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微澜

 

元音老人著

载于《禅》刊 1993 年第 3 期至 1995 年第 3 期

 

高峰·主人公在什么处?

开示悟入佛知见

物我不二

眼处闻声始得知

直指与参话头

大机大用

 

高峰·主人公在什么处?

 

高峰妙禅师初参断桥伦和尚,令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即日夜不懈,不眠不休。后参雪岩钦和尚,钦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 ’师未及答话,即被打出。如是不知经过几多次,师非但毫无怨忿之意,却更虔诚参叩。( 这在今人不用说经过多次棒打,即稍为语重一点,即心怀不满,把脚底板给你看了。于此可见古人用功多么恳切诚笃! 这样精诚专一的用功,哪得不开悟、证道? ! 吾等后辈小子对之能不惭惶愧汗而奋起精进乎? )

 

师于参话次,偶于梦中忆断桥伦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疑情顿发,三昼夜目不交睫。( 参禅贵起疑情,疑情一发,笼罩全身,凝作一团,好消息即将至矣。)

 

一日适逢达摩祖师忌辰,随众往诣三塔讽经,偶抬头,睹壁间五祖演和尚(  临济宗杨歧会一支白云端和尚嗣,圜悟勤和尚之师。) 遗像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原来是这汉。’蓦然省悟,打破拖死尸话头。

 

悟后,诣南明,再谒钦和尚。钦一见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到这里来? ’师便喝! ( 悟后气概便不凡。) 钦拈棒,( 再勘过。) 师把住云:‘今日打我不得。’( 的是可儿。) 钦曰:‘为什么打不得? ’( 苍天苍天,放过一著。) 师拂袖便出。( 赖有这一著。)

 

翌日,钦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 天下慈父心。) 师曰:‘狗舔热油铛。’( 也知你欲进不能,欲退不得。) 钦曰:‘那里学这虚头来? ’( 你问阿谁? 由和尚钝置来。) 师云:‘正要和尚疑著。’( 得理不让人。) 钦休去。( 奈何伊不得,只索饮气吞声。) 自是机锋不让。( 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一日,钦作寻常问话云:‘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 ’( 垂钓千尺意在金鳞;好肉上挖疮作么? ) 师曰:‘作得主。’( 将谓将谓,原来原来。果然失却定盘星。) 钦进问云:‘睡梦中作得主么? ’( 雪上加霜,再犯不容! ) 师答云:‘作得主。’( 犹自不惺惺,脚根下泥深多少! ) 钦更问云:‘正睡著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人公正在什么处? ’( 请问和尚。不妨更加一槌! 岂在别处。) 师无语。( 古佛过去久矣;早纳败阙了也。) 钦嘱曰:‘从今日始,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问我这一觉主人公在什么处安身立命? ’( 莫瞒人家男女好;‘活’马权作‘死’马医。)

 

师乃奋志参究。自誓:拼一生做个粥饭僧,决要这著子明白。( 不愧须眉,好男儿岂甘与草木同腐! ) 一日午睡,同宿友僧莽撞,推师枕落地,噗通一声,师乃大彻。( 已迟八刻! 这僧莫非大悲菩萨现身么? ) ( 注:括弧内系本文作者的著语。)

 

我们读了这则公案,除了由衷的崇敬赞仰高峰祖师精诚不懈的参究精神与深彻的悟境外,同时也获得了下述的珍贵启示:

 

第一,如果我们真要超轮回,了生死,参禅必须放舍一切,死心塌地抱定一则无义味话头,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孜孜兀兀地日夜参究,方能打开本来,亲证实相。绝不是懂得一些文字义理,会打两句机锋,下得几句转语或舞文弄墨地写得几首偈颂,就作为开悟的;更不是在色身强健,生活优裕时,过得轻松愉快,安祥自在,即是开悟。

 

第二,参禅必须起疑情。以疑情生起,方能遮断妄念,蕴集爆发力。一旦时节因缘到来,如火药碰到火星,顿时爆炸,当下打开玄关、识锁,亲见本真。否则,妄念不断,无力爆发,徒丧光阴。故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非虚语也。

 

第三,说得口头禅与舞文弄墨的禅客,虽然一时看起来也不无禅味,但这只是暂时的假相,他们心中并非清空廓彻,眼前总有个物在;即使勉强静心打坐,心中也隐隐地有个物在,光明始终不得透脱,如何能消融身、心、世界,而亲证本来! 既未亲证本来,又如何能息却猿心意马而得泰然大定? 所以一旦逆境来临,平时说的那种安祥愉悦的心情,便不知飞向何处去了。

 

这种人不要说于睡梦中作不得主,便是于白天寻常日用中也作不得主;不要说于较难觉察的顺境中不能做到泰然不动,无有丝毫移易,即是较易知晓的逆境来时,也不能不随境流转而忿怒怨懑。尤其当病魔来侵时,更是无法抵御而痛苦呻吟,万般无奈。

 

大慧杲禅师呵斥此等禅客如药水汞,遇火即飞,不得真实受用,又如何能了生死、出轮回? 故告诫我等后辈参禅务必真参实究,不可在言句义理边讨消息也。

 

第四,高峰禅师的前两答‘作得主’确是好功夫。是我辈后学做功夫的典范与榜样。我们学佛修道,就是为了在生死岸头做得主,不为业障所牵累而沉沦苦海。要做到这一点,就须于生时首先在白天日常动用中作得主,不为顺逆境缘所迁移,不为喜怒哀乐之妄情转换,而后方能于睡梦中作得主。假如这一点也做不到,还说什么了生死呢? 因为生死的根源,就是妄念不息,随境攀缘呀!

 

就现阶段的用功人说来,白天能作主、不为境缘所牵已是不易,何况更须于睡梦中作得主呢? 睡梦是半昏迷,死时四大分散是大昏迷。假如半昏迷作不得主,大昏迷如何能作主而了生死呢? 所以修心了道,出生死轮回,必先于睡梦中作得主。但是任你慷慨豪放、意气风发之士,白天纵能于顺逆境缘上既无牵挂也无嗔爱,但于睡梦中往往情不自禁地为梦魔所摄而随之流转。今高峰禅师能于睡梦中作得主,不为梦魔所牵,这是何等定功! 不经出几番大汗的苦苦参究,何能致此? ! 修心人功夫做到这步田地,确是不易! 我等如何能不钦仰赞叹!

 

反观现在做功夫的人,大都不肯脚踏实地地孜孜参究,而是避重就轻地在文字义理上作道理会,或是向他人口边讨消息。领会得一些相似的道理后,便舞文弄墨地写文章,作偈颂,下转语,以为彻悟证道了。其实这只是食他人的残羹馊饭,非干己事,于生死岸头丝毫作不得主。出言吐语,写文作颂,要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来,方能盖天盖地。

 

有些人做功夫时,偶尔得了一点定境,例如:色身长大、飞空,呼吸中断,进入胎息状态,或是发了某种神通,便认为已经证道成圣了。其实这仅是禅定中显现的一些幻境,离证道还远在。在禅定中任何境界都不能著,一著便停滞不前,尤其是发了某些神通,更不能沾沾自喜,以为有得,一有得意,非但不能证道,入魔大有份在! 《楞严经》说的五十种阴魔,就是说这种虚幻过程,是障道的阴魔,修道人千万不能著,以免误入歧途而堕魔道。

 

有些狂妄人引用《心经》与《金刚经》的话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境相既皆虚幻不实、不可得,那么管它顺、逆、美、恶,我只无心应之,不为所牵即得,何用参禅、念佛? 假如有禅可参、有佛可念,岂不妄上加妄? 这些话语,看来未尝不是,但是一旦碰到逆境或遭一场意外事故,便鸡飞蛋打一场空了。

 

也有些人误以为一悟便了,初破本参,便以为到家,不再勤于观照,历境练心,以致习气依旧,狂妄傲慢,不得真实受用。到头来,落得个悟后迷,仍随生死流浪,宁不冤苦?

 

更有些人误听人言,以神通来验证开悟与否。当功夫得力,恰到好处,忽然身心世界化空、粉碎而灵明不昧,了了分明时,因不见神通玄妙,不知这是什么而误以为不是自己本命元辰,匆匆滑过,岂不可惜! ? 自己既错过了这千钧一发之机,贻误了本身,又以此来否定他人,此诚自作孽不可活者也。古德尝叹息云:‘只为亲切甚,转令荐得迟! ’良可慨也。

 

今天我们把这则公案录供大家参考,就是希望大家从中吸取教训,知所改进,努力向上,真实证取,以免虚度光阴,错过一生。

 

我们在学习、赞仰了公案中主人公的为道精诚和深厚的功力后,还要进一步将公案的精微处与为道的关键来和大家探讨一下,俾大家深明宗下的的旨,直下穷源,不为半途的功夫所误,方不负古人的深心。

 

高峰祖师的前二答:‘作得主’确是好功夫,非一般禅和子所能企及。但就宗下‘顿悟’的立场细详起来,不免逊色,兹将其幽微处略述如下:

 

禅宗是直下见性顿悟成佛的,不是次第渐修的法门。古德尝云:‘等妙二觉犹是它提草鞋汉。’等妙二觉也不屑一顾,遑论等妙二觉以下呢? 所以宗下不许有个中间过程,不能夹杂一点功夫痕迹。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净裸裸、赤洒洒的。既无相对的客观物境,也无主观能见能闻的人,更有谁来作谁的主呢? 雪岩钦和尚在前二问‘谁与你拖死尸来? ’与‘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勘不破高峰后,故作寻常说话以钓高峰,看他是否已经剿绝至无功用地。哪知高峰脚根未稳,一钓即上钩,答云:‘作得主。’这不是有落处、有相对的主客了吗? 这和净裸裸的禅就不相应了。这答话在宗下说来是‘伤锋犯手,不剿绝’。这样就捆了自己的手脚。迨至第二次答作得主,更把自己浑身捆了个结实,动弹不得了。到第三次问:‘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公在什么处? ’就只好咽气吞声,死于句下了。

 

等到后来时机成熟,枕子落地,彻底打脱,始如梦方醒,主人公原来不在别处。举凡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无不是主人公之显现;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无不是主人公之妙用! 有什么主不主,更有什么作不作? 前所答者,岂不狼藉不堪? !

