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品 护正知
一再观察当下身心的正知品,分为:
一、内容
(一)、为守护学处应护心
1、略说
1、欲护学处者 应策励护心 此心若不护 无能护学处
想守护戒定慧三学,或是守护与戒定慧三学同一本质的菩提心戒 — 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者,要以正念正知极专注地守护自心,不让心散逸于烦恼上,如果不守护这个心,不看着烦恼妄念,必然无法守护这些学处。
2、广说
(1)、一切伤害由心生
2、因纵任心象 而造无间害 未驯醉大象 不造如是害
放纵那有如未驯服的大象的心,回忆过去、幻想未来,放任于现在的境上,而造杀生等恶业,造成来世堕到无间地狱,遭地狱火焚烧的祸害。即使作战时,用葡萄酒灌醉未驯服的大象,并在它的鼻端上绑着武器,然后放出去捣毁对方的村落,杀伤百姓,所造成的损伤,都比不上让人堕到地狱遭烧煮的伤害严重。
3、若以正念索 紧系心之象 畏惧全消除 诸善手中至
身口意三门随时随地都以不忘善恶取舍的正念之绳,将沉醉于妙欲的心象,紧系在如理作意于诸行无常、有漏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柱子上时,这一世和来世的一切畏惧痛苦都将会消失,利益自他的所有善业也将在手中彻底完成。
4、虎狮象马熊 蛇及诸仇敌 有情地狱卒 诅咒及罗剎
这一世所畏惧的老虎、狮子、大象、马熊、毒蛇和诸仇敌等,下一世所畏惧的地狱有情守护鬼卒,还有今世和来世都畏惧的诅咒、鬼、罗剎、妖怪和魔王们。
5、唯由系此心 彼等亦全系 唯驯此心已 彼等皆调伏
只要以正念正知将自心系于善所缘境上,就能降伏这一世和来世的所有伤害,只要以慈、悲、菩提心善加调伏自心,将使这一世和来世所有畏惧和痛苦的因被驯服。
6、如是一切怖 无量诸痛苦 皆由心所生 实语佛所说
以下将说明,这一世和来世的一切畏惧和身心的无量痛苦,都是由心产生的。这是不打妄语、说真实法的佛陀所说的。佛陀也说:「驾御心,就驾御一切法。」
7、有情狱武器 何人特意造 谁造烧铁地 女众从何出
罪大恶极的众生,在下一世看到地狱有情手中所拿的带着火的刀、斧头、锯子等各种武器,这是谁特地打造的呢?还有热地狱中,内外全是燃烧的铁地板,铁地板上永远有一肘高的火舌燃烧着,非常炽热,这是谁制造的呢?又在武器山的顶上和底下,有过去自己喜欢且发生邪淫的女众在呼唤着,这是从谁那儿产生的呢?
8、佛说彼一切 皆是罪恶心
在经典中佛说:「这些恐怖伤害的幻相,都是由自心生起的贪瞋等恶心,在非常纯熟后产生的。」。在《众生智慧经》中说:「铁地板烫又热,燃烧的火舌遍一切处,锐利的铁锯将身体锯成百分,都是由罪恶之身口意的心产生的。」
如是三世间 除心无余怖
就如以上所说的,地下龙的世间、地面人的世间、地上天的世间等三世间,或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中,除自心外没有其它足以畏惧的因,这就是依我执之心产生一切畏惧和痛苦的意思。
(2)、一切善由心产生
9、若须除贫众 始为圆檀施 今众犹贫困 昔佛如何圆
一切善也都是由心产生,若非如此,要建立圆满六度波罗蜜就有问题。如果必须是外境的贫穷众生都没有了,才是圆满布施波罗蜜,现今世间上仍然有无数贫困的众生,那么过去诸佛,如释迦牟尼佛、燃灯佛、阿弥陀佛等如何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呢?因此,布施若不依心就有无法圆满的过失。
10、财物及果报 舍心施予众 佛说圆檀施 是故彼为心
行布施者所拥有的身体、受用、善根等一切全部布施,连同行布施所得的快乐和受用的果报也布施,布施的对象是不分贵贱、老少的所有人,凡是他们所想要、所求的,都以毫无吝惜的布施心施予。总之,纵使布施自己的头、手、脚、眼、耳等,也都能毫无犹豫的布施,若此布施心纯熟,就是圆满布施波罗蜜。佛在《无尽智慧经》中说:「何谓布施波罗蜜,就是将一切财物连同果报都布施给他人的心。」。因此,所谓布施波罗蜜,就是内心中的舍心已彻底熟练。
11、遣鱼至何方 始得不遭杀 云获断除心 圆满持戒度
同样地,持戒波罗蜜也是要于心上圆满。鱼、野兽、猪、昆虫、鸟类等众生,要放到什么地方,他们才不会互相伤害呢?根本没有办法这样安置保护他们。佛在经典中说:「菩萨承诺纵使舍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杀害其它众生的纯净断除杀害之心,达到圆满熟练后,就是圆满持戒波罗蜜。」
12、众恶如虚空 无能灭彼等 若灭此瞋心 即同灭众敌
忍辱波罗蜜也是需要于心上圆满。众生彼此互相伤害的凶恶,就像虚空那样无量无边,如果想要灭除他们的伤害,安置他们于不要互相伤害的境地,自己是办不到的。但是如果精进修学学处的菩萨,能将自己对其他众生起瞋恚的一念心忍下来,将它灭除,就跟灭除了一切外在的害敌一样。
13、皮革岂足够 尽覆此大地 唯以鞋底皮 即同覆大地
再用比喻来说明,比如一个非常贪心的人,想用皮革覆盖他所要走的所有地面,以消除石头、荆棘等粗糙的触感,那有足够的皮革覆盖这许多的地面呢?其实只要将自己鞋底大小的皮革垫在鞋底上时,不就跟一切地面覆盖了皮革一样吗?
