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

 

宝静法师讲述

(一九三六年在南通唐闸居士林讲)

崔澍萍、孙子亚敬录

 

经文

序言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正文

 

经文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        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        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        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        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        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然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        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        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序言

 

费范九

 

佛说于福慧并重,而讲经实为修慧之要键,慧具而福亦应焉。吾通讲经之举,见于古德撰述者,如元初淮海和尚语录,明末冷山语录,上下四百年,不过数会而已。嗣是法音阒然,更不闻义解之盛。民国肇造,始渐兴行。一为刘灵华居士之在教育会讲法华经,二为太虚法师之在观音岩讲普门品,三为仁山法师之在法轮寺讲阿弥陀经,四为宝静法师之在唐闸居士林讲普门品。此四讲之中,前三讲,尚属起信时期,听者寥寥可数;后一讲,则矞皇殊胜,凡近唐闸一二十里之男女,咸怀饼饵,冒风雪,徒步赴会,每日常近万

人,沛泽四周,不烦呵责。讲毕念佛,上彻云霄。其真实哀祈之情,一若有大劫将临,以得预弭者。呜呼,异哉!夫观世音菩萨之慈心悲愿,普门品所说綦详,宝静法师以其妙智深解,对境演绎,达于听众之耳,入于听众之心,一颗净种,而发芽,而舒叶,而放花结实,使家庭成为佛化之家庭,社会成为佛化之社会,各循职分,不越轨涂,慈孝友恭,纯洁勇进,则于人生幸福,国家治理,其裨益宁有限量。今法师之法音,虽与时间迁流而去,而师声教所传之法言,则由崔澍萍居士等,于听讲时,逐一纪录,呈请法师,详为斧正,遂成全册而得付印流通。未聆圆音者,得之若同参盛会,已与讲席者,得之亦重觌灵山,是为施资刊印之深意也。唐闸居士林者,陈豫堂居士,鸠集善信,随愿创建,苦身鬻力,百折不辞。林成,请法师讲经说戒,斥赀巨万,初固无所储备,窃曾忧其资竭。乃诚心四应,檀越云施,香厨无虞,卒告圆满。征此一念,其遂可为消除三灾八难之券也欤!谨著于此,庶焚香展卷。先油然生欢喜之心,以期福慧双修焉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是一经的总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品之别目。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是译题。先讲总题,次释别目,再讲译题。现所讲经,是微妙之法,难遭难遇,不轻容易听到的。诸位很踊跃的来听,这是很好的,但听时,无论懂与不懂,都应当恭敬寂静,诚意的听。懂固然得到妙法的益处,即是不懂,亦只要具至诚恭敬心,亦可得莫大之利益。因听经功德不可量故,所以大家要发慈悲心、殷重心,于寂静中听经,必能领受其中妙道,而津津有味。否则,就领会不到了!普门品,虽是法华经中之一品,然可代表全经,因皆是不可思议的妙法故。法华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观世音普门品,是第二十五品,既非全经,何以此品单行呢?因有非常灵感故。当初晋末北凉沮渠蒙逊病笃,医药罔效,昙无谶尊者谓此是业障病,必念法华经的普门品,即可痊愈。蒙逊依之持诵,未数日,其病果瘥。因此单行流通,而各处讲解甚多。因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与我娑婆世界的众生,缘深缘熟故,无人不知晓,无人不恭敬的。并且有许多人,感到广大之灵验,所以今天听众异常踊跃,连袂而来。又本林因二月十九观音诞期将届,请讲普门品,诚为应时应机之教,有体有用有事有理之法。

 

既欲讲经,必先释题。兹先讲‘妙法莲华经’五字,妙法莲华经,以法喻立题。佛经有七种立题,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者:(一)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经。(二)单法,如涅槃经、般若经。(三)单喻,如梵网经、璎珞经。复三者:(一)人法,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二)人喻,如如来师子吼经。(三)法喻,如妙法莲华经。具足一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本经属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因妙法难解,借莲华为喻。妙法者,其法妙不可言。法是什么呢?所谓山河大地,世界国土,依正果报,世出世法,色法心法,虽万象森严,然要言之,不外佛法、心法、众生法三种。这三种法,原无差别,故称妙法。何以无差别呢?请先明我人之心在哪里。常人不明,恒将胸腔内的心,指为吾人之心,其实这是五脏之心,非真心呀!因这种心,是肉团心,又是集起心、分别心、妄想心。一旦死后腐化,就不能思量分别,是缘虑心故,不是我人的真心。须知我人的真心,是遍虚空,包法界。楞严所谓十方虚空,在我心内,如同片云点太清。试看一切万法,皆从心生,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上至四圣,下至天堂地狱,皆从心所有,可知心外无法,心即是万法之本体。如明白了这个道理,则心悟妙理虚空小,故心法甚妙,叫做妙法。又须知心中恶念起,即仅一念生灭,已是变成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因。一善念生,便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念空,便成二乘。念慈悲平等,即成佛菩萨。所谓十方世界,都从心有。以心具十法界故,事理不二故,理具事造皆在一心故,所以佛界众生界,均在心内,包罗万象,有不可思议之妙。若用分别心即非,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思不到,寻不著,如能识得此心,大地无寸土。如今天这样盛大的讲经法会,其始也是因为林内主持人的心一动,就有了这么大的法会。又如飞机轮船火车,一切万物,何尝不皆由心生而有呢?这便可证明心力不可思议,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释迦弥陀,皆我心造;三乘圣人,亦我心造;六道众生,亦莫不皆然。所以众生,是十方诸佛心内的众生;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内的诸佛。观音,是众生心内的观音;众生,是观音心内的众生。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菩萨,是心作菩萨。只要有修有作,皆可成佛成菩萨了,故曰心妙。若迷昧本心,便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众生。所谓心具地狱,心造地狱,心具天堂,心造天堂,鬼畜等亦莫不皆然。天堂地狱,既皆由自心造作,故曰心法妙。众生身口意三业,无非烦恼作业,以致受生死轮回之果报。然烦恼本空,即是了因佛性。烦恼原是智慧,因错用其心,将智慧翻作烦恼。智慧从何而来?烦恼之体,即是智慧,不须外求。身口意可造十恶,亦可做十善。楞严所谓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唯此六根,更无他物。吾人本性,本是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虚妄而灭。是知从缘而生,即是不生;从缘而灭,即是不灭。故作业原是解脱,生灭即是法身。故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时,即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妄想执著而不证得。’是知众生心中具佛三德,故曰众生法妙。心法众生法既妙,则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之佛更妙。众生是佛心中的众生,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无一不是佛心中的物,无有差别,故曰佛法妙。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无差别法是妙法;此妙法人人本具,各各不无。本经普门即是无差别之妙法。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能解,起分别妄想便非是妙,即妙成粗。如念佛念观音,念得一心不乱,无思量分别,即是妙。能超凡见,不著有;能脱圣解,不著空。超情离见即妙法,若是著有著空,落于凡情妄缘,即妙成粗。若无所住而生其心,离过绝非是妙法。有所住而生其心,即妙法是粗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妙法,故人人皆有妙法,人人皆可成佛。十方三世诸佛证此无差别之妙法而成佛;众生迷昧,错用此无差别之妙法,而妄起分别思量,即妙为粗,成苦恼众生。因惑作业,由业感生死。如凡夫的心,一切著有,计人我相,因致妙而不妙。罗汉虽了生死,但著于空,抱消极而不度生,虽证罗汉,还是粗而不妙。权乘菩萨,著二边,或但中,仍非究竟,还是粗隔于妙。惟佛不著空有二边但中,离过绝非,超情离见,证妙法而无遗,是为真妙。今以喻明之:众生具妙法而不相应,如在矿之金。诸佛证妙法而相应,如出矿之金。金虽有在矿出矿之别,然其体本不二。所以云:‘但尽妄缘,即如如佛。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只要众生把凡情放下,别无圣解,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在生不垢,在佛不净,在佛不生,在生不灭,一念返照,当体便是。但现前妄想执著,而未证得。仅具本有之妙法佛性,故名理即佛。各位来此听经,能明白心即佛,圆具妙法,名名字即佛。然虽知具妙法,若不真修,不能成佛,犹金不锻炼,不能成纯粹之黄金。我们今天能万缘放下,一念不挂,老实念佛听经,清爽历明,能所双泯,如是一心用功修行,虽未见到妙法,而能降伏烦恼,名观行即佛。倘念佛念观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内忘六根,外忘六尘,内忘身心,外忘世界,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此即自性观音相似现出,此即所谓妙法。到那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无人相、无我相,能所双忘,用功到此地步,六根清净,见思脱落,名相似即佛。到破根本无明,亲证妙法,禅名亲见本来面目,天台名圆证三谛,净土名理一心不乱,不动自性,转识成智,智即妙法。众生转智成识,妙而不妙;佛转识成智,亲见本来面目,不妙而妙。亲见自性观音,见到亲生爷娘,即证妙法。到此地步,能分身百界成佛,名分证即佛。虽确证到妙法佛性,但未究竟,必须到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见思尘沙无明烦恼皆究竟清净,分段变易生死皆究竟了脱,业尽情空,而得真解脱。如释迦究竟彻证此妙法,名究竟即佛。此以妙法显六即佛。吾人对于一切事物,都思量分别。思量是七识作用,分别是六识作用。一起思量分别,便落意识窝里,隐覆心性妙宝,此即生死根本。如能不起恒审思量,不起随念计度分别,则无所住,不住有分别,不住空计度,二边不住,中道不安,即显妙法。到此无住生心,分别亦非意识矣!即以寝食言,虽极微极易之事,亦无不是妙法。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昔庞居士家财富有,为办道故,将财宝尽丢汉阳江中,愿甘贫苦,使女编竹,使子耕田以为生。一日,互相谈道,庞居士云:‘用功不易,证妙法难!难!难!难!十斛芝麻树上摊。’因贪吃好穿,恩爱习气,分别妄念,无始以来,已成习惯。虽明知都是空,然事实上,万不肯空,烦妄放不下。妄惑之路太熟,不易生;念佛参禅修观,欲证妙法,是生路,不易熟。修行诚难诚难!其妻庞婆云:‘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拈来无不是。’翠竹黄花,无非般若。苏东坡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地水火风,根尘识界,无非妙法。凡情妄缘,其性本空,即粗是妙,无权不实,妙性天然,本来如是,故云易也。其女灵昭女,异常聪慧,乃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疲来睡。’行住坐卧,无非妙法,不过吾人吃睡,都不成样罢!试思吃饭时,常起妄想,去分别菜之好丑、味之甘苦。于是好则贪而多吃,丑则厌而少吃,这即是即妙成粗法。如能一心不乱,尽管往下吃,蓦直食饭,不起思量分别,所谓终日吃饭,没有咬著一颗米。以无意识作用。故如是吃饭,谓之应供,谓之妙法佛事。吃饭如是,睡觉亦然。睡时颠倒梦想,便非真睡。真睡,要如至人的无梦才是。无颠倒梦想,寤寐一如,即是妙法。昔玉琳国师之师兄,终日睡觉,人以为惰,但他的睡与人不同,寐中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其功夫实超过玉琳,所以说睡觉也即是妙法。眠食如是,一切法无不皆然。要言之,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谓之妙法。所以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思量,一心湛然,阒尔无寄,天台所谓一心三观,净土所谓一心不乱,许尔与妙法,觌面相见。故昔释迦,讲妙法计有八年之久。天台智者,亦须九旬谈妙。若广开起来,横说竖说,穷劫难尽,只好由诸位亲见亲证罢!

 

莲花不同凡花,借作比喻,以譬妙法。莲花内有莲子,外有莲花,子为果,花为因,花果一起,喻因果同时,不离本觉妙心。莲根藏泥水之中,而莲花则独立泥水之上。泥犹六道之著有,水犹二乘之著空;莲花之独立于泥水之上,即喻妙法超然空有之上,而显非空非有之中道义谛。莲根之不离乎泥水,即喻妙法双照即空即有,而显双照真俗之圆中妙谛,双遮双照,遮照不二。心包六道之有、二乘之空,故能广度六道三乘,此所以喻法之妙也。且莲花与莲子,两不相离,有花必莲,即证因果不二。释迦初成佛时,众生之成佛机缘未熟,不能直谈法华妙法,只好讲权门方便法,如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等经,先来善诱劝导。初讲三皈五戒,次说四谛十二因缘,三乘等法,然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是名为实施权,即为莲而有花。四十年后,时至机熟,乃在法华会上,方开权显实,三乘同归一佛乘,无粗不妙,即如华开莲现。经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又花落莲成,喻废权立实。实外无权,妙外无粗,妙法全彰,众生无不是佛,此为法华前十四品之妙法莲华。但世人只知释迦前为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苦行六年,游历五年,到三十岁才成佛。其实释迦于无量劫前,尘点劫前,早已成佛,彻证妙法。然则何以再来成佛呢?为怜悯众生之生死轮回,故非生而现生,非灭而示灭,往来娑婆世界,不知其数。如梵网经云:‘我今来此娑婆世界,前后八千番。’此犹约化迹而言,这才是佛的真面目。开迹显本,现身度生,有如千江之水千江月。水月是迹,天月是本,从本垂迹,如为莲故华;开迹显本,如华开莲现;废迹立本,则如花落莲成矣!迹门三喻,本门三喻,无一非喻妙法。妙法玄深,恐大家不易明白,因以莲华为喻。诸有智者,应以莲华之喻,而领悟妙法也。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上契佛道,下契群机,故名之为经。经者常也,千途同归,常住不变。经者法也,所以示我人以法度轨道。经者径也,为吾人修行之径路。经者典也,为教化众生阐扬佛化之定典也,这就是经字的解释。

 

上来释妙法莲华经总题五字竟。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次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此品为法华之流通,宏扬妙法。夫观音现三十二应化身,无非对机说法,因病与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所现之身,有佛、菩萨、四种弟子、童男童女、天龙八部等之不同,所说亦虽有偏圆权实顿渐之不同,然无非皆为妙法。观音已证妙法圆通,故能随类现身说法。我们众生,轮回六道,而有生死,虽具足妙法,但被烦惑汨没,不能显现。观世音菩萨,所以普门现身,开导众生,慈悲教化,皆令脱离尘劳,而得解脱,故有观音普门品之说。今次第讲出。

 

‘观世音菩萨’是人,‘普门品’是法,因观音已证普门之妙法门。观世音菩萨是能证之人,普门是所证之法,所以此品以人法立题。观音菩萨与我娑婆缘最熟,所以大家都晓得,并常念他。观世音是别号,菩萨是通号。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机。观者,以智观察,有藏教析法观,通教体法观,别教次第观,圆教实相观。观有浅深,观一切法生灭无常,终归败坏磨灭,是析法观。体达万法皆空,即色是空,名体法空观。先观空,次观有,未观空有不二之中道,次第渐进,名次第观。凡夫著有,以空破之;进一步空而不空,是妙有;不空而空,是真空;不空而空,非有而有,空有不二,是中道观。若圆观,一空一切空,一有一切有,一中一切中,一即三,三即一,圆三观于一心。观音之观,即三一不二不思议之妙观。三观同时,无前后,无差别,无次第而圆具。世是世间,一欲界众生,二色界众生,三无色界众生,都为有漏世间;二乘罗汉为无漏世间;菩萨为二边世间;佛则为中道世间。三界六道有漏世间,即凡圣同居土。声闻缘觉二乘之无漏世间,是方便有余土。菩萨之二边世间,为实报庄严土。佛则圆融中道世间,为常寂光土矣。故观音即以十法界世间四土为所观之世间。音是音声,十法界世间,有种种音声,恶音,善音,有漏音,无漏音,二边音,中道音,皆为所观之音。观是能观之智,世音即是所观之境。如本品云:一声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即云观音观十界世间一切苦恼求救音声,随令其离苦得乐,消灾免难,故号观世音。然音声当用耳听,何得云观?盖因菩萨六根圆通,可以互用。而我凡夫则不然,耳只能听声,而不能观色;目只能阅色,而不能听声。所谓见不超色,耳不越声。观世音菩萨,观十法界之音声,而来教化援救众生,无苦不拔,无难不救,故称观世音。凡夫世间,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乃至见思烦恼苦,观世音菩萨观其求救持名之音声,即得解脱其同居土分段生死苦。声闻缘觉之二乘众生,有尘沙烦恼苦,方便有余土变易生死苦;菩萨之大道心众生,有无明烦恼苦,实报土变易生死苦。一称名号,九界三土众生之烦恼生死苦,皆令脱离,咸令成佛。所以观世音名号,不但凡夫应念,罗汉菩萨亦须要念,观音无苦恼不拔,无刹不现身。其能观之智,与所观世界众生之境,唯是一心,故号观世音。须知观世音菩萨,有本有迹,千手千眼大悲经云:‘此菩萨有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于无量劫前,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是本。彼既成佛,而又示现菩萨者,以大悲愿力,而救众生苦故,是迹。观音三昧经云:‘昔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释迦曾在其座下,充当苦行弟子,而亲近之。’现在释迦示现成佛,而观世音菩萨,又反为其弟子而亲近之。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悲华经云:昔为凡夫,无始劫前,有宝藏佛时,转轮圣王第一太子,发心供养佛僧三个月,太子即在宝藏佛前,发菩提心,立大誓愿,倘有世界苦恼众生,称我名号,为我天眼所见,天耳所听,若不得救脱者,誓不成佛。宝藏佛随即赞叹其拔众生苦与众生乐之宏愿,即为取法名曰观世音。又大佛顶首楞严经:菩萨自己云,记得我于无量劫前,亲近古观世音佛,为佛弟子,教我从耳根下手,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夫我人耳根,是向外驰求追逐,循声流转。今观音所用功夫,即以耳根旋倒闻机,反闻自性,以致外亡六尘,内亡六根,能所双亡。既亡其所,即入法界流,遂证圆通。忽然超越,获二殊胜,故有三十二应身,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佛因为我授记,命名曰观世音。从此可知观世音纯由自己反观闻性,即照顾本有,豁破五蕴后,得证圆通。若专外听,不能反闻自性,即是心外求法。故观世音,以不自观音,以观观者,即得解脱;此依楞严,约自利以释观音。若依法华,约利他以释观音:利他是悲,自利是智;故观音名号有自利利他之德,智悲双运之功也。

 

