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知定法师著述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阎浮,具称阎浮提(Jambudvipa),或称琰浮洲,阎浮提鞞波等,新译赡部洲。阎浮,是树名,翻译为秽;提是提鞞波之略,翻译为洲。这个秽洲因在须弥山之南方,所以称为南阎浮提或南赡部洲。这洲的中央,有阎浮树林,密茂高大,因此得名阎浮提。瑜伽师地论云:‘又无热池南,有一大树,名曰赡部,是故此洲,从彼得名。’俱舍论云:‘于此无热池侧,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或依此果而言洲号。’立世阿毗昙亦云:‘有树名曰剡浮,因树立名,名是洲地,曰剡浮提。’众生,即阎浮提中的一切有情。业有善业,不善不恶业,感即召感,以善业为因,则召感乐果。以恶业为因,则召感苦果。以不善不恶为因,则召感不苦不乐果。所谓形端则影正,源浊则流昏。感应之道,丝毫莫爽。或者说业感通于十方法界,为何于一四天下,独指阎浮,不言余三?这是因为阎浮众生,苦难皆多,咸希脱离,容易度化,是以诸佛未成佛前,都发愿生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俾知苦难勇于修行,早得解脱。故长阿含经云:‘佛告比丘,阎浮提人,三事胜于其余三洲。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又谓东洲人多欲,西洲人甚少造业,北洲人傲慢,圣人不生。唯南阎浮提,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造恶缘,念念增益。基此种种因缘,所以独标阎浮之名。地藏菩萨,运平等无缘的大慈悲,分身恒沙,普益群灵,而大圣深慈遍重于南赡部洲,故云阎浮众生业感品。这品在本经居于第四位,故曰第四。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来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

 

这里叙述地藏菩萨,自说所以能分沙界之身而拔济一切罪业众生,皆是承佛威神的势力。若果不是佛的大慈悲力,就不能作变化自如的利他殊胜功德。尔时,即圣母刚问无间地狱完毕之时。前面分身集会时,地藏受佛陀的嘱咐的事尚未完毕,而圣母即问无间地狱之事,地藏菩萨为酬圣母所问,故前面未了之事暂且搁置,先答地狱苦况。现在于观众生业缘之后,阎浮众生业感之前,重述前说,而启下文。具大势力,能怖慑一切魔外,而对于一切魔外毫无畏惧,就叫做威。内怀三明六通功德,神妙无方,变化莫测,就叫做神。佛因为具有十力四无所畏三明六通诸功德海,所以有大力用。地藏菩萨承佛如来的大威神力,故能遍沙界而分身,救济拯拔业障苦报众生,令诸众生齐登觉岸。大慈力,即是大慈大悲的势力。佛能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通通离开三界极苦的牢狱,登涅槃快乐的彼岸,就是大慈悲力的作用。故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罪,其父悲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欲与诸子,是大慈。’地藏菩萨因假佛的大慈大悲势力,所以能在恒沙界中类现形的种种变化,而利益众生。倘若不是藉佛的大慈悲力,就不能作种种形的变化,顺利的圆成艰钜任务。

 

我今又蒙佛付嘱,至阿逸多成佛已来,六道众生遣令度脱。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这里叙述佛陀付嘱地藏菩萨,从今为始以至于弥勒成佛已来,度尽六道一切众生。地藏遵佛敕令,但恐世尊系念,故慰喻世尊愿勿为虑。无央劫前,曾蒙佛的付嘱,今在忉利天宫,佛又付嘱至阿逸多成佛已来,度尽六道众生的重担,故说我今又蒙。阿逸多(Ajita),系梵语的旧称,或称阿嗜多;新称阿氏多,阿制多等,翻译为无能胜,是弥勒菩萨的名。弥陀经疏云:‘阿逸多菩萨者,依新译称赞净土经,翻为无能胜。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

 

这里叙明佛所以要付嘱的原由。尽生死的爱缠,了烦恼的束缚,无挂无碍,任运自在,就叫做解脱。有二种解脱:第一具生空慧,断烦恼障,了分段生死,而出离三界的,是小乘人的解脱。第二具二空慧,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而超越三界的,是大乘人的解脱。今言未解脱,即是对于三界的缠缚,完全未得到来去自由的解放。众生的根性心识,对于善恶业,无抉择慧,时而为善,时又作恶,无决定的趋向,所以说性识无定。故四自侵经云:‘学者犹豫,心不专恒,或进或退,故使迷惑,住来不绝。’恶习犹言恶的熏习,善习犹言善的熏习。由于恶的熏习,则造杀盗淫等种种恶业因,故而结成三途的苦果。由于善的熏习,则造施戒忍等种种善业因,故而结成人天等趣的乐果。故占察善恶业报经云:‘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闇因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想相应心,计我我所,造习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长阿含经亦云:‘诸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观诸众生。死者生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其所行,尽见尽知。或有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诽谤贤圣,信邪倒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这里所说恶习结业,只是言习因而略果;善习结果,则言果而略因。所谓为善为恶逐境而生,正因性识无定,忽而为善,忽而为恶,逐境迁移;遇善境,善心生,则种种善法随生;逢恶境,恶心生,则种种恶法随生。善心生作善举,则感生人天之道;恶心生造恶事,则堕生三途之道。由于性识不定,善恶之业造作靡常,如汲井轮高低上下,辘轳不停,故而轮转五道之中,无暂时的休息。所言五道,即是五趣,这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五个地方,是众生往来趣向的处所。或者加阿修罗,叫做六道。或者将这阿修罗摄于天趣,或摄在鬼趣,所以称为五道。大智度论云:‘问曰:经说有五道,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经流远,法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于佛经回文说五;若说六者,于佛经回文说六。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旨,应有六道。复次分别善恶,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故,地狱、畜生、饿鬼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善有二果,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无论往来五道抑或六道,通通都是由妄心而起惑,由惑而作业,由业而受六道的果。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经云:‘诸法心为本,诸法心为胜,离心无诸法,唯心身口名。’华严亦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迷悟生死由心所致,是以只歇狂心,五道自然休息。故忠国师云:‘迷时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只以众生信之不切,学之不专,妄心易起,道业难成,因此轮转五道,暂无停歇。故四自侵经云:‘发心学道,识道不谛,贪身散意,还堕六情。当谛思计。生死正心,无复往来,姑终乃断。人著色昧,诸情不绝,反畏禁戒。众疑不除,吸吸计常,睹目前事,以是之故,五道不止,则复获身。’在这五道之中,今世生天,来生或堕地狱,或报生人间,或投胎畜类,或受饿鬼之形,轮转不息,故时间非常长远,动不动就需经过尘沙劫。迷惑即贪嗔痴慢疑五利使,及身、边、邪、见,戒五钝使,由于这十种烦恼的搞动,故对于事理昏蒙错乱,因此称为迷惑。障即障正法害善心的三障:1、贪嗔痴等烦恼障,2、五逆十恶业障,3、地狱饿鬼畜生等苦障。难即见佛闻法难的八难:谓地岳、饿鬼、畜生、北拘卢洲、长寿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由于往昔妄心鼓动。起十使惑,造诸恶业,障蔽真理,于是轮回六道之中,感生八难之地,悠悠岁月,流浪生死,无穷无尽。

 

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或暂出,又复遭网。

 

这里以喻而明众生性识不定,所以在三界之内轮转不息。鱼,喻五道众生,网,譬三界牢狱,长流,譬喻业果润生。脱入暂出又复遭网,譬喻众生在三界之内生死往返,轮转不息。鱼游江河湖海之内,虽则攸然自得,但仍危机四伏,设或遭著网罗,则会丧失生命。众生居在三界之内,性识不定,犹鱼在水游来游去。作善生人天中,如鱼在海攸然自得。造恶堕于三途,似鱼遭著网罗。将是长流的‘将’字,当随字解,‘是’字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众生的阿赖耶识,藏有善恶的种子,以此种子而熏现行,令造善恶之业,而获善恶的果报,惑业苦三,连绵不断于三界内,百劫千生,受报不尽,如汲井轮,不休不息;就好似鱼随著长流的水游来游去,去而忘返。所谓脱入暂出,即是说从三恶道出,而升入人天之趣。又复遭网,即是说从人天中,而复遭堕三途。

 

以是等辈,吾当忧念。

 

佛世尊所以殷勤付嘱地藏菩萨,令救护解脱一切受苦众生者,正因为这些众生性识无定,忽而为善,忽而作恶,飘流三界六道之中,受无穷的果报;佛观这些众生犹如赤子,故耿耿于怀,无限忧念。科注云:‘佛言: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信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世间有树,名优昙钵,但有实无有华。如来出世,乃有华耳。已得人身,六情完具,口辩才聪,寿命延长,遭值明人,发菩萨心,直信不还,具闻经法,遇如来世。此皆宿行履福德人,从明入明,寻如来迹。累行不止,会于道场。无毁其根,亡夫前功。一失道意,动有劫数,故如来忧之念之。’

 

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地藏菩萨从累劫以来,所发度尽一切罪苦众生的深弘誓愿,迄今尚未完毕,而佛世尊所付嘱未得解脱的罪业众生,亦即是地藏菩萨誓愿范围之内应度的群众,故说‘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累劫已来,各发何愿?今蒙世尊,殷勤赞叹。唯愿世尊,略而说之。’

 

这是当机请问累劫所发的誓愿。定自在王菩萨,对于甚深三昧,能够任运自在,无挂无碍,生死不能缚,物欲不能牵,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所以名叫定自在王。这段文的问意,即是说:刚才闻佛说地藏菩萨要完毕往昔累劫的重誓,但未知曾经发过甚么大愿,而值得世尊异常的称扬赞叹,唯愿世尊,为我等在会大众,略说地藏菩萨,累劫所发愿行。

 

尔时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这是佛慈许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所以诫当机对法要生殷重心,听法要诚诚实实而听,对于法的义理要运思抉择,所谓从闻思修,方可入三摩地。而且佛法洪深,愿门广大,唯谛信的实,方能得到受用。是以先诫谛听善思,然后方许为说。故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瑜伽云:‘谛听者,谓于如是相法,劝令审听。’

 

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尔时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六万劫。

 