14、如是吾不克 制止诸外敌 然制吾此心 何需制其余
如同上面的比喻一样,我的力量虽不足以将外面所有伤害者全部根除,但若能将自心的瞋恚和伤害消除,那需要消除其它外面的伤害之敌呢?自己如果不去伤害别人,谁也不会来伤害自己,真正应灭除的是自己的瞋心,如是忍辱波罗蜜也要于心上圆满。
15、心明所生果 是为梵天报 身语善之果 行弱非如是
精进波罗蜜也要于内心上圆满。愿众生具足乐及乐因的慈心、愿众生离苦及苦因的悲心,非常显明、有着正禅的禅定生起,其所产生的结果,就是生于色界大梵天、梵众天、梵辅天的梵天世间中,得到禅定的快乐。身语非常努力行的善,例如顶礼、绕行、念诵、持咒等所得的福德果报,因为行为比心的善稍弱一点,所以善根不像心明定那样广大。
16、虽亦久念诵 行一切苦行 因心散他处 佛说彼无益
禅定波罗蜜也是要于心上圆满。若只用口念诵,如婆罗门不管念诵多少吠陀经;另如戒衣食的外道,如裸形派身上不穿衣服抹灰、戒食物等让身体痛苦的苦行,虽修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心散逸于色声香味触等他处上,彻见真相无误的佛陀说:「没有利益」。意思就是说,一切诸法主要决定于心,要是心不能进入真实道,就没有利益。因此经典中说到:「比丘们,心散逸于欲望,苦行和念诵等没有结果。」这其实是以没有结果代表果极微小的意思。
17、若人不了知 心秘法胜首 虽欲乐去苦 无义终漂泊
智慧波罗蜜也是要于心上圆满。一切诸法最主要的是心,心的自性是空性、无我、光明、明空双运,智慧差的人无法知道心是极为奥秘的。任何人都必需知道它,若是不知道时,虽然心中想要获得解脱涅槃的快乐、遍知佛陀的果位、灭除三界轮回的痛苦,却永远无法获得,只有无意义地在三界轮回中漂泊。以上主要是说,一切诸法的根本关键是自己的心,六度波罗蜜善根的修持,也是在心上究竟圆满。
(3)、指示务必护心
18、是故吾此心 当善护善持 除此护心戒 诸戒何所为
一切的伤害由心产生,所有的善也是由心产生,因此应当以正念善持我这颗心,以正知善护我这颗心,护心的方法除了惭愧所依的在家白衣蓄发和出家褐色袈裟的两种戒外,还需要留辫子和杂色衣披身等这许多其它戒做什么呢?
19、如处乱众中 谨慎护伤口 居处恶人中 常护此心伤
一位有伤口或脓疾或麻疯病等危险病情的老人,当他处在一群心散乱、不具正知正念、不是上流人士、或无心小孩的人群里、或心中没有戒规约束、行为随心所欲的人群中时,一定会很注意自己的伤口,不被那些小孩或行为不当、恶劣的人碰到。就跟这个例子一样,一个人处在容易生起贪瞋的恶人堆中,也要时常看护由贪、瞋、痴、嫉妒、竞争等所产生的自心伤口。
20、若惧小伤痛 尚犹慎护伤 惧众合狱摧 何不护心伤
若因害怕这一世身上伤痕、脓疾被碰到时所产生的小痛苦,尚且小心注意伤口,那么如果害怕下一世堕到众合地狱时,那些曾被自己杀死的牦牛、羊、猪等动物的头影将带火显现出来,像压榨芝麻取油般的夹压摧毁自己的人,为什么不看护这一世自心贪瞋所生的伤口的危险呢?
21、行若如是住 虽处恶人中 抑或众女堆 勤戒坚不退
行为要是能如上面所说的不散逸、具正念正知地安住,虽处在容易让人生气的有如罗剎的恶人群中,或是容易让人生贪欲的美似天仙的女人堆中,都可以精勤守护自己心续中修学持守的戒律,坚固誓言绝不会退失。
22、吾宁失利敬 身体与生计 亦宁失余善 此心绝不退
宁可失去自己这一世的供品、财物、受用,或失去别人的顶礼、脱帽致敬、铺座等恭敬侍奉,或失去所需的珍贵身体,或没有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屋等生存资具,都没有关系,因这并不是很危险的事。还有自己的身体无法顶礼、绕行,口无法念诵、持咒,也不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也没关系。但是,正念正知这护心的方法,无论何时都不应让它退失,应时时守护着。
(二)、依正念正知护心的方法
1、略说
23、我今合掌劝 诸欲护心者 正念与正知 皆应勤守护
写《入行论》的作者寂天,双手合掌劝勉后学者,说:「守护学处的方法,是看守自心的贪瞋等烦恼,想要这样做的所有后学们,应随时随地努力守护不忘取舍的正念,和一再观察当下身心的正知两者。」
2、广说
(1)、无正知的缺失
24、为病所扰者 无力行诸事 如是痴扰心 无力行善业
被气胆涎等疾病迫害的人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没有力量和能力;如是因愚昧不知取舍,正念正知力非常薄弱而内心被烦恼扰乱的人,也没有力量和能力去做讽诵闻思、断恶修禅定、建寺等任何善业。
25、心无正知者 所具闻思修 犹如漏瓶水 不住正念中
一个人心中没有一再观察自己当下身心的正知,他在其它上师善知识处所听闻到的经论,以及思惟经论的意义去除虚构的肯定,和行持所肯定的法,这一切会像装在漏底瓶中的水,纵使现在把水装满,过了不久水就会漏光似的。没有正知的人,心中所有的闻思修,只会渐渐地忘失,正念无法忆持它。所以,应勤于一再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