何谓菩萨,梵语菩提萨埵 之略称。菩提翻觉,萨埵 翻有情。觉即上求佛道之觉,自利也。有情即下化众生之有情,利他也。故有上求下化之功,自利利他之德,是大乘行人之名称。世人都以城隍、土地、东岳、财神等称为菩萨,实大错特错。因土地、财神、东岳、城隍等,属鬼神中之多财鬼,谓之神道。菩萨位在天人罗汉之上,佛陀之下。神道在天人之下,岂可滥称菩萨?凡未成佛而先发心度人,便是菩萨境界。如渡河然,渡人由此岸到彼岸,而船则中流,此岸喻生死轮回,彼岸喻涅槃圣地,菩萨自了生死,则不住于生死,如不住此岸,虽证不生不灭之涅槃,而又不住涅槃,如不住彼岸,即是菩萨境界,是亦佛教积极救世之真面目,与小乘单仅自度而不肯利他者,迥然不同。须知菩萨诸位俱可现做,众生个个有分,如慈悲益物利生,如此去做,即是肉身菩萨。诸位听懂后,如自利是小乘,若不但自利,并发为众生而听经之心,听后去劝化一切眷属,亲戚朋友,使大家懂得,都去行持,此心即是菩萨心。如办居士林,个人图权利,冀名誉,表面虽是办公众事业,其实仍是小乘境界。若为大众谋幸福,使大家闻佛法,有所依归,如此用心,无论为林董、理事、职员,均是菩萨。菩萨重在舍己利人,是积极救世的。无论放生,看经拜佛,念佛烧香,将此功德,皆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普及大众,皆得利益,希望世界和平,大家离苦得乐,此即菩萨法门。如念佛,为欲度脱众生而念佛生西,念到一心不乱,临终往生,亲近弥陀,再来度生,表面上是个人念佛,似为自利,其实其心为众生而念佛生西,是菩萨心肠。即一面念佛,一面劝化众生,此亦是菩萨之道。若以自己功夫,尚未成功,为度生故,住茅蓬而苦修。身虽住山林,不与民众接近,然彼以度生为前题,即是菩萨事业。以打破我见,牺牲一切,所以动静无非菩提道。永嘉大师云:‘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如同善社、理门、无为、先天、三时会等,虽翘勤苦行,明白一切,但只称无益苦行。世智辩聪,离佛道则远甚,实则无智慧无道心也。世人对于聪明和智慧,每混而不分,实相差天渊。聪明不能了生死。凡一切科学、哲学、物理等学,声光化电之学,无不博学通达,这是世间聪明,因贪著迷昧,认为实有天长地久,对于万法看不破,是有聪明而无智慧。有一般人不知各种科学,无有学问,然能明白世界幻化,对于一切看得破,识得透,安贫乐道,不求于人品自高,是有智慧而无聪明。若于世间学明白,用来弘扬佛法,是即世间聪明而成智慧了。即如小乘罗汉,虽任劳忍苦,只有精进勇猛而无道心,只自顾自,不肯拔一毛以利人天。如反过来利人,便是有菩萨道心。所以诸位来此听经,多是佛教徒,凡看经念佛拜佛等等,应发积极救世之心,力虽不逮,只要发广大心,有愿必成,如是方有菩萨的资格。释迦与观音,都早已成佛,但为度生心切,所以再示现来世间。观音示现有三十二应身,为对机故,或男或女,世人遂以观音是女人,实则不然,五台山塑观音,即比丘相也。观音有多种,如鱼篮、送子、千手千眼、白衣、足踏鳌鱼等,虽都是女身,无非为救度一般女人而现者,其实同是观音,本体一也。昔某处民众,不信佛法,以为迷信,观音为欲教化彼辈业障深重的众生,因化现一个女人,手提竹篮并鱼,叫卖于村庄。村人羡其貌美,争欢娶之。女云:‘你们人多,我只一身,何能都配?今有一法,若能于三天内熟背普门品,我即嫁与之。’村人于是遍寻普门品而读诵。三日期满,能背诵者四五十人。女云:‘我仍不可遍嫁,请再于五日内背诵金刚经者,即嫁与之。’期满而能者又有十人。女云:‘今仍不可遍嫁,请再于七日内背诵法华经者,即配嫁之。’期届而能诵者,只一马少年,家富有,即娶卖鱼女人。花烛之夜,入洞房后,女忽患肚痛而死。马少年以用尽心机,方得此美丽女子,而今竟一命呜呼,永远隔别。自恨福薄,从此誓不再娶。出丧后,来一紫衣老僧,询其故,马具以告。僧云:‘此女人是观音化身,见你们都不相信佛法,因示现女人来教化。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耳。’随打开棺柩,则棺中一无所有。众遂信而佛法以兴。马少年亦以做人无什么意思,当即出家,在山洞里修道了。后人即以此洞,名为马郎洞,至今犹在。观音人人皆具,都可做到。如念观音求福报,即为人天观世音菩萨。若修三祇福慧,百劫相好,但著相布施,能所不忘,便为藏教取相观世音。若体万法皆空,当体即真,虽广修六度,而三轮体空。譬如布施,不见我能施,亦不见物为所施,而中间亦无受施人。如创办居士林,无非利生益物,然如水月道场,空华佛事,幻化无实,而不取著,以为实有,此即为通教观世音菩萨。观空是消极,观有是积极,观中道是消极而积极,次第先空次有后中,是别教观世音菩萨。若圆融三观,于十法界之音声,皆是我一观之境,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唯是三观一心,绝待圆融,彻证后,从中道体,起应化用,即是圆教观世音菩萨。虽有藏通别圆四教之观音,然其凭实,同是一观音,无二无别。不过所见,各有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此土水,人见为水,饿鬼见之为火,鱼虾龟鳖见之为房屋,而在天视,则为琉璃也。心量小,见小观音;心量大,则见大观音。如敲钟然,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菩萨自己无大小人我之分,不过众生根机不同故。观音周遍法界,所谓‘处处池中有明月,家家门内有观音。’观音者,众生心内之观音。如吾人虽迷昧颠倒,但六根之能缘见分,其体原是观世音之观智;六尘之所缘相分,其体实是观世音之世音也。观即如如智,世音即如如理。六根粘六尘,根尘相接,则自性隐覆,不能显现。观世音如天上之清凉月,常游于毕竟空中,只要众生心垢涤净,根尘迥脱,则菩萨之清凉月,自然应现其中,如水清则月现,故能感应道交也。凡遇盗贼水火等灾难临头,至心拼命念观音,念到一心不乱,心水澄清,则自性观世音显现,而得垂救。可见念观音而得救的道理,极其平常,并不希奇古怪,自心中本具故。但惜世人迷昧,不肯回头耳。你们来听经的人,虽不个个是观音,但我不敢轻慢你们。现在你们虽自己识不得自己,背觉合尘,认贼作子,迷境逐妄,沉沦汨没。然诸位的本具观音,未尝稍失一点,此名理即观世音。今天听经闻法,知道明白,从而用功修行,念念照真常之性,消除尘劳妄念幻尘,如念观世音菩萨,即念念相续于心而不懈,其妄自息,名观行即观世音。念得事一心不乱,不起思量分别,好境界不喜,恶境界不厌,不贪不嗔,断见思惑而六根清净,有神通作用,因其六根还源清净,故明净光通,名相似即观世音。念得理一心不乱,继破根本无明,亲见自性观世音,识得本来面目,此时便能化百尊佛,往百大千世界去八相成道,教化众生,神通广大,而有三十二应身,名分证即观世音。到分段变易二死永亡,五住烦恼究竟清净而成佛道的时候,名究竟即观世音。诚意念观世音,念得一心不乱,念极情空,是藏通二教观世音。念得即空即假,中道现前,为别圆二教观世音。

 

‘普’者普遍,‘门’者能通为义。十界无门,唯人自造。如地狱以造五逆十恶为门,以嗔恚为门之当体。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十恶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欲、嗔恚、愚痴。而行善人既无恶逆,即不能通入,故非普门。飞禽走兽、蜎飞蠕动之畜生,虽亦因造五逆十恶之门而进入,然以愚痴为门之当体。愚痴是不信因果,起诸邪见等。饿鬼虽亦由五逆十恶之门而通入,然以悭贪为门之当体。自己钱财不肯一毫布施,他人钱财贪得不餍,故招感不得浆水饮食之满足需求,而受饥饿之苦的饿鬼报。此贪嗔痴是三恶道之门,而行善者即不得入此恶门,无从通入故。至于三善道呢?人身难得,天道更不易。须受持五戒十善,方能生人天中,而为中上二品之善道。五戒与儒之五常相近,仁即不杀,义即不偷,礼即不淫,信即不妄语,智即不饮酒,此就浅近言之。若凭实而论,五戒实高出于五常万万倍也。但以嗔心而修戒善者,为阿修罗,有天福而无天德,所以为下品之善道。如是三善道,即以戒善为门而通入之。然六道众生,生死轮回,是有漏之门,不能通之无漏,故非普门。声闻缘觉二乘著空,以空为门,入偏空涅槃,滞留化城,生死烦恼只了一半,而变易生死未除,其门不普。菩萨以空有二边为门,内修空以自利,外涉有以利他,但各别而不融会,故亦非普门。而此普门所谓一门一切门,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是中道妙门。依一实相中道,开十普门,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

 

(一)慈悲普门: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世人虽有慈悲,但偏于爱见慈悲。如布施钱财,人分亲疏,地分远近,同乡同省同国同种者救之,否则不救。同为人类则救之,而于鸡鸭等异类,则残杀而食之。所以称为爱见慈悲。须知畜生原是人变,彼亦知痛苦,想逃命,与人何异。所以凡夫爱见慈悲有限量的,非普门。次法缘慈悲,如有一种人,了知一切诸法,从缘而生,缘生无性,法法皆空,凡夫以我为实,一切法为实有,处处执著,要面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所以一切苦恼,由此发生,以有我相故。一旦逆境现前,不能逃过当面难关。须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国土,山河大地,无非大海中之一沤。吾人活四五十年,在四天王天,不过一昼夜。吾人忙碌一生,在他看来,真是朝生暮死,有何足奇。世界者,吾人之旅舍。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万法既空,何必争论是非,妄造种种罪恶。古来隐居之士,多道高德劭,看破世界,即请其为帝为王,彼亦以为污其耳,而洗涤清净而后止。又见世间万法,何尝有实。所以学佛人应不著相,则一切苦恼,自然消灭无存。所谓万法从缘生,当体即空。将此缘生真空之理,开导众生,令彼得真空之乐,便能解脱著有之苦痛,这种就是法缘慈悲。但只知空,而不知不空,仍非普门慈悲。何谓慈悲普门?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是。众生是我心中之众生,我是众生心中之我。你即我,我即你。你我自他,原来同体。你能解脱,即我解脱。你苦即我苦,你乐即我乐。所谓乐人之乐,忧人之忧,人事即我事,无自他之分及人我之相,所以能舍己从人。既忘我相,亦无人相,安有能缘之我、所缘之人?如是即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又如为救被宰生灵,而行普放;为救济饿鬼,而放蒙山以普度之,即是此意。如有我是能缘,你是所缘;我是能救,你是所救;我是能度,你是所度,便非无缘之慈,同体之悲。又如认真戒杀吃素,是真慈悲,以同体故。否则表面上是杀他,其实是自杀。所谓‘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欲免世上刀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须知为我三寸喉舌,而令他受痛苦,于心何忍,恻隐之心何在?所以体达众生与我,不二无别,而戒杀放生,即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通彻上圣下凡,四圣六道,九种十类。所以真是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救含识,此极紧要,须加注意。

 

(二)弘誓普门:既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必有实行的目标。目标维何?四弘誓愿是: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大愿,即普门大愿。知众生是我自性中的众生,所以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如今在此听经回去,劝人戒杀吃素,诵经念佛,即是度众生。如彼不相信,可念佛念观音给他听。使音声入彼耳而灌入彼之八识田中,为未来得度之因。度人之心须广大,无论胎卵湿化,都要劝化他。无处不是度生之地,无时不是度生之时,此为度生大愿之普门。烦恼甚多,总有八万四千种。如贪嗔痴,如恶毒蛇心,人面兽心,不忠不孝,不信不义,坏脾气,恶习惯等。吾人既欲离苦得乐,必须断烦恼,并须普劝人人断烦恼,此即断烦恼大愿普门。法门如戒定慧等,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经,五时八教,都要学。但吾人根钝慧浅,遍学不能,且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久久豁然贯通,则一门具一切门皆具,一门入时门门入,一路通时路路通,起初表面虽则学其一,而实则门门皆学矣!否则今天学性宗,明天学相宗,朝三暮四,而其结果,则一无所成,白费工夫了。古德云:一句弥陀,竖彻五时,横该八教,能老实念佛,即学一切法门,此即学法门大愿之普门。凡夫有分段生死,罗汉菩萨有变易生死,唯成佛时,究尽二种生死。所以佛道虽无上,誓愿其成,此即成佛道之大愿普门也。故知观音初兴慈悲之普门,而发弘誓之普门。佛教目的,不尚空谈,要在有解有行。解为目,行为足。有解无行,如有目无足;有行无解,如有足无目。有目无足,则不能行;有足无目,必堕坑落堑。昔某家有数十人,中有一盲一跛,皆残废人,留家养老看门,余人则外出工作。一日厨中火起,盲者不见,固然不知出。跛者虽见,而亦不能出。火迫心急,无法为计。讵急中生智,盲跛二人合作,即盲者背跛,跛人指说路径,而盲者依而行之,二人皆得出了火宅。此喻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八苦交煎,五浊混恶,只解而不行,固然不得出三界;即行而不解,亦易走入错路。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听经开智慧,是解。念佛念观音,是行。解行并进,目足兼资,方能证得妙法,证得自性观音。所以百论有盲跛之譬,牟子有说行之义,愿诸大众,注意毋忽。

 

(三)修行普门:我们现在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家同来听经念佛,即是修行。如能明白道理,这种修行,亦是普遍而为普门。菩萨修行,却有千差万别。即所谓圣、梵、天、病、婴儿等五种行门,与施、戒、忍、精、禅、智等六度行门。我们修行,除听经念佛外,必须发广大心,以布施救灾救难,普利群生,有多大的力,发多大的愿,尽心而为之。并且还要严正修持五戒十善,忍耐一切逆顺环境。我人心本慈悲,能持戒忍耐,就可了却心中的烦恼。精进勇往,不可有丝毫之退却。今天雨雪载道,气候奇冷,大家到此地来听经,就是精进勇猛。所以我觉得第一二两日听众虽多,或是为著凑热闹而来。回想到十年前的腊月,我在苏州讲经,天天大雪,苏州的居士,都冒雪而来,冒雪而往,此等人和今天到此地来的各位,都属难能。但是这种精进勇往的毅力,也是学佛法的人应当具有的。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有神光大师去恭敬礼拜他,而达摩只顾著在少林寺面壁,不去理会他。一日大雪,神光依然和平常一样的,前来殷勤礼拜,恭立不稍动。达摩被他这种精进不却的勇气感动,不觉赞叹,因而问其所求何事。神光即恭敬礼拜,心中想念:我来已有数月之久,才得到祖师今天的一问,不禁大喜。立刻求祖师发慈悲心,开示用功方法,和佛法妙道。达摩就答他说,须知诸佛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甚至为法舍躯,岂易言之。神光听了这话,立刻奔入厨下取刀,自己断下一臂,跪在达摩面前,求他开示。达摩看他为著求法,竟断去一臂,真是为法忘躯,是有很大的智慧,因此替他取名叫做慧可。这时天下的雪,积有三尺多高,臂上的血,洒入雪中,竟成红雪。所谓红雪齐腰,力求祖师慈悲,予以安心之法。达摩问他道:你的心在那里,取出来,我就可以代你安心了。慧可一刹那间,返照回光,当即忘情空识,内外湛寂,顿觉此心了不可得。此时乃内忘身心,外遗世界,迥脱根尘,忘身忘体,身心尚无,痛复安有?即答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云:你既说心了不可得,我亦已经给你安心了。即此了不可得心,无边无际,普遍法界,无有分齐,这所谓修自性之普门也。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又所谓:‘皇天不负苦心人。’所以学佛的人,要吃苦,要耐劳。今天到此地来的人,是志诚恳切,还要静心倾听,如心一动,有了思量分别,则心有生灭,不能普遍,即不能听受普遍法门。所以要静寂,要用无分别智观察,放下凡情圣解,一丝不乱的去念佛念菩萨,以为修行,则诸妄消亡,不真何待。故观世音菩萨,约自行及利他,皆以一心而修种种行,则无一行而不普遍,故称修行普门。

 

(四)断惑普门:能够精进苦修,可以断种种烦恼。如快刀斩麻,利刃切藕,一断一切皆断。有大智慧的人,一心去用功苦修,各种烦惑,自然断绝。观世音菩萨以圆通普遍法界智,断根本无明之惑;根本既去,枝末亦亡,正显断惑之智普遍,一断一切断,无

惑而不断,故云断惑普门。

 

(五)入法门普门:能够证到中道王三昧,一切三昧法门,无不圆证。观音亲证到耳根圆通,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门,所有百千三昧,恒沙功德,一一普遍证入,故云入法门普门。

 

(六)神通普门:证得法门之后,六根清净,即有六种神通。那六种呢?曰: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无漏通。我人凡眼,见前不见后,见明不见暗。我们的耳,只能听此,不能听彼,只能听人类之语,不能听非人类之语,处处皆有视听的障碍。如具天眼通,则看上天下地,六道群生,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法界一切色法,如观手中庵摩罗果,无所不知,无所弗晓。如有天耳通,能听十法界一切音声,如在一室,不问远近。吾人常以为顺风耳,千里眼是神通,然而比著天眼通、天耳通,相差何啻天渊!虽百千万亿倍,犹不及其一分。世人不能用功修行,都是因无宿命通,而不知前生的缘故。具了此通,就可以晓得过去一生一生的宿命,那一生在那一道,无不了知,并且还能晓得众生的宿命。这种人知得宿命,即明白前因后果,一定是想去修行了。言他心通者,即是对于千万亿众生的心理,皆能知晓。所谓未卜先知,无往不克。诸位在此听经,或有身虽在此,心则在彼,起心动念,妄想杂念,如果我知道这人是在打妄想,或不专心听,我就具有他心通了。神足通,是轻举远到,不须舟车,可以飞行天下,升天入地,穿山过水,得自然之神通,变化于无穷。以上五通,天人鬼神都可以有。但尚未证得无漏通。我们凡夫,有种种烦惑,即是生死种子。见思烦惑断后证阿罗汉果,而了分段生死。生死漏烦恼漏,犹漏瓶之不能盛水。今了生死烦恼,如完好之瓶,可以盛水。证到不生不灭的地步,便有无漏通了。吾人本具有六种神通,奈以烦恼妄想执著,未能证得,如能放下万缘,息下烦恼,至诚用功,神通自然具足,而不待外求了。但须知佛法不以神通为贵,而重在解脱。若专以神通为事,便易落入邪魔外道,而非真实行持了。菩萨的神通,异于罗汉的神通。罗汉只能于六道中见八万劫内的种种,而菩萨则能洞观于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一切。观世音是果后行因之大菩萨,从无记化化禅,而起无记化化通,故他的神通,当然广大无边,所以称神通普门。

 

(七)方便普门:方者法也,便者宜也。即以种种方法,因宜致便,而利乐度脱一切众生。方法维何?或现男身,或现女身,或现比丘比丘尼,居士宰宦等身,随缘示现。无时不用其方法,无处不用其所宜,以希冀普遍其教化,故曰方便普门。否则如欲度脱何种人,而现以不相宜人,则有碍矣,便非方便了。

 

(八)说法普门:法有大小权实,贵能随其根机而利便说之。说法无非为度众生,开智慧而成佛道。如仅能说大法实法,而不能说小法权法,或仅说小法权法,而不能说大法实法,则不得普遍了。观世音菩萨具大神通,无论大小权实法门,无不通说,如一雨普润,咸得蒙益,故曰说法普门。

 

(九)供养诸佛普门:观世音菩萨,自己早经成佛,但是还到处供养诸佛。如在娑婆世界,即供养释迦;到西方极乐世界,便供养弥陀;到东方世界,便供养阿(音同触ㄔㄨˋ)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悉心供养,故称供佛普门。

 

(十)成就众生普门:观世音菩萨为度众生,成正法明如来后,示现观世音菩萨,故到处都成就众生,即希望众生都用功精进。在人道中便现人相,在畜生道中便现畜生相,在诸天上便现诸天相,所以三十二类应化身,都是成就众生,无分庸能智愚贤不肖,莫不皆然。即吾人施放焰口,也是由观世音菩萨现作饿鬼,名曰面然大士,饿火中烧,浆水不得入口,痛苦非常,使阿难见而问佛,佛就说施饿鬼焰口咒法。可见观世音菩萨,是处处成就,处处教化,故曰成就众生普门。

 

综括言之,前之慈悲、弘誓、修行、断惑,是观世音自行之因,入法门乃自行之果。此五种普门属自行,神通、方便、说法三种普门属利他。末后供佛为自利,而成就众生又系利他。虽有十种之分,但总是普门,包罗万象,广大无涯,所以观世音菩萨,又称普门大士也。

 

‘品’者类也,凡类同者则合为一品。故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之事,萃于一处,为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二十五品,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此品自首至尾,不外二段问答,而含十义,兹再分别申言之:

 

(一)人法

 

前段问答,言观世音菩萨能观世间之音声,救七难,解三毒,是约不思议人。后段问答,言示现三十二应化身,即是不思议普门示现之法,故曰人法因缘,而名观世音普门。

 

(二)慈悲

 

观世音菩萨寻声救难,拔众生苦,是大悲。普门示现,利乐众生,是大慈。故曰慈悲因缘,而名观音普门。

 

(三)福慧

 

观世音菩萨具大智慧而说法,是慧。备大福德而示现,是福。慧指观音,福指普门,故曰福慧因缘,而名观音普门。

 

(四)真应

 

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等,是观世音不可思议之真身妙力。而普门示现,三十二化身,是不可思议之应身,故曰真应因缘,而名观音普门。

 

(五)药珠

 

观世音救苦救难,如药树王,是药。普门示现,随其感而应其求,如如意宝珠,是珠。故曰药珠因缘,而名观音普门。何谓药树王如意珠呢?昔有樵者,担柴入市求售,柴捆中忽发现异光,适被一医生名耆域者看见,奇而购之归。寻得一枝药树王。这根药树王,放在身边,可照脏腑,广治百病,如今之爱克斯光。以其治病拔苦,故曰药树王宝。如意宝珠,可以随心所欲,如需衣食用具,只要心中一动念,如意宝珠,就即刻化给你应用,故曰如意宝珠。

 

(六)冥显 

 

冥应是眼中虽不亲见,只要你一心不乱的精进念佛,冥中自有莫大的益处。所谓显感冥应,如亲见得的谓之显感显应。还有一种人,并不念佛礼拜,但是在大难临头的时候,也会得到菩萨救护的感应。因他前生有栽培的善根,谓之冥感显应。尚有一种冥感冥应,可例知。前段释救苦观世音,是冥益。后段释普门示现,是显益。故曰冥显因缘,而名观音普门。

 

(七)权实 

 

观世音菩萨法身冥益,是实际。方便普门示现,是权谋。故称权实因缘,而名观音普门。

 

(八)本迹 

 

观世音菩萨到处应现,教化各类众生,宛如天月映千江之水,而成千江之月,天月如法身之本,水月如应化之迹。所以观音是本,普门示现是迹,故曰本迹因缘,而名观音普门。

 

(九)缘了 

 

吾人听经开智慧,一心念观世音,为了因种子,布施之普门,为缘因功德,故曰缘了因缘,而名观音普门。

 

(十)智断 

 

观世音救苦,是智德庄严。普门示现是断德,断德即福德庄严。故又称智断因缘,而名观音普门。

 

如此十种因缘,故经题总括而称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经题竟。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这是译题,此品原是梵文,由鸠摩罗什法师,用我国文字译出。鸠摩此云童,是姓。罗什此云寿,是名。父名鸠摩罗琰,中印度人。印度分东西南北中五部,琰游历东印度,至龟兹国,即今之云南边地。龟兹国王慕其道高学博,因以女妻之,生子,即翻译此品的鸠摩罗什法师。法师幼小,聪慧绝伦,童年而有耆老丰度,故称童寿。七岁时,随母入寺,见一重大铁钵,奇而取冠于头,极其轻易,继乃念及钵之重大,而我童稚之年,何以能一举即起,钵乃顿时落地,不能再举。罗什于是顿悟万法唯心,一切法本不可思量分别。重者不觉其重,轻者亦不觉其轻也。其所觉重而不能再举,因罗什起了这一点思量,有了思量分别,就打妄想,忘想一动,即觉重不可举。故知一切境界,都由妄想而有差别。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谓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是也。假如心法不二,无有差别,即不落心意识窝中,便无男女之分、自他之别,而成一体,名曰不二法门。不二即是妙法。罗什法师七岁时,有一罗汉语其母曰,罗什如能过三十五岁不破戒,必为人天导师,教化无量众生,还须到中国去宏教。后来罗什法师于十余岁出家,他的母亲把罗汉的话告诉他。罗什说,只要能宏扬佛法,就是牺牲一切,也极愿意的。当他在龟兹国诵经的时候,国王以上座礼之,而以自己之身,为法师之床座,静听说法。龟兹国王,何以如此恭敬呢?因对佛法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福德故,且即此而能行持证果故。罗什法师长大后,到处讲经说法,名满宇内。彼时中国当五胡时代,符坚建都陕西长安,潜称秦王,国号符秦。一日,太史公观天象,见德星耀于西天,知天竺国将有大德来到中国宏法,便奏明秦王。而秦王心中,也晓得东印度有个鸠摩罗什法师,道德学问深邃,乃著人往龟兹国奉请。奈龟兹国王秘为国宝,终不肯放他到中国来。符坚于是命吕光将军,派出七万大军,赶往龟兹国,围城攻打,他的目的,非谋土地财物,只在迎请法师。及法师首途,未及西安,而姚苌取符坚代之,故称姚秦,又称后秦,而以符秦为前秦。姚苌死后,其子姚兴即位,深信佛法。乃恭礼罗什至长安,奉如神圣,印度经典又在这时再传入中国,由什师再行翻译。留传到现在的有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经是释迦佛所说的一切法门,例如心经、金刚、弥陀、法华、华严诸经。律是佛讲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五戒相经等。论是诸菩萨祖师显理的一切著作,如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罗什把三藏教法,宏扬化度众生,自己亦以三藏大法为师,自利利他,故称三藏法师。所译的经典,妙美无比。临终时语弟子曰:我所译之经,如无错误,吾身虽化,舌终不坏。圆寂后荼毗时,其舌果完好不坏。由此可证知他所翻译的经典,确无错误之处。其后终南山道宣律师,苦行卓著。一日,行道跌倒,忽为四天王天之北方毗沙门天王子前来护持。吾人能持一戒,即有五神保佑。道宣律师之得此天将护持,盖由严持戒律故。道宣律师既见天将,因即问曰:中国经典,多由罗什法师翻译,人人皆喜弘扬,其故安在?天神曰:罗什所译经典,不但释迦,且七佛之经,皆其担任翻译,故毫无舛误,所以大家弘扬。今此品为罗什法师所译,当然正确无讹了。

