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长推荐

持心梵天所问经
时间:2005-12-06 19:44:00  来源:  作者:

[dvnews_page]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明网菩萨光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加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六万四千。菩萨七万二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逮得总持。辩才无阂。三昧已定。慧无所畏。晓了诸法自然之行。得不起法忍。其名曰溥首童真。宝事童真。宝印手童真。宝首童真。空藏童真。发意转法轮童真。明网童真。除诸阴盖童真。一切施童真。胜藏童真。莲华行童真。师子童真。月光童真。尊意童真。自严童真。贤护之等十六正士。贤护。宝事。恩施。帝天。水天。贤力。上意。持意。增意。善建。不虚见。不置远。不损意。善导。日藏。持地。如是之类。七万二千。四大天王。天帝释。帝释翼从。忉利诸天。焰天。兜术天。不憍乐天。他化自在天。诸梵天等。梵身天。及余诸天。并龙鬼神揵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人与非人。悉来集会。彼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法。

于是明网菩萨。即从坐起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稽首佛足。寻时感动三千大千世界。普雨杂华散众会上。白世尊曰。惟问正觉。愚痴所趣。若哀听者。乃敢自陈。

佛告明网。恣所欲问。诸眩惑者。如来至真当为解说。悦可尔心。

明网菩萨。得听所启。即白佛言。唯然。世尊。如来仪像光曜难当。超于日明亿百千倍。姿颜威严而不可逮。极上穷下无能谛瞻。遵建所修莫能计量。又我自念。其有得见至真容体。思察所行。皆佛大圣威神所接。有所兴发辄到永安。

世尊告曰。明网菩萨。诚如所云。见如来身。必获志愿不失所侥。若有所问亦复如是。则谓明网。众祐有光。名曰寂然言事。假使众生值斯光明见如来者。观察形色眼根明彻。未曾晦冥。又如来光名辩才无畏。设值斯光堪问如来咨难所趣。又如来光名积善德。设值斯光。能启问佛转轮圣王诸所德行。又如来光名清净了。设值斯光能启问佛获致帝释所因生事。又如来光名逮威然锭。设值斯光。能启问佛生梵天事。又如来光名脱欲尘门。设值斯光。能启问佛声闻之乘。又如来光名曰专一遵澹泊行。设值斯光。能启问佛缘觉之乘。又如来光名一切慧持赞容。设值斯光。能启问佛大乘之慧正觉佛慧。又如来光名曰乐持异步。设值斯光。如来游步经行普获安隐。寿终之后得生天上。又如来光名严一切清净璎珞。如来入城若放光明。设值斯光一切获安。应时彼城众宝璎珞自然庄严。又如来光名坏除。假使如来演斯光者。感动无量不可称限诸佛世界。举要言之。

复次明网。如来光明名曰积安。若地狱类值斯光者。众恼苦患自然休止。又如来光名曰超慈。若禽兽类值斯光者。未曾兴恶转相危害。又如来光名曰济所造。饿鬼俦伦值斯光者。不复饥渴。又如来光名曰离垢。假使盲者值斯光明。逮得眼目。又如来光名曰耳闻。值斯光者聋者得听。又如来光名曰有志。设值斯光乱者得正。又如来光名曰乐锭。设值斯光自然改恶修立十善。又如来光名曰脱门。值斯光明。令邪见者逮获正见。又如来光名曰趣天。值斯光者。令悭贪类好喜惠施。又如来光名无热恼。设值斯光。其犯恶者奉持禁戒。又如来光名曰持心。诸嗔恨者逮得忍辱。又如来光名曰殷勤。其懈怠者逮得精进。又如来光名曰正定。其放逸者获致禅定。又如来光名曰显曜。诸恶智者逮得黠慧。又如来光名曰清澄。其狐疑者逮得笃信。又如来光名曰总持。其少智者令得博闻。又如来光名遵句迹。其无惭愧逮得知羞耻。又如来光名曰灭除。其贪淫者洒释情态。又如来光名曰安乐。使嗔恚者无有怒害。又如来光名曰照曜。令痴行者除去愚冥。又如来光名曰普存。令等分行悉舍等分。又如来光名曰普现色身。假使众生值斯光明。见诸如来无央数色。不可计数百千形像。

佛告明网。今吾为汝粗举其要耳。假使一劫若复过劫。咨嗟讲说如来光明。论阐经法。不能究尽如来光明光明名号。

明网菩萨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来之身不可限量。巍巍之德不可思议随宜方便敷演经法。昔所未闻今乃被蒙。其有菩萨闻说斯光名号欢喜而信乐者。皆当逮得如如来身。巍巍具足。又闻世尊演出如来佛所有光名曰劝化。诸所游在他方异国。菩萨大士转相诱进。相诱进已尽令来会于斯忍界。其有菩萨欲所咨启。便诣如来讲问经疑。

尔时世尊。见明网菩萨所可咨请。即如其像放身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不可称限诸佛世界。又其光明。招请无数亿千菩萨。寻会忍界。于时东方去是七万二千诸佛世界。国名清净。佛号月明如来。其佛之土而有梵天。名曰持心。菩萨大士而不退转。圣慧神足力自娱乐。时彼光明适劝进已。则自往诣月明如来至真等正觉所。稽首礼足。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至忍界奉见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稽首供侍咨受所问。忍界圣尊欲得见我。

其佛告曰。便往。

梵天宜知是时。与无数亿诸菩萨众。寻至忍界。又谓梵天虽至忍界。即当奉行十志性行。何谓为十。当受言无言善闻恶闻善与不善一。而行悲哀二。而等治疗下贱中上三。若轻易恭敬则一心向四。不见他阙不求瑕秽五。等以一味于若干乘六。而恐畏恶恶趣之声七。于诸菩萨兴众祐想八。于五浊世佛之国土想九。如见如来等正觉十。是为十事。

佛言梵天。怀此志性可游彼土。于是持心白其正觉。我于佛前。不敢发音为师子吼。不于缘行现奇特相。唯欲净修志性之行。等立定意乃游彼土。

时月明佛诸余菩萨。而叹颂曰。吾得善利。唯然世尊。为获嘉庆不生彼界。众生患难劳集乃然。

月明世尊告诸菩萨。诸族姓子勿作斯言。所以者何。于吾之土设百千劫净修梵行。不如忍界从且至食不行害心。斯为殊胜。

于时彼土万二千菩萨。俱誓愿曰。吾当具足清净志性。各共持卫梵天大士。造觐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持心梵天。即与万二千菩萨。如勇猛士屈伸右臂。斯须之顷于其佛土忽然不现。则立忍界奉见能仁。稽首于地退住一面。

于是世尊告明网曰。汝乃睹见持心梵天乎。

对曰。已见。

大圣即言。斯持心者。晓了方便咨启幽滞。分别尊法辩才善妙。名冠开士众会之最。慈哀至诚道利劝化。游居所在多所悦可。

于时持心万二千菩萨。稽首礼毕绕佛三匝。各以神力则化作座。自处其上。持心梵天。叉手白佛。以颂赞曰。

 其妙音声  所在通达  威德流阐

 闻于十方  在所国土  见诸最胜

 一切咨嗟  大圣之行  我处异土

 清净无垢  其界无有  恶趣之名

 寻而舍离  如斯佛土  修济大哀

 故来到此  佛之圣慧  无有损耗

 一切如来  皆悉平等  来今往古

 降伏志性  将护如是  诸佛国土

 恢设异行  一切清净  严修至戒

 常遵梵行  其怀害者  报之以慈

 心意如是  而有殊特  以能清净

 三品之业  而顺将护  身口心意

 三趣之患  勤苦诸恼  现在为法

 皆以灭尽  若诸菩萨  其生于斯

 此等未曾  怀贮危惧  所造之业

 至于恶趣  上下道足  皆已断除

 其有菩萨  心设患厌  将御拥护

 于斯正法  此等后世  所处之地

 不失其志  不离智慧  其欲断截

 众结之缚  假使净除  尘垢之欲

 则当将护  佛土之法  则便超越

 至诸通慧  设异佛土  无数亿劫

 执持正法  若讲说者  不如忍界

 说经至食  是为殊胜  则第一尊

 吾亦睹见  妙乐世界  及复省察

 安乐佛土  彼无苦恼  众患音声

 设若修善  不足为性  假使蠲除

 众尘堂室  愚凶害人  常忍所加

 当以经法  劝化他人  令至上道

 此乃甚难  当稽首彼  无上之尊

 行于愍哀  脱勤苦法  斯未曾有

 如来所行  心怀毒者  开化以法

 设入众会  则为导师  是菩萨者

 十方闻名  于法无碍  犹如巨海

 故为彼说  斯佛之道  帝释梵天

 及护世者  诸天龙神  须伦真陀

 无数悉来  等集于斯  欲求经义

 从志解说  比丘丘尼  清信士女

 普皆来臻  于此众会  愿佛为普

 讲说经法  若有闻者  所趣吉祥

 假使志愿  信好导师  声闻之众

 及与缘觉  能仁悉了  随志化治

 惟为斯党  决一切疑  今吾劝进

 咨启法王  为众生故  志求佛道

 其立佛言  而不断绝  以修慈心

 为无量宝  假使十方  闻佛名德

 勇猛逮得  无量之慧  当为斯等

 说无比行  随其众生  所知志迹

 非诸声闻  弟子之地  一切缘觉

 所不能及  余等信乐  最胜所度

 世尊之慧  不可思议  鄙自归命

 于世导师  今愿咨问  大圣此义

 假使有厌  心恶劳患  唯为解说

 佛之要道 

  四法品第二

于是持心梵天。说此偈赞佛已。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何谓菩萨志性坚强意不懈厌。何谓菩萨所言柔和辞无恼热。何谓菩萨所造德本超诸众生。何谓菩萨威仪安详而不卒暴。何谓菩萨于清净白法多所长益。何谓菩萨所至土地游步究缚。何谓菩萨在于众生行权方便。何谓菩萨于彼等伦分别教化。何谓菩萨能护道心。何谓菩萨专在众生心不愦乱。何谓菩萨务求善本存在法议。何谓菩萨晓了所念而不舍信。何谓菩萨于诸尘劳部分开化。何谓菩萨所入众会能行权便。何谓菩萨恢阐法施流演剖判。何谓菩萨知报应力失德本者。何谓菩萨晓于众生不起之慧六度无极。何谓菩萨畅达方便存于禅定。何谓菩萨于诸佛法而不退转。何谓菩萨未常违疑诸佛言教。

佛告持心梵天。善哉善哉。乃能咨问如来如斯之议。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甚哉世尊。愿乐欲闻。持心梵天受教而听。

佛告梵天。菩萨有四事法。志性坚强而不懈厌。何谓为四。愍哀众生。不厌精进。终始如梦。平等佛慧。是为四。

复有四事。所言柔和辞无恼热。何谓为四。菩萨专一以一人故分别诸法。菩萨专一不乐一切诸趣所生。菩萨专一赞扬大乘。菩萨专一讲说清净不失净业。是为四。

又有四事。所造德本超诸众生。何等四。禁戒博闻布施舍家。是为四。又有四事。威仪安详而不卒暴。何等四。无利无誉无名无苦。是为四。

又有四事。于清净法多所长益功德之本。何等四。具足行信劝于他人。假使布施不望其报。将养护法。为诸菩萨广说慧地。是为四。

又有四事。所至土地游步究缚。何等四。兴起德本。弃诸瑕秽。晓了劝助。殷勤精进。是为四。

又有四事。在于众生行权方便。何等为四。顺从众生。劝化德本。悔过罪衅。解说佛事。是为四。

又有四事。于彼等伦分别教化。何等四。愍伤人物。习己安隐。忍辱安详。谦不憍慢。是为四。

又有四事。能护道心。何等四。意常念佛一切德本。至于道心。习近善友。咨嗟大乘。是为四。

又有四事。专在众生心不愦乱。何等为四。不为声闻心。若缘觉心。求法无厌。如所闻法为他人说。是为四。

又有四事。务求善本存在法议。何等四。除去一切尘劳之病犹如医王。顺于德本而不违失。诸议道想灭群黎苦。志泥洹议。是为四。

又有四事。晓了所念而不舍信。何等四。兴不起忍超不灭忍。忍缘起报。忍无所住。亦无异心汲汲之事。是为四。

又有四事。于诸尘劳部分开化。何谓四。所念顺议。将护禁戒。晓诸法力。乐处燕居。是为四。

又有四事。所入众会能行权便。何等四。志乐法议不求他短。而行恭敬无有憍慢。求索善德不为己施。所造德本劝施他人。是为四。

又有四事。恢阐法施流演剖判。何等四。将护正法。化己及彼使入智慧。修正士业。示现尘劳嗔恨之结。是为四。

又有四事。知报应力失德本者。何等四。终不睹见他人瑕阙。奉行慈心摄诸嗔怒。显扬报应。于诸法事常念道心。是为四。

又有四事。晓于众生不起之慧。六度无极。何等四。则以布施如为[*]党。并化他人。晓了四恩化于众生。好喜深法顺于经典。是为四。

又有四事。畅达方便存于禅定。何等四。分别心事罪福所趣。勤力德本。不舍众生。修行权慧。是为四。

又有四事。于诸佛法而不退转。何等四。将护无量生死之患。供养奉侍无数诸佛。而常遵修无限慈心。晓了无际诸佛之慧。是为四。

又有四事。未曾违疑诸佛言教。何等四。不释本慧。言行相应。捐弃重贪。若建立者处于本性。是为四。

世尊发遣说四事时。二江河沙诸天子等。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五千人得不起法忍。此诸菩萨。各从无数佛国来会者供养世尊。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周遍。华至于膝。

分别法言品第三

于是明网菩萨。谓持心梵天曰。仁者乃问顺妙尊议。晓了菩萨方便之趣。佛分别说。何谓菩萨有所问事。而应顺议。

持心答曰。等于吾我而问事者。为顺议问。等问他人行之所操。为应顺也。等问法像。为应顺也。又明网。不计吾等。不计他等。不计法等。是为应顺也。其问起生。其问灭尽。若问处所。为应顺也。设有问者法无所起。及与灭尽。处所之行。为应顺也。若问他人。尘劳之欲。若有问斗诤颠倒。为应顺也。其问生死。问度生死。问于无为。为应顺也。其不问尘劳。亦不颠倒。亦不生死。亦不度生死。亦无泥洹。为应顺也。所以者何。察诸法者亦不寂然。不除欲垢颠倒生死无为。为应顺也。其问所获。为应顺也。设复有问有所造证。若有约时有所除断。若有所行。为应顺也。若有不问所得受证。众想之念不以约时。而无所著。无断除想。亦无行见。为应顺也。为一切故而发是问。心无所著。志不存问。为应顺也。其有而问斯众德善。为如应顺。斯不善德为不如应。斯为俗事。斯为度世。斯为罪事。斯无罪业。斯为诸漏。斯为所有。斯无所有。其有作是二事问者。计此一切。为不应顺也。其不二事不见二问。为应顺也。其有若干视诸佛者。为如应顺。计法若干。为如应顺。圣众若干。为如应顺。众生若干国土若干。为如应顺。道乘若干不想若干。为如应顺。法无所属。无有若干。而问一议。为如应顺。一切法如应。一切法无应。

又问梵天。何谓一切诸法如为应顺。一切诸法为不应顺。

答曰。能分别者。一切诸法诸法如应。假使心法其心精进。彼不应顺。计一切法诸法相寂。空无所有。为应顺也。其不欣乐寂然法者。为应顺也。此专精业所当造者。斯在憍慢。斯有所作。如斯行者。亦复如应。

又问。何谓诸法有所观察。

答曰。己性寂然。离欲之际为观诸法。

又问梵天。少有是类了不应者。不离于欲而顺道议。

答曰明网。多族姓子族姓女。不离欲际。而顺如应道议之法。令已入者。甫当入者。则于其人不入智法。亦无所得。亦无有人。亦无当入。所以者何。大哀世尊不有云乎。其闻于佛所说法者。若行精进。便当如说而奉行之。终不复归于土地处。所有所获致。其不归趣。无复生死。不至泥洹。所以者何。世尊所了无有生死。亦无泥洹。

又问。梵天。佛者不度生死业。而说法乎。

答曰。世尊宁复自说。吾度生死乎。

答曰不也。

故族姓子。佛世尊者。不舍生死。不求泥洹。设有生死泥洹之想。则不度二。彼无生死。何所度者不得泥洹。所以者何。不等生死至泥洹乎。

梵天答曰。亦不生死。亦无泥洹也。

于是世尊。赞持心梵天曰。善哉善哉。梵天。欲有所说当作斯说。乃为是说。

说是应顺语时。二千比丘漏尽意解。梵天不复得于生死。亦无泥洹。如来说言。示有生死。无周旋者。亦无灭度。亦无所忧。亦不见人。有灭度者。设使梵天入此议者。则于其人无生死法。无泥洹法。

于是众会。五百比丘。即从坐起私窃而去。而说此言。吾等见中净修梵行。心自念言。当得灭度。而无有人得灭度者。空复志求学斯道乎。安成慧耶。

于是明网菩萨。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假使欲令法起生者。则于其人佛不兴出。彼不超度生死之难也。天中天。求见泥洹故。唯天中天。所谓泥洹蠲除一切众想之念。亦不汲汲。于诸通慧为殊异也。若所释是等比丘即为自欺也。天中天。于正法律而行出家。堕外邪见。而以志睹泥洹之处。譬如麻油酪酥醍醐。然即灭尽诸法。世尊永悉灭度。其永灭度。吾则谓之为甚慢矣。唯天中天。其修行者则无所修。逮平等者。终不造立所起之法。及与灭尽。亦无有求。欲得法者亦无平等。

于是明网菩萨。谓持心梵天。梵天说此。五百比丘闻所说法。即从坐起私窃亡去。知斯等类意之所趣。何不入法。其有信乐。若以度脱于诸见网。

持心答曰。族姓子。汝往游至江河沙等诸佛国土。劫数求索不能得离。如是像法亦无有脱。譬如痴子畏于虚空。而驰迸走在所至趣。不能离空。此比丘等亦复如是。正使达行不可称限。空相自然。无想之相亦复自然。无愿之相亦复自然。犹如复有第二士夫。求于虚空。八方上下欲得于空。心自念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所欲游至。口自说空而不知空。言与其身行于空中而不睹空。如是族姓子。斯诸比丘。求于灭度行于泥洹。而求灭度。不解所入。所以者何。所谓言曰得灭度者。但假号耳。犹如虚空。若有行空经游虚空。所言亦空。其泥洹者假托言耳。

