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三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有求必应,云谷禅师特别加强语气说,妄语是佛门大戒,诸佛菩萨怎么会欺骗人?这些话都是帮助了凡增进信心。了凡先生听了之后。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曾经说过,‘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这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贵,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云谷禅师毕竟是老修行,了凡跟他见面,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禅师这个时候六十九岁,而且是一个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我们中国俗话称得道,真正开悟、真正契入佛菩萨境界的人。所以孟子的话没有错,你错解了。孟子话哪个地方没错,你错解在什么地方?此地没有多说。我在上一堂所讲的,诸位要是能够细心去体会,云谷禅师这两句话,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他举禅宗六祖的话来说,这是在《坛经》上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心里面去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况世间功名富贵?那简直就是鸡毛蒜皮,算不了什么,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我们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么叫通?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我这样说,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用什么方法来贯通?用真诚心。什么叫诚?什么叫真?真就是没有妄,不是虚妄,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什么叫诚?清朝晚年,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他的《读书笔记》给‘诚’这个字下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定义下得非常正确。佛法里面讲,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叫真诚。真诚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里头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不得的道理?
这些理、事,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稍稍涉猎大乘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些教诲。什么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就得利益。如果你读经,你只会读,不了解经里面的道理,不了解它的意思,不能把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自己生活行为上,你得不到利益,你还是不通。不通,虽有求,不会得感应的。
我往年,提起这个事情,大概是三十年前,我在台北西门町‘法华寺’讲《地藏经》。我记得,我那时候讲经,广钦法师还来听过一次,他坐在下面蒲团上。有一天,我讲经下来,有一位法师住在基隆,听到我讲感应的事情,他来问我:法师,你讲的感应靠不住。我说:怎么靠不住?他说:我天天向佛菩萨求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还求不到。我听了就笑一笑,我说:法师,你那个道场住多少人?他说:就是我一个人住。我说:你一个住,没有要一个电冰箱的必要,所以你求不到。
我说:我这些年当中,有求必应。他问我求什么?我说:我要讲经,我需要参考资料。那个时候在台湾,找这些经书典籍相当不容易,很难得有人给我介绍香港的智开法师,我跟智开法师没有见过面,以为他是个老法师,每一次写信我都恭恭敬敬称‘老法师’;以后见了面,才知道我们两个同年。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多,凡是我所要的书籍,他尽量给我搜集,搜集寄到台湾给我,我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他,没有钱就欠著,这对我的帮助太大太大了。几乎我开的单子,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些古籍,他都替我找到。其中只有一部时间最长,半年,《中观论疏》。这一部书,他六个月之后才寄给我,很不容易找到。
我跟这个法师说:我有求必应,我求的是求道,是我所需要的;你求电冰箱,你没有需要。出家人在物质生活上应当清苦,不应当奢华,你的那个求不如法,我的求如法。如法如理,真的是有求必应。所以我对于老师的教诲,经典里面所说,深信不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八个字,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
求在我,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身外之物,功名富贵也能得到;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我们应当要发心求善,不要求恶,这个样子才好。下面文说: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大师这些开示,句句话都非常重要。我们想求,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如果你不反躬内省;这个求是反躬,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你要向内心里面去反省。向内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够反省,不能够充实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缘,你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道’就是你求的方法,你求的理论。譬如,像现在我们在许多资讯里面看到、书店里面看到,世间有些商业钜子他们成功,写出他们自己奋斗成功努力的经验教训,提供一般人做参考。你用他们这些理论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还是得不到。为什么?你不是向真心里头求,你不是向心性里面去求。这种求法,必然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我们看到今天社会,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一段是大师提醒了我们。
下面这一段,要讨论改造命运的方法,文也有几小段。头一段是讲你一定知道自己过失,确实反省,把这个根源找到。譬如,他命里面没有儿子,没有儿子是什么原因;寿命短,寿命短是什么原因。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云谷禅师问了凡:孔道长算你的命,你这一生的流年怎么样?
