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无病难苦 死能生净土
燥热如果是一种业力的话,我们大家心静下来,那这个业力就会改变,这也是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这样纳凉的话,觉得身心的火气慢慢慢慢地退散了,渗透出一种清凉的生命的喜悦。如果就在这种喜悦当中,心脏停止跳动了,所谓的死去了,融在这个里面,那将是很幸福的。
反过来你看,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死亡都是很痛苦的。哦,那个四大消融的时候,我们说饿鬼的苦,你看人死的时候,像不像饿鬼?口中喷着火,身上抽筋,抓心挠肺的。
很多弟子有时候跟我讲,我有一个目标,我想念佛,修到以后预知时至。有这样的目标很好,师父也有一个目标:修行人应该身无灾难病苦,死能往生净土。活着就不会有灾难病苦,走的时候就自在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我师父一生当中也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
需要有一个目标的,没有目标的话,像世间人没有目标,最后就是这样的结果,手忙脚乱的。所以这个修行啊,真的要自己修行,要有把握,这个只有自己知道。所以我师父常常讲一句话,“有道无道自己知道。”
他常常讲灵岩山有位大修和尚,在灵岩山寺边上有个茅蓬,大修和尚就住在这个茅蓬里,他早早做了一个棺材,石头做的棺材,放在茅蓬边上,棺材两边刻上字,其中有一句是“自修自了自安排”。
印光大师晚年在灵岩山的时候,也感招了好几位有德行的出家人,以大师的德,他们能够做到这样自修自了自安排。上面一句叫“无大无小无内外”,下面一句“自修自了自安排”。这个很重要的,所以我师父另外有一句话叫:除了生死事大外,其他都是好商量。
参话头与净念相继
修行是很严谨的事情,对于个人来说,自己要照顾好。参禅的人叫照顾话头,念佛的人叫净念相继。
但是参禅的人如果话头不起疑念,根本进不了话头。所以祖师开示说大多数人并不是在念话头,而是在念话尾。话尾是在分别识上,话头是不生不灭的不思议境界。所以很多参禅人没有真正地在参话头,他还不算是一个参禅者,最多是个参学者,喜欢禅宗,他去学,他还不能成为一个禅宗的修行者。
念佛也是这样,要净念相继。你净念有没有?净念跟话头是一模一样的道理,也是叫不可思议,无量光无量寿。一落思议就不是无量的,就落在生灭里面了。
净念,你净念都没有,你怎么相继啊?净念有了,才谈得上这个功夫。你要做这个相继的功夫,你净念都没有,瞎扑,谈不上是个净业修行的行人,也只能算是个爱好者。
你有这样的志向,那你要落实,你要好好地参学,依止善知识。不老老实实地去做,口里念着弥陀,心不相应,难免会着魔。口里念着弥陀,心里与魔道去相应,不着魔才怪呢!这是修行上的这些。
居山未必是修行 能定难脱异类身
世间不修行的人我们对比一下,世间的人,不要说死的时候那么痛苦,活着的时候就没有安生过,就没有尝过这种清凉。
有的人一生住在山中,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山。像我们浙江有很多山区啊,真是“白云生处有人家”。那些家庭主妇很少下山的,照顾孩子、打柴啊、种地啊。男人会去赶集,走很远的路到集上去买些东西回来,油盐酱醋的,要爬很多的山。
古代更不用说了,这些人一辈子在山里面,哪怕房子很简陋,也不能称为住茅蓬者,也不能称为是一个修行者。因为什么呢?他们并不知道修行是什么,他的意念总是在寻思的状态,想东想西,要么就是无记,要么就是散乱,要么就是昏沉,反正就是这三种不好的状态。
动物就更不用说了,像蛇冬眠的时候要好几个月,它冬眠的定很厉害的,很多动物都是这样。狗熊也会这个。
像旱獭,它冬眠要四个月,在深深的地下,偶尔醒来饿的话会啃啃自己的掌。所以春夏季节的时候吃得胖胖的,体内积满了脂肪,它要靠这个脂肪维持自己四个月的冬眠,但是它也不会开悟。我们闭关三个月为一期,它比我们还厉害,四个月足不出户。这四个月基本上是不吃东西的,仅靠体内的脂肪转化成能量维持它的生命。
比它更厉害的,那块石头,放在那一万年动都不动,它那个定更厉害了,但是它的境界是什么?孤独地狱的境界。
一个蛇或者一个旱獭,是它业报的一种定,它那个定不可能产生什么智慧,更谈不上了生脱死,它与道是不相应的,是畜生道的一种业报。作为石头来说,表面看是石头,实际是一个孤独地狱的相貌。
口头禅难抵业力
我们作为佛教徒,为什么我们要学法宝?要有善知识的带领深入经藏?可以说我们有这个优越性,还有了生脱死的机会,可能性,但是如果你仅仅只停留在世间已知的肤浅的层次里的话,很难再深入,那样不抵业力的。你抵不过业力,口头禅抵不过业力,空头的那句佛号也抵不过业力。
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影响佛教徒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觉海慈航》,是我们宁波的一个老居士写的,前两年刚去世,九十多岁。