26、众人虽多闻 具信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 将具违堕垢
很多人虽然有学习善恶取舍,明了善利益、恶过失等的多闻,也有相信因果、净信三宝的信心并努力行善止恶,但因不具有观察身心的正知,所以将会违犯自心所修学持守的戒律而有犯戒的污秽。总之,具有违犯自己所受的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别解脱戒,或菩萨戒,或密咒戒等,诸多犯戒污秽的情形,这都是无正知的过失。
27、无正知之贼 随失念后至 犹如虽积福 被盗堕恶趣
因没有一再观察自己身心的正知,贪等烦恼就像盗匪般尾随在不忘取舍的正念失去后而至。一个人过去虽累积一些闻思等福德,却像是被盗匪盗取了一般,没了善财、断了善道命,以致自己下一世生到恶道中。这种情形,就像一个有钱人不小心被盗匪侵入宝库,不但钱财全部被抢,而且还有被杀的危险一样。
28、此群烦恼贼 寻觅伺机行 既得夺善财 亦毁善趣命
盗匪般的贪瞋嫉妒竞争我慢等烦恼,在找寻机会,有如盗匪想盗取有钱人钱财时,就会观察他的行踪,等候机会进入他的宝库。贪等烦恼一旦找到机会进入自己心续中,就会夺走善财,例如生气,佛说将毁去长久以来所积的一切善根,甚至有除去获人天善道身之慧命的危险。所以,平常要依一再观察当下身心的正知,否则就会有上述之种种过失。
(2)、依正念的方法
29、是故绝不舍 正念于心旁 若舍应忆念 恶道害复置
因此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让那如守门员般不忘取舍处的正念离开心门。若是偶尔失去正念,应于再提起正念时,思惟:因失去正念,致使贪等烦恼在自心中生起而造恶业,将因此而使自己堕到地狱等恶道中受极大痛苦的伤害。如是思惟后,再将正念置于心门前。
30、伴随上师尊 惧违堪布教 福者恭敬行 正念易生起
如何让正念生起呢?长时间亲近自己的上师善知识,正念容易生起,所以依着伴随上师生起正念。还有,有福报的人恭敬自心修学的戒律,如实依照授己沙弥、比丘戒的堪布的教导修学,害怕有所违越而使上师、堪布斥责、难过等。如此,容易生起不忘取舍处的正念。
31、诸佛菩萨众 无碍见一切 彼等之眼前 我乃恒安住
上师、堪布、善知识们在远方,自己一个人住在山林间时,虽然上师、师兄弟等其它人看不到,但是诸佛菩萨们,随时都能无着无碍地看见一切诸法,就跟具足双眼的人一样,而自己没有智慧眼就跟瞎子一样,瞎子站在明眼人之前时,明眼人看得一清二楚。因此自己是经常安住在他们的面前的,要是心中生起贪等烦恼而进入恶的业道,需要想想诸佛菩萨们会难过,所以应该努力断除恶行。
32、如是思惟已 则具惭敬畏 如是随念佛 常于彼心生
如此思惟后,从自己这一方面来说是具羞耻心、恭敬自心所学的戒律;从他方面来说,是畏惧诸佛菩萨、上师、堪布、善知识等的难过。像这样,一个具羞耻心、恭敬心、畏惧心的人,于随念佛、法、僧、戒、舍、善神护法的六随念(随念,一再忆念之义。)中,光只是想到佛的名号,就能具有无量福德的随念佛,将一再地在他的心中生起。
33、正念于心门 为护而安住 正知彼时临 纵去亦复返
当像守门员般不忘取舍的正念,为守护像房子的心而安住在心门时,知道身体做了些什么事,口说了什么话,心中想什么的正知自然就来。有时候正念虽逸失,要是能一再依止正知正念,过去忘失的也会慢慢再想起。
(三)、具正念正知学修心的行为
1、律仪戒
(1)、三门一切行为应清净
34、如是心之始 知其有过失 彼时吾如树 应稳持安住
自己的心刚生出念头时,就要加以观察,发现恶念生起时,要知道像这样的心会伤害今生来世,是有过错的心;之后,应像大树不为风所动般地,稳固保持住自己的身、口和心,使三门不追随恶念而行。
35、无义散漫望 吾恒不为之 决志心思惟 恒常眼垂视
无论何时,我都不生贪等烦恼而散乱地看无意义、不合法的事,心一定思惟取舍处且眼睛恒常垂视,只看前面四肘远的地方。
36、目倦休息故 偶看四周方 人现视线内 正视道声好
为了让因垂视而疲倦的眼睛休息,有时可稍微看看四方。在行进时,若有人出现在自己视线内,要用笑脸看着他问好、或慰问辛苦、或问一路顺利等悦耳的问候语。
37、为察道途险 四处频观望 憩时观来处 后方亦应看
当走在危险的道路时,为了察看是否有盗匪、猛兽、悬崖等,应一再观看四方。在路途中需要休息时,脸看着走来的方向,同时也应该察看后方是否安全。
38、前后观察已 前进或折返 如是一切时 应知需而行
一再观察自己要去的前方和走过的后方有无危险后,若没有危险和伤害者就继续前进,若怀疑有危险就折回。像这样,行住坐卧一切时候,知道自他所需的是什么之后,依需要去做。
39、谓身应如是 行动开始已 时时应观察 此身如何住
像修禅定时,称说身体应该跏趺坐、挺直等,开始禅定后,应时时以正念正知观看这身体是否如实安住着。
40、尽力遍观察 心之醉大象 如何不逸失 系于念法柱
应时时努力一再观察这颗被贪等烦恼左右的心,它就有如被用葡萄酒灌醉的大象,如何用正念正知将它系在思惟暇满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过患、或是慈心、悲心、菩提心等法的大柱上,使它不跑到其它地方去。
