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密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5讲
时间:2012-08-08 00:00:00  来源:  作者:

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5讲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2010年5月14日晚上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首先在还未闻法之前,我们在场的每一人都必须要先调整我们自己的动机,为了利益如虚空般的一切有情,我希望能够早日获得圆满的佛果,以这样的一颗心来听闻今天的大乘法。今天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要为各位介绍的是宗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略论》,请翻到《菩提道次第略论》230页。我们上一堂课,简单的为各位介绍了,四黑法当中的前面三种黑法。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到230页的倒数第四行,第四黑法。四、于他人行谄诳,非由增上之心。这当中的内容分为二:一、对境和行为,二、解释文义。首先第四黑法的对境,境:其它任一有情。于彼作何事:行谄诳也。这当中的「谄诳」最主要就是做一些不正当,或者是不光明的小手段来欺骗对方。「非由增上之心」这当中的「增上之心」指的就是正直的一颗心,所以在面对他人的时候,是以不正当、不光明的手段来欺骗对方,而不是以一颗正直的心在对待别人。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第二个部分,解释文义。此中谄诳,于秤斗行狡诈等事。又如胜智生,而过去在西藏当地有一个人,他名字叫做胜智生。实欲遣人前往惹玛,这时候他想要派一个人到惹玛的这个地方去,这个地方离胜智生他所住的地方是比较近的,而云:「遣往堆陇。」而「堆陇」的这个地方,是离胜智生住的地方比较远的。为什么他要这样说呢?是因为他怕一开始,我告诉别人,我希望你去惹玛的这个地方帮我做一些事情,他怕对方会回绝的缘故,所以这时候他就故意告诉别人说:我希望你到堆陇,也就是更远的地方去帮我做一些事情。这时候对方可能不会答应,他就更进一步的告诉对方说:如果你没有办法到堆陇,你就帮我到惹玛去做一些事情,这时候对方可能就会因为人情的关系,所以就没有办法拒绝了,所以这就是使一些小手段在欺骗对方,其后令彼自愿前往惹玛。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而另外一种的说法,所谓的「谄诳」它有另外一种的解释方式。诳,无功德而诈现为有;本身所没有的功德,在别人的面前装作我们有这样的一种功德。谄,于己过失设法令不显露,对于自己所犯的一些过失,在别人的面前尽可能的把它隐藏住,而不让别人知道。而这样的一种谄诳的解释,此为《集学论》中所说。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癸二、修学受持不坏之四白法(231页)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二个科判「修学受持不坏之四白法」,这个科判的内容当中分为四个部分:一、初白法中,境为一切有情。所作之事:于彼下至嬉笑乃至命危,断除知而故说妄语。第一白法它最主要的内容是提到了,当我们在面对一切有情的当下,纵使是开弄笑,或者是遇到了生命的危险,我们都应该尽可能的避免「知而故说妄语」,也就是明明知道的情况下,又故意去欺骗别人。若能如是,则于己之亲教师及阿阇黎等殊胜境前,不以妄语欺骗。如果平时能够以这样的态度在面对一切有情,这时在面对我们的亲教师,或者是阿阇黎,或者是其它的上师等殊胜境的当下,我们也不会用妄语来欺骗这些殊胜境。这是第一个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第二白法,境为一切有情。所作之事:于彼不行谄诳,住增上心,即以正直心而安住。此是第四黑法之对治也。第二白法,它最主要对治的是四黑法当中的第四黑法。接下来三、第三白法,这个部分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对境和行为,境为一切菩萨。第三白法的对境,最主要是对一切的菩萨。面对菩萨所作之事:生起如大师想,四处宣扬菩萨之真实功德。在面对菩萨的当下,我们要对菩萨生起如同导师释迦世尊,或者是如同真佛的这种想法,并且四处的去宣扬菩萨的真实功德。这是第一个部分,提到的是对境以及行为。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须守护此白法之理,这个部分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夏惹瓦云:「我等虽作相似微善,然无增长之相,反多竭尽之相,乃由瞋恚、轻毁、伤害菩萨及同行而致竭尽。」在平时我们都会觉得,我们累积了很多的善业,「然无增长之相」但是我们完全感觉不出来,我们的功德或者是我们所累积的善业,有变多的现相,「反多竭尽之相」这时候反而会觉得,我们的福德不断的在退失当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形呢?「乃由瞋恚、轻毁、伤害菩萨及同行而致竭尽」,因为平时,虽然我们有行善,但是在行善或者是日当生活当中,我们也会去瞋恚、轻毁、伤害菩萨或者是其它的同行善友,这时我们所累积的一些些微的功德,或者是些微的福德,因此而会马上的退失。