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讲述【金刚经】。在大乘佛法地区,【金刚经】这一部经的地位,相信大家都能够清楚知道,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一部经的地位超过【金刚经】,它所受到的重视以及普遍率,更是没有其他经典所能比拟,是所盛行的经典之中,地位最高、最受重视。其次就是【心经】,因为经文很简短、背诵容易,以经典所叙述的境界来讲,【心经】与【金刚经】是到达最高、而可以相提并论的经典。但是,【心经】所叙述的,纯粹是四果阿罗汉的境界,【金刚经】则是叙述三果迈向四果、以及四果的境界,两部经所著重的内容,还是有些不同。虽然经文里面是称“菩萨”,其实只是名相、名称不一样而已,【金刚经】是证到三果到四果、以及四果的阿罗汉,讲述的内容很深、且重要,问题是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让我们逐步探讨。
在大乘佛教地区,很多人在注解【金刚经】这一部经,由于这一部经的主旨是要破除一切相、破除一切执著,如果没有历经实修实证,你是做不到的;如果没有做到,只是用头脑在依文解字,用推理、理解在注解【金刚经】,不管你的学问多好、多高,不管你是大学问家、大佛学家、大法师、大法王… …都一样,没有真正断除我慢、自我消失,无法真正解析【金刚经】的深义,因为它就是要破除“自我”,叙述 “无我”的世界-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算证到三果,还没办法真正做到“无我”,尚有 “五上分结”未断除,深层的“自我”还是紧抓不放,仍然无法正确解读【金刚经】,何况只用头脑在理解、在推理,就著作很多的论著解释【金刚经】,著作厚厚的一本“金刚经大全”、“金刚经集结” ……,结果呢?都是用头脑在解读、解析,后人在看这些论书也是一样,都被带入抽象的佛学名相里面,在那里钻研、在那里推敲而已。
所以,要真正理解【金刚经】深义,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如果没有历经实修实证,切莫注解【金刚经】,这样容易“以盲引盲”。【金刚经】是要扫除一切文字、语言名相,结果你又在语言、经典文字堆里面,以这一部经来解释那一部经,再用那一部经来注解… …,不管怎么注解,都没办法正确解读【金刚经】的深义,因为【金刚经】是实修实证、破除诸相,来到“无字天书”的世界,佛陀最初的讲经说法也是一样,都是直接切入实修实证,不是依文解字。
有的人会认为“离经一字,等同魔说”,某些祖师、上师、大师,都特别强调不可离开经典,离经一字去说法,就等同魔说;然而又有与此很鲜明对比的“若依文解字,三世佛冤”,这两种有什么不同?前面是‘依文解字,等同魔说’,这样的人是停留在语言文字堆,停留在语言名相、空洞抽象的世界里面,还是停留在迷信型、信仰型的层次,没有经过实修实证,才会这样强调。后面“依文解字,三世佛冤”,这样的人是来自实修实证,真正体会到法的核心。所谓“依文解字”,好像每个字都看得懂、都会,但是解释、讲述出来的,形成“三世佛冤”,在冤枉佛陀、扭曲佛陀的本意,你都不知道啊!
虽然有一部经的经文,也是帮助我们寻宝的宝藏图,本来可以没有,但是因为众生不容易找到宝,不容易上到涅槃彼岸,于是不得已就要宣讲出来,后人又集结出这样的参考地图,告诉大家何才能安全上到彼岸。所谓《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意思,“金刚”是形容非常坚固,以世间法来讲,它是至宝,身价非常高;如果以比较白话来讲,就是现代的钻石,如同钻石的坚硬,身价也如同钻石的昂贵,形容这一部经是至高无上,非常崇高、非常重要。 “般若”就是智慧。“金刚般若”就是至高智慧、最高的智慧。“波罗密”就是到彼岸。“经典”就是一个寻宝图、一个指南,也是一个指月的手指。经名整个综合起来,意即最高智慧到彼岸的宝藏图;再比较白话的解释,就是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能够开发我们最高、无上的智慧,帮助你快速又安全到达彼岸的圣典。
法会因由 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起请 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以前在听闻人家讲经说法,光是“经名”与“如是我闻”四个字,有些大法师就可以讲述一两个小时,我觉得常常像是在拖拖拉拉,都只是在作文章而已,其实“如是我闻”是佛教经典集结的一个印证,就像盖一个保证说“是我阿难亲自从佛陀听闻来,佛陀确实讲过的一些话”,本来只是一个证明,作为一项保证用的,如同一只“官印”。在此,有一些真言想讲,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批判、攻击、围剿;我若不讲出真话,佛教界还是一直停留、倒退回到迷信、信仰的层面,很多的资料都似是而非,让大家都无从查考,包括“如是我闻”四个字,本来是很具有权威性,然而就是因为太具有权威性,是一项很重要的官符、印章,如果使用在正确的用途上,是具有保证的作用,但是如果官印被拿去偷盖、偷刻、伪造了呢?就像别人偷刻你的印章,去做保证、去做背书,后果如何呢?
