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大意二辑第一种

成实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编述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此宗之教义

 

成实宗大意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

 

此宗以成实论为所依之教典,故名成实宗。佛灭度后九百年时,中印度有诃梨跋摩(译云师子铠)者,初学于数论外道,后遇萨婆多宗(但西域记云经部)鸠摩罗陀闻佛教之妙理,遂舍僧去佉学,人罗陀门,时罗陀所弘者,迦多衍尼子之教义。跋摩慨其所释,近在名相,浮繁支离,失佛教之源旨。遂徙辙僧祇,大小兼学,简取诸部之长,造成实论。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译出此论,且弘讲之。其门下采承师说,制造章疏,自是讲习颇盛,与大乘之三论宗,同为中国最早所成之宗派。自东晋之末叶,至唐初,二百余年,成实宗之教义,风靡一世,隋唐以后,遂归寂落,长为三论附庸。

 

第二章  此宗之部属

 

关于此宗之部属,有异说。诃梨跋摩,采小乘诸部中最胜之教义,立此宗,故所依本部,或云多闻;如真谛疏云:所弘之教,深于大众,过旧所闻,故名多闻也。成实论即从此部出,故参涉大乘义,或云经部;如慧恺旧俱金序云:成实乃以经部驳斥余师。或云探大释小;如三论玄义云:有人云探大乘义,以释小乘,具含大小,或云昙无德部;如大乘义章云:成实宗计,多相似昙无德部,或云取小乘诸部长,乃至或云化地部,又罗什天台嘉祥,并判此论为小乘。梁三大法师,并云大乘。道宣元照,并云教是小乘,义兼大乘。然由玄窥基考定,属末经量部。

 

第三章  成实论大纲

 

(第一)名义

 

言成实者,俱舍唯论人空,此论谈诸法皆空,释成佛一代所说经律三藏中真实义,故名成实;如初具足品云:知佛法第一,说亦得乐果,欲令法九住,不为名闻故,广习诸异论,遍知智者意,欲造斯实论,唯一切智知,诸比丘异论,种种佛皆听,故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于是说论。所言实义者,四谛也;如色相品云:问曰,汝先言当说成实论,今当说何者为实。实名四谛,谓苦,苦因,苦灭,灭道,乃至为成是法,故造斯论。佛虽自成此法,为度众生故,处处散说;又佛略说法藏有八万四干,是中有四依八因,是义或舍而不说,或有略说,我今欲次第撰集,令义明了,故说。

 

(第二)内容

 

此论总有二百二品,分为五聚。一发聚,此为全论之序分,有佛宝论初具足品等三十五品。二苦谛聚,分论色识想受行五阴,有色相品等五十九品。三集谛聚,分论业烦恼,有业相品等四十六品。四灭谛聚,论灭三种心,有立假名品等十四品。五道谛聚,分论定智,有定因品等四十八品。

 

(第三)疏释

 

罗什三藏译出此论后,震旦诸师,多造章疏,见于高僧传,然皆散佚不传;其为他宗之典籍而足资研究此论之参考者,则有净影慧远之大乘义章,维摩经义记,十地经论疏,及吉藏之大乘玄论,三论玄义,中百十二门三疏,而尤以大乘义章为最。

 

第二篇  此宗之教义

 

第一章  真俗二谛

 

此宗之教义,与三论相近,其观察宇宙万有,立世界第一义二门,即真俗二谛;如论门品云:论有二门,一世界门,二第一义门,然成实论中,有二种真俗二谛;如立假名云:佛说二谛,真谛俗谛。真谛,谓色等法及涅槃。俗谛,谓但假名,无有自体。如色等因缘成瓶,五缘因缘成人。是为第一种二谛;又灭法心品云:当知第一义故,诸行皆无。但以世谛故,有诸行。是为第二种二谛。于第一种二谛,俗谛唯一,即四大五根及人我等假名。真谛有二,即五阴等法及涅槃。此顺有部宗之假说,非此宗之实义,于第二种二谛。真谛唯一,即涅槃。俗谛有二,即五阴及极微等。此此宗之实义也。兹列表如下:

