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三讲)
净空法师讲述
今天我们还继续解释经题。本经的题目是佛说阿弥陀经六个字,前面已经将佛这一个字的意思介绍过了,今天我们继续看第二个字‘说’。在经典里面讲,佛经有五种人说,所谓是‘五人说经’。这个五种人里面,第一位就是‘佛’,这个地方我们是指释迦牟尼佛。那么第二呢?这是佛的‘弟子’,由佛当时在世的时候,那些弟子们,这里面有菩萨弟子、有声闻弟子,乃至于还有在家的弟子,都有说经的。第三,‘天’人,我们世俗所称之为天神。第四是‘仙’人。第五种是变‘化人’。由此可知,佛经比起一般宗教里面那些经典,实在是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宗教经典总是以为这个教主,上帝、神,之降临,有先知来传达神的意旨,才称之为经。佛法不如是,这五种人都可以说。但是除佛之外,其余这四种人说经,必须要得到佛的同意,也就是佛的认可。佛认可了,弟子、天人、神仙、化人所说,都可以说是佛说的。
譬如我们在前面所讲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在这一部经里面,前面这个长行的经文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而后面有廿八首偈颂乃是阿难所说的,阿难是佛弟子,阿难所讲,那么佛也承认,佛并不否认,虽是阿难讲的,也就等于是佛说的,所以我们都可以尊称之为经。
那么在一般讲来,佛不住在世了,佛在世的时候,经佛同意的那没有问题;佛不住在世,后来的弟子们,乃至于天人、神仙所说的,能不能称之为经呢?给诸位说,在原则上当然还是可以,只要不违背佛的意旨。但是事实上却有困难,我们如何能够辨别他没有违背佛的意旨呢?因为有这一个疑问在,于是乎经典里面才有法印之说。
在小乘所谓有三法印,就是他有三个原则。第一个是讲的无我,佛法讲无我。第二,讲无常。第三个讲涅槃。那么换句话说,纵然这个不是佛所讲的,如果能够合乎这三个原则,虽不是佛说,也不是佛在世他的弟子们所说的,我们也可以承认他等于佛说,因为与佛的知见很接近。
在大乘佛法里面,所谓有一法印,这个一法印就是实相,一切大乘法为一实相印所印定,那么这个就是大乘法的标准。
那么有这样一个原则,后世的再传弟子,乃至于天人、神仙,只要他不违背这一个原则,我们都可以承认他。一般说,最复杂的是鸾坛,我们本省称之为神坛降乩扶鸾,那么所降临的也有很多,佛菩萨,天人、神仙之类的,可是这一些事情可靠性有多少呢?而这一个事情普夹地存在于民间;不但现在有,古时候已经就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方式跟我们中国不太相同。像早些年,学生所玩的碟仙,那就是外国式的扶鸾,跟我们中国沙盘上写字的很类似。
在民国初年,大陆上扶鸾的风气非常之盛行,好像在学术界里也曾经研究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过我的老师,章嘉大师。大师告诉我,扶鸾有这个鬼神降坛,这个是确有其事,不是假的。这一些鬼神,大多数,绝对的大多数,冒充佛菩萨、古圣先贤名义来降坛。其目的也不算坏,因为这些灵鬼,他们也想修善,积德。如果用他本人的名义,那真是世间所谓的人微言轻,纵然降坛了,大家不相信,所以他就冒充佛菩萨的名义来降坛,其实决定不是佛菩萨。那么他呢?这个大主意,也是规过劝善,劝勉大众相信因果报应,断恶修善,劝人做好事,这是他自己在修善业。至于灵验上来说呢,小事情很灵验,为什么呢?这些灵鬼有神通,他这个神通能力很小,所以你要问最近几天的事情,他跟你讲得很清楚,你问两三个月之内的事情,他有时候也很正确。但是你要问到几年以后的事情,一年、两年以后的事情,他往往就不负责任,胡说八道了,这个就靠不住。因为他的智慧有限,他的能力也有限,他的缺点乃是强不知以为知,这个是他的毛病。
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满清亡国就亡在扶鸾上,这个是最愚痴不过的事情,因为当年慈禧太后相信这个事情,所以满清这些王公大臣遇到国家重大的事情,无法决策了,就来扶鸾,请神仙来指点,请这个佛、神仙来指点,于是乎指点得把他的国家给灭亡了。所以章嘉大师告诉我,这个事情是有,但是不能相信,不可以相信。那么我也确实参与其事,去仔细地看过很多次,有些是真的,有些靠不住。而这些东西曾经有一度被这些野心分子所利用,就是白莲教之流的,利用这个来号召愚痴的老百姓来作乱,那这个是罪业就深重了。
那么还有,也有极少数极少数是真实的。譬如也许有很多同修读到西方确指,那么我印的这个本子,这个经本子末后一篇就是西方确指。这一篇文章也是扶鸾扶出来的,但是我们自始至终,看看里面所讲的,确实是佛法的正理。不但是正理,而且是相当地纯。‘正’它做到了,与净土法门这些道理方法,完全没有违背,这一篇东西确实是菩萨降临的,它里面也讲得很清楚,这是劝修净土的法门。所以我们对于鸾坛这些东西,最好像孔老夫所说,‘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灵鬼,他也是众生,既是众生,当然他也有佛性,所以我们要尊重他,我们要礼敬他,我们不需要亲近他,更不需要去信他,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态度。那么如果你要喜欢接近呢,那你一定要记住正法的原则。换一句话说,他所讲的是不是正法?如果为正法法印所印定者,就是与正法的精神、意趣、宗旨、修学方法不违背而相同的,我们可以信得过,可以依照这个办法来修学。