在佛教界,如果有人拿此官印去运用,若是善意的欺骗,还无可厚非;如果是另有私心的企图,想巩固自己隶属宗派的思想体系,如此盖印下去,开去的支票却无法兑现,又由谁来承担呢?这是攸关整个佛教界、整个佛教徒,如果盗用此官印,只为了要巩固你的宗派思想体系,结果造成“像法”、 “相似法”陆续出来,把佛教的真精髓渐渐的淡化、淡化,正法就会渐渐丧失掉,真正走入“末法时期”。所以,我们做事情要真实、真诚、负责,修行也一定要实实在在,讲话、做事情要能够负责,所开出来的支票要能够兑现,不要说出一堆大话,却留下很多的债务让后人去承担、收烂摊子,这是不负责的。编写任何书籍、经典、文章,我会署名以示负责,比如《阿含解脱道次第》,就是署名“空海”、 “郭永进”,以示负责。很多方面也只能点到为止,我们要实实在在,所编写的论注,我们要自行负责。如果引据哪一部经典、引用谁的说法,一样都是要负责。
举个实际的例子,我在五、六岁时期,经历过一段满恐慌的日子,因为当时是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听说官方要来查封家里的房子,由于父亲当年帮我们母子盖好一栋房子不到一年,就有官方要来查封,过著随时都没有房子住的恐慌时日,当时是小孩子不知道原委,到后来渐渐长大,才知道其中错综复杂的原因。当年我的祖父是88岁,在我九岁的时候,他高龄九十岁才往生,当年祖父还在世的时候,因为他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姑妈,满聪明伶俐,喜爱做生意,于是偷拿祖父的印章去做担保,由于祖父不认识字,而祖父的财产、田地,尚未正式分割给家父及叔伯,当遭逢姑妈生意失败,官方要查封祖父的所有财产,我们整个家族全部都连累,虽然后来房子是有保住,但是祖父所留下来的田地,全部都被查封、拍卖。这样就是做事不负责、不敢承担,留下很多债务让后人承担,留下很多的痛苦让别人去承受。
佛教里面讲说修行要来到“所作已作”,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负责,不可遗留债务让别人承担、受苦,具有这样因果的正确观念,做事、讲话都会实实在在,不会随便开空头支票,自己量力能够做多少,就承诺多少,支票一开出去,就是人格保证、人格担保,就是可以兑现。要成为 “真人”,就要实实在在的做事,意即迈向“真人”的初步,“真人”就是真正真诚、真实,没有虚伪、没有虚假。
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佛教现有的所有经典,都不是佛陀亲自编写出来的,佛陀是有讲法、有宣说法,但是当时还没有文字,都还在初萌芽的阶段而已,几乎都没有用文字在记述,所有的经典都不是佛陀亲自撰写,是后来的佛弟子慢慢编辑出来的,而编辑经典又有时间的次第,有些经典是在佛陀80岁大般涅槃之后,这些追随佛陀的弟子,觉得佛陀已经走了,如果不撷集佛陀所讲过的一些法要、法义,未来很容易就流失掉了,因此那些德高望重、有证量的阿罗汉,就集结更多有证量的修行人,大家一起来讨论、一起来公认,公开讨论佛陀是否有这样讲过,由于阿难最后25年都是跟随佛陀,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前面二十几年都像是独行侠,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佛陀很风风光光,不是啦!
佛陀,人间真正的佛陀,他是常独行、常独步,到后半时期才有阿难做他的侍者,因为阿难亲近、听闻佛陀的讲法也最多,加上阿难的记性很好,于是就让阿难背诵出来,佛陀在哪里怎么样讲、是不是这样呢?……如果佛陀在甲地讲法,阿难背诵出来,再经过甲地的人印证佛陀是不是这样讲呢?阿难有没有说错呢?如果没有错,佛陀真是这样讲,而且其他人也理解这是真的,是佛陀讲的法音、法义,证实没有错误!经过大家的公认、公证、确认,佛陀确实有这样讲过,当然未必是从头到尾一字不变,而确实是有讲出这样的大纲、大义。因为以前是靠背诵,就像我空海从刚才一直讲到现在,听者也不可能全部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一定只是背重点、精华、原则,因此最初、最早期集结出来的经典-【阿含经】,里面都是这么精简。
历史上、国内外,经过大家的考证,以及公开讨论、承认的经典,所谓第一次的结集,就是南传的“相应部”,意即北传的 “杂阿含”,当初也不是一年就编辑完成,而是历经一二十年、廿卅年,才慢慢编辑出“杂阿含”,后面的 “中阿含”、“长阿含”与“增一阿含”,都是再经历过一百多年,将近两百年的慢慢结集,才完成“四部阿含”。在这两百年的期间,早期第一代的弟子早就涅槃了、不存在了,而是来到第三代、第四代。比如灵泉禅寺从开山到现在102年,我的正式法号是惟传,在这里的辈分算是第五代,现在我的剃度师、住持是第四代。当年佛教经过一两百年,已经是历经几代之后,大家一样陆陆续续的结集,经过公开的讨论,第一次与第二次的公开结集之后,所编辑、结集出来的,就是“四部阿含”,也就是南传的【大藏经】,大乘经典其他的所有经典,当时都还没有出现。
后来又历经佛教各种部派渐渐分裂,由于每一个部派所著重的方向都不一样,于是慢慢、慢慢分裂,进入到部派佛教时代,此时距离佛灭后大约150年到300年之间,此时的部派大致区分为“大众部”与“上座部”,还没有所谓的“大乘”,更没有所谓的大乘经典。“菩萨”的名称,也是佛灭后几百年才出现,因为后来有“大乘”的系统,才有 “菩萨”的名称,以前是没有。“菩萨”只是对在家人的一种称呼,比如“你们这些在家菩萨要好好种福田,要好好修……”这是一种鼓励,“菩萨”是对在家人的一个称呼与鼓励,就像说“各位善知识啊!你们要好好努力啊!……”人家称呼你是“善知识”,不要自认为就是善知识……,这样就不对了。所以,最初大致分类为“大众部”与“上座部 ”,两者偏重在不同之处,这是属于佛教史方面,大家若有兴趣,印老对这方面有相当详细的解析,大家可以参考,现在没有时间做深度的解析,只能概略讲述。
最初大致分类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上座部”后来又慢慢分裂为好几个部派,“大众部”也一样慢慢地分裂好几个宗,于是慢慢再演变,因为“大众部”与“上座部 ”很多的理念、观念不一样,结果这两个大部派由于时空的隔阂、理念的不同,结果慢慢的渐行渐远、又分裂了。“大众部 ”是在距离佛陀涅槃三百多年、四百年左右,才改称为“大乘”,已经是是佛陀涅槃三百年、四百年后的名称。当有了部派之后,大乘部派才慢慢再集结一些经典,最初结集的大乘经典就是“般若系统”,这些般若系统经典,很多是非常好的,它的好就在于把原来各部派所信奉、所公认的原始佛法-【阿含经】里面很多的深义,由于一般人不容易了解、无法体证到,因此这些祖师大德非常慈悲,于是透过他们的证量,把【阿含经】很多深义,做更深入而具体的解析,让后人比较容易了解。
