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密传佛教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三天
时间:2012-08-11 00:00:00  来源:  作者:

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七十三讲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胜义谛,这个空性的内涵较深,不太好懂。即便是领悟,也要经过一段辛苦修行。但想要证悟它,却并无他法,因此一定还要在这方面去用功。像这里所讲的“胜义非心所行境”,“胜义”即指胜义谛,“心”,主要指“名言量”——在不去观察、不去寻伺空性道理的情况下的名言量。胜义谛不是名言量之境,并非以我们平时所说的一般的心所能领悟的。名言量所能领悟的,只是世俗的法。世俗谛要通过名言量来得到领悟。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那对于胜义谛,什么才可以领悟、去通达?那就是观察究竟的理智。胜义谛是观察究竟理智的境界。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只有证得空性,才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因此,对于空性,我们应该发起好乐心、欢喜心去通达它。如宗喀巴大师本人,在开始亦是没有对空性通达。虽然一开始,他的智慧便十分广博,并依止了诸多的善知识,却还是没有清净地通达空性的道理。后来,大师准备去印度寻求那里的善知识,但因虚空幢大师的劝导而没有成行。最后,他在喇嘛乌玛巴的指导下,通过闭关、专修,以及各方面的集资净障,对于空性才有证悟。彼时,宗大师一边祈祷上师本尊的加持,一边集资净障,一边加强对空性多方面的闻思修,最后方才通达了空性。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若想要证得涅槃、证得解脱,一定要证得“妙观”——对于空性观察的智慧。如果只是如世间的一些人,修禅定或其他功德,虽然可以修很深的禅定,但对于“无我”的道理没有去领悟,这样也无法断尽我执,因俱生我执,即便修再大的功德也无法断尽故。想要断尽我执,只有空慧,即空的力量才可以。我们修持出离心、菩提心,如果仅修这两样,而没有对空性进行观察,这便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正如手上扎入一根刺,涂再多药膏也罢、在旁吹风或别的减轻之事也罢,不将刺拔出来,就会一直疼痛。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同样,如果我们不通过空性来对治我执——你认为有一个“我”,那就修一个“无我”来对治——不去修与“我执”相反的方式来对治“我执”,便永远无法破除我执。对于“无我”、“空性”的领悟,即是我执的正对治。我执,就是执一个“实有的我”,那么便用和它相违的方式去断除它:你认为有实有的我,那就通过证得没有你所执着的实有的我,证得无我的道理,以此正好和它相违的方式来断除它。必须以相违的方式来断除我执。而出离心、菩提心,并不是一种正对治的方式——不是以一种与我执正相违背的方式,因此无法断除我执。而空性及无我的证悟,正好与我执针锋相对!这样才可以断除我执。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在《释量论》中,亦讲道一些对于贪心和嗔心的对治法:贪心可以修不净观,嗔心可以修慈悲观。但对于愚痴无明,再如何修慈悲与不净,都是无法对治的。如《释量论》中说:“慈等愚无违,非极治罚过。”因为你所执着的方式、修持的这个法门,和无明的执持方式并非针锋相对。唯有修一种与无明我执针锋相对的道理,方可断除无明我执。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在《四百论》中说道:“若法本性有,见空有何德,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如果我们在境上证得了无我的道理,那么“三有”的种子便会干枯,从此不再在三有中轮转。结合《释量论》的讲述,便可得出结论:只有证得空慧,才是我执的正对治。只有通达或者证悟了空性的道理,才能断除我执、才能破除那个“我”。《释量论》中亦讲到:“由我我所执,有为为行境,贪爱是其因。彼之能害者,见无我相违。”“我执”的对治是“无我”的道理。因为无我的道理,与我执正好相违背。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为什么证悟无我的道理,就能破除我执?刚才我们也提到,正好以它所执持的方式相违背的方式,我执便是执着一个实有的我,无我便是认为“我”没有的道理。通过证悟与它相违背的方式,当然就可以断除。而且,可以由许多道理,来证成“无我”的道理——诸法是空的、是无我的。但是,如俱生我执所执持的“我”,它的存在就没有很多背景,即没有什么正确的道理来支持。如果有非常清楚的道理证明有一个“我”,那么,无法克制“我”,便情有可原:因为它确实存在。但你所执着的“我”,是没有什么理由足以证明的,是不坚固的。我们通过领悟无我的正理,可以将我执破斥。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这二个:证空的道理和我执所执的道理,如果只是相违背,还不能以空来断除对我的执着。