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四圣谛——导向苦灭之道圣谛,即导向涅盘的八分圣道的第一堂开示。今天我们要整体地讨论八圣道分,以及简要地讨论个别的道分。
第一次说法时,佛陀便已解释两种毫无目标之道,以及一种有目标之道,即八分圣道。佛陀在《相应部.转法轮经》中说:
「诸比库,有两种极端是出家人所不应当从事的。是那两种呢?一种是沉迷于欲乐,这是低下的、粗俗的、凡夫的、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
这种极端之道是六根之道,或可说是六分愚蠢道:可喜之色、声、香、味、触及受、想等等之道。「另一种是自我折磨的苦行,这是痛苦的、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
这种极端可说是六分超极愚蠢道:不可喜之色、声、香、味、触及受、想等等之道。这两种愚蠢之道,导向于盲目、无明、烦恼、痛苦与继续生死轮回(甚至投生到地狱)。
「如来发现的中道,避免这两种极端。此中道引生彻见、引生智,导向寂静、亲证智、正觉、涅盘。此中道是什么?那就是八圣道分,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分圣道组成三蕴(三组)。法施比库尼(佛陀称赞她为解释佛法第一的比库尼),曾经向她的前夫毘舍佉解释每一蕴。
《中部.小问答经》:正语、正业及正命,这三项组成戒蕴。正精进、正念及正定,这三项组成定蕴。正见及正思惟这两项,组成慧蕴。
法施尊者的解释,后来获得佛陀的认同:「如果你来问这个的含义,我都会以和法施比丘尼解释的一样地来解释。其含义便是如此,你应当谨记它。」
修行八分圣道时,便是在修行戒、定与慧,但却不能说,修行戒、定与慧便是修行八分圣道。法施比库尼解释:「贤友毘舍佉,这三蕴曾不包括在八分圣道之内,但八分圣道则包括在这三蕴之内。」
这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布施、持守五戒、很稀有地花了二十分钟,马马虎虎地专注于呼吸、偶而在驾车去工作及去店或回来时,听录音带的佛法开示,
虽然这些作为在很小的程度上,也算是修行戒、定、慧,但它们并不算是修行八分圣道。即使我们去禅修三个月、持守八戒、培育禅那,这也不算是修行八分圣道。
八分圣道最低的程次,是须陀洹道(入流道智):它把我们带到涅盘,便像河流之水会把我们带到大海里。在《相应部.第一斜向海经》,佛陀说:
「诸比库,正如恒河斜向大海、倒向大海及倾向大海,同样地,培育与修习八分圣道的比库,也斜向涅盘、倒向涅盘及倾向涅盘。」
唯有当我们进入了朝向涅盘之流,八分的每一分才成为道分。唯有圣者已经进入了圣道:这是用不着说的。
佛陀在《相应部.第二舍利弗经》解释:「此八分圣道是流,拥有此八分圣道者是入流者(初果圣者)。」
因此,虽然八分圣道最低的层次是须陀洹道,但却可以更高,因为它可以是更高层次的圣道:斯陀含道及阿那含道。然而,证悟阿拉汉道时,该道不再是八分圣道,而是十分圣道。
然而,只要我们还是无明凡夫,我们的道就不是八分圣道。但是,我们可能有时候会修习这些分。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一分都是佛陀在《中部.大四十经》里所说的世间分:有漏、福分、带来有执着的果报。
这并不是道分。修习这些世间分的果报,只是投生到善趣:虽然它们是非圣的果报,但还是乐报。只要我们的正见是属于世间的,它便是不肯定的:
我们还可能执取邪见,实行非圣寻,甚至步入导向投生恶趣的八分邪道。这是为何佛陀不曾说「八分世间圣道」:这一词是自相矛盾的。
然而,一旦证悟了涅盘,一旦成为了圣者,这八分便会一同生起,组成八分圣道。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一分都是佛陀所说的出世间分:圣、无漏、出世间、道分。
修习八分圣道的果报,是肯定最迟再过七世,便会达到阿拉汉果,即生死轮回与痛苦的尽头。
再者,在成为初果圣者时,我们已经根除了身见,对业报法则拥有绝对的信心,已经破除了对佛陀的证悟及导向解脱的正道的怀疑。
那时候,我们的正见便会使得我们不能够再执取邪见,不能够再实行非圣寻,不能够再步入导向投生恶趣的八分邪道。正见分别:绝对的正见绝对地分别。
在实修上,入流道智(初果圣者)的含义是什么?入流,便是很清晰地知见涅盘,就像清楚地看见山中清澈的湖里的鱼、贝壳、鹅卵石等等一样。
在知见涅盘时,便会有佛陀所说的圣正定:其目标是涅盘。在《增支部.五支经》,佛陀说若要培育这种定,便需要培育五法:「诸比库,举进入且安住于初禅的比库来说。诸比库,这是五支圣定的第一种修习。」
