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门圣贤

金剛經講錄(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时间:2004-04-10 00:00:00  来源:  作者:

道源法師講述

基隆市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丁二、結歸云何住心問(分二)

戊一、較顯持說

 

現在講到「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分,是「結歸云何住心」的問題,前面三十一分是總結須菩提所問「怎樣降伏妄心」的問題,結論是告訴你,不要「生心動念」執著「我等四見」,不但「我等四相」要把他「空掉」,「我等四見」,也要把他「空掉」,要遠離這些相的住著;最後歸結到「不生法相」上,不但「凡夫」的法相不生,「聖人」的「法相」也「不生」,你這樣子修,「妄心」就「降伏住了」。這三十二分是總結須菩提問「要怎樣安住真心?」的問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這段經文是較量、顯示「持經說經」的功德福報,勝過「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實際上是講「住心無住」的道理。「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新眼疏」上說的這個人不是平常的人,這個人叫做「無住行施」的人,他是依著釋迦佛的開示去做,他行布施不住相,叫做「無住行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這是結歸前面須菩提二次所問的,就是這個「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云何應住?」的問題。

 

「善男子、善女人,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持於此經,」「持」是憶持不忘,就是說執持「金剛經」的「般若智慧」,念念在心,永遠不使他忘記;「乃至四句偈等。」甚至只受持金剛經的一小段經文,經義,把他憶持不忘。「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受持金剛經的義理,讀誦其文,這是自利,又「為人演說」金剛經,這是利他。你把這部金剛經憶持不忘,不但你自己得到利益,同時又「為人演說」,這又有利他的功德,「共福勝彼。」這樣你所得到的福德就勝過了前面「以七寶」「無住行施」的那個人。「新眼疏」在第四分「妙行無住」的經文解釋說:「無住行施」,他的福德就等於「十方虛空」不可計量。現在這個「發菩提心的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所得的福報,為什麼會超過前面的「無住行施」呢?因為前面「無住行施」的人,他只是聽見別人在講金剛經說:「你行布施,不要住相」,他一聽這道理後,就相信,就發心,他天天行布施,天天都不著相;但是他沒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我們學佛法,要依信、解、行、證的次第去修行。第一你要有信心,第二你得了解,先「依文解義」,再深一步去「解悟」。你要怎樣才能了解其義呢?你得受持讀誦這部金剛經。你要怎樣才能「解悟」呢?你要依金剛經的義理,而去起觀想,這樣你心中才能「解悟」其理,你要「真正」的「解悟」其理後,你才能「如法修行」。這個聽了「無住行施」道理的人,一聽就「生信起修」,他沒有經過「解悟」的階段,就起修了。現在我們佛弟子就有這二種人,一種人是「解」而「不行」,一種人是「行」而「不解」。「解」而不「行」,就等於「說食數寶」,你天天在那裏盡說吃的東西,實際你沒有吃過一口,等於在那裏唸菜單子,唸了半天,你一口也沒有吃到;等於數他寶,就像銀行的職員,天天在那裏數鈔票,所數的都是別人的錢,自己沒有份,這個「求解」「不修行」的人,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得不到真實的利益。還有一種佛弟子,他是「行」而「不解」,他認為佛法說來說去,最後還是叫人要修行嘛,所以我修行就好了;金剛經叫人「無住行施」,我就「無住行施」。他只「行」而「不解」。我前面講過,眾生都有貪著心,慳吝心;「貪」是「貪圖別人」的,「吝」是「吝惜自己」的。自己的慳吝不捨,卻要來貪圖別人的,這都是凡夫的習性。學了佛法的人,他就懂得布施了,不但不貪別人的,自己的也不慳吝,這樣的人很難得;再進一步,他行「不住相布施」,天天布施,不著相,能「不著相」,那就更加難得。但是「金剛經」所說「般若妙理」他沒有去研究,金剛經所含的義理,他不懂,他忽略了「解」的階段,既然金剛經的義理他不懂,他又怎麼會去體會到,原來一切的修行,最後還是要迴入「般若智慧」中,才能修到「無漏」的福德呢?他「不住相」的「無住行施」,本來應該歸入「無漏」的福德,但是這個「無漏」的道理,他根本不了解,他只知道「無住行施」能得到很大的福德而已。因此他所得的福德還是落到「人天福報」上,這個損失可就太大了!太冤枉了!是故「解門」非常的重要,「解門」事關「諸佛法身慧命」;「解」如「目」,「行」如「足」,沒有佛法,沒有經典來做你的「智慧眼」,來引導你修行,可能你就會走偏了路。要怎樣才能「續佛慧命」呢?這就要有人發心,來演說經典。假使沒有人演說,佛法的義理又那麼的高深,佛法又怎麼能普及到每個眾生身上呢?所以要續佛慧命,就要弘揚佛說的經典;要演說經典,就先要從「解門」著手研究。如果沒有人研究「解門」又會怎樣呢?後來的人就不知要到那裏去聽聞佛說的這個「無漏」智慧的道理了。這樣佛法的法脈不就要中斷了嗎?所以前面說那個「無住行施」的人,所得的福報雖然多,但是還是遠遠比不上這個「發菩提心,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人演說金剛經」,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這裏就是要你「依解起行」,一方面自利,另一方面去利他「為人講說金剛經」。但是你絕對不要「解」而「不行」,你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人演說金剛經,你決定能了解「無住行施」的道理。就要「以身作則」!一個勸眾生要「無住布施」的人,這個「無住行施」的道理自然比別人懂得更深刻,所以這個「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的這個人,他自然能「無住行施」,他「無住行施,依解起行」,雙管齊下,這樣的福德,自然超過前面「以七寶」「無住行施」者,所得的福德了。下面再說出他的所以然。