所以,初期的大乘般若经典,完全是依据【阿含经】,加以演绎、加以推广,加以深入的申论,让大家更清楚、更了解,这些都是出自善意,都是相当好。印老一样满推崇初期大乘般若系统的经典,因为这是属于大乘佛教地区,慢慢拓展出来的经典。然而南传地区因为是抱持著最初第一次与第二次结集出来的【四部阿含】,因为在阿育王时代,大家就已经是各分东西,到各处去弘法去了,像缅甸、泰国跟斯里兰卡的体系,就不知道大乘后来陆陆续续编辑的经典,因此在南传的经典找不到佛陀涅槃三、四百年之后,大乘所编辑出来的这些经典,南传地区是没有、他们也不知道,南传地区就不知道有【阿弥陀经】,也没有这些经典。但是,我们不能以一般学者的立场,认为大乘非佛说,就一概予以否认。大乘佛教所重视的般若系统经典,虽然南传地区里面没有,却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核心、佛法灵魂,如果没有大乘般若的灵魂核心,所抱持的只是一些空壳子,就像是木乃伊。
如果没有回到大乘的般若系统,没有契入到【金刚经】、【心经】叙述的境界,只是停留在有为法的世界里面,会成为自以为修行很高、很厉害的修行人、修行匠,成为很有名的修行的圣人,但却未必是真正的解脱者,佛陀所讲的无为、无我、无私的真人。空海是出生在大乘佛教地区,我从1971年开始比较有系统接触佛法,从1971到1987年,都是在大乘佛教的经典里面,整个思想体系都是接受大乘佛教的薰陶,当时却很困惑于【金刚经】里面“应如是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要如何才能做到呢?所谓应该要这么做、应该要做到这样,但是我却更重视一个问题,我怎么样才能做到呢?虽然读了【金刚经】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我还是没办法做到,就不断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一定要亲证、要做到,于是这样不断陆续在找寻。
由于不断在找寻,从佛学院到研究所,才发现以往被大乘佛教所冷落、所批判的【阿含经】,竟然是如此重要,而且实在、实际,于是从1987年开始、到1999年,这十几年之间,一路在原始佛法的闻、思、修、证方面下工夫。在1988年到1990年期间,很有一种为原始佛法打抱的不平心态,认为要来到真实、智慧型的佛教,【阿含经】是整个佛教的修行教理,最原始、最重要、最纯真、最单纯、最朴实的经典,以及修行的方法,是佛教所有经典里面最高的位置,是佛教所有经典里面的【圣经】,今天在北传地区竟然是如此被打压、被冷落、被瞧不起,真正佛陀所亲自调教的声闻弟子,阿罗汉、有修有证的人,却被如此在打压、排斥、攻击……,当时了解这些实相之后,真的是有一股为这些圣者、为佛陀叫屈、抱不平的心态。
当年在佛学院,曾经与国内一位赫赫有名的佛教大学者,提到有关【阿含经】、阿罗汉方面,他认为是小乘的、不了义,与他起了一些见诤、诤辩,我跟他讲说: “身为佛教徒,不可如此毁谤佛陀所讲这些最珍贵的经典,不可以这样本末颠倒,弄不清事实,而你是赫赫有名的大学者… …”当时他很不高兴,后来还是心平气和再跟他沟通、互动。虽然当时我很想倡导、弘扬原始佛法,也到南传、泰国地区去参访佛使比丘,那时候佛使比丘还健在,参加他们所带领的禅修,后来又去参访泰国很有名、很重视实修实证的阿姜查道场,回来之后有很多的感慨。别人的优点,我们北传地区却关起门不闻不问,然后还自以为“大”,难怪太虚大师讲过我们大乘地区的人很容易有的一个毛病,就是口说大乘经,而心却是小乘、小乘行。
这也是佛学院启蒙我的老法师,跟我所讲的一些感慨、感言,他本来是要保送我到斯里兰卡、南传去留学,但是后来我考量因缘不成熟,于是就没有去成。当年这位老法师虽然年纪七十几岁,却是有国际眼光、国际视野,因为在民国七十年代,他是常常被派到国外参加佛教的国际会议,外国来访的僧团,他也常常有所接触,因此具有国际性眼光,常常勉励我要有超越大小乘的胸襟去了解、去观察,不要光只是去看到一些皮毛、学到一些皮毛;他也很赞同太虚大师的宗教改革,希望我能够以超然立场看待双方的优点,当年受到他的启蒙、也获益很大。他讲说太虚大师也说我们大乘地区常常是口说大乘经,都是用嘴巴在讲,实际却是在人我是非、名利堆里面钻营,才是真正的小乘人。不要拿著大乘经,就自认为是大乘人;在念大乘经,就自认是大乘的人……,不是这样啊!而是有没有真正做到,否则只是拿著大乘经典,往自己脸上贴金,巩固自己是大乘人,然后打压、排斥别人,这样就很糟糕,反而展现出心量狭窄的小乘人。
事实上,本来就没有大、小乘之分,也没有大、小乘经典的分别,只有我们个人的心态,一直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巩固自我、展现自我的厉害?抑或真正是为究竟解脱而来?真正有大慈大悲悯众生之心?真正有无我、无私的心?如果你是真正为解脱而来,真正展现无我、无私,就是菩萨行者,就是大乘的行者。如果抱著一部经典,或是抱著某些经典,然后自以为“大”,藉以瞧不起别人、看不起别人,在打压别人、贬低别人,这样都是落入在自我、我慢的世界里面钻研,只要你有自我、只要你有我慢,一直在巩固自我、巩固我慢,你的视野、你的世界就会越狭窄,才是落入小乘的心态。因此,我们不要从经典来区分,实际要从我们的体悟、体证、证量展现来讲。如果是真正展现大乘行者证量的人,不会标榜自己是大乘行者;如果真正展现无我、无私,不会对外一直强调自己及做事是无我、无私。如果真正心量很大,实际做出来就好,不会跟人家强调:“耶!你要知道我的心量很大喔!…… ”不会这样的。
真正的大、小乘,端视你有没有实际做出来?真正在做的人,不会强调自己是大乘;而一直强调自己是大乘的人,通常只是用嘴巴在讲,佛教要你真正做到、真正做出来。空海是出生在大乘佛教地区,在中间有十几年时间,是浸泡在原始佛法、南传地区,直到1999年,由于一些因缘的促成,体会到真的没有所谓的大小乘之分、没有南北传之别。因此,大家不用把空海(惟传)定义为原始佛法或是大乘,或是其他什么 ……,不必定义那些;对我而言,没有大小乘之分,没有南传之别,大家本来就是在一体世界里面,而且真正的真理是没有大小乘之分,真正的真理实相是没有宗派之别,真正的真理是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真正的真理是超越任何宗派、超越任何宗教,就如同太阳不属于任何宗派、不属于任何宗教,地球也不管你是属于任何宗派、任何宗教,大家同样是坐在一个地球上面,真理实相是没有宗派、没有宗教之分,这些观念我们要先具有,再慢慢探讨【金刚经】的经文,才能够体悟到里面的深义,才不会造成“扶得东来西又歪”。
