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密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0讲
时间:2012-08-08 00:00:00  来源:  作者:

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0讲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2010年5月18日晚上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首先在闻法之前,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调整我们自己的动机,为了利益如同虚空般的有情,我希望能够早日的获得圆满的佛果,以这样的一颗心作为闻法的动机,来听闻今天的大乘法。今天在这个地方所要为各位介绍的,是宗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略论》,请翻到《菩提道次第略论》271页,倒数第三行,第六度当中的第五度。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寅五、修学静虑之理(分三)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一、静虑之体性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二、差别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三、于相续中生起之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一、静虑之体性(271页)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心于任一善所缘境,专一安住。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二、差别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由「体性」门,分为世、出世间二种;从静虑的体性来说,可以分为世间的静虑,以及出世间的静虑这两种。所谓「世间的静虑」,是内外二道所共同拥有的静虑,「出世间的静虑」是只有内道,所不共拥有的静虑,称之为是出世间的静虑。由「种类」门,分为止、观及止观双运三种;以「功用」分一于现世中能令身心安住于乐、二现证功德、三饶益有情之静虑。而这三者当中,初者,于何生定,即能引生身、心轻安之静虑。不管缘于什么样的境,在内心当中生起定的感受,并且进一步的能够让身心两方面都得轻安的一种静虑,我们称之为是「于现世中能令身心安住于乐」的静虑。第二种,现证功德的静虑。二者,是能成办神通、解脱、遍处、胜处等功德之静虑,共声闻也。第三种静虑,饶益有情之静虑。三者,是能成办十一种饶益有情事之静虑。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三、于相续中生起之理(272页)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思惟修习静虑之胜利及不修之过患等,将于奢摩他时广说。修学静虑具六度之施者,也就是静虑当中的布施,自身住于静虑,后能安置他人于此,其余如前。至于这个部分详细的内容,之后会在奢摩他的时候,为各位作详细的介绍。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寅六、修学般若之理(分三)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一、般若之体性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二、差别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三、于相续中生起之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一、般若之体性(273页)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总说般若,所谓的「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是于所观察事能善择法,也就是对于所要观察的这件事,能够善加思择法义的一种心,我们称之为是智慧。此处是说精通五种明处等慧。在这个地方最主要强调的,是精通五种明处的一种智慧。而五种的明处分别是,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以及内明。前面的四明是共内外道的,而内明是内道不共的,而这样的一种智慧,又称为是通达世俗的一种智慧。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二、差别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有通达胜义、通达世俗、通达饶益有情三种智慧。初者,由义总及现前门中,理解无我实性。第一种,所谓通达胜义的智慧,是指藉由分别支,透由了解无我的义总之后,而进一步的了解无我的内涵。所谓的无我的「义总」,就是无我在分别之上所显现出来的影像,由于没有办法直接现证无我的缘故,必须要透由无我的影像,才能够进一步的间接了解无我的内涵,所以第一种是透由义总。「现前门中」所谓的「现前」就是直接的意思,透由现前支,不需要藉由义总就能够直接的了解无我的道理,因而了解无我可以透由这两种,其中一种的方式来作了解。「理解无我实性」这当中的「无我」,分为补特伽罗无我跟法无我这两种。二者,精通五种明处之慧。三者,了知成办有情现前、后世无罪义利之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卯三、于相续中生起之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思惟生起智慧之胜利及未生之过患。这个部分,分二:一、胜利,二、过患。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胜利。胜利的当中又分为五个段落,一、智慧是一切功德的根本,这一点在《般若百颂》当中曾经提到过。初者,《般若百颂》云:「慧为见不见,一切功德本,智慧它是我们心续当中所生一切功德的根本,这当中的「见」指的就是我们透由五根,能够观察出来的这种功德,就比方我们之前所介绍的工巧明,或者是医方明等世间的技术。这一些功德是透由肉眼可以观察出来的功德。「不见」所谓的不见,指的就像解脱,或者是一切种智等等的功德,这是用肉眼没有办法看见的。不管是能够见到的,或者不能够见到的这一切功德,都是以智慧作为根本,为成此二故,应当遍持慧。」所以想要成办见与不见的一切功德,这时我们应该要遍学一切的智慧。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第二个部分,菩萨不为善恶之缘所动摇,而且能善巧布施等都有赖智慧。正文当中,又诸菩萨将自身肉施诸求者,如同取自药树,不为我慢、怯弱等诸分别动摇,亦因智慧现证实性而成;这个部分提到的是布施,菩萨之所以会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有需要的这些有情,并且在布施的同时,「如同取自药树」就有如同是从药树上面,取下这些枝叶,并不会有任何的疼痛感;并且在布施的当下「不为我慢、怯弱等诸分别动摇」,他在布施的同时,不会觉得我很了不起,我有作布施;也不会觉得我并没有办法作这样的一种布施,而心生怯弱,并不会被我慢、怯弱等种种的分别而影响。「亦因智慧现证实性而成」而之所以菩萨在布施的当下能有这些的功德,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菩萨藉由智慧,能够现证真实性的缘故所达成的。这是第一个部分,布施。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持戒。又以能观三有、寂灭所有衰损之慧,为利他而修学戒故,戒律清净;菩萨所持的戒,之所以能够清净,是因为它能够如实的观察「三有」也就是轮回,「寂灭」小乘的涅槃所有衰损之慧。它能够观察轮回当中以及小乘的涅槃所有的过患,由于它具有这样的一种智慧,所以他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其它一切的有情。「为利他而修学戒故」所以他修戒,最主要的动机是来自于利他,因此他所持的戒律也是最清净的。