是故,若能成办此及断除伤害菩萨二事,这当中的「此」指的就是第三白法,也就是对于菩萨起大师想,并且四处宣扬菩萨的功德。如果我们能够成办第三白法,以及断除伤害菩萨的这两件事情,则《集学论》中说「依补特伽罗所生伤害」皆不得生。如果我们能够成办以上的这两件事,在《集学论》当中有特别的提到,当我们在面对补特伽罗时会对自身产生的伤害,是不会发生的。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然于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第三白法它最主要的对境是对着菩萨,并且在面对菩萨生起大师想,以及断除伤害菩萨的这两件事情,如果能成办,为什么在面对其它的补特伽罗的时候,也就是非菩萨的这些补特伽罗的时候,有可能会在我们自己身上产生的这些伤害,为什么能够避免呢?因为并没有办法区分我们周遭的补特伽罗哪一位是菩萨、哪一位是非菩萨?因而提到「然于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应如《迦叶请问经》中所说,应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以修净相为主。由于我们没有办法区分我们的四周围,哪一个人是菩萨的缘故,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一切的有情都生起大师想,并且对这一切的有情众生都修净相。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看待我们周遭的有情,这时候我们就能够避免《集学论》当中所说的,依补特伽罗所生伤害。这是第二个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第三个部分,宣扬功德:若有听者时机已至,则作宣说;在之前我们有提到,我们必须要四处的宣扬菩萨的功德。在宣扬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找一个适当的时机点,也就是当对方听闻菩萨功德的时机已经成熟的话,这时候我们必须要对这样的一位听者,宣说菩萨的功德。非说往四方已,不作宣扬即成过失。但是如果对方他听闻菩萨功德的时机还没有成熟,或者是当下并没有听者的话,这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宣扬菩萨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所谓的第三白法,必须要宣扬菩萨的功德,是在适当的时间点之下,我们必须要作这样的行为,并不是说你没有宣说菩萨的功德,就会违反这一点,因而提到「非说往四方已,不作宣扬即成过失」,此是第三黑法之对治也。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第四白法,第四白法的内容当中分二:一、正文二、其余经论当中也有宣说。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正文,第四白法,境为自已成熟之有情。第四白法的对境,是自身相续已经成熟的有情。于彼所作之事:在面对这些有情时,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呢?令其不乐独一小乘,执持正等菩提。这时候我们要让对方了解成佛的殊胜点,「令其不乐独一小乘」这当中的「独一小乘」指的就是声闻以及独觉的小乘法。所以透由让对方了解了成佛的殊胜点之后,让他不要只是执着在小乘的法类上面「执持正等菩提」。此就自身须令所化趣入大乘,这一点他最主要表达的义涵,是透由我们自己本身的能力,希望让对方,这当中的「对方」是以所化,也就是所化机,让对方能够进一步的趣入大乘。若彼所化不能发起大乘意乐,则无过失,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在努力过后,对方他还是没有办法进入大乘,也没有办法生起大乘的意乐,「则无过失」,非所能故。如果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已经做了,这时候对方纵使没有趣入大乘,没有办法生起大乘的菩提心,这也不会形成过失,为什么呢?「非所能故」因为我们已经在当下尽了全力,如果你没有办法达成的话,这也不会成为过失,因为你的能力就只要这样而已。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由此能断第二黑法。第四白法它最主要对治的是第二黑法,倘若由衷欲置他于一切安乐之究竟处,定不为令他者心生苦恼追悔,而作令他苦恼之加行故。为什么透由第四白法,他能够对治第二黑法呢?「倘若由衷欲置他于一切安乐之究竟处」,这当中的「一切安乐之究竟处」指的就是佛果位。如果我们打从内心,希望将他人带领到成佛的这条路上的话,「定不为令他者心生苦恼追悔」,这时候当别人行善,就不会想要让别人,对于他之前所行的善业,心生苦恼,或者是追悔,「而作令他苦恼之加行故」我们就不会做这样的一种行为,所以第四白法它能够成为是第二黑法的对治。这是正文的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第二个部分,其余经论当中也有宣说。这个部分它的内容分为三点,第一点,令他人发心的利益。《狮子请问经》中亦云:「由何于多生,梦中尚不舍,此菩提胜心,况于梦醒时?」要藉由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在多生、多劫当中,都能够生起殊胜的菩提心,而让菩提心不会退失呢?答曰:「于村或城市,或任住何境,令正趣菩提,则不舍此心。」