【余以实告】
了凡老老实实向云谷禅师报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你回过头来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得科第?这讲功名。你应不应该有儿子?一定要向内反省。
【余追省良久。】
他听了云谷禅师的话,想了很久。
【曰:不应也。】
说:不应该。了凡是个读书人、是个聪明人,他想一想,想出了不少的理由。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了凡一回头、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这个难得。所以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不太跟人说话的,有的时候一天一句话都不说,他能跟了凡说这么多的话,不容易。这也是古人所谓,真正遇到知己,才说了这么多话。了凡一想,我不应该。为什么?“科第中人”,就是官场当中的人物,都有福相。他说:我自己福太薄,没有福,怎么能够去考中科第?再加上他缺点很多,他不能够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基”是基础,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下面说,他“不耐烦剧”,就是太繁琐的事情,他不愿意做。又“不能容人”,心胸狭小,容不了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盖’就是遮盖别人,把别人压下去,现在人讲喜欢出锋头,喜欢压别人。“直心直行”,直心直行在此地,意思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不是古圣先贤经教里面讲的直心直行。《维摩经》里面讲‘直心是道场’,那个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毛病习气。“轻言妄谈”,说话不通过大脑,随随便便妄说的。像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自己了解;‘我这么一大堆的毛病,天天在造业,当然没有办法考中功名’。在古时候,科第都是讲参加国家的考试,取得学位,我们现在人讲学位。在从前也是三个学位: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称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原因,他没有福。然后接著再说,他也不应该有儿子。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先说两句成语。地,我们看到地很肮脏,肮脏它会长很多东西,土地肥沃。水清就没有鱼。
【余好洁】
他有洁癖。
【宜无子者一】
好洁,变成了洁癖,这怎么能有儿子?这是第一个,没有儿子,不应该生子的原因。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相和睦,这个国家哪有不强盛的道理?如果不和,那就是衰败的预兆现前。所以和,比什么都重要。他没有和气,常常喜欢发脾气。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讲的贡高我慢、狂妄自大,没有把别人看在眼睛里头。了凡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想想这不应该生儿子。第三: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这是第三条,不应该有儿子。“爱”,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很残忍。“忍”是残忍,残忍是不育之根。他说:我对自己的名节非常爱惜,因为爱惜自己的名节,就不能够舍己救人。这是不应该生子的第三个原因。接著他说: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他喜欢说话,喜欢发牢骚,喜欢讽刺人,现在讲喜欢挖苦人,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别人下不了台,也就是喜欢捉弄别人。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第四个因素。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喜饮,欢喜喝酒。常常喝醉,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也是不应该生子的因素。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喜欢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些都不应该有儿子。纵然生育,那个儿子也短命。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实在是太多了。
说到‘彻夜长坐’,佛家有‘不倒单’,用打坐代替睡眠。我讲这个话有毛病,你们要会听得懂。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如果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著睡得舒服,坐著睡多难过,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初学佛的时候非常羡慕,人能学到不倒单多好,连床铺都不要了,生活愈简单愈自在。我曾经向李老师报告过,我说:我学这个好不好?因为我在台中学日中一食,我有五年的时间每天吃一餐饭,早晚都不吃,精神体力都很好,老师也很欢喜、很赞叹。因为老师本人日中一食,他大概是有四、五十年了,我在台中学他。我进一步想学不倒单,学打坐。老师笑一笑,躺著睡比坐著睡舒服。以后我就算了,我就不再学了。为什么?他已经把我看准了,我没有办法入定,不过是坐在那里睡觉而已。如果坐在那里睡觉,那就错了,不如躺著睡觉。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有些不倒单的,我仔细观察,他是坐在那里睡觉,坐在那里打呼,睡觉了,所以他不是入定;不是像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他不是睡觉。
真正大修行人,自私自利的念头断掉了,对于世间五欲六尘确确实实不动心,这个时候他的心境空明,他没有阴气,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光明,念念在增长。睡眠这个现象,他断掉了。睡眠是可以断的,要功夫,要心地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睡眠。因为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欲界有,色界跟无色界都没有。由此可知,这个东西是可以断的。但是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你要是勉强坐在那里睡觉,对你的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我们必须要知道。所以在修行场合当中,千万不要好面子、好强、好胜,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到最后把自己身体毁坏掉了,这是愚痴的事情。
