。中以实为义者;如涅槃释本有今无偈云:我昔本无中道实义,是故现在有无量烦恼。睿师中论序云: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照,谓显也。立于中名,为欲显诸法实,故云照其实也。所言正者,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此之正法,即是中道。离偏曰中,对邪名正。肇公物不迁论云:正观论曰,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故知中以正为义也。中道实相,非中不中,为令物得悟故,强立中名。如玄义云: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无名相法,为众生故,强名相说,欲令因此名以悟无名,是故说中以显不中。所言广者,加之以观,云中观论。中观者,中道正观。此有二义,一约能化,因中发观,由观宣论。二约所化,因论识中,因中发观。要备三法,义乃圆足。如玄义云:能化次第者,中谓三世十方诸佛菩萨所行之道,故前明中。由此道故,发生诸佛菩萨正观,故次明观。由内有正观,故佛宣之于口,名之为经。四依菩萨,宣之于口,目之为论也。约所化悟人次第者,禀教之徒,因论识中,因中发观。若望于佛,因教识理,因理发观也。

 

(第二)内容

 

此论总有二十七品,依如中论疏,初观因缘已下二十五品,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观行。次观十二因缘观邪见二品,破小乘迷执,辨小乘观行。后观邪见品末二偈偶,重明大乘观行,推功归佛,其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观行中,初观因缘已下二十一品,被世间人法,明大乘观行。后观如来已下四品,被出世人法明大乘观行,其破世间人法明大乘观行中,初观因缘已下十七品,破禀教邪迷,显中道实相。次观法一品,明得益。后观时已下三品,重破邪迷,重明中道实相,其破禀教邪迷,显中道实相中,初观因缘已下七品,略破人法,明大乘观行。次观作作者已下十品,广破人法,辨大乘观行。

 

(第三)疏释

 

此论本颂,龙树造。释论,此土译本有四,一中论,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即此宗所依今本。二顺中论,阿僧佉(无著)释,元魏瞿昙般若译。三般若灯论,分别照明(清辨)释,唐波罗颇迦罗译。四大乘中观释论,安慧释,宋惟净等译。梵本有月称疏,蕃本有佛护疏,月称疏,及龙树自注无畏疏。罗什译出此论后,道融昙影等,作疏弘讲,今皆亡逸不传。现存者,有硕法师之三论游意义,吉藏之中观论疏及三论文义大乘玄论等。

 

第二篇  此宗之教义

 

第一章  真俗二谛

 

一、总说

 

大小诸宗,多明二谛。然常途诸师,同以境理为谛,所谓约理二谛是也。此宗则自僧诠法朗已来,并明二谛非所证理所观境,而是能诠之言教,所谓约教二谛是也;如二谛章云:次明二谛是教义,摄岭兴皇已来,□明二谛是教。所以山中师手本二谛疏云:二谛者,乃是表中道之妙教,穷文言之极说。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故知二谛是教也,即他明二谛是二理二境。今明二谛即是教门,所以明二谛是教者,有二义,一者为对他,二者为释经论,为对他明二谛是境,彼有四种法宝,言教法宝,境界法宝,无为果法宝,善业法宝。二谛即境界法宝,有佛无佛,常有此境,迷之即有六道纷然,悟之即有三乘十道,故二谛是迷悟之境。今对彼明二谛是教也。言释经论者,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百论亦尔。诸佛常依二谛,是二皆实,不妄语也。大品经云: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又涅槃经云:世谛即第一义谛,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以经明二谛是教,故今一家明二谛是教也。教名谛者,盖有数意,一者依实而说,故所说亦实,是故名谛。二者如来诚谛之言,是故名谛。三者说有无教,实能表道,是故名谛。四者说法实能利缘,是故名谛。五者说不颠倒,是故名谛;即所谓二谛者,表中道之妙教,穷文言之极说也。是故经云随顺众生说于二谛,随凡说有名俗谛,随圣说空名真谛。然教者能表,理者所表。有无之教,表非有非无之理,非有非无之理,应有无之教。二不二,不二二,因二谛教悟不二,不二是所表,如因指得月,月是所表也,如玄论云:更就教谛中,复有三句,一能名谛,二所名谛,三亦能亦所名谛。言能名谛者,即是真俗二教,以能表道,故名谛。言所名谛者,真俗所表理实,故能表之教亦实,此从表实为名,亦能亦所者,即理教合说,非理即不教,非教即不理,理教因缘,此二皆实,故能所皆谛;即至道未曾真俗,为众生故,作真俗名说。二谛未曾境教,为拔二理之见,明二谛非理,乃是力便教门。故以二谛为教,毕竟亦是适时而用之对缘假说。如中论疏云:问,摄山大师何故以二谛为教也。答,须深得此意,正道未曾真俗,为众生故,作真俗名说,故以真俗为教,此是望正道为言也。二者拔由来二谛之见故,明二谛为教,由来理二谛根深,言二谛有两理故成画石二见,二心不可除(中略)。为拔二理之见,故言真之与俗皆是教也,至道未曾真俗,即末学者遂守二谛是教,还见投语作解,由来二谛是理,为理见。今二谛为教,复成教见,若得意者,境之与教,皆无妨也。以真俗通理,故名为教。真俗生智,即名为境。如来说二谛,故二谛为教。如来照二谛,即二谛为境。然二谛未曾境教,适时而用之。又玄论云:为对由来以理为谛故,对缘假说。