 

最后,就雪岩之问另作三答,以飨同参,并藉作与高峰禅师相见之礼:

 

1 、问:白天作得主么?

 

答:饥来吃饭困来睡。

 

2 、问:睡梦中作得主么?

 

答:朝阳升起月含山。

 

3 、问: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公在什么处?

 

答:太虚饮光消契阔;风摇浅碧柳丝轻。

 

开示悟入佛知见

 

世尊悲愍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自知,迷于声色,沉沦六道,出苦无期,乃降生于世,现身说法,以觉醒众生迷梦,证此寂灭一心,出离苦海,而登觉岸。

 

但因众生烦恼垢重,不敢顿示此灵妙一心。始于阿含会上且说人天十善,免堕三途。及后说无常、空苦、无我、四谛及十二因缘之法,令众生权出三界,勉离生死。次说般若,以显真空妙有,而破二乘偏空之执。

 

四十年后,佛将涅槃,方于法华会上,纯谈实相,直示一心,以显平等佛性,三乘同归,五性齐入,凡有心者皆可成佛。至此方尽世尊本怀,度生原意。

 

盖此心体,本自灵明,廓彻周遍,灵融湛寂,如如无拘,凡圣一际,生佛等同。然迷之则生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要在忘言以神会,绝虑而心通。故参禅行人贵起疑情,藉以隔断迷情妄念而打开本来,亲证自性也。

 

但参禅下手时,须先端正修因—以何为修,以何为归。方针既明,宗旨既定,而后可以空其所得。盖禅之一词,系禅那之简称,其意为静虑或思惟修,因行人心情不同,要求各别,修证亦各异。据圭峰宗密禅师《禅原序》云:‘禅门有浅有深,阶级殊等,依其修因证果之不同,约可分为五类:

 

(一) 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

 

(二) 正信因果,亦以欣厌心而修者,是凡夫禅。

 

(三)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

 

(四) 悟我法俱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以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 。

 

(五)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由此看来,禅宗所传之禅既为第五种,那么,禅宗行人在未参话头前,应先开佛知见,明白自己本具如来智慧与佛无异,而后抱定一则话头,孜孜兀兀地参究,更由明眼宗师的善巧提示,方能打开本来,悟入佛知见。

 

《法华经》所尊贵的就是毫无隐秘地直示我们:一切众生本具与佛同样灵明、微妙、圆满、廓彻的寂灭心体。以之修行,无不成就。故而该经最关紧要的精髓,即在开示悟入佛知见。历代宗师为敦促学人用功,诱导行人省悟,辅助后人升进计,对此用功关键,皆各有微妙而明彻的宣扬、评唱,这在禅录中实不少见。

 

清末,南京赤山发祖系当代临济宗大德,道风远播,龙象咸归,一时知名之士,如月露、楚泉等均慕名聚集会下随师参究。一日,师上堂示众云:‘选佛场开英才现,各自道出真见来。这里是选佛场,锻炼龙象的,不是叫你们来吃闲饭、睡觉、打盹的。今天我要考考你们,看那个是个中豪杰,宗门英才。法华宝经全经的要旨在开示悟入佛知见,其中奥意,历代祖师皆各出手眼,有层层入胜的开示与宣扬,确是如华似锦,美不胜收。大家读了,无不敬仰赞叹,获益匪浅。但那是各位祖师的,不是你们自己的。拾人家的唾余,住在文字、语句上,于悟道无益。今天我要你们各自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的说来,看谁具有真知灼见。’

 

发祖道罢,从签筒中抽出一枝标有名字的竹签点名云:‘楚泉( 扬州高  寺来果和尚的法祖) ,你先来说。开,怎么开? ’泉无语。祖责云:‘你在这里多日做什么的? ! 这样参禅,简直是闹儿戏,唐丧光阴,如何有出头之日? 跪下参! ’

 

祖命维那焚香,打止静板,嘱大家一起参,并说要个别考问的。

 

一枝香一会儿点完了,维那打板开静。祖追问楚泉云:‘怎么开? ’泉仍不能答。祖叹云:‘如是参禅,何时能了! ’继令跪参。

 

二枝香过,泉仍无语。祖不罢休,责云:‘今天开不出,就叫你跪死在这里! ’逼令继续跪参。可怜楚泉心急如焚,跪在那里脚膝又痛,黄豆般大的汗珠,不断地往下滴。看看第三枝香烧完,维那举板打开静,笃笃一响,楚泉忽然猛省,高声道云:‘有了有了,开出来了。’祖问云:‘怎么开? ’泉应声云:‘开出本有。’祖逐一继问云:‘示 ? ’泉云:‘示出本无。’‘悟什么? ’‘悟无有无。’‘怎么入? ’‘入出无碍。’祖闻后,赞云:‘好! 这卷子交得爽丽,不逼你们,不肯用功。终日悠悠散散的,如何能了! 今日不枉你跪了三枝香。’

 

祖于高兴之余,继点月霞( 月霞系常州天宁寺冶开大禅德的法子) 云:‘月霞,你试道看,怎么开示悟入? ’霞不假思索,应声云:‘我借楚兄的四句答话用一用。’祖云:‘怎么借用? ’霞云:‘开出本有是理法界,示出本无是事法界,悟无有无乃理事无碍法界,入出无碍系事事无碍法界。’祖大声赞云:‘好! 比楚泉尤较些子。这里不枉是选佛场,今天一下子选出了两尊佛。’

 

正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 ’前贤不畏艰辛地用功,所以才有成就,我们也不可辜负自己,殷勤参究,精进不懈,方可不让古人专美于前。今试就‘开示悟入’四字,换为首尾各赋一颂,以飨读者,不知尚符佛祖之意,勉为交卷否?

 

(一)开出无形面,示作十界身,悟在迷未了,入魔亦无碍!

 

(二)要尽心花开,方明无情示,本来不迷悟,识智何出入!

 

物我不二

 

僧问大随禅师( 沩山灵佑禅师法嗣) :‘大千坏时,法身坏不坏? ’随曰:‘法身也坏。’此语疑煞天下人。但投子青禅师闻之,便装香作礼,称大随乃古佛出世。

 

法身真如妙体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不变不易,亘古常青之妙体,如何随大千世间坏时而毁灭? 此语与佛所说大相径庭,莫非错下名言,淆惑世人,要落金刚地狱么? 但如真错了,投子青是大禅德,为什么要装香作礼,赞他是古佛再世呢?

 

原来所谓世间者,不论什么事物,都是我们广大众生的佛性—法身—所变化显现,离开法身,什么也没有。《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依法身显现而建立的。以‘是法’就是不论什么事物,而‘法位’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说世间相就是法身,法身就是世间相。

 

我们知道,理以事显,事以理成,理和事是分不开的。理事既无可分,故经云:‘性相不二、心境一体。’既然心—法身常住不坏,那么世间相也就自然常住了。

 

从世间相的表面上看,似乎是沧海桑田,瞬息万变不久长的,但事物的本体实无坏灭,不过在这边坏了,到那边又生了,搬了一个场而已。苏东坡先生在《前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假水和月说明万物的假相在变化而实体未尝变易。同时又进一步说明心情不豁达执假相的人看世间是沧海桑田,瞬息万变的,而开朗明智之士识得事物与众生一致的真体,就知道天地间的一切一切皆是长住不变的了。

 

肇法师在《物不迁论》中也举数例详论了事物毫无变迁的真理,就不一一例举,请诸仁自己去检阅吧。

 

事物之所以不变迁,不消灭,究其实际,就在显现、建立这些事物的根本—法身—是法尔不生不灭,亘古常存的。

 

今僧问:‘大千坏时法身也坏了吗? ’大千若真个坏了,法身岂不也坏了吗? 问话之僧因不明物我不二之理而有此问。大随乃大手笔宗师,不和你说长道短,大谈佛理,只顺其语脉上下搭,叫你知痛觉痒,于心念不行处,蓦然回首,瞥见本性。乃随声答曰:‘法身也坏。’这一答大有雷霆万钧之重,因尽人皆知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变不易的,怎么说法身也坏呢? 难道是醉汉说胡话吗? 但大随是当代大德呀,怎么如是说呢? 这一突如其来的雷震,就将学人平时义解、妄想全盘震落。在这急如闪电的一念不生的刹那,这僧如皮下有血,即将于斯得个消息去归家稳坐。

 

禅师家答话有正说,有直指,有旁敲,有反激等等不同的手法。其目的不外使来问者于言下知机,语端省悟。故皆就来者之机,施以适宜的指示或恶辣的钳锤,以剿绝学人粘缚而亲证本来,此即宗下所谓大机大用也。

 

如严阳尊者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州曰:‘放下著。’尊者曰:‘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 ’州曰:‘放不下,担起去。’尊者言下大悟。

 

