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后,以佛塔为据点的一批包含在家人在内的佛教徒,兴起了大乘佛教运动。
此一运动的立场完全与重视出家众的部派佛教不同,系以佛、菩萨的观念为主。此集团在依据“大乘”而进趣菩提的信条下,产生了不少经典( su^tra)。
随着运动的扩大,他们与出家教团、其他集团产生接触,其经典亦逐渐修正与增广,而逐渐齐备。而随着岁月的推移,在大乘佛教的标帜下,形成了颇多新思想、新信仰的集团。
此一情况,大体持续至西元七、八世纪。其间所成立的大乘经典,仅就现今尚留存者而论,汉译本约一千二百部,藏译本约一千九百部。所有经典的原语,是包含普拉克利特语(俗语)在内的广义梵文,然大部分经典的梵本今已佚失,所存者极少。
大乘经典皆被强调是历史人物的释尊所说,亦即标榜为佛说。然根据近代的研究,此事已被视为不是历史事实。
时代上距释尊时代较近,被大乘佛教徒贬为小乘经典,而由部派佛教视为佛说而传持的《阿含》,由于其中亦有新古的发展痕迹,故亦不易确认为即是佛说。
但是,部派佛教认为比起新成立的大乘经典,其所持之《阿含》为佛说的主张较占优势。从他们的立场而言,大乘经典是魔说,而非佛说。
虽是如此,但大乘佛教徒仍一再宣称其经典是佛所说。他们确信其所持经典更能完成释尊所证之菩提。他们认为历史上的释尊及其所说的法,超越时空限制,并认为诸佛同时存在,法身说法,佛慈悲无限;只要是真理,皆可视为佛说。此观念加强了大乘佛教徒自许为直承自佛陀的自信,且丰富了经典的内容。
小乘佛教的发展,是先有被固定了的《阿含经》,然后才有论书(阿毗达磨)。但是,在大乘佛教中,尤其二、三世纪以来,某些经典的原型先行成立,其次成立根据此经典原型而发展出来的论书,之后,此论书又给与经典影响;因此,经典与论书具有相互增补的关系。
又,在思想的发展上,将新资料添加于先行成立的经论时,时代上较早的经典与论书,即被较晚出现的经典吸收。因此,经典与论书是交相搀杂的。
然而,对于稍后的论书撰述者而言,只有小乘经典是不了义,先行成立的大乘经典则皆具有佛说的权威,其中若有任何不妥的话,问题则在于当如何解释而已。
在长期间所形成的众多大乘经典,其时代可分为三期,即
(1)初期:中观派之祖龙树(Nagarjuna,150~250间)以前,
(2)中期:龙树以后到确立瑜伽行派的世亲(Vasubandhu□400~480间)之间,
(3)后期:世亲之后至七世纪间,此期的密教开始明朗化,并成立经典。
[初期大乘经典]
可分为五类。
(1)最古层的大乘经典:
由于古经典的引用,而被知的最古经典有《六波罗蜜经》、《菩萨藏经》、《三品经》等。其内容大抵是阐述六波罗蜜行及忏悔礼拜等。
此外,与《般若经》有关系而提倡阿閦佛信仰的《阿閦佛国经》、以观想阿弥陀佛的三昧为主的《般舟三昧经》,也被推定属最古层。
其次,以出家菩萨的文殊为主角,或以文殊信仰为主题的《首楞严三昧经》等经,也相当古老。该经主要是在阐述以智慧为根据的勇猛果敢(首楞严)利他行,以及心虽为烦恼所秽,然本是清净的心性本净说。
(2)般若经:
以六波罗蜜中,位列第六的“般若波罗蜜”为基础,而成立一连串的般若经。
主要阐述菩萨的修行,系依特定的修行阶梯徐徐渐进,尤以进入三昧状态为目的,或进入此状态而观一切皆空,因而获得圆满的智慧。此外,亦着重读诵、崇拜般若经典。
具有如此内容的般若经,随着弘宣者的增加,内容渐被增广,亦即由《八千颂般若》,增广为《二万五千颂般若》、《十万颂般若》。或是被浓缩为《金刚般若》、《般若心经》等。这些般若经,形成了《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七世纪,玄奘译)此一庞大经典群。
(3)华严经:
情形与般若经相似,最后被集成六十卷(或八十卷)的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华严经,其大部分原是个别独立的单行经典。
主要阐述在佛的悟界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维持其本有形态,而又包含全体。
