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禅的智慧对治抑郁症
文/释宏满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二亿多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左右,专家们预言: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精神心理疾病在发达国家现代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城市人中,比例偏高。
在精神心理疾病中,最常见的抑郁症,是人类已知的最有害的精神疾病之一,也是最具“现代病”特色。患者对世间的一切兴趣减退,全身疲乏,感到活得无价值,极度悲观,不愿与人交往,怀有自杀念头,一般都失去工作能力,严重者以自杀告终。过分地用好动、工作狂、设想更高目标来转移精神压力,也是一种抑郁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仅自己痛苦不堪,而且给家人、朋友带来苦恼和负担,给社会造成损失,对他人形成干扰。所以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什么社会上有不少人得抑郁症?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么前进,要么后退,为了生存,人们不允许自己后退,于是更是积极投向竞争的人群中,努力让自己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
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们,各自为了自己所认为的生活目标、生存空间,不断地攀求、奔波。有时内心真的替他们感到疲累。可是,人往往在被别人承认了自己价值的同时,又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纯朴与自然。
人们在竞争中,在追求中推卸了自己的本性,反而陷入了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焦虑和更多的彷徨之中。人们为了不断追逐物质享受和满足,想极力掩盖内心深深的寂寞感和空虚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如身处永不平静的大海,随着精力的使然而漂流,人被淹没其中,偶尔想停下来时,却早已迷失了方向。而且,现代人的生活多是如此。
抑郁症是什么造成的呢?我认为抑郁症就是烦恼多、压力大、杂念多,心理学上焦虑心态无法控制而造成的。所以说造成心理疾病的根源,当然最重要的深层原因,可以说在于信仰的丧失和崩溃。一直以来,宗教为人们提供了思想、精神、心理方面的重要指导和信仰支撑,起着调节心理、抚慰痛苦、缓解死亡焦虑的作用,解决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意义、价值、终极关怀等问题。心理学家、人类学家认为:死亡焦虑盘踞在每个人的无意识中,是人产生不同层次的信仰和消极有害的压抑、忧虑、紧张、悲观、痛苦等负面情绪的深层原因。如果不能有效地缓解、消解死亡焦虑,人的潜意识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出身心疾病。近代以来,宗教贬值,意义丧失,许多人没有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可靠信仰,导致价值失范、自我迷失、精神空虚,使心灵退化、庸俗化、脆弱化,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应对外界的种种诱惑、刺激和干扰,各种心理疾病因而泛滥成灾。荣格认为,现代人心理疾病的增多,与宗教的衰落有关,他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一文中说:“我已经观察出:一种有人引导的宗教生活,比起一种飘渺的生活要好得多、丰富得多,而且健全得多了。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宗教虽然以使人得到拯救为目的,也能起到心理治疗、促进健康的作用。信仰,包括宗教的祈祷、诵经、坐禅等修行方式,被认为有治疗心理疾病的颇佳疗效,被采用、改造为心理疗法。”
但是,在众多的宗教中,其实佛教是最注重“心”的宗教。佛教对于治疗现代人的心理疾病,有着独特治疗方法与系统的理论体系,很多关于心理疾病的治疗都可以在佛教或是佛法的修行中找到有效解决的途径。
佛教以“医治众生心病”为己任,佛陀号称善于医治众病尤其是心病的大医王。佛法从终极根源上追究一切疾病之因,指出病起于业,业起于心。《维摩经·问疾品》说疾病从妄想颠倒诸烦恼生,从执“我”而生,从有攀缘生,欲除疾病,须以二无我的正见断除烦恼、妄执、攀缘之“病本”。藏传佛教《四部医续》之一《论述医续》说:“所有疾病的根源是我执及因未觉悟而产生的贪、瞋、痴等烦恼,贪引起风大失调,导致下半身病、寒病;瞋引起胆汁不调,导致上半身病、热病;痴引起黏液不调,导致头部病、寒病。”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佛法的理论和修证体系,都是引导众生以如实知见的智慧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从而从根源上解决一切心病的“心药”。佛法教人理性地认识人生的意义、价值,设有许多对治、转化烦恼,断除病本的技术,更有三学、六度和常念《心经》等被称为“精神体操”的锻炼自心的修持体系,可以使人保持健康的、超健康的心理状态。西方心理学家也认为:佛法的技术和策略能用来复原或治疗失调的情绪和行为,佛法的技术和整体立足点可以帮助预防心理的失调,治疗由心理原因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及用佛教心理疗法治疗生理性疾病,解除现代人的病苦,进而医治导致身心疾病的病态社会,是佛法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除了上面介绍的方法外,我觉得禅修是一种更有效更适合现代人精神治疗的方法,尤其是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据The Press Association报道,集体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证明,佛教禅修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着比药物治疗更好的效果。这说明禅修是治疗抑郁症的最佳方法之一。而佛教禅修,在西方,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在治疗各类神经症、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疼痛障碍等疾病中,都有很好的疗效,对身心健康一般领域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禅修的“正念训练”法对于治疗抑郁症也有很好的疗效。对情绪调节、自我接纳、改善睡眠、提高自尊等方面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还有
