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本生故事是佛陀在祇园精舍时,对舍利弗长老的弟子所说的谈话。舍利弗长老的弟子前来问候长老,然后坐在一边,坐在一边后问:
“师尊!请教授我获得供养的方法。什么样的方法能获得衣服之类的供养?”长老对他说:“法友!具有四种性质的人,能聚集名闻利养。
此即是:断绝惭愧心,舍弃朋友,假装成疯狂的样子;说诽谤的语言;如同舞者一样竭力讨好别人;把粗俗下流的话当作必说之语。”
他听到这些是获得名闻利养的方法后,生起了对名闻利养的轻慢、不肖之心,起身而离去。长老来到佛陀前,向佛陀说了这件事,
佛陀说:“舍利弗!这个比库在过去世就轻慢、不肖于名闻利养,并非今生才这样。”佛陀回应长老的请求而说过去世的事。
在以前,梵与王统治着波罗奈这个国家的时候,菩萨出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庭。当他十六岁的时候,已经通达了三吠陀及十八学艺,名声传遍四方,成为了教授五百个弟子学艺的师尊。
那时,有一个德行兼备的弟子来到师傅面前,询问获得供养的方法:“这许多人是如何获得供养的呢?”师说:“爱徒!这些人获得供养有四个原因。”于是,颂出以下偈语:
言说虚妄诽谤的语言,
低级粗俗的讨好他人。
在愚人中如此得供养,
这就是我对你的教诫。
(原偈:可为狂气可阴口、如踊暴言并下流、愚者之中可利得、此为对汝之教诫。)
弟子听了师尊的话后,对名闻利养生起了轻慢、不肖之心,颂出下面的偈语:
不知羞耻的婆罗门,
只是争名逐利的人。
造作罪恶违法行为,
以此获得名闻利养。
不如托钵乞讨为生,
出离家庭四处巡游。
依法存活少欲知足,
这才是最上的生活。
(原偈:耻哉婆罗门、财名利得者、行罪为不法、依此得生计、若持钵在手、无家且游行、依法不望得、此生活最胜。)
如此,青年弟子赞叹出家的功德,而后出家修行,依法行乞而活,成就了禅定,死后投生到了梵天界。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后,说明那一世的人物:“那时的青年婆罗门是现在这个轻慢、不肖于名闻利养的比库,师尊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