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是全国唯一的汉化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居一山的佛教名山。汉化佛教所驻寺庙称青庙,藏传佛教在五台山为宗喀巴派,俗称黄教,所驻寺庙叫黄庙或喇嘛庙。青庙、黄庙所持戒律不同,要求各异,其僧俗称谓生活礼仪及禁忌亦不相同,但万过归一,都可统一于佛规。
佛门称谓
佛教是有严密组织与的宗教团体,其信徒按所受戒律约束之宽严和男女之区别,各有不同称谓,不能随意乱呼。
寺庙僧尼之称谓有:
沙弥,7岁以上18岁以下受过口戒的出家男子,青庙俗称“小和尚”,黄庙俗称“小喇嘛”。
沙弥尼,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口戒的出家女性,青庙俗称“小尼姑”,黄庙俗称“小喇嘛尼”。
比丘,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性,青庙俗称“和尚”,黄庙俗称“喇嘛”。
比丘尼,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僧,青庙俗称“尼姑”,黄庙俗称“喇嘛尼”。
居士,受“三皈依”、“五戒”的男女在家信徒,男的称男居士,女的称女居士。
住持,是一寺之首,其所住地方称方丈,故住持亦称“方丈”,俗称“堂头和尚”、“方丈和尚”。一般在大寺院中,由道高德隆的和尚担任。但其地位崇高,一般不负责实际工作。
监院,俗称“当家的”,负责全面事务所综合管理,主管全寺经济收支。
法师,本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且致力传法修行的人。精通经、律、论三藏者,普称三藏法师。现在对僧尼都称呼法师,以示尊敬。
五台山青庙中,又有子孙庙、十方庙之分。子孙庙实行家传制,存在师承关系。徒弟称师傅为师父,称师父的师父为师爷,称师父的师兄弟为师伯、师叔,同辈称师兄师弟。
十方庙吸收四方来僧,不收徒传代。拜师后称师傅。
僧尼受戒之后,按排辈授以法名,多为两字名,如慈荫、悟空、觉明、悲会等。僧众之间互以法名称呼。
僧尼出家年限称为法腊,从受具足戒算起。受戒10年以上者可称上座和长老。法腊更长者可称大上座、大长老。
衣着服饰
根据佛教制度,僧尼出家后,必须剃去须发,穿衣必染衣,称为“落发染衣”。染衣颜色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杂色。历代相沿,五台山僧尼一般穿青灰色和棕褐色衣服,故称青衣僧。喇嘛则穿近于红或黄色衣服,称为黄衣僧。日常衣服有大褂、中褂之分,中褂为对襟开裳,一般在劳作时穿用。大褂为大襟袄,襟长过膝,长而肥大,领为宽边斜领,俗称和尚领,为日常衣着。
僧尼在念经参加法会时穿法衣。法衣分五条衣、七条衣、九条有衣,通称三衣。五条衣由五条布缝成,又称下衣。七条衣由七条布缝成,又称上衣。九条衣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缝成,又称大衣或祖衣。因由多条碎布组成,又称百衲衣,多在节日和法会时穿用。僧裤为中式宽档,袜为长筒布袜,可将裤筒装入袜内。鞋为单提角一道岭鞋。帽为绒线条编织的圆形帽或用布缝制的元宝帽、船形帽,但只在天冷时戴。一年四季,冬春寒冷时穿棉衣,夏秋穿单、夹衣,但样式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僧人服饰亦有改变,常有穿毛衣毛裤,秋衣秋裤及尼龙袜、球鞋、皮鞋的。
僧尼拜见长者和在佛事活动中,均需穿袈裟,即由25条布缝成的法衣,多不用扣,用勾环相系。此外,僧尼还有偏衫,也称摆衣,披于左肩,将右臂裸露于外,以表示对佛和菩萨的虔诚。
僧尼服装过去川布料居多,现在多用绦棉、绦卡和毛织品。历史上破烂不堪的百衲衣,已不多见。
喇嘛服饰以穿大衣为主,左臂穿袖,右臂裸露,腰间常系一黄色布带。
斋堂饮食
僧尼们受佛教戒律的约束,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和尚与尼姑饮食清素,称为斋戒,吃饭称为用斋。吃饭的地方称为斋堂。斋堂多设在东廊房或厢房中,厨房称为香积厨。斋堂前常悬挂一种挺直的鱼形木鱼,吃饭时击之为号。旁悬云朵状金属“云板”,亦称“扁钟”,为报时、报午斋之用。
