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众讲堂

对性空及空观的点滴认识
时间:2009-08-28 00:00:00  来源:  作者:

对性空及空观的点滴认识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此而揭示了世间法莫不是众缘和会而起,其自性是“空”,也就是不存在一个真实的自体。要知道,自体是常住的,不变异的,非生灭的。但在我们所处的世界无论是外在的物质如山河大地或是内心的思绪,无一不是处于迁流不住,刹那生灭中。这是有违于自体义的,也可以说的虚幻不实的。可要说我们的世界是个虚幻的,依我们的见闻觉知而言,是不可思维的。山川树木,万象森罗,一切都有一份“实在”的质感,何故会说是虚的呢?其实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上,所谓的真实,比如树木、瓶子等,无一不是名言的指称,也就是用一个概念界定了某一事物,与其说认识了某一事物毋宁说是构建了某一概念,也就是颂中所说的“亦为是假名”。

概念非事物本身,而是依于根、境、识而产生的了别思维。这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通法,由了别而安立而判断而反省,此是此、彼是彼,从而也就有了此和彼。或者说事物的真实相状被我们的了别思维“加工”过后对其产生认识——概念化。如果说概念只是我们的思维产物,无形可触无色可见,是不真实的存在,恐怕没有人会反对,但如果说概念所依倚的存有物也非实有的,以我们通常的理性思维,是不会有这样的自觉的。以常智判断,我们不在梦中,所以不是梦境;不在病(如高烧)中,所以不是幻觉。我自身及与我对立的身外之境,可见、可闻、可臭,毫无疑问真实不虚。问题是,如何去证明此身与此境是真实的呢?我的思维判断告诉我吗?基于言语概念的了别思维如何能告知我们真是呢?不过是以幻证幻罢了,如同视阳炎、空华为实有一般,颠倒自欺。

《金刚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义由《中论》之“缘起性空”开显,“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故而知无生”,可知诸法无论自(性)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皆乖违(印顺导师的《中观论颂讲记》有详尽讲解),而只可能是性空(无自性)而缘起,论中颂“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故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者也可以如此诠释“缘起(的色)印证空性,空性印证缘起(的色)”。设若诸法有自体,则应横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则“昔物应至今”,无生灭亦无变异。但“昔物不至今”,而事物总处在刹那刹那的生灭变异中,可知我们所知觉的存在物都是缘起的假有而非实有。

所谓“空观”即是透过诸法法相当下察见其自性本空,既然自性皆空,也就无从执“实”,则不应再去分别自他、彼此、一异等,也就是不应再有主观与客观,能缘与所缘的对立,泯灭分别智而证得无分别智,即般若智。在此般若智观照下,法法皆平等一如,自他无别。色无色相,空无空相,诸法当下即是实相,所谓无相。由此无分别智所见真实境地也正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

世间法既生灭无常,何故我们仍横生计执呢?依十二缘起,我们受无始以来的无明所惑,生出种种分别妄执,所谓一异、断常、来去、生灭,无一不是,从而流转沉沦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脱。但我们的自性却是静寂的、清净的、本自具足的,所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只因一念无明,清净心为妄念覆蔽,昧却真心真性,我们才于生灭中流转。《坛经》云“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正是昭示我们的愚行。“空观”其实并不抽象,虽然这在所谓之理性思维下并不能做到,但也绝非不是没个入手处。禅宗灯录、语录述之为文从而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胜算的修持法门,诸如“若能对境无心,触目无非是道”,“佛是尘,法亦是尘,终日驰求有什么休歇?但时中不用挂情。情、物不挂,无善可取,无恶可弃。莫教被他笼罩着,始是学处”,更遑论“庭前柏子树”,“麻三斤”等等,虽千章万句,无非是荡执谴相,放舍一切执着,空却一切法相,止灭一切言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说也不可说,无所得也无所得。维摩诘也只有默然杜口。虽然从常理思维而言,很多于逻辑上是矛盾乃至不可思议的,比如“踏着秤鎚硬似铁,哑子得梦向谁说,须弥顶山浪滔天,大洋海里遭火爇”,“杖头挑日月,一尘飞起任遮天”等。若然只是依于常智滞文守句,无疑是辜负了禅门祖师老婆心切。禅门语录于章句上看似漫无所指,实质共同的诉求都是为接引学人从而打破常规,超越常智,舍弃了别、言语思维,也就是止息种种妄念妄想,回源返真。禅林著名的“德山棒”,“临济喝”,其精神意旨也应作如是观,因“动念即乖”,故于棒喝交驰的电光火石中逼我们悬崖撒手,言下承当,这也就是“单刀直入,明心见性”是也。

空观观照之“诸法性空”,是不是在诸法以外别有一个“空性”呢?《肇论》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即物之当体便是空的,无须破色而在色外再显一个“空”。此论更说:“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其于禅宗之“即事而真”,天台之“诸法即实相”,华严之“事事无碍”或“一即一切”上,意蕴是相通的,都在肯定事物,肯定现实世界中,由此幻有的色法体悟到诸法实相,最高真如理体。故而禅宗祖师要我们在“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中体悟道,华严以“六相圆融”开显宇宙万有皆相容相摄,一切事物相即相入互不违碍的圆融无碍实际理地。

既然要观悟即色而空,绝不可滞碍于理性逻辑,否则只会对境生心,而非“对境无心”,《坛经》云“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实质告诫我们于一切外境无住无执,也不起心动念,直下冥契真如理地。《大乘起信论》云:“一切诸法惟依妄念而有差别”。又或“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无不说出以下事实——清净湛然的真如心一念无明遂随缘现起种种生灭法,造就世间一切境界相,一旦心识不起造作分别,则三界也将归于空寂,此真如本心也得以显露。

 

 

 

 

 

 

 

 

 den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死亡、恐惧和自由
下一篇:寺院收门票再起风云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