在任何的地点,任何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发心希望将其它的有情,都带领到成佛的这条路上的话,如果我们造的业是这样的一种业,将来它所感得的果,就是当我们发心之后,我们能够生起坚固的菩提心,而不会退舍。这是第一个部分,令他人发心的利益。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断除我慢,所以不舍发心。又《文殊庄严国土经》云:若具断除我慢、嫉妒、悭吝,见他富饶心生欢喜四法,则能不舍大愿;如果我们在修学大乘法时,能够断除心中的我慢、嫉妒、悭吝,见到他人的功德,或者是他人的优点时,我们能够心生欢喜,具足这样的四个条件,「则能不舍大愿」我们心中所发起的菩提心,它不会退失,并且我们进一步的会发菩萨所应发的这些大愿,这是第二个部分,断除我慢,所以不舍发心。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三个部分,一切威仪,若以发心所摄,则一切身中不离菩提心。《宝云经》云:若于一切威仪当中修菩提心、任作何善先发菩提之心,则来生中亦不离此心宝。在《宝云经》里面有特别的提到,我们在行住坐卧,任何的威仪当中,我们都必须要观修菩提心,就比方说当我们打开门的时候,我们心中可以想到,我为了众生打开了一扇前往解脱城的大门;而当我们关上门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心中也可以忆念到,我为了众生,而关上了前往三恶趣的这道大门。所以在任何的时候点,我们都应该要思惟菩提心的内涵,而将我们的心缘于一切的有情,「任作何善先发菩提之心,则来生中亦不离此心宝」,此于「如如若人多观察」等文中明白宣说。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辛三、若坏还净之方便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们看第三个部分「若坏还净之方便」,除「不舍愿心」及「不舍有情」二者之外,若违犯诸学处,乃至未具菩萨律仪,虽无以菩萨为主之堕罪,然与所受中类善法学处相违,故是恶行,应以四力而作忏悔。当我们在修学菩萨的学处时,除了「不舍愿心」以及「不舍有情」这两点之外,「若违犯诸学处」如果我们犯了其它的学处,「乃至未具菩萨律仪」比方说我们还未受菩萨戒,这时候并不一定要去修学菩萨的律义。「乃至未具菩萨律仪,虽无以菩萨为主之堕罪」,因为当下你可能还没有受菩萨戒,所以你并不会违犯菩萨戒当中的堕罪,「然与所受中类善法学处相违」但实际上你的行为本身,就不属于是善行,「故是恶行,应以四力而作忏悔」,所以当下你虽然没有违反菩萨戒的内涵,但是由于它是恶行的缘故,还是必须要透由四力来作忏悔。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己三、既发心已学行之理(分三)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庚一、既发心已须修学学处之原因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庚二、显示修学智能、方便一分不能成佛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庚三、正说修学学处之次第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庚一、既发心已须修学学处之原因(233页)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既发心已须修学学处之原因」,这个科判的内容当中分三:一、若不修学学处则不能成佛。也就是在之前虽然我们发起了「为利有情愿成佛」的一颗殊胜菩提心,但是在发心之后,如果没有办法如实的修学菩萨的学处,虽然发心它能够带来殊胜的利益,但是终究是没有办法成佛的。就比方说我们在世间做任何的事情,除了一开始的动机、想法、计划之外,你必须更进一步的去付诸于行动。在正文当中,如是发愿心已,若不修学施等学处,如前所引《慈氏解脱经》中之文,虽说具有极大胜利,然于菩萨学处,若不作为修行心要,则定不能成佛,故应修学菩萨之行。《三摩地王经》云:「故以修行作为心要,何以故?童子若以修行作为心要,无上正等菩提非难得故。」这是第一个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若未调伏自己,就无法调伏他人,所以最初应调伏自己。对于菩萨来说,菩萨所必须要修学的是六度,而六度的相违品,以布施而言提到的是悭吝,以持戒而言提到的是坏戒,以忍辱而言提到的是瞋恚,以精进而言它的相违品是懈怠,而以襌定而言它的相违品是散乱,智慧的相违品是无知。如果我们想要调伏他人心续当中的这些负面的情绪,这时候我们必须要先调整自己,告诉自己哪一些行为是应该作的,哪一些行为是应该避免的,并且在避免的同时,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作避免?我们自己必须要先能够了解,才能够更进一步的调伏他人。这一点《修次初篇》亦云:「如是发心菩萨,了知自未调伏不能伏他,自于施等应善修学;若无修者,不得菩提。」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三、所修之事,又修行即受律仪已,学其学处。我们在这个地方,最主要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这当中所谓的修行,是什么样的内涵呢?是在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学其学处」,我们必须在受戒之后,如理的修学菩萨的学处。