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释宏满
什么是和平?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要给出圆满而准确的答案并不容易。有人说:“和平就是没有压迫、没剥削、欺诈、歧视和仇恨。”有人说:“和平就是没有战争、没有血腥、没有恐怖、没有暴力!”有人说:“和平就是宽恕,就是谅解,就是和合!”有人说:“和平是一种美好的理念,又是一种美好的实践。”有人说:“和平就是要使人们过上祥和安乐、幸福美满的生活。”但不管人们怎么理解和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世界没有暴力、血腥、恐怖;国家没有战争、灾害、贫穷;社会没压迫、剥削、歧视、偏见;人心没有贪婪、仇恨、妒忌、排斥、伤害等,这些都是导致人类世界不和平的天敌。千百年来,和平已成为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词语。注重和平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人文精神,它孕育了中华民族对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开放的胸襟和宽容的态度,中国各宗教在宽容的环境中形成了崇尚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创造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主题。
实现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人类在争取和平、维护和平、实践和平的事业中,宗教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又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所以,传播和发扬佛教的和平精神,对于净化人类的心灵,制止和消除人类的暴力行为,求得个体心灵的和平和群体生存环境的和平,有着积极意义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佛教除了强调解脱生死之外,应该积极地挖掘出自身蕴藏丰富的和平资源,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从佛教历史上看,佛教是真正和平的宗教
和平是一切幸福的保证,一直为人们所追求向往。但是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古到今,一直充满着血腥的争斗与无穷的罪恶。翻开各国的历史,看到的都是一幅幅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争斗不休的画面,人民始终过着苦难的生活,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深刻揭示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使有过和平的出现,那也非常短暂,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如一朵浪花一样稍纵即逝。可见,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和平,真的如蜀道难一样,难于上青天。
通观佛教历史,我们会发现佛教是真正和平的宗教。释迦牟尼成佛后,倡导“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四姓皆可出家”的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印度“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从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可以说,佛陀是和平的实践者和倡导者。当琉璃王率军攻打释尊的祖国的时候,释尊以大慈无畏的精神三次出现在琉璃王的大军阵前,说法感动了琉璃王,从而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杀戮。这些是人类历史上有关佛教维护和平,主张和平的最早记载。此外,以杀戮征服诸多小国的阿育王,受佛陀所教诲的“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的和平主义思想的教化,最终明白战争不能征服民心,从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改以慈政摄化、弘扬佛法。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以和平的形象,慈悲救世、利益社会、净化人心,始终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贡献着自已的力量。佛教徒也一直遵行释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和平思想原则,从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相反,众多的高僧大德为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国际文化交流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唐朝玄奘大师、鉴真和尚,都是以一个和平友好者的身份,西行求法,东渡扶桑,舍身忘已,为传播中华文明,弘扬佛教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千古流芳,彪炳史册。
在今日寺院里,僧人们日日月月的在晨钟暮鼓声中为芸芸众生祈求和平,希望他们都能远离灾难,生活在团结、和平的环境中,早日离苦得乐。每天在用斋时,也不忘为众生祈福消灾,祝愿他们身心安乐、六时吉祥。乃至礼佛、坐禅、拜忏、念佛等日常佛事,无一不体现了佛教是和平的宗教。在众多的佛事法会上,我们也总能听到佛教徒们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安乐的声音。
二、从佛教缘起理论看,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
佛教的缘起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之一。《中观论》中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是佛陀所揭示的“缘起无我,自他不二”的世间万事万物相待而存在的缘起因果法则。以此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就可以发现世界和平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家庭、民族、社会、国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知道,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大家共同的生存环境。社会要发展,也不是一个人出力就行,而是要大家共同努力,才会有希望。因为,人类社会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平等相待、和谐相处,才能和衷共济,共存共荣,达到共同幸福和平的生活。这样社会才能发展,文明才能进步,世界才能和平。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网络信息的共享,一下子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了。所以,要与他人接触交流,就不得不消除个人的迷执与偏见,才能互惠互利,和谐发展。佛教的缘起说,正是站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角度,在相互尊重、包容中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理想。
三、从佛教制度、僧团组织看,佛教是实践和平的宗教
和平,不是人们心中的乌托邦,而是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圆成自已的道德、人格,并以慈悲、智慧、平等、无我的精神去实践才能实现。从佛教的制度、僧团的组织上看,佛教的戒律以及“六和敬”思想,是人类和平的最根本保障。对于个人来讲,为了在人类社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和平,佛陀给我们制订了戒律,其目的不是要缚束和捆绑人的行为,而在于防非止恶、断恶修善。佛教的戒律虽然繁多,但不管怎么划分,戒律的精神终究不会改变,那就是要求佛弟子人人都必须清净自心、去恶行善、修身证悟。这些戒律,都是学佛者必须遵守的,也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是和谐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可以说,遵守佛教戒律,是实践和通往和平的康庄大道。
在佛教里,和平是佛教的创立之本,是佛子们圆成佛道的关键。佛门所说的“僧”,也叫“僧伽”,指的就是和合相处、平等共修的僧众集体;佛教的“六和敬”,说的是僧团组织和合大众的原则;佛法的“涅槃”,证的是个体身心与整体法界和合一如的无碍境界。这些理念和思想,都可以说明佛教是实践和平、和谐的宗教。尤其是“六和敬”的精神,更是佛教的和平、民主、平等精神的具体体现。以此“六和”精神同住共处,从制度上保证了僧团的统一性,从经济利益上体现了僧团的平等性,这样,僧众就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安心修道、证悟菩提。
以上通过三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是真正崇尚、热爱、实践和平的宗教,并讨论了佛教在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的和平、和谐功能。在历史上,佛教的和平教义为社会人心的净化、人民的安定团结、国家的和平事业作出过应有的贡献;今天,在党中央明确指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的新时期,佛教的和平思想同样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所以,提倡佛教的和平思想,对于构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是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