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三个部分,忍辱。由慧通达忍与不忍所有胜利、过患,令心调伏,是故不为邪行、众苦所夺;透由智慧如实的了解,忍辱所带来的胜利以及不忍所带来的过患,藉由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调伏内心,因此当他人对自己有所损害的同时,并不会被种种的恶行,或者是所生的痛苦而影响。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精进,由慧善知发起精进之基,即勤修彼,是故修道进展迅速;透由智慧能够善巧的了解,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发起精进,「即勤修彼」。「是故修道进展迅速」由于菩萨能够生起一颗精进的心,因此在修学大乘道的时候,他的速度还会比一般的人来得快。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安住真实义之静虑所生最胜喜乐,亦由依止正理之慧所成办故,施等五度,若欲清净,有赖般若。而菩萨之所以能够安住在真实义的静虑当中,并且在安住的当下,能够生起最殊胜的一种喜乐,「亦由依止正理之慧」这也是因为他依止了,如实观察境的这种智慧,才能够到达这样的一种境界。因此「施等五度」也就是除了般若的其它五度,如果想要清净的修学,「有赖般若」。所以在论典当中有提到,没有智慧的五度就有如同是盲人,这时纵使修学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以及静虑的内涵,也没有办法获得解脱以及一切遍智的果位。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解脱以及一切遍智的果位方向为何?所以在修学前五度的同时,必须要透由慧智的双眼,才能够如实的了知解脱的方向,以及一切种智的方向为何?而往正确的方向前进。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第三个部分,一般人觉得相违的事,对于具有智慧的人而言,无有相违。正文当中,(274页)又二功德似有相违,由具慧故能令无违:有一些人表面上看似觉得相违的两种功德,对于具有智慧的菩萨而言是没有相违的。比方说,譬如菩萨作转轮王,主宰四洲,然能不为妙欲所转,是因具有慧臣之力;登地的菩萨,他们能够统治四洲以上的这些国土,而成为转轮圣王,但是他在统治这么多国土的当下,却又能够不被妙欲所影响,这是因为他的身边有智慧的大臣在旁边辅佐他的缘故,所以有智慧就不会被外在的五欲所影响,这是第一点。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如是虽生猛厉慈心,见诸有情极为悦意,然亦不掺少分贪欲;菩萨们对于有情虽然能够生起强烈的慈心,并且在见到每一位有情的当下,都能够生起悦意之相。但是在此同时,他的心中并不会掺杂着少分的贪欲,这是第一点「慈」。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见有情苦,虽生长时、猛厉难忍大悲,然而不为悲痛所覆,无有于善法不喜之懈怠;并且更进一步的,见到轮回中的有情受苦时,在心中虽然能够现起非常长久,而且强烈难忍的大悲心,但是他并不会被这种悲痛的感觉所遮蔽住,「无有于善法不喜之懈怠」我们一般的人如果遇到了痛苦,内心感到不愉快的时候,这时候想要让我们在这个当下,让心更进一步的去行善,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是对于菩萨,虽然他无时无刻都看得到众生的苦,也能够对于众生生起悲愍,但是他的内心并不会被这种悲痛的感觉所牵着走。因此对于当下他要行善而言,是不会有任何的懈怠产生,这是提到了悲。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又虽具有欢喜无量,然于所缘心无散动;虽然菩萨的内心,也能够生起欢喜之心,但是他对于外在的所缘境,并不会因此而生起散乱。反观,如果我们的内心,因为某一种的情境,而让我们非常欢喜的话,这时候要让我们的心,专注在一种的所缘境上,是非常困难的。又虽恒有大平等舍,然于诸众生之义利,剎那亦不忘失,此皆由慧而成。虽然菩萨在面对有情的当下,能够去除对有情的贪瞋,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他想要更进一步的去利益有情的这颗心。所以以上所提到的,不为五欲所转,以及慈、悲、喜、舍四无量的功德,都是来自于智慧,因此「此皆由慧而成」。为什么这样的功德,都能够透由智慧来成办呢?以慧能灭与此等力均之阻碍故。因为透由智慧,能够灭除与「此等」,就是之前我们所说的这些功德,「力均」力量相等的这些阻碍的缘故。由于能够去除以上所说的这些功德,力量相等的阻碍,因此以上的这些功德都是有办法成办的。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第四个部分,二谛不相违,也是智慧所造就的。所谓的「二谛」,提到的是世俗谛,以及胜义谛。世俗谛以及胜义谛这两种法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不相违,这也是必须要透由智慧如实的去观察之后,才有办法了解的内涵。在之前我们有稍微的介绍到支那和尚,支那和尚他表面上虽然非常的重视胜义谛,但是由于他没有办法如实的了解胜义谛当中的内容,所以在承许胜义谛的同时,几乎完全的否定了世俗谛的存在。而这个部分在正文当中,又如《赞应赞》云:「不弃舍法性,亦随顺世俗。」所谓的「不弃舍法性」,就是透由正理如实的观察之后,最终发现到,诸法最究竟的本性,是有办法透由现量直接观察到的。因此这样的一种境,是不需要被弃舍的,「不弃舍法性,亦随顺世俗」,虽然诸法最究竟的本性,是能够被现量所安立的,但是在安立一切的法无自性的同时,并不需要否定世俗的生灭,以及世俗的因果,因此在此同时世俗的法,也是可以被安立的。而对于这一点,宗大师作了以下的解释。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相执所执之境,虽微尘许亦不可得,所谓的「相执」指的就是,执着一切法都是有自性、有自相的一种执着,它所执着的境,也就是境是有自性、有自相的这一点,「虽微尘许亦不可得」但是实际上境有自相、有自性,这一点是完全找不到的。也就是诸法到最后它的本质,应该是无自性、无自相的才对。于此法性获大定解而不弃舍;透由智慧如理的来作观察之后会发现,诸法最终的本质确实就是如此,因此对于这样的一种法性,是不需要弃舍的。但是在安立诸法无自性的当下,此与内、外因缘各别生果,于彼世俗由心深处所获定解无有相违,虽然安立了法是无自性的,但是在安立的同时,这一点跟内外的因果「各别生果」,而更进一步的,对于世俗的法类,从内心深处获得定解,实际上是不会有相违的。不仅不会有相违,且相随顺,并且这两者,它有相辅相成的功效。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此于无慧力者虽极相违,然于具慧力者,无有相违反能相顺。世俗与胜义二谛的内涵,对于不具有智慧的人来说,它是完全相违的。这当中不具有智慧的人,不要说是支那的和尚,以应成派的角度来说,自续派以下的中观师,或者是唯识师,他们都没有办法同时的安立诸法无自性,并且在名言当中安立有因果的内涵。唯有中观应成派的论师,才有办法在无自性的状态当中,又于名言安立因果,也就是世俗的道理。因此世俗与胜义这两者,如果要能够了解它是没有相违的,就必须要透由智慧来作观察,对于没有智慧的人来说,要同时的安立世俗、胜谛二谛,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五个部分,开遮不相违也要靠智慧。正文当中,又前论云:「开许及遮止,佛语或有定,或是无有定,然皆不相违。」「前论」也就是在《赞应赞》的这本论当中有提到这个偈颂,对于这个偈颂宗大师作了以下的解释,上、下诸乘及显、密中,见有众多不同开、遮,对于上下诸乘,也就是大乘以及小乘来说,佛在小乘当中最主要说到的法类,是以自利作为出发点的小乘法;而对于大乘而言,佛最主要宣说的,是以利他为主的大乘法。所以这两种法类,从字面上来看,它确实是相违的。「显、密」在密教当中,密法会鼓励修密的人,应该去受用五欲;但是在显教的法类里面,又提到说我们应该视轮回当中的五欲就有如同是毒药,应该尽可能的避免。所以从字面上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完全相违的。因而正文当中提到,「上、下诸乘及显、密中,见有众多不同开、遮」。