这里叙述往昔久远劫前的事。阿僧祇,新称阿僧企耶(Asamkhyeya),译为无数,或译无央数,系印度数目的名辞。亦即是数目的极字,若以万万为亿,亿万亿为兆计之,则一阿僧祇,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总之是难以数目的筹码来计算的,就叫做无央数。那由他,又作那庾多(Nayuta)等,亦是数尽名;一那由他,当中国的亿。因为过去太久,纵然是用尽世间的计数名目,也只可以说其大概,至于确实的数字,也是没法弄得清楚的,因此只得用一言以蔽之曰:不可说劫。

 

梵语萨婆若那(Sarvajnana),翻为一切智,是佛了知一切法的智慧。这尊佛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能够如实了知,彻底的圆成这了知一切法的智慧,所以这位佛的圣号就叫做一切智成就。如来以下,是佛十号的尊称,现在以下逐号解释:梵语多陀阿伽陀(Tathagata),译为如来,佛世尊成就如实智慧,所言所作皆无虚妄,秉如实的道,来化世间,自利利他的事,都能作到圆满,故名如来。瑜伽师地论云:‘当知诸有所言所说所宣,一切如实皆无虚妄,故名如来。’法蕴足论亦云:‘如世尊言:从菩萨证无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无余依般涅槃界夜,于其中间,诸有所说,宣畅敷演,一切皆如,无有虚妄,无有变异,谛实有理,无有颠倒。皆以如是如实正慧,见已而说,故名如来。’

 

梵语阿罗诃(Arhat),译为应供。佛世尊诸漏已尽,堪为世间福田而应受人天的供养,故说应供。瑜伽师地论云:‘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故名应供。’

 

梵语三藐三佛陀(Samyaksambuddha),译为正遍知,或正等觉。佛世尊能够真正的觉了遍知一切世出世法,故名正遍知。或正等觉。法蕴足论云:‘正等觉者,如世尊言: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来一切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正等觉。’

 

梵语鞞多庶罗那三般那(Vidyacarana-sampanna),译为明行足,或明行圆满。足即系圆满的意思。佛世尊的三明及止观等行,皆悉圆满,故名明行足。法蕴足论云:‘明行圆满者:何等为明?谓佛所有无学三明:一者无学宿住随念智作证明;二者无学死生智作证明;三者无学漏尽智作证明;是谓明。何等为行?谓佛所有无学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是谓为行。又佛所有上妙威仪,往来顾视,屈伸俯仰,服僧伽胝,执持衣钵,悉皆严整,是谓为行。此行前明,总谓明行;如来具足圆满成就如是明行,一向鲜白,一向微妙,一向无罪,是故名明行圆满。’瑜伽论亦云:‘明谓三明,行如经说止观二品,极善圆满,是故说名明行圆满。’

 

梵语修伽陀(Sugata),译为善逝。佛世尊自他兼利之行,已达究竟,所作已办,安详入于涅槃,故名善逝。瑜伽论云:‘言善逝者,谓于长夜,具一切种,自利利他二功德故。’法蕴足论亦云:‘言善逝者,谓佛成就极乐安隐,无艰无难,往趣妙法,故名善逝。又贪嗔痴及余烦恼,所生种种难往趣法,如来于彼永断遍知,如多罗树,永断根顶,无复遗余,皆得当来永不生法,故名善逝。又如过去诸佛世尊,皆秉如实无虚妄道,趣出世间殊胜功德,一至永至,无复退还;今佛亦然,故名善逝。’

 

梵语路伽惫(Lokavid),译为世间解。佛世尊能够了解世间情与非情种种境事,故名世间解。瑜伽论云:‘世间解者,谓于一切种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皆善通达故。由善悟入有情世间,依前后际宿住死生,依一切时,八万四千行差别故;于器世间,谓东方等十方世界无边成坏,善了知故。’法蕴足论亦云:‘世间解者,谓五取蕴,名为世间,如来于彼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世间解。又说五趣,名为世间,如来于彼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世间解。又说三界所摄诸处,名为世间,从彼而生,从彼而起,从彼而出;因彼而生,因彼而起,因彼而出;如来于彼,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世间解。’

 

梵语阿耨多罗(Anuttara),译为无上士,或译无上丈夫。佛世尊在十法界中,最尊最上,无有能超过者,故名无上丈夫。法蕴足论云:‘无上丈夫者,如世尊言:所有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如来于中,最称第一,最胜最尊,最上无上,由此故说无上丈夫。’

 

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提(Purusa-damya-sarathi),译为调御丈夫,或称调御士。佛世尊为调伏度众生故,时以柔软语,时以苦切语来开导众生,务令众生趣入善道而后已,因此故名调御士。法蕴足论云:‘调御士者,谓佛世尊,略以三种巧调御事,调御一切所化有情。一、于一类,一向柔软;二、于一类,一向粗犷;三、于一类,柔软粗犷。……如来于彼,以此三种巧调御事,如是调伏,如是止息,如是寂静,如是令其无余,永舍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令永调伏,令永止息,令永寂静;得上调御,得胜调御,得胜清凉,永除曲秽,善灭慢覆,及诲垢浊。是故如来名调御士。’

 

梵语舍多提婆摩菟沙喃(Sasta-deavamanusyanam),译为天人师。佛世尊能教示人天应作不应作事,为人天的导师,故名天人师。瑜伽论云:‘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义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与一切养为所依故,与不了义为能了故,与所生疑为能断故,与其深处为能显故,令明净故,与一切法为根本故,为开导故,为所依故,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众苦,是故说佛名天人师。’法蕴足论云:‘天人师者,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我非但与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四众为师,然我亦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诸天人众为师,为胜师,为随师,为范,为胜范,为随范,为将,为导,是故如来名天人师。’

 

梵语具称佛陀(Buddha),译为智者,觉者。所谓智,具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圆具。所谓觉,具有自觉,觉他,觉行穷满,三觉圆足;故名为佛。瑜伽论云:‘于能引摄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故名为佛。’法蕴足论亦云:‘所言佛者,谓于如来无学智具明鉴觉慧照现观等已能具起及得成就,故名为佛。且如有一大婆罗门,来诣佛所,以妙伽他赞问佛曰:稽首世导师,名最上觉者。何缘父母等,号尊名佛陀?世尊哀愍彼婆罗门,亦以伽他而告彼曰:婆罗门当知,我如去来佛,成就觉者相,故我名佛陀。婆罗门当知,我观三世行,皆有生灭法,故我名佛陀。婆罗门当知,我于应知断,证修事已办,故我名佛陀。婆罗门当知,我于一切境。具一切知见,故我名佛陀,婆罗门当知,我于无量劫,修诸纯净行,经无量生死。今于最后身,离尘垢毒箭,证得无上觉,故我名佛陀。’

 

梵语路迦那他(Lokanatha),成称薄伽梵(Bhagavan),译为世尊。佛具足一切大功德,大威神势力,能推伏一切魔军,为一切世间人天之所恭敬尊重,故名世尊。瑜伽论云:‘薄伽梵者,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运推灭一切魔军大势力故。’佛地经云:‘薄伽梵者,谓薄伽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如有颂言: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为薄伽。如是一切,如来具有,于一切种,皆不相离,是故如来名薄伽梵。其义云何?谓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焰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严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或能破坏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谓烦恼魔,蕴魔,死魔,自在天魔。’无性论释云:‘能破四种大魔怨故,名薄伽梵。四种魔者:一者烦恼魔,二者蕴魔,三者天魔,四者死魔。依空三摩地,能破烦恼魔。一切粗重,转依相住无量善根,随顺证得,成复依止精进慧力,能破蕴魔。依慈等持,能破天魔。依修神足,能破死魔。’法蕴足论亦谓:修习无上胜妙善法,成就无量殊胜功德,具足无限大威势力,能破一切贪嗔痴等恶不善法,永尽将来无量生死苦患,普及世间一切人天之所恭敬尊重,故佛如来名薄伽梵。

 

上来由如来至世尊,共十一尊号。瑜伽成实等,则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刚好十号。大智度论等则分无上士与调御丈夫而为二,故至佛正为十号,世尊则为特别的尊称。因为具有十号之德,为一切世间之所尊敬,所以称为世尊。愚意以为,举佛或薄伽梵,都可以总概括十号,为十号的总称。如有些经典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有些经典则说;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某处等。如佛地经云:‘佛具十种功德名号,何故如来传教法者,一切经首,但置如是薄伽梵(佛)?谓此一名,世咸尊重(佛则世人咸知)。又此一名,总摄众德,余名不尔,是故经首,皆置此名。’

 

所谓劫,是相当长远的时期,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今云彼佛寿命六万大劫,则更加难知其确实的数字了。

 

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

 

这里叙述一切智成就佛,未出家前为国王时的愿行事迹。梵语波吠迩野(Aranyaka),译为出家,即是说出离在家烦恼萦缠的生活,而修沙门清净超世的梵行,就叫做出家。然根据法蕴足论,则谓出家有四种差别:一身出家心不出家,即是身著法服,参承法侣,而心仍然眷念俗家的事。二身不出家心出家,即是身虽居家享受妻子等五欲乐,而不耽染,心常念法。三身心俱出家,即身披法服,心念法事,净修梵行,于诸欲境,心无顾恋。四身心俱不出家,为诸俗人受用五欲乐,深生耽染。贤愚经云:‘若听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无量。布施之报,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犹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为胜。何以故?布施之报,福有限极,出家之福,无量无边。’又云:‘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展转示导众生永劫无上慧眼,慧眼之性,历劫无坏。何以故?福报人天之中,恣意受乐,无穷无尽,毕成佛道。所以者何?由出家法,灭魔眷属,增益佛种,摧灭恶法,长养善法,灭除罪垢兴无上福业。是故佛说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出家功德经云:‘尔时阿难,叉手白佛言:“世尊!若当有人放人出家,若有出家者,任其所须,得几所福?若复有毁破他人出家因缘,受何罪报?唯愿世尊,具尽告示。”佛告阿难:“汝若具满于百岁中,问我此事,我以无尽智,除饮食时,满百岁中,广为汝说,此人功德犹不能尽。此人恒生天上人中,常为国王,受天人乐。若有于此沙门法中,使人出家,若复营佐出家因缘,于生死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岁,说其福德,不可穷尽。是故阿难,汝满百岁,尽寿问我,我至涅槃,说此功德,亦不能尽。”佛告阿难:“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德,坏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设欲坏出家因缘者,应善观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缘此罪业,堕地狱中,常盲无目,受极处苦。若作畜生,亦常生盲。若生饿鬼中,亦常生盲。在三恶苦,久乃得脱。若生为人,在母胎中,受胎便盲。汝于百岁,常问是义,我百岁中,以无尽智,说是罪报,亦不可尽。”’十善,即身三:不杀、不盗、不邪淫、口四:不妄言、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亦即是说,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所思所虑,一切的一切,通通都是为法为律,纯净无瑕的,所以叫做善。善有清升获福之义,是以作善因必感乐果。圣王化世,多以十善为前题而饶益众生。故事佛吉凶经云:‘夫人得道,皆从善生,经戒自御心身口,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得渡河渊,有能守信,室内安和,现世有庆,福追自然,行之得报,非神授与。’