 

正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第二十五品。第二十四品是妙音品,讲东方的菩萨。此普门品,是讲西方的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称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教主,将来退位之后,就是观世音菩萨递补,佛号称普光功德山王佛。其实观世音菩萨在久远劫前早已成佛,号称正法明如来。现在的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示现的,为普度众生故,随机缘的不同,而所现的相亦异,如同戏场的变幻一样。然其本身,则未尝稍变易啊!‘尔’者,此也。‘尔时’,此时也。究竟什么时候呢?就是释迦佛将讲西方观世音菩萨事迹的时候,正是机教相扣,感应道交的时候,亦是众生成佛机熟,能感如来说大教可听妙法的时候,故称尔时。还有所谓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四种悉檀因缘的时候。夫法本无说,道本无言,但为众生,有四悉因缘,令得四种利益,所以无说而说,无言而言。(甲)约世界悉檀说:令得欢喜利益,虽未破恶生善,而法喜充满。(乙)约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犹听经后众善奉行。(丙)约对治悉檀:今得破恶益,犹听经后诸恶莫作。(丁)约第一义悉檀:令得入理益,因闻法而大彻悟,证入妙理。佛所以说此观世音普门品,因有四种悉檀的实在利益,或得欢喜生善益,或得破恶入理益,各随其根性,而得益不同。所以我们听经,能发欢喜心,这是未种善根者种。一听明白,改过向善,从此生善破恶,此即成熟其善根,未熟者熟。如能一悟而彻悟妙道,这是未脱者脱,得以超证菩提。现在讲普门品,正是四悉时节因缘到了之时,故曰尔时。

 

‘无尽意’是一位菩萨的名号。这位菩萨何故名为无尽意?因为他看到无穷尽的世界上的无穷尽的众生,感受著无穷尽的苦恼,发愿去度他,有了这样无穷尽的心意,所以称为无尽意。这菩萨名,曾有四句偈云:‘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号为无尽意。’世界无量无边,众生亦无穷无尽,到一处有一处的世界,到一世界有一世界的众生,这些无量无尽的众生,受了情爱的迷惑,不能了却生死,茫茫业海,轮回无已。无尽意菩萨不忍见这许多无量无边的众生,受诸苦恼,于是说,必须度尽众生,方证菩提,这正是佛法大乘的真面目,是故号为无尽意。这位菩萨的发愿,和观世音菩萨相同,无尽即所观的境,一境三谛即观世音的世音,意即能观觉的意,即一心三观,即观世音的观,能所不二,境智一如,故云无尽意菩萨。

 

‘即从座起’等三句,是佛弟子向佛问法时的仪式。即从座起,是当时从他的本座起立。释迦佛讲经的时候,诸大菩萨、声闻弟子等,都坐著听法,这时无尽意菩萨,因要发问,所以从座而起。‘偏’,单也。‘袒’,露也。单露右肩,表示恭敬至诚。印度僧人,袈裟黄色,但无钩环,托钵听经,都用以被身,裹其左右肩而不露。及问法时,则露出右肩,以表恭敬。合掌即合十指爪掌,两手拼拢,表万念俱消,一心不乱。‘向’,对也。对释迦佛致问而合掌,亦以表诚敬。‘而作是言’,即作是言,即作如是说。吾人善恶,皆由身口意三业所造。三业用得好,即是功德,反是即罪恶。此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是身业恭敬。合掌向佛,是意业恭敬。而作是言,是口业恭敬。三业恭敬以请法,皆为众生故。‘向佛’之佛,指释迦牟尼佛。佛者觉也,觉而不迷谓之佛,迷而不觉谓之众生。其实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不同者觉与迷罢了。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释迦佛初为悉达太子,亦是凡夫。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大觉大悟,证了佛果。因为他能够明白世间的一切万法无不虚妄,大地众生个个都是糊里糊涂,不知不觉。这句话诸位一定生出疑问来。吾人饥思食,渴思饮,寒则思衣,夏则畏热,这不明明是知觉,殊不知这种知觉,是妄知妄觉。试问我身从何而来?人人皆知父母所生,但在父母未生前,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此为人人所不知。吾人生在世上,只知为儿女忙,为名利忙,但为什么要到这娑婆世界上来,又是人人所不知的。一旦身死之后,又到何处去呢?更是人人所不知的。生不知其所自来,死不知其所欲去。这种醉生梦死,迷而不觉,所谓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世上走一遭。生同行尸走肉,死与草木同腐。吾人对于事事物物,无非为著一个‘有’字。妻财子禄,种种无一不存著我见。其实人事如梦,一切幻境,无不皆空,犹如电影,一幕一慕的过去,映完之后,依然一块白布。喻之吾人有生之后,都以为这个躯壳,为我所有,稍遇忤逆,必至争而不让,及气绝而死,殓入棺中,葬在土里,肉腐血流,白骨成灰,到这时候,早不容你作主了。所以说这躯壳,生为活尸,死为死尸,何尝有真实的我?推广而至于金、银、财产、子孙、房屋,一切的一切,皆属虚设,非我所有。试看将来劫火洞燃,乾坤俱坏,世界尚无,身复安有?世人迷而不觉,看不破,识不透,所以酿成诺大的争斗。须知四大皆空,五蕴非有,身世家国,犹如把戏,又如魔术。时而君臣父子,时而来去有无,皆是临时的扮相,一时的幻境。下台以后,了无一物。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是大彻大悟,明白生死去来的道理。了万法唯心,从心所见,一切法皆依他起性,故无不幻妄。悟此心真常,不生不灭,如是谓之自觉。何谓觉他?我虽然自觉,但许多众生还在茫茫苦海中,不知不觉,我要设法普度,积极施救,因发同体大悲心,尽力去度他们,咸令觉悟,返妄归真。佛法是空而不空,所以要自觉而觉他,先觉觉后觉,自利而利他。天下为公,一切众生皆与我无二无别,事事公开,都得同样的利益,这就是菩萨平等不二的心肠。自觉是自利,无所住,无所有,真空法门,属消极。觉他是利人,空而不空,故为妙有法门,而生其心,是积极的。何谓觉行圆满?自觉是出世的,觉他是入世的,圆满自觉觉他,即是中道义谛。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自觉复去觉他,由消极而积极,即出世而入世。觉他必先自觉,会入世于出世,即积极为消极,自他同证中道,谓之觉行圆满。罗汉自觉,菩萨觉他;觉行圆满,乃佛之谓也。比诸居士林的设立,要人人得了生死,究竟成佛的利益。所谓自觉觉他,吾人耳能闻,目能见,知寒识热,这是妄知妄觉,妄见妄闻。但本心良知,具有真见真闻,真知真觉。妄如波,真如水,因知全水成波,全真作妄,故成众生。如能万缘放下,波澄浪息,全波即水,即妄归真,便究竟成佛了。

 

‘世尊’下又是无尽意菩萨的问语。世尊二字,是无尽意菩萨对释迦牟尼佛的称呼。因为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世间六道凡夫,及出世的三乘圣众,无不恭敬,为一切世出世间的尊敬故称世尊。众生本亦是佛,只因颠倒糊涂,自轻自贱,变成众生。佛当初亦是凡夫,只因正见分明,自尊自重,己心灵明,返妄归真,慈悲喜舍,而为佛了。能若是,我等亦就是佛了。佛有十种别号:(1)如来,(2)应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间解,(7)无上士,(8)调御丈夫,(9)天人师,(10)佛世尊。佛与世尊,十号之一。无尽意菩萨称过世尊之后,说观世音菩萨,以何种因缘,名观世音。因是亲因种子,缘是助缘,一切法皆从缘生。如人得生世间,是何因缘呢?大家一定知道,父母所生。须知父母是缘,业识投生是因。若无业识,但有父母缘,亦不能生。所谓有缘无因,单因不立,独缘难生。有父母缘,有业识因,因缘凑合,而后生人。如种五谷,下种为因,水土为缘,因缘和合,载生万物。又如木桌,始因心念一动,于是买木雇匠,心念是因,买木雇匠是缘。然则观世音三字,亦必有其因缘。以何为因?以何为缘?盖众生在苦海茫茫中,受生死轮回的苦报。众生受苦,求救是因;菩萨能观声救苦,发出慈悲是缘;以此因缘凑合,感应道交,故号观世音。世音即众生世间受苦称名的音声,是因,菩萨即以灵智观照,慈悲救苦的观智,是缘,故名观世音。然亦可慈悲观智是因,众生受苦是缘,故号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无尽意菩萨既有如上之发问,所以释迦佛,就有这段的答文,这段文是总答,下面再别答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等。以上语下叫‘告’。佛因无尽意菩萨的问,就回答告诉他,故曰‘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三字,是释迦呼无尽意的称谓。善是好的意思,诸位男居士称曰善男子,女居士,称曰善女人。善有过去现在两种,前生果报,是过去的,现时栽培,是现在的。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大家在此听经,都是有善根的,应当趁这闻法的时机,去栽培这个善根才是。何谓男子?有大丈夫气,爽直痛快,无有偏曲的心。女人们能蓦直听经,不曲不诿,虽女亦男,所以亦可以称做善男子。善谓调柔,男谓质直,二者俱足,方称善男子。

 

今释何以要称观世音菩萨的原故。如有百千万亿的众生,当他受苦恼的时候,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菩萨即时观他的音声,总得解脱。因为观音菩萨,神通广大,而众生又是观世音菩萨心中的众生故。世界上受苦恼的众生,无量数的,他们的身体,都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名为五阴。(一)色,就是我们身体的四大和五根、五尘。(二)受,就是五根领受前五尘种种苦乐的境界。此指受心所,亦可指前五识。(三)想,就是心念思想常常转著好的坏的念头。此指想心所,亦可指第六意识。(四)行,前念已过,后念续生,一念一念的赓续,生灭不断,名行。此亦可指第七识。(五)识,就是了别那种好、那种坏。此指八识心王,亦可指第八识。我们最初受生,是业识,即第八识,名阿赖耶识。生时先来,死时后去,无量劫来,生生死死,未尝稍停歇。吾人由此五蕴和合而生,故曰众生。千万曰忆,称‘百千万亿众生’,是说众生多得无量无边。中国有中国的百千万亿众生,外国有外国的百千万亿众生,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畜生道的飞禽走兽、鱼虾龟鳌、饿鬼地狱等都各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的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众生,谓之恶五阴众生;天道人道和阿修罗道各种里的众生,谓之善五阴众生。所以上至天堂,下至地狱,皆有无量百千万亿有漏五蕴众生。推而广之,二乘的无漏五阴众生,菩萨的二边五阴众生,亦各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的多哩!外体受缚叫苦,内心受迫叫恼。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天天受有无量的苦恼。地狱道里众生,有讲不尽说不完万死万生的苦恼。饿鬼道里众生的苦恼,是百千万年不闻浆水之名,食物如焦炭,见水如火焰。畜生道里的众生,有大食小、强淩弱的无量苦恼,这是三恶道众生受的苦恼。众生眼光浅,心量小,所见的唯人畜的少分,天堂地狱,都未曾见。我们不要以为目中未曾见到,以为迷信。譬如英法德俄诸国,我人皆没有去过,没有见到,不能就说是没有。又如哥伦布未发见新大陆以前,西班牙英吉利等国,亦不知有新大陆。而新大陆未尝没有,更非哥伦布发见时凭空而成的。足证眼目见不到的,以为没有的话,便不能成立了。我人类有许多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经济崩溃,农村破产,邪党匪乱,水灾旱荒,刀兵蝗蝻,哀鸿遍野,种种苦恼,触目皆是。这些苦,彼有此无,或彼无此有,而不普遍。吾人苦恼,无量无边,约人人共具的,有八苦:(一)生苦:当在娘肚皮里极其气闷,被生脏熟脏所夹住,即是胎狱。娘吃热东西,像在火山旁一样,是火山汤镬地狱。母吃冷东西,像在冰山旁一样,是寒冰地狱。母弯下腰,像山压下,是压山地狱。母叉起手,如悬虚空,是倒悬地狱。将生产的时候,更好比从二山中,钻轧出来,又是夹山地狱。既出胎狱落地,冷气被体,如刀戳心,所以小儿初生下来,一定哭叫,就是这缘故。这些痛苦说也说不尽,不过我们记不清了,这是生苦。(二)老苦:老年景况,眼花耳聋,齿落发白,气喘血衰,吃不动,走不来,畏寒怕热,腰酸背痛等,这是老苦。(三)病苦:吾人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调,便生百病。一旦四大失调,病苦即生。疫疠传染,恶疾缠身,脓血污体,要睡睡不著,要吃吃不下,这是病苦。(四)死苦:这苦更甚,临命终时,神志不清,浑身疼痛,四肢疲软,百苦交煎,如黄牛剥皮,利刃解体。而且这样放不下,那样丢不落,真是非笔墨言语所能形容,这是死苦。这四种苦,无论贫富贵贱,智愚贤否,都不能免的。虽孝子贤孙,具有希世珍宝,都不能替代分毫。生苦不记得,死苦不晓得,而老病二苦,人人都感觉到的。(五)爱别离苦:虽父母兄弟,夫妻子女,田地房屋等,一切为心所爱,为我所亲,偏为谋衣食等不能朝夕团叙。或以寿数终了,撒手而去,或因刀兵水火诸灾难,只得东分西散,各走各的路,不能相顾,这叫爱别离苦。(六)怨憎会苦:我们大家自无始以来,怨家对头,不知多少,不要会面,而偏偏遇到,碰在一处,生出许多烦恼,这叫怨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就是要东不得东,要西不得西,求利不得,求衣不得,求食不得,求子女不得子女,求富寿不得富寿,此求不得苦,甚多甚多。(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前已说过,阴者覆盖为义,这五蕴遮盖了本来面目,使人迷惑颠倒,迷境逐尘,而起贪嗔痴三毒,造作种种罪恶,有如干柴被火,必丧其体。凡此种种苦恼,固不仅人类有,即上至四天忉利等六欲诸天,也要遭劫,受五衰相现的苦。五衰,即(1)头上花萎,(2)衣裳垢腻,(3)腋下出汗,(4)身体臭秽,(5)不乐本座。色界天人,亦受水火风三灾的苦。所以我人不要生人天享福报,福尽还要堕落;应念佛生西,才可免苦。

 

‘诸’者,多也。说诸苦恼,正显吾人自少至老,不知受了多少苦恼。一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是约别业,如生病等。或是多人受一苦,或是多人受多苦,是约共业,如同遭兵灾、饥馑灾等。今说百千万亿无量众生,受诸苦恼,即多苦众生受别业共业的无量痛苦。吾人少时,受家庭束缚,是家庭狱苦。长大了因为名疆利锁,叫名利狱。尤其是妻子缠累,此苦甚于世间的牢狱。世间牢狱还有释放的时间,而这妻子牢狱,永无解脱的一天。除非不娶妻生子,或是妻亡子立,才可脱免这苦。吾人既有种种苦,不但不认为苦,反将苦作乐。如一般苦力,辛劳终日,把血汗换来的金钱,作吃酒赌博用去,这叫辛苦寻钱快乐用,不将金钱作供养三宝放生赈济的用。然而吃酒容易醉,生事惹非。赌一负千金,白白化去,真是苦恼子。痛定思痛,能不凄然?!上来所说,约百千万亿六道有漏众生来说。其苦恼最要言之,同居土六道有漏五阴众生,有分段生死苦,见思烦恼苦。声闻缘觉二乘,已了分段生死,是无漏五阴众生。但他们一味消极,不肯度生,所以虽是无漏众生,而饮三昧酒,堕无为坑。在方便土中,仍受方便变易生死苦,尘沙烦恼苦。菩萨是二边五阴众生,一边度人,又一边自修,不能圆融,而受实报土中,微细变易生死的苦,根本无明烦恼苦。夫三乘的生死,是念念生灭,因迁果易,微细流注。所以他们的生死,是心念生灭,以为生死。方便土实报土的三乘众生,亦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所以百千万亿的范围至广,菩萨罗汉,都包括在内。观世音菩萨无苦不救,无生不度,即罗汉菩萨的苦,亦去救度他。所以菩萨与罗汉等,亦要念观世音,无不蒙其广大灵感。观世音救九界众生的苦,救九界众生的难,故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呀!从前浙江上虞,有米商奉观音甚虔,家中仅有夫妻二人。某夜,米商梦观音菩萨来相告说,汝有大难,故来相救。因说四句偈,嘱他切须牢记。偈云:‘逢桥莫停舟,遇油即抹头,斗谷三升米,苍蝇捧笔头。’醒来还是明明白白记得,很以为怪,因牢记不忘。第二天,雇船起行,中途风雨交作,船夫欲停船在大桥之下,暂避风雨,米商顿然想起梦中的事,说‘逢桥莫停舟’,因力促船夫开船,船才过桥,那桥就折断,坍压下来。米商因感观世音的灵验,自后诵念益勤,礼拜愈恭。又一天,正在礼拜跪还未起的时候,忽然佛堂中悬挂的琉璃灯落下,遍地是油。米商因首句已应验,此时恰又遇油,和第二句正相同,即将手抹地上的油,涂在头上。午夜睡醒,忽觉有血腥气味,烛火视之,原来他的妻已被杀死。星夜奔告岳家,岳父询其故,米商没话回答。因米商平素信佛,妻子不然,疑他们夫妻俩感情失常,出此谋杀的下策,岳父于是状诉县官。庭讯米商,不像杀人,而且察米商的口供,财物又没有少,并无偷劫等事,而门窗又无洞穴的情形,凶手自非盗可知。又问其平日与邻里和睦否,回答说与邻里和睦,并无怨家对头。既非盗非怨,且在午夜,必是米商自己杀死无疑。县官就提笔下判,忽然来了一大群的苍蝇,麋集笔端。县官很以为奇。米商观了这种情景,正合著观世音菩萨于梦中所说的第四句。因即无问自说:奇怪奇怪,苍蝇捧笔头,真个应验了!县官听他这样的自语,就问他来原。米商将梦中事,和所应验的事,一一具告。县官和衙门里的慕僚商量,说这四句话。第一第二第四句已经见了,只要研究第三句‘斗谷三升米’的意思好了。研究多时,悟到一斗谷得三升米,余七升必定是糠,凶犯非康七即七康。即派吏密探,果有康七其人,拘案一鞫而服。先是康七与米商妻有染,是夜潜伏其房,欲杀米商。因暗中摸了一个油头,以为是商妻,即舍有油的去杀死无油的头的人,岂知竟杀错了。县官于是将康七正法,把米商释回。县官因此感觉观世音的灵验,也深信佛法了。米商从此感觉人生的痛苦,亦出家做和尚,终成道果。这个米商,得到这种感应,解除灾难。因为他平时能一心称名,到急难关头,吾人自性中的观世音,即来垂救观世音心中的众生,而得解脱。若平时并不常常念,到大难临头时,心已急惧惶怖,神志不清,即难想起而念。所以我们念观音,应视同垂死的景况,如入水火里的呼救一样,都摄六根,一心湛然,心念口称,口称得分分明明,耳听得清清楚楚,意念得了了历历,心口相应,这是持名人最要的秘诀。否则心猿意马,就很难得到大益处的啊!

