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和渔夫
普净
疲倦的飞鸟在黄昏的烟霞中,渐渐地消失在大山幕帐里。
站在山间小路的樵夫,歇下挑柴的担子,衣袖卷起清凉的山风,拂拭去额头的汗水。他遥望着熟悉的烟霞,那眼眸是清亮和坦直的,如同高山经年累月也不曾改变的苍翠和挺拔。
高山耸立于大地,朝迎彩霞,暮送夕阳,而不为所失,含万物灵气而不为所得。樵子理解山,因此他也有山一样的品格,坦荡而无牵挂。他爱这山,山养育了他,给了他博爱生命的精神。他也有山一样的胸怀,山不是他的,他仅仅取得每天生活的保障。樵夫尊重大山,
大山也给与樵夫同样的回报,他们的生命就这样千古依存着。而这千古在此刻化做了一刹那,即使有高山不断夷为平地,仞然还有高山常在。所以高山不以自己为最高,却可以一览众山之小,仁者也是如此,不以自己为最上,却博爱有觉性的众生。
樵夫知道万事万物的生灭就在这一刹那,我们也在一刹那间从内心演变出万事万物,也生生世世的追求着这变幻的万事万物,却不知道内心那个不生不灭才是真实的。
樵夫一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就更明白了真实的内心。他安置了母亲的生活,到东山五祖弘忍那里去信解受持不生不灭的真实。那时他还是布衣,他甚至要别人为他读诵墙上的文字,他的生命就是这样简单,腰缠磐石而不觉苦,衣食清淡也不觉无味。他向大众
诉说自己内心的世界的真实:“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六祖慧能,一代伟大的樵夫。
东山下有九江,我不知道姜太公直钩钓鱼是不是在九江,但五祖弘忍是喜欢在这里看渔夫钓鱼,他欣赏着渔夫的动作,觉得那是一幅画,甚至他觉得自己就是那渔夫。渔夫不为钓鱼而钓,因为九江不是他的,鱼自然不是他的,鱼杆也是山间林子里砍的,所以他不会为钓
得与否或喜或悲。钓得鱼时就美美的吃上一顿,钓不得鱼时也不觉得有何所失。渔夫生活在水间而不执着水,每日悠闲自在的钓着鱼。
渔夫知道古人都是这样钓鱼,多少年以后的人也会这样钓鱼,他们都是在钓那种忘我的宁静甚至是无我的自在。在水而不见水,也无钓鱼的我,更无所钓的鱼,这种自在映照了五祖内心的真实。他把这种真实通过《金刚经》诉说给了慧能,也只有慧能听懂了。神秀没有
理解钓鱼的自在,他只看到了钓鱼是渔夫的生活和习惯,应该转变习惯和生活才能进入自在。他不能进入渔夫的内心世界,他不知道转变习惯是要放下习惯,钓鱼就是最真实的放下,放下钓钩的时候你在钓什么呢?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
相则见如来。”
渔夫不觉得自己伟大,和樵夫一样只是最平凡的人,凡夫所以叫凡夫,就是他给自己添加了很多内容,所以他钓不到真正的鱼。另一个最平凡的渔夫是达磨祖师。他在洞中一钓就是九年,才钓到了慧可,才把他心中的真实传了下去,才有了后来的中华禅宗。
为什么有的人想做樵夫和渔夫,因为他们能了解天地和内心的真实,也只有他们知道如何实实在在的生活。那有时间去追求世间的名利,出世间的超脱。樵夫和渔夫只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