于是五百比丘闻说是语。漏尽意解逮得神通。各叹颂曰。唯然世尊。一切诸法皆悉灭度。假使有人求灭度者。则于其人佛不兴世。我等大圣。非为凡夫亦无所学。亦无不学。不生死不泥洹。无灭度法。所以者何。又诸通慧。我等已离所有道慧。兴诸佛法。

于是尊者舍利弗。谓诸比丘曰。仁等已得造立。入于斯慧自获利耶。

答曰。吾等已入造于尘劳而无所作。

又问。何故说此。

诸比丘曰。唯舍利弗。设断尘劳便入欲尘。不欲灭度。由是之故。吾等说言已得入矣。造于尘劳而无所作。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族姓子。当咨嗟之。诸仁所立众祐之地。

诸比丘曰。唯舍利弗。仁者世尊亦复是卿不净众祐。何况我等至清净乎。

又问。此言何谓。

诸比丘曰。佛知诸法界本悉清净。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唯然世尊。何谓世之众祐。

佛告梵天。不为世法之所迷惑。不耻世法。

又问世尊。云何净毕众祐之事乎。

答曰。若于诸法无所受故。

又问。谁为世间之福田乎。

答曰。若有不失佛道故。

又问。何谓众生之善友。

答曰。不舍一切群黎故。

又问。谁于如来有反复乎。

答曰。其不违疑佛教命者。

又问。何谓奉事如来乎。

答曰。其晓了解不起际故。

又问。何谓亲近如来行乎。

答曰。宁失身命不毁禁戒故。

又问。何谓恭敬于如来者乎。

答曰。设使行者将养诸根故。

又问。何谓世间大财富乎。

答曰。七宝满具故。

又问。何谓于世知厌足者乎。

答曰。其已逮得度世智慧故。

又问。何谓晓了乎。

答曰。其于三界悉无所愿故。

又问。何谓谏喻于世乎。

答曰。其有休息一切结缚故。

又问。何谓处世而安隐乎。

答曰。其不贪者无受财故。

又问。何谓不贪乎。

答曰。无有阴盖故。

又问。何谓离于阴盖乎。

答曰。舍于六入亦无所释故。

又问。何谓己过乎。

答曰。晓了道慧故。

又问。何谓菩萨为布施主乎。

答曰。劝化一切众生之类。入诸通慧心故。

又问。何谓禁戒乎。

答曰。不舍道心故。

又问。何谓为忍乎。

答曰。见心灭尽故。

又问。何谓精进乎。

答曰。若求于心不得处所故。

又问。何谓一心乎。

答曰。心休息故。

又问。何谓智慧乎。

答曰。于一切法无音声故。

又问。何谓菩萨行慈者乎。

答曰。不随一切诸想行故。

又问。何谓菩萨行哀者乎。

答曰。无诸法念故。

又问。何谓菩萨行喜者乎。

答曰。不计吾我故。

又问。何谓菩萨行护者乎。

答曰。不计彼我想故。

又问。何谓菩萨博立笃信乎。

答曰。不舍诸法清白故。

又问。何谓菩萨博闻住空者乎。

答曰。不猗一切音声故。

又问。何谓为惭。

答曰。晓了内法蠲除故也。

又问。何谓为愧。

答曰。不习外事故也。

又问世尊。何谓菩萨普无不入。

于是世尊以颂答曰

 其身清净  不犯众恶  口言清净 常说至诚  秉意清净  常行慈心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遵修慈行 不猗染尘  专于哀行  无有恚害

 加以仁护  无有愚痴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若游聚落  闲居亦然

 县邑燕处  众会无差  未曾违失 威仪礼节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皆悉遍信  诸佛正法  又常乐喜 无我之典  悦喜圣众  无所有议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脱于色欲 不知所行  度于嗔怒  亦无所度

 晓了众行  之所归趣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亦不造着  于欲之界

 亦不住立  于形之界  不着无形 皆亦如是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信乐诸法  一切悉空  然而众生 驰骋思想  由是之故  不尽诸漏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方便晓了 缘一觉乘  示以音声  而教化之

 于佛大乘  靡不达了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一切皆知  所当至处

 未曾违失  导师之教  常行等心 于诸憎爱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未曾想念  过去之法  当来现在 亦复如是  一切游居  无所猗着

 斯谓菩萨  普无不入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何谓菩萨度于世法。不处世法。现入于世。度脱众生。于世间法。示现世间平等。世法因缘游世。虽处于世。不坏世法。不失道法。

于是世尊。寻时叹颂答持心曰

 吾说世五阴  于世无所著

 以不贪着世  不舍世间法

 菩萨能了彼  解知世自然

 诸阴为无本  不着世间法

 有利若无利  嗟叹若谤毁

 有名若无名  耻世苦乐法

 彼用大智慧  虽游于世法

 不见世所贪  道意不可动

 得利不以悦  弃捐亦不戚

 坚住如太山  无能动摇者

 嗟叹若毁呰  其志常平等

 名无名苦乐  坚住于等心

 晓知世自然  因从颠倒兴

 不生于世间  明达独游步

 若入于世俗  综了所至处

 是故随习俗  度脱众生苦

 勇猛虽游世  在俗如莲华

 不破坏世俗  分别了法性

 假使行在世  不分别世法

 故游于彼间  究缚世俗相

 世相如虚空  亦无处空相

 已能解了此  则不着世俗

 随方俗所知  顺而化众生

 贯达世自然  不毁败于俗

 设无有五阴  斯谓世自然

 其不晓了者  常倚于世俗

 若能舍诸阴  不起无所有

 虽现于世间  于俗无所著

 其不了世法  炽然于诤讼

 斯虚妄无诚  常立处二相

 吾未曾预世  亦无所诤讼

 佛以是之故  部分自然法

 法者无所诤  诸佛之所说

 通了世平等  不虚无至诚

 两舌若诚谛  逮得于教命

 假使为毒害  与外道无异

 诸法诚审者  无实无有虚

 是故世尊说  度世无二法

 吾所达世慧  斯为方俗法

 则无虚无实  见世之罪恶

 为世之光明  逮成大名闻

 佛所开了世  清净无瑕秽

 假有观俗者  身以睹自然

 则见等正觉  现在十方者

 知诸法因缘  诸法无自然

 若剖折因缘  则能综理法

 其能解达法  则能晓了空

 设能解识空  则能别导师

 设分别讲世  而求于音声

 虽行世间事  不与世间俱

 若堕于诸见  一切不及此

 假名游于世  而不着俗事

 佛灭度之后  其乐于忍者

 于彼佛现在  导师之法身

 若持如此法  则为供养佛

 处世为世尊  导师之所知

 设弊魔波旬  不能得其便

 若在于人间  广说斯经者

 是党大智慧  主布施一切

 戒禁为具足  晓佛导师者

 斯度忍力勇  游步于精进

 聪达乐禅定  分别于世间

 说佛空无法  其闻斯等类

 大士不复久  处道场降魔 

  解诸法品第四

佛复告持心梵天。如来已度世间境界。示世俗教习乐于俗。欲度于世乐灭方俗。是谓世间之五阴也。其自念言。世我所度灭尽于世。求于五阴。游于道者。则名曰二所慕之径。复次梵天。所以名曰五阴者何。其五阴者方俗言耳。求诸见故舍受方俗。其所见者自然之想。斯则名曰为灭尽也。灭尽向道不受诸见。则为灭俗欲向正道。是故梵天。佛说斯言。世有三刺之门及三重担。习俗于世灭于世灭。尽于世间而求度脱。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假使如来说四谛事。谛何所归。

佛告梵天。是为苦谛习谛。斯非圣谛。是为尽谛。向道之谛斯非圣谛。所以者何。假使诸苦为圣谛者。一切牛马骡驴犬豕。畜生伴党悉获圣谛。若以诸习为圣谛者。一切五趣所生群黎。当获圣谛。若以苦尽为圣谛者。一切众生见断灭事。便当悉除获致圣谛。至由道谛一切有为。悉当获致贤圣之道。势力圣谛。以是之故。梵天。观察苦习尽道。以为圣谛。其有晓了苦无所起。斯谓圣谛。其人行习者不为圣谛。其灭尽法不起不灭。斯谓圣谛。假使平等一切诸法。而无有二等于径路。斯贤圣谛。

佛告梵天。所以曰谛无有虚者。何谓为虚。自计有身。而念有人。而备有寿。而言有命。着于男女。猗于三有。离于所有。恃于所起。依于所灭。受于生死。怙于泥洹。是谓为虚。此诸所受。于诸所受。无所依倚。亦无所求。斯谓为谛。欲除苦者则名曰虚。灭于习者斯亦为虚。吾当尽证是亦为虚。修行径路亦复为虚。所以者何。佛所教化八道品者。若四意止。斯亦谓虚。

又问。何谓佛之所教所当思者。

答曰。无意无念。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斯乃名曰佛之所教所当思者。为四意止则无所住。不处诸想。已不住于一切想者。则住真际。已住真际。则无所住。意无所处。意有所住。则为不实。名曰为虚。以是之故。当作斯观。无实无虚乃为圣谛。审者为谛。所谓谛者。无所生无所谛。如来虽兴为无所起。如来不住于法性及与泥洹也。亦无生死常审谛定。所以者何。其圣谛者。无有生死。亦无泥洹。

佛言梵天。若有顺时证斯四谛。名曰正谛。

佛告梵天。将来之世当有比丘。不能慎身。不护禁戒。不能制心。不精智慧。而当讲说。发生苦谛谓趣习谛。驰骋于斯。坏于三有。诸所生处。又说当求行于径路。是谓二谛驰骋其行。是等愚騃。吾则名之异学伴党。非佛弟子。非我声闻。志趣邪径。破坏正谛。而自放逸。吾处道场佛树下时。不归诚谛。亦无虚妄。佛于诸法。亦无所趣。以是之故。求如来法勿观二事。勿言有二。为二问也。

白曰不敢也。天中天。

答曰。是为颠倒迷惑之道。不能蠲除一切所趣。

于是持心白世尊曰。如来之法而无颠倒。亦无所得。所以者何。如来逮成佛时。所号名曰平等觉者。为何谓耶。

答曰。于梵天意所察云何。佛所说法。为有为无。为实为虚。

答曰。为虚。天中天。无所有也。安住至圣。

又问梵天。其虚无法。为有所住。为无所住。

答曰。天尊。其虚无者。亦无所住。亦无不住。

又问。云何梵天。而于诸法。亦不有住。亦不无住。

大圣报曰。云何得道。

答曰。彼无得道。

告曰。梵天。如来坐于树下。处在道场。晓了欲尘。所处颠倒。本常清净。空无自然。所晓了者。如无所了。亦不不了。所以者何。以是之故。吾所了法。逮正觉者。无见无闻。无念无知。无受无著。亦无所趣。皆以超越一切诸性。无言无辞无字无句。亦无言教。如是梵天。诸法如空。而尔欲得逮诸法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又复世尊。诸佛大圣甚不可及。至未曾有具诚谛法。诸佛世尊至有大哀。分别晓了寂然之法。而以文字为他人说。其有信乐如来说法。立诸德本具足所当。斯等众生。则于诸佛无有罪咎。所以者何。一切世间悉共信之志无所著。又天中天。世人信法。法是我所。倚俗着法。法无实无虚。无法非法。而世俗人依倚泥洹。于斯察之无有终始。亦无泥洹。俗倚善德。无有善德。亦无不善。俗倚安乐。无苦无乐。俗倚佛兴佛。亦不生亦不灭度。又复说法当得审谛显扬圣众。以无为事而为审谛。其经典者于世可信。譬如假喻从水生火从火出水。悉因缘合。

佛言。如是觉了尘欲则成佛道。所由因缘。所以者何。如来所因觉了尘劳。成正觉者无逮正觉。既有所说而不见色。亦无所念。亦不造二。亦无所证。不得灭度。亦无寂然。

唯然世尊。若族姓子族姓女。设有晓了信斯法者。则能蠲除一切诸见而得解脱。当为稽首归命作礼。奉若如来于过去佛。已为造行则为善友。所见摄护志乐微妙。殖众德本已为逮得。安谛之藏揽持法府则灭众罪。建立道业则致贵姓。总持如来言教之宗则为大施。放舍尘垢则护戒力。无爱欲力则致忍力。无疆恚勇为精进力而无懈厌。为禅定力弃除罪业。为智慧力舍离邪见。一切诸魔莫能回动。仇敌怨仇无能得胜终不诳惑。于世间人所言至诚讲说晓了。诸法本净则为真实。说究竟法则为如来之所摄护。则乐仁和游居安处。则为财富于贤圣业。则知止足于贤圣行。善见长养殷勤供事。则当见信度于彼岸。为志脱者而勖励之。乐得脱者即令勉济。无所依者而使凭附。乐无为者从得泥曰。乐于道者为具敷弘。慕超越者而为示现。又诸方术则为医王。一切病者为设良药。致于智慧则为力援。逮获[/]势以为欢乐得出自在。不依因人亦不从受。无有恐惧衣毛不竖。如师子步致得妙乘。为如神龙安和其心。犹如调象游在众中。若如神仙则致勇猛。降伏怨敌游于大会。志强无惧意果自恣。而无所畏。所说正谛悉无有难。蠲尘劳法如月盛满。智慧光明如炬远照。如日之升无所不耀。灭除众冥若如锭燎。离于诸着无有增减。持行如地众生仰活。犹若良田百谷滋殖。洗一切垢譬若如水。灭除诸想犹若如火。于一切法而无所著。犹若如风。不可动摇如须弥山。志性坚强犹若金刚铁围之山。诸外异学莫能当者。声闻缘觉无能及者。以法等味譬若如海。则为度师。蠲除一切尘劳之渴。慕求经法未曾厌足。则于智慧而无充溢。则为圣皇而转法轮。颜貌姝特如天帝释。心得自在有如梵天。演法雷震犹如天阴。为雨甘露如澍洪泽。则得长益根力觉意。则得超度生死之患。便得进入于佛圣慧。则得逮近致佛正道。当获博闻无有伦匹。以过于量悉无有量。智慧辩才而无等侣。逮得总持志性坚强。意达聪明睹群生性。循观诸法其志果畅。常行慈愍哀世间人。已得超度世俗之事。行无所著犹如莲华。不为俗法之所染污。诸明智者悉爱敬之。诸博闻者多信从之。为众智士常所恭顺。诸天世人悉奉事之。诸禅思众稽首为礼。诸贤圣众咸来宗侍。声闻缘觉所共钦嘉。则好远离土地之行。则无谄饰不贪利养。威神巍巍履贤圣迹。端正殊雅色貌难及。威曜光光不可称究。则以相好而自庄严。则能执持佛之言教。则能顺护诸法训典。亦能奖济贤圣之众。便常逮见诸佛正觉。因当速成诸佛之眼。而为诸佛所见授决。则当获致具足三忍。寻当得座于佛树下。便能降伏魔及官属。得诸通慧而转法轮。则能兴发造诸佛事趣于深法。不恐不畏不难不懅。

唯。天中天。吾于一劫若复过劫。咨嗟显扬斯正士等。不能究竟。得其边际所行至德。诸佛之道深妙若兹。难受难解不可睹见难晓难了。若有受持而讽诵读。便复奉行。若能广演普分布者。于彼法说。则能立众第一笃信。

佛告梵天。仁所咨嗟诸正士者。至真之德安能究尽。不能及知如佛所究。如来则以无碍之慧申畅其德。尔乃达了究尽之耳。如来所说句议旨趣。斯诸正士悉当了达。而普顺从不为逆乱。所为至诚不为迷惑。悉建正议志不驰骋。于严饰事晓如应辞。犹若如来所演言教。譬若大圣讲诚谛法。又若如来所说法者。复超于此严饰章句。不能究尽觉了所有。无循无逆无制无通。尔乃达识而不放逸。在于严饰不循言辞之所知也。设无言辞则是如来说法之辞。如来所可讲说经者方便宣法。如来加以兴无极哀。而为众生敷陈经典。

佛告梵天。假使菩萨能分别了如来五力所因疗治。是为菩萨。则能建立造诸佛事。

又问。世尊。何谓如来五力所疗。

大圣答曰。谓法言辞入如应说。善权方便光显于法不失句义。分别道迹入于大哀。

佛言梵天。是为如来五力所疗。一切声闻缘觉之等所不能及。

又问。世尊。以何言辞如来演教。

世尊告曰。过去当来现在之教。欲尘之语颠倒之言。世俗度世。有漏无漏。所著无著。有罪无罪。所有无有。我人寿命逮造证辞。周旋生死灭度之辞。是为梵天。诸所言说斯众辞者。观辞如幻无所成故。观辞如梦见无实故。观辞如响报应缘对声故。观辞如影现缘合有故。观辞如镜像照现故。观辞如形印之有故。观辞如[*]颠倒见故。观辞如空所有尽故。观辞无言不可得故。

佛语梵天。假使菩萨。能晓了此诸法言辞。是菩萨者。乃能讲说诸法言辞。又于诸法无所依倚。以无所倚则能逮得无碍辩才。以能逮得无碍辩才。则能为诸挂阂之众显曜平等。亦与同处讲说经法而不质阂。于一切辞不坏法性。游诸言辞及所破坏悉无所倚。设使梵天如来所说。显无言辞则为讲法。梵天欲知何所菩萨。而于如来行诚谛事。善权方便于斯梵天。如来于尘而现结恨。又于结恨而现尘劳。菩萨悉当晓了彼趣。何谓梵天如来于尘而现结恨。尘劳自然等无差特故。又于结恨而现尘劳。依于结恨而行惠施泥洹清净。谓诸愚戆不能晓了众恼之患故。又彼菩萨。晓了所有布施之事。后世大宝故。则无所趣。无所趣者则曰无为禁诚泥洹。悉无所有亦无所行故。忍辱无为虚无所有故。精进无为遵修意故。禅思无为无所悦故。智慧无为逮得相故。于欲离欲之本际者法性无欲故。嗔恚本际计于法性无结恨故。愚痴本际计于法性无愚痴故。生死无为之本际者则无所生。其无为者不倚生死。至诚虚妄所见言辞。虚妄至诚则致慢恣。

