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 一切应礼敬处敬礼已
佛陀又名“善逝”。善逝乃是佛陀十个名号之一,善即善的因,逝就是去、到达之意,从圆满完善的因到圆满完善的果即是“善逝”。这样的善逝具足法身。法身分为自性法身与智慧法身,而自性法身又分本来清净与二障断尽的两种法身。佛陀的法、报、化三身我们都要顶礼。
这里的“佛子”便是菩萨,当我们一旦发起菩提心,便进入佛陀家族、成为继承佛陀种姓以及未来继承其事业的儿子,这便是菩萨。菩萨所以对于这样的佛陀、菩萨,乃至一切声闻缘觉阿罗汉,乃至凡夫,如摄受我们的师父、各种各样的堪布与和尚,这一切应该顶礼的、值得我们去经历的,我们都应该去顶礼。所以这个颂文中是“遍礼”。总的来说,给我们授戒,为我们传授修持方式的,无论比丘、比丘尼,或是沙弥、沙弥尼,都是我们的师长,值得我们去敬礼;即便是和自己没有法缘的,一切有功德的人,我们也应该去敬礼。
刚开始的遍礼诸佛、佛子等,这便是供赞。一般来说,在撰写著作之前都要先赞叹、顶礼自己的上师乃至三宝。为什么呢?一方面能通过此顶礼供赞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在著论的整个过程中无有障碍来干扰,得以顺利地完成著作;另一方面,由于过去的大德也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顶礼供养上师三宝,因此著者此处也顺应过去大德的行持,在著作这部论的开始也如是供赞。这样对于《入行论》的化机(即此论能利益的有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他们生起皈依的心来,外在诸事都能顺利成办。我们平时做事时往往会有种种障碍产生,无论是内在的烦恼还是外在诸类逆缘均让我们所欲之事不能顺利成办。这一切的原因可说是自己的福德资粮太差,倘若具足,这些外在障碍便会自然消除。佛陀在经典中说道,有福德之人可以得到安乐、远离痛苦,亦可借助自身福德之力心想事成。
为了积累福德,便要顶礼上师三宝。佛法僧三宝中,佛陀是我们皈依的导师,法是正皈依的对象,僧是皈依的助伴。但从究竟来说,佛陀是最终的皈依处。因为要想达到修持最圆满的程度,必须依靠佛陀。
首先佛陀指导给我们四圣谛——“苦集灭道”。对于“苦谛”,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那么苦谛的内涵是指什么呢?即:遍行苦、苦苦和坏苦,这“三苦”。“遍行苦”又名“行苦”,即是被烦恼和业束缚在轮回里不断地流转,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苦。佛教所说的“苦”,不是我们普通的苦,而是哲学意义或真正意义上的苦,因为“苦”并不等于“痛苦”。我们一定要清楚,所谓的轮回是在惑业(烦恼与业)的驱使下而流转,因而对惑业所系缚的轮回产生厌离。
至于苦苦和坏苦,四禅以上可以脱离坏苦,得初禅后可摆脱苦苦。此二者凡夫和外道也可以认知,但行苦是周遍三界一切、覆盖整个轮回的苦,包括三有之顶——非想非非想处天。因此,真正的出离必须建基于对行苦的认知。
引起三苦的,乃是烦恼与业。业的种类可分为善业、恶业与无记业;而烦恼源于“我执”,这是轮回的根本。首先我们应明白“我执”是一种错乱、颠倒的心识,然后通过对“无我”的认识便能将“我执”斩断,这样也便是斩断了轮回的根本,从而得到解脱。
在学习和领悟“无我”时可分作几个阶段,最初是通过一种概念的方式来领悟,最后是现证。一旦现证,便迈入圣者之列。而“我执”在断除的过程中,也依深浅程度分了很多层次。粗重的我执种子属于烦恼障,要先断除。而发展为二种错乱显现的习气属于所知障。想要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彻底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我们最重要的武器便是空性见。这种“无我”空性的见解,要通过概念与现证的方式渐次领悟。但想要彻底断除二障,一定要需要慈悲、菩提心来作为空性正见的助伴。菩提心与空性见相应在一起,才能将二障根本永断,最后成就佛陀的果位。如来名号中的善逝,“断”的善逝是指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断德;“证”的善逝是指证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证德。