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庚二、显示修学智能、方便一分不能成佛(234页)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科判,「显示修学智能、方便一分不能成佛」,这一段当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提到了,如果我们单藉由智慧,或者是光藉由方便,任何的一种道都没有办法成佛,也就是成佛必须要智慧、方便两种的道次都圆满,才有办法成佛。这个科判当中的内容分三:一、修学无误且圆满之道。而这个科判里面的内容分二:一、需要无误圆满之道,二、介绍圆满之道。首先我们看到第一段,需要无误圆满之道。又趣成佛之方便,须是无谬方便;我们想要成佛,这时候我们所修学的成佛方便、成佛之道,必须是没有错误的成佛之道。于错谬道,任其如何励力终不生果,如果我们所修学的道,它本身是错误的,纵使我们花再长的时间,再多的心力,都没有办法获得我们想要追求的果位。如欲挤乳而拉牛角。就比方说我们想要挤牛奶,但是我们拉的是牛角的话,这时候由于我们的方法错误,是没有办法获得我们所想要获得的东西。虽无错谬,然不圆满,纵多励力亦不生果,虽然我们所修学的道它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它要是不圆满的话,「纵多励力亦不生果」。犹如种子及水、土等,任缺一缘亦不生苗,此为《修次中篇》所说。这是第一个部分,也就是我们所修学的道,它本身应该是没有错谬,而且是相当圆满。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介绍圆满之道,什么样的道,它能够称之为是圆满的道呢?若尔,何为圆满、无错谬之因耶?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一切智从大悲根本而生,从菩提心因生,以诸方便直至究竟。」这当中最主要提到的内涵是提到了,大悲心、菩提心以及方便品,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是圆满而且没有错谬的成佛之道。其中大悲于前已说。这当中的大悲,在之前的七因果教授当中已经介绍过了。菩提心有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方便则为施等圆满,此是莲花戒大师所说。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二段,这个科判当中的第二个部分,在之前我们所介绍的是修学无误且圆满之道。第二个部分,破除错误的观念,这当中最主要破斥的对象是支那和尚。支那和尚他认为成佛并不需要修学方便以及智慧的内涵,如果想要前往成佛的这条道路上,这时候必须要去除的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种种分别,不管是善的分别,或者是恶的分别,也就是我们的内心要没有任何的想法,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修学佛道。而这样的一种观念,是我们在这个地方最主要破斥的一种错误观念。而这个部分当中的内容分二:一、说明错误的观念,二、加以破除。首先说明错误的观念又分两点:一错误的执着,二、误解其根据。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错误的执着。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235页)支那和尚等一类人,于如是道颠倒分别,而作是云:「凡是分别,纵善分别,尚能将有情束缚于轮回中,故其果为不出轮回,况恶分别?只要是分别,它都能够将有情束缚在轮回当中,不管是善的分别,或者是恶的分别,所以最后的果是什么样的一种果呢?是我们没有办法跳脱轮回的果。接下来他举了几个例子,如同金索绳索皆能系缚,就比方说用金子打造的链子跟绳索,它都能够用来绑东西。黑白二云皆能遮蔽虚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之道。施与戒等是为未能修学如是了义之愚夫所说;佛之所以要宣说布施以及持戒等方便品,是为了「未能修学如是了义」,也就是不了解无分别住的真实内涵的这些愚夫所说的。故得了义,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无分别住的真实内涵,其后仍趣彼等行者,如同国王降为平民,或得象已复寻象迹。」如果你已经真实的了解无分别住的内涵,这时候你还去修学布施以及持戒等等的内涵,就表示你是往反方向在进行,就「如同国王降为平民」也就是像是一位国王,他虽然身为国王,但是他所作的事情,却是平民老百姓在作的事情,「或得象已复寻象迹」你明明已经找到了这头大象,但是你更进一步的,还想去找寻象的足迹。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在之前我们介绍的是错误的执着,接下来第二个部分,误解其根据。和尚于此,引《赞叹无分别经》中八十种根据而作证成。支那和尚他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见解,并不是没有任何的根据,他也是透由经中的内涵,以及种种的正理,来证成成佛之道,是所谓的无分别住。所以支那和尚他是一位相当有学问的一位出家法师,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一个普通人。所以这个地方他引了《赞叹无分别经》当中的八十种根据,而来证成他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二个部分,加以破除。