复次梵天。如来次第而因真谛。随其因缘而计有常。知有吾我则为蠲除非议之事。其邪见者而无笃信。兴造反业令知反复。去于无信悉除所愿。邪见身者如来悉知。便为斯等分别说之。见所应者如来则为说诚谛教。假使众生弃捐贡高自大事者。如来则以已诚谛教而讲说之。是为梵天如来至真。至真言教菩萨于彼。则当晓了斯方便行。设使归此一切所说权方便者。如来兴者便得解脱。于非邪事而笃信者。则见诸色之所报应而起众生。便因如来得解脱也。若演法身便为知来真谛之辞。解脱邪法而行笃信。因法而度敬文字者。众生之类不为说此。解邪见法未曾信斯。亦无所得亦无差别。言有泥洹则为邪信。处于颠倒尘劳无为无有灭度。斯则为信而得解脱。无所生法不坏诸法。言有人者则为邪信。入于寂然而欲度者便无有人。其邪信者即自解脱真谛之事。是故梵天。于斯菩萨不能晓了。真谛言辞权方便者。于一切音无所恐畏。为无量人众生之类。开导利义于彼梵天。如来至真以何方便。为众生说法。其布施者得大富有。持戒生天。忍辱端正精进获明。若禅思者致悦不乱。学智慧者灭除尘劳爱欲之着。若博闻者疾逮智慧行于十善。乃得处天及在人间。行慈悲喜护致升梵天。观察寂然澹泊获果致逮学地。得不学地缘觉之地。清净众祐佛之道地。所示现慧无有边际。等于泥洹灭一切苦。

佛言梵天。吾则应时善权方便。为诸众生布告显示。如是像法。如来未曾心怀众想。计吾我人寿命也。如来所行亦无所得。亦不悭贪亦无所施。亦不持戒亦不毁禁。亦不忍辱亦不嗔恚。亦不精进亦不懈怠。亦不禅定亦不乱意。亦不智慧亦不愚痴。亦无有道亦不灭度。亦无所安亦无众患。

佛言梵天。教化众生使令精勤专修奉行。所因精勤专修奉行。当入斯法如本志愿。或有获致道迹往来。不还无著至于缘觉。若复得入逮成无上正真之道。至无为度。是为梵天如来至真善权方便。而为众生敷陈经典。彼又菩萨当为众生善权方便。兴说大哀。常以正法而奖济之。何谓如来之所说者。法无有眼亦无有脱。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无有脱者。所以者何。眼者则空而无有吾。亦无我所则悉本净。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彼则为空。便无有吾亦无我所则悉本净。

佛言梵天。是为一切悉归脱门。有所归趣为之眩惑。色声香味细滑法。其六事者亦复如是。一切诸法皆悉为空。无想无愿无起无灭。亦无有住亦不不住。所可谓者意不住生。本净自然澹泊寂寞。

佛言梵天。如来一切悉以文字演为脱门。或以等御痴騃之句。普顺文字心当观之为真谛教。如来一切所可分别悉至解脱。敢可说者悉诚谛句。如来说经无有尘劳。所演法者皆无解脱归灭度也。是为如来所说典籍。斯谓菩萨所当学者。

佛告梵天。如来至真以何方便遍修大哀。而为众生讲说法乎。如来则以三十二事有所发遣。而加大哀济于众生。何为三十二。无有吾我。于一切法令众生类解信无身。如来于彼而兴大哀()。于一切法众生无受而反有人。如来于彼兴发大哀()。一切诸法则无有命。而众生反计有命。如来于彼兴显大哀()。一切诸法而无有寿。而众生反计有寿。如来于彼兴显大哀()。一切诸法为无所有。而众生反计有处所。如来于彼兴显大哀()。一切诸法都无所依。而众生反有所倚着()。一切诸法悉为虚无。而众生反志有所乐()。一切诸法悉无吾我。而众生反计有吾我()。一切诸法悉无有主。而众生反专志贪受()。一切诸法悉无可受。而众生反依倚形貌()。一切诸法悉无所生。而众生反着于所生(十一)。一切诸法悉无有没。而众生反贪于生死(十二)。一切诸法悉无欲尘。而众生反没溺尘垢(十三)。一切诸法悉无贪欲。而众生反为所染污(十四)。一切诸法悉无恚怒。而众生反怀胁结恨(十五)。一切诸法悉无愚痴。而众生反为之迷惑(十六)。一切诸法悉无所从来。而众生反乐倚所趣(十七)。一切诸法悉无所趣。而众生反依于终始(十八)。一切诸法悉无造行。而众生反务建所修(十九)。一切诸法悉无放逸而众生反驰骋纵恣(二十)。一切诸法悉为空静。而众生反处于所见(二十一)。一切诸法悉为无想。而众生反想行为上(二十二)。一切诸法悉无有愿而众生反志于所侥(二十三)。已为远离若干种事有所受者。世俗所怙嗔怒结恨。所获患厌不与怨敌而集会也及诸不忍处于仁和(二十四)。遵修颠倒为世所习游于邪径。则能弃除所生之处(二十五)。彼则无有审道所趣。则为烦愦得于财利世俗所依。则而志慕一切资业。当以抑制诸无厌欲。即使具足贤圣之货。信戒惭愧闻施智慧。建立于此具足七财(二十六)。吾谓众生为恩爱仆。以无坚要为坚要想。财业家居妻子之娱便无有安。所以谓之为恩爱仆。众生之类无有坚要为坚固想。当为讲说计有常者为现无常(二十七)。吾谓众生求财利业。则为仇怨。而反谓之为是亲友。吾为建立显亲友行。而为蠲除勤苦之患究竟灭度(二十八)。吾谓众生以反邪业。各各处于若干言教。当为讲说清净微妙无业之命分别说法(二十九)。吾谓众生为诸尘垢而现污染。于家居事多有患害扰攘之务。而为说法当令出去等度三界(三十)。处于所作一切诸法。因贪起住众缘所处诸立之相。众生于彼而修懈废。当为说法至圣解脱。劝令精进为度坚要。而说经法悉使获安。又加于是而复反舍无阂之慧(三十一)。最尊灭度志于下贱声闻缘觉。当为显示微妙之行。如来因此则于众生兴阐大哀。

佛告梵天。是为三十二事。如来开导顺化众生。敷弘大哀。斯为如来。谓行大哀。佛告梵天。若有菩萨奉行于斯三十二事。合集大哀。如是菩萨为大士者。名大福田为大威神。乐于巍巍至不退转。为众生故而造立行。

佛说此大哀法门品时。三万二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三万二千菩萨得不起法忍

  难问品第五

于是明网菩萨。白世尊曰。持心梵天。而从如来闻说大哀。所分别法不喜不戚。

持心答曰。设族姓子修知二行。彼人则有欢喜愁戚。真际所处永无二事。由是之故不喜不戚。犹如幻师所幻奇异之术。又彼化人所行而至无喜无戚。是族姓子。已得游入诸法自然之相。自然睹于如来所现变化。不喜不戚。如来所化。闻于如来所说辩才。不喜不戚。假使如是分别诸法。一切如幻等无差特。不于如来殷勤喜悦。不于众生有下劣意。

明网又曰。仁者已解诸法幻相乎。

答曰。族姓子。假使有行诸法有处乃能问斯。

又问梵天。仁何所行。

答曰。一切愚夫所遵行者。吾之所设行在于彼。

又问。愚夫行淫怒痴狐疑计身。是吾躯体。是我所有。行在邪见。云何仁者行在于彼。

答曰。卿为欲令凡夫之士。至无凡夫成就法乎。

报曰。吾不欲乐凡夫之事。安当志于诸法成就乎。喻族姓子。一切诸法无所成就。法无所住无积聚处。无有结恨无所忘失。亦无怀来报应不也。

答曰。族姓子。离淫怒痴不行诸法。是谓为相。有行凡夫斯贤圣行。其有行者则兴二事。又族姓子。一切所行为无所行。一切所教为无有教。一切所处为无所处。一切所趣为无所趣。

又问。梵天。何谓一切所行为无所行。

答曰。假使遵行亿百千垓诸劫之教。不知法性之所增减。以是之故。一切所行为无所行。

又问梵天。何谓为一切所教为无所教。一切所处为无所处。

答曰。一切诸法。如来所教。如来所处。以是之故。一切所教为无所教。一切所处为无所处。

又问。何谓一切所趣为无所趣。

答曰。计无有人有所趣生。以是之故。一切所趣为无所趣。

尔时世尊。赞持心曰。善哉善哉。若欲说者当造斯讲。

于是明网菩萨。问持心曰。如向仁者所说。一切愚夫所行。吾之所修行在于彼。设如是者则为致行有所获矣。

答曰。岂可游在所生致所行也。

又问梵天。设不游生。焉能教化于众生乎。

答曰。犹若如来之所化生。吾如彼生。

又问。如来所化岂有生乎。

答曰。宁有变现所当现乎。佛之境界谁所兴乎。

报曰。有现所现及与境界。虽有所现为无所现。

答曰。吾之所生当造斯观。其所生者因缘立界。

又问。仁者岂为因缘生死行乎。

答。吾无因缘生死之行。

又问。以是之故何所因缘。而缘境界有所恐惧。

答曰。犹如因缘。因缘界惧亦复如是。计无本者无所退转。

于是耆年舍利弗。前白佛言。唯天中天。假使有人而与斯等诸天龙俱。入于言辞获福无量。所以者何。如今世尊能得逮闻。斯诸正士之所名号。为甚快矣。何况乃值讲说法乎。譬如有树生立于地。而于虚空现于茎节枝叶华实。如是大圣。斯诸正士之所行相。当作斯观。住于诸法而现所生。终始存没周旋往来现诸佛土。而以上妙如是比慧。无碍辩才自在游已。已见如是智慧变化。何族姓子及族姓女。不发无上正真道乎。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普华。谓舍利弗。今者耆年。岂不得入此法性乎。佛说耆年智慧最尊。何故不堪如是感动所变化乎。

答曰。世尊说余于声闻上知其境界。

又问。众可解说法境界乎。

答曰。不也。

又问。云何耆年。有所讲说如其境界。

答曰。如其所入所说亦然。

又问。耆年能令法性无边际乎。而造证耶。

答曰。如是。

又问。何谓随其所入所说亦然。

唯舍利弗。随其所入之所节限。有所讲说节限亦然。则为限节自缚法性也。其法性者无有边际。

又问普华。其法性者无入相乎。

答曰。唯舍利弗。假使法性无有入相。然于法性无所入相。仁何因设殷勤法性志解脱乎。

答曰。不也。

又问。若于平等顺如所入法性亦然。

答曰。普华。吾身欲见亦欲闻之。答曰。唯。舍利弗。

云何法性为有所念。一切诸法为有所说有所闻乎。

答曰。不也。

又问。仁者法故说言欲有所见有所闻乎。

答曰。普华。世尊说曰。则有二人得福无量。专精说法。一心听者。以是之故。仁者讲法吾当听之。

梵天又问。耆年岂能灭于思想而思惟定听于法乎。

答曰。族姓子。其灭定者无有二事听法之理。

报曰。耆年舍利弗。身宁乐志乎。寂于本净及诸法乎。

答曰。如是族姓子。一切诸法本净寂灭。

报曰。是故耆年舍利弗。不能堪任常定听法。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本悉寂静。

舍利弗问。卿族姓子。宁能堪任不从定起而讲法乎。

答曰。唯然。舍利弗。

省察诸法岂可获乎。而仁说言不从定起能说法耶。

答曰。不然。

梵天又曰。是故仁者。一切凡夫愚戆之党。常得定意。

耆年又曰。凡夫愚戆以何定意而三昧乎。

答曰。一切诸法而无所趣。斯曰常定。

又问。如是等习凡夫愚戆。及与贤圣无差别乎。

答曰。唯舍利弗。诚如所云。吾之所察。又不欲令凡夫愚戆。及与贤圣造若干也。所以者何。诸贤圣法无所灭除。愚戆之法亦无所兴。犹法界等。以斯之故无有度者。则复而问。族姓子。诸法无本为何谓耶。答曰。如耆年身所分别知。岂复兴发贤圣法乎。答曰不然。

又问。仁为灭除凡夫法乎。

答曰不也。

又问。岂复逮得贤圣法乎。

答曰。不也。

又问。宁复分别凡夫法乎。

答曰。不然。

又问。云何耆年分别知时。

答曰。如所闻法离于凡夫则为无本。平等亦如无有解脱。灭度亦如无本亦如。答曰。唯舍利弗其无本者无有差别不若干也。其无本者无所归趣。所谓无本。如无本者一切诸法悉入无本。

于是耆年舍利弗。前白佛言。唯天中天。犹如大火炽盛赫奕无所不烧。诸族姓子亦复如是。诸所说法皆分别了。一切法性处靡不尽。

世尊告曰。然舍利弗。诸族姓子。讲说法性如汝所云。

尔时明网菩萨。谓舍利弗佛叹仁者智慧为尊。叹于耆年以何智慧。

答曰。明网当知。诸声闻中倚于音声。但自照身而得解脱。叹我于中而为尊耳。不在菩萨而有智慧也。

又问。唯舍利弗。察于智慧有言相乎。

答曰。不然。

又问。其智慧者行不普乎。不平等耶。

答曰。如是。诚如所云。智慧平等。

又问。何故诸法普等。乃为智慧。而反讲说智慧之限。

答曰。然族姓子。智慧法性无有边限。系在限者从其境界。因本慧行而有所入。

又问。仁之所知。其无限者而可限乎。

答曰。不然。

又问。以何齐限而自系阂有所说乎。

时舍利弗。默然无言。

于是贤者大迦叶。承佛圣旨。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明网菩萨。何故号曰为明网也。

于是世尊。见于耆年大迦叶请。欲令众会德本具足。告于明网。汝族姓子。自现本德所造之业而致净光。当为天上及世间人显示晖曜。令菩萨众所为善本志纯熟者。或发道心使得精进。

明网菩萨。闻佛音诏更整衣服。便从右掌缦网指爪寻放光明。通彻无量不可称限。照于十方诸佛国土无有边际。而悉普周一切无量不可计会诸佛世界。地狱饿鬼畜生群萌。盲聋喑哑。跛蹇疾病。尪羸狂騃愚冥。怀淫怒痴。裸形不蔽。若饥若渴。若系若缚。贫匮丑陋。老耄年迈法应当死悭贪嫉妒。犯戒嗔恚。懈怠放意。恶智无信而无博闻。不知惭愧。堕于邪见六十二疑。生于八难不闲之处。悉蒙斯光寻时皆安。时彼众生则无贪淫。不患嗔怒。不迷愚痴无有结恨。亦无热恼。当尔之时。世尊之前诸来众会。菩萨.声闻.天.龙.鬼.神.犍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真陀罗.摩睺勒.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普现一像悉为金色一切等现。相好形容皆如如来。普现一等无见顶相。身如金刚一切尽坐自然莲华。珠交露帐。众宝之盖。一切悉等而无差别。现自然身如佛无异。一切色身悉获安隐。犹如菩萨逮得三昧各兴欢豫。彼时众会怪未曾有各各相见。悉如世尊而无差别。不复自睹疵瑕之体。适放是光。

寻时下方有四菩萨。自然踊出叉手而住。各自念曰。今者当礼何所如来。空中有声则语之曰。明网菩萨殊特光明。普令众会悉现一色为如来像。

时四菩萨得未曾有。则举声曰。假令至诚吾等所建。如今所睹像色一类无异。诸法平等而无差别。以斯真谛而无虚者。吾等特当睹能仁佛瑞应之体。设见如来当奉事之。

于时世尊。莲华交露师子之座。去地七尺。时四菩萨稽首佛足。俱发声言。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来智慧不可穷极。明网菩萨本性清净德愿乃尔。演其光明令诸众生威容颜貌所现若兹。

于时世尊。告明网菩萨。汝族姓子。还摄光明所显弘曜。以作佛事多所建立。令无量人志于道心。

明网菩萨。闻佛教命则还摄光。应时众会一切如故。威仪礼节复现如前。如来独处于师子床。

耆年大迦叶。前白佛言。斯四菩萨。从何所来。

四菩萨曰。吾从下方异佛界来。

又问。世界所名。

答曰。众宝普现。

又问。如来至真其号云何。现说法乎。

答曰。号一宝盖如来。于彼讲法。

又问。彼之世界去是远近。

答曰。世尊知之。

又问。仁等何因至此。

答曰。明网菩萨演放光明。吾于本土见其光明。下方佛国。闻于能仁世尊明网之名。故诣此土欲觐世尊稽首奉事。欲睹正士明网菩萨。

时大迦叶。前白佛言。众宝普现世界。一宝盖佛土。去是几所。

佛告迦叶。下方去此。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乃得众宝普现世界。一宝盖佛所处。此四菩萨。从彼间来。

又问世尊。几如之顷乃达到此。

告曰。一发意顷便来至斯。

迦叶白佛难及大圣。菩萨大士所放光明。神足圣达巍巍如是。明网菩萨演其光明照远无际。斯四菩萨。寻即至此。其谁见是神足威变智慧所为。而不愿乐建立大乘。

世尊告曰。如汝所云。诸菩萨行不可思议。声闻缘觉所不能及也。

问谈品第六

于是大迦叶。谓明网菩萨。族姓子。光犹若如来。威容姿颜紫磨金形。众会蒙曜色像普齐。

答曰。唯大迦叶。当问世尊而发遣之。

耆年寻时前问大圣。

佛告迦叶。明网菩萨得为佛时。当尔众会悉紫金容咸乐一义。同心笃信达诸通慧。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大士之众。