为什么?既然是相互违背,则我执也可以断除空的道理,说一切非空。这就需要另外再加以一个道理:空性的道理是清净的,经许多的理路来证成,是不颠倒的认识。对于诸法的实性,真如是不颠倒的认识;而执着我的我执,却是颠倒的。因此,通过不颠倒的空的领悟,就可以断除颠倒的实执。如果实执是不颠倒的,空性是颠倒的,这便不能断除。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对于空的领悟,其本身是正确的、清净的,有着许多的理由来证成。而对于我执,所执着的这个“我”的存在便并非如此——它不堪用道理来观察,一经观察其本身就会破灭。这个“我”,会被我们用很多正理破斥。这些就《释量论》中所说“彼谛异体性”的意思。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领悟无我的智慧一共有二种:一种是人无我的智慧,一种是法无我的智慧。人无我的智慧,便可以在补特伽罗——有情的上面,发挥其作用,在其上证悟它的空性;法无我的智慧,就可以观察一切法——外在一切蕴处界,在这些法上领悟无我的道理。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如补特伽罗我空,补特伽罗涵括了一切有情。补特伽罗我空的含义,便是在补特伽罗上,自性的存在是没有的,仅是我们安立过去的而已。我们的心,与它的安立处一会合,便产生了补特伽罗这样的形象。只是分别安立的而已。补特伽罗本身不是有自体的存在,而是分别安立的。这样的分别安立才是它的存在方式,才是它的本来面目和情况。通过领悟有情真实的存在状况以及空的道理,就可以断除我执。我们也不要认为,贪嗔和空慧不相违,仅是我执无明和空性相违,因此空性应该无法断除贪嗔。为什么不应这样认为?像贪、嗔、嫉妒、我慢等,这些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其根本是我执、根本是无明。一旦以空慧的力量断除无明,就将它的根本破坏掉。根本一旦破坏,诸烦恼只是它的枝叶,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了。虽然空慧与贪嗔等执持的方式并非针锋相对,但由于断除掉贪嗔的根本——无明,所以由空慧的力量,自然地也就断除了根本烦恼,以及由根本烦恼产生的随烦恼。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四百论》中,有此颂文:“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意为:我们的身根——眼耳鼻舌身根中的身根,耳根上也有身根,眼根上也有身根,身根遍及其他四根,同样,我执的无明周遍其他的一切烦恼。一旦身根被破坏,其余四根也就不复存在。同样,一旦无明被破坏,其余的烦恼也就不再存在。所以,以这部论典所讲的道理作为依据:我们要想断除我执,一定要证得空性,一定要发起好乐的心去明白、去通达。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如果对于“我”的道理也好、对于“无我”的道理也罢,都通通不理,处于一种也不执着我,也不执着无我的状态,这样可否得到解脱?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这样可以得到解脱,那我们昏过去、或者沉睡,在这种状态中既没有我的执着,也没有无我的执着,照理说应该得到解脱、没有烦恼才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光明面——智慧、空慧,一定要发起强烈的好乐心去通达。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在《入中论》里面说到:“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一切烦恼的过患都是由坏聚见而产生。因此,瑜伽师想要得到解脱,一定要破除坏聚见所执着的我。坏聚见,即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是如何产生的?即是缘名言上的我,以名言上的我为所缘境,然后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执着,认为这个名言上的我,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这样便产生了萨迦耶见。所以,瑜伽师应该要破除这个我。如之前讲述了种种“我”的情况,它们一定是缘名言上的我,而产生的各种各样错误的认识。应破除的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对方认为有一个什么样的“我”、实有的“我”,仅是破这个而已。它的所缘境——名言上的我,是不能破的。因为只是在这上面发生了错误的认识,是破那个错误认识而已。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认为有一个常一自在的我,或者其他的独立实体的我,仅是以这个为所缘境,掺杂了错误的认识。破除的只是错误的认识,对于所缘境而言则是不能破的。如《释量论》便言:通过“空”才可以得到解脱——只有证得“无我”的道理,破除认为有一个“实有的我”的错误认识,才能得到解脱。