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的因和缘》读后
阅毕光亮所整理《幸福人生的因和缘》,对“幸福人生”的理解倍感清晰,却又愈发模糊。
清晰,源于文中明白如练的语言,光亮流畅简洁地将《阿含经》中关于幸福人生的教导一一讲述并以白话作解,佛陀言犹在耳,娓娓道来。
《阿含经》乃佛法根本,是佛世流传之“教法”,是佛灭后所借结集之“圣教集”,师、弟之间代代相传,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然而,阿含法义本就深,加上早期未有文字经典前,都是靠背诵,所以词句都尽量力求精简。凡事有利就有弊。精简又含有深义的经文,众生不是看不懂、没兴趣,就是以为懂,但却曲解法义。加上有很多的精华都是要真修实证才能体悟到,若光从文字上去理解,极易产生误解。这也是阿含经被判为小乘经的重要原因。
而此书的出现,则让精简经文平实的呈现于读者眼前,原有字里行间的晦涩顿解,佛陀指示如醍醐灌顶,以清流之态冲刷浊世尘埃,幸福人生的开示便因由愈发清晰。
而愈发的模糊,则是由于佛法无边。《阿含经》传承两千余年仍居小乘,除去语言的晦涩,其内涵的隽永也是不得不考量的一大问题。在光亮释义后,文字一关虽过,含义则如高山无法逾越。无论是佛陀言语中的十善业、四无量,还是破邪见、知实相,亦或是那先尊者布道、弥兰国王悟佛,无一不在浅语中蕴含大智,寥寥数语勾勒出谆谆佛语,此书之智,仍需细细品读,其义自现。
整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人生八苦如随行,听佛详述众苦之痛”一节,佛经中,苦总是字句不离篇的,《法华经》上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众苦表示有很多苦,具体来讲有: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包括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这些本性都是苦,所以叫苦苦。而“人生八苦如随行,听佛详述众苦之痛”一节正是佛陀向国王开道,详述八苦。
八苦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直扣人心。而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无为国王听完世尊的开示,早已经泪流满面,匍匐在地,连说话的心情都没有了。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却掷地有声,回响不绝。佛陀言苦,意在指出三界众生,所受无非是苦,但因习以为常,不被察觉,有时反以苦为乐罢了。而以苦为乐,乃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诀。婆娑世界,莫不是苦。然苦只是果,并非因,苦之因何在?这在“四圣谛”中有解答。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有“身”有“爱”!所谓“吾之大患乃吾有身”、“爱不重不生婆娑”!
人生八苦,真的很苦?抑或是那颗小小的枇杷糖,入口苦涩最后却甜清凉,回味悠长。又或是浊世清流中的小舟,驮载众生,驶往幸福彼岸。
清晰或模糊,最后终有所得,也是种因缘际会。我们阅读此书,如多拜见佛祖,倾听成就幸福人生的奥妙。为众生释疑,为众生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