 

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方便。

 

二国大王皆以十善饶益人民,只因一国人民不信因果报应的道理,故虽圣王化世,仍然多造众恶,因此遂激发二王的愿行。众恶,即是与十善相反的十恶。事佛吉凶经云:‘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慎莫举恶意向师。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无异;天所不覆,地所不载。观末世诸恶人辈,不忠不孝,无有仁义,不顺人道。魔世比丘四数之中,但念他恶,不自止恶,嫉贤妒善,更相沮坏,不念行善,强梁(踉)嫉贤。既不能为,复毁败人,断绝道意,令不得行,贪欲务俗,多求利业,积财自丧。厚财贱道,死堕恶趣,大泥梨中,饿鬼畜生。’两个国王同时以十善法利益国民,唯一国的人民信受奉行,其余的一国人民不但不信,而且多造众恶。两个国王无法可想,只有二人聚集会议,商量种种方便法门,来拔济这些罪恶的众生。

 

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这是二王因一国人民多造众恶的缘故而发的大愿。这两国王,第一个发愿:要自己先成就无上道之后,再来六道度化众生,使无余遗,正是如来应世。第二个发愿:要将一切众生通通都令离开三界六道转回之苦患,而证得无上菩提快乐的境地,然后自己才成等正觉。倘若仍有一个众生未曾得蒙度脱,终不这样的舍弃众生而成佛,这正是菩萨发心。故智论云:‘佛说我以清净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随善恶业,受诸果报。我今应先度脱罪辈,令得无上涅槃之乐。宁使长在生死,誓终不愿成等正觉。’

 

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这里是结述古者二王即今者谁。第一个国王发愿;成等正觉后,再来度化众生者,即是现在的一切智成就如来。第二个国王发愿,欲先度尽一切众生,如有一众生未曾度脱,亦不愿成佛者,即是现在的地藏菩萨。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

 

此下再举第二个因地愿行的事实。菩萨修行功圆果满,上生兜率,等到成佛时至,降生人间,成等正觉,就叫做佛出世。过去久远无量个无数劫的时候,有佛出现于世,名字叫做清净莲华目如来,这个佛的寿命,总共四十大劫。该佛因为在因地修菩萨道的时候,心性柔和,常以慈目而视一切众生,因此感得众德圆满清净无瑕的天然美妙的眼目,好似莲华一样的修广清净,所以叫做清净莲华目如来。

 

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

 

这里叙述清净莲华目如来,灭度之后的事。像法,是指清净莲华目如来三法之中,即正法、像法、末法。罗汉,是小乘四果中的极果。具云阿罗汉(Arhan),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阿罗汉杀尽一切贪嗔痴等烦恼贼而证得,故名杀贼。证得阿罗汉后,堪为人世福田,当受人天的供养,所以名应供。阿罗汉已经远离无量生死苦患,永处涅槃而再不来三界受生死的果报,因此叫做不生。大毗婆沙论云:‘问:何故名阿罗汉?应受世间,胜供养故,名阿罗汉。谓世无有清净命缘,非阿罗汉所应受者,复次阿罗者,谓一切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义,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彼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复次汉名一切恶不善法。言阿罗者,是远离义;远离诸恶不善法故,名阿罗汉。此中恶者,谓不善业。不善者,谓一切烦恼。障善法故,说为不善,是违善义。如有颂言:远离恶不善,安住胜义中,应受世上供,故名阿罗汉。’造种种有义利的事业,能感受快乐的果报,就叫做福;用这些福来化导利益众生,就叫做福度众生。亦即是教众生造种种善的事业,而感受种种的乐果,甚至证得究竟无上菩提,脱离无量生死苦患,故说福度众生。瑜伽论云:‘谓诸菩萨依止福故,虽复长时,流转生死,不为极苦之所损恼。又随所欲,能摄众生,为作义利。……又能起作种种无量善巧事业,乃至究竟,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俱舍论亦云:‘欲界善业,说名为福,招可乐果,益有情故。’

 

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

 

这里叙述因教化次第中遇著孝女设食供养。清净莲华目如来既已灭度,在像法中,罗汉秉承如来的遗教法,次第的教导众生化恶为善。在教化的程序中遇著一个孝女,名叫光目,设食供养藉资冥福。以眼慈视世间,愿一切众生得清净的目,各各返照回光,故名光目。设食供养,是设种种酥酡妙味的饮食,来供养罗汉。这种供养在十供养中,属于饮食供养,在二种供养当中,是属于财供养。食施获五福报经云:‘佛言:人持饭施人,有五福德令得道,智者消息意度弘廓,则获五福:何等为五?一曰施命,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辩。’施普通人尚且获是五福,若施僧或阿罗汉,所获的福更加不可限量。是以阿那律陀以一饭之食施辟支佛,遂感九十一劫如意无贫之报,最后之身,终获果证。

 

罗汉问之:欲愿何等?

 

食毕问愿,系佛世应供的常例。如迦叶尊者,受贫母之供毕,即问所须何愿。而且罗汉具他心通,知孝女所兴供养,有所须求,罗汉虽心知其欲,但要彼自陈,以表尊师重道的敬意,是故罗汉斋毕问之:欲愿何等?

 

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

 

这是孝女陈献供的元由。为因母亡,不知所趣,故特设供,供养罗汉,藉资冥福,以救拔慈母,令生胜处。但不知慈母生处何趣,是以请问罗汉指示,俾心得少安。这正显示孝女的心情,因为父母生我育我,以至长大成人,恩德洪深,纵历劫粉骨碎身,亦难酬宏恩于万一。为母资福荐拔母难,知母生趣,亦不过表为子女者的孝思而已。故增一阿含者云:‘佛告阿难、难陀、罗云:汝等举大爱道身,我当躬自供养。是时释提桓因,及诸天,天王,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舍利弗告诸天:止!止!此是如来所应修行,非是天龙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贤愚因缘经云:‘佛告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此福。’大智度论亦云:‘知恩者大悲之本,开善业之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者,甚于畜生。’

 

罗汉愍之,为入定观,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

 

罗汉怜愍光目孝思,为入定观,即见其母堕于恶趣遭受极大的苦痛。入定。即是入于禅定,使心专注于一处,止身口意三业,叫做入定。在定境中仔细的思惟,用智慧而抉择事理,叫做观。定功深入,则万念澄清,若水见月,似镜照物。所以罗汉处于甚深禅定之中,能够见到光目孝女的母亲堕在恶趣大地狱中,受极寒热的楚痛。恶趣受极大苦,应是无间地狱的境况。

 

罗汉问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

 

这里问明光目女母生时所作业行,俾便对症施药。作即造作,三界之内,六道往返,善恶苦乐,均不离于造作。作善故升天人,作恶故堕三途。自作自受,非谁授与。行为五蕴之一,以迁流为义。因于过去无明所牵引,困惑而起身口意三业,造诸善恶业行。行业既成,果报自现,所以堕于恶趣而受极大的苦恼。

 

光目答言:‘我母所习,唯好食啖,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这里答述所作罪行,并乞哀救。惟好,犹言独喜欢。鱼鳖,都是水族中的生物。鱼鳖等水中冷血动物,产卵累累,有些人嗜食其卵。是以食母虽只是一,而子则千万复倍。光目母亦复如是,惟好食鱼鳖水属之物,而所食的鱼鳖,多拣怀卵的而食之。食一鱼鳖,腹中的卵子同时遭劫,是故杀生似乎是一,实则千万生灵同时遇害,因此食怀卵的水族生物,罪业特重。炒即干煎,煮是水烹,恣情,犹言放纵情怀,亦可说是任情。杀业既多,获罪也必深,故知遭堕无疑。尊者下,请求施设何等方便妙法,才能救拔其母,令离苦难。尊者,梵语阿梨耶(Arya),或译为圣者,是罗汉的尊称,因为罗汉的智德俱优,为世间一切人天之所敬重,系超出世间的圣者,故称尊者,或言圣者。

 

罗汉愍之,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

 

这是尊者为光目女施设方便救母之法。要心务达就叫做志,心虔意端,毫无假饰,就叫做诚。所谓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即是端身合掌,正意恭虔,一心一德的称念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圣号。所以佛言:我灭度后,若称我名,所获福德,无量无边。木雕泥模,叫做塑,笔绘五彩叫做画。将佛遗容流传于世,令一切众生观圣像而发菩提之心,瞻慈容而起大悲之愿,是故塑画佛的形像,能令存者亡者,均获殊胜的果报。如优填王问佛言:‘若佛灭后,其有众生,作佛形像,当得何福’?佛告王曰:‘若当有人,作佛形像,功德无量,不可称计。世世所生,不随恶道。天上人中,受福快乐。乃至作大梵王,端正无比。后皆得生,无量寿佛国,作大菩萨,最尊第一,当得成佛,入泥洹道。’

 

光目闻已,即舍所爱,寻画佛像,而供养之。复恭敬心,悲泣瞻礼。

 

这里是光目闻说,即依教奉行,绘画圣容,顶礼供养。舍其所爱,而画像供养,即所谓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父母于子女之恩,高逾须弥,广等虚空,即舍尽所珍,亦莫能报洪恩于万一,不过略表为子女的孝思而已。世尊往昔行菩萨道时,为报父母的恩,故舍尽一切难舍之物,行尽一切难行之事,以至成等正觉。如佛报恩经云:‘如来以正遍知,宣说真实之言: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骨髓,国城妻子,象马七宝,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耰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其事如是。以此因缘,自致成佛。’谦逊畏难叫做恭,推尊其智德叫做敬。光目女对所绘圣像而兴供养,恭敬之意发自内心:五内悲感,泣不成声,瞻礼尊容,目不暂舍,盼佛的大慈悲力,拔母苦难,而置于净乐之境,故云复恭敬心,悲泣瞻礼。

