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默迪纳 (Ven.Dr.N.Dhammadinna)
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当代语言系高级汉语讲师
dhammadinna@hotmail.com
笔者在中国留学的时候,常常参加过留学生活动。留学生很喜欢唱歌,跳舞,表演。以文艺表演,留学生既可以掌握汉语知识,又可以享受中国文化。更有意思的是这就导致着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笔者还记得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很喜欢唱中国歌曲,其中,当时最受欢迎的是“大中国”。各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表演节目的时候,一起唱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虽然,他们喜欢唱这首歌,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很可能不知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和“国”有什么意思。后来几年的时间,笔者在中国继续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言文字学。在那里,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学到在中国“国”和“家”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和区别。在外国人的心目中,“家”是自己的;“国”是大家的。当然!现在大部分中国人也和他们一样认为“家”是小;“国”是大。但是,看一看,古代中国人所发明的智慧有多么深奥!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中,像老庄哲学学说就让人们一方面,放弃这个“大”;另一方面,让他们追求简朴生活。这一方面,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带有不可替代的哲学价值;同时,很明显地看得出老庄学说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
中国人都知道老子的理想国最终形态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的特点是:在自己的心目中,国家的规模要小,交际人也要少;崇尚基本的质朴生活;人民重生寡欲,知足常乐;人与人,国与国没有很多交往;自由自在,脱离欲望。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老子提倡“小国寡民”?回答是:他对世界的理解是“无限”。如果人们以有限的能力去掌握无限的知识,那么他们最终也不能够满足。也就是说,最终剩下来的也不就是人们心中所在无限的欲望罢了。那么,可以说“小国寡民”就是老子所谓人们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道家哲学范围。
南转上座部佛教哲学把人们要“放弃”现有生活的范围逐渐减到“无我”。也就是说无论是道家或者佛家都在一定的范围内提倡“放弃”。由此可见,“放弃”就可谓上述两个哲学思想载体的一种共同点。不同国情会造成文化的多色多样,不过在大自然的基础上,任何一个哲学思想都会表现出相同的生活观。上述“无我”即是佛教哲学理论中,最伟大的教义之一。如果要理解“无我”,首先要全面了解其反义即“我”这个概念。因为,我们知道佛教所谓“我”的反义是“无我”。“我”这个概念从哪里来?笔者了解到斯里兰卡的僧伽罗语(Sinhala)里,用“家”的义来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领属关系。也就是说在那个语言里“家”表示领属关系。谈到这里,汉语言中“家”这个字会不会有相似的意义载体呢?
“家”在甲骨文中做,字形像“豕”(猪)在“宀”(屋)里。“家,居也。《说文·宀部》。徐灏氏以为“家从豕者,人家皆有畜豕也,”。这里说的是自己的家里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畜类。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里“家”也表示一种领属关系;这个字的意义范围都包括人们不能放弃的“我所属”的意思,这就是“我”。那么,由此可以明白“我”、“我的”等哲学意义都跟“家”的概念有着密切关系。家属一切都属于“我的”。但是,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或者“灵魂”的存在,所以说“无我”。
以上的理论基本上揭露了道家和佛家所谓现有生活的自我放弃范围。那么,两个哲学理论都在一定的范围内表示“家”这个概念是在生活烦恼之根本。也是一种欲望。所以佛家提倡“出家”,即“出家弃俗”。也就是说,放弃家当于是放弃我这个概念。
Ven. Dr. N. Dhammadinna
Department of Moder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Kelaniya
Kelaniya, Sri Lan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