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若一补特伽罗修持二者,寻求无量佛经密意,无慧力者虽觉相违,对于同一位补特伽罗来说,如果他想要同时的修学大乘、小乘,或者是显、密圆融的教法,更进一步的寻求无量佛经密义,并且在修学的过程中,想要去了解这一切佛经当中最究竟的涵义,「无慧力者虽觉相违」这一点对于不具有智慧的人来说,他怎么学都觉得这彼此之间是完全相违的,没有办法融合的。然诸智者实见无违,但是对于一位具有智慧的人而言,他知道在小乘法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以及在大乘法之所以要这样作的理由,相同的显密也是如此。因此对于具有智慧的人来说,这彼此之间是不会有任何的相违。此者亦是由慧所成。对于不具有智慧的人,他没有办法分辨;以及具有智慧的人,能够如实的分辨,这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人,他们的心中具不具有智慧所造成的。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二个部分,过患等,这当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若无智慧则布施等不能清净。正文当中,(275页)过患:若离智慧,布施等五及见不能清净,如果远离了智慧,纵使修学布施等五度,以及我们内心当中的见,都没有办法清净。这一点,《摄波罗蜜多论》云:「若无智慧而求果,布施自体不成净,如果在不具智慧的情况下,而希求殊胜的果位,「布施自体不成净」这个时候由于希求布施的果位,而更进一步的去行布施的话,其实在不具智慧的情况下所作的布施,由于是被「相执」也就是「我执」所束缚的缘故,所以这样的一种布施,是没有办法清净的。利他而舍说施胜,佛说到如果我们要布施,我们内心应该是以「利他」作为出发点来作布施,透由这样的一种动机所行的布施,才是最殊胜的一种布施。余是增财之加行。」而以「自利」作为出发点的布施,只不过是增加财富的一种行为,这样的一种行为,就有如商人在作买卖的时候,他希望从这笔买卖当中获得利益,这是一样的。所以以自利作为出发点的布施,只不过是希望自己在将来能够有更多的财富,所以这样的行为是等同于世间的商人。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又云:「不以慧光除黑暗,彼不能具清净戒,如果没有办法透由智慧的明光,来去除内心当中我执的黑暗,「彼不能具清净戒」这时候我们所持的戒,也不能够称为是清净的戒律,纵使它是清净的戒,也没有办法获得殊胜的果,多无慧故诸戒等,由愚过具烦恼浊。」由于没有智慧的缘故,所以纵使我们受了再多的戒,我们也持守了很多不同的律仪,但是由于我们内心当中愚痴的缘故,我们在持戒的当下,都会生起众多的烦恼,而被烦恼所染污。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又云:「若倒慧过扰其心,不信解住忍功德,这当中的「倒慧」,指的就是颠倒的智慧,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谓的小聪明。我们将我们的智慧用错了地方,而生起了这种颠倒的智慧,由于颠倒的智慧所产生的过失,困扰着我们的内心,「不信解住忍功德」由于我们不具有智慧的缘故,我们没有办法对于修学忍辱的功德生起信念。不喜分别善恶理,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分辨善跟恶的种种道理,犹如无功德王名。」这就犹如同是一个没有功德的人,他在登上了王位之后,一开始由于他是国王,所以他是有名的。但是由于他自己本身没有功德的缘故,所以他是一位有名无德的人。由于不具有功德的缘故,在之后不久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其实是没有功德的,自然也就不会信他了。所以不具有智慧的人也是如此,一开始表面上看起来看似有功德,但实际上久而久之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是不可靠的。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又云:「于诸智者赞殊胜,较彼深细更无余,智者之所以会被大家所赞叹,会被大家所恭敬,「较彼深细更无余」这当中的「彼」,指的是证得无我的智慧。由于智者的心续当中,拥有证得无我的智慧,所以这一点是值得其它的人来赞叹、来恭敬的。「较彼深细更无余」并且没有其它的功德,比证得无我的智能更深细、更殊胜的。欲过不障正意道,无具慧者不能往。」如果具有智慧,贪欲等种种的过失,就没有办法障碍佛陀所传的「正意」之「道」,也就是能够让我们的心,非常正直安住的一种道,「无具慧者不能往」但是佛陀所传下来的这条殊胜之道,对于没有智慧的人来说,他是不知道该如何前往。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又云:「若心不能勤修慧,彼者之见不能净。」此中「王名」,在之前我们有提到,「犹如无功德王名」这当中的王名,这句话指的是什么意思呢?犹如无有功德之王,虽能闻名一时,然即退失。(校稿中)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第二个部分分三:一、生起智慧的因,这个地方又分三,第一、智慧的因,也就是听闻非常重要。正文当中,(276页)是故须生智慧,其因亦于随己心力听闻清净经论,既然智慧非常的重要,我们就必须要在内心当中,想办法生起智慧,而生起智慧的因,是在于我们必须要尽心尽力的去听闻清净的经论,才有办法生起智慧。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这一点《摄波罗蜜多论》云:「寡闻盲人不知修,彼无多闻何所思,没有听闻的人,就犹如同是盲人,就如同盲人不知道路的方向为何?寡闻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的来作修行?在还没有修之前,我们必须要对于所修的法义,更进一步的作了解;在还末了解之前,我们必须要作听闻,「彼无多闻何所思」如果没有听闻哪来的思惟?如果没有思惟哪来的修行?故应勤闻从彼因,正思而修生广慧。」因此我们应该勤于听闻,以此作为正因,而更进一步的,去思惟所听闻到的法类来进一步的修行。这是第一个部分,听闻的因,也就是智慧的因,也是非常重要的。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断除二障的智慧,也有赖于听闻。至尊慈氏亦云:「凡分别三轮,许为所知障;如果我们对于境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执着,而认为境是有自性、有自相的,这时候这样的执着,我们称之为是「所知障」。所谓的「所知障」指的就是一位补特伽罗,在获得一切遍智之前,最主要的一种障碍,我们称之为是所知障。悭等诸分别,内心当中的悭吝等种种的分别烦恼,许为烦恼障。所谓的「烦恼障」,是获得解脱前最主要的障碍,称之为是烦恼障。除慧无余法,能断此二障,除了智能之外,没有其余的方法能够断除所知障以及烦恼障。闻为胜慧本,故闻最为胜。」而要生起智慧,它的根本是在于听闻,没有听闻就没有办法生起智慧,因此听闻是相当殊胜的。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集学论》中亦云:「应忍求多闻,次当住林薮,勤修平等住。」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如果遇到了逆缘,这时候我们要学着安忍,并且在安忍的同时,多多的去听闻正法。「次当住林薮」等我们了解了法义之后,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勤修平等住」而将之前我们所听闻到、所了解到的法义,在此时来作观修以及来作练习。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下一个部分,第三个部分,修学口诀后的成效,先觉亦云:「昔所闻法全现于心,并须数数思惟、理解、观察;对于之前所听闻的法类,我们要想办法让他在心中现起,并且更进一步的去作思惟、理解以及观察。若忘其法,专学持心,则无心要。有一些人听闻相当多的法类,但是听闻之后,绝大部分的内容都忘记了,或者是他没有更进一步的去思惟,「若忘其法,专学持心」而等到他觉得该修行的时间到了,这时候他之前所听闻的法,对于他的修行来说,完全呈现不出任何的功效,所以这时候他也只能够持咒,让自己的心专注而修学襌定。「则无心要」这么作其实对于修学正法来说,它没有任何的帮助。故善修者,善宣说法;中等修者,则为中等宣说。如果一位善于修行的人,由于在还未修行之前,他必须要先如实的了解所要修持的法为何?