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出家人的钵盂,我们总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都知道在佛陀时期众僧众“托钵乞食”,钵是很常见的吃饭用具,但是关于钵的由来以及用途都不是特别了解。
相信大家最早知道钵这个概念应该是从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得知,师徒四人常常用钵承载所得食物,在种种磨难中,我们能看出钵盂的价值不菲,至于其中巧妙之处,我们不得而知。
钵的由来
关于钵的由来有一则小故事,在佛陀时期,释迦牟尼坐在竹林修行,恰巧有两位商主在此路过,看见佛陀一心修行,于是发善心将蜂蜜等食物赠予佛陀,但是佛陀在接受食物之前思虑良久,以前的僧众都是用钵盂承载食物,而如今自身空无一物,不知如何接受食物。
然而这时的四大天王知晓此事,于是以金钵奉上,佛陀认为此物过于贵重,不肯接受,于是四大天王又将金钵换成银钵、琉璃钵、玛瑙钵,释迦牟尼皆不接受,最终换成石钵,释迦牟尼才接受,但是转念一想,如果只接受一人,那么其他三人会产生烦恼,而产生分别心,于是将四钵合成一个。
钵的作用
钵作为比丘六物之一,有很多别称,有有很多的作用,通常用来承载食物,有有不同大小,不同规格,作为不同用途,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
体
“体”通常用来指钵盂的材质,在经文中有记载,钵有六种,铁钵、苏摹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释迦牟尼明确禁止过,不可以使用木、金、银、琉璃宝等奢侈的材质制作,以此简明修行人放下一切的世俗和欲望,在比丘身上,常有三衣一钵,除了身上的衣物,只有钵盂最为贵重了。
色
“色”常用来指钵的颜色,佛经对于钵的颜色也有要求,只用“黑、赤、灰”三种颜色,不可以再用其他的颜色,出家人常用“坏色”所以也有褐色等钵,在修行中僧人常用澡豆洗净油腻,在钵损坏的时候,可以用五种修补方法修。
量
“量”有可以理解为容量,通常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通常也用来作为一种计量方法。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