 

忽于夜后,梦见佛身,金色晃耀,如须弥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当生汝家。才觉饥寒,即当言说。

 

这是恳切所感梦佛放光告母生处。善见律云:‘梦有四种:一者四大不和,二者先见,三者天人,四者想梦。问曰:云何四大不和梦?答曰:四大不和梦者,眠时梦见山崩,或飞腾虚空,或见虎狼狮子贼逐;此四大不和梦,虚不实。先见而梦者,或昼日见,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夜梦见,是名先见;此梦不实。天人梦者,有善知识天人,有恶知识天人,善得善梦,恶得恶梦,此梦真实。想梦者,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业。有福德者现善梦,罪业者现恶梦。如菩萨母梦菩萨初入母胎时,梦见白象从忉利天下入其右胁,此是想梦也。若梦礼佛诵经持戒,或布施种功德,此亦想梦。’此云光目夜梦佛身,赫如宝山,虽则亦是想梦,但亦是感应道交。佛法广大,宏济无涯,在末法中,倘若有人对佛法中至心诚意,或复合掌,或复低头,乃至聚沙戏笑,莫不获福。而况光目为慈亲故,舍弃所爱,绘佛金容,至心恭敬,五体投地,悲泣瞻仰,允宜夜梦,放光垂慈,慰藉孝思。故出生菩提心经云:‘善男子!有四种善梦得于胜法。何等为四?所谓于睡眠中,梦见莲华,或见伞盖,或见月轮,及见佛形。如是见已,应自庆幸,我遇胜法。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有睡梦见莲华,及以梦见于伞盖。或复梦里见月轮,应当获得大利益。或有梦见佛形像,诸相具足庄严身,众生见者应欢喜,念当必作调御人。’大小须弥及七大山,黄金所成,互相照耀,光霞夺目。佛的法身,亦复如是,金光辉耀,赫若宝山,妙色玄微,逾须弥山。夜梦佛身金光晃曜,如须弥山,告母生处,正是孝女志诚感格。生而不久,觉知饥寒,便会言说,正是默请光目女,代求世尊设施救苦方便之法。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

 

这是佛的威神之力使然,故能生刚三日,便会言说,而请救免之法。这里文义可分三段:初叙述生缘;次从生死业缘下,叙述累生累劫受苦状况;三从蒙汝福力下,感谢光目福力庇荫,得生人中,然未免下贱短命,惟恐舍命之后,复遭恶报,故此恳请救苦之法,俾一劳而永逸。

 

梵语驮索迦(Dasaka)或名驮婆(Dava),译为奴。婢者卑下的妇女也。奴婢,又名奴隶,这些失去自由的人,由人买卖役使,并受身分上不平等的待遇。这种制度起源于部落时代,强大的部落,征服弱小的落部时,常常俘其男女,将这些男女设为奴隶,视为一种财产(我国古制将罪人男女设为奴俾,亦系一种奴隶制度的变相)。中世纪时,奴隶买卖盛行于欧洲诸国;非洲的黑人尤受虐待(如西非洲法属的达荷美,与英属的拉哥斯,就是昔日的黑奴买卖市场)。及后,思想发达,主张奴隶解放论者日众,英国率先于一八○七年悬令禁止,美国亦于一八六三年解放黑奴,迄今世界各文明国家,多不准许奴隶制度者。

 

婢生子,即是奴隶所生之子。出生三日,即能言说。设非佛力冥资,即是怪诞之事。今由光目布施福力所感,脱离地狱之苦,转生下贱之族,则知是佛力的冥加,令不昧于宿缘。

 

生死,是指六道轮迥不已的分段生死。业缘,是助长生死不息的十恶业因;果报,是指堕生三途之处。由于身口意三,造十恶业因,故而三途轮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轮,无有休息。这些业果,由自作故,还自来受,无代替者。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堕生地狱之中,由业之使然,日月光明,下照不及,是以‘久处暗冥。’故五苦章句经云:‘但坐悭贪食,故堕黑绳地,铁围两山间,窈窈何冥冥。神识堕其中,不观日月精,辗转不相见,但闻呼叫声。’光目女母弃养不久,堕生地狱之中,即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受种种的苦毒。故无常偈云:‘亲知咸弃舍,任彼绳牵去,将至琰魔王,随业而受报。恶业堕泥梨,造业苦切身,。’堕生未久,即累大地狱,可见业力牵引力之强了。

 

蒙汝福力,即是蒙光目女供养罗汉,称念圣号,绘塑佛像,志诚供养的功德福力。虽蒙福力得脱地狱之苦,然而光目母,罪业深重。光目修供功德之力微浅,故只能暂脱地狱之苦,降生世间为下贱人,又复短命,报尽还入地狱。四人出现经云:‘或有人生卑贱家,及余贫贱家,无有饮食。虽复得食,臭秽难尝。生为如此家,彼身口意行恶故也。’光目母在生,惟好杀生,故虽蒙福力得脱地狱,犹生贱人短命之报。十地论云:‘杀得三果:一异熟果,谓三恶道。二等流果,谓生人,中多病短命。三增上果,谓感外物,皆少光泽,不久住故。’世人寿命可分三等:六十岁以下,叫做下寿。八十岁以下,叫做中寿。壹百贰拾岁以下,叫做上寿。今光目母投生婢子之家,又复年止十三,即将舍命,故言短命。寿光尽后,更堕恶道,欲免轮回之苦,故请问了脱之法。

 

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

 

光目闻言虽知是母无疑,但为求确实,故征诘生前所造的业行。因为知道彼婢生子是母无疑,故而悲啼到声气结塞。然而既是彼母,则合知道彼母在生的时候,作些什么行业?以致堕于恶道。所谓行业,即是说所作的善恶业,能够迁行三世,随业而受生,故此叫做行业。

 

婢子答言: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

 

此是光目母答述以杀害众生,及毁骂有情,以此二业,招致恶报。贪口腹而杀生,为财利而害命,就叫做杀害。贤愚经云:‘苏曼女生有十子,年遂长大,勇健非凡,然喜畋猎,伤害物命。其母矜愍,教使莫尔。诸子白母:射猎之事,最为快乐,母今相违,将为见憎?母复告言:吾爱汝等,是以相制,若当憎汝,终无此言。所以者何?夫杀生之罪,当入地狱,受诸苦恼。数千万岁,常为鹿头羊头兔头诸禽兽头。阿傍狱卒,之所猎射,无央数岁。虽思解脱,其何由乎’?!人无过失而加祸于人,就叫做毁,亦即是抵毁;无论人是与不是,就恶意的出口伤人而谩骂一通,就叫做骂。成实云:‘若人恶口,称种骂詈,随语受报。’荀子亦云:‘与人言善,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杀害生命是属于身业,恶口谩骂是属于口业,三业虽则不兼而犯二业,故遭堕恶报。所以楞严云:‘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光目之母身口之业深重,设非藉光目女供养罗汉,及称名塑像供养功德福力的救拔,则应随身口二业的罪而受报,未有解脱之期。故云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

 

光目问言:地狱罪报,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白难竟!

 

光目既闻地狱之名,故而请问地狱苦状。婢子答言,非口能宣,即欲说之,亦不能形容于万一。纵然经过百千万亿劫的时间,尽说地狱苦事,亦不能尽说完毕。

 

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

 

光目闻说地狱苦事,涕泣向空,陈母苦报为母发愿。有声无泪叫做号,有泪无声叫做泣。光目女闻母堕于恶趣,受极苦毒,初则放声大哭,令到内心痛裂,哭久声销,血泪外涌,故曰啼泪号泣。光目女孝心诚笃故以含悲心情,向空禀报而发愿言:愿我的故母,永脱地狱之苦,完毕这十三岁短寿,销除其十八重长狱,更无重罪,以及永不历诸恶道,受无量的苦报。

 

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恭对十方诸佛尊前,发广大誓愿,唯愿十方诸佛慈悲哀愍,令彼母永离三途及下贱身,乃至永劫以还,亦不受女人的躯形。造业受报,理所当然,初堕地狱,受极苦刑。次生饿鬼之中,常感饥火交焰。再则托胎畜生之类,恒受鞭挞的痛楚。等到报尽投生人间,又在贫穷下贱之家,衣食不继。故心地观经云:‘或有众生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施贫乏众生。于己财宝深生贪著;于他财宝,欲令损减。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堕大地狱,受无量苦;如是苦报,名为第一正感之果。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身常劳苦,水草不足,经多时中,酬损他财。如是众苦,名为第二正感之果。受是罪已,生饿鬼中,因饥渴苦,无量千劫,不闻浆水饮食之名。其咽如针,其腹如山,纵得饮食,随变为火。如是苦身,名为第三正感之果。毕是罪已,来生人间,贫穷下贱,为他所使,于诸财宝,所求难得,于一切时,而不自在。如是余报,名相似果。’

 

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这是叙述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发广誓愿。自今日后,即是地藏菩萨修菩萨道时,最初所发的初心。为凡为圣对于初始所发的心,是极其重要的。是以万里前途,无初步而不登,千层巨厦,离地基而不固,三祇所修福慧,百劫所积功勋,始终不离于初始的发心。故旧婆沙论云:‘若离初心,则不成无上道,一切功德,皆在初心。’

 

地藏菩萨最初发大誓愿,是在于清净莲华目如来圣像之前,而在本经四番发大弘誓,此文虽在最后,过在四番发愿之中却是最先,故曰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地藏菩萨所发誓言,谓自今而后,百千万亿劫中所有世界的地狱,饿鬼,畜生等受苦众生,都发愿拔济度脱这些三恶道的罪苦众生。务须要将这些罪报众生脱离苦难,安置涅槃安乐的境地,菩萨然后方成正觉,倘若有一众生未超生死,菩萨不舍此众生而成佛道,故说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正所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发这样大的深宏誓愿,纵然累劫称扬也不能尽。

 