这‘担起去’一语常常使人发生争论。有人说担起去是反激法,你不知过错,放不下就让你挑著走,从而使你反省,没东西不用挑,挑著走还是有东西,逼你认识放不下的东西,放下而开悟;有的说担起去是呵斥句。你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你心中明明有一个‘一物不将来’在,这等于心中还有个‘空’在,有个空,还是有住,应该放下,空也不住才是。你强调‘放下个什么? ’不认账,就浇你一盆恶水,呵斥你,担起去! 这等于云际参南泉,虽累经开示而不开悟,南泉呵斥曰‘去! 你不会我话’一样,叫他言下知痛,回头自荐也。更有人说:这是直指法。本性空灵,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这一物不将来正是本性显现时。这个心无可心,放无可放的正是当人安身立命处,故叫他担起去,也就是嘱咐他当仁不让,当下承当也。所以严阳尊者当下大悟。这三种说法各说各有理,各不相让,各有千秋。真是一点水墨三处成龙。但依拙见,反激也好,呵斥也好,直指也好,会得的自可横弄竖拈皆成妙谛,但如认著个‘一物不将来’,有个空境在,则失之远矣。

 

大随答此僧之问,欲其在已明白的常理上反省其未明之事理。因学佛者,人人都知道佛说法身常住不坏,今闻‘法身也坏’之说与佛相违,何能接受? 这就逼令其生疑。在他欲进不能,欲罢不得之际,蓦然冷灰爆豆,猛省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大千原于法身共一体,从不相离,大千若坏,法身岂不也坏! 但法身是亘古常存永不败坏的,那么,大千也不坏了,使此僧从反面证得真理。一言之下使人悟得法华真谛,大随真是狮子儿,接人之手段微妙如此,真令人景仰赞叹之至。

 

古德颂法华世间相常住云:

 

‘世间相常住,黄鹂啼绿树;真个可怜生,动著便飞去! ’

 

我们的法身就是这么瑰丽潇洒,是无物不具,无所不知的。但这无尽的艳丽的风光是无法将它描绘出来的。正如禅师家所说‘好个风流画不成! ’今这位大禅德仅淡淡地用了‘黄鹂啼绿树’就将这一派无尽风流的美丽春光全盘勾勒出来,真不愧是画龙点睛之笔。

 

我们用功修法识得这无限美好风光,初见本性后务须善于保任。时时处处观照,外不为事境所牵,内不被见闻觉知所染,时时空净无住。万万不可轻狂,以为到家了事。须知初见本性只如初生婴儿,不能自立起用,须在境上磨练,勤除旧习,保养圣胎,迨其成长方能起用。否则,狂妄放纵,即将夭折于繦褓中。所以此颂于‘黄鹂啼绿树’后接下来就说:‘真个可怜生,动著便飞去。’你不妥善保护,狂妄乱动,虽然已初见本性也将落个悟后迷。

 

有人问,学佛者于修法外是否还须习气功以补助之? 我曾赋一颂。其中也曾谈到悟后保任的问题,今录之如下:

 

心地法门诞生王,岂假气功助锋芒!

心外取法求有得,徒自辛劳落空亡。

根尘脱处自性现,绵密保任莫轻忘;

立定脚跟毋偏颇,一无所求道真常。

 

大随禅师答此僧问是令其反躬自穷而悟物我不二之理,大师若不彻悟性相一体焉能顺其语脉下搭,轻令此僧言下知归。故投子装香作礼而称其为古佛再世也。

 

禅师家如功夫未到物我不二之地,出言吐语难免不闹笑话。

 

兹举一例:

 

昔禅者冯济川见明月庵壁间画一髑髅,乃于旁题一颂云:

 

‘尸在这里,其人何在? 乃知一灵,不居皮袋。’

 

观其颂彼只悟常理色身不是真我,性灵乃真我。性灵是常住不灭,可以离开肉体自由来去,不为肉体所拘的。所以说:‘乃知一灵,不居皮袋。’尚未悟物我不二,性相一体之秘。大慧杲禅师来庵,见之不肯,另作一颂云:

 

‘即此形骸,即是其人;一灵皮袋,皮袋一灵。’

 

真悟道人,深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自他之分,物我之隔。故宗下常言‘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即此意也。

 

同样一个案例,在悟道人指授下,风光即迥不相同。昔裴休相国随侍黄檗禅师次,见壁间达摩大师像问禅师曰:‘像在这里,人今何在? ’师召裴休曰:‘裴休。’休应诺。师曰:‘不在别处。’休当下有省。在明眼大师指授下悟来多少庆快! 此参禅所以贵有明师指授也。

 

从此可知悟道就是悟物我不二。如果尚存向外驰求之意,希望有得之心,常在揣摩法身如何才是,拟度报身、化身如何获得,那就还在弄影,未曾真悟本来,不名道人。不见临济祖师道:你一念清净心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心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是你屋里化身佛。在教家论此三身为极则,在山僧见处则不然,此三种身是名言,亦是三种依明,都是光影。大德,你且认取弄影的‘人’是诸佛之本源。识得此人,一切处是你归舍处。可见三身人人本具,清净无染就是法身;光明朗照就是报身;事物变现无著就是化身。不须拟摸求取,只于识得本有后,息妄除习,念念不忘此真人便是佛祖。

 

憨山大师云:‘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以人人本具此心光也。’圭峰大师云:‘真理可以顿达,惟多生积习难以卒除,长须觉察,损之又损,方能圆证。’可见悟道不难,难在悟后不忘保任耳。今人聪明有余,老实不足。尝见已悟本有之人,以习气重故,往往为境所夺,随妄念流浪而不知止,以致功夫不能上进,落得个半青半黄或者悟后迷的下场,诚可哀也。其未悟者固无论矣,已悟之人不知念念归真,严密保护,任其流浪沉沦,不亦冤乎? !

 

吾人苟能于悟后念念不忘照顾此无位真人,如《弥陀经》所说专心致志念佛一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念念相续不忘地保护本真,则智慧日生。何况一年二年,必然打成一片。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不畏艰难,不怕路遥,端正观念,精进修习,识得此离念的灵知便是我人的本来面目,然后严加保护,在事境上不懈地锻炼,勤除妄习,则会万物归自己,亲证物我不二的圆满圣果,绝非难事。谚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既然不论什么难事,只要肯攀登的有心人皆能成办,那么,彼丈夫,我亦丈夫;彼能成,我亦能成,何畏患之有哉? 请与诸仁共勉。

 

眼处闻声始得知

 

洞山良价祖师于悟得无情说法后作颂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始得知。’这是他明悟了无说之说的微妙,豁开了正眼,流露出来的庆快心声。原本斯道是无言可说、无话可表的无限风流奇特的韵事,一落言诠,便成窠臼,而非本来面目了。所以古德尝说:‘若问此事,父母所生口,终不向你道。’或云:‘欲会斯道,须向“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处荐。’或又云:‘向上一著,千圣不传。’等等。总之,斯道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至理。

 

究实讲来,非但出世悟道之大事无可言传,即世俗之事往往到了微妙处亦莫可言宣,只可心领神会。‘此时无声胜有声’即是描绘此种微妙境界。

 

说法、开示,只好旁敲侧击,烘云托月,略示端倪,无法将真心全盘描绘出来给人看。因此物无可比拟,说似一物即不中,无法开口。不然,怎么说‘向上一著,千圣不传’呢? 难道学佛修道也保守秘密,像世人的祖传秘方一样,秘不传人,任其淹灭吗? 假如真这样,释迦文佛也无须从兜率下生,现身说法了。但到这关键时刻,要接引人又无可言表。怎么办呢? 祖师们有一著绝妙的活,拂袖归方丈,微露一线风光,以让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英俊汉子从这里悟去。

 

这无声之说确实胜似有声,昔傅大士为梁武帝讲《金刚经》 ,升座后,以戒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归方丈。宝志公在侧云:‘大士讲经竟。’请看,多少神俊利落! 这金刚般若岂是言语讲得清的。又如须菩提洞中宴坐,释提恒因雨花供养,须菩提问:‘阿谁为我雨花? ’帝释云:‘我敬尊者善说般若,故雨花为供。’须菩提云:‘我未尝说法。’帝释云:‘你无说,我无闻,斯真般若精髓。’可见无说无闻乃正说正闻也。

 

学者读了‘眼处闻声始得知’这首颂,往往误会以为要能眼处闻声,须发神通始得。就像现在做气功的人,有特异功能,耳朵能看字,眼睛能闻声一样,六根能互用了,才能听见无情说的法。殊不知无情说法是无说而说,不是有个微细的声音,等你不用耳朵听,用眼睛也能闻时,才能听见的。

 

这无情说法是触景生慧,心领神会,无闻而闻的一种心开意解的微妙神境。正不须等你发了神通才能听见它的法音。

 

比如我们早上看见开得无比艳丽的鲜花,到晚上萎谢了,就明白人事的无常;看见月亮时圆时缺而月体实无盈亏,就反省人身与万物,假相虽有生灭、消失,而本体实无来去、增损;又比如世俗间的‘楚润而雨,月晕而风’见微知著的经验之谈,又何尝要发神通而后才能知道呢?

 

但从另一方面看来,我们能触景生情,举一反三未尝不是神通妙用,因为我们一举手、一投足,乃至穿衣吃饭,屙屎放尿,无一不是当人本性的神用。离开本性,这个世界就毫无生气,什么亦动不了。所以庞居士说:‘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这不是一切举措与诸思想言论俱是神通妙用的明确写照吗?