迦叶白佛。其有菩萨生彼佛土。便当谓之为如来耶。

世尊告曰。如是迦叶如尔所言。便当谓之为如来也。

尔时四万四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愿生彼土。异口同音佥共叹曰。明网菩萨得佛道时。吾等悉当生彼佛土。

于是迦叶复白佛言。明网却后几如。当成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乎。

佛告迦叶。自问明网。久如成佛。当为汝发遣之。

耆年迦叶问明网曰。仁族姓子。久如当成无上正真为最正觉乎。

答曰。唯迦叶。若有人问言。幻师化人。久如当成无上正真为最正觉乎。以何答彼。

报曰。族姓子。幻师所化虚而无实何所答乎。

答曰如是。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自然而成。何问如斯。仁当久如成最正觉。

又问。云何族姓子。犹如幻师所化。幻者寂漠不可分别。无有想念亦无言辞。仁谓诸法亦如是乎。以何限节利益众生开导之乎。

答曰。如道自然人亦自然。如人自然幻亦自然。如幻自然众生自然。如众生自然。诸法自然亦复如此。唯大迦叶。以计于斯。不当观采有益无益。亦不有利。亦不无利。无度不度。

又问。不立众生于佛道乎。

答曰。如来之道有立想乎。

报曰。不也。

以是之故。吾不建立众生之类于佛道也。亦不令志声闻缘觉。

又问。族姓子。如今仁者。于何所立。

答曰。如无本立。吾之所立亦复如是。

又问。如无本者则无所立。亦无退还。

答曰。如是。犹如无本而无所立。亦无退还。其无本者。亦复如兹立无所立。以是之故。吾谓诸法无立无退。

又问明网。仁者。何以开化众生。而言无立无退还乎。

答曰。其有解达。志有所愿。微妙之事。不化众生。其于诸法有退还者。亦不开化。

又问。卿族姓子。不还众生出生死乎。

答曰。吾亦不得生死事。亦无所见。况还众生。

又问。仁者岂不化于终始展转众生之伦。至泥洹乎。

答曰。吾亦不得泥洹。亦无所见。何因劝化众生类乎。譬如族姓子。设无始终不得灭度。今何以故劝化开导。无央数人行佛道乎。

斯等众生不求灭度耶。

答曰。假使菩萨。若得生死者有泥洹也。为众生想而言有人以行佛道。不可为菩萨。不当谓之求于佛道也。

又问。卿族姓子。于何所行。

答曰。吾身所行。不行生死。不行灭度。无众生想。

唯大迦叶。向者问言。于何所行。如化如来之所行者。吾之所行亦从于彼。

报曰。族姓子。如化如来不有所行。

答曰。一切众生相亦如是。不当观之而有所行也。

又问。族姓子。观众生行相如是乎。何故众生行淫怒痴。其化如来。无所染污。亦无结恨。无所忘失。是故耆年。今欲相问。如其所知以报答之。又如耆年。岂为有此淫怒痴乎。

报曰。不然。

又问。其淫怒痴宁为尽乎。

报曰。不然。

假使耆年无淫怒痴。亦不灭除。其淫怒痴徙着何所。

报曰。唯族姓子。愚痴凡夫处于颠倒。思想众念有所慕求。应与不应。则便习行于淫怒痴。又诸圣贤。则以法律觉了颠倒。便不习行思想众念。无应不应。则便无复淫怒痴也。于迦叶意所忆云何。其处颠倒而生诸法。从致法耶。因有所生为无所生。

报曰。族姓子。其不有生则无所生。

答曰唯然。

大迦叶。意趣云何。其不有生无所有者。宁有所生乎。

报曰不然。

答曰如是。唯大迦叶。其不有生欲令生者。于何所生乎。

报曰。不然。

又问耆年。为求所生。缘是致生淫怒痴乎。

报曰。不然。

答曰。以是之故。唯大迦叶。何从得致淫怒痴乎众生猗着致尘劳耶。

报曰。如是如是。族姓子。一切诸法本为悉净无淫怒痴。

答曰。吾以是故而说此言。一切诸法悉如幻化。如来自然之相。

说是语时。四万四千菩萨。得柔顺法忍。

于是大迦叶白佛言。其有目见明网菩萨。不归恶趣。诸魔官属不能得便。假使有人闻说法者。斯菩萨等终不堕落声闻缘觉所处之地。其见教授有所讲者。佛已叹于明网菩萨国土之德。

佛告迦叶。明网菩萨所游佛土则所游处。开化度脱无数众生。迦叶。为见诸族姓子蒙光者乎。

答曰。已见。

世尊告曰。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芥子。斯数可知别其多少。明网菩萨所开化人。立于佛道不可计量。迦叶。欲知明网菩萨。假使众生见其光明。以权方便而说经法。又复迦叶听我所说。此族姓子国土差特。名德严净明网处所。明网菩萨。六百七十万阿僧祇劫。过是数已当得作佛。号普明变动光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世界名等集殊胜。适诣佛树则得为佛。其佛国土。无有诸魔及诸魔天。一切皆志无上正真之道。其佛国土以妙栴檀而为土地。世界平正犹如手掌若网缦也。其界众生身体柔软。土地和良安隐丰熟。一切众宝合成佛国。无沙砾石荆棘之秽。无有恶趣勤苦之患。亦无八难不闲之剧。其佛境域悉生莲华。斯诸莲华悉以宝成。其华甚香。若干种色世界广大。东西南北不可称限。普明变动光王如来。有无央数诸菩萨众随其音声。佛法圣众威神变化。已光庄严逮总持藏。辩才无阂智慧名德。获大神通降伏众魔。志意所游常知羞耻。精修圣明以慧教化。

佛言迦叶。又彼佛土不生女人。一切菩萨生宝莲华自然长大。斯诸菩萨以禅为食。屋宅经行床榻卧具。宫殿浴池园观产业譬若天上。其普明变动光王如来。所讲经法无文字说。唯诸菩萨蒙佛光明适照其身。即便逮得不起法忍。光明消竭淫怒痴垢。又其余明至他佛界。消灭众生色欲之尘令无瑕疵。斯等顺律。

佛告迦叶。其光明中自然演出法门之音。出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诸法空哉。净一切见故。诸法无想哉。离想念故。诸法无愿哉。度三界故。诸法无欲哉。本净寂然。诸法无怒哉。蠲除众想。诸法无痴哉。离诸幽冥。诸法无来哉。都无所起。诸法当来哉。顺于游观。诸法无住哉。为自然立。诸法永度哉。无去来今。诸法无异哉。则为自然。诸法无生哉。为无报应。诸法无造报哉。无所兴故。诸法无作哉。因行而起。诸法无形哉。缘念而有。诸法无貌哉。离诸所生。诸法审谛哉。觉了真实。诸法至诚哉。为同一等。诸法无人哉。无获人故。诸法无寿哉。为真究竟。诸法愚騃哉。不受教故。诸法护视哉。蠲除诸结。诸法无著哉。为无热恼。诸法无近哉。本净无尘。诸法一品哉。真际寂然。诸法澹泊哉。为一等定。诸法住本原哉。因对而发。诸法无本行哉。而缘破坏。诸法等御法哉。一切普入。诸法无缘哉。不相杂错。诸法觉哉。顺如所现。诸法无为哉。无众事对。

佛言迦叶。是为普明变动光王如来光明。出是辈声。以斯光明而照菩萨因作佛事。其佛国土无有魔事无所妨废。

佛言迦叶。又彼如来寿无有量。

于是贤者大迦叶。白世尊曰。设使有人欲取佛国。当受清净佛之境界。亦当如斯。今族姓子。即当具足一切普备。

佛言。如尔所云。从不可计亿百千垓诸如来所。志愿清净。

尔时持心梵天。谓明网菩萨。今者如来。受族姓子决乎。

答曰。梵天。如来皆受一切人决。

又问。云何授决。

答曰。随其所作而受报应。斯为受决。

又问。以何因故授报应决。所以授于仁者之决。

答曰梵天。所谓缘者。身无所作口无言辞意不可见。是为罪福之所作乎。

报曰。不然。

又问。其佛道者有行相乎。

报曰。不然。道无有形亦无所有。道即无名而无行相。

又问。设无有行。岂可令道有行之貌而有获乎。

报曰。不然。是故梵天当作斯说。设无所造无有果报。无有行貌无行貌性。乃名曰道。犹如道者。获者亦如受决。亦如不以行貌而受决也。

又问。族姓子。不行六度无极。然后授决乎。

答曰。如是梵天。行六度无极然后受决。又复圣贤舍一切尘。是则名曰施度无极。设无所行无所造者。是则名曰戒度无极。靡所不堪。是则名曰忍度无极。假使澹泊。是则名曰进度无极。随如应住。是则名曰寂度无极。而悉晓了。是则名曰智度无极。设令梵天。若有菩萨而奉行斯六度无极。宁有行乎。

答曰。无有行也。所以者何。如应行者设有行者。有所行者则无所行。无所行者斯乃为行。

答曰。是故梵天当建斯说。无所行者则为道行。又而梵言尔已受决至于道乎。设使法性已无本者。斯无本者所见受决。吾之受决亦复如此。

答曰。族姓子。其无本者及与法性悉无授决。

答曰。授决之相亦复如是。犹如无本及与法性等无差特。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其菩萨者为何所行而得受决。至于无上正真道乎。

佛告梵天。假使菩萨所行。不起于行亦无所灭。不行于善亦无有恶。不随世行亦不度世。无有罪行亦无有福。不犯于行亦无不犯。无有漏行亦无不漏。无有造行亦无不造。不为有行亦不离行。不专修行不离专精。无断除行亦无不除。无生死行亦无灭度。无有见行亦无所闻。无意念行亦无所知。而不行施亦无悭贪。不奉梵行亦无所犯。而无忍行亦无不忍。无精进行亦无懈怠。不行禅定无所专一。不行智慧亦无不智。亦无达行亦无所入。

佛告梵天。假使菩萨所行若兹。如来则为受斯决矣。当成无上正真之道。所以者何。设使梵天应如行者。有所行者志有所造。若行于道而起想行。若无想行而行于道。有所造行若无造行。行于道者。有所放逸无所放逸。有所戏乐无所戏乐。斯为道者则非道行。以是之故。梵天当知。莫作斯观。皆度一切诸所造行。则为菩萨乃得受决。

又复问曰。唯然世尊。所谓授决而得决者为何谓耶。

世尊答曰。一切诸法除诸有二则名受决。于一切法而不造二则名受决。于诸所起而等众色则名受决。其身口意所为澹泊则名受决。

佛告梵天。吾自忆念往古世时。尔时有劫劫名喜见。而于彼劫供养七十二垓诸如来等。斯诸如来不见授决。复次有劫劫名善化。于彼劫中加复供养。二十二亿诸如来等不见授决。复次有劫劫名梵叹。吾于彼劫而复供养。万八千佛不见受决。复次有劫劫名欣乐。吾于彼劫加复供养。三百二十万诸如来众。彼如来等不见受决。过是然后。复次有劫名大演。而于彼劫亦复兴出。八百四十万诸如来众。吾悉供养斯诸如来。以若干种随其所安而奉进之。又彼诸佛不见受决。

佛告梵天。今吾一劫若复过劫。说诸如来所有名号。昔所供养诸佛之数又复在彼净修梵行。一切布施所有供具靡不献进。遵一切戒而悉具足。奉忍辱慈离于结恨。殷勤精进。一切所闻皆苞览持。一心定意所行寂漠坐而专思。亦有讲问音声智慧。斯诸如来不见受决。所以者何。用所造行而有猗故。梵天欲知当造斯观。皆当超度一切诸行。斯乃名曰菩萨受决。然后值见定光如来。尔乃获致不起法忍。定光正觉见授决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当彼世时乃超众行。具六度无极。所以者何。皆悉弃舍一切想故。是则名曰施度无极。蠲除一切所在缘使。名曰戒度无极。忍于诸性。名曰忍度无极。于一切行皆悉寂然。名曰进度无极。于一切念而无习行。名曰寂度无极。了本清净不起法忍。是则名曰智度无极。见锭光如来。寻则具足六度无极。吾初发意来。一切放舍所可施与。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喻五莲华供养之德。不可相比无以为喻。从初发意布施知足。奉禁顺戒。忍辱仁和究竟受耻堪任于法。精进殷勤遵修不倦。禅定寂漠常无有着。从初发意观察智慧常不放逸。计斯智慧诸度无极。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不可相比无以为喻。是故梵天。当造斯观。在彼世时。寻即具足六度无极。

又问世尊。云何具足六度无极。

大圣告曰。不念于施。不着于戒。不想忍辱。不专精进。禅无所住。智慧无二。是为具足六度无极。

又问。假使具足六度无极。何所具足。

答曰。设使具足六度无极。便即具足于诸通慧。

又问世尊。设具六度。云何便具诸通慧乎。

答曰梵天。若等布施则等诸通慧。以等戒者则等通慧。设等忍者则等通慧。如等精进则等通慧。若等禅者则等通慧。等智慧者则等通慧。以能等此则等诸法。便能平等于诸通慧。复次梵天。念具足施则具通慧。念戒念忍念进念寂念慧。悉具足者则具诸通慧矣。离诸通慧念。斯名具足六度无极。备诸通慧也。如是梵天。已能具足六度无极。则便具足诸通之慧。

又问。云何具诸通慧。

大圣告曰。眼不受色。耳不受声。鼻不受香。口不受味。身不受细滑。意不受法。其无有内。亦无有外。而不所由。亦无所受。亦不自念。具足周辩诸通之慧。已具足此。名曰诸通慧。眼不着色。耳声鼻香舌味身更意法。而无所著。以故如来慧无挂阂。所见无限达诸通慧。则复不受诸通慧也。所以者何。若欲成就诸通慧器。则不成器而无有器。已无有器则曰暴露。已能平等暴露行者。为诸通慧斯无所受。犹如梵天一切所为悉依猗空。空无所倚一切悉达无所不知。而志求猗诸通之慧。如诸通慧无所猗求。

又问。世尊。诸通慧者为何谓耶。何因名曰诸通慧乎。

世尊答曰。诸通慧者假托名耳。悉无所著普了众行。无有声闻缘觉之事。名诸通慧。探一切念而疗治之。名诸通慧。而皆分别诸所至趣。名诸通慧。智不可限晓众生行。名诸通慧。分识一切随时而顺有所学。不复学缘觉之慧。无所不达应时现教。名诸通慧。等疗随行顺不失时。名诸通慧。晓知诸药所可疗者。名诸通慧。灭除众病。名诸通慧。拔诸挂阂猗着根原。名诸通慧。常三昧定。名诸通慧。了一切法无有疑网。名诸通慧。究竟普达靡所不知。开畅世间度世之慧。名诸通慧。综练分别。所说周备。一切敏达。梵天。是故名诸通慧。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诸佛世尊而无有心。因慧名心心本清净。如来至真究尽晓了众生心行。唯然大圣。若有族姓子族姓女闻诸通慧。其谁不发无上正真道乎。乃致斯类无量之德。兴发殊特。

于是明网菩萨白世尊曰。假使菩萨希望名德而志道者。则为不慕佛道不立大乘。所以者何。一切诸法则无名德无有伴党。天中天。斯非菩萨之名德也。天中天。无有缘应尔乃名曰建志佛道。因于大哀欲灭众生苦患恼故。忍于己劳不以厌惓不畏终始。以无量故。不断佛教故。护正法故。敬圣众故。又以善法除恶法故。诸见脱门以解度故。疗除诸病令灭尽故。救济一切生善处故。将顺拯拔所爱憎故。于世间法无所著故。崄道逐生死令得出故。使处无为务安隐故。唯天中天。又诸菩萨不当疑望。不为众生有所造作而有悕望。亦无所疑。天中天。菩萨大士不以苦乐而患厌也。天中天。何谓菩萨种姓清净。

世尊答曰。菩萨不以族姓转轮圣王。不以帝释梵天。有所生处种姓清净。菩萨所立能具德本。兴发他人众善之原。是为菩萨种姓清净。又在畜生所生之处则离诸见。慈悲喜护。等与法药除意瑕秽。是则菩萨种姓清净。施为种姓。无所吝故。戒为种姓。无热恼故。忍为种姓。离嗔恚故。进为种姓。无懈怠故。禅为种姓。一心定故。慧为种姓。无闇蔽故。斯为菩萨弃诸瑕秽不舍道心。则为菩萨之种姓也。不乐声闻缘觉乘故。

谈论品第七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溥首童真在斯众会默然而坐。无所言讲亦不谈论。

佛告溥首。岂能乐住说斯法乎。有所及处屈意分别。

溥首白佛。世尊。所因法义致正觉者。又计彼法有言教乎。

告曰。溥首。法无言教。

又问。其法宁有言辞。有所思念。讲论说乎。

告曰。法无言辞。无所思念。亦无论说。

又问。假使诸法。无言无念。亦无论说。则不可讲。

持心梵天。谓溥首曰。仁岂不为他人众生讲说法乎。

答曰。梵天。可讲法性分别二耶。

报曰。不然。

又问。其法性者。不可衔之一切法乎。

答曰。如是。

报曰。若兹。梵天。法性无二。然而法性衔一切法。何因当为他人众生讲说法乎。

又问溥首。其有说法计吾我者。岂不谓为二事者乎。

答曰。假使梵天有所获致。而有所说有听者乎。

又问。如来岂不讲说法乎。

答曰。梵天。如来所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来无二不造二事。

又问。假使诸法无有二者。谁造为二。

答曰。众生猗名而受吾我。愚騃凡夫便造二事。其二事者终不为二。何况无数以不造二。其真际者。则无有二。不造二事。

又问。其无二者宁可知乎。

答曰。梵天。假使可知则为二事。其可知者识无二法。知教者也。如来虽说有至诚法。如如者则无所说。所以者何。又其法者无有文字。

又问。如来说法何所归趣。

答曰。梵天。趣无所趣。则为如来之所说法。

又问。如来说法岂不归趣于泥洹乎。

答曰。梵天。其泥洹者宁有归趣。而反还耶。

又问。其泥洹者无有归趣亦无还反。

答曰。如是。如来说法趣无所趣。

又问。听者云何。

答曰。心等之故。

又问。云何心等。

答曰。如无言教亦无所闻。

又问。如来说法。听者何谓。

答曰。假于法性无所闻者。

又问。当何因由晓了法乎。

答曰。能分别者则不诤讼。

又问。云何比丘喜诤讼乎。

答曰。斯者如应。此不如应。是为诤讼。斯有因缘。此无因缘。是为诤讼。斯为欲尘。此为结恨。是为诤讼。斯为善事。此不善事。是为诤讼。斯为奉戒。此为犯禁。是为诤讼。斯当奉行。此宜舍离。是为诤讼。斯有所获。此为时节。是为诤讼。又谓梵天。有名无名。兴于有数合会之事。是皆名曰为诤讼事。如来说法无有诤讼。无有漏失。无有异行。无众讼理。则为沙门。沙门无欲。平等色像。