而在还未了解之前,必须要作听闻的缘故,「故善修者,善宣说法」所以一位好的修行人,照道理来说他应该懂的法,要比别人更多才对,因此「善宣说法」。中等修者,一位中等的修行人,则为中等宣说。他所能够说的法,较于善于修行的人而言,又没有这么的多了,因而提到「中等修者,则为中等宣说」。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能修几许之法,其所知法亦增尔许。如果我们能修越多的法类,就表示说在我们心中所了解的法类是越多的。若由如是思已,定解坚固,则诸恶友虽说:『善、恶一切意乐皆是分别,故为所断。』如果我们能够如实的了知正法的内涵,并且对于正法的内涵,心生坚固的定解,这时候我们周遭的人,虽然有人告诉我们,「善、恶一切意乐皆是分别」不管是善念或者是恶念,一切的意乐,一切的想法,都是分别心;它不仅是分别心,它也是相执,它也是我执,「故为所断」所以这一切的念头,都是必须要断除的。所以在修的当下,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内心中没有任何的想法。自知法中无如是语,如果你对于正法的内涵,能够生起坚固的定解,当你周遭的人有人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跟你说的话,你就知道其实在正法当中并不是这样的意思。也就是在正法当中,并没有这样说。诸善知识亦不如是承许,而教导我的善知识,他们也不是这样承许的,便能不随彼说而转;所以纵使旁边有再多的人,跟你灌疏错误的观念,你也不会随着闻鸡起舞。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若无此解,有信无慧,见哭则哭、见笑则笑,随他所说觉为真实,犹如流水随引而趣。」如果我们对于正法的内容我们不了解,「有信无慧」虽然我们对于正法能够生起信念,但是如果没有智慧的话,「见哭则哭、见笑则笑」别人作什么样的动作,我们就跟著作什么样的动作,看到别人哭,也不知道人家哭什么?我们就在旁边跟着哭。看到别人笑,我们也不知道人家为什么笑,就在旁边跟着笑。所以有一些人在学法的时候,他就整天看别人在作什么事情,他就跟著作,「随他所说觉为真实」这时候他也没有智慧来分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该作的?什么是不该作的?他自己都不清楚。「随他所说」随他所说都是对的,所以别人怎么作,他就怎么作,「犹如流水随引而趣」这就犹如同在流水上漂浮的树叶,水是往什么的方向去,上面的树叶就往什么方向去前进,这个是第三个部分。接下来最后一段,修般若时,具六波罗蜜而行者,自身住于般若,后能安置他人于此,是般若之布施,余者如前。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二、修学四摄令他相续成熟之理(277页)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第二个部分,「修学四摄令他相续成熟之理」这个科判的内容分三:一、四摄的体性,二、安立四摄的原因,三、因为要摄受徒众所以需要四摄。首先看到第一个部分,四摄的体性,「布施」:如前说六度时所说。「爱语」:于所化机开示六度。在观察对方之后,随顺着对方的根器,开示适合他人听闻的教法,因而提到于所化机,也就是我们所要指导的对象,或者是我们所要开示的对象,对他开示正法。「利行」:如所示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就如同我们所教导对方的内容,「令所化机如实起行」而更进一步的让他人如实的对于我们所教导的内容付诸于实践,「或令正受」或者更进一步的去持守戒律。「同事」:教他所修何事,自住于彼与他共学。如果我们想要教导别人,这时候对于我们所教导他人的这件事情,「自住于彼与他共学」我们也必须要能够如实的去实践,才能够跟他人共同来学习这样的一种法类。如《经庄严论》云:「施同示令学,这当中的「施同」指的就是布施的内涵,与之前六度时所说的内涵是相同的,「示」指的是透由观察之后,我们要能够对于他人宣说适当的正法,「令学」更进一步的让他付诸于行动。自亦随顺转,不只是希望他人能够如实的修学,我们自己本身也要如法的行持,即许为爱语,利行及同事。」这是第一个部分,四摄的体性。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安立四者的原因,何故定为四摄?摄受徒众令修善行,初须令彼欢喜,如果我们要摄受他人,一开始我们必须要让他人感到欢喜,此亦有赖布施财物,饶益其身。因此一开始,我们必须要透由布施的方式来饶益他人,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令彼知如何行,如果对方对我们感到欢喜,这时候我们希望他人能够修道的话,我们必须要告诉对方该如何的来修行。此由爱语宣说正法,透由善巧的语言,而来对对方宣说正法的内涵。除其无知,断其疑惑,透由宣说正法,能够去除对方心中的无知,解决他人的疑惑,令其受持无倒法义。这时候对方就知道真正的法义是为何?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如是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当对方知道之后,我们更进一步的希望他能够实践正法的内涵,若自不修,而为他说应行、应止,如果我们自己本身不修,只是对对方说,你对该这样作,你不应该这样作的话,彼者反作难云,这时候对方反而会反驳我们说:「若汝未修何故教他?如果你自己都没有付诸于行动去修行的话,你凭什么来教导对方?汝今尚须为他所教!」你今天还必须要被别人教导才对。即不受教;所以这时候,纵使我们希望他人能够付诸于行动,但是对方是不受教的。若是自所修者,彼即念云:如果我们自己付诸于行动,去实践的话,这时候对方就会想到:「教我所修之善,彼自亦修,故若修此,于我定生利益、安乐。」而作新修;已修者亦坚固不退,故须同事。佛说此为成办一切所化义利之妙方便,所以佛说这一点,也就是透由四摄来利益众生的方式,是成办一切所化机,一切义利的最胜妙方面,故诸摄徒众者,应须依此,因此如果你想要摄受其它的人,他就需要依照着四摄的方式来作行动。如云:「诸摄徒众者,应正依此理,能成一切利,赞为妙方便。」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最后一段,总结,(278页)于入定、出定时,如何修习彼等之理,如阿底峡尊者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出入瑜伽,坚修资粮道。」对于这个偈颂,宗大师作了以下的解释,初学菩萨受持菩萨律仪,住资粮道,对于刚开始发起菩提心的菩萨,在接受了菩萨律仪之后,安住在资粮道中,出定、入定皆不超出六度,不管是在座上的入定,或者是座间的出定,他所依循的都是依循着六度的法类而来修行。故六度中,有些是于入定时修;有些是于出定时修。因此在六度的这些法类当中,有一些法是在入定时需要作去观修的,有一些法是在出定时必须去修学的,静虑体性之奢摩他、慧度体性之毗婆舍那一分,是于入定时修;静虑体性的奢摩他的一分,也就是一部分,以及慧度体性的毗婆舍那的一部分,是必须在入定的时候来作修习的。前三度及静虑、般若一分,是于出定时修;布施、持戒、忍辱以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在出定的时候必须要去作修习的。精进则于出、入定时皆可;而六度当中的精进,是在出定或者是入定当中都可以修学的法类。忍中一分,而这当中的特例,在之前虽然有以总相的方式来说到前三度是必须在出定时修的,但是这当中特别是「忍中一分」比方说──些许定思深法,亦于定时中修。这当中的「定思深法」指的就是空正见的这种法类,空正见的这种法类,也可以在定中来作修习。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阿底峡尊者云:「于出定时中,遍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主修方便,于入定中时,应恒常串习,止观分平等。」如是稀有难行之行,未修心者闻时忧恼;以上我们所介绍的这些菩萨行,其实有很多的内涵,对于一开始的初学者而言,他光听到菩萨必须要行难行的菩萨行,内心光听闻就会感到烦恼。诸菩萨众于初亦不能行,但是实际上这些菩萨在一开始发心的时候,他也没有办法马上的去行广大菩萨行,甚至在还没有成为菩萨之前,这些菩萨他们所处的地位,跟我们现今所处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但是透由不断的串习,不断的练习之后,在发心生起了菩提心之后,能够更进一步的,一步一步的去修习菩萨行。