发誓愿已,具闻清净莲华目如来,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

 

这是孝感佛天而得之证明也。发是愿已,即是上面所叙述的誓愿,刚发愿毕,即闻清净莲华目如来圆满的慈音慰喻。光目女发大誓愿,不但为母,并为法界罪苦众生,故曰汝大慈愍。光目女为欲慈母罪业消除,并及法界一切众生,普愿法界一切众生的罪业,亦同时消除而证不退之地,故得蒙佛赞言: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

 

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

 

告母生处。由于光目女念佛塑像发心供养,并发广大誓愿功德之力,故能令母得离苦趣,又复舍下贱报身而生净行之种,易短命而为长寿,最后圆成佛道,广度众生。梵志(Brahmacarir),译为净行,系婆罗门四时期之一。因为这种人,志求梵天之法,故云梵志。瑜伽论记云:‘梵者西国音,此寂静,谓涅槃也。志是此方语,志求于梵,故云梵志。’增一阿含云:‘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舍贱报已,后生为梵志,寿年百岁,即是长寿仙人。生无忧国土,即是光目女母成就佛道的地方。名号无忧,即是远离忧患的极乐国土。因为光目女母前为人时,造诸恶业,生在地狱之中,是以烧煎刀山剑树为忧,次生为婢子,是以下贱卑鄙为忧;寿十三岁,是以短命为忧;毕十三岁再舍世寿,是以堕恶道为忧;后生梵志之家,虽得长寿,又以邪行自大为忧;今后诸忧并消,故得生于无忧国土。在无忧国土人民的寿命,无量无数的非数目字可能统计,故云寿命不可计劫。光目女母,昔为人时,因造恶业而堕地狱受诸苦恼,是以知道地狱之苦况,因此怜愍一切人天而度脱之。一切发菩提心的大菩萨,是以度化一切众生为目的,乃至圆成佛道,亦不舍于一众生。光目女母发菩提心亦复如是,故于成佛之后,广度人天,数如恒沙。所以一切法高王经说:‘初发菩提心之菩萨摩诃萨,即发心日,已是一切声闻缘觉众生福田,一切众生,皆于菩萨中生,菩萨所化。’

 

佛告定自在王:‘尔时罗汉福度光目者,即无尽意菩萨是。光目母者,即解脱菩萨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这是结告定自在王所询今之地藏菩萨,即往昔的光目孝女等。无尽意,梵语阿差末底(Aksayamati),世界无边无际的广阔,在这世界里的众生又复无量无数之多,菩萨以慈悲为怀,度生是务,在这世界之中,倘有一个众生,未曾度尽,而菩萨愿行之意,亦无有尽,因此叫做无尽意。故若愚赞云:‘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液液,是故我名无尽意。’大集经云:‘舍利弗(Sariputra)问无尽意:谁字仁者,为无尽意?无尽意言:唯舍利弗!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名无尽意。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不可尽故。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愿仁当说无尽法门。无尽意言:唯舍利佛!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已不可尽。所以者何?发菩提心,不离烦恼故,发心相续,不怖余乘故,发心坚固,不参外论故。……发心无尽,无量功德悉成就故;发心平等,利众生故;发心普覆,无差异故;发心任重,诸佛所受故;发心不绝,三宝不断故。唯舍利弗,菩萨如是,为一切智,发菩提心,岂可尽耶?……佛戒无尽,因戒发心,故不可尽;佛定无尽,因定发心,故不可尽;佛慧无尽……,如来戒定智慧解脱知见,其性无尽,因是五众发菩提心,岂可尽耶?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尽,因如是等故发菩提心,是故无尽。一切如来悉皆无尽,因是发心,故不可尽。三宝不断故无有尽,众生性无尽故无尽,……回向无上无尽故无尽,……知一切法无尽故无尽。唯舍利弗!是名菩萨发菩提心,不可尽也。……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八十无尽,是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华严经云:‘此十愿的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无尽意菩萨往昔是罗汉,今是菩萨,即是回小向大。

 

解脱梵语木底(Multi),或名木叉(Moksa),即是说解除一切惑业的系缚,脱离三界生死的苦果,纵任无碍,来去自在,妄心不能惑,尘累不能拘,所以称为解脱。光目之母往昔由于造诸恶业,堕地狱中,备经辛苦。蒙孝女的福力,得脱苦痛之境,次生奴婢之家,又复短命。又承女的愿力,却是贱陋种族并离将来苦报,后为梵志,又复生邪命之流。如是展转了脱生死,成就佛道,再来三界度化众生,任运自在,无挂无碍,是故名为解脱菩萨。光目女因罗汉之指示广修供养,知母生处,光目母因孝女福愿而得超升,今佛为欲阐扬孝道,故于将入涅槃之先,上升忉利,广为宣说,地藏往昔因地行孝之道。光目因母遭堕,而发度尽地狱众生的深宏誓愿,因此专司地狱度脱苦难之事,故得名为地藏王菩萨。

 

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

 

这段文照字句看,似乎是总结上文。但依文义来解释,系引起下文的。也可以说结上起下。因为上面叙述地藏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中,发了广度众生的恒河沙愿,故此未来世中的众生,对于地藏菩萨深生敬重的心,或归命,或称念圣号,纵然是在极短的时间里,乃至一弹指顷,亦可以得到无量恒沙的功德利益。地藏菩萨从初始发心之后,如是经过四番的发弘誓愿,又复承受诸佛的瞩咐,所亲近的诸佛既多,所经过的时间也长,故说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沙愿,广度众生,即是上面所叙述的为利益众生的四番发愿,以及所度脱的广大有情。大经云:‘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当言慈是。慈若不具佛十力,四无所畏,三十二相者,是声闻慈。若具足者,是如来慈。即大法聚,即大涅槃。慈力弘深,具一切福德庄严。’现在地赃菩萨,为一切众生故,发弘智愿,历劫以来,度众无量,十力四无所畏,无不具足。以大涅槃心,修于圣行,普应群机,妙用无方,因此故言慈愍。

 

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大乘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这是说未来世中,若有恶人,素行恶行,遇善知识教化,于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即得解脱恶道的报应。

 

不行善者行恶者,即是对于合理清升的好事,应作而不作,对于违理下坠的坏事,不应为而偏为。众生对善恶二道,所以反常者,只因信之不切。故经云:‘善业应修,恶行应离。善福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罪福之事,亦皆如是,而作狐疑,自堕恶道。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长安。佛语至诚,终不欺人。’

 

不信,即是心念不澄净,于三宝的实德不乐欲。如唯识论云:‘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惰依为业。’因果者,因是种子,具能生义。果是现行,具所生义,有是因则必有是果,有是果亦必有是因,这是善恶报应,迁流三世的因果律。不信因果,即是对善感安乐,恶招苦报的道理,不肯信受。如弊宿婆罗门常怀异见,谓无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常为人言:沙门异见,云杀生,乃至邪见者,身坏命终,皆入地狱;说不杀生乃至不邪见者,身坏命终,皆生天上。初未曾见死者还来,说所堕处,故我不信有后世,及善恶报。这是因为不知业报差别及因果定律的道理,所以妄宣拨无因果之言说。‘乃至’二字,系概括之辞,因为恶事太多,难以一一列举,因此以乃至二字而统括之。

 

淫为万恶之首,众罪之魁,属于身业,过分邪正。于己妻室,属于正淫,于己妻室以外,而于他人有暧昧行为,属于邪淫。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机,正尚应戒,而况于邪?是故邪淫罪业偏重,所以佛制戒条,特将淫戒置于戒首。分别善恶报应经云:‘邪欲报有十种,何等为十?1、欲心炽盛。2、妻不贞良。3、不善增长。4、善法消灭。5、男女纵逸。6、资财密散。7、心多疑虑。8、远离善友。9、亲族不信。10、命终三途。’妄语属口业,虚妄不实的说话,就叫做妄语。科注云:‘准正法念,妄语恼人,失实功德,常如黑暗,有命同死,语刀自割其舌,胜于炎火毒,命终堕狱,口出脓血等。’又云:‘妄语报有十种:1、口气恒臭。2、正直远离。3、诲曲日增。4、非人相近:5、忠言不信。6、智慧渺少。7、称扬不实。8、诚语不发。9、爱论是非。10、身谢恶趣。’正法念处经亦云:‘如是恶人,以是妄语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谓大叫唤地狱中。’

 

两舌属于口业,即是说一个人只有一口,却似乎有两个舌头,因为这种人,在张三的面前会赞美张三而诋毁李四,或者说李四常骂张三。但在李四的跟前,又会诋毁张三而赞美李四,或者说张三时常骂李四。两边搬弄,□构是非,以是非作人情,这就叫做两舌。科注引经云:‘太喜多言语,增贪令他畏,口过自夸诞,两舌第一处。’

 

恶口,亦是属于口业,即是用粗恶的言语骂人,亦即是出口伤人,就叫做恶口。法句经云:‘恶言骂詈,憍陵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科注云:‘经云:虽为沙门,不摄身口,粗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爱,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轮转三途。自死至生,苦恼无量。诸佛圣贤,所不爱惜。假令身虽无过,不慎口业,亦堕恶道。大论说:‘一鬼,头似猪头,臭虫从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恶口骂詈客比丘。身持净戒,故有光明。口有恶言,故臭虫从口出。’故增一云:‘宁以利剑截割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堕三恶道。’

 

毁谤大乘者,毁即毁坏或诋毁,谤即诽谤,即是对于佛说的大乘经典,尽力的诋毁诽谤,谓不是佛所说的。认定大乘教法非佛所说,即是无间罪人,故于命终之后,必堕恶趣。大智度论云:‘答曰:破般若有二种,一者佛口所说,弟子诵习书作经卷,愚人谤言非是佛说,是魔若魔民所作,亦是断灭邪见人之手笔。庄严口力者说,或言难是佛说,其中处处余人增益,或有人著心分别取相,说般若波罗蜜,口说空法而心著有。初破者堕大地岳。不得圣人说般若意故。’

 