第二种修习,是第二禅,第三种是第三禅,第四种则是第四禅:这四个是四支。佛陀也把它称为正定。然而,若要使正定成为道支,禅那的目标,就必须是涅盘。
若要使得我们的正定,成为具备五支的圣正定,我们必须修习缘起,修行回观过去世的能力,透过观智的成熟,我们会了知已经知见涅盘:这是第五支,佛陀称之为省察相。
唯有能够省察涅盘之相时,我们才能够知见到,我们是否已经证悟入流道智(初果圣者)、一来道智(二果圣者)等等,以及进一步培育圣道。
圣正定,是以涅盘为目标的禅定:每当我们知见涅盘时,我们便是在禅那之中。但是,圣正定并不能够独自生起。它必须与八分圣道中的其余七分同时生起,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与正念。
佛陀在《中部.大四十经》里,解释这种定:「具备这七分的心一境性,称为有依止、有资具的圣正定。」换句话说,这八圣道分互相配合运作:它们的前导者是正见。
且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是怎样互相配合运作是。见,是前导者。我们的见,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如果我们的见是唯物论,我们见到一切事物为色法;
如果我们的见是唯心论,我们见到一切事物为心;如果我们的见是民主论,我们见到一切事物为平等;如果我们的见是相对论,我们主观地看待一切事物;
如果我们的见是务实论,我们见到一切事物,为不依任何见,神奇的字眼是「实际」。
(作者在此解释,正如「中立的观察者」这项谬误,是现代科学的孩子。同样地,务实论也是如此。这两者都否认身、语、意的作为,受到意志的左右、意志则受到见左右。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甚至现代精神科学的原理都是唯物论。)
如果我们的见是断见,我们见到一切事物为无物。无论我们的见,是什么样子的见,它都是领导我们的身、语、意作为:它是我们的生命道路的前导者。
举例而言,以受到高度尊敬的务实论为前导者,在国会及家庭里的现代政治,是毫无原则且迷惑的。然而,当我们的前导者是正见时,迷惑便不会产生。
佛陀解释:「正见如何作为前导者?他了知邪见为邪见、正见为正见:这是他的正见。」拥有正见时,我们对事实有足够的了解,以便能够绝对地分别正见与邪见。
当然,如果没有正见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佛陀解释:「诸比库,什么是邪见?没有所施之物、没有所供养之物。(没有布施的作为。)
没有善业或恶业的果报。(不需要分别善恶,因为无业无果报。)没有这世界,也没有其它世界。(没有轮回到其它世界。)
无父无母。(父母并不特别:他们不值得获得特别的待遇。)没有化生的有情。(没有天神及其它诸如此类的有情。)
在这世间,没有已经亲自透过胜智了知且宣布此世与他世的善德沙门与婆罗门。(诸阿拉汉与诸佛并不特别,只是想象出来的人物。)」
这些古代邪见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因为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正统见解。例如其教条是:「基本上一切见解都是好的。」「造恶是绝对自然的,你做什么都没有关系。」
「怎么说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表达。」「男女是绝对平等的。」「绝大多数人是永远绝对正确的。」「一切的涅盘都是同样的。」「一切道路都能够导向涅盘。」
「僧团(第三宝),其实便是走在任何一条、导向任何一种涅盘的一切众生。」「法(第二宝),其实便是一切宗教的教法。」「基本上,我们全部都是佛陀(第一宝)。」
这样的见解,绝对地分别了分别。由于受到贪欲、我慢及绝对的无明束缚,它们是绝对的邪见。佛陀解释正见:
「诸比库,什么是正见?有所施之物、有所供养之物。(有布施的作为。)有善业及恶业的果报。(需要分别善恶,因为有业及果报。)
有这世界,也有其它世界。(有轮回到其它世界。)有父有母。(父母是特别的:他们值得获得特别的待遇。)有化生的有情。(有天神及其它诸如此类的有情。)
在这世间,有已经亲自透过胜智了知且宣布此世与他世的善德沙门与婆罗门。(诸阿拉汉与诸佛,绝对是特别地睿智。)」
由于见,是我们的价值观的前导者,它也是我们的思惟的前导者。拥有正见时,我们作出绝对的分别。佛陀解释:
「正见如何作为前导者?他了知,邪思惟为邪思惟、正思惟为正思惟:这是他的正见。」邪思惟有三种:「诸比库,什么是邪思惟?