所证涅槃有很多种: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还有无住大涅槃。我们这里讲的涅槃是无住涅槃、大涅槃,只有佛陀才有。是不住轮回、不住三有的。这最究竟的无住涅槃,是断除了烦恼、所知二障后所证的灭谛。这是从佛陀的功德方面去讲。
证得无住涅槃的灭谛,就是佛陀的自性法身,唯佛独有。是彻底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结果,这就是佛宝;那么法宝是什么呢?是灭谛和道谛。灭谛刚才讲了,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道谛则是了知一切法、证得空性的智慧。具有内心生起灭谛、道谛功德的菩萨、声闻、阿罗汉,是圣者僧宝,这便是佛法僧三宝。
佛法僧三宝可以说是结合为一体。以佛陀来说,他示现出家相,即僧宝;他内在证得的自性法身,断除二障后出现的无余涅槃,即灭谛,就是法宝;他内在的智慧,如一切种智,就是佛宝。三宝集合在佛陀一人身上,佛陀便是三宝的集合体。
佛陀所得之“灭谛”是最究竟的,因为完全断除了二障。菩萨尽管并未完全断尽二障,然而他内在有一部分烦恼障与所知障已断除,这样也能证得“灭谛”,能得到果位。最究竟的佛果之灭谛,与修道位上能得到果位的灭谛,凡具备如是灭谛的补特伽罗,即是僧宝。他内在具有的灭谛就是法宝。
佛陀所具备的功德,就他自身而言,是自身利益达到最究竟圆满的程度,而利他的能力亦达到最究竟圆满的程度。自利利他都如此圆满,然后自心又充满无比的大悲心,对一切有情如母亲对独生子那般慈爱。对于这样的佛陀,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去恭敬、去礼拜的话,一定会得到无边的福德,而且得到无量的加持。然而,正是因为我们缺乏信心的缘故,所以虽然佛陀那边的因缘完全具足,却由于我们内在信心的不足而仍旧导致流转六道,甚至堕入恶趣。这完全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因素啊!许多大德们都如此说:诸佛利益我们的悲心都是那样圆满,但由于我们内在信心的不足,而自讨苦吃、无益地漂流在轮回中。
《入行论》的后面有讲述同样意义的话:在无边的轮回大海中,如果我们好好修行可以到达边际。然而倘若不精进修持,大海即是没有边际的,我们漂浮在其中,各种各样的烦恼正如鳄鱼、鲸鱼一般伤害着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向谁求救呢?!
如陈那菩萨便作了这样的回答:“能够净除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人,我们就应至诚向他顶礼,皈依他,学习他的教法!”
皈依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因为自己怖畏恶趣之苦,希望得到三宝救护,来世得到人天果报。以这样的心态去皈依,便是最低层次下士道的皈依;第二类,即自己思维整个轮回、六道之苦,生起厌离之心,然后希求三宝、依靠三宝教言,通过戒定慧的修持希望得到解脱。以这样的心态去皈依的话,便是第二类的中士道的皈依;第三类,不仅自己对三界轮回生起厌离之心,同时还希望救助一切如母有情,希望他人亦能悉得安乐。因为怀着这样的心,发现只有佛陀才有最圆满的力量去救度他人,继而祈望得到三宝救护,成佛后利益一切众生。以这样的心态来皈依三宝,便是上士道的皈依,亦是最殊胜的皈依。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 一切应礼敬处敬礼已
此处的皈依便是大乘上士道的皈依,“一切应礼敬处”摄含了许多内容。就寂天菩萨本人来说,他自幼得到文殊菩萨摄受,自然文殊菩萨是“应礼敬处”;乃至他后来在那烂陀寺出家,剃度师、堪布乃至讲经的大师等均具备极大恩德,让他去修持继而证得如此高的功德。对于这一切应值得我们去礼敬的地方,我们都要能发自内心地去礼敬。