加以破除的这个内容分五:一、智者破除此恶劣的邪见。此作毁谤而说「一切方便分皆非真实之佛道」;并破除以善观察慧思择佛法心要—无我,是故远离胜义之理。支那和尚他提出了无分别住的这个论点之后,更进一步的毁谤说,一切方便分皆非真实的佛道,并且破除了透由善观察慧思择无我的内涵,而「无我」却是整个佛法当中最主要的核心,因此他是远离了胜义之理。于此,莲花戒大师虽以无垢教、理善为破除,广弘如来欢喜善道,对于这一点过去莲花戒大师,虽然也藉由种种无垢的教理,加以破斥,广弘如来欢喜善道。接下来的这个部分,是第二个科判,虽然加以破除,但劣根者仍如此执着。虽然莲花戒大师已经透由无垢的教理加以破斥了,然于现今仍有一类,但是有一类的有情,他们追随支那和尚所提出来的论点,轻蔑行品持戒等事,他们蔑视持戒、布施等等的方便之法,于修道时弃舍此等,如同前说而修;又有一类,除不毁谤方便分外,见解亦同;有另外一类的有情,他们认为方便分是存在的,也是需要的,但是在正修正见的当下,这些都是必须要去除的。所以提到了「又有一类,除不毁谤方便分外,见解亦同」。另有余者,弃舍以观察慧寻求真实性见,承许支那无所思之修持为善。所以这个地方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论点。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第三个部分,应以智慧方便二道成办无住涅槃。这个部分的内容分四:一、若说不须具备方便智慧,则与一切教理相违。正文当中,此亦非往修空性面;之前支那和尚所提出来的这种论点,也就是无分别住的论点,并不是往修学空性的这条道路上去前进,纵为修习空性,纵使他是修习空性,然若说云:「善修空性义之诸众,应仅修习空性,不须修习世俗有境行品。」纵使他是修学空性的内涵,但是更进一步的他提到了,我们只要修学空性的内涵,而不须要修学世俗有境行品,所谓的「世俗有境行品」指的就是方便分,此与一切佛经相违,这种的论点与佛经的内涵,刚好是相违的。仅是违越正理之道。而且他也违背了正理。为什么是与佛经以及正理的内涵相违呢?诸大乘人所应成办之事为「无住涅槃」:大乘的行者他所想要成办的果位,称之为是无住涅槃,也就是佛果。这当中所谓的「无住」就是不住三有,以及不住寂灭。此中「不住轮回」者,是依通达真实性慧、胜义谛之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资粮、智慧分所成办;这当中所谓的「不住涅槃」,它必须要透由通达真实性的智慧,或者是胜义谛的道次第,甚深之道以及智慧资粮,智慧分才有办法成办不住轮回的这一点。而无住涅槃当中,不住寂灭的这一点,「不住寂灭涅槃」者,是依了悟尽所有慧、世俗谛之道次、广大之道、福德资粮、方便分所成办故。它是必须要依着了解尽所有的智慧,以及世俗谛的道次,广大之道、福德资粮、方便分才有办法成办的缘故。因此说仅透由无分别住,就有办法成就佛位的这种论点,其实是违背佛经,也违背正理的。这是第一个部分。(校稿中)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用经教证成,以智慧方便能破除二边之理。(236页)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慧资粮能断一切烦恼;福德资粮能育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应勤修习福、智资粮。」两种的资粮当中,智慧资粮它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因此不住轮回。福德资粮能蕴育一切的有情,因此他能够破除,他能够成办不住寂灭涅槃的果位。因此世尊,藉由这样的一种因缘,「菩萨摩诃萨」也就是诸大菩萨们,都应该勤于修习福智两种资粮。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第三个部分,用经教证成如果不具智慧方便,则会系缚于轮回和寂灭二边。正文当中,《无垢称经》亦云:「何为诸菩萨之系缚?何为解脱?」答彼问云:「方便未摄之慧为系缚,方便所摄之慧为解脱;慧未摄之方便为系缚,慧所摄之方便为解脱。」这段文当中最主要的就是提到,如果只有方便,或者是只有智慧的话,它都会是成为菩萨的系缚。如果具有方便,并且同时的具有智慧,它就能够称之为是菩萨的解脱。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具有智慧,比方说具有证得空性的智慧,虽然他能够跳脱轮回,也就是获得不住轮回的这种果位,但是如果不具方便的话,反而会堕入小乘当中,所以他并没有办法获得不住寂灭涅槃的这种殊胜果位。相反的,如果有方便,虽然能够不堕小乘,但是由于没有智慧的缘故,他也没有办法跳脱轮回。这是第三个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第四个部分,若欲成佛有赖智慧方便二者。《伽耶经》云:「诸菩萨道略摄为二。二种为何?谓是方便、智慧。」此诸道理,《道炬论》中亦明白说:「离慧度瑜伽,远离智慧度的瑜伽之道,不能尽诸障,故为尽断除,烦恼所知障,恒应具方便,修慧度瑜伽。如果想要完全的断除烦恼障以及所知障的话,这时候我们必须要具备的是方便以及智慧的这两种道。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皆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又云:「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是方便。由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证菩提,非单修无我。