又问。何谓比丘奉如来教。如佛所言。

答曰。假使梵天。遭诸驱逐而见教诫。不以为患顺如所教而不放逸。不在二慧则顺言教。设贪众求入不以惑则顺言教。不诤所志则顺言教。若护法者则顺言教。不乱正辞则顺言教。

又问。何谓比丘护正法乎。

答曰。假使普行而不乱者则护正法。不违法性则护正法。

又问。何谓比丘亲近如来顺教行谛。

答曰。设使比丘而于诸法。不远不近亦无所见。是比丘者则亲如来。奉顺教也。为次第行。

又问。云何比丘奉事如来而侍从乎。

答曰梵天。设使比丘身无所造亦无所行。无言无意则奉如来。为侍从也。

又问。何谓供养如来。

答曰。其不衣食。恭敬承顺者也。

又问。谁为见如来耶。

答曰。其无肉眼。亦无天眼。亦无慧眼。无所猗者也。

又问。谁见法乎。

答曰。其不灭尽缘起者也。

又问。谁为睹见缘起者乎。

答曰。其有平等不见起者也。若使平等不复起者则无所生。

又问。谁为逮神通者。

答曰。其不起漏。亦无所灭者。

又问。谁为学如来所学。

答曰。其无所造。若无所起。无所舍者。

又问。何谓获致平等。

答曰。于诸三界皆无所逮也。

又问。何谓善开化乎。

答曰。于诸法所有无所著也。

又问。何谓为安乎。

答曰。无吾我者也。

又问。谁为脱乎。

答曰。不为诸缚之所系缀者也。

又问。谁为度耶。

答曰。不处生死。不灭度者也。

又问。漏尽比丘为何所尽。

答曰。梵天。于诸所尽而无所尽。其诸漏者则无有本。了知无本此名漏尽。

又问。何谓诚谛。蠲诸言辞。

答曰。其能分别解诸难者。

又问。谁为成道。

答曰。愚戆凡夫乃成为道。亦不怀来。于贤圣事无所归趣。晓了一切终始者也。

又问。其诚谛者当以何见。

答曰。其诚谛者则无有见。所以者何。其习所见则为虚妄。无所观者为诚谛见。

又问。何所观者为诚谛见。

答曰。于一切见而无所睹则为谛见。

又问。其诚谛者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四颠倒中求。

又问。何故说斯为何谓耶。

答曰。四颠倒者。推其本末彼不永存。亦无有安亦无吾我。无有严净及与实事。其无常者非常亦然。其无安者非安亦然。其无身者非身亦然。其无空者非空亦然。又若梵天。于一切法无所乐者为求圣谛。其求真谛则不知苦。便不断习。不造尽证。不念由道。

又问。当以何便念由道乎。

答曰。无念造行无不造行。除于二事。于道无道而求道者。于一切法而不可得。斯乃名曰为由道耳。若于由道。无所起者无所不起。亦无所断无所不断。无有生死亦无灭度。所以者何。亦无有起无有不起。则为名曰贤圣之道。

尔时梵志大姓之子。名曰普行。问溥首曰。何谓清信士。而归命佛归命法归命众。

答曰。设族姓子不兴二见。斯清信士则归命佛。应归命法及与圣众。不自见身不睹他人。亦不见佛不自觌己。亦不见法则不觌己。不见圣众则不觌己。不兴诸见则清信士。为归命佛及法圣众。设清信士不入志慕如来之色。亦不志于痛痒行识。亦无造行亦无所知志趣如来。是则名曰归命于佛。而于诸法无所想念而于诸法无所同像亦无比类。是则名曰为归命法。于诸有形而无所猗。亦不志乐于有形者。亦不志乐于无形者。是名曰归命圣众。若清信士不得于佛。亦不得法及与圣众。则为归命佛法圣众。

普行菩萨又而问曰。假使菩萨志求佛道为奚所祈。

答曰。则为所空。所以者何。道等如空。

又问。云何菩萨谓求道者。

答曰。设使菩萨。于一切求而无所求。了知诸法。已知诸法则了众生。是为菩萨志祈佛道。

于是普行菩萨。白世尊曰。唯然大圣。何故菩萨名为菩萨。

佛告族姓子。假使菩萨。睹邪见类兴发愍哀。而为分别正见之事。诱进众生使入正道。是故菩萨为菩萨也。所以者何。其菩萨者亦无有御。亦无不御。为众生故而心发愿。为若干种堕于邪见众生之故而建志愿。故族姓子。菩萨为堕邪见众生。而发愍哀建立道志。故为菩萨也。

于是道意菩萨。白世尊曰。我各志乐所名菩萨。

佛告曰。若欲乐者可说之耳。

道意白佛。譬如世间男子女人。昼夜精进奉八关斋。无所毁失亦不缺戒。如是大圣行菩萨者。从初发意未成正觉。常八关斋。是故名曰为菩萨也。

坚意菩萨曰。假使菩萨坚固之性行慈具足。是故名曰为菩萨也。

度人菩萨曰。譬若如船。又如桥梁若有人来悉过度之。不以勤劳。亦无想念。其有喻心。如是行者。是故名曰为菩萨也。

弃恶菩萨曰。假使菩萨适能等立于佛土者。则能蠲除一切众恶。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光世音菩萨曰。假使众生适见菩萨则得归趣志于佛道。但察名号则得解脱。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得大势菩萨曰。举脚经行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一切魔宫悉为之动。是则名曰为菩萨也。

患厌菩萨曰。假使江河沙劫。彼于昼夜殷勤精进。若十五日旦夕造行。若于一月。若十二月。若于一年。设若千年。亿百千岁。乃有佛兴。若复施与江河沙等诸如来。净修梵行然后授决。则为众生而发大哀。建立于道亦不想念。无有放逸亦无所疑心不懈厌。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导师菩萨曰。假使众生堕邪道者。为发大哀立之正道。不以戏逸有所悕望。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大山菩萨曰。其于诸法等如大山而无想念。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钩锁菩萨曰。其有所见亦不睹除一切尘劳。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勇心菩萨曰。假使以心念一切法。而发忍辱无所增减。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欲师子变菩萨曰。其无恐惧而无畏者。于深妙法降化诸外异学。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无念菩萨曰。假使以心入于心者。而无有念亦无不念。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善润天子曰。假使生于诸天宫殿而无染污。亦不归于离欲之法。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诚言菩萨曰。假使转行于至诚者。其言所入如审谛者亦无不谛。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爱敬菩萨曰。一切见色悉如佛像。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常惨菩萨曰。见于众生没于终始。一切诸乐而不兴乐。我当度脱于众生类。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莫能当菩萨曰。唯然世尊。不为欲魔之所危陷。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常笑喜根菩萨曰。踊跃无量诸根欣悦。具足己愿所作已办。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坏诸疑网菩萨曰。其不离意亦无狐疑于一切法。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师子童女曰。其无女法无男子法。而能示现若干种形开化众生。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宝女曰。不以珍宝而有所乐。唯乐三宝佛法圣众。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离忧施清信士曰。设无颠倒亦无迷惑。菩萨于道于一切法而无所得。亦无所起亦无所灭。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贤护长者曰。设使菩萨假以名号。导御众生至于佛道。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宝月童女曰。假使常遵童真梵行所施平等。无所想念而不习欲。何况志求于财富乎。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香花菩萨曰。如忉利天子。而以戒香勋涂己形。为菩萨者无异香流。唯以戒禁之法香也。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造乐菩萨曰。其不志乐于异法者。唯志三法奉侍于佛。讲说经法教化众生。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持心梵天曰。假使菩萨不志于法。亦不慕于诸佛训典。钦尚光明而入趣者。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慈氏菩萨曰。假使菩萨睹见众生。行慈三昧得齐众生。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溥首童真曰。假使菩萨说一切法。亦无所说亦无法想。亦不兴发诸法之念。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明网菩萨曰。假使菩萨。所有光明灭诸欲尘。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普花菩萨曰。在于十方诸佛国土。见诸如来犹如众华。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如是诸菩萨。各各辩现陈唱本志。

于是世尊。告普行菩萨。假使菩萨为诸众生忍众恼患。则无忘失一切德本。而不弃舍众生之类。斯则名曰为菩萨也。

  论寂品第八

尔时持心梵天。谓普行菩萨曰。族姓子。仁者以何行为行。

答曰。其所行者一切有为悉无所有。而随众生所著行者。

又问。一切众生所有为着行者。何谓为众生行。

答曰。从诸如来之所行也。

又问。计诸如来为何所行而以为行。

答曰。一切永空而以为行。

又问。一切愚痴凡夫诸所行者。又诸如来之所行者亦如是乎。设如斯者何谓如来之境界耶。

答曰。仁欲使空有别异乎。

报曰。不也。

答曰。云何世尊不云诸法空乎。

报曰。如是。

答曰。以是之故一切诸法无有差别。又此所行。而无有相。梵天当知。如来不处诸法为若干也。

于是持心梵天问普首曰。所谓行者所行为何。

答曰。行四梵行乃名为行。

又问梵天。其四梵行而为行者不为游空。所在造行常修四梵。具足诸行乃为游空。假使梵天行在闲居。若处旷野而常具足于四梵行。此乃名曰行游于空。设令复处讲堂棚阁。紫金床座敷具重叠。而不遵修于四梵行。此则不曰游于空也。用不晓了行之所致。

又问。以何等行为慧见行。

答曰。假使行者空不见身也。

又问。其不见我为睹慧乎。

答曰。如是梵天。其不见我则睹慧矣。犹如梵天有聪明王。若圣达帝其臣吏者则有智慧。而为帝王之所敬重。如是如是。其不见我乃睹净慧。

又问。谁不见我。

答曰。无吾我法。斯等之畴则为具足所有身也。如是一类名曰见我。

又问。如今所说吾观其谊。不见我者则为见佛。所以者何。吾我自然佛亦自然。溥首。如来所见何等。

答曰。离吾我见。所以者何。其不见我则为见法。其见法者即为见佛。

又问溥首。无我因缘若成就者则致平等。

答曰。梵天。假使成就诸有形事。宁可谓之致平等乎。

又问。云何溥首。为何所获得致平等而成就耶。

答曰。无所蠲除亦不造证。其奉此者获致平等。

又问。其慧眼何所睹乎。

答曰。梵天。其慧眼者不有所见。其慧眼者不见有为及与无为。所以者何。想念有为其无想念则为慧眼。光曜达者则已超度所有眼迹。以是之故为无所见。

又问溥首。因缘吾我成就平等。比丘由是不获果耶。

答曰。梵天。宁可使令无平等者得果证乎。不为等疗正使遵修不得果证。离于想念乃睹获矣。设处憍慢非平等疗。若有憍慢若不憍慢不得约时。

又问溥首。以何等法而为约时而云约时。

答曰。其法不生亦不今生亦无当生。是则诸法之约时也。吾说约时则谓此矣。

又问溥首。如是生者为何约时。

答曰。如是约时其不生者是谓为生。超度一切诸行所见。斯则名曰为平等也。

又问。其平等者为何谓耶。

答曰。平等吾我及与灭度而不为二。是则名曰为平等也。其平等者无所猗据。是谓平等。所演平均。是谓平等。无利与不利谊与不谊。是谓平等。蠲除一切所可思念。是谓平等。

于时世尊赞溥首曰。善哉善哉。快说斯言实如所云。

说是语时。七千比丘漏尽意解。二万二千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一万比丘离于爱欲。二百天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五百菩萨得不起法忍。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溥首童真为作佛事。

溥首寻时答梵天曰。佛无兴出何所为法。若不作法有所处乎。

又问溥首。世尊不为化无量人至灭度耶。仁者不为不可称计众生之类造利谊乎。

答曰。梵天。无有人类反欲令有乎。

报曰。不也。

答曰。梵天。卿反欲令人物之品成就人乎。

报曰。不也。

答曰。梵天。卿复欲令如来无碍。若无所有令兴发乎。

报曰。不也。

答曰。何所人类。如来所济令得灭度。

报曰。溥首。其法不生。向者所说如兹计之。无有生死亦无灭度亦无所获。

答曰。如是梵天。如来至真不得生死亦不灭度。又复梵天。世尊所化解脱声闻。计于彼等亦无生死。亦无灭度则为灭度。所谓梵天。为灭度者方俗言耳。假托名号。所谓生死亦习俗言。而无终始周旋者也。亦无灭度。

报曰。溥首。谁当肯信此言者乎。

答曰。其于诸法无所著者也。

又问。溥首。其有所猗为何着乎。

答曰。梵天。其有所猗为着虚妄。假使梵天。彼诚谛者则无其慢于此亦不有所乐也。何况当复猗着空乎。是故见诚谛者则无所著。已无所著则无生死。已无生死不离生死。已不离生死。斯乃名曰为灭度矣。

又问溥首。其灭度者为何志求于灭度乎。

答曰梵天。其灭度者名转相因。为诸识行其慧之行。诸行澹泊不有所由则无所处。其无所处斯乃名曰为灭度矣。无处行者则曰永灭。斯为道约时也。无有生者。是乃名曰为四谛也。

于是普行菩萨。问溥首曰。今所说者悉诚谛言也。

答曰。族姓子。一切所言皆为诚谛。

又问溥首。其所言者。虚妄响像亦诚谛乎。

答曰。实为诚谛。所以者何。其所言者皆无处所而无所立。已得自在名曰诚谛。斯一切言悉为诚谛。其诸天人如来至真亦说言教。计斯诸言亦无若干亦无有异。所以者何。一切所说皆如来辞。一切如来亦无所行亦无进退。其有言辞若复演教。皆亦如是言教为教。以是之故一切所言。平等文字以等文字。则能一等于文字矣。已能等一切文字者。则得自在便能平等。一切言辞普行平等。

又问溥首。如来至真岂不分别。贤圣言辞无贤圣辞。

答曰。仁者欲令诸贤圣众为文字教乎。复又欲令无有文字贤圣教乎。

报曰。如是。

溥首答曰。其贤圣文字。无贤圣文字。有想念乎。

报曰。不也。

答曰。是故文字无有想念。假使弃舍一切想念。斯曰贤圣。无有言辞。其贤圣者不以文字有所说也。无有人想亦无法想。犹如伎乐及与大鼓节奏之鼓。因缘有声亦无想念。贤圣亦然。现有所说而有言辞亦无所著。

又问溥首。如来言曰。设聚会者当兴二事。若讲论法若如贤圣而嘿寂然。于彼溥首。何谓论法。何谓圣寂。

答曰。设不诤于佛。不反经法。不乱圣众。斯乃名曰为讲法矣。若思法者。其志佛者离于色欲。所谓法者无为无形。所谓圣众贤圣寂然也。

复次族姓子。其四意止遵修精勤。分别解者斯为论法。心无所念于一切法。斯则名曰贤圣寂然。族姓子。其有精勤分别解说于四意断。斯谓论法。所论于法于平等者。不为平等亦不造取。则名圣寂。若有遵修讲四神足。斯为论法。设复无身无言无心。则名圣寂遵修解说。五根五力则为论法。又若无声不信于法。则无贤圣择取诸法。专精一意而自建立。等成本解脱。于诸法而悉信之。一切所说而悉决了行于智慧。是则名曰贤圣解脱。遵贤圣脱于七觉意。则谓论法等。察于色欲不举不下。得此行者则名圣寂。遵修精勤解八圣道。是则名曰为论法矣。已见种姓之所生处。譬如浮筏。不着于法。不着非法。则名圣寂。族姓子。知其有解了三十七品法之所归。斯则名曰为讲论法。假使于此以法证身则不离身。睹于法者则不离法。其有见者而无本见。若不见二则不睹二。如其所见现在智慧之所见者则不有见。其不见者乃名圣寂。又族姓子。其分别说不我同像。不他同像不法同像。斯则论法。设不得法离于一切文字之教音声言说。弃除憍慢兴发澹泊。其心寂然究竟于行。斯则名曰贤圣寂然。又族姓子。若他众生及余异人。各各睹见斯诸人根为分别说。假使定意若心乱者。斯诸贤圣为寂然也。有所建立而无愦乱。

于是普行菩萨问溥首曰。如今仁者有所论说。吾观谊归一切声闻及与缘觉。无有法说无贤圣寂。所以者何。不能晓了众生根本不究平等。又复溥首。谁当说彼有平等意。谁为顺法住贤圣寂耶。当谓如来为平等也。诸佛世尊乃能晓了。众生根本而常专定。

于时世尊告溥首曰。实如普行族姓子之所说也。诸佛世尊乃能了耳。

于是贤者须菩提白世尊曰。我亲面从世尊启受。告诸比丘。若聚会坐当兴二事。一讲论经典。二遵贤圣寂。设声闻众不奉行者。何因如来为诸声闻说斯法言。当分别说讲论经典。若不尔者贤圣寂然。

