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白莲华
大型动漫连续剧《释迦牟尼佛的故事》观感
作者:李嶷
以图像的形式表现佛教的内容,由来已久。古时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称为“经变图”,多以壁画形式表现。而在现代社会,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动漫即是其中之一。
佛法玄妙精深,很多内容用现实图像的手法根本无法表现。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境界,对于佛经中的这些内容,用动漫来表达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教动漫就是运用现代技术而成就的大型“经变图”。
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就是中国大陆第一部根据佛教经典如实阐述佛教教义的动漫连续剧。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取材于《悲华经》。这部经典讲述了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并以对照的方式,叙述了净土成佛与秽土成佛的不同思想,由此特别称扬释迦牟尼佛发愿在秽土成佛的大慈悲。
所谓“本生”故事,就是诸佛在“因位”的过去世,受生为各种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萨道之故事。按照佛教的教理,“成佛”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需要历劫的修行,积累福德智慧的资粮,功不唐捐、因果相循,最终成就佛的“果位”。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内涵的道理就在于:一切众生都有能力按照佛陀教导的方式去生活、修行,这样最终必能成佛。因此,所谓“学佛”,就是像佛陀那样去生活。而《悲华经》所表述的,正是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的宝藏如来时,释迦牟尼佛前身宝海梵志的故事。
据经中记载,宝海梵志为了未来世中尚在生死苦海中沉沦的众生,发出惊天动地、闻所未闻的五百大愿,“江河为之踊跃,天地为之动容,十方为之感动”。宝藏如来给他命名为“大悲菩萨”。发愿之后,无量劫来,为了圆满成就佛位所必需的“四大无尽藏”,他勤修慈、悲、喜、舍、布施、忍辱、持戒、禅定、精进、般若“四摄六度”,为“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所叹为观止、赞叹不已。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完整表述了佛陀在积累福德智慧资粮的不断转世过程中,如何把自己的身心无私奉献给一切众生的过程。如何实践当初的愿力(本愿),功德即将圆满时(一生补处)如何修持,当来下生来到人间示现投胎转世的情景,成就佛位之后的讲经说法、度化众生……诸多场景,在这部大型动漫连续剧中都得以再现。
时至今日,世人更多地关注此世的佛陀的行迹。其实,按照佛教的教理,此世佛陀的示现,只是他无限生命中的一个片段。“诸法因缘生”,佛陀在此世的成就,是“无量阿僧祇劫”以来菩萨行积累的结果。佛陀讲经的目的,其实就是“行为世范”:众生要成佛,就要学习他的“行”。而且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此世之“行”,更是他无数世之“行”。
现代人对于佛陀,对于佛陀传承的离苦得乐的正确方法,对于佛陀教法依教奉行的僧团,常常不能全面地了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片段化”。殊不知,佛陀的教导,常常是根据某一个场景、某一类对象“应机说法”。如果没有一种历时性、大背景的参照,而仅仅拘泥于此,对于佛法就很难融会贯通。《悲华经》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背景,这部“故事集”,是全面了解佛陀修行、思想的绝好途径;而《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将这一幕幕场景,通过动漫的形式,形象地再现出来,正可弥补单纯文字表述的缺憾。
这部大型的佛教动漫巨著,初步规划为1000集。此次出版的仅为第一部分,此后部分将根据《本生经》、四大《阿含经》等三大语系的经典,将释迦牟尼佛从发出五百殊胜大愿开始,到最后功德圆满成就佛果,以及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之后49年讲经说法和普度众生的整个历程。还包括他的得度弟子和法脉传承,一直到六祖圆寂为终结。跨度之大,绝无仅有,是佛教徒乃至于世人以理性认知佛教、了解佛教和接受佛教的绝佳文本,以此逐步发掘和重现佛陀过去的种种历程。唯美的画面、绚丽的色彩、空灵的音乐,借助动漫表现形式的便利性,《释迦牟尼佛的故事》把佛经中记录的种种场景生动地表现出来,极具震撼力。对于习惯城市生活快节奏、重视视觉感受的现代人来说,大概也算是最为“应机”的一种方式。这部动漫连续剧忠实地依据经典来讲述佛陀的故事,在其中,可以形象地知晓佛陀的一言一行,从而让我们能够学习佛陀的智慧和行事方法,又为我们在唯美的感受中,提供了一个像佛陀那样积累福德智慧资粮、以至于成就佛道的最佳范本。
《悲华经》的经题,意即“慈悲的白莲华”,比喻佛陀“于秽土成佛”的伟大志愿。《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以此为主题,立意也是如此。
(作者单位为《中国宗教》杂志社)
责任编辑 卢晓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