如是下,是总结不行善而造恶的人,即是这些拨无因果广行十恶以及毁谤大乘法宝的罪业众生,必定会堕落恶趣的。如若遇到一位善知识,教令这些罪业之辈,能够在一弹指间,归投依靠地藏菩萨,这些人都可以得到解脱三恶道的苦报。一弹指是极短暂的时间,通常经中所说百一生灭为一刹那,六十刹为一弹指。僧祇律则谓二十念为一瞬,廿瞬为一弹指。在极短暂的时间内,能发至诚心,而归依地藏菩萨,即可以解脱千生万劫的痛苦,由此更显得归依力量的伟大了。

 

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这段叙述志心奉事,其福尤胜。共分三节:初从若能志心下,明修供养。次从未来百千下,示供养所得的利益。三从若天福尽下,显供养利益之殊胜,天报享尽,下生人间,犹有余福。若能志心归敬,即是说若果能够发坚决的心归依敬重,这是属于意业。瞻即瞻仰,礼即礼拜,是属于身业。赞即歌功颂德,叹即目为希有,是属于口业。身口意三业端诚,故能感应道交。香华等物是十供养中之五。梵语健达(Gandha),翻译为香,即指沉水牛头旃檀等薰物,有芬馥的气息者。这些奇妙的香,令人闻之,而起愉悦的感觉。用之供养,即得如来无碍之智。华不但有香气,而且有美观作用,以之而作供养,即得如来殊妙之相好。梵语震越(Civara),译为衣服,是庇寒而遮丑者。种种珍宝,即真珠玛瑙等种种珍奇宝贵之物。饮食,是欲界有情赖以维持生命者。以饮食而作供养,有应不应之物。如苏悉地经云:‘略说献食,应用团根、长根、诸果、酥饼、油饼、诸羹臛等,或种种粥,及诸饮食。’……瞿醯经云:‘所有臭秽、辛苦、涩味、古残宿,不祥之食,不应供养。’或有不办种种羹者,过用小豆羹,而供养亦得。凡所领上,皆应点酪。凡乳粥上,皆应著蜜。其小豆羹上,应著牛酥。若有姜者,亦应著之。其果子中,石榴为上。于诸根中,毗多罗根为上。’如是奉事一句,总结供养之文,即是用上面所讲的物,来供养佛便得。

 

未来百千下,示修供养所得福报。如百缘经载:含香请佛返舍供养,婢使旃檀涂佛双足,感得辟支之形。采华供佛报生天上。对地藏菩萨一心恭敬,五体投地,献种种华香宝物饮食。或礼敬赞叹,将来无量百千万劫当中,常生天上,受胜妙乐。纵然天福享尽,下生人间,仍然百千劫中,常为帝王。。’而且能忆念累生累劫,所作所为种种事业,明明了了,如在目前。这是由于地藏菩萨的愿力殊胜所致。帝王,即是一国之主。能忆宿命即是得到宿命智。因果本末者,因者种子,果即现行果实,本即开始的根本,末即最后的技末。即是说,由于证得宿命智,所以能够知道吾人开始的因是怎样的,末后的果是怎样的。如阿摩画经云:‘佛言: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软调伏,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能忆一生,至无数生,劫数成败,死此生彼,名姓种族,饮食好恶,寿命长短,所受苦乐,形色相貌,皆悉忆识。’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萨,有如此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广利众生,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

 

这是嘱令流布。因为地藏菩萨有这样大的不可思议威神势力,而利益众生。这部经是记述地藏菩萨广利众生的事迹,是以应当广行流布,以利未来众生。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愿不有虑。我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必能承佛威神,广演是经,于阎浮提,利益众生。’

 

这是当机承受佛的嘱咐。定自在王菩萨闻佛宣说地藏菩萨往昔胜因,并按受瞩咐,流通至教。利益群生,当下即承受,并慰喻世尊言:请佛莫以后世众生为虑,我等在会百千万亿诸大菩萨,承佛威神势力,一定能够将这甚深法宝,流通后世,利益阎浮众生。然佛的无上法乘,应该流周沙界,利益不限局于阎浮提。但因阎浮提的众生,性识无定,恶业偏多,信心轻微,惑障深重,所以佛菩萨化导众生,多著重于南洲,是以有‘于阎浮提利益众生’之句。

 

定自在王菩萨,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这是当机礼敬而退。上来定自在王菩萨,闻佛殷勤赞叹地藏王菩萨,因此请问世尊:地藏菩萨累劫以来,各发何愿?现在闻佛重重解说地藏菩萨历劫所发愿行,宣说既毕,获益良多,是以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尔时四方天王,俱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

 

这是由于天王闻佛所说地藏菩萨,发大愿以来,历经久远,而所化度的众生,仍然未尽。现在又更发广大誓愿,因此起疑。或者是菩萨愿有未足,或者是众生实在难度,故此请问世尊。四方天王,即是拥护四洲的四王天的天王。因为这四大天王,系居住须弥山中腰四方,拥护四洲地面的人民,所以称为四方天王。这四方天王,在须弥腰四方四万二千由旬高的地方,建立宫殿。这四天王所住的地方,有七宝城池,七宝宫殿,七重拦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宝铃,无数众鸟,出和雅音。东方黄金埵持国天王,南方琉璃埵增长天王,西方白银埵广目天王,北方水精埵多闻天王。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皆名因陀罗,有大神力,勇健非常。而四天王,以多闻天王为尊,倘若多闻天王念及三方天王,以及三方天王的臣佐,这些天人,当即严驾到达北方多闻天王的跟前,一面站立,听候指示。所以东南西三方天王,皆归北方天王统领。对佛生殷重心,故四王请法之前,合掌恭敬。由于渴望佛的慈音宣示,故愿佛为说。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为汝,及未来现在天人众等,广利益故,说地藏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内,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脱一切罪苦众生,方便之事。’

 

这是佛慈赞善而许宣说。梵语娑度(Sadhu),译善哉,是称赞的辞句。胜鬘宝窟云:‘善是好别之称,哉是助语之辞。’善哉善哉二句,换句话说即是好极好极!智论云:‘欢喜赞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由惑业力的招感,生生不已,死死无尽,所以叫做生死。所言生死,有二种差别:第一分段生死,这是由于有漏善不善的业力为根本,烦恼障为助缘,所感的三界六道果报,这种果报,因为有分分段段的差异,所以叫做分段生死。这是具见思惑的一切凡夫,所应受的果报。第二不思议变易生死,是诸无漏善的业力为根本,依所知障为助缘,所感生的界外净土果报。这是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的生死。这些圣者,因业用神力不测,而无形色胜劣,寿期短长,但迷想渐灭,证悟渐增。在神妙莫测之中,念念迁移,由分段之身,渐得殊妙之形,所以叫做不思议变易生死。

 

佛告四天王说:四天王!如汝等所询问的事,好极好极,我现在为利益汝等,以及未来世一切人天等众的缘故,广说地藏菩萨在这娑婆世界,尤其阎浮提内,六道往返生死道中,慈悲哀愍救度拔济解脱一切罪苦众生,善巧方便的事迹。占察善恶业报经云:‘佛告坚净信:汝莫生高下想,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遍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以是菩萨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演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是等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法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当机愿闻。如天旱望云雨,大渴思甘露,正是求之不得,故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

 

这里叙说地藏菩萨再发重愿的所以然。地藏菩萨从久远劫来,直至于今,发弘誓愿,度脱众生。现在愿犹未毕,而又再发重愿者,是由于看到未来无量劫中的众生,所造的罪业,好似蔓草的茎一样,蔓廷缠绕不断,故而又发重愿。科注云:‘慈愍此世等,阿难分别经云:“佛恩非不大,罪由众生故,世浊多恶人,还自堕颠倒。自作众罪本,命尽往无择。刀剑解身形,洋铜沃其口,遭逢众厄难,毒痛不可言。若生还为人,下贱贫穷中。”故大士慈愍而度脱也。复观未来等,如经云:“伤生杌命,其罪莫大,怨对相报,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数逢灾凶。死入地岳,出离人形。当堕畜生,为人屠割,以肉供人,未有竟时。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既由业缘,展转相因,譬如葛藟,累于樛木,萦牵不断。”’

 

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此下列举地藏菩萨,化导众生的善巧方便法子。菩萨化导众生,理应遍及大千,今但遍向于南阎浮提者,由于南洲恶业遍重,苦报特多,众生易于受化,是以菩萨的悲愿弘慈,独流于赡部。菩萨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尤其在南阎提当中,三业并运,六度齐施,而用百千万亿种种方便善巧的法子,化导一切众生。或者说这段文里,指出只系现身说法,在三业当中,但举身口二业,未云意业。须知菩萨所以能方便现身说法者,则必须先运意业,身之所趋,意为先驱。口欲言说,亦必须经意先加忖度。众生的种类,固然是林林总总,而在群生当中,单就人类而言,根性亦是千差万别,是以菩萨化导众生,必须现百千万亿种身,运百千万亿种方便,而为说百千万亿种不同的言语,逗机说法。故大智度论云:‘法身菩萨化无量身,为众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阿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此亦无散心,亦无摄心,是福德报生故,随人意出声。法身菩萨亦如是。无所分别,亦无散心,亦无说法相,是无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缘故。是法身菩萨,种种法音,随应而出。悭贪心,多闻说布施之声,破戒、嗔恚、懈怠乱心愚痴之人,各各闻说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之声。闻是法已,各各思惟,渐以三乘,而得解解。’十轮赞亦云:‘现作种种身,为众生说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诸众生。’科注云:‘夫能说法者,有软语苦语之异。所施教者,有真谛俗谛之殊。以由机杂行差,致使法别化殊也。问:此苦业报,既非善事,宁不直尔,说善令习,何须称情说苦业耶?答:善恶因果,法须相对。若不说其贪等是过,何由显施等是善。若不宣三途是苦,无由显人天等乐。是故须说凡夫罪行,令人识知,厌离归善。若钝根者,闻是苦业,生厌离时,即求世乐。因此转心,修诸福业。若利根者,闻此苦业,生厌离时,即求解脱。因此转心,能修道观。便于惑中,得起出因。故经说言: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故知苦业,厌离之本,起善之缘,是故须说。若不说此恶业罪行,众生不识,常行不断。虽称情说诸过恶,然心外无别业苦。以愚未解,须定说罪。故依俗谛,说苦切语,而教化之。’

 