世尊告曰。于须菩提意云何。诸声闻众以无所问能有讲论。贤圣寂然而为行乎。

答曰。不也。天中之天。

故须菩提当造斯观。一切声闻及与缘觉。无有法说贤圣寂然。

于是溥首谓贤者须菩提。耆旧。岂知如来所见众生根本。于此所造八万四千行分别说者。宁讽诵乎。耆年于彼以何智慧而观解脱。

答曰。不及。

报曰。卿便定意有三昧。名观众生心。住此定者便能观察见众生心。己心他心而不挂阂。

答曰。不及。

溥首又曰。唯须菩提。如来有言八万四千行。因其所行而分别说。了于医药三昧正受而不动摇。普知一切众生之心。是故须菩提当造斯观。此非声闻缘觉地之所能及。唯须菩提。有淫行人缘以空事而得解脱。如来悉知。若不因空。或复有人而怀怒行睹见瑕疵。因其嗔恚而得解脱。不以慈心。如来悉知。或复有人而怀痴行。因以讲说而得解脱。不以说法。如来悉知。或复有人怀等分行不缘空行。亦不以观而得解脱。不以慈心。亦不嗔恨而得度世。不以劝赞不以说法而得解脱。又复如来。因随说法应其行根。缘厥形类而得解脱。如来悉知。是故须菩提当造斯观。如来禅定讲说尊法。名贤圣寂。

于时须菩提谓溥首曰。缘觉以是不任讲法无贤圣寂。唯有菩萨具足斯法。乃能讲说及贤圣寂。

答曰。如来明其所知靡不通达。

世尊告须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音。整其乱心。菩萨以此三昧正受定行。普具众德等备诸行。

于是溥首菩萨问普行菩萨曰。族姓子。说八万四千行八万四千诸品藏者。是则名曰讲说经法。晓一切想至灭寂定。此乃名曰贤圣寂然。

又族姓子。佛以一劫复过一劫。分别决此所说法义。斯乃名曰贤圣寂然。

彼时世尊告普行曰。族姓子。乃去往昔过无数劫。不可计会无有限量不可思议。尔时有佛。名曰普光如来至真。兴出于世。劫曰名闻。世界名爱见。普光如来爱见世界。丰熟安隐米谷平贱。无患快乐天人繁炽。其佛世界以一切宝合成为地。以众香树而熏香。柔软细好譬如妙衣。等以众宝莲华庄严。爱见世界。有四百亿四域天下。一一四域三百三十六万里。一一城郭纵广四十万里。皆以珍宝自然庄严。一一大城有二十郡。而为部党及诸县邑。一一大城所有国主。典领无量百千居民。又彼人民敢目所睹。但见好喜可意所敬。一切众民悉得念佛三昧之定。以故彼佛世界名爱见。设诸菩萨诣异佛国土。则不以乐于他世界。若普光如来说三乘教。为诸声闻讲说经法。广复加意而解释谊。则兴二行宣畅说法圣澹泊行。东方世界有二菩萨。止在医王如来佛土。一名欲尽。二名持意。诣普光如来所稽首于地。右绕三匝叉手而住。彼佛世界。名清净普说三昧。以一事故界名清净。假使菩萨逮得斯定。则舍一切众想尘劳。便得佛法光明。以故世界名曰清净。过去诸法皆悉清净。当来诸法亦悉清净。现在诸法亦皆清净。此名二清净。所以名清净者。谓真清净。真清净者亦无所生亦无清净。其清净者本源清净。故名本清净。其本清净则一切法。何所法者而本清净空则本净。便皆远离一切诸法。悉为虚妄无想本净。又一切法则以蠲除诸所思想。邪念之事悉为消灭。其无愿者则为本净。一切诸法为不应行。为无所愿堪任究竟。以离自然能为本净。斯则名曰本净明显本净光耀。如生死净泥洹本净亦复如是。如泥洹净一切诸法本净亦然。斯则名曰为本净也。心之显明犹族姓子。虚空无处无所志愿。设姓能一疗治尘劳。心之本净无有处所无所志求。则能蠲去尘劳之欲。斯族姓子。心本清净心为显明。犹如虚空云雾烟尘不害虚空。亦无所坏亦无所照。虚空本净无能污者亦无尘劳。是究竟说永无所污故曰虚空。假使思惟顺如应者。凡夫愚戆言发尘劳。心之本净无能污处以无能污。是故名曰本末清净。设不染污故曰本净。是故解脱为解脱也。斯族姓子。清净世界而普等入。彼时世尊为诸菩萨。而分别说闻斯三昧。心则趣法光明之耀。于时尽意菩萨白普光如来。我身曾闻天中之天。又斯普入当何方便而修行乎。普光佛告尽意菩萨。诸贤至此为族姓子。当行二行。何谓为二。分别说法贤圣寂然澹泊之行。又族姓子。彼之菩萨因从世尊闻。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即时而退。寻便至于别异游观。于化棚阁因而遵行。时有梵天名曰善光。与七万二千诸天梵俱。往诣菩萨稽首足下。适见此已即问菩萨。时族姓子辄有所说。普光如来而聚会耶。诸比丘坐亦说经言。当行二事。分别说法贤圣寂然而无所念。彼族姓子。何谓说法贤圣寂然。

彼时菩萨谓善光梵天。梵天且听粗答所问。如来目观分别说耳度于无极。是族姓子乎。彼菩萨众以此二句。而为众会广说其义。时七万二千梵天。咸发无上正真道意。得不起法忍。善光菩萨得普明三昧。是族姓子。诸菩萨不可制止。无阂辩才兴发难问。谁讲说法。贤圣寂然而开演说。于七万六千岁。宣布二句而发遣之。不得一句之边崖。况复二句。于时如来住在虚空而发斯言。止族姓子。勿得言说兴于诤讼。闻其譬喻诸所言说。如呼声响所因得脱。便而顺从因响便入。其辩才者有所分别。无尽之行不可究竟。吾发意顷于一劫中若复过劫。若是问谊叹彼贤辩。不可究竟不得边崖。卿贤者等不能穷尽辩才之慧。又而复次寂静。佛言。寂然澹泊无有文字谊宜之事。又不以利养如供养利。是为谊宜又所救济心念识之。从如来闻有所解说。则时默然。故族姓子。菩萨一念之顷能叹讼说。百千劫数所演辩才。行此然后当造斯念。而有菩萨。名曰巍巍救护尽意。在于人间而说此语。普行梵天及二菩萨所入之地。省察往昔岂异人乎。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尔时尽意菩萨者今溥首是。持意菩萨今普行是。善光梵天今持心梵天是也。

力行品第九

于是普行菩萨。白佛大圣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诸如来世尊道德高妙。乃能如是获大利义。因从精进而常勤力。其懈怠者虽百千佛奈之何耶。唯然世尊。其为道者当专精勤。

溥首童真问普行曰。仁族姓子。岂能别知何所遵修。名于菩萨为精勤乎。

答曰。假使菩萨遵修行者而有时节。无所思念不舍精勤。

又问。何谓精勤而有时节亦无所念。

答曰。假使行者不想诸法。则而时节为无所念。

又问。何谓如时而无所念。

答曰。设于诸法悉能奉行。睹见平等则为时节亦无所念。

又问。岂可能令见等行乎。

答曰。不也。设见平等者。则便堕于六十二见。不为平等。

持心梵天问溥首曰。其平等者不见诸法乃名平等。

溥首答曰。何故梵天而不见乎。

报曰。除于二事故不有见。无所见者乃为等见。

又问。岂在梵宫为等见乎。

报曰。何等为见。

答曰。其所见者如色无本不造差别。如有所见也。痛痒行识而无有本等不差别。设使溥首。睹于五阴而无本者。则为示现于世间矣。为平等见也。

又问。在于梵宫行何所行。

答曰。尽于诸相则为是行。是为溥首世俗所行。

又问。设使诸相灭世心相者。云何尽于心相行乎。

答曰。溥首。世间之相不为尽也。

又问。何谓分别为诸相行。为世间行。

答曰。其都尽者则无所尽。其有尽者而不可尽。

又问梵天。如来至真岂不有云。其尽法者谓有为事。

答曰。其尽法者未曾复尽。如来说曰。其尽法者谓有为事。

又问梵天。何谓名曰为有为事。

答曰。其尽法者名曰有为。

又问梵天。有为之事为何所立。

答曰。住于无为自然之处则为有为。

又问。有为无为。斯诸法者有何差别。

答曰。有为无为诸法之者。以方俗事言有差别。方俗说斯是为有为此为无为。其有为法及无为法。则无殊别法无有异。

又问梵天。所言法者为何谓耶。

答曰。所云法者无有差别。是谓为法。

又问。何谓为言。

答曰。有所嘱累有所讲说。是谓言说所以者何。一切言说平等相像。如来分别为平等也。有所说者不为差别。是故名曰为言说也。又复溥首。一切所言为无所言。斯则名曰无所逮得。为佛所言平等觉者。不有所获无所言行。

又问。何谓平等觉佛所念行。

答曰。不行于色不行诸相不行于法。

又问。难获之相而有说法为念行乎。

答曰不也。其有相者法则无本。无有真实而不差别。此为如来之所念行。其所行者为无所行。亦无有本亦无所说亦无所失。

又问梵天。云何如来成平等觉。

答曰溥首。如来晓了一切诸法悉为本净。自然无本逮平等觉。以故因号平等正觉。

志大乘品第十

于是普行菩萨白世尊曰。何谓大圣名于菩萨志于大乘当何以观。

世尊以颂答普行曰

 若志求佛道  未曾慕于色 如色道亦然  斯为意慕道

 色与道无异  行者亦如兹 所愿无所坏  则道第一慧

 无坏义道义  道者无利义 其修第一义  乃为志求道

 于阴求佛道  众种及诸入 晓是为等觉  与道无差别

 如使不受法  无上下中间 亦无所弃捐  乃为志求道

 若法若非法  不想此二事 以不获两缘  乃为志求道

 有为则二事  无为则无二 弃捐分别事  乃为修道行

 而超度凡夫  住立于寂然 不得贤圣果  世众祐无著

 观于世间法  处俗如莲华 遵修尊妙行  乃为志求道

 于世所在游  于彼而造行 俗人所缚着  明哲则解脱

 不畏于生死  菩萨志性强 无怯而坚固  修行于佛道

 设使晓了者  分别于法性 于法与非法  一切无所想

 不释离诸法  专修于佛道 未曾有堕落  彼道无有想

 诸法无有相  譬之如虚空 无相不无相  明者不念斯

 于行勇方便  善权度无极 则令他众生  具足所志乐

 常总持正法  住立于平等 是则为正法  在典无众念

 诸佛虽兴出  则为无所起 常住于正法  斯能奉经典

 一切法现在  如法及非法 所说亦如斯  则住于无本

 遵修微妙道  而不了魔事 于诸法亦然  则不受道教

 志愿于佛道  而以建行慢 则无有慧教  所说无所获

 诸佛慧无量  于法不着法 于彼无所猗  斯道度彼岸

 布施志于道  心乐于施舍 降伏一切有  不着于佛道

 法不可得胜  亦不可奉受 诸法亦如是  不得心形像

 致究竟解脱  晓了一切法 彼修愍哀句  则为无诸见

 彼等计吾我  则无有二事 不处于贡高  不慕诸所有

 一切行布施  劝助于佛道 布施及道德  不处计有二

 禁戒无所行  常立于正道 亦无有想念  言吾立禁戒

 无为无所生  圣达了禁戒 以故戒清净  解结如虚空

 身如镜中像  言如呼声响 了心若如幻  不以戒念慢

 斯则遵师教  彼乐于寂然 灭除一切恶  澹泊度无极

 所谓禁戒者  则无有二事 悉分别法性  此戒则无漏

 忍辱度无极  堪任一切患 众生亦复然  平等立众想

 不猗于虚空  诸法无所住 彼无有骂詈  则亦无所有

 设节节解身  心不怀怒恨 其心无所住  亦不处内外

 自观立四众  如能忍怨仇 终不为恶行  忍辱犹若地

 现在还致此  乃名曰忍辱 斯一切众生  不能令嗔恚

 劝助乐大乘  势强无所畏 其心意所行  未曾有所著

 因从始原际  生死不可知 则以一人故  誓被大力铠

 其法未曾生  岂能有坏乎 颠倒之处力  不了于本际

 诸种立天眼  法性无思议 晓了如是者  不起无所尽

 众生不了斯  诸法与非法 常精勤此义  颠倒于放逸

 诸佛不得入  究竟无所有 无行常被铠  观精进差特

 选择一切法  如幻若野马 彼获无坚恶  犹如观虚空

 思想于虚伪  猗着无所益 以故说平等  得至于灭度

 以此精进义  遵修无所坏 行所行离行  精进最为上

 道行为寂然  遵修于空义 勿信于虚伪  厥意畏生死

 勇猛乐闲居  明无常如圹 慧者娱乐禅  神通度无极

 如聚闲居然  所住志平等 威仪无想念  在在意常定

 本净等于法  寂然无诸漏 信乐于解脱  于度常等定

 斯均等怀来  恒立于平等 不诤乱平等  是故曰平均

 不为心见惑  道心一切普 开化于众生  是故曰平等

 常念于诸佛  如来则法身 于色无所著  是故曰平等

 意念行经典  若法与非法 其心靡所念  是故曰平等

 心念于圣众  谓众则无为 离于数无数  明达于禅定

 普见诸佛土  十方诸众生 于眼无有色  不想行有二

 或闻一切佛  所可说经法 不以耳音声  退转为二想

 一切众生心  一心悉知之 无人亦无意  则无有众想

 识念亿万垓  犹江河沙劫 亦无有前后  所知为若兹

 游达亿千国  现神足无限 于时明哲者  身口心不乱

 能分别经典  辩才而独步 讲说亿千劫  法性无所失

 智慧度无极  方便了五阴 遵修无所戏  为人说经法

 晓了因缘便  弃捐所分别 其以尘劳故  则了诸清净

 因缘得解脱  信无有诸见 如是晓众事  诸法无形像

 自睹见佛身  观空悉能忍 觌终始灭度  一切无所有

 了智慧本净  于世罔所念 以离窈冥众  乃为修道行

 斯乘为大乘  佛慧无思议 抚照于众生  劝此无上乘

 计一切诸道  斯乘为最尊 如是于彼乘  佥了一切学

 假使一切人  靡能限此乘 吾等大乘者  听省济群生

 其建志大乘  犹譬如虚空 未曾有贪淫  于众生无著

 虚空无边限  无色不可见 大乘亦如兹  无限无有漏

 假使一切人  志学于此乘 受使亦如斯  是乘为殊特

 设于百千劫  所遵行乘者 叹德不能尽  大乘之功祚

 则弃捐无碍  睿达得自在 假使此尊经  有人执斯颂

 终不堕恶趣  然后得自由 在天上人间  敬斯经亦然

 吾当授其决  悉使得佛道 若闻此经者  最后不恐惧

 斯等有正法  则立于雅典 便为转法轮  住此经如是

 一切思惟之  退转于生死 则近等正觉  持是经如是

 其执持斯经  则巨勇猛力 降伏众魔兵  大进无极慧

 犹如锭光佛  授决得法忍 其敬此经者  吾亦当授决

 诸佛无由生  救世护吼导 若讲斯经者  则为造佛事 

佛说此颂时。分别音声行之所趣。十千天子则发无上正真道意。二千菩萨得不起法忍。千比丘漏尽意解。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诸法眼生。

行道品第十一

尔时溥首白世尊曰。今日吾省大圣所说分别厥义。其有志愿求佛道者。则为希慕于邪见矣。所以者何。唯然世尊。因获邪见逮佛道耳。欲有所得故发志愿。则为方便至于邪见。所以者何。天中之天。又见其道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道无所住以是之故不当志愿。譬如男子而取叚铁。烧着火中不欲愿火。不当手触。所以者何。烧人手故。火不自烧取者烧耳。其有志愿求佛道者。则为求火而自烧耳。唯然世尊。道无志求以度二事而无所趣。喻如男子志愿虚空吾欲游步行于空中。其人不能行于虚空。

溥首又曰。无能成立于虚空者。其达道意如虚空者。道无所住则度于二。假使菩萨无有二想建立道意。设有菩萨兴为二想志求佛者。若念佛道念于终始。设念道者则念邪见。假使念道念灭度者。则非菩萨不为行道也。

于是持心梵天问溥首曰。菩萨何行应道行乎。

答曰梵天。若有菩萨行一切法。而于诸[-+]悉无所行。是为菩萨钦崇道行超诸行性。斯谓梵天为菩萨者遵尚道行。

又问溥首。何谓菩萨超诸行界奉修道行。

答曰。离一切着及诸想行。亦复释置眼耳鼻口身意。如是行者则超行界。

又问。设使超度为何谓也。

答曰。平等于乘则为超度。等一切法乃为道耳。

持心又问。道云何住行者方便。

答曰。如彼道矣。

又问。其道云何。

答曰梵天。又其道者无去来今。是故菩萨净于三场住于佛道。设如过去若如当来复如现在。意罔所趣则无行念。如是住者则无所住普住一切。若此住者则得达至于诸通慧。

又问。何名为诸通慧。

答曰。悉达一切不以为智。是故名曰为诸通慧。

又问。何谓为慧。

答曰。所以谓慧无差别故。无异念故。又如众生所有亦如悉无差特。

又问。何谓众生。

答曰。其名本净众生澹泊。以是之故其名本净。众生如是等无差别。假使有念道有差别。众生不同则不顺道。设道如此众生亦然。以是之故无有差别。则不得归为差别也。又吾我等道亦平等道。以平等吾我亦等。犹斯之故故无殊别。所以者何。众生无我亦无有身。以故无差如身无异。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持心又问。如来所说至诚无虚。所以分别斯诸法矣。

答曰。如来未曾分别说法。所以者何。如来不得于诸法也。况当分别。

又问。如来岂不现法教乎。是则有为是则无为。斯为世事斯度世行。

答曰。所趣云何。孰为于此分别身行为言教乎。

报曰。不也。

溥首又问。所谓身者则便起身而灭尽乎。

答曰。不也。

报曰。如是梵天。所可言曰法言教者。斯则为兴虚空言教。其无言教亦复如是。有诸法者所可言教。法无所起亦无所灭。无所言教为法言教。设使无法亦无言教。斯则无言。所以者何。如诸法教。其无言教亦复如是。是故名曰无所言教。如来所住则无所住。无所住者故曰无本。