 

由此看来,所谓神通就是神用无阻,不住著在物境上,为事物遮隔阻断,而随缘应用无碍。这是人人本具的功德,是极稀松平常的事,没有什么希奇神妙,不必大惊小怪,更不消执著追求。

 

当然,我们经过勤苦锻炼,除尽物欲的盖障,是可以发挥超常的神用的,能听到常人听不到的微细声音。如达摩大师闻蚁行如雷鸣;道信禅师度牛头融时,虽然睡得鼾声如雷,却听见懒融禅师身上的二个白虱打架,一个跌在地上跌断了腿呼痛,而不倒单未睡觉的懒融却无闻。这种神通看来希奇,确实引人神往,但这是人人本具的功能,不是从外追求得来的。我们只要息妄归真,于识得本性后加以绵密保任,不随念走,不跟境流,漏尽烦恼,恢复本性光明,即能六通齐发。若未悟本真,向外求取,徒劳神思,决不可得。即或得之,著相住境,皆是蕴魔,非但不能成圣,著魔倒有份在。

 

仰山禅师云:‘我今分明向汝说,切莫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 此是圣末边事,如今只要识心达性,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时日后自具足在。若未得本,总将情学他,向外驰求,亦不能得,得亦不真。’这话说得真是对,为道者金玉良言。

 

尝见某些自以为得神通者,不经多时,所谓神通不知到哪里去了,能看见的看不见了,能听见或先知的也听不见或不知道了。有的因用某种起用的密法求得来的神通,因心未空故,乍见某种恐怖形相吓得魂不附体而发了精神病。有的因先知某种劫难将发生而身心不安,精神不宁生了大病,并于临命终时什么亦不知不晓,糊里糊涂地随业流向恶道去了。更有的因鬼、神、或精灵附体,发了些所谓的神通,给人家治病、看风水、算命什么的,不多时便精神错乱呜呼哀哉了。

 

我说这些话不是吓唬大家,实因见得多了,不忍让后进者步入歧途,修道不成,反贻祸患,所以大声疾呼,希望大家真诚修道,勿求神通。要发神通,须于明心见性后,更在日用中精勤磨炼,将妄习消尽,先证漏尽通,然后启发五神通。那才是真正证得的本性本具的神通;那才是永远不会消亡亘古常存不变的神通。这是《大日经》说的修行正路,学者千万不要滑口读过。

 

在修行途中除了上述的不能著神通以求外,还有许多常见的误解,今择其要略述于后:

 

1) 重奇特玄妙不重正知见。

 

时人学佛往往只循颠倒见,不重正知见,所以成就者少。大慧杲禅师云:‘学人如问:“如何是佛? ”答他:“即心即佛。”却以为寻常,不予重视。及至问:“如何是佛? ”云:“灯笼缘壁上天台。”便道是“奇特”。岂不是循颠倒? ’于此可见古人已启重奇特玄妙之端,难怪近时人更倍加趋重玄妙。你如叫他端坐参禅或念佛,他便以为枯燥无味,无甚玄妙而不修;如教他修个天眼通或他心通等法,则欣然从命,乐于接受。殊不知这只是引人入歧途而不能了生死的幻术依通,习之唐丧光阴,毫无实益,弄得不好还要造业受报。但时人趋之若鹜,惟恐不得其传。此所以步入歧途而不自知,视寻常正知见如粪土,塞自悟门而不得入佛知见之大病也。

 

2) 著死空,以为空而不动是道,不识这镇日起作用的是真性。

 

不用功的人勿论。真肯用功者往往著空相,以为空而不动是道而不知斯道重在识得本来,不著相,不为境转而能活泼泼地起用方得真实受用。

 

如云际参南泉问:‘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如来藏? ’泉曰:‘与汝往来者是。’( 意即妄念来去不停之处也) 际曰:‘不往来者如何? ’( 意指空而不动也) 泉曰:‘亦是。’际进问曰:‘如何是珠? ’( 此问是正著) 泉召曰:‘云际。’际应诺( 急须在此处著眼,这应诺的是谁? ) ,而不识( 可惜许,这汉竟懵然错过) 。泉呵曰:‘去! 汝不会我语! ’

 

由此可见,只住空而不识本来者只是金而非宝珠。欲得真实受用,须于识得本来后绵密保任,除尽旧习,方能渐臻玄奥。常住空中只能炼成土木金石般的死水一潭,是病非道。故真明心见性者绝不常住死空也。

 

3) 一念不生常默在定。

 

一般人总以为明心见性的人是时时一念不生地住在默然空中的,否则,即不名开悟。其实发明心性即为大总持,能起一切妙用而无所不具。若一念不生的守住空境,不能活泼泼见之于用,即死在空相上,非但不能得真实受用,也无从彻见全身。

 

昔有一会和尚曾参南泉来,有僧问:‘和尚见南泉后如何? ’会默然。僧又进问云:‘和尚未见南泉前怎么生? ’会曰:‘不可更别有也。’观此语会和尚著在默然空里。所以玄沙和尚说他:‘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更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斯道须净裸裸、赤洒洒;纵横自在、与夺无拘;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定亦得、动亦得;行住坐卧无可无不可,方是真悟。

 

4) 背诵佛经积累功德以求开悟。

 

有很多学佛者因见佛说诵经功德不可思议,乃著功德相以多诵为贵而不参究其中奥意。以为诵得愈多功德愈大乃至能倒背顺背,功德愈不可思议,这样积累功德即可开悟。殊不知这样诵而不知其意,只如鹦鹉学舌,何能打开心扉,亲见佛性?

 

大愚芝和尚闻有僧日诵《金刚经》百部,乃令侍者请至问曰:‘闻你日诵《金刚经》百部否? ’僧云:‘是。’芝曰:‘汝可曾参经意? ’僧云:‘不曾。’芝曰:‘汝但日诵一部,参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诵至‘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处,蓦然有省。可见诵经须参究佛意方有入处。只贪功德,多多益善,只植善因,种福田而无真实成佛之功德也。

 

5) 贵机锋敏捷不重真实所履。

 

时人都以为开悟人一定机锋敏捷,若应机稍迟,定未悟道。其实这和开悟后未发神通须待除习一样,不是衡量道人悟与未悟的一定标准。如宝峰元首座,有道之士也,答话机锋迟钝。洪觉范号为‘元五斗’。盖开口答话,须待炊得五斗米熟,方答得一转语。

 

大慧杲云:‘修道者不必有机锋方为开悟。昔云盖智和尚道眼明白。因太守入山憩谈空亭,问:“如何是空亭? ”智云:“只是个谈空亭。”太守不喜,另举问本禅师。本云:“只将亭说法,何用口谈空。”太守乃喜,迁本住云盖。若论道,以本较智,则大远在,乃知真实事不可以机锋取。’可见说得口滑者未必皆真悟道人也。

 

总之,吾人修道贵见地纯正,死心塌地真实参究。不可稍存侥幸之心,走捷径而误入旁门,搞神通而错投魔道;更不可误听匪言惑乱本性,塞自悟门而唐丧光阴,错过一生。

 

关于无情说法,固须眼处闻声始得知,即宗下大德无声之直指,学人也未尝不须眼处闻声也。例如:天龙竖指,俱胝会得一指头禅;龙潭吹烛,德山省悟;鸟窠吹毛,侍者得旨。这岂不与因无情无声之说而省悟无二无别么? 盖所谓有情无情与有声无声者乃吾人之妄情分别也。吾人因无明故,执取色身四大为我,遗弃其余为器世间,判为无情。殊不知这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无一非我。苟功夫得力,妄情消融,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消殒,则真心无所不遍,哪里还有有情无情之分与有声无声之别? 就世俗讲,吾人一旦舍报,离开色体,这色壳岂不也和木石一样变成无情了吗? 所以我们只要不妄执分别,有情无情就融为一体;有声无声化作一团,无彼此之分了。经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即此之谓也。有情无情和有声无声既无分,也就不存在眼闻耳闻之别了。这一点会通了,眼处闻声,毫无神奇可言,正不须发神通而后得知也。

 

说到神通,耳处闻声也未尝不是神通,因耳朵能闻声全是真心的作用,离开真心什么也听不见。现代科学家也明白了一点不是耳朵所闻的道理。他们说,眼睛不能见,耳朵不能闻,我们之所以能见、能闻,全是大脑的作用。大脑一有病,眼就不能见,耳就不能闻了。他们把能见能闻的功能归之于大脑已较常人进了一步,但还不完全正确。因为大脑神经只如电网,要起作用还需通电,电不通,电网虽密布也不起作用,这电就是我们的真心呀! 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莫不是真心的妙用。我们整天在妙用之中而不自知,反向别处另求妙用,岂不愚痴之甚! ? 宗下大德尝云:‘坐在饭箩边,饿煞人无数。’良可慨也。

 

再进一步说,假如在问法闻法的紧要关头,心有所住,智有所隔,虽经明眼宗师亲切指示,何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刹那而默契妙语,明见本性? 故此耳闻虽非神通而又非不神通;非不神通而又不著神通,斯真正神通也。但因此种真正神通皆人人能办到的,大家反倒以为稀松平常不以为奇了。至若非一般人所能者,以少见多怪故,视为神奇,执为神通。其实也是人人皆具的,只以妄情所隔,五欲所盖,不能显发而已。我们苟能如上所说,通身放下,在行住坐卧处时时回光返照,一念薰修,则隳破生死情关,放大光明,现大神通非难事也。正是:

 

无情说法无可议,

眼处闻声亦非奇,

穿衣吃饭寻常事,

皆我神用莫狐疑,

无说有闻皆不著,

随缘任运自得宜。

 

直指与参话头

 

达摩西来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未阅有参话头之说。盖禅乃涅槃妙心,正法眼藏,系人人本具的天真佛性,不因修得,不用求成。只因迷于声色,忘失本真,造业受报方才沉沦六道。苟能醒悟一切声色货利皆如空花水月,无可追求,毅然放舍,毫无粘著,则不须修法,当下即可回复本真而归家稳坐。因之,从上诸祖皆直接指示学人,令于言下悟去,不用钝置学人绕路参话头,唐丧光阴。

 

如问:‘如何是佛? ’则答曰:‘即心是佛。’或问:‘清谈对面,非佛而何? ’或曰:‘我与汝道,恐汝不信。’俟学人诚惶诚恐地道:‘和尚诚语,学人焉敢不信! ’则答曰:‘即汝便是。’更或召唤学人,俟伊应诺,则指示曰:‘即此是,别无他物。’或反下一问:‘是什么? ’使学人反省而悟。

 

宗门诸祖上自释迦文佛拈花,迦叶微笑印心,开斯雄迈古今独树一帜的教外别传宗派后,下至唐宋以前的列圣先贤所有开示学人的语句、偈颂,莫不赤裸裸地直示学人以真心,从不教人做参话头功夫。如宝志公道:‘斯道本来现成,不用求,不用学,无你用心处,只当下一息便是。’又于《十二时歌》中末二句道:‘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说得多少亲切明白。

 

善慧大士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另又直指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大士《心王铭》,更是千古箴铭,其中道:‘决定是有,不见其形;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形,非去来今。’说得多少坦率、真切、痛快,大士真可谓老婆心切矣。

 

南岳慧思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通灵现真相;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又曰:‘天不能盖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古人直指传心,可谓婆心切矣,而人不会,良可哀也。

 

布袋和尚云:‘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又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此谚说得如此爽快明白,使人一见了然无疑,还用参什么话头呢?