 

一心持名,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吾人没有听过经以前,是不懂佛法的真义。但是单称念名号,蓦直念去,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叫事一心。念时能了知心为能念的心,观音是所念的名号,离开能念的心,别无所念的名,离开所念的名,别无能念的心,能所不二,融会一如,叫理一心。因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威德无比,我只有将身心皈依于他,无分别思量的去念,老实念去,念到一心不乱时,只有一句圣号。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行不知止,坐不知坐,无妄念分别,打成一片,故曰一心称名。

 

‘即时’,正称名之际,即蒙感应之时,不落前后,如无线电的播音,其音一播,此发彼收,无论远近,无或先后,感应同时,故曰即时。人的手足,如被捆缚,不得自由,叫不解脱。一旦解开,还复自由,叫解脱。人受苦恼缠绕,犹如束缚。此种束缚,是人人自作,如春蚕作茧,秋蛾扑火,至死不悟。你能一心称名,不起妄想杂念,忘能所,泯身见,烦恼自消灭,而痛苦也即解脱了。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此段是别答救七难。七难是水、火、黑风、刀杖、罗刹、枷械、怨贼等七种。世间灾难很多,不外这七种。倘遇到这七种灾难,能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得解脱,是口业感动的机。求男女而恭敬礼拜,是身业感动的机。下面除三毒,是意业感动的机。先讲第一火难:吾人的正报,和房屋物件等的依报,倘不小心,每每被火所烧。所谓一点之火,可以燎原。火,有鬼火、罗刹火、霹雳火、树木火等等。遇了这种火起的时候,只要一心称名,就可解脱。有善根者能临时不迷,但业重的人,临时烦恼,心忙意乱,不肯称念,就难免火灾。持者,受持,念也。持有事持、理持。无论明理与否,只要知道观世音菩萨,确能救苦,相信不疑,不管三七二十一,蓦直念去,老实持念,即得感应,是叫事持。倘持念时,能了知观音圣号是所念的名,我心是能念的心,知我能念的心,即所念的名,离心别无所念的名,离名别无能念的心,所以念观世音,即念自性,所外无能,能外无所,唯是一心,是叫理持。事不离理,理因事显,无论事持理持,总要老实念,才可感应道交。如能老实一心持念,设入大火之中,受诸火难,火不能烧,不被火害,全由观音威德神通之力故。因为观音多劫修持,故有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有威可畏,有德可尊,倘人刚强难化,就显出威来,使他畏惧,是折服法门,表威。倘是老实守分的人,就以德来感化加被他,是摄受法门,表慈。观世音既具威德,又有神通变化无上妙力,故能令持名的免火难。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求必应,无感不通。古今来蒙观音的灵感很多,如姚秦时,有法智和尚。一天,到外面去,经过旷野芦苇之中,恰巧有人来烧草,放野火,正遇风狂,火焰弥漫。法智无处可逃,即将身心放下,盘膝而坐,至诚恭敬,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俄而火烧逼近,觉身发热,因而晕去。许久醒来,看见离三尺外的芦苇,均已烧去,化成灰烬。而三尺内的,则未秧及,因免火死,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威德神通大力所使然。如不称名,定被烧死了。念时要一心,外忘世界六尘,内忘生命头胪,能所双忘,则自心中的观音,自然现前,获得救难。楞严所谓‘知见旋复,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是也。眼根属于心,心属火,因自心中有火,所以外面受果报的火。今一心称观音,收拾自心中的火,使他息灭,则外面果报火,也自然不生了。火有三种:(一)果报火:通于初禅天。现前世人,依报正报的被火烧,即由宿业所感的果报火。又大三灾到时,第一次大劫是火灾。所谓劫火洞燃,乾坤俱坏,天地日月世界山河,无不被烧。初劫火到时,太阳变做七个,一个太阳热度尚厉害,何况七个太阳同时而出,可想而知。彼时大地,尽是火场,六欲天亦被烧,至初禅天为止。初禅天为何被烧呢?因此天的人,有觉和观的心,此心属火,所以被烧的。(二)恶业火:通三界。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上自天堂,下至地狱,皆被三界有漏恶业的火所烧。不过吾人迷昧,没有看到,一天到晚,都在有漏业火场中讨生活。所谓五浊的火,八苦的火。五浊是命浊、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俱是恶业火。(三)烦恼火:通九法界。无明火,是嗔火。嗔火一动,能烧尽功德林。嗔心,就是烦恼火。嗔火一发,于慧命有损。贪色欲,是欲火。色欲的大火发起,如人触电,必定焦坏。要言之,凡夫有见思烦恼火,罗汉有尘沙烦恼火,菩萨有无明烦恼火。佛性真空火性,火性真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火不但不伤害人,更可以作佛事,度众生。现在讲称念观音名号,不唯除果报火,且能除恶业火和烦恼火,是即菩萨威神之力故。从前有竺长舒,一天邻屋火起,他屋在下风,危险异常。他无办法,遂一心称念观音名号,四周房屋尽焚,唯竺屋独存。人皆奇怪。有数恶少年,故意在夜间,再持火去烧,无论怎样,都烧不著,这就是老实念观音的感应道交。还有一王姓,昆山人。他一心要朝普陀,礼拜观世音,先吃三年长斋,期满动身,船将解缆,忽邻家火起,家人急来报告,教他赶速回去。他答云:我吃了三年长斋,是一心去南海,朝拜观世音。房屋若烧去,听之而已,我是不回去的。他遂一心称名。朝毕,回来时,见左右前后四邻的屋皆烧毁,只他的房屋巍巍独存。可见观音的感应,真不可思议啊!念观世音不但能免果报火、恶业火、烦恼火,而且念到真谛,一心不乱,能息见思烦恼火,证自性真空观世音,出同居三界的火宅。念到俗谛一心不乱,能息尘沙烦恼火,证妙有观世音,出方便三界的火宅。念到中道理一心不乱,能息根本无明烦恼火,见中道观世音,出实报三界的火宅,便成佛了。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此是第二救水难的苦。倘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被大水所淹,或江湖泛滥,城池沉陷,百姓物件,皆被漂没,或者过海,落水漂流,种种水灾等难,正当危险的时候,称观音名号,即得到浅处。水漂是恶业,称名是善业,以此善恶二业,而一心称名解脱,是感;即得浅处,逢凶化吉,不致溺死,是应。水是何物呢?耳根通于肾,肾属于水,自心中有水,故外感水灾。于被水时,称念观音,将耳根返闻,降伏心水,则心外的水难,亦免除了。楞严所谓‘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者此也。如是则知烦恼水,恶业水,亦根本无立足地了。然而念时必要一心恭敬,如不一心恭敬,至诚恳切,恐难得灵感。所谓口念观音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昔有刘氏子非常信仰观音,发心朝普陀,船行至莲华洋当中,亲见海上三朵莲华,大如车轮,一朵上立善财,一朵上立龙女,而另外一朵大莲华是观世音。非常清净庄严,妙相盛德。这因刘氏子一心而现,他就对观音恭敬礼拜。忽然狂风大作,将船翻沈,余人均溺死。唯刘氏子觉得眼前通红,似有一人,带他走去,走到一处,即停下,开目一见,原是自家门口。普陀山距刘家,有二千多里途程,今只一时即到。母亲开门,入门后即述经过。母子二人,大叹菩萨威神之力的加被。又有一家,办喜事,讨新妇,热闹非常。水灾忽然暴发,大水冲来,许多亲友,都被淹没。即全村庄,亦都沉没。桑田霎时变成沧海,死人千万计。而这新妇,安坐椅上,不沈不翻,随流漂行,幸而遇救。大家以为奇怪,问她何以不被水淹死?她回答说:‘我母信观音,我见水来时,安坐椅上,闭目一心称名,故蒙救的。’所以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不是迷信的呀!目下的世界,是世乱人非的时代,是五浊恶世,灾难频仍。况且世界大战,又在酝酿著预备要开始,一旦爆发,则茫茫大地,无一片干净土,无处可逃。唯有赶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一心称名,才得解脱。世界的所以作乱,虽由一二人为俑,其实是吾人同业所感召。近年来,各处都有水灾,南通独免,是亦因本处人心向善的原故啊!果报水灾,不仅人间,在第二大水灾劫到时,大地无不是水。六欲、初禅皆水,乃至弥漫了二禅天。因二禅天人,有欢喜心,是心一动,即是水灾的因。恶业水通三界,欲界苦苦,色界坏苦,无色界行苦,故曰茫茫苦海。烦恼水通于九法界。贪欲亦是水,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世人迷昧,朝前行去,是苦海茫茫。若能回头,一心称名,所谓回头即是彼岸。烦恼水通九界,所以九界众生,都在烦恼苦海中。唯佛见此水火,实是真火、真水,一一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皆如来藏性,无非是妙法。比如富翁的儿子,是个瞎子。家中金银元宝遍地,行走时触足绊脚,心必生厌,恶此元宝为行走的障碍物。犹之吾人迷性,则水火为灾,反生烦恼。倘彼眼放明之后,则此满地的元宝,可以受用。犹之吾人的心,因持念观音,而得光明朗耀。所以水火,无不皆是妙法,且即此可以教化众生,作种种佛事了。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这是第三黑风罗刹鬼难。倘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海里诸宝,文中列有七种:金是贡金,银是白银,琉璃是青色宝,砗磲是白色宝,玛瑙是红色宝,珊瑚宝形同树枝,琥珀是千年松香所变的,珍珠是一颗一颗的宝珠。黑风是怪风。罗刹鬼住在海边的岛屿里,专在海边等人吃。这鬼口如血盆,眼如铜铃,手如铁叉,青面獠牙,甚可畏怖。这鬼行时很快,又名速疾鬼。彼诸采宝人,倘不幸遇著黑旋风,把船吹堕在罗刹鬼国中,性命难保。但若有一人,以大众性命攸关,因而发心,念观音名号,则一群的人,都可以同时脱这大难。何以故呢?因为一人念观音,大家都听到,大家心中都有观世音的名号,所以无形中都得到脱难的利益。若吾人发菩萨心,于火车、轮船上,不怕难为情,一心念观世音,使同船同车的人,都种善根,可免大难,得益无量。从前有一采宝客商,带领五百人,入海取宝,忽遇黑风,将船打入罗刹鬼国去。内中有一人,念观音名号,于是大家都随著念,罗刹鬼竟见不到他们了。怎奈这五百人中,有一个人不信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以为大难到时,还念什么观音,竟被鬼捉去。因此急急一心念观音,才得同脱此难。所以遇难时,不可妄想杂念,思量分别啊!从前有一个和尚,在寺里每天诵念普门品。一日,朝中丞相某,来寺礼佛毕,即立旁听。诵至被黑风吹至罗刹鬼国句,丞相就问和尚云:‘这句什么解说,何以飘得到罗刹鬼国去呢?’和尚发怒说:‘我正在诵经心定,何得问话扰乱,可恶之极!’丞相以他居然轻慢我,当时嗔心大发,即令随从,将和尚捉去,办他极刑。和尚乃大笑说:‘这就是被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你放不下,无明火动,即是黑风。你动杀心,便是罗刹鬼。这就是遇了黑风,堕入罗刹鬼国了!’丞相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遂释和尚。鬼者,祟也,喻不光明正大的人,就是鬼。有杀心的,就是罗刹鬼。恶念就是黑风。如果正大光明,鬼即不敢近你。无明黑风,能把智慧船,飘没在生死苦海中。从前有一个洞山和尚,是某寺的方丈。一天到厨房里去,看见饭头师,把饭菜弃入污秽缸中,抛弃天物,动起念头来了,警戒饭头师数语。此时,伽蓝神忽然现身下拜和尚说:‘久慕大名,今日才得相见。’平常人必以为神鬼来拜,是好现象。其实因为这一念的起,被鬼所见,早已工夫失照了。所以我人做到一念不生的时候,不但鬼不能近,即天眼也见不到,即无常鬼也无从来捉。如是即了生死,将来究竟成佛了。你看佛法有如是之妙。这百千万亿的众生,心中有鬼鬼祟祟的黑风,所以遇著黑风,就被飘入罗刹鬼国去。鬼有三种:(一)果报鬼,通欲界。(二)恶业鬼,通三界。(三)烦恼鬼,通九法界。一心称名,一切鬼难,都可解脱。一心不乱,心水清净,则自性观世音现前。唯是大光明藏,复从何而有暗相在其中呢?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复’字,是又字的解说,是接上面的。众生作业,千差万别,所受灾难,亦各不同。倘若又有人,临当被刀兵加害的时候,或犯国法,被斩头,或被捧打,或在战区内,或被强盗等枪伤,正由于前世的作恶业。幸这被害人,正当生命危险的时候,忽然起了好念头,回心向善,一心称念观音洪名求救。临当被害,是恶机。能称名号,是善机。以善恶二业,为能感的机。刀是利刃,杖是棍棒。正心称名之时,彼所执加害的刀杖,即一段一段的折坏,不被他所杀,即得解脱了。晋时南宫子敖,被遣滇南,适长乐公作乱屠城。南宫知不可逃,乃一心称念观世音。及杀南宫几刀,刀口曲断,不能杀。后来长乐公亲自执刀来杀,无论如何,亦不能损他毫发。长乐公以为奇怪,就问他有何本领。南宫答云能作马鞍,遂释放他。子敖并不自知何以作此答语,心知是大士所使的。又从前有一人,发髻内,藏一尊小金观音像。后来被人诬为盗,宣判死罪。既赴刑场,连斩三刀,不但颈皮不破,而且铿锵作金声。官以为奇,后来解开发髻,见有观音像,像颈上刀痕三条宛然。从前有一妇人,平时笃信观音。他的丈夫就商于外,尝在同事之前,赞美其妻,有妇德,极贞节。有一同事,想戏弄他。一日,潜往他家,他妻见是丈夫的同事,优礼相待,未敢慢客。彼时,女人所著的衣裳,手袖甚大,举手动作之时,卷袖臂露,手臂上的一颗痣,即被这同事所窃见。同事回店后,即对他丈夫说:‘汝说汝妻如何贞节,可是我已知汝妻手臂中,有一颗暗痣,则汝妻的贞节与否,概可知了。’其夫误认为真,愤而于半夜时,持刀归家敲门,唤妻来开门。当门开时,即将妻杀死,随即远扬。他素知妻贞良,觉得这次是受人所愚,深自悔恨。于是暗听消息,数日后,凶讯杳然,因即回家。见妻仍在佛堂念观音,即问某夜有人敲门否。答说:‘这夜并无人来敲门,余正在佛堂念观音,并未出来。’丈夫即说原委,深以为怪,乃见所供的观音像头上,有一刀痕,始悟是观音菩萨来开门救难的。从此夫妇俩更皈敬观音菩萨不置。须知外受刀杖的害,因内心有杀意所致。盖刀杖是自己的六根,攀缘六尘,造作恶业所感现的。若一心念观音,都摄六根,法即心,心即法,心法不二,如刀割水,如刀斩光,岂可隔断;心境融通,依正不二,刀杖岂能加害。昔六祖大师,传黄梅五祖衣钵。有神秀上座的弟子,因五祖衣钵,传给六祖,心大不甘,于是暗藏利刀,想谋害他。六祖知道了,即安坐禅室等待他。是夜,果有人持刀而入,连杀他三刀。如刀割水、斩光,丝毫不损。此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所以外邪不能侵入。刀有果报刀,通地居天;恶业刀,通三界;烦恼刀,通九法界。自心烦恼刀一动,法身慧命被害。六凡众生有见思烦恼刀,声闻缘觉有尘沙烦恼刀,菩萨有无明烦恼刀。唯佛究竟,自在解脱。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这是第五夜叉罗刹鬼难。上面讲的是黑风罗刹难,以黑风难为重。今又正讲鬼难,言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夜叉罗刹,是以多比少。三千大千国土世界,为一佛教化的国土。如我娑婆世界,亦是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座须弥山,四面有四大部洲。东边叫东胜神洲,也叫弗提娑。南面就是我们住的地球,叫南瞻部洲,也叫阎浮提。西边叫西牛贺洲,也叫瞿耶尼。北边叫北俱卢洲,也叫郁单越。有一个日,一个月,在须弥山的山腰绕行,而为明暗。须弥山外边,有香水海,再外边有七金山,每一金山中间,隔一道香水海。须弥山是四种宝贝所成,须弥山腰有四天王天,山顶有忉利天,皆是地居天。再上夜摩、兜率、化乐、他化天。如是一须弥山、一日、一月、四洲、六欲天,是一小世界。如是一千个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为色界初禅天所盖覆。再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为色界二禅天所盖覆。又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边有色界三禅天所盖覆,叫做大千世界。因有小中大三个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即是一佛所教化的国土。夜叉能飞行,有地行空行之别,又名疾捷鬼。罗刹名可畏鬼,能食人。佛告无尽意菩萨,倘有三千大千国土内,设使充满了夜叉罗刹,变成鬼世界了。鬼的力量很大,这些鬼欲来害人,恼人,则难与抵抗,只要一心称观音名号,这些鬼就不能用恶眼看你,何况再来加害于你呢?鬼是处黑暗的,光明处便没有鬼。吾人自心中有恶念,鬼计多端,黑暗不明,起糊涂妄念,所以有外恶鬼的灾。如一心不乱的持名,业尽情空,一念不生,自性的心光灿烂,灵光独耀,此时不唯外鬼不能来害你,见都见不到你了。从前有一国,和罗刹鬼国为邻。罗刹鬼常来捉人吃,国王无法,与罗刹鬼说商,允许每日送一人到野外供食。自此以后,即挨家按户,值日派送一小孩去。一日,临到只有一子的人家。主人以只一子,送去就要绝嗣,奔乞国王另调。国王以人民谁不贪生怕死,岂可调换。家主不得已,只得抱子在夜间送到郊外。这家主平素深信观世音菩萨,当时对他儿子说,念观世音菩萨,可以免鬼难。子就听从他,念观世音。家主自送子回去后,亦称念观世音菩萨,不绝于口,以是之故,居然鬼不能加害了。翌日早晨,家主前往探望,其子安然无恙,当即携归,并且陈诉国王。国王于是传令全国,一律持名。从此以后,永得脱离罗刹之难,终年太平无忧了。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这段文,说免枷锁杻械之难、牢狱之灾,倘有犯国法而有罪的,或无罪而被诬攀冤枉的人,一经遭受杻械枷锁,检系身体的刑罚,倘能持念观音,亦可免这灾难。有罪是由前世或今世的恶业而来。被冤抑的,现在虽没有恶业,却亦是前世的恶因,不能怨天尤人。杻是手铐,械是脚镣,枷是项板,锁是铁索。凡被杻械枷锁,皆是恶业所感,即是恶机;能称圣号,即是善机。此善恶二机,为能感;皆悉断坏,即得解脱,为所应。从前某夫妇,曾皈依三宝,崇奉观音。丈夫被人诬枉为盗,官府缉捕。丈夫闻风逃避,官府即将其妻捉去下狱,杻械等具,加诸其身,备极坚牢。一天,狱中火起,把犯人都移押外面路边。适有一僧经过,妇即喊:‘师父救我!’恰巧这僧,是妇人的皈依师。僧说:‘无别法相救,你深信观世音菩萨的,只要一心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必有不可思议的灵感。’如是念到三昼夜,杻械忽然断了,但防守人在,不敢出去。忽空中有人声,叫她速走。张目一看,果然门开。即从狱中逃出,走了二三十里路。遇了一人,就是她的丈夫。二人见面,得以团聚,是即称观音得解枷锁牢狱的灵验事实。又从前黄巢造反时,杭州有十余人被捉,说是黄巢余党。因天色已晚,未及解衙,就暂宿某寺院,将诸犯人,囚诸笼内。内中有一人,是冤枉的。寺中有一和尚,在月下念观世音菩萨。这些人,即喊师父救我。师答:‘汝等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即可解脱。’众人心恶,以为打开木笼,才可救出,念观音何益。独被冤枉的人,却能相信,因此虔诚诵念。第二天,杻械恰巧缺少一付,他就无形中免手铐足镣的苦。审问后,法官知道他冤枉的,乃释放还家。再杻械,因遭冤,或犯法,而检系身体,这是有形的。还有无形的杻械,大家现在虽都是良民善人,但还有家室的累,儿女之情,检系不离。正如在笼之鸟,不能摆脱。欲要脱去家庭的无形牢狱,解脱妻子名利的杻械,亦唯有一心称念观音洪名。然亦并非一定要出家,或离开家庭,才算脱俗。只要心常系缘于佛道,所谓不离尘劳而为佛事,所谓火中莲花,才是真出家。若虽现比丘相,而心中依然烦惑不尽,尘劳缠绵,则此无形的杻械,仍未得脱,有何利益呢?大家来此听经,从此一心办道,虽是身在俗,但崇信佛法,皈依三宝,淡泊其身,便是心已出家,实属难得。这样蓦直行去,极乐世界便是本有家乡,一发足即可到达。正是身虽未到莲花池,此心已送极乐乡了。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此段是第七难,称做怨贼难。众生界的难,非常之多,何止七种。此品约分七难,要不过因此七难,为吾人所常见到,可以包括一切。

 