41、精进习禅定 剎那亦不失 吾心何所行 如是一一观
无论如何都专注思惟和行持法义的禅定精进者,连一剎那也不放逸地安住着,要是偶尔稍有散乱,就看自己的这个心在想什么?如此一再自己观察自己的心,并安住定于善的所缘境上。
42、危喜难严住 亦应随遇安 经云布施时 可舍微细戒
遇到盗匪、猛兽、火灾、水灾等危急时,和布施乞丐、供养三宝的喜宴等相关时候,如果根门不能安住于十分严谨的行为,身语稍微紧张忙碌时,佛陀允许随遇而安。《智慧无尽经》说:「上供三宝、下施贫乞时,若无法守护细琐的戒律,可以不守。」
43、思已着手行 除彼莫思余 应以专注心 且先成办彼
例如,心里计画想先依止善知识听闻这一部《入菩萨行论》,之后还要思惟修学,当实际开始闻思以后,在未完成前,除了此事之外,不再想其它如闭关修持或闻思其它经论之事。首先,心应专注如法听闻、思惟这部论,等听完后再闻思其它经论或闭关修持,应该依次修学才可以。
44、如是事皆成 否则俱不成 随惑非正知 如是不增长
首先,将《入行论》从头到尾听闻、思惟之后,再依次闻思《入中论》等其它经论,当闻思达到不错的程度后再实际修持,如此依次修学,前后都会做得很好。如果前者尚未完成,就中途停止做其它事情,结果前后两者都做不好,这是使人疲倦的原因。有如走路时,不先抬一脚却是两脚一起抬,是使人跌倒的原因一样。如果前面完成再做后面的,那不管什么事从头到尾,都不会使非正知的随烦恼增长。
(2)、守戒不违堕
45、无益众闲谈 诸多精彩戏 皆要涉入时 于彼应断贪
为了让小孩、病人、老人们高兴的缘故,有人说些各式各样的玩笑,或为了让其它世间人高兴的缘故,而有音乐、舞蹈、唱歌、魔术等多种精彩的节目,非听、非看不可时,也应不贪恋它们。总之,应视一切法如幻术般地修练自心。
46、若无义挖土 割草与绘地 应忆如来教 畏惧立即舍
要是心念放肆地去做不是为了盖庙、建塔等合乎教法之事而无意义地挖土、搬石头,或不是为了制作垫子而割草、伐木,以及没有必要地在地上画画,火烧、刀砍生长的谷类水果种子等事时,应想到佛陀曾制定不许从事这些事的戒律后,以害怕违反、会堕恶道的心情,马上舍弃。
47、若身欲移动 或口欲言语 首当观己心 贤者如理行
当想稍微移动自身的手脚等,或嘴巴想跟别人说话时,应具正知正念。先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善抑或是恶,若是恶的动机就舍弃,动机善则如理行之,总之,菩萨贤者身体的行为、嘴巴的言语等都要合于理、合乎教法地如实去做。
48、自心当贪着 及欲瞋恚时 不作不言说 如树安稳住
1. 当自心贪着伴侣、财物等等,或
2. 想对伤害的敌人,不喜欢的人生气时,
身应暂时不做事、嘴巴暂不说话,心要把持得像树一样安住。
49、掉举与讥笑 我慢或骄矜 意乐揭他过 挑过或欺骗
3. 心散逸于境,掉举时;
4. 想讥笑他人时;
5. 具有我慢的想法时(我慢分七种: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6. 具有骄矜的想法(骄矜有五种:种姓骄、容貌骄、年少骄、权势骄、博闻骄);
7. 想当面或背地里揭发他人的过失;
8. 争端已经调和却又想要挑起的挑拨离间心;
9. 想要欺骗他人时。
50、努力求自赞 或指责他人 恶骂与争斗 彼时如树住
10. 心想讲述赞美自己和己方的功德;
11. 想指责别人的过失;
12. 想用粗言恶语骂人;
13. 想与他人争斗的挑衅心生起时,
也是暂时身不造作、口不说,心要像树一样安住。
51、若思利敬名 或欲差仆役 或思人侍奉 彼时如树住
14. 想获得衣食等的供养;
15. 追求别人的恭敬,像铺座、脱帽、顶礼等;.
16. 想美名远播;
17. 希望有仆人供差遣;
18. 希望家里有铺床、盖被、倒茶的侍者服侍,
当有这些想法时,也是暂时身不做、口不说、心要能像树一样把持安住。
52、漠视舍利他 亟欲求自利 或欲语心生 彼时如树住
19. 心里漠视、舍弃利他的机会时;
20. 格外地想追求自利时;
21. 想说舍利他求自利的言语时,
当这些想法产生的时候,应该暂时身不做,口不说,心要像树一样安住。
53、不耐懒与惧 厚颜言无义 恋亲友心生 彼时如树住
22. 有不能忍受伤害的想法;
23. 有懈怠的想法;
24. 有害怕难行的行为、无我空性义等的想法;
25. 厚颜狂妄,自己没有却说有功德、有能力;
26. 说没有意义、无羞耻、不该说的话;
27. 对自己的亲友生起极贪恋的心,
这些时候都应暂时身不做、口不说、心不动像树一样地把持安住。
54、观察勤于惑 无义之心已 勇士依法治 坚固持此心
用正知不断地观察自心,是不是勤于如上所说之产生烦恼罪行的二十七个门径和其它无意义的挖土、割草与在地上画画等事,当这些烦恼心生起时,勇士菩萨心中依着对治法,让心不散逸于境上,不被烦恼左右,稳固严谨地把持着。
55、肯定信心强 坚定恭有礼 知惭与畏惧 温和勤悦他
行善时必备的九种顺缘:
1. 肯定所行的善有利益,
2. 对所行的善有清净的信心,
3. 对于所行的善,承诺要如法去做后,在还未完成之前,意志坚定,绝不懈怠、拖延,
4. 对教导自己何者是应行之善的善知识,极为恭敬,