 

          ┌俗谛…………四大五根及人我等…假名有……………………假名心

第一种二谛┤

          └真谛─┬──┐

          ┌世谛…┼……五阴及极微等………实法有………………………法心

第二种二谛┤      └──┐                      ┌假名空  ┐

          └第一义谛……涅槃…………………真实空┤非真实有├………心空

                                                └真实空  ┘

 

依俗谛,即世界门,不唯诸法得说为有,即有部宗所破人我,亦得说为有。如论门品云,以世界门故说有我;如经中说:我常自防护,为善自得善,为恶自得恶;又经中说:心识是常,又言长夜修心,死得上生,乃至又说某众生生某处等,如是皆以世界门说;但此所谓我,非外道等所执常一主宰之实我,而假名之假我也;如无我品云:论者言,犊子道人说有我,余者说无。问曰,何者为实。答曰,实无我法,所以者何,如经中佛语比丘,但以名字,但假施设,但以有用,故名为我。以但名字等故,知无真实。又云:圣人但随俗故,说言有我,又于有我无我品,往复问答,论明我但假名,非真实有。如云:是故假名为我,非真实也。又云:是故当知五阴和合,假名为我,非实有也。由来一切几夫,随逐假名,谓为有我,坚执不舍,以是流转三界,永无脱期,故欲导之入第一义门,则必先被实我,莫若以假我,成实于此,举以楔出楔为喻。如是,成实于世界门,立假我。更细考之,则成实之世界门,有假有实有二段,即一切诸法,以我等所见言之,则森然罗列,各异其形,各有其体,然此诸法,乃因缘和合所成,无有实体。非有而有,故名之为假有。假有三种,一因成假,二相续假,三相待假。因缘和合,假有诸法,名因成假。前后接连,假有诸法,名相续假。彼此随待,假有诸法,名相待假。今当彼因成假,从而目如是之假法为实有生种种迷妄烦恼之能缘心,亦是假心,即假名心;如众木和合成林,五阴和合成人,非有其实体,而常人目之为实有,此第一段也。次诸法乃因缘和合所成,故为假有。然和合而成此诸法之众缘,与诸法较,则为实有。从而悟知诸法为假有唯和合而成此诸法之众缘为实有之能缘心,方可以谓之实心,即法心。如悟知林虽假有,而众木实有,身虽假有,而五阴实有,此第二段也。如上所述,成实于第一段,立假名有,于第二段,说实法有,然此皆世界门之观察。次于第三段,明真实空,始为第一义门之观察,即此和合而成诸法之众缘,更细检之,则亦唯较诸法为实有,非必有其实体,且就五阴言之:第一色阴,此为五根所成,五根为四大所成。然此四大,非实有,不过色香味触所成,此宗意。四尘是实,四大五根假,揽尘成大,大成根故,是故四大假有,色香味触实有。次识想受行四阴,此皆心之差别,是故唯心王实有,心数皆假有,即不过众木较森林五阴较身体为实有,而众木五阴;亦不外因缘假名法,更就其目为实有之心王并色香味触分析之,则亦必归于真空。如林自木成,木自根成,根又自四大四尘成,渐次分析,终归于空,从而悟知诸法为真空之能缘心,亦可以谓之空心,如是于万有上,立假有实有真空故,于心上,亦立假心法心空心三。

 

成实于世界门,以假有实有,为引众生入第一义之方便。更于第一义门,说假名空非真实有,使遂达真实空之第一义谛。复于假名品述此二门之关系曰,问曰,若第一谛中无此,世谛何用说耶。答曰,世间众生,受用世谛。何以知之,如说画火,人亦信受。诸佛贤圣,欲令世间离假名故,以世谛说;如经中佛说,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以智者无所诤故,又上古时人,欲用物故,万物生时,为立名字,所谓瓶等。若真是法,则不可得用,故说世谛,又若说二谛,则佛法清净。以第一义故,智者不胜。以世谛故,愚者不诤,乃至又世谛者,是诸佛教化根本,谓布施持戒,报生善处。若以此法调柔其心,堪受道教,然后为说第一义谛。如是佛法,初不顿深,犹如大海,渐转渐深,故说世谛,乃至如佛念言,罗侯罗比丘,今能成就得道智慧,当为说实法;譬如痈熟,坏之则易,生则难破,如是以世谛智令心调柔,然后当以第一智坏,此即诃梨跋摩论师设世界第一义二门命意所在也。