三千大千国土,上文已释。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大部洲,为三千大千国土,幅员广大。其中充满著许多怨贼,不是少数。伤命叫怨,夺财叫贼,既杀人命,复夺人财,叫怨贼。若仅伤命而不夺财,是怨非贼。或夺财而不伤命,是贼非怨。在这怨贼充满了的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成为满世界的怨贼。‘有一商主’,即商人的领袖。财产丰足,商业熟练,俗称老板。‘将’者,率领也。率领许多商人,行囊中储藏了许多贵重的宝贝。‘赍’者,藏也。‘持’者,执也。‘重宝’是价值钜万的金银七宝之类。经过一条有许多怨贼极其危险的路途,大家都生著生命难保的恐惧心。其中如有一个人,平日深信三宝,恭敬佛法。在这时候,他就高声的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将本求利的规矩商人,都是善男子,此路虽然危险,可是不要惊骇,不要畏惧,不要恐怖,大家应当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因观世音菩萨能作我们的依怙,所以观世音菩萨,自然会给与我们一种极大的安慰,和极大的保佑,而能以无畏布施给我们。’观世音菩萨能以无畏施与众生,故又称施无畏者。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一)财施:财有内财外财。钱物衣服,饮食器具,妻子城国,是身外的财,布施于人,叫外财布施。若布施头目手足,如燃手指,燃臂香,割身舍目之类,叫内财布施。不论在家出家的佛弟子,都可以如此布施。菩萨六度万行,布施为首,无论内财外财布施,都是对治贪悭的。内财布施,固然超过外财布施,但外财布施,却亦非易事。世人悭吝习气极深,一毛不拔,贪心如海,执著牢固,舍不得,放不下,所以众生从无量劫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外财布施,既不容易做到,而内财布施,尤其难为。所以先诱之以淡世情,轻财宝,破贪著的执心,发慷慨的大愿,作外财布施。进一步不但布施身外财物,更要布施身体内的五官四肢。久之,即内心的妄想烦恼,亦应布施舍去,逐渐伏断他。所谓一舍一切舍,一布施一切布施,施得一丝不挂,连一丝不挂也施舍净尽,还我本来面目。(二)法施:财布施只救色身,而法布施却可断烦恼。一切布施,以法供养,最为第一。如现在宣讲普门品,居士林请藏经,印送善书,和诸位来此听讲回去,转告他人,无一不是法布施。法布施能断众生烦恼,破众生愚痴,开智慧,明心地,所以法布施功德,是极大的。(三)无畏施:即力布施。凡官长绅士,有财有势,地方一切公益事业,都热心赞助。使许多负责办事的人,都有兴趣去做,无所畏缩,此即无畏布施。又如办种种法会,能出力保护,令群众安心办道。若遇水火灾难肯出力施救,遇盗寇肯出力捍御,使人无惧无畏,都是无畏布施。有财宝的以财布施,知佛法的以法布施,如财法都无,便可以力布施,其功德都不可思议。以力布施,尤为方便,如自己有色力的,见人渡河过桥,不能行过,我就代他推拉,或代他负肩,不取酬值,即是力布施。又如拾去途中砖石,不碍行人绊脚的苦,或以碗水解人的口渴,举手之劳,都是力布施。从前有持地菩萨,专在路旁,替人担物,即是力布施的证明。布施范围至广,各随其力量所能而行之。不论多寡,只须以诚实心、真实心为主。昔有穷女子,乞食度日,积钱购麻油一瓶,供养寺僧。僧开大门相迎,以她心真实,较比富人,随便施送的,超胜万万倍。又佛在世时,有一贫穷担水人,以一杯水供罗汉。罗汉说:‘你将来福报极大,永不贫穷。’布施可以求福,得富贵报。试看现今的富贵人,无非前生布施而来。反之,前世悭吝的,则得今世贫苦报。人生本空,身外的钱物,更属幻化。空手来的,仍空手去。故有钱财的人,乐得布施,广结大缘。了解佛法的人,尽可说法给人听。听的人虽仅懂得一句半偈,却可使他心开意解,断惑证真。所以法布施的人,将来必更具有智慧学问,教化群众,普利人天。以无畏布施于人,来世必是威猛的人,一言而天下服。所以我们学佛,应当常行布施。如本品无尽意,用璎珞供养观音,观音转供养释迦佛和多宝佛,即是财施。如说法除人们的三毒,是法施。救七难的苦,使人不生恐怖,是无畏施。观音菩萨三施具足,故能救苦救难。对于无畏布施力,更是伟大。能令众生,远离怖畏。所以你们如能称名,那末这条险路上,虽有许多怨贼,却不能加害了。这时商主和许多商人,正在岌岌然虑其财命的不保,而惊恐怖畏的当中,听了这么一说,大家遂同声的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即以威神之力,令这般商人,解脱此路上的危厄险难,解除大众心中的恐怖畏惧。南无即那谟,是梵语,华言皈依、皈命,就是以身体依托于菩萨,性命投归于菩萨,故曰那谟。民国十七年,上海天潼路,玻璃店主蔡仁初,家极富有,盗匪垂涎已久。一天,蔡仁初乘自备汽车出门,巧遇四个绑匪,将蔡绑架驰去。蔡这时心中极其恐怖,因此就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汽车行到人极稠密的处所,车轮机箱,先后暴裂,汽车就不能行了。绑匪令蔡下车步行,蔡乃迟迟不进,匪恐怕蔡鸣警缉捕,就连接开了三枪。枪弹三发,而蔡三跳,弹从脚下过,没有中。但是蔡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的三跳,盖观音菩萨威神之力使然。蔡仁初现尚健在,随时可以询问。观音灵感录中,亦有记载。现前听经大众,必有直接或间接受到观音感应,所以天天有如此数百多人来听经,须知吾人遇到各种灾难,皆缘宿世恶业果报,不爽分毫。有怨索命,有债索财,今遇冤贼的难,亦是还报。平心一想,明白此种因果,就不怨天不尤人了。如能一心念佛,念观音,则此恶孽,即仗念佛念观音之功而挽回。如能一心不乱,心水澄清,灾难自然消灭。从前扬州有一居士,家人有十七口之多。当贼匪作乱时,合家人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居士夜梦观音对他说:‘你们虔诚持念,十六人可免此劫。但你因前世定业难逃,现在恶报临到,不容易挽救。明天贼中有一个王麻子,前世他曾被你杀过十六刀,现在因缘会合,你必也被王麻子杀十六刀死。但以你真诚感格,或可有救。’第二天,此居士即令合家人,避至厢房。只居士一人,坐在中堂等候,并且备有极丰富的菜饭。午刻左右,王麻子果然来了。这居士即语王麻子说:‘你是王麻子吗?我前生欠你十六刀,今天必死于你手。’王麻子问他:‘你何以知道我名字?’居士即告以梦中观音所说。王麻子说:‘既有此果报,则未来冤冤相报,终无了期,怨孽宜解不宜结。’乃以刀背反斫居士十六次,以作酬偿宿世十六刀的还报,而不杀死他。是知怨贼是由前世宿孽,而来追还。又因一心称名,才能挽救这定业,而得解脱。吾人无始以来,怨家对头,很多很多。宜普遍的超度他们,那末无始以来的一切怨家,都转仇为恩。既怨解结释,自可不遭受还报的灾难了。

 

此段文字,若约个人心法来说:人有八识,三千大千世界,上天下地,横遍十方,喻第八识。竖穷横遍,充满全世界冤贼,即喻第八识中包藏一切善恶种子。怨贼劫财宝,害生命,极其危险,喻如吾人从无量劫以来,做一世人,即有一世的烦恼,因而造作种种恶业,种下许多恶种子,一旦因缘会遇时,被业力所牵,堕落三途,丧失法身,断了慧命,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可畏孰甚。吾人八识中的第八阿赖耶识,喻如商店中的老板。即全店的东翁,无东家老板,即无从开店了。如无第八识,就无一切了。如无三千大千世界,亦无所谓商主、商人和怨贼了。有一商主,是商人的领袖,喻第六意识。如一个家中作主宰的,亦如一店里的经理,总理一切事务。眼耳鼻舌身五识,喻如五位店员,所谓五个门前作买卖。而第七传送识的挑进搬出,则犹如一店里的出纳,管货出入的人。文中诸商人,喻如六识下诸善心所。持宝喻听经,修观,拜佛,念佛,持咒,乃至三乘法门,种种修持。险路喻三界火宅,生死烦恼的险道。一人告众人念观音,喻善心所中的慧心所,知道念佛,念观音的圣号,可了生死。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喻心王心所。大家合并,一心一德念观音名号,从此破烦恼恶种子的怨贼,即能出三界的生死轮回险道,而得断惑证真了。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此段总结上来七难之文。七难正可配六大,火难配火大,水难配水大,黑风难配风大,刀杖枷锁难配地大,罗刹冤贼难配识大,三千大千配空大。今既总结,使无尽意注意,所以释迦佛再呼无尽意菩萨说:众生受七难的苦,一心称名,即能解脱,因观音有不可思议威神之力故。摩诃萨是摩诃菩提萨埵的省称,即是大心的译称。观世音菩萨舍己利他,具大道心,大行门,三十二应化身,十四无畏施,千处祈求千处应,广大无碍,不同平凡,所以称为大心菩萨。观音救七难以施自然的感应,如天月映水而成水月,水未上升,月未下降,有自然的感应。百千万亿众生念观音菩萨,即得百千万亿的感应。观音未来,众生未去,有求必应,威力之故,不可思议。如无线电,此发彼闻,而电机未尝往来,而又宛在一室哩!‘巍巍’,高显为义。观音功德之力,超乎六凡、三乘、九界,叫高。名彰同居、方便、实报三国土,叫显。上来释七难竟。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此文讲解除三毒的苦。上来既救七难,但众生尚有意业的贪嗔痴,是自心内的烦恼,故又要说解除三毒文,这是意业感机。这三毒较食砒饮鸠还要利害,食砒饮鸠,其毒仅伤躯体,不过一世而已,此三毒能伤法身,断慧命,永堕地狱,其毒可谓之至。治这三毒,依教中说,多淫欲的修不净观,多嗔恚的修慈悲观,多愚痴的修因缘观。众生都有这三毒,不过多少之分,有人多贪欲,有人多嗔恚,有人不信因果,多愚痴,各有多少厚薄不同的习气。这三种心病,非世间医药所能治好。因众生淫欲暧昧,习重难忘,难放得下,自己即知是不好,而又难以理制止。须知吾人爱根深固,最极危险。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有人说我心清净,而无爱欲。其实果无贪欲,则不会来此娑婆世界上投生。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是在欲界里,有男女饮食的欲。不过业障轻的,淫欲心薄;业障重的,淫欲心厚而已。凡人初死以后,八识离躯壳,前阴已脱,后阴未成,尚未投生,在前后阴的中间,叫中阴身。世人以为人死是鬼,不知这是中阴身。无论胎卵湿化,地狱鬼畜,和人天等,都由中阴身投生的。中阴身七天一变,一七,二七,乃至五七。遇有缘的,即便依他的业力,投生于六道四生中。最长期亦不过四十九天。中阴身约三尺高,有眼不见,有耳不闻,被无明壳包住,处在黑暗之中,糊里糊涂。当他有缘的父母,在交合时,发生淫光,即被这有缘的中阴身感著。虽在千万里外,亦无所阻碍,依光疾来。但他看了这夫妇,并不以为是父母,只知道异性成爱,同性成憎,流想为胎,纳爱为种,即此爱染心,便是投胎受生死的原由。如风雨入室,即便成胎。故欲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断爱。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楞严经说:淫欲不断,纵入深禅定,终是魔业。试看古来君王宰宦,英雄豪杰,多逃不出这情爱的樊笼,以致身败名裂,倾国丧家,可惜孰甚,可畏孰甚!凡我学佛的人,虽有爱欲习惯,知道是恶,而又一时放不下,应当渐渐的断绝才是。断欲之法,依教下修不净观。情爱一生,就起欲念。须知丹唇皎齿,美颜悦色,不久四大分离,终归死亡,有何可爱,是谓新死想。不多时,周身青紫成斑,甚可害怕畏惧,是谓青瘀想。稍久,肿胀破裂,腐烂成脓,是脓血想。尸体腐烂后,脓血四流,臭不可闻,是绛汁想。因而出虫生蛆,处处钻啖,是虫啖想。终则枯骨一堆,是枯骨想。昔日红颜,而今安在。吾人本是臭皮囊,眼耳鼻口,处处滚出不净的物,大小便利,垢秽异常。不过一层薄皮做假面具的打扮。试看初生种子,原为不净之物,是谓种子不净。世人昏昏蒙蒙,不能清醒,倘能作此不净之观,可破淫欲的心。但观细心粗,钝根的人,不容易修观。观世音菩萨,是大医王,即依普门品中所说,常念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绝欲。淫欲为万恶之首,众苦之本,能不懔栗戒惧,而时时发勇猛心,发恒常心,专念圣号吗?勇猛心易发,而恒常心则很难。何谓恒常心?便是念兹在兹,日日如是。行住坐卧,一其正念,唯念观音,别无杂念,方可感应道交。如钻木取火,如鸡抱卵,一刹那不能停息。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若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便永无药救了。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嗔,暴发脾气,发无明火,不能容受逆境之谓。恚,恼乱生怒之谓。今有一人,品行端正,不贪淫欲,明白因果,不落愚痴,但是嗔恚病重,那么这人平常听经、念佛,持戒、放生的种种功德,如树林然,都要被这嗔恚的无明火烧坏。所谓嗔火炎炎,烧尽功德之林,能灭菩提之种。又‘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所以一切皆要看空,不可妄自懊恼,动火发脾气。须知嗔心一生,杀人放火,打仗争讼等,无恶不作。平日既和嗔心相应,到临命终时,此心必堕落做毒蛇、毒蟒、百脚、蝮蝎等畜生。嗔恚有顺理、非理、争论三种之分。(一)因受詈骂,诽谤破坏,而发脾气。此脾气的所以发出,与理相近,合乎道理,顺理而生,谓顺理嗔。(二)无道理可言,无故动发无明火,是独头无明。此种嗔恚,全无理由,谓之非理嗔。譬诸出家人,剃度为僧,圆领方袍,了知四大皆空,五蕴无我,固无贪病,能明因果,诵经礼佛,亦少愚痴,但是嗔恚的习气,却常常有的。曾有一老修心人,稍有不遂,辄发三丈高的无明大火。还有一种老修心人,居住茅蓬,自煮自烹,无人打扰。但偶遇天雨,柴湿不能著火,因而懊恼,发脾气,甚至气得连饭也不食,凡此种种,都是非理的嗔恚。(三)例如谈说闲话,初则情投意合,继乃你是我非,我是你非,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因此争论,乃至于相闹相斗。此种情形,时常见到,是谓争论嗔。一切嗔恚,不外这三种。从前舍利弗行菩萨道时,功夫未深,有一婆罗门来试他,说你行菩萨道,当肯布施,我有一事相求,因吾母有病,医云须人左眼作药,方可痊愈。舍利弗即刳左眼给他。婆罗门又说:‘我弄错了,系右眼,才可用。’舍利弗又剐右目给他。婆罗门持舍利弗的二眼,用鼻闻嗅说:‘这是臭眼,有何用!’当掷在地上,更用脚踏眼。舍利弗意生烦恼,以我为救你母病苦,不惜身体,剐出两眼,你竟掷地上,用足踏,殊属可恨,乃大发嗔怒。恨曰:‘不如自了的好,不行菩萨道了!’所以舍利弗竟退为凡小。后又遇恶逆的境界,起嗔毒心,受了蚖蛇的报。一念生嗔恚,则堕入毒性的动物畜生类中。每当发怒动火的时候,即忘己忘人,不顾一切,面红耳赤,此即人面修罗心。所以吾人要忍耐,谦让和平。试看古人的相争,现今的交战,地方糜烂,人民涂炭,其始都不过一二人的嗔心所发,而其结果,则不堪闻问。遏止的方法,应修慈悲观。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审观吾人从无量劫来,生生死死,无数可计。世间众生,一切男人,前世或曾做过我的父亲。一切女人,前世或曾做过我的母亲,或曾做过兄弟姊妹、儿女亲族、戚党友朋。但现在改头换面,大家不相识了。所以凡遇有反对我、戏弄我、不