5. 尊重礼遇值得供养承侍的三宝、上师、堪布、善知识等,
6. 因己是修行者或具戒律者,所以知羞耻、不作恶行,
7. 畏惧愧对堪布、上师、师兄弟和施主,
8. 根门十分温和,
9. 努力地让被度化者的心情感到愉快。
56、凡夫诸意愿 不合莫生厌 因惑生此心 思已怀慈爱
虽然如此利他行善,但是弟子们有些高兴,有些不高兴,彼此不合,不要因为凡夫的这些不同意愿而感到厌烦、泄气。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也不能使提婆达多、善星比丘等一些弟子感到高兴,更何况凡夫的我。因此心不疲厌,生欢喜的这样想,自己的弟子们因贪瞋嫉妒竞争等烦恼生起,所以才有或高兴、或不高兴的想法产生,因而尽自己所能地慈悲摄受他们。
57、无罪善事上 行利己和他 且如幻无我 恒常持此心
当自己生在任何善道时,于无过的所有善事上,于己是依止上师听法,思惟法义和依法修持;于他是为他说法,行布施等等,当实际在做这些善事时,一切就像幻象、镜中影、魔术师变化的影像,没有我和我的,没有执着贪恋地常持心于善的所缘境上。
58、历劫获胜暇 再三思惟已 此心如须弥 不动稳把持
经过从无始以至今日的长时间,终于在这一世脱离没有时间修行的八无暇处,得到殊胜的闲暇人身。这人身从因、比喻、数目上来看,都是非常难得的,不断思惟这种殊胜情形后,心要如上面所说的那样有如须弥山般地安住不动摇,若心动时则全趣向善的所缘境。总之,不管遇到什么外缘,心都要像须弥山不动摇,不被恶友或是烦恼妄念动摇,坚定地把持着。
2、摄善法戒
(1)、应舍不学戒的因 ─ 贪恋身体
59、贪肉雕鹰禽 拖拉扯我尸 心既无不喜 何故今爱惜
不应该用任何财物养护这个自己极为贪恋的身体,试想如果自己死亡,喜欢人肉和血的雕鹰,互相争夺、破坏、拖拉、吃食自己的身体时,我执的心并不会不高兴,也不加以保护,那么现在为什么要爱护这血肉之躯体呢?为什么要用衣服遮蔽,用食物喂食和清洗、服侍它呢?这真是不合理。
60、执身为我所 心汝何故护 汝彼二各别 汝要彼何为
心识啊!你执持这个不干净的血肉身体为你的之后,为什么要保护这低劣可怜的身体?事实上,心识你和这身体两者是不同的,身是物质,心是意识,物质跟意识的自性不同,既然如此,你还要这身体做什么呢?
61、痴意汝何故 不持净树身 怎可护腐臭 秽聚之幻轮
或许你认为身体是心识所依靠之处,所以应该保护,那么,愚昧的心识啊!你为何不一开始就执持那由树木所做的,既美又干净的人形为你的身体呢?这个由血、肉、脂肪、黄水、尿、脓、口水、涎等许多不净物质所汇聚的机器,它的本质是腐烂、污秽、滴漏和恶臭的,怎么可以执持这样的蕴身为自己所有而加以保护呢?如果还是执持这个身体是心的依靠处,认为它是可人的,那么且让我们仔细来观察一下。
62、首先以己意 分开皮肤层 复以智慧剑 剐肉离骨网
首先,佛说身体外层皮肤共有七层,用自己的心将这些层次一一分开,观察它是否为干净、可人、有价值的?还有,佛说皮肤里面的肉有五百把,用智慧之刀将这些肉和筋,从三百六十根骨头的网缝中分开置一旁,观察它是否干净、可人、有价值的?
63、众骨亦分解 观察至髓间 自己细细观 此有何精要
再将所有骨头的关节都一一分开,直到里面的骨髓之间,也用智慧观察是否为干净、可人、有价值的?如此,心识不断地观察身体,从头上的发尖到脚指甲尖、从最表面的皮肤到最里面的骨髓,究竟这中间有什么精妙、干净、可人的东西呢?
64、如是勤寻觅 若未见精要 何故汝犹贪 保护此身躯
像上面所讲那样,在这个身体上,心识虽不断地努力观察寻找,但是却无法找到些许精妙、可人、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你这充满我执的心识,为何还贪恋地保护这个身体呢?
65、若秽不堪食 血亦不宜饮 肠亦不适吮 汝要身何为
有我执的心识啊!你既不能吃这个身体上的脓、黄水、尿、屎等不干净的东西,也不能喝血管内的血,也不能吸吮小肠大肠,那么,你需要这不干净的身体做什么呢?
66、若为狐鹫食 护身乃可也
因此,事实上是不需保护这身体的。你现在保护这个身体,其实只是为了那些根本没有秽净分别的狐狸、雕鹰等保护食物罢了,当然你要这样认为那也是可以的啦!(事实上并不应如此想的。)
诸众人身躯 唯是供差遣
那么,这个身体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事实上,只适合差遣众人的身体来如法行持正法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工作。
67、汝虽如是护 无慈死之神 夺已施鸟犬 彼时复如何
充满我执的心识啊!你虽然在这一生中,用衣食滋养、保护、清洗、承侍这个身体,但是当死亡的时候,没有爱心、悲心的阎罗王,用力从你这儿抢走身体后,就送给鸟、狗、狐狸和野狼等当食物,那时你又能如何呢?
68、若仆不堪使 亦不予衣食 养身却他去 汝何苦喂养
世间上如果仆役不听差遣,事情办得不好,主人就不会如数给予衣食、工资、奖金等,那么心识用衣食喂养这身体一辈子,到最后死亡时,却仍是身心各自分开,身体到他处成为鸟、狗等的食物。既然这样,充满我执的心识,你为什么要在身体瘦扁、血干之前,辛苦地养护它呢?