譬如西方确指,他给我们讲的修净土这个方法,值得采取。他这个念佛的方法,是以一天分为十二时,这是按照我们中国过去这个时辰来计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么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是以一个时辰为一堂功课;这一堂功课的作法,它的办法是一卷弥陀经,七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一百拜佛,这个办法确实是好。个人修,直接了当;团体在一块共修,又不麻烦。我觉得比现在有许多地方打佛七那个方法还要好。为什么呢?他有静,他有动。譬如人坐久了,这个坐久了,他要不昏沉,就掉举,掉举是心里头妄念七上八下,会有这个毛病。那么他念诵的时候不多,一卷弥陀经,七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占的时间不多,你这个心确实可以定下来。到定下来之后了,譬如说坐在那个地方的时候,感觉到腿子有点麻木了,坐了有一个小时了,可以起来活动活动。活动活动,怎么活动呢,拜佛,拜阿弥陀佛,起来拜一百拜。那么这样一堂功课下来,差不多是一个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四十分,当中可以休息二十分钟,然后再接著第二堂功课,每一堂功课都是这样。所以你一天,做一堂也可以,你早晚功课照这样做,一天做两堂也可以。如果你没有事情,年岁大了退休了,没有事情,你一天修个四堂、五堂、六堂都可以。在精进佛七的时候,二十四小时里面不间断,我们做十二堂功课,那也很圆满。所以他这个办法,我们值得采取。
我成立了图书馆之后,我们图书馆一个共修会,就采取这一个办法,用这种方法来进修。所以我们念佛会的课程很简单,就是一遍弥陀经,七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一百拜佛。我们的修学方法就是依据西方确指来制定的。那么这个就是讲他可信不可信,一定看他的内容,于佛法有没有违背,有没有抵触,要从这里来看。所以佛法这个心量是广大的,不是很窄小的;对于一切问题并不武断,任何人说都可以,只要你说的这个方法原则跟我们一样,我们都承认,都接受。譬如人家问什么是佛法?佛法讲戒定慧;如果他那个地方不是佛教,是其他宗教,他也讲戒定慧,我们就可以承认他是佛法,他所讲的,那就是佛经。因为经有五种人说,不一定是佛说,这比一般的宗教,这个心量大得太多太多了,这个是佛法值得我们敬佩之处。我们学佛的人也要有这种雅量,要能够包含一切。
像几年前,我从香港回来以后,在中国佛教会大专讲座里面,启讲了凡四训。那么诸位晓得,了凡四训不是佛经,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小孩的四篇训词,家庭四训,他的家训,我给学生们讲这门课。接著又讲感应篇,那么大家更明白,感应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
在更早些年,在民国五十一年,我在大溪关帝庙讲过文昌帝君阴骘文,道教。曾经有法师来质问我,说:‘法师你在佛教道场里面,讲佛经不好吗?为什么要讲外道的经典?’诸位要晓得,什么叫外道?什么叫不是外道?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佛法里面所讲的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外道。纵然不是佛门,他们那个道不是心外求法,那不能算外道啊!如果说它不是佛教的经典,我们就不能看,我们看了就犯法,这是偏见,这是狭义的意识,这一种知见不能成佛。为什么呢?这是迷惑颠倒。所以我就回答那位法师,我说:‘法师我请教你,佛门里面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四句话你承不承认?’他说我承认,当然大小乘经典里面都有。我说这四句话是不是佛教的法印?是,可以算得上是法印。那好了,文昌帝君阴骘文,感应篇,了凡四训,里面所讲的是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一个法师很聪明,听我这么一说,他脸就红了,一句话不说。
所以我们看世间一切的典籍,只要他内容所讲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可以把它看作佛经一样,可以读,可以讲,可以研究,可以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那有什么不可以呢?别的宗教或许不可,为什么?他有种种限制,他有他的独尊,佛法里没有,佛法里头没有唯我独尊,没有。佛法讲理,只要这个事情合乎正理,都是佛法。因此佛经有五种人说,像这个感应篇,阴骘文,那是没有经过佛允许的,没有经过佛印证的,当然不算佛经。但是他里面所讲的内容,的确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合乎佛的戒学。里面所讲的是远离五欲六尘,修养清净心,合乎佛的经论。因此像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等同佛经。
由此可知,学佛人的胸襟与一般宗教信徒是不相同的。宗教信徒,他是排斥异教的;佛弟子不排斥异教。排斥什么呢?排斥那些做恶的,就是违背心性,违背戒定慧那种心行,他排斥。所以佛弟子里面,心中他有正义、有邪正、有善恶、有是非,这一些辨别;决定没有唯我独尊。只有我这个才是的,除了我之外,你们都不对,这个不是佛弟子的态度。那么这是我们从五人说经这一点意思,希望诸位能够体会到经典的正义。