 

第二章  人法二空

 

此宗依第一义明人法二空故论中立空无我二种观,以观二空;如圣行品云:有二行,空行无我行。于五阴中不见众生,是名空行。见五阴亦无,是无我行;又减法心品云:又二种观。空观无我观。空观者,不见假名众生,如人见瓶,以无水故空,如是见五阴中无人故空,若不见法,是名无我。空观者,人空观也。瓶譬五阴。水喻实我。如瓶中无水,名曰空瓶。五阴中无人我,故名为空。无我观者。法空观也。如瓶体性无实五阴诸法,非真实有,是故不唯人我空。即五阴亦复如幻如化;故灭法心品又云:五阴实无,以世谛故有。所以者何,佛说诸行尽皆如幻如化,以世谛故有,非实有也。又经中说第一义空,此义以第一义谛故空,非世谛放空。第一义者,所谓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是故若人观色等法空,是名见第一义空;又引水沬经云:又水沫经中,佛说若人见水聚沫,谛观察之,如非真实。比丘亦尔,若正观色阴,即知虚诳无牢无坚败坏之相。观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亦复如是,此中五喻,皆示空义,所以者何,眼见水沬,消时还无,泡等亦尔,故知诸阴非真实有。

 

第三章  苦谛义

 

成实论之主旨,如前所述,在释成如来所说三藏中实义。所谓实义,即若集灭道四谛,然所谓四谛,摄一苦中。苦者,流转之现象也,流转之现象也,流转之表章也。故论中于余三谛,亦皆冠以苦字,谓集为苦因,灭为苦灭,道为苦灭道;如色相品云:五受除是苦,诸业及烦恼是苦因,苦尽是苦灭,八圣道是苦灭道。四谛品言苦谛所摄,有三界四识处、四生、四食、六道、六界、六触、七识处、八法、九众生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二十二根等法。色相品独言五受除是苦者,以此为受身因缘,身为众苦之聚故。成实法中,阴起前后,不得一时,心识之起,必托六根,于中五识,依五色根,意识一种,依于意根,从多为论,识依色生,故先明色,第二明识。色有三种,一者四大,谓地水火风。二四大所因成法。谓色香味触四尘。三因四大所成法,谓眼等五根。是等相触,故有声生。四尘唯能造,造于四大。四大是假名色,色等集会,坚多名地,湿多名水,热多名火,轻动多名风故。因此四大,成眼等五根,是故五根唯所造,四大通二。因四大成色,不可见有对,是名为眼。但缘色,不缘余。但为眼识所依。不为余所依。但识能知,非根能知,乃至身根,亦复如是。色谓青黄赤白黑。香有二种,一成质香。即树香等。二缘生香,依彼香质,缘生香气,离质而去,如香熏衣。令衣有香,如香熏麻,令油有香,如风经过香树而来,风中有香,或复孤游。