 

祖师禅就这么直截了当,使人于言下大悟去,不用迂回曲折地绕路做功夫。但这直下开示人见性,无修无证亦无得的法门,不仅禅宗如此,即密宗的高深密法—阿底约嘎,也不例外。他们开示学人:‘应知佛与传承诸上师及我心无别’;‘见、定、行一切行持皆摄于心’;‘一切染净诸法统统在现前离垢、空明、豁朗的内证智—本觉或本性中完全具矣’;‘不须用界智为入门而勤修,只悟此当前种种显现皆我真心所化之相,无取无求,即超越勤修与因果’。这种种开示与禅师的说法无二无别,也是教人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但他们不能一下手就习此法,须从四加行修起,慢慢地进入生起次第,修有相密,再渐渐地过渡到圆满次第,将有相化空,才能缓缓地与此法相应。其间不知要耽搁多少岁月,哪能和禅宗一样底直截了当,痛快径捷? ! 所以在一切修行的法门中,以禅宗为最简便、最迅速、最圆顿的法门。吾人得之,真不知从何世修来这么大的福根!

 

但到唐宋以后,人心渐劣,根性渐薄,不珍视直指之真理至言而崇尚玄奇之悄语僻词,以为纯正之语无甚奇特,不予谨奉遵守,以之绵密保任,长养圣胎从而圆证菩提正果,反致因鄙视而流落六道无有出期。就如纨夸子弟以祖传家业非由自己艰苦经营得来,不知珍惜,挥霍无度,最终沦为饿殍一样。祖师们于哀愍之余,乃随机一变直指为参话头。将一则无义味、无理路的说话置于学人心头,如吞栗棘蓬相似,令其吐不出,咽不下,欲进不得,欲罢不能地生起大疑情。经一番苦参精研,于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时,忽然碰著磕著,如于十字街头觌见亲阿爹相似,亲证本来。方知佛本现成,勤苦追求,皆是骑驴觅驴,白费辛苦,曷胜冤屈! 然非经此一番艰辛参究,本真何由得见? 祖师用心亦良苦矣。

 

参话头固须起大疑情,方能隔断妄想、妄念,打破无明,从而亲见本真。否则,即不起作用,参到驴年,亦无由开悟。此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但伶俐汉,实不须费多少手脚,吃多少辛苦,用若干年来参究。只于祖师们一句无理路话头劈面摔来而自己无理可申,无言可答,无心可心时,回光一瞥:这诸念皆空,而有一明明不空者知诸念之空,这是什么? 即可以大悟矣。

 

祖师们的无义味无理路话头,不是硬要你答出个道理来,而是要你于无言可说,一念不生时反省这‘不会’的是谁? 如问师:‘如何是佛? ’答曰:‘东山水上行。’或曰:‘灯笼缘壁上天台。’使你摸不著头脑,逼你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你此时虽然无念可生,但非如木石无知,只于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回光一瞥:‘这是阿谁? ’则参禅事毕矣。

 

不能于斯悟者,参话头起疑情,经多年的苦心孤诣,确能大彻大悟。但这还要明眼师家适当的钳槌锻炼,相机随宜的提示和关键时刻恰到好处的点拨方能圆成。如一个人闭门造车般的盲参瞎练,就很难开悟了。如果疑情提不起,而在念话头,那就更无望了。

 

降及近代,参禅同仁大都起不起疑情。如参‘念佛是谁’,他们不在‘谁’上著力参究,而在口里念‘念佛是谁’,这就失却‘参’的作用了,以致虽经多年用功而不能开悟。今日禅宗之所以衰微若此者,不皆由人才寥落,缺少真悟之士传承弘扬,沦为‘法卷传法’之故欤?

 

念‘念佛是谁? ’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因为念阿弥陀佛,有佛力加持,将来可藉以往生西方净土;念‘念佛是谁’,既不能起疑情而开悟,也不得佛力加持而生西,除种一点善因外,恐怕别无收获了。

 

现代参禅同仁既不能起疑情,又因工作关系,无法花二、三十年的时间来辛勤参究,倒不如仿效古法直接指示学人见性的方法,为来参者开发自性。让他们悟后绵密保任,勤除习气,以臻圆满,而造就广大人才,振兴圣教,或较为得计。

 

讲到直指学人见性,定会遭到诸方的反对和责难。他们因久习于参话头见性,总以为不经自己刻苦参究而悟得的,不是见性。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书上看来的,或经他人指授的都无用,一定要自己真参实究打开来的,方是真悟,方才得力。话是不错,确实须自己做功夫,做到妄念消融,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消殒,方为亲证。但是现阶段的禅和子疑情起不起,话头参来无用,打不开本来,见不著本性,才不得已为相应时节因缘而改古法为今用啊!

 

讲到佛性、真心,其实以直示而一念回光荐得者,与苦参数十年荐得者,乃至与修心中心密法,以佛力加持而荐得者,卒无二样。不过其中力用略有不同而已。一念回光荐得者力最薄,遇事不得力,常为事境所牵,作不得主;苦参数十年荐得者力最胜,以多走冤枉路故,脚劲充厚,遇事能运用自如,无有走著。但力薄者只要不得少为足,时时提高警惕,在行住坐卧处,日常动用中,精勤锻炼,将旷劫多生的执著妄习渐渐除尽,也能上上升进而臻于圆满成就,此本是古德指授教化后人之轨范。

 

关于参话头,古德也并非没有微词。如广慧琏禅师上堂示众云:‘佛法本来无事,从上诸圣尽是捏怪,说些微妙的奇言奥语,惑乱人心;后来教参话头,更是强生枝节,压良为贱,埋没儿孙。更有云门、赵州、德山等辈死不惺惺,一生受屈。老僧这里即不然,即或释迦老子出来,也贬向他方世界,教他绝路去。何以故,免得丧我儿孙。老僧与么道,你等诸人作么生会? 若于这里会者,岂不庆快! 教你脱却衣衫,作个潇洒地衲僧在;若不会,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这则说话,说得多少透彻、剿绝,那里有我们商量用心处? ! 我们大家只要安分守己,随缘就活,不妄自举心动念,节外生枝地乱起知解—要脱离生死,修行悟道,要成佛具智慧辩才、神通,要建立佛国净土……当下即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不用费什么手脚即便恢复天真佛性,归家稳坐,乐享太平。

 

于此可见,明心见性不是非参话头不可的。即在唐宋时,诸大祖师也多有精要的直示。兹略举数例如下:

 

永明寿禅师云:‘自古佛祖心心相授,并无一法与人。只教你执定金刚王宝剑,斩断一切所知、所见、所闻、所觉、所悟,只剩这赤条条、光裸裸,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的,便大事了毕。’并作偈云:‘化人问幻士,空谷答泉声;欲会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真净文云:‘佛法至妙无二,但如实知自心,则究竟本来成佛。’有颂云:佛性天真事,谁云别有师? 穿衣吃饭处,謦  掉臂时,惟吾自心用,何尝动所思,众生皆平等,日用自多疑。又云:不拟心思量,一一天真,一一明妙,所以迷自心而众生,悟自心即成佛。

 

佛果云:‘但只退步,愈退愈明,愈不会愈有力量;异念才起,拟心才生,即猛然割断,令不相续,则智慧洞然,步步踏实地,自然得大解脱。’

 

云门云:‘你诸人无端走来这里觅什么? 老僧只管吃饭屙屎,别解作什么? ! ’又云:学者不信自心,不悟自心,不得自心明妙受用,不得自心安乐解脱。心外妄有禅道,安立奇特,妄生取舍,纵修行,落外道、二乘、禅寂、断见境界。

 