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虽然我们知道要到达这样的一种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至少应该以这一点作为我们的目标,而往这个方向去前进。就比方说对一个刚识字的小学生来说,大学的课程对他而言是非常的困难,甚至他是完全没有办法理解的。相同的对于菩萨所应行的广大菩萨行,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这也是相当困难的,但是至少我们应当把它当成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然了知已,下至愿境亦作串习,这些菩萨们,在一开始的时候,也不见得能够马上去行广大的菩萨行,但是当他了知行菩萨行的众多胜利之后,「下至愿境亦作串习」纵使当下他作不到,但是他也愿意不断的去发愿,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作串习,其后不待励力便能任运而转,透由不断的串习之后,之后他不需要花很大的心力,就能够任运的做他想做的菩萨行,是故串习最为重要。因此在这当中我们知道,我们现今之所以没有办法做到,也不愿意跨出当下的这一步,是因为我们没有如实的去串习的缘故,所以串习的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是串习,在串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好好的发愿,并且在发愿的当下,净罪集资,甚至在平时空暇的时候,我们有机会也应该都要多多的阅读无垢的经论来充实自己。若见现前不能实行,又于彼等弃舍串习修心,是极延滞清净之道。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当下,并没有办法作,而你又放弃了可以串习,可以练习的机会的话,「是极延滞清净之道」对于我们的心续当中,想要生起这种清净的道次,这样的一种作法,它反而会让我们在短时间之内完全的没有办法生起道证的功德。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这一点,《无边功德赞》云:「虽听闻正法,世人反生怖,世间的人一开始在听闻正法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感到害怕、感到恐惧,因为他觉得藉由我的能力,怎么可能来做这些事情?怎么能够作这样的修行?但是实际上,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一开始的导师释迦世尊,他跟我们的状况是一模一样的,他在一开始也不见得马上就如实的修学佛法的道理,然尊修其行,时至任运转,但是透由世尊他不放弃,并且不断的去串习的缘故,在某一个时间点,确实他的心续中就能够非常任运、非常自然的生起种种的教证功德,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所以从这当中我们就知道说,种种的道证功德,如果你不去作练习,不去作串习的话,所有的功德都很难在我们的心中生起。故受持菩萨律仪者,无法不学诸行,所以对于一位受菩萨律的人来说,没有任何的方法,可以不学诸行又能够达到果位的。未由仪轨受行心者,亦应励力修欲学心。若于诸行欢喜增长而受律仪,则极坚固,故应勤修。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士道次第中,净修愿心及总学菩萨行之道次说讫。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子二、特学后二度之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请看到《菩萨道次第略论》止的这一本,第二个部分「特学后二度之理」这个科判当中的内容分二:一、连接上下文,二、正文。首先第一个部分,连接上下文,此即修习止观之理,所谓的静虑以及般若,这两度的内涵,就是提到了修习止观之理,为什么呢?此二依次为静虑及般若波罗蜜多所摄故。因为这两者的内涵,跟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的内涵,是相同的,所以它是涵摄在这当中的。第二个部分,正文: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此中分六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一、修止观之胜利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二、显示此二能摄一切妙三摩地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以三摩地的种类来作分类的话,三摩地可以分成百千种,但是众多的三摩地都能够涵摄在止观这两者当中,因而提到「显示此二能摄一切妙三摩地」。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三、止与观之体性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四、须止观双修之原因 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五、次第决定之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也就是止跟观这两者,一开始要先修什么?之后再修什么?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六、各别修学之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一、修止观之胜利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首先看到第一个部分「修止观之胜利」这个部分当中的内容分五:一、说明大小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正文当中,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此为《解深密经》所说。不管是大乘的功德,小乘的功德,世出世间一切功德,这当中的世、出世间指的是,世间的功德粗静行相,出世间的功德证得无我的智慧。这一切的功德皆是止观之果,也就是大小二乘也好,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也好,都是止跟观的果,这一点在《解深密经》当中有曾经提到过。这是第一个部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陈述疑问。对于这样的叙述,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若作是念:「止观岂非已得修所成者相续之功德耶?彼等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有何道理?」提到了功德,功德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闻所成的功德,第二种思所成的功德,第三种修所成的功德。所谓「闻所成」的功德,故名思议就是透由听闻,而能够成办的功德。「思所成」的功德是进一步的,透由思惟所形成的功德。「修所成」的功德是藉由闻思作为基础之后,更进一步的如实的修习,所成的一种功德。而这当中止观的功德是属于「修所成」的功德。如果止观的功德是属于修所成的功德,那之前为什么会提到,大小二乘,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都是止观的果呢?难道说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的功德当中,没有包含闻所成的功德,跟思所成的功德吗?如果有包含的话,闻所成跟思所成的功德,怎么能够说成是止观的果呢?所以这时候就有人提出了合理的质疑。提到说,「止观岂非已得修所成者相续之功德耶」?难道说止观它并不是得到了修所成功德的,这种人他心续当中的功德吗?「彼等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有何道理?」这当中的「彼等」指的就是之前所谓「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有何道理?」这一点怎么会是正确的呢?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三回答疑问。正文当中。