更无所成。味谓甜酢碱辛苦淡等。触有三十九种。坚软、轻重、强弱、冷热、涩滑、强濯等十二种。是其外触。猗乐、疲极不疲极、若病若差、身利身钝、懒重迷闷、瞪朦。疼痹、吨呻、饥渴、饱满、嗜乐不嗜乐懵等二十七种,是其内触。色但为眼识所缘,不为余所缘,乃至味触,亦复如是。四大相击,便有声发,是故声唯所造。次明识阴,所言识者,谓能缘心。依色生识,能取前色是名识阴。心与数法,一体义分,如道品中一念,而有念处、念根、念力、念觉、正念等五种别名。以心差别故,有名为受有名为想等。但是一心,无别心数。次明想阴,于识所缘,分别取男女怨亲等相,而实无此等诸法。但取假法,故名为想。次明受阴,于取相法,领纳违顺非违非顺,是为苦、乐、不苦不乐三受。损恼身心,名为苦受。增益身心,名为乐受。非损非益,名不苦不乐。然有部实有乐受,经部则三受皆苦,即一苦受,以时差别故,有名为乐有名为苦等;如辩三受品云:能恼害者,则名为苦。既恼害已,更求异苦以遮先苦,以愿求故大苦暂息,尔时名乐。忧喜不了,不愿不求,尔时名为不苦不乐。次明行阴,于所受法起贪嗔等,是名行阴;如思品云:经中说思是行阴。问曰,何等为思,答曰,愿求为思,从贪生求,求即是思,作起行相,故名为思,成实法中,心法无量,除识想受,自余一切,皆行阴摄;如是述五阴竟,当知此五阴皆苦;如行苦品云:如经中说,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若色生时,当知即是老病死等诸衰恼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更以多因缘明一切世界,从大地狱,上至有顶,皆是苦相。何以故,或从彼刀仗等缘逼而生恼,或从己身命财亲戚之类离坏生恼,或缘行生厌厌行生恼故。由来我等众生,无始以来,轮回三界六道,受诸苦恼,皆由于真苦中生乐想故,如痴蛾投火,于生死中:常被漂溺。若见诸世间一切皆苦,心不贪著,则得厌离。是故成实先明一切皆苦,次于苦想品,述修苦想之利曰,若法浸恼,是名为苦。是苦三种,苦苦、坏苦、行苦。现在实苦,谓刀仗等,是名苦苦。若爱别离时,所有苦生,谓妻子等,是名坏苦。若得空无我心,知有为法皆能侵恼,是名行苦。随此苦心,名为苦想。问曰,若修苦想,得何等利。答曰,是苦想,有厌离果。所以者何,修苦想者,无依贪喜。无此喜故,则无有爱。又行者若能知法是苦,则不受诸行。若法虽无常无我,不能生苦,则终不舍。以苦故舍,以舍苦故,于苦得脱;又一切众生最所怖畏,所谓是苦,若少壮老年贤愚贵贱,知此苦相,皆生厌离(中略)。又极愚痴处,谓于苦中而生乐想,以此想故,一切众生,往来生死,心识恼乱,若得苦想,则得解脱(中略)。是故当观世间一切皆苦,生厌离心,不受诸法,则得解脱。