以前是讲“一时”,一方面由于以前的钟表还不发达,每个地区所用的时间记录都不一致,没有所谓的公认标准时间。另外,真正的法界、大自然是没有“时间相”,在《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课程有讲,“时间”是人类为了沟通起见,所设定的一些方便法。于是讲经说法的人就讲“一时”就好了,大家就不会争论时间点,而造成无法统一。意即佛陀在哪个地方、某个时间,是有讲过这些内容,至于什么时候?大家不必太在乎。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乘佛教在后来所编辑的经典,比较喜欢用“佛陀跟一千两百五十人”的比丘一起讲经说法,然而这只是经典的一个模式,未必真是如此,这只是一个代表。另外,印度他们也有很多特有的表达方式,包括说 “八万四千”,不是真的“八万四千个”,只是他们的语言形容词而已,表示说很多、很多,千万不要在计算著实际的数目。包括我们称赞佛陀卅二相、八十种好,本来都只是一种形容词,形容修行人的自在、法相庄严,但是后人却卡死在语言名相上面。有谓佛陀有 “三十二相”,有哪些相啊?就一一设法找出来,一一的记录、一一的寻找,结果就越找越离谱。包括“八十种好 ”,哪八十种好?只要一般众生具有的,佛陀就不可以具有,佛陀一定要跟一般众生不同,大家都被语言、文字名相卡住了,结果落入其中之后,于是慢慢再收集、再找寻、再编辑……,然后一条一条的贴上去,把人间真实的佛陀,慢慢装上金身,渐渐失去了真实的面目。
贴金身”的过程,是每一位佛教徒都有责任,在座的各位也常常在帮佛陀贴金身啊!不要以为都是别人,你们也都有啊!当你在追逐、抓取偶像,就是在贴金身。如果有人到过泰国参访,他们有一种佛像可以让信徒贴上金箔纸,一尊好端端的佛像,结果被众生一直贴上金箔纸,可以看吗?当然这是一个比喻。再推论到把人间真实的佛陀,往佛陀的脸上一直贴上金箔纸,用好多的金缕衣,往佛陀身上一直添加、添加,让后来的佛教徒无法看到真实的佛陀,一方面把佛陀神格化,标榜佛陀是如何伟大、厉害,因为众生“爱膨风”,结果把这股习气又吹到佛陀身上,佛陀的身体就越来越庞大,不是佛陀本身要“膨风”,而是众生在跟其他宗教比较,就像小孩都喜欢炫耀自己的爸爸多好、多厉害、多高… …!自己的妈妈多好、多漂亮……。当你在向他人炫耀,同样也炫耀我们的佛陀、我们的教主,是多么的厉害、多么的崇高、多么的伟大……!你们是要“膨风”,就把这股气又灌到佛陀的身上,结果佛陀被众生灌了太多气,又贴上很多的铝箔纸、金缕衣,于是真实的佛陀就渐渐丧失,当你灌进越多风、越多气,佛陀就越飘、越飘、越远、越远、越远… …。
于是人间真实的佛陀就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信仰、想像,一个理想中、思想中、信仰中,很庄严、很神圣的……一个佛陀形象。原来的本意是很好,问题是所做出来的,却让佛法的真精髓丧失,也让真正人间佛陀的原貌渐渐消失,很可惜!但是,没关系!今天我们就回来看看真实的佛陀。第一段经文所要讲的,就是记录真实的佛陀是如何过生活,大家的身心要放空、要柔软,你们的素质提升越高,我才能够讲出真话,否则我就不敢讲出很多真话。大家要“归零”,身心要柔软、素质越提升,打开我们的心胸视野,不要存有一些框框、知见,否则我就没办法讲出真理实相,期勉大家继续用功、好好净化。
对于经典方面的判断,空海的建议是不要从外表、形象、架势方面来分辨,切勿因为贴上“如是我闻”,或是注明某某经,就认为是不可动摇、至高无上的经典,这样会停留在迷信与信仰的层面,无法真正了悟真理实相,因为有很多在叙述宇宙人生真理的圣典,未必冠上某某经的名称,也不一定要冠上“如是我闻”,才是在叙述真理实相。再者,就算冠上“如是我闻”、某某经的名称,未必全部是佛陀所讲的,也未必是在叙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有很多是在诠释“方便法”。
经典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叙述“无上甚深微妙法”,超越语言、文字、名相的实相,这些经典是属于第一义谛、究竟法,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现世出离苦海、解脱自在,不管有没有冠上某某经的名称,只要能够真正帮助我们这一生这一世解脱自在,就是属于“究竟法 ”。第二大类是协助心智还很弱小的众生,鼓励你成长,修善根、福德、因缘,就是属于“方便法”。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点,经典是叙述究竟法、还是方便法?很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这些经典所叙述的内容,是不是符合“三法印”?非常重要。 “三法印”是佛陀求真求证过的宇宙法则、真理、实相,是佛陀亲证到,中国人一样也有人亲证到,老子就是,佛陀自己也讲过,世间的智慧者他们一样也可以亲证到。如果是真理实相,一定是超越时空,只要你的身、你的心够宁静,一样都可以体证到。
空海一路成长的过程,也是抱持著求真求证的精神去检验,到现在为止,发现佛陀所讲的“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真的是真实不虚,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考验、去检验、去求证,都没有发现虚伪、虚假,越求真、越求证,越发现他们的智慧之高,令我佩服人间竟然有如此的高等智慧出现。对我而言,佛陀与老子都是具有人间非常高的智慧,我都是以平等心来尊重他们。因此,大家要用“三法印”来检验经典,所讲的是究竟法、还是方便法?有些经典会提到佛教的一些名相,然而却与“无常”、“无我”法印是有所出入,有些经典是方便,要接引初基的学佛者。
有很多人不了解【阿含经】的重要,道听涂说把【阿含经】界定为小乘,完全是错误的观念,真是本末颠倒。佛教的所有经典,总源头就在【四部阿含】,是记录佛陀讲经说法几十年的主要核心内容,算是最重要、也是比较庞杂,是整个佛陀一生的言行录,因此【阿含经】是有讲“有为法”,有方法、有次第、有步骤,也宣说真理实相,以及最深奥的“涅槃、无为、空”。但是现在流传、留存的【阿含经】,以及南传的经典里面, “涅槃,无为、空”方面,记录比较少,加上因为来到“涅槃,无为、空”,是要超越所有的“ 有为法”,超越所有的经典名相,是属于佛教的精髓、精华、核心,属于活生生的一部分,不管再怎么记录,不管再怎么记载,活生生的这一部分,没办法记载于经典里面,语言、文字有它的局限性,无法把活生生的这一部分留存下来。