我当时在杭州杨歧寺,他们电话打给我,求我加被他,因为他临命终之前非常痛苦。饮食已经不能进了,靠挂点滴输液,输液肌体也不能吸收了,浑身都肿胀起来。再加上其他的方法,身上挂满了管子,这边补充进去,那边还要帮他新陈代谢,整个身体肿胀着,瘀青着,气虽然还没有断,但整个身体痛苦得不得了。
他作为一个在家人,因为他写过《觉海慈航》,影响力很大,很多居士都跟他学,都把他当作师父。然后大家都:“师父啊,师父啊,不要在医院里了,我们就彻底地放下,求往生吧!”但是他还是不愿意,九十多岁了,对生的这种执着。
最后死亡的时候很恐怖,他们描绘给我听,浑身肿胀着,七孔流血而死。你看,这就提醒我们,修行还是非常重要的一桩事情。
我在上海学佛做居士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参加一些活动,但是我基本上不会怎么深入,我不会去构成一个团体。
我发现有许多老居士从小就学佛,学了以后就很积极地传播,帮助别人。
我当时学佛也遇到这样的事情,我那时刚出家不久,他们就来问我,说一个居士很年轻的时候就学佛了,而且带大家学佛,做什么好事都是冲在前面,印经啊,护寺院啊,供僧啊都做,但是他临死的时候非常非常痛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因为他在居士圈人缘很好,很多人给他助念,但是解决不了他这个问题。有一个居士因为认识南无寺的达吉活佛,求他加被,马上就转为瑞相。
居士们就迷惑不解,都来问我,他这一生做了这么多的好事,我们这么多居士精进地替他念佛,助他往生都不行,求达吉活佛一下子变好就往生了,这可能吗?是真的吗?他们怀疑,他想我们这么多人帮他念佛,还不如他一个人帮他念佛吗?
经典里说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初地菩萨,他们的功德事业加在一起,还不如一个二地菩萨。你以为居士多,人多力量大,不是这个有为法。像这样的居士,不要说几百,几千几万也抵不过一个达吉活佛弹指一念间的功德大。
问我的这个居士,她很精进地在修行,我做居士时很多时候是亲近她这个道场,因为她的师父经过文革的历练,是成就很高的一个师父。
经过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后,她非常非常注重实修了。所以在上海是很有名的一位老居士,但是她很少出来,上海佛教界的有名的居士都知道她。修行还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我有时回上海,她常常请我到她那个小道场,她的家里,她家里几乎每天都有念佛的,常常举办精进佛七,二十四小时不休息,精进念佛,也不叫佛七,叫精进念佛,我出家前也参加过。
后来有机会我也跟她讲讲,因为她念佛当中也有很多疑惑。其中她问过我:念佛法门到底是自利还是他利?我说佛法不分自他,自他就是外道,这样回答她。
净念,净念里面无量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内外都没有的,哪里有自他呢?所以灵岩山老和尚那句“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修自了自安排”。那个“自”不是个体的,那个“自”是自在。
理解需实践 “南无”始相应
就像这次我在德国汉堡,中国文化沙龙请我做演讲,欧洲新报总编和欧洲新报的社长,他们先做开场白,其中这个社长,他讲的很精彩。
第二天那个社长告诉我那位总编是基督教,但是他对佛教非常崇敬,在他的言谈当中表现出对佛教极大的敬意,我并没有觉得他是一个基督徒,但是他对基督教已经不太相信了。
他在简介佛教的时候说,佛陀一降生人间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个“我”是什么?他理解的很深。看书也好,我们也都看书,“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们也都知道,我觉得他对“我”的认知还是很深的。这个“我”不是仅指主观的、个体的我,这个“我”是代表一切众生,是指天上地下每一个众生都具备的最至尊至贵的佛性,所以众生平等皆具佛性,佛陀是为一切众生喊这句话的。他理解到这个层次,我就觉得不愧是报纸的总编啊!我以为他最多是一个没有确定的宗教信仰的。
第二天社长跟我说他是基督徒,他很认真很尊敬佛法的这样地来讲解,然后介绍我。在掌声当中我走上去,我说经济上我也不是专家,但是我们讲的却是这么个话题,我们是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
这么一个总编,他对这个“我”的理解。佛陀一来到人间,一从妈妈肚子出来就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就像对世界的宣言一样,就像成道时候说的第一句话一样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跟他一出生所讲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我”不是指个体的、主观的我,而是指佛性,每一个众生皆具有的佛性。
