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伟大而科学的宗教,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教就以其非凡超卓的思想唤醒人类,使人类从一切缠缚和迷执中解脱出来。今天,大多数宗教的创始人只被自己的信众所追崇,而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佛陀不仅广受那些有各自信仰的有识之士、贤者的敬仰,而且还深受那些自由思维人的尊崇。从历史的角度讲,没有一位宗教导师像佛陀那样给予人类如此多的自由和信任。在佛陀降世以前,宗教仅被那些特权结集所垄断和控制,佛陀是历史上唯一向社会各阶层的人打开宗教大门的导师。
佛陀曾告诫弟子们应该去培养和发展自身的潜能,不要做他人的奴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意志和智慧找到那永恒的“快乐”。这种永恒的“快乐”,正是佛陀向人类所宣说的,是靠他自己的实践亲证达到的,并非是依靠那些理论、盲目信仰和传统的修炼而得到的。佛的言教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任何人均可对它进行体验和实践。
世界著名人士中大多数是非佛教徒,但他们认为佛教是最实际、最理性且付诸科学知识的宗教,信众如果正确实践这一宗教,它必定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因此,我非常乐于把这些有价值的语录从书中摘录出来以飨读者。无论那些认为佛教在宗教领域中至高无上者持何种观点,编者摘录他们的话无意贬低其他宗教信仰,因为编辑语录的宗旨不是去表述佛教高于其他一切宗教,而是反映各领域有识之士不带任何偏见的观点和看法。
编者:吉隆坡·达摩难陀
◆佛的卓越和伟大
无论是从智慧的角度,还是从美德的角度来看,我都不认为基督在历史上已达到了向某些人所以为的那样至高的境界,我想在这些方面,佛的境界应高居其上。
——伯特得·罗素《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
◆佛是一切美德的化身
佛陀使它所倡导的一切美德的化身。在他那成就非凡、经历丰富的四十五年的布道生涯里,他以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言教。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人性的弱点和低劣的东西。佛的道德准则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完美无上的
——德国 马克斯·米勒
◆佛更贴近我们
在那众多神奇般的神话和传说的背后,我感到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一个清楚易见,纯朴诚实,默默为光明而奋斗的活生生的人,而非虚无飘渺的神祇。作为一位真实的人,他以那独到的思想广施普教、启迪人类。他的言教与我们现代许多杰出思想极为吻合,他告诫人类,生活中一切痛苦和不满足皆源于自私。自私有三种形式:第一,贪求感觉上的满足;第二,渴求长生不老、生命永恒;第三,追逐时速的富贵奢华。人只有放弃那些贪图个人私利的欲望,才能彻底获得永恒与寂静。
在基督出世五百年前,伟大的佛陀就曾以多种语言告诫人类“忘我”,佛陀在许多方面是如此的贴近我们人类,贴近我们的需求。佛陀比基督更为清楚明了人的个人奋斗的重要性;在“生命永恒”这种问题上,他毫不含混、模棱两可。
——威尔斯
◆至高无上者
如果你想见到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人,看看这位穿着乞丐衣服的“国王”吧,他就是我们人类神圣而伟大,最尊贵的人。
——阿伯多尔·艾特赫(穆斯林诗人)
◆佛的教法
无论什么问题,都应当要以佛的教法用和平、民主的方式去分析、判断它。
——已故印度总理 尼赫鲁
◆一位哲学天才
佛陀是人类悲愍者的先驱,也是唯一有着充沛精力和辉煌人格的人,两千五百年来,佛的教导铭记不忘,人们争先恐后、踊跃围绕“知识源泉”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也许他以自己的言行为人类树立的楷模比自身的智慧更伟大。
——牟尼·巴格《我们的佛陀》
◆佛陀是位名医
佛就像一位名医,就像医生必须诊断和弄清不同疾病征兆,他们的起因,对治的方法和药方,佛陀所展示的《四圣谛》也同样指出了苦的范围,苦的起因。苦的息止 ,以及通向息止痛苦的途径。
——爱德华·康泽《佛教》
◆佛从不讲所谓“罪”
宁静而平和的心境及对一切有情众生的悲愍和博爱是佛陀所倡导的,佛从来不说所谓的“罪”,只讲可以觉悟和悲愍来根治众生的愚痴和懈怠。
——里丹克里斯那 《乔达摩佛陀》
◆赢得和平
人们必然会问:佛陀的教诲对当今世界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呢?它或许能起到很大作用,也或许不能。问题是,如果我们处处能够遵循佛陀的教导,我们必将能为世界赢得和平和安宁。
——尼赫鲁
◆智慧是剑,无知是敌人
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是被询问者的火焰燃烧过,或被异教徒屠城的浓烟熏黑过,或被充满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佛教挥举的只有一支剑——智慧之剑,佛教承认的只有一个敌人,乃是无知,这是历史的见证,无可厚非。
——巴勃特《2500年佛教》
◆没有非仁慈的话
佛陀从未在任何场合发过火,也没有在任何事情上说过一句不仁慈的话。
——里达克里斯那
◆开启智慧和发慈悲心
佛陀结珈趺坐,端坐于莲花之上,微微举起右手,作劝诫印,显得是那么的亲切动人,那么的年轻貌俊。他告诫说:“如果你希望远离苦难和恐惧,那就来开启尼的智慧,发发慈悲心吧!”
