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据中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水灌溉区调查,在约140万公顷的污水灌溉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一个内政问题,还涉及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
“中国污染土壤修复标准仍是空白”
——访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启星
科学新闻11月11日报道 中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据中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水灌溉区调查,在约140万公顷的污水灌溉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毒性大等特点,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因此,污染土壤的修复迫在眉睫。但是,目前中国土壤修复的科研远达不到国际水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也只是处于雏形阶段,还很不完善,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则更是个空白。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启星教授从事土壤污染机理和修复研究多年,并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上百篇论文。近期,周启星就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问题接受了《科学新闻》杂志的专访。
科学新闻:中国目前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如何?
周启星:整体上还是比较严重的。由于工农业生产活动,包括采矿、工业燃烧、污水灌溉及大气尘降,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都有贡献,特别是东部地区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的含量都偏高。当然,中西部也有局部性污染分布。
我们目前仍然对一些长期遗留的污灌区比较关注,因为以前积累的重金属仍不仅保留在原来的土体中,还有向周围地区迁移的可能,如沈阳的张士污灌区,因为上世纪60~80年代大量的污水灌溉,积累的镉、铅、锌等重金属污染已经由一闸、二闸向三闸、四闸下游区域扩散。
科学新闻: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会迁移吗?
周启星:任何重金属在土壤中都有可溶与不可溶两部分。不可溶的那部分便积累在土壤中。重金属可溶部分会进入水循环,随着水体的迁移而迁移。有些重金属如汞、铅则会进入大气循环而迁移。
科学新闻:有材料指出,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要恢复需要200~1000年,那么是否说明重金属污染后,土地基本上不能用了?
周启星:在没有严重污染、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较好情况下是可以修复的。我们不能把一些轻度甚至中度污染的农田完全改为工业和建设用地。
目前,我们在筛选、寻找超积累植物,并借此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就镉而言,一般每千克干重植物可以吸收1毫克重金属,但超积累植物的吸收量可达100毫克。大部分植物吸收的重金属都集中在根部,而超积累植物地上部分的吸收量要高于根系的吸收量。这是国外学者提出的有关超积累植物的两个标准,具有科学价值。我们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也提出两个有关超积累植物的标准:一是植物在有毒重金属污染胁迫下生物量不能减少,产量要有保证;二是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含量应该高于土壤中的含量。这样,这些超积累植物就有实用价值,就可以推广应用。我们找到了一些这样的超积累植物,期望不久的将来得到广泛应用。
科学新闻:超积累植物吸收重金属污染物以后怎么处理?
周启星:现在我们都关注这个问题。确实,生物量的处理是一个关系到这项技术是否可以推广的大问题。所以,我们从花卉植物中来筛选超积累植物,就是这个道理。花卉植物的好处在于:首先,花卉吸收污染物后一般是不食用的,可以作为商品出售供观赏,重金属因此不会进入食物链,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其次,花卉的观赏价值“用”完之后,由于分散在千家万户,大家可以扔进垃圾箱里,通过垃圾收集和卫生填埋,超积累植物生物量的处理就迎刃而解了。
科学新闻:那么垃圾填埋之后污染物不会通过水体进入循环系统吗?
周启星:就整个填埋场的垃圾来说,它释放的那部分重金属的含量通过再释放已经在环境背景值的水平以下,而在背景值水平以下的重金属,一般不会显示出它的毒性。而且,这些花卉植物是被分散到千家万户,不会集中,也不可能被填埋到同一处垃圾填埋场。就像一般的农业土壤,均存在着重金属元素,它们之所以不产生危害是因为处于背景值水平,如铜、锌等还是人体必需元素,缺乏了也不行。
科学新闻:是否存在一块地种白菜或韭菜等不同植物,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不同的情况?
周启星:一般都存在这种情况。不同植物甚至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对重金属的吸收也存在差异。而且,不同植物累积的重金属污染物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土壤的不同性质,筛选、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来达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的。
科学新闻:针对目前的污染现状,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周启星:首先,政府要重视。我国的污染土壤修复的标准及其相关的政策制度还是个空白,修复植物及低吸收植物的产业化也未能实现。政府甚至学界对土壤污染的认识远不如大气污染或水污染,因此宣传力度应该加大。其次,要继续开发新技术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包括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技术。有些研究很重要,但某些学者认识不同,项目评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使我们一些极为重要的科研工作难以开展起来,这种不实事求是的状况需要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得到妥善解决。这样,我们的科研工作,特别是污染土壤的修复,以及污染土壤的修复标准的制定,才会走出目前的困境。
科学新闻:污染土壤修复基准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周启星:通俗来说,基准是科学家的事,标准是官员们的事。基准是一个科学定义,关注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获得的数值。因此,基准只考虑自然规律。标准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各种人文因素而制定的。标准的制定必须以基准为基础,同时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各种社会因素。中国目前还没有开展系统的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研究,那么就无法获得相应的基准数值,因此目前中国的污染土壤修复标准还是空白。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科学新闻:国外的情况如何?国内外有何差距?
周启星:国外很重视,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究基准和制定标准。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每个国家都有各有的标准。目前,发达国家都有完备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如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外对基准的科研做得好,而且标准的制定还有一个严格的体系。像美国中央政府有一个标准,各个州也有各自的标准,非常完善和系统。
中国目前只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而且也不全面,只涉及到镉、铅、铜、锌、汞、砷等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的几种重金属。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还是个空白,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的系统研究更是尚未开展。在全国,只有我们开展了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的研究。
我个人认为,我国在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研究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与国外先进国家至少相差50年。近年来,国家上了一个关于水质基准研究的“973”项目,这表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我相信,土壤质量基准和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的研究,国家也会重视的。
科学新闻:您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看法如何?
周启星:我觉得这个工作前景非常好。污染环境修复的技术包括水的修复、土壤的修复,国家已经重视,有多个“863”项目已经在执行中。特别是水的修复,在广东等一些地区已见经济效益,很多技术已经应用于实践了。
科学新闻:您觉得在污染土壤修复上还有哪些问题?
周启星:首先,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土壤重金属的污染不容忽视,但是也不能夸大,不能把轻度污染的农田都改成工业用地,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事实求是,因为有些地方的污染土壤是可以修复的。其次,修复标准的制定也是非常迫切的,因为它涉及到国际政治、社会安定、人体健康以及生态安全等方面。比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在国际上,应该按照中国的水质标准,还是污染修复标准,有待商榷。但是,我们现在只有环境质量标准,这是一个问题。在这种意义上,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一个内政问题,还涉及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
(本文来源:科学新闻 作者:齐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