惬我的,我以过去的父母兄弟看待,自然生孝顺恭敬的心,而无暇动怒发火了。欲使嗔恚心渐渐伏断,应以慈悲观照而培养之。但怕你根性浅,修慈悲观观不上去,极好的方法,就是常常一心恭敬的念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如清凉风吹在炎火之上,必定熄灭的啊!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有一类众生,虽没贪欲、没嗔恚,但他糊涂昏迷,呆愚痴憨,或虽学博,怎奈不信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以为一死即了,还归太虚,这叫断灭见。又有许多外道,对于一切,专看作空,以为作恶无恶报,这是空见,都是愚痴。反之,虽无学识,但明因果,肯念佛修行,是有智慧。世人每以目未见到,即不相信,亦是愚痴。所以愚痴范围,至大至广。倘若很愚痴的,应修因缘观,即明三世的因缘。须知吾人现在的快乐是果,乃由前世修行的善因所感得的。今世作恶是因,招得来世受恶报是果。又如欺压良民,囊括民脂民膏,因而家中富有,享受福报。又有乐施好善的人,家中反而衰败颓落,世人都生疑惑,以为作善或作恶的人们所得的结果,反而颠倒。殊不知因果通乎三世,试看彼欺民罔上的,虽家道兴盛,然而这种兴盛,是他前世的善因未尽,现今已成熟,因此享福,是前世的善所感的福果。彼今世囊括民脂民膏的作恶是因,未来必受苦果。彼好善乐施而反家道衰败中落,其衰败中落,是前世作恶的苦报,已经成熟,即是前世恶业所感的果。而今世的作善是因,未来亦必受其乐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果报有三:(一)现报。即现在作善,现在享福报。现在作恶,现在受苦报。(二)生报。即今生作善作恶,来世才受福报,受苦报。(三)后报。即今世作善作恶,于第二世第三世,乃至百千万亿劫后,才受善报恶报。所以三世因果,报应昭彰。世人每每不明此理,竟至怨天尤人,以为佛法不灵,皆因愚痴所蔽。考其愚痴,又不外断常二见。断见即是死后还归太虚,死后无报,作善无天堂,作恶无地狱。常见即人死仍为人,畜死仍为畜,亦名邪见。所以吾人应平心静气,深思三世因果,谛信不疑,那么愚痴可破,便转成智慧的人了。但这种因缘观,不容易修,如常常恭敬念观世音菩萨,至诚恳切,也能破愚痴,开智慧。因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随满所求故。从前有一小僧,师父教他读经,规矩很严,但小僧愚憨,虽整天埋头苦读,终不领悟。其师即教他天天拜念观世音,消业求慧,每日以一炷香的时间为限,等师父鸣铃为号,小僧才得休息入睡。行了三年。一日,师父忘记拉钤,而铃自响,小僧乃憩息入睡。师父责备他,不听号铃,擅自憩睡。小僧回答说,我确闻铃声。次日及时,师往探听,铃果然不拉而会自响,因知其徒的礼拜祷求,有灵感,而小僧亦已不用教即能成诵了。可见真实念拜,必得不可思议的利益啊!又有一僧,名叫澍庵,性质恶劣,又愚痴,常与人吵骂,将被常住逐出。他夜间思维,顿生惭愧,自忖惟有闭门修行。第二天早晨,求当家师允许他入关清修,当家师即满他的所求。这僧既在关中,便一心修行,禁语,专持大悲咒,念观音,拜观音。三年出关,得大智慧,已能讲解经典中的妙理,即世间的四书五经,亦无所不晓。和昔日的不识字,已判若两人了。可见念观世音圣号,可以破愚痴而开智慧!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此文是结句。须知念观世音菩萨,不仅破六道凡夫的事三毒,还可以破罗汉菩萨的理三毒。二乘人一味著空,是欲爱。厌世间如火坑,一味抱消极,鄙视世间,可厌可恶,是嗔恚。不知佛法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妙有中道,沈空滞寂,以为究竟,是愚痴。这是声闻缘觉二乘的理三毒。菩萨喜神通,游戏世界,爱看世间,著相度生,乃至中道法爱,是欲爱。厌二乘执空的消极,乃至舍弃二边,厌恶空有,是嗔恚。不明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的中道,空而不空是妙有,有而不有是真空,不了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圆融绝待的中道妙义,是愚痴。这是菩萨的理三毒。如称念观世音名号,念到真谛事一心不乱,可破凡夫见思的事三毒,见真空观世音菩萨。念到俗谛事一心不乱,破二乘尘沙的事三毒,见妙有观世音。念到中道理一心不乱,破根本无明的理三毒,见到中道观世音,到此即可成佛了。然念观音既教人成佛,何以观音自己反是菩萨呢?盖为度众生而示现菩萨相故。三毒既破,即成就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秘藏。所以释迦佛叫无尽意菩萨,你看观音菩萨,有如是大威德神通之力,给众生以种种的利乐,因这原故,所以众生应当常常心念,不可只徒口头,故曰:‘常应心念’。大多数的人,只口念心非,所以难得感应。必定要心念,口出,耳听,不可思量分别,其力既大,则感应道交亦更易。‘念’字是‘今’字下加‘心’字,就是要你念观世音时,不可用过去心念,不可用未来心念,要用现在一介无寄的心来念,方称做念。所谓过去已灭,未来未生,正恁么时,蓦直念去,方得大益啊!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此段文是说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所谓满二求。此处何以单说女人有二求呢?因为女人求子息的心,较男人关切。女人不生子育女,为翁姑所嫌,丈夫所欺,更为朋友讪笑。且世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女人望子望女的心至切。倘女人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的男儿。依佛法言,生儿亦是增加烦恼;但依世间法,注重嗣续,传宗接后,亦不妨于女人求男求女,观世音慈悲,亦示现而满其二求的愿哩!一心顶礼,五体投地,曰礼拜。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是为十供养。观世音菩萨,无所需求,何用供养呢?盖吾人所以供养,为求福故。如无力办供,即身体的恭敬礼拜,口头的称念名号,和意中的观想圣容,亦即是三业供养。如能恭敬虔诚供养观世音菩萨,即送给你福慧具足的男儿。如观世音菩萨示现白衣观音、送子观音是也。有福无慧,是痴福,如富人家的愚子是。有慧无福,叫狂慧,如穷人家的才子是。前生念佛明理,今生有智慧。前生能布施,戒杀放生,今生有福禄,二者双修,则福慧具足。诸位来恭敬寂静的听经,是求福。明理知义,是求慧。比之念佛,无妄无杂,一心不乱,是求福。前念后念,相续无间,字字清爽明白,是求慧。又如办居士林,做早晚功课,是求福。听经闻法,明理修观,是求慧。设若有女人恳切一心念观世音,必生福德智慧具足的男儿,不生痴福狂慧的男儿,是谓求子得子。从前有谭宪卿,家富有,五十无子,族侄争继分产。谭心不乐,于是力求观世音菩萨慈悲,以五千元设大悲忏坛,修忏四十九天。妾果举一男,白胞而生,清秀肥硕,聪明伶俐。其妻又以一千元建白衣阁,旋亦生子,从此人丁两旺。如南通张孝若,亦是他父啬翁先生祈求于狼山观音岩才生的。又昔有一女人,无子,夫妇祈祷于观音像前,夜梦观音以盘盛儿相送,女人正欲接收,忽有一牛,宾士而来,致未接到。醒来有孕,生儿没几日夭亡,盖因夫妇平日喜食牛肉故。于是夫妇相戒,一心素食,后果生子育成。是知欲求子息,固应常念供养礼拜观世音菩萨,尤须戒杀放生,布施行善,持斋求福,方得感应如响,应念即成。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的女子,宿植德本,大家敬爱。女人求子则有子,何为又欲求女呢?方今男女平等,女权伸张,男女正无轩轾。试看近来女人从党从政从学的,不计其数。而且男子在外,生了女子,可与母亲朝夕相伴。所以既有其子,复欲求女的。女子不重妖冶,必须品行端正,相貌庄重,一望而知其有福德智慧。五官不缺,面貌雅正,叫端正。品行不苟,行为庄重,叫有相。若端正无相,人不爱敬。有相不端,人必轻贱。所以一定要端正则爱,有相则敬。宿植德本,即宿世培植贤德的本根。现在虔诚听经念佛,培植德本,根深蒂固,乃可感生才德双全众人爱敬的女子。须知女人被人爱而不敬,叫贱。敬而不爱,叫远。故必具足,乃能众人爱敬。但依佛法讲,世间万法幻化,好儿女是还债来的,恶儿女为讨债来的。多一儿女,即多一烦恼,修行人以有儿女为牵累,无儿女为自在。此说与世间法,则异其趣。观世音菩萨不但满世界上求男求女的愿,且满学佛人求法门男女的愿。男表智慧,女表禅定,欲界众生,散乱心重,有慧无定,叫做狂男。无色界众生,一味著定,有定无慧,叫做痴女。色界四禅天,有定有慧,而且平等,但此定女,不能出生无漏慧男,不能断烦恼,名叫有漏定慧,亦不过痴男石女呀,此非所求的法门男女。二乘人定慧,能超生脱死,名叫无漏定慧。以可生无漏法,断见思烦恼,了生死故。但此慧男,亦只断见思烦恼,不能断根本无明;定女虽生无漏,不能入中道。所以吾人应求中道智慧男,中道福德女。不著空有,即定之慧,叫有福的慧男;即慧之定,叫有慧的福女。慧是智德庄严,定是福德庄严。到佛地位福慧具足,故称两足尊。身金色与相好光明无等伦,是即福足。四辨八音,鉴机施教,是即慧足。吾人因无中道福慧庄严,所以流入生死,而为众生。谚云:‘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庄严极其重要,所以必须求福求慧,而又必须福慧双修。自性是所庄严,福慧是能庄严,能所不二,是名妙男妙女具足的妙庄严。欲求慧男定女,唯有身礼口称意念,三业供养观世音菩萨,便可成功。所以释迦佛再呼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威德之力,众生能恭敬礼拜,福不唐捐。唐,虚也,空过也。捐,弃也。众生礼拜供养,必不虚弃。求男求女,必应所愿。纵以种种关系,未能立刻应验,然其善根已种,一旦因缘成熟,亦决不空过的啊!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此段文是较量念观音名号的功德。吾人平日持念观音名号,到底有何功德呢?释迦佛即告无尽意说:倘若有大智慧人,能单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比较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其功德相等一样。六十二亿恒河沙,是数目,言所念菩萨的多。恒河是印度河名,发源于雪山顶上阿耨达池。雪山最高,即今之喜马拉雅山,由山顶一直流下,如从天堂来,故又称天堂来河。恒河长千百里,阔四十里,而水极浅,河底有金沙,有泥沙,其沙光芒灿烂,细如面粉,尤与我国的河沙不同。一撮的沙,尚不可数,何况长千百里阔四十里的恒河沙呢?佛每讲不可计算的数目,即言恒河沙。娑婆世界中,有许多菩萨,或显或隐,或权或实,有如六十二亿条恒河的沙数。饮食、衣服、医药、卧具,叫四事供养。罗汉虽了生死,亦有时生小病,因躯壳为父母遗体,既有其果报生身,所以亦有其病。除示现的权实菩萨外,余如实行菩萨,亦有伤风咳嗽的小病,非业障的大病,释迦佛亦有背痛事,所以用医药供养,以治其病。须知佛菩萨罗汉,既有其身,(非法身、报身,乃指应化身言。)即有果报,为示病相,教化众生,表显业报不亡。故云:虽无造业及受者,所作之业终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供养出家人,不外这四项。然到菩萨地位,财宝充足,原不需要世间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不过你能发心供养,可以求福。因为存了布施的心,必感受丰足的福报故。供养有内外之分,四供养、五供养、十供养等,皆是外供养。恭敬礼拜,口念名号,心想圣容,此谓身口意三业的内供养。如能恳切至诚,功德更不可思议。倘有人遍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并且尽此身的形寿,至死为止,专门供养,这人受持如此多的名号,是第一大功德。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福田如此的多,是第二大功德。供养又如此的广,是第三大功德。尽形寿发心供养,时间久长,是第四大功德。无尽意!你看他的功德,多不多呢?无尽意回答道:‘世尊!这功德很多很多,实在说不尽的。’释迦佛说:‘此人功德,固然很多,但是倘有一人,单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而不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号,也没有尽形寿的四事供养,乃只一时的礼拜供养,这人所得的功德,比较为何如?’世人礼拜,头不及颡,拜下即起,是简慢心,无益的。须要如大山崩倒,五体投地,是折伏贡高我慢心。并且要万缘放下,一心顶礼,万不可贪快贪多。贪多是妄想,有思量分别,则心乱了。而且菩萨为众生心内的菩萨,即拜自性的菩萨。众生是菩萨心中的众生,以菩萨心中的众生,顶礼众生心中的菩萨,并观能礼所礼性空寂,了不可得,方是真心礼拜,真是供养菩萨,自有不可思议的感应,这是学佛人不可不知道的。所以说此人在一日二十四小时中,以一小时的礼拜,时间不如尽形寿的长,是时少。单向观音,是福田少。仅持一观音名号,亦不如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的多,是持名少。亦无四事供养的具足,是供养少。世人多是从表面上比较,以为前者功德大。实在二人的福,彼此相等,不差分毫。因为观世音菩萨,从无量劫来,早已成佛,现在示现菩萨以度人,所以功德巍巍,不可思议。能礼拜供养,正如礼拜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以一时的礼拜供养观世音功德,犹如等于尽形寿四事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功德。持观世音名号,有无量无边福德的利益,所以观世音菩萨一毫的功德,普贤菩萨尚不知其究竟。犹之真金一两,胜过百斤棉花的代价。单念观世音名号,如持真金一两。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却似积有棉花二百斤,其数虽多,而价值究不能超过一两的真金。又如一颗摩尼宝珠,胜过其他海宝千万万。而且布施千万恶人,不如布施一善人。供养千凡夫僧,不如供养一罗汉。供养千罗汉,不及一菩萨。盖因凡夫僧未了生死故,罗汉不度众生故,所以功德有大小的不同呀!曾有一罗汉出外,令徒弟背包袱,随后同行。徒弟在途中,看见田中农人,辛苦焦萃,发菩萨心,欲广度彼辈。罗汉具他心通,知道徒弟发菩萨心,即令徒弟前走,自己背包袱随行。未久,徒弟念及行菩萨道,任劳任怨,不易担荷,乃退发小乘心。又为师所知,仍令徒弟背包袱随行于后。不曾走了二三里,徒弟想菩萨行虽难行,但成佛必须发菩萨心而力行之,师又令徒前行,再自己负荷包袱。师令徒弟,或前或后,以致徒弟莫明其妙,因询问师。师告诉徒弟说:‘你能发菩萨心,则高于罗汉,所以教你前行。你后来退了菩萨心,下于罗汉,所以仍教你后随。你于菩萨心,或发或止,所以你的走路,也就或前或后了。’所以菩萨心不可不发,且发得愈大愈好,切不可以为自力不足,因而自轻自贱。阿弥陀佛初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愿,当时人亦喧其为癫为狂,终因发愿不退,而成佛道。大家将听经功德,普利众生,愿同众生,共证佛道,处处以众生为前提。因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念念如是发愿,即是冥薰法界,无形中与众生结法缘。观世音菩萨,有此种宏大的救世精神,慈悲度人,其功德正如十方诸佛。所以单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有如礼拜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而且观世音菩萨,又称普门大士,称法界性,所以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亦莫不在内。我们做工夫,念头多,即妄想多。大家以为念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佛法唯简专,惟恒勤,心一不二,即普遍法界,故不必贪多。时而诵此经,时而诵彼经,时而拜忏,时而持咒,忙过不休,虽不无功德,可是反弄得心乱不定了。还有一般人,朝三暮四,喜新厌旧,自无主宰,不如至诚恳切专一不二的诵普门品,或专念观世音菩萨,则获益已无量无边了。从前有高蕃者,聪明有才学,十四岁中秀才,娶妻樊氏,字江城,貌美而性恶。秀才有河东狮吼的隐痛,竟致削瘦如柴。岳母很贤,因女儿不善看待他的丈夫为虑,祈求于观世音菩萨。夜梦云:女的前世,是某寺院和尚所养的长生鼠。秀才前生,读书于寺中,曾毙此鼠,现在一报还一报,必至死方休,若念普门品可救。岳母即告女婿的父母,全家持念,数月未见动静。更令秀才,亦共发恒常心同念。忽有老僧来,僧固精于相术,而明因果的,乡人争往求问,樊氏亦去。老僧即向女说六句话,复用杯水喷在她面上。乡人都以为樊氏平日很泼辣,僧把水喷樊氏面,闯祸必不小,孰料樊氏并不见怒。老僧对她所说谓:‘莫要嗔,莫要嗔,前生亦非假,今事亦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樊氏听了,顿有所悟,于是脾气全改,力革前非,成为孝媳贤妇。观世音菩萨的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福德之利,往往如是。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本品有两番问答,上来第一番问答,是解释观世音立名的所以,今段是第二番问答,问普门示现的所以然。无尽意又来禀白释迦佛说:‘观世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后,成普光功德山王佛。他现是西方的菩萨,为什么来游娑婆世界呢?’我们居住的这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话,我国译作堪忍,是说众生堪能忍受五浊恶世三苦、八苦、一切的苦恼,反醉生梦死,将苦作乐,不自觉悟,不愿了却生死,故曰娑婆世界。佛法是要你明白生、老、病、死等苦,而点破你们的迷团的呀!观世音菩萨来游娑婆世界,究竟说些什么法呢?用方便法,教化众生的事,又如何呢?观世音菩萨到娑婆世界,是不来而来,极乐世界的观世音,实未尝动,如天上月亮。娑婆世界的观世音,如千江水月,有百千万亿化身的神通变化,不动本际,来游娑婆,叫身轮不可思议化。观世音菩萨,为众生无说而说大小权实偏圆各种法门,是口轮不可思议化。随机应变,遇缘化现,因才施教,对症投药,以何方法为便宜,即以何方法而现身说法,是意轮不可思议化。观世音如大医王,众生各有习气毛病,必因便致宜,方可治除习气,合而言之,称做三轮不可思议化。在众生则称三业,在观世音菩萨则成三轮,亦称三密。或现佛、现菩萨、现比丘、现女人等等的身口意,来教化千差万别的众生。如明镜当前,本体清净,本无一物,而各随所遇而现之。从前贵州修文县白山洞,有水银流出,乡人聚集洞中,争取水银,后遂聚居于此,有二百余家。离洞二里许,有溪,水浅而清。一天,有一个美貌女子,裸浴溪中,乡人好奇,所有洞口二百余家的男女老幼,都来争看。讵料洞上的石,忽然下压,居民因此可免难劫。自石崩下后,众人忽不见裸浴女子,始知观音变美貌女子来相救的,实缘众人善根感动的啊!三年后,有一人至压石处,取药草。从石隙中,发出救命声。问他,则三年前石崩时,被压于此。乡人闻讯,争来救出。才知道是三年前众人争看裸浴美女时,彼一个人,单独留洞,故遭此难。因石石互架有隙,他在隙中,未被压死,但亦不能出来。饿来即念观世音,见一白鼠,眼如电光,照见石上,有普门品字,鼠即舐食石上字,我亦日日舐字,即不觉饥饿,尚余二三行,未曾舐到。大家寻这普门品(即本林今天所讲的),翻开石头去看,果然剩余二三行字。此种慈悲方便,现种种身而说种种法,皆是不可思议的啊!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此下正讲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吾人的身体,有知有觉,是有情,名叫正报。山河大地,世界国土,衣服器具,是无情,名叫依报。正报依国土等依报而住,依报亦依正报而有。正报有福,则依报也丰富满足。正报没福,那依报当然也恶劣了。众生正报,有十界的分别。依报国土,因亦有无量的分别。就中可分为四种:(一)凡圣同居土,是六凡有漏五阴众生所依住。如我们这娑婆世界,虽是六道有漏众生所居,然普陀是观音道场,峨媚乃普贤道场,五台为文殊道场,而九华则又是地藏圣地,虽是凡夫居住的地方,同时又是四大菩萨应化之所。又如天台、雁荡,都是罗汉应化的所在。在凡夫眼目中看来,也不过是普通的高山寺院而已。但在圣人眼中,却是菩萨罗汉的殊胜境界。所以这依报的世界,凡圣同居,龙蛇混杂,而且色界天有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阿那含居住,所以称为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是二乘圣人所居。罗汉、缘觉叫二乘众生,又称无漏五阴众生。罗汉以苦集灭道四谛为乘,缘觉以无明缘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乃至生缘老死等十二因缘为乘。二乘已断见思烦恼,已出三界同居土分段生死,所以他的世界,庄严清净,但还是方便道,所谓化城是也。烦恼生死,只了一半,未得究竟,还有余剩,所以叫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为破无明的菩萨所居。以真实因,感真实果,以真实缘,感真实报,色心依正,非常庄严妙好,因为菩萨是大道心的众生,发广大心,度脱众生,积功累德,种大福业,所以得自在无碍。小能化大,一能化多,正能作依,依能作正。所谓一毛端能现宝王刹海,一微尘里转大法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色心圆融,依正无碍,这皆菩萨因中行六度万行种种功德的所庄严,所以叫实报庄严土。以上是六凡三乘的九界。(四)常寂光净土,是佛所住。佛是无上众生,因佛究尽生死,无过其上的,故曰无上。寂是不生不灭湛寂常恒的大寂灭海、解脱德,光是灵明洞照的大光明藏、般若德,常即寂光不二,亘古亘今的法身德。所言寂光土,即是三德秘藏,到此才是究竟的土。土即身,身即土,依正融通,身土不二,只是一道清净法界藏心啊!同居、方便、实报的三土,是事。寂光土,是理。如你们到此讲堂听经,若分别讲堂中男女台椅等,和所听的法中,起思量分别,这即是凡圣同居土。一心听经,了了见无一物,唯是空境现前,不分别听众男女色相,此中即是方便有余土的境界了。若心田清净庄严,发广大的慈悲心,希望大家共得胜益,看见讲堂庄严妙好,即是选佛道场,备生钦仰,此即是实报土的庄严境界了。若以平等不二心,来听经闻法,能所不二,正依不二,自他不二,色心不二,一心清净,阒尔无寄,这即是常寂光土的境界了。同是一个讲堂,而仁者见了以为仁,智者见了以为智。如佛在双林示灭,各人有四土所见的不同,其斯之谓欤!观世音菩萨,见任何国土众生,有何种的机感,应用什么身相,当即现什么身去为他说法。如有一类众生,成佛的机成熟,一见佛相,即得成就他度脱的话,观世音菩萨,即随了他的机缘,现了佛身,对他说成佛的法门,使他断惑证真,而得解脱。佛身有三十二相。顶上有无见顶相,两眉中间有白毫相。如释迦佛毫相,长一丈多,如同小琉璃筒,内外洞澈,能展开,能卷缩。胸前有卍字相,足下有千幅轮相。又有八十种随行好。现身,是身轮。说法,是口轮。‘应以’者,即是意轮。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早成三密相海,示现佛相,即示其本来面目啊!所以观音所现的三轮,诚不可以得心思言议啊!但须知观音法身本无相,所谓法身遍在一切处,亦无形相而可得,然为度生故,而示现佛相,所谓无相而相。其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所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者此也。但无生无不生,无相无不相,则随机现佛相,亦分所然。故云:‘若以色见我,以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者,为勘破空见流弊最紧要的转语啊!示现佛相,有四教的不同:(一)藏教佛,是劣应身佛。生草为座,在菩提树下,身一丈六尺,老比丘相,或见八尺高。凡夫眼光浅,心量小,所以只能见丈六尺或八尺啊!(二)通教佛,是带劣胜应身佛。或现丈六尺,或大如须弥山,能大能小。因通教人根性融通,心量略大,眼光也略远,故见大身,但也有劣根的,仍见小身。(三)别教佛,是圆满报身,千丈高的卢舍那佛。有菩萨根性人,能发广大心的,即见圆满报身佛,如释迦佛对菩萨说华严经时所现的。(四)圆教佛,是清净法身卢遮那佛,为成佛利根大心众生所见。法身以虚空为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藏教佛、通教佛以真空为体,叫应化佛。别教佛以妙有为体,叫报身佛。圆教佛叫法身佛,以中道为体的。佛本无四教四相的分别,但以众生根基有利钝大小,所以所见也不同了。佛中的三身,用月来喻。月体,是法身佛。月光,是报身佛。水月,是应化佛。水中的月影,有大有小,喻佛身有劣应身、胜应身。这是第一示现佛身。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此是第二示现辟支佛身。佛之下,本有菩萨,以观世音目前是现菩萨身相,所以从略,且亦无庸赘叙。辟支佛是梵语,我国文叫缘觉,出于佛世,禀佛因缘教的;又叫独觉,出无佛世,独自觉悟的。如今释迦已灭,弥勒未生,生在佛前或佛后,又不曾听经闻法,独住深山茅蓬里修道,春观百花开,秋见黄叶落,因知世间万法从缘生,从缘灭,因知自性无生亦无灭,无师自通而开悟,叫独觉。如在佛世,当时佛说十二因缘教法,从生灭因缘悟不生灭真空的理,故叫缘觉。吾人生死,由于过去的无明。无明,即爱烦恼。由爱造业行,故无明缘行。此二支,是过去的因。由业行而有业识的投胎,是行缘识。由此而有母胎中的名色、六入。名色即胞胎中的色心,六入即六根。此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根具足,十月满胎而有触。因出胎即有触冷触热,乃至六根触六尘。复因六触因缘,生六受。此是六入缘触,触缘受。从识至受五支,是现在果。从受而生爱欲,起取著。此即受缘爱,爱缘取。爱,即过去的无明,由爱取而造业,必有业报,叫取缘有。爱、取、有三支,是现在的因,将来感生和老死二支,是果。所谓有缘生,生缘老死,是知众生轮回生死,由于过去无明烦恼而来。无明,即现在的爱心,则爱是生死的根本。欲了生死,必须断爱,所以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啊!如果能断此爱心,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老死亦灭。如是推究,顺生十二因缘,而穷至还灭十二因缘,则知缘生缘灭,即悟真空不生不灭的理,名叫缘觉。此缘觉的辟支佛,高出罗汉之上。罗汉只断见思烦恼的正使,辟支佛兼断见思的习气。迷理起分别为见,对境生爱憎为思。罗汉但断正使,正如贮酒的瓶,酒虽倒去,而酒气还在,所以罗汉还有习气。辟支佛不但去酒,又浸除瓶中的酒气,然还没净尽,不过暂超过罗汉之上而已。观世音菩萨观察此类众生,应以辟支佛身得度的,就示现辟支佛身,对他说生灭因缘和不生灭的法门,使他了脱生死,超出轮回。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此为第三示声闻身。声闻即是罗汉,闻四谛音声而悟道叫声闻。何谓四谛?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苦是三界六道生死的苦果,集是见思烦恼生死的苦因。这二种,是世间的苦因果。苦从集来,必断集才能出苦,又必知苦才能断集,所以知苦是入道的初门。从前有老僧,喜行头陀,出外访师。一天,肚中饥饿,因乞斋食于带发修行的女居士处。女居士们以大德莅临,欢喜非常,特备上等斋筵,恭敬礼拜,请僧升座,说法开示。那知老僧,从小未曾听经闻法,那里会开示,弄得面红耳赤,于是自叹!苦呀!因是叹气出声,不知不觉中,叹出一个苦字来。不料这般女居士们,伏跪在地上,非常恳切,听了苦字,想起未修行前,小时受父母管束,长大生男育女,家庭缠缚等等,经过一切的苦况,吃过一切的苦头,思前想后,身世茫茫,不觉悲从中来,痛哭流涕。老僧不晓得他们的原故,更觉骇异,竟不别而行,不饭而去了。女居士们思苦至极而情忘,竟入苦谛三昧。数小时后,站起来说:‘老僧开示我们一个苦字,受用不尽。’是即知苦。芸芸众生,在茫茫苦海中,终日受苦,而不知苦,反将苦作乐,是即有苦而无谛啊!谛者,真实不虚之谓。能知真实是苦,必要寻究苦的根源,而断其集因。不然,不断烦恼的集因,则苦果终不亡。欲断烦恼的因,必须修道谛的出世真因。何谓道?戒定慧是。如一心念佛,三业清净,不持戒而自持,念到一心不乱,湛湛然,寂寂然,即是定。念得慧照现前,历历明明,即是慧。修这戒定慧的道,对治贪嗔痴烦恼的集因。苦因既亡,则苦果自灭,即证灭谛的出世真果,所以慕灭而修道。依如是四谛,修了断惑证真,叫做罗汉声闻。观世音菩萨观察众生中,应以声闻身得度的,即现声闻身,对他说声闻四谛法,使他解脱。以上三应,是现出世圣人身,所说的法门。虽各有不同,然而究竟的目的,无非为达到成佛的妙法啊!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色界天有大梵天王管领大千世界,无有爱欲,清净色相,故叫梵天。而称梵王者,不唯断欲离爱,戒善具足,得初禅定力,且须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喜办为社会民众谋幸福的一切慈善事业,与众生乐是慈,拔众生苦是悲,而发欢喜心是喜,即此慈悲喜三心也。舍而去之,一心入定。如是修四无量,具大福慧,才得做大梵天王。如只断欲,修初禅,是梵天子。兼修慈悲喜舍,自利利他,才到梵王地位。观世音菩萨亦因此类众生,应以梵王身得度脱的,即现梵王身,为说离爱断欲法,慈心入定法,使他解脱。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帝释又称释提桓因,俗名玉皇,耶苏教所谓上帝,即是忉利天王。帝释译作能为主,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如我此间的玉皇上帝。从前是世间的穷女子,在释迦以前,迦叶佛像法中,这女子看见迦叶佛像金剥落,想做功德,为像庄严,行乞集资,购买佛金,请三十二个匠人来庄严。匠人敬佩穷女子的善行,大家发心,不要工钱,完成工作。因此工人们做三十二天的天子,而这穷女人做三十三天的天主。都住在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中央一天,即是帝释。是此女子,因补金功德,宅心慈善,得做上帝。基督教说上帝能为人民的主宰,一切人受他支配,上天入地,都上帝主持。其实人的好恶,自作自受,寿夭福祸唯自心栽培,从宿业所感召,非天神、上帝、阎王所能做主。如不自己革故鼎新,从心地上著实做,而一昧倚赖上帝、阎王,实大不可。天帝以千岁为寿,人间一千年,是他一昼夜,他寿比仙人还长。人说仙家长生不老,其实不过比人命稍长罢了!但天帝及仙道都未了生死,虽宫殿庄严,经过几千万万年后,还须堕落。因这是有漏福报,报尽还堕恶趣,所以求生天堂,终不长久。其他如三时会、无为、先天、同善社等等,虽劝人改恶向善,亦有可取,但都不是了生死的法门。所以诸修行人,必须老实念佛,求生西方,一生成佛,永不退转,为究竟法门。观世音菩萨因为众生相信帝释的原故,不妨现帝释身,以投其所好,然后渐渐引入佛道,以作方便的摄收引诱,使他解脱。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前言四天王天和日月同齐,在须弥山的半腰,再上须弥山顶,是忉利天。都依地居的天。再上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言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能以旁天所化现的娱乐,作为自己的娱乐,摄为己有,自在无碍,故叫他化自在天,亦即是魔王天。观世音菩萨为欲救教此等魔天,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使他解脱。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四禅天的顶上,是摩醯首罗天,即大魔王天,八臂三眼,魔力很大。天大将军,如韦驮天将,原是大菩萨化现,来做护法神。毗沙门是四天王天中的北方天王。东方叫持国天王,南方叫增长天王,西方叫广目天王,北方叫多闻天王。毗沙门,即是多闻天王,是四天王的首领。言一,则四天王并举了。观世音菩萨或现大自在天,或现天大将军,或现四天王,现种种身,无非随类示现而教化众生。所谓现同类身,示同样法,而教化之。其究竟的,无非令其成佛啊!上来讲现天道六种应化身竟。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今文讲示现人道身。人世间有国王长者,有宰官百姓。小王,是世间的国王。转轮圣王,称大王。平常一国的王,皆称小王,如今之大总统、民主主席等,都富有四海,坐掌一国的大权,以他的地位尊贵,且操握著大权,如把佛法来教化百姓,上行下效,大家就都不敢藐视轻忽,而容易信受了。如古时的唐太宗、元世祖、梁武帝都是的。现小王,是身轮。说三纲、五常、十善,是口轮。鉴机,应以何种方便说法,是意轮。世上不信佛法的人,如以帝王主席之尊来教化他才肯信的,观世音菩萨不妨即现小王身,来对他说法,令他解脱。