 

戊二、示說結問(分二)

己一、示說不取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個講金剛經的人,他怎樣來為人演說呢?他安住在金剛經的「般若智慧」,所開示的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去「為人演說」金剛經。他了解金剛經的妙理,絕對不會取著於相,不取「我相」、「法相」、「空相」,這三種相他都不取,一取就是執著。「不取於相」他就能「如如不動」,為人「演說」金剛經了。「如如」這二個字,就是「不動」之義,就是他心裏不動念頭,他天天講金剛經,沒有「生心動念」,他是「如如不動」的。再詳細解釋「如如」二個字,上面的「如」字,是「如理之智」,下面的「如」字,是「真如」的「理體」;合起來就是「如智如理」,就是「真如之智,真如之理」。他受持金剛經是「如是知,如是見」的依文解義。是「如是信、如是解」的「解悟」其理。「解悟」了就啟發「如理」的「智慧」來契合「真如」的「理體」。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這叫「如如」。「真如」的「理體」他是「不動」的,所以「如如」叫做「不動」,起分別打妄想就有動了。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雖然我們沒有生起清淨信心,雖然沒有「解悟」其「義趣」,但是我們還是要照金剛經的道理來學,修到了高深微妙的地方,一旦豁然貫通,我們就開悟了。要怎麼樣學呢?你就天天「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天天「不要生心動念,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要著相,不要著「我相」「法相」「空相」;也不要生起「我執」、「法執」、「空執」。你要發心,盡此一生,「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乃至盡未來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你一定要發長遠心,你一生心動念,一著了相,這個長遠心,就不能相續。何以故?因為第一、你著了「人我相」,人多就講得起勁,人少就提不起勁,不想講了。第二、你著了「法相」,你總認為你講得好,聽了一句不順耳的批評就生了煩惱,結果就不講了。這樣就長遠不下去了。我們身為出家佛弟子,「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講金剛經是我們的本份,以佛法來利益眾生,使眾生因得聞佛法,使他們種下「解脫」的「因」,種下「成佛」的「種子」,這樣我們才能「上報佛恩,下濟眾生。」,這是每個修菩薩道行者本份上應盡、應做的事啊!在修方面,在學方面,一定要謙虛,不自滿,才能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看「等覺」菩薩他還在向佛學習,還在自己努力自修啊!何況我們只在凡夫位呢!你講經,要講得好,一定要多多的用功,深入經藏,深入教海,多看註解做為參考。不多看,不多研究,又怎會講得好,讓眾生受益呢?研究經典,你多看一遍,道理就會更熟悉;你講起經來,才會「圓融無礙」;你講一次,看一次,講十次看十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新的道理發現,你再把他會歸到經文上,這個高深的義理就能更「圓融無礙」的表達出來了。我們誰也沒有成佛,誰也沒有把金剛經的道理解完。大家都各解了一部份而已。你看來看去,看了很多註解,就認為你很了解,講說得很好,就生起了貢高我慢心,就不再深入研究下去了,這就是你著了「法相」。你要曉得,我們只是個凡夫法師,你已經認為你講得很好了。假若有個三賢位的菩薩,他講經一定勝過你多多了,那麼碰到一個登地的菩薩來講金剛經,那又勝過了三賢位的菩薩,假若是等覺菩薩來講金剛經,又勝過了登地的菩薩,假若是佛親口來講金剛經,那才能說是真正的究竟圓滿。所以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我們凡夫只能依照經典所說的,你知道多少就講多少,誰也不敢說,他所講的是「究竟圓滿」,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等覺菩薩尚要向佛學習,不敢自誇,何況我們尚在凡夫位呢!你能這樣子想,就不敢「貢高我慢」了,這樣子,你就不會「取著法相」,而生執著,你才能如經文所說的,而做到「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這樣子去講經,就不會被環境的好壞影響,環境好我也講,環境壞,只要有人要聽我也講;這樣就不會被環境所轉,環境是「心外」的「境界」,「內心」裏的「起心動念」,我都不被其所轉,又何況是「外面境界」呢!你能夠這樣「無所住著」,演說金剛經,就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了。