当年佛陀在世,带领大家修行,修证得很快,第一代、第二代都能够保存原貌,修行解脱的风气很快;但是间隔一两百年之后,解脱道慢慢模糊了,又形成经典文字之后,只能够留下一些名相,留下一些记载,都是人类头脑里面的抽象名相、语言表达的方式,真正活生生的那一部分精髓核心,在任何经典都无法记载,很多就是要来到“以心印心”的阶段,就是要透过善知识,来协助我们、指引我们,就像在国内或是国外带领一些学员禅修,我们走到森林中,告诉他们要好好体会活生生的佛法,有的学员很快就能够体悟到,有的学员会讲说:“老师!你说无常法印,奇怪!我怎么都看不到无常法印? ”我问他:“你所走过的路上,有没有很多的落叶?”他说:“有啊!”这么多的落叶被你踩在脚底下,你还体会不到什么叫作“无常法印”吗?!如果是恒常不变,那些树叶不会掉下来。
就如同活生生的蝴蝶,不管你再怎么叙述,都没办法描述在大自然中飞舞的蝴蠂,写出“蝴蝶”这两个字,或是用英文写下 butterfly,一样无法真正描述在大自然中飞舞的蝴蝶,你所能够留存下来的只是名相。早期的佛弟子,是很认真、很如实、很真实,要把佛陀所讲过的精华、精义,尽量保存下来,但是不管你再怎么精准,再怎么努力、用功、用心,就是没办法把核心留存下来,这一部份就非常容易丧失掉。初期的大乘般若经典,设法把不可言说的 “无上甚深微妙法”诠释出来,明知不可说,还是要尽量说,因为核心丧失掉,我们所学的,只是学一些拳架的形相、模式而已,太极拳高手打出行云流水的招式,里面是很有力道,你也依样画葫芦在比划,不管再怎么比画,就是学不到精髓、核心。
同样的,佛陀出去托钵、走路,然后回来洗脚,好像很简单、很自然,你也跟著佛陀的屁股后面,出去托钵好几年,阿难跟了廿五年,还是学不到核心,因此佛法的精华、精髓、核心,这些大乘的祖师大德,就是设法要把不可言说的部份描述出来。老子所做的,也正是把那不可说的,设法宣说出来,但是当尽量要宣讲出来,于是不得不说,还是落入言说;不得不写,还是落入文字。一旦有言说,一旦有文字,众生又被语言、文字卡死。所以,不管【金刚经】、【心经】的境界描述得多好、多真实,大家还是听一听、读一读、念一念,真正体悟到、体证到的,还是少之又少,就像【金刚经】、【心经】般若系统方面,南传地区没有记载,他们很排斥这些经典,这样也变成是他们的损失。然而,虽然北传地区有在诵读这些经典,若是没有脚踏实地实修,则【金刚经】所叙述的境界,用讲的都比较快啦!你能够做到吗?你做得到吗?
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不要说,要真正做到才算。【金刚经】叙述的境界都是非常高,如果没有次第方法,纵使再读诵千百万遍,还是没办法了解,只要你按照次第步骤逐步深入,就可修、可证、可达,体会到里面真正所讲的。记得在大专时期,勉励自己“要能够看到字与字之间的空白”,要能够看懂弦外之音,真正的深义不是在文字上,是要把文字筛选掉。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到了中午之前,快接近吃中饭的时候,佛陀“著衣持钵”,一样穿著袈裟持钵,到舍卫大城去乞食。佛陀要吃饭、吃东西,仍然是向众生乞食、向世间乞食,佛陀要喝一口水,都要向法界、向世间、向众生乞食,不是后来传说那么玄的“佛陀法力无边,佛陀吃饭是假的,是表演给你们看而已,佛陀是不必吃饭的……”真实佛陀的肚子也会饥饿,饿了!不是靠自己的修行神通力就能够解决,不管你的神通力多么高深,也变化不出一碗饭;不管你的神通力多么厉害,不可能无中生有变出一杯水。佛陀本身是法力无边,但是现实的东西就是变不出来,还是要出去托钵,还是要出去化缘,还是要去请众生供养一些食物、饮水,于是他就到城中。
在北传地区,我们有很多的福报,大家太好命了,像我今天也有著衣、持钵、乞食,但却是直接到斋堂,这些菩萨把饭菜煮好放著,我们再舀这些饭菜来吃,很少真正去乞讨食物。如果能够以乞讨食物的心态来食用,身段就会更柔软,未必要有乞食的形式,但是不能没有向众生、世间乞讨食物之心,否则自认是修行人受人供养,是理所当然,“我的修行很高、境界很高,接受你的供养是理所当然!我是福田,你们来布施,我是慈悲你们,让你们种种福田… …”这些都是“我慢”在展现。
真的!我们的一碗饭、一口饭、一杯水,都是世间的众生在供养,都是法界在供养,有这种正确的体会,我慢要消失就很快,而且会生起真正的感恩之心,有此乞讨、乞食之心,我们是知恩、感恩、报恩,以回馈的心将我们所了悟的真理实相回馈给众生。当你是真正以回馈的心在讲经说法,里面不会有我慢,而且也才不会有名利心。很多人的讲经说法,就认为我是、我能,我很厉害啊!我懂很多啊!我讲经说法,你们来布施、供养,这是应该啊!我法布施给你们,你们来布施一些,好像理所当然、应该……,这是错误的,是三轮都不空。【金刚经】是讲三轮体空,如果有“我布施法给你们 ”的心态,这样是错误的。如果以一种感恩、回馈的心在讲经说法、回馈世间,里面就没有那些我慢,这些微细的心态,大家要慢慢去觉察到。
当佛陀乞讨食物之后回到住处,“饭食讫”吃过饭之后,把衣钵收好,再来“洗足已,敷座而坐”,因为吃饭之后就要进入禅堂,可能有些人要请教问题,或是讲经说法。这里有提到“洗足”洗脚,在座的出家众有学原始佛法、南传的不少,因此你们穿著的长袜就比较少,大部分北传地区的出家众,都还有穿著长袜的习惯。在北传地区,如果在一般寺院里面的出家众打赤脚,人家都会认为是不威严、不懂礼貌。
回到原始佛陀时代,修行人大部分都是在大自然、森林中修行为主,平常大部分都是打赤脚,包括出去托钵也都是赤脚,而且他们认为打赤脚才是礼貌,如果出去托钵穿著鞋子,除非脚有病痛、有病变、有问题,才穿鞋子,原则上都是不穿鞋子。我个人平常也是可以不穿鞋子,就尽量不穿,像我刚才过来禅堂之前,一样要去洗脚。赤脚有赤脚的好处,一方面脚底可以按摩,更重要是我们的脚可以跟大地紧密结合,可以实际去接触大地,一方面对身体比较健康,触受也会更明显,体会我们跟大自然的密切关系,鼓励各位:如果情况可以,就打赤脚经行,用你的脚、皮肤去接触地面,你的觉受会更明显,而且去体会我们跟大地的密切关系,你的体悟会更深。像我现在还是有穿袜子,因为要入境随俗,现在是在北传地区,如果各位可以容许我不穿鞋子、不穿袜子,这样我可以不用穿袜子。如果我们没有相当的默契,会认为太不威严、太散乱、太散漫。【金刚经】就是要破除这些“人我相”。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因为长老须菩提的智慧比较高,想要请教佛陀讲一些更深的法义、法要,让众生也能够听闻、分享,他就“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偏袒右肩”是南传比丘的穿著方式,只是当时的一种制度,像今天泰国的南传比丘,一样会露出右肩,台湾地区也有不少人去学习南传这些法,回来之后认为要把右肩露出来,才表示是在学南传的……。如果执著在外表方面,表示只是去学一个外表,不是说不可以,而是精髓、核心更重要,不是外表、外相,右肩有没有露出来?可有可无啦!以空海而言,我是觉得只要穿著不失体面、不会邋遢,可以简便一点,方便做事、工作,这样就好了!因为当我到南传地区去参访,他们穿著南传的袈裟,常常要一只手抓著袈裟的一边,或是要用绑著,否则会分开,我是觉得这样也是一种障碍。