通达蕴界处,皆为无有生,了知自性空,说名为般若。」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之前我们提到,加以破除的这个科判当中分五,的第四个部分,获得佛位须有具一切种最胜空性。所谓「具一切种最胜空性」指的就是,被广大的方便品所摄持的智慧,我们称之为是具一切种最胜空性。小乘的行者,他虽然也能够证得空性的内涵,但是由于他在证得空性的当下,并没有办法被广大的方便品所摄持的缘故,所以他所证得的空性,并不能够称之为是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而正文当中,《宝顶经》云:须具布施等一切方便分,而修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这是第四个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五个部分,破除仅求智慧。《摄研经》中亦云:「诸菩萨众为菩提故而修六度;然诸愚人则说:『应仅修学慧度,余有何用?』破斥余度。」又云:「又诸愚人唯以一理而证菩提,谓以空性之理。彼等之行皆未清净。」这一段当中最主要破斥的就是,有一些人他认为在修学佛道时,只要修学智慧分,而不需要修学方便分,所提出来的一种错谬的论点。这样的一种论点,是必须要被破斥的。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到下一段,在一开始,显示修学智能方便一分不能成佛,的这个科判当中,分三:一、修学无误且圆满之道,二、破除错误的观念。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第三个部分,破除问难。也就是对于自宗所提出来的这些观点,他宗提出了以下的问难,这个部分分三,一、破除如果证得空性,则不须方便的问难。有一些人他认为,佛在经中之所以说到布施、持戒等方便品,是为了没有证得空性的人而宣说的,如果在证得空性之后,这时就不需要方便品。所以这个地方,要破除他宗所提出来的这个问难。而这个科判当中又分二,一、说明对方的想法,二、加以破除。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说明对方的想法。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237页)若作是念:「修学施等诸行,是于空性无有坚固证悟;若有,仅此即足。」如果对于空性能够生起坚固的定解,这时候就不需要去修学布施等内涵,这是对方的想法。第二个部分,加以破除。破除的方式分四:一、因违背了了义经而破除,因为你所提出来的观点,它违背了了义经的内涵,所以是应该要是破除的。此若是实,如果你所提出来的观点,是正确的话,则已得初地等菩萨,初地的菩萨是已经现证空性的一位圣者,特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之八地菩萨应不须诸行,尤其是对于无分别智已经获得自在,所谓的无分别智,就是现证空性的一种智慧。对于八地菩萨而言,由于八地菩萨,他能够断除烦恼障的缘故,他对于现证空性的智慧,已经获得了自在。如果你所提出来的论点,也就是证得空性之后,就不需要修学布施等方便品,这样的论点是正确的话,那对于初地的菩萨也好,尤其是对于已经断除烦恼障,并且他对于证空性的这种智慧,能够任运自在的八地菩萨而言,他们都应该不需要修学布施等内涵,然此非理。但是这样的内涵,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呢?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十地经》云:「十地之中,于各各地,虽以施等为主别别而修,然非不修其余诸行。」在《十地经》当中有特别的提到,十地里面,「于各各地,虽以施等为主别别而修」比方说在初地,他最主要修学的内涵是布施波罗蜜多,在二地最主要修学的是持戒波罗蜜多,所以「于各各地,虽以施等为主别别而修,然非不修其余诸行」,虽然在初地他所修学的内涵,最主要是以布施波罗蜜多为主,但并不代表他就不需要修学其它的方便分,或者是其它的菩萨行。故于一一地中,说皆修学六度或修十度;因此在《十地经》当中有特别的提到,任何一地的菩萨,都必须要修学六度,或者是修学十度,其实十度它是总摄在六度当中的。所以任何一地的菩萨,他都必须要修学六度的内涵。所以《十地经》当中的这个论点,跟他宗所提出来之前的那个论点,刚好是相违的。因为违背了了义经的内涵,而加以破除,这是第一个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空性证量最高的人,也需要有智慧方便之理。特于八地,灭尽一切烦恼,安住息灭一切戏论之胜义时,诸佛于彼作是劝云:他安住在胜义谛的法类的当下,这时候佛还是会劝这位菩萨,「仅以此空证悟不能成佛,先靠你现在心续当中所生起来的空正见,是没有办法成佛的。声闻、独觉亦得此故。因为小乘的罗汉们,他们也能够在心中生起殊胜的空正见,这是第二个部分。第三个部分,因此,如果于一开始就不需要智慧方便则不合理。应观我身、智慧、净土等诸无量;这时候佛就会告诫这位菩萨:你应该看看我现在所拥有的佛身,我殊胜的智慧,以及我所拥有的净土,这些功德都是你没有的,我之力等汝亦无有,我所具备的十力等功德,你也都没有,故应精进。又应思惟诸有情众未能寂静,并为种种烦恼所扰,亦莫弃舍此忍。」并且你也要不断的去思惟,众生他还没有办法跳脱烦恼的束缚,他被种种的烦恼所困扰,这时候你必须在内心当中不断的生起悲心,于彼尚说应须修学菩萨诸行,况诸余者?如果佛对于八地的菩萨们都教诫他们,必须要修学诸菩萨行的话,那更何况是八地以下的这些凡夫了,他们更是需要修学广大的菩萨行。