——安那托洛·弗兰西
◆没有宗教迫害
多少世纪以来,在整个漫长的佛教历史长河里。我没有看到一例佛教徒标榜自己的至高无上和迫害异教徒的行为。
——里斯·戴维斯
◆道德守护人
佛不仅向印度而且向全人类展示了不朽的真理和崇高的伦理道德,佛是世界上一位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道德守护人。
——艾伯特·施瓦兹
◆佛的基本教理
持戒、禅定、悲愍,以及从私欲中彻底解脱出来,这就是伟大东方宗教——佛教的基本教义。
——伯特《慈悲的佛陀》
◆安稳之桥
佛法犹如一座以韧钢牢筑的桥,它能随风浪起伏而微颤,也能与多变的环境气候相适应,但与此同时,它又牢牢地捍卫着它的基础,并提供了一条通向永恒、涅槃之路。
——普拉·康提帕罗《宽容》
◆唤醒人类的心灵
的确,神秘的东方,这块孕育宗教的大地,以佛教赐予我们一个真实的启示,佛教让我们认识到:在人类的深处本能的具有一种道德的纯美与洁净,焕发它们,使其明光从想,靠的是人自己的心力而非任何神祇的力量。
——查尔斯·戈汗
◆佛教超然于一切
且不要管我是否是佛教徒,我对世界所有各大宗教都进行过研究,我尚未发现它们总有任何完美且具领悟力的思想可以来超过佛的“八正道”和“四圣谛”思想的,我为自己依止佛的这一教导,规范自己的人生,法喜充满。
——里斯·戴维斯
◆佛教不是领我们去傻子天堂
佛教是现实主义的,就在于它对生活及世界持一种现实的观点。它不是错误地把我们拽进傻子的天堂,也不是用各种假想的恐怖和罪恶感来吓唬折磨我们,它确切地、客观地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并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向圆满自在、和平、宁静的幸福之道。
——罗候罗
◆佛陀的布教
佛陀传教极为独特,他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宗教截然不同,他传教是让理想正义的鸟儿在离大地较近的上空飞翔,因为供给鸟儿身体所需的食粮来源于大地。
——哈滋拉特·伊那亚特·康《苏菲的讯息》
◆和谐统一的宗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个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至上的,佛教是基于这种理念的宗教。
——埃尔伯特·爱因斯坦
◆佛陀思想理论的高深是现代思想家们无与伦比的
经历了漫长的形而上学的坎坷旅程,乔达摩终于摆脱了万物永恒阴影的束缚,成为一个对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哲学家。他提出并填补了近一半的伯克莱主教的理想主义理论。显而易见,乔达摩,这位玄妙印度思辨哲学的杰出者,其思想理论的精辟是任何现代著名理想家均无与伦比的。当今世界所有进步思潮都趋向于哲学和心理学,而非神学,神学二元论的帆船正飘向危险的礁滩,进化论和一元论的基本原理正被思想家们所接受。
——赫克斯利《进化与伦理》
◆佛教徒不是他人的奴隶
佛教徒不是哪一本书的奴隶,也不是哪一个人的奴隶,它不需要以牺牲自己的思想自由来换取一个佛的弟子的美称。作为佛教徒,甚至在佛的果位上,他完全可以自由地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知识。这是因为,人人都是未来佛(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那兰陀长老《什么是佛教》
◆现代问题
只要去读一段佛经便会发现,远在2500年前,佛的弟子们就懂得了比自己受称赞还要多的有关我们现代心理学上的问题,在那个时候,他们就开始研究这类问题并找出了它们的答案。
——格雷厄姆·豪
◆第一个传教者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把全人类获得彻底解脱的博爱教理展示给人类的宗教,佛成道后,就派遣了他的六十一个弟子沿着不同的方向为人类的幸福安宁普施广教。
——贾亚铁拉克《佛教与和平》
◆佛教从不强迫他人改变信仰
佛教徒从不强迫任何不情愿改变自己信仰的人接受其思想或信仰,也不企图使用任何压力,任何阿谀奉承、欺诈哄骗的手段来获取自己观点的附庸,佛教布道师们从不再商业中心地以竞争的手段获取皈依。
——玛拉拉赛克拉
◆佛教不是一种使人抑郁的宗教
有人以为佛教是那种黯淡无色、使人抑郁的宗教,其实不然,佛教是教人以乐观向上的宗教,当我们阅读菩萨——未来佛本生故事时,我们由此知道佛是如何培养宽容和忍耐的完美品质的,这有助于我们在逆境中寻找快乐,在他人的福祗上生欢乐。
——德国佛教学者 戈那铁拉克
◆永恒不变的原理
即使是到了今天,佛教也不可能被视为是一个陈旧过时、一无所用的体系,因为佛教是根植于那些不可动摇的永恒不变的原理之上的思想体系
——格特鲁德·加拉特
◆知识是通往高尚之路的关键
没有感官的快乐,生活还能维持吗?没有对永恒的信仰,人还能有道德吗?没有对上帝的崇拜,人还能去追求正直吗?是的,佛回答道,这些目标可以通过知识来获得,知识才是通往高尚之路的关键,是人生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知识能够把人带到和平、宁静的生活境地,从而使人不再在意和关心那些物欲世界的激动。
——阿难陀·卡萨里亚亚那
◆议会政制来自于佛教
多样化的合作行为体现了一种自治机制,这种自治倾向可能受到佛教反对婆罗门至上、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的思想的新思潮的影响和推动,我们可以从佛经中找到早期自我管理机构运作的事例,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远在2500年前或更早的印度,佛教僧侣的集会里能够找到我们当今议会制运作的雏形。
集会的威严往往由一位特命官员来维护——即所谓今天的下议院议长的胚型,第二位官员被任命负责在必要的时候维持纪律——即今天议会的组织秘书的雏形,成员以提议的方式提出须商定的事务,随后付诸讨论,有时只需提请一次就可获得通过,有时则需要提请三次方可通过。而今天的议会在审议一项议案成为法律之前亦需要宣读三次,如果讨论中出现了意见分歧时,则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表决通过。
——马奎斯《印度的遗产》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