我是觉得穿著简便一点,以“出世间法”,或是否出离三界,最主要是心方面,至于身方面是随缘方便,因为是佛陀当时大家的一种制度,形成这样一种公认,我们就予以尊重,但是我们要学习精髓核心,而不是只学到外相仪表而已。对不起!我的讲经说法比较不按照传统方式,这样又会搬出框框讲了一大堆,大家还是听不到核心,我是希望把外壳、外相暂时搁一边,也就是“正直舍方便”,直接契入无上道,契入佛法的核心。
这时候长老须菩提就“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就向佛陀说:“希有!世尊!”所谓“希有 ”,有人曾经跟我开玩笑说:“老师啊!你真是“稀有动物”,因为在地球上好像快绝种了… …”当然是一些玩笑话。“希有”表示:佛陀啊!你实在太珍贵了,智慧在这世间实在是少人能够相比拟, “希有!世尊!”都是在赞叹佛陀。“如来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一方面尊敬佛陀,一方面对佛陀说: “佛陀啊!我们体会到你真的都是心心念念为众生、心怀天下众生,不断希望众生能够解脱自在,我们可以感受你的慈悲心,有些真正想要修行,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一般众生发大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有相当大的魄力要修行、解脱、成佛,请问佛陀:他们‘应云何住?’应该具备什么心态呢?‘云何降伏其心?’应该如何才能够降服‘贪、嗔、痴、我慢’十个结呢?”。
这些想要发“佛道无上誓愿成”,想要究竟解脱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发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云何住?”应该具备何种心态?“云何降伏其心?”如何才能够真正降服 “贪、嗔、痴、我慢”十个结呢?佛陀就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我个人是觉得这句话,可能是后来补充进去的,佛陀不会这样讲说:“嗯!不错!如你所说的,我佛陀真的是很慈悲… …”。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陀告诉大家:你们今天就 “谛听”,“谛听”是要来到有“未到地定”,或是初禅的心灵品质,你的心要宁静,以纯净的心来听闻,不是用耳朵聆听,因为耳朵有两个孔,它会从这边进去,从那边跑出去。听完了、下座之后,你又忘了;听了之后,没有什么感受、没什么震撼,就是没有用心灵在聆听。如果要听闻很深的法义,要用你的心灵来听闻,必须要有禅定的品质,在禅修期间的体悟会更快、会更深。“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让我向你们讲述“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些“善男人、善女人”,如果你们要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要如此这般这般去降伏,前面只是讲一个概略,你们好好专心聆听,如此这般去做,你们就可以做到。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世尊啊!我们真的很喜欢、很渴望听闻这些“无上甚深微妙法”。
大乘正宗 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摩诃”就是很大,意即大菩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总括一句就是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一段经文已经开始进入深义了。“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注意“应”字,你们应该要这样做,应该要具备这样的心态,讲“应”是因为这时候这些“菩萨摩诃萨”他们还没有做到,尚未做到 “无人相、无我相”,是针对三果要迈向四果,至少要有二果的基础,针对二果、三果要迈向四果根基的人来讲,你们应该具备有的心态。什么样的心态呢?对于所有一切的众生,不管他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是 “若有色、若无色、有想、无想”所有一切众生,我们都要有“众生无边誓愿度”大慈大悲的心愿。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具有大慈大悲的心愿救度一切众生,当我们在讲经说法的开始,发“佛道无上誓愿成 ”、“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把“众生”简短的定义为只有“人” 才算是,那些猫、狗、鸟……它们也都是众生,而且那些花、那些草也都是“众生”,山河大地也都是众生,意即此处所讲的“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所谓“若无想 ”,不只是讲“无想天”的人,包括你认为的无情众生、山河大地,包括树木都是,因此不要把“众生 ”界定得很狭窄,这里是泛指整个法界的所有一切众生,怀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就是“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都愿意协助他们来到“无余涅槃”究竟解脱,只要他们愿意,我愿意协助这些众生来到究竟解脱。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果你真正做到度化了很多众生,但是你的内心却没有“我度了很多众生”的我慢心态,表示已经能够来到“三轮体空”的做。我们不指涉任何宗教,很多的宗教师把度众生当作是直销事业,或是像“老鼠会”一样在抓人头、抓会员,要救度越多的人,“喔!