真实止观,如下将说,实是已得修所成者相续之功德故,大、小二乘一切功德虽非皆是彼二之果,在正文当中就有提到,确实是没有错的,真实的止观就如同下文会提到的,「实是已得修所成者相续之功德故」实际上它确实是已经获得了修所成的这些行者,他们心中的功德。所以「大、小二乘一切功德虽非皆是彼二之果」以这样的一种角度来作解释的话,大小二乘的一切功德,确实不见得就是真实止观的果。既然不是如此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为什么在《解深密经》当中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作介绍呢?然于善所缘境一心专注以上之三摩地,悉皆摄入奢摩他品;之所以要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不管是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的一切功德,都必须让我们的心专注在某一种的善所缘境之上,「一心专注以上之三摩地」当我们的心专注在某一种的善所缘境之上,这以上的三摩地悉皆摄入奢摩他品,也就是这一切的三摩地,都能够统摄在奢摩他的类别当中,它不见得是真实的奢摩他,但是他能够被真实的奢摩他所涵盖。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分辨如所有或尽所有义之善智慧,则全摄入毗婆舍那品故,相同的,如果你在内心想要生起功德,你必须要如实的分辨「如所有」也就是胜义谛的法类,跟「尽所有」也就是世俗谛其中一者的法类,而在内心生起善的智慧。所以任何一种的善智慧,它都能够统摄在毗婆舍那的类别的缘故。由思此义,也就是以此作为它的内涵,而说「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故不相违。所以以这个内涵作为基础,而在《解深密经》当中有提到「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这当中的止观,包含了真实的止观,以及随顺的止观。所以一切的功德,不见得是真实止观的果没有错,但是他一定是真实的止观,或者是随顺的止观,这两者当中其一的果,因此不会产生相违的。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个地方。(校稿中)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第二个部分分三:一、生起智慧的因,这个地方又分三,第一、智慧的因,也就是听闻非常重要。正文当中,(276页)是故须生智慧,其因亦于随己心力听闻清净经论,既然智慧非常的重要,我们就必须要在内心当中,想办法生起智慧,而生起智慧的因,是在于我们必须要尽心尽力的去听闻清净的经论,才有办法生起智慧。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这一点《摄波罗蜜多论》云:「寡闻盲人不知修,彼无多闻何所思,没有听闻的人,就犹如同是盲人,就如同盲人不知道路的方向为何?寡闻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的来作修行?在还没有修之前,我们必须要对于所修的法义,更进一步的作了解;在还末了解之前,我们必须要作听闻,「彼无多闻何所思」如果没有听闻哪来的思惟?如果没有思惟哪来的修行?故应勤闻从彼因,正思而修生广慧。」因此我们应该勤于听闻,以此作为正因,而更进一步的,去思惟所听闻到的法类来进一步的修行。这是第一个部分,听闻的因,也就是智慧的因,也是非常重要的。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断除二障的智慧,也有赖于听闻。至尊慈氏亦云:「凡分别三轮,许为所知障;如果我们对于境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执着,而认为境是有自性、有自相的,这时候这样的执着,我们称之为是「所知障」。所谓的「所知障」指的就是一位补特伽罗,在获得一切遍智之前,最主要的一种障碍,我们称之为是所知障。悭等诸分别,内心当中的悭吝等种种的分别烦恼,许为烦恼障。所谓的「烦恼障」,是获得解脱前最主要的障碍,称之为是烦恼障。除慧无余法,能断此二障,除了智能之外,没有其余的方法能够断除所知障以及烦恼障。闻为胜慧本,故闻最为胜。」而要生起智慧,它的根本是在于听闻,没有听闻就没有办法生起智慧,因此听闻是相当殊胜的。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集学论》中亦云:「应忍求多闻,次当住林薮,勤修平等住。」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如果遇到了逆缘,这时候我们要学着安忍,并且在安忍的同时,多多的去听闻正法。「次当住林薮」等我们了解了法义之后,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勤修平等住」而将之前我们所听闻到、所了解到的法义,在此时来作观修以及来作练习。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下一个部分,第三个部分,修学口诀后的成效,先觉亦云:「昔所闻法全现于心,并须数数思惟、理解、观察;对于之前所听闻的法类,我们要想办法让他在心中现起,并且更进一步的去作思惟、理解以及观察。若忘其法,专学持心,则无心要。有一些人听闻相当多的法类,但是听闻之后,绝大部分的内容都忘记了,或者是他没有更进一步的去思惟,「若忘其法,专学持心」而等到他觉得该修行的时间到了,这时候他之前所听闻的法,对于他的修行来说,完全呈现不出任何的功效,所以这时候他也只能够持咒,让自己的心专注而修学襌定。「则无心要」这么作其实对于修学正法来说,它没有任何的帮助。故善修者,善宣说法;中等修者,则为中等宣说。如果一位善于修行的人,由于在还未修行之前,他必须要先如实的了解所要修持的法为何?而在还未了解之前,必须要作听闻的缘故,「故善修者,善宣说法」所以一位好的修行人,照道理来说他应该懂的法,要比别人更多才对,因此「善宣说法」。中等修者,一位中等的修行人,则为中等宣说。他所能够说的法,较于善于修行的人而言,又没有这么的多了,因而提到「中等修者,则为中等宣说」。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能修几许之法,其所知法亦增尔许。如果我们能修越多的法类,就表示说在我们心中所了解的法类是越多的。若由如是思已,定解坚固,则诸恶友虽说:『善、恶一切意乐皆是分别,故为所断。』如果我们能够如实的了知正法的内涵,并且对于正法的内涵,心生坚固的定解,这时候我们周遭的人,虽然有人告诉我们,「善、恶一切意乐皆是分别」不管是善念或者是恶念,一切的意乐,一切的想法,都是分别心;它不仅是分别心,它也是相执,它也是我执,「故为所断」所以这一切的念头,都是必须要断除的。所以在修的当下,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内心中没有任何的想法。自知法中无如是语,如果你对于正法的内涵,能够生起坚固的定解,当你周遭的人有人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跟你说的话,你就知道其实在正法当中并不是这样的意思。也就是在正法当中,并没有这样说。诸善知识亦不如是承许,而教导我的善知识,他们也不是这样承许的,便能不随彼说而转;所以纵使旁边有再多的人,跟你灌疏错误的观念,你也不会随着闻鸡起舞。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若无此解,有信无慧,见哭则哭、见笑则笑,随他所说觉为真实,犹如流水随引而趣。」如果我们对于正法的内容我们不了解,「有信无慧」虽然我们对于正法能够生起信念,但是如果没有智慧的话,「见哭则哭、见笑则笑」别人作什么样的动作,我们就跟著作什么样的动作,看到别人哭,也不知道人家哭什么?我们就在旁边跟着哭。看到别人笑,我们也不知道人家为什么笑,就在旁边跟着笑。所以有一些人在学法的时候,他就整天看别人在作什么事情,他就跟著作,「随他所说觉为真实」这时候他也没有智慧来分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该作的?什么是不该作的?他自己都不清楚。「随他所说」随他所说都是对的,所以别人怎么作,他就怎么作,「犹如流水随引而趣」这就犹如同在流水上漂浮的树叶,水是往什么的方向去,上面的树叶就往什么方向去前进,这个是第三个部分。接下来最后一段,修般若时,具六波罗蜜而行者,自身住于般若,后能安置他人于此,是般若之布施,余者如前。