69、予身薪资已 令办己之事 无益则于彼 一切不应予
那么该怎么做呢?给这身体眼前够用的衣食薪资,既不是差到无法养身,也不是多到连不需要的都全给它,然后让它如实地做心识所需要的听闻、思惟、修持正法等工作。若无利于自他,就不将自己所有的衣食财物,拿去喂养这个身体,并且应该以上供三宝、下施贫穷等利他为主。
70、视身为舟筏 唯是去来依 为办众生利 修成如意身
将身体看做是从轮回苦迫的此岸渡到成佛彼岸的船筏,以及成佛后度化众生脱离轮回的工具,为了成办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我要将这个身体修练成如意满愿的相好庄严佛身。
(2)、精通修持的方法
71、如是自主地 恒常展笑颜 去怒纹皱眉 直成众生友
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心主导着身、语二者,而心又被对治法驾御着,如是自主地,经常以笑脸看众生,将生气的怒纹和板着的脸孔全都舍去,做众生新交往不熟的好亲友,内心诚恳、正直不狡诈。
72、座等勿随意 发出重声响 不用劲开门 常喜柔细语
不要随便让床、座椅、垫褥、器皿等突然发出巨响,因会恼乱禅定的缘故;也不要大声开启上师、师兄弟住处的门板。总之,应常谦卑、轻声细语地不让人看到、听到。
73、水鸥猫盗贼 潜行无声息 成办所欲事 能仁如是行
譬如水鸥、猫和盗贼,经常无声无息地潜行,因此能完成他们各自心中之所愿,像水鸥捕到鱼、猫捉到老鼠、盗贼偷得财物,就像这样,菩萨们经常轻声细语、平和地行持。
74、善于鼓励人 不请饶益语 恭敬顶戴受 恒为众人徒
出于助人的心理,善于鼓励他人努力求学或存好心助人等;以及自己所不知的,虽未请求对方教导或帮助,对方却主动地给予有益的教导,对于这些都应该高兴恭敬地顶戴接受,自己愿常为这些善心教导者的弟子。
75、于诸善言说 应叹称善说 若见积福德 赞叹生欢喜
听到说法等的一切善言说,都应毫无嫉妒地随喜赞美:「你说得好!」还有看到、听到上供三宝、下施贫乞、塑佛像、印经典、盖塔等宏扬法筵的行善积福,没有不悦的嫉妒或竞争,应赞叹功德,心生欢喜。
76、暗地称功德 称德亦随行 若称己功德 应知彼有德
当面赞叹对方的行善积福,若有谄媚、阿谀之嫌,则背地称说他的功德;若听到别人称说、赞叹自己亲友或敌人的功德时,自己也应该随喜称说:「正是!正是!」并跟着赞叹他的功德;若听到有人称说自己的功德时,应知此人是有功德的人,是好心肠的,是看一切现象都是清净的人。
77、诸行皆为喜 此喜价难估 是故以他德 享受随喜乐
自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自心的快乐,对于别人的功德,自己不嫉妒且感到高兴,这是极稀少、用高价也难买到的,因此,藉他人所做的闻思修、听讲等功德,让自己享受没有嫉妒而随喜的快乐。
78、于我今无损 来世亦大乐 因嫉不悦苦 来世亦大苦
随喜他人的功德所享受的快乐,这一世不会耗失,来世身心也会得到大快乐,要是因嫉妒而对他人的功德感到不高兴,不但今生内心不快乐,遭受痛苦,来世也将会因为嫉妒的异熟果报,堕到恶道,身心遭受极大的痛苦。
79、出言当缓悦 义明语相关 离贪及瞋恚 柔和且适中
当回答他人所询问的任何世间和佛法的问题时,应该具足益语六支,就是悠闲缓慢、前后字句不重复有条理、所说内容非常清晰、好听悦意、没有爱慕自己、瞋恚他人的字眼,说法、用语温和且多寡适中。
80、纵眼视众生 亦念依彼等 吾乃成佛道 故应诚慈视
纵使眼睛看人或动物等其它众生时,也要想:自己是依靠他们才生起了菩提心,之后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修学布施等的六度终能成佛。因此,心续必须正直诚恳地用那像母亲般的慈爱眼光去看他们。
81、常以热切心 或以对治心 值福恩悲田 成就大福善
为了使所行之善成为大善,必需掌握几个要领:
1. 时间上持之以恒,每天不间断地行善修持;
2. 想法上需具足信心、悲心,以非常热切想做的动机,积极去做所要做的善;
3. 对治法上,以对治烦恼过失的动机行善。例如,布施自己珍爱的财物来对治吝啬,以承诺戒除难断舍的事情来对治犯戒;
4. 在福田上,以依供养三宝功德田所生善根、依报答父母饶益田所生善根、依止既是功德田又是饶益田的上师、堪布、善知识所生善根,及善待异乡客、长期病患、可怜贫困者的苦难田所生善根。
掌握上述要领,将使所行之善都成大善。反之,如恒常杀生,或以非常喜爱杀生的动机来造恶,则将成大罪恶。
82、善巧具信已 吾常行善业 一切善法业 谁亦不仰仗
能知晓一切善行的关键,例如:知道行善前的发菩提心、行善时的无得及行善后的回向,具足这三殊胜法,就是善于行善。而且对所做的善具有胜解的信心之后,自己应经常自主自愿地行六度、四摄法等诸菩萨行事业,以及闻思修等善事,不依赖任何人的激励或驱使,不需和父亲商量,也不需询问母亲,自己决定了就去做。
83、施等波罗蜜 愈上愈殊胜 勿因小失大 首重思他利
佛经中说:「在家行布施,出家持戒律。」还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所以,波罗蜜的行持,应该是上层比下层殊胜,不可因为功德较小的布施贫困,而舍去功德较大的持戒,但也不是一成不变,菩萨主要考虑的是何者对众生最有利。
3、饶益众生戒
(1)、以利他为己任
84、如是知晓已 应恒勤利他 具悲远见佛 于彼亦开遮
知道律仪戒和摄善法戒之后,应更精进于饶益众生戒,勤于利他。菩萨的三种戒律,一般而言,初学者主要修学律仪戒;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胜解行菩萨们,于律仪戒上再以摄善法戒为主要修学的戒律;登地菩萨于此二戒之上,再以饶益众生戒为主要行持的戒律。像这样不为自利,常勤于利他的菩萨,具无缘大悲而且深刻探究实况,明辨何者是眼前虽遭小痛苦,终究获得快乐之行业,何者是眼前有些小快乐,终遭痛苦之行业。佛陀甚至允许大志的菩萨们去做声闻、缘觉和初学菩萨所不准做的杀生等七种身、语的恶业。例如,大悲商主为救黑人短矛(人名),不让他造杀五百商人堕地狱的恶业,于是杀了黑人短矛;还有婆罗门童子噶玛,为了救富商之女,不让她自杀,他自己舍弃梵行,跟富商之女结合十二年。像这些情形,佛陀说他们圆满了多劫的资粮。