叹品第十二

于是四天王天。帝释梵忍积天。来在众会。则以天华供养散佛。致敬以讫而说斯言。若族姓子族姓女。假使得闻溥首童真。所说经法欢喜信者。则便降魔及外异学。所以者何。则离一切诸见之想。设令闻说此深妙法。不恐不怖亦不怀懅。则为诸佛之所建立。法流布处则为如来。游其土地闻此法者。则当察彼为转法轮。若于郡国丘聚县邑洲域大邦游步经行。睹此经典所流布者。终不为魔之所得便。亦不迷惑亦无所猗。于往古世悉造行已。若人耳闻斯经名者。以比丘句不求灭度。不用魔事当受斯经。唯然世尊斯经典者。若逮法明。吾等悉信不敢违失。如来溥首梵天之教。设若睹见彼法师者。吾等当观如见世尊。当从其人听受法典随侍法师。此族姓子。常为诸天之所拥护。假使有人得是经典书读诵持。无央数千诸天子。俱共行听受会中所说。

咏德品第十三

尔时世尊。赞大众会及释梵曰。善哉善哉。如尔所云。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持用布施。若一得闻此经法者。斯之功德出彼福上。

佛言。置是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正使江河沙等。满中七宝持用兴福。不如再闻是经法者。其功德本出于彼上。族姓子族姓女。设能得闻此经典者。若为利养若为荣色。若为财业若为眷属。为法之主生于天上。若在人间求望丰饶。若为邪术异学之法。若求音声博闻多识。又志自在为坚固慧慕得善友。若求神通三达之智。欲获一切善法功德。若以觉意安立众生令无苦患。若求无为。族姓子族姓女。当闻是经受持讽诵广为人说。吾未曾见有受是经至心奉行而无获者。今佛殷勤嘱累尔等。若有从人得闻是经。从师和上而听受者。佛不睹见一切世间及俗供养。有能奉敬报其恩者。所以者何。度世之法不以俗养而可毕了。其度世法俗间之供不可相比。则于世间而无所著。世俗之法不可净毕非劳冀法。非以世俗希侥供法而可毕了。一切报应而有反复。斯经典者无有异事。反复之报如所云法。度于驰骋而无所行。斯则为行。其有成就则为恭敬于法师矣。则为净毕一切报恩。若入郡国县邑。有所服习分卫之具多所福度。此等之类奉如来教。遵修如命则得超度。踰于众冥则竖幢幡。斯等勇猛而能战斗多所降伏。则为师子离诸恐怖。则为龙象自抑制心。则为神仙所言至诚。超越一切诸邪异学。以为良医疗一切痛。为不畏难说深妙法。斯等布施舍一切尘则奉净戒。寂然澹泊度于无极。以离吾我及所有身。为大精进至于无为。于无数劫患厌终始。乐于禅定具足一心。为大智慧而能分别一切章句。晓了示现诸慧之谊则为大德。无数百千福不可计。相自庄严慧不可极。便为覆盖日月之光为大势力。于十种力总持力要。斯等俦伦则为大云。阐法雷音注大法雨。则能灭除一切尘劳。先获第一无为灭度。则护生死慰除恐惧。则为锭明照耀众冥畏。忌魔网则为救济令得自归。则为一切众生之度则处佛树逮得法眼。而以得睹诸法无本。晓了空法建立大哀。住无极慈则得亲近。一切众生背卑劣乘向于。大乘。烧诸颠倒坏未平等。越度名字而举德号。则立道场降伏众魔。于诸魔界而得自在。则转法轮召诸贤者。佛设一劫复过一劫。咨嗟叹此正士之事。不能究竟得其边际。功祚巍巍嘉庆如是。唯有如来辩才具足。能歌叹此奉持法者。

等行品第十四

尔时于彼众会之中。有一天子。名现不退转。白世尊曰。何谓奉法遵经典者。

世尊告曰。天子欲知奉法遵经典者。能崇顺诸法。是则名曰奉遵。于法若能崇顺一切法者。此则名曰奉修于法。所以者何。其不崇顺于诸法者。则不造法亦无不造。有所作者为无所作。斯则名曰奉修于法。若不遵修诸善德本亦无不善。斯则名曰奉修于法。亦不有漏亦无不漏。亦无有罪亦无不罪。亦非世俗亦非度世。亦非有形亦不无形。亦非生死亦非灭度。亦无所行亦无不行。斯则名曰奉修于法。若能奉行一切诸法。斯则名曰奉修于法。无有法想而奉行法。斯则名曰奉修于法。其自说言。吾遵行法不为奉行。其奉法者而悉蠲除一切诸法。则为奉法。其于所行而无所行奉行于法。斯则名曰奉修于法。于时现不退转天子白世尊曰。假使大圣而于此中不行至诚。斯等之类不为遵奉不应顺法。所以者何。奉至诚者无有终没不住生路。何所奉行。住平等路乃为行耳。唯然大圣。奉行平等者则无邪法。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平等而无殊特。

于是持心梵天问现不退转天子。尔为奉行于此行乎。

答曰梵天。吾当奉行。假使世尊说三行者。便当奉行于二事矣。有所行者。若所行已则无所行。又复梵天。吾已奉行离诸二行犹若诸法。奉行诸法亦复如是。遵法亦如所修亦如斯。则名曰奉修法矣。

又问天子。未曾得见此佛土乎。

答曰。吾未曾见于斯佛土。

又问。岂为不想斯佛土乎。无应不应。于所见者而无所见。

答曰梵天。今者吾身亦不有想。亦无不想无应不应。吾以曾见亦未曾见。

又问天子。天子所见为云何乎。

答曰。吾未曾见诸贤圣士。一切凡夫愚戆之类。度诸恶趣亦复不度。如是梵天。其平等者则得度矣。名曰正见。睹未曾见。亦无有名。亦无所趣。眼不别识。耳鼻口身意。意不别识。亦复如是。其有所见如无本者。其如眼者吾我亦然。其无本者则无所见。斯平等见。

授现不退转天子莂品第十五

尔时天帝释白世尊曰。唯天中天。犹摩尼珠所入着处。则于其处人目睹见珠之光明。如是世尊。斯诸正士奉行具足无思议法。自在所游普则悉以法宝光明而自恣照。辄便修习显曜本际。堪任自由而演辩才。其自恣者则于诸法无所倚着不着彼我。自恣辩者则无反耶。亦不颠倒常得自在。自恣辩者净于往古。不得当来不见现在。自恣辩者信诸不信度诸不脱。自恣辩者摄诸憍慢。开化自大使无异决。自恣辩者至令诸魔不得其便。有所听省超度魔事。自恣辩者其诸善法未加劝者。则令兴发善法。已生进不违忘。尘劳若起使蠲除之。尘劳未兴令不得生。自恣辩者其诸菩萨未被德铠使得被之。其以被者则不退转。自恣辩者不断正法将护正典。以是比例辩才之谊。则能降伏一切异学。所以者何。计于小兽终不能堪师子之吼。见于师子不能自进。何况入窟游树间乎。如是世尊。一切异学不能堪任演于无上师子之吼。

于是现不退转天子问帝释曰。向所云师子吼。何谓拘翼师子吼乎。

答曰。天子。其于诸法不可倚着亦无言说。此则名曰见师子吼。睹无所倚言乎寂然。其有倚着寂然行者。为师子吼为虫狐鸣见平等处。有所说故。又复天子。尔当复说。

何谓所为为师子吼。

天子答曰。拘翼欲知。其不倚着于如来者亦无言说。何况其余异因缘耶。是故名法为师子吼。奉平等教曰师子吼。讲说一品曰师子吼。闻有所说而不恐畏曰师子吼。若说经法不起不灭无有自然曰师子吼。处于尘劳而不怀结。无有合会亦不解散。说如斯法曰师子吼。所以言曰师子吼者。若能专至不计有人而无吾我。一切诸法假习俗言。所以言曰师子吼者。而以专一显扬空法。所以言曰师子吼者。口有所讲护于正法。所以言曰师子吼者。蠲除一切众生苦患。当成佛道宣畅斯教。所以言曰师子吼者。所念财业清净之本。而知止足赞扬斯教。所以言曰师子吼者。在于闲居不择所行。布施之本而造元首为师子吼。不舍禁戒为师子吼。等心亲友及与怨敌为师子吼。不释宣远亦无所近为师子吼。除诸尘劳为师子吼。等观智慧为师子吼。

天子说是师子吼时。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百千伎乐不鼓自鸣。其大光明普照世间及诸天宫。百千天人举声叹曰。吾等为已于阎浮提再见法轮也。用此天子师子吼故。

尔时世尊寻即欣笑。佛正觉法假使笑时。无央数光从佛口出。青黄赤白黑紫红色照于无量不可计会诸佛世界靡不周遍。上至梵天悉皆覆蔽日月之明。绕身三匝还从顶上入[*]然不现。

持心梵天即从坐起。叉手向佛以偈颂曰

 诸通慧殊特  普知一切有 皆悉分别了  三世众生行

 随宜所信喜  而以慧解脱 其心有超异  一切悉授决

 诸声闻缘觉  悉非是其地 佛慧为若兹  无量持无限

 晓了众生心  何因说所趣 度脱于众生  殊胜难可当

 从意之所乐  善拘怀除秽 其光明这出  蔽日月释梵

 通照铁围山  亿垓诸须弥 愿说其旨趣  何缘而感欣

 嗔厌以永除  能仁寂澹泊 慈愍普观察  天上及世间

 视佛无厌足  睹体得利安 所因欣笑者  安住说决义

 选择察诸法  自恣如虚空 若云雾电[*]  虚若聚沫幻

 见所有如梦  若如水中月 善哉演说意  何故而欣笑

 除一切想见  能仁超度空 诸通慧消灭  常离诸想着

 则无三处愿  禅定以平等 所以奋光明  唯正分别说

 无文字言辞  不着于音响 安住为说经  不慕众生法

 一一了众会  欲令晓佛慧 知神足根力  最胜善哉说

 佛者为医王  蠲除一切苦 勇猛御至安  济愚戆放逸

 力势超钩锁  人众悉归命 光说人神尊  何因而欣笑 

佛告持心梵天。见现不退转天子乎。

对曰。以见。天中天。

佛言。梵天。现不退转天子。三十二不可计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曰须弥灯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世界名善化。劫名净叹。其佛国土当有二宝。以绀琉璃紫磨金色。淳菩萨众降伏魔怨。所居室宅衣食被服。当如第六化应声天。如来殷勤多所开化。

于是持心梵天谓现不退转天子曰。如来已为授仁者决。

答曰。如来已为见授决矣。犹如无本授无本决及与法界。授我之决亦复如是。

报曰。又以无本及与法界则无有决。

答曰。如来不授于无本法界之决所说授决。一切菩萨亦复如是。不当睹于有所授决。

又问。仁者不从住由正觉。净修梵行分别晓了如佛授决乎。

答曰。梵天。其无所习此等畴类乃修梵行。

又问。何谓其无所习乃修梵行。

答曰。其不习于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此等之伦乃修梵行。复次梵天。无所习居不用我居。不习有人不习有寿不习有命。斯等之匹。乃修梵行。举要言之。假于诸法不习诸法。是乃名曰净修梵行。

又问。所言净修梵行为何谓乎。

答曰。净修梵行不住二道。此之谓也。

又问。不住二道为何所立。

答曰。不住二道则为建立一切法言。所以者何。无所立者则为贤圣之所遵修而得超度。

又问。遵修何等为道行耶。

答曰。有遵修行者不堕于行亦不离行。亦复无有行于法者。亦复无有离于法者。是则名曰遵修道行精顺如应。

又问。以何等行而为道行。

答曰。无见无闻无念无知。无教无得亦无造证。于一切法而无所行。是则名曰遵修道行。

又问。何谓菩萨坚强精进。

答曰。假使菩萨而不见法行有一事。亦复不见有若干行。是谓菩萨坚强精进被戒德铠设于法界而无所坏。已无所坏则无所近。亦不离法亦无所违。不见尘劳亦无结恨。是为菩萨第一之行。为精进也。不举不下于一切法奉修精进。假使梵天。无身因缘无口因缘无心因缘。是为第一精进之行。

于是世尊。赞现不退转天子曰。善哉善哉。如汝所云。

复告持心。如是梵天。如今天子之所说者。是为第一精进之行。其无身行亦无口行亦无心行。

佛告梵天。吾念过去往古久远世时。一切知节寂寞之德。专修精进恭敬奉事。处在闲居而学博闻。于众生类而行慈愍。以何等行一切遵修暴露精进。如来不见授于无上正真道决。所以者何。坐以住于身口意故。

尔时梵天。如是色像遵修精进此具足行。如今向者天子所言。然于后世见锭光佛所见授决。当于来世而成为佛。号曰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是故梵天。若使菩萨疾欲受决。当以是比遵修精进。晓知诸法而无所行。

梵天问曰。何谓世尊而无所行。

世尊告曰。究竟平等。正均空无而为精进。

何谓究竟平等正均空无而为精进。

答曰。过去心灭当来未至现在不住。其灭尽者则不复起。设使获者无有起想。如是住者常无所住。其为法者设使正法平等兴者则无所起。无所起者便无过去当来现在。设使无有去来今者。便为本净则无所起。是为梵天究竟平等。正均空无而为精进。如是菩萨。疾得授决则逮法忍具足众行。

佛谓梵天。设使菩萨于一切法而无所习则曰布施。而不将护一切法者则曰奉戒。若不思念一切诸法则曰忍辱。而于诸法无所因缘则曰精进。而以平等一切诸法则曰定意。于一切法而无所想。则曰智慧。斯则名曰不造增益。亦不损耗无作不作。常行布施无所悕望。护持禁戒而等同像。遵修忍辱内外清净。奉行精进具足成就。禅定一心悉无所著。钦尚智慧而无有想。如是忍辱具足行者。菩萨备行普现众行悉无所著。以无所著等于世法。得利不喜无利不戚。咨嗟毁呰获名失称遭乐逢苦。设以值此不动不摇。不以增减不喜不戚。已过世间之所有法。不以苦患亦不以恼不以肃震。无念不念则无二事。离诸因缘趣无二法。其堕二见发于大哀。而兴己心开化众生。是为梵天第一精进。用获无我为忍故也。则向群黎入大悲哀。所生之处摄取救护。

佛说是精进行时。八千菩萨得不起法忍。佛悉授决当得无上正真之道。皆同一字。名曰坚强精进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各各兴于异佛世界。

尔时大迦叶白世尊曰。譬诸大龙而欲雨时雨于大海。此诸正士亦复如是。天中之天犹如大海。而兴是像放大法雨。诸大正士则为巨海。心亦若斯。以真实性而演法雨。

佛告迦叶。如尔所言。此诸大龙不以贪嫉。而不雨于阎浮提也。用阎浮提天下之地。不能堪受大雨之渧。设使迦叶。斯诸大龙而出大雨。雨天下者令阎浮提郡国县邑山陵溪谷。漂没永尽如漂树叶。以是之故。诸大龙王不放大雨雨阎浮提。如是迦叶。斯诸正士不惜法雨。而不为人及众生类演出法泽。

又复迦叶。若器堪任应佛法者。斯诸正士则没海意觉诸众生。如其心念演出法雨。譬如迦叶诸龙雨时。堕诸大渧犹如车轮。大海悉受此之大雨。不以为足亦不充满。此诸正士亦复如是。若于一劫若百千劫闻所说法。又于诸法不增不减不以为满。譬如迦叶彼于大海。处处诸水万川四流。归于海者会为一味碱苦如盐。斯诸正士若干音声。各演异教而令闻法。适省听已悉归一义。为解脱味趣空无味。譬如迦叶大海之中。而有清净无垢之宝净洁无瑕。则以不受不时之水亦不受秽。此诸正士亦复如是。清净无垢不受一切结恨懈厌嗔怒之瑕。譬如迦叶大海之中。而极幽深难得其底边际难限。此诸正士亦复如是。所了圣慧而甚邃远。心入玄妙幽奥难量。声闻缘觉所不能及。譬如迦叶大海之中。蓄无央数不可计水。此诸正士亦复如是。积聚种殖不可限量。智度无极。合会诸法故喻大海。如是色像则曰正士。譬如迦叶大海之中。积聚无量若干种宝。此诸正士亦复如是。以若干教无量法宝自然充满。譬如迦叶大海之中。有三部宝真身之宝。清水之宝为财业宝。此诸正士亦复如是。说经法时从人根原。心所应脱而令得度。得声闻乘或缘觉乘或至大乘。譬如迦叶大海之中。稍稍广大水渐流入转成深广。菩萨如是志诸通慧行诸通慧。渐得成就于大圣道。譬如迦叶大海之中。不受死尸不与同处。此诸正士亦复如是。不习声闻缘觉之心。不与同归。不与贪嫉毁戒结恨懈废嗔恚心者而与同归。不与懈废乱意恶智所行者而同归也。不与吾我人寿命见者游居。譬如迦叶若火灾变消竭川流。大江渊池悉以枯涸。然后大海乃尽无余。如是迦叶。流布正法普诸土地。先以施行习正法。然后施于海意众觉。诸正士等正法归之。

又复迦叶此诸正士。宁弃身命不舍正法。诸正士党流布正法。不当复为造如兹观。譬如大海有如意珠。名曰金刚。诸宝等集踊出七日。上至梵天而悉烧化。及诸世界三千大千佛土悉尽无余。乃至他方。

佛言。迦叶。其如意珠诣异世界当见烧坏。未之有也。如是迦叶。此诸正士尽一切法兴显发起。于七正法令世依怙。便复游至他方佛土。何谓为七。诸外异道随亲恶友堕邪见行。转相贼害受堕诸见。坏诸德本不得等时。是为兴显发起。于此七法。斯诸正士为如应器。见众生本游彼佛国不离诸佛。常见正觉听于经典。劝化众生殖众德本。譬如迦叶无央数人含血之类。依于大海游居其中。菩萨如是。无央数人众庶之类。悉来集会而依倚之。游居同归归于三趣。何谓为三。生于天上具足人间成就灭度。譬如迦叶大海之中龙阿须伦而得自在。此诸正士亦复如是普悉降伏一切魔众。

于是耆年大迦叶启问世尊。唯天中天。计于大海尚可测量竭其边际。此诸正士不可限量得其崖底。

世尊报曰。迦叶。欲知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诸尘。尚可数知。斯诸正士至真之行。不可思议究所归趣。