其次,我们讲到本经,本经乃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这一点,太不容易了。‘无问自说’‘圆顿大法’。我们晓得世出世间的教学,都是由学生来请教的,老师来解答。如果学生不问,老师也不说。所以我们看看佛的经典,你看大多数的经典都是由弟子提出问题,佛一一解答。解答听了如果还有问题,还可以提出来辩论,反覆地来研究讨论。那么像楞严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佛经十二种体裁里面,有无问自说这一个体裁,那么这样的经典不多。没有人问,佛自己就说,这什么原因?这就是圆顿大法。弟子们根本他就不懂;根本不懂,他怎么能问得出来?没有法子问。那么佛看到这个机缘成就了,就这些人善跟、福德、因缘成熟了,有能力接受这个法门,所以不等待学生来问,他老人家自己就说了。所以这是一个特别的法门。
那么第三个意思,这个说与喜悦这个‘悦’,在古时候是相通的。诸位读论语,论语一打开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字是说,我们念悦,所以这个字在古时候是相通的,因此佛说经,这个说字也有‘畅悦本怀’。无上的大法,直接了当成佛的法门,现在这些学生可以接受了,能够信得过了;这个道理给他讲起来,他也能懂,佛这才欢喜。欢喜就把这个法门说出来,畅悦本怀。
所以这个法门是非常殊胜的法门,是接引最为广大彻底究竟的一个法门;唯有这个法门,才能够普渡一切众生,皆成佛道。如果没有这个法门,学佛,成佛的人那就少了,也就很难了。因为八万四千法门,那一个法门都要具备相当的条件,而且这些条件都很难,不是普通人能够办得到的。所以佛今天说出这一个净土持名念佛,一心不乱这个法门,实在是太稀有了,他也太高兴了,那么这个是说的意思。
下面再跟诸位介绍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语,就是印度话。梵语‘阿’,此翻‘无’;此是中国,我们中国翻‘无’的意思。梵语‘弥陀’我们中国人翻作‘量’—无量。‘阿弥陀佛’要是把他翻成中国字,‘无量觉’。古译做‘无量寿,无量光’,翻成阿弥陀佛,无量寿跟无量光。实在讲的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那么从字面上看,阿弥陀的本意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是这个意思。称为自性弥陀,就是自性无量觉啊!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明白、能够体会到这两个处所,教化的宗旨不相同。譬如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前面跟诸位说过,释迦的意思是慈悲的意思,能仁。牟尼翻成中国是寂默,就是清净。换句话说,娑婆世界的众生,一般来说,缺乏了慈悲心,也就是说缺乏了仁爱。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区教学,就是以仁爱、慈悲为教学的中心、为教学的宗旨。换一句话说,是仁爱的教育。这个世界众生的心一般都是很乱的,不能够平静下来,因此他的教学宗旨里头。又包含了清净,所以提出一心不乱。那么佛的名号就暗示了他在这一个世界,这一个地区,这一个阶段,众生根性;就众生根性,针对著他的毛病,提出教育的宗旨。
那么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典里面去看,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经上讲,诸上善人,不但是善,而且是上善。那么换句话说,上善之人,一定他具备了大慈悲心,具备了清净,具足了一心,因此佛在那个地方就不能用慈悲清净这个宗旨来教育大家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慈悲清净都作到了。所以释迦牟尼这个名号,在西方极乐世界用不上。那么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学,佛又提出了一个宗旨,叫无量觉。虽然极乐世界的人民普遍都觉悟,但是他还有不觉之处,所以要把这个智觉再要扩充,扩充到无量无边,所以佛的名号叫阿弥陀佛。也就是说西方教学宗旨,是以无量觉为教学的宗旨、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叫每一个人都成就无量觉,无量觉就是‘佛’。
那么经,一般把它译作无量寿、无量光,是根据本经里面的两句话所译的,当然也是译得很好。经里头,有这么几句话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这是讲他的寿命。彼佛就是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的寿命以及西方极乐世界一般人民的寿命,他跟佛是相同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那么这是阿弥陀的一个意思,无量的意思。经上又说,‘彼国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经文里面有这么两句话,古大德把它翻译做无量寿、无量光,很好,完全符合经典里面所讲。‘光’代表智慧,照十方国这就是含摄了无尽的空间;‘寿’是代表福德,同时也含摄了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光’与‘寿’实际上就是代表无量的时空,无量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真是一法都不漏,圆圆满满,这都是西方极乐世界那一些学生们,所应当觉的范围,应当觉的内容,所以称之为无量觉。
那么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不翻为无量时空呢?好像这样子,我们不是更容易懂吗?那么诸位要想想,‘时空’这两个字的意思,比不上‘光寿’,光寿的含义比时空的含义要圆满。换一句话说,光寿可以包含时空,时空不能包含光寿,这个是以人用字的善巧之处,我们不能够不佩服。
