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活、为了事业、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感情,我们必须承受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
这些生活的问题、工作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感情的问题、财产的问题、儿女的问题、父母的问题等等,无时无刻不牵扯着我们的心。
要知道,有很多的人在社会上生活得越久,就会越感到痛苦;生活阅历越多就越会复杂,生活时间越长,他们的伤痕也就越多。
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些人选择逃避。为此,他们会去寻求各种各样的方法,去避开这些问题。比如有些男性,他可能会酗酒甚至吸毒,
晚上去酒吧玩乐、一夜情等,通过沉溺于声色,让感官不停地接受刺激,用这些刺激来消遣、排解自己内心的苦恼和痛苦。
也有一些女性,会采用一些自我放纵的方式,甚至通过同性恋这种方式去排遣自己。很多人因此而走向极端,误入歧途。
人生失意无南北。一旦我们碰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或者我们碰上人生的波折、低谷时,内心总要找一个排解、甚至找一个宣泄的出口。
负面的压力如果不宣泄,经常闷在身体里、闷在心里面,它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的疾病,比如忧郁症、狂躁症等,
也会带来种种负面的情绪,不安、恐惧、焦虑等。如果宣泄方式不正当的话,它又容易造成道德上的败坏,对社会和对他人都是一种伤害。
与此相反,如果他能够找到好的调节途径,他可以在排遣压力,在疗治身心之余,让自己的道德水平不断地提升。
例如:有些人因为以前做过的错事,然后他为了努力地忘记这种伤痛,为了释放自己内心的愧疚,他会不断地去做一些善事或者有意义的事。
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唐朝盛世之所以会有“贞观之治”,是因为李世民为发动“玄武门事变”(为争皇位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而感到内疚。
又比如明成祖朱棣,他迁都北京,修建故宫,后来又编撰《永乐大典》、《永乐北藏》等;是因为他谋反,把他侄儿建文帝的皇位给废掉了。
历史终归只是历史。但是人的补偿心理是存在的,因为这是来自于人类的羞愧感,这也是我们不同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我们做了一些自己感到内疚的事情,所以我们会通过正当的途径去做一些补偿,为自己、为他人,来弥补一下缺失。
有部分人,他会在自己伤过、痛过后,痛定思痛,转而寻求宗教的慰藉。寻求宗教的护荫也是一个较好转移目标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宣泄途径。
但不好的地方,是他容易把信仰宗教当成是一个逃避现实的方法。宗教可以起到精神安慰的作用,可以抚慰很多痛苦无助的心灵。
然而,宗教容易被人误解为只是一种消极的东西,是那些受过心灵伤痛的人的避难所。特别是对于佛教,以及佛教中的出家人;
像一些小说、电视、电影里面讲到的佛教出家人,会让人以为那些无处容身的人,不是选择自杀就是遁入空门,持这种观点的人现在还是很多。
当然,来到西双版纳法住禅林参加禅修的人们,有没有从来不曾经历过人生的各种苦痛呢?我想那是极少的,因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像王子、公主那样养尊处优。
中国不同于东南亚那些佛教国家,很少人能做到幼年时就出家。可能大多数都是在社会上混到一把年纪之后,才找到了佛教。
于是,多数人都是拖着遍体鳞伤的身心来到了佛门,来到了寺院。那么,佛教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吗?当然可以。
如果佛教不能够去除愁、悲、苦、恼、忧,那它就不是佛陀的教法了。佛陀虽然是医王,但是他开出的药方,我们有没有照方来服用,那也是关键。
如果你来佛教纯粹只是为了逃避,只是说希望做到与世无争,只是希望“独卧青灯古佛旁”的话,那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
反之,佛陀的教法是让我们积极、正面地去面对问题,然后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努力去实践。
应该如何让自己走出过去?如何走出过去的阴影?我们在这里简单讲几种方法。大部分活在过去痛苦中的人,与其说是他不能走出过去,倒不如说他是不想走出过去。
在很多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现在有多痛苦,而是我们的心要经常回到过去,强迫自己痛苦。过去已经过去,时光不再,你的心经常回到过去也只是徒劳。
你不愿意活在当下,不愿意来到现在,不愿意正视你现在的身心、你现在的环境、你现在各种优越的条件,而还是让你的心老是回到过去。
这样的话,你的痛苦是不能够解除的。所以,这种人不是真正地痛苦,或者说绝大部分的人并不是真正地痛苦,而是他们不愿意让自己快乐起来。
我们还可以用阿毗达摩的方法去思惟。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任何的过去都是没有实体的。任何的过去,只不过是一堆灭去的名色法。
对于现在、对于当下而言,过去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为什么会有过去呢?过去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它只是概念法而已。
比如,有人向你诉说自己很痛苦,被人中伤、被人伤害。然后,你可以跟他说:把过去拿出来、把过去拿过来看看。
这能拿出来吗?能拿得过来吗?你现在想要再去碰触过去,能够再碰触到吗?不能!现在这一堆名色法,在刹那刹那的生灭。
什么称为过去?是当下的心、当下的意门心,取过去为目标,取过去为现在心的目标。
由于心的习惯性思惟、由于那种“我执”的邪见,它习惯性要执着:这是“我”的什么什么,这是“我”在做什么;
“我”曾经做过什么,“他”曾经做过什么,“他”在伤害我;“我”对“他”如何好,“他”却伤害我;
“我”对“他”那么痴情,“他”却这样绝情;“我”对“他”那么忠诚、把“他”当好朋友看,“他”却欺骗我,没把“我”当朋友看。
然而,根据阿毗达摩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不是说过去摆在我们面前造成痛苦,而是我们的心取过去为目标,然后让自己痛苦。
痛苦、忧愁是可以摆脱的,过去也是可以摆脱的。假如不能摆脱,就没有人可以解脱,没有人可以成为圣者。
这些过去的东西,一定是可以摆脱的。我们摆脱不了,只是因为自己受限于愚痴,受限于思维习惯。
我们习惯性地抓取过去,执取过去的一些经验。然而,过去纯粹只是一些经验而已,它们都已经过去了,已经消逝了。留下的,只是我们能称之为回忆或称为经验的东西,是我们要经常翻这个旧帐本。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丢下,但是却做不到。我们受过的种种伤害、各样的委屈,那只是过去式。然而,如果你经常把过去的这种体验、这种感受,
当成现在的经验、现在的感受,然后深陷其中,那就只会造成新一轮的痛苦。其实你现在可以快乐,但是你不想让自己快乐。
打个比喻,在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了粪便,我们把鞋子洗干净就好了。但如果我们把那个粪便留着,或者再回到那堆粪便那里,多踩几脚,骂它“你为什么那么臭?”这就是自寻痛苦的愚蠢行为了。
同样,别人骂你一句话,你为此耿耿于怀。但别人说那句话用了多长时间?你抓取那句话用了多长时间?你为这句话痛苦了多少时间?