 

二、三种二谛

 

此宗更分二谛为于谛教谛二种。于者,所依义。于谛为所依,教谛为能依。如三论略章云:谛以审实为义(中略)。一者于实,二者教实。教实者,佛说有无二言,必能表道,必能应物,故名为实也。于实者,有于凡是实,无于圣是实,故名为实也。又二谛章云:诸法性空,世间颠倒谓有,于世人为实,名之为谛。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于圣人是实,名之为谛,此即二于谛。诸佛依此而说,名为教谛也。于谛又分二种,一本于,又称所依于谛。二末于,又称迷教于谛。合为三种二谛,即一本于二谛,二教于二谛,三末于二谛。一本于二谛者,诸佛说法所依,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万法宛然之二谛也。二教于二谛者,诸佛依本于二谛,为所化者说真俗二谛之言教,能依之说法也。三末于二谛者,释迦如来说真俗二谛,为表不二之道。然释迦灭后,所化者于二谛言教,起迷见,或执有,或执空,所谓学教起迷也。如二谛章云:所依于谛是本,迷教于谛是末;所依于谛是本者,且约释迦一化为论。释迦未出之前,已有此二于谛,释迦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何者,诸佛说法,无不依二谛,故发趾即依二谛而说,当知所依于谛是本也。迷教于谛是末者,众生禀如来有无二谛教,作有无解成于,故此于谛在后也。

 

三、四重二谛

 

四重二谛,出中论疏及大乘玄论。初,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是为一重二谛。次,有空为俗,非空有为真,是为二重二谛。三,有空为二,非空有为不二,为俗。非二非不二,为真,是为三重二谛。四,此三种皆俗,言亡虑绝始名为真,是为四重二谛。所以立此四重二谛者,初第一重,对毗昙立实有实空二谛,明空有二谛。次第二重,对成论师:以假有假空为真俗二谛,明空有皆俗谛,非空有始为真谛。次第三重对大乘师以依他分别二为俗谛,依他无生分别无相不二真实性为真谛。明二不二皆俗谛,非二非不二始为真谛。次第四重,对大乘师以三性为俗谛,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谛。明安立谛非安立谛皆俗谛,言亡虑绝始为真谛。

 

如前所述,此宗以为二谛唯是教门,不关境理,然亦有转侧适缘约理说二谛者,如罗什已下三代间及清辨智光等是也。

 

第二章  八不正观

 