1. 欲贪思惟(贪欲、想要拥有、想要获得、想要继续。)2. 嗔恨思惟(嗔恨与不喜。)3. 伤害思惟(想要伤害别人。)」
「诸比库,什么是正思惟?1. 出离思惟(布施、想要施与、想要舍弃、知足、想要停止、稳固的梵行:最高的这种出离思惟,是舍离俗家而成为比库或比库尼。
然而,比这更高的出离思惟,是舍离色、声、香、味等、以便成就禅修业处的思惟。以此思惟,禅修者可以证悟禅那,甚至修习属于更高层次的出离的观禅。
以此思惟,他可以证悟至上的出离,即涅盘与阿拉汉道果:舍离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也就是舍离五取蕴、舍离诸行。)
2. 无嗔思惟(对一切众生,包括人与非人,都心怀善意、慈爱。)3. 无害思惟(关怀、悲愍一切众生,包括人与非人。)」
由于见,是我们的思惟的前导者,它也是我们的语业的前导者。拥有正见时,我们作出绝对的分别。佛陀解释:「正见如何作为前导者?他了知,邪语为邪语、正语为正语:这是他的正见。」
邪语有四种:「诸比库,什么是邪语?1. 妄语(说不真实的话。)2. 两舌(说别人的坏话,说离间的话。)3. 恶口(说粗野、无礼、伤人的话。)4. 绮语(毫无分别地说无益的话:体育运动、轰动的新闻、娱乐八卦、家庭、无谓的统计等等。)」
「诸比库,什么是正语?1. 戒禁妄语(只说真实的话,即使遭遇损失也在所不惜。)2. 戒禁两舌(避免说别人的坏话,但若在有需要时,则不心想离间地说。)
3. 戒禁恶口(说有礼、适当且善意的话。)4. 戒禁绮语(有分别地说有益的话。我们可以和陌生人或很久没见的亲友互相问候,但不接下去闲谈。
我们可以说故事,但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说明一个有益的课题。如果没有有益的话可说,我们愿意保持沉默。)」
由于见,是我们的思惟的前导者,它也是我们的身业的前导者。拥有正见时,我们作出绝对的分别。佛陀解释:「正见如何作为前导者?他了知邪业为邪业、正业为正业:这是他的正见。」
邪业有三种:「诸比库,什么是邪业?1. 杀生(残暴地剥夺了其它众生的生命:蚊子、蟑螂、蚂蚁、老鼠、鱼、牛、猪、胎儿、战场上的男人、女人及小孩等等。)
2. 偷盗(盗取别人的金钱、财物、逃税等等。)3. 邪淫(与别人的伴侣、未婚夫妻等有染等等)。」
「诸比库,什么是正业?1. 戒禁杀生(心怀善意地与其它众生和平过活。如果在我们的家里或花园里有害虫,我们与牠们和平地过活,或者采用不会杀死牠们的方法来解决。)
2. 戒禁偷盗(我们不拿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缴税等等。)3. 戒禁邪淫(我们满足于自己的丈夫或妻子。)」
我们必须获取生活的四种必需品:衣、食、住、药。这是我们的活命。由于见,是我们的思惟、语业与身业的前导者,它也是我们的活命的前导者。
拥有正见时,我们作出绝对的分别。佛陀解释:「正见如何作为前导者?他了知,邪命为邪命、正命为正命:这是他的正见。」
邪命有许多种。一般上,邪命是透过邪语及邪业来活命。佛陀解释,对于在家人来说,从事五种买卖也是邪命。
在《增支部.商业经》中,佛陀说:「诸比库,在家信徒不应从事五种买卖。是哪五种?买卖武器、买卖毒药、买卖人口、买卖麻醉品、买卖供屠宰的动物。」
这些买卖,可以不透过邪语及邪业来进行,但其结果等同邪语与邪业。举例而言,武器(例如飞弹、炸弹)与毒药(例如杀虫剂、杀草剂)的用途只有一个:伤害、杀害与毁灭。
对于比库,佛陀解释:「诸比库,什么是比库的邪命?诡计(为了获得崇敬、喜爱而言行:提及自己殊胜的修行。)
说话(为了讨取在家人的欢心,他毫不分别地说、先说、谈论自己、甚至说废话、爱抚小孩等等。)
暗示(暗示以获得供养。)贬抑(他呵责在家人、批评他们、讽刺他们、说他们的闲话等等。)以利套利(他给在家人食物、花等,以便受到喜爱。)」
在《长部.沙门果经》,佛陀还解释了比库不应该做的许多其它事情,例如比库不可以算命、念咒、洒圣水及行医:这些是佛陀绝对禁止的。