你今天度了几个人?才三个人?人家是五个人,他的成绩比较好,人家那边比较多、比较高……”变成以拉人头来较量,都是不正确。再者,你有这一种“我接引多少人,我度化多少人……”的心态,然后计算“我的成绩多少,我的弟子有多少… …”都是不正确的心态,因为里面会有我是、我能、我慢,应该具备怎么样的心态呢?大慈大悲的大愿力要去度化众生,如果没有真正做到,后面这些就免谈啊!你只是在发空愿、空口说白话而已。你是真正具有一种愿力,而且是真正去做了,然后又没有得失心态,没有“我度化多少,我能够度化多少人,我摄众多少人,我的门下有多少人……”都没有这些心态,这是何等崇高!但是,很不容易做到。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即非菩萨”如果还执著「我相”,“看我多厉害啊!我多么有名!我口若悬河、辩才无碍,我摄化众生的能力很强……”“我相”都出来了,“我慢”都在里面,就是有“我相”,“喔!我今天度了很多人,我今年的成绩很好 ……”就是“人相”,自认为度了很多人;有“众生相”觉得自己度化了很多众生,你比别人高、比别人厉害,都是“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时间相、生命相,在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课程里面有讲到,要来到没有“寿者相”,如果还具有这四种相“即非菩萨”,如果要这样定义,谁有资格称为“菩萨”呢?真正做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才可以称为“菩萨”。佛陀说:如果没有做到这四个条件,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
真正有资格被称为“菩萨”的,证到三果的人都还做不到,虽然可以成为赫赫有名的宗教大师,但是里面还是有“我慢 ”,里面还是有圣人偶像、圣人形象,你不是“无人相、无我相”,依照这里所定义的高标准来讲,真正能够成为菩萨的,只有四果阿罗汉。因为真正要做到没有这四种相的人,必须要来到“无我”。真正体证“无我”的人,只有阿罗汉;证到三果的人,可以断除前面的种种结,但是还做不到后面的“五上分结”,三果的人可以理解“无我 ”,但是还没办法真正做到“无我”。真正要做到“无我”,就是要把十个结后面的 “五上分结”,真正全部的超越、断除,十个结全部都解开、全部断尽,“无明”全部破除,就是四果阿罗汉的世界。如果还有这些相,就不能称为“菩萨”。
妙行无住 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佛陀说整个宇宙虚空,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天文知识,“虚空不可思量”法界、宇宙无边无际,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经提出这些观念了,天文学家近一、二十年来,透过哈伯太空望远镜才证实这方面,宇宙无边无际啊!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前面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除 “人我相”,然而对于法执方面同样不容易破除,于是佛陀勉励大家对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要执著各种现象、各种法门,对于各种法来到“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要执著外表形象, “不住声、香、味、触、法”是指心灵感受方面,不要执著外表、外相,也不要执著心灵的感受,来到无我相、无我、无我所,意即 “三轮体空”的布施。对于法方面还是一样不可执著,要来到实相。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为什么呢?如果能够“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真正“三轮体空”的布施,所做的福德是“不可思量”,就像虚空无边无际,无法衡量的广大无边,后面两段是在形容虚空的无量无边,非常广大!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所得的福德就像虚空无量无边,这是一个形容词,佛陀希望大家“无住相布施”,意即“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样的功德就会无量无边。“菩萨但应如所教而住”应该像我教导你们的“三轮体空”去布施。但是,又有一个问题来了,佛陀说要“三轮体空 ”的布施,功德无量!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又强调自己是“三轮体空”的做,是“无人相”、 “无我相”,一直贪著无量无边的功德,去实行“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时候的“三轮体空 ”,又变成是“三轮不空”,又在贪著殊胜广大无边的功德,又在较量啊!
人家说“有相的布施”是功德很有限,而自认为是“无相的布施”,功德才很高啊!因此就强调自己是 “无相布施”、“无相念佛”,“我是无相……、我是无相 ……”所谓“无相”是要真正做出来,真正用你的证量展现出来,不是用嘴巴讲讲,而刻意要去塑造“无相”,这样是有为法、有造作,因此“三轮体空”不是用训练出来的,而是真正这样去做、这样去做到。佛陀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说不要住于色相,不要住于声、香、味、触、法,有人会说 “这些我懂啊!我知道、我听过啦!空海也讲过啦!但是我要怎么样才能做到,真正来到“无我”的世界?怎么真正做到 “三轮体空”?怎么真正做到‘无所住又能生其心’?……”。
【金刚经】是宣讲一个大原则、大方向,应该这样、应该这样做,至于细则的具体怎么做到呢?请看《阿含解脱道次第》系列课程(哈哈!)这也是事实喔!修行的次第、步骤,在《阿含解脱道次第》课程中,都已经整理出来了,当你一步一脚印去做,就能够体证到后面的“涅槃、无为、空”;如果没有很认真去做,无法真正来到“无我”的世界,十个结、我慢、贪嗔痴,一定要断除尽净。如何断除呢?“四念处 ”就是最好的方法。
如理实见 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真的是非常深!