(2)、以财施和法施摄受
85、分食予恶趣 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 三衣余可施
出家的沙弥、比丘菩萨,每天托钵,将获得的一满钵食物分成四份,一份施给鸟、狗等恶趣畜生,一份施给无怙的乞丐,一份施给持戒或是生病的法友,一份给自己。吃的时候要适量,吃过多身体沉重,吃太少身体虚弱无法修行。所以,多少要适宜,可能的话,顺便施一把给药叉或是药叉母子。护身的衣服除了三法衣(祖衣、七衣、五衣)不可以布施以外,其余的可以施给他人。一般而言,佛说:出家菩萨不行财布施,以法布施为主。要是有琐碎的纸、笔、墨水等当然可以布施。
86、修行正法身 莫为小事伤 倘若如是行 速满众生愿
自己用来修行正法的殊胜八暇十圆满的身体,不可以因为琐碎的小善,像为了喂养小虫,而伤害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所以圣天说:虽然看这个身体像仇敌,但是仍要保护它。如此,用适量的衣食保护身体,自己精进行善,并将此善根为利他而回向,将迅速圆满众生的愿。因此有这一说:具戒长存,由此生大福德。
87、悲心未清净 不应施此身 今生或他世 为大利乃施
悲心什么时候才清净呢?龙树怙主说:「若从内心深处证得〝本无自性〞,自然对沉溺在轮回泥沼中的众生生起悲心。」就像龙树怙主所说的,直到登地亲见法性真谛以后,悲心才清净。因此,未登地的初学菩萨不该施舍自己的身体,应该加以保护,《学集论》中也说:观药树舒服悦意,根茎叶果有用途,此由保护种子生。佛药树也一样,凡夫未到时候不可舍身,应善加保护。然而如果舍弃自己的身体可以有很大的利益,像能救五个人、或十个人、或一百个人的性命,或是能利益佛法,那么不管是今生或是他世,都可以舍,如遇到这种情形,佛陀是允许初学菩萨舍身的。就像过去为了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藏王智光将自己的身体给噶洛王一样。
88、不敬不说法 无病缠头者 撑伞持刀杖 覆头等不说
摄受弟子时,应分辨是否可以对他说法,对说法的上师和上师所说的法不恭敬者,不可对他说法,至于怎么知道恭不恭敬呢?生病者例外,如果没病却用衣服等物缠着头,或手撑着伞,非老人、病人却手拿着拐杖,或手中持着刀等武器,或包裹着头等,这些都是心不恭敬法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所以不对他们说法。
89、劣不言深广 不示无伴女 胜劣之诸法 等同皆恭敬
听法弟子若是心量小的声闻缘觉根性,则不对他们说大乘甚深空性法和广大五道十地的论述。说法者若为出家众,不单独在一个房间内对无人陪伴的妇女说法,恐遭他人非议而毁谤佛法。说法时,对所说的小乘法和殊胜的大乘法要同样恭敬,知道两者都是佛陀善巧方便依众生根器而说的,都是脱离轮回的因,如果贪爱大乘法而对小乘法不恭敬,佛经上说:「执持佛说的某些法,又认为佛说的其它某些法是不好的,就是犯了弃法罪,此人罪过不轻。」
90、广大法器者 不予浅劣法 行不应全舍 不以经咒欺
接受法教的弟子,若是堪受大乘深广教法的利根器,不可以引导他入声闻小乘法,若引导他入小乘法,以大乘的菩萨戒来看,就是犯了根本堕。虽然清楚坚定地知道无我等诸法空性见,但是业果之行却不可全舍弃。总之,〝见〞虽然像天空般广大,〝行〞却应像面粉般细密,无论何时都不舍弃业因果,不舍弃行善去恶的取舍。有些经上说,某某经念一遍、五遍或十遍、百遍,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利益,或说某咒念多少遍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不可以因为有些经典这么说,就告诉他人只要念某经或某咒多少遍就可以清净罪障了,其它法都可以不用。如果这样说就是以经咒骗人,要知道佛的教法是根据徒众不同的想法,而有隐含义与非隐含义、了义与不了义等,各式各样不同的讲法,不可以经咒骗人。
(3)、慎防他人不信
91、牙木唾液等 吐弃应掩埋 平地食用水 弃尿遭人斥
去除口中不净气味的洗牙木嚼完后和口水等,不吐弃于寺庙、僧舍、上师、堪布前,为避免他人生不信之心,应用土将它掩盖起来;将尿屎等物弃倒在他人食用的干净水中和平地上,将被人斥责,应舍弃这种行为。
92、食时不满嘴 出声大张口 坐时不伸足 双手不搓揉
吃东西时,不要一口塞得满满的、发出咂颚等声音,东西还没到嘴巴前,不要张开嘴巴。坐在座垫上时,不把双脚或一只脚伸直。洗手时,双手不一起揉搓以免洗手水溅得到处都是。
93、单独与他妇 莫共骑坐处 世间所不信 见询后应舍
一位沙弥或比丘的出家菩萨,不和其它的妇女共乘一匹马,一头大象等,亦不和非亲之其它妇女共坐一床、一垫和共处一室。总之,所有会使世间人不信的行为,无论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都应该舍弃。如果自己不知道当地的风俗,则应询问当地人士后,凡是不合当地风俗习惯的行为,都应该舍弃。
94、不单指示意 应以右全手 恭敬诚指示 示路亦如是
需要为他人指示时,不可只用一根手指示意,应该恭敬地稍稍举起整只右手指示,指示道路也应该如此。
95、手莫大挥摆 以微动出声 弹指等示意 余者皆失仪
在近处示意他人且没有什么必要时,手不要大肆挥动,只稍微动一下手示意、或用笔轻轻敲打发出〝达达〞的声音、或仅用弹指等示意即可。因为其余行为,如:手大肆挥动、发出巨大响声等,都是会让他人产生不信的无约束行为,所以应该舍弃。