 

凡道高德重,见多识广,财富信义,齿德兼尊,为邻里乡党所推崇的,皆叫长者。长者,既为人所尊敬推崇,则言出众人必从。若有众生,应以此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即刻示现长者身来劝导他,感化他,度脱他。

 

居士,是在家学佛的人。佛教居士林,即学佛居士聚拢的处所,如树木成林,故称居士林。举凡不贪名利,不慕富贵,澹泊自持,廉洁隐居,明哲保身,人格高尚,或受三皈,或持五戒,清净自修,不为烦恼所缠,任劳耐苦,以身作则,叫做居士。或有众生,若言他事,不足以感动他的心,如果和他讲道谈义,则必听从,观世音菩萨不妨示现居士身,以宏法利生,使他解脱。

 

宰,是官吏,百官大臣之类。如厅长、县长、委员、主席、专员、法官。清朝相国,称为宰相。百官大臣,统称曰官。皆有权势,职掌管理一切人众。此等人,如能宏扬佛法,力量必大。南通徐专员,日前在本林讲演,对于佛法,很有研究。又如金县长,也是信佛法的。其他如戴季陶、于右任、居正、张静江、朱子桥辈皆是宰官之列,都很相信佛法。有许多民众,因之上行而下效,如此而劝,其效力很大,这也是方便示现。还有用宰官以教化宰官的,例如军政长官,闻人要员,不是普通人可以教化的。所以观世音菩萨随顺众生之机,示现宰官身,说法劝导,使他解脱。

 

婆罗门,是印度的贵族。中国有百家姓,印度有四种姓:(一)刹帝利种姓,系王种贵族。(二)婆罗门种姓,如中国之道教,修清净行,不愿作事,专好清雅。(三)毗舍种姓,为商贾贸易之辈。(四)首陀种姓,乃农夫耕种之徒,及奴隶之辈。印度以刹帝利、婆罗门两姓,为尊为贵。设若有人,在深山穷谷,修仙炼道,如以和尚的身分,向他说法,必致于格格不相入。如示以同类的婆罗门身,说同类法,来引诱他,庶几可以教化。所以观世音菩萨,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使他解脱。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佛教的四众弟子。比丘,印度语,中国有三种意义,所以翻音而不翻义:(一)乞士。出家人应托钵乞食,锡兰、缅甸、暹罗等国,都一仍佛的遗教,但中国风气未开,所以不行此制。内乞佛法以资慧命,外乞饮食以养寿命。所以四十里内,有讲经的,比丘、比丘尼,必定要去听讲。假如无故不去,是不求佛法,即是犯戒。即不知如何用功修行,何足以成就慧命呢?(二)破恶。比丘应破十恶,如比丘不能破十恶,便是光头俗汉,而非僧人了。(三)怖魔。比丘能令魔生恐怖,因比丘登比丘坛,白四羯摩,受比丘戒时,护法神皆来护佑。地形夜叉报告空行夜叉,递传到四天王天、六欲天,乃至魔王天,则魔王发生恐怖。因世人作恶,尽是他的魔子魔孙,不能出其范围以外,如能顶天立地的受戒,持戒,念佛了生死,复以教化众生,打破魔王范围,魔宫必致震动。因魔宫魔王,皆在众生心中故。心不正,则与魔王相亲,便接近之。若心正,就成大光明藏,则魔王宫殿,要倒坍震动,所以魔王大生怖畏。如现在能一心听法,即求法的乞士。持戒修行,即破三业的恶,即可恐怖魔王。具足三项,方称比丘。非唯出家人如此,即如汝等居士,一心听经,求佛法要,即乞士。持戒无犯,即破恶。持戒念佛,即怖魔。身虽在家,心实出家,即是在家比丘。不过出家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条具足戒吧了!比丘尼的尼字,即女字。凡出家受三百五十条具足戒的女人,叫比丘尼。优婆塞,是五戒男;优婆夷,是五戒女;即受五戒的男女居士,又译称近事男、近事女,因堪事奉三宝而亲近之。观世音菩萨随类现身,或现比丘相,或现尼僧相,而教化之以清修梵行之法。或示现持五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而教化之以居尘学道之法。然观音本非四众弟子相,但为教化众生,不妨随类示现。如戏台上的剧员,无论或男或女,皆可粉墨登场,扮演戏剧,乃至下台以后,原来无所有;菩萨亦然。所谓不动真际,妙应无方,遍示法界,本性湛然呀!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现女人身,仅此一段。前后所说,都是男子身。足知观世音菩萨,本非女相,不过随类示现之一啊!或现长者夫人,或现居士妇女,或现宰官夫人,或现婆罗门妇女。种种妇女身,贵贱不一。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示现女人身的,有鱼篮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许许多多。因娑婆世界重爱欲,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以女子身教化,易受大益。如前说鱼篮观音的事迹,即是以女身而受教化的啊!女居士们,能深信佛法,以之灌输儿女丈夫亲戚朋友,所得的效力,更加伟大。观世音菩萨,慈悲方便,本非妇女身,不妨方便而示现妇女身,教化劝导,使他解脱。上来现人道身竟。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世间有许多男女,爱欲淡薄,抱独身主义的。男不娶,女不嫁,欢喜清静修行,皆是宿值德本。广东习俗,有一类女子,以嫁夫育子为苦恼,颇不愿意嫁人,而守贞自居。此等人,皆是闺女,贞操处女,叫童女。有男子,好清净,抱独身主义的,叫童男。观世音菩萨察其机,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如华严经的善财童子,即属童男而成佛道。法华经的龙女,八岁成佛,即是其例。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菩萨教化众生,有四摄法:(一)布施摄。即以财物布施众生,则受施的众生,心生欢喜,就容易受教化。譬如小孩,用糖果财物施给他,摄收他,他就欢喜。因此随机开导,即易信入。故对一切众生,皆应随其所好,而善诱之,使他渐渐入于佛道。(二)同事摄。如工和工,商和商,教员和教员,以同事的情谊,来摄收劝化他,就容易生信。(三)爱语摄。世人都喜听好话,喜人称誉,即先赞美,而后摄收劝化他。(四)利行摄。常予以利益,使受其惠,然后皆服从。如张啬翁办工厂,筑马路,大有利益于人,所以一言之出,众皆信从。观音菩萨于天龙八部,异类鬼畜,亦随其类而示现,即同事摄。

 

天是四天王天以下的天人。龙,有天龙守天宫,有海龙守龙宫,雨龙示云雨,藏龙守宝藏,种类甚多,其福报大,孽障亦重。因前世多嗔,所以堕为龙身。大鹏鸟,最喜吃龙,如食面一般。其两翼能分海水见底,攫龙而食,龙王很畏惧他的。一天,释迦佛坐在海边,龙王来求救。佛给他些袈裟,每条龙得披了袈裟的一丝,即可避免这大鹏鸟捉食的难。夜叉,形极怖畏,行走很捷快。乾闼婆,名叫嗅香神。忉利天玉皇上帝,好听音乐,香一点,乾闼婆即前来作乐,是忉利天之乐神。阿修罗,相貌丑陋,译为无端正,而女人适相反,面貌极美丽,在人道之下,住海滨深山中,有天福而无天德,常和忉利天作战。帝释,虽为天主,仍爱女色,以其未离欲界故。见阿修罗王女,名叫舍脂,貌极美丽,即娶他为妻。一天,请岳父修罗王游天宫,回归时,天兵列队相送,修罗王生性好疑,以为玉帝用天兵天将来威吓他,他心中很不以为然。一天,玉帝下降人间,听仙家说经,阿修罗女疑有他恋,向玉帝交涉。玉帝告以实情,阿修罗女不信,要随往侦察。玉帝因她是女子,就阻止她,于是女更加疑惑得利害。女因有神术,待玉帝上车,亦隐身登车,随玉帝下降,待到玉帝下车,女亦从车而出。玉帝乃以荷花茎打她,女娇声莺语,陪罪始了,致仙人闻声而失道。玉帝更怒,女因是气煞,往诉其父阿修罗王。修罗王亦因当日玉帝的天兵天将相送,疑为威吓,于是大遣无数的阿修罗兵将,去攻击玉帝天宫。以神通故,足踏海底,手撼天宫,玉帝败逃,求援于佛。佛教他持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阿修罗乃大败,逃匿于藕荷孔中。世人虽修功德,行慈善事,但多疑善猜,好竞争,要面子,好胜过人的,死后必做阿修罗。迦楼罗即大鹏鸟,一飞九万里,性喜吃龙。佛给龙以袈裟,大鹏鸟因此不得食,求佛慈悲说:‘世尊救龙,其如我等受饥饿何?’佛即令大鹏鸟皈依三宝,受持不杀戒,并教佛弟子,在供佛受食时,用米或粥七粒出生,即布施大鹏鸟、旷野鬼神、和修罗鬼子母等,使得资养生命。紧那罗,头有一角,似人而非人,名叫疑神,亦是忉利天的乐神。玉帝欲听音乐时,紧那罗即前来作乐。摩侯罗伽,是大蟒蛇神,自头至腹,长而粗大。粱武帝妻郗氏,不信三宝,损坏寺庙,死后堕为蟒蛇,求救于梁武帝。帝请志公禅师撰梁皇忏,替他修忏,郗氏因此得脱蟒身,升到天上去。人,指四洲人道等。非人,即指畜生、饿鬼、地狱等。观世音菩萨,为救度这天、龙、鬼、畜等八部众生,亦示现种种身,为他们说法,使大家都得解脱,正显菩萨慈悲普度,不分阶级类别啊!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执金刚神,是佛的护法神。佛教以慈悲为怀,世间恶人常想破坏佛法,金刚神手执宝杵,专打恶人,为折伏之,藉资护法。所以佛教应慈悲处,则慈悲摄受他;应折伏威猛处,则威猛折伏他。有威有德,两者具足。无量劫前,有一国王,娶二夫人。大夫人生千子,二夫人仅生二子。千子拈阄抽签,以定成佛的先后。结果释迦为第四成佛,楼至末后成佛。二夫人的二子亦发愿,长子以千兄成佛,吾愿作梵王,专请说法。次子亦说,我愿做护法力士。所以佛出世,必先由梵王为请说法,又有护法神替他护法的。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是总结文。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在十方一切国土示现,度脱众生。以是释迦佛呼告无尽意说:这位观世音菩萨,成就这样的功德,所以汝等应当一心一意的供养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中,菩萨能施以无畏,解救劫难。观音菩萨具大威神,有大势力,众生有七难三毒,种种怖畏苦恼,能持念圣号,以感菩萨,菩萨必施以无所畏,令得解脱,千处祈求千处应,无感不通。故观音之别号,亦名施无畏者此也。以上讲三十二应身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这段文是无尽意菩萨,发心供养观世音菩萨。释迦佛讲观世音菩萨现三十二应化身,无非为度众生,救七难,解三毒,满二求等等的救苦救难,都用中道的本体,起中道的妙用,为苦海中的大慈航。在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所以应当一心供养。无尽意菩萨即禀白于佛说:世尊!我现在应当尊命,一心供养了。于是把颈项间所挂的宝殊璎珞取下,送给观世音。这串璎珞,用众宝珠镶成,异常庄严宝贵,故叫宝珠璎珞,价值十万两,即一百个一千两黄金之多。罗汉只知自利,不去求福,所以羸瘦憔悴,无有威德,无此璎珞庄严,无此示现威德。菩萨是积极救世,处处利人,所以有大福报,具足功德法财,有大庄严。无尽意是菩萨之一,福报亦很大,所以有宝珠璎珞。单一串宝珠璎珞,已有百千两金,何况其他的物件呢!供养宝珠璎珞,是事。然其中含意实深,无尽意的颈项,表中道实相的妙体,即真空妙有的中道。宝珠璎珞,喻戒、定、慧、陀罗尼种种法门,庄严中道实相。吾人有实相的体,而无戒、定、慧、陀罗尼的庄严。所以吾人应当持戒习定,修陀罗尼等,以庄严自己的法身。解颈众宝璎珞,表已证中道法门,而不住于一切法门,示常舍行故,此乃表法。无尽意把璎珞解下,供养观世音菩萨。口中称说:‘仁者,请你受我的璎珞法施罢!’这‘仁者’二字,是菩萨和菩萨的平等称谓。观世音菩萨,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故称仁者。供养宝珠璎珞,原属财布施,何以称为法布施呢?须知宝珠璎珞,是自心中的宝珠璎珞,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故。璎珞宝珠即心,心即璎珞宝珠,心即法,法即心,目见耳闻,一切万物,无不属诸自心。全物即心,全事即理,即财布施而转做法布施了。但我辈众生则不然,心外取法,执著种种事物为实有,故心法隔阂,财法各异了。有等人输财救难,尽力为之,自以为功德很大,可是一遇了毁谤,即便懊恼,立刻现出愠色来,这叫著相布施,这是人天有漏的因。因为不明白佛法,不知道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救人即救己,故无功德可居,亦何诽谤的可言。如此则终日作功德,而不居功德,且为我人本分事。则虽财布施,亦即法布施了。如施而不忘,三轮不空,即便有意识作用,于佛法是不相宜的。从前达摩到中国来,梁武帝问他说:‘我喜做功德,到处修建寺院,塑像造塔,印经流通,度无数僧,这功德如何?’达摩回答说:‘没有功德,因为你著相布施,不过享人天福报而已,福报一尽,依然堕落。有漏布施,是有漏功德,不是真功德啊!’梁武帝即问:‘什么是真功德?’达摩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依这样去布施,和一切行业,才叫无漏功德,即法布施啊,即叫真功德啊!’何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呢?能慷慨布施,把人人所心爱的钱财,去救灾救难,此种布施,是具有智慧。如没智慧,那肯布施。然虽有布施智慧,若一经著相,便落入有为有漏的染污,这智慧即不净了。倘能三轮体空,不著有相布施的人,行心的所安,无功德可居,如此布施的智,是清净无染,叫做净智。如是则能施所施,没分别心,没思量心,周遍圆满,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叫妙圆。无所住而生其布施心,不落心意识以布施,能所双忘,了不可得,是其体空寂,无住生心,叫净智妙圆。生心无住,叫体自空寂。能如是的,叫法供养,叫法布施。总而言之,不著相的布施,福等虚空,量周沙界。一著相分别,则有限量,成有漏功德了。无尽意是大菩萨,即财施而为法施。财施法施,等无差别。然无尽意以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却不肯受他的供养,因为无尽意是遵佛所讲,而发心供养,未见释迦佛令受,所以不肯受。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愍,怜也。无尽意见观世音菩萨不肯受这璎珞供养,再对观世音菩萨说:‘仁者!我发心供养璎珞,为众生故。因见众生受苦受难,不可言状,请你大慈大悲,怜愍我们这般众生,受了这份璎珞的供养罢!’无尽意菩萨为一般众生而发心供养,是为群众谋福利,这才是真心供养。这时佛即告观世音菩萨说:‘你应当大慈大悲,怜愍这位无尽意菩萨的好心,和法华会上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和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受这份璎珞的供养吧!’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即时,正无尽意恳请观世音菩萨慈悲哀悯纳受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劝告观世音菩萨受璎珞供养的时候。观世音菩萨,为愍诸四众弟子,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以不受而受。受了以后,将璎珞分作二分:一分供养释迦牟尼佛,一分供养多宝佛塔。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是姓,译做能仁;牟尼是名,译作寂默。能仁,表利他慈悲。能,是才能力量,即积极利人的才能;仁,即拔苦与乐的仁慈。寂默,表自利智慧,寂静默照,慧照破惑自利。世人有专为众生作慈善事业,其用心固然不可厚非,可惜他但知积极,不以理智观察,空其所有,所以难得良好美满的结果。必用寂然工夫,死心蹋地,一心念佛,念到身心双忘,打破人我见,伏断烦恼,逆来不嗔,顺来不喜,即是死尽偷心。然后发心出来替民众谋幸福,为人群作利益,我人才都可得到美满的结果。既没有成败得失的念头,也了无一物当情,到处舍己从人,损己利他,即所谓由消极而积极,即出世而入世。释迦,即妙有入世。牟尼,即真空出世。所谓世出世间,一以贯之。顾名思义,则可知佛不是一味消极的。明乎此,作公众利生事业,即与普通善人举行善事,所得效果,就大大不同了。所以凡我学佛人,应以释迦牟尼四个字作准则。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时,讲堂前地上涌出一塔,内有多宝佛。多宝佛是无量劫前已经成道的古佛,因释迦佛讲法华经,是难得希有的,所以特从地中涌出来作证。观世音菩萨始而不受而受,既而受了,分作二分,奉释迦佛及多宝佛塔,是受而不受。不受而受,叫妙有,即释迦。受而不受,叫真空,即牟尼。合而言之,道在其中了。佛呼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此的威德神通,到娑婆世界来,功德巍巍,不可思议。普门品所讲观世音菩萨,现三十二应身,游于娑婆的本迹,至此已竟。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偈和诗体相仿,或复述长行文的深奥意思,或补叙长行文所没有说到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译本,原来没有偈文,后来有一位阇那笈多,译出这偈,后人即将此偈,补在罗什所译长行普门品之后,合成一品。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这四句,是无尽意的问语。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相好,故叫妙相具。无尽意未问之前,先赞叹佛的妙相,所以起初就说世尊妙相具。‘彼’指观世音菩萨言。我现今再重新来发问,这位观世音佛子,以何种因缘,称为观世音呢?佛子,凡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都是佛门弟子。佛视四生如赤子,一切众生皆是佛子,所以都称为佛子。但佛以弘法为事业,以度生为家务。近世有许多比丘比丘尼,视寺院田产、金钱财物为家务,以应酬佛事为事业,就非真佛子了。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大慈大悲,开示众生,完全以弘法度生为家务事业。我们既是佛子,担当佛的事业,应当如佛一般的教化众生,犹之人子的继承保持父母的家务一样,否则便是不忠不孝,没长进的,岂是真佛子呢?二乘罗汉,只知自利,不肯利他,亦非真佛子。凭实而论,唯有菩萨能自利利他,到处弘佛法,度众生,担荷如来家业,绍隆佛化,这才可算是佛的真儿子,所谓法王子。有人欲弘法度生,为真佛子,奈以自己不懂佛法,又如何呢?尽可单单持念阿弥陀佛,并且劝人也称念阿弥陀佛,戒杀放生,这也是菩萨心肠,而为弘法度生的佛子了。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具足妙相尊,即指佛而言。无尽意用偈发问,佛也用偈回答,故曰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你要一心的听,观世音菩萨的行门,是不可思议的。因观世音以一心三观的智,照十法界世间的音声,为他所观一境三谛的境,能所不二证中道妙体,起中道妙用,善于普应示现。所以十方世界,无一处所不示现的。以三十二应化身的应现,如同镜的鉴物,同时映出,不先不后,横遍十方世界,无一世界不现。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无一时间不现,所以又称普门大士。弘,广大也。誓,愿之要。观世音菩萨初作凡夫时,曾发弘大的十二大誓愿,广阔无边,渊深莫测,如海一般。且从无量劫来,所行的菩萨道,都是不可思议的。如侍奉亲近供养过去千千万万的佛,培福植慧,常发空有不著的清净大愿。愿大,行大,供佛多,源长流远,根深蒂固,所以具有如是普门示现的应化身,施大无畏,不可思议的妙力。这是释迦佛赞叹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的妙力,不是一时可毕其词,今只约略说,故曰‘我为汝略说’。众生如闻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或看观世音菩萨的圣像,恭敬礼拜,一心称念,决不空过的。闻名,是意业。称念,是口业。礼拜,是身业。三业恭敬,一心不乱,能灭一切苦难。诸有,指三有、九有、二十五有。三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九有,即欲界一有,色无色界八有,共九有。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含,共是二十五有。广言之,曰二十五有。略言之,曰三有。处中而言,为九有。因果不昧,有因有果,叫有。三界二十五有众生,同在生死烦恼苦海当中,如能收摄三业,一心身礼,口称,心念,可消二十五有,一切诸苦,及众厄难,奚仅消同居土中七难三毒呢?即方便土,实报土中众生,亦皆如此。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假使遇到恶人,兴起杀害的意思,将你推落到大火坑中,性命不保;或者有人,渡洋涉海,船舶打翻,有龙、鱼、罗刹诸鬼的灾难,你在这水火大难当头的时候,能真诚称名仗观音的威神力量,火坑变成清凉池,巨海中千波万浪,也不能飘没你了。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或植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此等偈颂,都是重颂长行的,只略言而不必详释。或者有人在须弥山顶,被怨家推落寻仞的岩下,必致粉身碎骨,仗念观音加被的力,有如太阳在虚空中住一样,不致跌落下去。或者被恶人追逐,堕落金刚山下,仗念观音加被的力,不能损坏一毛一毫。或者怨贼盗寇将你围绕,各人执了利刀快刃,前来要加害于你,你能念观音,则仗他威神加被的力量,寇贼等自然都起慈心,把恶毒心降伏了。三年前,我在苏州讲地藏经时,有鲍圣云居士,异常热心,护助讲经法会。圆满日,鲍居士乘轮船回青岛去,轮船出了吴淞口后,为匪绑架向南去了。我看见报,心中很不安,即为他起观音七。他自绑架以后,也加持念诵观音圣号,竟至脱险,在除夕日来到观宗寺。我撰有鲍居士脱险记,详志这事的始末。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或遇国法王难,临到斩头,寿命将终的时候,能念观音圣号,刀就一段一段的损坏了。或犯国法,或被匪贼的囚禁,手足被镣拷缚,能持念观音,即仗其威神的力量,可以无形解脱。一僧入山采药,被猺人攫捉囚禁,并缚起手足,将作食料。僧一心虔念观世音菩萨,忽来一虎,破牢屋,把僧救出。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或者遇到恶人,用恶咒来诅咒你,或用毒药来杀害你,(在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等边界地方,常有所谓黑店者,误入其彀,即被毒死或被咒死,夺取钱财),能念观音,即可免此厄难。而他所要加害于人的,反害到他本人身上去了。苏东坡以为‘还著于本人’,不如改作‘两家俱没事’,如此可以不致害人,也不致害己。这因苏东坡没明白佛法的折摄二法门。佛法应慈悲则慈悲,应折伏即折伏,如一味慈爱,而不折伏,则恶者无以悛改其过恶。譬如杀生,固然是佛法里所应戒的,然而应开则开,不过要出诸善心、慈悲心、无记心,深生惭愧,万万不可稍萌嗔恨心、憎恚心。如佛弟子,见途中有毒蛇,咬死多人,因即杀蛇,免再噬人,此种杀生,一方为救众生,一方使毒蛇现在减少恶业,未来少受恶报,如是而杀,两方有益。因为这种杀生,含有怜悯心,为保护其余众生故。宁可自己犯杀戒,堕地狱,终不令其受无间苦故。由是因缘,于戒无犯,这叫亡犯济物。所以佛法中的戒,虽法官军官,都可以受持的。对于祸国殃民,杀人放火的奸贼寇敌,依国法处他死刑,可使民众安居乐业,高枕无忧,这样对于菩萨戒,亦无所犯。不然,如出诸嗔恚心,则恶过甚大,便当堕落三途受苦。后人以苏东坡所改不当,所以仍用原句。从前有神卜赖省干,用心不正,家中供一个妖物,使他的卜神灵。每年来江浙骗了童男童女,带回去祭妖。一次,有一女孩,被他引诱,囚在一间屋里。当时,教她沐浴更衣,以待妖物的来吃。这女孩平日知道念观音菩萨,于是一心称名。夜半时,天窗忽启,妖的两只眼睛,如电炬一般,自窗而入。女虽惊怖,然仍一心称名。女孩口中,忽然也发出光来,射到妖物身上。忽然自天窗上落下一物,女孩急呼救命。适巧屋外有巡逻人经过,闻声入内,烛视之,孩旁原来是一条大毒蛇,已僵死。巡逻人即捉赖省干,送到官厅去,办他的罪。此即所谓害人反害己,还著于本人呀!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你如遇到凶恶的罗刹、有毒的龙,和一切作灾的鬼等,欲来加害于你,你如一心念观音菩萨,那么罗刹、龙、鬼等,顿时都不敢来加害于你。故曰‘时悉不敢害’。鬼畏光明,欢喜近黑暗。人能一心不乱,称念圣号,性天朗耀,即现大光明,所以罗刹恶鬼不敢来害。从前有一人,专喜问人。一天,路途上遇了一个罗刹,自知性命难保。但这人好奇,即问罗刹说:‘你为何胸白背黑?’罗刹回答说:‘怕太阳光,背光行走,所以背黑胸白。’这人于是拉罗刹鬼到太阳光处,罗刹即时消灭。吾人自心,妄想不绝,即是黑幕重重,所以鬼常来作祟。如能正大光明,一念不邪,罗刹鬼怪,那能相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山林旷野,豺狼虎豹,张牙舞爪,凶猛非常。内地平坦,不容易见到,深山丛谷中,时有恶兽出现。如你遇到的时候,能够一心称念观音,这些四面围绕著的恶兽,即很捷疾的逃走,避到无边无际的方向去了。福建有雷法震,烧炭为业。一天,入深山烧炭,有一只老虎,张牙舞爪,迎面而来,形极怖畏。正当危急的时候,忽来一个美女子叱虎,虎即跪下,俯首而去。法震幸得相救,叩问姓名。女子答说:‘我是君家鸭栏木。’言毕不见。雷法震因忆家中有鸭栏木,纹理精细,拟雕刻观音圣像供奉的。奈以事忙繁,未及雕成,然仅此一念之生,已蒙如是感应。吾人善念一生,天上的华贵宫殿已成;恶念才萌,地下的镬汤地狱已设。所以起心动念,务要去恶从善呀!雷法震脱难回家后,即将鸭栏木雕成观音菩萨圣像,终年供奉。这即恶兽疾去的引证啊!蚖蛇,黑蛇也,很毒的,人被咬立死。蝮蝎,是四足虫,壁虎之类,此等虫蛇,能够口吐毒气,如烟火然,念彼观音力,自然寻声返回他去了。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天起浓云,风雨交加的时候,电火烁烁四布,雷声隆隆震动。雹是冰块,或大或小,能够损禾伤人。澍,下落也。大雨,雨的大得如同倾盆。凡此种种,都是灾荒凶险的象征。如人在风雨雷电冰雹之下行走,有生命的危险,如能快快回头,念彼观音名号,即可立时云消雨散,雷停雹止。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众生内心被贪嗔痴慢烦恼的所逼迫,外面有水火、刀兵、饥馑三灾,八难诸苦的交煎,困于无量痛苦中,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具有妙观智慧的神力,无难不救,无苦不拔。甚至同居、方便、实报三土众生,一切生死烦恼苦厄,皆能救济,令得解脱。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观世音菩萨具足神通妙力。‘神’名天性不测,‘通’即慧心,以天然之性,彻照无碍,叫做神通。众生本具神通妙用,奈为烦恼妄想所盖覆,不能显现。倘能万缘放下,神通即现前了。菩萨罗汉,天仙鬼神,都有神通。鬼神的神通是鬼通,非常微小,只见人鬼二道的少分。天仙虽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五通。然而皆是狭心,且缺无漏通,故称有漏神通,以烦恼还完全在故,所以有时动杀机。罗汉加具无漏通,而有六种神通,所以超出三界。虽超过天仙的有漏神通万万倍,但尚未究竟,所以他的天眼天耳,仅见闻到三千大千世界,神足只能于此三界得自在,宿命仅知八万劫以内的事情,他心只知六凡的心念。菩萨破一品无明,天耳、天眼即能见闻到百个三千大千世界,范围比罗汉广大百倍,但也不能算是具足,惟佛能见到无量无数无穷无尽的三千大千世界,观彼久远劫前,犹如今日,彻法底源,究竟具足。观世音菩萨早经成佛,叫正法明如来,已证自心实相的体,具足不可思议的大神通力,所以和其他初成菩萨道的不同,因曰‘具足神通力’。又复广修大智慧、大方便。智即实智,照理;方便指权智,解事。应机说法,权实二智都具足,称广修。有实,即等诸佛。有权,即无生不度。所以十方世界,一切国土,无一处不示现其各种应化身,而广度众生。即种种恶趣,如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和吾人生老病死种种无量的苦,只要称念观世音名号,即蒙慈光加被,能令痛苦渐悉消灭。地狱有八寒八热的大狱,众生作五逆十恶,即堕入此道受苦。观世音菩萨,见地狱众生受苦,常去教化度脱。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饿鬼道百千万年,尚不闻浆水的名字,况诸饮食。观世音菩萨,变鬼王面然大士,因此引起佛说焰口来普救一切饿鬼。畜生道的飞禽走兽,鳞毛羽角,皆缘前生孽障而来。凡人欺骗诈伪等,即入此道。或还债而来,或偿命而来,受苦不堪。观世音菩萨常现畜生,教化他们。生老病死苦,在人类中,无论贫富贵贱都不能免,即天堂仙道也不能免。所谓‘人间难免四相苦,天上何曾免五衰?’观世音菩萨为怜悯众生的苦,只要你能称名,就渐渐令你消灭痛苦,常得快乐。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真观即真空观,观照一切诸苦悉皆真空。吾人内有身心,外有世界,都因妄念分别妄见而有,其实都虚妄不实。妄见的有,犹如梦中所见,本不真实。又同翳目所见灯光上有五色圆影,虚空中有狂华乱舞,实则灯光本无圆影,虚空那有狂华,不过目有翳疾,因有所见。犹之世界国土,人我男女,大小内外,富贵贫贱,都是妄见所有。到佛的地位,就了了见无一物。如目去翳,无灯上圆影和空中狂华,唯是清净,一尘不染,故知一切境界,都因妄见而有。因执有而起分别,起分别则有爱有嗔,有苦有乐,有好有丑。反之,一念不生,身心还无,万物安有,照见五蕴皆空。一切皆空,非是灭有为空,是叫真空观。世间没有千岁人、万载屋,都是生灭变迁,胡有实在?所谓空诸所有。但空而不空,是妙有。空中本具一切法,非断灭空,所以亟须行善积德,损己利人,广度众生,这即是妙有观。何以说是清净观呢?因世人做慈善功德的事业,合我意的作,不合我意的弃,顺来则喜,逆来则嗔,有好恶爱憎的心理,存成败得失的知见,只知实有,不知其体本空,处处执著染污,不能算是清净。观世音菩萨终日在尘劳中度生,实无尘劳的相,利生的心,非有而有,有即非有,如水月空华,无著无住。所以虽积极救世,入有度生,而清净无垢,如莲华的出于泥水之上,又如百花丛里过,一叶不沾身。但是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所以叫清净观。真空观,是出世的。清净观,是入世的。从出世而入世,是真利人;从入世而出世,是真自利。真净圆通,即空即有,空有不二,入于中道。而中道观智,不停滞空有二边,所以周遍法界,广大无碍,所以叫广大智慧观。修真空观,破见思烦恼,证般若德。修妙有清净观,破尘沙烦恼,证解脱德。修广大智慧观,破无明烦恼,证法身德。这三观举一即具三,言三即是一,非前后,非并别,为绝待圆融的三观,即观世音之观字的意义。这自利的三观,亦即是利他的本根啊!