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加以破除分四的当中,第四点、纵使是最高的密道,修学发心和六度的方式大略相同,正文当中,于无上密最高道时,虽有与此不同之处,然而总说密与波罗蜜多二者,于大菩提发二种心、修学六度共同道体粗分相同,前已说讫。纵使是修学无上密的殊胜之道,修学的方式虽然与显教的修学方式略有不同,但大致上他们所依的发心,以及修学六度粗分的部分是相同的,这一点在之前「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的这个科判当中已经说过了,这是第四个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之前破除问难分三的第二点,破除空正见中就具足六度,所以不用方便分的问难。有一些人他认为在观修空正见的当下,他本身就已经具足了六度的内涵,所以不需要再另外的修学布施等方便分,而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破除他人所提出来的以下的问难。而这个当中分二,一、争辩说于无所思中具足六度,由此即可。有一些人他进一步的争论而提到,在「无所思」也就是不加思惟的这种修学当中,是已经具足了六度的内涵,所以只要观修无所思这样就可以了。第二个部分,加以破除。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238页)若作是念:「非许不须施等,然于无所思中全具施等。并不是要承许不须修方便品,「然于无所思中全具施等」但是在不加思索的这种修持当中,已经完全的包含了布施等等的内涵,为什么呢?不着所施、能施、施物,因为在观修无所施的当下,他并不会去执着所要布施的对象,能够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物,具无缘施,因此在此同时,它已经具备了无缘施的这一点,如是余度亦皆全具,相同的道理,持戒、忍辱的内涵也都具备了。经中亦说一一度中摄六度故。」不仅如此,在经中也有特别的提到,任何的一度当中,都包含了六度在里面,这是第一个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加以破除。加以破除的内容分三,一、如果实际的内涵,如同你所承许的话,就太离谱了。若仅由此而成全具,如果你所说的这个内涵,它就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方便品在内的话,则诸外道于一心专注之奢摩他中,入定之时亦无有如是耽着故,应当全具一切波罗蜜多;如同外道他专注的在修学奢摩他的时候,「入定之时亦无有如是耽着故」他在入定的状态下,也不会生起之前你所提到的这种执着,「应当全具一切波罗蜜多」这时候你会说这位外道的行者,他在专注修学奢摩他的同时,是具备一切的波罗蜜多吗?这是第一点。特如《十地经》中所说,声闻、独觉亦有于诸法性无有分别之智,并且在《十地经》当中也有提到,声闻以及独觉的行者,他们也具备了无分别智,于彼入定之时,能具一切菩萨行故,应成大乘。如果他们都具备了无分别智,并且都能够安住在空性的状态下,在入定的时候,也能够具备一切的菩萨行,这时候这位声闻的行者,他应该等同于大乘的菩萨才对,这是第一点。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如果一种行为中,具有六度就足够的话,供养曼达就可以了。若因经说一一度中皆摄六度,便许为足,如果因为经中提到了,每一度当中都包含了六度的内涵,以此而满足的话,则供曼达时云:「具牛粪水即是施」等文,亦说有六,是故应仅修此。就比方在供养曼达的时候,供养曼达本身它就是一种布施的行为;并且在供养曼达的当下,如果我们去除内心当中邪恶的动机,这就包含了持戒的内涵;并且在供养曼达的过程中,如果身心产生了疲惫而能够修学忍辱的话,他就具备了忍辱的这个道理;如果更进一步的发起精进心来供养曼达,他具备的是精进;并且在供养的当下,如果能够去除心中的种种妄念,或者是散乱的这种心态,这时就具备了襌定;如果我们在供养曼达的同时,能够观想三轮皆空的道理,就表示我们具足了般若。如果这样的行为当中,因为它有包含六度,所以就不需要修学其它的法类的话,这时供养曼达的当下也具备有六度,那你都不需要做其它的事情,你就整天的供养曼达好了,这是第二个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三个部分,智慧方便二者不分离,且相互摄持之理。智慧跟方便这两者在修学的当下,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不分离,而且相互摄持的,并不是仅仅具备智慧方便二者就足够,在具备的当下,这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摄持的。故见所摄之行、方便所摄之智慧者,譬如慈母丧失爱子,为悲痛所逼恼,与诸余人言谈等时,任起何心,悲痛之力虽未暂舍,就比方有位母亲他失去了他的儿子,这时他的心中被种种悲痛的感觉所逼迫,而他跟其它的人,不管在讲话的时候,或者他自己在吃饭的时候,他内心生起任何的一种心态,「悲痛之力虽未暂舍」当下悲痛的感觉虽然尚未消失,然一切心并非皆是悲痛之心;但是我们并不会说这位母亲他的心中所起的任何的心态,都是悲痛的这种心态,并不是。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如是若有猛厉之证空慧,相同的道理,如果我们内心能够生起猛厉的证空慧,则于布施、礼拜、绕佛等时,缘彼等心虽非通达空性,然具彼力而转,实无相违。如果能够具备有具力的证空智慧,这时我们不管是在修学布施、礼拜或者是绕佛,当下我们的每一颗心,不见得都能够证得空性,但是是被正见的力量所摄持而去作的缘故,所以这时候我们当下所行的方便,是被智慧所摄持的,这一点是没有相违的。