此宗以二谛总摄一切佛法,然二谛由八不而正。不悟八不,即不识二谛。不识二谛,即二慧不生。二慧不生,即有爱见烦恼,以烦恼故,即便有业,以有业故,即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龙树论师承璎珞经佛母品又涅槃经师子吼品所说,标八不于中论初之归敬颂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以示此论全篇之要旨。此颂首二句,蕃释灯梵四本,皆作不灭不生不断不常。无畏释云:顺结颂故,破有执故,先说不灭;又蕃本意译此颂云:由正觉者说缘起不灭等,息戏论而寂灭,是诸说法者中胜,今此归敬彼。又智度论云: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又云: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盖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八事四对者,诸法之假相,而众生执为真实,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中,故龙树论师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因缘合而法生,生若实有,则不应藉因缘,既藉因缘而生,即非实有,故不生。因缘离而法灭,先已无生,何得有灭,故不灭;既藉因缘,故不常。先有今无曰断,既非先有,何得有断,故不断。因果不同,能所二义,故不一。因是果之因,果是因之果,无有二体。故不异。果不从外来,故不来,亦不从内出,故不出。中论更举世间现见之谷芽等,以显释八不;谓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故不生。若劫初谷灭,今不应有谷,故不灭。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故不常。从谷有芽,从芽有茎叶等,故不断。谷不作芽,芽不作谷,故不一。芽名谷芽,不说树芽,故不异。不见谷从余处来,如鸟来栖树,故不来。不见芽从谷出,如蛇从穴出,故不出。次嘉祥法师于八不十门义中,以八不正二谛。兹依中论疏及大乘玄论等,略述如下:

 

一不生不灭者,世谛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生而假生,因缘灭而假灭。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故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名世谛中道。次对世谛生灭,明真谛不生灭。故此不生灭,非自不生灭。世谛生灭既假,真谛不生灭亦假。世谛假生灭,既非生灭。真谛假不生灭,亦非不生灭。故不生不灭宛然,而非不生非不灭。非不生非不灭,名真谛中道。次不生灭而生灭,为世谛。生灭而不生灭,为真谛。不生灭而生灭,即非生灭。生灭而不生灭,即非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名二谛合明中道。如是明生灭二句,余句例此,但就世谛明之。二不断不常者,于上不生不灭,知世谛因果相生,非性实生灭,犹未免因中有果无果等失。如僧佉计自性是常,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意等,此即执于常义。卫世师执一切世间知无知物,从二微尘次第生,一切法无彼者无和合者。无和合者,即谓因灭果生,此即执于断义。佛法内萨婆多部,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义。大众部执三世无,亦是断义。今明因果依因缘而起,唯是假名,不可说定有因缘和合先后等,亦不可说定无因缘和合先后等,即虽世谛假名,说有常断,而假常不可名常,假断不可名断,不常不断,名为中道。三不一不异者,世谛虽离性实生灭及决定断常。然如僧佉言一切法一,又大众部言因果一体,如转种子为芽等,乃至卫世师言一切法异,又上座部言因果异体,如种子芽各一物等,并坏世谛因果中道。今明众因缘生法,因果不同,能所二义,故非一。因是果之因,果是因之果,故非异。不一不异,名为中道。四不来不出者,虽闻上六不,而终谓决定有果。如涂灰外道等,计众生之苦乐,万物之生灭,皆从自在天来,此外来义也;又尼犍陀若提子等,计苦乐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此内出义也;又如毗昙计木有火性。从于火性,以成事火,内出义也。僧佉计自性是常,亦同此执。成实明木无火性,但假缘生,外来义也。卫世师计二微和合,亦同此执,如是来出并坏世谛因果中道。今明众因缘生法,不偏在因,故不从内出,亦不偏在缘,故不从外来;不来不出,名为中道。如是以八不总破一切有所得之迷执,显中道实相。如中论疏云: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即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不断不常也。故古人云: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第三章  中道实义

 

已上举二谛八不,显中道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若存有所得心,即是邪道。兹再举此宗所说中道实相以补之。如中论云:诸有所得皆息,戏论皆灭。戏论灭故,通达诸法实相,得安隐道。从因缘品来,分别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诸法实相,亦名如法性实际涅槃。又十二门论疏云:不内不外,不人不法,非缘非观,不实不虚,非得非失,故名实相。又百论疏云:横论万法,竖辨四句,皆是想心所见。超四句,绝百非,是名诸法实相。又三论玄义言随义对缘,有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等一中者,一道清净更无二道,所谓一道即一中道。二中者,世谛中,真谛中。三中者,二谛中,及非真非俗中。四中者,对偏中,尽偏中,绝待中,成假中。对偏中者,所言中道,唯是为治大小学人断常偏病,且说中道,故称之为对偏中。尽偏中者,对偏说中,偏病若尽,即名中道,故称之为尽偏中。大乘玄论谓之对邪中,意谓对治偏邪即中道也。绝对中者,本对偏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故称之为绝对中。大乘玄论谓之实义中,意即绝对中者,谓中道之实义也。成假中者,正道未曾有无,为化众生,假说有无,故以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如此之中,为成于假,故称之为成假中,可以想见此宗所说中道实相之意义,即所谓中道实相者,非有非空非中非不中之无名相法,但为引导众生故,寄中以宣之。