正信希有 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当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可以身相见如来吗?”须菩提就回答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为什么呢?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陀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为什么不能从“身相得见如来”?第一,一位真正有内涵、有智慧的人,他的内心不空虚,内心是很安祥、很快乐、很自在,不需多余的外表装扮、掩饰,物质方面的欲望都很淡薄,因此他的外相、外表看起来,反而是朴实无华,有时候像是“一元槌槌”(乡土朴实),外表看起来不会有什么特殊,不会以亮丽的外表来吸引你,除非你也有相同的内涵、智慧,或是类似内涵、智慧的一个真人。
一般著重亮丽外表、外相庄严的人,是在告诉你:他的内心是空虚的,因此需要外表的装扮让他有所依、装扮身心。因此,越著重外表、外相的人,表示他的内心越空虚,智慧没有开发,也不知道究竟归依处在哪里,必须透过一些外表装饰,减低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由于一般众生也是处在如此的世界,没有到达解脱自在,内心还是很苦、还是不安,多少会著重一些外表、外相,因此就会以外相取人,变成是错误的评估,于是就会去找不正确的善知识,做错误的评估,然后自己却不知道。佛陀就叮咛我们:不可从外相来看一个人有没有智慧,不可从外相来看一个人有没有修行。
如果一个人从外表、外相方面,让你一看就觉得很庄严、很有修行,表示这个人的境界、功夫都还很差,除非你也能够反璞归真,才能够看到“真人 ”。能够反璞归真,心灵频率来到朴实、无华,就会跟“真人”相逢。所以,佛陀叮咛我们不要从外表、外相来看,否则你的论断往往都是错误的,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面有提到“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为什么呢?只要贪、嗔、痴还没有止息之前,都是从“自我”出发去界定,“自我”是有好恶、是非、好坏… …的标准,都是从“自我”的好恶标准出发去界定,所界定出来的就不是实相,就不是“如实观 ”,很多的偏颇、很多的偏差,但是你却不知道,因此你会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结果被“自我”的意识所欺骗而不知道。
为什么修行、解脱之路,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自己的观念知见?我们常常是错误的观念知见,却被这些知见所误导而不知道,因此佛陀就叮咛我们:不要从外表、外相来衡量,因为那是很肤浅的判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呢?什么叫作“相”?什么叫作“取相”?就像我们拿著照相机,觉得风景很不错,然后camera开关一按,拍下一张相片,把这个相、风景取下来,就可以冲洗,“喔!我可以欣赏风景,拍下一张相…… ”我们的大脑、眼睛,是最精密、最高级的照相机,它随时都在拍像,所拍出来的相片,很多就储存在脑海、记忆里面。当你看到一个很喜欢的景象,就多拍摄一些,然后在脑海里面,又会回忆、又会回想,但是一般照相机所拍摄出来的,十台照像机的同一个角度拍摄建筑物,冲洗出来的照片是大同小异,但是人的“照相机”是很奥妙的,一百个人拍摄同一个景色,所洗出来的无形相片都不一样。一般人以这一部照相机去拍摄,加上很多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扭曲、去投射,因此所拍摄出来的相,与实相方面是有很大的落差,但是你不知道,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所取下来的相,与实相是有差距的,你所取到的相不是实相,是你脑海中虚妄的幻相,这是第一个意义。
有关于主体、主观方面,你所取的相与实际的相是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是一个虚妄的相,是“自我”投射的一个相,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再者,以实际的实相方面来讲,它是每天、每分、每秒都在生灭变化,拍摄下这个相之后,下一分钟已经是变异了,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在空中飘动的云,这一分钟拍摄下来云的现象,下一分钟再拍摄,云的位置在移动,形状、质量都在变化。当你取了一个相之后,结果众生就停留在那个相上面,就已经固定不变了,但是实际的实相呢?却是刹那一直在生灭变化,结果你所捕捉的相是过去的一个相,跟实相已经是不同步了,已经有落差了,结果你所捕抓的相,还是一个幻相。
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否定存在,不要认为“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一切都空无、都没有……”没有?你在墙壁这里撞撞看,看会不会痛啊?这一句话并没有否定实相的存在,没有否定现象界的存在,只是告诉大家:客观的现象是不断在生灭变化,你不可以固定取一个相,然后固定不变,这是与实相有落差的。其次提醒你的,就在取这个相的当下,你都有加上个人的主观意识在染污、在扭曲,与实相是有相当大的落差,但是你自己却不知道。当你了解之后,对很多相、人我是非的判断,就会以比较超然、比较客观的立场来看,不会像以前那么主观、那么武断,你的判断就会越来越正确。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能够看到:当我看到这个相,它是前一分钟、后一分钟,这些相都是不断在变化、变化、变化,哇!你就渐渐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就懂得什么叫作“如来”。如果你看到一朵云在那里飘、飘……,前一分钟、后一分钟,不断在质、量都一直变化,外相也在变化,哇!当你溶入当下一直去看、去看,看到后来,佛陀会在云端跟你微笑,就看到“如来 ”。我所讲的“佛陀”,不要又变成一个释迦牟尼佛的相,不要都停留在头脑的理解力,又变成一个相在那里,不是这样!而是你要去理解,真正看懂这一朵云在跟你讲经说法,就会与佛陀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相应,你就会会心微笑,看到佛陀的手指所跟我们指的这些真理实相,你的心就会跟佛陀相应,就好像看到“如来”。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如来”,刚才是一个代名词,现在我们把它变为一个形容,如果能够看到所有相都是不断在生灭变化,哇!就能够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而且你的心在很宁静的情况之下,你有这一种定力、心灵很清净的品质,来观看这些万事万物,没有带著主观的意识,能够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去看到这些实相,叫作“如来”。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谓“诸相非相”,所有你看到的现象,包括一个人、一朵花、一棵树,或是一辆汽车……,都是一个相的存在,要去看到这些“相”是由“非相”所组合而成,“非相”就是“X是由非X所组合而成”,如果能够看到:喔!这一朵花是由不是花的因缘条件聚合组合而成,就能够看到所谓“缘起法”。【阿含经】一样提到“若见缘起,则见如来”,如果能够看到一个现象,就能够去看到:哇!它背后的缘起甚深,你会对法界赞叹,你会臣服法界,你的“我慢”会消失,会成为一个“真人 ”,意即这里所讲的“如来”。
体证“三法印”,一定要先彻证“无常法印”,大家具有闻思基础,慢慢体会到整个法界都是一直在无常流动、生灭变化,就能够体证“无常法印”,体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叫做“诸相非相 ”。体悟了“无常法印”,还要体悟“缘起法”,有这两个法印基础,才能够彻证 “无我”、真正做到“无我”,当这三个法印具足,才能够真正体悟到,而且做到“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不是死板板的,生命是流动的,它是很活泼、很生动的,有的人认为要打坐、入深定,才叫作 “入涅槃”,这是错误的解读,是没有真正了解到“涅槃寂静”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4
时间:2016-04-07 22:18:39 来源: 作者:
上一篇: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3
下一篇: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