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经不应深究经义”是愚信
刘 永
现在,一些对佛教的教义、教制缺乏反思和批判精神的“佛呆子”,竟在佛门不分教育对象地提倡“念经不必求懂”和“阅经不应深究经义”这种食古不化的愚民政策。
佛教是智信,而不是迷信或愚信。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教导众生求智慧去消灭愚痴(智慧度愚痴),而从未提倡愚痴去消灭智慧。
佛经是佛陀亲证真理后所说的,是指导实践(修持)的理论和方法,劝人相信的道理,不懂道理会钻入迷信圈里,所以佛经如地图和地理知识,我们要学经明理,才不致迷失方向走上邪道。佛经是佛教精神实质的所在,无经不能启信导行,故称佛经为法宝。
佛经的作用不在于它象征权威,而在于它能平等地永久地启发众生的智慧,使众生能够得到教益;这也正是诵阅佛经最主要的作用和目的。佛经作为智慧的载体,它的精神启发作用,决定了佛经永远不是一件古董。
因此,诵阅佛经时,必须全神贯注,思想集中,领略思考经义(修慧),拨亮慧灯,驱散无明。佛经中指出“了解一句经义,胜诵十万经卷”,自然不能提倡“念经不必求懂”和“阅经不应深究经义”这种愚信的谬论。思考、了解和理解经义,获得智慧成就,这才是诵阅佛经的真正利益。闻佛经获益的主要“益处”,就是闻声达义,获得正见,而绝不是另外的什么加持力。
我们钻研经典理论,不能咬文嚼字求皮毛,不能只是把它们当作知识;而应深究佛经内含的真理,将其和自己的思想行为相结合,将佛经上讲的真理和方法落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实践之中修心行。智慧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三等,这闻、思、修,是修习佛法的基本法则,必须依此次第去实践,才能获得智慧。
尤其是僧人和有条件的青年居士,他们担负着宣传佛法的重任,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广度众生,延续佛教的慧命和法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事业要发展、佛教的慧命和法脉要传承,关键自然是人才。正是因为有些佛教界人士竟在佛门大力提倡“念经不必求懂”和“阅经不应深究经义”这种愚民政策等原因,造成了现在佛教界缺乏人才、后继乏人的局面。真是“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衰”(龚自珍《己亥杂诗》)。
而那些年老体衰或是生性愚笨或工作家务等俗事繁忙的同修,了解一下佛法大纲,选定一种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如念佛)后,自然就应该利用修习时间来专心念佛。其他有文化有兴趣的随份随力学些佛教理论,可辅导同修,也有必要。总之,法无高下,因人而异,贵在当机。
大乘佛教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在普贤利生五百大愿中,位居众愿之首,包括其它愿的“愿海”是弘扬圣教愿。因此,在一切利生善业中,最大的善业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正确解说如来的教义,因材施教地教化众生步入正道;而最大的恶业是误导众生堕入歧途,更何况是否定佛陀四十九年教化的作用和价值,戕害“三宝”弟子的慧命和危害佛教的法脉呢?因此,我一方面希望那些不分教育对象地提倡“念经不必求懂”和“阅经不应深究经义”这种愚信谬论的佛教界人士,能知错即改;另一方面也希望佛教界的广大有智有志有识之士,能以“不忍圣教衰”的大悲心,来警惕、抵制和批判这种愚信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