「诸比库,什么是正命?在此,圣弟子舍弃邪命,以正命过活。」一般上,正命是透过正语及正业来活命。对于在家人来说,那便是好又真诚的工作,不需要伤害任何众生;对于比库来说,它便是依戒律过活。
正思惟是意业,正语是语业,正业是身业,正命则是身业及语业。若要造作这些善业,我们必须付出正精进。
然而,如果邪见是精进的前导者,它便是邪精进;如果正见是精进的前导者,它便是正精进,因为它的目标是正确的,最终其目标是涅盘。
佛陀解释:「诸比库,比库致力于舍弃邪见而进入正见,这是他的正精进。他致力于舍弃邪思惟而进入正思惟,这是他的正精进。
他致力于舍弃邪语而进入正语,这是他的正精进。他致力于舍弃邪业而进入正业,这是他的正精进。他致力于舍弃邪命而进入正命,这是他的正精进。」
正精进有四种:「诸比库,有这四勤。是哪四种?1. 防护勤(我们透过持戒,而不造邪语、邪业及邪命。举例而言,农夫原本想要用毒药来保护其农作物,但却由于持戒而不实行。)
2. 舍断勤(我们停止所造的恶。举例而言,用毒药的农夫停止再用毒药。)
3. 修习勤(我们实行新的修行。举例而言,我们修习三种福作事:我们布施、持五戒乃至八戒、修习止禅与观禅,以及修学佛法。我们甚至可能出家。我们的农夫也可能研究出新的耕种方法,而不需要用毒药。
4. 随护勤(我们继续实行所做的善的身、语、意业。举例而言,别的农夫可能会批评我们的农夫不用毒药,但我们的农夫并不因此而再次采用毒药:他只是以微笑来响应另一位农夫的愚蠢。)
正如每一种业都需要精进,它也需要对所做的事有警觉心,记得怎么做:念。如果邪见是念的前导者,该念便是邪念,因为其目标是错的;如果正见是念的前导者,该念便是正念,因为其目标是对的:佛法,最终则是涅盘。
在《中部.大四十经》,佛陀解释:「他正念地舍弃邪见而进入正见,这是他的正念。他正念地舍弃邪思惟而进入正思惟,这是他的正念。
他正念地舍弃邪语而进入正语,这是他的正念。他正念地舍弃邪业而进入正业,这是他的正念。他正念地舍弃邪命而进入正命,这是他的正念。」
佛陀在《相应部.分别经》中说:「诸比库,什么是正念?在此,诸比库,比库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身为身、观受为受、观心为心、观法为法,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
佛陀也称这为四念处。建立了四念处,我们便能够依法对自己的身、语、意,保持警觉:我们对身心本质警觉,也警觉对它们做了什么。
佛陀也把这解释为念根,念根显现为记忆良好:「诸比库,何谓念根?在此,诸比库,圣弟子有念、拥有至上念与分别,能够忆起及随念很久以前所做及所说之事。」
正念肯定会带来的成果,是人们能够忆起很久以前所想、所说及所做的事:即使老了,记忆也不会衰退。
一般上,如果人们善于分别地、良好地、睿智地运用自己的心,他们便不会痴呆:会痴呆的人,通常是那些无戒、无慧地过活的人。
当然,基于现代社会的唯物论,现代医学认为病因纯粹是物质。明显地,依法地对身、语、意保持的念,不可能是邪念,因为法是真实法。
无论如何,佛陀也提到邪念;但在此,他是说记忆的能力。举例而言,邪念发生在足球员勤练踢球、抢球、骗对手等等:他的确对自己的身体有警觉。
其训练的一部分,是对自己的心警觉。举例而言,他的教练与队长,将会在开赛前给他的球队说些激励的话,灌输他们自己多么的优越,以及该场比赛是多么的重要。
接着,在足球场上,每当冲劲退减时,他认为那是他对球队的优越失去了信心。因此,他回忆教练所说的话,然后继续冲刺:但是他的球队并不优越,该场比赛并不重要,因为整件事都是为了疯狂赚钱而组织的。
因此,球员的念处,是不能反映真实的忆测及观念。无论如何,足球员在踢球时,他记得怎么踢球,而且依照方法踢球,也能因此而成功,
变得富有且出名,受到全世界千千万万人崇拜为偶像,受到媒体采访,受邀到总统府受用晚餐。然而,该足球偶像的念的前导者,是绝对疯狂的邪见,致使其念变成邪念。
