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部.本生经.革履品.饥箭本生谭》(菩萨═王)
这个故事是佛陀在祇园精舍里,和一位不喜欢出家的比丘说的话。
那个时候,这位比丘和大家一起进入法堂,佛陀问他:“听说你不喜欢出家,是这样的吗?”“的确是这样的”,那位比丘回答说。“那你为什么不喜欢出家呢?”
佛陀问道。“因为我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没办法削弱。”那位比丘如实回答。佛陀告诉他说:“有关色、声、香、味、触、法的种种欲望,就好像是带倒刺的箭一样,早晚有一天会要了人的命。”
为了让这位比丘能更明白这个道理,佛陀为他解释了过去的因缘。
过去生中,我们的菩萨曾经是波罗奈国的国王。一天,来到王宫花园中的荷花池边上,命人演奏乐器,歌唱舞蹈取乐,池塘中的鱼听到了各种音乐的声音,就纷纷的游过来集合,
国王很惊讶就问大臣们,为什么鱼会来集合,大臣们回答说:“它们都是过来讨好国王您的。”于是国王很高兴,就命令大臣们不断的向池塘内抛洒鱼饵,
可是,由于鱼群并不是每次都在抛洒饵料的时候来,所以很多饵料因此腐败变质了,大臣们向国王禀告了这件事,于是国王命令大臣们每次在喂鱼之前先敲打一阵大鼓,让鱼类集合之后再来抛洒饵料喂鱼。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每次鱼群来集合的时候,都会有一条非常残暴的鳄鱼来吃鱼,没有办法,负责喂鱼的人只好向国王禀告这件不幸的事情,
国王命令他们用带倒刺的箭去射鳄鱼,于是那条可怜的鳄鱼就在一次喂食的时候被箭射中了,远远的逃走了。
负责喂鱼的人看到了鳄鱼负伤逃走,就唱诵了一个偈子:
一 欲望何处随意行 鐖箭突中汝要害
汝以欲心追杀鱼 终为饵与乐所灭
那条可怜的鳄鱼在回到巢穴之后就结束了生命。
佛陀借着这个故事,用一个偈颂告诉大家:
二 贪世间之乐 任心受其害
亲朋遇害事 如追鱼之鳄
说完偈颂之后,佛陀还向大家说明了有关灭苦之道的内容,在佛陀讲法结束之后,我们这位可敬的比丘就证得了初果,他已经断除了四种与邪见相应的贪,并且最终证悟涅槃。
佛陀最后说,那位波罗奈国王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