前面两句话是讲皈依的内涵。善慧法幢大师讲过这样的话:一方面自己要生起怖畏恶趣之心,然后深信三宝能施予救护。发起这样的皈依心,便是皈依的体性和意义。怀着真正皈依的心,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遭遇痛苦或是安乐、遇到逆缘或是顺缘,在各种不同的对境中均能自信地依靠三宝,坚信自己目前的处境三宝是知道的,三宝会安排我的一切。通过这两句能生起这样的皈依心,那我们学《入行论》可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意义。
如来胜子律仪趣入处 遵依经教总摄当宣说
此二句是造论时的誓言——我要圆满造出这部论著,先通过皈依积聚广大资粮,继而宣说菩萨律仪、行处、六度万行等方面。
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简单说最开始便是发起菩提心,然后六度万行,最后究竟成佛。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如何让大家明白?下面便是讲菩萨应该做的事、菩萨的整个学处以及菩萨修行的过程。
成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简单说,最初要发菩提心,然后修持六度万行,才能最终究竟成佛。这成佛过程,即菩萨的所有学处、菩萨修行的过程。对于这修学过程中所要修学的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不能错乱,如果路途错乱,那么永远也无法达致目的地。第二是要圆满,成佛的所有主干和支分都要具足。这两个条件就是指圆满无谬的菩萨道。
在宣讲“菩萨学处”时,或许有人会质疑这是否是寂天菩萨自己编造的。因此颂文中有“遵依经教”这个词,意为此论乃是依照佛陀所传之经教宣讲。“总摄”即归纳佛陀经教要义。“遵依经教总摄”,声明著者所讲之法来源清净,并非随便自造的菩萨学处,而是有其清净的依据——大乘(菩萨乘)的经教。
可能有人认为,大乘经藏汗牛充栋,何必再重复造一个论?“总摄”二字便可破除这种怀疑。因为三藏中的大乘经藏无量无边,一般的有情不知道从何入手去学习。《入行论》虽然文字很少,但内容却非常全面,可以说是将大乘经藏的内涵全部表达了出来。通过这部论,众生能更好地明白菩萨行持,因此并无重复造论的过失。“总摄当宣说”,即是非常扼要、非常明了地宣说。
昔所未闻此中既未述 韵音善巧亦非我所能
故我亦非意乐为利他 唯为自心练修造斯论
此四句乃是寂天菩萨自谦。誓愿造论,真正的大德可谓是“一字千金”,会尽自己一切力量。发愿正如在石头上刻字,不轻易承许,但承许后一定会圆满完成论著。
“昔所未闻此中既未述”,此句是言:佛陀经典中没有讲到、我们未曾听闻过的,我这里也没有。意为我所讲内容都是经典中原就有的,并非在佛陀教言外还另加了希奇的东西。
“韵音善巧亦非我所能”,此句是言:论著的文字也并不优美华丽,是很枯涩的。
“故我亦非意乐为利他”,此句是言:我并没有强烈的意乐去利益他人。那些智慧能力等各方面都非常超群的大德,他们的学习修行已非常高明,比自己还要高。故而我亦没想到通过这个利益他们。
“唯为自心练修造斯论”,此句是言:造论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修行。让没有生起的菩提心在自心中赶紧生起,生起后能辗转不断地去增长和强化。我完全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修持而著作这部论。
为修善法我心净信力 因作斯论万一能增长
与我根机相等余有情 由见斯论或能成义利
寂天菩萨自述,自己出于非常强烈的意乐之心要著作这部论,并非被逼无奈。或许会有人疑问:“你自己修行菩萨行即可,没必要去造论。”菩萨便答,“为修善法我心净信力,因作斯论万一能增长”。这里的“善法”主要是指菩提心、菩萨行。全句是说,我内心的净信力——菩提心的修持以及对菩提心的信心——均可依靠造论这样的因缘而辗转增长。这是就自己方面而言。
另一方面,“与我根机相等余有情,由见斯论或能成义利”:与菩萨自己根性、意乐等各方面差不多的有情,因为这部论发自清净的慈悲心的缘故,他们也可能因见到这部论而有所得益。因此也有必要造这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