 

己二、不取之故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為什麼「宏法利生」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呢?下面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鳩摩羅什翻譯這段金剛經,用六種的比喻,形容「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我們講經說法都在「有為法」的境界之中,我們講經說法是「有為法」,不是講給佛聽,佛是在「無為」的境界,而我們是講給眾生聽,讓眾生也能修行佛的「無為」境界。我們自己也是個凡夫,我們也在「有為法」之中,應當也要知道「一切有為法」都不是「真實」的。我們學佛法,佛說「一切法,都從因緣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一切法皆無本體,無自性;一切法當體即空,轉眼就成過去,了無蹤跡可尋。」,「依文解義」懂了,是不是能受用到心裏去呢?在「觀想」中,是否能「當體即空」呢?是不是能以「夢、幻、泡、影」來觀「一切法」呢?我們夜裏作夢,不是什麼法都生出來嗎?是非人我都在夢中出現,順心的境界也有,不順心的境界也有;夢醒後,什麼都沒有,空無所得。你在做夢時,是否就能覺察到,這是在做夢,發現在夢境中的一切是空幻顛倒,不真實的呢?你是不是有這種功夫呢?我們現在是白天睜著眼在作夢,因為「迷惑」在「有為」的境界裏面,這裏面什麼法都有,人人我我,是是非非,順心的境界,不順心的境界通通有,這不是與我們做夢時看到的境界一樣嗎?如果你開了悟,「悟」到「一切法空」,就好比光明的鏡子,本無影像可得;又像夢醒時,夢境中的一切,什麼都得不到,無非是一場虛幻而已。你天天能夠這樣子做「觀想」,就容易「看破」「境界」,就不容易被「順境」「逆境」種種的「境界」所轉,這個「如幻如夢」的「幻」是印度的一種幻術,印度有一種變化幻術的咒語,隨著咒語,能變化出種種虛幻的幻相,映現在你眼中,映現在你心裏,其實他只是虛幻不實的幻術而已。你了解幻術是不實,那你就可以把他拿來應用,拿他來做「觀想」,「觀想」:「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的境界,就如同這個幻師變化出的幻術一樣,是「虛妄不實」,是「如夢如幻」。這個「如泡如影」,是什麼意思呢?你在河邊上看,下雨的時候,雨水打在河水上,就好像起了一個一個的水泡;一下子起,一下子滅,起滅無常。「一切有為法」就像水泡一樣是「起滅無常」的。「如影」是鏡子裏面所現的影子,也是不實的,他只是幻影而已。你明白了「夢、幻、泡、影」都是「虛妄不實」的道理,也就會明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道理。「如露,亦如電」,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一早起來看,那草葉上,樹葉上,都有水珠,那就是露水,但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他的存在只是短暫,一剎那而已。這個「如電」就是天陰要下雨,打雷時閃的那個電光,電光一閃就沒有了。有沒有個電呢?有,但是只一剎那就消失了。這段經文,用「夢、幻、泡、影、露、電。」這六個比喻,來描述「一切有為法,變異無常,生滅迅速,無有停留。」一切有為法,本來就像這樣子,你說有,只是暫時有,轉眼就消失了。我們人也是一樣,昨天還好好的聚會在一起,今天得個訊息,說他已經死了;人的生命就像「四十二章經」所說的:「生命在呼吸間」這樣的短暫,他一口氣轉不過來,就完了。就像閃電那樣,一閃就消失了,又像朝露那麼的短暫,太陽一出來他就消失了,應該這樣子「觀想」,「應作如是觀」——「觀」是「觀想」。就是說你學「金剛經」,學「般若智慧」,應該用「夢、幻、泡、影、露、電」這六種的比喻,去做「觀想」,「一切有為法」就如「夢、幻、泡、影、露、電」那樣,是「虛妄不實」「變異無常」「生滅迅速」,你能這樣「觀想」,對「一切有為法」就更能「看破放下」,在現實生活上,你就不會處處與人計較,這樣你就不會「取著他」自生煩惱。所以聖人「用心如鏡」,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把他捨得一乾二淨,所以聖人的心能「解脫」能「自在」,這是因為聖人有「般若妙慧」的原故。世尊教我們「發菩提心的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應作如是「觀想」。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眾生也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最後我們也能安住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對「一切有為法」不會再起執著了。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分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把金剛經說圓滿了。長老須菩提,與同時在法會聽經的,還有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的出家二眾,在家修行的男居士「優婆塞」,在家修行的女居士「優婆夷」。還有一切天人,阿修羅,這些三善道的眾生,他們很有善根,跟佛有緣,都在那裏聽經,還有人非人等,天龍八部都在那裏聽,聽完了佛說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對於實教大乘的道理明白了,都皆大歡喜。明白自己成佛也有份,也了解了「般若法門」能令眾生成佛,一心信受,一心奉行,普願一切眾生同成佛道。