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二、修学四摄令他相续成熟之理(277页)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第二个部分,「修学四摄令他相续成熟之理」这个科判的内容分三:一、四摄的体性,二、安立四摄的原因,三、因为要摄受徒众所以需要四摄。首先看到第一个部分,四摄的体性,「布施」:如前说六度时所说。「爱语」:于所化机开示六度。在观察对方之后,随顺着对方的根器,开示适合他人听闻的教法,因而提到于所化机,也就是我们所要指导的对象,或者是我们所要开示的对象,对他开示正法。「利行」:如所示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就如同我们所教导对方的内容,「令所化机如实起行」而更进一步的让他人如实的对于我们所教导的内容付诸于实践,「或令正受」或者更进一步的去持守戒律。「同事」:教他所修何事,自住于彼与他共学。如果我们想要教导别人,这时候对于我们所教导他人的这件事情,「自住于彼与他共学」我们也必须要能够如实的去实践,才能够跟他人共同来学习这样的一种法类。如《经庄严论》云:「施同示令学,这当中的「施同」指的就是布施的内涵,与之前六度时所说的内涵是相同的,「示」指的是透由观察之后,我们要能够对于他人宣说适当的正法,「令学」更进一步的让他付诸于行动。自亦随顺转,不只是希望他人能够如实的修学,我们自己本身也要如法的行持,即许为爱语,利行及同事。」这是第一个部分,四摄的体性。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安立四者的原因,何故定为四摄?摄受徒众令修善行,初须令彼欢喜,如果我们要摄受他人,一开始我们必须要让他人感到欢喜,此亦有赖布施财物,饶益其身。因此一开始,我们必须要透由布施的方式来饶益他人,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令彼知如何行,如果对方对我们感到欢喜,这时候我们希望他人能够修道的话,我们必须要告诉对方该如何的来修行。此由爱语宣说正法,透由善巧的语言,而来对对方宣说正法的内涵。除其无知,断其疑惑,透由宣说正法,能够去除对方心中的无知,解决他人的疑惑,令其受持无倒法义。这时候对方就知道真正的法义是为何?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如是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当对方知道之后,我们更进一步的希望他能够实践正法的内涵,若自不修,而为他说应行、应止,如果我们自己本身不修,只是对对方说,你对该这样作,你不应该这样作的话,彼者反作难云,这时候对方反而会反驳我们说:「若汝未修何故教他?如果你自己都没有付诸于行动去修行的话,你凭什么来教导对方?汝今尚须为他所教!」你今天还必须要被别人教导才对。即不受教;所以这时候,纵使我们希望他人能够付诸于行动,但是对方是不受教的。若是自所修者,彼即念云:如果我们自己付诸于行动,去实践的话,这时候对方就会想到:「教我所修之善,彼自亦修,故若修此,于我定生利益、安乐。」而作新修;已修者亦坚固不退,故须同事。佛说此为成办一切所化义利之妙方便,所以佛说这一点,也就是透由四摄来利益众生的方式,是成办一切所化机,一切义利的最胜妙方面,故诸摄徒众者,应须依此,因此如果你想要摄受其它的人,他就需要依照着四摄的方式来作行动。如云:「诸摄徒众者,应正依此理,能成一切利,赞为妙方便。」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最后一段,总结,(278页)于入定、出定时,如何修习彼等之理,如阿底峡尊者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出入瑜伽,坚修资粮道。」对于这个偈颂,宗大师作了以下的解释,初学菩萨受持菩萨律仪,住资粮道,对于刚开始发起菩提心的菩萨,在接受了菩萨律仪之后,安住在资粮道中,出定、入定皆不超出六度,不管是在座上的入定,或者是座间的出定,他所依循的都是依循着六度的法类而来修行。故六度中,有些是于入定时修;有些是于出定时修。因此在六度的这些法类当中,有一些法是在入定时需要作去观修的,有一些法是在出定时必须去修学的,静虑体性之奢摩他、慧度体性之毗婆舍那一分,是于入定时修;静虑体性的奢摩他的一分,也就是一部分,以及慧度体性的毗婆舍那的一部分,是必须在入定的时候来作修习的。前三度及静虑、般若一分,是于出定时修;布施、持戒、忍辱以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在出定的时候必须要去作修习的。精进则于出、入定时皆可;而六度当中的精进,是在出定或者是入定当中都可以修学的法类。忍中一分,而这当中的特例,在之前虽然有以总相的方式来说到前三度是必须在出定时修的,但是这当中特别是「忍中一分」比方说──些许定思深法,亦于定时中修。这当中的「定思深法」指的就是空正见的这种法类,空正见的这种法类,也可以在定中来作修习。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阿底峡尊者云:「于出定时中,遍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主修方便,于入定中时,应恒常串习,止观分平等。」如是稀有难行之行,未修心者闻时忧恼;以上我们所介绍的这些菩萨行,其实有很多的内涵,对于一开始的初学者而言,他光听到菩萨必须要行难行的菩萨行,内心光听闻就会感到烦恼。诸菩萨众于初亦不能行,但是实际上这些菩萨在一开始发心的时候,他也没有办法马上的去行广大菩萨行,甚至在还没有成为菩萨之前,这些菩萨他们所处的地位,跟我们现今所处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但是透由不断的串习,不断的练习之后,在发心生起了菩提心之后,能够更进一步的,一步一步的去修习菩萨行。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虽然我们知道要到达这样的一种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至少应该以这一点作为我们的目标,而往这个方向去前进。就比方说对一个刚识字的小学生来说,大学的课程对他而言是非常的困难,甚至他是完全没有办法理解的。相同的对于菩萨所应行的广大菩萨行,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这也是相当困难的,但是至少我们应当把它当成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然了知已,下至愿境亦作串习,这些菩萨们,在一开始的时候,也不见得能够马上去行广大的菩萨行,但是当他了知行菩萨行的众多胜利之后,「下至愿境亦作串习」纵使当下他作不到,但是他也愿意不断的去发愿,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作串习,其后不待励力便能任运而转,透由不断的串习之后,之后他不需要花很大的心力,就能够任运的做他想做的菩萨行,是故串习最为重要。因此在这当中我们知道,我们现今之所以没有办法做到,也不愿意跨出当下的这一步,是因为我们没有如实的去串习的缘故,所以串习的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是串习,在串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好好的发愿,并且在发愿的当下,净罪集资,甚至在平时空暇的时候,我们有机会也应该都要多多的阅读无垢的经论来充实自己。若见现前不能实行,又于彼等弃舍串习修心,是极延滞清净之道。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当下,并没有办法作,而你又放弃了可以串习,可以练习的机会的话,「是极延滞清净之道」对于我们的心续当中,想要生起这种清净的道次,这样的一种作法,它反而会让我们在短时间之内完全的没有办法生起道证的功德。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这一点,《无边功德赞》云:「虽听闻正法,世人反生怖,世间的人一开始在听闻正法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感到害怕、感到恐惧,因为他觉得藉由我的能力,怎么可能来做这些事情?怎么能够作这样的修行?