大慧杲云:‘至理忘言,时人不悉,强习他法,以为功能,不知自性是个微妙大解脱门,具足一切妙用,从古至今,无少欠缺。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一切和合,灵烛妙明,非假锻炼。为不了故,取于物象,但如捏目,妄起空华,枉自疲劳,若能返照,无第二人,举措施为,无非实相。人每言自根钝,试返照,看能知钝者,还钝也无? ’又示汪彦章云:‘若自生退屈,谓根性陋劣,更求入头处,正是含元殿里问长安在甚处耳。正提撕时是阿谁? 能知根性陋劣底又是阿谁? 求入头处底又是阿谁? 妙喜不避口业,分明为居士道破,只是个汪彦章,更无二个;只有一个汪彦章,更那里得个提撕底,知根性陋劣底,求入头处底来? 当知皆汪彦章影子,并不干他汪彦章事。若是真个汪彦章,根性必不陋劣,必不求入头处,但信得自家主人不及,并不消得许多劳攘。’‘妙喜者已是老婆心切,更须下个注脚:人位即是汪彦章,信位即是知根性陋劣求入头处底。若于正提撕话头时,返思能提撕底,还是汪彦章否? 到这里间不容发,若伫思停机,则被影子惑矣。’

 

诸如此类的坦率真诚、悲心为人,使人当下见性的直指明示,翻阅禅录,真是指不胜屈。一方面固是诸大祖师老婆心切,毫无保留地欲人同出苦海,共证真常;另一方面也可于此看出悟心证道不是非参话头不可。我们只须于师家明示下,豁然省悟,深信不疑这能起功用的就是我人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什么玄妙奇特,只要于行住坐卧间绵密保任,与自己的著相妄习作斗争,渐渐底将它除净,即能臻于玄奥。

 

如或疑此直指明示的方法,学人悟来恐不得力,也可另换手法。就学人来问时,用一句无理路的答话掼过去,逼得他无言可答,无理可申时,指他回光一瞥而亲证本来。如问:‘如何是佛? ’答曰:‘面向西看东。’学人闻后因无理可循,必然一呆,不知所措,即追问:‘这无言可对的是谁? ’他必更不会。再追问:‘这眼目空动,欲言不得,欲罢不能的还是你自家的本来面目否? ’学人于此必然有省,如再不会,可更进一步指示:‘欲亲见佛性,会取这“不会的”,别无其他! ’我想,经这一番详示,再不会,恐怕就不是吾道中人了。

 

这直指见性成道法门是一超直入的雄伟心法,他是诞生王子,不假外在功勋,所以不用习禅定和一切有相修法,诞生王子必定接位称王;一切有为禅定修法,功夫再好,只是立功受奖的周边大臣,永远不得为王。所以六祖说:‘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我们能确认这无知的灵知就是我们的真心、佛性,毫不怀疑,真是了不起的大事因缘,没有福德的人是担当不起的!

 

但是话要说回来,确认这尊贵无比的佛性后,不能荒唐放逸,以为到家无事。须严加保护,妥善长养,使其内不随妄念流浪,外不为物境牵流,日就月将,渐臻圆满,才得真实受用。否则,狂妄无羁,任其走著,则一无是处。非但生死依旧,而且未得为得,也将沉沦恶趣,可不慎哉!

 

讲到保任,原非难事。只是平日动荡惯了,易被妄念和物境牵流而忘却保任,往往随妄念流浪了好多转,跟物境迁流了许多时,才猛然省悟,所以功夫不能成片。这保任功夫的难,就难在时时不忘记。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绝非虚语。我们倘能提高警惕,集中心力观牢心念起处,不随之流转;任何事物当前皆不粘染,不消三五年,即能打成一片。

 

复次,‘保任’功夫是由浅入深的两部功夫,不是一回事。‘保’者,保护也;‘任’者,放任也。做功夫先从保护下手,如婴儿降生后,须妥善保养,以免夭折一样。等有为的保护功夫做到圆满,在日常动用中毫无走著时,才能进入‘任’字功夫。任其自由行动,要坐便坐,要行便行,毫无拘束,方能进入无为正位。更向上,浑化其无为之迹,无所谓无为不无为,镇日如痴如呆,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方得真实受用。但如因做‘保’字功夫时,用功过切,看得过紧,时间长了,呆如木鸡,死而不化,则又非是。故做功夫有三难:一是认识本来,立稳脚跟,无所狐疑难;二是认识本来后,绵密保任不忘难;三是不死保护,活泼放任难。过此三者,则天上天下唯尔独尊矣!

 

或问:‘大慧杲禅师斥诸方静坐观心为默照邪禅。今子教人于直指见性后,绵密观照,保护真心,岂不落入默照邪禅之列? ’答曰:大慧斥诸方为默照邪禅者,以诸方不知有—不识本性—只在那里空坐,徒劳无益,更有落入死水、无记之虞,所以斥为邪禅。今我们大家先识本性,而后加以绵密保护,不是空保;是有主、知妙有的保,犹如有了孩子后加以养育的保,不是没有孩子的空保。这和大慧斥责的邪禅截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在修法的途程上如此重要,就更突出了直指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直指见性既如此重要,诸大祖师能为学人开发自性,令其当下悟者,而免迂回曲折地多走弯路,真是功德太大了。禅门五宗的诸大祖师能为学人畅晓无疑地直示真心的,代不乏人,但其中说得最直接痛快,令人闻后即能悟道的莫过临济祖师。他非但把如何是当人的佛性及这性在什么处说得一清二楚,而且把悟后如何做保任功夫以及功夫向上升进的历程,也用‘三玄三要’毫无保留地表泄出来。不似他宗把说到嘴边的关键话又咽了回去,使人反而生疑,摸不著头脑,这大概就是今日他宗皆绝响,唯临济尚能延续的原因吧。

 

临济祖师开示学人说:我与诸佛不别者,乃认得这说法之人,听法之人,他是无依的人,他是诸佛之母,诸佛皆从此出。又云:竖起眉毛,挺起脊梁,露出巍巍堂堂这说法之人、听法之人,便是活佛活祖。又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出入人之面门。又云:欲识此无位真人么? 即今说法、听法者是。又云:人要求真正见解,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何以谓之真正见解? 你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物境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 是你目前历历的勿一个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若如是见,便得与佛祖不别。又云:你欲识佛祖么? 只你能听法的便是,如信不及而向外求,设求得者,皆是文字名相,终不得他活佛活祖之意。又云:约山僧见处与世尊不别,每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 六道神光未曾间息,若能如是见得即是一生无事人。又云:你欲得生死去住自由,即今识取听法的人,无形无相,无住处,活泼泼地应万般设施用处,只是无处所,觅著转远,求之转乖,号为秘密。……

 

临济祖师见得真,说得苦,将‘说法、听法’的人反覆叮咛嘱咐学人的话,多不胜举。总是要人当下信得及,识得透,才能了毕大事。我们后辈学子果能于斯识得本性的端倪,毫不怀疑地于行住坐卧中加以绵密保任,消尽妄习,圆证菩提,方不辜负临济公赤诚为人的本怀。

 

至于‘三玄三要’更是临济公心诣。因他用心细密,亲历过来,说得清楚透彻。他说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一玄门须具三要。这三玄三要,我们要细细参透,方知由初悟,渐臻圆满的玄奥。但历来诸方对这三玄三要究竟是哪三玄哪三要呢? 各执一词,争论不息,相持不下。如古塔主、洪觉范、张无尽等,有的说是藉此为涂毒鼓声,一死便休;有的说是截断众流,壁立万仞,偷心全死而悟本来;有的说似清凉寂灭幢等。惟古塔主独排众议,谓临济公既说三玄,应还他三玄,怎可以一语而概之。乃采集言句表彰三玄,但于中又遗漏几要,不无支离破碎之感。在此众论纷坛,莫衷一是之际,汾阳昭禅师乃以一偈而概之曰:‘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月菊花新。’他是临济公第五代孙,他说难分,谁敢再分。以是三玄三要之诣,尘封高阁,决无有再提起者。迨至清初天童密云悟禅师的法嗣三峰禅师出世,进问乃师本宗初祖三玄三要的的旨,悟师以汾阳昭偈答之,三峰不肯,请师清楚明晰地指出三玄是哪三玄? 而且一玄有三要,三玄就应有九要,九要又是哪九要? 不可笼统颟顸地说一句事难分而作罢。因此引起师弟不睦,更因此争论。清雍正帝目为犯上,阻止三峰语录流通,焚毁其书,致今日无从查阅此公如何申述三玄三要之玄旨,诚为莫大的憾事! 于兹无可奈何之际,谨就诸先贤关于三玄三要之论述,择其适合为近代人用功之轨范者略录之于后:

 

临济公说‘一句中具三玄’。在要弄清三玄之前,先要明白这一句是哪一句,不明白这一句又何从透三玄呢? 原来这一句就是上面说的‘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即今说法、听法者是’。这一句最关紧要,是三玄三要的总纲。明白这一句,识得本来面目,才可往下谈玄要—用功的过程。否则,如纸上谈兵,空说无益。

 

所谓说法听法的无位真人,即本来本真,不因造作,不用修成而无依倚的本色道人也。我们现在能说法听法的不是四大色体,乃各人目前历历孤明而无形相的‘灵明妙觉’。我们会得这个‘妙觉’,只为初悟,习气未除,自救不了,需要历境练心,上上升进方能与佛祖把手共行。所以临济公把这段历进的途程分为三玄三要。

 

从这句说法听法的无位真人上因各人的根基和所悟的深浅不同,分为三玄。是哪三玄呢? 第一是体中玄,第二意中玄,第三是句中玄。盖从悟得的妙体上发而为之的大意,由意产生妙用拈出而为言句。临济公于每一玄,各有一句说话,今为读者易于明了契入起见,将三句提示,颠倒过来,由浅入深的从第三句中玄开始分段略说如后:

 

1) 句中玄:‘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

 

这句话就是说我们看木偶戏,木头人会动,全靠人在里面抽线。教我们由此明白我们之所以能言能行全是佛性的作用,离开佛性,这个色体就如木头一样,不能动弹,藉此提示而明悟本来。但这只是初悟,执著习气犹在,故此时自救不了。但在悟后,只要不放逸,不得少为足,精勤绵密地做保任功夫,即能除尽习气而了断生死。故这里就功夫上进的程式分为三要:

 

初要,初悟时脱离诸相,识得本真,是为句中玄初段。

 

中要,既识本真,习气犹在,即当绵密保护,不可稍懈。

 

上要,以自己保自己,则有想像光影,思欲离之,但功力不够,犹不能忘。此时任你保护严密,但有相而不能忘,所以临济公说自救不了。

 

2) 意中玄:‘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

 

斯道妙理难解至于不可以言解,斯真妙矣。既妙至无可言解,则起念来问者,岂不错乎? 即善问如无著菩萨者,至此亦无能措词。盖无为法门,其初已悟截流之机—即识得本来—入于正位,则群流—妄想—皆断。沤和者乃水中之泡一起一灭和而成块也,任你百千万亿有言说的问答沤块,怎能负担得起截断众流的大机大用? 意思是任你百千问答,终归有解,岂能如无解之妙解,一齐放下,无问无答当下即截断众流,而端坐证无为。这里就功夫进度也分三要:

 

初要,接句中玄上要,因保任功夫绵密,能离却想像光影,然犹有离在意中。

 

中要,功夫更加绵密,忘却‘离’字,遂入无为正位。身心轻安,受用无比。其始也返照之意多;今也变返照而为寂照,端拱无为,一无事道人而已。

 

上要,此时无所谓功夫,无功之功,其功甚大,即无为亦浑化其迹,无所谓无为矣。此时不求神通变化,而神通自来! 到此地位已明两玄六要,可以教化人天,故临济公云:此句荐得可以为人天师。

 

3) 体中玄:‘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

 

此三要不是上面说的初、中、上三要,而是身、口、意三要。上面说的三要乃返本还原,自家大事了毕者;此三要乃印开心地—朱点—发百千万陀罗尼,建立化门,起度生之妙用者。为度生故,身则外现威仪;口则随机对答;意则智悲双运。以此为印,开发心地,广大无边,凡一切料简、与夺、权实、照用、宾主,不必拟议而自然历历分明。( 试问:东西两堂二僧同时出来下喝一声,还分得出谁是主谁是宾否? ) 这里也分三要:

 

初要,功夫妙到极处,则妙不能久炫其妙而返淡,此淡乃功夫妙到尽极处,返而为淡,不是未曾历过意中之玄要而妄言淡者。淡如水,水无味,同愚人一样,无识无知,穿衣吃饭而已。

 

中要,我们本体本来如此,今复如此,并无增加。斯理实非妙字能尽,惟淡字好,但大家一入淡则觉孤寂而飞走去,惟智者能安而乐之。淡虽无味,然无味中有一至味在。原来不是色,不是空,不是一,不是万,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境,不是物,不是有为,不是无为,不是亦不是,于行住坐卧,动静酬酢往来之中而历历孤明,如朗月当头,推之不去,揽之不来,总无丝毫接续断灭,影响之相。

 

上要,至此难于开口措词,世尊见文殊、迦叶白椎竟便下座,古来诸禅德至此便拂衣归方丈。惟曹山禅师有一句话可用来明此上要。僧问曹山:‘朗月当头时如何? ’山曰:‘犹是阶下汉。’僧曰:‘请师接上阶。’山曰:‘月落时相见。’诸位读者,月落后莫非即漆黑一团,不见光明了么? 非也,这是功夫到究竟处,浑化相忘,毫无痕迹,犹如吾人在空气中而忘其为空气也。此时如有人进问一句:‘月落后作么生相见? ’我即向他礼拜了退。

 

可见我们做功夫到究竟地,一点影响也没有,假如还执著神通变化,则失之远矣! 所以临济公说,到此地位可以为佛祖之师。

 

这临济公直指人见性成道的三玄三要心法,自从汾阳昭说‘事难分’后,后人大都不敢再分三玄三要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玄要? 只颟顸笼统地说一声‘泥弹子’或‘喝’一声而掩饰过去。讲到喝,如真透过三玄三要达到究竟地,这喝非但当得起三玄三要的最高点—‘三要印开朱点窄’,即三世诸佛也为之喝退;如只笼统颟顸地‘喝’,则张三李四哪个不会喝,这喝值得什么狗屎橛!

 

棒喝在禅宗的作用颇为广博而微妙,德山棒、临济喝是响彻古今的宗门风范。不知有多少豪迈英俊之士于斯豁开正眼而归家稳坐,可见其作用之微妙,有非言语所能表达者。兹举一则‘喝’的公案供养大众,以略窥其微妙:

 

宋徽宗时,当朝太尉请诸山长老来家开无遮大会,当时禅宗的大德圜悟勤也在座,徽宗皇帝也著便衣来会随喜。会间有华严座主提问道:‘在我们教下讲来要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而禅宗则说一棒一喝即能证道,这和佛所说大相径庭,不能使人无疑。今宗下大德在此,如一喝能透得贤首五教,则能使大家信服,棒喝确有此功效;如透不过五教,则所谓棒喝能使人成道者,便同魔说。敬请宗下大德来开示愚蒙。’

 

时圜悟以目视净因成禅师,成会意,乃对大众曰:此问题很简单,不值前辈长老解答,由我少长老来试答。要透五教,先将五教的教义立明,以免下喝时混淆不清:

 

1、小乘教:小乘著有,以有法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为义。

 

2、大乘始教:乃真空绝相之理法界,以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为尚。

 

3、大乘终教:以非空非有为义,空有双非,乃空有皆不住之事法界。

 

4、大乘顿教:以即空即有为义,空不碍有,有不碍空,乃空有双运之理事无碍法界。

 

5、大乘圆教:以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圆融无碍为旨,乃佛祖心髓之事事无碍法界。

 

成举罢问座主:‘五教之义旨是否如此?’主曰:‘如是如是’。成乃大喝一声,问众曰:‘还听见否?’众曰:‘听见了’。成曰:‘那末是“有”了,可透小乘教’。历久声消,成问众曰:‘还听见否?’众曰:‘听不见了’。成曰:‘那么是“空”了,能透大乘始教。’成进云:‘现在无声,刚刚有声,是非空;刚才虽有而现在则无,是非有,这非有非空能透大乘终教了。再则,现在说空,因刚刚有才说空,如刚刚无有,现在无从说空。那么,说空之时有在空;例此,因空才说有,如无空说什么有?故说有之时空在有,这是相对相成的,这就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透得过大乘终教了。再说大乘圆教非有而非空,非空而非有者,我一喝不作一喝用,做一切事毫无去留、粘染。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著衣,未尝挂著一根丝;不动身心而日应万缘,端拱无为而妙用恒沙;说无之时,周遍沙界,说有之时,纤毫不立。诸子百家,百工技艺,莫不如此,此大乘圆教圆融无碍之旨也’。大众闻后,莫不信服赞叹,徽宗在座也点头不止。

 

这则公案启示我们,举凡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莫不是真心的妙用,只要我们于识得它后,不忘保任,时时处处在事境上磨练,将旧习除尽,即能起大机大用,圆证菩提,正不必参无义味的话头也。但如习气深厚,执著坚固的人,虽能识得这说法、听法的人,但因定力不够,看不见妄念起处,无从著手保护;于物境当前时,更无力转换,就可择一与自己习性相应的法门,如数息、念佛、参话头或修心中心法等,加上打坐,增加定力,庶几可于行住坐卧处不忘保任,而于最后圆成彻证之功矣。

 

大机大用

 

学佛原为得真实受用,潇洒自在,起大机大用,利益群伦。不是为了求神通玄妙,炫耀自己;更不是死坐在黑山背后,常住灭尽定中如木石一般不动的。

 

讲到大机大用,人们往往要想到神通玄妙上去而不知大机大用就在寻常。这非但现在的初心佛子不知,即昔鸟窠禅师的侍者亦不明此机用,而怨禅师不为开示法要,拟辞别他往,对禅师说:‘往不蒙和尚慈悲开示法要,今拟告辞他往。’禅师曰:‘我要吃茶,你拿茶来我饮;我要吃饭,你拿饭来我吃,这不是佛法么?’侍者恍然有省——原来这饮茶、吃饭与拿茶、取饭的就是我人佛性的机用。可见,要会佛法的大机大用即在这极寻常的应酬、谈笑中。我要茶,你拿茶来,这是大机;你拿茶来,我接而饮之,这是大用。同样,你拿饭来,我接而食之,与其它的一切日用都是大机大用。所谓真实佛法,即在寻常日用中。假使我要茶,你拿饭来,我要饭,你拿茶来,这就乱了套,非但不是大机大用的佛法,连世法亦不如了。

 

马祖大师在禅林中是最为人称道大机大用的大宗师,试看他与百丈师徒间的机用接引便可略见一斑。一日,百丈随侍马祖游山次,祖见一群大雁飞来,举手指问百丈曰:‘这是什么?’丈举首一看,答曰:‘大雁。’(可惜许,当面错过),祖见其见指不见月,著在境上,待大雁飞过,更问曰:‘甚处去也?’丈举首不见大雁,乃曰:‘飞过去也。’(犹自不惺惺)。祖见丈一味著境粘心,不会其机,错认定盘星,不识其用,乃更施妙手,扭捏其鼻孔进问曰:‘又道飞过去也。’丈负痛出声:‘方悟祖之机用。’原来祖指东而问西,是教其识得这举手指物的是谁,而就路还家,非祖连大雁亦不识也。更于负痛处逼问:飞过去了没有。乃知这知痛知痒的本性不动不摇、不来不去、没有过去未来的,因而于痛下有悟。

 