对于歌星、娱乐明星、体育明星、战争英雄,甚至熟练的屠夫、渔夫、奸商、假出家人等等,其情形也是如此。
现代心理学普遍化的其中一个最广泛的影响,是人们分析自己的心,特别是别人的心:甚至有人以此谋生,譬如大量存在的心理诊所、心理医生。
但这些分析,只是以邪见为前导的忆测及观念。因此,现代心理学给与世间最大的遗产,是以深奥知识为名、越来越大的迷惑:这知识包括认为分别善恶是不好的。
其结果当然是不能对佛、法、僧产生信心。反之,唯有在把佛、法、僧窜改成「我」之下,才能够产生信心,而我们也就归依自己这个三宝。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邪见?因为缺少智慧:不了知四圣谛。接着会发生什么事?在《相应部.无明经》,佛陀解释:「对于沉沦于无明中的愚人,邪见生起。对于有邪见的人,邪思惟生起。
对于有邪思惟的人,邪语生起。对于有邪语的人,邪业生起。对于有邪业的人,邪命生起。对于有邪命的人,邪精进生起。对于有邪精进的人,邪念生起。对于有邪念的人,邪定生起。」
这是缘起。缘于邪见,我们成为佛陀所说的「非善士」。佛陀解释,比该非善士更加非善士的,是认为自己是善士的非善士:其邪道有十分,因为他甚至拥有邪智与邪解脱。他省察自己所造的恶业,却认为那是善的。
举例而言,将军检查军师的报告时、家庭主妇检查死在厨房里的蚂蚁及蟑螂时、推销员回忆骗老妇女用存款买她不需要的东西时、狗回忆自己刚才作出的凶恶吠声时。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拥有佛法的智慧是很重要的。举例而言,如果我们我行我素,心想:「菩萨没有导师,为什么我需要导师?我是自己的导师!」
或者我们有导师,但却是对正法无明的导师。缘于无明,我们可能相信,涅盘是回到我们所说的原来本质、原本的心等等。
我们可能会禅修,甚至勤奋地禅修,以便证得我们认为很深乃至禅那的定力。我们可能沉入深睡,却误以为已经证悟涅盘。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为,涅盘只是一种心的境界(名法)。这么想时,我们甚至会认为,必须透过六种感官非常细腻、所谓不执着的耽乐,来证悟涅盘:
在大自然中散步、可爱的小孩、美丽的佛像等等,我们不明白耽乐,便是执着与贪欲。我们也可能认为,必须透过所谓不执着的社工,来证悟涅盘:
探访病人、安慰死人的家属、资助穷人等等,我们不明白社工,便是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由于对涅盘秉持邪见,我们的整条道路是错的。
我们甚至会相信,佛陀指示要我们持戒与住在寂静处,只是古印度的文化遗产:我们可能认为,可以窜改属于戒、定、慧的诸分,甚至认为它们便是八分圣道。
缘于这些见,第一及第二圣谛,被人改成只是理论与观念;我们的无明已经被强化,变得不可渗透;我们离开涅盘甚远,一直越离越远。
正见则不是如此。正见是因为「明」(智慧)而生起:对于涅盘的明。佛陀解释:「对于已达到明的智者,正见生起。对于有正见的人,正思惟生起。
对于有正思惟的人,正语生起。对于有正语的人,正业生起。对于有正业的人,正命生起。对于有正命的人,正精进生起。对于有正精进的人,正念生起。
对于有正念的人,正定生起。」生起的正定是圣正定,有学圣弟子便是透过它知见涅盘。但他还没有修习八分圣道到最高境界。
佛陀也解释阿拉汉:「对于有正定的人,正智生起。对于有正智的人,正解脱生起。如是,诸比库,有学者拥有八分,阿拉汉拥有十分。」
缘于八分圣道,我们成为圣者,是佛陀所说的善士。当然,比善士更加善士的是阿拉汉:他已做了应做的,已成为无学者,已圆满地修习八分圣道,已以最好的方式效法其导师佛陀:他拥有绝对的智慧、绝对的分别,已达到绝对至高的境界。
对于阿拉汉,佛陀在《法句经》第403偈说:他智慧甚深、睿智、善分辨道与非道、已达到最高目标,我称他为婆罗门。 ——(某西方比库开示的四圣谛至此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