阿弥陀佛,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呢?给诸位说,有这个人,不但有这个人,而且像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样,名实相符,确有其人。譬如释迦牟尼佛的确大慈大悲,的确是清静寂默,他这个名跟他这个人完全相应,实至名归,这个名号是一点都不夸耀,那么西方阿弥陀佛也是如此,确实这一位佛,他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觉。
我们在大本经里面看到这一尊佛,他在因地当中,就是从初发心,像我们现前这个时候一样发心学佛。那么在当时,他是国王的身份;他做国王的时候,机缘非常好,正好遇到佛出现在世,这种机缘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当时世自在王佛住在世间,常常讲经说法,他有这个机会去听经,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发心出家,把这个国王的王位让给别人,自己出家修行去。那么出家修行就是在世自在王佛的会下,剃度出家,他的法名叫法藏比丘,法藏。
这个故事在无量寿经里说得很清楚。这一个出家人非常了不起,当然这是国王身份出家的,他这个度量气派比一般人就不相同。所以他就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发了四十八愿,那么这个四十八愿也在无量寿经里面有记载。他要把这个四十八大愿,愿愿都修满,庄严了极乐世界,无论是在依报或者在正报都不可思议。其中有一愿说:如果我要成佛了,我的智慧光明要是有限量,下面不能够照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度者,我就不取正觉,我就誓不成佛,有这么一愿。又有一愿说:我成了佛之后,我的寿命如果要是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那我也不成佛。那么他现在成佛了,既然成佛了,当然他每一个愿他都做到,决定不会有一愿是虚假的,不会有一愿是落空的,所以行满果圆了,随愿所成。这是我们在四十八愿里头,只举出一个光明寿命来说明阿弥陀佛因地里面修行,成就光寿无量的意思。
那么更应当明了,阿弥陀佛根本识智遍照法界,就是无量光的意思;阿弥陀佛法身理体常住不变,就是无量寿的意思。这两个意思都是从自性弥陀上来说的。极乐净土就是众生唯心净土,弥陀如来又何尝不是众生自性弥陀呢!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层的意思,我们与阿弥陀佛距离就拉近了很大很大了,接近阿弥陀佛了。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正如同经上所说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么这是说到阿弥陀的意思。说到佛,那么诸位要晓得,说到佛实在就是说我们自己,我们先解释这一点。
‘极乐世界’乃是娑婆世‘界’以‘外’,三界六道以外的有这么一个‘佛教大学’;‘释迦本师为我们细说’,‘劝我’们往生,往生就是‘入学’。要是‘得入,则一切法无不成就’,你相信吗?因为他那边的教学宗旨、教学目的,是无量,是阿弥陀,阿弥陀就是无量觉啊!一切无不成就,就是无量觉啊!因此之‘故,佛的弟子’,佛的学生,‘当如佛教’,应当如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大慈大悲,教导我们的来‘修行’,这样‘方不负佛祖宏恩’,不辜负本师释迦牟尼佛,不辜负历代祖师辗转地来相传,把这个法门一直传到今天,我们看到了,我们也发心来接受。所以佛、历代祖师,这种大恩大德。‘畅佛本怀’,依照这一个方法来修学,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才是真正舒畅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他到这个世界上来,本意就是这个。
因此在此地,我们在经题里面‘说佛’,‘实’在就是说我们往生之后,就是‘入学之后,所得之果位’。阿弥陀是无量觉,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也能够得无量觉。‘以万德庄严无量功德,乃九界众生同具’,这是更应当相信的,为什么呢?无量觉,万德庄严,无量功德是我们自己同具的,本来具足的,与十方诸佛菩萨,一切众生,无二无别。‘然而你要没有良朋、明师,无足以发启之’,这个是很难得的一个机缘。虽然与佛同具佛性,同具万德庄严,无量功德,可是我们的智慧德能并不现前,我们现在是迷惑颠倒。所以一定要良友、善知识,好的老师,明心见性,一心不乱的这种老师来教导我们,来启发我们,使我们觉悟。我们自己也具足了如来智慧德相啊!而‘极乐’世界,实在讲他‘是发启吾人本觉之所在’,所以就好比一个学校一样,这是一个最理想的修学场所。如果我们‘不能’够‘信’,不能够依这个教导来奉‘行’,‘诚为可惜’,实在是太可惜了。
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经这一个字。佛说阿弥陀是本经的别题,五个字。‘经’这一字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所以这个经是通题。这一个字在梵语称之为‘修多罗’,修多罗的本意是‘线’的意思,所以它有贯穿的意思。而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这些理论与方法,教导我们,我们都尊称它为经,因此佛所说的,到中国来之后也用这一个字来翻译,翻成‘修多罗’,然后我们再加以注解。