以上所举例子,说明禅法修习对于治疗心理疾——抑郁症方面确实有特殊的功效。但是可以说,禅定的修习都是从“心”出发的,抑郁症也与“心”——精神有关。“心”静才是真静,静才能定,强调在定中开悟,在静中获益。在静定的禅修状态中,让心慢慢地平静下来,不再浮躁、焦虑、担心、不安、恐怖,一切不良的情绪和负面的精神都会在禅修的观照中消失了踪影。所以学会禅修、静坐,静坐对调节身体健康起到很大的作用。静坐沉淀食欲控制体重,其实平时暴食暴饮正是压力导致的行为,当你迫切地需要通过食物释放压力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让繁杂的念头沉淀下来后再进食,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对于抑止不良情绪、平和心情有着其它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作用。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禅的智慧来解决心理的迷惑与执著。通过生活禅保持觉悟的境界与生活达成一致,在生活中修习,来转化和净化心灵的杂念与污染。学佛的目的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世间,有许多迷惑的问题要求得到解决,有种种烦恼、种种痛苦要求得到解脱,所以要禅修。禅修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思想言行与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做一个清净自在、快乐无忧的人。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清净自在、快乐无忧的人呢?首先要调理好心态,理顺好情绪,把不开心的杂念抛在脑后。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用禅的方法去净化心灵上的杂念,理顺心态的情绪,通过打坐静下心来静虑,慢慢的消除烦恼和焦虑心态,当打坐时会出现老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或烦恼现前时,心态老是静不下来时,你就再换一种方法,要打开心扉不能闷气,尽量找到一些感兴趣高兴的事情,听好听的音乐是一种精神理疗,看一些搞笑的相声也是一种精神理疗,你可以选择体育运动出去晒晒太阳、散散步、游游泳锻炼身体,特别是要用意志去锻炼身体,心情不舒畅时可以找个地方适当的发泄,调理一下内心的世界,把那些不开心的念头转换掉,然后想一些童年开心的事,看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听听自己喜欢听的音乐,找一些自己比较投缘的人聊天,有空去游山玩水。总之,要通过禅的智慧把一切都放下。如果你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名位、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对是非、得失、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得失、善恶里不得安宁。发现幸福的秘密,摆脱“人生抑郁症”。原来幸福是个最简单的东西,只要你把一切不属于它的全部放下,它就来了。放下自卑,懂得自信;放下犹豫,懂得坚定;放下执著,懂得变通;放下执念,懂得解脱;放下嫉妒,懂得欣赏;放下憎恨,懂得宽容;放下狭隘,懂得豁达;放下成见,懂得创新……放下后你的情就如一缕春日暖阳,缓解挫折带给你的精神苦痛,安顿你创伤躁动的心灵,助你全方位重新认识自己、剖析过往,以一个最健全的人格、最优质的心态、最健康的人生观去叩启幸福的大门。
古德云:人生如一场大梦,人更应该珍惜现在,减少思前虑后的心态。古人云“无为自化,清净自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唯有心灵宁静了,才能在滚滚红尘之中安之如素,怡然自得,洒脱地面对一切。如看破天塌下来当被盖,一些不开心的杂念随之而去,获得心灵的宁静。
然后经常进行禅法的修习。可以通过静坐、念佛、诵经等方式,来训练心的专注而不致于散乱,定期运用禅的智慧或理念进行心理负面情绪的清理,使之心情保持清净无染,这样我们的心才不会被外在的诱惑和内在的情绪所左右,真正的让心处于一种静定的境界,守住静定,因为静是一种境界,定更是悟性的发端。而“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人世间真玄机,惟静者能看得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看透或看破“荣辱是非都是梦”而获得“忧喜全忘就是禅”。
禅,就是一种自在无忧、圆融无碍的境界,更是一种积极乐观、觉醒安祥的心态,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着禅意与禅境,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应该生活得非常轻松愉快、潇洒自在的,但我们并没有这种感受,相反地,都觉得生活很烦,很累。是什么原因呢?实在是我们的“思虑”太多太多了,所以才需要“静虑”——禅的修习。如果我们从生活中找回禅的精神,用禅的智慧启迪心灵与生活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并安住于当下,我们的生活便如诗如画,恬适安详了,自然也不会再有什么心理困惑或疾病等烦恼来使之痛苦的了。
所以,只有运用禅修的方法和智慧来观照人生,净化心灵,我们的人生就能够自由自在轻轻松松的生活,不被社会上的物质生活,财色名食睡等欲望所困扰,这才是解脱烦恼的根源,也是治疗抑郁症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