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法的分别:这一切色法,依一种说,即是非因、无因、与因不相应、有缘的、世间的、有漏的。
依二种说:即是内与外,粗和细,远和近,完成与不完成,净色及非净色,根与非根,有执受与非执受。
在这里面:眼、耳、鼻、舌、身等五种,因为是依于自己的身体,而转起之故为内;其余的二十三种色,由于外故为外。
地界、风界、火界、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的十二种,由接触而取故为粗;其他的,因为相反故为细。
那细的色法,甚难察知其自性故为远;其余的容易察知其自性,故为近。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女根、男根、命根、心所依处、段食的十八种色;
因为超越区划,变化,相,性,而得把握自性,故为完成色;其余的相反,故为不完成色。
眼等五种而取色等之缘,犹如镜面一样的明净故为净色;其他的与此相反,故为非净色。
五净色及女根、男根、命根,共以增上之义而为「根」;余者相反故为「非根」。
在后面要说的业生色,由业所执受故为「有执受」,余者相反故为「非执受」。
三法,(一)更于一切色,依有见及业生等的三法为三种。此中:十三种粗色中的色,为「有见有对」,余者为「无见有对」;
一切细色则为「无见无对」。如是先依有见等的三法为三种。
(二)次依业生等的三法为三种,即从业而生的色为「业生」;从别的缘生的色为「非业生」;不从任何而生的为「非业生非非业生」。
(三)从心而生的为「心生」;从别的缘生的为「非心生」;不从任何而生的为「非心生非非心生」。
(四)从食而生的为「食生」;从别的缘生的为「非食生」:不从任何而生的为「非食生非非食生」。
(五)从时节而生的为「时生」;从别的缘生的为「非时生」;不从任何而生的为「非时生非非时生」。如是依业生等三法为三种。
四法,更就(色的)见等,色色等,依处等的四法为四种。
此中:(一)色处是所见之境,故为可「见」的;声处是所闻之境,故为可「闻」的;香、味、触处是要等接触之后而取的根的境,故为可「觉」的;其他的是识的境,故为可「识」的。如是依见等四法为四种。
(二)次以(十八种)完色名「色色」,空界名「区划色」;身表乃至适业性等(五种)名为「变化色」;
生(积集、相续)、老、坏(无常性)(的四种)名为「相色」。如是依色色等的四法为四种。
(三)次以心(所依处)色,名为「是所依处非门」;(身、语)二表名为「是门非所依处」;净色名为「是所依处是门」;余者名为「非所依处非门」。如是依所依处的四法为四种。
五法,其次就(色的)一生、二生、三生、四生、无处生等的区别为五种。
此中:只从业生的及只从心生的,名为从「一生」;这里以根色及心所依处是只从业生的,以(身、语)二表是只从心生的。
其次,从心及时节而生的名为从「二生」;只有声处是。
其次,从时节、心、食的三法所生的名为从「三生」;只有轻快性(柔软性、适业性)等三种。
其次,从业(时节、心、食)等四法所生的名为从「四生」;这除了四种相色之外其他的都是。
其次,相色为不从任何处生。何以故?没有生起的生起之故,即以生起的,则只有其他的成熟(老)与坏灭(无常)二种了。
例如「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虚空界、水界、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色积集、色相续、段食,此等诸法从心等起」;
在此等文中,承认生(色积集、色相续)从何处而生,当知是指那色生的诸缘,所表示其作用威力的剎那,而说(为生)之故。
(二)识蕴:在其他的四蕴,把一切有觉受相的总括为受蕴,把一切有想念相的总括为想蕴,把一切有行作相的总括为行蕴,把一切有识知相的总括为识蕴。
此中,如果能够知解识蕴,则其他的三蕴便很容易知解了。所以,最初先来解说识蕴。
这里说‘一切有识知相的总括为识蕴’,怎么是有识知相的为识呢?即所谓:‘朋友,识知识知,故名为识’。