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这是十恶中的身三恶。将一切人畜等有情生命害死,故名杀生。智论云:‘若实是众生,知是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生身业,有作色,是名杀生罪。’楞严亦云:‘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是知杀生报重,故特先举。因为凡是有生命神识的生类,通通都是贪生而怕死的,而且一切蠢动含灵,个个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杀彼生命,不但彼含恨而还报,况且等于杀诸未来之佛。是以杀生业报,常在三途,受无量苦。纵得为人,亦诸根不具,寿命短促。故鬼问目莲言:‘一鬼问言:我一生已来,多有儿女,皆端正可喜,而皆早死,念之断绝,痛不可言。何罪所致?目莲答言:汝为人时,见儿杀生,助喜啖肉,杀生故短命,喜故痛毒,今受花报,果入地狱。’分别善恶报应经亦云:‘杀生十者,一冤家转多,二见者不喜,三有情惊怖,四恒受苦恼,五常思杀业,六梦见受苦,七临终悔恨,八寿命短促,九心识愚昧,十死堕地狱。’梵网云:‘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窃盗即不与取,凡物属他人所有,他人不与而自取成为己有,即得偷盗罪。智论云:‘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窃盗之罪,死堕三途,受无量苦。业报受尽,纵得为人,贫穷下贱,苦毒万般,不可言状。分别善恶报应经云:‘偷盗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结宿冤,二恒疑虑,三恶友随逐,四善友远离,五破佛净戒,六王法滴罚,七恣纵放逸,八恒时忧恼,九不自在,十死入地狱。’梵网经云:‘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财一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者,是菩萨波罗夷罗罪。’邪淫解释见前。雀即孔雀,梵语摩由罗(Mayura)。鸽即白鸽,梵语播罗缚多(Paravata),或称迦布德迦(Kapotaka)。鸳鸯,梵语斫迦罗婆(Cakravaka)。在生物界里,禽类的淫心较兽类重,而禽类方面,又以孔雀白鸽鸳鸯为甚,所以特别举出这三种生物以作代表。即是说邪淫者,将来就感生孔雀等类梵网经云:‘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诸天鬼神女,不得行淫。而菩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

 

这是口四的恶报。这里以毁谤摄妄言绮语两舌。因为生毁谤时,或具这三种的缘故。若恶口的人,于来生中,必眷属互相诤讼,叨叨无尽。故佛报恩经云:‘人生世间,祸纵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一切众生,祸纵口出,毁身之斧,灭身之祸。’对于大乘法及大乘圣者,而加意破坏诋毁,就叫做毁谤。大乘大方广总持经云:‘尔时达磨以其恶心,谤持法者,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经七十劫,且受众苦。满七十劫已,堕畜生,中过六十劫,劫后值遇香室光佛,于彼法中,发菩提心,于九万世犹生畜生中。过九万世已,得生人中。于六万世,贫穷下贱恒无舌。’又云:‘若彼愚人于佛大乘,乃至诽谤一四句偈,当知是业定堕地狱。何以故?毁谤佛法及法师故,以是因缘常处恶道,永不见佛,以曾诽谤佛法僧故,亦于初发菩提心者,能作障碍令退正道,当知是人,以大罪业,而自庄严。于无量劫,身堕地狱,受大苦报。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因为往昔为人,以太多口舌来诋毁人,所以感生到无舌,或口内生疮的报应。梵网经云:‘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辩意长者子所问经云:‘佛告辩意:复有五事行,死入地狱,亿劫乃出。何谓为五?一者不信有佛法,而行诽谤,轻毁圣道。二者破坏佛寺尊庙,三者四辈转相谤毁,不信殃罪,无敬顺意。四者反逆,无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顺从。五者当来有欲为道者,已得为道,便不受师教,而自贡高,轻慢诽师。是五事,死入地狱,展转地狱,无有出期。’萨遮尼干子经亦云:‘昔佛在世时、爵阇延城有严炽王,问萨遮尼干子言:‘若有恶人,不信三宝,焚烧塔寺,经书形像,恶言毁呰,言造作者,无有福德,其供养者,虚损现在,无益未来。或嫌塔寺,及诸形像,妨是处所,破坏除灭,送置余处。或破沙门房舍窟宅。或取佛物法物僧物,园林田宅,象马车乘,奴婢六畜,衣服饮食,一切珍宝。或捉沙门,策役驱使,责其发调,罢令还俗。或时轻心种种戏弄。或时毁呰骂詈诽谤。或以杖木自手鞭打。或以种种伤害其身。如是恶人摄在何等众生分中?答言:大王!摄在恶逆众生分中……决定烧灭一切善根,趣大地狱,受无间苦,永无出期。’

 

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

 

这是意三的果报。悭吝即贪心,嗔恚即嗔心,饮食无度即愚痴。一个人平常的面孔,是自然而安庠的,倘若是发起怒来。则面孔就会变成凶恶难看。如是因如是果,所以嗔恚为因,就会感得丑陋癃残的果报。故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佛言:人于世间,常喜嗔恚不和调。见贤者亦恚,见愚者亦恚之,不别善恶,但欲嗔恚而已。从是得五恶;何等为五?一者为自烧身,二者亦自乱意。三者卧起不安隐,或忧恚自杀。四者入泰山地狱中,毒痛考治数千万岁。五者从泰山地狱中出,生为人面目常恶,色萎黑黄熟,今见有恶色人,皆从故世宿命喜嗔恚所致。’梵网经云:‘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悭吝即是不肯施舍。不但自己的物不肯给人,而且又是贪得无厌。人家所乞求于你,就是由于贫穷,倘若对于有求于你,而被拒之千里之外,以不能满人愿的心为因,所以将来感受到所求违愿的果报。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佛言:人于世间,得财产悭贪不肯布施。不爱视诸家贫穷者,不给与之。不供事沙门明经道士。不与乞儿病人。饮食不敢自饱,衣被不敢自完。从是得五恶:何等五?一者自欺身,亦为人所不敬。二者人皆呼守财奴。三者恒荷惭愧。四者堕饿鬼,勤苦不可言。或千岁百岁,不能得水饮,遥望见江湖,若溪谷水,走往欲饮之,水便化作销铜,若脓血不可饮。如是勤苦,不可缕说。五者从饿鬼中出来,生为人当贫穷冻饿从人乞忺,脊骨相支柱,乞忺不能得,人当唾骂之。今见贫穷乞人,皆从故世宿命,悭贪不肯布施所致也。’梵网经云:‘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华严经云:‘普贤菩萨告言:佛子于十方处,一切清净圆满佛刹,诸众生类,其中示现无量佛事。诸菩萨等,积集种种福德善根,应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孝养父母,常不断绝。一切贫穷困苦孤独乞忺,菩萨应慈悲哀摄受。乃至自身血肉,随应施与,勿生悭吝。’

 

饮食固然是生物界不可或阙的,但食必有一定的限量,即所谓不过量食。饮食无度,即是愚痴,故此不知饱足。由于饮食过量而致死亡,现生涨死,故感来世饥渴之报。五苦章句经谓食无节度,饮酒贪味,是汝重担,不舍重担,后入地狱。从地狱出,生饿鬼中,不闻酱醋之名,常患饥渴之苦,纵得饮食,亦以咽似针锋之细,难以下咽。

 

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

 

这里是明杂报。畋猎,即是打猎。伤生害命而资口腹,其罪甚重。对于生物任情杀害,则业报尤甚,所以畋猎恣情者,身坏命终,必堕地狱,受诸苦毒。地狱报毕,生饿鬼中,饥火交然。饿鬼报尽,生傍生内,酬还宿债。业报赏毕,得生为人,贫穷下贱,短命多病。因为往昔畋猎恣情杀害一切生物,必令一切生物,惶恐惊怖,而丧失生命;以此为因,故感得惊狂丧命的果报。

 

父母生我育我,恩德如天,报之犹恐不及,而况对之悖逆!是以悖逆双亲的人,不会有善终的。或遇虎狼而丧生,或遭雷霹而失命。命终之后,堕落三途,受诸苦恼。故须摩提长者经云:‘佛告大众,若人违逆,不顺父母,不行正法,不敬沙门梵志,及诸耆宿,如是之人,亦名为死。’起世经亦云:‘若于父母起恶心,或佛菩萨声闻众,此等皆堕黑绳狱,其处受苦极炽盛。’

 

深山密林之中,必多大小身的众生居住,若放火烧山林木,则伤害生物必多。而且放火烧山林木的时候,火焰冲天,烟幕迷漫,而在山林中的小生命,见到这种情况,必惊狂万分。于中又莫辨东西,乱冲求出,一不小心,冲落火坑而丧失生命。以此为因,故得狂迷取死的果报。死后堕落三途,随业赏报,报尽为人,亦复贫穷下贱。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前后父母,即是继父母。有些继父母对于前后人的儿女,以为非己所出,任意的种种楚毒。但无理取闹的将前后人的儿女来泄愤,或者有意虐待;以此为因,将来感得鞭挞现受的果报。

 

雏是小鸟儿。网捕生雏,即是用网罗来捕捉初生的小鸟儿。小鸟儿是依母鸟而得生存的,人们无端端的将小鸟儿捉了去,令它生时母子分离;以此为因,故将来感受骨肉分离的果报。

 

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

 

这里是明破坏三宝的果报。佛法僧三,具足无量真净功德,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佛如医生,法譬良药,僧若瞻病的人,所以称之为宝。众生对之谛信的实,能息无边生死苦轮,永离一切广大怖畏。故焰口集要云:‘夫三宝者,千生罕遇,万劫难逢。归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以蠲除。若以恳切至诚心,故无求而不应。所谓道: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对于无上真净功德福田,应赞不赞,反而诋毁诽谤,直堕无疑。地藏十轮经云:‘毁谤三宝,起断灭见,如是痴人,不久便当支体废残,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于诸恶趣,轮转往来,受诸苦恼,难可救济。多百千劫,难复人身,虽过无量无数劫已,还得人身,而生五浊恶世,无佛世界。生盲生聋,喑哑无舌。种种重病,常所婴缠。’由于多言,毁谤三宝,故得盲聋喑哑等报。生盲则永不能见三宝之相。生聋则永不能听闻三宝之名。喑哑则求不能出赞扬三宝之声。像这样的人,似乎在漫漫长夜一样,虽生犹死。故梵网经云:‘若佛子;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谛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又云:‘宁自入地狱,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

 