佛经通常称之为‘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诸佛所说之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所证的真理。佛说法,无论是深说、浅说,长说、短说,决定不能够违背他所证的理体,所以说一定要契合诸佛所说之理,这是不能够违背的。同时呢,‘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指教学,教学一定要能够契合众生的根性、程度。这个众生他程度高,你就可以给他讲高深的理论;他程度很浅,你就给他讲浅显的道理。换一句话说,不管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不管众生是什么样的程度,要叫人人都听得懂,人人听得懂又不违背这个真理,这个经就不太容易了,所以称之为契经。
而经的内涵,则有教有理有行,必须具备这个三个条件,这才能称得上是契经。‘教’是什么呢?就像我们现在所谓的教科书,所有这个经本都是教科书。‘教谓能诠—音声文字’。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没有用文字记载,佛也没有写过书,没有著作留给后人,佛当年以音声说法。佛灭度之后,这弟子们才以文字把佛所说的这些理论跟方法,把他记录下来。那么这个我们留在经文里面再跟诸位介绍,这是结集经的时候,态度相当地精严,有高度的可信性。
‘所诠’我们就本经来说,是‘信愿行’这‘三’种重要的‘法’门,这个是教科书的内涵。什么叫‘理’教呢?‘教经’,教科书里‘所依实相自性之理’,这是大乘经。大乘经之体,也就是说,大乘经的教学理论的依据,是实相自性,实相就是自性理体。换一句话说,佛的这些言说是从什么地方流露出来的呢?是从自性实相里头流出来的,那么这个是大乘经,这是这一部经所依据的理体。
所谓‘行经’,‘行’就是修行,就是讲修行的方法。这个是理论的依据,这个是文字的课本,这是理论的依据,这是修行的方法。本经教给我们修行方法是‘持名’念佛,‘持’是保持,‘名’是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达到‘一心不乱’,这是必须要记住的,不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将来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那你就错了。那正如同你误会了好像我们在学校念书,我只要念书,我将来就可以得到学位了,那这个观念也错误。为什么呢?你念书还要经过考试,考试及格了之后,你才能够拿到学位。这个一样的,持名就好像念书一样,也得经过考试,考试及格了,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考试及格,然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持名是手段,目的是一心不乱,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的,千万不可以疏忽,这是就本经来说的。
那么经在通常讲,就一般讲法,它又有四个意思,‘贯、摄、常、法’,诸位将来在一切佛经里头,这些古来法师解释这一个字,大多数用这四个字来解释。这四个字,‘贯’,所谓是‘贯穿应知之义’,这个义是讲义理,你应该晓得的一些道理,这个经是来贯穿你应当晓得的道理。‘摄’是摄受,‘摄受应度之生’,所谓应度,就是他的机缘成熟了,他能够接受了,他能够相信了,能够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而且能够得一心不乱,这就是说他应该得度这个机会到了,这个摄有这个意思。‘常’的意思,‘常则三世不易’,超越了空间,超越了时间,这叫常,我们今天所谓真理。三千年前这种理论方法可以成就,三千年之后的今天还是这个理论,还是这个方法,还会成就,超越时间。古时候在印度这些方法,印度人成就了;传到中国来,中国人用这个理论方法,中国人成就了,超越了空间。换一句话说,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也不受空间的限制,这才叫真理,它有这个意思在。‘法’是法则,‘法则十界同遵’,这种方法,这个原则,十法界共同遵守的,这个称之为经。所以这四个意思是佛法里的意思。
另外还有许多的解释,我们在这里举了两条。‘经—径也’,这个经,径路;‘径中捷径也’,径路里头最直接这个径路。我们一般讲大成佛法是成佛的径路,禅宗是径路当中的径路,又超了一条径路,比那个大乘法还要捷径。净土这个法门,又更捷径、更快速。所以净土法门古德称之为径中径又径,就是成佛最捷径的一条道路、最快速的一条道路,再没有比这个道路更快,它有这个意思。另外有一个意思当作镜来说,这个‘经’就是一面‘镜’子,照了修正我们的心行,所以读经就是‘照’,修‘正心行’,那么经有这么多意思在。
合起来讲,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这一个世界众生机缘成熟了,可以接受这一种圆顿大法,为我们说出阿弥陀佛这样一个特别的法门,这么样的一部经典,称之为佛说阿弥陀经。经题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
经题讲完了,照这个例子,下面还有翻译这部经的人,有个人题,也是不能够少的。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印度恒河流域,舍卫国所说的;这是我们指这部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所讲的。年代久远了,那个时候记录是梵文撰写的,那么这个经典什么时候传到我们中国来?什么人翻译的?把梵文翻成中国文。在什么地点翻译的?我们都应当明了,然后我们才可以相信,那么这些也都有详细的记载,‘人题’就是记载这一桩事情。