 

第四章  缘生无性

 

中论疏又言一切法皆毕竟空,是名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亦即无所得意,即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现见世出世间为无为等一切诸法,森然罗列,所以言诸法毕竟空者,以其从因缘生故。因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故。因缘有内外二种;外因缘者,外法皆假缘生,如泥团转绳陶师等众缘,和合生瓶。缕綖机杼织师等众缘,和合生毯,乃至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人功等众缘,和合生芽,是也。内因缘者,十二因缘相望,皆前因而后果: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受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如是内外诸法,虽有迷悟染净之差异,而无一法不从因缘和合生,既从因缘和合生,是即无自住。所以然者,若诸法有自性,则应从自己自然而生,不应从众缘出,若从众缘出,即是作法,无有定性,如金杂铜,则非真金。如是若有性,则不须众缘,若从众缘出,当知无真性。又性若决定,不应待他出,非如长短彼此无定性故,待他而有。然离因缘,无诸法,如离众木无林,离栋梁椽柱,无舍。则是诸法必假缘生,亦即缘生自无定性。自无定性,故毕竟空。如十二门云: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又中论云: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中略)。若法有性相,则不待众缘而有,若不待众缘,则无法。是故无有不空法。又无畏云:随物是有,即是缘起,即是依缘假设,是故无法非缘起,亦无法非空。又掌珍云:若说缘生,即说空性。又中论疏云:十二因缘,本性寂灭,是故有为诸法,唯是众缘和续之假相幻用,求其实体,毕竟空不可得。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因有为故有无为,有为无为空故,一切法皆空。

 

如上所述,龙树论师,于中十二门等论,明一切法皆空。然龙树论师所对破,为外道小乘。于小乘中,尤力破执诸法实有之有部,至清辨论师之时代,唯识论大昌,故清辨承龙树一切皆空之教义,就胜义谛,立有为空无为空。唯识家以无为法为实有,又说遍计所执空依他圆成有,而约真俗二谛说此三性,则遍计为俗谛,依圆为真谛,是曰俗空真有。清辨立量以对破之曰: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盖清辨于世间同许有者,亦许为世俗有,故以真性简别,立有为空无为空,是曰俗有真空。

 

复次,中论言﹁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言因缘生法即是空,又言亦是假名者,明因缘生法,宛然,而毕竟空。虽毕竟空,于六道众生,宛然而有。虽宛然而有但有假名,生死涅槃,凡圣解惑,皆是假名相待,无有自性;既无自性,故不得言有。空亦复空,故不得言空。离于二边,故名为中道。

 

第五章  破显二门

 

此宗以破邪显正二门,为其轨辙。故以前所述真俗二谛八不正观中道实义,乃至就三论言之,则中论通破大小乘迷,显大小两教实义。百论通破障大小之邪,申如来大小两正。十二门论破大乘迷,显大乘深义。皆由破邪显正之妙门,成下拯上弘之妙用者也。如玄义云:论虽有三,义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故振领提纲,理唯斯二也。邪既无量,正亦多途,大略为言,不出二种,谓有得与无得。言破邪者,总破一切有所得之邪计邪执。邪执纷纶,约之为四。一破斥执有实我之外道。二破斥执诸法实有之毗昙。三破斥执空见为正理之成实。四破斥堕于有所得见之大乘。如是无论内道外道,大乘小乘,苟有所得,通皆遣破。言显正者,一切皆破,无有所得。所得既无,言虑无寄,故破邪之外无显正,破邪即显正,然戏论灭而根源之一理穷,群异息而至极之中道显,对破邪故,亦强言显正。正者,正理,即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实相,如前所云,即无所得;此有体正用正二义,体正云者,诸法实相无所得理,心行断,言语灭,未曾真俗,名之为体。此体绝诸偏邪,离诸情执,目之为正。用正云者,为令众生悟无所得理,于无名相中强设名相,说真俗二谛。此真俗二谛,即诠显无所得理之言教也。名之为用,此用亦绝偏邪,离情执,目之为正。如玄义云:但欲出处众生,于无名相法,强名相说,令禀学之徒,因而得悟,故开二正。一者体正,二者用正。非真非俗,名为体正。真之与俗,目为用正。所以然者,诸法实相,言亡虑绝,未曾真俗,故名之为体。绝诸偏邪,目之为正,故言体正。所言用正者,体绝名言,物无由悟,虽非有无强说真俗,故名为用。此真之与俗,亦不偏邪,目之为正,故名用正也。如是虽有体用二正,要以遣有所得见,显无所得理,为显正,故玄义立对偏、尽偏、绝待,三种正。谓正有三种,一对偏病,目之为正,名对偏正。二尽净于偏,名之为正,谓尽偏正也。三偏病既去,正亦不留,非偏非正,不知何以美之,强叹为正,谓绝待正也。如玄义云:内外并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则发生正观。正观若生,则戏论斯灭。戏论斯灭,则苦轮便坏,可知此宗意在内外并冥,大小俱寂,苟有所显,即无得正观而已。