轻法慢教,即是对佛说的教法,而起轻慢的心。这种人,由于对佛的法教懅傲轻慢,则舍正法而妄为,是以不得解脱,而永久处在三恶道中,受诸苦恼。坚意经云:‘佛告阿难:我今禅定,怜伤世人,不知佛道,真正弘深,而以浅伪轻薄之言,欲设嫉心谤毁道根,妄作穷难,难吾弟子。汝当正心,知此罪人,或是邪妖恶师,或是不知世俗奸人。若诸菩萨,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明经高洁,开解愚冥,为说生死罪福所钟,设其即解知服道真,此为罪灭福生之人。若其指掌为说桥梁,心怀愦愦,意不欲闻。虽欲强听,心多睡眠。或坏道法,轻毁沙门;及优婆塞。恶口妄语,当明此人,为罪所牵。’

 

破用常住,即是盗用四方僧物。十方施主为求福田,而布施诸物供养众僧,余人不得盗用。倘故盗用,必堕恶趣,百劫千生,输回赏报。报毕为人,亦复贫穷下贱。故地藏十轮经云:‘侵损所施三宝财物,是不与取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一切给与四方僧物,皆悉不听受用。’‘犯根本罪者,身坏命终,堕诸恶趣。’

 

污梵诬僧,即是污秽清净修梵行的人,捏造事实,以陷害善良的僧众。做这些无中生有的事,以诬蔑污辱人家的清誉,这种人自以为聪明,事实上是十分愚蠢卑鄙的行为。是以命终之后,堕落拔舌地狱。五百铁钉钉其舌,然后以五百铁犁,在其舌上而耕之。地狱罪毕,转生饿鬼之中,饮铜吞铁,受诸苦恼。饿鬼罪毕,生在畜生,常受鞭挞,水草不继,万劫千生,赏其宿债。畜生赏毕,得生为人,贫穷下贱,常生恶疮,痛毒无量。梵网经云:‘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向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无中生有,捏造是非。经说是无根波罗夷罪。得是罪者,应堕三恶道,受诸苦恼。

 

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

 

这段文也是明杂业果报。汤即滚水,用滚水来浇众生,而拔其毛,以火来炙众生之体,而令其焦。或者斩其头,或者斫其手足,是故这汤火斩斫四者,都是伤生害命的刑具。由于以杀害生命为因,故此冤冤相报,无穷无尽。所以说得到轮回递偿的果报。如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绝百千劫,常在生死。’又云:‘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

 

破戒犯斋,即破戒破斋。破戒,即是破坏佛所制的禁戒。四分律说破戒有五过:一自害,二为智者所诃,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五死堕恶趣。中阿含经则谓:犯戒得五衰:一求财不遂,二设得即耗,三众不爱敬,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大品经云:‘佛告诸比丘,我若不持戒者,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下贱人身,况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梵网经:‘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大智度论云:‘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如枯树,人不爱乐。破戒之人,如霜莲华,人不喜见。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刹。……破戒之人,常怀怖惧,如重病人,常畏死至。破戒之人,死后堕恶道中。在地狱中,饥餐铁丸,渴饮铜汁,五脏焦烂,痛苦万端。’故大庄严经论亦云:‘若毁犯禁戒,现世恶名闻,为人所轻贱,命终堕恶道。’受持佛的净戒,应遵佛制,食应依时,佛制八关斋法,一日一夜不得食。若中途破佛戒法而为食事,就叫做破斋。如舍利弗问经云:‘舍利弗白佛言:有诸檀越,造僧伽蓝,厚置资给,供来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时就典食僧,索食,而食与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非时与者,亦破戒人,亦犯盗人。盗檀越物,是不与取。非施主意,施主无福。以失物故,犹有发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时受时食,食不尽者,非时复食,或有时受,至非时食,复得福否?佛言:时食净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其不净者,犹为破戒,是大劫盗。是即饿鬼,为罪窟宅。非时索者,以时非时非时辄与,是典食者,即名退道。是名恶魔,是名三恶道,是名破器,是癞病人,坏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命食,况我弟子,知法行法,而当尔耶?凡如是者,非我弟子,是盗我法利,著无法人,盗名盗食非法之人。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酢,皆死堕燋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又生恶鸟,人怪其声。后生饿鬼,还伽蓝中,处都圊内啖食粪秽。百千万岁,更生人中。贫穷下贱,人所弃恶,不可言说。’由于破戒犯斋,所以堕落三途,受诸苦恼,故说以破戒犯斋为因;就会感得禽兽饥饿等果报。

 

非理毁用,即是不讲理是使气而毁坏一切用具,所以也会感得所求阙绝的果报。

 

吾我贡高,即是自我自大而卑视一切。五苦章句经云:‘自大种性,贡高憍慢,特智懱愚轻邈他人,是汝重担。不舍重担,后入地狱。’地狱罪毕,转生饿鬼、傍生之中,常受饥虚,鞭挞之苦。倘得为人,必生贫穷下贱,卑鄙之家。

 

两舌斗乱,即是两边搬动,□构是非。以曲为直,以直为曲。在甲方赞甲而毁乙,或者说在乙前讲甲的坏话。在乙方就赞乙而谤甲,或者说在甲前讲乙的坏话。法苑珠林正报颂云:‘两舌斗乱人,地狱被分裂;狱卒擘其口,焰刀割其舌。苦痛既如此,加之以饥渴。恶业不自由,还饮身中血。’习报颂云:‘谗毁害人深,固受三涂苦。设使得人身,余报仍依怙。眷属多弊恶,违逆恣嗔怒。但令恶不亡,地狱无今古。’此生既以两舌斗乱人的是非,命终必堕三恶道,他世为人,自感无舌多舌的果报。

 

邪见之人,因为不信三宝,拨无因果,所以命终报生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倘或为人,感生边地,贫穷下贱之家,永远不闻三宝之名。故大品经云:‘若人不信,谤大乘般若经,直堕阿鼻地狱。无量百千万亿岁中,受极苦痛。从一地狱至一地狱。若此劫尽,生于他方,大地狱中,他方劫尽,复生此方,大地狱中。如是展转,遍十方界。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亦遍十方界。畜生罪毕,来生人中,无佛法处。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常痴狂騃,无别所知。虽非愚畜,纵是聪人,妄生异执者,亦名邪见。’

 

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如是等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地藏菩萨,百千方便,而教化之。

 

这是结示业感差别。如是等阎浮提众生,是总标能造恶业的人。亦即是指上面所说,造种种恶业的众生。身口意业,是能造的业因,亦即是能生将来种种果报的种子。恶习结果,即是说以身口意为业因,而造种种的恶习,因此结成将来苦报的恶果。因为身口意三,造种种的恶因。因能感果,所作既广,所感也必多,故说百千报应。一个罪业众生所作的罪业,河沙难以尽其数。上面所举,亦止是荦荦大端而已。故云今粗略说。阎浮众生,刚强难化。业感、品性、与根机、又是千差万别,个个不同。地藏菩萨应机化导,亦必须要百千方便的善巧法子。科注云:‘恶习结果者,准弥勒问经,有三种:一果报果生地狱等。二习气果出生人中。依杀生,有短命果。乃至依邪见,故痴心增上。三增果,依彼十种不善业道,一切外物,无有气势等。百千报应者,准优婆塞戒经。众生造业,有四种报:一现报,今身作业,今身即受。二生报。今身造业,次后身受。三后报,今生造业,更二三生已去方受。四无报。犹无记等业。无报复有四种:一时定报不定,此于三时,决定不改,由业有可转,故报不定。二报定时不定,由业力定,报不可改。然时有可转,故时不定。三时报俱定,业定故,时亦定。四时报俱不定,由业不决定,故时报俱不定。’

 

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是故汝等,护人护国,无令是诸众业,迷惑众生。’

 

这是嘱累四王,拥护国人,无令迷惑,造诸恶业。世间一切造罪众生,大都是先受上说,华报完毕之后,堕地狱中,动不动就经无央数劫,求出无期。优婆塞戒经云:‘若人不解如是业缘,无量世中流转生死。何以故?不解如是业因缘者,虽生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福尽还堕三恶道故。’旧杂譬喻经亦云:‘昔有六人为伴,俱堕地狱中,同在一釜中,皆欲说本罪,一人言沙,二人言那,三人言特,四人言涉,五人言姑,六人言陀罗。佛见之笑,目犍连问佛:何以故笑?佛言:有六人为伴,俱堕地狱中共在一釜中,各欲说本罪,汤沸涌濯,不能得再语,各一语便回下。一人言沙者,世间六十亿万岁,在泥犁中为一日,何时当竟。第二人言那者,无有期,亦不知何时当得脱。第三人言特者,咄咄当用治生为,如是不能自制意,夺五家分供养三尊,愚贪无足,今悔何益。四人言涉者,言治生亦不至诚,我财产属他人,成为得苦痛。第五人言姑者,谁当保我,从地狱出,便不复犯道禁,得生天上乐者。第六人言陀罗者,是事上头本不为心计,譬如御车失道入邪道,折车轴悔无所及也。’‘是故’二字,是承先接后的辞句。是故汝等下,正劝四天王,应以护国护人的本旨,而救护保卫一切众生,莫令这些众生被诸众业之所迷惑。科注云:‘护人等,准光明疏,观心释护世四天王,云东集、南苦、西道、北灭。四谛理、是四天。观四谛智,为四王。护四谛境,名护国护心数,是护众生。世者,他也,为他说心数,名护他众生。若不照四谛理,见思二惑,侵害心王,毁损境界。心王亡国境败,心数人民迸散,境智俱为鬼神所恼。能观苦集,控御见思,则国安民宁。能为他说四谛,是护他国土,遮彼见思,使彼安乐,是为观心护世四天王也。若如是,何能令众生于是业不迷惑耶?央掘云:“护真实法,名为护世”,是也。’

 

四天王闻已,涕泪悲叹,合掌而退。

 

这是四天王闻言已,悲感作礼而退。四天王由闻上面所叙业感差别的相状,感觉得众生受无央之苦报,均系自作自受。但仍靡不觉知,加倍妄为,因此招感未来苦报,无穷无尽。是以闻言涕泪悲叹。闻说上来苦切之语,衷心领谢,故合掌恭敬而退。

 

《返回世间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