识和心、意之义为一。而此识的自性与识知相也是一种。不过依其类别,而有善、恶、无记的三种。
有八十九心,善心依于地的差别故有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的四种。
此中:欲界善心因有喜、舍、智、行的差别故有八种:即所谓喜俱智相应无行,喜俱智相应有行,(喜俱)智不相应(无行),(喜俱智不相应有行,舍俱智相应无行,舍俱智相应有行,舍俱智不相应(无行),舍俱智不相应有行。
即(1)当他获得了所施的东西及受施的人,或由其他的可喜之因,而心生大欢喜(喜俱),第一便起「应施」等的正见(智相应),不犹豫,没有他人的怂恿(无行),而行施等的福德,那时他的心,是「喜俱智相应无行」。
(2)当如上面同样的理由而心生大欢喜(喜俱),先起正见(智相应),虽然亦行不很慷慨的施舍,但有犹豫或由他人的怂恿而行(有行),那时他的心,是(喜俱智相应)有行。在这个意义上,「行」,和依于自己或他人而转起的前加行,是同义语。
(3)如幼童由于看见亲属(父母等)布施等的习惯,当看见诸比库时,心生欢喜,便把手上所有的东西布施给比库,或作礼拜,那时则为生起第三(喜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4)其次由于亲属的怂恿说:「你去布施吧!你去礼拜吧!」这样才去行的,那时则为生起第四(喜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5)~(8)其次不得所施的东西及受施的人,或者缺乏其他的欢喜之因,没有前面所说的四种欢喜,那时则为生起其余四种舍俱的心。如是由于喜、舍、智、行的差别之故,当知有八种欲界善心。
(二)其次色界善心,因为与禅支相应的各别而有五种;即所谓:(9)与寻、伺、喜、乐、定相应的为第一,(10)以超寻为第二,(11)更超伺为第三,(12)更离喜为第四,(13)以灭去乐而与舍、定相应的为第五。
(三)无色界善心,因为与四无色相应而有四种;即如所说(14)与空无边处禅相应的为第一,(15)~(17)与识无边处等相应的为第二、第三、第四。
(四)出世间善心,因为与(18)须陀洹,(19)斯陀含、(20)阿那含、(21)阿罗汉四道相应而为四种。如是先说善的识,只有二十一种。
二、其次不善心,依地只有欲界一种。依根则有贪根、嗔根、痴根三种。此中:
(一)贪根因依喜、舍、邪见、行的差别而有八种;即所谓(22)喜俱邪见相应无行,(23)喜俱邪见相应有行,(24)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25)喜俱邪见不相应有行;
(26)舍俱邪见相应无行,(27)舍俱邪见相应有行,(28)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29)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
即(22)先起这样的邪见说:「于诸欲中无有过失」等邪见相应,起大欢喜之心(喜俱),以自性的锐利及不由他人所怂恿的心(无行),享受诸欲,或于见(闻、觉)的吉祥等,视为真实,这时则为第一不善心生起。
(23)若以迟钝及由于他人所怂恿的心(有行)而作时,则为第二不善心。(24)如果先无邪见(邪见不相应),只起欢喜心(喜俱),以自性的锐利及不由他人所怂恿的心(无行),行淫,贪图他人的利益,或盗取他人的财物,这时为第三(不善心)。
(25)若以迟钝及由他人所怂恿的心(有行)而作时,为第四(不善心)。(26)~(29)如果由于不得欲境或者缺乏其他的欢喜之因,而无前面所说的四种欢喜之时,则为其他四种舍俱的(不善心)生起。如是由于喜、舍、邪见、行的差别之故,当知有八种贪根。
(二)其次嗔根的不善心有二种:(30)忧俱嗔恚相应无行(31)忧俱嗔恚相应有行。当知,它们是在于行杀生等的时候,而转起的锐利和迟钝的心。