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另外,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经常提到“闻、思、修”。对于空性,开示智慧的经论很多。闻思——通过详加听闻、认真思维,也会产生一定的空慧。对于空性、无我的道理,亦产生了一定的了解。既如此,如果我们在修持时把这些放在一边,自己还是修一种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分别的一种定,这样便失去了闻思的目的。我们现在闻思,虽然听不懂,有时听起来还会很烦躁,也饱尝各种各样的辛苦。所闻思到的内涵所发生的理解,特别是通过闻思对空慧、空性有所理解、有所领悟,我们在修时就在这方面更深一步去观察。如果我们闻思的这些内涵,在修持时置之不取,那么,我们闻思的意义就没有了、也不能领悟到空性。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们平时说“闻慧、思慧、修慧”。闻所生慧,即是听闻时所产生的智慧;思所生慧,即思维时所产生的智慧;继而是修所生慧。这是一个系列:通过闻,产生闻所生慧;通过闻所生慧,再进一步思维,产生思所生慧;进一步修持,再产生修所生慧。像这样,智慧的产生才会有基础,才会有长远发展的余地。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对空性观察时,有各种各样的理路:一和异的理路,或者破“四生”——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理路。对“无我”的道理产生领悟时,也要在修持时,在空性上努力,通过领悟我们闻思的内容,以这样的理路,对“无我”的道理产生定解。修持时也应在这方面安住和修持。如果只是修一心专注一境的“三摩地”,亦是不可行的。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刚才我们讲,对空性有所了解,在修持时只是修一种无分别的“三摩地”,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我们对空性了解、然后观察获得空性的道理,自心缘空性作为我们的所缘境(从前我们说过缘佛像作为所缘境,此处缘空性作为所缘境),修这种专注一境的“三摩地”,如果不去用道理一再地观察,也是不行:仅只是三摩地而已、是禅定而已。应对于自己所得到的空义一再去观察,通过观察引生轻安时,便是妙观。如果你不去观察、不由观察的力量引生轻安,只是缘空性、住于缘空性的禅定(奢摩他),便不能断烦恼,只是一种禅定,不是一种妙观。比起之前对空性有所了解而修无分别定,这是更高一层的。获得空义之后,缘空义在定境中观察,由观察引生轻安,这才是真正的妙观——毗钵舍那。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另外,有时候我们这样去修: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一直去思维“自性是空的空的空的”,然后安住于此上,没有用诸多的道理去观察去抉择,也是不行。因为这样只是一种口头禅,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真正用道理去抉择。经过道理抉择后,得到的定解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正如住的地方有一条蛇(北方叫长虫),我们肯定会感到害怕,连打坐也不敢打坐。单单在心里想:房间里没有蛇,我不会害怕。仅这样想,心里的恐惧是没法去除掉的,只有翻箱倒柜、四处观察,确定没有蛇的时候,心里才会踏实。无论睡觉还是打坐,这才安心。同样,说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空,如果没有通过这些道理去观察、去思择,最后产生定解,只是嘴上说一说“一切法空,不要执着”,这是不行的,没法真正领悟空性。所以,对于空性的这种观察、思维、抉择,是非常重要的。倘若缺少这个环节,我们的智慧就没法更锐利、更明晰。经典里讲道:菩萨以无量理路对空性进行观察抉择。即是说,以很多很多的道理,从各方面来对空性产生定解,如此,菩萨的智慧便磨砺得非常锋利,微细的烦恼也可以断除了。否则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去观察,就会很迟钝,智慧不会锐利。对空性如此,对其余法理亦然——前面我们所说,不管是无常的道理、对三宝的皈依,乃至因果的道理,都须从各个方面来去观察思维。这样,产生的定解的力量便会越来越强。我们不可能一步到位,观察一个道理一下子便达到究竟的果位,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便需通过各方面的理由。如对“无常”,通过无常的道理、无常的原因,以及涉及到这方面的,均可以拿过来去思维、去抉择,这样,内心产生的定解便会越来越坚固,就不会被外界稍微有所相异的说法所动摇,因为各方面已经观察过了。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在《广论》里,“观章”中也讲过这样的话:通过很多的言教论证,而后理证,来对于空性领悟。教证、理证的目的,是令原本对空性没有通达的我们,能对空性通达。若说通达之后,既然对空性有所领悟,便不用去观察,这也是不对的。我们在对空性有所领悟后,还要以很多的道理对空性继续观察。因为,从见道位进入修道位时,也是在空性的根本定里面。