了凡先生这样一反省之后。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这段话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去玩味。云谷教了凡,他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家里有千万财产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换句话说,他要有这个福分才行。他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他怎么能够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他就得小福报。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己作自己受,与老天爷、与鬼神、与佛菩萨毫无关系。所以末后他说,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换句话说,老天爷对于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此地这个老天爷,实在讲就是自然的果报,确确实实没有加丝毫成见、没有加丝毫意思在里头。下面,这是告诉他积功德的重要。他举例说: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这是云谷禅师藉著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要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古圣先王,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禹王。夏、商、周,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这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祖宗有德。周朝能享国那么久,文王、武王、周公,他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就世俗眼光来说。不在王位的,中国的孔子,孔子是教学,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我们今天看到,当代的子孙,大概是传了七十多代,不但在中国受到国人的尊敬,孔德成先生到美国去,在旧金山受到美国当地社会人士的尊重。大家一听说,孔老夫子的后代,特别对待他礼遇。是说的这桩事情。
“十世之德”,像中国历朝的帝王。我们今天讲到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累积的大功大德,所以能传十七代,能够享国二百七十多年。我们再看看世间人,一般富贵人家,传三代的、传二代的,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多,但是还能见到。一代就完了,甚至于自己晚年还保不住;中年的时候发达,晚年的时候破产,我们常常看到。这是什么情况?“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他做好事,没有条件的好事他不做。他做的这些好事,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他必须要有代价,要以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他才肯干;他为这个干的,不是真心。这是假善,不是真善。这是德至薄。
举出这些例子来给他说,然后教他,针对自己缺点,彻底改过自新,你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
你今天既然晓得你的过失。
【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改造命运,从哪里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下手。你自己想想,你现在已经说了这么多,你很清楚,为什么考不取功名?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这些过失统统改过来。为什么你没有儿子?现在你一反省,你也知道,你要把这些过错统统改正过来,“尽情改刷”,刷是刷新,改是改正。然后教他要修善。
【务要积德】
务必要,一定要积德。过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贡高我慢,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压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这都是缺德,要改过来。
【务要包荒】
“包荒”是拓开心量。你的心量太狭小,要能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今天还跟朋友们谈起,我讲到澳洲的土著,他们自称为‘真人’,生活在沙漠旷野,政府提供他们的房屋,他们不住,把房子拿去当作储藏室,他每天晚上还是愿意睡在旷野大地上。有道理!他的心胸多么开阔。我的朋友告诉我,他说:确实,蒙古人、西藏人,青海、新疆人,这些游牧民族,他们住在旷野,他的歌声豪放,心胸开阔。我们现在人很可怜,住在公寓,鸽子笼里头,那个心量多小!怎么能跟人家相比?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
【务要和爱】
一定要和爱,了凡先生缺乏和气、缺乏爱心,一定要修养。
【务要惜精神】
喜欢喝酒,喜欢熬夜,这都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精神,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他,改毛病,要认真去修学,修善积德。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以前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这话说得好。人只要能够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在佛法里面,佛常常劝学生们要发愿。佛家的发愿,就跟世俗人讲的立志,是同样一个意思。但是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如果想要为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换句话说,你要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你才有条件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因此,你这个心一发之后,你就要去修养你那些条件。修养品德,你一定要把自己烦恼习气改掉;成就学问,成就德行,你一定要修善,积功累德;你才有能力如愿以偿。我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这个愿是空愿,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假的愿,不是真的。如果发的愿是虚假,那就有罪。什么罪?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所以虚假的愿有罪,没有功德。
佛教弟子们,最普通的愿叫‘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的话说,帮助、协助。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去帮助他,去协助他们,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帮助他们破迷开悟,我本身要有能力才行。末后接著三条,第一个断烦恼,第二个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后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你这个愿就是真实,就不是虚假的。如果这个愿力很强、很大,超过了业力,那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了。愿力大于业力,就成功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