(三)与痴相应的不善心有二种:(32)舍俱疑相应,(33)舍俱掉举相应。当知,它们是由于不决定及散乱之时而转起的。如是,不善的识有十二种。
三、无记心,依其类别,故有异熟(果报)及唯作二种。此中异熟,依地而有四种,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
(一)欲界异熟,此中欲界有善异熟及不善异熟二种。善异熟,又分无因及有因二种。
无因善异熟中,没有无贪等相应的因的异熟,为无因。有八种:(34)眼识,(35)耳识,(36)鼻识,(37)舌识,(38)身识,(39)有领受作用的意界,(40)~(41)有推度等作用的二意识界。
此中:(34)眼识,有识知依止现于眼前的色的特相。有单以色为所缘的功用(味)。以色的现前状态为现状(现起)。离去以色为所缘的唯作意界(五门转向心)为直接因。
(35)~(38)耳、鼻、舌、身识,有识知依止于耳等的声音等的特相。有只以声等为所缘的功用。以声等的现前状态为现状。离去以声为所缘等的唯作意界为直接因。
(39)有领受作用的意界,有于眼识等之后识知色等的特相。有领受色等的作用。以彼相同的领受状态为现状。离去眼识等为直接因。
(40)~(41)有推度等作用的二种意识界,有识知于无因异熟的六所缘的特相。有推度等的作用。以彼相同的推度等状态为现状。以心所依处为直接因。
因为与喜、舍相应,及有二处、五处作用的差别之故,所以它有二种各别;即于此等二者之中,一(40),是因为专于好的所缘而转起为自性之故,所以成为喜相应的,并且因为是由于推度及彼所缘的二作用,于眼等的五门的速行的末后,而转起之故,所以有二处作用。
一(41),是因为于好的中所缘(舍)而转起为自性之故,所以成为舍相应的,并且因为是由于推度、彼所缘、结生、有分及死亡而转起之故,所以有五处的作用。
这八种无因异熟识,因为有定与不定的所缘,故有二种;又依舍、乐、喜的差别,故为三种。即此中前五识,因为次第的对于色等而转起,故为定所缘;余者三种为不定所缘。
然而,此中意界是对色等的五种而转起,二意识界则对六种(所缘)而转起。其次在此八种中的身识是与乐相应;有二处作用的意识界(40)是与喜相应;余者则与舍相应。如是,先说善异熟无因的八种。
有因善异熟:其次有因(异熟心),是与无贪等因相应的异熟。这和欲界的善心同名,依喜等的差别,故有八种。
即(42)喜俱智相应无行,(43)喜俱智相应有行,(44)喜俱智不相应无行,(45)喜俱智不相应有行,(46)舍俱智相应无行,(47)舍俱智相应有行,(48)舍俱智不相应无行,(49)舍俱智不相应有行;
但此有因异熟心,不是像善心那样以布施等方法对于六所缘而转起的,因为这是以结生、有分、死及彼所缘的四作用,对于小法(欲界)所摄的六所缘而转起的。
于此八心中的有行、无行的状态,当知是由于原因而来。有些阿闍梨主张:八异熟心是过去欲界八善心的异熟果,所以八异熟心中的有行及无行,是以八善心的有行及无行为来因。
亦有人主张:是由于强力的业缘等而生起异熟心的无行等的。对于相应的诸法,虽然在八善心与八异熟心之间没有什么差别,而异熟心却如映在镜中的面相,没有潜在的力用,善心则如自己的面,而有潜在的力用。
不善异熟都是无因的。这有七种,即(50)眼识,(51)耳识,(52)鼻识,(53)舌识,(54)身识,(55)有领受作用的意界,(56)有推度等五处作用的意识界。
它们的相等,当知与善无因异熟中所说的同样。可是善异熟心,是只取好的及好的中所缘,而此等不善异熟心,则只取不好的及不好的中所缘(舍)。
那些善异熟,由于舍、乐、喜的差别故为三种,而此等不善异熟则由于苦及舍为二种。即这里的身识是与苦俱的,余者是舍俱的。
而此等不善异熟心中,那舍俱心是劣钝的,是不很锐利如苦俱心;在其他的善无因异熟心中,那舍俱心是劣[那舍俱心是胜如乐],如乐俱心不很锐利的。如是此等七种不善异熟及前面的十六种善异熟,是二十三种欲界的异熟识。
(二)色界异熟:其次色界的异熟心,和色界的善心同名,有(57)~(61)初禅乃至第五禅的五种。然而,善心是由于等至(定)在速行的过程中而转起的;而此异熟心,是在生于色界由结生、有分、死亡的三作用而转起的。