 

第四章  集谛义

 

既明苦果,次究苦果所以产生之原因。产生苦果之原因,为业及烦恼。此业及烦恼,是后身因缘,故名之本集谛。业为正集,烦恼缘集;如无明品云:从无明生贪等烦恼,从烦恼起不善业,从业受身,受身因缘,得种种衰恼。所言业者,成实法中,余处生时,能有损益,名之为业。相续之中,后起异前,名余处生。此有思与思己二种。思业,即是意业。若决定杀众生等不善意是。从意生业,谓之思已业,此有从思集业及身口业三种。故开此二业,更为意业、身业、语业三种。色形聚集,名之为身。起说之门,说之为口。伺缘名意,依斯起作,故名身业乃至意业。身业有三,一善,二不善,三无记。礼拜等法,谓之善。杀生等法,谓之不善。断草等法,谓之无记,乃至意业亦如是。此三业中,意业最重,胜身口业,一切身口,由意成故。业是受身亲因,业有无量差别,故受种种身。

 

已说正集之诸业,次说缘集之烦恼。成实于烦恼论中,明十使烦恼,及随烦恼,十烦恼大地法等。一切烦恼,多十使所摄。十使者,贪、恚、痴、疑、憍慢、及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成实名能令生死相续之心行曰垢,垢即烦恼之谓。贪恚痴等,垢心之差别也修集此垢心乃至垢心生时,皆名为使。所言使者,意谓习癖,生死相续中,常随众生,如乳母常随小儿,如疟病鼠毒未脱,如热铁黑相,如种中芽,如债未还,次第相续增长,故名为使。所言贪者,于境染爱,名之为贪。依成实,多欲恶欲,悭著憍逸,如是一切,皆是贪使。所言嗔者,违境忿怒,故名为嗔。依成实,忿恚恼恨,嫉杀害,狠戾专执,不忍不悦不调等事,皆是嗔使。言无明者,依成实,邪心分别,无正慧明,故口无明;如无明品云:随逐假名,名为无明。如凡夫随我音声,生我心,是即无明。贪嗔无明,是生死根本,憍慢亦然。所言慢者,以邪心自高,名之为慢。此有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等。所言疑者,于解脱善不善三宝等实法中,心不决定,生有无等疑,名之为疑。若于树杌等生疑,则非烦恼。言身见者,五阴名身,于五阴中生我心,取执分明,名为身见。言边见者,偏于诸法或断或常之一边,名为边见。如计一切法常或一切法断,一切法有或一切法无,身与神异身灭神在,或身与神一身灭神亡,又死后还作,或死后不作等,皆名边见。言邪见者,谓于四谛三宝等法,生无心。谬执乖正,故名邪见。五见皆邪,此见重故,偏名为邪。言见取者,于非实事中,生但是事实余皆妄语之决定心,及于非胜法中,生胜想,皆名见取。言戒取者,取洗浴等戒,以为圣道,说为能净,故云戒取。

 

次随烦恼。有、睡眠、掉、悔、、诳、无惭、无愧、放逸、诈、罗波那(现奇特为利养故,口悦人意,名罗波那)、现相(欲得他物,表欲得相,如言此物好等,名为现相)、激切(若为呰毁此人故。称赞余人。名为激切)、以利求利(若以施求施。言是施物从某边得。如是等名以利求利)、单致利(若人有喜睡病。名单致利)、不喜、频申、初不调(若人不知调适饮食多少,名初不调)、退心、不敬肃、乐恶友等二十一种。如是等法,从烦恼生,故名随烦恼。

 

次十烦恼大地法。所谓不信、懈怠、忘忆、散心、无明、邪方便、邪念、邪解、戏掉、放逸等。

 

从业有身。是业从烦恼生。故烦恼为受身疏缘。然一切烦恼,皆从无明生。如前所述,随逐假名,名为无明。假名有因和合假名,法假名,二种。大乘义章言,于事分齐。揽别成总。以细成粗,名因和合假。揽别成总,如阴成人。以细成粗,如以细色成粗色等。于法分齐,无常苦空无我等义,同体相成。名法和合假。心亦有二种,缘因和合假名之有为缘心,名痴心亦名想受。缘法假名之无为缘心,名智心,亦名慧受;如智相品云:心有二种,痴心智心。缘假名法,是名痴心。若但缘法,谓空无我,是名智心。凡夫如实不知空无我故,常随假名,于五阴中妄计有人,生贪等烦恼。从烦恼生业,随业有身,身为苦本,是故无明是十二因缘根本,不知此者,或言身如草木自然而生,或言万物是大自在等诸天所生,或言微尘和合故生。

 

第五章  灭谛义

 