 

金剛經至此已經講完,這部經所講的道理與我們修淨土法門應該如何融會貫通呢?

 

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是屬於「有」門,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都是有,不講空,所以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別號「西有」沙門,謂西方之依正二報的確都是有;我們每天做晚課都是念佛迴向西方的,與金剛經的道理如何貫通呢?

 

從理論上講,金剛經所講的空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阿彌陀經上所講的有是妙有,不是凡夫執著的有,「妙」者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念佛法門的有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簡要言之,金剛經上講的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念佛法門的妙有,念佛法門妙有不有即是金剛經上所講的真空,兩者在理論上並無牴觸而且是融會貫通的。

 

再從修行的事相上講,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古人解釋何謂「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一句名號就種了善根,多念就多種善根,「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要多善根,多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什麼是「福德」呢?福德就是要行六度,以福德之因,以修六度法門福德之緣,「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就是要多善根之因多福德之緣,這樣叫「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正助雙修,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正行,助行是修六度萬行的福德,而金剛經上叫我們要修六度萬行,要無住行施,布施有三檀,三檀開六度,六度開萬行,修六度萬行就是廣修福德,你能廣修福德再念佛迴向西方不就生到西方去了嗎?所以你要是相信淨土法門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依照金剛經的開示廣修六度多培福德,但是福德怎麼修才多呢?不要住相,金剛經第四分上說,不住於相布施其福德等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下面經文再一段一段的較量,較量到最後的布施,注重在法布施與無住行施,「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也不如無住去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他人演說,結論就是開導我們要去弘揚金剛經還不要住相,因為我們是末法時代沒有福報的眾生,行財布施畢竟是有限的,但行法布施則可以無窮無盡的布施,你們學了佛法盡去講盡去說,永遠布施不完,這叫無盡的法布施,你們學講金剛經,講完了一座就將講經的功德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由上可知在修行的事相上兩者也是融會貫通的。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說聽圓滿

 ItD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金剛經講錄(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下一篇:虚云和尚法汇—诗歌偈赞(二)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