(三)无色界异熟:如色界的异熟心相似,而这无色界的异熟心,亦与无色界的善心同名,有(62)~(65)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四种。它们善与异熟的转起的差别,亦如色界中所说。
(四)出世间异熟心,因为是四道相应心的果,所以有(66)~(69)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四种。它们是由圣道的过程及由果定二种而转起的。
如是于四地中,共有三十六种异熟识。其次,唯作是指非善非不善,及非异熟心的阿罗汉离业而自由作用的无记心。依地的差别,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
此中,欲界有二种:无因唯作与有因唯作。此中,没有无贪等之因的唯作为无因,依意界及意识界的差别故有二种。
此中,(70)「意界」是有识知于眼识等的前行的色等的特相。有转向的作用。以色等现前的状态为现状。以断去有分为直接因。它只是与舍相应的。
其次「意识界」有凡圣共通、不共(唯在阿罗汉)二种。此中,(71)共的与舍俱的无因唯作,有识知色声等六所缘的特相。
依其作用,则于五根门及意门中有确定、转向的作用。以同样的确定及转向的状态为现状。以离去无因异熟意识界及有分心的任何一种为直接因。
(72)「不共」的与喜俱的无因唯作,有识知六所缘的特相。依作用,则有诸阿罗汉对诸丑恶的事物(如骨锁、饿鬼的恣态等)生笑的作用。以同样的生笑状态为现状。一定以心所依处为直接因。如是欲界唯作无因心有三种。
有因唯作:其次有因,依喜等的差别,如欲界的善心,有八种。即(73)喜俱智相应无行,(74)喜俱智相应有行,(75)喜俱智不相应无行,(76)喜俱智不相应有行,(77)舍俱智相应无行,(78)舍俱智相应有行,(79)舍俱智不相应无行,(80)舍俱智不相应有行。
但善心只是在有学及凡夫生起,而此唯作心则只在阿罗汉生起,这是它们的差别处。如是,先说欲界的唯作心有十一种。
(二)色界及无色界唯作:色界唯作心及无色界唯作心,如善心同名的有五种(81)~(85)及四种(86)~(89)。但这唯作心只是在阿罗汉生起的,这是和善心不同之处。如是,于一切三界有二十种的唯作识。
上面有二十一种善心,十二不善心,三十六异熟心,二十唯作心,一共有八十九种识。
(2)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此等心依十四种行相而转起,即(一)结生,(二)有分,(三)转向,(四)见,(五)闻,(六)嗅,(七)尝,(八)触,(九)领受,(十)推度,(十一)确定,(十二)速行,(十三)彼所缘,(十四)死亡。
怎样的呢?即:一、结生:由于八种欲界的善心(1)~(8)的潜力,而有情生于六界欲天及人类之中的时候,便转起八种有因的欲界异熟(42)~(49)而结生;
以及堕于人类之中的半择迦等的人,而转起力弱的二因的善异熟与舍俱的无因异熟意识界(41)而结生,这是他们在前世的临终之时所现起的业,业相及趣相。
不论以那一种为所缘而发生的,这是由欲界的善心之力转起九异熟心而结生。其次由于色界(9)~(13),无色界(14)~(17)的善心之力,有情生于色界、无色界的时候,便转起九种色及无色界异熟(57)~(65)而结生。
这是他们在前世的临终之时所现起的业及业相,不论以那一种为所缘而发生的。其次由于不善心之力,有情生于恶趣之时,便转起一种不善异熟无因意识界(56);
这是他们在前世的临终之时所现起的业、业相、趣相,不论以那一种为所缘而发生的。如是当知,这里有十九种异熟识是依结生的作用而转起的。
二、有分心:当结生识在怀孕时息灭之时,即刻随着那十九异熟识中的任何一种业的异熟的结生识,并于那结生识的同样的所缘,起了与结生识类似的有分识(有分心)。
如是连续同样的再再生起无数的有分识(生命流),如河流相似,甚至在无梦的酣睡之中,直至有别的心生起而来转变它。如是当知,依有分作用而起彼等十九识。