和尚与尼姑对肉、蛋、葱、蒜、韭菜等,皆视为荤食,绝对禁用。饭菜品种,多为大烩菜,用植物油,杂以山药、茴子白、豆角、白菜等,并佐以金针、蘑菇、粉条等,称为罗汉菜。主食以白面、小米、莜面、玉米面为主,食品花样有馒头、花卷、包子、莜面河捞、小米粥等,同当地居民的素食无多大分别,大庙大多实行集体伙食,开饭以敲扁钟、击鱼鼓为号,僧人齐集斋堂,坐于凳上。用斋前,僧众一律端坐于案后,双手合十。由一人统一分配菜肴食品,默然念经,然后默然就食,不许交头接耳说话嬉笑,不许碗筷碰撞发声。斋前斋毕,僧值师居中站立,维那师领众同念供养咒和斋偈。和尚尼姑坚持一日两餐,过午不食,但现在已逐步改变,许多僧人已改为一日三餐。
黄庙饮食与青庙不同。喇嘛们烟酒不忌,可喝酒、吃肉、抽烟。
僧人同俗人一样,逢年过节都要改善生活,菜肴中加粉条、豆腐、油炸山药、豆腐丸子等。僧尼吃饭用具,称钵盂,要求终身使用。
起居出行
僧尼生活规律,起居有序,坚持早起早睡,一般凌晨三点起床,洗手净脸后,即打坐念经。四点上殿,做早课,念诵《楞严咒》、《大悲咒》等。日落后,于七点钟做晚课,念《阿弥陀经》。在寺庙中,方丈可独占一屋,其余大多几人合睡一屋。依照戒律,僧人不得卧高贵华丽之床,故被褥简朴,一被一褥。睡觉时不许赤身露体。坚持苦修的和尚长年不脱衣服,只和衣而卧。戒行较差者也坚持不脱内衣。僧人睡觉,需右侧身而睡,头枕右臂,大臂附于腿上。僧尼居室用具简单,一般炕头置一小桌,供放置经书和读经之用。按照戒律,僧人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但现在亦有改变,僧人常有收音机随身携带。住持家中或办公室内,每有置电视机者,可观看新闻。
僧尼外出云游,称为飞锡。住于一寺,称为驻锡。到寺院临时参佛居住称为挂单。长期驻锡,称为长住。僧侣外出,一般不许一人单独外出,须结伴而行。但现在已不那么严格。
生计来源
按佛制讲,僧人生活住食由居士供给。五台山寺庙,在土地改革前,僧人生活来源主要靠寺庙地租收入、自耕土地和施主布施。土地改革后,寺庙土地大部分给当地农民,僧人只留少量土地自耕自种,并饲养牛驴骡马,驮炭运货,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1978年后,五台山僧尼大多为老弱病残者,丧失了劳动能力,通过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被全部转为非农户,实行粮油定量供应,并每人每月补助20至40元生活费,有了可靠的保障,僧尼生活安定舒适。随着五台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全山寺庙实行门票收费制度,进一步增加了寺庙经济收入。此外,常有信男善女,布施钱物,寺庙僧众生活亦无困难。按照戒律,僧尼不得私蓄钱物,多数僧人攒钱后,用于做功德善事,维修寺庙。
戒律禁忌
佛教戒律是五台山僧尼修持的主要约束纪律。凡戒律皆为禁忌。五台山青庙中,佛教宗派以华严、净土、律宗为主。其戒律按修持程度分为以下数种:
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项基本戒条,一切佛教徒均应严格遵守。受此戒,即为信士、信女或在家居士。
十戒,即五戒之外再加不涂饰香鬓,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饮食,不蓄金银财宝。这是沙弥和沙弥尼必须遵守的戒律。
具足戒,是佛教中的大节。按照《四合律》受戒,比丘戒为250条,比丘尼戒为348条。沙弥年满20岁,才能受此大戒。
五台山寺庙僧众一般礼仪中,佛教徒出家后,经师傅传法受戒,赐以法号法名。受戒后,从受戒日起至七月十五,算一法腊。僧人之间,不以年龄分大小,而以法腊论长幼。僧尼也不许俗人打问年龄的大小。按照戒律,僧尼出家后一般不与家人来往,以示六根清净。僧尼一般不许询问其籍贯家人。僧人见面,需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一般比丘尼见到长老,需脱去鞋子,偏袒右肩,然后祈祷。居士见比丘,亦需礼拜。僧人礼节中,最普遍的为双手合十,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僧尼逝世,称为圆寂。圆寂后,一般都由本寺僧人念经超度,然后再作法会,举行葬仪。住持长老等有地位者圆寂后,需制作本龛,把遗体端坐安放于内,然后火化。一般僧尼即将遗体架干柴烧化。火化后,拾遗骨称为舍利子。有地位者建墓塔保存,以永久纪念。一般僧尼大部埋入山上墓地。岁时节日,僧众亦去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