通过妙观察力让智慧更高、断烦恼的力量更强,如此才可以从初地到二地一步一步地攀升。若说证悟空性后不用再去观察,后面的修道一步步上升、断更细更细的烦恼也就不会发生,因此说还是需要的。即便在登地以后,圣者菩萨一地一地地上升时,他证空的智慧也是越来越利、越来越强,这样,他的烦恼障从粗大的到更微细的,才能去断除。这也说明,对于空性,菩萨各方面的定解越强、越深,他的智慧就越大。如《释量论》中所言:我们内心的智慧越来越明利时,它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强,能断除烦恼、断除各种各样的邪分别。同样的道理,前面所讲的因果、无常的道理也是如此,思维得越多、抉择得越多,对它的定解便越深,心的力量也会越强。很多人认为不要去观察、思维,往那里一坐便可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是不可以的。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修空时,修空的智慧把空性作为它的执持境去修,如果不把空性作为境去修,是不行的。有人认为胜义谛空性不是心所领悟的境界,这是错误的,一定是以空性为境、为执持境。境有很多种类:执持境、显现境、趣入境、耽着境等,此处所讲的乃是执持境——即空性的总义,这是就没现证空性之前而言。对空性理解的这种智慧,以“空”为它的执持境,这样去修。修空,则以空为执持境;同样,若要修悲心,就要令不忍众生苦这样的心态在内心生起。看到他人受苦,一种不忍、不能安住的心态,在自心中生起,这样才是修悲心。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如我们说执实,把一切执为实有的这种实执,它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去执持的?那就是以谛实成就的方式——认为一切法都是谛实成就的,以这种方式来对待一切事物。实执认为一切法谛实成就,以此方式对待各种各样的法,而要想破除它便是空慧。证空的智慧,就是以一切法无谛实的方式来对待一切法。你——对方是以有谛实的方式存在,空慧则正好以无谛实的方式存在,这样正好相违背,才能通过证空慧来断除实执。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们修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就是能修的心和所修的境相结合,这样才算修。如果能修的心和所修的境根本没有关联,那就不能叫修。像我们说有情是无常的,通过思维来修有情是无常的道理,就可以转变有情是常的那种执着。本来心执着有情是常的,现在就转过来了,这便是通过修转变了心。所以要想断除实执——宗大师在“止观章”里一再地强调——想要断除这种执着,一定要证得与它相违背的方式,即证得“诸法是空的”这个道理才能断除。如果只是修和空性毫不相关的道理,以这样的法去修,那对于我执是没有一点损害的,根本破除不了我执。俗话说“东边来鬼,西边念经”,东边来了鬼,应该在东边做法去撵走它,在西边念经便没有一点作用。以此来说明修其他与空性无关的法对于我执是没法破除的。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证空的智慧通过对空的抉择,一旦将这个谛实破除后,在心目中显现的也就是空境。空的道理是一种无遮法。“无遮”是一个名相,即是说破除谛实后,其他任何的境便不会在空慧面前显现、不会再引申其他的法,只是空的境界显现。证空的慧,就是除了空性之外,其他的一概不显现。空性是无遮的,意为只有空性在证空的智慧面前显现,其余一切法均不会在它面前显现。如果还有其他显现,它便不是空性了。如虚空,便是破除触碍性之后显现的状态。将这个触碍性破除后的状态——摸不到、亦无有障碍阻隔,就称为虚空。同样,空性也是拔除这种实有后显现的空灵。这个自性的东西破除之后,显现的这种状态便是空性。在《释般若波罗密多经》里有如是言:无所见是最殊胜的见。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证空性的智慧面前,这些世俗法都一概不显现。虽然世俗的法不显现,但它显现空性。这便是说,其他的世俗法,空慧没有看见,空慧看到的是空性,这是最殊胜的。这便是“不见是最好的见”:现证空性的智慧之前,世俗法不显现,而空性胜义谛显现。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们所讲的“无遮”到底是什么含义?无遮,便是把谛实的事物破除之后,其余诸法无有显现,而唯显现空性。打一个比喻:虚空是无遮的。关于空性的呈现,有很多的争论:究竟它是无遮,还是非遮?中观应成派认为空性是无遮。无遮的意思,就是破除实有之后,其他的不会显现,只有空性会显现。正如虚空一样,虚空破除触碍性——能为我们接触的特点、障碍我们的特点被破除后,显现的这种状态就是虚空,如触碍性等其他特法,一概都不显现。这便是无遮的一种情况。我们可能从前没有听说过,大家不要以为现证空性之后还有别的东西存在:一旦现证空性时,世俗法一概不显现,只有空性。这样的就是无遮。362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二天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四天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