丈一日侍马祖立次,祖目视床角上挂的拂子,丈问曰:‘即此用离此用。’盖丈于初悟后已会当即则即,当离则离,以此探问于祖。看他古人一动一静,偶然触目闻声处,皆会之于道,所以进步神速。我们如果亦这样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孜孜兀兀用功观照,岂不亦进步迅速?只可惜时下的佛子懒散散的,不痛切用功,镇日忙在搞神通、弄玄妙上,不在心地上用功,因而唐丧了光阴,耽搁了前程,岂不可惜!祖见丈顺其语脉有落处,不了结,乃针对曰:‘汝尔后怎样开口说法接引后人?’丈乃取下床角拂子,举示祖(不妨是天然妙手,不说而说妙示,但有落处了也)。祖见其仍随语脉转,著在即上,乃用百丈之枪刺他曰:‘即此用离此用,’丈更将拂子挂床角上。在一般人看来,这一著妙到颠毫,挂去拂子,一切无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当无语可说了。殊不知未脱马祖语脉,又著在离上了。祖乃震威大喝一声,丈当下一惊,耳聋三日。

 

诸位读者,百丈耳聋三日,是被马祖真个震聋了三日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吗?风声鸟语即不闻,鸡鸣犬吠亦不听,逢人说语只见嘴动不闻其声了吗?不是的。他是于这一喝下,剿绝了即离之见,净裸裸、赤洒洒,内不为见闻觉知所牵,外不为一切色所染,又不落空,真实现成。可怜众生,历劫多生不曾见到的大宝藏一朝彻见欲放不能,欲进不得,镇日如痴如呆,落在里面三日而后才放下。此回虽然彻悟,但还耳聋了三日,不无渐次之憾。汾州闻云:‘悟即休,说什么耳聋三日。’石门曰:‘不经三日耳聋,怎么能悟?’汾州闻云:‘我与么道,较他石门半月程。’信非虚语也。后黄檗来参马祖,祖已迁化,丈乃将悟道因缘举示黄檗,檗闻之即吐舌,并盛赞马祖:‘真乃大机大用!’丈闻后更彻,因深赞曰:‘子甚有超师之见! ’此百丈良心语也。

 

讲到机用,举凡一举一动,莫不是大机大用,只随顺时节因缘,衷心毫无委曲,无所滞著即是。所谓纵横自在、收放无拘。翠竹黄花皆是玄机,活杀与夺,莫非妙用。宗下大老证到最后,皆有此大机大用。如南泉斩猫,归宗斩蛇。皆具活杀自在手段。但有人看到这些公案,往往透不过,心中不免起疑:斩猫杀蛇岂不犯了杀戒?大修行人怎会有此丧生害命的行径?断不是事实,恐怕只是寓言,用以表示杀却心中之贪著、嗔恨、斗殴等妄念而已。

 

大约是在1956年,有一位胡老大德在上海静安寺为大家开讲《指月录》,讲到这则南泉斩猫公案,就对大家说:‘请不要做真实斩猫会,这只是寓言。如庞公云:护生须用杀,杀尽始安君。乃杀尽自己心中之贪、嗔、执著妄习也。’这话亦对,但要看用功人功夫到什么程度,若果功深,到了活杀同时,杀就是活,活就是杀,非但活杀无所区分,而且毫无区分之迹,就不妨是事实了。当时座下有一位老参,不肯其说,起立云:‘这只是你老的证境,可不是王老师的本怀,王老师无此杀活之见,虽斩犹活,不妨实有其事。’胡老不肯,俩下发生争执,正于此相持不下时,不知哪位老参作猫叫一声,众闻 然惊悟,争执乃息。

 

关于这则斩猫公案,南泉之意原非要斩猫,只要两序有人出来道得一句印心语以发明心地即得。奈无人会此意,道不得救猫之句,南泉一语既出,即随手挥刀杀之。其时两序或者并非无人,但要进一步看南泉作略,究竟如何?不肯出来道一句以救猫,亦未可知。待后来赵州回,南泉告以往事,赵州脱鞋顶头而出,南泉赞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兹试将此密意略示于后:解此者,咸谓赵州识得杀猫者是谁,而示以脱鞋顶头上者,亦谁也。其实古人作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有出处,非只说明顶鞋者是谁也。识得顶鞋者只是悟,要起大机大用才是末后。鞋是穿在脚上的,今以顶头岂非倒行逆施?两序为猫而起争吵,固倒行矣。王老师为此而杀猫,知者固不论,不知者岂不要谤法而坏正法轮,亦逆施也。今顶鞋而出,非但将两序僧众打入其中,即王老师亦一网打尽。王老师固非弱者,赵州虽出,亦不放过他,说一句大似赞叹语道:子若在即救猫儿。此语好似赞叹,其实用意不善。如绵里藏针捏不得,一捏即刺手。如沩山师徒游山次,沩山坐石上,有一飞鸟衔一红果供于石前,仰山云:‘吾师威德,飞禽亦知供养。’沩山云:‘子亦不得无份。’其中底蕴,诸仁者还识么?

 

讲到这里,偶忆一则现代公案。抗战时期,虚云禅师隐居重庆,成都信众拟亲懿范,请南怀瑾的师父袁焕仙去请,袁至重庆与虚老相见,寒喧后乃致问云:‘成都禅者有三种不同的看法:(1)悟后须真修,(2)一悟即休,不须再修,(3)修即不修,不修即修。请问和尚这三种看法,哪一种最为正确?’此问看来平常,其实是宗下主验宾之问,端将手铐脚镣甩在你面前,看你是否上当,自己去套。虚云是当代作家,不上其当,答云:‘天下乌鸦一般黑。’以后二人即王顾左右而言他,不再交锋了。

 

此事由袁老将始末情形致信与成都的贾题韬居士,当时大愚阿 黎亦隐居成都,看了此信说:‘袁老问得好,虚老亦答得妙,但下刃不紧,可惜许。’贾问云:‘怎么下刃不紧?’愚公云:‘放过袁了也。’贾进问云:‘怎么答才不放过?’愚公云:‘回答他:“你是哪一种?”’ 即用其人之枪还刺其人也。由此可见宗师的问答真非寻常,其中大有文章,非同儿戏。又如真净文与佛印等禅师一次茶会,佛印到迟,真净禅师问:‘为何来迟?’印云:‘为著草鞋在真净肚里过。’真净禅师云:‘被我吞了。’印云:‘可你吐不出。’真净禅师云:‘吐不出,把你屙出。’宗师交锋,不同凡响,全视机用功夫深浅而定进退也。

 

要启发大机大用,先须识得本来面目,否则谈不上大机大用。要识得本来面目,并非难事,因本性不在别处,充满目前。惜人皆不识而错过,都因这一‘性’字,皆想到高深玄妙处去。哪知道目前能见能闻、能言能行的‘这个’即本来人,若离此别寻,则愈寻愈远,愈觅愈不见矣。当二人相对、四目相视,直指这能视的是谁?便可一超直入,毫无难处。真净禅师有颂云:‘人人有个天真佛,妙用纵横总不知,今日分明齐指出,斩蛇举拂更由谁?’这指示,多么直截了当、坦率痛快,禅师家老婆心切毫无遮拦地将真心举似学人,叫大家不用费什么疑情,毫不吃力地当下悟去,从而开启机用,多么庆快!密宗亦不两样。密宗最高深的阿底约嘎心髓所说的法要完全与禅宗一致,亦是直下开示见宗,使学人当下识取灵妙真心,会取法、报、化三身的妙用。大圆满击椎三要说:‘清净无念了了分明是法身,光明朗照是报身,观—切法相如幻如化,随缘应用,毫无住著是化身。’这和临济祖师所说:一念清净心光即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心光即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即化身佛。本性圆具三身,不须身外求取。如出一辙,所以有一位大宝法王说:‘最上乘的密法即是禅,禅是最高深的密法。’确是真实不虚之说。可惜现在的佛子多不理解此理,妄自分别,修禅者视密为外道,修密者执神通而非禅,搞得冰炭不同炉,此皆不通各宗各派真髓之过也。

 

我们要启大机大用,只要于识得本来后,绵密保护,在事境上精勤锻炼之用,除去所有粘著、疑滞、贪嗔等妄习,运用纯熟,自然融入大机大用之境。千万勿被这‘大’字吓倒,想到高深玄妙中去。一切机用,尽在目前,只于临机无滞、无疑即得,一落疑滞即飞去矣。

 

如百丈野狐公案。当僧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答他不落因果,原无甚过错,乃自生疑而落狐狸身。可怜众生,五百年后犹自不惺惺,幸得百丈慈悲为他释疑道:‘不昧因果。’方才将这一疑团放下,释然而化。‘不落’、‘不昧’,相差一字,意境大有死活天渊之别,但在达人份上确无丝毫分别。以佛性天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因因果果向甚处去著,死即无有,活从何来?其间还容是非、正误否?这野狐能从不昧处悟去固幸甚,如能从不落处悟去,则海阔天空更胜一筹。临化去,还要百丈做亡僧礼火化,更是粘著,而百丈亦俯从其请,亦不免混身落草,落在因果中矣。

 

我们做功夫于识得本来后,只时时注意保护本真而不忘,保到纯熟处,亦不死保不放,而任其自然,极微细的妄念亦看得分明,不随之流转,最后即浑化相忘而起神通妙用,观察群机,如观掌纹,施以相应之妙用如探囊取物,正不必别求远取,著力于斯而惶惶不可终日也。但此种功夫亦因人而异,有的现身即现前,有的须待脱却这肉壳后方能现前。大家只要安心用功,去其妄习,不企求神通玄妙,将来一定能启发神通,得大机大用,不然者将成道无望矣。

 

《返回世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