但是实际上,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一开始的导师释迦世尊,他跟我们的状况是一模一样的,他在一开始也不见得马上就如实的修学佛法的道理,然尊修其行,时至任运转,但是透由世尊他不放弃,并且不断的去串习的缘故,在某一个时间点,确实他的心续中就能够非常任运、非常自然的生起种种的教证功德,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所以从这当中我们就知道说,种种的道证功德,如果你不去作练习,不去作串习的话,所有的功德都很难在我们的心中生起。故受持菩萨律仪者,无法不学诸行,所以对于一位受菩萨律的人来说,没有任何的方法,可以不学诸行又能够达到果位的。未由仪轨受行心者,亦应励力修欲学心。若于诸行欢喜增长而受律仪,则极坚固,故应勤修。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士道次第中,净修愿心及总学菩萨行之道次说讫。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子二、特学后二度之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请看到《菩萨道次第略论》止的这一本,第二个部分「特学后二度之理」这个科判当中的内容分二:一、连接上下文,二、正文。首先第一个部分,连接上下文,此即修习止观之理,所谓的静虑以及般若,这两度的内涵,就是提到了修习止观之理,为什么呢?此二依次为静虑及般若波罗蜜多所摄故。因为这两者的内涵,跟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的内涵,是相同的,所以它是涵摄在这当中的。第二个部分,正文: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此中分六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一、修止观之胜利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二、显示此二能摄一切妙三摩地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以三摩地的种类来作分类的话,三摩地可以分成百千种,但是众多的三摩地都能够涵摄在止观这两者当中,因而提到「显示此二能摄一切妙三摩地」。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三、止与观之体性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四、须止观双修之原因 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五、次第决定之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也就是止跟观这两者,一开始要先修什么?之后再修什么?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六、各别修学之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丑一、修止观之胜利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首先看到第一个部分「修止观之胜利」这个部分当中的内容分五:一、说明大小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正文当中,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此为《解深密经》所说。不管是大乘的功德,小乘的功德,世出世间一切功德,这当中的世、出世间指的是,世间的功德粗静行相,出世间的功德证得无我的智慧。这一切的功德皆是止观之果,也就是大小二乘也好,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也好,都是止跟观的果,这一点在《解深密经》当中有曾经提到过。这是第一个部分。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陈述疑问。对于这样的叙述,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若作是念:「止观岂非已得修所成者相续之功德耶?彼等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有何道理?」提到了功德,功德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闻所成的功德,第二种思所成的功德,第三种修所成的功德。所谓「闻所成」的功德,故名思议就是透由听闻,而能够成办的功德。「思所成」的功德是进一步的,透由思惟所形成的功德。「修所成」的功德是藉由闻思作为基础之后,更进一步的如实的修习,所成的一种功德。而这当中止观的功德是属于「修所成」的功德。如果止观的功德是属于修所成的功德,那之前为什么会提到,大小二乘,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都是止观的果呢?难道说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的功德当中,没有包含闻所成的功德,跟思所成的功德吗?如果有包含的话,闻所成跟思所成的功德,怎么能够说成是止观的果呢?所以这时候就有人提出了合理的质疑。提到说,「止观岂非已得修所成者相续之功德耶」?难道说止观它并不是得到了修所成功德的,这种人他心续当中的功德吗?「彼等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有何道理?」这当中的「彼等」指的就是之前所谓「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有何道理?」这一点怎么会是正确的呢?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三回答疑问。正文当中。真实止观,如下将说,实是已得修所成者相续之功德故,大、小二乘一切功德虽非皆是彼二之果,在正文当中就有提到,确实是没有错的,真实的止观就如同下文会提到的,「实是已得修所成者相续之功德故」实际上它确实是已经获得了修所成的这些行者,他们心中的功德。所以「大、小二乘一切功德虽非皆是彼二之果」以这样的一种角度来作解释的话,大小二乘的一切功德,确实不见得就是真实止观的果。既然不是如此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为什么在《解深密经》当中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作介绍呢?然于善所缘境一心专注以上之三摩地,悉皆摄入奢摩他品;之所以要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不管是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的一切功德,都必须让我们的心专注在某一种的善所缘境之上,「一心专注以上之三摩地」当我们的心专注在某一种的善所缘境之上,这以上的三摩地悉皆摄入奢摩他品,也就是这一切的三摩地,都能够统摄在奢摩他的类别当中,它不见得是真实的奢摩他,但是他能够被真实的奢摩他所涵盖。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分辨如所有或尽所有义之善智慧,则全摄入毗婆舍那品故,相同的,如果你在内心想要生起功德,你必须要如实的分辨「如所有」也就是胜义谛的法类,跟「尽所有」也就是世俗谛其中一者的法类,而在内心生起善的智慧。所以任何一种的善智慧,它都能够统摄在毗婆舍那的类别的缘故。由思此义,也就是以此作为它的内涵,而说「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故不相违。所以以这个内涵作为基础,而在《解深密经》当中有提到「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这当中的止观,包含了真实的止观,以及随顺的止观。所以一切的功德,不见得是真实止观的果没有错,但是他一定是真实的止观,或者是随顺的止观,这两者当中其一的果,因此不会产生相违的。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个地方。(校稿中)Fph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9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1讲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