96、睡如佛涅槃 卧朝所欲方 睡前具正知 思惟明早起
为了恢复体力,半夜需要睡觉,睡觉时的姿势要像三界怙主佛陀即将涅槃的最后姿势,右侧而卧,右手放在右脸颊下,左手伸直放在左侧大腿上,佛陀涅槃时脸是朝北方,但是现在我们则是朝自己想朝的方向,如朝着屋内、或放置佛像、经典,佛塔的方向入睡。睡前一定要具正知,回想今天白天的所作所为,若有犯戒的过失,就要忏悔,要是没有犯戒,就将此善根回向利他,并且要想:明天一大早(下半夜)就快快起床,精进念诵、禅定,要是这样入睡,睡觉也成为善事。
(四)、明示圆满修持的余支
1、真正圆满修持
97、菩萨诸行仪 经云无限量 其中修心行 必修至娴熟
有关菩萨们发了菩提心后的学处行止,在大乘经典中说了无量无边,像六度,菩萨三戒,四摄法等。其中,初学菩萨最主要的是先修心,在没有将心确实修好之前,应好好修持《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修心之行。
98、昼夜各三次 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 余堕必清净
初学菩萨发菩提心之后,为了不沾染菩提心戒的根本堕和支分恶作,应日夜各三次,念诵忏悔罪业聚、随喜功德聚和善根回向利他聚的《三聚经》,又称《菩萨忏罪经》。这样念诵并且依止三十五佛、菩萨圣众和自己的菩提心,则堕罪的余支都将清净,也就是说除了违犯菩萨戒的十八条根本堕(国王易犯的五条、大臣易犯的五条、庶民易犯的八条)以外,其余大大小小的全部恶作,都会因为这样念诵《三聚经》,而得到清净。
99、自力或他力 何时行何事 皆当勤修学 经云之学处
无论是自己有自主权也好,或是听命于其它众生也好,行住坐卧任何阶段,不管说法、闻法、思惟、修持做任何事,都依着寂天菩萨集佛经所说写成的《入行论》中所讲的菩萨学处,深信并努力修学。
100、佛子菩萨众 毕竟无不学 如是之智者 无不成福德
一般而言,佛子菩萨们为摄受有缘的徒众,学习五大明中的工巧明和医方明;为折服邪说者,学声明和因明;为能通晓一切,学内明的经律论三藏。除此之外,要是会五小明中的戏剧学,不会不知语言的种类;会韵律学,不会不知颂文;会辞藻学,不会不知词汇名称;会星象学,不会不知数学;会修辞学,不会不知修饰词。像以上所说的十明,没有一样是菩萨不学的,为了利他这些都是需要的,所以要学,像这样学习安住的智者菩萨们,最后连走路、挥手都成为福德之因。因此,要学习一切法,让学得的本领不断增加。
101、直接或间接 所行唯利他 但为众生利 皆回向菩提
为徒众们说法、布施财物,直接利益众生;或将自己尽力闻思修、讲学、辩经、著作所得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间接利他也可以。总之,不管是直接或是间接,除了利益众生以外,绝不做其它自利的行为。平常自己行六度、四摄法、菩萨三戒、闻思修等一切善,于当前和未来为了利他要证菩提的缘故,都三轮体空地不断回向。
102、舍命亦不离 精通大乘义 持守菩萨戒 珍贵善知识
修学大乘的学处需要依止具德的善知识。何谓精通大乘要义的具德善知识呢?就是指能令未获菩萨戒者受菩萨戒、已获者受持不违犯、令违犯者能精进于忏悔还净等方法,且亲证甚深空性之见并精通五道十地等广大的论述,不但自己持菩萨戒,也能让其它徒众跟着持菩萨戒。总之,是戒律清净 — 身语清净;智慧清净 — 精通教理;慈悲清净 — 勤于利他,像这样的具德善知识,弟子应依止不舍,纵使舍去自己的身命,也不违背善知识的教导和冒犯其心意。
103、应如祥生传 修学侍师法 此经及他典 应阅得了知
应如何恭敬和依止的方法是出自《华严经》,如菩萨吉祥生童子和吉祥智慧女传中说:「善男子,你以自己作病人想,善知识作医生想,法作药想,勤奋修学作疗病想。」等依止上师的方法修学,应由阅读吉祥生童子传和其它大小乘经典,得知佛所说的依止上师法和声闻的学处,并如法修学。
104、经中有学处 故应阅经藏 首当应阅读 圣虚空藏经
经典中纪录着,未获菩萨戒者受戒、已受戒者受持不违犯、违犯者忏悔还净法等学处,因此应该阅读诸经典,在诸经典中,应当先看《虚空藏菩萨经》。因为在这部经典里,详细说明违犯菩萨戒的十八根本堕和违犯时忏悔还净的方法。
105、学处集要论 务必再三读 其中详广示 何故恒需修
为什么菩萨们要恒常修持呢?在寂天菩萨他自己写的《学集论》中有详细的说明,因此,务必一再阅读这部论典。
106、或时阅精简 一切经集要 龙树二论典 亦应勤阅读
或者,有时也要阅读比《学集论》更简要,由寂天菩萨集自大乘经典的《经集论》,此外,圣龙树着的《学集》和《经集》二部论典,也应该勤于阅读。
107、经论所未遮 皆当勤行持 为护世人心 实行所见戒
总集佛经要义的《学集论》和《经集论》中,所没有制止的菩萨学处,都应彻底行持。总之,为了防护世间人不信之心,凡是在《学集论》和《经集论》中所见到的菩萨学处,都依其义如实行持。
2、总摄品义
108、再三细观察 身心诸状况 仅此简言之 即护正知义
总而言之,仅是菩萨一再观察自己身体行住坐卧的行为举止,和心中生起的种种念,是善是恶,或不善不恶,就是护正知品所说的内容 — 护正知的涵意。
109、彼等应身行 徒说岂能成 仅诵医疗籍 病患获益否
身口意三门应如实行持所说的这些学处,光只是嘴巴说耳朵听,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又如何能完成所要完成的事呢?譬如医生来到病患的枕边,仅在耳朵旁念诵医疗典籍而不给药,病人能获益吗?这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二、品名
入菩萨行第五品 — 护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