是不是过去那个人说的话,早就已经灭去了,而你的心却经常在抓那句话?是不是过去的那些感受、那些经验早已经过去了,而你的心却经常抓住它们不放?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是对方施加于你的,还是你自己经常抓住当时的痛苦不放呢?是你自己抓住痛苦不放。
所以我们要学习跳出来,学习放下,不要老是回到过去。还有另外一些实用的方法,可以使自己走出过去。比如,我们可以学会悲天悯人。
纵观这个世间,受伤害痛苦的不止是我一个人,世界上很多人都很可怜,很多人比我们更痛苦、更值得同情。
如果你总是把眼光盯在自己身上,你就会永远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自己是这世上最值得可怜的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最痛苦的人永远都轮不上你,你根本排不上号。因此,我们要学习敞开自己的心胸,学会悲天悯人。
任何一个众生都是可怜的,不可怜就不会继续轮回,不可怜也不会轮回到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同情他人,学会放下,淡化自己的痛苦。
因为一切众生都是痛苦的,只要有生、老、病、死的轮回,就一定会有痛苦;只要有这五取蕴,就一定会有痛苦。正如佛陀所说,五蕴就是病。
对于我们佛弟子而言,还有另外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根据阿毗达摩的知识,当我们思惟过去时,那是属于意门心路过程的心。
在意门心路过程中,所缘(目标)对心的刺激相对较弱,它不如眼门、耳门、身门的刺激那么强。
例如:声音或者身体的接触,会比纯粹意门的接触相对要强一点。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透过用一些更强烈的所缘来转移注意力,让意门不要老是回到过去。
比如:我们可以去看一些佛陀像,看一些比库们的照片;或者,我们可以去看一些自己曾做过的一些善业、善事的照片;或者阅读佛法经典等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去让你的意门不用总是回到过去。
再者,我们也可以透过听闻佛法的开示,甚至通过听诵经,那些优美的、庄严的音声,来让你的意门不用总是被扯到过去。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通过找知心的朋友交谈来解开心结。当然这个知心的朋友,他首先应该能给你保密,然后最好是一个善知识,
是一个真正能够引导你,让你向上、向善、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善友。这也是让你的心不会一旦无聊、孤独,就回到过去的方法。
其实,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让自己闲着,不要让自己感到无聊。为了对治这些烦恼,我们应该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除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致力于禅修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自己“累”一点。这种“累”是帮助大众产生的累,比如你可以投入做服务,去帮助别人。
通过这样的方式,它既有一个好的所缘、强烈的所缘让你的心不会回到过去,而同时你累了之后,也就没有精力总是回到过去。
我们也可以树立一些榜样,通过榜样的良善力量,使我们的心充满正能量。当我们看着佛陀的像时,佛陀是多么的宁静、多么的喜悦啊!
我们要向佛陀学习,像他一样的快乐。真的没有必要总是陷入过去,总是让自己的心扯回到过去那种不幸与伤悲中去。
人总是要走出过去的,人总是要活在当下与现在的,人总是要面对未来。我们应该走出过去的阴影,活在当下,面对现在,走向未来的光明。
有阴天必然也会有晴天。我们要走出阴天,要迎来晴天。只要云雾散去,阳光就会照耀大地。人不能够总是活在阴影里,总是活在过去的阴影里面,这样活着太累。
我们的脸上,要经常挂着像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容,我们内心更应该像阳光一样灿烂。不要总是那么闷闷不乐、郁郁不欢。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快乐;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真正对自己有意义、对他人有意义,利益自己、利益他人的事情;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乐观、更加积极地面对现在、面对未来。佛弟子应该是快乐的,佛弟子应该是乐观的,佛弟子应该是积极的。
佛弟子不应该总是让过去、让烦恼、让忧愁、让悲哀困扰着自己,他应该培养的是内心的快乐、内心的知足、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平静、内心的寂静、内心的智慧,这才是佛陀的教法。
所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走出过去!不管过去是好与坏,不管是幸福与痛苦,不管是快乐与悲哀,我们都要走出去。
唯有走出过去,我们才能够很好地安住当下,我们才能够回到我们的禅修业处、回到当下的身心,我们才能够培养定力、才能够培养智慧。
祝愿在座的每一位,每一天都能够拥有像阳光一样灿烂的笑容!萨度!萨度!萨度!——玛欣德尊者 讲于西双版纳法乐禅修园 2011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