请看经本下面,姚秦三藏法师鸠摹罗什译,我们也在字幕里面给诸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个人题,‘姚秦’这是‘记时也’,这两个字它的作用,是记年代的。在中国历史上以秦为国号的,曾经有过四次。因此在历史上就把这个秦上头要冠一个国王的姓,才能够辨别,否则的话我们单讲‘秦’,到底是那一个秦国呢?那么重要的,它有三个,我们在此地把它列出来‘周朝平王封非子于陕’,陕西咸阳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长安,这是我们中国以秦为国号的第一个,‘嬴秦’,他姓嬴,到他统一中国之后,那就是秦始皇,秦始皇的秦,那个秦国是第一个秦。到后来在‘南北朝’的时候,‘苻坚’他本来是晋朝的臣子,以后他在‘关中’一带,等于他在那里割据了,独霸一方了,他自己称王,不听朝廷的命令了,他自己在那里建了个国家。这个时候是五胡乱华的时候,五胡十六国,中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那么他建国号也称秦,为了与前面这个秦有所区别,所以史学家加上一个他的姓,苻坚,称为苻秦。
在公元‘三百八十四年’,‘姚苌’是苻坚的将军,他篡了位,把他灭掉了,换句话就是发动了一次政变,他成功了,把苻坚推翻了,那么他,称为秦‘王’,那么这个国号名字没有改,实际上这是两个势力改朝换代了,所以在历史上称这一个‘秦为姚秦’。鸠摹罗什大师到中国来的时候,是姚秦的时代。可是这个事情要从苻秦讲起,从苻坚讲起。
那么诸位先看这一条,苻秦‘苻秦在建元九年(一说十三年)’究竟那一个说的对呢?很难考证。这个历史上记载说‘有异星现于西域分野’,这是在天文上出现了这么一个奇迹,在当时这是国家上一桩大事情,很不平凡的天文现象。那么在那个时候占卜,占卜在卦象当中所显示出这是一定有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贤人,这个贤人在西方,他要到中国来,要来帮助中国。
古时候,这中国自古以来,在印度也是如此,对于‘贤’人‘哲’人,都看作‘国之大宝’。所以进贤就受上赏,国家第一等的赏赐,这个奖赏颁给谁呢?颁给那个推荐贤人的人。当然秦王苻坚动了心了,西域有大智慧,有贤者,我们要把这个人请到中国来。
那么诸位想一想,国之大宝,人家国家怎么肯放手呢?当然不肯放。于是乎在‘建元十八年’,我们就算十三年说起吧!到十八年,五年。可见得在这一段期间当中,必然有活动,想求罗什大师到中国来,那人家国家不肯放手。不放,这个秦王是实在不得已了,‘建元十八年九月遣大将吕光率兵入龟兹,迎什师’。这个在历史上是记载的,吕光带著七万大军,从长安到龟兹。龟兹这个地方是在现在新疆天山南麓,那么在当时,在西域也是一个大国,当然他的国家没有秦那样的强大,也敌不过秦的大军。这两个字念龟兹,念古音,而不念龟兹,要念龟兹就错了,念龟兹。
那么这个发兵初期的时候,秦王就交代给吕光,这一次的用兵,劳师动众,从长安到龟兹,几千里的路程。在那个时候都是徒步行军,七万人,诸位想一想看,相当不容易,没有交通工具。那么用兵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求鸠摩罗什大师。他说我不贪图财宝,我也不贪图土地,对龟兹国并不是发兵去侵略他,只要他答应我们把罗什大师请到我们中国来,弘法利生,这个军队去迎请罗什大师。他要不给呢?不给就打仗,把他的兵打败之后,我们再谈判。谈判怎样呢?还是要请罗什大师,不为别的。诸位想想,我们中国人这个求法,为了一个贤人,不惜劳师动众,就为一个人啊!
那么吕光兵临龟兹城下,龟兹王无可奈何,想打吧!打不过秦国;不打吧!又不忍心把大师给我们中国。这个时候罗什大师就劝龟兹王,他说还是让我到那边去好了,否则的话,一有战争,无故要死多少老百姓。这个军民老百姓一定有死伤,那我们比较比较的时候,国力不如秦国,还是打不过人家,那又何必呢?龟兹王不得不答应,将鸠摩罗什大师交给吕光;吕光是个武将,是个粗人。好!他就迎接罗什大师回来了。
到了凉洲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甘肃,长安那边传来了一个消息,说姚苌发动了一次政变,把这个苻坚这个政权推翻了。那么这个政变的时候,原因也有,大家在晓得历史上有淝水之战,那就是秦,苻秦,苻坚,跟晋国的谢安,晋朝的谢安,在淝水这个地方打了一次仗,这次仗打败了。这个晋,晋朝胜了,秦朝败了,在那个时候秦比晋要强,那么这个事在历史上很著名的一次战役。姚苌是苻秦的大将,乘这一次兵败,他发动了政变,把苻坚杀了,自己做了秦王。那么这个消息,吕光在凉洲听说了,他就不敢回来了。因为吕光跟姚苌都是苻坚的大将。那么吕光他也不服气,因此他就在凉洲那个地方割据一方,自己也称王了叫做‘三河王’,他自己也霸占一块地盘,在那边称王。所以可见得那个时候国家之乱,每一个人霸占一个地方,自己就称王,自己就建了一个国。那么这个是在凉洲,我们称之为‘西凉’,三河王。
那么这个时候,罗什大师等于说是被他俘虏了。那么他,刚才说过了,他是一个武将,是个粗人,对于罗什大师也不怎么尊重,但是他也不放他回到中原。因为什么呢?他晓得鸠摩罗什大师有智慧、有才干,自己不能用他,也不让别人用他,罗什大师很苦啊!这个地方十几年简直是无用武之地,就像六祖大师在猎人队里十五年一样,他的才干没有办法发挥。
一直到吕光死了,他的侄子吕隆即位;吕隆即位的时候,在秦国姚苌也死了。姚苌的儿子姚兴,姚兴即位。姚兴即位秦的势力还是强大,那么凉国力比较上弱了,那么这个时候姚兴还是念念不忘罗什大师,于是乎就向吕隆要人。吕隆不肯,于是乎在这个时候打了一仗。西凉打败了,那么吕隆没有办法才把鸠摩罗什大师交给姚兴。