他讲这个的时候,就讲到跟基督教不一样,基督教不是这样的。我也不知道基督教什么样,我也没读过他们的《圣经》,也不懂这些。在国外大学里有宗教比较学,像索甲仁波切在英国,大概是牛津大学,学的就是宗教比较学,在那里毕业以后然后就留在西方弘法。
但是作为我来说,不适合去做比较,但是这个是需要实践,需要脚踏实地的去认知的,否则很肤浅的,没有力量。如果理解是这样,但是这个理解没有带动我们的身口意,没有带动我们的这些力量去“南无”的话,没有皈依到无量光无量寿里面去的话,反过来我们的生命还在做着轮回的业,你的思想,你的理解,有时候似是而非的在理解着佛法,那样子的理解不抵生死,是不抵业力的,这个还是非常非常值得注意的。
知末法之相 得佛法受用
我们唯一的是靠善知识的摄受,靠善知识一切诸佛菩萨的本愿,入本愿海。末法时代主要靠这个,这个信心坚固不坚固?那要问自己的。死亡临头,中阴现前的那个时候才来求,但是你生前就违背过,你生前就造过违背的业,你死后再求南无,南无就不相应。
就像夫妻两人一样,夫妻如果在生前没有两小无猜的,很纯的,相敬如宾的,死亡之后想得到这种力量是很难的。反过来说,活着的时候,女的心不忠贞,有外遇的,贪小便宜的,死亡之后现前的就是这个业,不相应,你的业跟你的愿望不相应。
为什么说末法时代有时候愚夫愚妇反而比较好修行呢?因为他比较简单,他很纯,他相信一位师父,就会死心塌地的。大智慧者,他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他明白了,自然的与十方一切善知识能够同呼吸,他也可以解脱。
这两种都是最少数的,智慧透顶的也少。真正有愚夫愚妇的那种虔诚,那种从一而终,这种也少。
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说,他真正遇到了善知识,从一而终,很好。如果遇到的不是善知识,那从一而终也糟糕,昨天讲到的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所以《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最后讲到所有十大愿怎么实现?只要见弥陀往生到极乐世界,十大愿王自然具足。
但是怎样往生极乐世界?就讲了“远离一切恶知识,速见如来无量光”。不远离恶知识,你怎么会遇到善的呢?所以这个又归结到要远离恶。
远离恶的话,怎么知道善和恶去远离呢?这又需要智慧了,除非就是一个人他很仁慈。虽然他智力不是很高,但是他宅心仁厚,有不共的菩萨的一种品德,这种他也会在诸佛菩萨默默的加被下遇到好的善知识,被善知识摄受。
如果仅仅只是一种愚,而没有特殊的德,很难遇到善知识的。纵使遇到某些相似的从一而终,那也解决不了生死。
现在社会上的现象也是这样,我们能够知道末法时代的这些相,怎么能够绕开这些缺点,我们有的放矢的,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们这个分析能够让大家少走弯路。
怎么样在活着的时候能够受用佛法的这种清凉,能把我们的生命无量劫来的种子都在这个清凉当中化掉,最后形成善的业力,解脱的力量,才叫稳操胜券。
佛性是生命的精华
佛性是我们生命当中的无尽藏的一个宝贝,是我们生命的精华。这个精华在大自然里面,你看,日精月华,日是精,月是华,我们生命的精华就是佛性。如果我们生命是迷惑的,你没有在这个精华当中,没有在你的佛性当中,日精月华你也感觉不到,哪怕外界再清凉,自己照样很热恼,焦躁不安。
就像我们修禅定一样,禅定的话,放下放下,越往下沉、越往下沉,那你越定。有业障的人他沉不下去,像睡觉一样,睡觉往下,沉沉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有的人他睡不着啊,失眠的人就沉不下去啊,就有一条火线挡着他,他入不了清凉的,那种无我的状态进不去,一直就受那种业障干扰。
还有一种,别人活得很自在,什么都很开心,他却看什么都不顺眼,进不到快乐的那种状态,那个境界。有个东西障着他,那是什么?那就是一种冤业。
所以佛陀慈悲,为我们找到很多方法解决这些,叫我们怎么建立好的,消除不好的,在我们人类目前的宗教里面,没有哪个能超过佛法这么细腻的。
皈依福德胜虚空
我们皈依三宝的福德很大,因为三宝,我们福德很大,不是我自己因为福德大才皈依三宝。是佛菩萨的慈悲,无缘的大慈,同体的大悲,这样一种佛菩萨果地的威德来摄受我们。我们因为被摄受了有一点点福德,所以“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
认清这个世界,更坚定我们修行的道路,这个非常重要,而且修行本来也需要积累的。
修行里面有有为法和无为法,无为法它只是量达到一种质的变,有为法它是量的一种积累,是量变和质变的一种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就像渐悟与顿悟之间没有鸿沟一样。
修行是一个很兢兢业业的事情,需要很努力做的事情,所以佛教界有一句话说,很有智慧的人修行尚且要很努力,更不要说还没有智慧的人,再不努力那不糟糕了。没有智慧的人,勇猛精进才能够得到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