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
广超法师
智慧。
一)凡夫的智慧:
是有烦恼的,在思考做事情时,虽然他清清楚楚,如:我要考上大学;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我要努力赚钱等等。他在分别一些事物,有一些智慧,然而是在烦恼驱使下去思惟、去做,心念比较粗,所以佛说这叫做凡夫的智慧,是用在观察及处理世间的事物,不识身、心。
二)阿罗汉的智慧:
阿罗汉没有烦恼,心念比较细。他是在没有烦恼底下,观察世间、身、心一切法的真实相,怎样出离世间,解脱生死,不要再来受生。
三)菩萨的智慧:
菩萨也是在没有烦恼底下观察世间,心远离一切相,不执着一切相,他就在生死里面自在。他的智慧是用在要怎么样自由自在地来这世间,再也不执着差别。所以菩萨的智慧不但要观察出离世间,解脱生死,更进一步观察要怎么样在这世间继续度化众生。要再回来这世间度化众生,可不是容易的事。
以上是以人的本位来讲智慧。智慧不是以人为本位来区分为凡夫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菩萨的智慧乃至佛的一切智,因为法无人、我,智慧亦无众生、圣人之相。我们的心念有粗有细,智慧的深浅可以从心的粗细来看,以下是以心来解说智慧:
一)散心:
即是散乱没有定力的心。在散心下观察这世间,多数落入思惟里,有时生起善念,有时生起恶念。他所观察的多是外在境界,极少观察自己的内心,其智慧是用在如何应付世间的生活、满足个人的需求,以及烦恼心所需要的事情等等。
二)定心:
有定力的心,这比散心细微,所观察的都是善的法,有定心的人能掌握自己的心,就不会造恶业。观察世间多数不是用思惟,是用直觉的感受;也就是说,如果修行人心的定力强,因为定力的影响,他对世间的观察以直觉为主,思惟心念则减少。
三)清净心:
修行人有了定心,继续修行,心在四禅开始清净,贪、嗔、痴轻微,暂时不现前,此时的心更加细微、明晰、洞察力强,即是所谓清净的心--定心清净。佛经里常说一个人不能明白佛法,是因为被烦恼遮盖住,有了清净心,他就有机会看清楚佛所讲的佛法。在这种清净心底下,会产生心远离外境的现象,专注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所以定力越强的人,越有能力观察自己的内心;反之则会花很多的心观察外界的事物。所以心念的粗、细影响观察的境界,影响智慧观察的深浅程度,但细心与清净心都不是智慧。
四)智慧心:
修行人有定力的心之后,进一步更依佛法的指导修观。所谓“观自在”的“观”字,并不是在那边想,也不是在无所作为地看,它是根据佛法的道理去观察世间的真相;它不是思惟,是直觉的观察。比方你们要看广超法师是怎么样的,你们就直接看嘛!不要研究广超法师是没有头发的,一个月前头发有多长多短?不必思惟,直接观察,佛法的观察也是一样。当心念很微细时,念头很少,观察事物是直接的。当有清净心生起时,不再落入思惟来理解,而是直接看佛法所讲的真相。比方说,我告诉你我有两个眼睛,你就看我的两个眼睛,不是去研究它是跟猪的一样呢?或是跟蛇的一样?根本不必要如此思惟分析,所以“观”并不是分析、思考,是一种直觉的观察。观是不加上任何见解,这即是正见之观。当一个人的心念微细到一个时候,就会达到无心;也就是说,他清清楚楚地观察世间的真相之后,心不执着一切,也不会为那些东西作无谓的反应,此时心进入无心的状态,佛法里把他叫做无心道人。佛经里说供养千百亿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所谓无心,是无世俗见解之分别。
智慧的高低深浅跟心有关系,在散心、定心、清净心下产生的智慧不一样,当用清净心直接观察佛法的时候又不一样,其间的差别是:很多外道也可修行到达心清净,但是不知道以清净心直接观察佛法的道理,就没有办法觉悟更深的智慧。因此心清净之后,不要执取此清净心而只是维护此正念,应当以此心缘一切境界时,进一步依佛法去观察世间的真相,看它是否与佛所说的符合。不依佛法去观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佛证悟了世间的真相后,已清楚地阐述出来,我们不用从头做起,慢慢地观察,只要按照佛所讲的实相去观察是否是如此,这将节省很多时间。
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出家修道成佛后,当他开始弘法利生时,专门找外道来度化。佛最先度化的一千二百五十众都是外道,因为他们在遇见佛陀之前,已修到心清净,很有定力,只是没有用智慧观察;佛只要讲几句佛法,他们以清净心观察,很快就看到世间的真相,智慧现前而证果了!你有怎样的心,才能观察怎么深入的佛法,才有多深的智慧,所以观察佛法的智慧绝对不是单独存在,它与你当时的心粗、细有关。当一个人心清净,观察佛法的时候,心就不随外境转,有能力看清楚自己内心的烦恼,才能使心更清净--知见清净。原来四禅生起的清净心,是因为舍心清净及念清净而没有造作。在不造作时才能看清楚见惑,由定心清净后,再修观以达到知见清净,觉悟中第一个悟便是见清净。他更进一步用这种心继续观察佛法,就证悟到佛所讲的真理,即是世间的真相,最终证悟到空。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并不只是深入智慧而已,智慧要依靠心来生起,心有多深多细,就能生起多深多细的智慧。心如此深入智慧观之后,再去照见佛法--“空”的真理。空是被证知的真理,必然有知道真理的行为--智慧。空不是有个“空”的自体,是智慧觉知“法性本空”,所以空与智慧有关,智慧又与心念有关联,证悟空不是单凭智慧能完成,定力、念力也起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看清楚性空的道理,先决条件是看清楚自己的心,才有能力更进一步看清楚到底空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