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本善,但当越来越多人满街劝捐,愿意捐一元半块的人反而变得越来越少,原因是鱼目混珠的人太多,多得令我们无法去分辨真假,最后是考验了我们的善意,折腾了我们的理智。
这种内心交战的经验,不断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有时我们会选择宁可信其有,慷慨捐出金钱,但这种在猜疑下掏出的金钱,怎么说都是一种人性的考验。
尤其是最近备受争议的“假僧人” ,他们的行为更是严重的影响了僧人的形象。
僧人托钵真义
“假僧人”是佛教经典中形容“狮子身上虫”的最典型例子,披着出家人的袈裟,却违背佛门戒律,把僧众装食物的钵变成了“钱盎” ,更把清净庄严的僧人形象典当以换取公众的金钱。
僧人托钵原是释迦牟尼佛与他的僧团于2千600多年前的日常作息,主要目的是让出家人割舍亲爱,放下对世俗的追求及傲慢心态,依靠在家人的供养以获得生活的必需品如衣、食、住、药等。
这样的作息让僧众得以安心修行,钻研佛法,进而引渡众生,教导大众净化内心、摆脱烦恼的方法。
也因为如此,佛陀与其弟子们穷其一生坚持托钵及接受在家人之供养,让大家每天都有机会布施行善种福田。
“化缘”意义贬成“乞求”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如今佛教3大传承,也只剩下南传僧侣还保持托钵的作息,但没料到,如此深具意义的修行法门竟被不法之徒“改装”,身披袈裟托钵,但却伸手向人要钱,一些甚至借助出家人的清净相四处兜售佛牌、彩绳等平安物。
这种变相的“托钵”,把“化缘”的殊胜意义贬成了“乞求”,在一些地区也引发部分商家市民的不满,远的不谈,单是近几天,巴生就成了这些鱼目混珠之辈的“天堂”,导致部分不了解佛教的市民对托钵有所误解。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假僧人”的出没,还连累那些勤修正法的出家人,对于仍维持托钵作息的南传僧众,更是造成不少干扰。
4招辨别“假僧人”
第一:要注意僧人托钵的时间,由于出家人过了下午1时就没有再进食固体食物,他们会选择在早上时段托钵,如寂静园的僧众就选择在早上7时45分至9时之间托钵。如果有出家众过了下午1时还在托钵,大家就必须提高警惕。
第二:僧人托钵是不接受金钱的,因为钵是出家人装食物的器皿,而且出家人托钵的基本目的是为解决一日一餐,不是要累积财富。
尊者说,他们真的也遇过一些把钱丢进他们钵的人,但在旁侍侯的净人会及时把钱还给有关人士,并告诉他僧众托钵的含义。
第三:僧人托钵是不会涉及商业交易,如兜售彩绳等平安物,正如以上所说,出家人托钵不是要积财,这无助于出家人的修行。
第四:僧入托钵时,一般只会站在闹市一处,等待善信主动前来供养,不会在餐馆内沿桌向大家要钱或兜售平安物,干扰大家。
“僧人托钵站在一旁,是为了提供大家方便供僧,而且事实上,僧众在托钵时并不可以向善信提出要求,更别说要钱,‘假僧人’如此的‘托钵’方式如乞丐讨钱,真命僧人绝对不会这么做。”
不给钱制止“假僧人”
加影寂静园僧众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特别点出,“假僧人”风气蔓延,再加上媒体高调报道,出家人的庄严形象多少都会受伤害,而要制止“假僧人”歪风继续蔓延,市民、媒体与出家众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接受访问的僧众有传观比丘、普能比丘、睿悦比丘及法善比丘。
普能比丘说,大众是制止“假僧人”的第一环,只要没有人给钱,“假僧人”的把戏也就演不下去,换句话说,没有市场,就不会有供应。