三、转向心:其次有分这样相续转起之时,若诸有情的眼等诸根,获得了取其所缘的机会,那时如果是色现于眼前,则眼净(眼根)击触于色缘。
由于击触之力,而有分心波动;继之于有分息灭之时,即于那同样的色所缘,生起好像是有分的断绝而行转向,唤起认识的注意作用的唯作意界(70)。于耳门等也是同样的。
如果六种所缘现于意门之时,在有分的波动之后,生起好像是有分的断绝而行转向作用的舍俱无因唯作意识界(71)。如是当知,由转向作用而起的二唯作识。
(四)~(八)、见、闻、嗅、尝、触:其次在五门转向心之后,于眼门生起以眼净(眼根)为所依而行见的作用的眼识(34)、(50),于耳门等生起行闻等作用的耳、鼻、舌、身识(35)~(38),(51)~(54)。
在此等识中,如果对好的及好的中境而起的为善异熟(34)~(38);如对不好的及不好的中境而起的为不善异熟(50)~(54)。如是当知,依见、闻、嗅、尝、触的作用而起十异熟识(双五识)。
九、领受:其次依照此等说法:「即在眼识界的生起和息灭之后,生起心、意、意思……乃至……是相当的意界」,所以即在眼识等之后,领受它们的境(认识的对象);
即是说在善异熟的前五识之后,而起善异熟的意界(39),在不善异熟的前五识之后,而起不善异熟的意界(55)。如是当知,依领受(的作用)而起二异熟识。
十、推度:其次依照此等的说法:「即在意界的生起和息灭之后,生起心、意、意思……乃至……是相当的意识界」,所以即是对意界所领受的境加以推度,即是说在不善异熟的意界之后,而起不善异熟意识界(56),
在善异熟(意界)之后,对好的所缘而起喜俱的善异熟无因意识界(40),对好的中所缘而起舍俱的善异熟无因意识界(41)。如是当知,依推度作用而起三异熟识。
十一、确定:其次即在推度之后,于那同样的境上而起确定的舍俱唯作无因意识界(71)。如是当知,依确定作用的只起一唯作识。
十二、速行:其次在确定之后,如果色等所缘是强大的,即于那确定的同一境上,无论由八欲界善(1)~(8)或十二不善(22)~(33)或其他的九欲界唯作(72)~(80)中的那一种,速行了六或七的速行。这是先就眼等五门的方法说;
其次于意门,则在意门转向之后,以同样的方法而起此等二十九心的速行。如果是从种姓心(这里的种姓是含有遍作、近行、净化等的意思)之后而起的速行;
则从色界的五善(9)~(13),五唯作(81)~(85),从无色界的四善(14)~(17),四唯作(86)~(89)及从出世间的四道心(18)~(21),四果心(66)~(69)之中,获得它们的缘而起速行心。
如是当知,依速行作用而起五十五的善、不善、唯作,及异熟的识。
十三、彼所缘:其次如果于五门是极大的色等所缘,及于意门是明了的所缘,则于速行之后──即于欲界的速行之末,由于好的所缘等及宿业的速行心等而获得各种缘;
即以那些缘,于八种有因的欲界异熟(42)~(49)及三种异熟无因的意识界(40)、(41)、(56)之中,起了一种异熟识,它是随着速行心,而对于有分的所缘以外的另一所缘而速行二回或一回的(异熟识),好像暂时随着逆流而行的船的流水一样。
这便是说,因为那异熟识本来可对有分的所缘而起,可是它却以速行的所缘为自己的所缘而起,所以称它为「彼所缘」。如是当知,由于彼所缘的作用而起十一异熟识。
十四、死亡:其次在彼所缘之后,必再起有分。于有分断时,再起转向等。如是在心的相续中,获得了缘,便于有分之后生起转向,于转向之后生起看见等;
这样由于心的一定的法则,再再生起,直至于一生中的有分灭尽为止。那一生(有)之中最后的有分,因为是从生(有)而灭,故称为「死」。所以这死心,也和结生及有分的识一样,只有十九种。如是当知,由于死亡的作用而起十九异熟识。
其次从死之后再结生,从结生之后再有分,如是于三有、六趣、七识住、九有情居的轮回中的诸有情,而起不断的相续的心。只有那些于轮回中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在他的死心灭时而识即灭。这是详论识蕴一门。
摘自《清净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