 

第三篇  此宗之行果

 

第一章  行法

 

龙树论师,于菩提资粮论,举十波罗密四无量心等,为佛菩提资粮。佛者,离无智之无边觉者义。菩提者,觉,即一切智智义。资粮者,能满菩提法,持菩提法,长养菩提法,生菩提因缘法,及具足菩提分义。十波罗密者,般若(智慧),檀那(布施)。尸罗(持戒),提(忍辱),毗梨耶(精进),禅那(静虑),等六波罗密,及般若波罗密所摄方便善巧(八种善巧等教化众生方便)波罗密,愿(供养诸佛摄化众生等十大愿)波罗密,力(福报生力,神通力,信力精进力,念力,三摩地力,般若力等七种力)波罗密,智(不思议智,无量智,不退智等)波罗密。此论以空慧为宗,故以般若波罗密为菩提初资粮。所言般若波罗密者,论云:若佛世尊,于菩提树下,以一念相应智,觉了诸法,是般若波罗密,即信解及觉知诸法无所得毕竟空之智慧也。又如清辨论师,于掌珍论中,详述悟入有为性空无为性空之观行。末复云游履名行,无游履故,名无所行,是无行解无生起义。无分别慧以不行相而为行故,即无所行说名为行,此则略说如前正勤所成立果。修观行者,如是慧行无分别故,不行而行,行即不行。远离一切所缘作意,于一切法都无所住,犹如虚空,弃舍一切遍计分别,淡泊寂然,如入灭定,观诸法性。诸佛法身,不可思议,不可了别,无二无藏,无相无见,不可表示,无生无灭,无有起尽,淡泊寂然,无有差别,无相无影,离诸瑕秽,超过一切觉慧语言境界道路。虽如是观,而无所见,不见而见,见即不见。以无相之妙慧,契无相之虚境,内外两冥,缘观俱寂,斯则无得正观之极致也。要之,此宗之观行,在圆满自利利他,以大智慧观无所得空。

 

第二章  果位

 

此宗约无所得理,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寂灭。从而不论成佛不成佛。然就假名门,亦论迷悟成不成,而根有利钝,惑障有厚薄,故成佛亦有迟速。利根者,一念成八不正观,顿得佛果。钝根者,三祇积集万行,经五十一位而至妙觉。然一念不碍三祇,三祇不妨一念,一念即三祇,三祇即一念,三祇非长,一念非短。念劫融即。利钝平等。故此宗虽应机假立五十二位,以统括大乘行果,而本意,则众生本有佛果本觉之体,但由迷故,流转六道。苟翻迷还觉,但以一念中道之风,拂八倒无体之尘。木有觉体,即宛尔而显。当知迷悟者,对望之差别。杂染之烦恼,与纯净之佛行,但是假名施设。唯无所得之正观,斯为灵妙至极之大道云尔。

 

第三章  绝待涅槃

 