‘姚兴’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所以鸠摩罗什‘大师到长安’的时候;兴就是姚兴,当时秦国的国王,‘待以国师之礼,延居西明阁’,这个西明阁是宫殿之一,把这个地方让出来,就是这一座宫殿让出来供养法师。这个姚兴很聪明,因为看到罗什大师这么大的学问,这么好的学问、道德,不能让他失传,所以就等于说请他来教学。‘集’合国内的‘义学沙门’这是有学问、有道德的出家人‘八百人,从师学。’跟鸠摩罗什大师来学习。这个眼光实在是非常之远大。所以罗什大师到中国来,才能够一展他的大才,对于中国佛教影响非常非常的深远。‘什师’所‘译出’的‘经论’,一共有‘九十八部,三百九十余卷’。
我们再看看前面,我把这个年代跟诸位交代清楚。‘姚兴’时候,‘弘始三年’,公元‘四百零一’年,‘十二月二十日’,这个时间记载得很清楚,鸠摩罗什‘大师入长安’,是在这一年。‘四年’,就是第二年,弘始三年,鸠摩罗什大师到长安来,弘始四年,第二年‘二月八日’,你看十二月二十日,这时没多久,大师‘译此经于草堂寺’,他在草堂寺翻译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所以这个翻经的人、年代、地点,都非常的清楚,那磨这是年代给诸位说出来。
那么再看底下,这个是‘三藏法师’,跟诸位介绍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显’示译经人的道‘德’、学问,要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学历,实在说唯有三藏这样的学历,才有资格翻经。‘三藏’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是讲的‘经律论’,也就是说的‘戒定慧’。法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学问,才有资格称三藏法师。所以这个称号在佛门里面等于是说最高的学位,好像我们世间称博士学位,佛门里头的博士学位就是三藏法师,通达经律论三藏,当然也就通达世间‘一切法门’。
‘法师’这是佛门里面几种称呼,我在此地也附带地给诸位介绍。这个是三藏,经律论。经藏,定学;律藏,戒学;论藏,慧学,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门,那么这个称三藏法师。法师的意思,就是‘以三藏之法’,‘自’己修‘行’,教‘化’众生,这个是称之为法师。那么这个法师是通称,在佛门是通称,只要是以三藏之法自行化‘他’的,都称法师;出家称法师,在家也可以称法师;男子称法师,女子也可以称法师。所以法师不分在家出家,也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称的,这是共同的称呼。
除这个之外,那么诸位最熟悉的,佛门称呼称和尚。‘和尚’,也是通称,出家人称和尚,在家人也可以称和尚;男子称和尚,女子也可以称和尚,通称。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亲教师’,所以这一个称呼,在我们佛门是最尊敬的称呼,和尚是最尊敬的称呼,是亲教师。一个寺院里面只有住持称和尚,别的人没有资格称和尚。就好像一个学校,他的校长,亲教师;只有校长有资格称和尚,其他的人没有资格称和尚,其他的人称法师,称阿阇黎。所以和尚只有一个,一个寺院里头只有一个,为什么呢?他是主持教育,法师跟阿阇黎是执行教育,好像教员,这是教员,这是校长,这是我们一定要把他分清楚的。教员虽然直接教我们,但是教学的策划、设计、构想,是和尚的事情,那个教员无非是执行而已,虽然他在讲台上上课,他是执行的。教育政策、教育方针,出自于亲教师,这个才是亲教师。所以在学校念书,谁跟你关系最密切呢?校长。我们学佛的人,谁跟我们关系最密切呢?和尚。
‘阿阇黎’也是普通称呼,‘轨范师’,他的道德,他的学问,他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模范;‘轨’是轨道的意思,‘范’是模范的意思,轨范师。那么像这些称呼,我们都要了解,才不致于发生误会。
出家人称比丘,将来我们在经文里头跟诸位说,只有比丘、比丘尼,那是出家人专称,在家人不能称呼的。所以这法师、和尚、阿阇黎,在家人都可以称呼。以前我在台中求学,李炳南那就是我们的和尚,他是我们的亲教师,我跟他十年,他是我的和尚。我跟章嘉大失学,章嘉大师是我的和尚,他教我三年。那么章嘉大师是出家人,而李炳南居士在家人,他是我的亲教师,要用印度话来说,那我就称他做和尚。所以诸位一看到和尚,以为就是出家人,那就错了,那你就根本不懂佛法,你就误会了佛教。那么这是一点佛学常识,附带在此地给诸位介绍。
第三段,‘鸠摩罗什’这四个字也是印度话,翻城中国的意思,叫‘童寿’。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很年轻,他是个小孩,但是他的智慧、他的见解、他的风度,就像一个成年人一样。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少年老成,这个名字就含有少年老成,童子好像有成年人这种气概一样。那么也有说罗什大师这个名号,是他父母两个人的名字合起来称的;因为他的父亲叫鸠摩耶,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非常的聪明,以后出家修行证三果罗汉。那么罗什大师他在七岁的时候就出名了,七岁是个小孩,他的智慧、他的能力,就在这一个地方上都知道;像我们中国人所谓是神童;都晓得,他已经能够说是通达佛法甚深的理趣。
那么传记里头记载著,就在七岁的那一年,跟他母亲到寺院里面去拜佛,那么他看到寺院铁钵很大,他就拿著玩,小孩儿嘛!随便拿著顶在头上,很轻很容易地拿下来。这个一想,我这么小,铁钵这么重,我怎么能拿得动呢?再去一拿,拿不动。于是乎他就觉悟到万法唯心,就悟到这个道理。诸位要晓得,七岁的小孩能够悟到甚深的佛法,的确是相当不容易。