他因此表示,大家必定要具备辨别“假僧人”的智慧,而在这之前,大家更必须真切体认,把金钱供养这些不法之徒,供养的殊胜意义等于是付诸东流。
也有些人会把僧众看成是具有法力的特殊人士,供养僧众也抱着想发财或祈求平安的心,所以一见有“出家人”抱个钵前来,也就不管他是真是假,把钱放进钵然后就许个愿,希望就此会梦想成真。
供僧功德大
他指出,在佛教观点,供僧的功德的确不小,但如果大家可放开胸怀,以护僧的心态做供养,其功德会更大,而且所献出的供品对佛教僧团才真正发挥爱护的作用。
“对于大家来说,一个剃掉3千烦恼丝,身披袈裟的就是出家众,这的确也是南、北两传僧人的形像,但在‘有心人’鱼目混珠的今天,大家要辨别‘假僧人’也不难,只要注意4点即可。”
托钵不接受金钱
普能比丘说,制止“假僧人”风气蔓延,出家人有责任教育公众,告诉大家托钵的真义,就如太阳必须怒放光芒才可驱走黑暗。
尊者指出,寂静园僧众目前一星期七天分别到加影美华镇、加影巴刹、双溪龙巴刹、蕉赖9英里巴刹、蕉赖11英里巴刹、锡米山巴刹及土毛月巴刹托钵。
“这些地方,‘假僧人’绝对进不了,因为根本没有他们的市场,我们在那里托钵是不接受金钱的,只要有人给钱,我们就即刻晓以大义,让市民明白僧人托钵的真正意思,如果突然有出家人要钱,市民即刻就会起疑心。”
传观比丘指出,由于“假僧人”的出现已有一段时间,加上媒体大篇幅报道,导致他们起初到闹市托钵时面对不少“趣事”。
“我们是静静站在一旁接受供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站在那里做什么,有些开始议论我们的出现,一些甚至赶我们走,当然,也不乏要把钱塞进我们钵里的市民。但我们会善意回绝,而一旁的净人会协助我们向对方讲解托钵的意义,”
准备好食物等尊者
“让我们感动的是,已有不少市民知道我们那天会过去托钵,一早就会买好食物水果等我们过去。有时候,因为一些事故没去托钵,善信也会托人把这些食物送到寂静园。”
为了进一步体会僧人托钵的情景,《南洋商报》于本月2日随着寂静园林比丘僧团及净人们前往士毛月巴刹托钵。
僧众在净人的陪同下,大约早上8时抵达目的地,士毛月巴刹及邻近餐馆是人海一片,记者就随着睿悦比丘及传观比丘走进人群。
见两位尊者选择一处站好,四方善信便纷纷前来把之前预备好的食物、水果恭敬的放到比丘的钵里,似乎大家已习惯僧人在此托钵,场面确实令人感动。
他们在这里托钵已有一年多,大部分市民都已知道佛教僧人托钵是不接受金钱的,即使有时候一些市民要把钱放进钵,不必等净人开口,在旁的小贩就先告诉他们把钱去买些食物。
供僧满心喜悦
今年57岁的白珠瑛在供僧的喜悦中度过了好几个年头,如今的她,近乎每星期都会烹调美食前来供养比丘。
她说,她在2002年,即寂静园启用后,她就较常来做供养,但她表示,供僧时,她并没有抱持着祈求任何东西的心,她只想护持僧众,就这么简单。
“有些人供僧有很多目的,他们可能认为师父有法力,供养法师可祈求事事如愿,但是一名正信佛教徒不应拥有的心态,我们供僧是要护持僧团、护持佛法,让这盏明灯得以延续。”
诲人教育公众
郭擭文在寂静园林当净人,随僧众到闹市托钵已有两三年时间,他说,净人的工作就是协助出家人处理俗务,让出家人可以专心修行。
在托钵期间,净人的工作尤其重要,因为僧人托钵不可开口要求善信,所以在面对一些状况时,净人就必须代劳。
“比如在托钵期间,善信把钱丢进钵里,或有人误会,我们就会向对方讲解托钵的真义。也因为这样,一般僧众出外托钵,都会有净人跟随。”
寂静园僧团畅谈僧人托钵的真义,左起为法善比丘、传观比丘、普能比丘及睿悦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