于时世尊说此颂曰

 犹如大海  一切之水  而悉受之 不以厌足  志求法者  亦复如是

 好乐正典  不以充满  犹如大海 受无量水  悉来归之  而不拒逆

 聪达之等  亦复如是  不以智慧 而为具足  大海不恶  污浊之潦

 其诸清流  亦复归趣  遵修行者 亦复如是  而不受诸  尘劳垢秽

 犹若大海  不可限量  极广弘远 不可卒知  智慧德海  亦复如是

 众生度人  无能解畅  大海之中 若干归趣  万川四流  合为一味

 若干种人  佥来听法  悉归一乘 同谊之典  非一品类  号曰为海

 前者成海  而得建立  无所畏者 志愿如兹  普为众生  而兴道意

 譬如大海  众宝积聚  则在于彼 而无所著  诸菩萨众  亦如积珍

 而以显发  成于三宝  犹如江海 而有三宝  虽尔其海  亦无想念

 群圣达士  说法如斯  则以三乘 开导众生  犹如江海  稍益广大

 众流悉归  而得充满  诸菩萨众 志诸通慧  用群萌故  常遵修行

 犹如大海  不受死尸  其海之法 则为如斯  建立菩萨  求道如是

 不将慎身  不与同归  犹若海中 而生众宝  须弥为妙  处立坚固

 劫烧起时  终不能焚  便则超游 异佛世界  正法灭时  亦复如是

 强精进者  而揽持之  已观察见 无任器者  便则往诣  他方佛所

 溪谷江河  泉原枯竭  然后海水 乃为消涸  劫烧起时  则为若兹

 大千世界  悉亦崩毁  凡夫之众 行在国土  假使正法  已没尽者

 勇猛之徒  护法如斯  朽弃躯体 不惜寿命  已觉正法  欲消灭尽

 正觉现在  若灭度后  斯等志性 清净如是  建立法者  所当遵修

 如亿众生  依怙于海  非一品故 而有斯处  其大名称  志愿如是

 一切众庶  心普得解  尚可限量 分别知之  于佛世界  诸有大海

 斯等所行  不可别知  缘觉之众 及诸声闻  无有等伦  况复出表

 诸菩萨行  坚强精进  心如是者 宜为稽首  当得佛道  开度黎元

 斯为众宝  譬如巨海  当供养此 常福德田  此为良土  上妙医王

 疗治一切  诸疹疾者  便为救济 受归度脱  将护灯锭  为显光明

 于闇昧世  兴明彻眼  其得眼者 进成甘露  则为帝王  常曰法王

 斯为天帝  多思谊利  亦为梵皇 思惟四禅  则便转于  正法之轮

 斯则导师  开示涂路  处在诤讼 为现蹊径  则为勇猛  多所降伏

 蠲除诸尘  为清净士  遵清白法 如月盛满  演放光明  犹如日出

 智慧超卓  如须弥山  处于三界 为雨甘露  斯等难当  犹如师子

 其心调柔  譬如贤象  若如大地 载诸山陵  降伏一切  诸外异道

 行常鲜洁  譬若如水  威曜难当 其若如火  无所挂碍  犹若如风

 以离懈废  又若如地  斯等弃慢 拔离嗔恚  为如药树  无有想念

 其戒清净  无著莲华  于世八法 无有依倚  所行譬如  优昙钵华

 无数亿劫  音声难致  于诸人尊 则有反复  为住佛教  不断正典

 志愿坚强  为怀愍哀  遵固慈心 喜悦超绝  则以救护  于五色欲

 善求合会  最胜财业  斯等布施 而有殊特  所奉禁戒  则无等伦

 以忍辱力  秉意勇猛  精进解达 而不厌惓  斯等禅定  神足通慧

 往至佛土  无量亿垓  得见诸佛 逮闻经典  如其所闻  则便习持

 则能畅了  众人之行  随其所应 所信诸根  安隐谛学  善权方便

 则为外道  显示证明  便能通辩 一切诸法  佥然和同  分别报应

 而能解了  因缘法律  离吾我见 常在平等  便以观察  如应顺法

 则为曾更  出家学矣  过去当来 一切诸法  已住于法  综了法界

 敏识空慧  而无有形  则能兴发 差特矜哀  便能摄护  勤苦众生

 遵修解脱  所当行法  计有吾我 而有妄想  愚騃所行  随邪放逸

 斯等晓练  虚伪之法  而则讲说 蠲除诸见  无常为常  空谓有实

 以苦为乐  非身谓身  凡夫之士 摄取颠倒  而不分别  生死之际

 若能政理  摄颠倒原  则知无人 无寿无命  已能净修  平等行者

 则晓非常  苦空非身  迦叶斯等 名称功德  所趣御之  犹若持地

 令闻无量  慧不可限  若能遵修 菩萨亦然  设使周满  三千世界

 悉以敬侍  建志菩萨  供养罗汉 复倍是数  终不能及  逮菩萨志

 吾亦建立  斯等之类  过去正觉 当来如是  又今现在  十方圣尊

 为诸建志  欲得佛者 

  建立法品第十六

于是持心梵天问普首童真曰。愿劝如来至真等正觉。令此经典于后末世五浊俗时建立流演。

普首答曰。于梵天意所趣云何。如来岂为班宣申畅于此法乎。欲令如来建立法耶。

报曰不也。

是故梵天。一切诸法无所建立。亦无有念亦无言说。故无流演亦无所护。其欲建立斯经典者。则为欲成立虚空矣。设使菩萨归趣斯典非为顺法。菩萨普入一切径路而无诤讼。又菩萨者于诸众会假现名耳。说经法者则当如兹不为听经。所以者何。无所闻者乃为听经。

又问。普首。此为何谓。无所闻者为听经乎。

答曰。眼耳鼻口身意。无所流闻乃为听经。其有染污于诸入者则无所闻。便在于色声香味细滑欲法。斯等听经则为虚妄。

时诸会中诸天子众。三万二千比丘。五百比丘尼。三百清信士。八百清信女。斯等咸闻普首童真之所说法。应时逮得不起法忍。各各举声而歌颂曰

 如是普首  诚如所云  无所闻者   乃为听经 

持心梵天。问诸得法忍菩萨曰。卿族姓子。岂为得闻此经典乎。

答曰。已闻梵天。无所闻故。

又问。贤者云何晓了斯经典乎。

答曰。如无所知无所不知。

又问。贤者为何所获逮法忍乎。

答曰。建一切法。

又问。当以何缘归趣法乎。

答曰。无所至者则归趣法。

又问。诸贤现在目睹法乎。

答曰。梵天。于一切法现在己身众生志性皆为本净。

时众会中有一天子。名离垢英。问持心曰。假使梵天。若得听闻斯经法者。如来则为授决处乎。

答曰。辄便授决。当得无上正真之道。所以者何。其法典者则为亡失报应之果。积累一切众德之法。便降伏魔及与怨仇。斯经典者寻离一切贪欲之诤。多所劝化而令喜悦。设有信乐斯经典者。心怀欣豫而谛执持。则获贤圣平等究竟。而善执持斯经典者。一切诸佛加威护之。设天上世间诸天人民阿须伦。而专念向斯经典者。得不退转不见侵欺。又斯经典至于道场。惠施真谛诵习佛法。其有不学则为断绝于正法轮。又斯经法决诸狐疑至贤圣路。谛听经典。至解脱故。谛持经典。欲执御故。谛说经典。用福庆故。善护经典。好法训故。加施安隐为经典者。归灭度故。不断经典。坏魔异学故。当晓归命于斯经典。众祐无著故。斯经典者多所悦喜。明达法故。斯经典者多所踊跃。为慧解故。斯经典者御智慧音除一切见。所归趣故。斯经典者为导慧响。坏愚痴故。斯经典者为善应。顺随其所入故。斯经典者。善究竟诚。次第美辞故。斯经典者分别义理。说第一故。不舍经义不获圣慧。斯经典者则为帑藏。给诸虚匮无有热恼。济众盛煮等诸音响平等为食。遵修慈心乐为禅定。积累精进为诸懈怠。以禅定意济诸乱意。则以光耀照诸邪智。梵天欲知。斯则建立于经典矣。一切诸佛之所将护。

时天子说此经典功德所训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

世尊赞彼天子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今此天子本昔曾闻斯经典乎。为从过去如来启受之耶。

佛告梵天。此天子者从六十四亿诸佛所悉得听闻。

又告持心。离垢英身。过四十万劫当得作佛。号宝[*]如来至真等正觉。世界曰宝积。其于中间诸佛世尊所兴起者悉供养之。当复得闻于斯经典。梵天欲知此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龙鬼神揵沓和。应斯经典逮得法忍者。皆当生彼宝[*]如来佛之国土。而现在于宝积世界。于时离垢英天子白世尊曰。今我坦然不远求道亦不愿道。设不欣乐于佛道者。亦无所依亦不得道亦无所想念。何故世尊而授我决。大圣告曰。天子知之。草木茎节枝叶华实着于火中。若有人来说言。勿烧草木茎节华实。令火不烧。未之有也。不用彼言而不燋烧。如是天子。假使菩萨不悦乐道。无所依倚志不建立。亦不愿羡一切诸佛。则为授决。设使天子。若有菩萨不志乐道。无所依倚无所建立。无所侥愿无所得者。斯等菩萨乃为如来所见授决。当得无上正真之道。尔时会中五百菩萨白世尊曰。余等不建立道。无所志愿亦无所得。无所欣乐无所依倚。无所想念无所想报。时诸菩萨承佛圣旨。察虚空中。现于上方八万四千佛。斯诸如来悉授其决。当成无上正真之道。

彼菩萨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来善说快乃若兹。其于道法无所欣乐。无所依倚无所建立。无有志愿无所得者。乃为如来而见授决。唯然世尊。吾等今见上方。去此八万四千诸佛国土。又斯诸佛授我等决。当成无上正真之道。

诸天叹品第十七

于是普首童真白世尊曰。唯愿如来建立是法。使于末后五浊之世。流布天下在阎浮利。斯等则为被大德铠。以三品事致耳闻之。若族姓子族姓女。设使兴立魔因缘者。不随其教。魔及官属不得其便。以能受此经典要者。不退不转至于无上正真之道。

佛告普首。善听思念斯经典者。则当久存。天龙鬼神犍沓和。又有神咒。名曰选择。当分别说神咒句义。所总持者。其有法师族姓子族姓女。则得救护。为天龙鬼神犍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之所救护。若族姓子。若行此径路。若在闲居。若处室宇。若住房舍经行思惟。若在众会顺义澹泊执持辩才。寻随方便至于坚强力势超异。怨家盗贼不得其便。彼辄如是寂然经行。坐起卧寐如斯。普首号曰神咒之句义也。

优头黎头头黎 末[*] 遮[*] 弥离楴离楴 隶弥隶睺楼 睺楼音 睺留伊拔[*] 錍拔[*] 丘丘离佉罗只 阿那提 揭提 初往至 摩醯隶摩那夷摩奶 抱犍提 萨披楼 腊披娑揭提 新头隶 南无佛檀遮栗提 南无昙 [*]偈 南无僧披醯多善披扇陀 萨披波披 弥多罗弥浮提寿 萨遮尼陀罗 披罗摩那波世多 黎夷波 世多阿致禅提 萨陀浮陀 迦罗呵 南无佛陀悉禅提慢 陀钵

佛所说咒者吉。

佛语普首童真。是为神咒之句。设有菩萨遵修奉行斯经典者。则为已安祥寻后将护。而不卒暴靡有乱心。其行清净造次第行。而知止足卧寐寂寞。乐于澹泊不习多事。身心寂净乐于慈哀。乐于法乐建立诚谛。无所侵欺存在独处。精进说法思惟专精乐于道义。弃捐除去非义之念。限节燕处以为娱乐。则以获致为他人说。向于法门现于终始。亲友怨仇等心加之。弃众想念不惜身命。能观众业所行具足。乐护禁戒多修忍力而无粗言。面目和悦离于憔悴无恶颜色。先人谈言问讯恭恪。弃捐嫉癞乐善柔渜所游居安。是为普首建立行者。若族姓子讽诵斯咒。其族姓子见法师者。现获十力。何谓为十。已逮心力未曾有忘。至于意力晓了所念。所至力者所入经典无不解达。坚固之力行在生死。惭愧之力彼我悉护。博闻之力具足智慧。总持之力所闻悉揽。辩才之力佛所建立而得拥护。深法之力逮得五通。不起法忍力具足通慧。佛语普首菩萨。若有法师建立是法讽诵奉持。则当逮得此十种力。

佛说于此神咒力业所行术时。其四天王惊悸毛竖。与无央数百千鬼神眷属围绕。往诣佛所稽首佛足。白世尊曰。我之枝党则奉佛教获通流迹。又我等身若有眷属。将诣族姓子族姓女为法师者。若讲说法获斯经典。奉卷受持讽诵读者。四天当往将护使得澹泊。若在县邑郡国州城大邦。居家出家。我四天王与其眷属。当拥护此族子女供侍奉事。令得安隐无危害者。亦无伺求得其便者。若斯经典所可流布国土处所。当令宿卫面四十里。诸天龙神鸠洹。眷属子孙无得其便。尔时惟楼勒叉护怨大天王。说此颂曰

 我所有眷属  诸子及宗亲 吾能顺堪任  供奉此聪达 

时惟楼博(无怨)大天王。则说颂曰

 吾为法王子  以法而化成 供养诸佛子  奉建道意者 

提头赖(坚郡)大天王。即说颂曰

 则当为将护  普周遍十方 其有持斯典  佛正觉所说 

惟沙慢(息意)大天王。即说颂曰

 若建立道心  供养后学者 众生缘供养  不任报其恩 

于是。息意大天王。有太子名曰谛颜。以七宝盖奉上如来。寻说颂曰

 今我当受斯  如来之经典 辄为他人说  人心之志性

 世尊知我心  晓了宿世行 如意之所建  于世当成佛

 今奉正觉盖  莫能觐尊颜 愿我逮如是  无见顶相者

 正觉唯来眄  人尊垂慈心 清净目睐察  哀眼睹众庶

 世尊则授决  智慧度彼岸 于是寿终后  则生兜术天

 兜术天上没  见弥勒最胜 当于二万岁  供养佛乃生

 彼则出家已  净修于梵行 便于贤劫中  普见一切佛

 皆悉供养已  净修梵行竟 讫六十亿劫  当得成正觉

 作佛名宝盖  佛土号庄严 淳悉诸菩萨  常当讲妙法

 其命寿一劫  佛灭度之后 愍伤众生故  正法住半劫 

于是释提桓因。与无央数百千天人眷属围绕。白世尊曰。我当拥护于斯法师。持是典者供养奉事而顺其志。其诵说经吾当故往咨受斯法。当令法师势力强盛。辩才次第演说如流。使无诸碍而不遗漏。

尔时天帝释太子。名曰翟或。七宝璎珞奉进如来。说此颂曰

 世尊我目睹  如来之所行 又若已尊修  志慕求佛慧

 古世之所行  所施无所冀 我当学斯教  布慧诸所有

 亦为受斯经  然从法王得 数数每讲说  当报导师恩

 平等以时节  与此经典俱 供进饮食馔  奉持佛道故

 唯声闻不任  将顺斯典诰 我当护正法  调御于来世

 唯垂见慰抚  决断诸天疑 吾身当久如  得成若能仁

 于时尊授决  明达诸通慧 汝当得正觉  如今睹佛身

 行亿千劫中  若复暨百垓 当为世光明  号曰慧成就 

于是梵忍天。白世尊曰。唯然大圣。舍于禅行则当往诣。族姓子女而听说法。若说此经多所降伏。释梵诸天。我能堪任供养奉事。斯族姓子。天上世间诸天人民。悉当加敬而奉事之。时梵忍天说此颂曰

 其执持此经  比丘比丘尼 清信士女等  则为普济世

 若习斯典者  叹咏诸至诚 吾唯能堪任  论说于此经

 敷华当重叠  上至于梵天 以为座坐上  令说斯经法

 于彼磬扬声  善哉所造说 然后于末世  若手执此经

 政使亿国土  令满其中火 则当往诣彼  求还闻斯典

 宝积如须弥  以此宝施与 因得闻是经  严净千佛土 

嘱累品第十八

尔时世尊。则如其像而出顶光。便现神足感魔波旬。与诸兵众往诣佛所。白世尊曰。吾与眷属于如来前而自约誓。若斯经典所流布处。诸郡国土而有法师。敷陈经典宣于法会。又吾身誓益当加护。令得畅达不兴危害。

于是世尊紫金色光普照佛土。告普首曰。如来以为建立斯典。并及将护持经法者。加以法恩流布天下阎浮利域。至竟正法不为毁灭。

于时众会普持杂华一切名香散如来上。各叹斯言。当令此法而得久住。于阎浮利常令弘普靡不周接。

尔时世尊告贤者阿难曰。当受斯经

。应曰。唯愿奉持。

佛告阿难。斯经悉显至于天上。用受持故。当为众会而分别说。

贤者阿难白世尊曰。其有受持斯经典者。若讽诵读为他人说。其福如何。

世尊告曰。假使以七宝普用周遍满于虚空中以布施者。当知其有案如文句说此经典。则为供养如来至真及与圣众一切施安。若复有人受此经典。书着竹帛执持供养。其人现在获得十藏。何谓为十。见佛之藏逮得天眼。闻法之藏获致天耳。圣众之藏得不退转。菩萨贤圣无尽宝藏逮致宝掌。像色之藏则得具相。眷属之藏营从不散。无间宝藏逮得总持。志念之藏逮得辩才。无畏之藏摄诸异学。功德之藏众生禀仰。圣慧之藏普获一切诸佛之法。

佛说此经时。七十二垓天逮得法忍。无量众人悉起道意。不可限人漏尽意解。

贤者阿难白世尊曰。何名斯经。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是经名等御诸法。当奉持之。又名庄严佛法。复名持心梵天所问。普首所畅当坚奉持。

佛说如是。普首童真。持心梵天。普行族姓子。贤者大迦叶。贤者阿难。诸天人民阿须伦。闻佛所说莫不欢喜。

上一篇:大乘宝云经
下一篇:佛说阿阇世王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