那么他长大学佛之后,他的老师告诉他,你的因缘在中国。那么他回去给他妈妈说,他妈妈讲对的,但是你到中国去固然是有法缘,可是对于自己很不利。罗什大师就说了,只要能够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自己无论受多么大的苦难,也在所不辞,他的母亲对他也很敬佩。所以他跟著吕光到中国来,在西凉住了十几年,那个十几年的确是受到吕光的冷落,吕光并不尊重他,等于说把他幽禁了。使他自己的学问、德行,不能够发挥,无法从事于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受了很多苦难。一直到吕光死了之后,刚才说了,姚兴打败了吕隆,才把他迎回到长安,这个时候他的抱负才展开,可是他到长安来之后,只有短短的七年,他就圆寂了。所以他在中国弘法的时间,只有七年,而受的苦难大概是三倍的时间,总说有二十多年的苦难;被吕光幽禁的时候,有那么长的时间,与他母亲所说的话完全相应。
那么时间虽然短,但是他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今天讲中文译经的译经史,译经史上最著名的两个人,前面一位就是鸠摩罗什大师,后一位则是玄奘大师,在我们中国译经史上,这两个是了不起的人。但是大师在中国只有七年,七年有这样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到。
所以在整个佛法教学、弘扬、流传,影响力之大的确不在乎时间的长短,而是在他自己本身的道德与学问,这是我们一般说;在佛法来讲,是他修行证果,他是真修实证,所以才有这样深远的影响力,那么这是我们从罗什大师来看。
由罗什大师我们会想到近代印光大师,大家所公认的,民国年间佛法影响最大的,就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在近代弘法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年,他老人家七十岁才出来,才被人发现,七十岁才被人发现,八十岁圆寂了,所以只有十年的时间。七十岁之前,印光大师不出名,没有人知道,他在定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山藏经楼里面,等于闭关;是一个寺庙藏经楼,等于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员,藏经楼的堂主,实际上就是图书馆的管理员。那么他在普陀山藏经楼三十年,他个人修持啊!这就是古德所谓是厚积勃发,他积得太深厚了,所以他不发出来则已,他一发出来这个力量非常非常之大。他是被几个有学问,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学问的几位学者,到普陀去朝山,去游览名胜,偶然之间在藏经楼看这个老和尚很清高,跟他谈谈,发觉到他很有学问。于是乎常常写信请教他佛法上的问题,那么老法师都很详细地来解答。那么这些人把老和尚这个信件在报纸杂志上一发表,大家才晓得普陀山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这么出名的。真是像罗什大师一样,时间很短,影响力太大太大了。
那么由此可知,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流传大法,一定要厚积勃发,在自己这个修学要有相当的时间,相当的功力,不是朝夕、三两年、几个月,那一种力量能够办得了的。现代人通病,就是没有耐心,学了一点点就想赶快要出头,要出人头地,这些都是名利心在作祟。他依然是在无明、邪见,那个圈圈里面,自己都没有得度,如何能够度人?罗什、印祖,是我们的模范啊!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那么在‘唐’朝的时候,‘道宣律师’,这是一位有神通的老法师,非常了不起,是我们中国律宗第一代的祖师,终南山律祖。前面跟诸位说他感应得天人供养,他遇到这个‘天人陆玄畅’,他就曾经问过他,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这些佛经,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它?那么多人受持?辗转地来流通,这什么原因?天人就告诉它,罗什大师过去曾经为七佛的译经师,他就是翻译好手啊!过去七尊佛,他都为他们来翻经,所以他所译的东西,译得好,深受人欢迎。那么这是历史上有这么一段公案。
最后跟诸位讲‘译’这个字。‘译’是翻译,在周朝时候,执掌四方言语,就是主持翻译的,那个时候叫‘象胥氏’,周朝叫象胥氏。‘东’方呢?叫‘寄’,这个翻译就叫寄。‘南’方叫‘象’。‘西’方叫‘狄鞮’。‘北’方叫‘译’。名字不一样,都干一种工作。那么佛经最初到中国来,就是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来,那个时候替他们翻译,北方的象胥官,北方的象胥氏,北方的,所以他们这个都用译。那么到以后,不管是那个地方来翻译,都用这个字了,那么这个译的来源,大致情形是如此。
‘作者’是‘圣’人,这个经,佛讲的。翻‘译者’是菩萨,‘贤’人,‘了生死之大法,固当如是’。作者圣,译者贤,‘非有修证’,要不是真正有修有证,‘不可妄传也。’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这是一个良好的修学,传法的态度,我们必须要把他记住。自己要想弘法利生,要想传扬圣教,必须先在真正的修行证果上用功,到机缘成熟了,再像古圣先贤一样,从事于利他的工作并不迟。今天我们讲经题、人题,都介绍完了,下一次就讲到经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