成实以灭为第一义谛,故以见灭为见圣谛,而以见灭谛为得圣道;如见一谛品云:以一谛得道,所谓为灭。所言灭者,即灭三心。三心者如前所述,成实于所缘境上,立假有实有真空,更于能缘心上,立假心、法心、空心三者,于实无众生中,说言实有,名假名心。有实五阴心,名为法心。若缘涅槃,是名空心;如大乘义章言:因和合中,取立定性,是迷假心。法和合中,取立定性,是迷实心。无漏之慧,是其空心。灭者,先于闻思位中,以多闻因缘智或思惟因缘智灭.假名心。闻思智者,成实名真慧为智,即闻慧思慧也。从他闻法,名闻慧。闻法思惟意趣,名思慧。于闻思慧中,观诸法从众缘生。但假名字,实无我无我所,则假心灭;如后五定具品云:行者闻法,知阴界入等,但众法和合,中无我故,则破假名。成实虽破三心,正义在破假名,故苦集谛中详信解事,次于四善根位中,以空智灭法心。空智者,空无我智,修慧也。闻法思惟义趣已,随法行,得如实现前知见,名修慧。于修慧中,见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则法心灭;如灭法心品云:善修空智,见五阴空,法心则灭。后于灭尽定或无余涅槃位中,以重空义井灭空心。达真空无相;如三三昧品云:以空见五阴空,更以一空能空此空,是名空空,即常人皆在第一假心之地位,发我想,生种种烦恼业,故不可不证第一重二谛理,进而发第二实心,以灭假心。得此实心,则我想止,烦恼不生,此迦多衍尼子一派所期也。然诃梨跋摩,不以此实心为终极。故不可不更证第二重二谛理,进而发第三空心,以灭实心,既灭实心,并灭空心。三心都灭,则具足无我,人离言绝相之真空。诸业烦恼无依处故,永不复起。如是灭三心故,一切诸法皆空,唯归一灭谛;如二三昧品云:圣正三昧者,若入法位,能证灭谛,则名圣正。何以知之,如长老比丘说,以定修心,因慧能遮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遮烦恼。以定慧修心,因性得解脱,性谓断性、离性、灭性;又若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如以定慧得解脱,名俱解脱,然所谓灭谛者,涅槃之异名也;如五智品云:问曰,涅槃非实有耶。答曰,阴灭无余,故称涅槃,是中何所有耶。问曰,实有涅槃,何以知之,灭谛名涅槃,苦等诸谛实有故,涅槃亦应实有(中略)。答曰,若离诸阴更有异法名涅槃者,则不应名诸阴尽减以为涅槃,又若有涅槃,应说其体,何者是耶,又缘涅槃定名曰无相。若法相犹存者,何名无相。如是灭谛即涅槃,而涅槃又无之异名也;如百论疏释成实五智品中五阴法无名为槃一段文云:成论文破之,汝经涅槃名无相,若是有者,当有相。又衣坏(成实作衣尽)名无衣,应别有无衣之法是有。成论小乘涅槃,是惑无处,无别有法。不当三性,从善因得,故名为善。数人破云:若涅槃是无,应无涅槃。成论答曰,非无涅槃,但涅槃是无法。

 

次成实分得此涅槃果之阶位为二十七贤圣,略为四行四得。四行者,行须陀洹,行斯陀含,行阿那含,行阿罗汉也。四得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行就因言,得就果言。

 

第六章  道谛义

 

次言通至灭谛之道谛,即三十七助菩提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成实于四谛品中,言三十七助菩提法,至定因品,但言八直圣道;又略为二,一定及定具,二智。八直圣道者,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语、正业、正命、正念、忆定也。此八正道,通故名道,离邪曰正。闻正法生慧,能信五阴无常等,曰正见。若此慧从自正正念生,曰正思惟。以此正思惟断诸垢法,修集净法,勤发精进,曰正精进。从此渐次出家受戒,得正语、正业、正命三道分。此三成实未释,兹取大乘义章三释中一义以补之,即离贪嗔痴三毒所起口业,名为正语。远离三毒所起身业,名为正业。离四邪命,名为正命。言四邪命者,如龙树说,一离下口食,谓不种殖,合和诸药,治生贩卖,以求活命。二离仰口食,谓不占相日月星宿吉凶等事,而求活命。三离方口食,谓不谄媚豪势贵胜,通致使命,巧言多求,而自活命。四离维口食,谓不习学种种咒术,卜筮吉凶,昼师泥作,诸伎艺等,而自养活。从此正戒,次成念处及诸禅定。从念生慧,观于身等名为念处。心住一处,名为禅定。因此念定,得真智慧,所谓如实智,即空智也。一说此八种中,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为慧学,精进常遍三学。如成实说,出家求道,先须受戒,是故先明正语正业及与正命。由戒心住,故次明其正念正定。由定发慧,慧有粗妙二种。粗者,闻慧思慧,说为正思。妙者,修慧,说为正见。精进常偏一切处行。如是,一心勤修诸定,生正智慧,灭三心,入无余涅槃;如四十四智品云:八圣道中,正智为上,是正智果,所谓涅槃。

 

《返回世间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