 

慈观和悲观,是利他的二观,亦即自利的用啊!观世音菩萨,是众生心中的观世音,与众生同体不二。拔众生苦,即拔自己的苦,虽令众生脱离五住二死的一切痛苦,解除六凡三乘的一切灾难,无不摄他为自,当做己躬下事,所以叫同体大悲观。慈能令众生得真空乐、妙有乐,乃至中道无上涅槃不生不灭寂灭乐,无上菩提不垢不净觉法乐。终日与乐,而无与乐的相,无菩萨的能缘,亦无众生的所缘,能所唯是一心,故叫无缘大慈。所以我们众生,常愿观音菩萨慈悲与拔,常瞻普门大士妙相庄严,顶礼景仰,以求摄照。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观世音菩萨,于前三观具足,一切烦恼,破除清净,无有垢染,故曰无垢。吾人的心,本是清净,如明镜的无垢光洁,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只因贪嗔痴三毒的垢障,如明镜的蔽尘垢,而失却光洁的用,此众生的所以是众生啊!观世音菩萨当初也是凡夫,用三观功夫,把垢污洗刷清净,达到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净极光通,垢尽明现,所以内外洞彻光明,故叫‘无垢清净光’。如是无垢清净光,即是大智慧光。慧光照耀,犹如杲日丽天,能破一切黑暗。吾人虽处光天化日之下,但大家糊涂,自心恶劣,实则仍是在黑暗世界中。今来听经闻法,明理开智慧,念佛即清心,转黑暗世界,变成光明世界。菩萨以真空观,证一切智光,来破众生见思的黑暗。以清净观,证道种智光,来破众生尘沙的黑暗。以广大智慧观,证一切种智光,来破众生无明的黑暗,故曰破诸暗。众生烦恼黑暗的苦因既破,则一切苦难的果也亡灭,故曰能伏三灾七难,一切风水火刀兵浩劫,盗贼等难,乃至消灭于无形中。观音菩萨,用三观三智光的慧日,放大光明,普照世间,都令离苦得乐。以一切智光的慧日,放真空的光明,普照六凡同居土世间;以道种智光的慧日,放妙有的光明,普照二乘方便土世间,以一切种智光的慧日,放中道的光明,普照菩萨实报土世间,故曰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四句是赞观音菩萨三轮不思议。初句赞身业。悲体,是大慈悲的法身体。大悲法体,从持戒得。观世音菩萨用大慈悲戒体,身轮现通,示现三十二应,显大神通,骇动如雷震大千,醒人迷梦,故曰‘悲体戒雷震’。次句赞意业。菩萨的用心,无非大慈大悲的心肠,鉴种种机宜,用种种方便,希望众生尽得利益,用意深妙,如大云遮蔽炎日,除烦热而得清凉,故曰‘慈意妙大云’。第三四两句,赞口业。甘露,天上的长生不死药,喻不生不灭的妙法。菩萨口轮说法,法法普润三草二木的众生,各得生长,咸令灭除烦恼的火焰,得证涅槃不生不灭的清凉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如遇争执,涉讼官厅的危险,或兵灾战祸,恐怖的危险,念观音名,一切怨家对头,都可退散。如本县平潮费范九居士,当一二八沪战时,正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服务,赁住闸北天通庵路源源里,适在枪林弹雨之下,他于一二九早晨,竟安然出来,到宋公园路俭德新村。讵历五日,战线扩大,俭德新村又将成为炮火的中心。他就决意到公共租界暂避,奈苏州河一带,密布电网,不能过去。正在踌躇的时候,忽见一小孩,向他说,赶快走,后面来了。当时费居士同行的有年迈的岳母,有他的夫人和公子,遂看见铁丝网中,开了一个二尺长方的洞门,四人顺次跨过去。遇著巡查的外国兵两人,大为谔异,而回顾小孩,已不知去向了。等军事告终,他住的源源里,四邻都变著瓦砾,惟他的房间,尚巍然独存,这就是费居士和他全家平时专诚持念观世音菩萨所收获的不可思议灵感啊!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上文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是释观世音的观字。今文,是解释音字,以此合释观音菩萨建立洪名的所以。妙音的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菩萨虽到处随缘教化,施权谋方便的法音,然即权是实,原来不迁不变,不动不摇,所谓随缘而常不变,即用的体,故曰妙音。观照世间一切持名求救的音声,即无刹不现身的寻这音声,而去救苦。不动天月,普印千江;不起本妙,普门济难;即实而施权谋,不变而随缘,起诸妙用,故曰观世音。妙音观世音,不变常随缘;亦可观世音妙音,随缘即不变。梵者,清净洁白为义。观音的音,不落空有,无二边的染。上契十方诸佛中道实相的理,故曰梵音。菩萨说法的妙音,既圆满普遍,更不失其时机,语语下合众生的机缘。众生闻了法音,无不喜悦,有如海潮普遍,而又退涨有一定的时候。众生缘熟时至,菩萨即现身而为说法。机宜既尽,则应迹不隐而隐,故曰海潮音。梵音,上求佛道。海潮音,下契机宜。所以超过同居、方便、实报,诸世间一切的音。因此之故,我人应当常常称念,才得实益。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吾人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万不能萌生丝毫的疑惑。疑,是信的大障碍,难得感应。所以念念之中,勿可生疑惑,蓦直念去,自得利益。况且菩萨断尽烦恼,非同其他还没断尽无明烦恼的菩萨,也不同于罗汉。因罗汉没有空尘沙烦恼,何况无明烦恼呢!所以权乘菩萨和罗汉,虽是圣人,仍是圣中的贤。唯有观世音菩萨,是圣中的圣。因五住究竟,二死永亡,究竟清净,故曰净圣。须知我人在生死苦恼的时候,厄难的时候,能一心不乱,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即能作我们所依的慈父,所怙的慈母。因观世音菩萨,具一切无量功德,以大慈悲眼,平等的看待一切众生,无有差别,如同父母的爱护儿女,非常热心,所以在大难临头,可以依靠了作为恃怙。观世音菩萨以累功积德,福如众宝聚,如大海无边,因此之故,众生应当礼拜供养。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当佛说偈颂完毕的时候,有一位持地菩萨,从座起身,禀白佛陀,赞叹此品,证明功德。持地菩萨,在无量劫前,本是一个苦恼人,无多学识,但是心怀兼利,益人心切,异乎平常人,肯做慈善功德,利益世间民众,并且能损己利人,具菩萨心肠。所吃亏的就是并没有听过经、闻过法,理路不明。凡所益物的举动,天性使然,暗合菩萨的行为。生而孔武有力,终日在桥旁路边,遇重负肩担的人,必定代负代担过桥。或车不得上行,必代他推挽,并不受值也不受谢。见路有不平坦的,高的平下,低的填满,或力修桥梁,大家都称他持地。虽到处苦心孤诣,用心良善,但未见若何效果。一天,遇见毗舍浮佛,便恭敬礼拜。佛说:‘你做公益,慈善普济,固然很善,但一味从物质上做,不知万物唯心,须知世界大地,都是心中所现。地的高低,由心的不平,所以人心平,则世界也必平。心为万物的主因,因平则果平,理所当然。所以欲平大地,必先平心。’持地菩萨经此番开示后,即从事行而入理观,渐次加行,破无明,证法性,成大菩萨。释尊讲普门品时,彼持地菩萨也在座,听到临了时,乃出众证明,述大众得益的相。即从本座而起,至佛前合掌白说:‘世尊!倘有众生,能听这观世音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具自在三业,无障无碍,能普门随类示现神通威德之力,则此人听法功德,极其浩大,非同小可哩!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释迦佛讲普门品时,在座听经大众,有四众弟子、天龙八部等,不计其数。内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皆个个发大心,约吾人一身之内,也有八万四千众生,一人听经得益,即八万四千众生皆受利益,这就一身而言。然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法界皆在心内,你发起菩提心,即法界缘起,一动一切动,所以自心中的无量大众,也都发心了。阿耨多罗,译无上。三藐,译正等。三菩提,译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心,即发成佛心。现前众生的觉知,是妄知妄觉;如觉悟万法皆空,了无所有,不著于有,叫正觉。虽正觉而一味著空,又不平等,故必先以自知知后知,先觉觉后觉,慈悲觉悟众生,积极而救世,既不偏于顽空,又不滞于假有,则空有平等,是叫正等。自觉觉他,二都圆满,超过一切功德,叫无上。三菩提的正觉,是自利,是真空,是消极,是出世的。三藐的正等,是利他,是妙有,是积极,是入世的。阿耨多罗,是自他不二,空有不二,平等一如,融出世于入世,会积极于消极,圆融无碍,是空有平等不二之中道。妙有非有为真空,真空不空为妙有,叫圆绝妙中的佛性,成佛即是证此性啊!世人每误认佛教以为空门,非是真义,必须了知空而不空,不著空而利他,才是三藐。也须知有即非有,不著有而益己,得真空觉悟,才是三菩提。如是离能所,绝对待,唯是平等不二的中道,才是阿耨多罗的无上。此则超凡夫、罗汉、菩萨一切之上,不能和他相等,故曰无等。无等而等,等于一切,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叫无等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人人皆当成佛,皆可等此无等的菩提心啊!所谓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所以大家应当发这广大菩提心。吾人既明白佛法的真义,若不发心行持,如说食数宝,如画饼充饥,终归结底,不能得点受用。所以从明天起,接打观音七,所以依解起行,目足双运。希望大众,万缘放下,真践实履,离情超见,老实持念,克期取证,冀获胜益,才称为真佛子。愿诸佛子,勉旃毋忽。

 

《返回世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