此宗说涅槃绝能所四句百非。如中论云: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于行于果无所得,故曰无得。无处可至,故曰无至。五阴先来毕竟空故,得道入无余涅槃时,亦无所断,故曰不断。若有法可得分别者,则名为常。涅槃寂灭,无法可分别故,不名为常,故曰不常,生灭亦尔。依如中论疏,小乘以有为果为得,无为果为至,尽相续为断,不迁为常,诸行始起为生,诸行终为灭。大乘以如来为能得人,三德涅槃为所得法,金刚心道谛因为能至,佛果为所至,五住惑断为断,常乐果为常,二死尽前心为灭,佛果为生。今明涅槃不受有无等法,故云无得无至等,例余一切非余非无余,非性净非不性净,非本非始等,是故涅槃即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之诸法实相也。中论疏又云:涅槃者,超四句,绝百非,即是累无不寂,德无不圆。累无不寂,不可为有。德无不圆,不可为无。非有非无,则是中道。中道之法,名为涅槃,此则二谛合明,以累寂德圆为涅槃也。中论文云: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蕃梵颂云:即彼流转体,依因所作者,非依因作时,说彼为涅槃。即明不如实知有无等颠倒故,因五受阴,相续往来因缘,轮转生死。如实知有无等颠倒,即是涅槃,然五阴性毕竟空无受寂灭故,世间与涅乐,二而不二。如中论云: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少分别。又云: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蕃梵云:若是涅槃际,被即流转际,所以言世间涅槃不二者,大小内外有所得人,闻涅槃高出百非之表,谓生死在四句之中,是故今明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如玄论云:﹁他家生死在此,涅槃在彼,众生在生死,佛在涅槃。﹂今明生死即涅槃。

 

第四章  佛身佛土

 

此宗说佛身微妙寂灭,离有无等种种分别。如中论云:邪见深厚者,别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蕃梵颂云:若说如来有,是深执者执。说灭度中无,亦属于分别。无畏佛护牒颂云:若深执起执,乃由分别说于彼灭度中如来有或无,此明如来即是性空,体性毕竟清净,横绝万非,竖超四句,不可作有无思惟,执如来是无是耶见,执如来是有亦是邪见。如论文云: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如来现在时,不言有与无,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是即重申如来从本已来毕竟空,不应思惟若有若无若有无也。观如来品末复明如来之性即是世间之性云,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蕃梵作诸趣)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意谓如来性与世间性,无有分别。世间性既不可以有无四句分别说示,如来性亦复例然,或非但出世如夹出四句之表,居百非之外,世间亦尔,故云。龙树论师,又于大论,分佛身为生身法身二种,亦称法性身父母生身,真身化身,法性生身随世间身等。法身者,常住不变,遍一切处,满十力界,万德圆满,妙相具足,常说法化益众生之佛身。生身者,为化益众生,自法身方便示现之佛身。此生身受人法,有寒热饥渴睡眠,受诸诽谤老病死等。然其内心之智慧神德,与法身无异。如大论云: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处,种种方便度众生,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如是法性身佛,能度十方众生,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嗣又言生身有相法身无相云,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世谛故,说三十二相。第一义谛故,说无相(中略)。为生身故,说三十二相。为法身故,说无相。此无相之法身,意即中论所言离有无分别之如来也。

 

次嘉祥法师,于大乘玄论言,总谈佛土,凡有五种。一净,二不净,三不净净,四净不净,五者杂土。所言净者,菩萨以善法化众生。众生具受善法,同构善缘,得纯净土。言不净者,若众生造恶缘感秽土也,净不净者,初是净土,此众生缘尽后,恶众生来,则土变成不净也。不净净者,不净缘尽后,净众生来,则土变成净,如弥勒之与释迦也。言杂土者,众生具起善恶二业,故感净秽杂土。此五皆是众生自业所起,应名众生土,但佛有王化之加,故名佛土,然报土既五,应土亦然。报据众生业感,应就如来所现,故合有十土,就净土中,更开四位,一凡圣同居土,如弥勒出时,凡圣共在净土内住,亦如西方九品往生为凡,复有三乘贤圣也。二大小同住土,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舍三界分段身,生界外净土中也。三独菩萨所住土,谓菩萨道过二乘,居土亦异。如香积世界,无二乘名,亦如七宝世界,纯诸菩萨也。四诸佛独居土,如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诸净土位,不出此四,即从劣至胜为次第,然土以不土为体,要由不土,方得有土,即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

 

《返回世间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