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更进一步的,如于座初,若能先发猛厉之菩提心,入空定时,虽无现起菩提之心,如果我们在打坐的一开始,我们 能够 先生起一颗猛厉的菩提心,「在入空定时」而更进一步的,在入定的当下,我们所观想的法类,虽然是空性而不是菩提心,「虽无现起菩提之心」所以当下我们并没有办法真实的现起一颗菩提心,然与彼力所摄不成相违。但是当下我们所观修的这种情况,是被菩提心所摄持的这一点,其实是不会产生相违的。方便、智慧不离之理,应知亦尔。所以这个地方有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一开始所提到的「见所摄之行」,而第二个例子所提到的内涵是「方便所摄之智慧」,所以方便跟智慧这两者,并不是只有具足就可以了,而是具足之后,这两者必须要产生互相摄持的这种情形。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破除问难的第三个部分,说明其它的看法相违之处。这当中的内容分六:一、不能把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因视为相违,也就是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因,并不是相违的。(239页)又经中说:轮回之身、资财、长寿等事,皆为福德资粮之果。亦莫误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误解产生呢?我们平常提到了福德资粮的时候,我们会说透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以及襌定的内涵能够累积福德资粮,透由福德资粮能够感得资具圆满、投生善趣,或者是相貌庄严等等的殊胜果位。这时候有人就会开始质疑这一点,他认为不管是资具圆满,或者是投生善趣,或者是相貌庄严,这都是轮回的一部分,这时候福德资粮它所成就的果,怎么会是佛果呢?透由福德资粮它所成就的果,应该是轮回才对,怎么会是你所谓的透由福德资粮以及智慧资粮,能够成办佛果呢?这时候自宗的回答是提到:福德资粮它是否能够成为佛果的因,最主要不能够从福德资粮,它本身的本质去作探讨,而是在累积福德资粮的同时,它的助伴为何?比方我们在累积福德资粮,也就是在行布施、持戒等内涵的时候,如果我们当下的心,当下的行为,是被出离心所摄持的话,我们所累积的善业,它就能够称之为是解脱之因。更进一步的,如果当下的行为,是被菩提心所摄持的话,这时候我们所累积的善业,它能够称之为是成佛之因。但是相反的,如果我们在做这些行为的当下,既没有智慧所摄持,又没有方便来作配合的话,确实布施、持戒、忍辱它所感得的果,确实就是轮回的一部分。所以在正文当中提到,「又经中说:轮回之身、资财、长寿等事,皆为福德资粮之果。亦莫误解。」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若离智慧、方便,虽诚如是;如果我们在行布施等善行的同时,是远离了智慧以及方便的话,「虽诚如是」这时它确实是属于轮回的一部分,然若由彼摄持,则极堪为解脱、一切智因。如果是被智慧所摄持,甚至被出离心所摄持的话,当下我们的行为所造的业,能够称之为是解脱之因;更进一步的被方便品的菩提心所摄持的话,我们所累积的善业,能够称之为是一切智,也就是佛果之因。这一点如《宝鬘论》云:「大王总色身,从福资粮生。」大王是在下在对于国王的一种尊称,而提到说,以总相来说,佛陀所拥有的色身,是从福德资粮而产生的,此之经教无量。相同的这种经论的内涵,也就是介绍透由福德资粮能够成办佛色身的这种经论相当的多。这是第一个部分。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第二个部分,你所提出来的观点,你所说的话跟疯子的话一样前后矛盾。又汝有时说云:「能成恶趣之因──一切恶行、烦恼,亦能转为成佛之因。」在之前你有提到,如果内心不作任何的思择,没有任何的想法,这时所作的一切,都能够称之为是成佛之因。所以你有提到「能成恶趣之因──一切恶行、烦恼,亦能转为成佛之因」,照道理来说,恶行、烦恼它是让我们来生堕入恶趣的因,但是你却说透由其它的善巧方便,能够将它转变为是成佛之因。有时又说:「能成增上生之因──布施、持戒等善,亦是轮回之因,不成菩提之因。」而有时候你又提到:能够成办增上生的因,也就是布施、持戒等等的内涵,它是轮回的因,它没有办法成为菩提之因,前后的论点其实是完全矛盾的。应当平心而论。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接下来在之前说明其它的看法相违之处,分六,第一点、第二点的部分已经介绍完毕,接下来第三个部分,你证成无所缘的经文,和你自己的看法是相违的,这个部分分三,一、说明经文的内容。也就是他宗在陈述自己的论点时,所引的经文是什么样的经文?这个地方提到了三部的经,又如经云:「耽着布施等六,皆是魔业。」所以在字面上有提到,如果我们执着布施、持戒等善行的话「皆是魔业」,这是字面上的意思。《三蕴经》中亦云:「由堕所缘而行布施,执戒为胜而守戒等,彼等各各皆应忏悔。」这是《三蕴经》当中的一段文。《梵问经》云:「尽其所有一切思择,皆是分别;无分别者,即是菩提。」于此等义不应误解。他宗在陈述自己的论点时所引的经,有以上我们所介绍的这三部经,而这三部经的内容,我们在下一堂课,会为各位作介绍。VwR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4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6讲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