自此观点而言,初发心菩萨即等同于佛,但《十地经》等系具体揭示其修行阶梯及于其中所得的智慧,《入法界品》则描述善财童子参访形形色色修行者的过程。
(4)净土系:
净土三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属于净土经典群。凡此皆以阿弥陀信仰为内容,然其成立过程颇为复杂。
主要阐述由于菩萨利他誓愿而有净土,众生因其誓愿而生净土,证得菩提。
此系净土思想的一般主题。像阿閦佛、药师佛的净土等种种净土信仰是并存的。其中,认为阿弥陀佛具无限寿命与光明,并愿往生其净土的信仰,在西北印度逐渐形成强盛的集团,并成立净土系经典。
又,《观无量寿经》主要在阐述观佛的方法,然其成立未必在印度本土。
(5)法华经:
以“如白莲般的正法”为题的法华经(汉译为《正法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系产生自崇拜佛塔的在家集团。
主要阐述:释尊之为佛是久远实成的;一切众生皆以一佛乘而证得无上菩提;其他声闻乘等只是方便云云。其中的“三车火宅喻”等比喻,是颇有说服力的譬喻。
此经典中,亦有新古层,〈观音菩萨普门品〉与〈普贤菩萨劝发品〉等,旨在提倡、赞叹观音信仰、普贤愿行,当系后世所增补。
此外,成立于此时期的大乘经典,其后被汉译并辑录为《大宝积经》一二○卷、《大方等大集经》六十卷。此外,也包含有与后代密教经典有关的经典。
[中期大乘经典]
可分为二类。
(1)如来藏系:
如来藏经典系以如来藏思想为主轴,有《大方等如来藏经》、《央掘魔罗经》、《维摩经》、《胜鬘经》、《大般涅槃经》等经。
这些经典都是继承初期的大乘经典而发展的,以佛菩提、法身的永远,以及佛智之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根据,劝导众生觉醒佛性。
此中,《维摩经》、《胜鬘经》分别以维摩居士、胜鬘夫人为主角,是明显的在家主义。
《大般涅槃经》(汉译为四十卷或三十六卷)阐述即使是毫无善根的众生(一阐提),也有佛性;并举出雪山童子求法的故事,以及将佛乘比喻为最美味的乳制品醍醐。此经前十卷成立较早,约成立于四世纪。十卷以后,可能是在中亚汇集的。
(2)唯识系:
代表经典是《解深密经》。此经将人心之根源,称为阿赖耶识,一切认识、行为蓄积于其中,又显现于其中,而众生充分了解后,藉由不断的修行,解放其根源,而转化为佛智。
此经又根据对众生的实际观察,而反对《法华经》的一佛乘说。其形式虽为经典型态,然论理精致,带有论书性质。
无著与世亲即依据此经及今已不存的《大乘阿毗达磨经》而将唯识说加以体系化。
《楞伽经》也说阿赖耶识,大体也被视为唯识系经典,然其中亦含如来藏系思想,而《金光明经》则是体系化的总合。
此一时期,除了将初期经典加以增广、汇集之外,并成立颇多含陀罗尼(例如显示地藏信仰原始形态的《地藏十轮经》)的经典。
[后期大乘经典]
在中期时,犹如相应于《般若经》的《中论》、相应于如来藏系经典的《宝性论》、相应于唯识系经典的《瑜伽师地论》,从中可看出经典与论书已有平行的现象。
其后,由于着重论书,大乘佛教遂倾向闭锁于僧院中。
另一方面,在家者经常与印度咒术性的民间信仰接触,举行以陀罗尼、特殊印契、曼荼罗为中心的仪式,采用《华严经》等大乘教理,因而逐渐完成密教的体系。
《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中的原始部分,六世纪时业已成立,从中可以看出密教性的杂多信仰形态;
七世纪成立的密教两大经典《大日经》与《金刚顶经》,系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确立象征佛之慈悲与智慧的胎、金两界曼荼罗之构想,并详述成佛的过程及其仪轨。
在修行上,与佛之法身成为一体的瑜伽,颇受重视。《秘密集会》(Guhyasamaja-tantra)一书,即详述此中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